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A Study of Mandarin Aspectual Verbs. 指導教授:鄧守信 博士 研 究 生:臧國玫 撰 中華民國 一 OO 年一月.

(2)

(3)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摘要 關鍵字:時態 時態動詞 時制 時相 時間基模 預設 漢語是時態(aspect)突顯的語言,語法手段是使用時態標記表示時態, 如「了」表示完成;「著」表示持續;「過」表示經驗,這是現代漢語時態範 疇之形式表現方式。 根據 Freed(1979)的研究,英語中有一類動詞,如" begin, start, continue, keep, stop” 等 12 個,稱為動貌詞,因為本身為動詞,故又稱時態動詞。這 些時態動詞後面帶有指涉事件動詞作為其補語,並將事件分割為時間片 段:開始、持續、時段、重複、中斷、完成。且含有語義預設,表示談論 的對象原來與現在的狀態不同。本文認為漢語跟英語一樣,也有時態動詞。 故本文分析語料庫語料,找出漢語時態動詞與其語義類別,以時間基 模表現時態動詞指涉事件的內在時間,並分析搭配動詞之類型。此外,時 相亦能表現動詞的起始、持續與終止,有時能共現,本文將進一步分析兩 者之間的區別,與共現的意涵。 最後,我們檢視現行對外漢語教材對於時態、時相與時態動詞的介紹, 並提出教學建議。. i.

(4) A Study of Mandarin Aspectual Verbs Abstract Key word: aspect, aspectual verbs, tense, phase, time schema, presupposition Mandarin is a language which is prominent in aspect, and use aspectual particles to indicate the aspect, such as “le ” to indicate perfective, “zhe” to indicate continuity , and “guo” to indicate experience. There are Mandarin aspec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Freed (1979:38) there are 12 verb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 such as begin, start, continue, keep, stop and so on that are aspectualizer, also called aspectual verbs. Theese aspectual verbs take sentential complements, and the events are segmented: onset, beginning, continuation, duration, repetition, cessation, or completion of activities or events. The sentences that contain aspectual verbs could indicate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th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from before. As in English, there are aspectual verbs in Mandarin. Therefore, we analyze the corpus to find the aspectual verbs in Mandarin and place them into semantic subgroups. We use the time schema to indicate the time of the internal temporal structure of events, and analyze what types of verbs most often placed with them. In addition, the phase also could indicate the inchoative, durative and terminal situation, and sometimes the aspectual verbs and phases could co-occur.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ases and aspectual verbs and, when they do co-occur the underlying meaning. Finally, we examine the aspect, phase and aspectual verbs of the textbooks for Foreign Students' Mandarin Studies, and propose teaching method.. ii.

(5)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 ............................................................................................... 1 1.3 研究架構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3 2.1 時態 (Aspect) ................................................................................................... 3 2.1.1 Comrie ..................................................................................................... 3 2.1.2 Li & Thompson ..................................................................................... 4 2.1.3 趙元任 ..................................................................................................... 5 2.1.4 鄭良偉 ..................................................................................................... 6 2.1.5 Smith, Carlota ........................................................................................ 6 2.2 時制 (Tense) ..................................................................................................... 7 2.2.1 Comrie ..................................................................................................... 7 2.2.2 He, Baozhang .......................................................................................... 8 2.2.3 漢語的時制論 ........................................................................................ 9 2.3 時相(Phase) ..................................................................................................... 11 2.3.1 趙元任 .................................................................................................. 11 2.3.2 Comrie ................................................................................................... 12 2.3.3 陳平 ...................................................................................................... 12 2.3.4 鄭良偉 .................................................................................................. 13 2.3.5 莊舒文等 .............................................................................................. 14 2.4 動貌詞(Aspectualizer)與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 ...................................... 18 2.4.1 Freed, Alice ........................................................................................... 19 iii.

(6) 2.4.2 劉小梅.................................................................................................. 19 2.5 動詞三分......................................................................................................... 20 2.6 事件類型......................................................................................................... 22 2.7 預設(presupposition) .................................................................................... 23 2.8 小結................................................................................................................. 24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27 3.1 漢語時態表現................................................................................................. 28 3.1.1 時態助詞「了」....................................................................................... 28 3.1.2 時態助詞「過」....................................................................................... 33 3.1.3 時態助詞「著」....................................................................................... 35 3.2 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s) ............................................................................ 37 3.2.1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40 3.2.2 時態動詞本身為動詞........................................................................... 41 3.2.3 時態動詞後接指涉事件的動詞........................................................... 44 3.3 小結................................................................................................................. 52 第四章 漢語時態動詞.................................................................................................. 55 4.1 起始類時態動詞............................................................................................. 57 4.1.1 開始與動詞搭配.................................................................................. 57 4.1.2 開始與時相「起來」.............................................................................. 63 4.2 持續類時態動詞............................................................................................. 65 4.2.1 保持與動詞搭配.................................................................................. 66 4.2.2 持續與動詞搭配.................................................................................. 68 4.2.3 繼續與動詞搭配.................................................................................. 64 4.2.4 保持、持續與繼續對比...................................................................... 70 4.2.4.1 保持與持續................................................................................. 70 4.2.4.2 持續與繼續.................................................................................. 71 4.2.5 持續類時態動詞與時相...................................................................... 72 4.2.6 在.......................................................................................................... 74 4.3. 終止類時態動詞............................................................................................ 78 4.3.1 停止與動詞搭配.................................................................................. 79 4.3.2 時相「下來」...................................................................................... 81 iv.

(7) 4.4 小結 ................................................................................................................. 82 第五章 教材檢視與教學建議 ...................................................................................... 83 5.1 語法點的描述 ................................................................................................. 83 5.2 教材檢視 ......................................................................................................... 84 5.3 對教材教學建議 ............................................................................................. 88 第六章 結論 .................................................................................................................. 91 6.1 研究結果 ......................................................................................................... 91 6.2 研究限制與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3. v.

(8) 表目錄 表 2-1 陳平的(情狀)時相結構............................................................................. 12 表 2-2 莊舒文時相類別整理 ............................................................................... 15 表 2-3 高子晴(2010: 61) 動詞三分之簡介 ........................................................ 21 表 2-4 語境與語義關係特徵 ............................................................................... 22 表 3-1 時態動詞語料庫例句分析結果 .............................................................. 52 表 4-1 「繼續」、「持續」與「下去」共現統計 .......................................... 73 表 4-2 時態動詞在台灣、中國詞彙等級出現頻率 .......................................... 80. vi.

(9) 圖目錄 圖 2-1. Comrie 時態系統 .............................................................................................. 4. 圖 3-1. Comrie 時態系統與漢語時態標記對應 ........................................................ 37. 圖 4-1. 時間起訖基模 ................................................................................................. 56. 圖 4-2. 張若虹(2009)時相語「起來」表狀態程度的加大、增強 .......................... 63. 圖 4-3. 戴耀晶(1999)「起來」時間圖 ...................................................................... 64. 圖 4-4. 「持續」時間圖 ............................................................................................. 68. 圖 4-5. 「繼續」時間(一)圖 ...................................................................................... 69. 圖 4-6. 「繼續」時間(二)圖 ...................................................................................... 69. 圖 4-7. 「在」時間圖 ................................................................................................. 76. 圖 4-8. 「下來」時間圖 ............................................................................................. 81. vii.

(10)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漢語是時態突顯語言,但至於有沒有時制向來是爭論焦點,但在探索 答案的過程發現動詞「開始、繼續」後面能帶其他動詞,那麼「開始、繼 續」在句子中扮演什麼樣的語法功能?如果「開始、繼續」是一類特別的 詞,有其特殊結構,還有其他類似的詞嗎? 在英語裡有一類詞,出現在指涉事件動詞之前,將時間分隔為片段, 表現事件的開始、持續、結束等時間片段,為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s)。.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 基於語言普遍性,我們假設漢語與英語相同,也有時態動詞。因此在 句法結構上,漢語時態動詞本身具有一致性,本身都是動詞,都能出現在 其他動詞之前,且能表現事件的某一時間片段。本研究要進一步探究,漢 語是否跟英語一樣,有相同語義類別;而時態(aspect)、時相(phase)也能表 現事件或動詞的內部時間結構,我們也將探究這兩者與時態動詞之間的關 係。 本研究根據 Freed(1979)定義的英語的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s),與劉 小梅(1999)提出的漢語動貌詞(aspectualizer)概念,將英語時態動詞翻譯成漢 語,並將這些詞彙進行語料庫的資料搜尋,我們將在「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 平衡語料庫」(Academia Sinica Balanced Corpus of Modern in Chinese) 與「北 京大學中國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兩大 語料庫各搜尋三百筆語料,再從其句法結構分析這些動詞是否具時態動詞 之特性,待確定之後,以語義進行歸類。其次,我們先假設時態動詞後接 動詞的類型,再進行網路語料搜尋,最後分析動詞出現在時態動詞之後所 表現的意涵。 本文語料來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語料庫,包括「中央研究院現 代漢語平衡語料庫」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第二部分是網 路語料,從 Yahoo, Google 等搜尋引擎所搜尋的語料。 1.

(12)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1.3 研究架構 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方法、 研究架構;第二章文獻探討,將探討時態、時相、時相等定義,第三章從 探討漢語時態、時制、時相與時態動詞定義,並參考英語建立漢語的時態 動詞;第四章將時態動詞按語義分類,同時對比同類之間以及與時相的不 同之處。第五章檢視對外漢語教材在時態、時相與時態動詞的介紹,並提 出教學建議。第六章總結本論文的研究內容,並指出研究限制與未盡之處。. 2.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s)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故本章 將先探討時態(aspect)、時制(tense),與時相(phase)的意義,藉由分析整理 前人的文獻,提出本研究對時態、時制、時相的看法。我們更將進一步探 究時態動詞與這三者關係為何,以及在句子中扮演何種角色。. 2.1 時態(Aspect) 時態是對動詞做語法描寫的一個範疇,主要指語法所標記的由動詞表 示的時間活動的長短或類型,表示時間軸上一點內部的時間結構,如:開 始、持續、結束等。. 2.1.1 Comrie Comrie(1976)認為時態(aspect)是「觀察情狀內部時間構成的不同方式 (aspect are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 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 of a situation)」1,也就是說時態是以不同方式觀察事件的內部時間結構,因觀 察方式不同,對事件看法也有所不同。從外部觀察,把事件看作一個整體, 不加以分解,把一個情境當作一個全貌來看,指出事件是完成或是經歷, 經過時間長短,得到是完整體(perfective)意義。從內部觀察,則是把事件分 成不同的階段,包含起點(inception)、終結點(termination)和兩點之間的持續 過程(duration),觀察重點在於事件開始、持續,因此得到的是未完整體 (imperfective)意義。其中包含慣常體(habitual)與持續體(continuous)。這類是 沒有終結點的,又可分進行體(progressive)與非進行體(nonprogressive)。. 1. 中文譯文參考戴耀晶(1997)。 3.

(14)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Aspect. Imperfective. Perfective. Habitual. Continuous. Nonprogressive. Progressive. 圖 2-1 Comrie 時態系統. 2.1.2 Li and Thompson 的時態 Li and Thompson(1983)認為語言學家所謂時態2是指語法上了解動詞情 況的各種不同的方法,時態的範疇跟時制的範疇有很大的差別,時制的標 記指情況發生時間跟説話時間的相對關係,例如在英文字尾-ed 表示過去, 並舉例説明: 2-1. I proposed a toast.. (我提議乾杯) (Li and Thompson, 1983:171). 因字尾加上-ed,表示“propose’的行爲發生在説話時間之前。Li and Thompson (1983)同時也認爲漢語沒有時制標記,因爲沒有附加詞表示情況 發生跟説話時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但時態所指的並不是情況發生時間跟説話時間的時間關係,而是指情 況本身如何從其内在結構加以了解,如下面的例子: 2-2. Rosco was reading when I came in. (我進來的時候,Rosco 在念書) (Li and Thompson, 1983:171). 2. Li and Thompson(1983)的中譯本,譯者黃宣範稱為時貌,本文皆稱之為時態。 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Comrie(1976)認為雖然兩個事件都以過去形式表示,但是理解方式不 同。第二個動詞複合式涉及事件全部,卻不涉及其內在結構,整個事件為 單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語言有特殊的動詞形式把事件看做一個整體 時,這種形式表示的就是完成(perfective)。Li and Thompson 認為漢語分為 下列幾種時態: 1.. 完成貌(Perfective):“了"跟“完成化詞語"。. 2.. 未完成(持續)貌(Imperfective(durative)):“在"跟“著"。. 3.. 經驗貌(Experiential):“過"。. 4.. 暫時貌(Delimitative):動作的重複。 關於這點 Li and Thompson(1983)參考了 Comrie(1976)的緒論而成,因此. 兩人在這點看法一致,但 Li and Thompson 多了暫時貌;莊舒文(2002: 11) 認為依據 Comrie 的定義,事件持續一段時間,應歸屬於未完成貌。. 2.1.3 趙元任 趙元任(1983)在探討漢語動詞詞尾時,認為時態在漢語中是以動詞詞尾 表現,稱之為體貌詞詞尾3 (aspect suffix),這些詞尾沒有詞彙意義,可以無 限制地跟動詞連用,但像助動詞缺乏時態,因此這些詞尾不能與助動詞連 用,除了零詞尾(suffix zero, 表示習慣性動作等)之外,還有七種時態詞尾: 1. 「了」 ,the Perfective aspect suffix:指動作完成,加在動詞後。 2. 「著」 ,the Progressive suffix:指動作進行,形容詞也可以用進行式 的詞尾。 3. 「起來」,the inchoative aspect:本來是複合方向性補語,亦可作為 時態詞尾,表示起始。 4. 「過」the indefinite past aspect:念輕聲時是一個純詞尾,表示以往 至少有過一次。 5. Reduplication as a tentative aspect:如果重疊是一種附加詞,動詞的 3. 趙元任(1983)中譯本,譯者丁邦新譯為體貌詞詞尾。 5.

(16)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重疊表示嘗試的意思,就可以視為一種體貌附加詞。 6. 「下去」,the successive aspect:除了做方向性補語之外,可表繼續 之意。 7. 「法(子)」,way:看似名詞,但是如果加在動詞後面,就可以用副詞 「這麼、那麼、怎麼」來修飾,如:「這話不知道該怎麼問他法子。」 出現在動詞後頭,有無限制的常用性。 趙元任(1983)認為只要是動詞之後的詞尾都是時態標記,但我們可以 看看下面兩個例子: 2-3.. 當她看到死去的母親時,突然大叫一聲,哭了起來。. 2-4.. 有的人覺得錢太少,跟劉小雄的助手大聲吵了起來。(北大語料庫). 在上面兩個例句中,「吸了」、「哭了」中的「了」,如果跟「起來」 都「同屬一類時態標記」,就違反同樣語言範疇不能取兩次的原則。 至於「法(子)」能為時態動詞尾,在現代漢語恐怕不多見,也未見其他學 者評論,故這部分本文略過不討論。. 2.1.4 鄭良偉 鄭良偉(1997)認為時態是觀察語境的方式(way of viewing the situation),是參照時點和語境的時間關係,也就是從參照時點觀察語境的方 式。漢語的時態語按句法特徵可分三類:出現在動詞前面的副詞或助動詞, 如:「已經、還沒有、還、曾經、沒有、在、快要」;出現在動詞後面的動 詞詞尾「過、了」;以及出現在賓語後面的句尾詞「了、呢」表達語境跟參照 時間的各種關係,按照語義分成三類:既往的回顧(Retro-spective)、現狀的 觀察(Synchro-spective)、未來式的前瞻(Pro-spective)。. 2.1.5 Smith, Carlota Smith(1997: 2, 62 ) 提出了雙部理論 (two-component theory),認為時態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可以透過語法形式去表現,也可以詞彙形式表現。以詞彙表現的稱為情狀 類型(situation type)4,根據三組語義特徵如狀態(static)、持續(durative)、終 結(telic)來分類,基本分為五類,如狀態(state)、活動 (activity)、完結 (accomplishment)、達成(achievement)與一次性(semelfactives)。而以語法形 式表現出來的稱為視點類型(viewpoint type),如完成體(perfective viewpoint)、未完成體(imperfective viewpoint)與中性體(neutral viewpoint)。 並舉例: 2-5. a.. Mary walked to school.. b.. Mary was walking to school.. c.. Mary walked in the park. Smith(1997:2 ). 在上述三個例句中(2-5a ) 呈現完成事件,達成目標,有自然終結點; 例句(2-5b) 雖然情況相同,但是並不能傳達是否達成目標;(2-5c)呈現完成 時間,但無目標,且事件已結束。也就是說這些句子語言形式傳達出來的 訊息:事件類型由動詞及其論元標記表現;視點類型由語法形式表現。但 是因為 Smith(1997)仍然使用時態(aspect)這個詞,像是把事件類型納入時態 範疇。. 2.2 時制(Tense) 所謂時制(tense)是指在語言成分標明與説話時間之間的關係,事件是發 生先於説話事件、後於説話時間或是與説話時間同時發生。. 2.2.1Comrie Comrie(1985)認為時間本身不能標明事件位置,因此我們需要設一個參 考點讓我們可以標明事件的時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說話情境為參考點, 4. 或稱情狀體(situation aspect)。 7.

(18)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也就是說此時(時間),此地(空間),說話者與聽話者(人)。而時制就扮演時 間的語法化位置(tense as grammaticalised location in time)。 時制是標記事件發生時間,有指示功能(deictic),若以說話時間為參照 時間(reference time),事件發生在說話事件當時是現在時;發生在說話時間 之前為過去時;發生在說話時間之後為未來時,這種以說話時間為參照的稱 為絕對時制(absolute tense)。 但僅用絕對時制來指示事件之間的關係是不夠的,因為有的事件與說話 時間無關,而是跟另外一個事件發生關係,只有和另一個時點有聯繫,才可 能使某一個狀態位置在時軸上。也就是以另外的事件作為參照時間,稱之為 相對時制(relative tense)。. 2.2.2 He, Baozhang He(1992: 20 )認為時制是有指示功能的語法類別,明確或暗示指出說話 當時與事件的關係。而漢語沒有時制,更清楚的說法是沒有絕對時制,沒 有直接表現時制標記,但是仍有時間概念。要區分不同時間,可有不同指 示(different deictic)方式表現時間,並提出下列例子來證明漢語時間概念。 2-6.. He studies Chinese. (present tense). 2-7.. He studied Chinese. (past tense). 2-8.. 他去年在台北學中文。 He studied Chinese in Taipei last year.. 2-9.. 他今年在北京學中文。 He studies Chinese in Beijing this year. He(1992: 20)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區辨例句(2-8)、(2-9)靠的是時間詞, 「去年」、 「今年」,例句(2-9)可翻 譯為下面兩句英文,但是漢語無法表達其中的不同,必須考上下文。 2-10. a. He studied Chinese in Beijing this year. b. He is studying Chinese in Beijing this year. He(1992)認為漢語沒有時制標記,因此上下文的時間參考特別重要。. 2.2.3 漢語的時制論 漢語有沒有時制,學者看法不一,其看法可分為三種觀點,分別是漢 語有時制論、漢語無時制論和漢語時制、時制同形。 高名凱(1985)率先提出漢語沒有時制,因為時制表現在動詞形態格式上 的變化,注重的是過去、現在、將來的不同形式表現,以英語為例,動詞 本身加上-ed 表示過去(不規則變化動詞以不規則方式表現之),換言之,看 到-ed 就知道是發生在過去,符合時制定義:強制在語言成份標明事件發生 時間,如過去、現在或未來。而漢語則不然,沒有過去時的標記。例如:. 2-11.. 過去. 我昨天到他家去。. 2-12.. 現在. 我到他家去。. 2-13.. 將來. 我明天要到他家去。 (高名凱, 1985: 47). 在上述三個句子中,用的都是「到」 ,不管時間上差別,都沒有形式上 的變化。時間詞「昨天」 、「明天」只能表示是時間,不能說是時制標記。 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進一步反駁將副詞「剛」 、「正」列為時制標記的説 法,因為這些副詞同時間詞一般,表示的也是事件發生時間,不能稱作時 9.

(20)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制標記。 戴耀晶(1977)從時間上的指示性來探討實際語言現象存在著「了」 、 「著」 不能表示時制意義的情況,如同高名凱(1985)的看法一般,在複合事件句 中,「了」 、「著」表示時間意義不足,例如: 2-14.. (戴耀晶, 1997:32). 王穎吃了飯上學。. 在這個句子中,無法指出時間,同高名凱看法一樣,如果加上表示過 去、現在、將來的時間詞,即可構成三類不同的句子: 2-15.. 昨天,王穎吃了飯去上學。. 2-16.. 王穎現在吃了飯去上學。. 2-17.. 明天,王穎吃了飯去上學。 (戴耀晶, 1997:32). 有的學者認為漢語有時制,如張濟卿(1998)認為主張漢語沒有時制的學 者,只提時制的結論卻不提定義,即使提了也未加說明;或是擴大解釋時 態的範圍,以時態概括時制。對此我們有不同的看法,時制定義簡單清楚: 強制在語言成分標明發生時間,或說語言成分與發生時間一致。然而漢語 並沒有這樣的功能,也就是說單看一個漢語句子,我們並不能知道發生時 間,必須伴隨時間點或是其他成分才能確認事件時間,而且在過去時間未 必帶有支持漢語有時制論學者認爲時制成分「了」。比方説下面例句: 2-18.. 他那時還是小學生。. 2-19.. 我小時候會說日語。. 在例句(2-18)與(2-19)裡動詞「是」、 「說」沒有出現任何標記,不能表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現出説話時間與事件發生時間之間的關係,我們能確認這些發生於過去, 是因爲時間詞「那時」、 「我小時候」。 有的學者認為如果漢語沒有時制,那麼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不就都沒有 時間概念?這是錯把時制當成時間,時間是任何一句話的框架之一(另外一 個為空間),任何話語都有時間與空間兩大框架,沒有時制不代表沒有時間 觀念。 還有的學者認為時制或以顯性或以隱性形態出現(顧陽,2007),印歐語 大都有顯性形態,如同過動詞詞綴曲折變化,英語用-ed 來表及過去,日語 用專門的時語素-ta 來表示。 林若望(2002)認爲因爲影響漢語時制因素除了時間副詞和上下文以 外,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是純句法因素或純語義因素,還有些語用或人類 認知。 尚新(2004)認為漢語有時制,且時制與時態有不同標記成分,詞彙手段 以廣義的形態格式固定下來,可以作爲語法範疇進行研究。龔千炎(1995) 給時態下的定義為:事件(event)處於某一階段的特定狀態。時態的觀察角 度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既可以從事件發生前觀察,也可以從事件過程中的 各個階段觀察,還可以從事件完成後觀察等等。. 2.3 時相(Phase) 2.3.1 趙元任 Chao, Yuen-ren (1968)區分了時態(aspect)與狀態補語(phase complement),他認為有幾個補語是表示動詞的動作狀態,而不是動作結果 或是目的。其中有的是輕聲詞,有時因為元音弱化,而變成體貌詞詞尾 (aspect suffix),大多數也能做普通的結果補語,包括「貓逮著(了)個耗子」 的「著」 、 「我碰到(了)一件怪事」的「到」 、 「看見、遇見」的「見」 、 「我吃 過了飯就走」的「過」。. 11.

(22)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2.3.2 Comie Comrie(1976:48-49)認為時相(phase)用來指事件在持續過程中的任何一 個時間點,如「知道」表示狀態,而「跑步」表示動態。如「約翰知道我住在 哪裡」,「知道」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是一致的,就約翰的認知而言,每一個 phase 都是一樣的;而「跑步」則不然了,「約翰在跑步」的過程中,每一個 phase 都不同,在某一時刻可能抬起一隻腳,在另外一個時刻兩隻腳都在地面上。 換句話說,「知道」不牽涉變化,「跑步」則是有變化。Comrie 對時相的看法, 像是對動詞動態與靜態的分析,對於時相本身的解釋還是很模糊。. 2.3.3 陳平 陳平(1988)認為可以把所有情景起點定為時軸上零點,隨時間的延伸, 不同情景在時軸上表現出來的性質並不一致,句子在這方面的表現構成了 時相結構,簡單地說,時相結構就是體現句子純命題意義內在的時間特徵。 再根據句子的時相(phase)結構特點劃分出來的類別為情狀類型(situation type),而句子的情狀類型主要由句子成分的詞彙意義所決定。以三組語義 特徵 [±靜態](static)、[±持續](durative)、[±完成] (telic)分析漢語時相結構, 分為五種情狀類型: 表 2-1 陳平的(情狀)時相結構 靜態. 持續. 動態. 狀態. +. 活動. -. +. -. 結束. -. +. +. 複變. -. -. +. 單變. -. -. -. 從上述定義來看,這只解釋時相結構劃分情狀類型,時相是由詞彙意 義決定,在這點看法類似 Comrie(1985)。. 1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4 鄭良偉 鄭良偉(1997)稱之為時段,是整個事件(包括動作)裡的某個時間段落, 其標記為時段語(phase marker)。普通話 15一般用動詞詞尾表達時段語,不 像英語只能用動詞“begin,finish” 來表示之。鄭認為時段語在台灣話與普 通話裡形成一種語法範疇,跟動詞後面的賓語,動量和補語結合而構成語 境,是語境的內部成份,有別於從參照時間點觀察語境的時態。鄭將時相 按照時間特徵分為十類: 1.. 反覆時段. V來V去. 2.. 時做時停時段. VV 停停. 3.. 開始時段. 起來. 4.. 繼續時段. 下去. 5.. 結束時段. 完,了. 6.. 完成時段. 成. 7.. 持續時段. 著(動詞詞尾). 8.. 無法追回時段. 掉. 9.. 窮盡時段. 完. 10. 經驗時段. 過. 鄭良偉(1997)認為時相跟結果補語互相排斥(mutually exclusive),兩者不 能同時出現。但從整個句子的語義看,時相和結果補語也有類似的地方, 5. 鄭良偉(1997)在其文章中對比普通話與台灣話,在此從之。 13.

(24)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動補結構跟動詞加上時相都是表達事件的變換點,所以結果補語也可以是 時相的一種。不同的部份在於:結果補語描述施事者或受事者,而時相指 整個動作:動作開始,結束,發生,無法追回等階段,不單就指施事者或 受事者。 從整個句子的語義來看,時段語和結果補語也有類似的地方。動補結 構跟動詞加動態時段語,都表達事件的變化點,所以結果補語也可以算是 時段的一種。. 2.3.5 莊舒文等 莊舒文(2002: 26 )認為時相是「在與時態搭配下所產生的語法範疇,其 語言成份通常出現於動詞之後,時態語言成分之前;其所表現出的語法意 義是揭示動詞時間結構」 ,與時態的不同在於時態指涉的是語境的內在時間 結構,時相只表現動詞內在時間結構,時態跟事件全貌有關,時相只與動 作有關,換句話說,時相與時態位置相同,都是在動詞之後,但是功能不 同。 趙元任(1983)認為時相是補語的一種,而鄭良偉(1997)則認為補語是時 相的一種。但莊舒文(2002)認為時相在結構上同補語,但意義上卻與補語不 同,所謂時相,是排除補語並與時態搭配的語言成分, 「在結構上,時相位 於動詞之後,時態標記之前」 。莊歸納出的時相分別為「過 1、完 1、好 1、 起來、下去」 ,這五個都出現在動詞之後,時態詞之前,符合先前所說的時 相位置,語義上都表示動詞的時間結構。 莊舒文(2002)根據結構,將這些時相分為兩為兩類,第一類是「過 1、 完 1、好 1」這三個在句中結構是相同的,只位於動詞之後, 「了」之前;另 一類是「起來」與「下去」,這兩個則可位於動詞之後或是句末。. 1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2-2 莊舒文時相類別整理 結構. 語義. 過1. 動+過 1+了. 表動作實現或已經發生(非動作終點). 完1. 動+完 1+了. 表動作完成(動作的終點). 好 16. 動+好 1+了. 表動作完成(動作的終點). 起來. 動+起來+了. 表動作的開始. 動+了+起來 下去. 動+下去+了. 表已在進行或已中斷的動作將持續. 動+了+下去 從語義上來看, 「好 1」與「完 1」相同, 「過 1」 、 「好 1」 、 「完 1」相似, 其間的差別是: 「好 1」與「完 1」表示動作完成,是動作的終點; 「過 1」只 能表示動作實現或已經發生,並非是動作的終點。 莊舒文(2002)時相按語義、結構整理如下: 、 「好 1」 、 「完 1」時相位置 「過 1」 2-20.. 衣服洗過了。. 2-21.. 衣服洗完了。. 2-22.. 衣服洗好了。. 2-23.. *衣服洗了過。. 2-24.. *衣服洗了完。. 2-25.. *衣服洗了好 。. 2-26.. 衣服我洗了三天才洗好。. 2-27.. 衣服我洗了三天才洗完。. 2-28.. *衣服我洗了三天才洗過。 (莊舒文 2002: 48-49). 6. 莊舒文(2002)在其論文雖提到「好 1」也是時相,但是表格中未見「好 1」 ,這裡的「好 1」是本文 加上的。 15.

(26)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上面例句(2-20)-(2-22)說明「過 1、完 1、好 1」必定得在動詞之後,時 態動詞之前。莊舒文(2002)的解釋為: 「當時相位於動詞之後,時態位於句尾,時相表動詞的時間結構,時 態表整個語境的內在結構。當我們描述一個事件時,動作發生的時間一定 先於說話者看待整個時間的時間,因此時相標記位於動詞之後,時態標記 位於句尾,符合事件外在世界所呈現的順序。」 莊雅棠(2010)雖同意莊舒文(2002)對時態的分類,但對於「好 1」與「完 , 1」的語義卻持不同看法。因為「好 1」與「完 1」雖然同表「動作完成」 但是觀察視角卻不相同, 「完」的完成義來自「消耗義」,物品、事件、時 間隨著動作消耗至消失,引申至時間結構; 「好」則是物品、事件隨著動作 而形成,因而產生時間結構,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且看下面例句: 2-29.. a. 妹妹總是看完電視,才睡覺。 b. *妹妹總是看好電視,才睡覺。 (莊雅棠, 2010: 68). 莊雅棠(2010)認為雖然「好」和「完」同樣表示動作完成,但是觀察角度卻 不同,「完」的完成義來自「消耗義」,指物品、事件、時間等隨動作消耗到 消失;而「好」則是物品、事件、時間等隨動作而形成,因成品的出現產生 的時間結構,兩者意義不同,在表「完成義」雖然可以互換,但是基本語義 仍有差別。 而「起來」與「下去」有相同的語法結構,但與「了」搭配時,比第 一類多了一個位置,可以位在句尾。 時相「起來」、 「下去」位置 2-30.. 沒想到這麼快就發展起來。. 1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1.. 妹妹一下子就哭了起來。. 2-32.. 我不會再住下去。. 2-33.. 經理接著又說下去。 莊舒文(2002:49). 對於「起來」 、 「下去」與時態標記搭配時出現兩種位置,莊舒文(2002: 60)提出另一種解釋: 「時態是一個語境的內在結構;然而,當一個語境的內在結構關鍵在 一個事件的動作,而時相也出現於句中表動作的時間結構時,時態與時相 的語序會按事件在外世界所發生的順序排列,即「動+時態+時相」 ,位於動 詞之後的時態與時相標記所表的都是動詞的語法意義。」因此莊舒文(2002) 認為帶有時相「起來」的句子若無時態標記「了」為病句。 2-34.. a.我聽了忍不住笑了起來。 b.*我聽了忍不住笑起來。. 2-35.. a.不一會兒大家聊了起來。 b.*不一會兒大家聊起來。. 2-36.. a.我選了一本書,坐在地上看了起來。 b.*我選了一本書,坐在地上看起來。 莊舒文(2002:61). 因為莊舒文(2002)認為沒有時態標記「了」,我們無從得知「聊、笑、 17.

(28)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看」等動作是否實現,張若虹(2009)並不認同,她認為(2-35 a), (2-35 b)兩句 都合語法,(2-35 a)句較好的原因是帶有時態標記「了」使句子出現完結功 能,而不是「動作是否實現」 ,並舉例說明其觀點: 2-37.. 他的戲語逗得所有的人大笑起來。. 2-38.. 母女倆一見面立刻滔滔不絕地聊起來。. 2-39.. 車上有人開始不滿地議論起來。 張若虹(2009:53). 張若虹(2009)認為(2-37), (2-38), (2-39) 的三個句子雖然都沒有「了」, 但是都合語法。 此外張若虹(2009)認為「起來」雖是時相,但是與其他類時相不同,因 為「過、完、好、下去」等都只有一個時間階段,但「起來」卻包含兩個 時間階段,從開始到持續。 當「起來」與「了」出現在同一個句子,張若虹(2009:131)引用「了 1」 在篇章中的高峰標記(peak marker)與「了 2」CRS(Currently Relevant State) 功能來解釋。因此「動詞+了+起來」結構的中的「了」為「了 1」,語義上 是事件的完成,包括開始和結束; 「動詞+起來+了」的「了」是「了 2」 ,表 示的是說話者將整個結構視為一個新的狀態出現,即狀態發生變化。 雖然趙元任(1983)等都定義「起來」在時間意義上為「時態標記」,但 張若虹(2009)則認為從語義觀察,「起來」只涉及動作內在時間,不是「說 話者對語境的觀察」 ,不能歸類於時態標記。 陳怡靜(2004)採取莊舒文的看法,另外提出「下來」也是時相。. 2.4 動貌詞(Aspectualizer)與時態動詞(Aspect verb) Crystal(1997)對時態解釋為:動詞做語法描寫的一個範疇。而對動貌詞 18.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aspectualizer)的介紹則為:有時(在生成語法裡)用來指標記體關係的構形. 成分。. 2.4.1 Freed, Alice Freed(1979)認為動貌詞是能帶句補語(sentential complements)、衍生名 詞(derived nominals)及基元(primitive)名詞為賓語的動詞,而在英語有一小 部分動詞如同動貌詞,能帶補語,在句子中扮演時態的角色,因此出現的 句子中就帶有時態意涵(aspectual readings)。這些動詞的作用除了將時態帶 入句中,描述其所操控的動詞,名詞(也就是事件)的時間狀況,本身也都有 特別的時間參考值(或者說是時態)。換句話說這類動詞的出現,構成了一種 時間順序,表示事件活動的開始,持續,時段,重複,中斷,完成。但其 呈現的是次時間順序參考點,也就是說不表示精準的時間點,而是表示彼 此的時間段落。 因此可將事件分為好幾個時間片段,這些包含動詞補語的句子為時間 片段,而動貌詞扮演參考值,每一個都指向補語指涉的時間片段。 Freed 提出英語能表現時態意涵的動詞,包括“begin"等十二個動詞, 因在英語為動詞,亦稱之為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s)。. 2.4.2 劉小梅8 劉小梅(1999)認為動貌詞在英語中,其語言形式為動詞(如 begin),在動 貌詞之後,出現是指涉事件的動詞(如 work),而動貌詞與指涉事件的動詞, 可合成如“begin to work"的結構。因動貌詞與指涉事件的動詞,他們之間 所具有詞序關係,Freed(1979)稱指涉事件的動詞為補語。動貌詞與動詞補 語間,有密切的語義關係;動詞補語指涉事件,而動貌詞則具有指涉此事 件內部某一點或某一部位的語義功能。而漢語指涉事件內部的動貌詞彙, 與指涉事件的動詞,在語法位置上,並不一定是以動詞與補語的形式出現。 劉小梅(1999)且認為漢語動貌詞雖與英語在句法結構上具有不同現 7 8. 參考劉小梅(1999)的翻譯。 這裡僅以劉小梅<國語的動貌詞彙>國科會的摘要作參考。 19.

(30)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象,但是在與動詞搭配上跟英語一樣,以語義為導向。也就是說,動貌詞 與指涉事件的動詞,彼此之間有語義的相依關係:動詞指涉事件,而動貌 詞則指涉時間內部的某一部位,像「開始」、「繼續」,與「完」等,合乎成為 動貌詞的條件。但劉小梅提出與英語不同的一點:漢語中的數量詞,與動 貌有密切的語義與語法關係 (劉小梅, 1997)。這樣的關係,也出現在數量與 動貌之間的語法變化上。 因此劉小梅(1999)依照 Freed(1979)動貌的分析來探討漢語的動貌詞。 劉小梅認為英語與漢語這兩個語言,都具有指涉時間內部的動貌詞,而這 些動貌詞,若按照其指涉的語義來分類,這兩個動貌詞可以分成起始貌, 持續貌,恢復貌,中斷貌及完結貌這五種動貌,然而,這兩個語言,在相 同的動貌類別中,不見得有相同數目的動貌詞,除此之外,在這兩個語言 中,同一類別中的動貌詞,也各自有其本身的語義變化。雖然兩種語言的 動貌詞,有上述的相異情形,卻都有非常類似的語義類別。如時間內部點 之間的緊鄰關係,動詞類型與動貌的相容關係,主語對於事件是否具有意 志力的決定,短暫與長久的停頓之間的對比,自然完結或強迫性結束等等, 都是英語與漢語,在動貌詞使用上所考慮的細節。 但劉小梅(1999)認為在語法結構上,兩個語言就有差異性。英語多數位 於動詞之前,但漢語中的動貌詞與動詞的位置,就有所不同,有的位在動 詞之前,如「開始、繼續」,也有的充任動詞的補語,如「完」。. 2.5 動詞三分 前面我們提到時態動詞後面能出現指涉事件的動詞,時態動詞與指涉 事件的動詞的屬性有關,本研究以鄧守信(1984)的動詞三分作為動詞分類方 式。 鄧守信(1984)根據 Chafe(1970)的分類方法,依照語義屬性、與時間的 關係等,把動詞分為三類,分別為動作動詞(action verbs)、狀態動詞(state verbs)與變化動詞(process verbs)。三類動詞的特徵分述如下9:. 9. 部分為鄧守信(2006)漢語語法學課堂講述內容。 20.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動作動詞: a. 在時間軸上,有起始點,自然結束點。 b. 主語為施事者(agent),帶有意志(volition),能掌控動作/事情。 c. 包括生理活動(如吃、買、打、唱等)與心理活動(如學、想(一個 問題)等)。 2. 狀態動詞(state verbs): a. 不在時間軸上運作,缺乏時間性,故呈平穩狀態。 b. 主語為受事者(patient)。 c. 包括生理狀態(如胖、美、大等)與心理狀態(如知道、希望、相 信等)。 3. 變化動詞(process verbs): a.. 瞬間轉變,起始點與結束點幾乎重疊,時間自然不能拉長。. b.. 主語為受事者。. c.. 如破、沉、掉等不及物動詞與破(洞)、輸(錢)、贏(錢)等及物動 詞。. 高子晴(2010: 61)根據鄧守信(1984)的動詞分類及其搭配,整理為表格如 下: 表 2-3 高子晴(2010: 61) 動詞三分之簡介 主語意志 主語的格 與時間關係 語義屬性. 動作動詞. 狀態動詞. 變化動詞. V agent 動作發生後有自然 的結束點 生理或心理的活動. X patient 時間穩定,不關心 在時間上的起始點 生理或心理的狀態. X patient 動作不拉長,無法 分清起點和終點狀 瞬間動態轉靜態. 許秀霞(2008: 22-23)根據鄧守信(1984)的三大分類,進行次分類。動作 21.

(32)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動詞細分為十類;狀態動詞分為八類;變化動詞分為兩類。. 2.6 事件類型 Vendler(1967)以時間結構將事件分為四類,分別為活動類(activity)、完 結類(accomplishment)、達成類(achievement)、狀態類(state)。鄧守信(1985) 按照Vendler的看法,提出漢語也可分四類語境10,而事件的分類與動詞分類 是兩種不同的角度,其中活動類與完結類都是動作動詞,但是完結類動作有 其目標,包含了完成目標,能表明活動終點,不能表現活動持續時間;而活 動類純指動作過程,如果出現時段(period)表示活動持續範圍,也就是說標 明了活動的起點與終點。三組語義特徵分別為:[±終結(Telic)]、 [±持續 (Durative)]、[±動態(Dynamic)],其關係如下: 表2-4 語境與語義特徵 終結. 持續. 動態. (Telic). (Durative). (Dynamic). 活動類(Activity). -. +. +. 跑、畫、學. 完結類(Accomplishment). +. +. +. 學會、走到. 達成類(Achievement). +. -. +. 病、死. 狀態類(State). -. +. N/A. 語境類別. 例證. 知道、喜歡. 鄧守信(1985)在文中指出,不同事件基本上是謂語的分類,不是動詞本 身的分類,雖然與動詞有的關係,但是兩者之間不完全一樣。比方說活動 跟狀態兩類語境中出現的動詞不一樣,但是同一個動詞可以出現在活動 類,也可以出現在完結類,比方說同樣是「學」這個動詞,「學法語」是 一個意思;「學會法語」是另外一個意思。劉小梅(1997)、林若望 (2004) 則將 Vendler(1967)的定義,作為動詞分類的依據,分為活動動詞、完成動 10. 鄧(1984)的中譯。 22.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詞、達成動詞與狀態動詞。 Tai (1984)認為下面兩個例子漢語成立,英語則不成立: 2-40.. 他昨天畫了一張畫,可是沒畫完。. ? I painted a picture yesterday but I didn’t finish it. 2-41.. 我昨天寫了一封信,可是沒寫完。 ? I wrote a letter yesterday but I didn’t finish it. Tai(1984). 因此Tai(1984)認為漢語沒有完結類,並將結果複合動詞(resultaive verb compounds)與「單音節動詞+了」合併為「結果類」 。 鄧守信(1985)認為「一個語境並不單指句中的動詞,而完結語境也不單 指結果的產生」 ,上述兩個句子在漢語裡也不成立,不同意Tai(1984)的看法。 許秀霞(2008)同意鄧的看法,並認為「事件由情態和命題來構成,動詞 色是命題的一部分;動詞是謂語的中心,謂語是事件的主體,而事件是所有 句成分的總和。」歸納為兩點來說明事件和動詞分類的系統不同: (一) 事件涵蓋了謂語、句中的名詞和時間結構。 (二) 同一個動詞可以出現在不同的事件中。 同一個動詞「跑」 、 「寫」等動詞可出現在活動類與完結類,如; 「跑步」、 「跑一里路」。. 2.7 預設(presupposition) 預設是哲學術語,現常見於語義學和語用學,指說話人在說話之前的 已經預先抱持的假設。廣義來說,說話人假設聽話人已經知道某些訊息, 是建立在說話人與聽話人共同已知信息之上。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當話語 一旦形成,就存在說話人的預設,聽者可從其言談知道說話人的所抱持的 態度與看法。 Crystal (2004:282)認為預設是指某一事件成立時所必須滿足的條件,或 23.

(34)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指說話人說話時所持的假設,也可以分析是兩個陳述之間的一種特定關 係。換句話說,是一種對句子命題的推演,A、B 兩個句子要構成預設關係, 必須達成下面的條件: (1) 如果 A 為真實,B 也為真實。 (2) 如果 A 不真實,B 仍為真實。 Saeed (2003: 101)也認為預設某事就是假定對某事的某種看法,下面的 例子解釋了兩個命題之間的預設關係: 2-42.. a. I do regret leaving London. a'.. I didn’t regret leaving London.. b. I left London.. 例句(2-42a), (2-42a’)都預設了(2-42b):且不論上述句子(a)是真實的或者 是不是真實的(a’),句子(b)的都是真實的,也就是說預設是無法被取消的。 Saeed(2003)認為「停止、後悔」都帶有預設義;藍純(2005)認為漢語中有 大量的狀態變化動詞,如「開始、結束、離開、進來」等,都預設句子談論 的對象原來處於與現在不同的狀態。 此外,語言學家認為語義預設與語用預設不同:語義預設是句子本身 有的另一層意思,而語用預設則是說話人的態度。因為語義預設依賴環境 因素,因此在某些語境中,預設會消失,因此開始把預設作為語用推理。(何 兆熊, 2005)。如警察在盤問嫌犯時,問「案發當天你是幾點離開現場的?」 也就是表示警察認為嫌犯案發當時在現場(藍純, 2005),而非單純的問句。. 2.8 小結 綜合上述,本文認為漢語有時態而沒有時制,因為漢語缺乏表時制的語 法成分。雖然有學者認為漢語的時制標記不同於印歐語言,沒有外顯形式, 或者是將「了」視為過去時的標記,但是句子裡出現「了」不一定代表是過 去時,反過來說,過去時也不一定出現「了」。漢語沒有時制,不等有沒有 時間概念。 24.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如同戴耀晶(1997)所提到的「一種語言中只有具備了表達時意義和體意 義的形態,才可以說具備了時範疇和體範疇,範疇是通過形態而不是通過詞 語形式來表達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現代漢語沒有時範疇,但有 體範疇。」雖然黃自然(2007)認為什麼是詞語形式什麼是形態,需要一個客 觀的標準。並認為可將漢語中一些表示時間的詞,如「已經(已)、正在(正、 在)、將要(將、要)」等,視為虛化成表時制的語法成分。我們仍認為這些 詞語只能表時間、情態,不具時制的形式。 時態部分,我們同意Comrie(1976)、戴耀晶(1997)的看法,對於其他學 者將動詞類型、時相(階段體)納入,範圍過於龐大,又缺乏嚴格的定義,反 而使時態系統處於違反「同一範疇不取兩次」的原則情況下。 時相的定義各家看法不如時制、時態來的一致,如Comrie(1976)的定義 類似事件Vendler(1967)的事件定義;陳平(1988)的定義像是Comrie對時態的 定義。本文同意鄭良偉(1997)的定義,但其類別也包含了時態,不單只是表 現動詞內在時間,因此本文引用莊舒文(2002), 陳怡靜(2004)的界定的時相 語。 時態動詞我們根據Freed(1979)定義,但是否像劉小梅(1999)所說的,漢 語與英語在句法結構有所不同?下一章節我們將進一步探討,並建立漢語的 時態動詞。. 25.

(36)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26.

(37)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在第二章我們介紹多為學者對於時態表現方式,大多根據 Comrie(1976) 的定義加以延伸,因此在漢語時態有完整體,包括完成與經驗;非完整體 包括慣常體與持續體。 Li and Thompson (1983)認為漢語表現在時態的語法形式有完成時態: 「了」跟完成化詞語;未完成持續態: 「在」 、 「著」 ;經驗態: 「過」與暫時 態:動詞的重複。 戴耀晶(1997)則將「體」意義的表達的形式分為兩大類六小類。表示完 整體的「了」 、 「過」與動詞重疊。表示非完整體的持續體的「著」 ;起始體: 「起來」;表示事件起始並將持續的下去。 而陳前端(2001)則更進一步提出漢語的系統可以有三個層面組成:底層 為基本的情狀類型構成的情狀體,中間為情狀/視點複合體,包括動詞重疊 所表示的短時體、 「起來」 、 「下去」所表示的持續體和延續體;上層為視點 體,漢語中包括分別由「在」 、「著」、 「了」、 「過」標記進行體、持續體、 現實體、經歷體。但陳前端(2005)修正之前的看法,將情狀/視點複合體改 稱階段體;視點體一分為二,分為邊緣視點體與核心視點體。 陳前端(2008:19)引用Dik對時態的看法:「體(aspect)在文獻中用來表現多 種語義對立的用法很不一致,因此建議用體貌(aspectuality)來概括各種與之 相關的語義對立,體貌是一種上位概念,包括類似傳統意義的體(aspect)、 動作方式(aktionsart,源自於德語,相當於mood of aspect)和情狀類型(situation type),傳統意義的體(aspect)是體貌的下位概念,指用語法手段表達的體意 義。也對體貌系統進行分析,提出量化概念(。量化體是用來區分事態發生 的量,包括一次性(semelfactive aspect)、常常發生(frequentative aspect)、多 個事態同時發生(distributive aspect)。 綜觀各家論述,對於時態的範疇看法基本根據 Comrie(1976)的分類,但 在細類,多位學者則增加了量化概念或是動量概念。但是如果仍然引用 Comrie 的分類,量化概念應該分屬於各個分類之下的次分類,並非獨立成 27.

(38)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一體。 漢語是時態突顯的語言,語法手段是使用時態標記表示時態,如「了」 表示完成;「著」表示持續;「過」表示經驗,這是現代漢語時態範疇之形式 表現方式。本章第一節先分述各類時態標記的表現,第二節探究漢語是否 定義漢語時態動詞,並建立其類別。. 3.1 漢語時態的表現 3.1.1 時態助詞「了」 「了 1」作為完整體時態標記,主要語義特徵為動態性、有界性,強調 的是事件整體,包括起始、持續、終結,相對的是非完整體,其位置是緊 接在動詞11之後,表示動作完成,如: 3-1.. 他已經來了。. (新版視聽華語 I, 2008). 3-2.. 那個電影我昨天看了。. (現代漢語八百詞, 1999). 上述兩個句子,都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完成。但是所謂時態是從事件內部 或外部觀看,因此並不局限於過去,甚至可以出現在未來,如: 3-3.. 我每天吃了早飯,就到學校來。. 3-4.. 我昨天吃了早飯,就到學校來了。. 3-5.. 我明天吃了早飯,就要到學校來。 (新版視聽華語 I, 2008). 「了1」做時態標記,表示動作完成,與發生時間無必然關係,可以是 在過去,慣常行為,或者是未來。上述兩個我們可以時間順序原則(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做說明:「到學校」的這個動作是出現在「吃早飯」之後,. 11. 「了 1」作為動態標記,一般而言是動作動詞之後,變化動詞也可以,但研究發現狀態 動詞也可帶上「了 1」 ,如「那棵樹紅了三天了」 ,就其原因這裡的狀態動詞轉類,成了變 化動詞。 28.

(39)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是在「我」完成「吃早飯」這個動作行為,才進行「到學校」這個行為動作。只是 就人類認知,「完成」通常跟「過去」相連結,將「了」誤以為是過去時制 標記,其實這是兩個不同角度,一個是觀看事件結構,一個是從時間觀點切 入。 然上述例句的前半句,即使保留時間詞「昨天」 ,「*我昨天吃了早飯」 仍不能成句,因為語義不夠完整,因為後面帶了賓語。而一般認為賓語若未 數量化,不能獨立成句,後面必接分句,如: 3-6.. a) *我理了髮。 b) 我理了髮,就去散步。. 3-7.. a) *我喝了茶。 b) 我喝了茶就走了。 (Li &Thompson, 1983:184). 上述例句(3-6a), (3-7a),在動詞後出現賓語,這時賓語需數量化或是加上 句末「了」,也就是「了2」 ,如: 3-8.. 我理了髮了。. (Li &Thompson, 1983:1984). 3-9.. 我已經寫了信了。. (現代漢語八百詞, 1999). 3-10.. 我買了一輛汽車。. (新版視聽華語一, 2008). 3-11.. 這本書我看了三天。. (現代漢語八百詞, 1999). 3-12.. 昨天我看了一場電影。.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2004). 「了2」在句末,劉月華等(1996)稱之為語氣助詞,表示情況發生變化; Teng(1999 )稱之為inchoative aspect le,表示出現新事態;Li &Thompson(1983) 認為一種與當前時況相關之事態(Currently Relevant State)。 Li &Thompson(1983)認為動詞+了1+賓語,只要出現時間詞就成立,如: 29.

(40)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3-13.. a. ?他早上理了髮。. (Li &Thompson, 1983:184). b. 他早上理了髮了。 3-14.. a. ?他在加州發了財。. (Li &Thompson, 1983:184). b. 他在加州發了財了。. 但我們不認為例句(3-13a)與(3-14a)是合語法的句子,這兩個句子都還是 有語氣未完結之意,仍需加上「了2」 ,方能成立,如例句(3-13b)與(3-14b)。 「動詞+了1+ 但是劉勛寧(1988)提出「動詞+了1+數量/時量」表示完成, 數量/時量+了2」反而表示事情並未完成,如: 3-15.. 這本書我看了三天。. 3-16.. 這本書我看了三天了。 (劉勛寧, 1988). 劉勛寧(1988)認為「了1」表示動作實現的標誌,動詞加上「了」,在語法 上成為實現體動詞,語義上獲得一種實有性質,也就是使之成為事實。例如: 3-17.. 這本書我看三天。. 3-18.. 這本書我看了三天。 (劉勛寧, 1988). 例句(3-17)沒有時態,只是一種假想的時量;例句(3-18)出現時態標記, 因此後面的時量是一種實現的量。 我們認為不論是完成說還是指實現說,都表示動作業已發生,而後面的 時量/數量都是表示動作完成數量/時量或者實現後持續的一段時間,而「了 2」所代表的意義是到現在,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就有「動作完成/實現到現. 在的量」的意涵。如: 30.

(41)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3-19.. 我們只休息了十分鐘。. 3-20.. 我們已經休息了半個小時了。. 至於「主語+動詞+了1+賓語」,如果賓語未經修飾,包括數量、時量、限 定等修飾,那麼這個句子就不能獨立成句,還須在後面加上分句。呂叔湘 (1999)、劉月華等(1996)的看法相同,都認為「主語+動詞+了1+賓語」後面需 接分句,這儼然成了規則;Li & Thompson(1983: 173)的看法較完善:動詞 時貌詞尾「了」(了1)表示完成,事件視為事件的整體或是全部,因此事件必 受限制,限制的方法有: A. 因本身是受數量限定的事件。 B. 因本身是特定事件。 C. 因動詞本身語義而受限制。 D. 因本身是連續事件中的第一個事件。 但這樣說還是沒解釋清楚,在一個句子中有主語,有動詞,有賓語, 為什麼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鄧守信(1985)從語境出發。 在語境四類裡,其中活動類是沒有自然的時間終點的,動作開始以後, 不管是時間軸上哪一點中止,都算是一個完整的活動。以「吃」為例,雖 然「吃一頓飯」與「吃一個麵包」所需時間自然不同,但是如果沒有賓語 或是範圍,理論上可以無止無盡的「吃」,直到主語消失,只是在現實世 界不太可能,但是並無內建終點,語境時間終點必須靠外在手段,比方說: 3-21.. 他去年學法語。. 3-22.. 張老師在美國教漢語。. 3-23.. 他學了兩年的法語。 (鄧守信, 1985 ). 例句(3-21)給了時間範圍,雖然可能長達一年,但也可能短到一天,也 31.

(42)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就是說這個活動「學習」發生在去年的任何一天,或是一整年,動作都存 在。例句(3-22)則靠限定地點來限定時間,聽話的人得知「教漢語」存在於 「張老師在美國這段期間」。如果沒有標明時間,那麼就不能清楚知道到 底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或者這樣的句子表示慣常行為,但一般而言,慣 常行為還是會加上對照句子來表現,如: 3-24.. 他學法語,不學英語。. 3-25.. 張老師教漢語,不教英語。. 3-26.. 中國人吃米飯,美國人不吃米飯。. 但是完結類則不同,本身內建時間終點語義特徵,如: 3-27.. 他學會法語了。(鄧守信, 1985 ). 3-28.. 他們走到學校了。. 這幾句話即使沒有標明完成時間,但是聽的人自然明白,因為謂語本 身包含目標,也就有了時間終點,在「學會」之前動作未到達目標,自然 未完成。此外,當動詞加上數量,等於有了目標,成了完結類,如: 3-29.. 他買了一本字典。. 3-30.. 我學了二十個字。. 因此當「動詞+了+數量」就成了有目標的完結類,而非活動類,因此 我們同意鄧守信(1985)的看法,「*我昨天畫了一張畫,可是沒畫完」不合語 法,是不能成立的。 我們可用語境觀點來說明,語境是人際溝通最小單位,說話的人目的 在於傳達訊息,與他人溝通,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當活動類未表明時間、 空間範圍,就沒有完整語境,沒有完整語境,當然不能傳達意思。林若望 (2002)12也認為活動情狀和靜態情狀差異非常大,活動情狀無法單獨成句, 12. 林若望(2002)對語境/情狀的分類為活動情狀、靜態情狀、完結情狀、達成情狀。 32.

(43)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都需藉助時態助詞「了、著、過、在、會」13來表達,否則句子不合於法。 由此這可以證明漢語時態不但與動詞有關,與賓語、時空範圍都有關 係,時態的承載單位是整個事件,而非指單個動詞而已。. 3.1.2 時態助詞「過」 經驗體也是完整體的一種,亦是從事件外部觀察時間進程,表達經歷 上發生並已經終了,為經驗體。其表現方式為「動詞+過(+賓語)」 ,表示動 作曾經發生,存在某一種狀態,但因為已終了,自然動作不在,或狀態不 存在,戴耀晶(1997)稱之為經歷性(experience),是最重要的語義特徵,指的 是相對於參照時間之前發生,與參照時間已無關,如: 3-31.. 我去過日本。. 3-32.. 包小松、包小柏曾經紅過嗎? (網路語料). 上述兩個例子皆呈現的是動作/狀態經歷過的變化,但現在已不同,如 例句(3-31)說話的人「我」現在不在日本;例句(3-32)說話的人覺得「包小 松、包小柏現在不紅」進而提出的問題。 與「了 1」不同的在於: 「了 1」表示是動作業已完成/發生,參照時間仍 存在動作發生之後的狀態,但是「過」表現的是經歷,與參照時間並無關 係。 3-33.. 我買了那家電子產品。. 3-34.. 我買過那家電子產品。. 例句(3-33)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之後怎麼樣,跟買那家公司產品有 什麼關聯,但例句(3-34),只是說明「我買」動作行為業已結束,純粹只是. 13. 本研究認為「會」表情態(modal),不為時態標記,至於「在」 ,本文稍後論述。 33.

(44)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說明一種經驗,也是說事情已經經驗過,當然也就結束了。 戴(1997)認為如果「了 1」表達的是過去的實現,那麼與「過」在時間 上所指非常相似,兩者可以互換。 3-35.. 小時候,我在這兒住了三年。. 3-36.. 小時候,我在這兒住過三年。. 我們認為這兩者之間還是有些微不同,例句(3-35)有一種動態持續性, 表現「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的連續面,但是例句(3-36)缺少這種動態連 續面,因此,當動作語義不能表現連續面時,則不能使用「過」,如:。 3-37.. a 他去了三年。 b *他去過三年。. Li & Thompson(1983)認為「過」的語義是表現如果某事已經經驗過, 那麼這件事情就算結束,語義與所引導出的推測很清楚,容易讓人了解在 用法上的限制,其中一項是不出現在不能重複(repeatable)動詞的後面,因此 像下面的句子是不合語法的,例如: 3-38.. *他死過14。. 3-39.. *他老過。. 但我們卻可以說「年輕過」,Li & Thompson(1983)所稱: 「過」不能跟 不能重複(repeatable)的動詞這個定義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年輕」也是不能 重複的,但我們卻能說「年輕過」 ,如下面例句: 3-40.. 你這個老古板!咱又不是沒年輕過。. 3-41.. 巴古納德沒有嘲笑他的意思。畢竟任何人都曾經年輕過。 (網路語料). 前面所述, 「過」可以出現在狀態動詞之後,表示狀態曾經存在過,如 14. Li & Thompson(1983)認為是病句。 34.

(45)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例句(3-32)。例句(3-39)之所以有問題不在能不能重複,重點在人從「年輕」 往「老」的方向單向發展,到了「老」就不能再回頭,因此找不到參照時 間點,也就是說人從年輕到老,不可能先經歷老,再經歷年輕,因此找不 到可以說這句話的機會(時間點)。而「年輕」雖然也是不能重複,就常理而 言,人是不能從老返回年輕,但是人活到了「老」 ,可以回顧過往,找得到 時間參照點來表示經驗,即在時間點上是合理的。 至於例句(3-38)是否為病句,應該分別從語義與客觀世界兩方面來看: 「過」不能接在變化動詞之後,因為變化動詞為瞬間進入另外一個狀態, 也就是存在於變化之後的狀態,與「過」經歷之後不存在的狀態相悖,但 是我們在真實世界聽過,在網路也搜尋到不少筆這樣的句子: 3-42.. 他身體不好,心肌梗塞死過兩次,兩次又都僥倖活過來。. 3-43.. 經過 1997 年的這次“大劫”,他算是死過一回。 (網路語料). 然這個並非語法上的問題,需在句法之外做處理,與客觀世界對應, 因為現實世界人死不能復生,舉世皆然,上述例舉(3-42), (3-43)的「死」只 能說是一種誇張比喻的說法,並非真的發生。. 3.1.3 時態助詞「著」 房玉清(1998:455)把「著」分為兩個,一個不能跟「正、正在」共現 (co-occurrence), 稱之為「著 1」,能與「正、正在」共現的稱為「著 2」。「著 1」 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示動作或狀態持續,句末能帶語氣助詞「呢」;「著 2 」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句末也能帶表示進行的助詞「呢」,動詞前 不能加「在、正在」,但可加上「早就、已經」等副詞。 時態助詞「著」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或狀態持續,是事件起始後與終 結之前的觀察,為非完整性,把事件時間分為起始點、終結點,持續體就 在這兩點之間,例如: 35.

(46)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3-44.. 他們等著你。. 3-45.. 桌上放著一本書。. 3-46.. 他們站著說話。 (新版視聽華語一, 2008). 細分上述各句仍有些不同,例句(3-44)為動作持續,例句(3-45)是動作 完成之後狀態持續,為存現句;例句(3-46)則為後一個動作的背景,若除去 「說話」句子表達不完整。其中例句(3-44)可以換成「在+V」,但其餘兩句 皆不行。 此外, 「著」可出現在狀態動詞之後, 「在」則不能出現在狀態動詞之 前,如: 3-47.. a 她紅著臉。. (新版視聽華語一, 2008). b*她在紅臉。 c*她的臉在紅。. 而動作動詞雖然都可以加上「著」與「在」 ,但是哪些動詞可以與「在」 搭配,哪些動詞能與「著」搭配?羅義芬、黃居仁(1997)兩者皆為完整體, 但是代表兩種不同的未完成結構,未完成結構內部為「階段事件」(stage),與 未完成結構為「純一情境」(state)。 許秀霞(2008)認為能搭配「在」的動詞是「有階段性的動作」 ,而與「著」 搭配的則是純一完整動詞,指向發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動詞+著」是表 示動作後持續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在開門」 ,是視其為一個連續畫 面,一步一步走向終結點,卻視「他開著門」為不獨立的句子,必須加上 其他小句,如「他開著門上課」方能成立,兩者之間的搭配與動詞內部屬 性有關。. 36.

(47)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3.2 時態動詞(aspectual Verbs) 誠如上一節所介紹的, 「在+V」與「V 著」在句子中有時可以互換,也 能標記時態,那麼與「了、著、過」同屬一類嗎? 趙元任(1983)認為是連動式的首位動詞,但是實際上「我在鍋裡加水」 這樣的句子,違反連動式主語是兩個動詞(短語)的共同施事者或受事者; DeFrancis15稱之副動詞(co-verb),所謂副動詞,顧名思義,不是主要動詞, 主要動詞由其他動詞擔任,也就是英語裡的介詞(preposition),但「在」在 其他句子中又可以擔任主要動詞。因此,副動詞兼具動詞與介詞兩種身分。 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1996)都認為其為副詞,但副詞主要功能為修飾動 詞與形容詞,然我們卻未曾見過「在」修飾形容詞的,與副詞作用相違。 莊舒文(2002)根據語義將漢語時態標記劃分歸類至 Comrie(1976)時態分 類,將未完成體分爲 Continuous 和 Progressive。 Aspect. Perfective. Imperfective. Perfect of result Experiential perfect Continuous 了 過 著. Progressive 在. 圖 3-1 Comrie 時態系統與漢語時態標記對應16 在莊的分類下,其中出現進行體標記「在」 ,也把位置不同的「了」(位 於動詞後)與「在」(位於動詞前)混為一談,見其例句:. 15 16. 3-48.. 衣服洗過了。. 3-49.. 衣服洗完了。. 參考洪于惠(2008)引用的資料。 參考莊舒文(2002: 10)「漢語的時態分類」圖。 37.

(48)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3-50.. 衣服洗好了。. 3-51.. 沒想到這麼快就發展起來。. 3-52.. 妹妹一下子就哭了起來。. (莊舒文, 2002:48-49) 而「在」顯然出現在動詞之前,其為形式為「在+V」,如下面例句: 3-53.. 媽媽在做飯。. (新版視聽華語一, 2008). 3-54.. 全國許多城市都在建造唐代一條街。. 3-55.. 紅旗在飄揚。. (現代漢語八百詞, 1999). 3-56.. 火車在飛奔。. (現代漢語八百詞, 1999). 3-57..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現代漢語八百詞, 1999). (北大). 這與第二章文獻部份莊(2003)所認爲的時態標記出現在動詞之後的定義 有所衝突,且「了、著、過」跟「在」與動詞搭配時位置不同,再者,「著」 能與「在」相搭配使用,必然不屬於同一個層面的語法結構,理應區分開來。 He(1992: 39)認為「在」是時態進行標記 (progressive aspect marker), 反駁趙(1968)把「在」當介詞,只是省略了介賓-地方詞「那兒」的說法, 並引用 Chen, Cheng-yu (1978)的例子。 3-58.. 祖國在(?那兒)呼喚。. 3-59.. 地殼不斷在(?那兒)變動。. 3-60.. 天色在(*那兒)變了。. He(1992: 39) He(1992)認為例句(3-58)、(3-59)不妥是因為「那兒」是口語說法,而句 子本身偏向較正式的說法,因此在同一個句子裡出現顯得怪異;而例句(3-60) 38.

(49) 第三章 漢語時態動詞的定義. 為病句是因為「在」與「了」不能同時出現於一個句子中,這樣的說法並 沒有真的指出問題所在。 Tai(1989)認為「在」指出事件中時間、空間的位置。在空間上, 「在」 表示目標存在空間裡或者指出在空間中的位置;在時間上則是表示動作的 進行。(Tai 1989:213) Xing(2003)也認爲「在」表時態,是漢語進行態標記,相較於呂叔湘 (1999)、劉月華等(1996)等把「在」視為副詞,列為時態標記較為合理,但 是這種說法也有問題,因爲漢語時態標記在動詞之後,這是毋庸置疑,若 把「在」歸類爲時態標誌,與前述條件不合。此外,如果按照這種說法, 將會造成漢語時態標記有兩類,可在動詞之前與動詞之後。本文並不認同 這個說法,況且在漢語一些方言裡「著…(呢)」或「在…著…(呢)」都可表 示行動動詞的持續貌,例如: 3-61.. 一場熱烈的討論正在進行著。. (現代漢語八百詞). 3-62.. 即使做夢的時候都會夢見自己在吃著什麼可怕的東西。(網路語 料). 上述兩個句子都能成立,因此違反「語言同一範疇不取兩次原則」 ,例 如: 3-63.. a. 三位老師 b. 三個老師 *c.三個位老師. 上述例句,(3-63a), (3-63b)都是合語法的句子,但是(63c)則不合語法, 因為「位」 、「個」都是量詞,同屬同一範疇,不能取兩次,因此我們認為 「在+V」雖然能表達時態,但與「了」 、「著」、 「過」不屬同一個範疇。那 麼「在+V」中的「在」究竟是什麼詞?.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 Anomaly is intrinsically QUANTUM effect Chiral anomaly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QFT with chiral fermion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 language is considered endangered when “its speakers cease to use it, use it in fewer

Conclusion 2: From volume taxation and income taxation aspect this study found the capital gain tax in Taiwan which allows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INI)

Key words: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the mind, the Buddha nature, one who possesses a gotra, non-resultant activity which is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 and is able

• Definition: A max tree is a tree in which the key v alue in each node is no smaller (larger) than the k ey values in its children (if any). • Definition: A max heap 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