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2017 年 12 月 201-246 頁.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陳睿宏. 摘 要 《周易圖》為多元輯收之圖說《易》著,機械化的圖式結構背後,反 映出龐博蘊奧的思想內涵,妙司神契,造微詣遠,多有可考索探析之處。 以圖式模式建構卦變之說,乃至以卦變主張作為易學之重要論述觀點,為 宋代易學關注的普遍現象, 《周易圖》中亦廣取諸卦變之圖式,故本文專取 與卦變有關之圖式,作為探述之主要論題。 《周易圖》輯制之卦變圖說, 包括〈序卦圖〉 、 〈雜卦圖〉 、 〈八卦推六十四卦圖〉 、 〈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 、 〈八卦生六十四卦圖〉 、 〈李氏六卦生六十四卦〉 、 〈乾坤大父母圖〉 、 〈復姤 小父母圖〉 、 〈八卦司化圖〉 、 〈十有八變成卦圖〉等圖式。透過檢索有關圖 式,進行各卦變之說的主要模式與具體內涵之理解分析,同時確立宋《易》 圖說於此發展之重要關注取向與傳衍系譜。 關鍵詞: 《周易圖》 、《大易象數鈎深圖》 、圖書易學、宋易、卦變. . . 2016/4/30 收稿,2016/12/19 審查通過,2017/1/11 修訂稿收件。 本文為科技部專題研究(104-2410-H-004-176) 「《周易圖》之重要圖式內涵析探」之部分 成果。 陳睿宏現職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 202.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An Analysis on Gua-bian Theories Reflected by the Yi-Diagrams in Zhouyitu Chen Rui-hong. Abstract Zhouyitu is a wide collection of Yi-diagrams. Behind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s of Yi-diagrams, a rich and profound philosophy is worthy of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for Yi philosophers in Song Dynasty to formulate Gua-bian theories through different diagram patterns, and then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guments based on their views of Gua-bian. And Zhouyitu is no exception. Thu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mainly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Yi-diagrams related to Gua-bian in Zhouyitu. Gua-bian Tu-shuo collected in Zhouyitu include: “Xu-gua-tu,” “Ba-gua-tui-64-gua-tu,” “Qian-kunjiao-cheng-64-gua-tu,” “Ba-gua-sheng-64-gua-tu,” “Li-shi-6-gua-sheng-64-gua,” “Qian-kun-da-fu-mu-tu,” “Fu-gou-xiao-fu-mu-tu,” “Ba-gua-si-hua-tu,” “Shi-youba-bian-cheng-gua-tu.” By examining the relevant diagram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ajor patterns of Gua-bian theories,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i Tu-shuo in Song Dynasty, and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diagrams. Keywords: Zhouyitu, Dayi xiangshu goushentu, Tu-shu, Song Yi, Gua-bian.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3)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03. 一、前言 圖書之學為宋代易學的開創性特色,皮錫瑞(1850-1908) 《經學通論》 指出「宋人圖書之學,出於陳摶,摶得道家之圖,刱為太極河洛先天後天 之說,宋人之言《易》學者多宗之」 。1陳摶(?-989)一系圖說,開啟宋代 、李挺之(?-1045) 、邵雍(1011-1077) 、 圖書之學的發展;劉牧(1011-1064) 周敦頤(1017-1073)等諸家之易學觀,成為主流之說,並不斷擴延衍制, 多元造作。至南宋朱震(1072-1138)廣輯圖說,探賾索隱,考鏡源流,承 傳故學,明記授受系譜,尤為有功;有關之圖說,除了前舉劉牧諸家之說 外,也包括廣泛的數論、卦變、納甲、消息、卦氣、律呂與天文等多元的 圖式,體現出圖書之學至此已然多元制說。2繼朱震之後,輯制收錄較為龐 《六經圖》至佚名《大易象數鈎深圖》與佚名 富者,楊甲(約 1110-1184) 《周易圖》 ,可以視為今見宋代圖說之最大宗者,3且與北宋圖說及朱震所 記多有相繫之處。 《周易圖》110 幅圖式,為多元輯制之圖說,機械化的圖式結構背後, 反映出龐博蘊奧的思想內涵,妙司神契,造微詣遠,多有可考索探析之處。 其重要之內容,包括如太極生成衍化之圖式、 〈河圖〉 、 〈洛書〉與相關數列 結構的主體圖式、先後天學的有關圖式、卦配方位之圖式、卦變圖說、釋 說六十四卦象義之圖式、釋說《易傳》大義之圖式、論釋象數《易》說之 1 2. 3. 見〔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年),頁 27。 朱震《漢上易傳・卦圖》輯制之圖說共五十四個圖式,參見〔宋〕朱震: 《漢上易傳•卦 圖》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年),頁 308-360。 《六經圖》中之易圖有 71 圖,《大易象數鈎深圖》141 圖,《周易圖》110 圖。三著所輯 之圖說,綜取北宋以降至南宋前期諸家之說,不論圖式之名稱或結構內容,多數為相同 或相近者。其中《六經圖》之圖式,全為《大易象數鈎深圖》所有,則後者為後繼之增 輯者。又,《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之比對,圖式相同或相近者,高達 92 幅。 三著總合參照比較,應屬南宋時期同一系之圖說。有關內容,參見陳睿宏: 《宋代圖書易 (臺北:政大出版社, 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 2016 年) ,頁 21-58。本文《大易象數鈎深圖》採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佚名: 《大 易象數鈎深圖》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5 冊,並參考 《通志堂經解》本(〔清〕徐乾學等輯: 《通志堂經解》 (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 年)) 與《道藏》本(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正統道藏》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 ; 《周易圖》採《道藏》本(〔宋〕佚名: 《周易圖》 ,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 《正統道藏》第 4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

(4) 204.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圖式,其他又如專述邵雍《皇極經世》世運之說的圖式,如〈邵氏皇極經 世之圖〉 、 〈皇極經世全數圖上〉 、 〈皇極經世全數圖下〉 、 〈皇極經世先天數 《太玄》與關朗(?-?)之學的圖 圖〉等圖;又有闡述揚雄(西元前 53-18) 《周 式,如〈太玄準易圖〉 、 〈關子明擬玄洞極經圖〉 ;專言郭京(?-1127) 易舉正略》的圖說易學觀。有關圖式皆有其時代發展的學術研究價值。其 中以圖式模式建構卦變之說,乃至以卦變主張作為易學命題之重要論述觀 點,為宋代易學關注的普遍現象; 《周易圖》中廣取多元之卦變圖式,體 現時代《易》說之特色,故本文專取與卦變有關之圖式,作為探述之主要 論題。 完整的六十四卦卦變系統之建立,歷傳文獻所見,漢代學者以京房(西 元前 77-37)的八宮卦次之說與虞翻(164-233)的卦變說最具代表性。京 房確立六十四卦的分類衍化屬性,可以視為另類的卦變體系;虞翻具體的 建立六十四卦的卦變關係,以乾坤陰陽消息變化的十二消息卦為基礎,進 一步衍生各個雜卦,建立一套六十四卦聯繫關係的變化體系。宋人特別關 注卦變的議題,除了京房之說的重現轉釋外,虞翻的觀點,也一直為學者 所討論或改造新制者,如李挺之、邵雍根據虞翻之說,建立新的卦變主張, 卦變之說儼然成為宋儒討論象數之學的重要命題。 《周易圖》輯制諸多卦變 圖說,包括〈八卦推六十四卦圖〉 、 〈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 、 〈八卦生六十 四卦圖〉 、 〈李氏六卦生六十四卦〉 、 〈序卦圖〉 、 〈八卦司化圖〉 、 〈十有八變 成卦圖〉等圖式。本文透過檢索有關圖式,進行各卦變之說的主要模式與 具體內涵之理解分析,同時確立宋《易》圖說於此發展之重要關注取向與 傳衍系譜。. 二、八宮卦次圖說 《周易圖》制說〈八卦推六十四卦圖〉 ,見圖 1 所示;4《大易象數鈎 深圖》作〈八卦變六十四卦圖〉 ,如圖 2 所示。5. 4 5.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上,頁 672。 見〔宋〕佚名:《大易象數鈎深圖》,卷中,頁 32-33。.

(5)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05. 圖 1:八卦推六十四卦圖. 圖 2:八卦變六十四卦圖. 《周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雖圖式構成形式不同,但所表述的 內容大抵相同,皆在說明京房的八宮卦次之說,以表格方式呈現,即表 1 所 見之內容:. 表 1:京房八宮卦次說 上世. 乾. 震. 坎. 艮. 坤. 巽. 離. 兌. 一世. 姤. 豫. 節. 賁. 復. 小畜. 旅. 困. 二世. 遯. 解. 屯. 大畜. 臨. 家人. 鼎. 萃. 三世. 否. 恆. 既濟. 損. 泰. 益. 未濟. 咸. 四世. 觀. 升. 革. 睽. 大壯. 妄. 蒙. 蹇. 五世. 剝. 井. 豐. 履. 夬. 噬嗑. 渙. 謙. 遊魂. 晉. 大過. 明夷. 中孚. 需. 頤. 訟. 小過. 歸魂. 大有. 隨. 師. 漸. 比. 蠱. 同人. 歸妹.

(6) 206.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有關圖說之重要蘊意,分述如下: (一)立八宮推六十四卦 京房的八宮卦次序,主要服膺《說卦》論「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所表述的乾坤生六子之主張,惟《說卦》卦序為乾、坤、坎、離、震、艮、 巽、兌之順序,6而京房則區分四陽四陰,為乾、震、坎、艮、坤、巽、離、 兌的八卦次序,以三畫卦之八純卦自重為宮卦,每一宮卦各自變出七卦, 即每一宮卦合屬八個卦,八宮卦共成六十四卦。京房論述乾宮歸魂大有卦 時,指出「乾生三男,次入震宮八卦」 ,7強調乾生三子的卦次之別,故乾 宮之後即入於震宮,故進一步云「本乎乾而生乎震,故曰長男」 ; 「資於始 而成乎終,坎降中男而曰坎,互陽爻居中為坎卦」 。8其他各卦亦本此卦序 之變化系統。 《大易象數鈎深圖》同京房之八卦次序,而《周易圖》並未重 視乾、震、坎、艮、坤、巽、離、兌的八卦順序,亦未關注由乾而入於震 宮之懿旨,次序稍異,以乾、坤為首,並依次三子卦、三女卦,基本上仍 肯定乾坤生六子的概念。 以乾、坤為首,象徵天地的優先性地位,以及作為陰陽的化生根本, 具宇宙生成之展現,則可以視為萬物之宗祖,同父母為家庭之主,統其子 女一般,以乾父統震、坎、艮三子之卦,坤母統巽、離、兌三女之卦。京 房的八宮卦卦序,依準《說卦》乾坤統六子之法,惟陰陽各分,排序為前 陽後陰,前以乾統震、坎、艮為陽卦,後以坤統巽、離、兌為陰卦,此種 序列與西漢帛書《周易》屬同一系統,9具有統緒與邏輯理路的確立六十四 6. 7. 8 9. 《說卦》提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的八卦卦序 之說(見〔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正義: 《周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 館,1997 年) ,卷 9,頁 183) ,依序為乾、坤、艮、兌、震、巽、坎、離等相錯之卦序。 陸績據乾坤生六子的概念,注明: 「乾生三男,坤生三女,陽以陽,陰以陰,求奇偶定數 於象也。」同見〔漢〕京房著, 〔吳〕陸績注,郭彧校點: 《京氏易傳》 ,卷上,收於郭彧: 《京氏易傳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 年),頁 73。 見同上註,卷上,頁 81。 1973 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十二萬餘字的帛書,有關《周易》的部分有二萬 餘字,包括了經與傳的內容。帛書《周易》與今本《周易》最大的不同反映在其卦序上; 帛書排序有其規律性,採重卦的方法為之,將一個六畫卦分為上下兩個二畫卦,以三畫 的八卦為單位,將六十四卦分成八組,類似京房分八宮卦為八組一般。其上卦排列的次 序為: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卦的排列次序是:乾、坤、艮、兌、坎、 離、震、巽。上卦與下卦八八成組,而為六十四卦。因此,京房的八宮卦卦序形式表現, 近於《馬王堆帛書周易》卦序,其八宮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以陽卦在前.

(7)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07. 卦的變化關係。 《周易圖》重列京房之法,特以乾坤為首,尤其凸顯乾坤的 根源性意義。 京房的八宮卦序之說, 《周易圖》名為〈八卦推六十四卦圖〉 ,而《大 易象數鈎深圖》則名〈八卦變六十四卦圖〉 ,認同由八卦推衍變化而為六十 四卦的變化系統。以八經卦(純卦)之重卦為主體的本卦,建立八個宮卦 的推變關係;各宮卦的初爻變而為一世卦,二爻續變為二世卦,三爻再變 為三世卦,四爻再變為四世卦,五爻再變為五世卦;變化至極而別為另一 宮屬,故不再六爻皆變,而取五世卦之第四爻再變,即回復原本上世卦的 第四爻爻性,此稱之為遊魂卦;遊魂卦再次推變,取其內卦三爻皆變,即 恢復上世卦原來下卦的爻性,此推變之卦稱為歸魂卦。以乾宮而言,乾 卦 為上世卦,初爻變為一世姤 卦,二爻再變為二世遯 卦,三爻再變為三世 否 卦,四爻再變為四世觀 卦,五爻再變為五世剝 卦,五世卦四爻再變 為遊魂晉卦,遊魂卦下卦三爻皆變為歸魂大有 卦。 京房以「遊魂」為名,釋說晉卦時,指出「精粹氣純,是為遊魂」 ,陸 績(188-219)進一步解釋: 為陰極剝盡,陽道不可盡滅,故返陽道,道不復本位,為歸魂 例入卦。10 不論各個世卦、遊魂或歸魂,皆在說明陰陽氣化流行之道,即陰陽遞嬗, 相替變化,剝極而復返,氣之元性尚存,不可盡滅;陰剝於陽,陽未可盡 剝,陽性猶存,重返於陽;同樣的,陽剝於陰,陰未可盡剝,陰性猶在, 重返於陰。氣升五世之後,不往亢極而升,而返於四,即其所謂之遊魂, 包括晉 卦、大過 卦、明夷 卦等八卦。歸魂卦以回復本卦內卦三爻本來 氣性,表現氣化終而復始、往來不窮、生生不息之道,即大有 卦、隨 卦、 師 卦等八卦。 京房的八宮卦次變化系統之形成,建立在其「四易」之說的框架上, 其「積算法」指出:. 10. 而陰卦在後,陽卦以乾居首而統艮、坎、震,陰卦以坤居首而統兌、離、巽,亦同於《說 卦》乾坤父母卦統六子之概念。 見〔漢〕京房著,〔吳〕陸績注,郭彧校點:《京氏易傳》,卷上,頁 71,陸績之注文。.

(8) 208.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八純八純俗 本作六世訛。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11 不論「遊魂」之名,或是三才之說,京房皆當本諸《易傳》所言, 《繫辭上》 有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同時與《說卦傳》申明三才之道, 12京房的 觀點乃據《易傳》所作之運用與轉化。八宮分四易,闡明陰陽流行分合、物 之終始死生之道,一切的變化,同六十四卦卦爻之變,總在陰陽二氣的流衍, 透過卦爻之變的形式具體開展。 (二)宮卦變化模式 每一宮卦的變化模式,京房採取有規律的爻變原則,一世卦至五世卦 以有次第的一爻變之方式,遊魂卦也採一爻變,但取五世卦的第四爻進行 爻變,而歸魂卦則以遊魂卦內卦三爻全變的方式形成,體現陰陽流行的遞 變關係,尤其一世卦至五世卦,仿取卦氣由下而上的變化原理,與十二消 息卦以一爻逐次變化的形成方式相似。以爻變成其卦,反映《易》以陰陽 為變之特性,即《繫辭上》所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理。13陰陽之變, 即氣之變,氣的生成變化,初始都是本於由下而上運行模式,此後天氣與 地氣相運繁衍,故京房推演八宮卦,從世卦而至遊魂、歸魂,皆從第一爻 而次第變化,符合氣化運行原則。同時,京房結合本宮卦五行之屬性,重 新形成由不同於本宮卦的干支、星宿、建候、積算等因素的卦體,體現出 由一爻之陰陽變化而形成整個卦體的變化。這種爻變之特質,以及五行諸 元素的結合,並非為《大易象數鈎深圖》或《周易圖》的圖式建構者所關. 11. 12. 13. 參見惠棟《易漢學》引京房「積算法」之說。見〔清〕惠棟:《易漢學》,收於〔清〕紀 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2 冊,卷 4,頁 340。 「八純」俗本作「六世」, 與京房《易》說不符,惠棟認為訛誤,當為「八純」,據改。 京房於三才之用, 「遊魂」與「四易」之說,本於《易傳》之說。包括《繫辭上》云: 「《易》 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繫辭下》云: 「 《易》 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 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繫辭下》又云: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說卦傳》云: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故《易》六位而成章。」 (〔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正義: 《周易注疏》, 卷 7,頁 147;卷 8,頁 175;卷 8,頁 176;卷 9,頁 183) 見同上註,卷 7,頁 145。.

(9)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09. 注;圖式建構者重在試圖為京房藉由爻變所形成的六十四卦變化體系,確 立出陰陽變化背後所存在的數理與邏輯觀的合理衍化規律。 《周易圖》於圖式之後,取用鄭氏之說進行說明: 鄭氏云:乾順進一得姤;姤,乾之一世。自姤進二得遯;遯, 乾之二世。自遯進四得否;否,乾之三世。自否進八得觀; 觀,乾之四世。自觀進十六而得剝;剝,乾之五世也。上爻不 變,故三十二數不用。彼三十陰、三十二陽,皆六十四卦上爻 耳。卦有遊魂、歸魂,亦以八與十六為法。乾遊魂自剝退八而 得晉,歸魂自乾進十六而得大有,此自然之理也。坤逆進亦以 此準焉。 震退一得豫,自豫進二得解,自解進四得恆,自恆退八得升, 自升進十六得井,而五世備。遊魂則自井進八而得大過,歸魂 則自本卦進十六而得隨焉。 坎右進一節,退二屯,自屯進四既濟,自既濟進八革,自革退 十六得豐,而五世備矣。遊魂則自豐退八而得明夷,歸魂則自 本卦退十六而得師焉。離亦如之,艮右退一賁,自賁退二大 畜,退四損,自睽退十六履,而五世備。遊魂則自履進八而得 中孚,歸魂則自本卦退十六得漸。兌亦如之。14 此「鄭氏」當指鄭東卿(?-?)或鄭厚(?-?) ,然從引述內容專於用數的角 度言,對照二家《易》說之可能特性,指為鄭東卿的可能性尤高。15解讀京. 14 15.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上,頁 672-673。 根據《周易圖》所輯收之圖式與文字說明,提及鄭姓圖說者,最先者為其第三圖「〈鄭氏 太極貫一圖〉」 ,並於文字說明中直言「少枚先生」 ,即南宋前期易學家鄭東卿。其次於第 七圖「〈日月為易〉」,文字說明中云「鄭氏厚曰:……」,即引鄭厚之言進行論述。再其 次,第八圖「〈六位三極圖〉」,亦引「合沙鄭少枚先生」(即鄭東卿)之言作說明。再其 次,即京房八宮卦次之本圖說「〈八卦推六十四卦圖〉」,文字說明僅言「鄭氏云」。再其 次,第二十二圖「〈卦配方圖〉」,文字說明云「鄭合沙曰」 ,即鄭東卿。又,第二十八圖 「〈乾坤易簡之圖〉」之前,標明「六十四卦圖並說,合沙鄭先生撰」 ,明白指出六十四卦 的圖說,為鄭東卿所撰(見同上註,卷上,頁 664、666、667、672、673;卷中,頁 678)。 從上文所引,可以看出「鄭氏」當為二家之一,而《周易圖》作者,對鄭東卿似乎尤為 尊崇,以「少枚先生」 、 「鄭先生」 、 「合沙鄭先生」為名,至於鄭厚,則稱「鄭氏厚」 ,依 語言之習慣, 「鄭氏」或指鄭厚的可能性較高,然從現存有限《易》說文獻,鄭東卿則特.

(10) 210.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房八宮六十四卦之變化,取邵雍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再而八、十六、三 十二,至六十四的「加一倍法」之觀點,然而邵雍此法乃在建構先天之學 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生成,而鄭氏立說則在述明京房宮卦之演變。或許 從當中可以透顯出邵雍之法,有參照京房之說而創制者。 由太極而分判陰陽,累進一倍的不斷推衍變化,從數學的概念言,即 2 的次方遞進,所形成的六十四卦,即可藉二進位的數值變化,確立每一個 卦所代表的數值,所以邵雍立伏羲先天六十四之方圖,取此數值概念而推 定,如圖 3 所見。16. 16. 顯於用數,合於圖說用數之特性。二家所處時代貼近,所傳《易》說,已難知其實貌, 由世傳有限之文獻,推知鄭東卿長於象數與圖說,又特好言數,而鄭厚則專於考辨與章 句。鄭東卿字少梅,三山(今福州市)人,自號合沙漁父,官至溫州永嘉主簿。馮椅《易 輯傳》多引鄭東卿之學,並於〈附錄〉中錄其於紹興 7 年(1137)所撰自序,馬端臨《文 獻通考・經籍考》亦錄。著《易卦疑難圖》二十五卷、 《易說》三卷、 《大易約解》九卷、 《先天圖注》一卷,又作《尚書圖》一卷,圖有七十(參見〔清〕朱彝尊: 《經義考》 (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卷 80,頁 447;又見〔清〕徐文靖:《禹貢會箋・原序》,收 於〔清〕紀昀、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8 冊,頁 251;又見〔宋〕梁克 家: 《淳熙三山志》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84 冊,卷 29,頁 398) ,諸作今皆亡佚。師承丘程。丘程字憲古,建陽人,北宋徽宗政和 2 年(1112) 進士,其學傳鄭東卿,鄭氏傳潘冠英(潘氏生卒里籍未詳) 。有關記載參見〔宋〕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74 冊,卷 1, 頁 538;〔清〕朱彝尊:《經義考》,卷 25,頁 149;以及〔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 考》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60 冊,卷 14,頁 217-218。 鄭厚,字景書,一字敘友,為鄭樵之從兄。莆田(即白沙廣山)人。紹興 5 年(1135) 進士,官授左從事郎,泉州節度推官,為秦檜弄權而被罷職;秦檜死後重任昭信軍節度 推官、左承高郎,後知湘鄉縣。 《宋史》 、 《明一統志》 、 《福建通志》 、 《經義考》諸籍多錄 生平事略。文獻所見引《易》之說,大抵擅於章句訓義考辨。 《經義考》指出: 「《存古易》 (見〔清〕朱彝尊: 削去〈彖〉 、 〈象〉 、 〈文言〉 、 《大傳》 ,以為皆後之學《易》者所作。」 《經義考》,卷 25,頁 150)疑《易傳》非為孔子所作。 圖式取自《大易象數鈎深圖》中之〈伏羲先天圖〉中之方圖。見〔宋〕佚名: 《大易象數 鈎深圖》,卷上,頁 16。.

(11)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圖 3:先天六十四卦方圖. 211. 圖 4:六十四卦數值序列圖. 邵氏立六十四卦之次第,有其數理上之邏輯規則,以「0」與「1」表 「111111」 :1×25+1×24+1×23+1× 述陰與陽,則乾 卦六陽之數值最高: 22+1×21+1×20=63;坤 卦六陰之數值最低: 「000000」 :0×25+0×24+0× 23+0×22+0×21+0×20=0;左上角坤卦之後依序的剝 卦為「000001」 :0× 25+0×24+0×23+0×22+0×21+1×20=1;比 卦為「000010」 :0×25+0×24+0 ×23+0×22+1×21+0×20=2;觀 卦為「000011」 :0×25+0×24+0×23+0× 22+1×21+1×20=3;其餘各卦數值依序為 4、5、6、7……,由左上坤卦數 值 1 有序次第至最後右下之乾卦數值 63。以六十四卦之 64 數值為減數之基 數,則乾卦為 64-63=1,也就是乾卦之序列第一,而坤卦為 64-0=64,也就 是坤卦序列為最後,剝卦為 64-1=63,比卦為 64-2=62,觀卦為 64-3=61, 餘各卦亦同理。有關六十四卦之數值序列如圖 4 所示。鄭氏亦取用邵雍的 加一倍法之方式,但每一卦的數值換算則不同。邵雍的二進位方式,數值 由始至終之序列為從上爻而至初爻,舉前述比 卦為例,為「000010」上 六陰爻為 0,即第一位,九五陽爻為 1,即第二位,餘按序排列,得數為 0 ×25+0×24+0×23+0×22+1×21+0×20=2。然而,鄭氏對於京房的八宮六十 四卦數值認定,比 卦數值由始而終之序列為初爻而至上爻,即「010000」 =0×25+1×24+0×23+0×22+0×21+0×20=16,其卦數即為實際的陰陽之 數,不以 64 減之,則比卦得數 16,即為本有之陰陽卦數,亦即物質能量的 實有數值。因此,兩者數值取用方式之不同,所得卦數則不同。.

(12) 212.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三)六十四卦推衍數值與運動結構 考索鄭氏之言,陰陽的推變,每一宮卦由初爻而至上爻的變化,為加 一倍法之方式進行變化,即由一而二、而四、而八、而十六,至上爻而為 三十二,惟上爻終極不變,以保同為一宮之質,故每一宮卦僅在一、二、 四、八、十六等數值進行變化,也就是透過這樣的加一倍方式,確立京房 八宮六十四卦的卦變規則。 1. 以乾宮言之 由上世至歸魂,依序為乾 、姤 、遯 、否 、觀 、剝 、晉 、大 有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乾 卦(111111)=1×25+1×24+1×23+1×22+1×21+1×20=63 一世姤 卦(111110)=1×25+1×24+1×23+1×22+1×21+0×20=62 二世遯 卦(111100)=1×25+1×24+1×23+1×22+0×21+0×20=60 三世否 卦(111000)=1×25+1×24+1×23+0×22+0×21+0×20=56 四世觀 卦(110000)=1×25+1×24+0×23+0×22+0×21+0×20=48 五世剝 卦(100000)=1×25+0×24+0×23+0×22+0×21+0×20=32 遊魂晉 卦(101000)=1×25+0×24+1×23+0×22+0×21+0×20=40 歸魂大有 卦(101111)=1×25+0×24+1×23+1×22+1×21+1×20=47 乾卦進一爻變,即初爻陽變陰而為一世姤卦,取加一倍法,即起始為 1(即 20) ,而從卦數觀之,乾卦 63 數,退 1 數則為 62,即姤卦之卦數,此即鄭 氏所言「乾順進一得姤;姤,乾之一世」 。乾卦變至二爻,由姤卦再退 2 數 ,為遯卦 60 卦數,故鄭氏云「自姤進二得遯;遯,乾之二世」 。乾 (即 21) 卦變至三爻,由遯卦退 4(即 22)為否卦 56 卦數,所謂「自遯進四得否; 否,乾之三世」 。乾卦變至四爻,由否卦退 8(即 23)為觀卦 48 卦數,即 「自否進八得觀;觀,乾之四世」 。乾卦變至五爻,由觀卦退 16(即 24) 。乾卦上爻不 為剝卦 32 卦數,即「自觀進十六而得剝;剝,乾之五世也」 再續變,倘續變上爻,將入於他宮,此即所謂「上爻不變,故三十二數不 用」 ,不再以剝卦再進 32 數。遊魂卦即由剝卦四爻再變,剝卦 32 數進 8 數 。歸魂卦又由原來遊魂卦, 即晉卦 40 卦數,為「乾遊魂自剝退八而得晉」 再變下卦三爻,即乾退 16 數,為大有卦 47 卦數,故云「歸魂自乾進十六 而得大有」 。以陰陽的變化,確立每個卦的卦數,展現出數值衍化具有高度 的邏輯性與合理性,並藉此說明自然推變之理。.

(13)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13. 2. 以坤宮言之 由上世至歸魂,依序為坤 、復 、臨 、泰 、大壯 、夬 、需 、 比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坤 卦(000000)=0×25+0×24+0×23+0×22+0×21+0×20=0 一世復 卦(000001)=0×25+0×24+0×23+0×22+0×21+1×20=1 二世臨 卦(000011)=0×25+0×24+0×23+0×22+1×21+1×20=3 三世泰 卦(000111)=0×25+0×24+0×23+1×22+1×21+1×20=7 四世大壯 卦(001111)=0×25+0×24+1×23+1×22+1×21+1×20=15 五世夬 卦(011111)=0×25+1×24+1×23+1×22+1×21+1×20=31 遊魂需 卦(010111)=0×25+1×24+0×23+1×22+1×21+1×20=23 歸魂比 卦(010000)=0×25+1×24+0×23+0×22+0×21+0×20=16 依加一倍法,坤卦進 1 則為一世卦復卦,為 1(0 加 1)卦數;復卦再進 2 為二世卦臨卦 3(1 加 2)卦數;臨卦 3 再進 4 為三世卦泰卦 7(3 加 4)卦 數;泰卦 7 再進 8 為四世卦大壯卦 15(7 加 8)卦數;大壯卦 15 再進 16, 即五世卦夬卦 31(15 加 16)卦數;遊魂卦為自夬卦 31 退 8,即需卦 23(31 減 8)卦數;歸魂卦為自坤卦進 16,即比卦 16(0 加 16)卦數。乾順坤逆, 變化之理皆同。 3. 以震宮言之 以震宮上世至歸魂,依序為震 、豫 、解 、恆 、升 、井 、大過 、隨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震 卦(001001)=0×25+0×24+1×23+0×22+0×21+1×20=9 一世豫 卦(001000)=0×25+0×24+1×23+0×22+0×21+0×20=8 二世解 卦(001010)=0×25+0×24+1×23+0×22+1×21+0×20=10 三世恆 卦(001110)=0×25+0×24+1×23+1×22+1×21+0×20=14 四世升 卦(000110)=0×25+0×24+0×23+1×22+1×21+0×20=6 五世井 卦(010110)=0×25+1×24+0×23+1×22+1×21+0×20=22 遊魂大過 卦(011110)=0×25+1×24+1×23+1×22+1×21+0×20=30 歸魂隨 卦(011001)=0×25+1×24+1×23+0×22+0×21+1×20=25 依加一倍法,震卦卦數 9,退 1 則為一世卦豫卦,卦數為 8(9 減 1) ,所謂 ,卦數為 「震退一得豫」 ;豫卦再進 2 為二世卦解卦,即「自豫進二得解」 10(8 加 2) ;解卦 10 再進 4 為三世卦恆卦,即「自解進四得恆」 ,卦數為 14(10 加 4) ;恆卦 14 再退 8 為四世卦升卦,即「自恆退八得升」 ,卦數為.

(14) 214.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6(14 減 8) ;升卦 6 再進 16 即五世卦井卦,即「自升進十六得井,而五世 ;遊魂卦自井卦 22 進 8,即大過卦 30(22 加 8) 備」 ,卦數為 22(6 加 16) 卦數,即所謂「遊魂則自井進八而得大過」 ;歸魂卦為自震卦進 16,所謂 。 「歸魂則自本卦進十六而得隨焉」 ,即隨卦卦數為 25(9 加 16) 4. 以坎宮言之 坎宮上世至歸魂,依序為坎 、節 、屯 、既濟 、革 、豐 、明夷 、師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坎 卦(010010)=0×25+1×24+0×23+0×22+1×21+0×20=18 一世節 卦(010011)=0×25+1×24+0×23+0×22+1×21+1×20=19 二世屯 卦(010001)=0×25+1×24+0×23+0×22+0×21+1×20=17 三世既濟 卦(010101)=0×25+1×24+0×23+1×22+0×21+1×20=21 四世革 卦(011101)=0×25+1×24+1×23+1×22+0×21+1×20=29 五世豐 卦(001101)=0×25+0×24+1×23+1×22+0×21+1×20=13 遊魂明夷 卦(000101)=0×25+0×24+0×23+1×22+0×21+1×20=5 歸魂師 卦(000010)=0×25+0×24+0×23+0×22+1×21+0×20=2 依加一倍法,坎卦卦數 18,進 1 則為一世卦節卦,卦數為 19(18 加 1) , ,卦數為 所謂「坎右進一節」 ;節卦退 2 為二世卦屯卦,即節卦「退二屯」 17(19 減 2) ;屯卦 17 進 4 為三世卦既濟卦,即「進四既濟」 ,卦數為 21 (17 加 4) ;既濟卦 21 進 8 為四世卦革卦,即「自既濟進八革」 ,卦數為 29(21 加 8) ;革卦 29 退 16 即五世卦豐卦,即「自革退十六得豐,而五世 ;遊魂卦自豐卦 13 退 8,即明夷卦 5(13 減 備矣」 ,卦數為 13(29 減 16) 8)卦數,即所謂「遊魂則自豐退八而得明夷」 ;歸魂卦為自本卦坎卦 18 退 16,所謂「歸魂則自本卦退十六而得師焉」 ,即師卦卦數為 2(18 減 16) 。 5. 以艮宮言之 艮宮上世至歸魂,依序為艮 、賁 、大畜 、損 、睽 、履 、中孚 、漸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艮 卦(100100)=1×25+0×24+0×23+1×22+0×21+0×20=36 一世賁 卦(100101)=1×25+0×24+0×23+1×22+0×21+1×20=37 二世大畜 卦(100111)=1×25+0×24+0×23+1×22+1×21+1×20=39 三世損 卦(100011)=1×25+0×24+0×23+0×22+1×21+1×20=35 四世睽 卦(101011)=1×25+0×24+1×23+0×22+1×21+1×20=43 五世履 卦(111011)=1×25+1×24+1×23+0×22+1×21+1×20=59.

(15)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15. 遊魂中孚 卦(110011)=1×25+1×24+0×23+0×22+1×21+1×20=51 歸魂漸 卦(110100)=1×25+1×24+0×23+1×22+0×21+0×20=52 艮卦卦數 36,進 1 則為一世卦賁卦,卦數為 37(36 加 1) ,鄭氏稱「艮右 ,卦數為 退一賁」 ;賁卦 37 進 2 為二世卦大畜卦,所謂「自賁退二大畜」 39(37 加 2) ;大畜卦 39 退 4 為三世卦損卦,即「大畜退四損」 ,卦數為 35(39 減 4) ;損卦 35 進 8 為四世卦睽卦,卦數為 43(35 加 8) ;睽卦 43 進 16 即五世卦履卦,即「自睽退十六履,而五世備」 ,卦數為 59(43 加 16) ;遊魂卦自履卦 59 退 8,即中孚卦 51(59 減 8)卦數,即所謂「遊魂 則自履進八而得中孚」 ;歸魂卦為自本卦艮卦 36 進 16,所謂「歸魂則自本 。 卦退十六得漸」 ,得漸卦卦數為 52(36 加 16) 6. 以巽宮言之 巽宮上世至歸魂,依序為巽 、小畜 、家人 、益 、 妄 、噬嗑 、 頤 、蠱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巽 卦(110110)=1×25+1×24+0×23+1×22+1×21+0×20=54 一世小畜 卦(110111)=1×25+1×24+0×23+1×22+1×21+1×20=55 二世家人 卦(110101)=1×25+1×24+0×23+1×22+0×21+1×20=53 三世益 卦(110001)=1×25+1×24+0×23+0×22+0×21+1×20=49 四世. 妄 卦(111001)=1×25+1×24+1×23+0×22+0×21+1×20=57. 五世噬嗑 卦(101001)=1×25+0×24+1×23+0×22+0×21+1×20=41 遊魂頤 卦(100001)=1×25+0×24+0×23+0×22+0×21+1×20=33 歸魂蠱 卦(100110)=1×25+0×24+0×23+1×22+1×21+0×20=38 上世巽卦卦數 54,進 1 則為一世卦小畜卦,卦數為 55(54 加 1) ;小畜卦 55 退 2 為二世卦家人卦,卦數為 53(55 減 2) ;家人卦 53 退 4 為三世卦益 ;益卦 49 進 8 為四世卦无妄卦,卦數為 57(49 卦,卦數為 49(53 減 4) 加 8) ;无妄卦 57 退 16 即五世卦噬嗑卦,卦數為 41(57 減 16) ;遊魂卦自 噬嗑卦 41 退 8,即頤卦 33(41 減 8)卦數;歸魂卦為自本卦巽卦 54 退 16, 。 得蠱卦卦數為 38(54 減 16) 7. 以離宮言之 離宮上世至歸魂,依序為離 、旅 、鼎 、未濟 、蒙 、渙 、訟 、 同人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離 卦(101101)=1×25+0×24+1×23+1×22+0×21+1×20=45 一世旅 卦(101100)=1×25+0×24+1×23+1×22+0×21+0×20=44.

(16) 216.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二世鼎 卦(101110)=1×25+0×24+1×23+1×22+1×21+0×20=46 三世未濟 卦(101010)=1×25+0×24+1×23+0×22+1×21+0×20=42 四世蒙 卦(100010)=1×25+0×24+0×23+0×22+1×21+0×20=34 五世渙 卦(110010)=1×25+1×24+0×23+0×22+1×21+0×20=50 遊魂訟 卦(111010)=1×25+1×24+1×23+0×22+1×21+0×20=58 歸魂同人 卦(111101)=1×25+1×24+1×23+1×22+0×21+1×20=61 上世離卦卦數 45,退 1 則為一世卦旅卦,卦數為 44(45 減 1) ;旅卦 44 進 2 為二世卦鼎卦,卦數為 46(44 加 2) ;鼎卦 46 退 4 為三世卦未濟卦,卦數為 42 (46 減 4) ;未濟卦 42 退 8 為四世卦蒙卦,卦數為 34(42 減 8) ;蒙卦 34 進 16 即五世卦渙卦,卦數為 50(34 加 16) ;遊魂卦自渙卦 50 進 8,即訟卦 58(50 加 8)卦數;歸魂卦為自本卦離卦 45 進 16,得同人卦卦數為 61(45 加 16) 。 8. 以兌宮言之 兌宮上世至歸魂,依序為兌 、困 、萃 、咸 、蹇 、謙 、小過 、 歸妹 ,各卦之數值為: 上世兌 卦(011011)=0×25+1×24+1×23+0×22+1×21+1×20=27 一世困 卦(011010)=0×25+1×24+1×23+0×22+1×21+0×20=26 二世萃 卦(011000)=0×25+1×24+1×23+0×22+0×21+0×20=24 三世咸 卦(011100)=0×25+1×24+1×23+1×22+0×21+0×20=28 四世蹇 卦(010100)=0×25+1×24+0×23+1×22+0×21+0×20=20 五世謙 卦(000100)=0×25+0×24+0×23+1×22+0×21+0×20=4 遊魂小過 卦(001100)=0×25+0×24+1×23+1×22+0×21+0×20=12 歸魂歸妹 卦(001011)=0×25+0×24+1×23+0×22+1×21+1×20=11 上世兌卦卦數 27,退 1 則為一世卦困卦,卦數為 26(27 減 1) ;困卦 26 退 2 為二世卦萃卦,卦數為 24(26 減 2) ;萃卦 24 進 4 為三世卦咸卦,卦數 ;咸卦 28 退 8 為四世卦蹇卦,卦數為 20(28 減 8) ;蹇卦 為 28(24 加 4) 20 退 16 即五世卦謙卦,卦數為 4(20 減 16) ;遊魂卦自謙卦 4 進 8,即小 過卦 12(4 加 8)卦數;歸魂卦為自本卦兌卦 27 退 16,得歸妹卦卦數為 11(27 減 16) 。 筆者據鄭氏依京房八宮卦次所建構的六十四卦變化系統,繪製見圖 5 所示之圖式,名為〈八宮卦陰陽流行變化圖〉 ,反映出對立有序的陰陽流行 變化關係,八宮卦兩兩相互呼應對立,明顯的突出化、具體化,層次有別 的數理化原理,為此變化體系,建立合理性的數值變化規則。.

(17)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圖 5:八宮卦陰陽流行變化圖. 三、乾坤交成六十四卦變化圖說 《周易圖》輯制〈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 ,17見圖 6 所示:. 圖 6: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 17.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上,頁 670。. 圖 7:乾坤交錯成六十四卦圖. 217.

(18) 218.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此一圖說表達的六十四卦變化意蘊: (一)此一圖式,正為漢代卦氣思想的圖構形式之呈現,與朱震於《漢上 易傳・卦圖》中所輯制〈乾坤交錯成六十四卦圖〉相似(見圖 7 所 示) 。18由乾坤(陰陽)的變化,構築六十四卦的變化體系,正為漢 代普遍的卦氣說之卦序結構,六十四卦結合一年所體現的陰陽氣化 消長進退的時空意識,也就是將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 二候,乃至與天體進行結合。坎、離、震、兌四正卦配以四時,六 十卦配一年當期之日,即孟喜(?-?)所主每卦六日七分之說。19此 等卦爻配用之說,為漢代《易》說的重要主張,包括孟喜、京房、 、荀爽(128-190)與《九家易》 、 《易緯》 (特別是 鄭玄(127-200) 《乾鑿度》 、 《稽覽圖》 、 《類是謀》 、 《乾元序制記》 )等皆有明述,並 以孟喜、 《易緯》尤詳。20此六十四卦的變化體系,正為漢代卦氣之 說六十四卦布列的主體結構。 (二) 六十四卦的生成變化,始於乾坤,乾坤交錯流行變化,產生八卦, 誠如朱震〈乾坤交錯成六十四卦圖〉圖式左側文字說明所言, 「乾 生三男,震、坎、艮,故四卦所生為陽卦;坤生三女,巽、離、兌, 故四卦所生為陰卦」 ,乾坤合德,相互推移,乾初交坤初得震,坤初 交乾初得巽,乾二交於坤二得坎,坤二交於乾二得離,乾上交於坤 上得艮,坤上交於乾上得兌,三男三女的六子卦由是生焉。六子之 中,以坎、離、震、兌布列四方為四時,其中坎、離二卦又為天地 之用,亦為乾坤二卦的終始之用,此正為朱震圖式右文引荀爽之言, 所謂「乾始於坎,終於離;坤始於離,終於坎」之意。21坎、離二卦 、虞翻 本為漢代建立八卦的宇宙圖式所特別關注者,如魏伯陽(?-?) 的月體納甲之主張,坎、離象徵日月,並有日月為「易」之說。乾卦 《彖辭傳》直言「雲行雨施」 ,即坎象雲雨,又言「大明終始」 ,22此. 18 19. 20 21 22. 朱震之圖式,見〔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中,頁 328。 內容詳見惠棟《易漢學》中孟喜卦氣七十二候與六日七分之有關圖說。見〔清〕惠棟: 《易 漢學》,卷 1,頁 304-307。 有關內容,詳見陳睿宏(伯适) : 《惠棟易學研究》 (新北:花木蘭文化,2009 年) ,頁 89-157。 原圖文作「坎終於離」,「坎」當為衍字,故宜作「終於離」。 參見《彖辭傳》所言: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引自〔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正義: 《周.

(19)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19. 「大明」者即為離象,二者為天地之作用。此外, 《周易》立書分上 下二篇,以乾、坤為首,而坎、離為上篇之終,所以朱震強調「首 乾次坤,以乾、坤、坎、離為上篇,震、巽、艮、兌為下篇」 ;23坎、 離二卦總與乾、坤同在一個關係緊密的聯繫系統上。此種觀念,又 於《易緯乾鑿度》有完整的概括,所謂「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 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 《周易圖》 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 。24因此, 的〈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中,特別於 11(子)月卦位,標明「乾 , 始於坎,坤終於坎」 ,又於 5(午)月標明「乾終於離,坤始於離」 正合《易緯》 、荀爽等漢代《易》說之意。 (三)乾坤陰陽消息推衍,布成十二消息卦,代表一年十二月的變化,此 十二消息卦成為漢儒所慣用的例法,25朱震於此相似的圖說,指出: 乾交乎坤,自姤至剝,坤交乎乾,自復至夬,十有二 卦,謂之辟卦。坎、離、震、兌,謂之四正。四正之 卦,分主四時,十有二卦,各主其月。乾貞於子而左 行,坤貞於未而右行。左右交錯,六十卦周天而復,陰 陽之升降,四時之消息,天地之盈虛,萬物之盛衰,咸 繫焉。……此見於卦變者也。26 乾坤相互交錯而行,以乾交乎坤,自姤至剝,主 5 至 10 月,以坤交 乎乾,則自復至夬而乾,主 11 月至 4 月;亦即陽息自子月復卦,次 而臨、泰、大壯、夬、乾, 「貞於子而左行」 ,陰消自午月姤卦,次. 23 24. 25. 26. 易注疏》,卷 1,頁 10。 見〔宋〕朱震:《漢上易傳》,卷 1,頁 6。 引自〔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 《緯書集成・易緯乾鑿度》(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 社,1994 年),卷上,頁 15。 關於十二消息卦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如朱彝尊《經義考》引徐善《四易》 ,認為一般 所言之十二消息卦,即「《歸藏》十二辟卦,所謂商《易》也」 (見〔清〕朱彝尊: 《經義 考》,卷 3,頁 29)。干寶亦引《歸藏》言十二消息卦,並以十二消息卦早出於商朝,因 此,尚秉和取《左傳》事例,說明春秋時代,十二消息卦已然盛行(參見〔清〕尚秉和: 《周易尚氏學・總論》 (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頁 8) 。不管出於何時,兩漢普遍運 用,為不爭之事實。 見〔宋〕朱震:《漢上易傳・自序》,頁 3。.

(20) 220.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而遯、否、觀、剝、坤,而朱震認為「坤貞於未而右行」 ,以午為陽 辰,故進而以未為貞。十二消息之說,坤陰消卦,確以 5 月午辰姤 卦為始,然朱震合乾坤貞辰之說而論,不論朱震原圖,或是《周易 圖》所標示者,皆述明此義,雖未能決然斷言《周易圖》之〈乾坤 交成六十四卦圖〉來自朱震之圖說,但可以確認二圖為同一論述系 統; 《周易圖》廣取朱震之說,此一圖說,二者脈絡相近,當以朱震 為本。將乾坤的陰陽變化,與消息卦和爻辰之說,甚至與六十卦的 變化進行結合,並非漢儒立說之原來既有的錯綜主張,尤其乾坤之 消息十二卦,陽息始於子辰復卦,陰消始於午辰姤卦,與乾坤之爻 辰配位,乾初配子,坤初配未的貞辰之法相互扞格。 (四)爻辰之法,早見於京房之說,京房提出「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 的八卦配支主張,並且確立「陰從午,陽從子,子午分行,子左行, 《易緯乾鑿度》同樣主張天陽左行、地陰 午右行」的原則。27另外, 右行的觀點,認為「陽唱而陰和,男行而女隨,天道左旋,地道右 遷,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 。28六十四卦皆為乾坤陰陽所生,則首以 乾坤十二爻合十二辰為一歲,建立六十四卦的貞辰之說,進一步云: 乾,陽也;坤,陰也,並治而交錯行。乾貞於十一月 子,左行,陽時六;坤貞於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 奉順成其歲。歲終次從於屯、蒙,屯蒙主歲。屯為陽, 貞於十二月丑,其爻左行,以間時而治六辰。蒙為陰, 貞於正月寅,其爻右行,亦間時而治六辰。歲終則從其 次卦。……法于乾坤,三十二歲期而周,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析,復從於貞。29 以六十四卦兩兩分陰陽,分配十二支,歷三十二歲為一周期,終而 復始,藉以說明自然時序之變化。其於乾坤二卦十二爻,乾卦由初 至上,依序配子、寅、辰、午、申、戌六支,坤卦則序列為未、巳、 卯、丑、亥、酉;本於子午分行與陽左陰右之法,則坤卦六爻配支,. 27 28 29. 引文見〔漢〕京房著,〔吳〕陸績注,郭彧校點:《京氏易傳》,卷下,頁 133。 引自〔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易緯乾鑿度》,卷下,頁 34。 引自同上註,卷下,頁 35-36。.

(21)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21. 初本於午,然午為陽支,故推其後之未支為首,以右行逆取而終於 酉。屯蒙以降,亦從此法,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貞辰紀歲,規 時衍化。30〈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圖說中便述明此一貞辰之觀點, 於圖式下方子辰之處,標明「乾貞十一月左行,行陽時六;右行, 陰時六,以順成其歲」 ;於圖式上方未辰則標明「坤貞六月未,右行, 陰時六,以順成其歲。歲終次從於屯蒙」 。文字內容,與《易緯乾鑿 ,標明「屯為陽,貞十二 度》大致相同。圖說於 12 月處(圖式下方) 月丑,左行,亦間時治六辰」 ,正月處(圖式左下方)亦標明「蒙為 陰,貞正月寅,右行,亦間時而治六辰」 。此亦《易緯》之說,其法 以屯卦初九貞於 12 月丑,六二為卯,依序而推至上六為亥,蒙卦初 六貞於正月寅,依序至上九為辰,合二卦成一歲。同樣的,中孚 與小過卦,圖式內側之下方,標明「中孚為陽,貞十一月子,陽 卦以坎,其辰以丑為貞,左行,間辰而治六辰」 ;相對於小過卦, 圖式內側左上方,標明「小過為陰,貞六月未……」 。中孚卦為陽 卦,初爻貞於 11 月子辰,上爻終於戌辰;小過卦為陰卦,初爻貞於 6 月未辰,上爻終於 8 月酉辰。同法於乾坤左右分行之原則。31餘各 卦亦兩兩主一歲,三十二歲為一循環。透過乾坤交錯變化而形成 的六十四卦變化系統,展現其貞辰紀歲之法。. 30. 31. 鄭玄注說《易緯》 ,理解其法,並不合其原意,陽貞六辰依序為子、寅、辰、午、申、戌 無誤,但陰貞六辰依序為未、酉、亥、丑、卯、巳,則為對《乾鑿度》的錯誤理解。朱 震辨析鄭玄之失,而清代學者惠棟卻批評朱震之說為誤,認為鄭玄所言為正,此當惠棟 未察而厚誣;張惠言於《易緯略義》中云: 「惠定宇作爻辰圖,謂乾貞於子左行,子、寅、 辰、午、申、戌;坤貞於未右行,未、酉、亥、丑、卯、巳。引《周禮》鄭注十二律相 生之次證之,謂朱子發圖未、巳、卯、丑、亥、酉為右行者誤,今謂不然。經于泰否言 共比辰,左行相隨,則餘卦云左右行者不相隨,可知惠云坤貞於未,若從巳向卯,是為 左行,然則否貞於申,從酉向戌,何以得為左行?蒙貞於寅,若如惠例,當從辰向午, 何以得為右行乎?凡言左右,各從其本位言之耳。十二律之位,乾坤相並俱生,乃《易》 參天兩地六畫之位,故交錯相隨,不必與此為一。 《火珠林》八卦六位,乾子、寅、辰、 午、申、戌;坤,未、巳、卯、丑、亥、酉,蓋本此也。」(見〔清〕張惠言: 《易緯略 義》 ,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 40 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年) ,卷 1,頁 547)為朱震作了辨正與澄清,並舉《火珠林》證說,以明 鄭氏之誤。 有關之內容,見〔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中,頁 328-329,有詳細說明。.

(22) 222.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五)六十四卦藉由乾坤陰陽相盪變化所構成的坎、離、震、兌四正布列 四方,餘六十卦分列周一歲之時。六十卦之布分,始於北方子位, 即始於「卦氣起中孚」之中孚卦,32依序為:中孚 →復 →屯 → 謙 →睽 →升 →臨 →小過 →蒙 →益 →漸 →泰 →需 → 隨 →晉 →解 →大壯 →豫 →訟 →蠱 →革 →夬 →旅 → 師 →比 →小畜 →乾 →大有 →家人 →井 →咸 →姤 →鼎 →豐 →渙 →履 →遯 →恆 →節 →同人 →損 →否 →巽 →萃 →大畜 →賁 →觀 →歸妹 →. 妄 →明夷 →困 →剝. →艮 →既濟 →噬嗑 →大過 →坤 →未濟 →蹇 →頤 →。 中孚卦作為一年之開端,次而復、屯、謙……終於頤卦,周而復始, 用以說明一年時序之變化。六十卦配月,為孟氏以降,至《易緯稽 覽圖》皆有詳述,33並往往與爵位相配;與曆法相契,如魏《光正 :未濟、蹇、頤、 曆》亦明白列說。34六十卦配月之法為:11 月(子) :屯、謙、睽、升、臨。正月(寅) :小過、 中孚、復。12 月(丑) :需、隨、晉、解、大壯。3 月(辰) : 蒙、益、漸、泰。2 月(卯) :旅、師、比、小畜、乾。5 月(午) : 豫、訟、蠱、革、夬。4 月(巳) :鼎、豐、渙、履、遯。7 月 大有、家人、井、咸、姤。6 月(未) :巽、萃、大畜、賁、觀。 (申) :恆、節、同人、損、否。8 月(酉) 9 月(戌) :歸妹、 妄、明夷、困、剝。10 月(亥) :艮、既濟、噬 嗑、大過、坤。六十卦布列本諸乾坤陰陽之交錯變化,亦即《繫辭 傳》所言一陰一陽的萬化之道。因此, 〈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特別 強調乾坤的陰陽交錯生成之道,標明六十卦的陰陽屬性;四正坎卦 冬至之位,正為中孚卦的歲始之時,為陽氣之初生,屬於陽卦,次 而復卦為陰卦、屯卦為陽卦、謙卦為陰卦、睽卦為陽卦,六十卦依 次分陰陽,而終於頤卦為陰卦。此六十卦卦序系統的陰陽爻分布, 王應麟《困學紀聞》指出「自復至咸,八十八陽、九十二陰;自姤. 32. 33 34. 見《易緯稽覽圖》云: 「甲子卦氣起中孚。」 (引自〔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 《緯書 集成・易緯稽覽圖》 ,卷上,頁 34)又孟喜《易章句》亦云: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 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變,十有二 變而歲復初。」(見〔清〕惠棟:《易漢學》,卷 2,頁 313,轉引一行《六卦議》) 引自〔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易緯稽覽圖》,卷下,頁 153。 參見〔清〕惠棟:《易漢學》,卷 1,頁 306,引魏《正光歷》推四正卦術之說。.

(23)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23. 至中孚,八十八陰、九十二陽」 ,具有一定對應關係的陰陽布列,為 「陰陽自然之數也」 。35然以歲起中孚卦,而終於頤卦的六十卦值日 觀之,區分為上半年由中孚卦至井卦,與下半年由咸卦至頤卦各三 十卦,陰陽爻性的分布變化,上半年三十卦 180 個陰陽爻當中,陽 爻 89,陰爻 91,多出二陰爻,合陽卦多陰之性;下半年則陽爻 91, 陰爻 89,多出二陽爻,亦合陰卦多陽之性。從均分的角度言,上半 年多出一陰爻,而下半年多出一陽爻,可以體現一陰一陽的陰陽消 長變化之理,有其基本的邏輯均等變化之思維概念。 (六)漢代以六十四卦聯繫的卦氣說,至宋代朱震乃至《周易圖》的圖說, 所呈現的圖式結構及欲表達之重點,主要說明六十四卦陰陽氣化的 體系,源於乾坤陰陽之推衍,不論四正卦、十二消息卦,乃至六十 卦之布列,皆為乾坤陰陽變化之結果;於六十卦序列方面,不論朱 震或是《周易圖》的圖式所見,皆標明起於中孚卦為陽,次而復卦 為陰,並依序終於頤卦為陰。然而,卻未述明此六十卦變化序列的 來由,何以依此順序進行布列,未能予以合理立說。. 四、八卦生六十四卦圖說 《周易圖》於〈乾坤交成六十四卦圖〉之後,另立一圖式,但未標明 圖式名稱,參照《大易象數鈎深圖》所輯制之圖式(詳如後圖) ,該圖當名 為〈八卦生六十四卦圖〉 ,見圖 8 所示:36. 圖 8:八卦生六十四卦圖. 35. 36. 引自〔宋〕王應麟撰,翁元圻注: 《翁注困學紀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卷 1,頁 62。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上,頁 670-671。.

(24) 224.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大易象數鈎深圖》所制〈八卦生六十四卦圖〉 ,見圖 9 所示:37. 圖 9:八卦生六十四卦圖. 上見《周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之二圖,雖圖式形式呈現稍異,但 內容皆同。圖式所展現之重要內涵,分述如下: (一)六十四卦的生成變化圖式,基本形式為乾坤領六子卦所生成的六十 四卦圖式。八卦各自生成領有八個卦,形成各自的八卦結構;其下 卦皆同,如乾卦所領之八個卦,下卦皆為三爻乾卦,而上卦則有一 定的序列,構築形成八個重卦之生成變化序列。. 圖 10:伏羲八卦次序圖. (二)六十四卦布列生成的基本原理,主要採用邵雍的先天八卦與六十四 卦生成模式。每一八重卦之組合,上卦皆取一般所說的〈伏羲八卦. 37. 見〔宋〕佚名:《大易象數鈎深圖》,卷中,頁 31-32。.

(25)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25. 次序圖〉 (一般或稱〈小橫圖〉 ,見圖 10)之八卦序列方式,38亦即太 極生次的八卦序列。八卦的形成與次序,根據《繫辭傳》太極生次 之說而生,由太極分化生一陰一陽之兩儀,兩儀復自生陰陽,形成 老陽、少陰、少陽、老陰之四象,四象再自生陰陽,產生有序的 1.乾 、2.兌 、3.離 、4.震 、5.巽 、6.坎 、7.艮 、8.坤 等八 卦。每一八重卦的變化結構,皆以其八卦之一作為主卦,所領之七 個卦,上卦卦序即取上述先天八卦的卦序。例如乾 卦所領之八重 卦生成結構,乾卦之外,依次為一夬 、二大有 、三大壯 、四小 畜 、五需 、六大畜 、七泰 ,上卦之次序,本卦乾 卦之外, 依序為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又舉震 卦所領 的八重卦生成結構而言,本卦震卦之外,餘七卦依次為一. 妄 、. 二隨 、三噬嗑 、四益 、五屯 、六頤 、七復 ,上卦之次序, 本卦震 卦之外,依序為乾 、兌 、離 、巽 、坎 、艮 、坤 。 《學易記》所制〈重卦圖〉 (見 餘各卦組,皆本此法。元代李簡(?-?) ,39乃至明代章璜(1527-1608) 《圖書編》輯收〈八卦加 圖 11 所示) ,40圖式之形式與《周易圖》 、 《大易象數鈎 八卦圖〉 (見圖 12 所示) 深圖》相異,然六十四卦的布列內涵,亦大致相近,其中尤其凸顯 每一組卦生成原理,其義與〈八卦生六十四卦圖〉同,下卦以本卦 為主體,上卦則依太極生次的八卦形成之概念,進而生成八個組卦; 故章璜於圖說特別指出, 「是圖也,八卦之上,各加八卦,而成六十 ,即指《周易圖》 四卦,即前之橫圖是也」 。41其所謂「前之橫圖」 的〈八卦生六十四卦圖〉 。. 38 39. 40. 41. 圖式引自〔宋〕朱熹:《周易本義・圖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年),頁 17-18。 見〔元〕李簡:《學易記・圖說》,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25 冊,頁 106-107。 見〔明〕章璜: 《圖書編》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968 冊,卷 3,頁 112-113。 見同上註,卷 3,頁 113。.

(26) 226.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圖 11:李簡重卦圖. 圖 12:八卦加八卦圖. (三)八重卦各領八卦的六十四卦生成變化結構,其基本原理即邵雍的先 ,42 天六十四卦之生成次序(見圖 13〈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所示) 也就是將先天六十四卦各別分割,各組八重卦。邵雍六十四之推定 形成,本於一陰一陽加倍之法,亦即前文所述一而二、四、八、十 六、三十二至六十四的「加一倍法」之思想,六十四卦便在此一陰 一陽的推衍流行下而形成。此一圖說,則本於八卦生成六十四卦的 主張,由太極生次的八卦生成,再而依八卦生成的次序重合而生成 八組重卦,本質上仍為邵雍六十四卦生成之法的分割而已,依序組 合,各歸其序,仍屬邵氏之學。故〈八卦生六十四卦圖〉同為邵氏 之學的支緒。. 42. 此一圖式,為朱熹《周易本義》所輯收,今考慮取圖之清晰度,故取董楷《周易傳義附 錄》之圖式,圖式形式皆同。見〔宋〕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收於〔清〕紀昀、永瑢 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0 冊,卷首下,頁 42。.

(27)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27. 圖 13: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四)八個組卦之陰陽之性,邵雍於《皇極經世書・外物外篇》中云: 乾三十六,坤十二,離、兌、巽二十八,坎、艮、震二 十。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陰所尅;坤四十八而四分 之,一為所尅之陽也。故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43 邵雍主要說明經世合蓍策數,並與其先天圖說聯結,歷來學者多針 「先天一位一卦變,八 對其說進行衍義,誠如張行成(?-?)所言, 卦有四十八爻,乾得三十六陽,一十二陰,坤得三十六陰,一十二 陽,故先生之言如此,蓍四十八實應一位之爻,蓍天數也,當為四 十八陽。老陽之策三十六,則乾所自用者也;歸奇一十二,則為坤 《易 所克者也」 。44坤卦如此,六子卦亦如此。又如宋代胡方平(?-?) 學啟蒙通釋》也作了釋說: 乾四十八者,內卦為乾,自乾至泰八卦,陰陽爻共四十八 畫也,四分之者,以四十八分為四分,每分計十二畫也; 乾至泰計三十六畫陽,十二畫陰,是陽占四分之三,內一 分為陰所克也。坤四十八者,內卦為坤,自否至坤八卦, 陰陽爻共四十八畫也,四分之者,以四十八分為四分,每 分計十二畫也;否至坤計三十六畫陰,十二畫陽,是陰占 四分之三,內一分為所克之陽也。故乾得三十六陽,而坤 得十二陽者,蓋乾固以陽為主,而坤亦以陽為主也。可見 43. 44. 見〔宋〕邵雍: 《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上》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 803 冊,卷 13,頁 1058。 見〔宋〕張行成:《易通變》,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04 冊,卷 34,頁 643-644。.

(28) 228.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天道貴陽賤陰,聖人扶陽抑陰之義,邵子得之耳。程子論 復之陽長。而曰陰亦然,聖人不言者,正與此合。兌八卦 自履至臨,離八卦自同人至明夷,各計二十八陽,共五十 六陽,各計二十陰,共四十陰,則其四十者,為陰所克 也。震八卦自无妄至復,計二十陽二十八陰,則二十八為 陰所克也。艮八卦自遯至謙,坎八卦自訟至師,各計二十 八陰,共五十六陰,各計二十陽,共四十陽,則其四十 者,為所克之陽也。巽八卦自姤至升,計二十陰,二十八 陽,則二十八者為所克之陽也。是兌、離、震得七十六 陽,巽、坎、艮得四十八陽也。45 其他又如明代章璜《圖書編》也輯制相同之圖說,並作了類似之說 明。46八卦蓍策之數,與其陰陽相互沖尅的特質,同於每一八卦組 卦(四十八爻)的陰陽之數,具體內容如引文所言,不再贅述。圖 式各組卦的卦爻分配,基本上即邵雍先天卦爻之數的展現。. 五、李挺之六十四生成變化系統 世傳李挺之的卦變主張,47主要有六十四卦相生卦變與六十四卦反對卦 變之說,並為朱震《漢上易傳》所輯述,也為其釋說經傳大義的卦象運用 ,同時輯收 之方法與來源。48代表宋代中晚期的易學圖式輯著之《周易圖》 其二卦變思想的易學圖式。. 45. 46 47. 48. 見〔宋〕胡方平: 《易學啟蒙通釋》 ,收於〔清〕紀昀、永瑢等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20 冊,卷上,頁 688。 見〔明〕章璜:《圖書編》,卷 3,頁 112。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今山東青州市)人,個性樸直,倜儻不群。得穆修(979-1032) 《易》 說之真傳。有關之生平事蹟,參見〔元〕脫脫等撰:《宋史•李之才列傳》(北京:中華 書局,1997 年),卷 431,頁 12823-12826。又《宋史•邵雍列傳》稱邵氏「乃事之才, 受〈河圖〉 、 〈洛書〉 、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 司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見〔元〕脫脫等撰: 《宋史・邵雍列傳》, 卷 427,頁 12726。此外,胡渭考定邵雍之學,也述明二者有其確切的承繼關係,尤其舉 《程氏遺書》之言,云「邵堯夫數法出於李挺之,至堯夫推數方及理」 。見〔清〕胡渭: 《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卷 10,頁 230-236。邵氏之學,與李氏之說 淵源甚深,而李氏專在象數,而邵氏尤合義理。 參見陳睿宏(伯适) : 《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2011 年),頁 369-388。.

(29)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29. (一)六十四卦的相生卦變圖說 從漢代虞翻建立早期較為有系統的六十四卦變化關係的卦變主張以 降,至宋代前期,具有典範性的代表者,當推李挺之,並影響邵雍等易學 家的卦變之說。有關李挺之的卦變主張,輯收於《周易圖》中以圖式呈現。 《周易圖》作〈李氏六卦生六十四卦〉 ,見圖 14 所示;49《大易象數鈎深圖》 亦有輯收,名為〈復姤臨遯泰否六卦生六十四卦圖〉 。50. 圖 14:李氏六卦生六十四卦. 虞翻建立六十四卦的卦變系統,仍有其不完備者,李挺之則試圖修正 其不周延處,重構一個相對完整而合理的陰陽變化之六十四卦變化系統。 此一圖說傳遞的六十四卦變化意涵: 1. 李挺之以復 卦、姤 卦、臨 卦、遯 卦、泰 卦與否 卦等六卦, 建立六十四卦卦變的六個變化支系,而此六卦又為乾 、坤 所變。 乾坤二卦,資始資生,作為一切的創生本源,六卦便在乾坤相交中 產生。乾一交坤而生姤卦,二交而生遯卦,三交而生否卦;坤一交 乾而生復卦,二交而生臨卦,三交而生泰卦。六個變化支系之主體, 皆自乾坤而來,作為眾卦之父母卦。. 49 50.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上,頁 671。 見〔宋〕佚名: 《大易象數鈎深圖》 ,卷中,頁 34-35。有關《大易象數鈎深圖》所輯圖式, 形式內容與《周易圖》相仿,故不並見。.

(30) 230.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2. 五陽一陰卦皆自姤 卦來,即圖說所謂以「一爻五變成五卦」 ,採取 一爻化變得五卦的一爻變化原則:一變為同人 卦,即姤初之二; 二變為履 卦,即同人二之三,亦即姤初之三;餘各卦亦採此法, 再而三變為小畜 卦,四變為大有 卦,五變為夬 卦。 ,即經 3. 四陽二陰卦皆自遯 卦來,圖說所謂「遯五復五變成十四卦」 、巽 卦(遯 過五個梯次變化,第一梯次的四變成訟 卦(遯二之三) 、大過 卦(遯二之上)四卦;第二梯 二之四) 、鼎 卦(遯二之五) 次四變產生. 妄 卦(訟二之初,亦即遯初之三) 、家人 卦(巽二. 、革 卦 之初,亦即遯初之四) 、離 卦(鼎二之初,亦即遯初之五) (大過二之初,亦即遯初之上)四卦;餘皆準陰陽爻位升降之法, 第三梯次三變形成中孚 卦、大畜 卦、大壯 卦三卦,第四梯次的 二變形成睽 卦、需 卦二卦,第五梯次的一變形成兌 卦一卦。同 樣取一爻變化之原則,總五復五變合為十四卦。 ,即否卦經過 4. 三陽三陰自否 卦來,圖說所謂「否三復三變成九卦」 三個梯次的卦變,第一梯的三變成漸 卦、旅 卦、咸 卦三卦;第 二梯三變成渙 卦、未濟 卦、困 卦三卦;第三梯次三變成益 卦、 噬嗑 卦、隨 卦三卦。同樣取一爻變化之原則,總三復三變合為 九卦。 ,即經過三 5. 三陰三陽自泰 卦而來,圖說所謂「泰三復三變成九卦」 個梯次的卦變,第一梯次的三變形成歸妹 卦、節 卦、損 卦三卦; 第二梯次三變形成豐 卦、既濟 卦、賁 卦三卦;第三梯次三變形 成恆 卦、井 卦、蠱 卦三卦。取一爻變化之原則,總三復三變合 為九卦。 ,即經過 6. 四陰二陽自臨 卦而來,圖說所謂「臨五復五變成十四卦」 五個梯次的卦變,第一梯次四變成為明夷 卦、震 卦、屯 卦、頤 卦四卦;第二梯次四變成為升 卦、解 卦、坎 卦、蒙 卦四卦; 第三梯次三變成為小過 卦、萃 卦、觀 卦三卦;第四梯次二變成 為蹇 卦、晉 卦二卦,第五梯次一變成為艮 卦一卦。同樣取一爻 變化,復而再變合為十四卦。 ,即復卦一 7. 五陰一陽自復 卦而來,圖說所謂「復一爻五變成五卦」 變初九之二成師 卦,二變初九之三成謙 卦,三變初九之四成豫 卦,四變初九之五成比 卦,五變初九之上成剝 卦。.

(31)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31. 8. 《周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所輯此李氏卦變之說,與朱震《漢 上易傳・卦圖》所示圖說,51雖圖式呈現之方式稍異,然內容要旨完 全相同,可見李氏之說為當時極為重要的卦變主張。同時二著所見, 或根本於朱震之說,並為易學圖式之建構,所關注的重要命題。 (二)六十四卦的反對卦變圖說 有關李挺之的六十四卦反對卦變之說,早見於朱震《漢上易傳・卦圖》 、 所輯〈變卦反對圖〉 ,並區分為〈乾坤二卦為易之門萬物之祖圖〉 (見圖 15) 、 〈乾卦一陰下生反對變六卦 〈乾坤相索三交變六卦不反對圖〉 (見圖 16) 、 〈坤卦一陽下生反對變六卦圖〉 (見圖 18) 、 〈乾卦下生二陰 圖〉 (見圖 17) 、 〈坤卦下生二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 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 (見圖 19) 、 〈乾卦三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 (見圖 21) 、 〈坤卦下生 圖〉 (見圖 20) 三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 (見圖 22)等八個圖式。52. 圖 15:乾坤二卦為易之門萬物之祖圖. 51 52. 圖 16:乾坤相索三交變六卦不反對圖. 朱震之圖說,見〔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上,頁 318-320。 有關圖式,見同上註,卷上,頁 314-317。.

(32) 232.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圖 17:乾卦一陰下生反對變六卦圖. 圖 19:乾卦下生二陰各六變反對變十 二卦圖. 圖 21:乾卦三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 圖 18:坤卦一陽下生反對變六卦圖. 圖 20:坤卦下生二陽各六變反對變 十二卦圖. 圖 22:坤卦下生三陽各六變反對變 十二卦圖.

(33)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233. 另外, 《大易象數鈎深圖》亦輯制〈六十四卦反對變圖〉 ,見圖 23 所 53. 示, 雖並未指出來自李挺之之說,但可以看出內容與朱震圖說同。. 圖 23:六十四卦反對變圖. 此李氏之反對卦變圖說,同為《周易圖》所輯制,但名為〈序卦圖〉 , 見圖 24 所示。54此一圖說,將《序卦傳》的六十四卦覆卦與變卦之「非覆 即變」序列關係,55與李氏的六十四卦反對卦變關係進行重合。事實上,朱 震論述李挺之〈變卦反對圖〉時,強調此六十四卦變化關係, 「 《易》於《序 卦》與《雜卦》盡之」 ,56即此六十四卦反對卦變與《序卦傳》的六十四卦 覆卦及變卦序列,能夠建立聯繫的關係。並且, 《周易圖》此一圖說,與朱 震之圖說,當有密切的關聯性。. 53 54 55 56. 見〔宋〕佚名:《大易象數鈎深圖》,卷中,頁 35-37。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上,頁 706-707。 覆卦與變卦關係,明代來知德稱作錯卦與綜卦關係,異名而同義。 見〔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上,頁 314。.

(34) 234.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 圖 24:序卦圖. 圖說同時引朱震與邵雍之言進行說明,云: 漢上曰:文王作《易》,以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以艮、 兌、震、巽為下篇之用。上篇終於坎、離,下篇終於既濟、未 濟。頤、大過、小過、中孚為二篇之正。乾、坤者,《易》之 本,坎、離者,乾、坤之用。離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小 過肖坤;頤肖離,大過肖坎;既濟,坎、離之交,未濟,坎、 離之合。坎、離所以為乾、坤用者,得天地之中也。斯聖人酬 酢不倚,千變萬化,不離乎其中與。康節先生曰:至哉文王之 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至夫子《序卦》然後明生生不窮, 而天地之蘊盡矣。故上經天地萬物具而人道備,下經人道具而 天地萬物備,57豈倚一偏哉。韓康伯讀《序卦》而不察也。58 從圖式與說明,以李氏反對卦變與傳統《序卦傳》的覆卦與變卦序列,進 行並合立說,其重要意蘊為: 1. 強調六十四卦的反對卦變,分為六類不同的屬性,包括:反對不變 有八卦,一陽五陰反對卦有六卦,二陰四陽反對卦有十二卦,一陰. 57 58. 「具」,原作「備」,當為「具」,據改。 見〔宋〕佚名:《周易圖》,卷下,頁 70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版面為 A4 單面全彩印刷。桂冠葉及星星圖案以燙金方式印刷。... 附件四

第 36 號(1959 年),頁 53-56;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 ,收入平川彰等編, 《講 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年),頁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林銘波編著 --- 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所有精教 的圖書 二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 三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圖書館主任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Looking back, the Life Buddhism advocated by Master Taixu established the basic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of his dis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