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與「國強必霸」的命題

第五章 習近平的多極世界觀探索

第二節 「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與「國強必霸」的命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第二節 「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與「國強必霸」的命題

上一個小節,我們總結了「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的內容與特性。然而,光是 毛澤東的國際觀本身在不同時期就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多極化世界」國際觀更 是分別經歷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四位領導人,根據中共領導人本 身想法或中共當時所處的國際情勢不同,他們的「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自然也都 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於是本小節將根據本研究的分析成果,勾勒出「多極化 世界」國際觀變化的輪廓。

除了描述「多極化世界」國際觀在不同中共領導人之間的變化外,本小節還 要從「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的變化,解讀中共的「多極化世界」國際觀是否會使 中共符合「國強必霸」的命題。

一、鄧小平的國際觀

往後隨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合作發展、共同對抗蘇聯為主軸的樂觀國際 觀更是強化了中共對這套世界秩序的認同,同時也比較能以理解、共同建設世界 次序的角度看待現有世界秩序。

像是美國從極欲打倒的「霸權」成為「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全人類利益」的 夥伴、歐洲國家從「美國霸權的附庸」成為「維護和平的力量」,甚至對巴勒斯 坦解放組織表示:「中國將始終一貫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業鬥爭,...(但) 以色列王國已經建立,要把它消滅是不現實的。」鄧小平還特別對第三世界國家 的領導人重新詮釋「社會主義」的意涵,希望他們接納現有國際秩序並和中共一 樣走入改革開放。

在這段時期,「發展」取代「對抗」而成為鄧小平國際觀的主軸。改革開放 的成功讓鄧小平相信,在「發展」的大旗下,意識形態存在衝突的各國都有可以 合作的可能,而這樣的環境反過來說對於中共的國家建設也有益處。在當時的鄧 小平國際觀視域下,現有的國際秩序和中共的國家利益是互通的,「天下觀」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國家觀」的視域並不衝突。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鄧小平晚期徹底轉變。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以及 1990 年代初期東歐政權相繼垮台,讓鄧小平對現有國際秩序本質的疑慮上升到最高點,

他原本所理解的那套國際秩序順間瓦解。

1989 年天安門事件後,先進國家對中共的制裁,以及東歐國家的變天,讓鄧 小平發現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終究是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是中共對世界次序想像 的第三次破滅。這次的破滅使鄧小平的國際觀從共建、融入國際秩序,「天下觀」

與「國家觀」可以調合併存的觀點,退到「天下觀」與「國家觀」站在光譜對立 面的國際觀。在這種感到不安全的狀態下,保衛「國格」的「國家觀」在鄧小平 晚期的國際觀中自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分量,而這種觀點卻也進一步限縮中共自身 參與世界秩序的範圍。

二、江澤民的國際觀

接在鄧小平之後的江澤民,基本上仍保留了鄧小平晚期的國際觀,比起融入 現有世界秩序之中,他更傾向於關注中共自身的「國格」有無被侵犯的可能。

像是第四章對江澤民2000 年在聯合國演講的分析就有提到,江澤民在國際 民主化與對聯合國定位的主題上,就主權國家應有的權益大書特書。而談到發展 中國家的發問題,也不忘強調經濟、技術援助應建立在尊重受助國主權的條件上。

但其實江澤民的國際觀傾向並不全然是出於他自身的意志,天安門事件與東 歐共產政權垮台的餘波仍對當時的中共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再加上 江澤民本身和身為開國領導人的毛澤東與鄧小平不同,身為繼承者的他在不穩定 的狀況下承受這樣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自然難以產生不偏向「國家觀」的國 際觀。

因此,儘管江澤民還是有透過和上海五國的互動來形塑合理的國與國之間的 互動關係,這個形塑過程最終還是為了江澤民保護中共的「國格」服務,比起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注如何塑造合理的世界秩序,他更在意如何使中共的主權不致受到侵害。

三、胡錦濤的國際觀

到了胡錦濤的時代,由於中共總體實力的上升,且國際環境上對於中共不利 的動盪較少,比起江澤民他顯得更有自信,對於參與國際秩序也更為積極。像是 在聯合國的演講記錄中,他曾表示:「中國將盡自己所能,為推動各國共同發展 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

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 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同時,相對於江澤民,胡錦濤對世界格局與中共自身的定位更為明確。這是 胡錦濤對於參與國際秩序更為積極的結果,正因為積極參與國際秩序,才能對自 身與世界的處境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從前面分析的結果來看,胡錦濤樂於使中共融入現有的世界次序,比起對立 更強調合作、比起衝突更強調共同面對挑戰。某種程度上,這和天安門事件前,

鄧小平以「發展」為主軸的國際觀更為相似。不同的地方在於鄧小平當時和西方 世界擁有蘇聯這個共同的對手,所以更有機會讓中共在統一戰線的機遇下融入現 有國際秩序,但胡錦濤沒有這個機會。不過胡錦濤的國際觀也因此站在過去失敗 的經驗上,重新思考「天下觀」與「國家觀」的相互關係。

四、習近平的國際觀

到習近平的時代,中共總體實力其實已經足以支撐他做出更多具體行動以形 塑現有的國際秩序,而不僅僅只是參與,像是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等都是這個 特性的具體展現。

同時,從文件詮釋分析的結果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習近平對於中共在現有 世界秩序中該有什麼樣的定位、該有哪些作為這些問題的回答顯得越來越清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但是,形塑現有的國際秩序是否代表著中共將建立自己的霸權呢?至少從本 研究分析的文件內容來看,並非如此。

習近平積極塑造出一種「分享的」、「共享的」大國崛起觀點,如同他在聯合 國演講記錄所說的:「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

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離不開各國人民的理解、支持、幫助。

中國人民圓夢必將給各國創造更多機遇,必將更好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習近平所描繪的國際秩序理想,是一種由大國共同建構的國際秩序,雖然這 套國際秩序是由大國所制定,但大國與小國的在這套秩序底下卻是平等的國與國 互動。這是一種「你好我也好」、「留餘地」的「天下思維」。

五、「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的演變

綜觀前面幾個段落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多極化世界」國際觀成形前 的鄧小平時期,「發展」、「聯合抗蘇」是中共外交概念的主軸。由於這兩個命題 同時滿足中共自身的發展需求與既有國際秩序對中共的期待,因此,「國家觀」

和「天下觀」這兩種國際觀是相容的。

直到1990 年代初期,在一連串國際環境的變動下,鄧小平才驚覺自己的國 際觀和現狀有所衝突,於是在「多極化世界」國際觀成形初期,「國家觀」與「天 下觀」產生對立,儘管仍期待參與國際秩序的建構,但基於現實國際環境的考量,

鄧小平把中共限縮在「國家觀」的圈圈裡面,而這種觀點也由江澤民繼承下來。

直到胡錦濤時期,「多極化世界」的國際觀才有所變化,而到習近平時期更 是大大突破既有的窠臼。也就是說,在這套「多極化世界」國際觀下,隨著中共 國力的增長與環境的變化,中共領導人意識到,比起透過「多極化世界」強調中 共自身的主權、國家利益,在這樣的國際觀底下發展一套得以穩定運作的世界秩 序才是這套國際觀底下最根本的欲求。當然國家利益、中共本身的存續很重要,

甚至如果主體本身不存在,那理想本身也無法實踐。也就是說,近代中國在經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一連串的國際觀發展脈絡後,「天下觀」與「國家觀」並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

而是互為主體的兩套觀念。

因此,我們可以說,「多極化世界」國際觀在成形後,雖然經歷了一段「國 家觀」與「天下觀」相互對立且側重「國家觀」的時期,但隨著國際環境的改善 與中共自身國力的發展,「天下觀」在這套觀念裡逐漸獲得主導地位,並與既有 的「國家觀」並存。

六、「多極化世界」國際觀與「國強必霸」的命題

根據這樣的發展脈絡,本研究認為中共的發展和「國強必霸」的命題有段不 小的距離。

首先,「國強必霸」建構在觀念上是完全排除「天下觀」的,它假定「生存」

是一個國家的唯一目標,因此國家會想辦法建立它的霸權體系以求生存。但這其 實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一個國家權力的擴張終究有其極限,為了「生存」而不斷 擴張權力反而會反過來威脅自身的「生存」。因此,中國才會有「天下觀」的這 套觀念,透過建設合理的國際秩序安排,以確保體系的穩定,而非單單依靠「霸 權」支撐。

其次,「多極化世界」國際觀並不是理想的產物,而是根據現實國際狀況而 產生的觀點。因此,在這套觀念下的外交行動並不會像過往毛澤東那般的蠻橫,

而是根據國際環境的現實狀況調整它的觀念與行為。也就是說,在當前國際社會 已普遍對中共崛起抱持警戒態度的當代,認為中共國力的上升會產生一個新的霸 權的構想並不現實。

最後,正如上個段落的分析所示,「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發展到習近平時期,

最後,正如上個段落的分析所示,「多極化世界」國際觀發展到習近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