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冷戰後中共多極國際觀的詮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冷戰後中共多極國際觀的詮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開煌 博士. 政 治 大 立 冷戰後中共多極國際觀的詮釋分析. ‧ 國. 學. Interpretive Research of PRC’s Point of View. ‧. about “Multi-polarity Tendency” after the Cold. y. sit. io. n. al. er. Nat. War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魏瑋廷. 中華民國 105 年 8 月. v.

(2) 謝 辭 回想剛進研究所的時候,由於對研究所生活的不適應,不論是課業的學習還 是研究的方向都是一片茫然。直到過完兩年半吊子的研究生生活後,才發現大學 時的同窗們,都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現實宛如一道響亮的警鐘,逼得我不得不 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 經過一連串的自我省思後,我認為自己必須重新對過去的期待與理想負責。 於是再度埋首書本、加入課堂的思辨,企圖克服這道人生的關卡。然而,對於渾 渾噩噩度過兩年的自己來說,完成研究論文的關卡談何容易?儘管付出兩倍、三. 政 治 大 直到遇到了指導教授楊開煌老師,在他的啟蒙與耐心開導下,自己才逐漸在 立. 倍的時間與精力,仍掌握不了研究論文的方向。. ‧ 國. 學. 一次次的對談中,慢慢的掌握到研究論文的方向,也才會有這本論文。回顧這段 辛苦的歲月,都快要數不清楚自己究竟打擾教授多少次、問過教授多少問題,或. ‧. 許在這個過程中,教授比我還要辛苦。對於教授與教授付出的心力,學生至上無. sit. y. Nat. 限的感謝。. al. er. io. 同時,感謝願意擔任此篇論文口試委員的鄧中堅教授、張登及教授和邱坤玄. v. n. 教授,您們給予學生相當多的提示與指導,讓學生的論文更為完善。感謝黃瓊秋. Ch. engchi. i n U. 教授、魏艾教授、王信賢教授、丁樹範教授、鐘延麟教授,在整個求學過程中, 充實我的知識與思維。感謝東亞所的張春梅助教,在我完成學位的路途上提供無 數的協助。感謝我的研究所同窗,以及宛如同窗的學弟妹們,你們的切磋與關懷 讓我更有動力完成我的論文。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父母還有陪伴我七年的女友凌葳,您們絕對是我生命裡 最重要的支柱,謝謝您們的支持與鼓勵,有您們真好!! 魏瑋廷 謹致 2016 年 8 月.

(3) 論文名稱:冷戰後中共多極國際觀的詮釋分析 校系(所)組別: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 指導教授:楊開煌. 博士. 研究生:魏瑋廷 論文摘要:. 儘管有些人認為冷戰的結束代表著「歷史的終結」,但中共領導人們卻不這 麼認為。他們認為冷戰的結束把我們從「兩極對抗」的世界帶入「多極化世界」 。. 政 治 大 所不在。一方面,「多極化世界」不斷出現在重要的對內與對外文件,以致於我 立. 進一步研究中共冷戰後的公開文件,我們可以發現「多極化世界」的提法無. 們有理由相信「多極化世界」的概念對冷戰後的中共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另一方. ‧ 國. 學. 面, 「多極化世界」的概念具有相當強的延續性,從鄧小平晚期到習近平的公開. ‧. 記錄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它的蹤跡。. y. Nat. 因此,「多極化世界」的特殊性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而這個概念本身則. er. io. sit. 成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究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多極化世界」的 本質是什麼?第二,以「多極化世界」這個概念為主軸的中共,在經歷國力快速. n. al. Ch. 增長後,是否會符合「國強必霸」的命題?. engchi. i n U. v. 為了探究這樣的課題,本研究採取詮釋學理論途徑做為研究途徑。在此研究 途徑下,本研究將以大量文獻作為根基,並以中共領導人的談話記錄或演講記錄 為對象,進行詮釋分析。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能更深入的理解「多極化世界」 這個概念背後的意涵。. 關鍵字:多極化、多極化世界、後冷戰、詮釋分析.

(4) Title:Interpretive Research of PRC’s Point of View about “Multi-polarity Tendency” after the Cold War. Name of Institute:The Graduated Institute of East Asia Studies, Chengchi University. Advisor:Professor Yang, Kai-Hang 楊開煌 教授 Name of student:Wei, Wei-Ting 魏瑋廷 Abstract:. Although some might consid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s the end of history,. 政 治 大 us from a bipolarity world to a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立. however, leaders of PRC do not think so. They think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brought. When we study public documents of PRC after the Cold War,we can find the. ‧ 國. 學. keyword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everywhere. On one hand, we can find. ‧. the keyword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in many important public. y. Nat. documents, whether its audience is PRC’s people or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ich. er. io. sit. makes us have good reasons to belie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ey words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n. al. Ch. n U engchi. iv. “World with Multi-. polarity Tendency” has great continuity. We can find it from Deng, Siao-Ping to Si, JinPing.. Because of the reasons abov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 polarity Tendency” is the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And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itself is the target of this study. We get two main questions in this study:First, what is the nature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Second, if PRC really take this concept as its main idea, will PRC become a hegemony power after it become strong? This study chooses interpretive research as its approach, and taking PRC leaders’ public documents as target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5) Tendency”. Hoping through these works,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 about it.. Keywords:Multi-polarity Tendency、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After the Cold War、Interpretive Research.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章節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研究途徑與方法……7 一、研究途徑-詮釋學理論途徑……7. 政 治 大 第三節:研究流程、範圍與限制……11 立 二、研究方法-詮釋學方法……9. ‧ 國. 學. 一、研究流程……11 二、研究範圍……12. ‧. 三、研究限制……13. al. n. Ch. engchi. 一、「天下」是什麼?……22. er. io. 第一節: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淵源……15 第二節:「天下觀」視域的探索……22. y. sit. Nat. 第二章:冷戰後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概念分析……14. i n U. v. 二、「天下觀」是什麼?……23 三、概念層次的天下觀……28 四、天下觀思想的歷史經驗……32 五、天下觀的特殊性……35 六、天下觀的反思……38 第三節:西方視域下的現代中國……40 一、西發里亞觀念與「國際關係學」……40 二、如何看待現代中國?……42 I.

(8) 三、悲觀的觀點-Mearsheimer 觀點……47 四、樂觀的觀點-Kissinger 觀點……48 第四節:小結……50 一、「平等」與「次序」……50 二、兩種後設思維……51 三、當代外交實踐中的次序與平等……52 四、回到「多極世界」觀……53 第三章:鄧小平的多極世界觀分析……55. 政 治 大 一、道德形象競賽……57 立. 第一節:以美國作為談話對象……57. 二、老朋友外交……58. ‧ 國. 學. 三、獨立自主……60. ‧. 四、台灣問題……60. y. Nat. 第二節:以第二世界國家作為談話對象……61. n. al. er. io. 二、歐洲……65. sit. 一、日本……62. i n 第三節:以第三世界國家作為談話對象……69 Ch engchi U. v. 一、東南亞國家……69 二、阿拉伯世界……72. 三、非洲/拉美國家……75 四、共產勢力……78 五、綜觀鄧小平世界觀底下的第三世界國家……80 第四節:天安門事件後的鄧小平……82 第五節:小結……85 第四章:江澤民/胡錦濤的多極世界觀分析……86. II.

(9) 第一節:江澤民、胡錦濤的初步分析……86 一、江澤民的聯合國演講記錄分析……87 二、胡錦濤的聯合國演講記錄分析……93 第二節:上海合作組織……99 一、上海合作組織簡介……99 二、江澤民的上海合作組織演講記錄分析……101 三、胡錦濤的上海合作組織演講記錄分析……106 第三節:博鰲亞洲論壇……108. 政 治 大 二、胡錦濤的博鰲亞洲論壇演講記錄分析……109 立 一、博鰲亞洲論壇簡述……109. 第四節:小結……112. 第一節:習近平的聯合國演講分析……114. y. Nat. 第二節:習近平的博鰲亞洲論壇演講分析……120. ‧. ‧ 國. 學. 第五章:習近平的多極世界觀探索……113. er. io. sit. 第三節:習近平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成立大會演講分析……123 第四節:小結……126. n. al. 第六章:結論……127.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節:「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的樣貌……127 一、「多極化世界」下的「國家觀」觀點……128 二、「多極化世界」下的「天下觀」觀點……129 三、「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的獨特性……130 第二節:「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與「國強必霸」的命題……131 一、鄧小平的國際觀……131 二、江澤民的國際觀……132 三、胡錦濤的國際觀……133. III.

(10) 四、習近平的國際觀……133 五、「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的演變……134 六、「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與「國強必霸」的命題……135 參考資料……137 附錄一 《鄧小平年譜》談話記錄摘要……141 附錄二 第四、第五章文件詮釋對象……214 一、江澤民……214 (一) 江澤民 2000 年聯合國演講記錄……214. 政 治 大. (二) 江澤民 2001 年上海合作組織演講記錄……219 二、胡錦濤……222. 立. (一) 胡錦濤 2005 年聯合國演講記錄……222. ‧ 國. 學. (二) 胡錦濤 2005 年上海合作組織演講記錄……227. ‧. (三) 胡錦濤 2011 年博鰲亞洲論壇演講記錄……230. y. Nat. 三、習近平……236. er. io. sit. (一) 習近平 2015 年聯合國演講記錄……236. (二) 習近平 2015 年博鰲亞洲論壇演講記錄……241. al. n. v i n (三) 習近平 2016 C年亞投行開業演講記錄……248 hengchi U. IV.

(11) 表目錄. 表 2-1. 毛澤東的世界觀表述……21. 表 2-2. 不同理解面向下的「天下觀」……27. 表 2-3. 「國家觀」與「天下觀」……54. 圖目錄. 圖 1-2. 本研究的進行方式……9. 學. 圖 1-3. 研究流程……11. 圖 3-1. 鄧小平對第二世界談話對象與次數……61. ‧. ‧ 國. 圖 1-1. 政 治 大 對中共國際觀路徑的假設......6 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十六世紀末以來,西方人的視界從陸地延伸出海洋、不斷拓寬「世界」的範 圍,並經過數個世紀的交往、衝突,形成以「國家」為典範的當代政治學。而此 一政治學既規範了「國家」在內部的絕對至上,也規範了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關係。 從歷史觀點來看;由西發里亞(Westphalia)條約所規範的國際政治學源自一套「疲. 政 治 大. 於殺戮,不得不停下來制定規則」的歷史觀點,它人為地規範國與國的平等關係。. 立. 然而從政治哲學的角度重新審視這樣一套典範,似乎國與國之間並非必然得走向. ‧ 國. 學. 這種互動關係。作者認為國與國的互動可能性其實存在於一個國家在處理外在事 務的認知與處理的方式上,而這種認知與處理的整套概念,即是一國的國際政治. ‧. 觀。. y. Nat. sit. 在西方世界中,現代國際政治往往會回溯到 17 世紀中、終結三十年戰爭的. n. al. er. io. 西發里亞和約。西發里亞和約淡化領主的色彩,使得歐洲的小型民族國家的主權. i n U. v. 得以確立;並同時在歐洲的國與國之間形成一種形式上平等的互動關係。. Ch. engchi. 17 世紀末,英國的圈地運動獲得階段性的勝利並在 18 世紀逐步擴大;同時 間,伴隨著 18 世紀逐漸發展的工業革命,把英國帶入重商主義的國際政治觀, 而其他歐陸的國家也或多或少仿效起英國的路徑與國際政治觀。為了服務於國家 的重商主義,歐洲國家並未把西發里亞典範下那些對於主權國家的尊重與形式平 等帶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為了服務於自身的發展,歐洲國家選擇以殖民的觀點對 待其他非歐洲的國家,西發里亞典範的精神已然變質。 直至 19 世紀,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更加加強重商主義國際政治觀的發展, 延伸出帝國主義的國際政治觀:透過軍事化力量的發展,最大化控制、吸收殖民 地的生產資源並充分利用殖民地市場以茁壯殖民母國。發展自此,殖民國與被殖 1.

(14) 民國、殖民國與殖民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西發里亞典範下國與國形式上的平等 幾乎被取消。 20 世紀初葉至中葉,由於帝國主義國際政治觀過度擴張,殖民國與殖民國 間的利益競爭與衝突日益嚴重,最終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表 面上就像三十年戰爭結束後一樣,原本不受到尊重的主權國家在一夜之間獲得形 式上的平等,國際社會似乎從西方的帝國主義典範解放,逐漸回到西發里亞典範; 實際上,由於資本主義的成熟與擴張,雖然傳統的帝國主義國際政治觀已然衰亡, 但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抱持霸權體系國際政治觀的超強,透過文化影響力、意識形. 政 治 大 1991 年,隨著蘇聯的霸權體系瓦解,世界進入後冷戰時期,僅剩美國主導的 立. 態掌握與軍事力量控制各自所屬的霸權體系(Hegemony)。. 霸權體系,除了文化、意識形態、軍事外,這個霸權體系同時還掌握著金融與能. ‧ 國. 學. 源;然而,就在美國以為世界將進入單極時刻,一切國與國互動的次序都將納入. y. Nat. 上升。. ‧. 他的霸權體系之下時,他們發現中共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成長、綜合國力也不斷. er. io. sit.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曾在《外交政策雜誌》 (Foreign Policy Magazine)的 2011 年 11 月號上刊登一篇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al. n. v i 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的文章。文章中希拉蕊頗為自負的表示: 「該地區(太平 Ch engchi U 洋地區)渴求我們的領導作用和我們的商業貿易—也許比現代史上任何時期都更. 迫切。我們是在該地區擁有一個強大的聯盟網絡的唯一大國.......」1。這番話一方 面表達了美國視自己為世界秩序無可動搖的守護者,另一方面卻也隱晦的凸顯出 美國視中共為世界秩序最大的潛在挑戰者的意圖,否則美國也不需要這麼高分貝 的強調自己的領導作用與大國地位。中共綜合國力的高速成長正加深美國對於中 共未來在國際上角色的疑慮,於是西方世界的學者基於自身的文化脈絡,針對這. 1. 引自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IIP)的官方翻譯,詳見: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10/20111012175121x0.1777874.html#axzz4G FVCpBiG 2.

(15) 個課題,提出各式的觀點2,試圖推論中共國力的發展究竟會使中共更加的融入 現有國際秩序?還是會挑戰、甚至顛覆現有的國際秩序? 可是這些推論其實是西方世界歷史脈絡發展的產物,對於經歷另一種歷史發 展過程的中國來說,能夠簡單、素樸地類推適用嗎? 19 世紀西方勢力進入東亞前,東亞透過關係不對等的朝貢體制3運作維持既 有秩序。待西力東漸後,清帝國才逐漸「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棄既有的朝貢體制、 天下觀次序,並融入以國家為主體的西方國際次序(儘管是已經變質的西發里亞 典範)。之後經過清帝國、中華民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在這套以國家為主體的西. 政 治 大 存的國際秩序之間始終存在距離。 立. 方國際秩序,其實是一路碰碰撞撞的,乃至於一直到中共改革開放前,中國和既. 在中共改革開放後,我們可以看到中共選擇走進國際社會並慢慢融入當代外. ‧ 國. 學. 交。改革開放後到 1989 天安門事件前,在發展與開放的旗幟下,中共其實是既. ‧. 有國際秩序的獲利者,中共透過對外開放獲得資金、技術與市場,得以快速發展. y. Nat. 自身的綜合國力。然而,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卻讓中共驚覺到「不論自己如何努. er. io. sit. 力的學習當代外交典範、如何嘗試開放,對於美國與既有國際體制次序而言,都 是要被打倒與吞噬的對象。」4正是建立在這種被吞噬的恐慌感下,中共感到有必. al. n. v i n 要主動提出自己的國際觀與既有的國際觀抗衡,即「多極化世界」的國際觀。 Ch engchi U. 「多極化世界」的國際觀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它背後有多少反映的是中國. 過去歷史脈絡發展出來的國際觀?又有多少是中國這一兩百年跌跌撞撞後所理 解的西發里亞國際觀?粗略的從中共的文件紀錄來看:1988 年 10 月,鄧小平表 示:「世界由兩個大國主宰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多極世界,這裡. 像是美國學者 Aaron L. Friedberg 就曾在《International Security》發表過一篇名為〈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的文章,系統性的統整美國各個學派觀點。而加拿大學者 Alastair Iain Johnston 也曾在同一份期刊發表過名為〈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的文章,透過檢視中共 改革開放後的外交行為記錄,分析中共是否會推翻現有國際秩序。 3 儘管朝貢體制本身的特質仍存有爭議,但朝貢體制的實存與維持地區次序的效果是難以爭辯的。 4 1989 天安門事件前,對於西方制度,中共仍保有曖昧且相對開放的態度;然而,天安門事件 後,中共對於西方制度產生明顯的恐懼與排斥心理,鄧小平甚至下重話表示:「中國決不照搬西 方制度。」 3 2.

(16) 包括中國、日本、西歐和其他好多國家集團」。1990 年 3 月,鄧小平再次表示: 「我們過去對國際問題的許多提法,還是站得住的。…,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 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級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中的 一個,不管他多麼削弱,甚至有幾個加盟國退出去。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 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從字面意義來看,鄧小平認為未來的國際 「會」是多極,所以應該讓多極觀點主導中共的外交,他對於多極的看法與推論 從何而來?又,這樣的觀點在往後中共一代代領導人的國際觀中,有哪些部分被 延續下來?有哪些部分和原本的多極國際觀有所差異?. 政 治 大 升後的中共會不會顛覆既有國際秩序的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國強必霸」 立 總結來說,本研究試圖從「中共領導人的觀點」這個不同的角度回答國力上. 的這個命題適不適用於中共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優秀的研究成果,. ‧ 國. 學. 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都是從外交行為、國際結構等較為外部的因素切入這個問題,. ‧. 較少從「觀點」這個面向去探討問題。於是作者試圖從「觀點」這個面向,針對. y. Nat. 「國強必霸」命題適不適用於中共,進行不一樣的嘗試,企圖使豐富這個問題的. 研究將會以此作為核心觀點,展開本研究的探索。. n. al. 二、 研究目的. Ch. engchi. er. io. sit. 研究結論。同時,因為「多極化世界」是中共對於冷戰後國際局勢的答案,故本. i n U. v.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後冷戰時期中共的國際觀,探究後冷戰時期中共的國 際政治觀有什麼變化、有什麼走向,進而回答「國強必霸」的這個命題適不適用 於中共的問題。 「多極化世界」是中共冷戰後最重要的國際觀概念,其重要性體現在對內與 對外兩個面向上:從對內的面向來看,首先,「多極化世界」具有延續性。1992 年 10 月,十四大召開,中共領導江澤民在大會報告中首次使用「多極化」一詞 形容中共的國際政治觀:「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 4.

(17) 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複雜的過程。」1997 年,十五大報 告中同樣出現「多極化」一詞:「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 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 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國際性的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 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此後 直至近年 2012 年的十八大報告,均可在大會報告中找到多極化一詞,這都足以 證明「多極化」概念在中共內部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其次,「多極化」具有特殊 合法性, 「多極化世界」是後冷戰時期少數受到魅力領袖型合法性加持5的對外事. 政 治 大 生鉅大的變異使得鄧小平的概念完全不再適用,不然「多極化世界」的概念在一 立 務概念。「多極化世界」其實就是中共革命元老鄧小平的概念,除非世界局勢產. 元政黨的政治局勢底下受到否定或取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對外的面向上來看,. ‧ 國. 學. 首先, 「多極化」概念具有開放性, 「多極化世界」容許多強並存、容許一超存在,. ‧. 同時也不排斥其他行為者。其次,「多極化」概念具有包容性,人人都能在這個. y. Nat. 推想下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想像自己也是重要的一極(例如加拿大認為自己是資. er. io. sit. 源大國、印尼認為自己是地區大國等…)。最後, 「多極化」概念具有未來性,因 為「多極化世界」是一種對未來國際局勢的本體論預測,不涉及方法與路線的描. al. n. v i n 述,使得此概念擁有得以成為後續概念或路線的母概念之可能。 Ch engchi U. 然而,儘管了解「多極化世界」是後冷戰時期中共重要的對外事務概念,. 卻仍有一個更複雜的問題要回答:「多極化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世界政治觀? 西方採取現實主義觀點的決策者、學者,甚至媒體、大眾,對於後冷戰時期 逐漸強盛的中共普遍存在一種想像與恐懼:「擔心中共強盛後會複製過去的霸權 體系6經驗,在現代重現以中共為核心的霸權次序,挑戰既有的霸權次序。」在此. 5. 這裡的魅力領袖型合法性指的是鄧小平。因為從中共黨史來看,曾參與過八年抗戰與國共內 戰的革命元老相對於後繼幹部,具有更高的威望與人脈,是故由這些革命元老定調且具有延續 性的概念必定具一定分量。 6 朝貢體系的本質為何?中國、亞洲鄰國、西方國家因為各自經歷的歷史不同,各有各自的看法; 當然,如果西方國家僅透過自己的歷史經驗來理解朝貢體系,認為朝貢體系等同於霸權體系自然 無可厚非。 5.

(18) 脈絡下,「多極化世界」是一種追求霸權的粉飾。他們把朝貢體系看作目的,認 為朝貢體系代表著另一種文化模式下的霸權體系,中共的終極目標在於再現這樣 的朝貢體系,而中共的國際政治觀將走向下圖路徑 I 的路線:在朝貢體系的歷史 經驗下,透過學習西發里亞概念,最終的發展將無異於其他強權國家,以成為霸 權為國家的終極目標並挑戰既有國際次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 對中共國際觀路徑的假設 (來源:作者自繪). 反觀,從中共的對外宣傳觀察其國際政治觀可以發現,他們把朝貢體系看作 手段,一種為了創造家父長式適存次序的手段,中共的國際政治觀可能將走向圖 中路徑 II 的路線:在朝貢體系歷史經驗下經由對外開放學習西發里亞典範、調整 既有國際次序中不合理的部分,最終發展出異於西方現實主義學說推測的道路 (多極並存、和諧世界)。 於是,本研究的核心就是透過詮釋方法與文件分析、概念分析、決策分析, 6.

(19) 分析「多極化世界」代表的國際政治觀,並藉此判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國際政治 觀發展脈絡走的是路徑 I、還是路徑 II?儘管想像與宣傳都是認知與認知動員的 產物,無法精確的建立與外交行為的「強連結」;但是當我們把研究目的放在國 際政治觀時,如何解讀並詮釋這些認知與認知動員所開顯的「弱連結」就顯得相 當重要,而這也將是本研究最重要的課題。.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 研究途徑-詮釋學理論途徑. 政 治 大 向,本研究將嘗試從「觀點」的面向來探討「國強必霸」這個命題是否適用於中 立 前面在研究動機的部分,曾提到不同於「國際結構」 、 「外交行為」等研究面. ‧ 國. 學. 共的問題。因此,為探求「觀點」的本質,就必須有系統的討論其背後的「意義」 。 既然如此,本研究便認為「詮釋學理論途徑」是研究此課題最適合的研究途徑。. ‧. 從社會科學的面向來看,詮釋學理論途徑的重點在於「意義」的探究7,並企. sit. y. Nat. 圖發現意義與行為、制度安排的「弱連結」;同時,詮釋學理論途徑假設「人是. al. er. io. 基於其信念及偏好而行動」,在這個假設下,繞過心智的研究是不真實的,企圖. v. n. 全然透過科學經驗去理解基於藝術經驗8產生的行為是荒謬的。. Ch. engchi. i n U. 從詮釋學本身的概念來看,本研究以海德格到高達美的詮釋學為詮釋學理論 的主要脈絡。海德格從現象與存有逐步推論,認為「理解」本身包含一套「前理 解」 ,這套前理解是人們理解存有的前提;這套「前理解」包含「前有」 、 「前見」 、 「前把握」9。 「前有」即主體認識其認識對象前,針對認識對象已然掌握的粗略 概念; 「前見」即在理解中,朝特定方向限縮的前有; 「前把握」即透過前見的不 7. David Marsh、Gerry Stoker 等著,陳義彥、陳景堯等譯, 《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 ,新北:韋伯. 文化,2009 年,P.157。 「科學經驗」與「藝術經驗」是德國哲學家高達美受到康德啟發的概念。根據高達美的觀點, 科學經驗即一般存在於自然界的真理客觀經驗;反之,藝術經驗(審美經驗),則是一種介於真理 與非真理中的奇特經驗,是一種存在的擴充,藝術經驗創造出的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科學真理的另 外一套真理;而哲學詮釋學的意義就在於發展一種與藝術經驗相適應的認識與真理概念。 9 洪漢鼎,《詮釋學史》 ,台北:桂冠圖書,2002 年,pp.196-198。 7 8.

(20) 斷限縮,達到最終進入理解的概念。三者合一則為理解的前結構,即「前理解」 。 高達美採納海德格的「前理解」概念並進一步提出,理解只有在「前見」、 「權威」 、 「傳統」三個要素下,才有可能達成。於是當我們嘗試針對文件去詮釋 時,詮釋的本質其實就是對文件背後「前見」 、 「權威」 、 「傳統」的理解;透過對 這些要素的理解創造出一條「有效歷史」的歷史河流,連結這些要素的過去與未 來,並進而達到「視域融合」的詮釋境界。 從本研究回過頭來看這些概念,其實探究中共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觀,就 是希望找出觀察對象背後「前見」 、 「權威」 、 「傳統」並掌握其演變流程,進而達. 政 治 大. 到「視域融合」的可能,對中共後冷戰時期國際政治觀的「前結構」做出更有解 釋例的詮釋。. 立. 然而,採用詮釋學理論途徑並不代表研究者得以任意詮釋。我們難以想像一. ‧ 國. 學. 組文件或單一文件本身的上下文分屬於不同的觀點脈絡,因此即使詮釋者是帶著. ‧. 陳見開始他對文件的詮釋,他在詮釋進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既有陳見無法融. y. Nat. 貫的地方,進而必須修正自我的陳見才能使詮釋的符合詮釋「一致性」的要求。. al. er. io. 究「正當性」來源。. sit. 於是,我們可以說,詮釋「一致性」,其實就是以詮釋學理論途徑進行研究的研. n. v i n 於是,本研究嘗試透過詮釋方法與文件分析、概念分析、決策分析三重的分 Ch engchi U. 析方式,探究後冷戰時期中共的國際政治觀有什麼變化、有什麼走向。在三重的 分析下, 「一致性」要求得以排除更多的偏見,增加本研究的「正當性」。. 8.

(21) 立. 政 治 大. y. Nat. 二、 研究方法-詮釋學方法. ‧. ‧ 國. (來源:作者自繪). 學. 圖 1-2 本研究的進行方式. 發展的整理與省思,提出一套詮釋學方法。. al. er. io. sit. 沈清松教授在<詮釋學方法的原理及其應用>的一篇論文中,透過對詮釋學. n. v i n 在沈清松教授看來,詮釋學發展至今主要可分成三個方向:首先,以海德 Ch engchi U. 格作為起點,透過高達美發展的哲學詮釋學,主要目的在於辯證詮釋本身的存 在。其次,由呂格爾與其他追求詮釋方法的學者提倡的方法詮釋學,主要目的 在於探究詮釋方法。最後,是哈伯瑪斯與批判理論包含的詮釋學要素形成的批 判詮釋學,主要目的在於為詮釋提供反思。簡言之,透過沈清松教授的話來 說:「哲學詮釋學以理解為主要課題;方法詮釋學重新肯認解釋的重要;批判詮 釋學對扭曲的溝通加以批判。」10 於是,沈清松教授認為詮釋學方法,應該是由「解釋」、「理解」、「批判」. 10. 引述自台大哲學系主編,《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 ,台北:東大圖書,1988,p.25-26。 9.

(22) 三個步驟組成的過程。就沈清松看來,這三個步驟在詮釋過程中各司其職、相 輔相成。首先,解釋以符號理論為依歸,目的在於確認符號與符號間的相互關 係,找出符號本身的意涵與指涉可能範圍。其次,透過對符號系統的解釋,理 解的目的則是找出隱藏在符號系統意義下的世界與預設。最後,批判的工作則 是在解釋與理解後,指出背後慾望、信念、價值或關係並反思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1. 10. Ch. engchi. i n U. v. 沈清松教授是這樣描述「批判」的步驟:「透過化隱為顯的方式,指陳出」.

(23) 第三節 研究流程、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第二章先從觀念分析出發,探討中共多極國際觀之前的國際觀脈絡。 接著從這樣的脈絡延伸出對「天下觀」與「國家觀」這兩種國際觀的分析與探討。 第三章則以第二章的分析結果作為文件詮釋的「前理解」 ,透過對《鄧小平年譜》 的分析,整理出鄧小平的國際觀樣貌。第四章則是以第三章的成果為基礎,分析 江澤民與胡錦濤的公開演講,探討從鄧小平到這兩位中共領導人的中共國際觀有 哪些部分被繼承下來,有哪些部分有產生轉變,而兩位中共領導人的國際觀又有. 政 治 大 人習近平的國際觀。最後一個章節,則是總結前面五個章節的研究成果,提出本 立. 哪些差異?第五章的部分,則是透過前面章節的積累,進一步探討當前中共領導.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研究的結論。. Ch. engchi. i n U. v. 圖 1-3 研究流程 (來源:作者自繪) 11.

(24) 二、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主軸是透過詮釋方法分析官方文件內容,探究中共冷戰後國際觀的 本質、變化與走向。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範圍主要就是本研究詮釋的文件範圍。 第三章詮釋的文件,是以中共官方-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鄧小平年 譜》12為主,以 1978 年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內容為輔。中共中央文獻研究 室出版的《鄧小平年譜》總共五冊,主要是記錄鄧小平對內重要會議與對外和他 國政要的發言紀錄。前面三冊主要是記載 1975 年以前的紀錄,基於研究目的的 考量,本研究不予以採用。後兩冊則是 1975 年到 1997 年鄧小平過世的紀錄。因. 政 治 大 1997 年鄧小平過世的這段紀錄(頁 461-1374)。 立. 本研究著重於探討鄧小平作為領導人時期的國際觀,故主要採用 1979 年後到. 第四、第五章詮釋的文件,則是著重於中共領導人於主動倡議的組織的演講. ‧ 國. 學. 記錄,這些主動倡議的組織包含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和亞洲基礎建設投. ‧. 資銀行。因此,第四、第五章的文件詮釋範圍包含江澤民 2001 年、胡錦濤 2005. y. Nat. 年於上海合作組織;胡錦濤 2011 年、習近平 2015 年於博鰲亞洲論壇;習近平. er. io. sit. 2016 年於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開業式,共 5 篇演講記錄(年份選擇的理由會於 第四、第五章闡明)。此外,本研究認為,既然聯合國大會是國際互動的重要舞. al. n. v i n 台,那麼中共領導人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記錄,對於理解中共領導人的「觀點」 Ch engchi U 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前述 5 篇記錄外,第四、第五章還會分別採. 用江澤民 2000 年、胡錦濤 2005 年、習近平 2015 年於聯合國的演講記錄作為文 件詮釋的對象,以初步掌握這三位中共領導人的國際觀。. 12.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年。.

(25) 三、 研究限制 (一)、 選擇偏誤 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是質化研究難以迴避的問題。尤其本研究選擇以詮 釋方法與文件分析、概念分析、決策分析三個部分探究中共的國際政治觀,在文 件、概念與決策的選擇上,很難證明不存在選擇偏誤的問題。在此限制上只能透 過回顧既有脈絡與系統性抽樣的概念解釋這些選擇並減輕選擇偏誤造成的影響。. (二)、 文件詮釋的限度. 政 治 大 件詮釋的限度有所反思。楊開煌教授認為「解釋」 、 「理解」 、 「批判」三個步驟都 立 楊開煌教授在《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論文的結論中,曾針對文. 存在有各自的限度:從「解釋」來看,首先我們很難判斷何種類型的文件需要利. ‧ 國. 學. 用「符號結構」去解釋,比如純粹介紹科技相關的文件,好似就沒有一定得使用. ‧. 符號結構的必要;其次,「詮釋方法」本身其實未提供具體而微的操作步驟,實. y. Nat. 務上仍得借用內容分析法、結構主義分析法等方法。從「理解」來看,首先,近. er. io. sit. 似於哲學的理解本身很難簡單的判斷詮釋的優與劣;其次,理解對於預測結果的 實用性也較為不足。從「批判」來看,這些自我反省的工作往往較為局部,只是. al. n. v i n 針對某些詮釋者欲關注的議題,對於更廣的反省自身既有陳見而言,有所不足; Ch engchi U. 舉例而言,像石之瑜教授就曾在其《社會科學方法新論》中批評 Gabriel Almond 對蘇聯的分析。Gabriel Almond 以利益團體功能性概念來解釋蘇聯內部的運作, 進而透過這樣的框架批判權力集中帶來的負面影響;儘管對於權力集中的反思批 判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察覺,但對石之瑜教授而言,Gabriel Almond 很顯然把自 己置身於自我的巨大陳見中,忽略不是每個地方都有、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應該有 強勢的利益團;因此,對石之瑜教授而言,Gabriel Almond 的分析無異於把蘇聯 的行為用美國話講一遍,對於實際上讓美國了解蘇聯的內政、生產模式,並沒有 太多幫助。. 13.

(26) 第二章. 冷戰後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概念分析. 本章旨在探究中共「多極世界」的想法或概念是如何產生的。以往大家比較 熟習的中共與國際關係的論述,就是毛澤東的一面倒、中間地帶或是林彪的「以 世界農村包圍世界城市」,七十年代之後有三個世界論,以及鄧小平積極號召的 「反霸」等等。那麼「多極世界」的觀點為何產生,其特點為何?本章希望藉由 中共文獻與其他相關文獻的論述,找出此一觀點的歷史脈絡,才能使接下來的文 件詮釋分析得以有所本。. 政 治 大. 第一節著重於分析中共外交觀點的演變,並從這樣的演變中理解多極世界觀. 立. 的淵源,進而有助於我們接著分析中共多極世界觀可能的後設思維。. ‧ 國. 學. 第二節會從「天下觀」的觀點出發,探討「天下觀」傳統的本質究竟為何? 一開始會探究「天下」的概念意涵,接著會逐一探討「天下觀」是什麼、在概念. ‧. 層次上為何、在實踐層次有什麼歷史經驗、具不具有特殊性?最後再反省「天下. y. Nat. n. al. er. io. 會不會產生距離?. sit. 觀」概念本身是不是有什麼不足的地方,或是在理解冷戰後中共的多極世界觀上. i n U. v. 第三節從西方視域下的「國家觀」觀點出發,探討在西發里亞觀念影響下的. Ch. engchi. 觀點是如何看待現代中國?一開始會先回顧西發里亞觀念與國際關係學的歷史 脈絡,接著會透過 Friedberg 的文章(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 Is Conflict Inevitable?〉1粗略的介紹「國家觀」視域下的中美關係預測,並在此節最後,介 紹悲觀的「國家觀」觀點和樂觀的「國家觀」觀點對中美關係的不同理解2。 最後,會在第四節總結前三節的內容,並歸納出概念分析章節的結論。. 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 Is Conflict Inevitab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2 (Fall 2005), pp. 7–45. 1. 2. 悲觀的觀點以 Mearsheimer 的《大國政治的悲劇》為切入點,而樂觀的觀點則以 Kissinger 的. 《論中國》切入。詳見 John J. Mearsheimer 著,王義桅、唐小松譯, 《大國政治的悲劇》 ,台北: 麥田出版,2014 年。Henry A. Kissinger 著,胡利平[等]譯, 《論中國》 ,北京:中信出版,2012 年。 14.

(27) 第一節 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淵源 探討中共的「多極世界」前,有必要對其發展淵源進行回顧,進而得以掌握 這個脈絡背後的後設思維。 根據中共文獻出版的《鄧小平年譜》所示,中共「多極世界」觀的靈感很可 能源自於法國。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方面透過馬歇爾計畫在經濟上援助戰後 的歐洲,另一方面透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掌控戰後歐洲的集體安全。然而法國並 不樂見一個全面長久仰賴美國的西歐,於是他獨自發展自己的核子武器並試圖建 立自主的「泛歐洲聯盟」(即後來的歐盟)3。待美蘇兩強進入冷戰的「低盪」(Détente). 政 治 大 年 10 月,鄧小平與當時的法國總統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會面,就提到:「德 立 時期後,法國歐洲自主的傾向更為明顯,法國甚至提出「多極政治」的說法。1980. ‧ 國. 學. 斯坦4總統提出的『多極政治』是客觀現實,多極需要聯合,這裡面沒有甚麼頭 頭,也不需要一個什麼條約,但需要相互協調行動,協調政策5。」然而,不論有. ‧. 多少相似性,中共和法國畢竟是擁有不同歷史脈絡的兩個國家,那麼,在中共的. sit. y. Nat. 世界觀中,「多極世界」又是何種歷史脈絡下的產物呢?或者說,中共自建國後. al. n. 觀?. er. io. 一路經歷過什麼樣的外交轉變,才在冷戰局世瓦解後,提出自己的「多極世界」. Ch. engchi. i n U. v. 中共建政初期的世界觀相當激進,從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 、 〈論人民民 主專政〉來看,整個世界清清楚楚的分成兩極,不是「革命派」便是「反動派」 。 例如〈新民主主義論〉是這樣描述 40 年代的國際環境: 「現在的國際環境,從基 本上說來,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鬥爭的環境,是資本主義向下沒落,社會主義 向上生長的環境。」又例如 1949 年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積四十年和二十八. 胡為真, 〈歐盟的推手-從世仇到密友的德、法關係初探〉 ,網址:http://www.npf.org.tw/2/5003, 2008 年, 4 當時的法國總統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任期 1974-1981)全名中文翻譯為「瓦勒里·季斯卡·德斯 坦」 ,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 「季斯卡·德斯坦」為其姓, 「瓦勒里」為其名,只使用「德斯坦」稱 呼法國總統可能是當時文獻紀錄者的小失誤(有趣的是,台灣這邊的翻譯也只取「季斯卡」稱呼 法國總統,和中共的文獻記錄者犯類似的錯誤)。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04 年,頁 682。 15 3.

(28) 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 騎牆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 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在外交實踐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深具 激進革命性質的兩極世界觀,例如周恩來在中共外交部成立時所言: 「......中國的 反動份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 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倒在地上辦外交呢?中國百年來的外交史 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又例如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6一文中,極盡所 能的抨擊美國的對華政策: 「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 政 治 大. 『毀滅共產黨』 ,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完成美國的『國際責任』 ,實現『對華 友好的傳統政策』 」。. 立. 在這種兩極化的世界觀底下,毛澤東提出「中間地帶」的概念來宣傳帝國主. ‧ 國. 學. 義終將消亡的論調。1946 年 8 月,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訪. ‧. 問時表示,代表反動保守帝國主義的美國和代表民主力量的蘇聯中間隔著由歐、. y. Nat. 亞、非資本主義與各個半殖民、殖民國家組成的「中間地帶」。反動勢力進攻代. er. io. sit. 表民主勢力的蘇聯前,必須先壓倒處於「中間地帶」的各個國家,而在這個過程 中,被壓迫的「中間地帶」各國最終會意識到反動勢力才是壓迫他們的來源,進. n. al. Ch. 7. 而倒向蘇聯這邊和他們一起對抗帝國主義 。. engchi. i n U. v. 也因為處於這種意識形態掛帥、世界二分的世界觀下,中共當時選擇一邊倒 向蘇聯並接受其領導,在外交、經濟的各方面都有依賴蘇聯的傾向,甚至簽署連 毛澤東日後自己都批評為「喪權辱國」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8。 1950 年代後期,隨著蘇聯赫魯曉夫的上台,中蘇關係逐漸變質。赫魯曉夫上 台後,為鞏固自身政權大肆批判史達林,埋下中蘇猜忌加深的種子。此外,中蘇.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北京, 1969 年,頁 433–440。 同上註,頁 1193。 8 Serge Goncharov, John Lewis and Xue Litai,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Korean War, p.6.、 毛澤東, 《毛澤東集》 ,頁 327-28,334,轉引自同上註,陳永發,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台北: 聯經出版,2001 年,頁 548。 16 6 7.

(29) 對當時的世界局勢看法也有所不同,毛澤東認為世界競爭的本質就是東西對立, 只有東風壓倒西風,但赫魯曉夫卻認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可以「和平 競賽」 。在觀點分歧日益嚴重下,中蘇逐漸不信任對方,以至於 1958 年的 823 砲 戰,毛澤東甚至以「有辱國體」為由,斷然拒絕蘇聯的軍事協防。至 1960 年代, 中蘇分裂的情勢更加嚴重,例如 1960 年,蘇聯片面中斷對中國的資助與合作, 並同時偏袒與中共衝突甚至不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兩個國家-印度與印尼。這一 連串的矛盾與衝突,使得毛澤東對蘇聯的認識產生重大的轉變,也使中共從「反 帝」轉向「反帝、反修」9,同時和兩強對抗並徹底否定蘇聯在社會主義中的領導. 政 治 大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毛澤東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的外交概念。這個時期的 立. 地位。. 「兩個中間地帶」和 40 年代的「中間地帶」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此時期的. ‧ 國. 學. 「兩個中間地帶」主要是反映中共對於建立同時反蘇反美的新統一戰線的期待。. ‧. 「兩個中間地帶」分別指的是美國以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亞、拉、非的其他. y. Nat. 國家,毛澤東認為前者在獨立自主上美國有矛盾、在安全問題上和蘇聯有矛盾,. er. io. sit. 而後者則是同時受到反動帝國主義(美國)與社會帝國主義(蘇聯)的壓迫,因此, 同時與美國與蘇聯對抗的中共可以在這兩個中間地帶中,尋找他的盟友並建立. n. al. Ch. 10. 「反帝、反修」的統一戰線 。. engchi. i n U. v. 1960 年代後期,蘇聯改由政變奪權的布里茲涅夫領導。然而,中蘇之間的矛 盾與衝突卻不見減緩,反而越演越烈。根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陳述,赫魯曉 夫在位期間雖曾和中共在邊界上有些衝突,但仍未在邊界上大量駐軍,待布里茲 涅夫上台後,卻在不斷增加中蘇邊界駐軍,對中共加強各式軍事威脅與遏止11。 此外,蘇聯在 1968 年 8 月捷克民主化事件與 1969 年珍寶島事件中的言行舉止,. 根據相關文獻,1960 年 12 月毛澤東見委內瑞拉加拉斯加市議會代表團時,就把修正主義、帝 國主義、國內反動派一並批判為「三個鬼」。見遲愛萍, 「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演變」 ,黨的文 獻(北京) ,第 3 期(1994 年)頁 48。 10 同上註,頁 49。 11 同上註,頁 51。 17 9.

(30) 更讓毛澤東確信,比起「美帝」 , 「蘇修」才是中共真正的威脅,進而在會見外賓 的場合,多次提及「蘇聯想控制中國,中國要準備打仗」一類的言論12。 延續 1960 年代末期發展下來的脈絡,毛澤東對國際局勢的思考也發生轉變。 一方面,蘇聯對中共的軍事威脅日漸增強;另一方面,中共實際上並未能從「兩 個中間地帶」找到能夠和他一起同時「反帝、反修」且夠份量的盟友。這些因素 都使毛澤東認為中共有必要脫離「兩面出擊」的情勢。因此,毛澤東在 1970 年 代便逐漸走向「聯美遏蘇」的道路。在概念上,1973 年和 1974 年,毛澤東分別 和美國國務卿與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在會面時談到「一條線」與「一大片」的. 政 治 大 的國家,一同對抗他眼中的蘇聯社會帝國主義 。在外交實踐上,1970 年,毛澤 立 想法,合起來就是「一條線、一大片」,大意即聯合包括美國在內所有可以聯合 13. 東透過美國記者斯諾對美國傳達改善關係的意願。1972 年,和美國總統尼克森. ‧ 國. 學. 見面並簽訂〈上海公報〉 。同時,在整個 70 年代,中共進入聯合國、與美國和日. ‧. 本實現關係正常化並和西方世界國家改善關係。可以說,在「一條線、一大片」. y. sit. io. er. 的基礎。. Nat. 的戰略思想下,中共從孤立的狀態逐漸回到國際舞台,奠定日後中共外交事務上. 「三個世界」的觀點是中共 70 年代的外交觀點,也是支撐「一條線、一大. al. n. v i n 片」外交戰略的世界觀。這個觀點是在 1974 年 2 月,毛澤東會見贊比亞總統時 Ch engchi U 所提出的觀點,並在 1974 年,由鄧小平至聯合國代為闡述此觀點的內涵。 「三個 世界」的觀點強調世界是由三個部分所構成,第一世界是由相互爭霸的美蘇兩國 所構成,第三世界是由亞、拉、非眾多發展中國家所構成,而第二世界則是包含. 日本在內,其餘經濟發達的西方已開發國家。第一世界的爭奪是第三世界受到壓 迫的主因,在此同時,第二世界國家也因為第一世界的爭奪而被欺負、受到威脅。 因此第三世界應聯合第二世界,共同抵制第一世界的壓迫。然而,雖然屬於第一 世界的美蘇兩國都相當惡劣,但「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超級大國尤為惡劣。它出. 12 13. 18. 同上註,頁 51。 同上註,頁 50。.

(31) 兵占領自己的『盟國』捷克斯洛伐克,它策動戰爭,肢解巴基斯坦﹔它說了話不 算,毫無信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14。」於是,回到「一條線、一大片」的外 交戰略,第三世界應團結並聯合第二世界與美國,共同對抗這個「打著社會主義 旗號的超級大國」 。引用台灣學者石之瑜的觀點, 「美國在三個世界理論當中,亦 只不過是被中共用來告訴蘇聯,其乃世界上最差勁的霸權國家15。」意即雖然中 共在「三個世界」中強調第一世界對其餘世界的迫害,但其實蘇聯才是在這「三 個世界」中,最該被討伐的對象。 回顧中共 4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外交歷程,我們可以在發現到毛澤東國際觀的. 政 治 大 認知、甚至是美國在中共國際觀底下的角色轉變。然而,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這 立 變與不變。變的是中共與蘇聯之間的關係、毛澤東對於「中間地帶」國家的角色. 一連串轉變背後,較少有變化的國際觀脈絡。本文認為這樣的國際觀脈絡底下至. ‧ 國. 學. 少包含三點要素。. ‧. 首先,是「天下情懷」,它背後反映的一種建構國際秩序的欲求,而這種欲. y. Nat. 求往往是國內政治秩序欲求的延伸。在「一面倒」的時後,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 er. io. sit. 醉心於與蘇聯共同建立共產世界的世界秩序;在和蘇聯交惡的時後,我們可以看 到毛澤東在語言上展現出領導者的姿態,欲讓中共挺身同時對抗美蘇兩霸;在主. al. n. v i n 張「一條線、一大片」的時後,我們又可以看到毛澤東所描繪、共同對抗蘇聯的 Ch engchi U 新世界秩序。這些對世界秩序的構想與宣傳其實也一次次的支撐著中共內部的政 治動員。 同時,就這類型國際秩序構想的本質來看,它是一種存在不平等次序的天下 次序觀,但這種不平等的次序安排同時也伴隨著不同義務與責任的安排。反映到 實際國際行為中,是一種認為國際應是由大國主導的行動思維。 其次,是受壓迫的「民族傷痕」 ,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地位與 1960 中蘇. 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團長、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1974 年 4 月 10 日在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言。 15 引自石之瑜, 《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三民書局,台北:民 83,頁 116。 19 14.

(32) 交惡的外交傷痕,一再的提醒毛澤東必須要保持中共自身獨立自主的特性,而不 應再歸屬到任何可能削弱中共自主性的聯盟之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國力 差距懸殊,毛澤東仍然堅持要與兩極對抗。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 條線、一大片」的國際秩序構想下,毛澤東仍然沒有打算加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 序,而僅僅是和比較沒那麼具威脅性的敵人共同打擊最具威脅性的敵人。 最後,是「國家利益」的關懷,中共運用西發里亞的精神作為它反抗外來挑 戰或入侵的重要武器。這種思維和「民族傷痕」其實互為表裡,「民族傷痕」做 為「國家利益」關懷的內在動機,而「國家利益」的關懷則是「民族傷痕」的外. 政 治 大 第一項特性是一種「天下觀」視域底下產生的特性,而第三項特性則是「國 立. 在表現。. 家觀」視域底下的特性。至於第二項特性,它能同時由「天下觀」與「國家觀」. ‧ 國. 學. 產生,但卻仍無法脫離這兩者的範疇。因此,本文認為當代中國「多極世界」觀. ‧. 的後設基礎,一方面可以追朔到過去歷史經驗中的「天下觀」;另一方面又可以. n. al. er. io. sit. y. Nat. 放到晚近的「國家觀」視域底下探討。. 20. Ch. engchi. i n U. v.

(33) 表 2-1 毛澤東的世界觀表述16 概念. 年代. 外交主軸. 說明. 中間地帶. 1940 年代. 兩極世界. 這是一種兩極化世界觀底下的中間地帶論。. 一邊倒. 在此論點下,蘇聯是世界民主力量的主要柱 石,美國是世界反動勢力堡壘,一國只能倒 向民主或反動,沒有第三條路。但戰後世界 面臨的現實問題不是美蘇間的大戰,因為在 美蘇間隔著一個由歐、亞、非三洲許多資本 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構成的遼 闊的中間地帶,在美國進攻往蘇聯的過程 中,這些中間地帶國家會意識到美國反動帝 國主義才是壓迫他們的根源,進而起身抵抗. 政 治 大. 17. 壓迫,使美國無功而返 。. 1960 年代. 立. 對抗兩極. 中間地帶是由受壓迫的亞、拉、非發展中國. ‧ 國. 學. 家和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兩個部分. 美蘇的壓制與壓迫,因而中共可以同這兩個. ‧. 中間地帶的國家組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抗美. 1970 年代. 聯美遏蘇. y. 蘇兩極。. 美國與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的日本、歐. io. sit. (一條線、一大片). 所組成。不論哪一部分都從不同的角度受到. Nat. 三個世界. 修改兩極世界觀點下的中間地帶理論,認為. 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整個非洲、拉丁美. n. al. er. 兩個中間地帶. 洲,以及日本以外的亞洲都是第三世界。在. v i n Ch i U e n g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到美國一線, h c 及這條線周圍一大片的所有國家團結起來, 此世界觀下,中共構想將從中國、日本經巴. 共同反對蘇聯霸權。. 16 17. 改編整理自蔡東杰, 《當代中國外交政策》 ,台北:五南圖書,2008 年,頁 2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頁 1193。 21.

(34) 第二節 「天下觀」視域的探索 本節將透過既有文獻的回顧,建構出「天下觀」的樣貌。描述或批判「天下 觀」的既有文獻種類繁多,為從雜多中釐清它的樣貌,本研究試著透過一套系統 性框架對其加以描述。首先,本研究會先探究「天下」的意涵;其次,則是簡要 的探究「天下觀」的意涵;再次,將細究「天下觀」在概念層面上具有何種意涵? 第四,將回顧「天下觀」在過去歷史經驗上的樣貌;第五,將探討「天下觀」是 否具有特殊性;第六,則是反過頭來反思「天下觀」本身的侷限在哪裡。. 政 治 大 探討「天下觀」視域的內涵前,我們必須先回答「天下」為何的問題。 「天 立. 一、 「天下」是什麼?. ‧ 國. 學. 下」究竟代表什麼樣的意涵?它和現代熟知的「國際」 、 「世界」概念又有什麼差 別?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引用學者趙汀陽在《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 ‧. 學導論》一書的部分前言作為這個問題的起點:「今日世界,亂世已成,究其原. y. sit. al. er. io. 所難免也18。」. Nat. 因,竊以為人類有世界而無天下,世無良序久矣,一亂生百亂,小亂成大亂,勢. v. n. 這段話告訴我們「天下」和「世界」的內涵有所差別,「天下」的概念蘊含. Ch. engchi. i n U. 著「治世」所需的「秩序」,與對「秩序」的追求。. 大陸學者劉丹忱透過解釋「世界」一詞的來源,告訴我們「天下」和「世界」 的差別19。他認為「世界」一詞,自印度佛教而來。根據《楞嚴經》,「世」代表 時間的流動、 「界」代表空間的方位, 「世界」即是描述時間、空間的自然概念。 「天下」相對於「世界」則包含更深的意義, 「天下」是人文與自然交會的空間, 在古代中國代表著相對於「國」的整體,是一種政治秩序的理想。 趙汀陽從批判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自然狀態存在一種「叢林事實」 ,. 18 19. 22.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劉丹忱,〈試論中國古代的「天下觀」〉 。.

(35) 是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世界」是一種放棄修改「叢林事實」的邏輯所創造的 場域,也是西方世界的內在邏輯;相對而言,「天下」是一種企圖創造一套人際 觀念取代「叢林事實」的邏輯所創造的場域,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在邏輯20。 除了上述兩位學者外,台灣的學者甘懷真也曾在研討會發言中提到, 「天下」 是「國」的聚合,而「國」由「天子」定義,進而創造前現代有等差的秩序21。 總結上述概念,「世界」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場域,在其之下沒有特殊內涵;相 對而言,「天下」除了「世界」的意義外,還包含著秩序的概念在裏頭。換句話 說,「天下」在古代的觀念中,除了自然意義外,還具有政治與人文意涵,儘管. 政 治 大 仍然中國古代觀念中的世界理型(Ideal type)。 立 二、 「天下觀」是什麼?. 學. ‧ 國. 古代的東方世界不乏「亂世」的歷史經驗,但應然成為「治世」的「天下」,卻. ‧. 「天下」是「天下觀」的對象。我們明白「天下」與「世界」具有差別, 「天. io. er. 們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天下觀」為何。. sit. y. Nat. 下」是同時包含著人文與自然地理的觀念,為了瞭解這套觀念更深入的意涵,我. 在研究相關文獻後,我認為既有文獻對於「天下觀」的理解至少有四種不同. al. n. v i n 面向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種「理想」 ,從理想的角度描述 Ch engchi U 天下觀;第二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種「政治秩序」,一種中國朝廷主觀. 認知的實存政治規則;第三種看法,也是最多的一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 種「體系文化」,一種朝廷與其他政治實體互動的文化,這種文化在體系中至少 具有某種合法性;最後一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種「檢討對象」,從現代 的角度反過頭檢討「天下觀」的不足。 從「理想」的角度理解「天下觀」。趙汀陽提出「天下理論」的想法,認為.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5。 「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觀的對話」學術研討會,2015 年 11 月 20-21 日,由台灣大學人文 社會高等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共同主辦。 23 20 21.

(36) 「天下觀」的核心價值引申自老子的《道德經》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說「以身 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套用到「天下理論」 上的想法就是我們要「從世界去思考」,從整體世界思考什麼樣的世界秩序具有 合法性,而不是「思考世界」,單純思考個體如何在世界上佔有合法性22。 劉丹忱認為「天下觀」是一種大同世界的理想,雖然這套理想世界的觀念具 有階層性,但這種階層性不是以血緣為基礎、以民族為劃分、具有命定色彩的階 層,而是以文明作為標準的階層性。 《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 : 「中國有禮儀之 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代表著夏夷可變,夷用夏禮,夷則進而. 政 治 大 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同樣也是這種特性的展 立. 為夏。另外一個例子是清朝雍正的《大意覺迷錄》 , 《大意覺迷錄》中提到的「中. 現23。. ‧ 國. 學. 台灣學者謝大寧則從文化價值的觀點嘗試重新審視「天下觀」。他認為天下. ‧. 觀在現代遭受批評,被認為皇權中心論的政治觀點難以相容於現代的社會。但回. y. Nat. 歸「天下觀」的原點,把「天下觀」與周人的「天人感應」 、 「憂患意識」相連結,. er. io. sit. 我們可以發現到其中的「道德性」意涵。這種意涵告訴為政者,他不能把「天下」 視為勢力範圍,他必須把善治當成自己的道德義務,並以善治招來遠方之人,才. al. n. 24. 能保持「天命」 。. Ch. engchi. i n U. v. 從「政治秩序」的角度理解「天下觀」。台灣學者高明士認為「天下觀」是 中華文明的傳統政治秩序基礎,其核心概念就是要把傳統中國理解範圍內的世界, 治理成為有次序、有條理的狀態25。如同《商君書.君臣篇》所言「明王之治天下 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又如《莊子》卷二〈內篇.應帝王第七〉老子曰: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22 23 24 25. 24. 趙汀陽, 《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3、頁 20。 劉丹忱,〈試論中國古代的「天下觀」〉 。 謝大寧,〈天下觀的今昔與未來〉。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年,頁 319-321。.

(37) 台灣學者甘懷真認為「天下觀」即是由中國朝廷建構的一元政治秩序26。而 另一位台灣學者蔡東杰也有相同的看法,蔡東杰認為「天下觀」是一種帝國為奠 定長遠的穩定而建構出來的政治體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下的制度(朝貢體系)具 有「主觀性」 、 「層級性」與「被動性」 。 「主觀性」代表朝貢體系具有中心觀思想 的特性,自視為「天下」的核心,具有治理「天下」的責任。「層級性」代表朝 貢體系的政治結構是一種同心圓般,由內而外的結構。「被動性」代表雖然中國 位居「天下」中央,但卻不強迫諸國朝貢,具有相對被動的性質27。正因為「天 下觀」是中國朝廷單方面塑造的政治文化,所以在其之下的朝貢體制在實際運作. 政 治 大 在歷史經驗上由於各時代強弱有別,並不具有連續性。「非一元性」指的是朝貢 立. 上具有「非連續性」 、 「非一元性」與「非威望性」 。 「非連續性」指的是朝貢體制. 體制在東亞地區衍伸出很多次級體系,並非只有以中國核心的一元體系。「非威. ‧ 國. 學. 望性」指的是朝貢體制的實質誘因並非全是如中國所希望,是由於威望而來,很. ‧. 多時候其他政治實體是由於物質利益而進入朝貢體系28。. y. Nat. 從「體系文化」的角度理解「天下觀」。日本學者濱下志武認為由於朝貢體. er. io. sit. 制是國內基本統治關係在對外關係上的延伸。這種特性使得我們無法用國家/國 際的觀念看待朝貢體制本身,因為朝貢體制同時包含國家與國際的內涵,它屬於. al. n. v i n 一種「地域圈」概念。因而,他認為「天下觀」底下的朝貢體制是一種屬於「地 Ch engchi U 域圈」的一種共同歷史資產、一種擁有豐富內涵的政治文化、一種長者智慧29。. 美國學者 David C Kang 認為「天下觀」是一套東亞共享的國際關係運作價 值與觀念,這套基本價值與觀念所衍伸出來的朝貢體系在東亞歷史上具有實質意 義。「天下觀」底下的朝貢體系是一個在歷史上具有實質意涵的系統,其運作範 圍涵蓋整個東亞地域(包含接受與未接受儒家思想與政治實體),且其不僅僅是一. 「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觀的對話」學術研討會,2015 年 11 月 20-21 日,由台灣大學人文 社會高等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共同主辦。 27 但蔡東杰也提到,基於按全考量,也有少數例外的個案。 28 蔡東杰,《中國外交戰略-傳統及其變遷》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3 年,頁 61-64。 29 同上研討會,另外的相關概念可見於其著作:濱下武志著,朱荫貴、歐陽菲譯, 《近代中國的 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25 26.

(38) 個功能系統。此系統內的層級地位透過政治實體的實質權力(Power)與文化地位 (Status)綜合排序。實質權力包含武力、財政等面向,反映出朝貢體系中的功能性 與他背後的理性計算;而文化地位則代表該政治實體在文化上與層級核心的距離 (意即吸收儒家文化的多寡),反映出朝貢體系中的文化性與背後的所代表的合法 性包容。儘管朝貢體系有時會被調整、改變,甚至被忽視,但朝貢體系仍是探討 東亞國際關係體系的重要起點。30 美國學者 Henry A. Kissinger 認為「天下觀」是一種世俗的信仰、世俗的社 會守則。中國皇帝君臨天下在這套信仰中被視為自然法則、天命的體現。「皇帝. 政 治 大 一旦皇帝荒淫無道,天朝即陷入混亂。那怕是自然災害,也有可能意味著天下失 立 扮演的第二個抽象角色是他作為『天子』的地位,調和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和。當政的朝廷會為此喪失賴以治天下的『天子』。」31. ‧ 國. 學. 台灣學者張登及認為「天下觀」是一套當時地區秩序的組織原理,這套原理. ‧. 透過特定的物質條件加以支持、並經過長期社會互動後,成為一套共享的政治文. io. er. 共享這套政治文化的基礎上互動32。. sit. y. Nat. 化。或許這套政治文化在區域中未必被其他政治實體完全接受,但至少他們是在. 從「檢討對象」的角度理解「天下觀」。台灣學者林炫向認為「天下觀」是. al. n. v i n 一套法律與現代政治制度出現以前的觀念,故難以想像「天下觀」得以相容於現 Ch engchi U 代的政治文化,甚至在中國歷史中,也罕有「天下觀」確實實踐的案例。所以他. 認為重新提出的「天下觀」無法成為一套有實質意義的政治秩序,它的價值主要 是文化意義的,我們應該反過頭從「文明比較」的角度去尋找、提煉它的價值33。 另一位台灣學者莊萬壽從更為批判的角度檢討「天下觀」 。他認為「天下觀」 是中國朝廷核心的一元的政治思維、一個壓迫其他文化的黑洞,這套文化觀念取. David C. Kang, 2010. East Asia – Before the w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nry A. Kissinger 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 ,北京:中信出版,2012 年,頁 11-12。 32 「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觀的對話」學術研討會,2015 年 11 月 20-21 日,由台灣大學人文 社會高等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共同主辦。 33 林炫向,〈從世界秩序的轉變論中華文化復興之道〉 ,收錄於北京研討會論文集。 26 30 31.

(39) 消了其他文化的可能性,對其他文化是一種箝制,故「天下觀」是一套不容於當 代政治文化的文化霸權34。 表 2-2 不同理解面向下的「天下觀」. 理解面向. 學者. 對「天下觀」的理解. I、理想. 趙汀陽. 把「世界」視為政治終極思考對象的觀點. 劉丹忱. 大同世界的理想. 謝大寧. 把「善治」視為道德義務的信仰. 高明士. 中華文明的傳統政治秩序基礎. 甘懷真. 中國朝廷建構的一元政治秩序. 濱下志武. 屬於「地域圈」的共同歷史資產. Kang. 一套東亞共享的國際關係運作價值與觀念. Kissinger. 一種世俗的信仰、世俗的社會守則. 張登及. 一套當時地區秩序的組織原理. 林炫向. 過時的政治文化觀念. io. al. n. 莊萬壽 (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y. Nat. IV、檢討對象. ‧. ‧ 國. III、體系文化. 吞噬文化多元性的黑洞. Ch. engchi. sit. 立. 學. 蔡東杰. 政 治 大 中華帝國建構出來的政治體系文化. er. II、政治秩序. i n U. v. 表 2.2.1 總結了本段落從四個「天下觀」理解面向出發的論點。從「理想」 的面向來看,可以把「天下觀」理解為一種迥異於西方的政治哲學觀點、一種大 同世界的理想,或是涵蓋某種道德義務的信仰。從「政治秩序」的面向來看,大 致認為「天下觀」是一種中國建構的一元政治秩序。從「體系文化」的面向來看, 雖然著重的面向有些微的差異,但多強調「天下觀」是一種區域共享、實存的政 治文化。從「檢討對象」的面向來看,可以發現「天下觀」若沒有後人重新淬取 其中的精華並創造新的意涵,很可能成為當今文化發展的阻力。 莊萬壽, 《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儒教及其典籍之解構》 ,台北:允晨文化,2011 年,第四 篇,頁 259-355。 27 34.

(40) 三、 概念層次的天下觀 多數學者偏好從歷史經驗整理的角度回過頭理解「天下觀」,然而歷史經驗 雖能檢驗部分主張,卻難以代表一種文明、觀點與思想的整體。換言之,即使表 現為相同的行為,其背後的邏輯卻未必一致;而相同的邏輯推演,在不同狀況下 亦有可能導致不同的行為。例如前述 Friedberg 提出的觀點,悲觀的現實主義與 悲觀的自由主義雖然推導的邏輯不同,但都導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 美之間必有戰爭」的觀點。假若今天有一位美國決策者根據這樣的結論做出強力 反制中國的外交政策,最後真的造成中美之間的戰爭,那麼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 政 治 大 的能獲得答案嗎?反之亦然。本文不是想強調歷史經驗是虛無的,事實上,儘管 立. 們純粹透過這個歷史經驗反過頭來思考這位決策者究竟屬於哪種觀點時,我們真. 有不足的部分,歷史經驗很多時候是我們論證時最佳的工具。本文想強調的是,. ‧ 國. 學. 當我們從更廣的面向探討「天下觀」時,「天下觀」的概念層次與歷史經驗層次. ‧. 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前者弱化上述困境發生的可能,後者強化我們主張的說服力。. y. Nat. 是故,基於這樣的理解,在討論「天下觀」的歷史經驗前,有必要整理、回顧概. er. io. sit. 念層次的「天下觀」。. 趙汀陽視「天下觀」為一套中國的政治哲學思維,從一種純粹思維的發想理. al. n. v i n 解「天下觀」。這套天下觀思維有兩大特性,第一個特性是這套思維是一套「為 Ch engchi U. 了世界」的哲學,第二個特性是這套思維中隱含著「家庭性(family-ship)」原則。 「天下觀」是一套「為了世界」的哲學,指的是「天下觀」以建立一套涵蓋 整體的秩序為終極目標,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不應從國家個體的角度去思維, 而應從「世界整體」的角度出發,建立整套思想。老子,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是這個特性最 好的註解。正是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人們會嘗試去改變原始的「叢林狀態」, 使之成為有秩序的狀態,進而使天下大治。趙汀陽更基於這樣的理解解讀中國帝 國過去「天下觀」思維,他認為中國追求的是天下的「治」(order),而非追求「支.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the play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a) flashbacks to an earlier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aracters (not the main focus of the play, but perhaps the

In summar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family of smoothing functions and correct a flaw in an algorithm studied in [13], which is used to guarantee

If growing cities in Asia and Africa can provide clean, safe housing, the future of the people moving there should be a very good one...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We propose a primal-dual continuation approach for the capacitated multi- facility Weber problem (CMFWP) based on its nonlinear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 (SOCP) reformulation.. The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Then, the time series of aiming procedure is partitioned into two portions, and the first portion is designated for the main aiming trajectory as well as the second potion is

Since Dolby AC-3(abbreviated as AC-3) is the main technology of the surrounding sound format, in this thesis, we proposes a data model for 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PA’s hypothesis conditions had a conflict with Kano’s two-dimension quality theory; in this regar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propose an analysis model that 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