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動態能力觀點探討偏鄉小校轉型—以新北市大坪國小及附幼為例/4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動態能力觀點探討偏鄉小校轉型—以新北市大坪國小及附幼為例/44"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動態能力觀點探討偏鄉小校轉型—

以新北市大坪國小及附幼為例

王麗茹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生

一、緒論

近來各界十分關注偏鄉教育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其問題根 源。首先,都市化和少子女化使得偏鄉小校學生流失。都會區生活機能較佳,就 業機會較多,吸引年輕人往都會集中,造成都市化資源集中現象,交通不便和產 業條件相對弱勢的偏遠地區人口外移,學校教師也都想往都會區調動。加上少子 女化現象,學生數量逐年減少,不僅影響學校運作,也產生教師超額、空間資源 閒置、小校裁併等問題。 第二,偏鄉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加上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導致偏鄉學生 學習效果無法提升,教師教學成效低落,間接造成教師流動。Mukeredzi(2016) 指出偏鄉學校因為教師調動頻繁影響教學品質;欠缺足夠師資,無法因應偏鄉教 育複雜情境所需之教學知識及技能。 其次是學校規模和資源不足的因素,由於偏遠學校規模為六班以下居多,班 級人數少、資源缺乏、刺激不足、學生學習意願低落。教師人數少,工作負擔沉 重,也是教師流動率高的原因之一。 如何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中,更新自我本身的優勢,以配合環境變動及需求, 成為應重視的議題。大坪國小(以下簡稱大坪)由於 2006 年國小部面臨廢校危機, 學生僅餘 16 人,2012 年試圖以成立附設幼兒園(以下簡稱附幼),穩固學生在地 就學,附幼在短短七年中,幼兒園學生(以下簡稱幼生)從創園時 11 人,發展到 2018 年國小部學生 80 人,幼生 26 人的規模;國小及幼兒園在外界衝擊下,學 生人數維持穩定的成長及數量,為教育部特色標竿學校,其成長與成功的原因值 得深入探討。因此本文之研究目的即是以 Teece、Pisano 和 Shuen(1997)等人 之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理論,瞭解其如何累積核心資源,藉著與環 境的交互作用、更新能力實施跨域教育及增加學生數,並強化理論於現實社會中 之實用性與教育場域之應用。 在教育經營與管理意涵上,以歷史回溯觀點具體描述大坪的發展歷程,可更 瞭解其發展軌跡,並根據未來環境的趨勢及已具有之條件,規劃其未來走向,並 可提供給台灣其他偏鄉小校作為轉型發展與經營與管理之參考及借鏡。

(2)

二、文獻與理論

自策略管理理論發展以來,原本以「企業內部」為主要創造競爭優勢的來源 被「產業結構」為主的觀念所取代,之後「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的提 出,才又重新提升企業內部對於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性。而企業界競爭的市場機 制、顧客至上的理念與環境互動的網絡關係與近年來強調的教育市場化、全面品 質管理、學校本位管理等現況不謀而合,因此偏鄉小校在面臨經營問題或危機 時,如何援引管理思潮內涵與革新經驗,以推動轉型計畫來發展競爭優勢而免被 裁併,值得研究與思考。

(一) 動態能力之發展與概念

核心競爭力並非單純指金錢資源,只要能夠找到方法,同樣條件也可以脫穎 而出!如果不瞭解自己的核心能力,就無法深入強化、延伸,進而創造出個人最 終最大的價值。台灣偏鄉小校雖然資源少、但絕對不是沒有能力,只是一直沒整 體找到競爭力。 1. 動態能力概念之興起及定義 自從 1990 年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提出後,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的命脈, 但當經營環境產生變化時,卻也可能成為僵化的殺手,「動態」核心能力能 解決這個問題。 近年來,許多學者也發現包括獲取、發展、維持不同能力及資源等「動 態過程」的重要性,這顯示動態能力以時間為軸,並加入動態面考量,可更 為符合真實世界的狀態。 策略管理學者提出動態能力的概念,企業應該建立重生程序,讓核心競 爭力有改變的空間,所謂的動態能力的概念,是配合結構的變動,以組織內 部或外部資源或能力調整資源的型態的一種能力,並進一步促成策略的實行 及競爭優勢的獲得,逐漸從學理上進步到應用層次,不能再緊抱著現有的核 心競爭力不放,應該發展動態能力。 2. 動態能力的特徵 資源基礎理論講述如何利用「內部資源」達到並持續競爭優勢,補充了 以「產業結構」的傳統策略分析架構。動態能力理論源自於資源基礎論,且 吸收了核心能力理論的許多觀點;但動態能力是改變企業的能力,並在創新 上具有開拓性動力。傾向於以具有強烈路徑依賴的經驗性為基礎的再生性動 力並不能改變能力中的慣性。在動態環境中,動態能力崇尚建立開拓性學習 能力,為了在長期內向企業提供新的策略觀念而進行的側重於變革的學習。

(3)

動態能力具有開放性的特徵,是整合了內部知識與吸收性知識的產物, 因為吸收性知識在內部和外部資源與能力之間起了橋梁作用,所以動態能力 理論強調建立從外部途徑吸納知識的特殊能力,顯現出靈活性。 3. 動態能力的觀念架構 本研究依據 Teece、Pisano 和 Shuen(1997)之動態能力觀念,以「流程」、 「定位」、「路徑」為主要分析架構。 動態能力為企業適應動態環境變化的需要,以組織和管理過程、特定資 產和發展路徑這三個關鍵要素來形成動態能力的機理。下面對組織和管理過 程、定位和發展路徑三個關鍵要素進行全面闡述: (1) 組織和管理流程 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如何有賴於組織和管理過程的狀況,內組織與 管理的能力,也就是做事及進行的方式,或可稱為組織例規(routines) 或模式(patterns),內含靜態的協調(coordination)與整合(integration), 主要是探討如何有效率且有效能地達成內部協調或整合(Aoki, 1990), 並藉此提高營運效率。 組織動態學習是藉由重複及實驗,使組織的任務可進行的更快更 好,也創造新生產機會的一種過程。學習包括學習個人和組織的技能, 具有社會和集體的性質。可透過內部的集體學習,共同編碼創造知識; 也可透過非正式的關係與外部結合,或利用彼此間緊密程度的關係、 正式的結盟等(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在迅速變化的環 境中,不斷發覺重構資產結構。這要求企業對市場和技術有一定的警 覺和採用最佳實踐的意願。 重組(reconfiguration)和轉換(transformation)的能力本身就是 學習而來的組織技能,在變動的環境中,必須長時間的觀察市場動向 與技術趨勢,隨時調整組織內外的結構,才可獲取長遠的策略優勢 (Camp,1989)。而真正策略優勢的獲取在於進行外部活動與技術的整 合。根據所掃描環境結構,如市場組成及競爭態勢,快速重新組織及 轉換內外部結構。當一個企業的組織過程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獨特性時, 便難以複製。 (2) 定位 企業進行怎樣的策略及採用什麼樣的策略內涵,取決於其組織過 程,而且還取決於其特定的有形和無形的資產。這些資產的策略意義 在於其特定性,即這些資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內生的。技術 性資產(technological assets)是企業獨特的特殊技能或知識,如何保 護技術且有效使用便造成關鍵差異。互補性資產(complementary assets) 則是將技術性資產轉化成可商品化產品的媒介,於商品化初期特別需 要(Teece, 1986)。財務性資產(financial assets)為公司短長期的資金, 而現金狀況的優劣對企業相當重要,可透過外部市場傳達重要訊息給

(4)

潛在投資者。商譽資產(reputational assets)是外部關係者對目前企業 資產與定位及未來廠商行為的一種綜合統計值,是上游供應商、下游 顧客與競爭者間對廠商回應資訊綜合的結果,受到廠商現有的資產與 市場定位所影響。結構性資產(structural assets)則是組織的正式、非 正式結構及與外部的連結關係,不同的組織結構,將影響不同的創新 類型。組織結構對組織創新的「速度」與「方向」佔有重要影響(Argyres, 1995)。制度性資產(institutional assets)講述政府的公共政策也是一個 重要因素,因此企業的運作需與整體環境相配合。市場性資產(market assets)表示產品在市場當中的地位,雖然市場位置重要,但在技術快 速變化下,市場位置極易被改變。組織範疇(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則包含整合的程度,也包括組織技術與互補性資產及協調的性質有 關。 (3) 發展路徑 為企業從現有的專屬資產定位、組織與管理流程發展到新的專屬 資產地位、組織與管理流程之移動軌跡,且現在的定位會受到過去發 展的軌跡所影響。路徑受到可選擇的策略、漸增報酬(increasing returns)、 路徑相依(path dependencies)等影響。路徑相依講述廠商能做的為現 有定位與過去路徑的函數,現有定位常是由過去路徑形塑而成。現在 的定位及組織流程,也將會透過路徑相依效果而影響未來的定位。 技術機會(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則因路徑相依可辨認出企業 特定範圍內的活動,究竟可進展多遠或多快,部分原因是技術上的機 會存在於過去的路徑上面。與組織有關的各種基礎科學研究機構也可 協助辨識新的技術機會。且為了避免其他領域的技術機會衝擊企業, 企業除了本身領域,也應該發展不同領域的技術機會,以掌握策略彈 性(Bishop and Wiseman, 1999)。

根據以上對於動態能力三要素內涵的引伸,將以其應用於大坪的 發展,探討從 2006 年面臨廢校危機至 2018 年間的發展過程與策略軌 跡,解釋其策略及課程定位如何改變,與如何快速調整本身結構,以 掌握競爭優勢之過程。

(二) 偏鄉小校轉型計畫之發展

偏鄉小校在面臨經營問題或危機時,須重新定位學校存在的意義價值,並發 展經營競爭優勢,才能提升學校競爭力、永續經營。許多偏鄉小校為了避免被裁 併,而推動轉型計畫。 小校裁併的議題,激發偏鄉小校重新省思並覺察自身環境的優劣勢,積極發

(5)

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與活化教學,藉以留住在地學生,進而吸引外地家長願意送 子女就讀。部分縣市政府的裁併小校政策也開始改變方向,以專案計畫補助學校 發展特色,積極支援和扶持偏鄉小校的發展。 教育部(2015)推動「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共 29 個計畫團隊,於全國 224 所學校推動,結合大學、輔導團隊、社會企業、青年與志工資源力量,期望促進 偏鄉學生能力提昇、扶助偏鄉學校轉型,帶動偏鄉地區發展,達到永續經營目的。 教育部(2008)公布《國民中小學整併之處理原則》提供各縣市遵循並各自 制定整併標準,但各縣市標準並未統一。新北市 2017 年 11 月 14 日通過「新北 市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辦法」,針對人數不滿 50 人學校推動轉型計 畫,發展實驗課程或特色教學,以 4 年為期,屆時若評估成效不佳,將依法合併 或停辦,最快 2021 年新北恐有小學走入歷史。

三、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是藉由探討動態能力理論之三要素,探討動態能力理論應用於實際 個案之具體分析意義。本研究欲以「動態能力觀點」探尋大坪「如何」(how) 在短時間內興起?以及「如何」一步步的成長至今日的境地?考量本研究「無須 在行為事件上操控」與「著重當時事件上」的限制條件下,適合採取「個案研究 法」(Yin, 1994)。以個案試著闡明一個或一組決策,說明為何某些策略會被採用、 如何執行、以及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並對其建立歷史性解釋及因果關係分析,將 其發展歷史分為五期,選出影響發展之重大事件,並配合動態能力觀點之三要 素,以理論模型分析各時期之策略演變的過程,探討 2005 至 2018 年間歷史發展 軌跡。 選擇大坪作為「單一個案研究」之主要研究對象,乃根據 Yin(1994)對於 選擇單一個案的原因,可能包括該個案乃測試一個成熟(well-formulated)理論 的關鍵性個案;屬極端或獨特的個案;為揭露式個案(revelatory case),可揭露 特殊的現象;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開場等原因。 大坪歷經少子女化和都市化之衝擊及廢校危機之際,得以從特色學校,跨至 特色遊學,進而致力於戶外教育,皆屢創佳績。其根據大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本身 策略定位,可作為測試一個成熟理論的關鍵性個案,因此採「單一個案」作為驗 證動態能力理論之實徵個案。 利用「單一個案設計」,並以嵌入式之動態能力三要素:流程、定位、路徑 分析大坪之發展。因此,本研究乃是「單一個案設計」且為「嵌入式」之個案類

(6)

型設計(Yin, 1994)。 資料來源除檢閱學術對動態能力研究現況外,並運用學校年報、新聞稿、與 專業報章雜誌次級資料。初級資料上,進行訪談,瞭解如何深切觀察學校或組織 運作流程;並訪談大坪內部人員,增進對其之深刻理解。以多重證據來源、在各 項出處加上引證、建立完備的資料庫等方式,使各方資訊可在交互對照下確實顯 現真實的證據。 透過比較動態能力理論與以大坪個案所建立之觀念性架構相互比較的方 式,進行類型比對,增加內在效度。利用「敘事體」及時間序列分析的方式建立 以動態能力觀點建立對其 2005~2018 年間的發展之解釋,有系統的加以呈現。 為增加構念效度,在資料收集階段採取多重證據來源,建立一連串的證據 鏈。將相關資料適時引證及建立資料庫,將多方資料加以對照,提升內在效度。 信度方面,將詳細記錄研究進行之步驟,及其重複實施時之前提,以建立個案研 究的資料庫的方式確實記錄資料收集過程中的操作因子,確保後繼研究者可遵循 相同研究脈絡進行研究,獲致相同結果。

四、新北市大坪國小的演進:

2005

2018 大坪國小歷經少子女化和都市化之衝擊及廢校危機之際,仍能快速調整本身 的組織流程與運作、資源及定位,並仰賴過去的路徑及從中發展技術機會以因應 環境變動,這或許就是其得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的原因。本研究藉著回顧其自 2005 年至 2018 年之間的重大發展,並以動態能力架構分為五個時期。 (一) 萌芽期(2005-2009) 表 1 萌芽期動態能力發展 萌芽期(2005-2009):參加北宜特色學校聯盟 年度 2006、2008 事件 4 班 16 人與 13 校合組北宜特色學校聯盟。 定位 與聯盟關係密切,維持緊密支援關係。 流程 仰賴 2005 年 08 月上任之廖校長文彬奠定特色學校基礎。2008 年 08 月 上任之賴校長國忠奠定特色學校課程計畫基礎,組織架構沿襲一般小校 架構。 路徑 北宜特色學校聯盟簽約儀式在 2008 年 3 月 11 日舉行,十四所學校已召 開過兩次籌備會議,每月一次在各校輪流辦理的校長、主任學校特色研 討與參訪外,五月份出刊「2008 特色學校聯盟專輯」,內容彙集各校特 色,提供相互觀摩學習機會。

(7)

(二) 摸索期(2009-2011) 表 2 摸索期動態能力發展 摸索期(2009-2011): 特色學校計畫單獨送件 年度 2011 事件 6 班 45 人 榮獲教育部整合空間資源暨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甲等。 定位 與聯盟關係密切,但首度特色學校計畫單獨送件。 流程 仰賴 2011 年 08 月上任之方校長慶林開創特色學校四大架構。 組織架構沿襲一般小校架構。 路徑 課程計劃撰寫 2009 年 5 件榮獲推薦。2010 年 10 件。 (三) 薯山深入期(2011-2015) 表 3 薯山深入期動態能力發展 薯山深入期(2011-2015): 發展全台第一所以蕃薯為主軸之特色學校 年度 2014、2015 事件 榮獲新北之星特色學校特優! 成立教師專業社群。 定位 教師專業社群發展特色學校課程架構與教案。 流程 仰賴 2012 年 08 月成立附設幼兒園,2014 年 08 月上任之張校長萬枝團 隊共識發展全台第一所以蕃薯為主軸之特色學校。 組織架構以一般小校架構調整為教務、學輔、總務三處室及附設幼兒園。 路徑 策略聯盟:新北 10 校共組教學策略聯盟,由專家學者指導、標竿學習 與教材發展。 舉辦薯山博研討會:運用綜合領域及彈性課程進行公開課,精進教學教 材編撰能力。 U 薯數位平台:建置薯山雲端教學及教材資料庫,提供共享交流分享平 台。

(8)

(四) 薯藝深耕期(2015-2016) 表 4 薯藝深耕期動態能力發展 薯藝深耕期(2015-2016): 特色學校計畫首度特優 年度 2016 事件 榮獲教育部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特優! 定位 與聯盟關係密切,維持緊密支援關係。 流程 教師社群持續運作並發展為貢獻平台。 路徑 獎勵機制:對參與補救教學老師給予敘獎及充足經費運用。 宣導:親師都是憨吉囝的教育夥伴,共同溝通合作。 七學年三學期:幼兒園列入年級,推動夏日樂學拓展第三學期,全方位 學習不中斷。 夜光天使點燈計畫:照護弱勢學童,進行脫貧教育計畫。 (五) 薯躍深究期(2016-2018) 表 5 薯躍深究期動態能力發展 薯躍深究期(2016-2018): 成為標竿特色學校 年度 2016、2017、2018 事件 榮獲新北市 2016 幼教之光優等獎,新北市幼教夥伴蒞臨大坪進行交流 活動。 榮獲教育部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特優、標竿;新北市教學 卓越獎小學組優等、特優!幼兒園組特優! 定位 社區中心、學校與社區積極密切合作,引進社區業師 流程 教師主動參與分組合作學習專案、活化教學、精進教學、行動學習、教 師卓越社群、藝術情境(潛在課程)等專案。 路徑 爭取資源:依需求參與競爭型計畫爭取經費。 會議共識:定期專案會議列管,有效規劃與定期考核。 成立薯山憨吉工作坊:引進社區達人進行烘培、酵素與生態扎根學習, 建置社區人才庫。 整合社會資源:投入對憨吉囝之關懷,發揮社會互助精神,提昇教育愛 的感染力。

五、結論

本研究以動態能力理論為研究基礎,探討學校如何針對大環境之變動發覺契 機,並利用各項資源與能力加以定位,配合彈性的改變組織內部流程,提升學校

(9)

效能,而這樣不斷隨時間推移的組織定位與運作流程,形成了以時間為軸的路 徑,並進而影響未來的行動。 選取大坪及附幼作為動態能力之實徵個案,在理論貢獻上有兩點。首先,補 充現有學校分析之不足。動態能力觀點主張強調「動態」的本質,根據環境的變 化,組織如何在仰賴過去的「路徑」上,彈性且順利圓滑的轉換本身的「定位」 與相對應的組織流程加以配合, 不但考量了環境的變動,也考慮到組織在基於 過去的利基上,如何相對應以取得長遠競爭優勢。 其次,深入探討動態能力理論內涵及研究現況。本研究回顧策略管理之發展 歷程,說明動態能力理論架構之詳細內容與本質,藉由蒐集國內外對於動態能力 理論之研究,針對動態能力各面向加以深入的分析,並架構其他學者所提出對動 態能力的解釋及定義,據以整合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除此之外,並以實際之管理個案「大坪國小及附幼」作為印證,以實際個案 與理論相互印證的方式,將動態能力的理論作實徵的證明,以更瞭解動態能力理 論於策略管理領域中的位置及相關研究發展的狀況,與其理論之全貌,相信應對 後續動態能力的相關研究有其助益。 本文提出二點研究限制,第一,以大坪國小及附幼為單一個案做為印證動態 能力理論的方式,雖然力求客觀詳實,但在文獻之解讀與個案詮釋上或有其過於 主觀判斷或是資料蒐集有疏漏之處。第二,組織發展的現象多元,本研究專注於 以動態能力觀點分析其發展歷程,但僅以此解釋複雜的現實環境現象或有不足。 在未來研究建議方面,首先,本研究探討的動態能力,以環境發生變動時, 組織如何基於過去發展的路徑,因應環境變化而調整本身的定位、流程,屬於組 織內部與改變後結果之探討。但實際學校運作中,並非環境一變動,組織便隨之 變動。未來可探討動態能力的情境因素,依據動態能力判斷何時需要依據環境有 所調整?其次,動態能力理論若可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中,具彈性的調整學校內部 的資源,並有效協調與配置內部及外部的經營管理流程,若校方能具有此一動態 能力,將有助於競爭優勢的獲得。但尚未有直接可證實動態能力與其競爭優勢與 績效之實際關係。因此未來將可研究動態能力對於績效是否有其直接影響?若非 直接影響,是否是透過其他中介變數或其他機制予以影響?都是未來值得探討的 問題。

(10)

參考文獻

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整併之處理原則。臺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臺北:教育部。

 Aoki M. (1990). The participatory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Ren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in Aoki M., Gustafsson B. and Williamson O.E.(eds), The Firm

as a Nexus of Trea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6-52.

 Argyres,N.S. (1995).Technology strategy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nterdivisional coordin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8, pp. 337–358.

 Bishop, P. Wiseman, N. (1999). External ownership and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pplied Economics, Vol. 31, pp. 443–450.

 Camp,R.(1989).Benchmarking: The Search for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that Lead

to Superior Performance. Milwaukee, WI: Quality Press.

 Eisenhardt, M. K. and Martin, A. J.(2000).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1, No.10/11, pp.1105-1121.

 Hamel, G. (1991).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2, pp. 83–103.  Mukeredzi, T. G. (2016). The" Journey to Becoming" Pre-Service Teachers'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ings of Rural School Practicum in a South African Context. Global Education Review, 3(1), 88-107.

 Powell,W.W., Koput, W. K. and Smith-Doerr, L.(1996).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1, No.1, pp.116-145.

 Teece, D. J., Pisano, G. and Shuen, A.(1997).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8, No.7, pp.509-533.

(11)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Vol.15, No.6, pp.285-305.

 Zott Yin, K. R.(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 Sag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 資源班(六)年級 數學 領域教學計畫(含期末課程檢核). 資料來源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而隨著道路之持續開發,隨之而來的大量環境破壞則成為促進道路生 態學發展的推手。歐美國家自 1920 年開始積極推動有關道路生態之 研究,藉以保護自然環境中之大型哺乳動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