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江澤民/胡錦濤的多極世界觀分析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把中共融入現有國際秩序,共創新的國際秩序的觀點,願意和所有可能的對象合 作。而這也是胡錦濤的國際觀與鄧小平、江澤民的國際觀最大的不同。

(七)研究結論

綜觀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對比兩份聯合國演講紀錄,相較於處處強調「國 家主權」與「獨立自主」的江澤民,胡錦濤較願意放下這樣的包袱,同時也相當 積極想讓中共融入現有國際秩序。因此,我們除了可以在演講內容中看到胡錦濤 較少強調「國家主權」相關的內容外,對於世界格局與中共自我定位的描述也較 為詳細且具體。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

本節將先簡要的介紹上海合作組織的背景與源由,接著再以江澤民與胡錦濤 於任內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公開演講紀錄為文件詮釋的對象,進一步探討中共的

「多極世界」國際觀,在經過鄧小平時代與天安門事件後,有什麼樣的發展面貌。

根據中共外交部的資料紀錄,江澤民於任內在上海合作組織演講的紀錄共有 兩筆(2001、2002),胡錦濤於任內在上海合作組織的紀錄共有八筆(2005-2012)。

若將全數文本進行詮釋分析恐有過於龐雜之虞,故本研究將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那年(2001)的演講紀錄和胡錦濤在聯合國進行演講那年(2005)的上海合作組織演 講紀錄作為分析對象。

一、上海合作組織簡介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共與蘇聯(俄羅斯)1989 年關係改善後,雙邊關係持續發展 的具體成果。同時,在天安門事件發生後的歷史背景下,這段關係的發展是中共 與西方國家關係劇變的最佳對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根據中共學者的資料,上海合作組織的最初原點是中共與蘇聯的邊界談判6。 這個議題當初在1960 年代就已存在,只是基於當時中蘇交惡的時空背景,相關 的談判並沒有太多進展。直到1989 年中蘇關係改善後,這個議題才重新回到中 共與蘇聯的談判桌上。1991 年底,蘇聯垮台,中共邊境談判的對象從蘇聯變成了 瓦解後的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國,但是基本上談判的對 象仍是中共與獨立國家國協雙方。1996 年,參與邊界談判的五國領導人首次在 上海會面並簽訂了邊界和軍事互信的相關協定。此後,相關五國的會晤機制便逐 漸確立下來。同時,這五國的互動關係也出現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中共與獨 立國家國協的雙邊關係逐漸演變成為五國間相互互動的多邊關係。另一方面,這 些國家關心的議題也從邊界與軍事互信逐漸擴展到政治(打擊分裂主義、宗教極 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與經濟議題。隨著這樣的變化持續發展,2001 年 6 月,

原本的五國加上烏茲別克在第六次領導人會晤的場合,簽定「上海合作組織宣言」,

「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7,合作的焦點也從原本的邊界與軍事互信逐漸轉移 到政治與經濟議題。

在前面的章節中,本文已闡述過天安門事件對於整個鄧小平後期乃至於江澤 民的國際觀具有重大的影響,使得原本偏向樂觀發展的國際觀脈絡轉向悲觀、守 護「國格」的國際觀脈絡。因此,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經歷背後其實是中共國家 利益傾向國際觀的展現(追求國與國的平等地位)。在這個部分我們主要是觀察江 澤民這樣的國際觀脈絡在上海合作組織演講紀錄中是如何的呈現,而胡錦濤的國 際觀脈絡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演講紀錄中是否又有不一樣的風貌?至於習近平則 因為處在差異較大的時空背景之下,故研究將省略對於習近平上海合作組織演講 紀錄的探討與分析。

6 夏義善,〈發展中的上海五國機制〉,《國際問題研究》,2001 年第 3 期,頁 34-38。

7 甘可怡,《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論文,200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二、江澤民的上海合作組織演講記錄分析 (一)初步分析

本段落以江澤民2001 年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演講記錄作為詮釋對象。表 面上這篇演講是以上海合作組織的參與國作為談話對象,但本文認為考量中共當 時所處的國際環境氛圍,這篇演講記錄的談話對象似乎不只如此。

首先,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在冷戰後由中共倡議所組成的組織,對既有秩序 的獲利者(尤其是美國)來說,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本身就足以令他們擔心。

其次,上海合作組織內的成員除了中共外,多為前蘇聯底下的加盟國,這種 組成結構也很難讓美國放心。

基於上述兩點,本文認為美國與其他既有秩序的獲利者對於上海合作組織的 成立和運作多少會抱有疑慮,擔心上海合作組織會不會是為了對抗或顛覆既有國 際秩序而成立的組織。於是,我們可以合理相信,中共這兩篇公開發言所預設的 對話對象,可能不只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在一些段落中,這兩篇發言的內 容也有可能是以包括美國在內的既有國際秩序獲利者作為對話對象,希望他們不 要認為上海合作組織是作為對抗現有國際秩序而成立的組織。

於是在演講紀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江澤民特地用一個段落來說明上海合作組 織並非挑戰既有國際秩序的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以什麼樣的形象登上國際舞 台,無疑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上海合作組織』將嚴格遵循《聯合 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這樣的現象同時反映了兩種世界觀的後設思維。

首先,就算不能完認同現有的國際次序,但中共至少承認在聯合國規範下的 國際次序具有一定合法性,維護、不挑戰此國際次序至少能為自身在國際舞台上 獲得一定的道德形象,這是和「天下觀」相應的思維。

其次,江澤民把「上海合作組織」的合法性連結到聯合國,反映出他終究還 是以聯合國的規範作為基礎,而此規範則是建立在「國家觀」的預設背景下。同 時,根據前面的聯合國演講記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江澤民之所以強調聯合國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合法地位是因為他認為至少在聯合國的規範底下,中共得以保有「國格」而不致 受到侵害。把這樣的觀點和這邊的內容併在一起,就不難理解江澤民這段話中的

「國家觀」思維。

綜觀之,從這段話來看,江澤民雖然有爭取中共道德形象的「天下觀」思維,

但基於1990 年代晚期的中共歷史發展脈絡,他終究還是無法放下「守護『國格』」

的「國家觀」思維。

進一步從內容深入分析,演講紀錄的內容結構扣掉頭尾簡短的開場白與結尾 依序分別是:回顧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意義、中共對世界 局勢的解讀、闡述上海合作組織與世界的關係、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期望。

(二)回顧上海合作組織建立

這個段落的內容主要回顧上海合作組織從「上海五國」發展起來的歷程。在 這個段落裡,可以看到江澤民極力的放大上海合作組織的道德形象,像是「實現 睦鄰互信和友好合作,不僅有利於增進我們五國人民的福祉,也有利於維護地區 乃至世界的和平與安寧。」和「從而使『上海五國』進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 功。」第一句把增進五國人民的福祉一口氣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寧聯繫起來,企圖 透過這樣的連結提高自我的道德形象。而第二句則是透過「令人矚目」來強調上 海合作組織對於世界和平是很有意義的。

除此之外,本文認為這些文句還帶有某種道德虛矯的意思在裡面。由於上海 合作組織是中共主動倡議而成的區域組織,這個組織的成立想當然爾是中共的功 勞,但如果直白的說:「中國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

在道德上顯然有瑕疵,所以只好把另外四國也拉下水,當中共自誇的遮羞布。根 據前面段落對於江澤民聯合國演講的分析,本文認為這種在形象上的自誇其實是 一種自卑的掩飾。1989 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共在國際環境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 位,當時的中共太需要透過一些正向的外交互動來展現自己在國際環境中其實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有受到孤立的形象,也因此在2001 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時,江澤民才會用這些 言詞吹捧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

(三)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意義

江澤民把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視作中共外交概念的成功實踐。這套概念的核 心是「上海精神」,由「新型安全觀」(相互信任、裁軍、安全合作)與「新型國家 關係」(結伴而不結盟)所組成,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

謀求共同發展」。這些概念基本上和他在聯合國裡強調的那套概念相同。

本文認為雖然江澤民提出這些概念看起來像是要提出某種建構世界秩序的 見解,但仔細觀察這些內容並和聯合國的演講記錄對照起來看,這些概念更像是 把中共自己身為一個主權國家的身分保護起來的保護膜,藉由推廣這些概念並強 調它們的合法性,好讓中共得以在西方國家面前守住中共的自主性,所以本文認 為這部分其實是帶有比較多的「國家觀」思維。

(四)中共對世界局勢的解讀

江澤民認為當前的世界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正在「加快發展」的 世界,這代表在中共眼中,經濟發展尚未達到全球化、世界其實也未真的多極化,

加上世界上仍有其他的區域問題,總體而言當時的國際社會在江澤民眼裡仍然是 危機四伏的。

正因為危機四伏,才顯得上海合作組織對當時的中共在外交情勢上有多麼的 珍貴。所以在此部分的末端,江澤民才形容上海合作組織的誕生是「順應歷史潮 流(區域合作的趨勢)的產物」,也「對推進本地區乃至於整個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發

正因為危機四伏,才顯得上海合作組織對當時的中共在外交情勢上有多麼的 珍貴。所以在此部分的末端,江澤民才形容上海合作組織的誕生是「順應歷史潮 流(區域合作的趨勢)的產物」,也「對推進本地區乃至於整個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