• 沒有找到結果。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振明教授.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Ink and Emotions Yang Tsai Ping’s Discussion of Creative Landscape Painting. 研究生:楊采頻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六月.

(2) 謝. 誌. 很榮幸當初教授們能夠讓我有機會進入師大學習,在學習的過程裡, 從最初的傳統繪畫沿革,到開啟不同的創作思維,一路上皆要感謝教授的 指導,在三年過程中,與同學共同渡過分組學習台灣美術史及期刊論文的 辯證與思考的啟發,繪畫創作技巧的方享,接受教授們開啟另一個水墨創 作新的面向,溯往至今的創作畫家,開闢筆者新的繪畫視野及思維,受益 匪淺。 不知不覺歲月飛逝,進入師大在職碩專班研究所已三年有餘,在求 學過程中,無論是畫論知識或是新的繪畫技法,非常感恩教授們對我 們皆錦囊相授,在此特別要感謝敬愛的指導教授李振銘老師,在筆者創作 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耐心地給予指導,才得以讓此篇論文順利完成。 三年的時光其實並不短暫,和同學們周末一起朝夕相處,除了共同學 習之外,同學們感情甚篤,在這裡亦感謝這三年一起同窗的同學,讓我留 下一段生命中非常美好的回憶。 在這三年中,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親愛的另一半及姊姊和弟 弟相繼離世,讓我感嘆生命的短暫與流逝,也間接體悟的人生的無常,也 因為如此,感謝當初的自己進來師大研究所學習,讓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 ,如今,即將完成論文,人生另一個新的階段就要重新展開,感謝一路陪 伴我的家人們,希望未來的日子,繼續精進自己的創作並與家人幸福的生 活。 在此非常感謝這段期間陪伴我一路走來的家人及朋友,您們都是我生 命中的貴人,謹以感恩之心,致上萬分的謝意。. 楊采頻 謹誌. I. 108 年 6 月 28 日.

(3) 摘. 要. 藝術可說是生活的調劑者,山水畫最難人可貴之處,是在於它具有詩性 及感性,更是超然物外,氣韻生動,讓人觀賞後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清澈的水是透明的,不僅映出各種外部影像,也深入人們的內心之中, 透過水的不同型態,引發個人對於人生多方面的思維,水的意象很多,意蘊 豐富。 水的表面現象常給予人一般印象是”柔”與”弱” 是水的表面現象, 或者說是水形態的一個方面,但是在筆者的觀念中,這水的”柔”與”弱” 並非意味水缺乏力量,水在柔弱中蘊含著剛強的韌性,石頭經過水不斷的浸 蝕與滴落,便將堅硬的石頭穿透,鼓勵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恆努 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水還可以改變多種形態,這個特點似乎與人格的品格行為相似,例如: 水在氣態柔弱似無,在液態的水柔弱無物,但卻難以使其受損,如固態的水 為冰,冰很堅硬,但卻易損,易碎,如性格暴躁的人脾氣火爆,爭強好勝, 但有時卻因此而易受挫折和遭受損失,但是,靜態的水又讓人內心寧靜,不 會擾亂人的內心,消除外界事物對內心種種干擾。 筆者在空閒時,喜歡參加登山涉水與大自然接觸的活動,身邊有青山、 綠水、飛瀑相伴,身心感覺無比舒暢,山中的寧靜、見到瀑布如水花飛舞, 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細聽溪流的潺潺流水聲、霎那間體悟人生之道,願自 己心境能像如水的柔性及精神,因此決定這次創作透過自然界中山水瀑布 的美,運用筆、用墨來傳達筆者對山水瀑布自然現象,得以遷想妙得進而觀 察作為研究的繪畫題材,再將瀑布「具象」符號,筆墨來傳達「抽象」的意 念,對瀑布所形成千變萬化,煙霞朦朧之意象,令人遐想,徒增筆者對創作 靈感想像空間,運用水墨畫詮釋瀑布精神所在之意境。. II.

(4) 中國山水畫發展,數年不衰,由流傳所存下來的畫蹟、畫史、畫論和考 古出土中的資料可顯示出來,自古以來得畫家頗多,宋人於此尤為精彩,如 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飛瀑直下,讓觀畫者隱約聽到山谷泉聲,其溪泉似斷非 斷,源遠長流,淙淙流水訴諸為有形的實體,觀瀑長流使得筆者在緊湊的生 活步調,尋回發自內心的舒暢與寧靜。 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反映,因為喜歡大自然瀑布的動、靜之美,再者 ,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亦行之有年,希望藉由此次能揉合傳統與自動技法對 瀑布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企圖在此能找到自己的形式和風格,在計白當黑、 虛實相生、形與色的融合產生獨創性美感,山水瀑布的物象是有限,在似與 不似之間如何在創作中為心中意象之境。在中國山水畫裡無論在技法或認 知上都會更加邁進一步。. 關鍵字:瀑布、意象、計白當黑、水墨、山水. III.

(5) Abstract Ar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way to make life pleasurable.. Landscape. painting, often valued for its poetic and sensible style , can make people feel happier and refreshed with its more vivid and extravagant elements. The transparent water not only reflects various external images , but also penetrates into people's hearts. The ubiquity of water in these paintings exemplifies the abundance of its meaning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water lead individuals to think about all aspects of life. “Flexibility and frailness” are the general external impressions that water, or the aspect of water, gives to people. However, in the author's concept, “flexibility and frailness” of the water do not mean that the water lacks strength. Water is resilient. The rocks are eroded by the continuous etching and dripping of the water, and are finally penetrated by the water. This process encourages people to believe that if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As long as you continue to work hard, you will be successful. Water can also change into various forms, which is a feature that is similar to personal character traits.. For example , water in the gaseous and. liquid state can be considered weak, but in turn are unlikely to be easily damaged.. In the solid form of water, ice is very hard, but is also fragile. and brittle. People who are competitive and have a quick temperament may be more vulnerable to setbacks, thus suffer more losses.. The static form. of water can make people feel quiet and does not disturb the inner heart; therefore, it can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the mind. In my free time, I enjoy mountain climbing and water wading, which allow me to be surrounded by green hills, green water and waterfalls which comfort my mind and body. The tranquility of the mountains , the splashing waterfalls like beads falling onto a jade plate , and the sound of the flowing water in the stream, all help me sudden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 wish my mood and spirit can be as flexible as water. In my current creative process,I have decided to take the natural beauty of waterfalls as the theme of my research. Through the use of pens and inks , I imagine and observe the natural phenomenon of the waterfall and then convey the waterfall as a figurative symbol. The image of the haze is. IV.

(6) fascinating to me, and my abstract idea comes from the ever-changing shape of the waterfall. I, as the artist, add imagination to this space of inspiration and use ink painting to conceive the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waterfal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has been thriving for many years. The painting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unearthed from the excavation have presented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many painters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Song Dynasty, Fan Kuan’s drawing of the Xi Shan traveling allows the viewers to faintly hear the sound of the valley springs. Although the brook seems to be broken, it still runs long. In the midst of the tangible turbulent water,the author is able to find comfort and tranquility in the heart, watching the continuous flow of the waterfall , and relish a steady pace of life. Works of art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artist's emotions. Because I like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beauty of the waterfall,I have studied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for a long time. I hope that I can proceed to create unique aesthetics with this theme of waterfalls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 dern techniques. By incorporating unique combinations of black and white spaces , shape, and color, I can find my own form and style. The image of a landscape is limited; how can one create an image bridging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Through this proces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echnique and understand will be advanced even further.. Keywords: waterfall、 imagery、 Virtual and Blank supplementary、 Ink、 Landscape. V.

(7) 目次 謝. 誌 ............................................................................................... I. 摘. 要 .............................................................................................. II. ABSTRACT ......................................................................................... IV 目次 ................................................................................................ VI 圖表目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山水畫創作與自然的關係 ............................................... 5. 第一節.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 5. 第二節. 中國山水畫與自然的關係 ........................................................................... 13. 第三節. 中國山水畫意境 .......................................................................................... 16. 第三章. 中國山水畫對瀑布的表現探析 ...................................... 19. 第一節. 中國山水畫技法的原則 ............................................................................... 19. 第二節. 山水畫的法自然與寫生的關係.................................................................... 20. 第三節. 明、清山水畫瀑布作品 ............................................................................... 22.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 29. 第一節 山水畫瀑布的創作理念 ................................................................................. 29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 .................................................................................... 30 第三節 個人作品的創作表現和詮釋 ......................................................................... 33. 第五章 結論 .................................................................................. 57 參考文獻 ........................................................................................ 59. VI.

(8) 圖表目次 表 4- 1 楊 采 頻 畫 瀑 布 – 筆 墨 渲 染 技 法 ............................................... 31 表 4- 2 楊 采 頻 畫 瀑 布 -潑 彩 法 與 彈 粉 技 法 ........................................... 31 表 4- 3 楊 采 頻 畫 瀑 布 -水 墨 結 合 動 物 膠 技 法 ....................................... 32. 圖 2- 1:隋 展 子 虔 ,〈 遊 春 圖 〉, 43x80.5cm, 絹 本 , 北 平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6 圖 2- 2: 唐 李 昭 道 ,〈 明 皇 幸 蜀 圖 〉, 55.9 x81cm, 絹 本 , 台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7 圖 2- 3:五 代 董 源 ,〈 寒 林 重 汀 圖 〉, 116.5x181.5cm, 絹 本 , 日 本 兵 庫 縣 黑 川 文 學 院 藏 .......................................................................... 9 圖 2- 4: 五 代 巨 然 ,〈 秋 山 問 道 圖 〉, 165.2x77.2cm, 絹 本 , 台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9 圖 2- 5: 金 王 庭 筠 ,〈 幽 竹 枯 槎 圖 卷 〉, 38.1x117.7cm, 絹 本 行 書 , 日 本 京 都 府 藤 井 有 鄰 館 院 藏 ........................................................... 11 圖 3- 1: 明 陳 洪 綬 冊 頁 ,〈 雜 畫 圖 之 一 (溪 石 圖 )〉, 25.1X30.2cm, 絹 本 設 色 ,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22 圖 3- 2: 明 宋 珏 ,〈 山 樓 對 雨 圖 〉, 27.4X82.5cm, 立 軸 紙 本 ,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22 圖 3- 3:明 . 項 德 新 ,〈 桐 陰 寄 傲 圖 〉, 27.1X57.2 cm, 立 軸 紙 本 ,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23 圖 3- 4:明 宋 旭 ,〈 松 壑 云 泉 圖 〉, 63X141cm, 絹 本 設 色 , 山 東 省 博 物 館 藏 ........................................................................................... 23 圖 3- 5: 明 ‧ 文 伯 仁 ,〈 溪 仙 館 圖 〉, 39X71cm, 紙 本 設 色 , 廣 州 美 術 館 藏 ........................................................................................... 24 圖 3- 6: 明 ‧ 陳 鐸 ,〈 水 閣 讀 書 圖 〉, 76.8X174cm, 紙 本 設 色 , 常 熟 市 博. VII.

(9) 物 館 藏 .................................................................................... 24 圖 3- 7: 明 ‧ 宋 旭 ,〈 山 水 圖 〉, 106.8X327.9cm, 紙 本 設 色 , 上 海 博 物 館 ........................................................................................... 25 圖 3- 8: 明 ‧ 沈 周 ,〈 廬 山 高 圖 -鑑 賞 一 〉, 98.1X193.8cm, 紙 本 設 色 , 中 國 台 北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 25 圖 3- 9:明 ‧ 唐 寅 ,〈 春 山 伴 侶 圖 〉, 44X82cm, 紙 本 設 色 , 上 海 博 物 館 藏 ........................................................................................... 26 圖 3- 10: 清 初 ‧ 髡 殘 ,〈 山 水 圖 〉, 76.2X37.5cm, 絹 紙 本 水 墨 , (美 )克 利 夫 蘭 藝 術 博 物 館 藏 ............................................................... 26 圖 3- 11:清 . 傅 山 ,〈 山 水 圖 (之 一 )〉, 21.6X21.5cm, 冊 頁 紙 本 設 色 , 天 津 藝 術 博 物 館 藏 ...................................................................... 27 圖 3- 12:清 ‧ 程 正 揆 ,〈 山 水 圖 (之 一 , 二 )〉, 44.3X22.7cm, 冊 頁 絹 本 設 色 , 上 海 博 物 館 藏 .................................................................. 27 圖 3- 13:清 ‧ 王 時 敏 ,〈 仙 山 樓 閣 圖 〉, 63.3X133.2cm, 紙 本 墨 筆 ,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館 院 藏 ...................................................................... 28 圖 4- 1: 楊 采 頻 ,〈 杉 林 溪 松 瀧 岩 瀑 布 〉, 2017, 紙 本 設 色 , 69x46 cm 34 圖 4- 2: 楊 采 頻 ,〈 十 分 瀑 布 〉, 2018, 紙 本 設 色 , 70x140 cm ............. 36 圖 4- 3: 楊 采 頻 ,〈 瀑 布 〉, 2018, 紙 本 設 色 , 70x45 cm ...................... 38 圖 4- 4: 楊 采 頻 ,〈 白 瀑 飛 揚 〉, 2017, 紙 本 設 色 , 69x103 cm ............. 40 圖 4- 5: 楊 采 頻 ,〈 十 分 寮 眼 鏡 洞 瀑 布 〉, 2017, 紙 本 設 色 , 97x44 cm 42 圖 4- 6: 楊 采 頻 ,〈 瀑 布 千 丈 流 〉, 2017, 紙 本 設 色 , 142x76 cm ......... 44 圖 4- 7: 楊 采 頻 ,〈 觀 瀑 〉, 2017, 紙 本 設 色 , 136x69 cm .................... 46 圖 4- 8: 楊 采 頻 ,〈 漫 山 秋 色 〉, 2017, 紙 本 設 色 , 142x74 cm ............. 48 圖 4- 9: 楊 采 頻 ,〈 石 上 流 〉, 2017, 紙 本 設 色 , 121x61 cm ................. 50 圖 4- 10: 楊 采 頻 ,〈 天 涼 氣 未 寒 〉, 2017, 紙 本 設 色 , 142x74 cm ........ 52. VIII.

(10) 圖 4- 11: 楊 采 頻 ,〈 飛 流 直 下 〉, 2018, 紙 本 設 色 , 142x74 cm ........... 54 圖 4- 12: 楊 采 頻 ,〈 瀑 . 光 系 列 〉, 2018 , 紙 本 設 色 , 33x33 cm X16. 56. IX.

(11)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一張不起眼簡單山水水墨畫 ,影響了筆者對中國水墨山水畫熱愛與執 著至今不減。猶記得讀國中時愛串門子的筆者到姑媽家,無意間觀看牆壁上 貼著一張篇幅不大約四開的山水水墨畫,畫中那山用水墨渲染出,就如同筆 者們讀的課本唐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意境來寫照,頓時感覺好漂 亮,從此內心深處對山水水墨畫有著無比親切感。(後來經由姑媽口中得知 是筆者的哥哥無師自通隨意作畫。) 早期初學水墨畫,拜師臨摹,如何用筆、用墨,「師古」入門著手,後 進到藝術大學及研究所求學,尤如剛出生嬰兒般,學坐爬,到走路,學校除 學習技法外,了解筆、墨、紙、硯、章法、畫論、美術史等等。在這過程中 ,得知繪畫藝術為世界各國所共同,由於文化、風格、思想以及習慣之差異 不同,而對藝術創作領域,表現、理念、媒材使用方法,也隨著畫家獨自的 見解及體悟而創造出個人的作品風格。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繪畫文化亦可說: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文學綜 合的藝術,且關係非常的密切,而非僅僅單純是技巧上,在文人墨客詞賦詩 歌、琴、書、字、畫中都可見,尤其在山水畫中意境表現,更有詩聖王摩詰 「以詩境入畫」,在畫家中,著重寫意莫過於文人畫派了,不在表現於某種特 定的物象,而是藉以天地萬物之形象,借由筆墨功夫表達或傳達或表現在主 觀性情之中,抒發心中情感,「以心為師」的境界,跟隨著足跡,將對山水 瀑布內心感受所傳達而表現方法。 中國人自古就崇尚自然,主張自然萬物與人的默契及和諧,追求「心物 統一」的境界,人沉醉自然美麗景色中,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親近、熱愛、 1.

(12) 回歸自然,這種似如恬靜般的生存體驗。而藝術之材,取之於日常生活及自 然環境中,藝術創作者在自然萬物中有了深入的體驗,在經由深思熟慮,加 入內心情感,再以主觀性、客觀性的將物像表達出來,這樣作品才能呈現出 所謂的具有「氣韻生動」的作品。 筆者熱愛自然,更愛中國山水畫,尤其是山水瀑布之景,每當與親朋好 友踏青時,在寧靜的山中、親見山泉瀑布水花飛濺、大珠小珠落玉盤、聆聽 溪流的潺潺流水聲,見自然界景色的美,漫步沉靜在森林浴中,讓人心曠神 怡,渾然忘筆者。進而觀察心中卻湧起一股莫名的歡喜,心情隨著水的速度 而有所起伏,讓筆者體悟人生之道理,因而決定深入進而觀察,然而筆墨當 隨時代,藉水墨繪畫、媒材的變化,如有西方之素材,所謂「光影」。捕捉 心中的「筆者」,對山水瀑布情感、畫境虛實變化,作為研究對象及創作方 向。願在自己中國山水畫能更深入了解,技巧更加熟練,最後能找到適合自 己的新技法,對中國山水畫能向前邁進一大步。 二、目的 在中國繪畫中,水墨藝術並不單純如西方繪畫風景畫之要領,以結構及 色彩之純形式的技法來表達,在中國的山與水之中,要加入何種要素才得以 說是中國山水畫呢? 中國式繪畫一般含有暗示性, 例如:「山」暗示理念性 的問題表達;「水」則是人與自然間生命問題之表達,水非一成不變,它既 無清楚的造型,也未如山一般, 令人有一股內在安定的力量. 因此,孔子( 前 551- 479)說:「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水」如同一種「時間」的象徵物,流向「過去」也流向「未來」,對 人類而言, 如同時間一般, 無法完全掌握. 水墨中,對於水的描繪方式, 有採用留白方式,亦有水紋流動的表現,再配合筆者觀察自然瀑布與山石的 動靜搭配,透過傳統水墨筆法揉合現代水墨技法進行創作。 1 1. 史作檉著,《水墨十講 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2008 年,頁 41-43。 2.

(13) 生活來自於大自然,而創作來自於生活,各自生長環境不同,所處的異 處狀況之下,從不同生活背景當中,相對也呈現地反映出各自抒發,情感與 思想的差異,在對藝術創作過程中,有著與關係密切的是環境跟人的相處間 ,又從最貼近大自然中「瀑布」有感而發,來作繪畫題材,以水墨為主,其 它媒材為輔,是筆者的繪畫創作表現主題的探討。.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蒐集: 資料文獻蒐集及體驗生活,深入體驗自然,從自然界中觀察 領悟,心靈相通,讓內心更加豐富。 (二)閱讀資訊: 蒐集有關中國美術史,山水畫脈絡過程、畫論、中西美學以 及有關繪畫創作的書刊、網路資訊是有助於筆者閱讀最佳參考資 料的通路。 (三)、創作實踐: 將蒐集文獻資料詳加以閱讀、思考及對大自然觀察,融入 自己情感、思維,將具象符號傳達抽象的意念來創作將表現在作 品。 (四)、探索新技法: 探索運用新的技法,善用不同媒材,筆墨當隨時代,傳達 筆者對山水瀑布意境。 二、研究範圍 藉由寫生觀察瀑布的動態及水勢,並將觀察轉化為創作的符號,進 而透過畫面傳達繪畫的創作作品,筆者在觀看瀑布視覺中得到瀑布的「 3.

(14) 動」 ,觀看不同型態的瀑布,如:氣勢磅礡、涓涓細流或如垂簾式的 瀑布,有時候會因為氣候因素,原來是涓涓細流的瀑布,也可能因為突 如其來的一場暴雨而使涓涓細流,霎那間如洪水猛獸般狂奔而來,此種 對大自然力量產生的心理震撼及有感而發的心境無法言喻 ,觀察大自 然的瀑布又豈止是用「眼睛」去看而已。 中國傳統水墨瀑布的圖像所形成「水」的符號,瀑布的視覺效果是 筆者企圖藉由探討瀑布的動態而進一步探討其在作品上的視覺效果, 以傳統的筆法加上創新的半自動技法兩者所呈現出來的形式。 由於瀑布寫生題材廣泛,故本研究範圍僅以筆者 參考歷代名作取 樣研究分析,並至大自然所觀察之瀑布景象作為本論文創作之 主要研 究範圍。.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計白當黑: 老子(生卒年不詳)《道德經》曰: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黑白 意指暗亮或陰陽,此處是知識與修養須相輔相成,與計白當黑,是異曲同工 之妙。書寫時,首先掌握布白的妙境,與墨色相互依附,疏密得當,則自然 妙趣天成。再者布白的舒朗勻稱或是緊縮濃密,使作品的巧妙不同 。 2. 2.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16 年,頁 197。 4.

(15) 第二章. 山水畫創作與自然的關係. 第一節.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中國山水畫的物象表達始於先人對山神水神的敬仰和膜拜 ,後來為了 在這些神像背景增加豐富性,才開始有了山水的描繪,這是山水畫最早最直 接的起源。 伯精(1840-1895)的《論山水畫》中提及 山水畫學,始於唐,成於宋,全於元。 3 從戰國時期延續到漢代山水畫的表達內容和物象的表現也隨著美學的 認知逐步提升不斷擴展,繪畫技巧也不斷增加,如:漢代像磚《采蓮圖》,是 一幅非常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涵蓋山水畫基本內涵的山水畫作品。 魏晉時期的東晉顧愷之(約 348-405)的《廬山圖》、東晉戴逵(約 331- 396)的《吳中溪山邑居圖》、其子戴勃(生卒不詳)的《九州名山圖》,被唐代 張彥遠(約 815-約 875)稱為「山水極妙」,山水畫逐漸走向正統發展。南北朝 時期繪畫理論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其中宗炳(公元 375-公元 443)的《畫山 水序》和王微(約 1597-1647)的《敘畫》為有名的水墨畫評論家,于畫理畫 法中細致傳述山水畫之妙境,進一步奠定山水畫的理論基礎。 隋代時期在其敦煌洞窟之窟頂壁畫中,其法華經變相已有複雜精緻的 山水樓閣構圖方式 4 ,山水畫於六朝時期時期萌芽階段逐漸過渡到唐代才慢 慢趨於成熟階段,在安西榆林窟中之第 25 窟中唐時期所畫的彌勒經變相, 在表現老人墓和新婚廳堂內皆有山水畫屏風的痕跡 ,可看出當時山水畫已. 3 4. 伯精,《論山水畫》,台北,學生書局,民國 60 年初版,頁 6。 薄松年,《中國藝術史》,台北,聯經出版,2006 年,頁 64。 5.

(16) 在社會上風行,雖然唐代名家作品多以失傳,但是,筆者仍可在敦煌石窟內 的唐代壁畫中略窺出唐代山水風貌,宋郭若虛(生卒年不詳)《圖畫見聞志》 所述: 或問近代至藝與古人何如?答曰:近方古多不及,而過亦有之。 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進步及古;若論山水、林石、 花竹、禽魚,則古不及。 這一段說明早期雖然也有山水畫,但其主要作用只是人物畫中的背景 配角,由此可看出山水畫的發展時期比人物畫晚了許多,但是,宋朝以後山 水畫地位卻迅速的凌駕於其他畫科之上。 5 隋代畫家展子虔(約 545-618)的〈 遊春圖〉(見圖 2-1)演化出明快、炫麗、壯闊的風景畫,是中國存世最早的第 一幅山水畫。. 圖 2- 1:隋展子虔,〈遊春圖〉,43x80.5cm,絹本,北平故宮博物院藏. 初唐的「青綠山水」是用一種筆法(線條)構成的山水畫,雖然仍然有五代 山水,即魏晉「鈿飾犀櫛」的遺緒,仍然山水畫的風格開創是不同於魏晉時. 5. 王耀庭,《山水畫法 1‧2‧3》,台北,雄獅圖書,民國 87 年,頁 8。 6.

(17) 期的,一為山水畫從人物背景裡獨立出來,二為山水畫結構的初步完成,唐 代是水墨畫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畫家,如吳道子(约 680759)、李思訓(653-718)、李昭道(712-741)、王維(701-761)等人。 吳道子被後世稱為畫聖,他的水墨畫行筆縱放,如雷電交作,改前人細 巧之積習,而李思訓其山水畫精巧細密,先以細筆勾勒出山水形象,再以典 雅艷麗的大青綠設色,承襲了隋代展子虔(約 545-618)「青綠重彩工細巧整」 ,但在用筆上已多變畫,完善了表現出青綠重彩山水畫,其子李昭道所繪製 〈明皇幸蜀圖〉(見圖 2-2)山水中表現唐明皇因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的情節, 李昭道細膩的用細筆勾描無皴,並以石青、石綠、丹粉等重彩,用粉勾染表 現出於山巔飄過的白雲,在畫卷上看出蜀道盤旋迂迴,畫面下端騎馬的唐玄 宗正勒緊韁繩小心翼翼的走向木橋的生動畫面。 6. 圖 2- 2: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55.9 x81cm,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和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可看出唐代. 6. 薄松年,《中國藝術史》,台北,聯經,2006 年,頁 65。 7.

(18) 的「青山綠水」,已完成中國山水畫的初步結構,此結構不僅改變了魏 晉山水畫「水不容泛」 , 「人大於山」的困境,也為中國的山水畫開創了 不同的「風景畫」視野,並支配中國生活哲學精神的基礎。 李思訓及李昭道父子繼承展子虔山水畫而加以發展 ,體現出青綠 山水畫的成熟;對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 尊為北宗之祖。除此之外,唐代另一位很重要的山水畫大師王維以詩著 名,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中唐詩鼎盛時期最著名的詩人。王維,首創渲淡 畫法。以水墨皴染之法而作破墨山水,以清淡閒逸為歸。以《魍川圖》 「意出塵外」的表現和詩畫中濃厚的禪意,則為南宗之祖。還有一位重量 級的人物-張璪的「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繪畫思想更成為歷史畫壇圭 臬,至今還被很多畫家奉為經典的創作守則。 盛唐時期的山水畫開創出細膩華麗的山水畫技巧 ,豐富了中國自 古以來山水畫的審美領域,唐代後期甚至超越青綠著色的山水,至宋元 時期山水畫更成為主流。 7 晚唐、五代時期以迄於北宋初年,山水畫題材主要來自畫家生活的 大自然,此一期間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第二關鍵,這個階段的開創者是 五代時期的荊浩(生卒年不詳)、關仝(生卒年不詳)、董源(934-约 962)、 巨然(生卒年不詳),集大成者是北宋出的李成(919-967)、范寬(約 950-約 1032),較晚一些的燕文貴(967-1044)、郭熙(約 1000-1087 年後)又向山 水畫第三個階段過渡。 8 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這幾位畫家繼承了唐代山水畫遼闊的視野 與結構,又改變青綠山水的設色裝飾感,從具體的寫生方式到繪畫上的 筆法、墨法去了解萬物的實際結構與質感,使山水畫綜合了「遠取其勢. 7 8. 薄松年,《中國藝術史》,台北,聯經,2006 年,頁 65。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圖書,2009 年,頁 8。 8.

(19) 」、「近取其質」兩者的優點,達到山水畫的高峰。在五代的山水畫中, 筆的運用千變萬化,荊浩在《筆法記》努力觀察及寫生,不斷的從大自 然中觀察學習模仿,另一方面,又將寫生模仿逐步歸納出大自然山川組 成結構,亦可細膩地者出一塊山石肌理、土壤的質地,一叢樹的內在的 構成,衍生出「皴」及「點」的畫法。如董源的〈寒林重汀圖〉(見圖 23)、巨然的〈秋山問道圖〉(見圖 2-4)用短小秀潤的披麻皴構成土厚石隱 的江南山巒,又用膠墨繪點,像似叢生的灌木,在一片蒼茫中特別突出 顯目。此間的皴及點的畫法式唐代山水畫中所沒有的。. 9. 圖 2- 3: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圖〉,116.5x181.5cm,絹本,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 院藏. 圖 2- 4: 五代巨然,〈秋山問道圖〉,165.2x77.2cm,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9.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圖書,2009 年,頁 119。 9.

(20) 關仝師法荊浩,以“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創“關家山水 ”構建了五代山水的“荊關”體系。 10 至此,以董源、巨然為南方山水畫派代表,荊浩、關仝、李成、范寬北 方山水畫派為代表為基本形成南北風格地域色彩越來越濃郁。 從五代以後,凡是談山水畫已離不開「皴」及「點」的畫法,在現實的 山水中,即是表現山川中的結構及脈絡,「皴」及「點」是畫家在客觀的觀 察大自然及加上內在精神上的心情流動,慢慢地往抽象的精神上表現發展, 使山水畫中有筆的蒼疏、秀潤或枯淡,在墨韻中表現空明、濃重、淡遠,這 便是從五代到北宋的山水畫,是在遼闊在宇宙一覽無遺的胸懷,猶如宇宙裡 渺小的微塵的謙卑,正如五代山水的畫家的客觀與主觀,在物質與性情中不 斷提升的哲學基礎。 南宋以後,中國文化中心南移,從空氣乾燥、磅礡的疊疊大山環境到江 南山嵐,煙雨漫漫的水鄉澤國,對於中國「水」與「墨」繪畫發生不同的變 化,北宋米芾(1051-1107)將繪畫技法改變,他將繪畫傳統中的單一線條改變 ,使用「紙筋」、用「蔗滓」在畫面上創造更豐富的質感,捨棄傳統使用的 礬紙與絹,而追求渲染效果佳的生紙,於是生紙逐漸取代傳統表達精細線條 的礬紙與絹,成為繪畫的新素材。 所以,南宋趙希鵠(生卒年不詳)曾在《洞天清錄》中說: 米南宮多遊江浙間,每卜居,必擇山水明秀處。其初本不能做 畫,後以目所見,日漸摹仿之。其作墨戲,不專用筆,或以紙 筋,或以蔗滓,或以蓮房,皆可為畫。指不用膠礬,不肯於絹 工作。 11 從歷代畫作的軌跡來看,北宋米友仁(1074-1153)的「雪山」系列及王庭. 10 11. 周鐵寧,《畫餘畫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15 年,頁 4。 黃賓虹等,《美術叢書 09:初集第九輯》,浙江,浙江人民美術,2013 年,頁 272。 10.

(21) 筠(1151-1202)的「幽竹枯槎」(見圖 2-5),都是水墨最早大膽試驗的先驅。. 圖 2- 5: 金王庭筠,〈幽竹枯槎圖卷〉,38.1x117.7cm,絹本行書,日本京都府藤井有鄰 館院藏. 李唐(1065-1146)是北宋及南宋過渡的關鍵人物,南宋以前完成的名作「 萬壑松風圖」,仍然以北宋乾筆皴擦的效果,仍繼承傳統描摹的概念,是華 北平原上的大山,但其另兩件作品「江山小景」與「清溪魚隱」,從立軸變 為橫卷,畫面也從塞滿濃郁改為平曠空靈,畫面多了虛與實,景物被簡化推 遠,用變化更多的皴法造成畫面活潑,「水」與「墨」產生了交融效果佔據 畫面,建立南宋與北宋山水繪畫的差異。 12 南宋時期,還有四家一直被畫界所推崇,他們就是李唐、劉松年(生卒 年不詳)、馬遠(生卒年不詳)和夏圭(1180-1230),他們對元明山水畫產生了很 大影響。 南宋顯然是山水畫留白的關鍵,可從政治變革、江南水鄉環境、徽宗畫 院以文學性詩題取士的推波助瀾…等層面去思考。這幾種因素混雜在一起, 使南宋的繪畫大量出現留白效果。 元代由於蒙古貴族為鞏固政權,實行民族分化,並廢除畫院,汙辱漢族 知識份子,文人之士備受歧視,因此,漢族文人備受打擊,但也促使漢族文 人萌生遁世隱逸的思想,他們深入山林並崇尚大自然,以造化為師,寄情書. 12.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圖書,2009 年,頁 132-133。 11.

(22) 畫,進而產生人文性濃厚的繪畫氣息,元代推動與發展山水畫的大旗主要代 表人物有趙孟頫(1254-1322)、吳鎮(1280-1354)、黃公望(1269-1354)、王蒙 (1308-1385)。黃公望則推為元代四大家之冠,他師學于董源(約 934-962) 、巨然(生卒年不詳),後來自成一家。 明代水墨畫發展中,分華亭派(又叫松江派)、浙派、吳門派和院派。 華亭派董其昌才情出重,其為人儘管飽受世人所詬,但他的書畫方面影 響不能不令後學嘆服,他提出了「南北宗學說」,強調南宗繪畫的正統地位, 這種崇南貶北之說。雖然很大爭議,但是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浙派代表的畫家為戴進(1308-1385 年)、藍瑛(1585-1666),在浙派畫家中 ,戴進(1388-1462)當推第一,他的山水、道釋、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無 所不工。吳派代表的畫家主要有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等人。 而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3)、仇英(1585-1666) 又稱吳門四家。其中仇英(1585-1666)在技法上融合南宋院體及傳統上的許 多流派,被稱為院派 13 。 清代水墨畫家以四王為最著名。他們就是王時敏 (1592-1680)、王原祁 (1642-1715)、王鑑(1598-1677)和王葷(1632-1717)。另外,還有佛門畫家道石 濤(1642-1707)、朱耷(1626-约 1705)、石谿(1612-1692)和弘仁(1610-1664)等 四人,也在水墨畫壇享有很高的聲譽。以石濤為最,他半生雲遊名山大川, 「搜盡奇峰打草稿」,著有《畫語錄》,哲理深厚,為後人推崇。晚清的山水 畫大都受四王影響,畫壇成衰頹之勢,至清末海上畫派興起,山水畫才出現 新的轉機。 20 世紀是中國史上非常特別時期,戰亂內憂外患,西方文化湧入,新 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運動,改革開放後多種文化交流因此山水畫也產生很 大變化。在 20 世紀初,「上海畫派」中的趙之謙(1829-1884)、任熊(1823-1857) 13. 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藝術圖書,1998 年,頁 36、41。 12.

(23) 、任薰(1823-1857)、任頤(1840-1895)、任預(1853-1901)、虛谷(1823-1896)、 吳昌碩(1844-192)等,為新世紀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础,民國初年和高劍 父(1879-1951)、陳樹人(1884-1948)、高奇峰(1889-1933)為代表「岭南派」以及 金城(1878-1926)、陳師曾(1876-1923)為代表的京派成三足鼎立之勢。 14 民國時期又有一大批海歸畫家,他們學貫中西繪畫,致力於中國畫改良 ,提出且建立「新國畫」的主張,以徐悲鴻(1876-1923)為代表,而黃賓虹(18651955)、潘天壽(1897-1971)仍然在中國傳統筆墨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山水畫風 格,并卓然成為大家。林風眠(1900-1991)則依然在他的西學基礎上創造出自 己山水作品,亦為大家。 在學習中國繪畫時,對中國繪畫史是必須要有充分了解,這對筆者創作 會有很大幫助,從山水畫發展來看,不論以傳統水墨方式或是以西學基礎方 式呈現自己的作品,都是可以的創作出好的作品,重要的是要如何找到自己 的創作定位(方向),作品能表現出自己獨特風格,亦可成為大家,這是筆者 將要努力,並要像前人先輩們學習的地方。. 第二節. 中國山水畫與自然的關係. 中國山水畫取材於日常生活宇宙萬物,中國人對山水畫有著濃厚又特 別的情感,山水文化更有他獨特的文化形態。而「水」對人類的是非常重要 性且不言而喻,它也是自然界重要產物之一,口渴了,要喝水;身體、衣服 髒了,要用水洗;甚至有些工業,沒有水就要停擺,損失慘重。尤其在缺水 之時,更加感覺它其可貴。所以說:「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不能七天沒喝 水!」 15,因此,「水」可說是生命之泉源,在管子(前 725- 645)《水地》篇說. 14 15. 周鐵寧,《畫餘畫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15 年,頁 5-6。 李中鋒、張朝霞,《水與哲學思想》,北京市,中國水利水電,2015 年,頁 17。 13.

(24) :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16 管子《水地》篇的這文章中,指出水不僅是一般動物、植物的生命之源 和構成之本,而人也是如此,文學作品中,像「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恰 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出現「水」字,也是出現的詞頻率很高。不僅中國如 此,在其他國家,水也是不可或缺的珍貴物質及文學用字。在人類心目中是 如此重要,因而,水與宇宙萬物的關係是密不可分。 筆者熱愛自然,尤其是山水瀑布之景,每當踏青時,山中寧靜、聆聽山 泉瀑布、水花飛濺、溪流的潺潺流水聲、大珠小珠落玉盤,故呈現出自然界 景色的美感,進而觀察心中卻湧起一股莫名的歡喜,心情隨著水的速度而有 所起伏,讓筆者體悟人生之道理,因而決定深入進而觀察,以山水瀑布作為 這次研究的題材,在中國山水畫與自然又有甚麼關係呢?身為一位創作藝術 者因觀察自然、啟發自然,遊歷山川,徜徉於大自然,「生活」於大自然,這 也是創作山水畫活水源頭,藉此機會尋求或展現出自己作品。 中國山水畫論中北宋‧郭熙(約 1000-約 1087)《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有 詳細的描述: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雲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 ,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 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 ,此山水之布置也。 17 郭熙這段話意指在中國山水畫其中的布置 ,山和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 係。北宋評論家和畫家韓拙在《論山》引述如下:. 16 17. 李中鋒、張朝霞,《水與哲學思想》,北京,中國水利水電,2015 年,頁 18。 北宋郭熙,周遠斌點校篆,《林泉高致》,濟南,山東畫報,2012 年,頁 49、50。 14.

(25) 山有高低大小之序,以近次遠至於廣極者也.洪穀子雲:尖曰 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下 曰巖、巖下有穴而名巖穴也.山大而高… 在宋‧韓拙(生卒年不詳)於《山水純全集‧論水》中云: 夫水者有緩急淺深,此為大體也。有山上水曰涀,涀謂出於髙 陵。山下有水曰潺,潺謂其文溶緩。山澗間有水曰漰湍,而漱 石者謂之湧泉。巖石間有水滭潑而仰沸者謂之噴泉。」 瀑布亦有緩急淺深,說明古人觀山水之情如人的品性 格高而 思逸,藉由筆墨繪出潺潺流水之妙筆。《山水純全集‧論水》 中又云: 然水有四時之色,隨四時之氣。春水微碧、夏水微涼、秋水微 清、冬水微慘。又有汀洲烟渚,皆水中人可住而景所集也。至 於漁瀨鴈濼之類,畫之者多樂取以見才調,况水為山之血脉, 故畫水者宜天髙水濶為佳也。 18 韓拙在《山水純全集‧論水》裡形容山和泉水的關係,因此,山水畫面 裡大多的畫面是有山就有水,水則是山之血脈,所以畫山水者應以天髙水濶 為畫面是最佳。 古代畫論中對水的看法,清.鄭績(1610-1664)《夢幻居畫學簡明‧論泉 》中敘述泉水在山中所襯出的景色,敘述如以下: 石為山之骨,泉為山之血,無骨則柔不能立,無血則枯不得生 。故古人畫泉,甚為審顧,或高垂高疊數層,或云鎖中斷,或 穀口分流,隨山形石勢,即難隱現之間,俱有深意… 中國古典哲學陰陽相生思想如同中國山水畫中的山與水相輔相成 ,剛. 18. 宋韓,《山水純全集‧論水》,http://t.cn/SvS86U,2017/11/05。 15.

(26) 柔並濟,自然界奇峰疊袖、崇山深壑,高逾萬仞、綿延千里 19,郭熙在《林 泉高致》說: 水為山之血脈,無水即枯燥而無意趣,水以地勢高低夷險之不 同,而異其名,大者為江海湖沼,次者為河川溪澗,小者有渠 塘瀑泉。 清‧錢杜(1764-1844)在《松壺畫憶》中所述: 丘壑太實須間以瀑布,不足在間以雲煙,山水之要寧空無實。 從這些中國前輩的畫論裡,可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經營位置(構圖),山與 水的關係是如此緊密,山水畫中加了瀑布或泉水,可增加畫面景色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畫的本質、是靈魂、是中國畫的藝術生命的支撐。. 第三節. 中國山水畫意境. 在中國山水繪畫裡,山水畫「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所 追求的是一種寧靜之美,中國畫中「意境」是一種美學創造,亦作為中國民族 性的審美觀念的範疇,是創作者與自然的精神交流結合而成,是創作者心靈 之花的悄然綻放,是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水而立言。繪畫作品是畫家主 觀的生命情調及客觀的自然交會融合後的結果 ,有了“新境”就有“意境 ”,這樣才會構成藝術生命的燦爛綻放。 中國山水畫中,水是很重要的一環,如:瀑布、澗泉、江河、水口溪澗等 ,在不同的景,皆是表現畫水最佳範疇。在中國山水畫中,主要結構來源, 有山、石、樹林、瀑布、澗泉等,而山石其本質屬於陽剛的,是靜的美,而 潺潺流水是流動,是柔媚象徵,在動與靜之間,山是實、水是虛,虛實相生 。兩者營造,比較多寡,搭配使畫面更加生動。使觀賞者心靈更加舒暢。 19. 米家路,《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http://t.cn/RrI35JY,2019/04/28。 16.

(27) 《易經》所無往不復,天地除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畫面的空間也借一 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奏表達出來。在老子的世界觀和宇宙觀裡,因為 萬事萬物生成和變化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具有自然屬性的「道」之中 ,世界上 萬事萬物都源於自然的「道」,「道」是最高的思想理念,應該由「道」而生、循 「道」而走,告知筆者們凡事順其自然,唯有不爭不鬥,故無憂。老子對水最 著名的論述是「上善若水」,老子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 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0 實際指出做人應如水,水可滋潤世間萬物,但從不會與任何萬物爭高下 ,聖人身處謙卑心靈寂靜深沉,能善於鑒明萬物,施而不求回報,處事能循 序自然,行動舉止都能掌握最好時機,只因為他不與人相爭,且沒有怨尤。 如同孔子所說的「水有五德」,在莊子一書中,可見他才情洋溢的手筆,不但 豐富了道教學術的視野,更將其提昇到另外一個層次:更深入人心,影響的 範圍也更大。進而論及到中國藝術的發展,相信是許多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如《逍遙遊》、《齊物篇》,而他所啟發的哲學理論:天人合一、復歸自然 ,至今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推而廣之,他所產生的效應更是在整個中 華文化中發酵。 宗炳(375-443)遊覽山水,為了體「道」學「道」,道是抽象、是萬事物 的總規律,老莊哲學之道,乃是形而上,崇尚自然也是道家之「道」,故宗 炳是第一個把「道」放進畫論與繪畫當中,他所說: 「澄懷觀道」 「澄懷」也 是老子所謂「滌除」,而莊子說「心齋」、「坐忘」,亦是指心靜達到虛靜空明 知境界。中國人崇尚自然,無論藝術創作者或是道家、哲學家,都是與大自 然渾然一體,有異曲同工之妙,義理相通,去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回歸自 20. 張有池,《老子》,新北市,智揚,1999 年,頁 31。 17.

(28) 然、追求「心物合一」的境界,而唯有在人的內心到底能湧出多少力量,爆發 般地在「藝術世界」中去完成你所果欲完成之形式表達,創作藝術者能創作 出「天人合一」的作品。. 18.

(29) 第三章. 中國山水畫對瀑布的表現探析 第一節. 中國山水畫技法的原則. 繪畫的進修,有三大課程缺一不可,第一要熟悉原則,第二要勤練技法 ,第三則是要修養意境,熟悉原則而不為原則所拘泥,意境培養必須從學識 品德等潤育而來,惟有技法,範圍廣而學習容易,其而訣在於勤練。廣義言 之,技法者即謝赫六法之中除氣韻生動外,其餘五法-骨筆用法、應物像形 、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和轉移模寫均屬之,簡單言之,技法所研究者,不外 技法的原則以及「用筆」、「用墨」等。中國畫山水技法原則個人認為有三法如 下: 一、法古人 中國之繪畫相傳數千年,已甚完備,如能取而法之乃初學者之捷徑 ,從事於藝術之先進,往往窮數十年之功力,亦有可取之處,習畫者師 事之,亦較自己摸索為佳。 二、法自然 天生萬物有自然之妙趣,若能詳細觀察入微皆可入畫,亦頗可觀, 純法乎古人,純法乎師長,師長之專長有限,惟有法乎自然,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寒暑風露四時變化無窮,故法自然乃為習畫者的第二途徑。 三、法心靈 此法式作品之最高境界,在於抒發內心裡的靈犀,所以習畫稍求進 步則須自筆者創作,因此,作品第三步驟便是法乎自筆者的心靈,以達 到日新月異的自筆者作品。. 19.

(30) 第二節. 山水畫的法自然與寫生的關係. 在西洋學與繪畫創作 裡所 說的「模倣自然」和中國繪畫所講的「師法自 然」,實質上都是指「寫生」的意思。而「寫生」本質上是模仿自然創造的過程 ,再摻入創作者的情感與想像及對物象的體悟,賦予主觀和客觀為融合為一 ,達成具體完成的創作作品。在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曾強調說: 畫家六法之一是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 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 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生,皆為山水傳神矣! 21 氣韻生動一詞,數年來在中國繪畫裡為品畫的最高標準。 王維也主張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水墨思想和黃賓虹: 長技不在寫物質之對象,而象物質內部之情感耶! 22 其意是指創作者透過自己的情感意念的作用 ,反映對象產生最具生意 性質的表現。黃荃(903-965)的「三龜圖」:畫品惟寫生最難,不獨貴其行式 ,更貴其神采。 23 所以一幅寫生作品若能傳達出對象的生意(所謂的意境),便可獲得「圖 目前之景,含不盡之意」的目標,且能使人「看此畫,能生想起心,如將真即 此處。」這樣才能符合「寫生」的意義。寫生的對象不能轉化為藝術的內容, 當然也就不能夠成藝術品。元朝楊維禎(1296-1370)《圖繪寶鑑序》說: ……故論畫之高下者,有傳形、有傳神。傳神者,氣韻生動是 也。……寫真人者即能得其精神,豈非氣韻生動,機奪造化者 乎? 24. 明.董其昌,《中國畫論類編-畫禪室隨筆》,上海,河洛,1975,頁 726。 黃賓虹,《古畫微》,香港,香港商務,1961,頁 6。 23 余紹宋,《畫法要錄二篇-卷五》,浙江,浙江人民美術,2016,頁 726。 24 楊維禎,《中國畫論類編-圖繪寶鑑序》,上海,河洛,1975,頁 93。 21 22. 20.

(31) 在中國山水繪畫造化,自宋初以來的山水畫家對大自然的觀察,潛慮精 思以奪造化之妙理,塑造風範,如李成、范寬、郭熙師承荊浩寫生精神及有 筆墨理論,強調筆觸可以使畫面統一起來,他們以直覺方式來內省物質世界 ,將視覺印象轉化非常連貫的形式,並建立了宇宙觀內龐大而井然有序的結 構,北宋.劉道醇(生卒年不詳)《聖朝明畫評》中詳述: 李成之為畫,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掃千里於咫尺,寫萬趣於 指下。峯巒重疊,間露祠墅,以為最佳,至於林木稠薄,泉流 深淺,如就真景,思清格老,在無其人。. 25. 在《聖朝明畫評》強調李成注重自然環境的觀察,向真實的山水寫生。 又據《宣和畫譜》記載: 范寬始學李成,既悟乃歎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 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 。於是捨其舊習,卜居終南與太華岩隈林麓之間,而覽其煙雲 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一寄於筆端之間,則千 巖萬壑恍如行山陰道中,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宜其與觀 李竝馳方駕也。 26 即為描述范寬能與山傳神的寫生風格,卻是雄渾蒼莽,肅穆沉鬱,岩石 肌理結構令人感動其格物之精深。北宋.郭熙所作山水千態萬狀,因此得「 獨步一時」的美譽,著有《林泉高致》闡述其寫生思想。筆者們可從歷代先 進們所留下的資料中得到一個結果,就是身為一名創作者,「寫生」的親身經 歷,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唯有如此,才能創作出所謂的具有「意境」的 山水作品。. 25 26.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佩文齋書畫譜卷四九》,台北,新興書局,民 58 年,頁 4。 《宣和畫譜卷十一》,台北,臺灣商務,1983 年,頁 291。 21.

(32) 第三節. 明、清山水畫瀑布作品. 明.陳洪綬(1598-1652)精品之一,雜畫圖共八頁,此選(之一)《溪石圖 》(圖 3-1),圖中崇鑾巨嶂,成林雜樹,設色溪澗石橋上,二人對坐而談.山 水樹木,畫法工整,趣味古拙。. 圖 3- 1: 明陳洪綬冊頁,〈雜畫圖之一(溪石圖)〉,30.2x25.1cm,絹本設色,北京故宮 博物院藏. 明.宋珏(1576-1632),〈山樓對雨圖〉(見圖 3-2)畫雨後的松蔭罨屋,高 山飛泉,溪橋相映,圖中山水林石畫法,既有吳鎮(1280-1354),黃公望(12691354)之筆意,又得二米之情韵,整幅畫面密透青曠,畫風秀潤。. 圖 3- 2: 明宋珏,〈山樓對雨圖〉,82.5 x 27.4cm,立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2.

(33) 明.項德新(约 1563-卒年不詳) , 〈桐陰寄傲圖〉(見圖 3-3)此圖寫夏景山 水,以岩石斜坡,枯枝修竹,環繞清潭,得幽雅之致.自題:"重陰覆林麓,寒 聲下碧墟,綉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全圖筆墨簡逸,格調秀潤”。. 圖 3- 3:明.項德新,〈桐陰寄傲圖〉,57.2x27.1cm,立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宋旭(1525-1606),〈松壑云泉圖〉(見圖 3-4),此圖畫群山疊蕩,峰 巒簇聚,白雲繚繞,瀑布飛流,雙松挺拔,木榭小橋,相映成趣,設色清淡 ,山石用披麻皴,松干用赭石,松枝墨寫,以石綠染之,構圖空靈不鬆散。. 圖 3- 4:明宋旭,〈松壑云泉圖〉,141x63cm,絹本設色,山東省博物館藏. 23.

(34) 明.文伯仁(1502-1575)〈溪仙館圖〉(見圖 3-5),此圖繪溪山勝境,圖中 峰巒重疊,溪水澈流,樹木郁茂,山路曲折,濃蔭叢中,館舍隱露,亭閣水 樹臨溪,木橋上人物停步顧應,意態悠然,筆墨工細精緻,清勁流暢,綿密 高雅,設色清淡,工麗拙雅,不脫文派風貌。. 圖 3- 5: 明‧文伯仁,〈溪仙館圖〉,71x39cm,紙本設色,廣州美術館藏. 明‧陳鐸(1334-1426)〈水閣讀書圖〉(見圖 3-6),圖中山巒層疊,石紋繁 複,樹木茂盛,雲氣繚繞,澗中溪水之上水閣屋舍掩藏,內有文士讀書正抬 頭凝想,溪水波光粼粼,溪岸石上有兩人皆抬首仰望,用筆渾厚老健,著色 淋漓清潤。. 圖 3- 6: 明‧陳鐸,〈水閣讀書圖〉,174x76.8cm,紙本設色,常熟市博物館藏. 明‧宋旭〈山水圖〉(見圖 3-7),圖中流溪蜿蜒曲折,兩岸叢樹環抱,青 松挺立,密樹中墟閣臨流,巨峰凌空,輕云飄零,飛瀑扶搖,全景廣闊深遠 24.

(35) ,氣象萬千,圖中山石,勾勒皴法多用秃筆中鋒,樹木則勾點自如,全幅有 秀逸古拙,蒼勁挺秀之山水風格。. 圖 3- 7: 明‧宋旭,〈山水圖〉,327.9x106.8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 明.沈周(1427-1509)〈廬山高圖〉(見圖 3-8)圖中山巒層疊,草木豐茂, 飛瀑高懸,云霧浮動,此圖構圖布局頗具匠心,墨色濃淡層次逐漸變化 .作 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岩,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 位置大小林木,復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鬆緊,有條不紊。. 圖 3- 8: 明‧沈周,〈廬山高圖-鑑賞一〉,193.8x98.1cm,紙本設色,中國台北故宮博物 院藏. 明‧唐寅(1470-1524)〈春山伴侶圖〉(見圖 3-9)此圖全用水墨,僅一叟衣 袍醮,以淡紅色.圖中曲欄映掩,雜樹綻青,春山含笑,高士臨流,給人以陽 25.

(36) 和日暖之感,山巒秀媚,皴以柔和的披麻,著意于水墨渲染,益見明秀逗人 ,全圖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該圖運用元人筆墨為山川寫容,卻又具有宋代 山水畫之風韻.位置經營也別具匠心,由此可見作者的高超畫藝。. 圖 3- 9:明‧唐寅,〈春山伴侶圖〉,82x44cm,紙本設色,上海博物館藏. 清.髡殘(1612-卒年不詳)〈山水圖〉(見圖 3-10),此圖此幅畫法似出自 元代王蒙,皴筆粗細繁疏,水墨濃淡燥濕,皆能脫盡筆蹤而備極變化;再略 施淺彩,畫面呈現出一片光影清明柔美的景色.造景尤其詭奇奧妙,緬邈幽 深,出人意料,而又能不失真山實水的面貌,令觀者目馳神往,堪稱佳作。. 圖 3- 10: 清初‧髡殘,〈山水圖〉,76.2x37.5cm,絹紙本水墨,(美)克利夫蘭藝術博物 館藏. 清.傅山(1607-1684)《傅山、傅眉山水合冊》(見圖 3-11),共十六頁中 26.

(37) 之一頁.該圖《丘壑磊砢圖》.遠處為高山峭壁,近景是雄氣敦厚之懸岩山石 ,有丹楓、古柏相襯托,別有幽致.如簾瀑布,四面下瀉鳴喘濺飛于山谷中, 有驚雷崩雪之勢,迴廊橫亙,清幽潔雅,構成可觀可居之景.清代張庚《國朝 畫徵錄》卷上稱傅山"善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砢,以骨勝".此畫筆致超 越,頗有古拙之風趣,應是傅山之頭等精品。. 圖 3- 11:清.傅山,〈山水圖(之一)〉,21.5x21.6cm,冊頁紙本設色,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清.程正揆(1604~1676),(見圖 3-12).全冊共十二開,計山水九開,自 題三開.這裡選刊二開山水圖,圖之一為墨筆山水.崗巒峰谷,脈絡分明,頗 得氣勢,筆力雄健,墨色層次變化豐富,山石染中帶皴,顯得渾厚沉郁.圖之 二作秋江漁舟,水邊路畔,岩石突起,水榭半露於翠叢間,遠映一行磯石, 構圖疏朗開闊,色調秀逸,有”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 圖 3- 12:清‧程正揆,〈山水圖(之一,二)〉,22.7x44.3cm,冊頁絹本設色,上海博 物館藏. 清.王時敏(1592-1680)〈仙山樓閣圖〉(見圖 3-13)此幅山水繁密中見清 27.

(38) 疏雅逸之情趣,山勢平平,筆墨飄逸而有靈氣,近處以篆隸筆意寫雙松並立 ,更見蒼翠奇古,此圖雖仿黃公望筆意,但不失自家筆墨神韻,為畫家 74 歲時作品。. 圖 3- 13:清‧王時敏,〈仙山樓閣圖〉,133.2x63.3cm,紙本墨筆,北京故宮博物館院藏. 28.

(39)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山水畫的意境融合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向大自然學習偏重於哲學成分, 老子以水喻道,在瀑布的流水中意識到人生的短暫易逝,透過對瀑布山水的 水墨創作,來體悟人生之道理的感受和思維,藉由水墨繪畫、媒材的變化, 以山水瀑布為情感、畫境作虛實變化為研究及創作的方向。並找到適合 自己創作方向,使創作能運用不同的水墨形式表現出來。. 第一節 山水畫瀑布的創作理念. 時代科學的進步,生活的步調不知覺也隨著緊湊的節拍跳躍著,人生一 步一步邁前,對繪畫的執著,不斷學習、進修,希望藝術的創作也能往前邁 向一步。 自然是萬物之主,不論人或其文明不可能不受其影響而存在,繪畫亦然 。年輕時就非常熱愛大自然,在山中曾經停留下腳步深深吸一山中之氣,打 著赤腳踩泥巴,在人煙稀少山間小徑漫步,偶然一場及時雨,而將身上汗流 淋得溼答答的產生汗臭味,在合歡山遍地是雪白的景色,決定落腳在合歡山 莊,喝了一碗熱騰騰的薑汁地瓜湯。 在民國 71 年,為了見玉山銅像面,千里迢迢爬上玉山 3997 公尺,就為 與他的銅像面對面親近,加上銅像的高度剛好 4000 公尺,雖然過程艱辛但 卻讓人回味無窮。在觀賞、感受大自然與世無爭,和諧的感覺,聆聽瀑布下 瀉美妙天籟,除了悅耳的節奏,水花飛濺,水氣打濕全身,用心靈去體悟, 當下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在健康的方面探討,森林中佈滿綠色的植物和不可或缺的澗泉、以及溪 流,不但供應大量氧氣,且淨化調節空氣、氣候,更可產生芬多精與負離子 29.

(40) ,有利於人類身體健康,芬多精又稱它「植物精氣」,由植物的葉、幹、花 所散發出來,不但可促進人體健康,並可提高免疫力,天然療效。那負離子 又稱「空氣維他命」,由瀑布、噴泉、溪水、水花、植物的光合作用所產生 製造的新鮮氧氣,可以活化人體細胞、淨化血液及增加免疫力效果,還有安 撫自律神經、焦慮,也可預防血管硬化等,達到人們身、心靈紓壓效果。 自然亦是創作者的泉源,親臨大自然觀察、體悟,是繪畫創作者所必備 的課程。石濤說:「黃山是筆者師,筆者是黃山友」對黃山的自然奇觀、山 水景色所陶冶,體驗大自然的美,石濤指稱黃山是親密的好友,早晚相處, 又曰:「搜盡奇峰打草稿」創造了許多精神與自然美的作品。從石濤這些話 語中,可以得知自然對一位山水繪畫創作者是有多麼重要,要有靈魂、氣韻 生動的作品,則不可與自然切割。.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 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已有多年,透過在師大三年研究所生活的學習及 多方面參觀藝術作品、近現代繪畫創作蒐集及閱覽創作技法相關資訊 ,嘗試 將自己的創作理念融入瀑布的作品創作,針對改變傳統瀑布畫法,希望作品 可以展現出置身其境,瀑布奔騰傾瀉,或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溪聲在 山谷間迴蕩的氛圍。 瀑布技法展現作品如下說明: 一. 筆墨渲染技法 筆墨的輕重隨著表現對象需求,質感及量感的表現,用筆皴、擦、 點之用法,瀑布除了留白,以墨渲染水氣,肌理層次感,採用不盡相同 的筆墨針對不同的意境作表現(見表 4-1)系列即以淡墨、濃墨、彩墨等 多重技法繪製,以製造出瀑布水清澈、透明、光影…等視覺效果。 30.

(41) 表 4- 1 楊采頻畫瀑布 – 筆墨渲染技法 二. 彈粉與潑彩技法 (見表 4-2) · 彈粉法: 筆者為增加瀑布水氣,故將瀑布的留白處以白粉敲打方式,作特殊 效果,首先,先將宣紙噴濕,待快乾時,再以筆敲打另一隻沾上白粉的 毛筆,使白粉自然彈落,製造瀑布濺起落下的水珠效果,再用吹風機吹 乾定型。 · 潑彩法: 先在瀑布岩壁暗處以墨加上國畫顏料,待宣紙顏料乾後,在作品的 暗處加上彩墨覆蓋在原來濃墨上,增加明亮畫面,再以水噴濕,待快乾 時再用不透明顏料在局部加強繪製於宣紙上,使作品更增添鮮明的明 亮效果。. 表 4- 2 楊采頻畫瀑布 -潑彩法與彈粉技法. 31.

(42) 三. 水墨結合動物膠技法 筆者為了讓瀑布呈現水流及層次感,試圖以留白方式,瀑布周圍則 加以渲染方式表現肌理,兩旁的岩壁則用墨加上動物膠,在生宣紙上使 用半自動技法,讓墨色在宣紙上流動,產生不規則的效果,再使用吹風 機快速吹乾宣紙上的岩壁,使其有墨與水流動的自然現象,岩壁暗處再 使用濃墨加強山石與林木光影度之質感,又用彩墨豐富瀑布光影層次 的變化,讓瀑布具有光影的「具象」符號,讓觀賞者視覺停留在”似”與 ”不似”的模糊地帶(見表 4-3)。. 表 4- 3 楊采頻畫瀑布 -水墨結合動物膠技法. 32.

(43) 第三節 個人作品的創作表現和詮釋. 作品一 作品名稱:杉林溪松瀧岩瀑布 創作媒材:生宣紙、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69x46 cm 創作年代:2017 作品說明與分析 生活是繪畫創作泉源 ,繪畫創作來自於前往杉林溪瀑布途中穿梭在山 林間,山徑小道,時而有石階,一階一層而上,優美的曲線,一旁的溪谷溪 水由上而下流,溪水急湍撞擊一旁的溪石,濺出水花,再往上走,潺潺溪流 水聲如天籟般悅耳,溪旁的樹林與不知名的小草也綠意盎然,好不生動,前 端的瀑布飛流直下,水量滔滔不絕地往下直奔,空氣中瀰漫有負離子,水氣 弄濕衣裳,全身一陣舒暢,此景觸動筆者,在此心靈交會,作畫的好題材。 本作品將瀑布的美感,水氣充沛的感受,用筆墨實踐在構圖上,主題瀑 布、佈局留白,計白當黑,佔了大部分空間,為了表現水的濕潤感及水氣, 以較暈開宣紙,一層層的淡墨,渲染出水的層次,以力求畫面瀑布的流動感 顯得飛流湍急,又以淡墨,渲染達到水氣瀰漫在空氣中效果,必須掌握墨與 水相融恰到好處方可,在瀑布後端以宿墨積層堆疊感表現出岩壁的質感,兩 旁分別以樹與石襯托出瀑布的白,靜與動,陰陽協調的對比,相互呼應,虛 實相生,描繪對此景的情感。. 33.

(44) 圖 4- 1: 楊采頻,〈杉林溪松瀧岩瀑布〉,2017,紙本設色,69x46 cm. 34.

(45) 作品二 作品名稱:十分瀑布 創作媒材: 生宣紙、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 70x140 cm 創作年代:2018 作品說明與分析: 十分瀑布乃台灣第一大瀑布,早上剛下一場雨,使得瀑布的水量傾瀉 而下,雄偉壯觀,又因岩層的傾向與水流相反,屬於逆斜層瀑布與尼加拉 瀑布相似,相反,故有「台灣尼加拉瀑布」之稱,為了一睹風采,筆者多 次造訪這垂簾型的大瀑布,水量飛流質下,有著朦朧水氣氤氳,將是創作 的題材。為了表現十分瀑布壯觀,以全開宣紙橫式構圖來營造瀑布水窗簾 掛的氛圍,經雨水沖刷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岩壁,呈現滔滔不絕的泉水, 同時也豐富了岩層的肌理,為了表現山壁紋路,採用墨與赭石表現質感。 先以水噴灑在宣紙上,在合適的濕度上,墨色加以渲染,讓水與墨相互 交融,表現瀑布水氣,水花,展現水流動感,而有水氣朦朧,濕潤,進入夢 幻的意境。猶如清.張式《畫壇》煙雲渲染未畫中流行之氣,故曰空白,非 空紙,空白即畫也。使畫面上所呈現水與石對話,給予大自然強而有力的生 命感。. 35.

(46) 圖 4- 2: 楊采頻,〈十分瀑布〉,2018,紙本設色,70x140 cm. 36.

(47) 作品三 作品名稱:瀑布 創作媒材:蟬翼宣、水干、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70x45 cm 創作年代:2018 作品說明與分析: 在同樣題材,同樣表現瀑布奇觀, 但表現在作品上,可利用不盡相同 的材質,作法產生不同效果。 筆者採用蟬翼宣紙、墨及水干顏料,表現岩壁及水,岩壁的線條肌理, 利用水干顏料,刷在水分適中的紙上,再用較厚的紙上,印出線條肌理,岩 壁及水,岩壁的線條,肌理,利用水干顏料刷在適中的紙上,再用較厚的紙 上印出線條肌理,岩石,紋路上有著更自然的色調及塊面,水的留白處與岩 石相互融合,瀑布的水量傾流直下,因潭深,潭底也佈滿著水氣瀰漫,虛實 濃淡的變化,描繪出柔情與世無爭的視覺效果。. 37.

(48) 圖 4- 3: 楊采頻,〈瀑布〉,2018,紙本設色,70x45 cm. 38.

(49) 作品四 作品名稱: 白瀑飛揚 創作媒材: 生宣紙、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 69x103 cm 創作年代:2017 作品說明與分析: 崇山峻嶺白瀑飛揚,飛流直下,從山中竄出白色光芒,泉源紛紛湧出, 水花四濺又水潭極深,瀑泉沿著山壁的岩石下,溪流而下,自傾瀉大溪個河 流,正如人生細水長流,新的活力象徵,滔滔不絕.筆者將瀑布佈局結構放 於最左邊,計白當黑,瀑布有如一瀉千里,強而有力,隆隆震耳,溪流兩旁 ,岩壁與溪石,一動一靜的對比。清‧迮朗《繪事雕蟲》 所謂「山本靜也,水流則動,水本動也,入畫則靜。靜存乎心 ,動在乎手,心不靜,則乏領悟之神;手不動,則短活潑之機 。靜極則動,動根乎靜。」 27 筆者在創作此幅「白瀑飛揚」時,力求瀑布流水之動態,從小部分的 局部瀑布喧嘩而下的磅礡感,乃至整幅瀑布構圖與右邊山石靜態,藉此營 造畫面瀑布的「動態」以及山石「靜態」的強烈對比。. 27. 《雅昌藝術網》, http://t.cn/E9D8uHk ,2019/5/5 閱 39.

(50) 圖 4- 4: 楊采頻,〈白瀑飛揚〉,2017,紙本設色,69x103 cm. 40.

(51) 作品五 作品名稱:十分寮眼鏡洞瀑布 創作媒材: 蟬翼宣、水干、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 97x44 cm 創作年代:2017 作品說明與分析: 位於台灣新北市平溪區,平溪線,有著多處著名的景點,如果「山是平 溪的主題,而水則是平溪的靈魂」,有此得知水的重要性,在平溪上游觀瀑 布吊橋的下方,因洞有如眼鏡般而得名,眼鏡洞瀑布,由於溪谷的岩壁經年 累月受到雨水沖刷,屬侵蝕型的瀑布也自然形成兩個洞穴來,有如人的一生 中一直是向前邁進,經過多少風霜雪月,在臉上所遺留下歲月痕跡,智慧的 皺紋般,筆者想要傳達的是,生命有限,但智慧的傳承有如溪谷的瀑泉生生 不息。 在蟬翼宣紙上,用水干顏料畫在紙上,再用報紙以不規則拓印出天然溪 谷的岩壁極遠處山谷的肌理紋路,遠處山中瀰漫著煙霞之氣,溪流隱約的匯 聚後,再從岩壁兩側瀑泉傾瀉而下,因瀑布的水流動,石與山的靜,一陰一 陽,動與靜的相互協調。. 41.

(52) 圖 4- 5: 楊采頻,〈十分寮眼鏡洞瀑布〉,2017,紙本設色,97x44 cm. 42.

(53) 作品六 作品名稱: 瀑布千丈流 創作媒材: 京和紙、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 142x76 cm 創作年代:2017 作品說明與分析: 接觸大自然,前往山林中各大小瀑布、山澗溪流樣貌有無限的美感, 時而如騰雲駕霧般的水氣奔灑而瀑飛,時而溫文優雅如絲絹,變化萬千的 造型,絲絲入扣,更加體會自然界不平凡的無限活力及生機,只有身歷其 境時,才可感受到身心的舒暢與愉悅。 筆者藉由瀑布的表現,創作瀑布從天而降,雄偉而彭湃,有一瀉千里 之風情,而濺出之水花以及水氣朦朧,以表現水的滋潤度,先用水將宣紙 噴濕,感覺紙的溼度適合用墨來渲染,刻意製造出水的流瀉及光影處所暈 開的差異,以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要讓水氣較有朦朧霧氣,將水再次噴 灑在紙上,使紙更為濕潤,墨色暈染時,以層層渲染,再作層次堆疊,以 表現肌理及明暗,以計白當黑表現瀑布的主題,再構圖上瀑布由上方飛流 直下,水粒子碰撞岩壁時而飛散,激起水花,兩旁的林木及山壁在剛與 柔,動與靜的搭配,映襯之下,更活化及凸顯主題。. 43.

(54) 圖 4- 6: 楊采頻,〈瀑布千丈流〉,2017,紙本設色,142x76 cm. 44.

(55) 作品七 作品名稱:觀瀑 創作媒材: 生宣、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 136x69 cm 創作年代:2017 作品說明與分析: 在 e 世代科學發達,資訊相對非常便捷,在工作上跟隨時代腳步前 進,生活忙碌,在工作壓力下,利用繪畫轉移生活的壓力方式之一, 面對 繪畫的題材,除了身臨其境,不外乎造境,創作者對物象所賦予的情感, 心靈交會通過思維,傳達胸中立壑。 筆者將表達內心對瀑布造型風采而變化,自然流露,當瀑布水流碰觸 岩壁由深谷竄出之時,時而湍急,時而徐徐流向溪谷之中,人不自覺對瀑 觀情,除了欣賞優美自然,風貌景觀,亦可聆聽悅耳瀑布聲落下,大自然 交響樂,如有天籟般,正如西晉的文學家左思,有首〈招隱詩〉所言:「山 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 28 筆者在宣紙上,以留白方式處理自然顯現水的透與明亮的白,在深谷 中涓涓如絲,連綿不斷的瀑布兩旁有崇山、林木圍繞著,綠意盎然的生機 更能感受瀑布的動感與山林間的靜謐,構成「動態」與「靜態」之瀑布觀 看感,故而在畫面創作上表達出「虛實相生」的意境。. 28. 佚名,《讀古詩詞網》,http://t.cn/EoZBJiX,2019/5/5 閱 45.

(56) 圖 4- 7: 楊采頻,〈觀瀑〉,2017,紙本設色,136x69 cm. 46.

(57) 作品八 作品名稱: 漫山秋色 創作媒材: 生宣、國畫水墨顏料 作品尺寸: 142x74 cm 創作年代:2017 作品說明與分析: 喜歡秋的氣息,秋容淡淡,秋意蕭瑟,令人遐想,曾記得就讀國中二 年級時,國文老師提問了四季季節當中,妳最喜歡的季節,我到現在還記 得我說我喜歡秋天,可見秋的美,早烙印在心中已久。 筆者將對大自然的愛慕之情,傳遞在作品在視覺上,將清泉由高山上 及岩壁的兩側隱約向下流瀉,匯聚後再傾流而落下,由於山高雲深不知 處,正如明.何良俊(1506-1573)曾在《四友齋叢說》中談及之所以會蒐 藏山水畫作,主要原因是因為一般名山遊記相關的著作只有文字敘述,並 未有圖文並茂之山水畫作品精彩,故何良俊說: 余觀古之登山者,皆有遊名山記,縱其文筆高妙,善於摩寫, 極力形容,處處精到,然於語言文字之間,使人想象,終不得 其面目。不若圖之縑素,則其山水之幽深,煙雲之吞吐,一舉 目皆在,而吾得以神遊其間,顧不勝於文章萬萬耶。 29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內指出山水畫作品可令觀賞者藉由作品神 遊於有瀑布及溪石、山林深處,神往其間,而山水之幽深,煙雲之吞吐, 岩壁,山石以墨加淡淡花青,以赭石作山石皴擦及染色,硃砂點苔,楓葉 山頭尚有山林在高山山腰處,以淡墨渲染作出雲層的層次效果,雲霧朦朧 及留白處,產生煙霧漂渺,是將遠處高山與近處的小橋流水人家作為彼此 間距離感,硃砂染紅了楓葉,一旁的潺潺的水流聲,構成生動畫面,在有 29. (明)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 257 47.

(58) 限的視覺感性形象, 虛與實的結構中,使觀者能感染氣息與領會。. 圖 4- 8: 楊采頻,〈漫山秋色〉,2017,紙本設色,142x74 cm.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 投分署、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鄭宇峯 豫洋科技有限公司.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

中學中國文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的學習材料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Client: Angular 、 Cordova Server: Node.js(Express) 資料庫: MySQL. 套件管理: Node Package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無窮 無窮 心領神會 心領神會 心領神會 心領神會 佳作細 佳作細 佳作細 佳作細 品嘗 品嘗 品嘗 品嘗 抒發與表達 聽聽說說 聽聽說說 聽聽說說 聽聽說說 能說會道 能說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