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十七大之後的經濟情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十七大之後的經濟情勢"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文之二

中共十七大之後的經濟情勢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fter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夏樂生(Hsia, Lo-Sheng)

本刊特約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

摘 要

中國大陸近年來在 GDP、對外貿易、吸引外資、經濟成長率及外匯 存底等經濟數據上均擁有亮麗的表現,頗受世界矚目。另外它也是「金 磚四國」中最亮眼的一顆明星,如果其經濟成長能長期持續下去,未來 也具有大國崛起的架勢。 大陸的經濟發展深受黨政變化的影響甚深,十七大已於今年 10 月 中、下旬召開完畢,重要黨政領導人也已選出,胡錦濤等第 4 代接班人 正式全面接手中國大陸的政經事務,未來承接國務院新的領導班子也將 逐漸浮現,屆時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文除 對「十七大」之後的重要財經人士安排有所觀察外,也對今後中國大陸 的經濟發展趨勢及隱憂等議題提出分析與看法。並認為中國大陸在快速 的經濟發展之下,如何在經濟、社會、民生等議題上取得平衡發展,對 十七大的第 4 代接班人及未來可能接班的習近平、李克強等第 5 代接班 人也是一大考驗。 關鍵詞:又好又快、經濟發展、公平分配、統籌兼顧、民生問題、四位 一體

壹、前 言

中國大陸經濟在加入 WTO 之後,有較為快速的成長,GDP、對外貿易、

(2)

吸引外資、經濟成長率及外匯存底等均受到世界矚目(見表 1),不但是世界 的製造工廠,也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在全球化、區域化的相互影響下,與世 界的經貿互動已不可忽視。大陸的經濟發展也深受黨政變化的影響甚深,尤其 是每 5 年召開一次的中共全國黨代表大會,今年 10 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十 七大」已落幕,重要黨政領導人也已選出,未來承接國務院新的領導班子也將 逐漸浮現,屆時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文除對「十 七大」之後的重要財經人士安排有所觀察外,也對今後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 勢及隱憂等議題提出分析與看法。 表 1 中國大陸各項經濟數據 項目 年度 GDP (億美元) 人均 GDP (美元) 經濟成長 率(%) 外貿金額 (億美元) 吸引外資 (億美元) 工業生產 增加率(%) 外匯存底 (億美元) 1997 9,034.48 727 9.3 3,251.6 644.08 13.20 1,427.62 1998 9,542.66 761 7.8 3,239.5 585.57 9.60 1,491.88 1999 9,986.78 790 7.6 3,606.3 526.59 9.78 1,577.28 2000 10,791.92 847 8.4 4,743.0 593.56 11.20 1,682.78 2001 11,911.57 928 8.3 5,096.5 496.72 9.90 2,156.05 2002 13,035.95 1,009 9.1 6,207.7 550.11 12.60 2,911.28 2003 14,706.95 1,131 10.0 8,509.9 561.40 17.00 4,081.51 2004 19,364.97 1,481 10.1 11,545.6 640.72 11.50 6,145.00 2005 22,249.68 1,691 10.4 14,219.1 638.05 16.40 8,215.14 2006 26,263.20 1,983 10.7 17,605.0 735.23 16.60 10,684.90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國際金融統計(IFS)及中國統計年鑑等資料自行整理。

貳、十七大後財經人事的異動更迭

在中共 17 屆全國黨代表大會落幕,選出新一屆中央領導人後,由於中共 以黨領政,順著黨的重要人事布局推敲,中央部委和地方諸候已展開新一輪大 洗牌。一般預料,外界關注的溫家寶財經內閣,明年 3 月之後,勢必產生一批 新的財經官員。

(3)

表 2 中共國務院財經內閣主管及未來可能接任人選 職 稱 首長 年齡 背 景 黨 內 職 務 備 註 總理 溫家寶 65 具金融及 農村經驗 16 屆政治局常委,17 屆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總理 財政部 謝旭人 60 專業文官 新任 17 屆中委 2007 年 8 月接替金人慶 職務 商務部 薄熙來 58 黨務 16 屆中 委, 17 屆中 委、政治局委員 將轉任重慶市委書記, 繼任人選可能為吉林省 委書記王  國家發改委 馬凱 61 專業文官 16 屆中委,17 屆中委 可能接替華建敏擔任國 務委員兼秘書長職務 信息產業部 王旭東 61 黨務 16 屆中委,17 屆中委 國資委 李榮融 63 專業文官 16 屆中委,17 屆中委 人民銀行 周小川 59 專業文官 16 屆中委,17 屆中委 周可能轉往政協發展, 遺缺預判由證監會主席 尚福林接任 國家稅務總 局 蕭捷 50 專業文官 新任 17 屆中委 2007 年 8 月接替謝旭人 職務 海關總署 牟新生 64 曾任公安 部副部長 16 屆中委 即 將 由 副 署 長 盛 光 祖 (58 歲,17 屆中委)接 替 銀監會 劉明康 61 專業文官 16 屆後補中委,17 屆 中委 證監會 尚福林 56 專業文官 16 屆後補中委,17 屆 中委 可能轉往人民銀行接任 周小川職務 保監會 吳定富 61 專業文官 16 屆後補中委,17 屆 後補中委 根據十七大 204 名中央委員當選名單來看,部委方面有國家發改委主任馬 凱、財政部長謝旭人、商務部長薄熙來、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信息產業部長王 旭東、國家稅務總局長蕭捷、海關總署副署長盛光祖 7 人上榜;金融方面的中 央委員則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證監會主席尚福林 等 3 人(見表 2),可以看出多數財經內閣成員仍能持續出任中央委員。

(4)

在 167 位中央候補委員名單中,證監會主席吳定富、中國銀行董事長蕭 鋼、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長胡曉煉(女)、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中國投資 公司董事長樓繼偉、農民銀行行長項俊波、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工商銀行 董事長姜建清入列。 而輔佐溫家寶的四位副總理,除回良玉留任之外,其餘 3 位:黃菊病故, 吳儀、曾培炎屆齡退休,明年 3 月將分別由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政治局委員王 岐山及張德江接任,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也可望接替華建敏出任國務委員兼 國務院秘書長。從以上的名單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溫家寶持續掌控財經大權,王岐山、馬凱等將協助處理財經事務 溫家寶於 2003 年 3 月初掌國務院總理以來,財經內閣除在壟斷性部門有 江澤民人馬外,其餘則多為前任總理朱鎔基所安排或留下之首長,連協助處理 國務院日常事務的秘書長亦由江澤民的親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華 建敏出任,溫家寶實際上在財經領域所能安排或揮灑的空間並不大。然而經過 近 5 年的歷鍊,溫家寶已逐漸能掌握財經事務,閣員亦有增補。此次十七大中 央委員換屆改選,未來新的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早期研究過農村政策及擔任 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並曾出任人民銀行副行長、建設銀行行長,具有多 年金融系統經驗及熟悉宏觀調控政策,因此成為中共總理溫家寶屬意的「金融 重臣」,未來在財經事務上應能輔助溫的施政。 另外,極可能接替華建敏,出任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位置的國家發改 委主任馬凱,係研究價格起家,曾經擔任過國務院價格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 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及國家物價局副局長。1993 年起擔任國家體改 委副主任,1995 年至 1998 年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在朱鎔基內閣中,他曾擔任 國務院副秘書長。溫家寶接任總理後,馬凱出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是溫家寶上任之初內閣中所謂「財經四閣員」之一。其年齡雖已 61,但出任 國務院大管家後,有望再輔佐溫家寶 5 年。 二、內閣成員可望在明年 3 月後陸續更換,也將持續走向年輕化、專業化 目前溫家寶的財經內閣成員,除剛接國家稅務總局的蕭捷年齡最輕,只有 50 歲,年齡最長的則為 63 歲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其餘閣員多在 60 歲上 下,平均年齡為 58.9 歲,較 16 大時稍高,但亦低於 60 歲。惟專業文官的比 例持續提高,如具有清華大學博士學位的周小川、北京財貿學院博士學位的尚

(5)

福林、中國金融學院研究生部兼職教授的王岐山,李榮融、馬凱、謝旭人、劉 明康、蕭捷等均是從專業文官一路爬升,未來接任的財經閣員也將要求在專業 方面能夠得到充分的歷練及肯定。 此外,如前述所提進入十七大候補中央委員的中國銀行董事長蕭鋼、人民 銀行外匯管理局長胡曉煉、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樓繼 偉、農民銀行行長項俊波、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 等,這些人都是學者出身,均擁有堅強的學識基礎及對外能力,未來也可能進 入財經內閣擔任重要職務。1另根據中共中央的要求及時代潮流的趨勢,未來 出任政府財經首長的人士會愈來愈重視專業化及年輕化,而明年 3 月以後的溫 家寶內閣成員也將有持續的變動。

參、十七大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重點與隱憂

從中共 2005 年 10 月通過「十一五規劃」、2006 年 12 月的「中央經濟工 作會議」、2007 年 3 月溫家寶在 10 屆全國人大 5 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 及十七大胡錦濤「政治工作報告」有關經濟部分的內容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未 來經濟發展的理念會著重在「又好又快」、「公平分配」及「注重民生」等層面 上。 所謂「又好又快」是指大陸經濟發展雖會重視好與快,但追求質量要重於 速度,因此未來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推動 業 結構優化升級。「公平分配」則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 平的關係,且再分配需更加注重公平」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其目的在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注重民生」則在十七大 報告中特別凸顯,將大陸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收入分 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六大民生領域,單章詳述,力度之大前 所未有。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甚為繁複,本文綜合上述三項重要會議及 「十一五規劃」有關經濟發展的內容,重點分析陳述大陸的農村問題、區域經 濟的協調發展、擴大就業健全社保、改善經濟制度、完善宏觀調控及加快對外 1 賀靜萍,「財金班底換血,邁向集體領導」,工商時報(臺北),民國 96 年 11 月 2 日,第A12 版。

(6)

開放的深度及廣度等議題。 一、推動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中國大陸在經歷改革開放近 30 年後,城鎮人口雖在逐步增加之中,惟農 村人口目前仍占多數,根據統計現有農民 7 億 3 千 7 百多萬(見表 3),農業 生產、農民生活及就業等問題也相當嚴峻,因此中共領導階層一向相當重視 「 三 農 問 題 」, 也 視 為 全 黨 工 作 的 重 中 之 重 。 然 而 由 於 目 前 中 國 大 陸 在 「 三 農」領域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農業基礎依然脆弱,抗災能力不強;農民增 收難度加大;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搞形式主義,損害農民利益;在農村人 口向城市轉移中,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因此中共國務院自 2004 年以來,已 連續第 4 年發布以「三農問題」為主軸的一號文件,也是自 1982 年改革開放 以來的第 9 個有關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2內容包括加快對農業建設的投入、 推動農業基礎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培養新型農民及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相關措施。 表 3 中國大陸城鎮與農村人口統計 單位:萬人 城鎮地區 農村地區 年份 年底人口數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1978 96,259 17,245 17.92 79,014 82.08 1990 114,333 30,195 26.41 84,138 73.59 1995 121,121 35,174 29.04 85,947 70.96 2000 126,743 45,906 36.22 80,837 63.78 2001 127,627 48,064 37.66 79,563 62.34 2002 128,453 50,212 39.09 78,241 60.91 2003 129,227 52,376 40.53 76,851 59.47 2004 129,988 54,283 41.76 75,705 58.24 2005 130,756 56,212 42.99 74,544 57.01 2006 131,448 57,706 43.90 73,742 56.10 資料來源:1978-2005 年資料參考 2006 中國統計年鑑,頁 99;2006 年資料參考 200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統計公報,2007 年 2 月 28 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 2007 年中央『一號文件』」,新華網,2007 年 1 月 29 日;施哲雄,「從『一 號文件』探討大陸當前『三農』問題」,展望與探索雜誌(臺北),3 卷 3 期,民國 94 年 3 月,頁 11-15。

(7)

而為了推動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中共總書記胡錦 濤在 10 月 15 日十七大政治報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即表示要推 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在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等「三農問題」,全 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其要點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道路;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大支農惠農政策 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 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另外,我們從中共總理溫家寶在今年 3 月第 10 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 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亦可具體而微的看出中共對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決心與方 式。溫家寶強調「做好今年的『三農』工作,要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則須靠 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其主要作法包括: 1.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繼續實 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2.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力度。今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 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 農」的資金 3,917 億元,比去年增加 520 億元。 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 化,鼓勵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4.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和縣鄉 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溫家寶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把重點放在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上。堅持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反對形 式主義和強迫命令。 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主要的關鍵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及改善農民的生活, 3但要全面增加農民收入的情況並不樂觀,近年來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持續擴大 (見表 4)。目前大陸農民的收入並不穩定,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也有一定的 3 蔣少龍,「區域差異與『三農』問題破解」,輯於陳棟生主編,中國區域經濟新論(北京:經濟科學 出版社,2004 年 5 月),頁 224-234。

(8)

困難度。根據學者專家的調查,農民持續增收還存在一定難度,其原因一是農 產品價格對農民收入增幅的作用逐漸減弱,二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並不容易, 三是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已經呈現減緩的趨勢。4因此欲縮小城鄉差距可能要加 快對農村及農業的資金投入,另外則必須給予農村更寬鬆的金融貸款,否則要 實現農村全面小康及減少城鄉差距難度甚高。 表 4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 GDP 對照表 單位:元(人民幣) 1985 1995 2000 2001 2003 2005 2006 城鎮 739 4,283 6,280 6,860 8,472 10,493 11,759 農村 398 1,578 2,253 2,366 2,622 3,255 3,587 城鎮與農村差距 1.8 倍 2.7 倍 2.8 倍 2.9 倍 3.2 倍 3.2 倍 3.3 倍 資料來源:1985-2005 資料,參見 2006 中國統計年鑑,頁 347;2006 年資料,參見溫家寶在 10 屆人大 5 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網,2007 年 3 月 5 日)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信凱指出,「三農問題」不解決好,就無法實現整個 社會的全面發展,將引發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5中共農業 部亦表示,將繼續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十一五」末,糧食綜 合生產能力達到1萬億斤水準。中共領導人雖多次表示要增加國家財政對農業 的資金投入,但除了 2004 年有較大的增幅外,其餘各年僅有小額增加,占國 家財政比率也不高(見表 5)。2008 年,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 政策,在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上也將繼續高於 2007 年,各項農村改革措施也 將全面深化,顯示在中共十七大之後,對農村的投入仍持續有所增加。惟其所 能產生的效果及縮小城鄉差距的理想能否實現,則並不樂觀。 4 年鑑編輯部編,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出版,2005 年 12 月),頁 579-580。 5 「2007 年經濟工作將針對那些難題對症下藥?」,2006 年 12 月 12 日,http://big5.xinhuanet.com。

(9)

表 5 中國大陸國家財政用於農業支出 單位:億元、% 年份 合計 支農支出 農業基建 支出 農業科技 費用支出 農村 救濟費 農業支出占 財政支出比重 1978 150.66 91.58 51.14 1.06 6.88 13.43 1990 307.84 221.76 66.71 3.11 16.26 9.98 1995 574.93 430.22 110.00 3.00 31.71 8.43 2000 1,231.54 766.89 414.46 9.78 40.41 7.75 2001 1,456.73 917.96 480.81 10.28 47.68 7.71 2002 1,580.76 1,102.70 423.80 9.88 44.38 7.17 2003 1,754.45 1,134.86 527.36 12.43 79.80 7.12 2004 2,337.63 1,693.79 542.36 15.61 85.87 9.67 2005 2,450.31 1,792.40 512.63 19.90 125.38 7.22 資料來源:2006 中國統計年鑑,頁 284。 二、推進西部及東北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大陸因地域遼闊、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區經濟及技術發展程度 差距過大,市場經濟及人民商業意識不一,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客觀事實,因此 很難形成一個同質性的經濟體。6也導致中國大陸在 1978 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 以來,其經濟發展即實行了差異性頗大的不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政策。 自 1980 年代開始,中國大陸推動的經濟發展策略,基本上是採取「區域 傾斜」的不平衡政策,從東南沿海的四個經濟特區及珠江三角洲開始,到 90 年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均是如此;惟中共領導人也發現中國大陸東、西部 的人均收入及生活水準差距過大,因此自 2000 年 10 月開始執行的西部大開 發、2002 年的振興東北策略、2004 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迄 2006 年 3 月推動 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見表 6)則以協調發展策略為主,其主要目的即在縮小 區域差距、化解社會矛盾與促成社會安定。 6 耿慶武,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年 8 月),頁 100。

(10)

表 6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變遷 年別 重點區域 主要 推動者 發 展 目 標 不平衡/協調發 展策略 80 年代 珠江三角洲 鄧小平、 1. 吸引外資及技術 趙紫陽 2. 改革開放實驗區 不平衡策略 90 年代 長江三角洲 鄧小平、 1. 以上海為中心,促成長三角區 域經濟發展 江澤民、 朱鎔基 2. 促進上海成為經貿、金融與航 運中心 不平衡策略 2000/10 西部大開發 江澤民、 1. 平衡區域經濟差距 朱鎔基 2. 舒緩民族問題與挑戰 3. 強化區域經濟協作 協 調 /有 重 點 策 略 2002/10- 振興東北 胡錦濤、 1.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溫家寶 2. 統籌區域經濟發展 3. 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協調策略 2004/3 中部崛起 胡錦濤、 1.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溫家寶 2. 提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 3. 舒緩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張力 協調策略 2006/3 環 渤 海 經 濟 區 胡錦濤、 1. 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溫家寶 2. 形成另一個經濟密集區域 3. 推動環渤海地區對外開放層次 協 調 /有 重 點 策 略 資料來源:陳德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政治意涵、偏好與整合挑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臺商挑戰 學術研討會》,2007 年 5 月 26-27 日)。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 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 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也強調要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並更好地發 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 用。報告中也充分運用「科學發展觀」中的統籌兼顧理念來認識和妥善處理具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的區域發展策略。

(11)

2006 年 12 月 5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說明要落實區域發展 總體戰略,並強調「要健全全國統一市場,完善區域互動機制,發揮各地區比 較優勢,支持特色產業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深化 分工合作,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而較為具體可行的方案則在 2005 年 10 月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可以看 出,規劃中指出除了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外,也要堅持 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及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其 中:  推進西部大開發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 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 電東送工程。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 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支持資源優勢 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並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加強與毗 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邊境貿易等。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方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 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 營,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設先進裝備、精品鋼材、石化、汽車、船舶和農 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 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措施。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要依託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 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 糧食主產區建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支援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 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 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及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 善市場體系。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 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 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 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12)

由於目前西部地區仍然是較為落後的經濟區,因此中共政府會繼續在經濟 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援。如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即在今年 3 月 10 屆全國人大 5 次會議中,強調要運用中央財政給予大 西部地區更多的資金支持,務必使西部地區各省能早日達到小康社會的標準。 中共第五代接班人習近平出身清華,在福建、浙江及上海市均擔任要職, 與東部地區淵源甚深。而李克強出身北大,雖在共青團任職甚久,但亦擔任過 中部地區河南省的省委書記及振興東北的遼寧省的省委書記,可以看出中共未 來雖會持續加碼大西部地區的建設,但也不會忽視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及東部 地區的投入與關切。 「建構和諧社會」是對過去 20 幾年經濟發展的反思、亦為胡溫體制執政 以來強調的統籌協調發展的延續,也是對鄧小平當年提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 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改革發展觀之修正。從過去的「先富論」轉向 「共同富裕論」,不再一味地追求經濟成長,並將未來施政目標轉向促進社會 和諧,旨在協調利益格局、緩解社會矛盾,相當程度反映出胡溫領導階層試圖 為中國大陸尋求一條更為合理的社會發展道路。由此觀之,統籌兼顧,協調發 展也應為未來中國大陸區域發展所重視,並將落實為重要政策加以執行,以縮 小東、西部間逐漸拉大的差距。 三、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中共在十六大之後,即不斷強調要建立小康社會,十七大更強調要建立社 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不論要建立「小康社會」或「和諧社會」,均不可忽視人 民就業問題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針對就業問題時指出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支持自主 創業、自謀職業政策,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 就業培訓,以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另針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胡亦在報 告中表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 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 保障體系。 此外,中共總理溫家寶也在今年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重點 做好下崗失業和關閉破產企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積極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

(13)

業困難人員就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推進退役軍人安置改革。 也持續強調要增加中央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以改善全民的養老、失業、工 傷及醫療的保險及負擔。透過「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的政策,解決好基層 民眾的生活問題。 根據大陸勞動及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迄 2006 年底全大陸就業人數達 76,400 萬人(見表 7),比 2005 年末增加 575 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 32,561 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的 42.6%;第二產業 19,225 萬人,占 25.2%;第 三產業 24,614 萬人,占 32.2%。年末城鎮就業人員 28,310 萬人,比 2005 年淨 增加 979 萬人。其中單位就業人員 11,713 萬人,比 2005 年增加 309 萬人。全 年城鎮新增就業 1,184 萬人,有 505 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其中幫助 「4050」人員7 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147 萬人。2006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 人數為 847 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4.1%,較 2005 年下降 0.1 個百分點。 表 7 中國大陸就業人數統計 單位:萬人 城鎮地區就業人數 農村地區就業人數 年份 年底就業人數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城鎮登記失 業率(%) 1995 68,910 14,908 21.6 54,002 78.4 2.9 1997 70,580 14,668 20.8 55,912 79.2 3.1 2000 71,150 21,274 29.9 49,876 70.1 3.1 2001 73,025 23,940 32.8 49,085 67.2 3.6 2002 73,740 24,780 33.6 48,960 66.4 4.0 2003 74,432 25,639 34.4 48,793 65.6 4.3 2004 75,200 26,476 35.2 48,724 64.8 4.2 2005 75,825 27,331 36.0 48,494 64.0 4.2 2006 76,400 28,310 37.1 48,090 62.9 4.1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之各年度《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整理,參見勞 動和社會保障部網站。 7 「4050」人員,是指男性 50 歲,女性 40 歲以上的年齡下崗失業人員,他們是下崗年業人員中就業 最困難的群體。參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網站。

(14)

而在社會保障方面,政府持續增加對養老、失業、醫療等主要保險的補 助,2006 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達 18,766 萬人(見表 8),參加農 村養老保險人數則不增反減,只有 5,374 萬人,顯示農村參與養老保險的觀念 還不普及,農民生活仍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另外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 11,187 萬人,比 2005 年末增加 539 萬人。全國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 327 萬 人,比 2005 年減少 35 萬人。在醫療保險方面,全大陸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 為 15,732 萬人,比 2005 年末增加 1,949 萬人。其中參保職工 11,580 萬人,參 保退休人員 4,152 萬人,分別比 2005 年增加 1,558 萬人和 391 萬人。此外 2006 年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 2,367 萬人。 表 8 中國大陸職工及離退休人員參與社會保險人數統計 單位:萬人 養老保險人數 年份 城 鎮 農 村 失業保險人數 醫療保險人數 1995 10,979 - 9,500 703 1997 11,204 - 7,961 1,294 2000 13,618 6,172 10,408 4,332 2001 14,183 5,995 10,355 7,286 2002 14,736 5,462 10,182 9,400 2003 15,506 5,428 10,373 10,902 2004 16,353 5,378 10,584 12,404 2005 17,487 5,442 10,648 13,783 2006 18,766 5,374 11,187 15,73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之各年度《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整理,參見勞 動和社會保障部網站。 從以上官方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就業人數統計上,2006 年雖有 7 億 6 千 萬人找得到工作,但實際上至少還有 1 億左右的城鄉人口仍處於失業或下崗的 狀態,而所謂的城鎮登記失業率 2006 年為 4.1%,比例明顯偏低,除了是統計 上的問題外,也與城鎮失業現況無法符合。如中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 平即坦承中國大陸就業市場形勢嚴峻,估計至少有 1,300 萬失業大軍,城鎮就

(15)

業壓力加大,新成長的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預測未來 仍會有更多的國企及集體企業人員進入失業大軍。8且今後一個時期內,中國 大陸勞動力總量過剩的矛盾和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持續存在,就業面臨的壓力 仍然較大。 此外,在衛生醫療方面也是問題叢生,「看病難、看病貴」成為一種嚴重 的民生社會問題。看病難主要指民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難以得到滿足,而看病 貴主要指昂貴的醫療費用影響民眾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9且社會保障中醫 療保險照顧範圍並不普遍,尤以農村地區參與醫療保險比例過低,大陸農民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屢見不鮮。根據相關單位調查,大陸城鄉家 庭人均年消費總支出中,醫療支出占的比例最高,為 11.8%,其次則為教育支 出 占 10.6%。10由 此可 見 大陸地 區 醫療衛 生 的不足 及 服務體 系 發展的 嚴 重滯 後,已引起大陸民眾普遍的不滿。 胡錦濤希望「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其中牽涉就業、 教育、醫療、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問題繁多,要在 10 年或 20 年之內解決諸 多問題甚不可能,但加大力度、加快解決壓在人民身上的就業、醫療、社保及 住房等民生問題,以化解尖銳社會矛盾,已成為中共中央及國務院無法迴避的 問題。 四、改善經濟制度,建立健全市場體系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即明白指出,要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 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強調必須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同時促進非公有制 經濟發展。而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也強調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 現代市場體系」。表示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的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支持及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 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公平准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 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並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 8 「失業人口超過 1,300 萬,嚴重衝擊中國政治經濟」,2006 年 11 月 29 日,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9 張執中,何以「看病難、看病貴」,歐亞研究通訊(臺北),2007 年 7 月,頁 12。 10 「中國城鄉居民關注三問題:醫療、就業、富貧差距」,新華網,2006 年 12 月 25 日。

(16)

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從江澤民及胡錦濤在十六大及十七大的報告中顯示,改善大陸的經濟制 度,朝向建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大陸發展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一個重要的方向。唯其所謂的完善經濟制度,仍是指以公有制為主 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一種社會主義式的經濟制度,與一般以私有經 濟為主體的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情況下,大陸國有企業的改革逐漸按照「產權清晰、 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規範化的公 司制改革;另外在 2003 年 9 月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時又一次提出了國有企業 改革的大方向: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 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11隨著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不 斷深化,再加上產業政策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國有、集體企業進行了規範的 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部分國有、集體企業或破產註銷 或轉為私營企業,同時中共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逐步兌現,國際資本爭相湧 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部分規模小的國有、集體企業因體制、機制等原因管 理不善、競爭力下降,導致被兼併、破產、關閉,國有、集體企業數量持續減 少,在內資企業總戶數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12(見表 9)。 表 9 內資企業及國有企業登記戶數統計表 單位:萬戶 年份 企業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 6 月 內資企業 535.1 483.2 444.5 412.4 379.8 349.6 337.2 327.6 國有企業 149.2 131.8 117.2 105.0 91.6 79.5 71.7 68.2 註:內資企業含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公司及其他企業。 資料來源:2006 中國經濟年鑑,頁 1082;2006 及 2007 年上半年資料轉引自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網站。 另一方面,大陸私營企業快速發展,企業戶數大幅度增加,總量超過國 11 連玉明、武建忠主編,中國國策報告 2005(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122-139。 12 國家工商總局辦公廳統計處,「2007 年上半年全國企業持續穩定發展,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 工商總局紅盾資訊網,2007 年 8 月 10 日。

(17)

有、集體和外資企業數量之和,占企業總數的 53.4%。資金規模擴大,上規模 的大中型私營企業增速加快,企業的規模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見表 10)。 表 10 1992-2006 年大陸私營企業發展基本情況 年度 戶數(萬戶) 人數(萬人) 註冊資金(億元) 1992 13.9 231.9 221.2 1993 23.8 372.6 680.5 1994 43.2 648.4 1,447.8 1995 65.5 956.0 2,621.7 1996 81.9 1,171.1 3,752.4 1997 96.1 1,349.3 5,140.1 1998 120.1 1,709.1 7,198.1 1999 150.9 2,021.6 10,287.3 2000 176.2 2,406.5 13,307.7 2001 202.9 2,713.9 18,212.2 2002 243.5 3,247.5 24,756.2 2003 300.6 4,299.1 35,304.9 2004 365.1 5,017.3 47,936.0 2005 430.1 5,824.0 61,331.1 2006 494.7 6,395.5 75,000.0 資料來源:2006 中國經濟年鑑,頁 906;2006 數據轉引自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網站。 根據中國大陸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內容顯示,中共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及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上有所進展,但在推動壟斷性行業管理體制上則顯得 力不從心,甚至有打壓民營企業的嫌疑。如中共國務院於 2005 年 2 月制定通 過《非公經濟 36 條》,決定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的限制,並要求有關方 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但實施以來, 有關公平准入的議題仍然受到學者及民營業者的批評,其原因即為中央各機構 及地方政府本位主義思想作祟等各種因素,要落實仍有相當困難。此外,融資 貸款問題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是大陸民營企業發展所要面對的難題。 目前中共不論是在深化國企改革或鼓勵民企發展,均面臨一定的困境;而 要營造一個完善的經濟制度及健全的市場體系,也非一蹴可及。正如大陸中華 工商聯副主席段永基的看法,認為市場經濟應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為主導,而

(18)

不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為主導,但是現在中國大陸還是要以國有企業為主 體,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形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市場經濟,而非一個真 正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13 五、加快金融體制及證券市場改革,完善宏觀調控 根據大陸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所做的「十七大老百姓關心的十大問 題」調查結果顯示,94.5%的受訪者表示關注十七大的會議過程及內容,而在 十大關切的問題中,金融、物價上漲及社會保障這三個問題是民眾最為關注的 事項,關注度均達到了八成以上。14其中,又以金融問題最受到民眾關注,其 原因則為受到股市、匯市及利率等與民眾時刻相關的問題所影響。 大陸的金改雖然啟動很早,但真正積極推動則是在進入 WTO 之後,尤其 是在近 2、3 年期間,由於受到加入 WTO 後 5 年內要開放外資金融機構進入 中國大陸的承諾,因此大陸的金融機構均紛紛於近期內展開併購或股份制的改 革行動,期望於 2006 年末逐漸對外開放時能夠與外資一較高下。而證券市場 發展(見表 11)及改革,在第一階段股權分置改革實施成功後,也將持續推 動 A、B 股合併及鼓勵香港 H 股及紅籌股回大陸上市。 表 11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發展概況 年度 境內上市公 司家數 股票總發行股 本(億股) 股票市價總值 (億元) 股票流通市值 (億元) 投資者開戶數 (萬戶) 1992 53 68.87 1,048.13 - 216.65 1995 323 848.42 3,474.28 938.22 1,242.67 2000 1,088 3,791.70 48,090.94 16,087.52 5,801.13 2001 1,160 5,218.01 43,522.20 14,463.17 6,650.41 2002 1,224 5,875.45 38,329.13 12,484.56 6,884.08 2003 1,287 6,428.46 42,457.71 13,178.52 7,025.41 2004 1,377 7,149.43 37,055.57 11,688.64 7,211.43 2005 1,381 7,629.51 32,430.28 10,630.52 7,336.07 2006 1,434 14,897.57 89,403.90 25,003.64 7,854.00 2007.6 1,477 16,892.43 166,232.79 55,572.81 10,705.65 13 羅洪嘯,「宏調利央企,『國進民退』潮又起」,香港文匯報,2007 年 7 月 18 日,第A7 版。 14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關於『十七大老百姓關心的 10 大問題』的公眾調查」 ,2007 年 10 月 14 日,http://www.chinasurvey.com.cn。

(19)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編,2003 年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鑑(百家出家社,2003 年 5 月),頁 12-13;2003 年之後的資料,請參見中國證監會網站。 根據十七大胡錦濤報告內容,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要積極發展各類金融 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金融體 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能力。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 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而溫家寶 強調 2007 年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六項任務,包括深化國有銀行改革、加快 農村金融改革、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深化保險業改革、推進金融對外開放、加 強和改進金融監管等。其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內涵即在推動證券市場的改革, 包括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穩步發展股票市場,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積極 穩妥地發展期貨市場等改革方案。 宏觀調控措施是大陸近年來用的最積極也最頻繁的經濟政策,從表 12 中 可以看出中共近年來所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要的定調事項多為與宏 觀調控有關。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亦持續指出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國 家發展規劃、計畫、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 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準。溫家寶則在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透過 穩健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並保持固定資產投資適度 增長,來調控大陸的經濟發展。大陸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不論是過冷或過熱,是 通膨或通縮,是股市、房市大漲或大跌,均可運用產業、財政或貨幣政策來實 施宏觀調控,使經濟發展永遠走在中庸之路上,不會受到外在環境過大的衝 擊,也不致受到外資熱錢或內需炒作導致的泡沫影響,始終維持在適度的經濟 成長,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永續發展。 然而在考慮經濟問題時,難免會同時關注到社會的發展、人民的感受及地 方政府的配合,因此在使用宏觀調控手段時,也會有捉襟見肘的困境。如最近 發生的經濟過熱現象,中央政府原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維持在 9.3-9.5%即 可,但受到固定資產投資過速、外貿亦增加過高、國內房地產、股市亦持續飆 高,使大陸的經濟持續過熱,上半年GDP增長約 11.5%,今年第三季GDP成長 亦達 11.5%,全年增長應在 11.3-11.5%之間,15經濟過熱現象始終無法解決, 不利未來的發展。中共中央政府雖有意降低經濟成長率,但投資者、廠商及消 15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中國經濟季報」,2007 年 9 月,http://www.worldbank.org.cn。

(20)

費者、地方政府卻各有不同的看法,使宏觀調控的效果始終未能獲得理想的發 揮。也難怪年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將宏觀調控列為首要目標,似乎不 達目的絕不終止,但經濟發展的速度卻往往受到過多的干擾,過與不及雖都不 好,但要維持中庸或一定的成長率,卻也不易。 表 1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一年來定調重要事項 召開年度 定調事項(隔年經濟工作重點) 1996 年 1997 年經濟工作定調為「穩中求進」 1997 年 1998 年定調為「繼續穩中求進」 1998 年 1999 年定調為「實行積極財政政策」 1999 年 2000 年定調為「突出抓好國有企業改革」 2000 年 2001 年定調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2001 年 2002 年定調為「擴大內需」 2002 年 2003 年定調為「實施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 2003 年 2004 年定調為「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 2004 年 2005 年定調為「鞏固宏觀調控成果」 2005 年 2006 年定調為「繼續搞好宏觀調控」 2006 年 2007 年定調為「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資料來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年回顧」,中國經濟時報(北京)。 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每年年末(11 月或 12 月舉行)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為來年經濟工作定調的一項 重要會議。會後制訂的決議事項,將轉交政府各相關部委負責執行。 六、堅持開放策略,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快速成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自於對外開放策略, 除了對外貿易年年高速增長,外資也同時大量引入,再加上消費市場的擴大, 使得近二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超越了法國及英國,預計今年可以超越德 國成為世界第 3。16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也曾強調要結合「引進來」及「走出 去」策略,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胡錦濤則在十七大報告中持續表示要拓展對 16 白德華,「數周內超德,中國經濟世界第三」,中國時報(臺北),民國 96 年 10 月 26 日,第A18 版。2006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 2.7 兆美元,世界第 4,德國為 2.86 兆美元,排名世界第 3, 預計今年底前中國即可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 3。

(21)

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溫家寶強調要發展對外貿易及做 好利用外資工作,同時也必須支持國內有實力、有信譽、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 制企業走出去。此外也要積極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區域經濟交流 與合作,加強對話與協商,發展與各國的雙邊、多邊的經貿合作。 在對外貿易上,由於中國大陸近年來進出口金額差距擴大(見表 13),導 致貿易順差成長過速,也引起包括美國在內的諸多國家的抗議,要求人民幣升 值的壓力也持續增加。因此中共也決議要優化進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 式,努力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此外也要支援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 品出口,擴大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促進加 工貿易轉型升級。並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 以避免進出口貿易金額持續擴大。 表 13 中國大陸對外貿易金額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度 貿易總額(成長率) 出口 進口 貿易差額 1998 3,239.5(-0.4) 1,837.1 1,402.4 434.8 1999 3,606.3(11.3) 1,949.3 1,657.0 292.3 2000 4,743.0(31.5) 2,492.0 2250.9 241.1 2001 5,096.5(7.5) 2,661.0 2,435.5 225.5 2002 6,207.7(21.8) 3,256.0 2,951.7 304.3 2003 8,509.9(37.1) 4,382.3 4,127.6 254.7 2004 11,545.6(35.7) 5,933.3 5,612.3 321.0 2005 14,219.1(23.2) 7,619.5 6,599.5 1,020.0 2006 17,605.0(23.8) 9,689.4 7,915.6 1,773.8 2007,1-5 月 8,013.0(23.7) 4,434.6 3,578.5 856.1 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編,兩岸經濟統計月報,174 期(2007 年 8 月),頁 55。 由於中國大陸在外資的吸引上常居開發中國家的第一位,在全球排名上也 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見表 14)。近年來大陸政府為有效利用外資,也採取一 些措施來引導外資投資的領域及地區。如總理溫家寶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 報告」中即提出要「注重提高引進外資品質和優化結構,更多地引進先進技

(22)

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引導跨國公司把高端製造和研發環節轉移到我 國,吸引外資加快向中西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符合產業政策的領域擴 展。」此外,中共在今年通過「企業所得稅法」後,不再對外資企業實施優於 國內企業的租稅政策,而「十一五規劃」中,亦提高對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 投資門檻,並對環境保護要求日趨嚴格。因此,未來對低技術、高耗能、高污 染外商企業投資不僅優惠逐步減少,且可能增加限制,未來此類型外資將會減 少。 表 14 中國大陸吸引外資金額統計 年度 項目 協議金額(億美元) 實際利用金額(億美元) 1998 19,850 632.01 585.57 1999 17,022 520.09 526.59 2000 22,347 711.30 593.56 2001 26,140 719.76 496.72 2002 34,171 847.51 550.11 2003 41,081 1,169.01 561.40 2004 43,664 1,565.88 640.72 2005 44,001 1,925.93 638.05 2006 41,485 - 735.23 1979-2006 596,110 14,634.06 8,826.73 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編,兩岸經濟統計月報,174 期(2007 年 8 月),頁 48。 另外在堅持開放策略上,中共近年來在對亞洲地區的經貿交流合作上獲益 良多,如積極推動東亞及亞洲經濟一體化,方式不僅包括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 協定,還包括爭取加強區域經貿合作、建立非官方的對話機制、與港澳簽訂更 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甚至研議共組自由貿易市場。迄目前為止,中 國大陸已與東協 10 國簽署了全面經貿合作協議,並於 2004 年開始針對 600 項 特定農漁產品採取關稅減讓,由東協國家自由進口,並預定於 2010 年正式與 東協簽訂FTA;與香港、澳門簽訂了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2003 年組 建「上海合作組織」,邀請中亞國家及蘇聯等 6 國總理召開會議並簽署公報, 強化了彼此間的經貿合作;另外在大陸海南召開的非官方組織-「博鰲亞洲論 壇」,也是由中國大陸主導成立,完全以亞洲勢力為主的論壇對話,亦被認為

(23)

是中國大陸「主導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最佳槓桿之一」,17顯見中共在 穩步推動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交流上頗有自信及收益頗豐,由於此種區域經貿 組織受到中共的影響,並不歡迎我方加入,因此未來東亞或東協區域經濟體成 立時,我經濟發展可能會有被逐漸邊緣化的危機。

肆、結 論

從中國大陸近年來在經濟數據上亮麗的表現,我們不懷疑中國已經崛起, 它也是「金磚四國」中最亮眼的一顆明星,如果其經濟成長能長期持續下去, 未來也被看好能夠超日趕美。 十七大被視為胡錦濤等第 4 代接班人正式全面接手中國大陸的政經事務, 十六大的領導人已安然渡過加入 WTO 後中國經濟所可能遭遇到的挑戰與衝 擊,而十七大在胡溫政權全面主政後,其經濟方面受到的挑戰可能並非來自於 外部,而是來自其內部不滿的民眾及隱藏在社會各角落上的諸多經社問題。 從胡錦濤十七大報告針對經濟問題所提出的「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 展」八項任務18中可以明顯看出,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 式方面,中國大陸已持續在推動轉變,再加上人才的回流及經費的逐漸充裕, 其面對的挑戰雖然嚴苛,但並不難過關。而在本文中所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 展、改善經濟制度、加快金融證券市場改革、完善宏觀調控及堅持開放策略提 升開放水平等問題,雖有障礙,但中共已累積相當經驗,應可較前更具有自 信。 另外有關三農問題、就業、社會保障等社經問題則較為棘手。中國大陸現 存的社經問題有「三差」問題(貧富差距、東西差距、城鄉差距)、新的三座 大山問題19(上學難、醫療難、住房難),再加上失業問題、老年問題、環保 17 夏樂生,「日本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夥伴協定』(EPA)的現況與意圖」,展望與探索雜誌(臺北),4 卷 10 期,民國 95 年 10 月,頁 14-20。 18 「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8 項任務指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2.加快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 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6.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 代市場體系 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 濟水平。 19 江迅,「十七大要推倒新三座大山」,亞洲周刊(香港),2007 年 10 月 14 日,頁 33-35。

(24)

問題,任何一個問題出現差錯,均可能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及社會的動盪不安, 這也是為何胡錦濤在此次十七大報告中要專列一章談「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 重點的社會建設」,並將社會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並列成為 「四位一體」,20來彰顯社會問題的重要性與嚴重性。 為了避免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中產生過多的社會問題,胡錦濤也在報告中提 及經濟問題要「又好又快」,社會問題要注重「公平分配」、「統籌兼顧」,要重 視「民生問題」。正如十七大召開前大陸民間所做的民意調查,民眾最感興趣 及最關切的問題即為民生問題及金融問題,在中國大陸急遽快速的經濟發展之 下,如何在經濟、社會、民生等議題上取得平衡發展,這對十七大的第 4 代接 班人及未來在十八大之後可能接班的習近平、李克強等第 5 代接班人也是一大 考驗。 20 「胡總報告新提法,專家解讀釋內涵」,香港文匯報,2007 年 10 月 18 日,第A11 版。

數據

表 2  中共國務院財經內閣主管及未來可能接任人選  職    稱  首長 年齡  背  景  黨  內  職  務  備      註  總理  溫家寶 65  具金融及 農村經驗 16 屆政治局常委,17 屆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總理  財政部  謝旭人 60  專業文官 新任 17 屆中委 2007 年 8 月接替金人慶 職務  商務部  薄熙來 58  黨務 16 屆中 委, 17 屆中 委、政治局委員  將轉任重慶市委書記,繼任人選可能為吉林省 委書記王   國家發改委  馬凱 61  專業文官 1
表 5  中國大陸國家財政用於農業支出  單位:億元、%  年份  合計  支農支出  農業基建 支出  農業科技費用支出 農村  救濟費  農業支出占  財政支出比重  1978 150.66 91.58 51.14  1.06  6.88  13.43  1990 307.84 221.76 66.71  3.11  16.26  9.98  1995 574.93 430.22  110.00  3.00  31.71  8.43  2000 1,231.54 766.89 414.46  9.78
表 6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變遷  年別  重點區域 主要  推動者  發  展  目  標  不平衡/協調發展策略  80 年代  珠江三角洲 鄧小平、 1. 吸引外資及技術  趙紫陽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西方哲學家羅素在民國初年說: 「如果讓中國人有 30 年穩定的社會,給他一筆足夠的經濟 資源, 30

七、選手來源及限制:選手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限民國89年1

經技檢中心場地評鑑合格後,申請經費結報之支出憑證,應依政府支出憑證處理要點規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 資源班(六)年級 數學 領域教學計畫(含期末課程檢核). 資料來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全 球經濟在下半年持續放緩和

並以中科園區核准進駐事業單位中已建廠完成且投入實際生產的廠 商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協調小組 公布資料指出,統計至 96 年 6

事實上,彙整金融海嘯前後之成長表現,2003 年至 2007 年全球平均 經濟成長率為 5%左右,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 2008 年至 2014

第一項具監評人員 資格者之證書經撤銷或 廢止後,其不得再參加 該職類級別監評人員資 格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