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信息检索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信息检索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1  文献信息检索概述 

2.1.1  文献信息的含义  1.文献的含义 (1)古代。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朱熹《论语集注》中的解释: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 贤也。 ” 文献一词在元代发生偏义,由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专指典籍。例如,元代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有云: “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 校全经。 ” 首次用文献来命名图书的是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 明代以来,文献专指图书资料。如《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 (2)当代。 《文献著录总则》: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 理解:第一,记录有知识的载体才能称之为文献,也就是说,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 属性;第二,所谓“一切载体” ,是强调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如甲骨、金石、 竹本、帛、皮、纸、磁性材料、电子材料等;第三,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 刻、写、印刷、录音、录像等。综上三点,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专利、报 告、标准等,含各种载体形式、各种著作方式、记录有知识,附着于载体材料,拥有丰富 的记录手段。 (3)英译。 “文献 “一词, 在英语中有多种表述。 相应的英文词语主要有两个: Document 和 Literature。  Document 有文献之意,还有文件证件之意,此外还指包括印刷品之外的文字记录,如碑 文、古币图文等。  Literature  则多指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文献。一般只指书刊资料。文献学中多用,如  LiteratureRetrieval——文献检索。 此外,Item、Material、Bibliography  在一定语境中指文献。Item 是指文献条目,Material  是指文献材料,Bibliography 则指的是参考文献。  2.信息的含义 (1)一般工具书:信息指知识、数据、情报、资料、消息、新闻。《牛津字典》: “信息

(2)

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韦氏字典》: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 新闻和知识” ;《广辞苑》: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 (2)自然科学:信息是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事物(香农) ;信息即负熵(布理渊) 。 (3)哲学: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维纳) 。 最有影响的是维纳的,但文献信息学界采用一般工具书的定义。Information  即文献信息 学上的信息。信息检索则用 Information Retrieval 来表示。  3.文献信息的含义 (1)文献信息。被文献化了的,通过动态系统加以存储、交流、传播、利用的人类文化 信息。也就是指以文献形式被记录的信息。基于此,文献信息学界的文献信息就是文献。文 献信息概念是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提出来的。 (2)文献信息和信息的关系。 文献信息是信息的一种,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记录而形成文献,但文献信息并不就等于 信息。 2.1.2  文献信息的类型、特征与功用  1.文献信息的类型 (1)按记录手段分:手工和机械,包括:手写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等。 (2)按载体材料分:纸前文献、纸质文献、新型非纸文献。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网络 文献最多。 《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宦海沉浮》等是先网络后出版,而郭敬明的《小时代》、 韩寒的《他的国》则是先在起点网上连载再出版的。 (3)按出版形式分:图书、连续出版物(即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 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内部资料。 (4)按加工程度分: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5)按功用分:普通型(一般)文献、工具型文献。 工具型文献包括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两大类别。 检索工具书是汇集某一方面文献或文献线索,并按一定的方式加以编排,供读者查找文 献的工具书。 检索工具书类型主要有:书目、索引、文摘。根据一次文献编制而成,解决文献疑难问 题。 参考工具书是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资料,并按一定的方式加以编排,供读者查考知识 疑难问题的工具书。 参考工具书类型比较复杂,总括起来大致有: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 鉴、手册;表谱、图录;综述等。利用一二三次文献编制而成,解决知识疑难问题。  2.文献信息的特征 (1)出版周期缩短,数量急剧增多。 信息时代科学发展、知识扩充以及人们对信息和知识需求量的增长,导致了各种记录人 类科学知识的文献信息出版周期缩短和出版数量增加。

(3)

(2)内容交叉重复,分布异常分散。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间相互渗透、不断分化和综合的现象日 趋严重,造成了文献信息内容交叉重复,专业文献信息的分布异常分散。就期刊而言,期刊 发论文状况日益呈现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情形。 (3)文献类型复杂,载体形式多样。 文献类型复杂,前面已经介绍,载体形式多样,前面也已经介绍。 (4)语种范围扩大,译文数量增加。 除英语占有绝对优势外,其他语种的文献信息量不断上升。 (5)获取途径日益丰富。 除传统的手工检索纸介质文献途径外,现代计算机自动检索电磁光介质文献途径日显重 要。而且,具体的检索路径也已大大丰富。  3.文献信息的功用 (1)存储知识信息。 (2)继承、传播知识信息。 (3)利用、创造知识信息。  2.1.3  文献信息检索  1.文献信息检索的含义 从巨量文献信息源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信息的过程即文献信息 检索。也就是利用恰当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查找特定需求文献的过程。  2.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检索目的,一般可分为:书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和全文检索四种。 以文献为查找目的,利用检索工具书获得所需文献信息,解决文献疑难问题的检索,称 为书目检索。 以数据为查找目的,利用参考工具书获得如统计数字、市场行情、科学技术常数等的检 索,称为数据检索。 以事实为查找目的,利用参考工具书获得如语词的解释、人物生平简介、历史事实记录 等的检索,称为事实检索。 以查检整篇文章、整本图书,或从中查找有关的文句、段落、章节文字等为目的检索, 称为全文检索。 后三种都是利用文献解决知识疑难问题。  2.1.4  图书分类  1.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图书是古代记录知识、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工具。图书数量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增加、载 体的丰富、记录手段的改进而不断增长。当图书品种数量非常庞大时,分类整理图书就势在 必然。中国古代图书的分类,主要依据图书内容进行。最早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是西汉刘向、 刘歆父子。之后,分类整理典藏图书日兴。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图书分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 有两大系统:七部分类法(七分法)和四部分类法(四分法)。

(4)

(1)七分法。 七分法即七部分类法,它依据图书内容将所有图书分成七个大的部类。最早始于西汉刘 歆的《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又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图书分类法,成书于公元前 6 年,根据当时的国家藏书编制而成。《七略》对其后图书 分类的发展影响深远。 《七略》分为七(略)大类三十八(种)小类: 辑略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六种。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辑略是全书概要,不分书。因而七分法实际为六分法。此法延续了一千年,期间产生了 多部仿《七略》体例的分类法。 (2)四分法。 四分法是在七分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 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清代编修《四库全书》采用“经、史、子、 集”四分法类分图书。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 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实际上,经部收录的儒家经典之核心是“十三经” 。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 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 评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 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文学著作。《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今天,图书馆仍然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  2.中国当代图书分类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情报机构使用较普遍的图书分类法,主要有《人大法》、《科 图法》和《中图法》三种。《人大法》是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分类法, 《科图法》是七八十年代 的主流分类法, 《中图法》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主流分类法。 (1) 《人大法》 。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中国人民大学编辑,1954 年出版 第一版,1982 年出版第五版。《人大法》将图书文献分为四大部类 17 大类,其基本体系(分 类大纲)如下:  1)总结科学。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  哲学、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5)

2)社会科学。  3  社会科学、政治  4  经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政策  5  国防、军事  6  国家与 法、法律  7  文化、教育  8  艺术  9  语言、文字学  10  文学  11  历史、革命史  12 地理、经济地理  3)自然科学。  13 自然科学  14  医药、卫生  15  工程、技术  16 农业、畜牧、水产  4)综合图书。  17  综合参考 《人大法》采用纯数字的标记符号。 (2) 《科图法》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是当代对图书的一种分类体系和分 类方法。1958  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写,1974  年、1979  年、1994  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分 为五大部 25 大类,大类下又层层细分出数以万计的小类。其中的五大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5 大类:  0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  哲学  20  社会科学  21  历史、历史学  27  经济、 经济学  31  政治、 社会生活  34  法律、 法学  36  军事、 军事学  37  文 化、科学、教育、体育  41  语言、文字学  42  文学  48  艺术  49  无神论、宗教 学  50  自然科学  51  数学  52  力学  53  物理学  54  化学  55  天文学  56  地质、地理科学  58  生物科学  61  医药、卫生  65  农业科学  71  技术科学  90  综合性图书 《科图法》的标记符号采用纯数字制,下面是一个例子。  37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37.3  广播、电视事业  37.4  新闻事业、新闻学  37.5  出版事业、出版学 (3) 《中图法》 。 《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简称,初版于 1975 年,1999 年出版了第四版,是 当今国内使用最广泛的文献分类法体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图书馆、各大文献数据库、数 字化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都按《中图法》标注文献分类号。读者掌握了这部分类法的有关 知识,便能迅速、有效地查询文献。《中图法》分为五大部  22  大类,大类下又层层细分出  3  万多个小类。其五大部同《科图法》,但大类和小类有很大差别。其 22 大类是: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哲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 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 地球科学  Q  生 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中图法》的标记符号是采用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表 2­1 中列出了基本大类 和二级类目。在二级类目下还有三级类目、四级类目等。

(6)

表 2­1  《中图法》中的前两级类目 基本序列 基本大类 二级类目 马、列、 毛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 恩格斯著作  /2  列宁著作  /3  斯大林著作  /4  毛 泽东著作  /……  哲学  B  哲学  0  哲学理论  /1  世界哲学  /2  中国哲学  /3  亚洲哲学  /4  非洲哲学  /5  欧洲哲学  /6  大洋洲哲学  /7  美洲哲学  ……  C  社会科学总论  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  D  政治、法律  0  政治理论  1 /3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  /4  工人、农民、 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5/6  中国政治  /7  各国政治  /8  外 交、国际关系  /9  法律  E  军事  0  军事理论  /1  世界军事  /2  中国军事  /3/7  各国军事  /8  战略、战役、战术  /9  军事技术  F  经济  0  政治经济学  /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2  经济计划与管理  /3  农业经济/4  工业经济  /5  交通运 输经济  /6  邮电经济  /7  贸易经济  /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0  文化理论  /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  /2  信息与知识传 播  /3  科学、科学研究  /4  教育  /8  体育  H  语言、文字  0  语言学  /1  汉语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3  常用外国语  /4  汉藏语系  /5/7  各语系  I  文学  0  文学理论  /1  世界文学  /2  中国文学  /3/7  各国文学  J  艺术  0  艺术理论  /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2  绘画  /3  雕塑  /4  摄影艺术  /5  工艺美术  /6  音乐  /7  舞蹈  /8  戏剧艺术  /9  电影、电视艺术 社会科学  K  历史、地理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洲史  /7  美洲史  /8  传记  /9  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1  预防医学、 卫生学  /2  中国医学  /3  基础医学  /4  临床医 学  /5  内科学  /6  外科学  /9  药学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TB  一般工业技术  TD  矿业工程  TE  石油、 天然气工业  TF  冶金工业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 业  TJ  武器工业  TK  动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术  TM  电工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P  自动化技 术、计算技术  TQ  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TU  建筑科学  TV  水利工程  U  交通运输  1  综合运输  /2  铁路运输  /4  公路运输  /6  水路运输  V  航空、航天 自然科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

(7)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G220.7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22  广播、电视事业  G220  广播、电视工作理论  G220.7  广播、电视工作自动化 

2.2  参考工具书 

2.2.1  字典、词典  1.字典、词典概述 语言文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例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不但数量大,而且有形、 音、义等复杂内容。据统计,汉字楷体字已达到  6  万多个,汉语词汇不下五六十万条。这么 多的字和词汇,只有借助字典、词典这类工具书才能掌握。 (1)字典: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2)词典:解释词语的概念、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中国古典“字”与“词”没有明确区分,字典词典一律称“字书” ,直到清代《康熙字典》 采用“字典”之名、近代出了“词典”这一名称后,字典和词典才相对地有了区分。现代, 字典词典有“辞书”之统称,词典尤其是大型词典又称“辞典” 。字典、词典具有索解性、简 明性、规范性等特点。 l 索解性:为人们提供语言文字知识和科学知识,解决词语性疑难问题,具有释疑解惑 的功能。 l 简明性:词目的释文简练明白,用“字典的语言”来撰写条文。 l 规范性:字典、词典之名,本意为字书、词书之“典范” ,为读者提供规范的语言文 字知识和科学知识。 我国最早的字书相传为《史籀篇》 ,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我国第 一部词典是成书于西汉群儒所作的《尔雅》。 我国古典字书大抵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义为系的主义派字书,以汉代《尔雅》为代表; 二是以形为系的主形派字书,以东汉许慎的《说》为代表;三是以音韵为系的主音派字书, 以隋陆法言的《切韵》、宋陈彭年的《广韵》为代表。 现代字典、词典,按收录内容、解释方法及作用等,也可分为三大类: l 语文性字典、词典。收语言中的普通字或词语,解释其读音、意义和用法。如《新华 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 (修订本)等。 l 专科性词典。收学科名词术语,并说明其所代表的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具体知识。 如《哲学大辞典》、《新闻学词典》、《现代科学技术词典》等。 l 综合性词典。亦即百科性辞典,这类辞典既收普通词语,又收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如 旧版《辞源》、新旧版《辞海》等。  2.字典、词典举要 (1)语文性字典、词典。  1)古汉语字典、词典。

(8)

l 《说文解字》 : 东汉许慎编, 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公元 100 年), 中华书局 1963  年出影印本。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字典,它收录了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共计  9353 个,重文 1163 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结构分到 540 部,首创部首编排法。字体 以小篆为主,兼收籒文等异体,每字先例小篆字形,然后进行说解,文字先说字义, 后释字形。用“读若”或“读与某同”注音。全书以“六书”作为说文解字的依据。 历代有许多学者研究《说文解字》,比较重要的书有:朱骏声的《说文解字通训定声》、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正》、王筠的《说文句读》等。《说文 解字》最早,可用来对汉字追本溯源。 l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成书于康熙 55 年,上海书局 1985 年影印。 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字典”命名的辞书。收字 47035 个,分 214 个部首,按子、丑、 寅、卯等归纳为  12  集。每字下先注音后释义。注音方面,以《唐韵》、《集韵》、《韵 会》、《正韵》的反切为主;释义方面,在每字下几乎都列举了始见古书的例子。《康 熙字典》是收古汉字最多的字典,也很权威。 l 《辞源》(修订本):俗称新《辞源》,商务印书馆编,1979~1983 年出版。该书在 1915  年《辞源》正编和  1931  年《辞源》续编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根据与《辞海》、《现代 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将《辞源》修订成专门的古汉语词典。它收词一般止于鸦片 战争(1840 年),收单字 12890 个,复词 84134 条。单字按 214 个部首排列,注音用 汉语拼音,并加注《广韵》反切。释义简明,注重语词的来源及发展演变。书后附有 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等。 l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大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 1979 年出版,1993 年、1998 年修 订。字典主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所收字按汉语拼音音 序排列,以简化字为字头,字头下注明繁体字或异体字,注音用汉语拼音。《古汉语 常用字字典》特别适合一般学习中使用。如果它解决不了,再用其他。 l 《尔雅》 :秦汉之际一些经学者为解说儒家经典词汇而编成的词典,中华书局 1936 年 出版。《尔雅》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训诂学方面最早的专著,也是当时一部重要的 工具书。全书按照所释词语的内容分为 19 篇。前 3 篇“释诂” 、 “释言” 、 “释训”解 释一般字义和普遍词义,其特点是将许多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集中在一起,最后用 一个常用词来统一解释。后 16 篇是对百科名词如家族、生活用具、乐器、天文地理、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的解释,可谓是当时的百科全书。注意, 《尔雅》 已不具备实际检索意义。  2)现代汉语字典、词典。 l 《新华字典》 :195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不断修订。这是一本发行极广的小型现代汉 语字典。它收字范围大致以现代汉语中所用者为限,共计 11000 多个,并收带注释的 复音词、词组 3500 多个,按汉语拼音排列。 l 《新华词典》 :198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不断修订。这是一本发行极广的小型现代汉 语词典。收单字 12000 多个,词语 26000 多条,按汉语拼音排列。 l 《现代汉语词典》 :197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不断修订。这是一本发行极广的中型现 代汉语词典。全书共收 56000 多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按汉语拼 音排列。

(9)

(2)知识性词典。  1)综合性词典。 l 《辞海》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辞典。是以字带词,兼有语文字典、词典和百科词 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中华书局编印。有新、旧版之分,解放前出的《辞海》俗 称旧《辞海》,解放后修订出版的《辞海》俗称新《辞海》 ,新旧版《辞海》都影响特 别巨大。皇皇巨著《辞海》是一个世纪、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辞海》最早的 策划、启动始于  1915  年。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决心编纂集中国单字、语词 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其宏博气势,令人钦敬。并取“海纳百川”之意,将 书名定为《辞海》。老《辞海》自 1915 年秋启动后,于 1936 年正式出版,声动全国, 名重一时,成为中国出版史上永久载入的一件大事。解放后,毛泽东于 1957 年 9 月 在上海正式决定修订老《辞海》,《辞海》从此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60 年新《辞海》 (未定稿)在内部发行。1979 年三卷本《辞海》正式出版,五千多名专家用二十余年 完成了夙愿。以增新、补缺、改错为总方针,1989 年版的《辞海》出版后,江泽民欣 然题词。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作了大量增补修订的《辞海》1999 版问世,并新增彩图 本作为主体版本。《辞海》第六版(2009 年版)作为国庆 60 华诞厚礼已经出版。2009  年版《辞海》总词条数近 13 万条,总字数约 2200 万字。《辞海》规模之大,可见一 斑。《辞海 第六版(2009 年版)》定价 1080 元。 l 《中国百科大辞典》 :该书编委会编,华夏出版社 1990 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 综合性百科辞典。全书收录百科性词语近 5 万条,囊括了人类历史、文化、科技等各 学科领域。 l 《现代学科大辞典》 :孟宪鹏主编,海洋出版社 1990 年出版。本书介绍了 1000 多门 现代学科的定义、门类、历史起源、时代背景、演变历史及代表作、创建人、研究对 象和内容、结构体系、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意义、作用及发展前景等。  2)专业性词典:新闻传播学词典。 l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 :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版,255 页,22.00  元。本书以词条的形式,客观、全面地阐述了马恩列斯毛邓等关于新闻、宣传的理论 思想和观点术语;介绍了众多国际共运中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家;扼要概述了现 代和当代国际共运著名的新闻、宣传工作文献;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各国马克思主义政 党创办的主要媒体,以及媒体活动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编成词条阐述,共计 530 条, 相当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l 《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 (新华出版社):本辞典容量大,世界各国新闻名著、原 著及点评近 4000 篇,达 500 万字;辞典辑录了从近代到现当代新闻发展史上相对具 有代表性的新闻经典作品,以时间为序组织成典,充分展现了新闻体裁的产生、变迁 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全典由中国新闻卷、外国新闻卷、中国通讯卷、外国通讯卷和中 外广播电视卷五大分卷组成。辞典规模宏大,却精益求精,是一部融学术性、实用性 和鉴赏性为一体的必备书。 l 《新闻英语分类词典》 :林海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版,299  页,12.90  元。本词典收集了新闻常用词、词语及例句近万个。词汇来源丰富,选编的例句、常 用词汇搭配注重针对性、典型性和信息性。

(10)

l 《英汉美英报刊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年版,32  开,867  页,36.90  元。本词典专门为广大英语爱好者编写,旨在帮助他们读懂英语报刊文章。对刚刚踏 上工作岗位的外事、新闻、翻译和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及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本 实用的参考书。它新词和旧词新义多。对读报中的疑难词语做了详解。将词条释义和 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有助于词语的深入理解。  2.2.2  类书  1.类书概述 (1)类书释义。 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书籍中有关的资料(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 等),按类或按韵编排,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它是一定范围内知识的总汇。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之广泛,材料之丰富,列古代各类工具 书之首。 类书就其内容的广泛性来说,与百科全书有些相似,但类书的编纂者在各条目下罗列古 书记载的有关原始资料,与百科全书作者收集新科学知识作概括性的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 (2)类书的起源及发展。 我国类书,起源很早。尽管先秦秦汉还没有正式的类书,但诸子中的杂家可说是后世类 书之雏形。后汉、三国时,抄录书籍成为一种风尚,若把抄录来的材料加以剪裁和分类,便 成了类书。我国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初年编纂的《皇览》(已佚)。公元  220  年魏文帝曹 丕使诸儒(刘劭、王象等)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计  800  余万字,数年编成,号 曰《皇览》,开创了类书的编纂体例,成为类书的始祖。之后,类书的编纂开始盛行。隋唐时 代,类书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官修的,也有私纂的;有大部头的,也有小规模的。《北堂书钞》、 《初学记》、《艺文类聚》、《白氏六帖》有唐代四大类书之说。 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都超越前代。不但出现了著名的 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而且出现了各种专 门用途的类书,如科举《王海》、乡塾诵习《两汉蒙求》和生活顾问《事林广记》等。 到了明代,类书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同 时,又有专门辑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99 年高考,马踏飞燕 图示作文)等。 清代类书的编纂达到了极盛。其“体制益精,种类益繁,数量益巨,检索益便” 。康熙、 雍正年间编纂了不少巨型类书,其中有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佚,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按照取 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 (3)类书的作用。 类书最初供帝王了解治国策略、士子应付科举之用。现在类书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l 保存资料。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 图书因此失传。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另外,由于图书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 于校勘。 l 查考资料。类书汇集了极为丰富的资料,方便读者查找。

(11)

(4)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 外国人称《永乐大典》为东方最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康熙百科全书。但是类 书和百科全书有明显的区别: l 编纂方式不同。类书辑录原始资料,辑而不作,百科全书根据资料编写,辑而重作。 l 内容有别。类书反映古代知识文明成就,百科全书侧重现代。 l 后期工作不同。类书编纂完成以后,一般很少进行补充或修订。而百科全书有连续修 订制度,一般每隔 5~10 年要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保证知识的新颖。 因此从根本上讲,类书与百科全书不是同一种工具书。  2.类书举要 (1)综合性类书。 l 《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 (公元 605 至 618 年)。全书共 160 卷,分 19 部,部下再分类,共 852 类。类下先摘 引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一些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 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的价值。有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 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l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 唐朝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全书 100 卷,分 45 部,部下分目,全书共有 730 余目。 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关诗赋赞表。 征引古籍 1400 余种。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以辑佚校勘。中华书局 1965 年出 版影印版。 l 《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30 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 23 部。部下分子 目,共 313 个子目。子目下,先为“叙事” ,编引有关记述;次为“事对” ,选编有关 对句;后为“诗文” ,节引有关诗文。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 前古籍,亦很有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 1962 年版本。 l 《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六帖新书》两书原各 30 卷合编 后,析为 100 卷,并用今名。体例同《北堂书钞》,分 1387 门类。一门类前,标有“白” 字的,是白书原文;标有“孔”字的,是孔书原文。每一门类采录古籍中有关史事、 成语典故等,有一定史料价值。有明刊本。 l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编, 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初名 《太平编类》。全书 1000  卷,约 500 万字。共分 55 部,4558 类,类下编排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均先 书出处,再录原文。征引广博,多至  1690  种,保存了大量古代各方面资料,是一部 百科知识型的范围极广的类书。可据以考订史事,辑校散佚。有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本。《太平御览》成书历时 6 年。初名《太平总类》,因书写成后,皇帝每天读三卷, 一年后阅览完,赐名《太平御览》。 l 《永乐大典》 :[明]解缙、姚广孝等编。永乐元年至二年(公元 1403 年至 1404 年)编 成初稿,名《文献大成》。后经修订,至永乐六年成书,改用今名。共  22877  卷,凡 例、目录 60 卷,11095 册,3 亿 7 千多万字。采集古籍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韵 目编排。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字不易地全行录入,许多古籍赖此得以保存, 对于辑佚、校勘的价值极大。该书只有抄本,正、副本各一套。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 副本的大部分为八国联军焚毁,有些被劫到外国,目前存世者仅有 800 多卷。中华书

(12)

局根据历年征集到的 730 卷,出过影印版。 l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时陈梦雷编,雍正时蒋廷锡校补,初名《汇编》,后改《钦 定古今图书集成》。全书 1 万卷,1 亿 6 千多万字。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 学、经济等六编。编下分为典,共 32 典。典下分部,共 6109 部。内容丰富,收录广 博,体例较完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资料,是很有使用价 值的工具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仅印 64 部。今有上海中华书局 1934 年影印 雍正铜活字本。 (2)专门性类书。 l 《册府元龟》 : [宋]王钦若等编。 成书于宋真宗 (公元 1013 年), 原名 《历代君臣事迹》, 后改今名。全书 940 万字,比《太平御览》多一倍。分 31 部,部下分门。部、门之 下都“序” ,述其要旨。所录材料,采自“正经” 、 “正史”及唐、五代的诏令、奏议 等书。引文多整篇节照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中华书局 1960 年影印本。 l 《三才图会》[明]王思义编。共 100 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草木、鸟兽等 14  门,主要汇辑诸书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 “采摭浩博” 。但内容比较冗杂,对事物源 流也没有详加考析。有清光绪时刻本。 l 《格致镜原》 :[清]陈元龙编。共 100 卷,分乾象、坤舆等 30 类,类下分目,共 886  目,包括天文、地理、建筑、器用、动植物等, “采撷极博” ,体例井然,是研究我国 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史的重要参考书。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上海积山书 局石印本。 l 《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等编。康熙五十年(1711 年)成书。共  444  卷,收词藻典 故 140 余万条,是一部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用的大型类书兼韵书。有 1937 年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l 《子史精华》 :[清]吴士玉等编。专采子、史部及少数经、集部书中名言隽句汇编成册。 始编于康熙六十年(1721 年),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 年)。共 160 卷。本书采辑宏 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详注出处。有光绪时蜚英馆石印本。  2.2.3  政书  1.政书概述 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度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 简而言之,政书是反映典章制度的专门图书。 政书具有资料性、汇编性、查考性等特点。 最早创制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刘秩所编的《政典》,现已佚。唐杜佑在《政典》基础上 补充扩大编成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政书。之后,政书陆续推出。产生了许多通代 性和断代性两种类型的政书。  2.政书举要 (1)通代性政书。 “十通”是十部著名的通代性政书。[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 临的《文献通考》史称“三通” 。清乾隆年间编了“续三通” (《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 通考》)和“清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史称“九通” 。清末民初刘锦

(13)

藻又编成《清续文献通考》,遂成“十通” 。从而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系统完整的 记载。 l 《通典》 :[唐]杜佑撰,商务印书馆 1935 年影印,中华书局 1985 年重印。这是我国第 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 801 年)编成,历时二十余年。书中所 记典章制度之沿革,上起传说中的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全书 200 卷。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8 门 1500 多目。此书内容丰富、 材料翔实,是查考中唐以前礼文仪节、典章制度的重要工具书。此外,该书确立了典 制体政书的体例,对后代政书的编纂影响很大。 l 《通志》 :[宋]郑樵撰,商务印书馆 1935 年影印,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重印。本书 是仿《史记》的体例,收罗上起三皇、下迄隋唐。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 成书。全书 200 卷。内容极广,包举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源流,提供有关古代社会和 自然的各种知识,有较高的政治制度史、文化史、学术史价值。 l 《文献通考》 : [元]马端临撰,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影印,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重印。 本书记载了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之沿革。元大德十一年(公元  1307  年)成书。全书 348 卷。本书材料较《通典》详实,门类较《通典》为广,体例更加 详密,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连同后出的《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 续文献通考》构成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国历代典章制度资料汇编。 (2)断代性政书。 断代性政书主要是唐宋元明清每代所编的专记本代典章制度的“会要” 、 “会典” 。断代性 政书也始于唐代。会典之作从唐代的《大唐六典》开始,但“会典”之名却始于明代的《明 会典》。著名的“会要” 、 “会典”如《唐会要》、《明会典》、《清会典》。  2.2.4  百科全书  1.百科全书概述 (1)定义。 百科全书是汇集人类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分条编排,并详细而系统地加以叙述和 说明的大型工具书。它收集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范围内的各种名词、术语等,具有知识总汇 性质。百科全书,英文 Encyclopedia,意为包罗人类一切知识。人们往往称它为“没有围墙 的大学” 。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人狄德罗说: “百科全书旨在收集天下学问,举其概要,陈于世 人面前,并传之后世,俾世代先人的劳动成果,不致掩没无存……” 。按其收录内容可以分 为综合性百科全书和专业性百科全书。 西方百科全书的编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 至公元前 322 年) ,编纂过概述各种学问的百科全书式 的著作,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先驱者。1559  年,德国学者斯卡列哲编纂了《百科全书,或 神与世俗学科知识》,第一次使用“百科全书”这个名称。而第一部成熟的、现代意义上的 百科全书, 则是由法国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于 175l 年编纂出版的 《百科全书, 或科学、 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此后,各国相继编纂出版了大批不同类型的百科全书。权威性大型 百科全书的出版,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我国于清末开始编译外国百科全书, 并编纂自己的百科全书。1980 年,我国编纂出版了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 百科全书》。

(14)

(2)百科全书的特点。 l 概述性。百科全书用语准确精炼,系统概述人类各个知识领域或某个知识领域的基本 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供各种事物的基本知识、历史和现状。《美国百科全 书》认为,百科全书“是一切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的著述” ,美国《图书馆学与情 报学百科全书》也认为,百科全书“是人类最有用的知识的系统概述” 。 l 完备性。百科全书编纂体例和检索系统最为完备。 l 权威性。编者要有学术声望,撰稿人必须有学术专长,出版者要有为人称道的出 版成就。 l 新颖性。再版制、连续修订制和补卷制等保证了知识材料的新颖性。 (3)百科全书的类型。 l 按规模:可以分为大型(20  卷以上)、中型(10~20  卷)、小型(10  卷以下)和单 卷本。 l 按使用对象:可以分为成人、学生、少儿等,以适应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的不同需要。 l 按收录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百科全书,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法。综合性 百科全书汇集人类一切门类的知识,供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如《不列颠百 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专业性百科全书汇集某一专业、某一门类或若干 相关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如《美学百科全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百科全书》 、 《医 学百科全书》等。  2.百科全书举要 (1)综合性百科全书。 世界著名综合性百科全书主要有:《美国百科全书》 (1829 年初版(美) )、 《不列颠百科全 书》 (1768~1771 年初版(英、美) )、 《拉鲁斯百科全书》 (1865~1888 年初版(法) )、 《意大 利科学、文学与艺术百科全书》 (1929~1939 年初版(意) )、 《世界大百科事典》 (1955~1963  年初版(日) )、 《苏联大百科全书》 (1926~1949 年(前苏联) )。 另外,还有英语世界三大百科全书——ABC 之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影响正在扩大。  1)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简称 EB) 。被 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 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之一。诞生于 18 世纪苏格兰,1901 年美国出版商买下 EB  版权,出版与编辑工作逐步转移到美国,总部位于芝加哥。1929 年第 14 版问世,邀集近 14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0 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确立了它在百科 全书界最崇高、最权威的地位。2008 年的 DVD 版包括 5674 万多词。 目前,除英文版外,还有法、西、日、葡、希、中、韩等 10 多种文本出版。二百多年 来,享誉世界,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特色如下: l 经典:1768 年诞生,二百多年来,享誉世界。 l 权威:参加原书 15 版撰稿的 4300 多位专家、学者来自 130 多个国家,均为学术领域 的权威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百余人先后为该书撰稿。 l 内容丰富:融百科知识于一书,堪称当代知识最丰富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15)

l 释文全面、准确、简明:释文全面概括条目的完整涵义,不允许任何含混、模糊、模 棱两可,简明扼要,字句精炼。 l 精美:装帧典雅,印刷精美。 l 易查:全书有多种检索方式,很容易找到要查阅的条目。 在中国,1986 年出版了中文版的 10 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94 年 4 月又推出了 全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共 20  卷,收入条目 81600 条、图片  1530 幅  4350  余万字。已发行 20 多万套。  2) 《美国百科全书》 。是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其权威性仅次于《不列 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为著名英语三大百科全书 A、B、C 中之 A。  1829~1833 年问世,经多次修订、补充,1912 年曾以 The Americana 的书名发行,1918~  1920 年间,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扩充到 30 卷,篇幅此后基本上固定下来。采用连续修订 制来更新其内容。 网络版《在线美国百科全书》有 2500 万词,45000 条目。 该书由美国四大百科出版商之一的 Grolier 公司出版。 除英文版外,还有法、西、日、葡、希、中、韩等多种文本出版。一百多年来,享誉世界。 《美国百科全书》的特点如下: l 文笔清新流畅,通俗易懂。各类读者“不致因无专业基础而在阅读时感到困难” 。 l 强调客观性、国际性。编者的方针是“述而不作” (not to “writedown”, but present facts  and interpretations)。凡有争议的内容,并列反映不同观点的文献。但范围仍偏重美国 和加拿大。 l 内容范围偏重历史、地理和传记,约 40%的条目是传记,20%是地理。 通观全书,易用性比 EB 突出,表现为大小条目结合、索引完备、文字简明易懂,可读 性强。 3)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 界上规模较大的百科全书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胡乔木同志提出编撰的。1978  年,国务院 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从 1978 年到 1993 年组织  20672 名专家学者,历时 15 载,终于纂成这部煌煌世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于 1993  年 8 月出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被誉为“中 华文化的丰碑” ,成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标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于 2009 年 4 月正式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1.26 亿字,并附有近  5 万幅图片,册叶浩瀚,内容宏富, 适于高中以上、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全书出版后,深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推许,  1994  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新闻出版》卷共收条目 1619 个,插图 758 幅,计 156  万字。新闻学科部分包括新闻学基础概念、中国新闻事业、外国新闻事业、新闻传播应用技 术和管理;出版部分包括编辑学、印刷、图书发行学、中国出版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 业、外国出版史和外国出版事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两个世界第一: l 由国家最高当局出面,动员全国学术界,这在世界百科全书编纂史上绝无仅有。

(16)

l 两万余名专家学者(一、二版共计  25000  人),阵容之强大,堪称世界大百科编纂史 上的又一个第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的释文力求准确、公允、可信,不出错误。《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立了完整的检索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许多学科卷已成为国内该学科的规范化出版物。 它使用的大量术语已成为术语数据库的标准术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于 2009 年 4 月正式出版。总卷数为 32 卷(正文 30 卷, 索引 2 卷),共收条目 6 万个,约 6000 万字,插图 3 万幅,地图约 1000 幅。装帧:平装,开 本:16,套装数量:32,定价:8000 元。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编排上按当代世界各国编纂百科全书的一般通行做法, 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而是按条头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 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第一部符合国际惯例编写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2)专业性百科全书。 l 《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许力以,书海出版社于 1998 年 7 月出版,定价 138 元。 l 《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 : 杜鹃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 2004 年出版, 16 开本, 定价:798 元。  2.2.5  年鉴  1.年鉴概述 (1)定义。 年鉴是系统汇辑和反映上一年度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的重大事件、时事文献、学科进展 和统计资料等,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汇编性的编年体工具书。 (2)沿革。 年鉴最早起源于 1457 年欧洲出版的“历书” ,17 世纪后逐渐变成年鉴型工具书,18 世纪 开始大量出版。著名的有创刊于  1758  年的英国的《年鉴摘录》,连续出版至今。法国的《世 界历史年鉴》创刊于  1818  年,至今仍在出版。中国最早的年鉴见于《宋史艺文志》,撰者刘 玄,由于原书已佚,内容已无从查考。清朝同治三年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年刊》则是有据 可查的最早的一部年鉴。此书从 1864 年至 1948 年连续出版了八十多年。我国出版年鉴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过一次热潮,但很快就夭折了,80 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热潮,共出版了约  70  多种年鉴。90 年代至今年鉴大发展,目前总计出版年鉴达几百种,涉及各行各业各学科门类, 其中地方年鉴最多。 (3)类型。 年鉴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作不同的划分。从地域上可以分为:国际年鉴(如《世 界知识年鉴》)、国家年鉴(如《中国年鉴》)、地区年鉴(如《东北年鉴》)。从编纂形式可以 分为:记述型年鉴(如《中国历史年鉴》)、统计性年鉴(如《联合国统计年鉴》)、图录性年 鉴(如《中国摄影年鉴》)等。从收录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年鉴、专科(专题)性年鉴。综 合性年鉴提供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重要资料, 如《世界年鉴》(美国)、《世界知识年鉴》、《中国年鉴》等。配合百科全书而出版的(由于百 科全书不能每年修订,故最新的东西无法查找,为补不足,不少百科全书出年鉴作补充)百 科年鉴由于其内容的综合性,也可归于综合性年鉴一类,如《不列颠年鉴》、《中国百科年鉴》

(17)

等。专科(专题)性年鉴提供某一学科、某一主题或某一行业部门等范围内的基本材料和基 本知识,是对某一年来发展状况的概述,如《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哲学年鉴》、《唐代文学 研究年鉴》、《广东物价年鉴》等。 (4)特点。 l 资料性。年鉴具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信息密集的资料汇编性,读者可以全面而充 分地了解一年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各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趋势,学科研究的 最新动态等。 l 新颖性。年鉴,顾名思义是一年一鉴。它一般以年为限,以记事为主,汇集最近一年 或截至出版年为止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资料等,故有人称它为“年度百 科全书” 。年鉴能使读者及时、迅速地获得各种最新知识信息。 l 连续性。年鉴按年度编纂,出版连续,检索者可以不断地积累资料,而且使其内容具 有纵向可比性。 (5)作用。 年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①年鉴能为人们提供各种 事实、概况和统计数字;②年鉴能为人们各种现实性资料;③年鉴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回溯 性资料。  2.年鉴举要 (1)综合性年鉴。 l 《中国百科年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百科年鉴》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  1980  年起出版。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年鉴,为配合《中 国大百科全书》而编辑出版。它从  1979  年起,逐年收集和记录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各 个领域、各个学科的新情况、新成果、新知识、新资料。它具有收罗齐全、学术性强、 资料性强、图文并茂和查检方便等特点。此书具有权威性,为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 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各部门的情况,以及查找有关的新材料,提供了很大 的方便。 l 《中国年鉴》 : 《中国年鉴》编辑部编,新华出版社和香港新中国新闻有限公司等 1981  年起联合出版。这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年鉴,用中、英文同时出版。它从  1980  年起逐 年收集和记录中国各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新情况。由中国概况、持载、彩图专辑、 大事纪要、分类条目、附录等部分组成。每年刊有近  1000  幅照片,并有大量图表, 是一部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年鉴。供查上一年我国各领域建 设的成就和发展概况。 l 《世界知识年签》 : 《世界知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3 年起出版。 这是一部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工具书。内容按类编排,一般分 为各国概况、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世界大事记、便览及专题统计资料等部分。本年 鉴内容丰富,注重时事性、知识性。 (2)专科(专题)性年鉴。 l 《中国新闻年鉴》 :自 1982 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了 22 卷,主要记录了我国新闻报刊业、 广播电视业、网络传媒业、新闻教育界和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界的工作实践、重大事件、 重要改革举措、典型经验、模范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18)

l 《中国出版年鉴》 :是介绍我国图书、报刊和音像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工作 基本情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 内容主要反映上一年度全国出版工作的新情况、 新资料。 该年鉴从  1980  年起每年编印一期,主要由“特稿·专文” 、 “九五出版巡礼” 、 “出版 热点视角” 、 “概况” 、 “纪事” 、 “人物” 、 “图书评介”等 15 个部分组成。 l 《中国期刊年鉴》 该年鉴力求及时准确、全面精当地反映中国期刊界的基本情况。 其主体内容包括:国家出版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要讲话;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期 刊发展概况;中国期刊出版纪事;中国期刊发展专题综述;设计展示,展现各类期刊 的精彩封面、版式或插页;期刊研究成果,汇集一年来各类期刊研究论文、观点选摘 和研究综述;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规范摘选汇编;附录,收集期刊广告市场监 测情况、期刊出版统计比较、科技期刊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具体数字信息。 l 《中国图书年鉴》 :是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总结图书出版工作经验,观察、 分析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科研、教学、著述、学习和图书出版工作提供系 统的参考资料的专业年鉴。 《中国图书年鉴》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 也是一项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工程。年鉴内容有“书目提要” 、 “专家类评”等,并于  2003 年后开始收入港、澳、台的图书资料。 l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创刊于 1986 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中国传媒大 学主办。 每年编纂出版一卷, 是全面反映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风貌, 分门别类地客观记述上一年度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各方面新情况、新资料的大型年刊。 本刊坚持实事求是的编辑方针,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原则, 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广播电视 事业提供新鲜、可靠的信息,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必备的参考工具书。本刊每卷约 180  万字,100 余面彩色图片,信息丰富、资料权威、图文并茂。每年 10 月出版,配有电 子光盘。  2.2.6  手册  1.手册概述 (1)定义。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数据资料以供读者手头随时翻检的一种 工具书。手册的名称很多,有指南、便览、要览、一览、必读、必备、大全等。 (2)沿革。 手册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有《随身宝》,元朝有《居家必备》、《居家必用事类全 集》,明朝有《万事不求人》,清朝有《万宝全书》。这些常识性的读物,实际上就是古代人们 所使用的手册。除此,还有一些专门性的,如有供航海参考用的《针经》 、医疗上参考用的《针 炙经》 、兽医参考用的《牛马经》 、木匠参考用的《鲁班经》等。近现代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手册这类工具书日益增多。 (3)类型。 手册通常按编纂目的和内容范围分为综合性手册和专门性手册两类。  1)综合性手册。即一般的常识性手册,主要为读者提供学习、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资料。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新编读报手册》、《青年实用手册》、《大学生常用手册》、《古

(19)

代文化知识手册》、《世界新学科总览》、《时事资料手册》、《生活科学手册》、《吉尼斯世界纪 录大全》等。  2)专门性手册。为专业工作者或专门人员提供专门知识和资料。如《当代国外社会科学 手册》、《法学知识手册》、《著作权法知识手册》等。 (4)特点。 l 资料性。手册通常是简明扼要地概述某一学科、专业、专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 注重图表和数据,主题明确,资料翔实、具体,有较强的资料性。它既不同于年鉴, 也不同于辞典。 l 实用性。手册可以说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工具书。它一般是根据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 活上经常碰到的知识性问题而编制,提供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以供随手翻检 之用。 l 灵活性。在传统的工具书中,手册是意义比较模糊的一类工具书。它好像是一种资料 汇编,围绕一定的专题汇集有关的基本知识和资料。又类似于辞典,汇释有关学科、 专业的知识性条目。其编纂体例,不像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那样严谨。 (5)作用。 l 手册能为读者提供日常学习、生活常识。 l 手册能为读者提供专业知识和资料。  2.手册举要 (1)综合性手册。 l 《新编读报手册》 :荣进等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 年出版。这是一本知识密集型 的综合性资料书。主要选辑人们读书看报经常碰到而又不易找到的有关资料。 l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王建辉、易学金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这是一 部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全书收录各种知识条目  2000  多条,分编 为  24  个专题。它搜集广泛,内容丰富,有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知识都 包括在内。而且叙述较详,注重考镜源流与沿变。 l 《世界新学科总览》 :金哲等主编,重庆出版社 1997 年出版。本书介绍了 470 多门哲 学社会科学及与新技术革命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学科。 全面介绍每门新学 科的定义或界定、 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奠基性著作与学科创始人、 研究内容、 学科发展与现状、研究机构和组织等项内容。 (2)专业性手册。 l 《新闻传播手册》 :邱沛篁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该书共分 6 个部分,近  50 万字。第一部分新闻传播论述选录,选录了革命导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 新闻工作者有关新闻传播的论述;第二部分新闻传播基础知识,介绍了有关新闻传播 最基础的业务知识;第三部分新闻传播实例;第四部分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第五部 分新闻传播书林,汇集了近十年来公开出版的有关新闻传播的书目,逐本予以简明介 绍;第六部分附录了一些与新闻传播业务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l 《新闻工作手册》 :该书编委会、编辑部编,新华出版社出版。 l 《编辑手册》 :天津广播局编,新华出版社出版。

(20)

2.3  检索工具书 

2.3.1  书目  1.书目概述 (1)书目的概念。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是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名称、著者、出版、内容、收藏等), 并按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用以提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书目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 有目录、目、录、略、志、艺文志、经籍志、簿、考、记、书录等。名称虽异,性质相同, 都是群书系统化的著录,是分类编排的二次文献,是书籍的档案。 (2)沿革。 书目在我国起源很早。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就编有我国最早的书目《别录》和《七 略》。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著录图书,称《汉书·艺文志》。此后,历代多循其例,编修 史书时也编《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被视作权威性的书 目。有学者说:不通《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者不可以为学。清代在编辑《四库 全书》时,撰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清代目录的典范和当时全国图书分类法的标准。 清末张之洞编纂的导读书目《书目答问》,曾一度广为流传。从隋、唐到清,各种专题书目也 出了不少,除大量的佛经目录之外,还有医学书目、农学书目等,这些都是我国丰富目录遗 产的组成部分。 (3)书目的类型。 书目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划分标准构成众多的书目类型。 l 按照书目的编制目的和社会职能,可分为登记书目、通报书目、参考书目、推荐书目、 书目之书目等。 l 按照书目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性书目、专科(或专题)书目。 l 按照书目反映文献收藏的情况,可分为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等。 l 按照文献出版与书目编制的时间关系,可分为现行书目、回溯书目、预告书目等。 l 按照书目著录文献类型的特征,可分为图书目录、期刊目录、报纸目录等。 (4)书目的作用。 l 书目是指示读书的门径。古今文献浩如烟海,书目按不同的学术性质,将群书分类, 有的还概述每一类书的渊源流派, 评论其学术价值; 又对每一书的内容大要写出叙录、 解题等。 读者从中不仅能知道某类有什么书、 某书在某类, 而且能知道什么书应先读, 什么书应后读,什么书应精读,什么书该泛读,从而使人少走弯路。王鸣盛(1727~  1797)说: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目录明, 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清代另一位学者江(1761~1830)也说: “目录者,本 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易学而成功且 速矣” 。吾故尝语人曰: “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 l 目录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南。从事任何科研工作,从选择课题,搜集资料,以至 研究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借助目录。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说: “经常翻

(21)

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 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会有 帮助。 ”目录对从事不同专业的人更有其不同的特殊作用。比如说,从事编辑出版事业 的人从目录中可以获得图书出版的信息,目录是我们制定出版计划的主要依据。 l 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离不开目录,开展图书咨询工作更是离不开目录;从事古籍整理 的人员把目录作为考辨古籍的依据。当代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中总 结了目录在考辨古籍上的 6 种功用: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用目录书考古 书篇目之分合;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因目录访求缺佚;以目录考亡 佚之书;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2.书目举要 (1)古籍书目。 l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纪昀等奉敕编撰,中华书局 1965 年影印出版。这是我 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解题目录,于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编修。《四库 全书》是一部特大型丛书,它将清代乾隆以前的著作做了一次总的结集。在修书过程 中,对校定的每一种书都在前面写了一篇内容提要。这些提要编纂起来,就成了《四 库全书总目要》。1965 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时改名为《四库全书总目》。它著录应刻书  3461 种,同时将被认为价值不高或“词意抵触”的著作收入“存目” ,有 6793 种,基 本上包括了清代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每书均有提要,论述“各书大旨及著 作源流” ,是查考清乾隆以前我国古代图书的重要书目。 l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 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收书 3503 种,79309 卷,存目书籍 6793 种,93551 卷, 分装 36300 册,约 10 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 44 倍。清 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 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 ,但客观上整 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 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四库全书》于 1773  年(乾隆三十八年)正式开始编修,有总纂官、总校官、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  400 余人。抄写人员 4000 人。历时 10 载,至 1782 年,编纂初成;1793 年始全部完 成。《四库全书》共抄有七部。第一、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 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 。第五、六、七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 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 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 之缩印。 1999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出版发行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 电子版。1966 年 10 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 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于戈壁沙漠中。 l 《书目答问》 :中国古籍推荐书目,清末张之洞撰。同治十三年(1874 年)张之洞任四 川学政时,为指引学生读书门径而撰。全书共 5 卷,收书 2200 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 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  5  部 分类编排。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

(22)

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此书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 l 《<书目答问>补正》 :  1931  年后,范希曾(1901~1930)作《<书目答问>补正》5  卷,纠正原书作者、姓名方面的一些错误,补记  1874  年以后各书补刊的版本,并增 收 1930 年前出版的一些与原书所收录性质相近的图书,约 1200 余种。该书 1959 年 重印时,内容又有部分修订。 l 《贩书偶记》 :孙殿起编,1936 年出版,1982 年重印。主要收录清代著作约万余种。 孙殿起在北京开设通学斋书店,长期经营古旧书籍收售业务,他根据多年经手及见知 古旧书籍,详记各书书名、著者及版刻事项,积万余条,撰成《贩书偶记》20 卷。1936  年印行,1982 年重印。 l 《贩书偶记续编》 :雷梦水编,1958 年,孙殿起将所积材料  1 万余条交雷梦水整理成 《贩书偶记续编》。 《贩书偶记续编》对《贩书偶记》进行了正误和补遗。1980 年由上 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主要收录清代以来在《四库全 书》和各种丛书中未收录的著作,相当于《四库全书》的续编。 l 胡适“最低限度”之国学书目:1923  年,胡适发表了为清华学校(1928  年改为清华 大学)的学生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书目包括三部分 184 种书:工具之 部 15 种;思想史之部 91 种;文学史之部 78 种。该书目发表后,立即遭到了质疑。 一方面,书目“范围太窄” ,只包括了思想史和文学史著作,遗漏了中国文化史的其 他门类如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等著作;另一方面,书目所列图书太多、太专 深,不合乎“最低限度”四个字,学生们读不完,也未必都读得懂。于是在开出的 184  种书中圈了 38 种,另加《九种纪事本末》一部,共 39 种,作为向清华学生推荐的“实 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 书目答问/张之洞 九种《纪事本末》 老子/老子 墨子闲诂/孙诒让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缀白裘/玩花主人 西游记/吴承恩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四书 韩非子/韩非 荀子集注 周礼 佛遗教经 阿弥陀经 宋元学案/黄宗羲 王临川集/王安石

(23)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章实斋年谱/胡适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诗集传 左传/左丘明 乐府诗集/郭茂倩 宋诗钞/吴之振编 论衡/王充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坛经/惠能 明儒学案/黄宗羲 朱子年谱/王懋竑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崔东壁遗书/崔述 文选/萧统 全唐诗/彭定求等 宋六十家词/毛晋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水浒传/施耐庵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l 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923 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 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  160  种。后来他又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 读书目》,如下: 战国策 左传/左丘明 墨子/墨子 汉书/班固 三国志/陈寿 资治通鉴 宋元明史纪事本 书经(即尚书) 礼记/戴圣 老子/老子 易经 诗经 庄子/庄子 韩非子/韩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块报告模板包括所谓的模板对象, 或对象, 每个被分配到某一 SpecManager 项目(光谱, 表格, 化学结构...) 或其它项目(文本标签)

 為全人類提供基本教育每年的所需支出,相等於 LVMH— 擁有 LV 等名牌的企業於 2011 年上半年 度的營業額。.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主觀機率 指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由某 人決定,包括設計上的安排 設定,或者根據相信的程度 而猜測。.. 古典機率 假設樣本空間S中的每一個

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1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25万册,电子图书

  大德僧聽。此本法尼 (某甲) 等。從和尚尼 (某甲) 律師。求受大戒。此 (某甲) 等。今從 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 (某甲) 律師。

世諦即苦集第一義諦即道滅第十二云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

傳世的宋元文物中,有一批為數不少的繪畫作品,在題材或風格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