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面張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表面張力"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表面張力

蔡尚芳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

摘要 一般高中與大學一年級的物理學教材, 在討論與表面張力有關的現象時,對於表面 受到的作用力,其方向為什麼有時是垂直於 表面,有時叉是平行於表面,常缺之較詳細 明確的交代,以致對教學造成相當的困擾。 本文為釐清有關表面張力的一些概念, 特別是液面受到的作用力,究竟是在什麼方 向,舉出一些書本上常見的例子,分別由能 量與力的觀點加以探討,並推導出液面上與 液面下的壓力差與曲率半徑和表面張力的關 係。

表面張力

過去參加過一些與高中物理教學有關的 研習會,有機會與不同學校的教師,討論物 理教學實務上遇到的問題,發現有關表面張 力的教材,在高中教學上經常引起困擾,而 其中一個相當難以掌握的基本問題,就是造 成液體表面出現「表面張力」的作用力,究 竟是在什麼方向。 一般高中與大學普通物理學的教材,對 於表面張力的來源與定義,通常可能都比較 簡略,因此容易引起混淆或誤解。有一種常 見的講法如下: 「表面張力指的是表面上的任一小線 段,在與表面平行、但與該小線段垂直的方 向上,每單位長度所受到的作用力。 J

(1)

但嚴格地說,表面張力其實是一種能量 密度,指的是在絕對零度時,或當溫度變化 所引起的效應可忽略時,要將液體分子由內 部移到表面(有時亦稱界面或介面) ,使表面 的面積增加一單位時,外力所需做的功;換 言之,表面張力其實就是表面上每一單位面 積內的液體分子,比起這些分子在液體內部 時所增加的位能。導致此內部與表面位能差 異的分子作用力,其方向其實是與液體的表 面垂直,而非平行(參見以下圖3a 、圖 3b 與(六) 的相關說明)。這就難怪有關表面張力的問 題,會引起諸多困擾。 在回答有些問題時,如依照(1)式的說 法,將液面視為到處受到平行於表面的張力 作用,有時雖然亦可得到正確的答案,且相 關的數學計算也簡單許多,但這類的解法, 通常多半隱含著一些沒有交代清楚、甚或錯 誤的觀點與假設(參見以下(六)與(七)的相關 說明)。顯然地,表面張力與作用於表面的 力,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是問題的關鍵, 有必要為文加以釐清。

(一)分子間的作用力

相距為 r 的兩分子,其彼此間的作用力 /圳大致如圖 l 所示,具有均向性。當兩分子 非常靠近時,作用力為斥力om

.fl:

r)

>

0)

,且 21 一

(2)

隨 ri咸小而急遲增加;當兩分子遠離時,則 為吸引力 (NP

fir)

<

0)

,且隨 r 增加而減小, 在 r 超過一很短的距離 r

o

後,間]變得極為微 小,而可忽略o r

o

稱為分子的作用距程(range

of molecular action)

,其大小大約不出幾個分 于直徑。 圖 2 液體內部受到的合力為零

f{r)

ti-/ra 吋/\\

吃l三 ls

r

r

r

c

O

分子作用力 圖 l 圖 3 液體表面受到的作用力向內 考慮位於液體中的一個分子 0 ,如圖 2 同理,若 O 位於液體與固體的界面附 所示。若此分子與液面的距離超過 ri) ,則以 近,且固體對液體的吸附力大於液體的內聚 O 為中心、半徑為布的圓球 S' 其內部將充 力(如玻璃與水) ,則作用於 O 的分子力,將 滿液體分子,且每一分子與 O 之間,均有相 如圖 4a 所示,垂直於界面,而指向液體外 互吸引的分子作用力。由於 S 內部的液體分 面 o 若固體對液體的吸附力小於液體的內聚 子分布具有球對稱,故作用於 O 的分子力, 力(如玻璃與水銀) ,則作用於 O 的分子力, 會成對相消,其合力為零。 將如圖 4b 所示,垂直於界面,但拈向液體 若如圖 3 所示,分子 O 與液面的距離小

;;自;(

st\~~I ~/

4 \ I I

一 _"r 玻璃

內部。 於 Fi) ,則圓球 S 有一部分不在液體中,因此 作用於 O 的分子力,不再成對相消,其合力 即不為零。基於對稱性考量,此合力的方向

必垂直於液面。若液面上方的氣體分子對 O 的分子力(即吸附力) ,比液體分子之間的分 子力(即內聚力)為小,則作用於 O 的所有分 子力,其合力將指向液體內部,如圖 3 所示。 圖 4a 表面的作用力向外 守缸 守缸 故位於液體與氣體界面的液體分子,因分子 力的作用,其壓力會較重力單獨產生者為大 O

(3)

水銀

lfr寸、(

sl;414

表面張力 部造成球形的中空(即氣體與液體界面的面 積為最小) ,如圖 Sa 所示。這樣的平衡態, 與圖 Sb 所示在地球表面上時,為了使重力位 能降低,因此球形容器內的液面,須填滿容 器底部,並使頂端成為水平面的情況,大相 逕庭。 圖 4b 表面的作用力向內 依據上述的結論,如欲將一個液體分 子,在加速度恆為零(亦即動能不變)的情況 下,由液體的內部,移到與氣體鄰接的界面, 則外力必須指向液體外,以克服向內的分子 力(見圖 3) ,故此外力會對液體分子做正功, 圖 5a 液 體 圖 5b 液 體 即液體分子的位能增加。可見在液體表面附 近有一層厚度為凡的液體分子,其位能比液 體內部的分子為大,且愈接近表面者其位能 愈高。故在平衡態時,液體與氣體鄰接的界 面,其面積須為極小。 反之,若來自固體的吸附力,比液體的 內聚力為大,則欲將一個液體分子,在加速 度恆為零的情況下,由液體的內部移到與固 體鄰接的界面,則外力必須指向液體的內 部,以克服向外的分子力(見圖 4a) ,故此時 外力對此液體分子做負功,液體分子的位能 將減少。故在平衡態時,此種固體與液體問 的界面,其面積須為極大。同理,在氣體與 固體間的界面,也會出現類似的結果 O 在失重的情況下,重力位能可忽略不 計,此時若以圓球形固體容器盛裝液體,且 組成容器的固體對液體的吸附力,大於液體 本身的內聚力,則為了使液體分子的總位能 成為最小,液體將到處與固體的器壁接觸(即 固體與液體界面的面積為最大) ,並在液體內 依據(1)式的表面張力定義,只知道沿著 液面方向會有作用力 O 這樣的定義,由於強 調的是作用於表面的力,而非表面與內部的 位能差,要想直接用來理解或說明圖 Sa 或 昂的結果,顯然是較為困難的。其實,這種 定義的較嚴重問題,並不在此,而是在於它 會產生誤導,讓人以為沿著液面方向,存在 著能使表面伸縮的作用力。這與造成上述圖 Sa 中球形中空現象的作用力,乃是沿著半徑 方向向外,而與兩界面垂直,顯然彼此不符。 以下(二)至(四)的討論,暫不考慮重力對 液體所產生的壓力。

(二)平面界面由於分子作用力而受到

的內壓力

當液體的自由表面為平面時,根據(一) 所述,表面層的分子會受到垂直於表面、指 向液體內部的分子作用力。因此,如圖 6 所 示,表面層 AB (厚度約為 r

o

)以下的液體,會 受到壓力 K' 此壓力並可傳達到各處,使整

(4)

個液體內部處於相同的壓力,但與毛細現象 無關。這種壓力並非來自外力,因此是一種 「內壓力 (internal

pressure)

J '瑞立 (Lord Rayleigh) 稱其為「內稟壓力 (intrinsic

pressure)

J.也就是凡得瓦 (van

der

Waals)方程

式 (p + α/ν2)(V

-

b)

=

RT 中出現的壓力

修正項。/抖。

了+

T•

-K

IIl-v

-r

。可↓

ET-z

AB

液體 圖 6 平面界面 依據以上所述,當液體的表面為平面 時,分于力作用的結果使表面出現正向的內 壓力。若液體可視為不可壓縮,則其體積固 定,故即使表面的面積改變,內稟壓力所做 的功(壓力 K 乘以體積改變量 ~V) 恆為零,因 此除非液體的體積有所改變,否則並沒有需 要考慮壓力 K 的作用。注意:當液體分于汽 化離開表面時,體積改變,需消耗內能以克 服壓力 K 的作用,此即汽化熱的由來。 (三)由能量觀點看彎曲界面的表面張

如圖 7 所示,設液體表面 B 是彎曲的, P 為其上一任意點,曲面 C 與 B 的間隔等於 分子的作用距程 r

o

'

PQR 為一垂直於曲面 B 的細圓柱。若液面為平面 A , 則依(二)所述, 位於表面層下的液體,如圖 7 中的 Q 與 R· 均受到相同的內稟壓力 K 。當液面為曲面 B

24

時,在 Q 與 R 處的壓力 p 仍然相同,但 p 會

比 K 為大,其道理如下。

B

P

dF

r I ·0 I -、、、、、史

c ---

---

---E

----rQ

y---dF'

R

圖 7 彎曲的界面 假想將液面填滿至平面 A· 則液體多了 圖 7 中陰影區的部分。此陰影區靠近液體表 面,故其中位於對稱位置 D 與 D' 處的液體, 對表面層內位於 E 處的液體,其分于作用力 dF 與 dF' 的合力方向,將為由 Q 指向 po 故 液體表面為曲面 B 時,由於少了陰影區的部 分 • PQ 段的液體所受到的、由 P 指向 Q 的 合力,會比液面為平面 A 時為大,故在 Q 與 R 處的壓力 p>K 。 若曲面 B 在 P 點的曲率半徑 r 遠大於分 于的作用距程布,則陰影區中能對 PQ 段施 加分子力的液體,其高度 h 昀甚小。在此情 況下,內稟壓力以外之因素所造成的壓力 差,亦即壓力 p 與 K 之差 (p-K) , 將與各處高 度 h 成正比。但 h 與 r 成反比,故在 Q 與 R 處的壓力可以用拉←拉士 (Laplace) 公式表 示,而得

28

(p -

K)

= 一一

r

(2)

上式中的比例常數 S 即為表面張力,所有的 毛細現象都可歸因於它(或壓力差p-K) 。 如由能量的觀點出發,則(2)式的結果,

(5)

注意:當液面朝向液體內部彎曲(即液面向外 亦可利用力學中的功一能定理,以及表面張力 S 的定義(即在液體內部的位能取為零時 'S 乃是表面每單位面積的位能) .依以下方式推 得: 如圖 8 所示,設 ABCD 為液體表面上的

一小面積,其主曲率半徑 (principal

radii of

curvature)為門與吧,而面積α 則為正交弧線

AB 與 BC 的長度乘積,即a

=

xy 。若液體 表面內與表面外的壓力差為句(不包括來自 內稟壓力之差) ,則 ABCD 為抵消此壓力差以 保持平衡,對應的會受到大小為 F

=

a

!lp

的分子力作用,其方向為垂直於表面向內。 若施一反方向的外力 (-F)於此小面積,使其 治此力之方向(即垂直於表面向外)產生一小

位移 h· 則外力所做之功 W= !lpah 須等於

此小面積表面位能之增加量 U , 即 W=U o 因液體表面增加之面積為

da

=

(x

+

dx

)(y

+ 吵卜 xy 三 x砂 +

ydx

'而液體表面每單位面積的位能增加量即表 面張力 s· 故 U =Sda 。由 W=U 可得

!l

pah

=

Sda

. 即

h

!lp

da

x砂 +

ydx

/dx

---=一=一一一一=(一+一)

(3

a)

..)

a

xy

x

y

但由圖 8 可看出弧長 x 與張角 α 的關係為

x= 門 α 與

x

+

dx

=

(r

J

+

h)α

,故

dx

I

x

=

(h α) I(門的= hi 門

同理

砂 I

y

=

hi 吧,即 (3a)式右邊的等式可表示

da

1

1

一 = h(一+一)

門 r2

(3b)

表面張力 凸出)時,主曲率半徑門與同之值為正(如圖 8 所示之情況) ,反之則為負。利用 (3b)式,可 將 (3a)式改寫為拉←拉士公式的形式,即

1

1

!lp

=

S(一+一)

(4)

門 r

2

當門 =

r

2

=

r 時, (4) 式即簡化為 (2) 式之結 果。

h

C

圖 8 ;:夜面內外的壓力差 (四)由力的觀點看假想為沿著界面作 用的表面張力 為了便於計算,當表面張力為 S 時,有 時也可以假想液體表面的任意一小線段,都

受有張力 F 的作用,此張力與表面平行,但

與此小線段垂直,且當小線段的長度為 L

時,其大小為 F

=

SL(如圖 9 所示)。此假想、

張力對表面所產生的效應,與指向液體內部 的分子力所產生的一樣,以下以半徑為 r 的 球形液面說明此點。 如圖 10 所示的液體表面為球面的一部 分,當此液體表面內的壓力比外面高出押 時,由於內外的壓力差而對液體表面產生的 淨力,其方向為治 y 軸向上,大小為 b.p 乘以

截面積 1lX

2

; 但治表面邊沿作用的張力,其

(6)

合力治 y 軸向下,大小則為 SL

=

S(2J的乘 以 sm θo 由於平衡時的合力為零,且

x

=

rsmθ ,故可得

1前 2!1p

=

2

m:

S

sin

θ ,即

2S sin

θ2S

ilp=

=一一

(5)

x

r

此與 (2) 、 (4)兩式的結果一致,但先前推 導此二式時,採用的是能量的觀點,不是力 的觀點,且壓力差的來源是治法線方向指向 液體內部的分子力,而非此處推導 (5)式所假 設的與液面切面方向平行的張力。

立于

圖 9 與 j夜面平行的張力 F

S

S

圖 10 張力與液面的壓力差

(五)毛細管內的液柱高度

推導毛細管內液柱高度常見的一個方 法,就是假設沿著液柱表面有張力作用,因 此在液面邊沿與管壁接觸處的液體(如圖 11 中的 P 與 Q) , 會受到液體表面因向內收縮以 減小其面積所產生的拉力,此拉力的反作用 力即為管壁對液面的提升力,此力與管壁的 夾角等於接觸角 θ ,其大小 F 為表面張力 S

26

與液面週長 L 的乘積,即

F

=

SL

=

S(2

JZ"

a)

=

-S(2

JZ"

r

cos

θ) (注

意:液面向內凹時 r<O' 故上式右邊需加上 負號)。若液體的密度為ρ' 則在平衡時,因 提升力 F 的鉛直分量 F

cos

θ 須等於管內液

柱的重量 JZ"(r

cos

θ)2 hgρ ,故得液柱高度 h

滿足下式:

付之于

心-a

mm

(6)

F

ep

|『'

?

}

'

vh 口,||」 A 高 -r -主

一//一恥

。一\、/-OJ 于一的

Try-v

P

一內

-h

一管

Q-JU

ρ

c

p

圖 12 錐形液柱的高度 以上的推理過程與結果,有幾點是值得 注意的。 (甲)更仔細而正確的說, I 管內液柱的重 量」指的應該是「管內液面正下方的液柱重 量 J' 如此在考慮平衡條件時,液柱因側面液 壓而受到的作用力,只會有水平分量,且彼 此相消,而不會影響鉛直方向的力平衡。因

(7)

表面張力 當頂端的液面邊泊,確與管壁接觸,而 需考慮沿著液體一固體界面的張力時,如圖 11 所示,在液體一固體界面上端 PQ 與下端 AC 的張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彼此抵 消,不影響液柱的靜力平衡,故所得的液柱 高度公式,仍為 (6)式與(7)式。

(六)液面與管壁接觸處的液體所受到

的作用力

圖 13 中的 D 代表位於液面邊治與管壁 接觸處的液體,其所受到的作用力,實際上 並非沿著「液體﹒氣體」界面 ED 的方向(即沿 著切線 DC) , 或「液體固體」界面 BA 的方 向,而應是如下所述,沿著液面在 D 處的法 線方向。 在圖 13 中,斜線區代表液體 , AB 為管 壁, θ 為接觸角。 w 為 D 處液體的重量 ,

F

L 與几分別代表液體(或內聚力)與管壁固體 (或吸附力)對 D 處液體的分子作用力。由於 來自液面上方氣體的作用力可忽略,故 F

L

主要來自 DE 與 DB 之間的液體,其方向介

於 DEWDB 之間,而 F

s

則來自於管壁固體, 故由對稱性考量,其方向與管壁垂直 oW 、 F

L

及凡的合力為

F , 依靜液平衡條件,其方

F

S

F

a

p

v

B

圖 13 液面與管壁接觸處的作用

E

此如圍 12 所示的粗細不均勻的錐形毛細 管,其液面正下方的液柱體積為

v

=

1m勻,重量為 w= ρ句,而管壁對

液面的鉛直提升力

Feas昕一的 =

2traS

eas(θ 一 α) 須等於

前述液柱的重量,故得

tra

2

h月 =

2

1m

S

eas(θ 一 α) ,即液柱高度 h

滿足下式:

2S

eas(θ 一 α)2S

pgh

=

-_:.--~一一

(7)

。 -r 比較(6) 、 (7)兩式,可見當液面為相同曲率(或 半徑)的球形面時,錐形與圓筒形毛細管內液 柱上升或下降的高度一樣。 (乙)如圖 11 所示,當氣體壓力隨高度的 變化可忽略時,管內液面上方的氣體壓力, 與液柱底面AC 的靜液壓力(等於管外液面上 方的氣體壓力) ,均等於丸,故對液柱的作 用力正好上下相消,不會影響液柱的靜力平 衡。另外,由此圖可以看出管內液柱上下兩 端的壓力差為L1p

=

p - Po

=

-pgh

' 故(7) 式的結果與(2) 、 (4) 、或(5)式完全相同。 (丙)液面邊治與管壁接觸處(圖 11 中之 PQ)乃是「液體一氣體」與「液體固體」兩 種界面的交會點。如果如上所述,假想治著 液體氣體界面有張力的作用,則沿著液體 固體界面的張力作用,也應一併納入考慮。 如此則兩界面均可提供液柱上升之力。但在 推導(6) 、 (7)兩式時,並末考慮治著液體固 體界面的張力,故較嚴謹的說,在以上(甲) 與(乙)中所指的液柱,其頂端的液面邊治其 實只是非常靠近管壁,實際上並不與管壁接

觸。

-27 一

(8)

G

向必須垂直於液面,使在 D 的切線 C 與管壁 有一夾角 θ(即接觸角) ,並使液面在法線方向 感受壓力 po 以上有關液面邊治各作用力的來源與方 向的結論,與上述(四)與(五)中假想液面受到 是平行於表面的張力,兩者顯然有些出入, 故有必要進一步加以釐清 o 嚴格的說, (四) 與(五)其實並不是由力的觀點,而是相當於 由能量的觀點,來探討靜液平衡的問題,也 就是「處於穩定平衡的液體系統,其總位能 須為極小值 J '以下舉一例說明之。 如圖 14 所示,假設液面邊治與管壁的接 觸線 BC' 向上移動一小距離犯而到達 FG 0 設以 U

g

Us 分別代表液體的重力位能與 表面位能,並以鉛直向上為 +z 方向,依「液 體一氣體」、「液體一固體」、「氣體一固體」的

次序,界面的面積與表面張力分別為 AI 、

A

2

、 A

3

SI 、 S2 、 S3 。對不可壓縮的液 體而言,因可不計與體積變化有關的位能, 故其總位能 U 為表面位能與重力位能之和, 即

U=Us+U

g

=(S]A] +S2A2 +S3A3)+ fpgzdV

(8)

4

圖 14 中的 B'C' 是液體氣體界面的邊 沿線 BC 到新液面的垂直投影,垂線的長度

以 h 表示。 B'C' 將液面分成兩部分,其面積

分別為 A( 與。1

0

A{ 可視為是原來液面(面積

為 AI)治法線方向位移 h 後之新面積,故可 參考圖 8 ,利用 (3b)式的面積公式,以主曲率

半徑門與吧,將 Ai 與 AI 之差表示為

心l=jjh(f+ 抖I

(9a)

如圖 14 所示,在液體一固體界面BCFG 上,取高度為犯、寬度為ds 的小四邊形為面 積單元,則液體一固體界面的面積等於所有

單元面積血泊的總和。故若以“2 與 8A

3

別代表

A

2

與布的變化量,則得

2 =一釘3

=

f 征品

0

而 α

叫l 則為 δ4七2 投影到新液面上的面積,故得

。I

=

f(8L

cosθ)ds

(9c)

因在液面附近的體積變化量為hdA

I

, 故 得液體體積維持不變的條件為

δV

=

HhdA

I

=

0

(9d)

而重力位能的變化量則為

8U

g

=

H(pgz)hdA

I

(ge)

在(9d)式的限制下,總、位能 U 為極小值的條

件為

cV+A87= 品出+品已 +λ87

=

0

(9

t)

上式中的 λ為一未定之任意常數。綜合以上的) 一 28 一

(9)

與(9a)至 (9f)各式的結果,可得

8

1

(a

l

+

A; - AI)

+ S2

2 +

S3

0A

3

+

JJ(zρIg+λ)hdA

I =

0

亦即

f(Sj

cos ()

+

S2 一叫做

+

ff{(zpg

+ 叫l(?+fMl=0

若取液體底部壓力為

Po

的平面為

z

-o

'則(- zpg)等於液體表面下的壓力

p

與底

部壓力

Po

之差

(P

-

PO)

曳且因上式中的血

h 為任意函數,故可使上式左邊對液面邊 治

BC

的線積分,與對整個液面峭的面積 分,均為零的條件為

(1

0a)

、‘‘.,, .hU nυ tI i. 、

Sj

cos

θ+

S2 - S3

=

0

(1

1)

1

1

P-

po

λ=

Sj

(一+一)

(1

2)

門 r2

(1

1)式為決定接觸角的公式,一般常藉由治 著三個界面作用的假想張力推導出來。 當液面為平面時,壓力

p

等於液體表面 上的氣體壓力

Pa

'

此時上式右邊因門與

r2

趨近無窮大而為零,故得

Pa

=

Po

+

λ

,將

此結果代入(1

2)式可得

1

1

P-Pa=Sj(

一+一)

(1

3)

門巧

此與

(2) 、 (4)

(5)式藉由沿著界面作用的 假想張力推導所得的結果相同,但此處是由能 量的觀點出發,其推導過程所使用的數學,難 度明顯高出許多,因此,一般高中物理課程與 大學普通物理學的教材,鮮少採用。 表面張力

(七)只以沿著液面作用的張力無法獲

得問題答案的例子 如圖 14 所示,以正向力

F'

將長度G

大於寬度

b 的長方形平板

AB'

治鉛直方向自 表面張力為S 、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提。若平 板之重量可忽略,而達平衡時,其下方液體 層之高度為

h'

其側面可近似為長度為 G 、半

徑為

hl2的圓柱液面,則F

S、 h 、 ρ

之間

的關係可求得如下。

F

B

-王一 圖 14 上提之長方形平板

BrJLD

-JP

體溫液

設平板AB 上方之氣體壓力為

Po

'

而下

方 H處之液體壓力為

P'

則因水平面 CD 上 方之氣體壓力亦爵的,故

P

=

Po - pgh '

由此可求得平板因其上、下方之壓力差而受

到的向下拉力為

N

=

ab(po - p)

=

abpgh

。故平衡時之正 向力為

F

=

N

=

abpgh 。

但如圍的所示,在水平方向上,液體層 之右半部受到來自左半部液壓所產生的力 K

與其右倒半圓柱液面內液壓 p'

所施的力

(10)

R

=

ahp'

, 而此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 K=R 。因左半部液壓的平均值為

(p

+

pgh /

2)

=

(Po - pgh /

2)

,故

K

=

ah(po - pgh /

2)

,而右側半圓柱液面

內、外之壓力差可由(

4

)式求得為

p'

=

Po -

28 /

h

' 即

R

=

ah(po -

28 /

h)

, 故 K=R 可表示為

ah(po - pgh /

2)

=峭的一 28/ 的

上式經整理後可得液體層之高度為

h=2拉克函。綜合以上結果可得平衡時

之正向力為

F

=

abpgh

=

2abfi-京(1 4)

一般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常只考慮、表面 之張力作用,而忽略液體內部與周圍氣體壓 力之作用,這樣的做法,在本例中,因兩側 表面的張力係沿著水平方向,故會得到正向 力 F 為零的不合理結果。因此在教學上,應 該避免。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如圖 16 所 示,即在長方形液體薄膜(即斜線部分)的一 端,有一可自由移動的橫桿 AB 。此例常用來 說明液面因受到沿著表面的張力作用,故可 與橫桿的重量或所受的拉力,達成平衡。但 如果仿照圖 14 的例子,這個系統所以能達成 平衡,其實應解釋為是周圍氣體壓力大於液 體薄膜內部壓力所導致的。顯然地,這樣的 例子並不足以證明沿著液面有張力的作用 O

A

時起岱站時@

B

W

圖 16 液體薄膜與橫桿 30 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2 建築舖面 1 趙昱翔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2 陳柏任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3 張伊汶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West,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 Seco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一、報名表(A4 紙張、附 2 吋正面脫帽相片 1 張,粘貼於報名表照片欄內,本表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1.大專以上學歷(不限特定科系) 2.行政文書處理與文字表達能力 3.外語能力(國際書信往來與客戶接待) 4.資訊應用能力(excel、ppt 等軟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