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置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實施計畫-臺灣戰後中小學教育的影像反思—法律意識與法律價值的變遷 (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置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實施計畫-臺灣戰後中小學教育的影像反思—法律意識與法律價值的變遷 (II)"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目錄

壹、前言 ... 1

貳、研究目的 ... 1

參、研究方法 ... 1

肆、研究成果 ... 2

一、成果簡述 ... 2

二、圖像的篩選—法律藏身所在... 4

三、圖像分析例示 ... 4

(2)

中文摘要

本計畫為三年期整合型計畫「建置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第三期實施計畫」 的子計畫。本計畫以建置「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為目標,希望運 用法律圖像學(legal iconology)的新視野,反思臺灣戰後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法 律圖像學,乃結合法學與當代圖像學的跨領域研究,強調從視覺角度,觀察法律 現象,找出潛存鑲嵌於文化的法律意識,並以此作為反思、批判法律、從事法律游 擊的據點。本計畫希望透過法律圖像學觀點,蒐集、再現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 育發展過程,反思臺灣戰後公民、國民教育過程法律意識、法律價值的變遷。 關鍵詞:法治教育,法律意識,公民,國民,法律圖像學,

(3)

壹、前言

本計畫為三年期整合型計畫「建置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第三期實施計畫」 的子計畫。本計畫以建置「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為目標,希望運 用法律圖像學(legal iconology)的新視野,反思臺灣戰後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法 律圖像學,乃結合法學與當代圖像學的跨領域研究,強調從視覺角度,觀察法律 現象,找出潛存鑲嵌於文化的法律意識,並以此作為反思、批判法律、從事法律游 擊的據點。 本計畫希望透過法律圖像學觀點,蒐集、再現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發 展過程,反思臺灣戰後公民、國民教育過程法律意識、法律價值的變遷。

貳、研究目的

本計畫以建置「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為主要目的,希望運 用法律圖像學,蒐集、彙整臺灣戰後中小學課本編製插圖、照片,反思臺灣戰後法治 教育、乃至公民、國民教育過程法律意識、法律價值變遷。同時,也希望回答下述問 題: (1)臺灣戰後中小學教育,歷經哪些在地法律議題? (2)這些在地法律議題或法律需求,經由哪些影像或直觀方式,教化、規訓臺灣 新世代?在這規訓化過程裡,又曾引介、傳遞何種法律意識、法律價值? 本計畫希望從法律圖像學觀點,擴展理解「法律」的視域:跳脫追尋「法律 是什麼?」的思考框架,改問「法律在哪裡?」,將法律帶回現實生活,考察法律 與文化、歷史、社會的互動1

參、研究方法

本計畫建置「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的研究方法為法律圖 像學。法律圖像學,乃結合法學與圖像學的跨領域研究。希望以圖像為媒介, 探尋法律現象的文化鑲嵌脈絡,解開法律與文化互動的密碼。法律圖像學,並非單 純著眼於法律與圖像互動的解釋學。它毋寧是從事法律游擊的實戰策略,企圖對 1 江玉林,〈 製作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法制史研究》21 期, 2012 年,頁 241-242。

(4)

抗、騷擾來自現代法律秩序包括現代法學知識系統在內、無所不在而又難以撼動的 複雜權力治理作用。 因此,法律圖像學,既是圖像法理學(iconological jurisprudence) 也是批判考 古學。它將圖像視為具體展現法律經驗、沈澱積累法律意識的考古材料。希望從圖 像裡保存下來的物件、線條、觀念、結構、布局,找出並鎖定文化在我們身上殘存 權力作用的軌跡。不僅如此,更希望在錯綜複雜的規訓網絡裡,探尋尚未經權力機 制收編或無暇監視的灰色地帶,以覓得自我棲身場所。此棲身之所,可以成為游擊 據點,對抗、擾動規訓機制,也可以成為避難所,讓自己暫時或幻想逃離規訓的箝 制。 總而言之,法律圖像學,擁有迥異於詮釋法律與圖像互動關係的實戰任務:設 法與纏繞在法律意識以及隱身在法律制度裡的權力網絡相周旋。本計畫將以探掘 圖像所蘊含的法律文化底蘊,試著分析教科書出版當時的政治背景、經社脈動與 編者的可能意識型態,挖掘圖像本身殘留特定法律價值的規訓痕跡。

肆、研究成果

一、成果簡述

「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共建置 1,400 筆資料,其中 1,200 筆為本計 畫蒐集、建置,另 200 筆(含 1 筆簡介與凡例)為 98 年度「建置臺灣法實證資料庫 第 二 期 實 施 計 畫 — 法 律 影 像 子 計 畫 : 臺 灣 戰 後 中 小 學 法 治 教 育 的 影 像 反 思 (2009/03/01~2010/02/28)」計畫成果。這些資料涵蓋《國語(文)》、《生活與倫理》、 《社會》、《歷史》、《地理》等課目,橫跨不同時期課綱,總計 4 千餘張圖片。資料 細目如下:(括號內為組數,每組包含 3 張圖檔) ☉簡介與凡例(1) ☉國立編譯館—高級小學(10) 公民與道德—37 年課綱(10) ☉國立編譯館—國民學校(124) 常識—41 年課綱(修訂暫用版)(32) 社會—51 年課綱(修訂暫用版)(51) 歷史—41 年課綱(初版)(15) 51 年課綱(初版)(16)

(5)

地理—51 年課綱(修訂暫用版)(10) ☉國立編譯館—國民小學(589) 常識—57 年課綱(初版)(25) 國語—57 年課綱(初版)(46) 64 年課綱(初版)(15) 64 年課綱(78 年改編版)(25) 82 年課綱(初版)(33) 生活與倫理—57 年課綱(初版)(25) 64 年課綱(初版)(17) 64 年課綱(78 年改編版)(17) 82 年課綱(初版)(44) 社會—57 年課綱(初版)(25) 64 年課綱(初版)(93) 64 年課綱(74 年修訂版)(108) 64 年課綱(78 年改編版)(49) 82 年課綱(初版)(67) ☉國立編譯館—初級中學(48) 歷史—51 年課綱(再版)(4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602) 國文—72 年課綱(初版)(15) 74 年課綱(78 年改編版)(23) 83 年課綱(初版)(6) 公民與道德—61 年課綱(37) 72 年課綱(52) 74 年課綱(60) 83 年課綱(53) 74 年課綱(78 年改編本 8 版)(112) 83 年課綱(正式本再版)(60) 歷史—74 年課綱(78 年改編版)(86) 83 年課綱(初版)(18) 地理—74 年課綱(78 年改編版)(20)

(6)

83 年課綱(正式本初版)(10) 認識臺灣(社會)—83 年課綱(初版)(22) 認識臺灣(歷史)—83 年課綱(初版)(28) ☉印國鈺—國民學校(26) 公民與道德—51 年課綱(26)

二、圖像的篩選—法律的藏身所在

如同研究目的所言,本計畫試圖回答「法律在哪裡?」提問。在現實法律世界 裡,法律並無固定樣貌。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法律可以是經由特定程序頒佈的憲法、 法律、法規命令,或是法院判決、行政機關的行政處分;從人民的角度來看,購買 日常生活所需、搭捷運、納稅、參加示威遊行,或是社會矚目的公共議題:美牛開 放、土地徵收等等,這些生活世界裡的大小事情,無一不涉及法律,都可以在法律 世界裡找到相對應的法律網絡2 「法律在哪裡?」這個提問,在本計畫搜尋法律圖像的脈絡裡,可以轉化為:「法 律藏身在圖像的何處?」—這也是我們篩選教科書相關圖檔的行動準則。我們關心 的是:如何看見法律?如何找出藏身於圖像裡的法律?如前所述,法律無所不在。 國家權力以及隨著時代變遷產生的新興議題,例如民主發展、兩性平權、性別認同、 生態保護、社會運動、社會福利政策等等,都是法律藏身之所,我們藉以「發現」 法律的所在。

三、圖像的分析例示

1、性別 性別,在臺灣社會早已不再是敏感議題。男女平權的思維與批判,已逐漸穿 透至各個法規,如《民法》親屬篇、《性別工作平等法》等,同時也促成蓬勃的社 會運動,如每年愈辦愈熱烈的同志遊行、近來引發熱烈討論的多元成家議題等。 固執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傳統意識型態以及連動的權力關係,不斷遭到翻修。在過 去教科書關於性別的圖像裡,卻仍經常看見教科書編者的刻板印象: 2 江玉林,同註 1,頁 242-243。

(7)

圖 1-13 圖 1-24 圖 1-35 圖 1-46 圖 1-1 要說明的是「做衣服要用些什麼用具」,圖畫中可見好幾個小朋友正在 做衣服,清一色都是「女生」;圖 1-2 要說明的是「蓋房子要用些什麼用具」,圖畫 中可見好幾個小朋友正在扮蓋房子,然而清一色都是「男生」。圖 1-3 要介紹的是 「媽媽的工作」:做飯、清潔、編織毛衣等;有趣的是,此處「媽媽的工作」都只 是侷限在「家務」上,跟圖 1-4「爸爸的工作」—士農工商兩相對照,其中「男主 外,女主內」的成見就不言而喻了。 3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常識課本(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8 年 1 月(初版),頁 41。本計畫 編號:C_0001_0112_0157_5802_041_001。 4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常識課本(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8 年 1 月(初版),頁 43。本計畫 編號:C_0001_0112_0157_5802_043_001。 5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5 年 1 月(修訂初版),頁 14。本 計畫編號:C_0001_0112_3064_7502_014_001。 6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5 年 1 月(修訂初版),頁 10。本 計畫編號:C_0001_0112_3064_7502_010_001。

(8)

2、解嚴前後政治符碼的轉換 早期教科書不管是內容的編排或是圖像的描繪,多少都帶有愛國主義、元首 崇拜的傾向,如秋海棠地圖、國旗、「國父孫中山先生」、「總統蔣公」等。這種情 形,隨著歷次修頒課綱而有轉變。解嚴後第一次改編本裡,有清楚的對比。 圖 2-17 圖 2-28 圖 2-39 圖 2-410 圖 2-1 出自民國 64 年課綱的《生活與倫理》第三冊,圖 2-2 出自民國 64 年課 綱、78 年改編本的《生活與倫理》第三冊,中心德目皆為「正義」的第九課。課 文均講述韓戰結束後,共計遣送一萬四千多名中共志願軍到臺灣、嗣後政府將 1 月 23 日定為「一二三自由日」的經過;解嚴前後,可以清楚發現,卡車上的布條, 從「蔣總統萬歲」換成「中華民國萬歲」。 7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三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67 年 8 月(初版),頁 59。 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64_6703_059_001。 8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三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9 年 8 月(改編本初版), 頁 70。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64_7903_077_001。 9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四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68 年 1 月(初版),頁 66。 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64_6804_066_001。 10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四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80 年 1 月(改編本初版), 頁 76。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64_8004_076_001。

(9)

圖 2-3 出自民國 64 年課綱的《生活與倫理》第四冊,圖 2-4 出自民國 64 年課 綱、78 年改編本的《生活與倫理》第四冊,中心德目皆為「和平」的第九課。前 者課文講述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不僅是「救國主義」,最高理想更「在 於維護世界人類的和平」。圖像中身穿世界各民族服裝的人們,手牽手開心地站在 地球之上,在他們頭頂上是一本「三民主義」,居中敞開雙臂、身著中山裝者,看 起來像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後者課文主要以史懷哲醫生、泰瑞莎修女事蹟為例, 闡述地球村每個國家彼此關懷的世界大同理想,圖像中身穿不同民族傳統服飾的 五個人,開心地手牽著手,意在表達世界大同的願景,身著漢服的中華民族代表 也不再位居中央。 3、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由憲法規定,是法治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 我們在蒐集相關圖像時特別留意,不同年代教科書對於「權利」和「義務」的不 同想像: 圖 3-111 圖 3-212 11 資料來源: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6 年 1 月(修訂暫用本),頁 64。 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1_3051_5602_064_001。 12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十一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8 年 8 月(初版),頁 43。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57_5811_043_001。

(10)

圖 3-313 圖 3-414 圖 3-515 圖 3-616 圖 3-1 主題是「人民的權利和義務」,課文講述人民有服兵役、納稅、受教育 等義務,也有權利,然而插圖描繪的是準備入營服兵役,熱烈的送行,課文角色 還表示:「當兵真好!我希望快些長大去當兵。」;圖 3-2 位居正中的軍人特別顯著, 象徵「服兵役」的義務,排隊辦事的人潮是「納稅」的義務、學生在教室裡上課 則是「受教育」的義務。這兩張出自民國 50 年代的圖像,多少可看出當時瀰漫的 「從軍報國」氛圍。 圖 3-3 出自民國 56 年的教科書,描繪的是「選舉投票」;雖然課文裡亦提到「人 民的生存、工作、財產」均受法律保護,但可以想見在當時,「選舉投票」仍最具 13 資料來源: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6 年 1 月(修訂暫用本),頁 65。 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1_3051_5602_065_001。 14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6 年 8 月(正式本初版), 頁 36。本計畫編號:C_0001_0121_2072_7603_036_001。 15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6 年 8 月(正式本初版), 頁 38。本計畫編號:C_0001_0121_2072_7603_038_001。 16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一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87 年 8 月(初版),頁 17。本計畫編號:C_0001_0121_2083_8701_017_001。

(11)

有「行使權利」的意象,「選舉權」也成為一般人認識基本權利的重要表徵。出自 民國 76 年《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的圖 3-4、3-5,更指出憲法上人民的基本權利分 為「平等權、自由權、受益權、參政權」,圖像中可清楚辨識秘密通訊自由、信仰 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工作權、財產權、訴訟權等。至於出自民國 87 年教科書的 圖 3-6,則是順著「別讓權利睡著了」的課文脈絡,插入一張原住民上街遊行的照 片,反應當時原住民積極爭取「正名、土地權、自治權入憲」等訴求。 4、個人、國家、社會 早期教科書的編寫,往往帶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企圖規訓人民的國家認同, 將個人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通通連結到國家,例如出自民國 39 年《公民》的圖 4-1, 描繪的是家長帶孩童前往購買愛國公債,課文的主題是「國家募集公債的意義及 方法」;圖 4-2、4-3、4-4 均出自民國 50 年代的《公民與道德》教科書,課程的主 題都是「愛國」,分別描繪「擁護我們的 總統」、「愛用國貨」、「節省糖果錢勞軍」。 這些樣版圖像,在解嚴後的教科書,已不復見。在討論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時, 焦點置於「政府的職能」,如圖 4-5 以拍攝象徵政府最高權力中心的總統府,藉以 展開本課的旨趣:無所不在的政府如何為民服務、政府的收入以及民意機關對政 府的監督等議題。 圖 4-117 圖 4-218 17 資料來源:高級小學公民課本(第三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 39 年 8 月(臺灣版),頁 17。本計畫 編號:C_0001_0110_2037_3903_017_001。 18 資料來源: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印國鈺編著,民國 52 年 9 月,頁 36。本計畫編號: C_0001_0211_2051_5201_036_001。

(12)

圖 4-319 圖 4-420 圖 4-521 圖 4-622 圖 4-723 圖 4-824 19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五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8 年 8 月(初版),頁 53。 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57_5705_053_001。 20 資料來源: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第一冊) ,印國鈺編著,民國 52 年 9 月,頁 34。本計畫編號: C_0001_0211_2051_5201_34-2_001。 21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92 年 8 月(正式本再版), 頁 76。本計畫編號:C_0001_0121_2183_9203_076_001。 22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五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80 年 8 月(改編本初版), 頁 45。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64_8005_045_001。

(13)

此外,在擺脫過去以「國家」為中心的編寫方式後,可以看到《公民與道德》 教科書開始以較多篇幅,編寫個人與社會的連結,揭示個人與社會遭逢時呈現的 多元面向,例如圖 4-6 的照片是台北市現代婦女基金會為職業婦女求職舉辦座談 會;圖 4-7 則是描繪醫療、老人照護、都市綠化、身心障礙就業,強調「增進社會 福利」為我國政治建設的一環;圖 4-8 則是有關消費者權益的座談會影像,說明消 費者保護運動已逐漸受到重視。 23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四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7 年 1 月(正式本初版), 頁 98。本計畫編號:C_0001_0121_2072_7704_098_001。 24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五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77 年 8 月(正式本初版), 頁 23。本計畫編號:C_0001_0121_2072_7705_023_001。

(14)

參考文獻:

江玉林 〈製作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法制 史研究》21 期,2012 年,頁 239-259。

《臺灣法實證資料研究庫—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影像資料庫》:

(15)

數據

圖 1-1 3               圖 1-2 4 圖 1-3 5               圖 1-4 6 圖 1-1 要說明的是「做衣服要用些什麼用具」,圖畫中可見好幾個小朋友正在 做衣服,清一色都是「女生」 ;圖 1-2 要說明的是「蓋房子要用些什麼用具」 ,圖畫 中可見好幾個小朋友正在扮蓋房子,然而清一色都是「男生」 。圖 1-3 要介紹的是 「媽媽的工作」 :做飯、清潔、編織毛衣等;有趣的是,此處「媽媽的工作」都只 是侷限在「家務」上,跟圖 1-4「爸爸的工作」—士農工商兩相對照,其中「
圖 2-3 出自民國 64 年課綱的《生活與倫理》第四冊,圖 2-4 出自民國 64 年課 綱、78 年改編本的《生活與倫理》第四冊,中心德目皆為「和平」的第九課。前 者課文講述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 ,不僅是「救國主義」 ,最高理想更「在 於維護世界人類的和平」 。圖像中身穿世界各民族服裝的人們,手牽手開心地站在 地球之上,在他們頭頂上是一本「三民主義」 ,居中敞開雙臂、身著中山裝者,看 起來像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後者課文主要以史懷哲醫生、泰瑞莎修女事蹟為例, 闡述地球村每個國家彼此關懷的世界大同理想
圖 3-3 13               圖 3-4 14 圖 3-5 15               圖 3-6 16 圖 3-1 主題是「人民的權利和義務」,課文講述人民有服兵役、納稅、受教育 等義務,也有權利,然而插圖描繪的是準備入營服兵役,熱烈的送行,課文角色 還表示: 「當兵真好!我希望快些長大去當兵。」 ;圖 3-2 位居正中的軍人特別顯著, 象徵「服兵役」的義務,排隊辦事的人潮是「納稅」的義務、學生在教室裡上課 則是「受教育」的義務。這兩張出自民國 50 年代的圖像,多少可看出當時瀰漫的
圖 4-3 19       圖 4-4 20 圖 4-5 21       圖 4-6 22 圖 4-7 23       圖 4-8 24                                                   19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第五冊),國立編譯館主編,民國 58 年 8 月(初版) ,頁 53。 本計畫編號:C_0001_0112_2257_5705_053_001。  20   資料來源: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第一冊)  ,印國鈺編著,民國 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8-4 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1999年10月,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教授與法鼓山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正式締約,擴大 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內容及工作範圍,並正式更名 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 (Digital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108課綱即將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108課綱中的自然科領域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