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冷戰後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概念分析

第一節 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淵源

3 胡為真,〈歐盟的推手-從世仇到密友的德、法關係初探〉,網址:http://www.npf.org.tw/2/5003,

2008 年,

4 當時的法國總統Valéry Giscard d'Estaing(任期 1974-1981)全名中文翻譯為「瓦勒里·季斯卡·德斯

坦」,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季斯卡·德斯坦」為其姓,「瓦勒里」為其名,只使用「德斯坦」稱

呼法國總統可能是當時文獻紀錄者的小失誤(有趣的是,台灣這邊的翻譯也只取「季斯卡」稱呼

法國總統,和中共的文獻記錄者犯類似的錯誤)。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04 年,頁 682。

8 Serge Goncharov, John Lewis and Xue Litai,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Korean War, p.6.、

毛澤東,《毛澤東集》,頁327-28,334,轉引自同上註,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

聯經出版,2001 年,頁 5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更讓毛澤東確信,比起「美帝」,「蘇修」才是中共真正的威脅,進而在會見外賓 的場合,多次提及「蘇聯想控制中國,中國要準備打仗」一類的言論12

延續1960 年代末期發展下來的脈絡,毛澤東對國際局勢的思考也發生轉變。

一方面,蘇聯對中共的軍事威脅日漸增強;另一方面,中共實際上並未能從「兩 個中間地帶」找到能夠和他一起同時「反帝、反修」且夠份量的盟友。這些因素 都使毛澤東認為中共有必要脫離「兩面出擊」的情勢。因此,毛澤東在 1970 年 代便逐漸走向「聯美遏蘇」的道路。在概念上,1973 年和 1974 年,毛澤東分別 和美國國務卿與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在會面時談到「一條線」與「一大片」的 想法,合起來就是「一條線、一大片」,大意即聯合包括美國在內所有可以聯合 的國家,一同對抗他眼中的蘇聯社會帝國主義13。在外交實踐上,1970 年,毛澤 東透過美國記者斯諾對美國傳達改善關係的意願。1972 年,和美國總統尼克森 見面並簽訂〈上海公報〉。同時,在整個70 年代,中共進入聯合國、與美國和日 本實現關係正常化並和西方世界國家改善關係。可以說,在「一條線、一大片」

的戰略思想下,中共從孤立的狀態逐漸回到國際舞台,奠定日後中共外交事務上 的基礎。

「三個世界」的觀點是中共70 年代的外交觀點,也是支撐「一條線、一大 片」外交戰略的世界觀。這個觀點是在1974 年 2 月,毛澤東會見贊比亞總統時 所提出的觀點,並在1974 年,由鄧小平至聯合國代為闡述此觀點的內涵。「三個 世界」的觀點強調世界是由三個部分所構成,第一世界是由相互爭霸的美蘇兩國 所構成,第三世界是由亞、拉、非眾多發展中國家所構成,而第二世界則是包含 日本在內,其餘經濟發達的西方已開發國家。第一世界的爭奪是第三世界受到壓 迫的主因,在此同時,第二世界國家也因為第一世界的爭奪而被欺負、受到威脅。

因此第三世界應聯合第二世界,共同抵制第一世界的壓迫。然而,雖然屬於第一 世界的美蘇兩國都相當惡劣,但「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超級大國尤為惡劣。它出

12 同上註,頁 51。

13 同上註,頁 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兵占領自己的『盟國』捷克斯洛伐克,它策動戰爭,肢解巴基斯坦﹔它說了話不 算,毫無信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14。」於是,回到「一條線、一大片」的外 交戰略,第三世界應團結並聯合第二世界與美國,共同對抗這個「打著社會主義 旗號的超級大國」。引用台灣學者石之瑜的觀點,「美國在三個世界理論當中,亦 只不過是被中共用來告訴蘇聯,其乃世界上最差勁的霸權國家15。」意即雖然中 共在「三個世界」中強調第一世界對其餘世界的迫害,但其實蘇聯才是在這「三 個世界」中,最該被討伐的對象。

回顧中共4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外交歷程,我們可以在發現到毛澤東國際觀的 變與不變。變的是中共與蘇聯之間的關係、毛澤東對於「中間地帶」國家的角色 認知、甚至是美國在中共國際觀底下的角色轉變。然而,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這 一連串轉變背後,較少有變化的國際觀脈絡。本文認為這樣的國際觀脈絡底下至 少包含三點要素。

首先,是「天下情懷」,它背後反映的一種建構國際秩序的欲求,而這種欲 求往往是國內政治秩序欲求的延伸。在「一面倒」的時後,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 醉心於與蘇聯共同建立共產世界的世界秩序;在和蘇聯交惡的時後,我們可以看 到毛澤東在語言上展現出領導者的姿態,欲讓中共挺身同時對抗美蘇兩霸;在主 張「一條線、一大片」的時後,我們又可以看到毛澤東所描繪、共同對抗蘇聯的 新世界秩序。這些對世界秩序的構想與宣傳其實也一次次的支撐著中共內部的政 治動員。

同時,就這類型國際秩序構想的本質來看,它是一種存在不平等次序的天下 次序觀,但這種不平等的次序安排同時也伴隨著不同義務與責任的安排。反映到 實際國際行為中,是一種認為國際應是由大國主導的行動思維。

其次,是受壓迫的「民族傷痕」,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地位與1960 中蘇

14 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團長、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1974 年 4 月10 日在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言。

15 引自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三民書局,台北:民 83,頁 1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交惡的外交傷痕,一再的提醒毛澤東必須要保持中共自身獨立自主的特性,而不 應再歸屬到任何可能削弱中共自主性的聯盟之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國力 差距懸殊,毛澤東仍然堅持要與兩極對抗。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 條線、一大片」的國際秩序構想下,毛澤東仍然沒有打算加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 序,而僅僅是和比較沒那麼具威脅性的敵人共同打擊最具威脅性的敵人。

最後,是「國家利益」的關懷,中共運用西發里亞的精神作為它反抗外來挑 戰或入侵的重要武器。這種思維和「民族傷痕」其實互為表裡,「民族傷痕」做 為「國家利益」關懷的內在動機,而「國家利益」的關懷則是「民族傷痕」的外 在表現。

第一項特性是一種「天下觀」視域底下產生的特性,而第三項特性則是「國 家觀」視域底下的特性。至於第二項特性,它能同時由「天下觀」與「國家觀」

產生,但卻仍無法脫離這兩者的範疇。因此,本文認為當代中國「多極世界」觀 的後設基礎,一方面可以追朔到過去歷史經驗中的「天下觀」;另一方面又可以 放到晚近的「國家觀」視域底下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