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一 章 回 顧 與 前 瞻 … … … .... … … … . … … … . . … … . . . … … …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 一 章 回 顧 與 前 瞻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 錄

主 席 序 言

第 一 章 回 顧 與 前 瞻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引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回 顧 過 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基礎、成就和優勢

… … . . … … … … . … ... … .. … … … . . 3

關注事項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展 望 將 來挑戰和機遇、 平 衡 兼 顧的 考 慮和 主 導 原 則

… … … … ... 6

挑戰和機遇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平衡兼顧的考慮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主導原則

… … . . … … … . . . … . . … … … . . 9

第 二 章 學 校 課 程 宗 旨 、 學 習 宗 旨 和 發 展 策 略 … … … . . . … … … . 11

學 校 課 程 宗 旨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學 習 宗 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各 教 育 階 段 的 學 習 宗 旨

. … … . . … … . … .. … . … … … . . . 12

循 序 漸 進 、 互 動 協 作 的 發 展 方 式

… … . . … … … … . … … … ... 14

支 援 學 校 和 教 師 的 發 展 策 略 (2000-2005 年 )

.. … . . … … … … 15

課 程 的 發 展 階 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短 期 發 展 所 推 行 的 改 革 (2000-2005 年 )

… … … … . … … . . … … … .. 18

第 三 章 學 生 應 該 學 些 甚 麼 ? … … … . . … … . . . … … … … 23

學 習 經 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整 體 課 程 架 構

… … … . … … . . … … . … .. … . … … … . . 23

課 程 架 構 的 組 成 部 分

… ... … … . … . . … … . … .. … . … … … … 24

I 學習領域

… … … . . … … . … . .. … . . … … … . . 24

II 共通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25

III 價值觀和態度

… … . . … … … … . … . .. … .. … … … . . 26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架 構

… … . … … . . … … . … .. … . … … … … 27

各 學 習 領 域 之 間 的 連 繫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常識科(小學)

… .. … … … . … ... … .. … … … . . 29

通識教育科(高級補充程度)、綜合科學及科技科和綜合人文科 (中學會考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29

價值教育

.. … … … . … . . . … . . … … … … 29

德育及公民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30

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30

性教育及家庭教育

… … . … … . . … ... … . … .. … … … . 31

健康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32

環境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3)

資訊科技的品德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 … 32

與價值觀相關的其他課題

. … … . . … ... … . … .. … … … … 32

全 方 位 學 習( 連 繫 正 規 及 非 正 規 課 程 )

… .. … . … … … . . 33

照 顧 不 同 學 生 的 學 習 需 要 資 優 及 學 業 成 績 稍 遜 的 學 生

… … … 33

校 本 課 程 發 展

… … … … . … … .. … … . … . . … . … … … … 33

八 個 學 習 領 域 及 常 識 科 的 諮 詢 文 件 小 冊 子

… … … … 34

第 四 章 促 進 學 習 與 教 學 效 益 … . … … … . . … … . . . … … … … 35

促 進 學 習 與 教 學 效 益 的 原 則

… … . . … … . … .. … . … … … . 35

I 學習機會與學習環境

… … … . … ... … .. … … … . . . 35

II 改進課程

… … … . … … . . … ... … . … .. … … … . . 36

III 學習與教學策略

.. … … … … . … . . . … . . … … … … 37

IV 評估學習成效

… … … . … … .. … ... … . … . . … … … . . 38

V 家庭與學校的溝通

.. … … … … . … . .. … . . … … … . . 39

校 內 的 變 革 推 動 者 校長、 中 層 管 理 人 員、 教 師 和 學 校 圖 書 館 主 任 的 職 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總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附錄:

1 八個學習領域內的科目… … … . … . … … … . .

45

2 其他地方策劃及推行課程改革的情況 … … … . . .

51

3 校本課程發展示例(小學)… … … …

55

4 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領域課時分配建議 … … … …

59

5 各學習領域諮詢文件摘要 … … … …

63

6 學校課程中的共通元素:價值觀和態度 … … … . … ...

89

7 利 用 生 活 事 件 設 計 價 值 教 育 課 程 … … … …

93

8 資優教育的展望及當前的任務… … … …

99

9 確保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順利銜接的可行措施 … … … …

103

10 促 進 學 會 學 習 的 推 動 者 職 能 建 議 … … … …

105

詞彙釋義

… … … …

109

(4)

《學會學習》

主席序言

我們現正處於知識迅速發展、道德價值觀備受挑戰的年代。為培 育年青一代迎接不斷進步的知識型社會,以及面對瞬息萬變的挑戰,

單是傳授知識給他們並不足夠,我們要更進一步幫助他們拓展國際視 野、掌握各種能力,培養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尊重知識,學會學習。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定這份《學會學習》課程諮詢文件時,我們構思的課程架構 強調以學生為本,盡量以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著想,為他們提供各種 學習機會 。我們為學生界定學習必須的學習經歷、學習領域、共通能 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 ,目的是幫助他們達致全人發展 。我們幫助學 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 。最重要是要引發他們的求知慾 ,提高意識和 責任感,從而邁向探索知識的新領域。

學習是非常複雜的過程 ,要使學習成效顯著 ,有關的各界人士 、 團體、機構必須同心協力。我們需要和有關各方建立夥伴關係,充分 利用專門知識和資源。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規範式的教學內容並不 可取。為了讓學校和教師更有彈性去選擇和設計全面而連貫的課程,

我們提出以「學習領域 (知識/概念)」、「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 態度」,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課程架構 。我們鼓勵學校參考新的課程架 構,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特性,設計他們自己的校本教與學課程。

要注意的是,整體檢視學校課程是為了改善學校課程 ,讓年青一 代從容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我們必須承認,並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 來實現課程的所有理想和目標,亦不可能等待所有先決條件均已「完 全」準備就緒,才去推行課程改革。我們要緊記,課程發展應不斷地 自我更新 ,而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益,並且提升他們的 學習素質。

本人誠邀各界人士對這份文件提出建議和表達意見。課程發展議 會非常珍視你們的支持和對課程改革的貢獻。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鄭漢鈞博士 GBS, JP

(5)
(6)

第一章 回顧與前瞻

引言

1.1 這份文件特別選取「學會學習」為主題,以體現課程發展議會在 一九九九年一月進行學校課程整體檢視所得的成果。這次檢視與 教育統籌委員會在一九九八至二零零零年所進行的教育制度檢討 同步進行 。文件是為了向學校提供優質課程 ,同時建議發展策 略,以期達到教育目標。「學會學習」的意思是:學生不但學到 他們應學好的東西,而且在將來能更好地學習新事物。我們應幫 助學生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如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 資訊科技能力、以及溝通能力),使他們反思自己怎樣學習, 並 能用不同方法學習。這樣的話,學生有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 需 要和能力,發展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教育的目標。

1.2 教育統籌委員會訂定的教育目標是:

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 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 , 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願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 、 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

1.3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報告(二零零零年五月)亦建議應優先處理下 列各項,培養學生:

Ÿ

樂於學習;

Ÿ

善於溝通﹔

Ÿ

勇於承擔﹔

Ÿ

敢於創新。

1.4 在這次「學校課程整體檢視」中,具體探討了以下三個問題:

(1) 香港的課程發展累積了甚麼經驗﹖

(2) 要達到廿一世紀的教育目標,有甚麼是值得在學校課程內學 習的﹖

(3) 怎樣促進有效的教與學﹖

(7)

1.5 「學校課程整體檢視」採取了多階段的發展和諮詢方式。三個階 段及其成果如下﹕

Ÿ

第 一 階 段(一九九九年一月至十月)

– 因 應 教育 統 籌委 員會 的 《 教 育 制 度 檢 討 : 教 育 改 革 建 議》(一九九九年九月 )諮詢文件,在《香港學校課程 整 體 建 檢 視: 改 革 建 議 》(一九九九年十月 )的 文 件 中,訂定課程發展的方向

– 文件在一九九九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向公眾諮詢

Ÿ

第 二 階 段(二零零零年一月至五月)

– 就 教 育 統 籌 委 員 會 的 《 教 育 制 度 檢 討 : 改 革 方 案 》

(二零零零年五月)文件,提出進一步的課程改革建議 – 文件在二零零零年五月至七月期間向公眾諮詢

Ÿ

第 三 階 段/ 最 後 階 段(二零零零年一月至十一月)

– 與第二階段同期進行

– 草擬這份《學會學習》文件

– 文件在二零零零年十一月至二零零一年二月期間向公眾 諮詢

1.6 各界人士都有參與這次檢視,他們包括教師 、校長、師資培訓 者、本地和國際的課程專家和顧問、專業人士、僱主、家長、 學 生,非政府組織等等。參與渠道包括由課程發展議會組織、其委 員會及工作小組所提供的正式途徑、眾多的專題討論會、公開論 壇、校本教師培訓講座、表達公眾意見的傳媒,以及課程發展處 人員在相關機構(特別是評估機構和教師培訓機構)的代表。 在 諮詢過程中,我們亦同樣重視非正式諮詢網絡的參與者、支持者 和諍友提出的意見。這次檢視也配合其他教育改革,如考試改 革、評估改革,以及全方位學習的推行。我們也參考了有關的本 地和國際間的課程發展經驗,以及有關教育改革檢視的文獻和研 究,並考慮了公眾的意見。

1.7 課程檢視分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都在短期內完成。第一階段 在一九九九年開始訂定未來香港課程發展的主要方向,而第二 、 三階段則根據之前階段的成果進行。檢視主要依賴質性資料去分

(8)

析問題的複雜性。對於特定的關注事項(例如標準),則參考量 性數據。報告裏的建議是基於解決問題和滿足社會期望的需要 。 不過,雖然我們有充足的例證去說明過往的課程發展經驗﹐但有 關本地教與學的情況例証則不多。為了彌補現時教與學研究例證 的不足之處,我們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改善與不同教育團 體的合作、進行持續的課程檢視、通過研究和發展來改善教與學 的過程,以及有效地傳播知識和推介良好的實踐經驗等。

1.8 本章圍繞以下兩個主題,提供課程檢視的結果,以便讀者能充分 掌握這份文件提及的理念和建議。

(1) 回 顧 過 去﹕基礎、成就、優勢、關注事項

(2) 展 望 將 來﹕挑戰和機遇,主導原則和平衡兼顧的考慮

回顧過去

基礎、成就和優勢

1.9 自從七十年代以來,香港的學校教育,已十分著重發展學術性強 的學校課程。學校課程篩選學生修讀高等教育,間接也為香港奠 立基礎,讓強而有力的中產階級在社會出現。以下是自從七十年 代以來的課程發展的特色、成就和優勢﹕

Ÿ

香港學校課程以大量的學科和考試課程綱要為特色。這些課 程綱要由政府委任的科目委員會編定。自從課程發展議會在 一九八八年成立,以及在一九九九年重組後,課程設計已容 納更多公眾參與。

Ÿ

因應人口、社會、政治、經濟和科技迅速改變,學校教育有 所擴展,學制也有重組,令課程發展備受關注,顯得更加重 要。因此,我們規劃了不同模式的課程(如文法、工業、職 業先修)來滿足這些改變。詳情可參考課程發展議會於一九 九三年編製的小學、中學課程指引。

Ÿ

課程發展一向是不斷改善的過程。因應社會和政治的急劇變 化,我們在一般學科外,還提供跨科課程指引(如德育、公 民教育、性教育和環境教育)。最近,我們按個別學習範圍 和科目的需要,檢視了公民教育(一九九六年)、新工藝課 程 (一九九七年 )、中國元素(一九九八年 )、 數 學 課 程

(一九九九年),以及其他科目的修訂課程。

(9)

Ÿ

隨著教育的擴展 ,對教育素質的改變也有較大的期望。 因 此,我們向學校推介一些課程新措施,例如:活動教學、輔 導教學、啟導班、「學習目標及目標為本評估」(後來改稱

「目標為本課程」)、通達學習和課程統整。所有這些都符 合發展以學生為本的學習,以及教學/學習的有效性(透過提 倡以下的概念,例如清晰的教與學目的、加強「教學 — 學 習 — 評 估 — 回饋」循環、小組學習、照顧學生學習差異)。

這些措施已見成效,例如課堂教學的改進,以及更多的校長 及教師率先倡導發展學校課程。

Ÿ

自從八十年代以來,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為學生舉辦了多 姿多采的課外活動。透過參與本地以至香港以外的戶外活動 和社區服務,學生有機會拓展國際視野。

Ÿ

教師培訓,教育研究和公開考試改革(例如教師評審制、高 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專題研習評估),都能進一步促成和 加強正面的改變。此外,校長領導能力的培訓和課程管理的 整體發展亦見成效。我們現在已有一群核心的校長和教師,

他們熱心地帶領香港課程改革的前進。

Ÿ

許多教師和學校都主動改善或調適課程, 以 切 合 學 生 的 需 要。從傳媒報導、研究報告、學校視察、優質教育基金贊助 的專題,以及「校本課程設計」計劃等,可見有很多創新和 良好的實踐經驗。

Ÿ

本地教師亦積極表達對學生個人的成長的極度關注。很多教 師非常勤勉地履行教學工作和職責,並 對 課程改 革 作出回 應。

Ÿ

學生在本地和國際間取得的驕人成就,為課程改革和進步帶 來顯著的動機和重大的衝擊 。眾所周知的例子包括運動活 動、藝術活動/藝術節、香港電腦奧林匹克、「千禧企業家精 神」優質教育計劃、劍橋中小學英語考試、創意思維活動和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早在八十年代已強調的公民教育,亦成 功地提升香港青少年公民意識和公民身份的認同。

Ÿ

我們推介更多不同策略來支援教師和學校,包括新教師入職 培訓的、中文課本獎勵計劃,以及撥款支援(例如優質教育 基金、特定津貼)、到校的校本課程支援服務,以英語為母 語的英語教師計劃、學校管理新措施和其它專業發展訓練課 程。

(10)

關注事項

1.10 正如世界各地的課程改革一樣 ,構思和實踐之間往往存在差距 。 我們認為課程改革的障礙是﹕

Ÿ

社會對全人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期望不斷提升和改變。然而,

香港課程現時以學術性科目為主,改變只屬片面,加上考試 主導的教與學模式,以及隨之而來的課程發展特色,因此未 能滿足社會的期望。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德育及公民教育的 推行,未能完全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國民身份的 認同。

Ÿ

課程發展議會在一九九九年重組前,轄下的科目委員會為數 眾多,彼此缺乏協調,但卻支配著課程發展,以致各級課程 過於繁冗,學科及課程綱要的內容有重疊和過時的地方。發 展新課程亦需時太長(通常四至六年),未能配合迅速變化 的社會需求。

Ÿ

推行課程革新時,往往預先訂定一個時間表,要求全港學校 同時執行新措施。相比之下,鼓勵及幫助學校因應自己的步 伐,發展有關的課堂教學過程這項工作,便做得有所不足。

政府支援學校的方針,傾向集中為學校提供撥款(例如輔導 教學、科目津貼),但缺乏對教師和學校提供專業支援。所 採用的監管機制,亦傾向於以數量來衡量教師做了甚麼,而 不是以素質來衡量學生學到甚麼,以及怎樣學習。

Ÿ

溝通渠道未能清楚地向學校和教師傳遞改革信息。雖有諮詢 機制,但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公眾的參與仍然有限。

Ÿ

每當推行新措施時,往往傾向兩極化,把新的視為好,舊的 視為不好(目標為本課程便是一例)。由於未能善用學校本 身的優勢和教師多方面的專長作為改革的基礎,所以教師往 往抗拒有關的改變。

Ÿ

以堂數、星期或循環周去規定上課時間表,缺乏彈性,不能 達致有效的教學和學習。

Ÿ

課程改變經常與高中考試科目課程的改變掛鉤。僵化而規範 式的課程綱要,未能提供空間以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 思考。在小學和初中教育階段,往往忽略學生的發展需要,

導致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課程缺乏銜接。

(11)

Ÿ

公開評估過分依賴筆試,而評分乃根據學生的整體成績互作 比較,而不是個別學生的能力。由於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直 接影響他們能否進入大學就讀,因此普遍存在測驗/考試主導 的教學。此外,筆試亦縮窄教師所能教的和學生所能學的範 圍。這種對課堂經驗的不利影響已滲透到小學階段。

展望將來— — 挑戰和機遇,平衡兼 顧的 考 慮 和 主 導 原 則

挑戰和機遇

1.11 就像世界許多主要城市一樣,目前香港面對以下的全球挑戰:

Ÿ

知識型的社會及經濟

Ÿ

日益殷切的德育需要

Ÿ

社會、環境、文化、政治及科技的急遽變化及所帶來對道德 價值觀的衝擊

Ÿ

不斷更新的知識

Ÿ

全球一體化

Ÿ

互相倚存而又互相競爭的世界

Ÿ

資訊科技的衝擊

Ÿ

市民參與政府事務不斷增加

1.12 為了令香港繼續發展,並在廿一世紀成為亞洲的世界級城市, 課 程發展面對尖銳的挑戰。香港過去曾克服不少困難,並把危機變 成機會。我們能克服障礙的優勢包括﹕

Ÿ

各個方面 (例如教育統籌委員會、香港考試局、 教 育 委 員 會、課程發展議會、教育署) 正同心協力地改革香港的教育 體制,包括課程和評估兩個方面

Ÿ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Ÿ

日益意識到關注事項的複雜性,願意解決矛盾和平衡意見,

而不是尋求簡單和「一刀切」的解決辦法

Ÿ

由於人口、經濟、政治、社會和科技上的改變,公眾強烈要 求改善學校課程

(12)

平衡兼顧的考慮

1.13 我們知道檢視課程的過程涉及不同看法和矛盾,因此需要權衡輕 重,平衡兼顧。圖 1.1 總結各種矛盾,而解決矛盾的方法則列於 下文:

圖 1.1

Ÿ

全 球 化 和 本 地 化

我們努力追上全球趨勢,但採取的改革措施,必須適切本地 情況。必須讓學生和教師建基於目前的優勢去學習或教學,

並和本地文化及環境協調一致。

Ÿ

課 程 的 學 術、 個 人 、 社 會 及 經 濟 宗 旨

課程的學術、個人、社會及經濟宗旨並非互相排斥的。學生 必須掌握學習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態度,以便達到教育目標。

Ÿ

中 央 發 展 和 校 本 發 展

由中央規定的課程,未必讓所有學生都用適合他們的方式學 習。為了在學校層面幫助學生學習,需要有校本的自主權,

拉力/ 平衡兼顧的考慮

迫切性和 可行性

合作和競爭

動態平衡

專科培訓和 全人發展

一致性與 多樣化及靈活性

傳授知識和 創造知識 為學習而評估

為篩選而評估和 課程的學術、個人、

社會及經濟宗旨 中央發展和

校本發展

全球化和本地化

(13)

而政府亦要設定大方向,讓學校達至教育目標。政府有責任 率先勾畫課程發展的大方向,並為學校提供專業服務。個別 學校發展的課程新措施應受到重視,並可作為制定政策的範 例,供其他學校參考。這樣,中央決策和校本發展建立的是 夥伴基礎,而不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兩極關係。

Ÿ

專 科 培 訓 和 全 人 發 展

為了在九年基礎教育中,讓學生建立全人發展的鞏固基礎,

並為他們繼續升學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

(例如批判性思考和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並為他們提供 全面及均衡的課程。因此,學校不宜過早把學生分流,偏向 專科學習。然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應有機會學習較為專 門的科目,如化學、中國歷史和經濟等,好讓他們開展持續 進修,發展潛能和興趣。

Ÿ

一 致 性、 多 樣 化 及 靈 活 性

我們提倡學生應享有廣闊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應該彈性地容 許學生用適合他們需要的多樣化方式學習,並且讓他們發展 多元價值。

Ÿ

合 作 和 競 爭

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會使教與學更有效。但通過 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擇優競爭考試功能和其他活動而帶來的競 爭,亦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追求卓越。

Ÿ

傳 授 知 識 和 創 造 知 識

就學習而言,傳授知識和創造知識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中國 人善於通過課堂傳授知識,這能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如能好 好地發揮這種經驗,可進一步幫助學生創造知識。

Ÿ

為 篩 選 而 評 估 和 為 學 習 而 評 估

我們的教育體系既然仍有篩選機制,我們便應在學校層面,

特別強調要在評估作為篩選和幫助學生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必須緊記的是,不同的評估方式,各有其職 , 不 能 互 相 取 代。

Ÿ

迫 切 性 和 可 行 性

儘管大家都迫切地希望見到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成果,但要小

(14)

心任何自誇立竿見影的措施。任何改革措施是否可行,其實 受很多複雜因素影響,例如:教師的準備狀態、能力、責任 承擔、學校的條件、實踐的例證、資源、和其他機制(例如 評估、派位)。因此,學校應優先考慮怎樣幫助學生用自己 的方式學習,以及擴闊他們的學習領域,以便他們可以適應 未來社會的不同學習需要。

主導原則

1.14 設計廿一世紀的課程時,我們根據以下的主導原則來擬定本報告 的課程改革建議:

Ÿ

課程宗旨須配合教育目標,並以終身學習為大前提,而「樂 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應成為首要推行 的教育目標。

Ÿ

學校所作的決定,應以學生為本,並以學生學習的最大利益 作考慮。

Ÿ

我們的信念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儘管他們的學習方 式會有不同。因此,學生應有機會獲得全人發展的學習經 歷,並且有機會發揮不同的潛質。

Ÿ

為了追上知識型社會的發展,應開放規範式的教學或考試的

「課程綱要」,以便「課程綱要」由學生的學習經歷( 內 容、過程、社交互動等)構成,幫助學生學得更多更好。以 學校課程指引為形式所提供的任何指導內容,應容許課程調 適和靈活改動。

Ÿ

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都應提供全面及均衡的課程,包括不同 的學習經歷和學習領域,為學生將來的生活、就業、進修和 終身學習打好基礎。此外,我們也應向學生提供可選擇各種 專科的多元化高中課程,照顧他們不同的才能傾向和學習需 要。

Ÿ

課程發展的策略,應建基於學生、教師、學校和更寬廣的教 育社群的優勢上。我們應珍惜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有效 的全班授課),也應適當地參考國際經驗及研究成果,因應 所需,不斷改善。

Ÿ

課程發展應是不斷改進的過程,以幫助學生學得更好。教育 目標和課程宗旨須與時並進,不斷更新,並須考慮到個別學 校本身的情況。

(15)

Ÿ

為了善用資源,政府、家長和社會各界應一起參與,協力去 發展課程和學校的支援機制。

Ÿ

配合各界人士對改變課程和提升學習所作的努力,評估機制 也應該相應地有所改變。

(16)

第二章 學校課程宗旨、學習宗旨和發展策略

2.1 本章旨在闡述學校課程的宗旨和學習宗旨(特別著重第一章所述 的「學會學習」),以及為求達到這些宗旨而採取的發展策略。

學校課程宗旨

2.2 廿一世紀的學校課程,應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學習經歷(包括學習 元素、過程和社會環境),以期達致香港的教育目標。為配合 這 些教育目標,課程發展議會把學校課程的宗旨訂定為:

學校課程應為所有學生提供終身學習所需的重要經驗,並因應 個別學生的潛能,使能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 發展,成為積極主動、富責任感的公民,為社會、為國家以至 全球作出貢獻。

為了裝備學生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學校課程必須協助學生建 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貫徹終身學習的精神,從而學會如何 學習;培養各種共通能力,以便獲取和建構知識,奠定全人發 展的基礎。

有見及此,廿一世紀的優質學校課程,應建立一個連貫而靈活 的架構,務求能夠適應各種改變,以及照顧學生和學校的不同 需要,從而釐定教與學的路向。

學習宗旨

2.3 鑑於香港的環境和下文所建議的發展策略,我們期望學生能夠:

(1) 明白自己在家庭 、社會和國家所擔當的角色和應履行的責 任,並關注本身的福祉;

(2) 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

(3) 發展創意思維及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例如批判性思考、資 訊科技和自我管理);

(4) 積極主動及有信心地以中英兩種語文(包括普通話)與人溝 通和討論;

(17)

(5) 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

(6) 全面掌握八個學習領域的基礎知識;以及

(7)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培養對體藝活動的興趣和鑑賞能 力。

各 教 育 階 段 的 學 習 宗 旨

2.4 從學前至高中的各個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的學習宗旨如下:

幼稚園

兒童能夠:

(1) 樂於探索周圍的事物;

(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照顧的能力;

(3) 掌握身體動作的協調能力;

(4) 適應群體生活和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

(5) 有信心地發揮創造力,樂於參與創作活動;

(6) 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7)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其語文和初步數學經驗;以及 (8) 欣賞文化藝術及周圍環境。

初小

學生能夠:

(1) 掌握基本的讀寫技巧,並培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能夠照顧自己,以及和他人融洽相 處;

(3) 獲得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經歷;

(4) 具備運用資訊科技學習的基本能力;

(5) 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以及 (6) 略具審美能力。

(18)

高小

學生能夠:

(1) 掌握基本的讀寫技巧,具備較高的閱讀能力 ,並能更有效地 進行口語和書面溝通;

(2) 明白基本的數學和科學概念,培養以開明態度探索科學的習 慣;

(3) 積極參與群體生活,有健康的身心發展,體格強健;

(4) 培養基本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學習獨立地尋求各類學習資源 和知識;

(5)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學習關心社會,認同自己的國家;以及 (6) 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和藝術。

初中

學生能夠:

(1) 獨立學習;

(2) 善於運用資訊科技學習;

(3) 發展推理、解決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並具有創造力;

(4) 運用兩文三語(即能夠流暢地閱讀和書寫中 、英文,並能以 粵語、英語和普通話與人溝通);

(5) 獲得全面和全方位的學習經歷;

(6) 掌握各學習領域的基本概念;

(7) 關心中國的發展,以及世界各地的發展與中國的關係;

(8) 培養公民意識;

(9) 注重健康,為人設想和尊重他人;以及 (10) 培養欣賞美好事物的興趣和審美能力。

高中

學生能夠:

(1) 掌握各項基本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

(2) 鍛鍊強健的體魄 ,培養公民意識,以及勇於承擔社會和國家

(19)

的責任;

(3) 在數學、語文和其他學習領域打好穩固的根基,為接受高等 教育作好準備;

(4) 培養國際視野;

(5) 充分了解和事先體驗日後選擇的職業和工作市場;以及 (6) 具審美能力,樂於欣賞美好事物。

循序漸進 、互動協作的發展方式

2.5 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都應提供全面及均衡的課程,為學生將來的 生活、就業、進修和終身學習打好穩定的基礎。此外,也應向學 生提供可選擇各種專科的多元化高中課程,照顧學生不同的才能 傾向、能力和學習需要。課程改革不宜急進,應建基於累積知識 和經驗,以循序漸進和互動協作的方式進行 。現把理由分析如 下:

• 先行發揮教師和學校現有的優勢,使能透過各種方式提高學 生學會學習的能力。這些方式包括在現行課程/科目(見附錄 1)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 ,減少單向的知識傳 授,以及肯定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 (本文件第四章,會就如 何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提出更多建議。)

• 長遠來說,應透過下列方式,擴闊現行課程的範圍,並改善 素質,以促進終身學習:採用開放的課程架構以利改變;以 學習領域作為科目編排和進一步檢討的基礎 ;平衡中央課程 的要求和校本課程發展的需要;重視學習經歷/過程;利用評 估來改善教與學的成效;以及提供更多全方位學習的機會。

• 教師必須獲得充分的支援,明白到改變學習/教學的方法和改 革課程對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益處。

• 本港的學校和教師各有不同優勢,他們可在第 2.6 段所述的 支援策略下,按照本身的步伐各自發揮,從而提高學生學會 學習的能力,並參考新編的課程指引,為在二零零五年轉用 新課程架構作好準備。

• 有效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有助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其他有所 裨助的主要措施 ,包括推廣閱讀風氣、進行專題研習和運用 資訊科技學習。

(20)

• 當學習的本質有所改變,教師會察覺有需要改變評估方式,

以期如實地反映學生的表現。

• 為了提供理想的做法和調整政策,必須定期進行檢討。

支援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策略 (2000-2005 年)

2.6 我們必須為教師和學校提供專業支援,才能成功推行課程改革 。 由於個別教師或學校的需要不盡相同,應採用不同的策略;因為 沒有十全之策,所以我們制訂了多元化的互動發展策略,以便在 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五年期間,為教師和學校提供支援。主要的 策略如下:

1. 課 程 支 援 材 料

我們會編製多種課程支援材料,包括:

Ÿ

各學習領域的課程指引 、經修訂或新訂的科目課程指 引 , 以 及 其 他 課 程 模 式 的 設 計 ( 有 關 指 引 的 編 印 日 期 , 見 載 於 下 列 網 址 : www.cdccdi.hk.linkage.net/

cdi)。

Ÿ

進行課程發展和研究計劃,並由學校提供資料, 以設 立 配 合課 程架構的教學 /學 習/ 評 估 材 料 示 例 資 料 庫

( 資 料 可 以 透 過 「 香 港 資 訊 教 育 城 」 網 頁 HKeducationCITY.net 和其他合適途徑發放)。

Ÿ

配合校本發展的課程規劃輔助電子軟件。

Ÿ

在本港提供的全方位學習資源的中央資料庫。

Ÿ

由出版社編印的教科書。

Ÿ

其他有關的出版物,例如研究和發展報告、通訊等。

2. 師 資 培 訓 課 程

Ÿ

根據課程改變的需要 、不同課程模式的目的、學校的 需求及本港所提供的其他培訓機會,向在職教師及校 長提供各類專業培訓課程。讓教師選擇適合自己需要 的課程。

(21)

Ÿ

所提供的專業培訓課程包括下列兩大類:

(1) 增進教師整體專業知識的課程(例如照顧學生的 個別差異 、學習動機、批判性思考、德育及公民 教育、中華文化 、傳媒教育、課程和評估、資優 教育、管理和領導等)。

(2) 針對個別學習領域/科目的課程,以配合新課程架 構的需要。

Ÿ

第(1)類的部分課程會於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開 辦 , 而 由 二 零 零 一 年 起 , 將 會 陸 續 提 供 第 ( 1 ) 和

(2)類的各項課程。

Ÿ

大部分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會於網上提供,供全港教 師閱覽。此外,亦會按不同課程的目的,在有需要時 提供互動元素。

Ÿ

部分課程會提供校本在職教師培訓課程,以支援校本 教師發展。

Ÿ

對所修讀相關的課程 ,例如:對教師參與複修課程以 及教師在研究和課程發展計劃 ,予以適當的認可或評 審。

3. 在校長培訓課程和中層管理人員的其他課程中,加強課程 與教學領導,以及校本課程發展的組成部分。

4. 課程發展議會將與師訓機構保持緊密聯繫,以期新一代的 準教師能夠配合學校新的需求。

5. 由二零零一年起 ,我們將與學校和顧問/大學合作,對主要 的學習課程轉變,協作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和發展計劃 。 我 們會優先研究下列重點項目:

Ÿ

適用於各課程的學習能力和策略(例如批判性思考、

專題研習等);

Ÿ

各學習領域的新重心;以及

Ÿ

如何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包括學習能力稍遜和資優 的學生)。

上述計劃將達到下列目的:(1)提供寶貴的經驗,以供其 他學校參考之用 ;並提供以實際例證為本的學習/教學/評 估材料;以及(2)令學校和教師成為不斷反思的教育工作 者、課程和教學上的領導者以及終身學習者。

(22)

6. 課程發展處的校本課程發展(中、小學)組,會提供到校 服務,協助學校透過參與研究和發展計劃,或按照學校自 己的計劃,在新訂的課程架構下,加強現行課程中有關學 會學習的部分,推廣課程領導,並制訂校本課程 。配合不 同的需要,學校亦可利用為教師創造空間而提供的額外資 源、教育署區域教育服務處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其他可供 靈活運用的撥款和資源(例如優質教育基金)。

7. 學校和教師會透過區域教育服務處、地區教師專業交流計 劃 和 其 他 途 徑 組 織 網 絡 , 以 便 互 相 交 流 和 推 廣 成 功 的 經 驗。

8. 在適當的情況下,邀請本地和國際專家就上述發展策略提 供意見。

9. 教育署、其他政府部門(例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社會福 利署和民政事務局)和非政府機構將會組成協調委員會 , 負責統籌及提供全方位學習(例如公民教育和體藝發展 ) 的機會。優先考慮推行的活動包括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 社 會服務的學習,以及為學生提供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10. 讓學校在撥款、管理和編制人手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權 , 以便營造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課程改革,改善學習與教 學。

課 程 的 發 展 階 段

2.7 鑑於教育統籌委員會在報告書提出的其他教育改革,並參考各國 需要循序漸進地改革課程的經驗(見附錄 2),我們已為學校、

教師及政府訂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改革計劃。現臚列各發展階 段及其基本理念:

(23)

發 展 階 段 基 本 理 念

短 期 發 展 (2000-2005 年)

Ÿ

教師和學校可以在現行科目的 教 學 中 , 培 養 學 生 的 共 通 能 力,推廣學會學習。

Ÿ

在政府支持下,教師及學校有 充足的時間,為過渡到新的課 程架構做好準備,並針對學生 和學校的需要,按新課程架構 的指引發展校本課程。

中 期 發 展 (2005-2010 年)

Ÿ

學校應該按照中央的方向和使 用開放的課程架構的指引,編 排最適合各校學生能力和學校 使命的校本課程,並且不斷提 高教學質素。

長 期 發 展 (2010 年及以後)

Ÿ

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

短 期 發 展 所 推 行 的 改 革(2000-2005 年)

2.8 短期發展所依據的原則,是利用教師及學校現有的優勢,逐步推 行改革,並促進互動協作,支援教師及學校運用上述發展策略

(附錄 3 介紹一所學校怎樣逐步轉變課程)。學校和教師一方面 可 以 在 現 有 科 目 的 教 學 及 全 方 位 學 習 活 動 ( 正 規 或非 正 規 課 程),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以推廣獨立學習。以下是促進學生 學會學習的關鍵項目:

(1) 推廣閱讀風氣 (2) 運用資訊科技 (3) 德育及公民教育 (4) 專題研習

2.9 另一方面 ,學校亦可按照第三章所載的建議,以及各學習領域小 冊子,調適現行的學校科目,以配合學生和社會的需要(例如 : 刪除非必要的內容)。在二零零一年,當新的課程架構落實後 , 學校可以根據第三章的建議,逐步轉用新課程架構,從而進一步 發 展 二 零 零 一 至 二 零 零 五 年 的 課 程 和 學 習 計 劃( 見 第 三 、 四 章)。例如:一所學校可藉著參與其中一項「種籽學校」計劃 , 推行小學四年級藝術教育的新課程架構,然後再分階段採用其他 學習領域的新訂課程架構。另一所學校可能打算先在現有科目的 教與學中,培養學生的各種價值觀和共通能力,待各學習領域及 科目的課程指引備妥後才採用。有關在現階段調適學校課程的更

(24)

詳細建議,以及在二零零零至二零零五年期間推行的各項與學習 領域相關的變革,則於其他有關文件中闡述。

2.10 學校和教師可根據他們的需要 ,選擇由政府所提供的支援策略 , 落實他們的課程及教學大綱。因應課程的主要改變,我們即將開 展「種籽學校」計劃,歡迎學校和教師參加。這些計劃由政府與 大學或顧問協作進行,學校和教師通過參與研究及發展工作, 取 得寶貴的經驗、掌握理想的做法,對本身的專業發展,大有裨 益。我們更會不斷推廣這些有用的經驗,令更多學校和教師得 益。

2.11 我們期望到二零零五年時,所有學校會根據開放的課程架構, 制 定能夠配合學生需要、學校的辦學宗旨,以及社會情況的校本課 程。下表(表 2.1) 總結政府提供的各項支援服務,以及本文件 及教統會報告書(二零零零年九月)所期望課堂內外的改變。

(25)

表2.1 課 堂 內 外 的 改 變 及 為 教 師 、 學 校 提 供 的 支 援 (2000-2005 年)

課堂內外的改變 為教師及學校提供的

主要支援服務

改 變 教 與 學 的 文 化

在 現 行 學 校 科 目 的 教 與 學 中, 培養學 生 的共 通 能力,

藉以推廣學生學會怎樣學習

(例如提出更多沒有既定答 案 的 問 題 、 採 用 探 究 式 學 習)

Ÿ

本 文 件 第 四 章 所 提 出 的 建 議、 各 學 習 領 域 小 冊 子 及 其 他資料所載的有關示例、 建 立教師之間的連繫、 推 廣 成 功經驗

加強推動下列關鍵項目

Ÿ

推廣閱讀風氣( 作 為 一 種 學習方式)

Ÿ

專題研習

Ÿ

運用資訊科技

Ÿ

德育及公民教育

Ÿ

培 養 批 判 性 思 考 、 創 意 思 考、 資 訊 科 技 應 用 等 多 元 模 式課程

Ÿ

有關的「種籽學校」計劃

在 校 內 營 造 學 習 環 境 、 培 養 教 師 在 課 程 發 展 方 面 的 領 導 能 力 , 以 及 設 計 課 程 及 學 習 的 短 期 及 中 期 計 劃

Ÿ

為校長及中層管理人員提供 培訓

Ÿ

學校課程發展組到校協助校 本課程發展

Ÿ

為教師創造空間而提供的額 外津貼

為 學 生 提 供 五 種 重 要 的 學 習 經 歷

提 供 下 列 全 方 位 學 習 的 機 會:

Ÿ

智能發展

Ÿ

德 育 及 公 民 教 育 方 面 的 生 活經驗

Ÿ

社群服務

Ÿ

體育及美育的發展

Ÿ

與 職 業 相 關 的 經 驗(只 適 用於中學生)

Ÿ

提供全方位學習機會的中央 資料庫

Ÿ

為教師創造空間而提供的額 外津貼

Ÿ

與其他機構的夥伴關係

(26)

課堂內外的改變 為教師及學校提供的 主要支援服務

明 白 學 習 領 域 與 科 目 之 間 的

分 別 , 並 考 慮 採 用 靈 活 的 教 學 時 間 分 配

Ÿ

把 現 有 科 目 編 入 八 個 學 習 領域,使 每 一 個 學 生 都 能 均衡地學習其中的內容 ; 而 避 免 在 基 礎 教 育 階 段 過 早的分流

Ÿ

根 據 各 學 習 領 域 的 文 件 或 新 課 程 架 構(見 八 個 學 習 領域的小冊子) 設 計 校 本 課程

Ÿ

輕微調整/不予調整個別科 目的教學時間, 以 擴 闊 課 程涵蓋的範圍, 或 配 合 學 校的辦學宗旨( 例 如 工 業 學校可教授中國歷史, 文 法 學 校 可 提 供 更 多 科 技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的 學 習 元 素

(請參考附錄 4 的課時分 配建議)

Ÿ

循 序 漸 進 地 在 所 有 學 習 領 域採用新課程架構

Ÿ

提供課程參考資料( 各 學 習 領 域 及 個 別 學 科 的 課 程 指 引)

Ÿ

學校課程發展組到校協助編 訂校本課程

Ÿ

就每個學習領域和跨學習領 域 ( 例 如 : 常 識 科 ) 開 展

「種 籽 學 校 」 計 劃, 並 邀 請 學校/顧問提供意見

Ÿ

提供多元模式的教師專業培 訓課程

Ÿ

設立課程示例資料庫

Ÿ

促進教師之間的聯繫 , 推 廣 成功的經驗

Ÿ

為教師開辦特別培訓課程,

加深他們對新訂的考試課程 綱要的認識

(27)

課堂內外的改變 為教師及學校提供的 主要支援服務

Ÿ

在高中階段提供更全面 、 更多元化的課程 , 在 不 同 年度開設新的考試科目 : 例如: 鼓 勵 非 文 科 學 生 修 讀綜合人文科、 非 理 科 學 生 修 讀 綜 合 科 學 及 科 技 科; 並 開 設 新 的 通 識 教 育 科(包括一項單元課程 、 一項專題研習) , 作 為 入 讀 大 學 的 基 本 條 件(視 乎 大學的要求而定 )(請 參 閱附錄 1 的科目組合)

採 用 多 元 化 的 評 估 模 式

減少測驗和考試, 改 用 其 他 評估模式, 例 如 專 題 研 習 及 觀察

Ÿ

籌辦「 種 籽 學 校 」 計 劃 , 研 究校本評估的可行性

Ÿ

提供課程示例資料庫

Ÿ

開辦進展性評估的教師專業 培訓課程

Ÿ

教統會所建議的中、 英 、 數 基本能力評估 , 協 助 學 校 了 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要 照 顧 不 同 能 力 的 學 生

Ÿ

能力不一的學生

Ÿ

學業成績稍遜學生

Ÿ

資優學生

Ÿ

籌辦「 種 籽 學 校 」 計 劃 , 並 邀請學校/顧問提供意見

Ÿ

開辦教師專業培訓課程 家 課 的 處 理

減少機械式操練的家課, 而 多用有助啟發學會學習的方 式( 如 閱 讀、 與 家 人 分 享 學 習經驗)

Ÿ

與其他機構合作提供家長教 育, 從 而 使 他 們 了 解 在 子 女 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

(28)

第三章 學生應該學些甚麼?

3.1 學校課程須界定的是,社會人士認為要達到教育宗旨,「今後學 生應該學些甚麼」。本章旨在探討這個問題,好讓學生適應知識 型社會,並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我們是根據第一章指出的主導 原則、第二章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需要,以及第四章的學習 與教學原則,回答上述問題。隨附的九本諮詢文件小冊子亦回應 上述問題,其中八本以學習領域為題,另一以小學常識科為題。

學習經歷

3.2 學習經歷是指學習過程、學習 內容,以及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社會 環境。學生應可得到的五種學習經歷,配合教育目標中的「德 、 智、體、群、美」五育的發展。這五種學習經歷包括:

(1) 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 ( 較 早 時 發 表 的 文 件 稱 為「 生 活 經 驗」),以培養個人品格和人際溝通技巧、運造開啟新思 維,以及為目標而奮鬥和樂於學習的精神。

(2) 發展智能,以奠定穩固的知識基礎。

(3) 參與社會服務,培養勇於承擔的精神和責任感。

(4) 促 進 體 藝 發 展, 以 健 康 的 方 式 生 活 , 並 能 欣 賞 美 好 的 事 物。

(5) 累積與工作有關的經驗,把學習與職業抱負和就業機會連 繫起來。

3.3 上述五種重要的學習經歷,要在各個教育階段培養,與工作有關 的經驗則除外(這種經驗更加適宜在高中時培養)。

整體課程架構

3.4 為了讓學生獲取上述學習經歷 ,我們制訂了一套課程架構作為基 本結構,以便廣義地界定學習宗旨和學習元素, 例 如 知 識/ 概 念、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整個課程架構是為了達到下列目的:

(1) 因應教育目標,宏觀學生應學習的價值觀及態度 、共通能 力、知識/概念。

(29)

(2) 確 保 課 程 設 計 是 連 貫 一 致 的( 不 會 過 於 繁 冗 或 重 複 ) , 中 、 小 學 各 級 教 育 的 課 程 互 相 銜 接 , 使 學 習 經 歷 得 以 連 續。

(3) 為學校提供一個課程框架,以訂定學習宗旨及目標、發展 課程及科目、不同模式的課程設計、教與學的策略、學習 及教學材料,以及評估安排,同時讓學校和教師發展校本 課程。

(4) 容許靈活改變和調適課程,以配合學生不同的需要及社會 不斷轉變的情況,例如核心部分、延伸部分、課程空間或 彈性課時。(避免不必要的詳細規定課程內容,以便及時 更新資料;推行校本發展,以及為學生提供空間 ,建構知 識)。

課程架構的組成部分

3.5 課程架構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

I 學習領域(知識/概念)

II 共通能力 III 價值觀和態度

I 學習領域

3.6 課程架構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八個學習領域,分別為:

(1) 中國語文教育 (2) 英國語文教育 (3) 數學教育

(4)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5) 科學教育

(6) 科技教育 (7) 藝術教育 (8) 體育教育

3.7 我們劃分學習領域時,已考慮到香港的文化、社會經濟和科技發 展等因素。學習領域的劃分可隨著不同的需要而改變,例如語文 政策和知識的進步。八個學習領域涉及廣闊的知識領域,其作用

(30)

如下:

(1) 把現有科目編入八個學習領域。短期而言,學校須從每個 領域選出一些科目,或須調適課程,以便按第二章和附錄 1 所述,為學生提供全面及均衡的課程。

(2) 每個學習領域均提供機會,以便檢討現有課程的學習要 素 ,刪除過時和非必要的元素 ,與其他學習領域互相參 照,以及識別基礎教育及建構知識所需的主要概念。例如 打字即屬須取消的科目。

(3) 各學習領域的概念提供的結構,可組成不同形式的課程 , 包括學科、單元,以及跨學習領域的科目(例如小學的常 識科),以配合不同的學習目的,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智能 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基礎。

(各學習領域的摘要載於附錄 5)

II 共通能力

3.8 共通能力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通過不同科目或學習領域 的學習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這些能力還可以應用 於其他學習情況。我們認為有九種共通能力是必要的(列舉於第 3.13 段)。

3.9 隨附的各學習領域小冊子中的教學示例說明,怎樣在各個學習領 域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因為各學習領 域有本身的性質和重點,故其於各項共通能力在各學習領域所佔 的比重亦不同。例如運算能力在數學教育學習領域中所佔的比重 較在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為多。

3.10 共通能力並非新事物。之前多份探討課程的文件都強調要訓練學 生某些能力,例如「目標為本課程」強調的,是解決問題和溝通 能力,語文科和許多其他科目強調的,是批判性思考,而社會教 育科和通識教育科強調的,則是自我管理能力。我們現在重申以 往強調過的能力,突出這些能力有助達到教育目標,並指出例如 資訊科技等新能力,因為新的挑戰而變得重要。

3.11 選用「能力」一詞而不是涵義較廣的類似詞語,例如「素養」或

「本領」,是要讓「能力」一詞與整體課程架構中的其他組成部 分,即價值觀和態度,有所區別。舉例來說,我們明白到「資訊 素養」指的不單是處理各種資訊的技能,同時包括能力、本領 、

(31)

態度及個性。為了清楚區分,「資訊素養」劃分為「運用資訊科 技能力」、「溝通能力」、「研習能力」,以及有關的價值觀和 態度。

3.12 九種能力是「共通」的,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便會有重疊(例如自 我管理能力就包含研習能力的某些元素)。同樣道理,共通能力 與之前提過的價值觀及態度,也無可避免地有重疊,因為共通能 力與價值觀和態度的發展,是互為因果的。

3.13 我們對共通能力採取較簡單的分類方法,以便教師易於理解和應 用。透過對新課程架構作用的詮釋,這分類也為教育專業提供一 個方向。課程架構指出的九項共通能力臚列如下:

(1) 協作能力(例如聆聽、欣賞和磋商):協助學生有效地工 作和進行小組工作,並在協作關係中學習。

(2) 溝通能力:協助學生與人溝通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3) 創造力:有能力提出原創意念,能夠隨機應變。

(4) 批判性思考能力:協助學生從所得的數據或報告中找出含 意、立論和評估論據,以及自行作出判斷。

(5)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協助學生在資訊年代和數碼世界, 嚴 謹而明智地尋求、汲取、分析、管理和匯報資料。

(6) 運算能力:協助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計算技巧, 在 實際環境中運用基本數學概念,作出合理的預算、理解和 詮釋圖表及數據。

(7) 解決問題能力:協助學生運用思維能力解決困難,並決定 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8) 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保持情緒穩定和處理壓力):協助學 生建立自尊心和達到目的。

(9) 研習能力(例如蒐集和處理資料):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 學習習慣、能力和態度,讓他們樂於學習。

III 價值觀和態度

3.14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乃行為和決策的基本原則(例如權 利和責任、勇於承擔的精神、誠實、國民身份認同),而態度則 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 (例如思想開明,以及能與人合 作)。價值觀和態度是互相影響的。

(32)

3.15 價值觀和態度對我們的科目課程來說,當然不是新的。許多較早 前頒佈的跨科課程指引(例如性教育、德育、公民教育和環境教 育),均與價值相關。然而,學校在培育學生價值觀方面,卻及 不上知識方面的發展。本文件非常重視提高學生在價值觀方面的 培育,並建議優先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本文件的另一節更專門 討論價值觀的教育,特別談及德育、公民教育、性教育、健康 、 家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和其他相關的主題(如軟性毒品)。

3.16 價值觀的培養,可以是通過主要學習的概念,例如孝敬父母和誠 實等概念,可在中國語文和常識等學科中學習;持續發展可從科 學/科技科中學到;款客之道可從「旅遊與旅遊業」科目中學到。

此外,也可以在特定的專題中,應用有關的價值觀,使學生易於 理解及作出抉擇(例如尊重法律)。

3.17 學生可透過學習活動,培養適當的態度,例如在體育科中培養堅 毅的精神,以及在專題研習中培養正直的品格。教師亦須以這些 態度,作為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原則,例如讓學生自由選擇有興 趣學習的課題,保持思想開明,並在培養批判思維時重視證據。

3.18 附錄 6 臚列的核心和輔助價值觀和態度,可為各學習領域的課程 設計提供參考。這些價值觀和態度,應滲入學校的學習與教學活 動中,尤其是不同教育階段中 ,涉及個人判斷、人與社會的關 係,以及學生生活事件的課題。

3.19 這三個組成部分(學習領域、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形成的 基礎,界定了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所適用的不同學習元素 , 以及個別學習領域和科目的需要。

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

3.20 根據每個學習領域的主要學習元素,我們分別制定了八個學習領 域的課程架構,以及小學常識科課程架構(由個人、社會及人文 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的學習領域組成)。各領域的課程架 構分別在獨立的小冊子裏有詳盡的解釋。必須再三強調的是, 學 校需要制訂開放的課程架構,以便更靈活因應變動和不同需要而 調適。下表(表 3.2 )顯示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的一般特色及有 關說明。

(33)

表 3.2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架 構 的 一 般 特 色

特色 說明

課程宗旨 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 學習目標 對學生的一般期望

學習範疇 學習範疇 *是一些基本類別(包括概念/知識內 容、過程 ,或價值觀) ,用作組織課程內容 。 其功能如下:

Ÿ

為科目、單元等編排內容,以整體的學習 過程,發展學生的能力 、知識 、理解 、價 值觀和態度

Ÿ

綜合/整合跨科課程的內容

Ÿ

提供傳統課程未有包括的科目內容

學習重點 作用有如一張學習項目參考表 ,供教師設計課 程及課業時所用 。此外 ,教師更可利用學習重 點作為「學習素質準則」,衡量學生的學習情 況(一般評估) ,而不局限於衡量學生的學習 成果

學習素質準則 參閱學習重點 第 一 學 習 階 段

(小一至小三)

第 二 學 習 階 段

(小四至小六)

第 三 學 習 階 段

(中一至中三)

第 四 學 習 階 段

(中四至中五)

Ÿ

學習階段只不過簡單代表學校教育的級別 劃分,而不是個別的學習成果指標

Ÿ

學習階段表的學習範疇及共通能力,只會 按情況需要而提供

*(課程發展議會日後發表的課程指引,會就 各範疇提供更詳細的內容,供學校參考,學 校亦可利用這些範疇制訂校本課程)

(34)

各 學 習 領 域 之 間 的 連 繫

3.21 許多現實生活經驗,其實並無知識領域界限之分 ,學生在認知過 程中,會把各種經驗整合。舉例來說,在超級市場選購食品時 , 學生會運用科學知識,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卡路里的攝取量 ; 利用運算能力比較各項產品,考慮包裝是否環保;亦會運用家政 知識,烹調有益健康的菜餚。因此,幫助教師及學校認識各學習 領域之間的連繫,有助他們在課程設計及學習與教學時,暗示或 明確地顯示這種連繫。各學習領域的小冊子,亦闡述該領域與其 他學習領域的連繫,加強教師在這方面的意識。

常識科(小學)

3.22 鑑於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經歷是不可分割的,小學課程中的常識 科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為配合新的課程架構,該課程將會進一步 修訂,加入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與科技兩個學習領域的 基本學習元素。常識科的小冊子,描述了該科的短期及中期發 展。

通識教育科 (高級補充程度 )、綜合科學及科技科和綜合人文科

(中學會考程度)

3.23 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在中六課程中發揮了兩方面的積極作 用。首先,該科提供了一系列能夠補充主流科目不足之處的單元 課題(例 如「今日中國」、「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教 育」、「香港研究」及 「現代世界」 ),擴闊了現行的中六課 程;其次,香港考試局的公開評估顯示,該科中的專題研習, 有 助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們會根據教統 會的建議,進一步修訂通識教育科的課程,通過重訂單元選題 , 減少修讀單元數目的規定,以增加專題研習的比重,從而更充分 地發揮上述兩方面的功能。

價值教育

3.24 教統會最終期報告書的教育目標顯示:學校首要推行的是德育及 公民教育、中華文化,以期培養學生國民身份的認同及勇於承擔 的精神。這些也將會是課程發展短期內的重點項目。此外,過去 二十年間,學校課程出現了大量有關價值觀念的課題,例如: 性 教育與健康教育、環境教育、運用資訊科技的品德教育、傳媒教

(35)

育及其他各方面的主題(例如法律教育)。學校應考慮下列各項 所建議的取向,進一步發展校本模式的價值教育。

德育及公民教育

3.25 品德及公民教育是培養學生全人發展的五種重要學習經歷之一 , 與其餘四種直接或間接地緊密聯繫。就其發展歷史而言,德育和 公民教育是因應八十年代的社會轉變,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 , 兩者分別教授不同的主題,但都是以跨學科的形式進行。不過 , 實際推行時,德育著重我們中國人的品德培養,而公民教育的課 程內容,因為香港這個環境,亦包括了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 因 此,制訂新課程架構時,可採用更全面的方式編訂德育及公民教 育的課程。同樣地,下文提及的其他與價值觀相關的課題,也涵 蓋了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部分價值觀和態度。因此,我們應考慮以 德育及公民教育一詞為統稱。凡是因應本地情況來推行價值培養 的教育,以及能夠配合新的需要而不斷靈活更新的課程,都屬於 德育及公民教育。短期而言,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首要工作,是提 高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加強他們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承擔, 以 體現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並成為亞洲的國際城市。

3.26 除了過往的推行方式,我們亦建議運用生活事件 (見附錄 7),

設計價值教育課程,來推行品德及公民教育。這種方式的優點 , 是使學生感到課題非常切合日常生活,有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作 出決定和判斷。學校應以第二章建議的發展策略,支援這種推行 方式。然而,並非課程架構的所有價值觀和態度,均適合用這種 方式在各教育階段中培養。課程發展議會將繼續評鑑德育及公民 教育的不同推行方式的效能。

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

3.27 增強學生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對提高年青人的國民身份認同, 是 十分重要的。中國歷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是學校課程中 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習領域內,已把中 國歷史的元素納入為九年基礎教育的必須學習內容,以確保所有 學校均能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經歷。具體而言,小學常識科課 程將在「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的學習範疇內加強中國歷史 的學習。在初中、高中(中四至中五)及預科(中六至中七) , 中國歷史也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然而,中國歷史的教/學效能仍 須改進,有關鑑別有效教學策略的教學研究項目亦將進行。此 外,將中國歷史聯繫至一個廣闊世界觀及從多角度審視問題的課 程,將在先導學校試行,成效有待檢視。

(36)

3.28 文化是群體生活方式的表現,代表該群體承襲的傳統價值觀和信 念,形成了他們的行為規範。由於科技的應用會影響一個特定群 體的生活方式,故該群體的文化亦反映了科技發展。要加強學生 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以期為國家謀求幸福,必須使 學生全面認識和了解中華文化。學生如能對中國歷史有深切的認 識,又肯定對此有幫助。有關中華文化如藝術、音樂及科技發展 的歷史與地理背景,學生會在相關的學習領域內研習,並可透過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校生活經歷中有所體驗。就學習方法而論 , 親身前往內地參觀和實地考察所得的學習經歷,已證實能加深學 生對中國及其文化的理解。學校應組織相關的聯課活動和跨學科 的專題研習,目的在提供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藉著積極的態度 和價值觀,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培養更強的國民身份認同感。

3.29 日後的課程架構發展和支援措施,將著重認識中國國情,以及推 廣中國研習的學習/教學活動。為此,我們極歡迎參與籌辦跨學 科中國研習活動的機構和學校 ,與我們共同努力 ,實現以上目 標。

學 習 領 域 與 中 華 文 化 有 關 的 內 容 示 例

中國語文 語文、文學

英國語文 西方傳媒眼中的中華文化

數學 中國數學家的故事

科學、科技 中國的科技發明及發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歷史、地理、經濟、政治體制

藝術 藝術、音樂、禮儀

體育 體育運動及成就

性教育及家庭教育

3.30 性教育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處理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過去 我們只透過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及社會服務,向學生灌輸有關性 的價值觀。事實上,科學學習領域(涉及生物的生態),個人 、 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涉及在家庭生活教育中的人文價值 觀),以及科技教育學習領域(家政科),都有豐富的個人及社 會教育特色,亦適宜推廣性教育及家庭教育。鑑於與性有關的道 德價值不斷轉變 ,有關的學習領域及學科應繼續發揮應有的作 用。

(37)

健康教育

3.31 健康的定義是指「在身心、社交方面發展健全,而不僅是沒有患 病或不是體格虛弱。」因此,健康教育是促進優質生活的教育 。 一直以來,健康教育被視為跨學科課程,通過常識科及社會教育 科、科學、藝術及音樂、體育及家政等科目學習。新的體育科課 程架構,更著重較全面地認識健康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從而加強 體育科的健康教育。由於體育發展是各個教育階段必須的學習經 歷,學校課程須更廣泛地全面納入健康教育的元素。至於學生在 何時何地 ,以及如何學習健康教育 ,則更可循多元化的模式發 展。

環境教育

3.32 環境保護是個持續不斷的議題 ,需要個人終身付諸行動,以及全 球的通力合作。保護環境,才能確保我們可享有優質的生活。 環 境教育的主要價值觀,是建基勇於承擔的精神、責任感、持續發 展、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環境教育跨越大部分學習領域。像其 他學習領域一樣,環境教育可以通過獨立課程或上文提及的各種 價值觀培養方式來灌輸。鑑於全球環境急速轉變,學校制定有關 課程時,須更加注意更新資料。

資訊科技的品德教育

3.33 踏入資訊年代,電腦已成為學生常用的學習工具 ,亦會是他們日 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於電腦應用涉及大量人為決定, 培 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例如處理個人資料的道德、私隱權、 尊 重版權和知識產權、取用資訊的授權問題、網路禮儀等,其重要 性絕不亞於訓練學生掌握電腦技巧。這些品德教育已成為價值觀 與態度的一部分。電腦應用是個人必須具備的技能,因此,教師 亦應持同樣的價值觀和態度,為學生樹立模範,促使他們遵守這 些道德原則。

與價值觀相關的其他課題

3.34 尚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價值觀課題,如傳媒教育、法律教育、消費 者教育等,可以歸入某個學習領域作專題探討,或採用跨學習領 域的方式學習。課程發展議會將繼續修訂和更新課程架構,以期 為學生和社會帶來最大的裨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使用 MapleTA 做作業,是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活動之一。今年 4—6 月課程進 行期間,NCUx 學習平臺可以和 Windows 伺服機上面的 MapleTA,以 LTI 介面 進行串接。可是,我們在 9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