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及其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及其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191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六十四卷第二期 2019 年,64(2),191-218 doi:10.6209/JORIES.201906_64(2).0007

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

建構及其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

胡夢鯨

王怡分

* 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系暨研究所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產學研究總中心

摘要

本研究聚焦於「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之建構」,為我國即將退休的中 高齡者建構一套系統化的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藉此探索出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 示。研究者採用半結構訪談與德懷術問卷調查法,蒐集退休人員繼續貢獻社會的意願、途徑 及應具備的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等資料,進行質性與量化的分析,以建構出「屆退人員貢獻老 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研究結果歸納出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包括 四個向度:貢獻意願、貢獻障礙、貢獻準備及貢獻途徑;八個構面:內在原因、外在原因、 個人障礙、環境障礙、內在準備、外在準備、貢獻類型及貢獻方式,共 72 項指標,並得到對 未來規劃實施退休準備教育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 屆退人員、核心知能指標、貢獻老化、退休準備 通訊作者:胡夢鯨,E-mail: adumch@ccu.edu.tw 收稿日期:2018/07/11;修正日期:2018/09/01;接受日期:2018/09/25。

(2)

192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壹、前言

隨著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人口結構高齡化已成為世界共同趨勢,因此,如何使高齡者能 妥善規劃晚年生活,並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與貢獻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Chang & Lin, 2011; Cheng, 2010; O’Dowd, 2005)。2018 年 6 月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為 23,574,274 人;其中老年 (65 歲以上)人口為 3,341,676 人(占 14.18%),已超過幼年(0~14 歲)人口 3,071,910 人(占 13.03%)。且老年人口每年均快速增加,至 2018 年 3 月已超過總人口數的 14%,正式進入高 齡社會(內政部戶政司,2018)。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人口快速老化、壽命逐漸延長之際, 實際退休年齡卻較法定退休年齡提早。行政院主計處(2015)即指出,國人平均壽命為 79.98 歲,但退休年齡卻只有 57.4 歲,這表示臺灣勞動人口退休後,至少有 20 年以上的退休生活, 也意味著退休後的生活將占據一個人生命約 25%的時間。 先進國家十分重視退休前教育的實施,以幫助屆退人員做好退休準備,並繼續貢獻社會。 例如,美國早已有超過 25%的公立機構實行了退休前教育(Siegel, 1994);英國在全國各地 都設有志願顧問小組,形成一個服務網,為退休前教育提供所需支援;日本有許多公司會辦 理退休前教育與生活規劃課程,使屆退的員工能為退休生活預做準備,年輕員工則能做好生 涯規劃(陳嬿先,2009)。因此,從先進國家經驗可看見退休前教育的重要性;而如何協助 屆退人員做好退休準備,在面對年齡與角色轉換所帶來的衝擊之下,能發展出新的角色與生 活,順利轉移至退休生涯,而持續在社會中貢獻一己之力,可說是一項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 雖然國內退休準備教育的實施已有 20 年以上的歷史,然研究方向多聚焦於退休態度、生 涯規劃、生活適應等議題,至於針對退休準備知能及貢獻老化相關之研究,仍屬鳳毛麟角, 而關於退休準備教育實施亦付之闕如,實值關切。故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聚焦於「屆退 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之探討,具體目的如下: 一、為我國即將退休且有意願繼續貢獻服務之屆退人員,建構一套系統化的貢獻老化退 休準備核心能力指標。 二、從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能力指標的建構過程與結果,探索出對退休準備教育的一 些啟示。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我國規劃實施退休準備教育的建議。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聚焦於探討我國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因此,文獻將從 貢獻老化和退休準備兩方面進行相關概念的探討與整理,據以建構出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 能力指標,茲論述如下。

(3)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193

一、貢獻老化的概念分析

貢獻老化(contributive aging)是一個積極的老化概念,強調中高齡者擁有繼續貢獻社會 的意願和能力,甚至繼續貢獻社會成為中高齡者的一種需求。此概念主要源自於美國教育老 年學學者 H. Y. McClusky 的需求幅度理論(margin theory of needs),該理論強調需求等級概 念,從應付基本生存需求(coping needs),提升至個人興趣學習表達需求(expressive needs)、 貢獻社會需求(contributive needs)、影響他人需求(influence needs)及自我超越需求 (transcendent needs)。其中,「貢獻社會需求」又稱為服務需求,乃是基於高齡者也有想要 「付出」的假設,仍希望自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並希望自己的貢獻能被別人所接受,如志 工服務學習;而第四層面「影響需求」,意指中高齡者晚年對生活環境及世界還是有發揮影 響力的需求。因此,透過新知識及技術的訓練或課程,可幫助中高齡者結合原有知識、技能 與經驗,進而發揮影響力(魏惠娟,2012;McClusky, 1971)。 此外,中高齡者服務學習及志工參與文獻也提到,中高齡者退休後仍可透過對他人服務 及志工參與,繼續貢獻社會(蕭勝斌,2008;Billig & Klute, 2003; Lewis, 2002; O’Quin, Bulot, & Johnson, 2005);學者王政彥(2008)、Carr 與 Hendricks(2011)亦指出,如果中高齡者願意 退休後繼續參與社會及職場工作,將成為社會上的重要人力資源,不至於成為社會負擔。由 此可知,中高齡者可透過貢獻影響的活動,如學習課程、社會參與、志工服務或照顧親朋好 友等方式,於退休後持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成為有貢獻力的長者。 相關文獻顯示,成功老化、活躍老化及生產老化等相關理論,都與貢獻老化有密切關係。 成功老化係指個體成功適應老化過程的程度,強調中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生理方面能維持 良好健康及獨立自主的生活,心理方面能適應良好,社會方面則能維持良好家庭及社會關係, 讓身心靈均保持最佳狀態,享受老年生活(朱芬郁,2004;Griffith, 2001; Rowe & Kahn, 1998)。 活躍老化則是以健康、參與及安全為三大支柱來提升老年期生活品質,關鍵要素包括退休後 仍相當活躍、參與維持健康活動、獨立自主並盡可能融入社會等(Davey, 2002)。生產老化 強調中高齡者退休後,願意運用累積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繼續為社會做有經濟價值的貢獻, 不只侷限於經濟生產或提供服務,更包括非經濟性服務,如家庭照顧、志願服務、個人成長 等(Hoglund, Sadovsky, & Classie, 2009)。上述三個理論均肯定中高齡者退休後繼續貢獻和參 與社會的重要性,強調透過適當的社會參與,能提升退休後生活品質,不成為社會上閒置人 力,更藉由經濟與非經濟性生產與服務,在家庭及社會中持續貢獻,發揮個人影響力,以有 效降低潛在晚年危機,對社會產生正向能量與影響。 目前已有為數甚多的中高齡者,退休後仍維持有貢獻力的參與,然而,如何才能使中高 齡者的貢獻力得到妥善運用?其關鍵就在於是否具備貢獻老化所需認知、情意與技能等素 養;而此素養又取決於退休前的準備教育。誠如王政彥(2008)所主張,針對高齡者進入工 作職場或社會場域所需素養進行培訓,以提升創造人力與社會資本,正是「造人」的主要策

(4)

19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略。因此,希冀藉由本研究所建構的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提供相關高 齡機構進行退休前教育之參考,促使中高齡者在退休前進行貢獻服務準備,以具備貢獻老化 素養,能於退休後持續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二、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的相關因素與核心內涵

由於許多中高齡者在退休後仍想繼續工作或服務社會,因此,這群人才是相當值得開發 運用的銀色資源(王政彥,2008;朱芬郁,2004)。而中高齡者退休後願意繼續貢獻服務,主 要與其動機或意願有關,所以,如欲建構退休準備核心知能,首先必須瞭解其貢獻意願或動 機。一般而言,退休者願意繼續貢獻的動機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兩種因素:內在因素係指中高 齡者因個人或內在因素驅使,包括身體狀況、心理因素、內發動機等;外在因素則指他人或 環境方面的誘因,促使個人願意在退休後繼續貢獻服務,包括他人影響、家庭責任、環境促 使、經濟生產等因素。相關研究顯示,中高齡者經由學習、工作服務或社會參與等方式,可 從中獲得自我成長與貢獻成就感(黃富順,2002;Duckenfield & Wright, 1995; Gabelnick, 1997),且從事有意義活動,不但有助於中高齡者自我認同與肯定,對於家庭角色轉換及老化 所帶來身心靈調適皆有所幫助(朱芬郁,2004;林麗惠,2006;Ogunbameru & Asa, 2008)。 此外,黃緻茵(2014)和羅雅馨(2011)的研究亦指出,有不少中高齡者希望能藉由從事與退 休前工作性質相似的服務,延續退休前興趣或專業能力,不因退休而成為社會閒置人力。而 中高齡者人際與社交狀況,在退休生涯中亦占極其重要比重。因此,家庭狀況、同儕及朋友 間的鼓勵,同樣也是影響中高齡者是否願意貢獻的主要因素(Kahana, Kelley-Moore, & Kahana, 2012)。 此外,瞭解中高齡者繼續貢獻社會的障礙因素,也是退休準備核心知能中的重要指標, 藉此方能知曉中高齡者在進入貢獻或貢獻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及難處,而及早預做準 備。歸納相關文獻可知,中高齡者的貢獻障礙大致可分為個人及環境兩個層面:個人層面主 要包括生理障礙、心理障礙、家庭障礙、專業障礙等;環境障礙則包括制度障礙、機構障礙、 人際障礙、服務障礙、交通障礙等(黃富順、林麗惠、梁芷萱、林曉齡,2008;蔡培村,1995; 魏惠娟,2012)。李雅慧與盧婧宜(2014)的研究結果和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中老年人 生活狀況調查結果相同,皆指出中高齡者對於老年生活最擔心的問題為「自己健康問題」,這 也是最主要且直接影響中高齡者是否繼續貢獻的影響因素。此外,中高齡者常會因自身的專 業能力不足,而對貢獻服務產生卻步(林麗惠,2004;蔡培村,1995),此因素更凸顯出貢獻 老化退休準備教育的重要。另在環境障礙方面,中高齡者交通問題是阻礙其繼續貢獻的重要 因素,特別是在鄉村或偏遠地區,往往因缺乏交通工具,而無法持續參與社會活動(郭書馨、 孫若馨、王怡分、胡夢鯨,2015);而缺乏專業訓練課程、機構組織與內部培訓、人員之相處 等,都是導致高齡者產生貢獻障礙或參與回流率不高的主因(黃緻茵,2014;Martinez, Frick,

(5)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195

Kim, & Fried, 2010)。

有關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應涵蓋的核心知能主題,不同學者雖有不同見解,但大致而言, 在不同觀點中仍可見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在層面相關準備最受中高齡者所重視,正所謂「先 安內後攘外」,唯有先做好與個人權益相關規劃,才能讓中高齡者沒有後顧之憂的貢獻社會, 其包括:健康規劃、心態調整、財務規劃及生涯規劃(朱芬郁,2012;Flum & Blustein, 2000)。 林麗惠(2013)的研究調查也顯示,不論受試者年紀為何,皆對如何管理自己健康的課程有 極高學習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其他世代,中高齡者對於退休後居住生活安排課程有 著顯著興趣。此外,則是外在層面準備,諸如家人關係、資訊網絡、志工服務、進修學習、 生活法律、社區資源、新科技、人際關係等(朱芬郁,2012;林麗惠,2013;蔡享翰,2013), 相關研究發現,雖然此類型課程對中高齡者而言,其需求性沒有內在準備課程來得高,但亦 是廣受中高齡者所喜愛及有興趣的。 此外,退休人力如果要得到運用,就需要在退休前即做好準備,而最佳途徑即是接受退 休準備教育。國內、外關於退休準備教育辦理情形的研究不少,大都肯定退休前教育的價值 與必要性;相關研究即顯示,退休準備教育實施的良窳將影響屆退人員退休準備知能,如果 屆退人員在退休前能接受適當的準備教育,將可使其擁有較佳的退休準備知能(Anna, 2009; Ogunbameru & Asa, 2008)。

因此,綜合貢獻老化及退休準備核心知能之相關研究可知,退休之中高齡者如果得到適 當的就業、轉業或創業輔導,將可在職場上繼續貢獻其能力和智慧,甚至可用彈性工時或階 段性退休方式,使退休人力得到再運用;另外,對於不想繼續就業的中高齡者,則可投入個 人成長、家庭照顧或社區服務等無給職服務,繼續貢獻其愛心與經驗。因此,透過本研究所 建構之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將可從中高齡者貢獻意願來瞭解其動機,從貢獻障礙來瞭解 及克服其困難,並依其貢獻途徑來預備其貢獻準備課程內容,以協助中高齡者能在退休後持 續發揮影響力,成為有貢獻力的長者,達到貢獻老化目標。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架構

基於研究目的並輔以貢獻老化核心概念、退休準備經驗與知能等方面文獻資料的蒐集與 分析,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一套「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並藉此發掘 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研究架構如圖 1 所示。

二、研究對象

近年來,我國樂齡學習中心蓬勃發展,志工需求甚殷,教育部將樂齡年齡界定在 55 歲以

(6)

196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圖1. 本研究概念架構 上;另根據教育部(2017)統計,樂齡志工人數已超過一萬人,且仍持續增加中,屬於龐大 退休志工族群。本研究擬從已退休者觀點,探討屆退人員宜做好哪些貢獻服務的退休準備。 樂齡中心內的工作人員主要可分為負責人、講師及志工三類,工作屬性雖然不同,但共同點 是大部分均已退休,屬志願服務性質,符合本研究「貢獻老化」之要件。因此,本研究係聚 焦我國樂齡學習中心,採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抽樣的方式選取研究對象,考慮性別、機構區域、 退休前工作、服務職稱等要件,盡量求取平衡及代表性,其中包括負責人十位,講師六位及 志工六位,共 22 位,藉由訪談其貢獻服務及退休準備經驗,而完成指標之雛型。另外,邀請 十位專家進行三回合的德懷術專家評鑑,其中高齡教育學者五人、樂齡學習中心主任或教師 五人,經多次的調整與修正,讓指標更趨完善。然而,由於本研究對象僅限於樂齡學習中心 的受訪者,故無法代表所有高齡機構的中高齡退休對象的意見,只能就受訪者的意見,建構 本研究的指標雛形。

三、研究方法

因本研究旨在建構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提供退休教育機構一套課 程衡量標準,並依此開設中高齡之相關課程,故參考相關文獻後,在研究方法方面,先以半 結構式訪談初步建構出指標,再以德懷術進行三回合之問卷調查,使指標建構趨於一致與完 整。在訪談過程進行中,研究者除依據預先擬訂訪談綱要詢問主要問題之外,亦以受訪者實 際回答內容加以深問,以增加資料的豐富性與可信性。訪談時均以中立的態度面對,並對受 訪者表達同理的瞭解,以及絕不對受訪者回答的問題做預設立場及價值批評。每次訪談約一 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待訪談結束,再將訪談之錄音檔轉謄為逐字稿,並記錄重點,以利之後 的資料分析。本研究設計的訪談大綱如下: (一)請問您退休後為什麼會到樂齡中心貢獻服務? (二)您認為哪些方面的退休規劃,對於退休後能繼續貢獻服務社會是很重要的? (三)您認為哪些類型教育課程或活動,對於退休後能繼續貢獻服務社會是需要的? 德懷術 「屆退人員貢獻 老化退休準備核 心知能指標」建構 對退休準備 教育的啟示 退休準備教育相關研究 貢獻老化相關研究 半結構式訪談

(7)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197 (四)您認為退休後繼續貢獻服務,會遇到哪些障礙? (五)您認為如果退休後要繼續貢獻服務社會,那退休前應該具備哪些退休準備核心知 能? (六)如果退休後要繼續貢獻服務社會,您認為退休前應參與哪些退休準備教育課程或 活動? 此外,在本研究中,德懷術之進行則是透過專家與教師反覆評定,確認基本資料、貢獻 老化及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等各項指標,經過三回合的指標修訂,專家學者可參照他人的意見 再次思考,而使得觀點更趨一致性。然而,採取德懷術問卷調查的限制在於多次的問卷填答 往返時程過長(郭昭佑,2001),也考驗研究參與者的時間、熱忱及參與感(Linstone & Turoff, 2002),故在降低本研究限制的考量下,先以半結構訪談完成指標雛形後,即進行三回合審 查結果分析,以達一致性共識,再根據結果完成指標建構。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旨在以貢獻老化、退休準備經驗和知能等文獻基礎,透過半結構訪談初步建構指 標問卷,再經三次德懷術評定指標的性質和重要性。半結構訪談部分,研究者係將訪談錄音 檔進行謄寫,每謄完一份逐字稿文本,再將文本全部再閱讀一次,以獲得一整體概念,接下 來逐行進行編碼,由概念彙整成類別,最後形成主題,再將所蒐集的訪談資料,皆輸入電腦 軟體 MAXQDA,藉由軟體反覆檢閱資料,以利於編碼進行。此軟體為一獨特質性資料分析軟 體,允許使用者有系統地組織、評估和詮釋文件及多媒體資料,且有強大編碼功能,可直接 在文件中書寫批註或心得,對資料查詢和處理皆十分便利,編碼格式如表 1 所示。 表 1 編碼格式 主題 次主題 意義單元 逐字稿 想要拓展生活空間 內在原因 自己想要拓展退休後的生 活空間,並能繼續貢獻服務 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服務,期望能夠繼續發 展所長 服務機構剛在招募人員,服務的項目是我的 專長 可以透過有給職工作維持生產力 貢獻意願 外在原因 外在環境提供機會可繼續 實現夢想 有機會透過繼續就業或創業實現人生夢想 (圓夢)

(8)

198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德懷術問卷部分,第一次調查旨在蒐集、彙整、分析專家建議,作為第二次問卷調查展 開依據,內容包括問卷簡介、填答說明、指標架構和指標內涵。第二次主要以第一次結果做 修正、綜合所有建議,將重複、相似內容合併或刪除;第二次問卷中,製作修正前後對照表, 讓專家瞭解問卷修改後結果,量化部分,則把第一次統計數據提供專家作為參考依據。第二 次問卷回收後,再彙整、分析建議,發展第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三個回合問卷回收率均達 100%

五、資料分析標準

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者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往往需要透過專家學者與研究同儕,針對 資料分析編碼與詮釋,不斷地進行討論與確認,透過三角檢證來增加質性研究效度,使研究 資料更趨於完整(葉重新,2001;潘淑滿,2003;Marshall & Rossman, 2011)。在三角檢證方 面,本研究小組由三位成員組成,包括一位專家學者及兩位研究生,皆受過方法論、高齡教 育和質性研究相關專業訓練,研究者在進入訪談前,事先徵詢受訪者同意,攜帶錄音器材, 以作為輔助工具,更在每次訪談結束後立即記錄當時事件、過程與想法,以完整呈現研究過 程。在研究進行中,研究小組進行多次溝通,對於模糊或有爭議部分進行逐項討論,藉不斷 對話達到省思與回饋,並進行逐字稿共同檢證與評鑑,以避免個人主觀過重或有過度詮釋部 分,達到研究資料與分析的真實性與有效程度(Silverman, 2010)。 此外,參酌德懷術專家學者之主張,採用平均數、標準差及四分位差作為填答者意見一 致性和共識程度判斷依據(吳美宜,2005;賴香如等,2010;Burnette, Morrow-Howell, & Chen, 2003)。因此,為顧及研究結果的嚴謹性,研究者同時採用四分位差、標準差和平均數等數 據,作為綜合判斷標準。當有效問卷所得四分位差小於或等於 0.5、平均數大於或等於 4、標 準差小於 1 之指標題項,予以保留;對於平均數低於 3.5、四分位差大於 1、標準差大於 1 的 指標,予以刪除;對於介於保留與刪除標準之間的指標,則視統計數據結果、專家群提供之 文字意見與文獻提供的理論支持狀況,決定保留、修改或刪除。總而言之,本研究係以專家 對於各指標之適切性與一致性看法作為判斷標準,主要以平均數、標準差及四分位差統計數 據為判斷準則,並輔以專家建議、問卷所得眾數與滿分頻率為參酌,進行指標之修正。

肆、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半結構訪談結果分析

本研究經由半結構式訪談,首先歸納出屆退人員貢獻老化四個向度的問題,此四個向度 分別為:貢獻意願、貢獻障礙、貢獻準備及貢獻途徑。研究者歸結出對於屆退人員之貢獻老 化,首先需要瞭解其是否具有貢獻的意願;有了意願之後,接著瞭解其有哪些貢獻方面的障

(9)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199 礙需要克服;再者,屆退人員如欲繼續貢獻社會、退而不休,他們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最後,他們有哪些具體途徑可以貢獻。 根據這四個向度的貢獻老化,研究者進一步歸納出八個構面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的建 構,分別為:(一)貢獻意願向度:包括內在原因與外在原因之題項;(二)貢獻障礙向度: 分為個人障礙與環境障礙之題項;(三)貢獻準備向度:分為內在準備與外在準備之題項;(四) 貢獻途徑向度:分為貢獻類型與貢獻方式之題項,合計 61 項指標。之後開始進行專家學者的 德懷術問卷調查。

二、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過程分析

(一)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共計四個向度、八個構面、61 項指標,經過專家群意見回覆後予以 統計分析,平均數未達 4 分者計有七題項,標準差大於 1 者計有五題項,四分位差大於 1 者 計有六題項(如表 2 所示)。 表 2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指標向度 指標構面 平均數小於4 標準差大於1 四分位差大於1 1-1.內在原因 1-1-3 1. 貢獻意願 1-2.外在原因 1-2-5 1-2-5 1-2-5 2-1.個人障礙 2-1-3、2-1-8 2-1-8 2-1-8 2. 貢獻障礙 2-2.環境障礙 2-2-3、2-2-5 2-2-5、2-2-12 2-2-5、2-2-10 3-1.內在準備 3-1-2 3-1-2 3-1-2 3. 貢獻準備 3-2.外在準備 4-1.貢獻類型 4. 貢獻途徑 4-2.貢獻方式 4-2-9 刪除第一回合問卷中,平均數小於 4、標準差大於 1、四分位差大於 1 的項目:1-2-5、 2-1-8、2-2-5 及 3-1-2,共四題。此外,依專家建議共新增 13 項指標,分別是內在原因構面的 「想要拓展生活空間」、「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服務活動」及「期望能夠繼續發展所長」; 外在原因構面的「服務機構剛好在招募人員」、「服務項目是我的專長」、「可以繼續透過 有給職工作維持生產力」和「想透過繼續就業或創業實現人生夢想(圓夢)」;個人障礙構 面的「害怕走入陌生環境」、「想要好好享受清福」、「家中還有長輩或小孩需要照顧」及 「欠缺貢獻的專業能力」;環境障礙構面的「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太少不方便」、「私人交通

(10)

200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工具成本太高不經濟」及「年紀大顧慮多,自己開車意願低」;以及貢獻方式構面的「擔任 樂齡志工,協助年長者快樂學習」。 修改文字部分,針對平均數、標準差與四分位差所得數據較低的題項,依據專家建議進 行文字修正,例如:原 1-1-3「退休後的生活空虛無聊」,修正為「退休後的生活將會比較充實」; 原 2-1-3「時間不夠用」,修正為「沒有信心能夠做好貢獻」;原 2-2-3「服務機構的培訓制度可 能不夠完整」,修正為「服務機構缺乏適當的培訓制度」;以讓各指標內涵更契合實務現場; 原 2-2-10「與他人溝通不容易」,修正為「擔心在貢獻服務時不易與人溝通」;原 2-2-12「服務 對象可能缺乏學習的觀念」,修正部分文字為「服務對象的學習態度不積極」;原 4-2-9「擔任 教育志工,協助教育宣導」,修正部分文字為「擔任教育志工,從事教學服務工作」。 總而言之,在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中計有 61 題,經過問卷回收分析後,共刪除四題,並 新增 13 題,剩下題編製成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二)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

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係根據第一回合德懷術施測結果,予以修改編纂而成,共計八個構 面、70 項指標。依第一回合問卷調查結果予以修正而發放的第二回合問卷,專家所提供的書 面建議數明顯減少,在平均數、標準備及四分位差的數據表現上,相較於第一回合所得結果 來得正面,平均數均達 4 分以上,標準差與四分位差也都小於 1,皆符合本研究的決斷標準值。 從專家所提供的書面建議中,研究者試圖修正部分文字並增減題項。依多數填答者意見 將外在準備構面中的 3-2-2「做好完整明確的生涯規劃」及 3-2-3「在退休前就做好財務規劃」, 移至內在準備構面;其他題項亦依專家建議修改其文字敘述,共修正七題項,使之文字敘述 更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總而言之,第二回合德懷術施測問卷計有 70 題,經過統計數據分析與參酌專家書面意見 後,共新增兩題,剩下 72 題編製成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三)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結果

德懷術問卷進行至第三回合,題數增加至 72 題,各題平均數、標準差及四分位差表現狀 況已趨於一致。72 題所得四分位差及標準差均小於 1,而平均數皆大於 4 分以上,其中,平 均數大於 4.5 分以上者,計有 61 題項。四個向度、八個構面、72 項指標中,僅依專家意見修 改內在原因及環境障礙構面中之部分文字,使其更契合高齡教師的實務狀況。 經過三次德懷術問卷施測後,八個構面,共計 72 項指標,所得統計數據已達標準,顯示 專家對於本研究所提出的退休準備核心能力指標已達共識,且專家所提供的書面建議亦已回 覆修正前提下,研究者停止第四回合德懷術問卷的發放。茲將三回合德懷術問卷題項修改情 形整理如表 3 所示。

(11)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01 表 3 三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情形 第一回合修正 第二回合修正 第三回合修正 指標 向度 指標構面 原有 題項 保留 修改 刪除 增加 原有題項 保留 改修 刪除 增加 原有題項 保留 修改 刪除 增加 最終 題項 內在原因 8 5 3 0 3 11 10 1 0 0 11 11 0 0 0 11 貢獻意願 外在原因 8 6 2 1 4 11 11 0 0 0 11 11 0 0 0 11 個人障礙 7 5 2 1 4 10 8 2 0 0 10 10 0 0 0 10 貢獻障礙 環境障礙 14 9 5 1 3 16 13 3 0 0 16 16 0 0 0 16 內在準備 3 2 1 1 0 2 2 0 0 2 4 4 0 0 0 4 貢獻準備 外在準備 9 7 2 0 0 9 8 1 2 0 7 7 0 0 0 7 貢獻類型 2 2 0 0 0 2 2 0 0 0 2 2 0 0 0 2 貢獻途徑 貢獻方式 10 9 1 0 1 11 11 0 0 0 11 11 0 0 0 11 註:合併至其他構面者,計算為「刪除一題、新增一題」。

三、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的確立

本研究經過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共包括貢獻意願、貢獻障礙、貢獻準備及貢獻 途徑四個向度,以及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個人障礙、環境障礙、內在準備、外在準備、貢 獻類型與貢獻方式等八個構面,合計 72 項指標作為工具內涵。以下茲依八個構面分項陳述之:

(一)貢獻意願向度

內在原因構面的適切性得分平均值介於 3.90~4.90 分之間,又以「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 從事服務活動」和「能服務他人,內心感到很快樂」得分最高。其中,11 項指標滿分頻率達 五成以上,在眾數方面,除「退休後的生活將會比較充實」題項為 4 分以外,其他指標皆為 5 分。一致性方面,11 項指標四分位差均在 0.50(含)以下,標準差介於 0.32~0.74 之間。分 析上述一致性與適切性判斷標準及專家所提書面意見,顯示專家對於內在原因構面的 11 項指 標已達共識。 外在原因構面之指標共計有 11 項,所得之標準差與四分位差皆小於 1,平均數則大於 4, 眾數以 5 分為主。其中以「不希望老年生活像某些長輩一樣,只是待在家裡或安養院」得分 最高,顯示此指標之重要程度受到肯定。11 項指標眾數皆為 5 分,滿分頻率也都達到 50%以 上。一致性方面,11 項指標四分位差均在 0.50(含)以下,標準差介於 0.32~0.67 之間。分 析上述一致性與適切性判斷標準及專家所提書面意見,顯示專家對於外在原因構面的 11 項指 標已達共識。

(12)

202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二)貢獻障礙向度

個人障礙構面共有 10 項指標,其適切性得分平均值介於 3.90~4.90 分之間,又以「欠缺 貢獻的專業能力」得分最高。在眾數方面,除「沒有信心能夠做好貢獻」題項為 4 分以外, 其他指標皆為 5 分。一致性方面,10 項指標四分位差均在 0.50(含)以下,標準差介於 0.32 ~0.74 之間。分析上述一致性與適切性判斷標準及專家所提書面意見,顯示專家對於個人障 礙構面的 10 項指標已達共識。 環境障礙構面包括 16 項指標,所得平均數值介於 4.43~4.81 分之間,其中以「公共交通 工具班次太少不方便」所得平均數最高。在眾數方面,除「服務機構缺乏適當的培訓制度」 題項為 4 分以外,其他指標皆為 5 分;而滿分頻率方面皆達五成以上。一致性方面,雖然第 10項指標「擔心在貢獻服務時不易與人溝通」四分位差為 1,以及第 12 項指標「服務對象的 學習態度不積極」之標準差大於 1,然而,此項指標之其他數據表現尚為理想,因此,研究者 依專家提供之書面資料進行部分文字修正,讓指標更為具體明確,以解決這兩項指標較不理 想的問題。

(三)貢獻準備向度

內在準備構面共計有四項指標,適性切方面,平均值介於 4.64~4.90 分之間,其中以「在 退休前就做好健康規劃」得分最高。四項指標眾數皆為 5 分,滿分頻率甚至高達 70%以上。 在一致性方面,標準差皆小於 1、四分位差亦小於(含)0.50;其中「在退休前就做好健康規 劃」和「在退休前就做好財務規劃」指標的四分位差為 0。從一致性與適切性數據觀之,加上 專家已無提供額外之書面建議資料,故此四項指標已獲專家之基本共識。 外在準備構面指標共計有七項,所得之標準差與四分位差皆小於 1,平均數則大於 4,眾 數以 5 分為主。其中,以「在退休前即培養休閒興趣」、「在退休前就開始擔任志工」及「在 退休前就開始參與社團活動」得分最高,足見這三個指標之重要程度受到肯定。七項指標的 滿分頻率也都達到60%以上。一致性方面,七項指標四分位差均在 0.50(含)以下,標準差介 於 0.42~0.97 之間。分析上述一致性與適切性判斷標準及專家所提書面意見,顯示專家對於 外在準備構面的七項指標已達共識。

(四)貢獻途徑向度

貢獻類型構面的兩項指標中,平均值介於 4.50~4.90 分之間,其中,以「從事無給職的 志願服務」得分最高。本構面兩項指標眾數皆為 5 分,其中「從事無給職的志願服務」不僅 所得平均數最高,專家選填 5 分的比例亦高達九成以上,此指標之四分位差為 0、標準差為 0.885,專家亦無提供額外之書面建議資料,因此,貢獻類型構面的兩項指標已獲得專家共識。 貢獻方式構面包括 11 項指標,所得平均數值介於 4.20~4.90 分之間,其中以「繼續學習 新事物讓自己成長」所得平均數最高。在眾數表現方面,所有指標皆為 5 分,而滿分頻率方

(13)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03 面,除了「找一份全時的工作」外,其餘皆達五成以上,甚至有八項指標達六成以上。一致 性方面,僅有第九項指標「擔任教育志工,從事教學服務工作」四分位差為 1,然而,此項指 標之其他數據表現尚稱理想,因此,研究者依專家提供之書面資料進行部分文字修正,讓指 標更為具體明確,以解決此指標較不理想的問題。

四、綜合討論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中高齡者平均餘命和退休人口皆逐年增加,但我們所缺乏的是以 屆退中高齡者為中心觀點的深度設計,以及一套針對退休後繼續貢獻社會的培訓與評估機 制,是以本研究聚焦於「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有鑑於不 同學科領域對於貢獻老化退休準備內涵著墨有所不同,本研究針對屆退人員最可能直接接觸 的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為主要核心概念,建構出的指標包含四個向度及八個構面的指 標系統正呼應了學者 McClusky(1971)的需求幅度理論,「貢獻準備」向度中的內在準備指標, 正符合此理論第一個等級之應付需求,即需要幫助中高齡者,透過學習而滿足其生存技能需 要,包括身心方面調整、財務和生涯規劃;「貢獻意願」向度中的內在與外在原因符合第二個 等級之表達需求,意指中高齡者有想要參加活動需求和意願,研究者將其指標區分為內在與 外在原因兩個部分;再者,「貢獻途徑」向度中的貢獻類型與貢獻方式符合此理論第三個等級 之貢獻需求,係基於中高齡者也有想要付出的假設,仍希望自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且被別 人所接受,因此,本研究將中高齡者的貢獻方式依有無支薪的方式,分為兩種類型,共四個 方式。 此外,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貢獻意願」及「貢獻途徑」向度的重要性。王政彥(2008) 與朱芬郁(2004)都曾提及,大多數中高齡者於退休後,仍想繼續工作或服務社會,這群人 才可說是相當值得開發和運用的資源。進一步分析,本研究「貢獻途徑」中所建構的四種貢 獻方式,無論是有給職或無給職類型,均是強調中高齡者在退休後,仍可繼續有適當的社會 參與,不拘任何形式貢獻與服務,以發揮個人影響力。文獻探討所提及之成功老化、活躍老 化和生產老化,都與此套指標相呼應,三理論同樣強調中高齡者參與社會的重要性(朱芬郁, 2004;Davey, 2002; Griffith, 2001; Hoglund et al., 2009; Rowe & Kahn, 1998),不論中高齡者退 休後是以何種方式繼續活躍於社會中,只要其願意運用自己累積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為個 人、家庭、社區或社會進行服務,都可視為是有生產力的貢獻。且相關研究顯示,只要中高 齡者願意退休後繼續參與社會及職場工作,將有助於提升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並降低潛在晚 年危機,更重要的是能對社會產生正向的價值與影響(王政彥,2008;Carr & Hendricks, 2011)。

中高齡者退休後,如欲繼續貢獻服務社會,除了需有貢獻意願並找到貢獻途徑外,最重 要的是要做好「貢獻準備」。本研究得到的結果,貢獻準備包含內在及外在兩個構面。內在準

(14)

20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備構面共計有四項指標,其中以「在退休前就做好健康規劃」得分最高,其次是「在退休前 就做好財務規劃」的指標。而外在準備構面指標共計有七項,其中以「在退休前即培養休閒 興趣」、「在退休前就開始擔任志工」及「在退休前就開始參與社團活動」得分最高,足見這 三個指標重要程度受到肯定。健康和財務規劃與個人生涯發展有關,有了健康的身體及適當 的財務規劃,退休後做貢獻服務才無後顧之憂,所以這是貢獻準備首要之務。至於外在準備 方面,退休前就需找到興趣,提早開始嘗試志願服務工作,且若能參加社團活動,將使其擁 有較多的社會資本和人際關係,將來退休後投入貢獻服務。 然而,退休後繼續貢獻服務是有可能遭遇到一些障礙的,如黃富順等(2008)與魏惠娟 (2012)曾指出,我國屆齡退休之中高齡者在學習及社會參與上的障礙與問題,以訊息不夠 多元與暢通為主因。因此,雖然許多中高齡者有意願於退休後繼續貢獻社會,但卻因為不知 道貢獻的管道或方式而未能參與,實為可惜。故此,本研究特別納入「貢獻障礙」向度,其 中包括個人障礙構面與環境障礙構面,主要因為中高齡者在決定是否繼續貢獻社會時,常會 因年歲漸長而面臨許多的問題與難處(林麗惠,2004;蔡培村,1995),若能即早預做準備及 預防,或將其併入課程設計之中,將可有效協助中高齡者因應障礙,而達到貢獻老化。因此, 本研究所建構的貢獻障礙指標,主要係歸納相關文獻建立指標架構,個人障礙係指個人方面 遭遇困難,如身體狀況、信心缺乏、家庭因素或專業能力不足等;而環境障礙則偏向服務機 構方面問題,如服務機構制度與培訓、人際交友或交通等問題(蔡培村,1995;黃富順等, 2008;魏惠娟,2012;Martinez et al., 2010)。希冀透過對中高齡者貢獻服務過程中可能會遭遇 的障礙之瞭解,而能有效解決,並給予他們在這些障礙上的支持與協助,促使這些因素能轉 變成為日後貢獻服務的助力。 因此,透過本研究所建構之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可幫助屆退之中高齡者, 於退休前依其喜好、需求選擇合適貢獻途徑,並依此做好貢獻準備,參與相對應的準備課程, 並養成貢獻服務能力,克服貢獻服務障礙,使退休之中高齡人力得到妥善的運用。經過上述 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過程,最後專家對於本研究所提出的四個向度、八個構面、72 項指標 達成共識,各指標之詳細內容詳如表 4 所示。

五、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

誠如前文所述,愈來愈多的中高齡者在其退休後願意繼續貢獻服務社會。本研究結果建 構出退休後貢獻老化所需具備的一些指標項目,可作為貢獻服務時退休準備參考。尤其重要 的是,這些指標可對未來退休準備教育產生一些重要啟示。

(一)退休準備教育政策規劃與實施,首先需評估屆退人員貢獻服務的意願

根據本研究結果,退休準備教育實施的首要之務,需先瞭解屆退人員的貢獻意願。雖然 退休後願意繼續貢獻服務的退休族群不在少數,然而,也並非所有退休人員退休後都願意繼

(15)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05 表 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統計一覽 適切性 一致性 評估指標項目 眾數 滿分頻率 平均數 標準差 四分位差 向度一:貢獻意願 構面一:內在原因 1. 繼續貢獻是為了使自己身體更健康 5 .60 4.80 0.42 0.13 2. 想幫助和自己有相同疾病經驗的人 5 .50 4.60 0.48 0.50 3. 退休後的生活將會比較充實 4 .40 3.90 0.74 0.63 4. 累積福報(做公德) 5 .50 4.40 0.50 0.50 5. 有宗教信仰支持我要繼續貢獻 5 .60 4.20 0.63 0.50 6. 想要認識更多的朋友 5 .60 4.70 0.48 0.50 7. 想要拓展生活空間 5 .60 4.80 0.42 0.13 8. 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服務活動 5 .70 4.90 0.32 0.00 9. 自己本身一直就喜歡幫助別人 5 .70 4.80 0.34 0.00 10. 能服務他人,內心感到很快樂 5 .50 4.90 0.32 0.00 11. 期望能夠繼續發展所長 5 .60 4.70 0.48 0.50 Cronbach’s α= .84 構面二:外在原因 1. 親人或朋友的邀約 5 .60 4.60 0.48 0.50 2. 不希望老年生活像某些長輩一樣, 只是待在家裡或安養院 5 .60 4.80 0.32 0.50 3. 家人的鼓勵與支持 5 .70 4.70 0.48 0.50 4. 服務機構內部人員的邀請 5 .70 4.30 0.67 0.50 5. 小孩都已經長大離開家裡,面臨空巢期 5 .60 4.60 0.48 0.50 6. 家中的經濟壓力減輕 5 70 4.60 0.52 0.50 7. 服務機構剛好在招募人員 5 70 4.20 0.42 0.13 8. 住家附近剛好有可以服務的機構 5 70 4.40 0.52 0.50 9. 服務項目是我的專長 5 70 4.60 0.52 0.50 10. 可以繼續透過有給職工作維持生產力 5 .60 4.60 0.48 0.50 11. 想透過繼續就業或創業實現人生夢想(圓 夢) 5 .60 4.40 0.50 0.50 Cronbach’s α= .87 (續)

(16)

206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表 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統計一覽(續) 適切性 一致性 評估指標項目 眾數 滿分頻率 平均數 標準差 四分位差 向度二:貢獻障礙 構面三:個人障礙 1. 身體狀況欠佳 5 .60 4.60 0.52 0.50 2. 年紀大了不適合 5 .50 4.20 1.23 0.50 3. 沒有信心能夠做好貢獻 4 .40 3.90 0.74 0.63 4. 害怕走入陌生環境 5 .50 4.30 0.67 0.50 5. 想要好好享受清福 5 .50 4.60 0.48 0.50 6. 家人的反對 5 .50 4.60 0.52 0.50 7. 家中還有長輩或小孩需要照顧 5 .60 4.20 0.42 0.13 8. 欠缺貢獻的相關經驗 5 .50 4.70 0.48 0.50 9. 欠缺貢獻的專業資格 5 .60 4.80 0.42 0.13 10. 欠缺貢獻的專業能力 5 .60 4.90 0.32 0.00 Cronbach’s α= .98 構面四:環境障礙 1. 服務機構可能附屬在公務體系之下,執行並 不容易 5 .50 4.80 0.42 0.13 2. 服務機構制度標準可能不一致 5 .50 4.60 0.48 0.50 3. 服務機構缺乏適當的培訓制度 4 .40 3.90 0.74 0.63 4. 服務機構培訓時間安排讓我無法配合 5 .50 4.40 0.50 0.50 5. 服務機構人員素質不一致 5 .60 4.20 0.63 0.50 6. 服務機構可能缺乏資源 5 .60 4.70 0.48 0.50 7. 服務機構的領導人可能缺乏專業素養 5 .50 4.80 0.42 0.13 8. 怕別人會講閒話 5 .60 4.70 0.32 0.00 9. 可能會遭受他人排斥 5 .50 4.80 0.34 0.00 10. 擔心在貢獻服務時不易與人溝通 5 .60 4.20 0.70 1.00 11. 服務對象社經地位差異大 5 .50 4.60 0.48 0.50 12. 服務對象的學習態度不積極 5 .40 4.32 1.03 0.63 13. 缺乏貢獻服務相關資訊 5 .50 4.30 0.67 0.50 14. 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太少不方便 5 .60 4.90 0.48 0.50 15. 私人交通工具成本太高不經濟 5 .60 4.60 0.52 0.50 16. 年紀大顧慮多,自己開車意願低 5 .60 4.20 0.42 0.13 Cronbach’s α= .93 (續)

(17)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07 表 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統計一覽(續) 適切性 一致性 評估指標項目 眾數 滿分頻率 平均數 標準差 四分位差 向度三:貢獻準備 構面五:內在準備 1. 在退休前就做好健康規劃 5 .80 4.90 0.32 0.00 2. 在退休前就調整心態,以適應退休生活 5 .70 4.80 0.32 0.13 3. 做好完整明確的生涯規劃 5 .70 4.60 0.70 0.50 4. 在退休前就做好財務規劃 5 .80 4.80 0.32 0.00 Cronbach’s α= .87 構面六:外在準備 1. 有良好的家庭關係,獲得家人的支持 5 .70 4.50 0.97 0.50 2. 在退休前就開始進修學習 5 .70 4.70 0.48 0.50 3. 在退休前即培養休閒興趣 5 .60 4.80 0.42 0.13 4. 多瞭解社會中的支持網絡 5 .70 4.50 0.53 0.50 5. 做好退休相關資訊之蒐集 5 .60 4.60 0.52 0.50 6. 在退休前就開始擔任志工 5 .80 4.80 0.42 0.13 7. 在退休前就開始參與社團活動 5 .80 4.80 0.42 0.13 Cronbach’s α= .80 向度四:貢獻途徑 構面七:貢獻類型 1. 繼續從事有給職的工作 5 .70 4.50 0.53 0.50 2. 從事無給職的志願服務 5 .90 4.90 0.89 0.00 Cronbach’s α= .82 構面八:貢獻方式 1. 自行創業,開創事業第二春 5 .60 4.50 0.97 0.50 2. 找一份全時的工作 5 .40 4.70 0.48 0.50 3. 找一份兼職的工作 5 .50 4.80 0.42 0.13 4. 在個人的興趣上再充實自我 5 .70 4.40 1.26 0.50 5. 繼續學習新事物讓自己成長 5 .70 4.90 0.32 0.00 6. 在家中照顧長輩或小孩 5 .70 4.60 0.52 0.50 7. 在家裡照料家務 5 .70 4.80 0.42 0.13 8. 在家協助家人事業 5 .60 4.80 0.42 0.13 (續)

(18)

208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表 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統計一覽(續) 適切性 一致性 評估指標項目 眾數 滿分頻率 平均數 標準差 四分位差 9. 擔任教育志工,從事教學服務工作 5 .50 4.20 0.70 1.00 10. 擔任社區志工(如醫院志工、交通志工、 環保志工),協助社區事務 4 .80 4.40 0.52 0.50 11. 擔任樂齡志工,協助年長者快樂學習 5 .80 4.80 0.42 0.13 Cronbach’s α= .86 續服務。因此,無論政府機關、私人企業或退休準備教育機構,如欲實施貢獻老化的退休準 備教育,首先需評估瞭解屆退人員的貢獻意願,然後針對屆退人員貢獻服務的意願,設計貢 獻服務的課程或活動,強化其貢獻服務的動力。

(二)退休準備教育的核心知能內涵,宜包括內在準備和外在準備的知能

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屆退人員在退休後如欲繼續貢獻服務,必須做好內在及外在雙重 準備。這些貢獻服務核心知能,就是退休準備教育最核心的課程內涵。例如,就內在準備而 言,本研究發現最重要是「在退休前就做好健康規劃」,其次是「在退休前就做好財務規劃」。 此一結果顯示,退休準備教育必須首先著重健康課程,幫助屆退人員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 繼續貢獻服務;其次是理財課程,幫助屆退人員做好理財規劃,才能無後顧之憂地進行貢獻 服務。至於外在準備構面亦相同,在七項指標當中,其中以「在退休前即培養休閒興趣」、「在 退休前就開始擔任志工」及「在退休前就開始參與社團活動」最重要。這啟示出退休準備教 育課程需要為屆退人員開設興趣課程,幫助他們找到退休後的興趣;其次是志願服務課程, 引導他們在退休前就開始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然後是開設一些社團課程或活動,透過團體力 量形成退休服務的動能。 總之,本研究的結果為退休準備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健康和財務規劃與個人生涯發 展有關,有了健康的身體及適當的財務規劃,退休後從事貢獻服務才無後顧之憂,所以這是 貢獻準備的首要之務。至於外在準備方面,退休前就需找到興趣,提早開始嘗試志願服務工 作,且若能參加社團活動,將使其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本和人際關係,將來退休後投入貢獻服 務。退休人力能否有效運用,關鍵就在於能否針對退休人員的貢獻意願,開設貢獻準備課程, 將其退休能量導入退休後的貢獻服務之中。

(三)退休準備教育核心知能宜連結於退休貢獻途徑的規劃

退休準備教育不僅是幫助屆退人員做好貢獻準備的增能,同樣重要的是幫助屆退人員找

(19)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09 到合適的貢獻途徑,而能夠繼續發揮所學貢獻服務。本研究結果提出了一些屆退人員可以貢 獻的途徑,如在工作就業方面,退休後可自行創業,開創事業第二春,可以找一份全時或兼 職工作;在個人成長方面,可在個人興趣上再充實自我,繼續學習新事物讓自己成長;在家 人照顧方面,在家中照顧長輩或小孩,在家裡照料家務,或在家協助家人事業;至於最多數 人選擇的貢獻途徑就是擔任志工,如擔任教育志工,從事教學服務工作,或擔任社區志工, 協助社區事務等。這些貢獻途徑均可作為退休準備教育參考,透過就業課程幫助其就業;透 過家人照顧課程,幫助其完成照顧家人心願;透過志願服務課程及媒合平台幫助其從事志願 服務工作,達到訓用合一的目的。

(四)退休準備教育核心知能中還需教導如何克服貢獻障礙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知,中高齡者退休之後如欲繼續貢獻服務,有可能遭遇到個人障礙及 環境障礙,使其無法繼續貢獻服務。個人方面如身體健康不佳、家人不支持,尤其是欠缺貢 獻的資格、專業或能力,使其裹足不前;同樣地,環境方面障礙如時間無法配合、交通不便、 缺乏服務資訊等,都是需要加以克服的障礙。因此,若能在退休準備教育中融入相關課程, 即可幫助其克服個人障礙或環境障礙,使其有較大可能性繼續貢獻服務。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聚焦於「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之探討,為 我國即將退休之中高齡者建構一套系統化的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能力指標,藉此探索出對 未來退休準備教育的一些啟示。研究得到的具體結論及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可包含四個向度、八個構面及 72

項指標

本研究聚焦於「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透過半結構式 訪談,並透過專家學者的德懷術問卷調查,完成了四個向度、八個構面、72 項貢獻老化退休 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的建構。四個向度分別為貢獻意願、貢獻障礙、貢獻準備及貢獻途徑,而 八個構面分別為內在原因(11 項)、外在原因(11 項)、個人障礙(10 項)、環境障礙(16 項)、 內在準備(4 項)、外在準備(7 項)、貢獻類型(2 項)及貢獻方式(11 項),合計 72 項指標。

(二)貢獻老化核心知能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

以往對於屆退人員既缺乏完整的退休準備教育,更缺少鼓勵其貢獻服務的退休準備課 程。因此,貢獻老化核心知能對退修準備教育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在規劃辦理退休準備教育

(20)

210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課程時,首先需瞭解屆退人員的貢獻意願,進而能夠激發其貢獻服務的意願,將退休後的人 力導入貢獻服務之中,成為一股重要的退休人力資源;其次,第二個啟示是退休準備教育的 核心知能宜包括內在準備和外在準備的知能,以幫助屆退人員做好貢獻服務的各項準備,其 中專業能力的培養是最重要的一項準備;再者,第三個啟示是退休準備教育核心知能的強化, 宜連結於退休貢獻途徑的規劃,透過供需媒合平台的建立與運用,使屆退人力可以擁有貢獻 服務舞臺;最後一個啟示是退休準備教育宜幫助屆退人員克服貢獻服務可能遭遇的障礙,使 其能有較高可能性在退休後繼續貢獻服務。

二、建議

本研究之完成,將有助於我國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的提升,透過問題探 討、現況瞭解,以及將指標模型實際運用於中高齡退休準備教育中,不但可提供退休準備課 程指引的幫助;同時,對於中高齡人力之運用亦將有所助益。茲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幾 項建議:

(一) 為因應中高齡退休人員的貢獻老化需求,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研究

應兼顧理論與實務

就學術層面而言,無論成人教育或高齡教育領域,均宜重視中高齡者退休準備相關課程。 然而,國內在退休準備教育方面,現階段仍缺乏一套針對屆退人員的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 知能指標;而本研究的完成,不僅有助於開創退休準備教育研究方面的新猷,並為其提供合 適的理論基礎。因此,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不僅宜具有學術意義,亦需 具有應用價值。本研究所建構的這一套指標,可實際應用於幫助屆退人員做好退休的準備。

(二)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的指標系統,可應用於評估屆退人員的退休準備

國內目前從事志願服務之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合計超過 16 萬人(衛生福利部,2016),若 加上退休後再就業者,或尚留在家中照顧孫子女或父母者,應已超過 20 萬人。因此,對於貢 獻老化服務之專業化需求勢必愈來愈高。本研究所建構的指標系統,是一套可用來評估屆退 之中高齡者,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的指標系統;這一套指標可成為退休準備教育機構 應用的評估工具,為高齡教育化專業化發展奠定一個重要的根基。

(三)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的指標系統可用來提升退休準備教育課程的品質

隨著國內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致使退休後年限的增加,因此,退休後有能力和體力繼 續貢獻的中高齡人力勢必與日俱增,顯示對於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教育的重要性,將 是未來成人教育與高齡教育不可忽視的議題。針對「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 標」,不僅能為高齡教育提供一套專業評估指標,更可透過退休準備培訓課程的內涵與模型之 規劃與實驗,提供退休準備教育在面對屆齡退休且願意於退休後繼續貢獻的中高齡者,預備

(21)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11 退休時所需的核心知識與技能。

(四) 建議進一步發展貢獻老化研究的可能性

研究團隊從文獻的蒐集和彙整過程中發現,現階段有關結合貢獻老化和退休準備知能的 研究甚少,至於退休準備教育政策的文獻在國內更付之闕如。從文獻角度思考,發展相關研 究有其必要性與重要價值,藉由貢獻老化退休準備之研究,可開創新的研究領域,進而帶動 中高齡工作者、中高齡志工、家庭照顧者的核心能力與退休準備教育發展。

誌謝

本研究之完成,感謝行政院科技部計畫(NSC102-2410-H-194-083-SS3)的支持及兩位匿 名審查委員的寶貴意見,特此申謝。

(22)

212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2018)。現住人口按三段、六歲年齡組分。取自 https://www.moi.gov.tw/files/ site_stuff/321/1/month/month_en.html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2018). Population by age of 0-14, 15-64, 65+ and by 6 year age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1/month/month_en.html】

王政彥(2008)。高齡人力在職場之運用:資本抑或成本?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 教育研究所主辦之「2008 全民終身學習論壇:高齡社會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論文 集(pp. 82-87),南投縣。

【Wang, C.-Y. (2008). Senior human resource re-use: Capital or cost? In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Ed.), Symposium of “2008 Forum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Lifelong Learning in Aging Society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p. 82-87), Nantou, Taiwan.】

朱芬郁(2004)。社區高齡智者人力資源發展及其實施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7,345-358。

【Chu, F.-Y. (2004).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elderly with wisdom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107, 345-358.】

朱芬郁(2012)。高齡教育:概念、方案與趨勢。臺北市:五南。

【Chu, F.-Y. (2012). Senior education: Concept, program and trends. Taipei, Taiwan: Wu-Nan Book.】

行政院主計處(2015)。104 年受僱員工動向調查。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 Attachment/6119153593HCL2D3O.pdf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2015). Employee’ earnings survey,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929122943H1A3FB2M.pdf】

吳美宜(2005)。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德懷術研究法之應用(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Wu, M.-Y. (2005). A study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life and death curriculum for college −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李雅慧、盧婧宜(2014)。以學習觀點探究高齡者之未來準備。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 (1),17-26。doi:10.6283/JOCSG.2014.2.1.17

【Lee, Y.-H., & Lu, C.-Y. (2014). The exploration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future preparation: Learn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Gerontechnology and Service Management, 2(1), 17-26. doi:10.6283/JOCSG.2014.2. 1.17】

林麗惠(2004)。高齡者生活滿意度之調查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2,45-84。

【Lin, L.-H. (2004). The investigation of older adults’ life satisfaction. Hsuan Chua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 45-84.】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doi:10. 29844/JLDS.200607.0001

(23)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13

Life-and-Death Studies, 4, 1-36. doi:10.29844/JLDS.200607.0001】

林麗惠(2013)。退休前教育的需求及參與意願之分析:終生學習的觀點。中正教育研究,12 (1),107-141。doi:10.3966/168395522013061201004

【Lin, L.-H. (2013). The analysis of need and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of pre-retiremen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learning.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12(1), 107-141. doi:10.3966/1683955220 13061201004】

教育部(2017)。106 年度全國各鄉鎮市區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志工」統計表。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Download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7). Statistical of “elderly volunteers” of activity learning centers in townships and cities in the country,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Download】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Guo, C.-Y. (2001). The study of indicator inquiry method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13, 257-285.】

郭書馨、孫若馨、王怡分、胡夢鯨(2015)。嘉義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特色課程標準化作業流 程(SOP)規劃與實踐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9(3),24-46。

【Kao, S.-H., Sun, J.-H., Wang, Y.-F., & Hu, M.-C. (2015).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of th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OP in the Chiayi County Senior Citizens Learning Centers. NPUS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edagogy, 9(3), 24-46.】

陳嬿先(2009)。高雄市退休公務員生涯規劃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Chen, Y.-H. (2009).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servants’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and learning need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Huang, F.-S. (2002). Adult learning. Taipei, Taiwan: Wu-Nan Book.】

黃富順、林麗惠、梁芷萱、林曉齡(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與學習需求與意向調查 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新竹市:玄奘大學。

【Huang, F.-S., Lin, L.-H., Liang, Z.-X., & Lin, H.-L. (2008).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learning needs of older adults and those who soon-to-be-retired. Commissioned project repor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Hsinchu, Taiwan: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黃緻茵(2014)。中高齡男性退休後再就業及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嘉義縣。

【Huang, C.-Y. (2014).The research of the re-employment and learning processes of retired middle aged and older mal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yi County, Taiwan.】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Yeh, C.-H. (2001). 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aipei, Taiwan: Psychological.】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Pan, S.-M.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aipei, Taiwan: Psychological.】

蔡享翰(2013)。台灣個人退休規劃與再就業之研究─以民營企業為例。慈濟技術學院學報, 20,75-96。

(24)

214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Tsai, S.-H. (2013). A study of retirement plan and reentry in Taiwan − An example of generally enterprise staff. Journal of Tzu Ch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 75-96.】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市:麗文。

【Tsai, P.-T. (1995). Adult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aohsiung, Taiwan: Liwen.】

衛生福利部(2016)。~活躍樂齡~高齡志工展「耆」蹟 綻放銀色光芒。取自 https://www. mohw.gov.tw/cp-2632-14686-1.html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2016). ~Active Ageing~ elder volunteers show their silver brillianc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ohw.gov.tw/cp-2632-14686-1.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102 老人狀況調查。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cp-1767- 3586-113.html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2014). Report of the senior citizen condition survey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s://dep.mohw.gov.tw/dos/cp-1767-3586-113.html】

蕭勝斌(2008)。高齡者服務學習的促進策略。明新學報,34(1),345-359。doi:10.29688/MHJ. 200802.0023

【 Hsiao, S.-P. (2008). The strategies of the elders’ service-learning. Ming Hsin Journal, 34(1), 345-359. doi:10.29688/MHJ.200802.0023】

賴香如、李碧霞、卓俊辰、呂昌明、溫婉玉、周維倫(2010)。透過現職教師建構國中教育 與體育學習階段之自尊教學指標。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127-154。

【Lai, H.-R., Lee, P.-H., Jhuo, J.-C., Lu, C.-M., Wen, W.-Y., & Chou, W.-L. (2010). Promoting self-esteem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building teaching indicators: A surve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55(1), 127-154.】

魏惠娟(主編)(2012)。臺灣樂齡學習。臺北市:五南。

【Wei, H.-C. (Ed.). (2012). Senior learning in Taiwan. Taipei, Taiwan: Wu-Nan Book.】

羅雅馨(2011)。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之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Lo, Y.-H. (2011). A study of the elder enhance of self-efficacy among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curriculum-styl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二、外文文獻

Anna, R. (2009). Pre-retirement planning in the workforce symposium to offer tip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programs. Poole College of Management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www.mgt. ncsu.edu/index-exp.php/news/article/colleges-pre-retirement-planning-in-the-work-symposium -to-help-employers-de/

Billig, S. H., & Klute, M. M. (2003, April). The impact of service-learning on MEAP: A large-scale study of Michigan Learn and Serve grante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Minneapolis, MN.

Burnette, D., Morrow-Howell, N., & Chen, L.-M. (2003). Setting priorities for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research: A national Delphi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43(6), 828-838. doi:10.1093/geront/

(25)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15

43.6.828

Carr, D. C., & Hendricks, J. (2011). Relevance of social capital and lifestyle for the third age. In D. C. Carr & K. Komp (Eds.), Gerontology in the era of the third age: Implications and next steps (pp. 207-224). New York, NY: Springer.

Chang, D.-F., & Lin, S.-P. (2011). Motivation to learn among older adults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7), 574-592. doi:10.1080/03601271003715962

Cheng, C. W. (2010). A study of the role of perceived risk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participa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Business Review, Cambridge, 16(2), 313-320.

Davey J. A. (2002). Active ageing and education in mid and later life. Ageing and Society, 22(1), 95-113. doi:10.1017/S0144686X02008528

Duckenfield, M., & Wright, J. (1995). Pocket guide to service learning. Clemson, SC: 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Flum, H., & Blustein, D. L. (2000). Reinvigorating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3), 380-404. doi:10.1006/jvbe.2000.1721 Gabelnick, F. (1997). Education a committed citizenry.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29(1), 30-35. doi:10.1080/00091389709603111

Griffith, T. D.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wareness and successful aging among olde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 Hoglund, M., Sadovsky, R., & Classie, J. (2009). Engagement in life activities promotes healthy

ageing in me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6(4), 354-365. doi:10.1016/j.jomh.2009.09.032

Kahana, E., Kelley-Morre, J., & Kahana, B. (2012). Proactive ag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resources, agency, and well-being in late life. Aging & Mental Health, 16(4), 438-451. doi:10.1080/13607863.2011.644519

Lewis, M. (2002). Service learning an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8), 655-667. doi:10.1080/03601270290081461

Linstone, H. A., & Turoff, M. (2002).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11).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rtinez, I. L., Frick, K. D., Kim, K. S., & Fried, L. P. (2010). Older adults and retired teachers address teacher retention in urban school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6(4), 263-280. doi:10. 1080/03601270903212302

(26)

216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on Aging.

Ogunbameru, O. A., & Asa, S. (2008). Transition to retirement: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preretirement education in Nigeri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4(5), 418-427. doi:10.1080/03601270600850867 O’Dowd, M. (2005). Learning from childhood to mature adulthood: What makes people want to

learn and keep on learning? Compare, 35(3), 321-338. doi:10.1080/03057920500212639 O’ Quin, J. A., Bulot, J. J., & Johnson, C. J. (2005). Sustaining 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learning in

gerontology education. Education Gerontology, 31(1), 41-49. doi:10.1080/03601270590522189 Rowe, J. W., & Kahn, R. L. (1998).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 NY: Dell.

Siegel, S. R. (199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retirement programs in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3(4), 631-647. doi:10.1177/009102609402300408

Silverman, D. (2010).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actical handbook (3rd ed.). London, UK: Sage.

(27)

胡夢鯨、王怡分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217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2019, 64(2), 191-218

doi:10.6209/JORIES.201906_64(2).0007

Construc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Contributive Aging Retirement Preparation

Among People Approaching Retir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tirement Preparation

Education

Meng-Ching Hu

Yi-Fen Wang

Adult & Continuing Education,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Industry Academ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construc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contributive aging retirement preparation among people approaching retire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future preretirement education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is study adopted the Delphi technique to collect and analyse data, construc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contributive aging retirement preparation among people close to retirement.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72 indicators exist for contributive aging retirement preparation, and that these indicators encompass four areas: (a) intentions of contribution, (b) disabilities of contribution, (c) preparations of contribution, and (d) paths of contribution. (a) is categorized into two surfaces: intrinsic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b) is categorized into two surfaces: personal disab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disabilities. (c) is categorized into two surfaces: intrinsic preparation and external preparation. (d) is categorized into two surfaces: contributing styles and contributing type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is construc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contributive aging among people close to retirement, a subject that has seldom been researched in Taiwan and overseas. The value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e indicator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ssess retirement preparation among people approaching retirement.

Corresponding Author: Meng-Ching Hu, E-mail: adumch@ccu.edu.tw

(28)

218 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指標 胡夢鯨、王怡分

Keywords: contributive aging, indicators of core competence, people approaching retirement, retirement prepar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沒問題,那麼我先 到燒烤場準備,你 們就休息一下吧!..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Comparison of B2 auto with B2 150 x B1 100 constrains signal frequency dependence, independent of foreground projections If dust, expect little cross-correlation. If

個人資料」、「職業退休豁免計劃指《職業退休計劃條例》所指的職業退休計

填表人 簽章欄 負責人 簽章欄 單位 印信欄..

根據這項新法,從 2021 年 1 月 1 日起,越南的男女性退休年齡將由目前的 60 歲和 55 歲,每年分別調高 3 個月和 4 個月,直到 2028 年男性退休年齡達到 62 歲,以及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3依教育部 87 年 9 月 24 日台(87)人(三)字第 87107353 號函,「查民國 87 年 6 月 5 日司法院釋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