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物理教育學刊
2011, 第十二卷第二期, 157-174
Chinese Physics Education 2011, 12(2), 157-174
2011 年諾貝爾物理獎介紹
宇宙加速膨脹、變冷
洪連輝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物理系 2011 年諾貝爾物理獎由美國索歐.珀爾 馬特(Saul Perlmutter,52 歲)、美裔澳籍布 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44 歲)與美 國亞當.瑞斯(Adam Riess,42 歲)三位天 文物理學家共享此份榮耀,原因是他們藉由 觀察遙遠超新星,研究爆炸中的恆星,得知 宇宙正加速膨脹、變冷,共同獲得1 千萬瑞 典克朗(約150 萬美元)獎金,而波麥特獨 得一半獎金,另外兩位科學家則合得另一半。 在皇家科學院頌詞:「近一世紀來,已知 宇宙膨脹是因為約 140 億年前大爆炸的結 果。能發現此一膨脹正加速進行,實令人震 驚。如果膨脹持續加速,宇宙最後會冰封。」 1998 有兩個研究團隊彼此相互較勁,設 法找到最遙遠的超新星,想了解整個宇宙的 面貌,分別得到類似的研究結果。一個研究 團隊是由美籍科學家珀爾馬特主持,他是加 州大學柏克萊國家實驗室負責「超新星宇宙 學計畫(The 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的主持人,計畫從1988 就已開始;另一個研
究團隊是由施密特領導的團隊,而瑞斯也是
其團隊成員之一,從1994 年底展開「高紅移
超新星搜尋團隊」計畫,施密特是美裔澳籍 天文學家,他是澳洲國立大學領導「高紅移 超 新 星 搜 尋 團 隊(The 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成員之一,瑞斯 42 歲是美籍 天文學家,他是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教授, 也是巴爾得摩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院的成員 之一。 所謂超新星,即太空中爆炸的恆星。科 學家透過量測這些超新星和我們之間的距 離,以及它們遠離地球的速度,進一步窺探 宇宙最終的命運。有人說世界將毀於火焰, 也有人說世界將毀於冰寒。如果我們的宇宙 是開放宇宙(an open Universe),那代表宇 宙中物質具備的重力不夠大,無法阻止宇宙 膨脹,因此宇宙會變得越來越大,宇宙中的 物質會日漸稀釋,越來越空曠冰冷;而另一 方 面 , 如 果 宇 宙 是 封 閉 宇 宙 (a closed Universe),那代表宇宙中含有夠強的重力, 足以阻止甚至逆轉宇宙的膨脹,如此宇宙最 後將會停止擴張並往回縮,最後宇宙會走向 一個炙熱狂暴的終點,這也就是所謂的「大 崩墜」(Big Crunch),有不少的科學家相 信:宇宙於140 億年前大爆炸後是減速膨脹 的,而且宇宙最後將走入大崩墜時期。但也 有非常多的天文學家相信所謂的「平坦宇宙」
(a flat Universe),這個宇宙觀比較簡單,
科技報導
158 可以用漂亮的數學公式佐證,平坦宇宙的擴 張會日趨緩和,因此宇宙將不會毀於火焰, 也不會滅於冰寒。 這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結論都是透過測量 遙遠超新星所得來的。科學家為了找到適合 的超新星,接著測量得知超新星的紅移及亮 度,然後配合長期分析所得到的光變曲線 (light curve)數據,如此才能和其他已知距 離的同類超新星做比較。1990 年代後電腦科 技與太空望遠鏡的發展技術日益精進,以及 數位影像偵測裝置 CCD 的發明,使得天文 學家能觀測到更遠的星系。天文學家發現一 種特殊的爆炸恆星──Ia 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單單一顆 Ia 超新星,就能發出 和整個星系一樣強的光線,亮度可維持數 週,因此將Ia 超新星可以作為「標準燭光」。 此一超新星的形成是由兩顆星互繞旋轉,其 中白矮星的強大重力會把伴星的物質吸引過 來,當累積的質量超過臨界值時,這顆白矮 星便會產生超新星爆發。所有Ia 型超新星爆 發時光度都會達到相似的極大值,所以觀察 這類星體爆發,便可推斷該星體所處的星系 與我們的距離。 由於 Ia 超新星所發出的最大亮度差不 多一致,因此很適合作為「標準燭光」,用來 測量宇宙中極遙遠的距離;於是這兩個團隊 利用標準燭光持續觀測遙遠星系與我們之間 的距離。他們共找到50 個遙遠的超新星的數 據,但每一個超新星的亮度都比預估的還 低,這和他們原先想像的不同,假設宇宙膨 脹的速度趨緩,那麼超新星的亮度應該比較 亮才對,因此他們分析出宇宙正加速膨脹, 那麼宇宙將在酷寒中結束。 那宇宙為何會加速膨脹呢?科學家認為 這 個 膨 脹 力 量 是 宇 宙 的 暗 能 量 (dark energy)。暗能量是看不見的,暗能量一開始 只是宇宙一小部分,但隨著物質被稀釋,暗 能量已構成宇宙絕大部分,超過 7 成的宇 宙,這個概念仍是物理學界的謎團。暗能量 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宇宙存在一個暗能量 的未知力場,提供「反重力」,物理學家把這 個力場歸在「第五元素」(quintessence)。第 五元素能使宇宙加速擴張,但只偶爾才會作 用。但如此看來,我們將永遠無法預測宇宙 的命運。 1915 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一 直是科學家們理解宇宙的基礎。按照廣義相 對論,宇宙只能收縮或者膨脹,不可能穩定 不變。後來愛因斯坦為了避免得到宇宙正在 膨脹的解,因此在方程式中加進一個常數, 他 稱 之 為 「 宇 宙 常 數 」(cosmological constant),這個常數不會隨著時間改變,後 來他聲稱這是一個大錯誤。但今年獲得諾貝 爾物理學獎的1998 宇宙學觀測,宇宙並非靜 態的,宇宙常數的存在反倒解釋了宇宙加速 膨脹的現象。因此,201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得獎主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宇宙的未來,但 宇宙的命運如何發展,就要等待億萬年後才 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