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 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 錄"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目 錄

引言 1

第一章 概論

1.1 學習領域 3

1.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在學校課程的定位 4

1.3 基本理念及發展方向 4

1.4 發展策略 7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1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9

2.2 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10

2.3 課程組織 10

2.4 課程宗旨及學習目標 11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宗旨 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目標 學習範疇及學習目標

一、 聆聽、說話、閱讀、寫作 12

二、 文學 16

三、 中華文化 19

四、 品德情意 23

五、 思維 26

六、 語文自學 30

第三章 課程規畫

3.1 均衡的課程 35

3.2 中央課程及校本課程發展 36

3.3 跨學習領域和跨學科的連繫 37

(4)

3.4 學習時間 38

第四章 學與教

4.1 教師的角色 39

4.2 主導原則 39

4.3 閱讀 43

4.4 全方位學習 45

4.5 專題研習 47

4.6 照顧學習差異 48

4.7 家課 51

第五章 促進學習的評估

5.1 評估目的 55

5.2 評估模式 55

5.3 評估原則 56

5.4 評估的規畫與實施 57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6.1 學習材料 61

6.2 課程資源發展 63

6.3 社會資源 65

委員名錄 i

(5)

引 言

本課程指引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小學所編訂的一系列課程指 引之一。

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中六階段的學校課 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 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 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代表、香港職業訓練局的代表及教育 統籌局的人員。

教育統籌局建議學校採用本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亦會就實 施情況,對本課程作出定期檢視。

如對本課程指引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以郵寄、傳真或電郵 的方式送交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祕書。

地 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 12 樓

傳 真: 2119 9065 / 2119 9075 電郵地址: ccdoc@emb.gov.hk

(6)
(7)

第 一 章 概 論

《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04)由課程發展議會 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和轄下小學中國語文專責委員會編訂,貫徹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

(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 的宗旨、方向和原則,納入該兩份課程文件中的主要理念和建議。

本課程指引以課程架構的方式顯示中央課程;課程架構開放而 具彈性,以便學校可作為依據,因應學生的不同需要、興趣和能 力,為他們規畫適切的校本中國語文課程。

本課程指引貫徹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提出小學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就學習、教學和評估提供指 引,並在另冊分第一、第二學習階段列述建議學習重點(詳見《小 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目的在協助學校規畫,發 展與實施校本中國語文課程,探究教學和評估策略。

本課程指引宜連同以上提及各課程文件一併閱讀。

1.1 學習領域

學習領域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建基於主要知識領域 中基礎而關聯的概念,而這些知識概念是所有學生均應學習和掌握 的。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情境,透過適切的學與教活動 和策略,讓他們發展及應用共通能力(例如創造力、溝通能力、批 判性思考能力和協作能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建 構新的知識和加深對事物的了解。

因應不同的學習目的,各學習領域學習的取向可以是學術性、

社會性、實用性或綜合性;而在課程設計方面,則可以靈活採用科 目、單元、單位、課業或其他模式,組織學習內容。

(8)

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圖示如下:

1.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在學校課程的定位

1.2.1 中國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使學生:

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 粵語和普通話。

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培養欣賞、創造語言美的能力,誘 發語文學習的興趣。

發展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

得到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進全人 發展。

1.2.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現時設有以下學科:

中國語文(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

普通話(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

中國文學(高中及中六階段)

中國語文及文化(中六階段)

1.3 基本理念及發展方向

1.3.1 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發展,建基於下列基本理念:

(1) 語文運用是建構知識必須具備的能力。本學習領域要為學生 學習各門學問打好語文基礎,使他們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 習的能力。

(2)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他們自小已從日常生活的語 價值觀和態度

知識

共通能力

(9)

言環境中,積累一定的語匯和語言經驗。作為學習母語的科 目,中國語文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發揮全人教 育的功能。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習必須從學生已積累的 語文知識和已掌握的語文能力入手。

(3) 香港是國際都會,也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重要通道。為提高 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和聯繫,我 們需要培養善用「兩文三語」溝通的人才。「文」指書面 語,包括語體和文言;「語」指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

為達到基礎教育的學習宗旨,中國語文教育需要提供書面語 和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的學習,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水 平,並按以下的 重點,均衡兼顧。

必 須 加 強 聽 說 能 力 的 培 養 : 傳統的語文教學比較側重 讀和寫,隨 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不但要求人們會寫 會讀,還要善於聆聽、能說會道。

學生應該具備 聽說普通話的能 力: 普通話是國家標準 語,又是國際語言,本港與內地、海外各地的交往日益 頻繁,學生要學好普通話,以便溝通。

須提高學生運用規範書面語的能力: 香港主要使用粵 語,學生的書面語表達容易受口語影響。

學 生 應 掌 握 認 讀 簡 化 字 的 能 力 : 為擴大學生的閱讀 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學生要掌握認 讀簡化字的能力。

(4) 語文教育須體現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 時又是思想、文化的載體。中國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 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兼顧思想、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 薰陶我們要通過中國語文教育,讓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文 化,吸收優秀的文化養份;進而反思、認同中華文化,增強 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認識、欣賞世界 各民族的文化,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菁華,並具有國際視野 和容納多元文化的胸襟。

(5)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 以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陶冶性 情,發展個性,美化人格,促進全人發展,進而承傳文學遺

(10)

(6) 思維能力是語文運用的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必須培養學 生具備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發揮想像和創意。

(7) 中國語文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語文學 習環境,以豐富多采的作品為主要學習材料,充分運用學 校、家庭、政府和社會的資源,讓學生獲得綜合而多元化的 學習經歷。通過課內外各種形式的閱讀和語言交際活動、豐 富的文化傳播媒體,指導學生培養語感,掌握語文規範,培 養審美情趣,發揮創意。

1.3.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方向是:

(1) 均衡發展讀寫聽說能力

豐富學生均衡完整的語文學習經歷,包括閱讀、寫作、聆 聽、說話四方面;訂定讀寫聽說四方面具體的學習重點及能 力水平,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2) 培養美感和欣賞、創作能力

加強文學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及欣賞、創作的能 力。

(3) 加強品德情意教育

加強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4) 加強文化學習

加強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認 同。

(5) 培養思維能力

培養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鼓勵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發 揮創意。

(11)

(6) 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提高閱讀興趣,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語感,積累 知識和語言材料,拓展視野和胸襟。

(7) 開放學習材料

配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因應學生的需要,編選多樣化的學 習材料,並加以靈活運用。

1.4 發展策略

課程發展議會建議學校依循以上的發展路向,與教育當局協 作,採取以下策略,共同發展校本課程:

(1) 循序漸進

1. 教育當局為學校提供的支援,包括:

製訂課程架構:

製訂中國語文學習領域中央課程架構,作為學校訂立 學習目標的依據,確保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習水 平。只要能達到本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學校可以設 計校本課程,靈活地使用各種學習策略和方式,以切 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詳見第二章)

發布課程指引:

根據課程架構,修訂和發布中國語文科課程指引,以 供教師參考採用。

開發課程資源:

開發課程資源,按學校需要編訂多元化的配套參考資 料,支援教學,例如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學習單元 設計示例、中文廣泛閱讀教學參考資料;推行課程發 展計畫,例如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與內地 語文教師交流及協作計畫;舉辦教師培訓課程、研討 會、經驗分享會等。

2. 學校循上述發展方向,擬訂長遠的計畫,基於現有的優 勢,因應本身的條件、學生的特點,調整發展的步伐。

學校可以從小做起,例如:

(12)

從學生需要出發,衡量教學實效,以校本的方式進行 課程調適。

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發展單元教學。

在中國語文課程中,逐步加入普通話學習元素或嘗試 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

(2) 積累經驗、凝聚力量

1. 教育當局與學校、專家顧問合作,進行協作研究及發展

(種籽)計畫,一方面推介經過試行的成功經驗,供其 他學校參考;另一方面培養骨幹教師,凝聚力量,傳 遞、推廣課程發展的經驗和信息。

2. 培育學校的課程領導人才,以推動中國語文學習領域的 課程改革。學校宜盡早起步,把理論付諸實踐,從中汲 取、積累經驗,並推廣應用。

(3) 群策群力

1. 要達到本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目標,課程策畫人員、教 師、教師培訓人員和各界人士,必須齊心合力,共同參 與。

2. 教育當局透過各界人士和機構,包括大專學者、僱主、

師資培訓機構、文化藝術機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辦 學團體、中文專業團體、傳媒等,以夥伴關係,通力合 作,達成中國語文教育的目標;例如與內地語文教師交 流及協作,與專業團體合辦語文教學研討會,與傳媒機構 合辦各類語文活動等。

3. 中文科科主任協同本科教師、課程統籌主任、教學助 理、圖書館主任,發揮各人所長,互補不足,同心協 力,發揮團隊精神,推動中國語文課程的發展。

(13)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2.1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中央課程架構是幫助學校自行規畫和發展課程的組織框架,設 定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須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培養的價 值觀和態度。這個課程架構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彈性和自主,配 合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的課程模式。課程架構由學習領域、共通 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這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

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 疇的知識、能力、興趣、態度和習慣。課程架構圖示如下:

(14)

2.2 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2.2.1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中央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共同培養的基本能力,主要 是幫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在九種共通能力中,學校可先以培養學生溝通、創造和批判性思考 這三種能力為起步點,但也不應忽略其他共通能力的培養。同時,

由於各學習領域的知識性質有所不同,各項共通能力在不同學習領 域所佔的比重也有所不同。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主要透過讀寫 聽說和語文自學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和研習能力,透過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

2.2.2 價值觀和態度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是個人行為和判斷的準則;態度 則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二者是互相影響的。中國語文教 育重視學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 華文化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

2.2.3 在本學習領域中發展學生共通能力的舉例說明、以及建立正 面價值觀和培養積極態度的學習重點,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第 21-36 頁。

2.3 課程組織

學校可採用不同的模式,如學習單元或專題研習等,組織學習 內容,編訂課程。不論採用什麼模式組織課程,都須就九個學習範 疇、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各方面,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經 歷,而學習活動亦必須對應各學習範疇的學習重點。教師必須將這 些範疇的學習重點有機地組織起來,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 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組織課程須注意以下各點:

(1) 採用合適的課程組織方法

課程組織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配合學校的教育目標、

文化、環境、活動,以至大語文環境,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能 力,選擇最有利於他們學習的方法,或以讀寫聽說能力作為 組織重心,以全面均衡發展語文能力;或以生活內容作為組 織重心,以加強人際交往的教育;或以文化為主,重點發展

(15)

民族文化的教育;或以情意為主,重點進行心理人格的教 育。當然,不論採用哪一種課程組織方法,都要讓學習內容 成為有機、均衡和靈活的組合。

(2) 合理編排學習重點的順序

所採用的課程組織方法,要根據學科的特質和學生的身心發 展階段,將學習重點由淺至深,由簡至繁,由具體至抽象地 組織起來。在組織課程時,須顧及各級學習內容「縱」的發 展和每個單元學習內容「橫」的連繫,務使級與級之間,單 元與單元之間,學習重點與學習重點之間,環環相扣,層層 遞進,使學生的學習有合理的序列安排。

(3) 適當重複學習重點

(本科「學習重點」詳見另冊《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

(試用)》)

課程組織要照顧學生的學習心理,重要的學習重點,在不同 學習階段要有適當的重複,讓學生溫故知新,一方面重溫鞏 固,一方面深化精進。如在小學階段,透過講故事,閱讀童 話故事、成語故事、生活故事等,學生已基本具備敘事能 力,但在初中還需要透過閱讀散文、敘事詩、報告文學,提 高敘事的能力。

2.4 課程宗旨及學習目標

2.4.1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宗旨

中國語文教育配合整體的教育發展方向,為學生終身學習、生 活和日後工作打好基礎,因此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以

(1)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

(3)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4)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5)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16)

2.4.2 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目標

配合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宗旨,在基礎教育階段要讓學生通過 語文學習以

(1) 培養讀寫聽說的能力,增進語文知識及一般生活知識;培養 思維和自學語文的能力,在這基礎上追求卓越;

(2)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引發創造力;提高文化素養;培 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3) 培養主動學習和積極的態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加強對國 民身份的認同。

2.4.3 學習範疇及學習目標

中國語文教育的學習內容,可概括為閱讀、寫作、聆聽、說 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

中國語文教育,以促進學生這九方面的學習為主要任務。這些學習 範疇,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國語文的學習,

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在學習過程中,各學習 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要達到各學習範疇 的學習目標,必須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重 點。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教師要使不同需要、興趣和能力的學生都 能主動學習,掌握學習策略與方法。教師應注意的各項學與教主導 原則,詳見第四章第 4.2 節(第 39-43 頁)。

為方便教師了解各學習範疇,以下分別說明各學習範疇的學習 目標、學習內容和教學原則:

一、 聆聽、說話、閱讀、寫作

學習目標

語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傳意溝通工具,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對 小學生來說,語文運用須能聽能說,也能讀能寫。聽說讀寫要求準 確、流暢、得體,滿足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在學習過 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17)

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能力;

(2) 掌握語文運用的策略;

(3)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

學習要點

1. 語文學習基礎知識

掌握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和發展聽說讀寫能力。

2. 能力

聽說讀寫能力是本課程的學習重心,各種學習活動都應以提高 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目的,並均衡及有機地培養學生的共通能 力;至於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等學習,則主要透過接觸 有關題材的學習材料,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3. 策略

培養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策略和能力,藉以增進學生語文學習的 廣度和深度,並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4. 興趣、態度、習慣

興趣、態度和習慣是促進語文學習成功的關鍵。學習語文時,

要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體會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樂趣,養成學 習語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

為方便教師教學,除概述九個學習範疇外,本課程指引並提供 建議學習重點,包括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詳見另 冊《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以備課程設計和教 學參考之用。教師宜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配合採用和靈活 組織校本課程。

教學原則

(1) 均衡培養聽、說、讀、寫能力

聽說讀寫能力互有關連,在學習上可以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因

(18)

此,教師要使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發展。初小 階段,應先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出發;至高小時漸次全面培養 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不應只偏重讀寫能力。在教學上,教師宜 綜合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提高學與教的效果,例如說寫 結合,讓學生先就某一題目發言討論,口頭作文,然後書面作 文,可以綜合培養學生的說話和寫作能力。

(2) 了解聽、說、讀、寫的過程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 過程,使學生一方面掌握學習過程中不同環節的要求,另一方面 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懂得如何解決,例如讓學生了解寫作的過 程──「了解要求」、「提取意念」、「形成觀念」、「語言轉 換」、「回顧修訂」,也就是先弄清楚寫作目的;根據題目選擇 題材,確定寫作策略,組織文章結構;通過想像、聯想,把材料 作分析、比較、綜合;把意念轉化成文字;完成寫作後,還要評 估內容是否達成寫作目標,然後修改潤色。學生認識了寫作的過 程,有助解決每個環節所遇到的困難,提高寫作水平。

(3) 促進閱讀,積累語匯,培養語感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

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必須透過廣泛閱讀,儲 積語匯、句型,培養語感,豐富知識,開拓思想。課堂上閱讀的 學習材料只佔學生所需閱讀量的極小部分,教師須善用校內和公 共圖書館的資源,確保所有學生大量而廣泛地閱讀,以此積澱語 感。教師宜設計活潑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的 心得和感受,但不宜千篇一律要求學生寫作閱讀報告,以免打擊 閱讀興趣,加重功課負擔。

(4) 適量背誦優秀的學習材料

記憶是運用語文能力的先決條件,有利於理解和培養語感,有助 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對優秀學習材料反復誦讀,以至背誦,是 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背誦有不同形式,如全篇背誦、片段 背誦、名言警句背誦等。教師宜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效益,選 擇適量的優秀作品,鼓勵學生背誦。

(19)

(5) 適當地學習語文知識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目的在於增加對語言規律的認識,以幫助提 高語文能力,重點並非語文知識本身;例如學習「同義詞」的概 念,重點在於幫助學生擴充詞匯,並非學習「同義詞」的語言學 定義;又例如學習「漢語音節由聲、韻、調構成」的概念,重點 在於讓學生掌握字詞的讀音、欣賞音韻的諧協,並非學習「聲、

韻、調」的語言學定義。簡單術語有助師生之間溝通,例如「名 詞」、「動詞」、「句號」、「逗號」,無須刻意迴避;但一般 而言,術語本身的學習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果教師只灌輸 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補結構」、「動補結構」的分類等 等,不但對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幫助不大,而且會增加學生的學習 負擔,使他們的學習索然無味。

(6) 創設情境,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語 文知識的教學,要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一定語境中學 習知識,不宜孤立地處理。教師宜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應用所 學的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7) 教學結合生活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效的語文學習實不應只限於課堂,而要 延展到日常生活中。語文學習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並 配合社會的大語文環境,使課堂內的學習和課外、校外的學習相 結合,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社會環境中學習,以拓寬學生的語文 接觸面,增加他們使用語文的機會,最終取得全方位學習的效 果。

(8) 教學要多向互動

聽說讀寫是溝通的方式。溝通包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因此,教 師應採取多向互動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設計靈活多變的學習 活動,多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溝通,促使學生在互動中 學習。

(20)

(9) 引導學生自學

語文學習是持以終身的。學生必須養成自學的能力,才可應付生 活上語文運用的需要。學生自學需要教師的引導,例如在閱讀方 面,教師一方面可恰當地安排講讀、導讀和自讀學習材料,以培 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也應指導學生掌握自學技能,如運 用工具書及資訊科技汲取知識,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

(10) 結合思維訓練

思維是語文的泉源。在理解語言(聽、讀)和語言表達(說、

寫)的過程中,思維是必要成分。因此,語文能力必須結合思維 能力培養。在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學習活動時,要做到一材多 用,一舉數得,在培養讀寫聽說能力的同時,又要訓練思維,例 如在討論中既要注意口語的表達,也要注意理據是否穩妥,進而 對資料的準確性、論點的合理性作出判斷、評價;在閱讀文學作 品的時候,既要感受語文之美,也要欣賞作者的創意,從而激發 學生的想像和幻想。

(11) 形式和內容並重

語文須文質兼備。學習語文,既要 重作品的文字表達,也要 重作品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認識、領會和思考。例如學習說明 文,除了要掌握作者的遣詞用字、組織結構、說明手法,也要明 白作者的見解;學習文學作品,除了要欣賞其中的藝術技巧,也 要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思。

二、文學

學習目標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 感受語文的美感,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以至人與物之間的 真、善、美。文學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感受文學閱讀的愉快經驗,欣賞文學之美;

(2)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

(21)

(3)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 文能力。

(4) 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 溝通、同感和同情,引起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

學習層面

文學學習可以有不同的層面,而學習的重心在於整體感受文學 作品,領會文學之美;在感受之餘再玩味欣賞,進而創作。

1. 感受

感受是接觸文學作品時,對作品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反 應。閱讀文學作品須先從直觀入手,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 美。內容美來自作品的思想、情意;形式美來自作品的音節韻 律、色彩意象、結構鋪排等。引導學生感受作品,讓學生多朗 讀作品,在感受過程中,可以享受美感經驗和積澱語感。

2. 欣賞

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先得到真切的感受,再由感性轉向知性,

分析、判斷、發掘該作品動人的原因,從修辭韻律、佈局編排 層面上欣賞作品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從而加深感受。欣賞文 學作品的過程,可以提升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認知和反思,誘 發出生活的情味和意趣。

3. 創作

學生把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可以引發創作的興趣,體味創作的 樂趣。有了創作經驗,學生可以更容易分辨所讀作品的優劣,

對感受、欣賞有所幫助。對個人修養而言,文學創作可以培養 學生對生活產生敏銳的感覺和進一步的反思,更可形成獨特的 個性。

教學原則

(1) 靈活施教

文學以語文為媒介,文學的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關係十分密切。至

(22)

於教學方式,可以靈活多變。語文的學習材料不少都是文學作 品,教師可以就近取材,通過聽說讀寫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 能力和審美情趣。教師也可以就學習重點,選取合適的文學作 品,組織學習單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感受、欣賞以至創作 能力。

(2) 整體感性認識為先

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的整體,要整篇學習,整體感 受,才能體會作品的情感、精神和韻律、結構之美。教學時宜擬 設情境,用設譬想像等方式,引導學生先作整體感受,有所感 動,然後才就篇章中的字、詞講解,就內容、作法與學生討論、

分析。小學文學教育,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先,理性分析為後。如 教授古典詩文,要讓學生多作誦讀,首先感受韻律節奏,充分享 受閱讀優秀作品的愉悅和樂趣,或選取適當份量作背誦,以收聲 入心通的語文學習效益。

(3) 領略情意,體會意境

文學作品是作者透過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出色的文學作品大都 能融情於景、融情於物。教師宜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發他 們對作品的共鳴,讓他們深入生活,陶冶性情;或就作品中具體 形象化的描述,展開聯想和想像,探索作品背後的意念、情思,

體會作品的意境。

(4) 着重學生個人體悟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更可以從讀者的角度 去體會和發揮。閱讀文學作品是對內容、文字的理解過程,也是 藝術的再創造過程。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審美經驗等,補 充、豐富作者的創作。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對同一作品會 有不同的體悟,這正是文學的吸引力和藝術價值所在。小學生在 文學欣賞和感受方面,往往更自然真率,別有發明。因此,教師 須讓學生自由享受創造性閱讀的樂趣,並以開放的態度,讓學生 自由說出自己的體悟。

(5) 以誦讀加深體會

誦讀是感受作品音節、韻律以至文氣的主要途徑。優美的文學作 品,大多聲情並茂,教師宜引導學生,誦讀吟詠,使能聲入心

(23)

通,藉作品的音樂性、節奏感、勻稱美,體會其中的意境情韻,

並增強語感。

(6) 適量背誦,豐富積儲

背誦有助於熟習語文節奏、加強感受、提高學習效能和積儲語言 材料。對於典範性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或某些琅琅上口的散 文,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作品的特點,選取片段或全篇讓學 生作適量背誦,以幫助深入領會,豐富積儲。

(7) 引發文學閱讀樂趣

文學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學生必須從中得到樂趣,才會自發地 持續不斷閱讀。教師應向學生推介作品,以引發他們的文學閱讀 樂趣;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由淺易經典作品入手,也可 以由通俗作品入手。教師宜設計饒富意趣的閱讀活動,引發學生 文學閱讀的樂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份量要適當,以免學生 視閱讀為負擔。

(8) 鼓勵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可以激發藝術創造力,引發創意,又可提升對作品鑒賞 的能力,加深對文學的熱愛。教師應鼓勵學生用文字捕捉對生活 的所思所感,體驗創作的滋味,領略創作的樂趣。每個人在人生 的每個階段都有創造的潛能,因此,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 可以不拘形式地從事文學創作。創作可以由模仿、借鑒開始,逐 漸便懂得變化求新,追求獨特的藝術創造,小學生這方面的發展 是未可限量的。

三、 中華文化

學習目標

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 化承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 以同時進行。中華文化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 力;

(24)

(2) 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並了解其對世界的意義;

(3) 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4) 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學習內容

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 值觀念,以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

文化的內容大致可透過以下三方面去了解:

1.

物質方面

指人類創造的種種文明,例如飲食、器物、服飾、建築、科學 技術、名勝古蹟等。

2.

制度方面

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制度、規範,例如民俗、禮儀、宗法、姓 氏、名號、交通、經濟、政治、軍事等。

3.

精神方面

指物質和制度文化形成時產生的精神活動和結果,例如哲學、

宗教、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

學生應透過學習材料與生活接觸,均衡學習以上三方面的內 容。教師編選文化學習內容,必須衡量深度和廣度,並考慮與聽說 讀寫學習活動的關係是否密切、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時間的多少 等因素。

學習層面

中華文化的學習有三個層面:

1. 認識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饒富意趣。認識中華文化,對

(25)

民族認同有極重要的作用,而且又可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有 助於增強語文溝通能力。在理解字詞、語句、篇章的意義之 外,還須對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認識,否則不能了解其中所傳達 的意義。例如清明節在中華文化有「慎終追遠」的意義;諸葛 亮是中華文化中「足智多謀」的象徵。

2. 反思

文化反思,指的是對中華文化進行反省和思考,體察中華文化 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透過反 思,可以讓學生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更樂於繼承和弘揚中華 民族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至於傳統文化中的不足之處,也敢 於承認,勇於改進。在反思的過程中,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世 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較異同,取長補短。例如反思傳統文化中 某種忌諱在今日是否還要遵循、某些文化習俗的存在價值等。

3. 認同

文化認同,指的是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例 如欣賞國家的風俗習慣、傳統美德、河山風貌、科技成就,為 古今文明而感到自豪。

認識是認同和反思的先決條件。在小學階段學習中華文化,宜 首先豐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然後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

聆聽、閱讀與中華文化有關的故事,是豐富學生對中華文化認識的 有效途徑。

教學原則

(1) 鼓勵自學,重視啟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涵蓋面廣,文化學習項目眾多,實難在課堂 內逐一處理,故教師須啟導學生自學,善用文字、音像等不同的 媒體,幫助學生學習中華文化。鼓勵學生自學時,要着重激發學 習興趣,並因應學習需要安排靈活多采的學習活動,例如討論、

辯論、角色扮演、專題研習、藝術欣賞、文化問答比賽、文化專 題講座、參觀、文化考察等,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

教師要適當地啟導學生思考文化問題,這樣既可學習文化,也可

(26)

(2) 與語文學習結合

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養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等語文 能力時,教師宜多選用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文學習材料,寓文化 學習於語文學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同時認識中華文化。

(3) 與品德情意的培養結合

文化學習不止於知識的掌握,還須感知、體驗,而價值觀念和倫 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因此,文 化學習可與品德情意培養同時進行。

(4) 與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

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一定認識後,還必須有所思考、反省,以了解 中華文化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亦可與世界其他國族文化比較,

思考探究,加深認識;因此,文化學習可與思維能力培養同時進 行。

(5) 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學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也可從其他學習領域或常識科學習中華文 化,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例如學 生可從不同學科的角度認識節日風俗習慣,以加深對文化傳統的 了解。

(6) 在生活中學習並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並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例如在個人 方面,既要自愛自律、積極進取,亦須虛心開放;在家庭方面,

要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在學校方面,要尊師重道、友愛同學、

愛護公物、遵守秩序;在群體方面,要對人和氣、尊重別人等。

又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等 傳統美德,均須身體力行,以體現、繼承及發揚優秀的中華文 化。

(27)

四、 品德情意

學習目標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語文 的學習除了培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 陶冶、品德的培養。品德情意教育可由感情激發到理性反思,以情 引趣,以情促知,進而自我反省,並在道德上自覺實踐。品德情意 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道德認知、意識和判斷力,從而促進自省,培養道德 情操;

(2) 陶冶性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3) 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學習要點

品德情意的學習重點大約可分成「個人」、「親屬‧師友」及

「團體‧國家‧世界」三個層面,體現了傳統人倫關係由親及疏、

推己及人的觀念。建議的學習重點包括以下項目:

1. 個人

(1) 自我尊重:愛惜生命、知恥、自愛、自重、不自欺

(2) 自我節制:不沉溺物慾、情緒有節

(3) 實事求是:承認事實、重視證據、勇於探索

(4) 認真負責:重視責任、不敷衍苟且、知所補過

(5) 勤奮堅毅:努力不懈、貫徹始終

(6) 專心致志

(7) 積極進取:取法乎上,盡其在我

(8) 虛心開放:了解自己不足,欣賞別人長處

(9) 曠達坦蕩:了解客觀限制、知所調處挫折失敗

(10) 美化心靈:欣賞自然、藝術,享受閒適、寧靜、淡泊

(28)

2. 親屬‧師友

(1) 尊重別人:尊重對方權利、感受

(2) 寬大包容:接納多元觀點、容忍不同意見、體諒寬恕

(3) 知恩感戴:知所回饋

(4) 關懷顧念:尊敬長輩、友愛同儕、愛護幼小

(5) 謙厚辭讓 (6) 重視信諾

3. 團體‧國家‧世界

(1) 心繫祖國

(2) 守法循禮:遵守法律、有公德心、尊重社會規範

(3) 勇於承擔:履行義務、盡忠職守、有使命感、具道德勇氣

(4) 公正廉潔

(5) 和平共享:團結合作、和平共處

(6) 仁民愛物:尊重生命、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在「個人」層面主要的要求是人格的優化;在「親屬‧師友」

層面則是自親及疏,由親愛家人做起,以至於關心日常生活所接觸 的其他人;在「團體‧國家‧世界」層面則再推己及人,及於整個 社會群體,發揮民胞物與的精神。

教學原則

(1) 與語文能力的培養結合

品德情意教育不宜孤立進行,教師可利用語文學習材料中與品德 情意相關的素材引導學生討論、反省,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 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品德情意的培育。

(2) 與文學學習結合

品德情意教育可以結合文學的學習進行,因為文學作品往往反映 作者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透過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培 養情意和品德,而透過創作則可以抒發真摯的情感,提煉出美的 意念,甚或昇華到善的境界。因此,文學學習是品德情意教育的 有效途徑。

(29)

(3) 與文化學習結合

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 素。學習優良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品德情意的培養起積極的作 用。因此,品德情意的培養可結合文化學習進行。

(4) 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學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從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如常識科)也可 得到品德情意的培養,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的綜合性學 習活動,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5) 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學習活動靈活多變

教師可因應學習材料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用隨機或滲透的方 式,靈活施教,也可把若干品德情意的項目配合某些語文學習重 點有機地組織起來,成為以品德情意為主題的增潤單元,進行教 學。品德情意教育的學習活動要靈活多變,讓學生積極參與,例 如角色扮演、兩難困境討論等活動,既可使上課氣氛生動活潑,

也可培養學生思維及聽說能力。

(6) 重視思辨過程和道德實踐

品德情意教育重視思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說 教,而要營造開放、互相尊重和接納的氣氛,讓學生能自由發表 意見、抒發感受。透過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的學習 方式,可擴展學生的思考空間,從而培養學生明辨是非、推理判 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透過討論和思考的刺激,學生 可自我反省,從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並提高道德實踐的意願和 能力。教師可多組織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等,讓學生把道德認知 付諸實踐。

(7) 以身作則

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品德情意教育重視薰陶;教師平日的言行 對學生的品德情意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可以透過日常與學生 的接觸,讓學生在情意上有所感染,培育品德。

(30)

五、 思維

學習目標

語文運用以思維能力為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便要培養學生 在學習語文方面必需的思維能力及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 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批判性、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良好的思維素質;

(3) 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

學習要點

1. 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培育與語文學習要互相配合;而在中國語文科中又要以語 文學習為主導: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培養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 必需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批判性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考是指分析、歸納、比較、推論等思維過程。在語文 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可以提高他們理解 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例如閱讀報章、雜誌,收聽電台和收 看電視節目,比較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找出其中 的異同,判斷資料的可信性;參與討論,評量同學提出的見解 是否合理等,都能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2) 創造性思考能力

創造性思考是指運用掌握的信息,產生出新穎、獨特意念的思 維過程。通過一些語文學習活動,可以刺激學生根據已有的資 料或想法去構想新的意念,令語言文字的表達更加新穎、獨 特,例如通過續寫故事、改編寓言等語文活動,使學生敢於突 破固有的觀念,懂得運用想像,作多角度的思考,構思出人意

(31)

表的結局,令語文的表達更有創意,學習更有趣味;通過講述 故事,使學生發揮創意,或補充情節,或擴展心理活動、語 言、動作等的描述,提高表達的藝術效果。

(3) 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指在問題情境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求得答 案、對策的思維過程。通過運用語文的情境,學生可以學習分 析、綜合有關的資料,找出多個可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決定 採取最適合的行動,例如做不同類型的語文專題研習,要選用 適當的蒐集資料方法;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文字材料,

要運用略讀、速讀的策略。

2. 培養良好的思維素質

思維素質是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特徵;良好的 思維素質主要包括深入、靈活、敏捷、創新、明辨,而五者是 互相關連的。

(1) 深入

能深入思考問題,對所面對的問題作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

例如聽出說話人的潛在目的和言外之意,了解某種意見或論點 隱含的預設和結論;說話能掌握要點,有邏輯性,表達意見 時,能充分考慮各種因素;能準確理解所讀內容的要點、閱讀 材料的組織。

(2) 靈活

能在思維過程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多變地處理材料,

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並善於作出靈活、合理的選擇,例如善於 從聽話中得出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在談話過程中因人、因 事、因地制宜,善於隨時變換方式、語氣來適應聽者的接受心 理,增強說話的效果;在閱讀中善於運用聯想、想像等,以提 高閱讀效果;在寫作時能靈活運用表達方式和語匯修辭等,以 提高表達效果。

(32)

(3) 敏捷

能在迫切的情況下冷靜、周密、積極地思考,並能因應要求迅 速作出正確的判斷或結論,例如在聽話時善於抓住對方說話的 內容要點,迅速作出反應;說話時,能把自己想說的話很快地 組織好並說出來;閱讀有一定的速度,並迅速抓住材料的要 點;寫作時,能根據要求及所掌握的資料迅速構思,快速寫作 等。

(4) 創新

學習最終是要推陳出新,故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問題,

能廣開思路,作多角度思考,衝破成見去理解問題,尋找多個 解難方法,例如聽話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討論中能說出新 穎、獨特的見解;閱讀時,能產生超出篇章以外的新思想、新 見解;在寫作中立意新穎,構思和表達不落俗套等。創新的思 維特質必須從小培養。

(5) 明辨

在思維過程中,能嚴謹、全面和獨立地審視事物和自我反省,

然後評價、調整和改善學習活動,例如在聆聽時,能迅速鑑別 所聽內容的對錯、優劣;說話時,能發現缺點,並能及時改 進;閱讀文章時能評價和鑒賞;寫作時,能評價和自我修改。

3. 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可通過語文能力訓 練,使他們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如演繹、歸 納、概括、類比、分析、綜合、比較、聯想、想像、具象化 等。

教學原則

(1) 結合語言訓練

語言和思維關係密切,思維訓練和語文訓練不能分開進行,兩 者必須在聽說讀寫活動中緊密結合,例如在聽說教學時,利用 學習材料中的矛盾論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思考,一

(33)

方面加深學生對語料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辨及 口語表達能力;在教授因果關係複句、文章結構時,帶出邏輯 概念;在教授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時,讓學生掌握綜合、

分析、概括等能力。

(2) 結合知識學習

在教學上,盡量做到思維訓練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以取得相 得益彰的教學效果,例如講解關聯詞語的用法(如因為……所 以),可以適當滲透有關的語言邏輯概念;指導學生閱讀科普 文字,在學習科普知識的同時,又要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方 法。

(3) 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

學習不應只限於課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語文活動,

使他們不斷通過實踐,積累生活素材,學習和掌握觀察事物和 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 到郊野公園燒烤,見到垃圾遍佈,仔細觀察環境,商量即時處 理方法及建議長遠解決問題的對策;參觀名勝,可以觀察風土 人情,為了解歷史與民俗民情的關係奠下知識基礎,為寫作有 關題材積累生活的素材。

(4) 從協作學習中培養同理心

要鼓勵學生從協作學習中掌握溝通、協商的能力,在集思廣益 之下,汲取他人智慧,引發同理心。例如教師可透過專題研 習、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觀點、意念,辨識他 人的情緒、想法,使他們考慮問題時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 心,謀求共識,從而找出彼此皆可接受的方案。

(5) 重視啟發引導

要鼓勵學生自覺地、積極地、獨立地思考問題,必須讓他們去 親自經歷思考問題的過程,積累思維經驗,教師只在適當的時 候才給予啟發和引導。教師要事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預計 他們在思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從而適當地啟發和引導。

提問要富啟發性,以刺激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並主動打開思 路。在學生思維遇到阻力時,要善於誘導,例如設計幾個由易 到難、有助學生思考的問題,使他們的思維逐步受到啟發,達

(34)

到預期的訓練目的。另外,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敢 於質疑問難,這樣才能及時從學生身上得到反饋,了解學生的 疑難所在,務使每一條啟發性的問題都具有針對性,使學生的 思維能夠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例如組織討論會,請學生分組 搜集資料,組織論點、論據。教師應盡量鼓勵學生主動發言,

提出質疑。當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候,教師才給予啟發和引導。

(6) 重視學習過程

在思維訓練中,尋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重要。一個問題 可能有多個答案。為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啟動他們 求新、求異的思想,在教學中,應當允許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 理解存在差異。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時會超越常規,提 出某些不同尋常的看法。這時候,教師應首先鼓勵學生闡明自 己的見解,鼓勵發展求異求新的思想,適當時再引導學生對所 提看法自我評價,例如分析作品的主旨,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 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分析。由於各人對作品的理解和 感受或有出入,教師應先肯定他們的分析,引導他們說明理 由,如果言之成理,即使與一般說法不同,也應該接受他們的 答案。

六、語文自學

學習目標

語文自學能突破課堂語文學習的限制,使學生透過全方位學 習,增進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語文自學 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自我監控的能力;

(2) 提高語文自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語文自學態度和習慣。

學習要點

通過語文學習活動,培養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興趣、態度和 習慣。

(35)

1. 能力

語文自學的能力,包括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和自我 監控的能力。

獲取知識的能力,是指聆聽、閱讀、查找資料、觀察、提問、

驗証,以及推論的能力。

建構知識的能力,是指對所獲取的信息(思想、意義、知識)

進行分析綜合,經過篩選歸類,與已有知識互相連繫而產生新 知識的能力。

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指學生把通過閱讀、多聞、多見、多問所 貯存起來的語文知識和各種知識,根據需要靈活提取出來加以 運用的能力。

自我監控的能力,是指在自學過程中對自己的自學成果、學習 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自覺地進行監控,及時地總結經 驗、糾正錯誤的能力。

2. 興趣

語文自學的興趣建基於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孜孜不倦,樂 於學習,不斷加強對語文的認知和理解。

3. 態度

語文自學要積極主動和持之以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養 成積極主動的自學態度,自訂計畫、自我調節,按既定的目標 學習語文。

4. 習慣

語文自學的習慣,包括隨時觀察、經常閱讀、勤於思考、勤於 驗證、質疑問難、摘錄筆記、經常使用工具書等。

隨時觀察,使學生時刻自覺地積累語文材料、發展思維。經常 閱讀,使學生拓寬視野、積累語文材料;質疑問難,使學生保 持思路靈敏,善於在理解過程中提出問題,形成心得,進而尋 根究柢,觸類旁通,發揮創意;摘錄筆記,使學生整理平日閱 讀、聆聽和思考所得,隨時學以致用;經常使用工具書,使學 生熟習各類文獻資料和查檢資料的方法,能迅速選取適當途 徑,解決聽說讀寫的問題。

(36)

教學原則

(1) 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語文來自生活實踐,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本身 就是自學語文的最佳時空環境。生活中的語文素材豐富多采,

教師要啟導學生在取之不竭的生活情境中多讀、多問、多見、

多聞,以豐富閱歷,掌握語文工具,並做到學以致用。

(2) 培養探索精神、體驗成功感

語文蘊藏無窮知識,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他們體驗語文 自學的過程,明白其中的價值。教師要透過語文材料誘發學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日要與學生營造輕鬆、進取的學習氛 圍,這才有利於師生共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要多肯定學生 的自學成果,讓他們多體驗語文自學的成功感。

(3) 激發情趣、欣賞語文

語文蘊藏無窮機趣,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使他們 切身體會語文自學的愉悅。教師要透過語文學習材料創設趣味 盎然的情境,例如詩詞的意境和情韻,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

小說人物的應對機鋒,散文文氣的暢快淋漓,都可以引發學生 浸淫其間,進而主動追尋、發掘自己喜歡的語文學習材料,享 受語文的妙趣,自得其樂。

(4) 規畫啟動、適時指導

要規畫、啟動學生的語文自學活動,並在過程中適時指導。語 文自學包括有計畫和隨機性的學習,可以是自讀學習材料,課 外閱讀活動,或者專題研習。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計畫,商量訂 出各階段的要求和期望,啟動學生自學,並在過程中適時檢 測,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協助他們解決困難。

(5) 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在語文自學中有自己的見解。學生透過 自學繼承前人知識,容易受前人思路牽引,不加思索全盤接 受。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語文自學中不迷信權威,敢於建立自己

(37)

的思想,敢於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 明,有所創造。

(6) 讓學生掌握方法

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語文自學方法,以便主動探索。常見的語文 自學方法包括檢索工具書、訪問、調查、做紀錄、編目錄、閱 讀、運用資訊科技等。以下用閱讀、檢索工具書和運用資訊科 技為例,加以說明:

( 甲 ) 閱 讀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閱讀包括閱覽視像媒體的 圖文,但主要還是書刊文字。教師要先以富有趣味的作品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關作品只要文字通暢、無不良意 識已可選用。然後,教師才輔導學生鑒別讀物的優劣,選 擇優質讀物。閱讀時不一定要精研細讀;要掌握不同的閱 讀方法,包括瀏覽、速讀、略讀、找關鍵語句、主題閱讀 等。

推廣閱讀風氣,可以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教師 要提供可引發閱讀興趣的環境,例如善用圖書館設施和社 區語文活動,安排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提供適當輔 導,包括尋找閱讀資源的途徑、適當運用閱讀策略以及如 何從閱讀中建構知識;要鼓勵家長陪同學生一起閱讀;要 着重從閱讀中培養樂趣和能力,例如不應要求學生做過多 的書面閱讀報告;要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的心得和感受,例 如組織讀書會、舉辦讀書報告會等。

( 乙 ) 檢 索 工 具 書

檢索工具書是尋找資料的常用途徑。工具書可以提供資料 和線索,釋疑解惑,指示進一步探究的門徑。工具書包括 字典、辭典、書目、百科全書、手冊等。教師要讓學生認 識常見的工具書,掌握常用的檢索方法,使學生能查會 檢、選用得當。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更新工具書的重要,

懂得挑選合適的版本,引用資料時懂得核實。

(38)

( 丙 )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資訊科技可以帶動學生接觸大量知識,加強學習的互動 性,促進溝通,照顧學習差異,便於學生自我糾正,不受 時空限制,而且趣味性強。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互聯網與 電腦軟件的使用,指導學生尋找網站,瀏覽、選用、下載 各種資訊,廣泛交流。電腦軟件可以對學習者即時回應,

並且詳細記錄學習進程,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教師要指導 學生選用電腦軟件,以便按照自己的計畫、途徑、步伐學 習。教師尤須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資訊科技,審慎判別電子 資訊的真偽對錯,了解並尊重私隱權和知識產權,遵守有 關法規。

(7) 家校合作

語文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學校生活時間有限,長時間的家庭 生活,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十分重要。教師要建立和家長的連繫 溝通途徑,充分利用家庭生活,提高學生語言學習效能;輔 助、促使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為子女營造語文自學的空間和機 會。學生在家庭中廣泛接收各種語文資訊,包括電台電視廣 播、錄音錄像、網上資訊等。

大量的資訊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識,也可能令學生無所適從,因 此家長的引導十分重要。家長可在家中提供學習的環境和適當 的學習材料,在聆聽、談吐、閱讀等方面作榜樣,與子女一起 閱讀書刊、觀賞視像節目、上網瀏覽、參加文娛活動,讓子女 透過與家長的愉快交往,激勵自學,例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

指導子女養成上圖書館的習慣,透過「親子閱讀」,引導子女 選擇讀物、增長知識、培養閱讀能力;與子女一起上網瀏覽、

蒐集資料,進行網上學習,引導子女選擇軟件、培養自學能 力,以及尊重知識產權的態度;引導子女選擇廣播節目和音像 材料,與他們一起傾聽、觀賞,以增廣見聞,同時培養聆聽、

觀看、評鑒能力,以及審美情趣、正面的價值觀念;又可以引 導子女選擇文娛活動,與他們一起參觀書展、博物館、古蹟,

欣賞文娛表演,享受大自然生活等,以開闊視野,豐富語文學 習生活。

此外,家長對子女學習的期望和鼓勵,運用語文的態度和習 慣,對他們的語文自學都有很大的影響。

(39)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3.1 均衡的課程

為讓學生的學習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學校須配合課程發展議 會製訂的課程指引,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興趣等,為他們規畫 均衡的校本語文課程。這個課程必須做到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既 要照顧各學習階段縱向的銜接,也要同時顧及每個學習階段五種基 要的學習經歷、九種共通能力和九個學習範疇橫向的平衡,使學生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在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掌握、態度和習慣的培 養等各方面都能獲得均衡和全面的發展。

(1) 基要的學習經歷

教師應有機地規畫學校課程,根據語文學習的特質,設計多 元化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直接或間接、

均衡地獲得「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 務」、「體藝發展」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五種基要的學 習經歷;例如透過討論時事,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同時進行 德育及公民教育;學習各種聽說讀寫策略,以運用所學知 識;為慈善機構或社區服務機構朗誦、表演話劇,讓學生嘗 試參與社會服務、接觸不同的工作行業;通過參與不同形式 的文學、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和欣賞藝術作品、表演,提高 學生藝術的素養。

(2)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基礎。教師要安排適 切的語文學習活動,均衡地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例如透過 聽說和讀寫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的溝通能力;

透過一般的寫作、創意寫作或文學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 造力;透過討論、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等。

(3) 學習範疇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 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 個學習範疇。規畫本學習領域的課程,要確保學生九個學習 範疇的學習均衡而全面。

(40)

3.2 中央課程及校本課程發展

3.2.1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訂定中國 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方向,提供以課程架構方式顯示的中 央課程。課程架構涵蓋要幫助學生發展的

學科知識和能力;

共通能力;

正面的價值觀及積極的態度。

學校宜依據中央課程提供的課程架構,透過閱讀、寫作、聆聽、說 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

促進學生均衡而全面的語文學習,以貫徹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宗 旨;同時盡量善用課程架構提供的彈性和空間,因應學生的需要、

性向、興趣、能力,以及教師的準備程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調適 中央課程,製訂本身的校本課程。為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和掌握 學習重點,學校可靈活選擇或調整學習內容的組織方式、學與教的 策略和進度、對學生家課的要求、評估的模式和準則。

3.2.2 課程發展是不斷改進的過程。學校應把握適當的機會,發展 適合本校情況的校本課程;並積極鼓勵教師發展專業,協同其他課 程持份者,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的學習重點,達到課程宗旨和學習目 標的要求。

3.2.3 學校規畫課程,宜

(1) 組織課程規畫小組,進行校本整體課程規畫。小組成員應包 括課程統籌人員、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師、行政人員等,並另 設諮詢機制,吸納學生和家長的意見;

(2) 了解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的理念,同時依據這些理念,參 照學習目標、學習範疇、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等學習內 容,訂定學習的範圍;

(3) 因應學校的辦學宗旨,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參考中央課 程建議,編擬學習目標、學習和評估重點;

(4) 因應學習重點組織學習單元,參考中央課程所提供的課程指 引、配套參考資料,設計靈活而有效的學習及評估活動,編 選校本的學習材料;

(5) 持續檢視課程成效,優化校本課程。

(41)

3.3 跨學習領域和跨學科的連繫

3.3.1 語文學習有助促進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而其他學習領域,往 往又為語文學習開拓更大的空間。學生透過學習和運用語文,可以 豐富知識,並且透過其他學習領域中的不同課題,如人際關係、社 會及自然環境、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等,拓寬視野。隨 語文知識的增長和語文能力的提升,學生將會在其他學習領域學得 更好;而從其他學習領域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也會促進他們共通能 力的發展。

3.3.2 在中國語文學習中,應多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而有計畫 地和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結合,使教學安排更有組織,又可減省學 習領域之間學習重點和內容不必要的重複,更經濟而有效地運用學 習時間,例如設計專題研習,可利用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的課題作 為主題,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能應用從其他學習領域或 學科所獲得的知識,提高學習效能。

3.3.3 以下舉例說明中國語文教育和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的連繫:

學 習 領 域 / 學 科 連 繫 不 同 學 習 領 域 或 學 科 的 學 習 活 動 / 設 計 示 例

英國語文教育 閱讀翻譯作品,了解西方生活、思想,表情達意的方式

數學教育 在專題研習活動中,利用圖表、數據、統計資料等,進行 說明或推論,以達到探究、表達、演示、報告等目的

科學教育 閱讀科普文字,汲取科學知識,探究、討論問題,培養科 學精神

科技教育 舉行討論會,探討語文學習和資訊科技的關係,以及資訊 科技對生活的影響

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

閱讀德育教材,探討傳統道德觀的現實意義,並作個人價 值判斷

藝術教育 用主題串連文學作品或其他藝術形式,設計學習活動,例 如欣賞、表演、專題研習

體 育 閱讀或聆聽體育評論,描述競技的情況和氣氛,培養評鑑 能力

常識科 觀看與環境保育有關的紀錄片,然後進行討論,以增進學 生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並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側重培養學 生綜合運用 讀寫聽說能 力及發展多 元化語文能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學生在專注理解遊戲時, 不自覺的要理 解文字提供的線索, 閱讀的目的明確而 有意義, 有助練習認字讀句。..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