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教學之基本理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學教學之基本理念"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系列報導(一)

科學教學之基本理念

王靜如

國 立屏 東 教 育 大學 自 然 科 學教 育 學 系 教授

周金燕、蔡瑞芬

國 立屏 東 師 教 育大 學 自 然 科學 教 育 學 系研 究 助 理

壹、教育改革理念與趨勢

由 於 國 家 發 展 需 求 及 社 會 之 期 待 ,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86 年 進 行 國 民 中 小 學 課 程 修 訂,並 於 民 國 87 年 公 佈「國 民 中 小 學九 年 一 貫 課程 總 綱 」,修 訂 目 的 如下:「(一) 重新調整國民教育階段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將其融入教育情 境 中,建構易學實用的課程目標、內涵與基本能力指標,以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 的 需求 ;( 二 )釋 放 課程 決定 權 與選 擇權 , 以課 程綱 要 取代 課程 標 準, 賦予 教 師 彈 性教 學 空間 ,展 現 學校 本位 課 程發 展及 教 師專 業自 主 的理 念;( 三 ) 整合 國 民 中 小學 課 程的 內涵 , 作為 未來 中 小學 教育 改 革的 依據 ;( 四 )建 立 國民 中小 學 課 程 發展應以「人的生活」為中心,並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科 學 知能及適應現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 取 自 http://teach.eje.edu.tw/)」。 在「 自 然與 生 活科 技 」學 習領 域 方 面,主 要目 標 在提 昇 國 民 的科 學 與 科 技 素 養,讓我 們 藉 由學 習 科 學,察覺 它 與 生活 的 息 息 相關,進 而 培養 出 探 索 科學 的 能 力,從中 學 會 觀察 現 象、疑 惑及 探 究 的能 力,並 藉此 獲 得 批 判、思 考 與 創造 的 能 力,最終 得 以 解決 並 處 理 問題,而 這 些能 力 必 須 經由 學 校 教 育學 習 之。學 習科 學 的 目標 在 學 習 科學 素 養,依 照分 段 能 力指 標,其 包含「 過 程 技能 」、「 科 學與 技 術 認 知 」、「 科 學 本質 」、「 科 技的 發 展 」、「 科學 態 度 」、「思 考 智 能 」、「 科 學 應用 」與 「 設計 與 製 作 」等八 大 項,經由 適 當 的教 材 及 教 學,提 昇 學 童在 科 學 上 的素 養 並 培 養能 力 指 標 所對 應 的 基 本能 力 。

(2)

貳、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 科 學哲 學 觀 的 演變 是 經 由 早期 的 實 在 主義、理 性 主義 及 經 驗 主義 的 興 起,再 由 經 驗 主義 發 展 成 實證 主 義,認 為 知識 應 以經 驗 為 基 礎,不相 信 認識 經 驗 以 外的 實 在 ( 物質 或 精 神 )的可 能 性。而後,後 經驗 主 義 的 興起,是 基 於對 傳 統 知 識論 的 批 判,並強 調 理 論的 存 在 有 其 判 斷 的 準 則,這 不 但 成 為 後 來 建 構 主 義 之 哲 學 根 源 , 亦 開啟 了 科 學 教學 應 注 重 培養 學 生 理 性判 斷 能 力 的科 學 教 育 觀念。建 構 主義 的 發 展,始自 對 理 性主 義 的 質 疑,認 為 知 識是 認 知 個 體主 動 的 建 構,用 來 組 織經 驗 的 世 界,可 與 旁 人磋 商 和 解。在教 學 上,教師 須 讓 學習 者 自 己 建構 知 識,而 在建 構 知 識的 意 義 化 上,學習 者 亦必 須 與 同 儕互 動 取 得 共識 的 意 義,進 而與 社 會環 境 產 生 互 動 , 以 達 成 自 我 概 念 的 發 展 ( 王 靜 如 , 2003; 陳 忠 志 、 Taylor、 Aldridge, 1998; 張 靜 嚳 , 1996; 劉 放桐 , 1991)。 二、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

多 元智 慧 理 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為 1983 年 哈 佛 大 學心 理 學 家 Howard Gardner 所 提 出,它 有 別 於 傳 統 認 知 的 範 疇,認 為 學 習 者 應 有 多 種 可 能 方 式 來 展 示 其 學 習 成 效,例 如 語 文 智 慧、音 樂 智 慧、邏 輯 - 數 學 智 慧、空 間 智 慧 、 肢 體 - 運 作 智 慧、人 際 智 慧、內 省 智 慧、自 然 觀 察 智 慧 等 八 種 潛 在 的 智 能 模 式 , 該 理論 說 明 人 類認 知 的 豐 富性,也 認 同了 每 個 人 的智 能 組 合 都是 獨 特 的。教 師 宜 利 用多 元 智 慧 理論 去 評 量 教學,創 造 一個 豐 富 的 學習 環 境,讓 學 習者 在 適當 的 情 境 下,展 現 他 們的 學 習 成 效及 與 環 境 互動 的 表 現,促進 學 習 的成 長 及 多 元化,及 提 供教 師 教 學 及學 生 學 習 的回 饋( 林 曉雯,2003;Campbell, Campbell & Dickinson, 1999; Gardner, 1993)。 多 元 智 能 評 量 的 發 展 如 : 1.真 實 性 評 量 、 2.實 作 評 量 、 3. 學 習歷 程 檔 案 評量 等,皆 可藉 由 對 學 習者 進 行 多 元化 的 評 量,進 而了 解 學習 者 最 真 實的 能 力;因 此,多 元 智能 理 論 在 教學 與 評 量 的實 際 應 用 上,不 但 提 供了 學 習 者 展現 多 元 智 能的 學 習 環 境,更讓 學 習者 了 解 自 己所 擅 長 並 加以 發 揮 所 長( 李 坤 崇,1999;李 虎雄、張 敏 雪,1999;許瑛 玿、林 詩怡,2003;張 美 玉,2000;簡 茂 發,1999)。 一 個 成 功 的 教 學 者,應 先 能 了 解 學 習 者 的 學 習 風 格 或 型 態( Learning style),

(3)

才 能據 此 從 事 教學 工 作,而 學 習型 態 所指 的 不 但 是學 習 者 認 知的 習 慣,更 是 其 情 意、生 理 甚 至 於社 會 的 習 慣性 行 為 反 應。Searson 和 Dunn(2001)說 明,學 習 風 格 像是 學 習 者 個人 偏 好、閱 讀 喜 好、偏 好 同 儕 合 作 學 習 或 是 以 教 師 為 學 習 中 心 、 偏 好動 態 或 靜 態的 學 習 等 諸多 因 素 所 造就 的 個 人 學習 特 質,因 此 教 學 者 應能 了 解 學 習者 不 同 的 學習 型 態 並 適時 加 以 輔 導,並不 斷 地有 系 統 地 加以 評 估,使 學 習 者 在 適合 的 學 習 環境 下,獲 得最 佳 的 科 學學 習 成 就。此 外教 師 亦須 了 解 自 己的 教 學 風 格,營 造 出 適合 不 同 學 習型 態 學 習 者的 學 習 環 境( 林 曉 雯,2003;郭 重吉,1987; 張 美玉 、 吳 玉 明,1999)。 三、認知發展與後設認知 認 知理 論 的 發 展,最 早 由 瑞士 的 心 理 學 家 Jean Piaget 開 始,他觀 察 嬰 兒 的行 為 模 式 並與 小 孩 對 談,發現 兒 童是 經 過 幾 個特 定 階 段 來發 展 他 們 的認 知,而 每個 階 段 則 有不 同 的 認 知基 模。兒 童不 但 能 主 動學 習、設 定目 標 與 計 畫,並 加 以 修正,亦 能 從如 何 獲 得 組織 化 的 知 識結 構 中,像 是生 物 的 概念、早 期 對數 字 的 感 覺、基 本 物 理 的 理 解 等 , 逐 漸 獲 得 有 關 記 憶 、 理 解 及 問 題 解 決 的 策 略 。 此 後 , Vygotsky (1978)更 提 出「接 近 發 展區 帶(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 說法,認 為 兒 童在 別 人 的 指引 之 下 所 能表 現 的 能 力,對於 心 智的 發 展,比 他 們獨 立 完成 的 工 作 更具 有 指 標 性的 效 果。整 體而 言,兒 童在 學 習 能力 方 面 有 四大 發 現:(1)從 很 早 期,孩 子 就 有能 力 學 習 某些 事 物,不 能學 某 些 事物 的 傾 向,可學 習 的 某些 類 別 知 識 , 稱 之 為 特 許 領 域 (Privileged domains);( 2) 策 略 和 後 設 認 知 : 在 特 許 領 域 外,兒 童 須 有意 願、獨 創性 和 努 力,使 用 策 略 來 促 進 他 們 的 學 習( 後 設 認 知 ); ( 3) 心 智 理 論 : 兒 童 會 發 展 出 一 套 自 己 認 為 學 習 和 理 解 有 什 麼 意 義 的 理 論 , 並 利 用此 認 知 將 自己 定 位,因 此 不同 的 兒童 對 智 慧 的 呈 現 及 學 習 的 方 法 亦 有 不 同 ; (4)孩 子 與 社群:兒 童 的學 習 除 了 靠其 自 我 激 勵和 自 我 引 導外,尚 可 藉 由 他 人 、 工 具、文 化 產 物及 媒 體 資 訊等 來 引 導 學習( 鄭 谷 苑、郭 俊 賢 譯,2004;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9;Brown & DeLoache, 1978;Carey & Gelman, 1991;DeLoache, Miller, & Pierroutsakos, 1998; Wright & Huston, 1995)。

就 上述 而 言,學習 者 的 認 知發 展 是 造 成學 習 者 學 習結 果 後 個 別差 異 的 主 要 原 因 , 因 此 「 認 知 風 格 」 及 「 認 知 策 略 」 便 成 了 主 要 探 討 的 主 題 。「 認 知 風 格 」 是 指 一個 人 處 理 訊息 的 偏 好 或習 慣,即 其在 知 覺、思 考、記 憶 和解 決 問 題 時,所 使 用 的 獨 特 訊 息 處 理 型 式 。「 認 知 策 略 」 是 指 學 習 者 可 以 用 來 學 得 、 保 留 和 取 回 不

(4)

同 種類 的 知 識 和成 果 之 計 畫或 心 智 的 活動,它 還 包括 後 設 認 知( 楊 坤 原、鄭 湧 涇, 1998; Entwistle, 1985; Messick, 1994; Rigney, 1978)。 國 外學 者 ( Brown, 1978; Flavell & Wellman, 1977) 曾 提 及 後 設 認 知 是 兒 童 學 習 歷 程 中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向 度;其 功能 除 了包 括 自 我 調節 - 協 調 個人 本 身 學 習能 力,使 其成 為 有 意 義的 學 習 外,尚能 反 映 自己 行 為 表 現的 能 力,使 其在 以 知 識及 經 驗 為 基礎 下,逐 漸發 展 自 己 的 學 習 能 力 及 反 思 能 力 ( 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9; Brown & DeLoache, 1978)。 Yore 和 Pimm(2005) 與 Yore(2005)更 明 確 指出 後 設 認 知即 是 認 知 的 自 我 評 估 ( Self-appraisal of cognition ) 與 自 我 管 理 ( Self-management of cognition ); 前 者 含 敘 述 性 的 知 識 ( Declarative knowledge )、 程 序 性 的 知 識 (Procedural knowledge)與條 件 式 的知 識( Conditional knowledge),後 者 則 是 對 自 我 學 習 的 計 畫 ( Planning)、 評 估 ( Evaluation) 與 調 整 ( Regulation)。 例 如 對 某 一項 任 務,我 們必 須 先 陳述 什 麼 是 我們 要 的 預 設結 果,在 程序 過 程 中,如何 去 執 行,最 後 賦 予時 間 及 理 由等 條 件 設 定,此 後 在 工作 的 執 行 掌控 上,我 們才 能 設 定 目標 、 監 控 進度 , 進 而 調整 我 們 的 工作 成 效 與 行動 。 國 內林 志 忠(1999)綜 合 學者 對 後 設 認知 的 描 述,對 後設 認 知也 有 類 似 的 說 明,例如 強 調 對個 人 認 知 歷程 所 了 解 的知 識,如 個人 自 我 認 知的 知 識、作 業所 需 知 識等;以 及 重視 個 人 認 知歷 程 的 執 行策 略,如 自我 監 控、測 試、評 估、調 整 等 。 認 知的 主 要 功 能在 促 進 認 知表 現,而 後設 認 知 是 在提 昇 認 知 的進 步,並 監控 認 知 策 略的 運 用 情 形。因此,教 師 應能 善 用後 設 認 知 策略 去 了 解 學習 者 的 學 習經 歷 並 協 助他 們,更 重要 的 是,學 習者 亦 可 經由 後 設 認 知引 發 學 習 動機 及 慾 望,藉由 評 量 自我 學 習 , 達到 學 習 目 標。

參、課程教學理論

現 今的 課 程 教 學強 調 以 學 校為 本 位,用 意 在 於 賦 予學 校 及 教 師課 程 發 展 及教 學 的 主 導權,提 供 教師 編 寫 及 設計 教 材 的 機會,以 學 生的 學 習 中 心取 代 由 上 而下 填 鴨 式 的知 識 傳 授,課 程內 容 亦以 統 整 學 習領 域 的 合 科教 學 取 代 現行 的 分 科 教學,以 銜 接連 貫 各 個 教育 階 段 課 程,讓教 學 者可 以 實 際 了 解 教 學 目 的 及 掌 握 課 程 內 涵 , 而 讓學 習 者 參 與課 程 規 劃,自 行 擇 定 議題 並 組 織 課程 內 容。依 據「 課 程 總綱 綱 要 」 及 「自 然 與 生 活科 技 學 習 領域 課 程 綱 要」 之 理 念 ,「自 然 與 生活 科 技 」 課程 宜 具 有 下列 幾 項 特 質( 黃 茂 在 主編 ,2003):(1) 適 性教 育 : 教 學與 評 量 應 以發 掘 學

(5)

生 的性 向 及 培 養學 生 才 能 為目 標、(2)學習 者 的 自主 性:教 學活 動 應「 以 生活 經 驗 為中 心 」( 即 由學 生 關 切的 問 題 切 入 ),設 計 學習 活 動 時 亦應「 以 學 生為 學 習 活 動 的主 體 」, 把學 習 的 自 主性 賦 予 學 生, 以 培 養 學生 解 決 問 題的 能 力 、(3) 教 學 應 掌握 統 整 的 精神:設 計 學習 活 動 因 有釐 清 主 題 概念 的 需 要,宜 將相 關 知識 納 入 探 討,以 落 實 課程 統 整 之 精神、(4)學 校本 位 課 程:學 校 教 師應 能 結 合 全體 教 師 和 社區 資 源,發 展 學 校 本 位課 程,自 行編 選 教 材、(5)教 學 與評 量 一 體:評 量 應 視 為教 學 的 一 部份 , 其 內 容儘 可 能 涵 蓋所 有 的 教 學目 標 ( 分 段能 力 指 標 ),並 採 用 多元 化 方 式 實施,兼 顧 形成 性 和 總 結性 評 量、(6)科學 的 探討:分 段 能力 指 標 之 各項 能 力 宜 透過 科 學 探 討活 動,並 且以 學 生 為 學習 主 體 的 教學 方 式,達 到 教 學 目 標。 Beane( 1997)主 張 課 程 統 整 內 容 應 能 涵 蓋:( 1)個 人 生 活 經 驗 面 向 的 統 整 、 (2)社 會 生 活互 動 面 向 的統 整 、(3)知 識 面 向 的統 整 、(4)課 程 設 計 面向 的 統 整。目 的在 於 可以 善 用 生 活中 相 關 議 題作 為 探 究 主題,並 藉 由主 題 發 展 出學 習 概 念 與活 動 項 目,使 學 習 者 獲 得 多 元 而 深 入 的 了 解。一 個 良 好 的 課 程 統 整 教 學 者 , 除 了應 具 備 專 業知 識 的 理 論基 礎,到 豐富 的 設 計 教材 能 力,應 更 能提 供 學習 者 一 個 自我 學 習 與 討論 的 學 習 環境 與 互 動 關係 ( 熊 同 鑫、 王 振 興 、陳 淑 麗 ,2001)。 然 而課 程 的 設 計目 標 須 與 評量 一 致 ,Wiggins 及 McTighe(1998, pp. 7-19) 提 出課 程 的 逆 向設 計( backward design)的 理 念,即 教 學 者開 始 計 畫 一個 單 元 或 課 程時,就 以 評量 內 涵 作 為證 據 的 考 量或 準 則。其 過程 為:先 訂出 預 設 結果,再 決 定可 接 受 的 證據,最 後 設計 與 建 構 學習 經 歷。藉 由此 方 式,教師 不 但 可以 更 加 清 楚他 們 的 目 標,還可 以 使他 們 訂 出 更明 確 的 教 學及 學 習 活 動,學生 亦 能連 結 所 預 設的 結 果、實 作表 現、學 習經 歷 達 到更 佳 的 學 習成 效。其 中,在 收 集 學生 理 解 的 證據 時,教 師可 以 考 量 一系 列 具 融 入式 的 評 量 方法( 含 非 正式 的 評 量 ),例 如 : 非 正式 的 檢 核 、觀 察 及 對 話、 提 問 跟 測驗 、 教 師 提示 、 任 務 或計 畫 的 執 行等 。 隨 著教 育 的 進 步與 變 遷,傳統 的 紙 筆 測驗 及 直 問 式的 提 問 已 無法 完 全 得 知 並 確 定學 生 的 學 習效 果,因 而多 元 評 量 的衍 生,改 進了 它 所 缺 乏的 評 量 目 的。多 元 評 量是 將 各 種 不同 的 評 量 方式,針 對 學習 者 的 學 習風 格 作 最 有效 的 組 合,以 確 實 了 解學 習 者 的 學習 情 況 與 問題 。 利 用 這種 評 量 方 式, 評 鑑 者 可透 過 不 同 評量 目 的、內容、方 式與 時 機,掌 握學 習 者 學習 狀 況 之 資訊,並 觀 察學 習 者 的 自我 成 長 與 反思 ( 羅 豪 章,2002)。

(6)

肆、誌謝

本 研究 承 蒙 國 科會 計 畫 (NSC93-2522-S-153-001 及 NSC93-2522-S-153-002) 經 費 補助,特 製 謝忱。同 時 感謝 本 校 同 仁林 曉 雯、洪 文東、李 文德 及 高 慧 蓮等 多 位 教 授之 寶 貴 意 見。

參考文獻

王 靜如 (2003)。科 學 本 質的 理 論 、 教學 知 識 與 課程 設 計 。 發表 於 「 自 然與 生 活 科 技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研 討 會。 教 育 部 及國 家 科 學 委員 會 主 辦 。2003.11.21。又 收 於國 立 臺 灣 師範 大 學 主 編(2003)。科 學 課 程 論述( 頁 1-31)。台 北:國 立 台 灣 師範 大 學 。 李 坤崇 (1999)。多 元 化 教學 評 量 。 台北 市 : 心 理出 版 社 。 李 虎雄 、 張 敏 雪(1999)。 由學 力 測 驗方 法 談 實 作評 量 之 功 能。 教 師 天 地,99, 61-66。 林 志忠 (1999)。後 設 認 知策 略 對 資 優兒 童 科 學 解題 能 力 影 響之 研 究 。 刊載 於 國 立 臺灣 師 範 大 學編 印 。 師 大學 報 : 科 學教 育 類 ,44(1&2),61-81。 林 曉雯 (2003)。自 然 與 生活 科 技 教 學評 量 的 基 本理 念 。 發 表於 「 自 然 與生 活 科 技 學習 領 域 」 課程 研 討 會 。教 育 部 及 國家 科 學 委 員會 主 辦 。2003.11.21。 又收 於 國立 臺 灣 師 範大 學 主 編 (2003)。 科學 課 程 論 述( 頁 397-407)。 台 北: 國 立 台 灣師 範 大 學 。 教 育部 (1998)。九 年 一 貫課 程 。 檢 索日 期 : 94.4.13。取 自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 php 郭 重吉 (1987)。學 生 學 習風 格 的 研 究及 其 在 科 學教 育 上 的 應用 。 中 華 民國 七 十 五 年度 科 學 教 育學 術 研 討 會論 文 彙 編 。 頁 187-203。 許 瑛玿 、 林 詩 怡(2003)。 多元 化 教 學與 評 量 中 學生 多 元 智 能表 現 之 研 究模 式 。 刊 載於 中 華 民 國科 學 教 育 學會 編 印 。 科學 教 育 學 刊, 11(4),351-372。

(7)

陳 忠志、Taylor、Aldridge(1998)。國中 教 師 科 學本 質 及 科 學教 學 信 念 對理 化 教 室 環 境 的 影 響 。 刊 載 於 中 華 民 國 科 學 教 育 學 會 編 印 。 科 學 教 育 學 刊 , 6(4), 383-402。 張 美玉 (2000)。歷 程 檔 案評 量 的 理 念與 實 施 。 科學 教 育 月 刊,231,58-63。 黃 茂 在 主 編 ( 2003)。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學 習 領 域 : 課 程 綱 要 閱 讀 。 台 北: 國 立 教 育研 究 院 籌 備處 。 張 靜嚳 (1996)。何 謂 建 構主 義 。 建 構與 教 學 ,3,彰 化 師 大科 教 中 心 。 張 美玉 、 吳 玉 明(1999)。 不同 學 習 型態 學 生 學 習表 現 的 探 討- 解 釋 推 理及 問 題 解 決能 力。刊 載於 中 華 民 國科 學 教 育 學會 編 印。科 學 教 育 學 刊,7(3),255-280。 楊 坤原 、 鄭 湧 涇(1998)。 認知 風 格 、認 知 策 略 、遺 傳 學 知 識與 遺 傳 學 解題 之 研 究 。刊 載 於 中 華民 國 科 學 教育 學 會 編 印。 科 學 教 育學 刊 , 6(3),271-284。 熊 同鑫 、 王 振 興、 陳 淑 麗 (2001)。 以國 小 高 年 級自 然 科 為 核心 之 課 程 統整 設 計 研 究。 刊 載 於 中華 民 國 科 學教 育 學 會 編印 。 科 學 教育 學 刊 ,9(2),123-145。 劉 放桐 (1991)。現 代 西 方哲 學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社 。 鄭 谷苑 、 郭 俊 賢譯 (2004)。John D. Bransford 等 (2000) 原著 。 學 習 原理 : 心 智、經驗 與 學 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台 北: 遠 流。

簡 茂發 (1999)。多 元 化 評量 之 理 念 與方 法 。 教 室天 地 , 99,11-17。

羅 豪章 (2002)。發 展 多 元評 量 模 糊 複合 分 數 之 初探 。 刊 載 於中 華 民 國 科學 教 育 學 會編 印 。 科 學教 育 學 刊 ,10(4),407-421。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Bereiter, C. & Scardamalia, M. (1989). Intentional learning as a goal of instruction.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pp. 361-392). Hillsdale, NJ: Erlbaum.

(8)

Brown, A. L. (1978). Knowing when, and how to remember: A problem of metacognition. In R. Glaser (Ed.), Advances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Vol. 1) (pp. 77-165). Hillsdale, NJ: Erlbaum.

Brown, A. L. & DeLoache, J. S. (1978). Skill, plans, and self-regulation. In R. Siegler (Ed.), Children’s thinking: What develops? (pp. 3-35). Hillsdale, NJ: Erlbaum.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1999).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edham Heights: Allyn & Bacon.

Carey, S. & Gelman, R. (1991). The epigenesis of mind: Essays on biology and cogn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DeLoache, J. S., Miller, K. F., & Pierroutsakos, S.L. (1998). Reasoning and problem-solving. In D. Kuhn & R. S. Siegler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2) (pp. 801-850). New York: Wiley.

Entwistle, N. J. (1985). Cognitive style and learning.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 2).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Flavell, J. H. & Wellman, H. M. (1977). Metamemory. In R. V. Kail & J. W. Hage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and cognition (pp. 3-33). Hillsdale, NJ: Erlbaum.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Messick, S. (1994). The matter of style: Manifestation of personality in cogniti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9(3), 121-136.

Rigney, J. (1978). Learning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H. G. O’Neil (Ed.), Learning strategies (pp. 165-20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arson, R. & Dunn, R. (2001). The learning style teaching model. Science and Children, 38(5), 22-36.

(9)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ggins, G. & McTighe, J. (1998).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CD. Wright, J. C. & Huston, A.C. (1995). Effects of educational TV viewing of lower

income preschoolers on academic skills, school readiness, and school adjustment one to three years later. A report to children’s television workshop. Lawrence, KS: University of Kansas.

Yore, L. D. (2005). Metacogni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in science inqui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78th NA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5.4.5. Dallas, Texas.

Yore, L. D. & Pimm, D. (2005). Trend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Reading and Writ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by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05.2.17. Changhuan, Taiwan.

(10)

附錄

以 下是 依 據「國 小 教 師 科 學教 學 之 基 本理 念 」所 發展 之 相 關 基準 架 構 圖( 圖 一 )及 基 準 細 目:

教育改革

理念

與趨勢

Aa 1.

Aa. 基本理念

學習

理論

Aa 2.

課程

理論

Aa 3.

圖 一、 基 本 理 念之 內 容

(11)

「 基本 理 念 」 之內 容 定 義 : 內 容 Aa 1. 教 育 改 革 理 念 與 趨 勢 定 義 : Aa 1.1 能 認 識 當 前 教 育 改 革 的 理 念 與 趨 勢 。 內 容 Aa 2. 學 習 理 論 定 義 : Aa 2.1 能 了 解 學 生 學 習 的 相 關 理 論 。 內 容 Aa 3. 課 程 教 學 理 論 定 義 : Aa 3.1 能 了 解 現 今 課 程 設 計 的 原 理 與 發 展 趨 勢 。 「 基本 理 念 」 之基 準 實 作 表現 及 評 分 規準 : Aa 1.1 能 認 識 當 前 教 育 改 革 的 理 念 與 趨 勢 。 實 作 表 現 ( Performance) 評 分 規 準 ( Rubric) Aa 1.1.1 在 適 當 的 場 合( 例 如 輔 導 會 議、教 學 研 究 報 告、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示 範 教 學、晤 談 等 ), 教 師 引 用 實 例 說 明 如 何 將 當 前 九 年 一 貫 理 念( 科 學 素 養、能 力 本 位、能 力 指 標 、 兒 童 發 展 ) 融 入 實 際 教 學 活 動 中 。 在 適 當 之 場 合 中( 例 如 輔 導 會 議、教 學 研 究 報 告、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示 範 教 學、晤 談 等 ), □ 表 現 對 上 述 基 本 理 念 的 深 入 理 解 ( 引 用 實 例 說 明 教 學 活 動 與 上 述 基 本 理 念 的 一 致 性 及 其 理 由 )。 □ 表 現 對 上 述 基 本 理 念 的 表 面 理 解 ( 述 說 上 述 基 本 理 念 , 但 缺 乏 具 體 執 行 的 教 學 活 動 或 提 出 的 教 學 活 動 與 理 念 不 一 致 )。 □ 無 法 表 現 ( 或 不 知 道 ) 對 上 述 基 本 理 念 的 理 解 。 Aa 2.1 能 了 解 學 生 學 習 的 相 關 理 論 。 實 作 表 現 ( Performance) 評 分 規 準 ( Rubric) Aa 2.1.1 在 適 當 之 場 合 中( 例 如 輔 導 會 議、教 學 研 究 報 告、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示 範 教 學、晤 談 等 ), 教 師 以 引 用 實 例 說 明 如 何 將 學 習 理 論( 建 構 學 習 觀、多 元 智 能、學 習 風 格、 學 習 動 機、學 習 環、後 設 認 知、認 知 發 展 等 ) 融 入 實 際 教 學 活 動 中 。 在 適 當 之 場 合 中( 例 如 輔 導 會 議、教 學 研 究 報 告、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示 範 教 學、晤 談 等 ), □ 表 現 對 上 述 學 習 理 論 的 深 入 理 解 ( 引 用 實 例 說 明 學 生 的 學 習 活 動 與 上 述 學 習 理 論 的 一 致 性 及 其 理 由 )。 □ 表 現 對 上 述 學 習 理 論 的 表 面 理 解 ( 述 說 上 述 學 習 理 論 , 但 缺 乏 實 例 佐 證 或 引 用 的 教 學 實 例 與 學 習 理 論 不 完 全 一 致 )。 □ 無 法 表 現 對 學 習 理 論 的 理 解 。 Aa 3.1 能 了 解 現 今 課 程 設 計 的 原 理 與 發 展 趨 勢 。

(12)

實 作 表 現 ( Performance) 評 分 規 準 ( Rubric) Aa 3.1.1 在 適 當 之 場 合 中( 例 如 輔 導 會 議、教 學 研 究 報 告、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示 範 教 學、晤 談 等 ), 教 師 說 明 課 程 結 構 要 素 , 包 括 現 行 課 程 的 結 構、課 程 目 標、課 程 內 容 與 評 量,及 統 整 課 程、學 校 本 位 課 程、多 元 評 量 等 課 程 原 理 。 在 適 當 之 場 合 中( 例 如 輔 導 會 議、教 學 研 究 報 告、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示 範 教 學、晤 談 等 ), □ 表 現 對 上 述 課 程 結 構 及 課 程 原 理 的 深 入 理 解 ( 引 用 自 行 設 計 的 教 案 說 明 上 述 課 程 結 構 及 課 程 原 理 的 應 用 )。 □ 表 現 對 上 述 課 程 結 構 及 課 程 原 理 的 表 面 理 解 ( 述 說 上 述 課 程 結 構 及 課 程 原 理 , 但 缺 乏 教 案 佐 證 或 引 用 的 教 案 與 上 述 課 程 結 構 及 課 程 原 理 不 完 全 一 致 )。 □ 無 法 表 現 ( 或 不 知 道 ) 對 課 程 結 構 及 課 程 原 理 的 理 解 。 證 據 來 源 ( Evidences) 1. 訪 談 。 2. 教 學 觀 察 。 3. 相 關 文 件 。 4. 量 表 或 工 具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We investigate how the surface acoustic wav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ed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 A school with teachers strong in science can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ements in GS by promoting reading in science and providing ample opport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