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後方案有用嗎?從實徵研究思考課後方案成效評估的幾個問題 /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課後方案有用嗎?從實徵研究思考課後方案成效評估的幾個問題 / 1"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後方案有用嗎?

從實徵研究思考課後方案成效評估的幾個問題

何俊青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前言

近年來英美等先進國家實施了多 種的課後方案(after school program), 也累積了數量龐大的課後方案研究報 告。國內仿效實施的方案有「兒童少 年社區照顧輔導支持系統計畫」、「社 區照顧與弱勢家庭外展服務方案」、 「教育優先區計畫」、「弱勢跨國家子 女教育輔導計畫」、「教育菁英風華再 現計畫」、「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 顧服務」、「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 「偏鄉網路課輔計畫」、「夜光天使點 燈專案」、「數位學伴試辦計畫」等, 各種營利與非營利的課後方案如火如 荼發展。各項方案的出資者,包括政 府與各基金會也開始重視其經費支持 實施的課後方案是否有實質成效。

多數實徵研究發現有成效

整體而言,多數的研究有成效。 如Grolnick, Farkas, Sohmer, Michaels, and Valsiner(2007)研究課後方案的學 習成效,發現:1.動機部分:參與時間 越長,認同、自我價值、學習等影響 越顯著變好。2.學習成果部分:參與時 間越長,在英語、數學、科學等顯著 變好。

Zhang, Lam, Smith, Fleming, & Connaughton(2006)發現課後方案從提 供照顧環境到提升課業成就、學習動

機,乃至於學習技能(academic skills) 以及社會 技能等 都有 積極正面的 影 響。

Lauer, Akiba, Wilkerson, Apthorp, Snow 和 Martin-Glenn(2006)以後設分 析 研 究 35 篇 學 生 參 加 out-of-school-time (OST) 計畫的學習 成效,發現在閱讀與數學方面有顯著 正 向 效 果 ; Durlak, Weissberg 和 Pachan(2010)也以後設分析研究課後 方案的成效,選取73 個相關研究,發 現課後方案能增進學生的人際關係與 社會技巧,參與者在對學校向心力、 正向社會行為、學業成就、減少問題 行為等方面都有顯著進步,也可以因 此區辨出有效的課後方案。 但也有少數研究發現無相關甚至 負相關。如Dynarski, James-Burdumy, Moore, Rosenberg, Deke, Mansfield (2004)的研究中發現:小學生多數 學科的閱讀成績不一定高,連學生是 否完成作業都不一定有影響,中學生 方面則數學成績稍高,但也不顯著, 學 生 安 全 感 也 未 提 升 。 Zief & Lauver(2006)亦以後設分析五種以都 會區弱勢地區學生為對象的課後方案 實施成效,選擇設計佳的88 篇實驗或 準實驗研究探究學術、社會、情緒等 方面的學習成果,結果發現沒有統計 上的顯著影響。

(2)

多,如鄭芬蘭(2001)、呂慧珍(2004) 等研究都發現學生對參與課後學習持 正向肯定的態度,課後學習有助於提 升其學業成就。

對低中下階層學生特別有利

一般對弱勢族群學業成就低落的 現象,大多歸因於缺乏主流的文化或 語 言 經驗 ,或 者是 社 經 地位 低 下 所 致,中下階層的子弟比上層子弟更容 易 遭 遇 失 敗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1) 。 而 根 據 Kane( 2004) 的 研 究 ,「 低 收 入 」 (low-income children)兒童在課後方 案的參與(participation)與學業能力 (academic ability)呈現高度正相關, 顯示低收入兒童參與課後方案在學業 表現上特別有利。

教育不應只重視立即的績效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 育的的成效不是一蹴可幾,其實許多 研究結果是當下的「後測」,不能真正 測出教育的成效。 以洪麗雯(2006)對「攜手計畫— 課後扶助」的研究來看,雖然大部分 的學生在學業成就、學習態度、完成 作業以及學習信心都隨著學習成就的 提升而改善,但成效在統計上並不顯 著。Kane(2004)全方位比較美國 21st CCLC、TASC、ESS、SFBI 四種課後 方案,也發現實驗組在數學、英語與 科學雖然表現好,但未達顯著差異。 Vinovskis(1999)曾論述許多此類 研究課後補償教育的經驗對於社會改 革並無明顯幫助,課程與設備對學生 的成就幾乎沒有影響,也不足以對抗 現存的差異現象。但較嚴謹的研究應 該 持 續 不 斷 的 進 行 縱 貫 研 究 , 如 Grolnick, Farkas, Sohmer, Michaels, and Valsiner(2007)的研究就發現課後方案 的影響不見得是立即性的,延宕效果 更強。更何況以學習目標認知、情意、 技能而言,情意目標的達成需要更長 的時間。

方案的心理效應仍有其教育價值

Fusco(2008) 調查美國紐約 436 名 學童 學校教育與 課後 方案影 饗之異 同,發現不同性別、種族、年齡、社 經地位的學童在學校提供的教育機會 存在不平等,課後方案反而能夠提供 較公平的發展機會。且不論這是歸因 於比馬龍效應還是霍桑效應,即使方 案的實施本身無效,有效都是因為心 理效應產生的結果,但就積極性的差 別待遇角度而言,各種課後方案還是 值得推動。

能順利完成作業也是重要的成效

Kane(2004)研究發現若參與課後 方案的學生家長參加學校座談次數愈 多,學生作業完成度愈高,但學業成 績則不一定,方案實施也以作業指導 的成效最佳。 國內的研究,如李鈺奐(2007) 對臺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 施現況的研究中也發現,課後照顧服 務課程安排內容大部份是作業指導,

(3)

作業指導同為學生、家長、課後照顧 老師、學校行政人員需求最高的課程 安排項目。 完成作業在都會區學生是理所當 然 , 偏鄉 地區 家庭 背 景 普遍 處 於 弱 勢、學生學習成就落後,學習動機不 主動。當偏鄉學生連作業完成都不可 得的狀況下,參加課後方案的學生, 因有人指導而能準時繳交作業的比率 增加,實是評估方案成效的一項重要 指標。

成效佐證資料的蒐集不應變成教

師的負擔

擔任課後方案教師的本質是把學 生教好,而不應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 表冊登錄。羅時桓(2007)研究攜手 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的現況,就 發現影響學校行政作業和教師任教意 願最大的問題為填寫的表件太多。「把 學生教好」比「證明自己把學生教好」 重要眾所皆知,教師關注的重點應在 於如何能提供設計良好的課程,以對 學生的學術、社交、情緒與體能發展 有幫助。

方案的情境可能才是關鍵影響因

有學者(Dynarski et. al, 2003)指 出,課後各方案的比較易有爭議,因 為早在這些方案之前,兒童在學齡前 早有其他方案介入,成效評估不易; 即使是同一方案,因各個層級的課程 領導、實施、詮釋不同,結果殊異度 相當大,即使做大規模的量化研究後 發現有效,也會讓人質疑真正的影響 因素是該方案本身所造成的? 各 課 後 方 案 的 案 的 「 情 境 」 (context)因素其實非常重要,各種 方案受「地區」、「學校」、「教學者」 的影響很大,「方案」本身的特色影響 有限,不同的學校或承辦單位的師生 比、班級氣氛或是「承諾」(engagement) 也不同,相對於認知學習,這些都是 影響學生在課後方案學習品質的重要 因素。

只要是正向的教育介入就是有成

效(代結語)

許多課後方案(如呂慶文,2006; 熊正蕙,2008)的研究方法是詢問家 長、教師或學生對課後方案的知覺, 但幾乎都呈現正向反應,這顯示多數 的方案都能達成滿意度這個目標。當 然也讓我們思考:學校教師、家長、 同儕認為的成功重要?還是測驗分數 評量得來的成功重要? 非營利的課後方案多數是國家資 源,若就補償教育的觀點,即使在方 案的實施有值得檢討之處(如課程安 排太緊,重複已教過課程,評量未兼 顧個別差異等),但多數的教師與學校 因為有了這些額外的資源,而得以對 弱勢生提供更多的協助,即使在某些 測驗中無法獲得經由統計獲得資料顯 著差異的支持,但這應該不是驗證課 後方案是否有效的核心問題。 有能力的家長可以「用腳投票」 來決定課後方案的成敗,因為中上階

(4)

層的家庭可以在市場機制下選擇具有 成效的補習班,這取決於自由競爭、 優勝劣敗的叢林法則。但中下階層的 家庭其實沒有選擇課後方案的自由, 更不會思考自己是否有選擇的權利, 也沒有能力選擇。 當前國內推動許多課後方案,筆 者常省思:是否我們忽略了教育本質 的真義。當國家公共教育介入弱勢群 體行動的本身,就已經達到目的,這 才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學生到底進 步 了 多少 分才 能證 明 課 後方 案 的 價 值。 參考文獻 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 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新竹市。  呂慧珍(2005)。國民小學實施課後 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 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 李鈺奐(2007)。臺東縣國小高年級 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 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 洪麗雯(2007)。「攜手計畫—課後 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 J 校國 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 技大學,雲林縣。  熊正蕙(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 助政策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 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學童快樂 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 231-258。  羅時桓(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 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 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Durlak, J.A., Weissberg, R.P., & Pachan, M. (2010). A meta-analysi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that seek to promote personal and social skil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5, 294-309.

 Dynarski, M., James-Burdumy, S., Moore, M., Rosenberg, L., Deke, J., & Mansfield, W. (2004). When schools stay open late: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gram: New findings (NCEE

2004-3001).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Assistance.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Fusco, D. (2008). School vs. afterschool: A study of equity in support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4), 391-403.

(5)

 Grolnick, W. S., Farkas, M. S., Sohmer, R., Michaels, J., & Valsiner, J. (2007). Facilitating motiva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Effects of an after-school program.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332-

344.

Kane, T. J. (2004). 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of four recent evaluations. New York: W. T. Grant Foundation.

 Lauer, P.A., Akiba, M., Wilkerson, S.B., Apthorp, H.S., Snow, D., & Martin-Glenn, M. (2006). Out-of school time programs: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for at-risk studen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 275-313. 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1). Special analysis 2000: Entering kindergarten: A portrait of

American children when they begin school. Retrieved September 04, 2004,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coe/ 2000/essay/index.asp

 Zhang, J. J., Lam, E. T. C., Smith, D. W., Fleming, D. S., & Connaughton, D. P. (2006).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for program facilitator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fter-school achievement programs.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10(3), 151-167.

 Zief, S. G., & Lauver, S. (2006). The impa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on student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Campbell Collaboration.

Retrieved October 9, 2011, from Campbell CollaborationWeb site: http://www.campbellcollaboration.org/fr ontend2.asp?ID=5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學員高中(職)一年級由合作學校安排日間接受 學校教育課程,高中(職)二年級安排日間接受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 幼小銜接」一向都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課題。從

弱勢且學習落後的學生在全國各地區普遍可見,很多小孩 子連最基本的能力都缺乏。比方說,有 58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展望今年,在課程方面將配合 IEET 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推動頂石課程(Capstone

 另外,教師可考慮以「活動二」作為課 堂預習,讓學生先對粵港澳大灣區具備 初步的認識,然後於課堂上利用電子應 用程式(如 Socrative 或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