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歷史看現實( 2 ):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脈絡及其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歷史看現實( 2 ):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脈絡及其展望"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05 東吳大學 《歷史世界的呼喚》〔第二講〕

從歷史看現實(2):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脈絡及其展望

黃俊傑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中研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演講大綱〕

1、引言

1:1 華人社會與文化之特質:時間感深刻,歷史意識強烈 (1) 帝王廟號:文帝、武帝。 (2) 從歷史論述政權合法化: (3) 權力結構與歷史解釋之關係: 教科書問題:中、日 「高句麗歷史問題」:中、韓 1:2 經濟人(Homo Economicus) 政治人(Homo Politicus) 1:3 思考海峽兩岸關係,必須有植根於歷史意識中的歷史耐性 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B.C.) 急獨 「哥第安結」(“Gordian Knot”) 急統

參看:Chun-chieh Huang and Frederick P. Brandauer eds., 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台北南天書局有授權台灣版).

2、臺灣歷史意識的核心:離心力與向心力的拉鋸

2:1 「離心力」=「政治認同」(political identity) 「向心力」=「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 台灣與大陸之辨證性關係:「異國」與「原鄉」 (1) 中國是東亞各國眼中之巨大的「他者」(the “other”) 子安宣邦:《漢字論:不可避の他者》(東京:岩波書店,2003)。 1)「自我」與「他者」之不可分割性:文化認同 2)「自我」與「他者」之互為緊張性:政治認同 德川(1600-1868)日本朱子學派儒者山崎闇齋(1619-1682)與門生 的對話: 〔山崎闇齋〕嘗問群弟子曰:「方今彼邦,以孔子為大將,孟子 歷史人

(2)

為副將,牽數萬騎來攻我邦,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 弟子咸不能答,曰:「小子不知所為,願聞其說。」曰:「不幸關 逢此厄,則吾黨身披堅,手執銳,與之一戰而擒孔孟,以報國恩, 此即孔孟之道也。」 參看:原念齋:《先哲叢談》(江戶:慶元堂、擁萬堂,文化 13 年 〔1816〕),卷 3,頁 4,下半頁-頁 5,上半頁。 (2) 政治「異國」與文化「原鄉」的辯證性: 1) 不可分割性 2) 互為緊張性 3) 動態的平衡關係 2:2 史例: a) 鄭成功(1624-1662):「開山聖王」vs.「延平郡王」 b) 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 (1)日本人的壓迫:葉榮鍾(1900-1956)、作家吳濁流(1900-1976)、醫 生兼作家吳新榮(1906-1967),在大陸經商的吳三連(1899-1988)。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報系, 1991)。 ˙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 ˙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戰後)》。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2)對漢文化的認同: 「唐山山長長」(彭明敏兒時回憶) ˙楊肇嘉(1891-1976):《楊肇嘉回憶錄(一)》(台北:三民書局, 1977)。 ˙葉榮鐘(1900-1956):《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77)。 ˙鍾逸人(1921-):《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長鍾逸人 回憶錄》(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6)。 ˙吳濁流(1900-1976):《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1993)中的 「胡太明」 日據時代台灣人的五種「身份」: 在台灣的台灣人 在日本的台灣人 在中國的台灣人 在中國的日本人 在中國的中國人 參考: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書局,

(3)

2000),頁 314。 c) 李登輝:「建設大臺灣,經營新中原」;「國發會」vs.「國統會」 陳水扁:「一個中國」原則 vs.「一邊一國」宣示 2:3 急統派的盲點:未能正視臺灣歷史意識的核心

3、中國近代歷史意識的核心:民族主義的挫折及其昂揚

3:1 近代中國的悲劇命運: 1900 義和團 1911 辛亥革命 1915 日本提出「21 條要求」 1928 北伐完成 1937-45 八年抗戰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7-58 反右運動 1958-60 大躍進運動 1966-76 文化大革命 1989.6.4.天安門事件 1976-現在 改革開放 vs.「四個堅持」→「三個代表」→「和平崛起」 2001 北京申奧成功(2008 奧運) ∴民族主義昂揚 3:2 近代中國政治領袖之特質:利用民族主義 a) 孫中山(1866-1925):《三民主義》 「甚麼是三民主義呢?用最簡單的定義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三民主義係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 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于世界,所以說三 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民族主義‧第一講》,民國 13 年 1 月 27 日 講) b) 蔣委員長(1886-1975):「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c) 毛澤東(1893-1976),1949.10.1:「從今天開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 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太平 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直至現在的抗日戰爭,都表現了 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見:《毛 澤東選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 年 12 月) d) 近年:中共及美國對 2000 年及 2004 年 520 陳總統就職演說之重視與「四 不一沒有」之宣示;小林善紀:《台灣論》漫畫及其爭議;最近新版中學 歷史教科書綱要及其爭議。

(4)

3:3 近代臺灣與大陸歷史的斷裂: 1895 割台 1896 六三法;總督府體制確立 1899 臺灣銀行成立 1908 高雄、基隆開港;縱貫鐵路通車 1922 稻種繁殖制度(蓬萊米) 1927 臺灣民眾黨成立(第一個政黨) 1930 嘉南大圳完成→「綠色革命」 八田與一(1881-1942):「台灣を愛する日本人」 1937 中日戰爭→皇民化運動 參看:矢內原忠雄,周憲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 店,1985)。 1945 台灣光復 鍾逸人、國旗、二七部隊 「喜離淒風苦雨景,快睹青天白日旗」 吳新榮將五子取名為「夏統」(1946.9.13) 1947 228 事件,白色恐怖 1949 國民政府遷台 1950 年代土地改革 1970 年代經濟發展 1990 年代政治民主化 2000 年政黨輪替 參看: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店,1995)。 3:4 歷史斷裂的後果:歷史意識的差距 a) 大陸人民看臺灣 b) 臺灣人民看大陸 3:5 急獨派的盲點:未能正視中國民族主義的昂揚

4、結論:

4:1 海峽兩岸關係的展望: a) 從人民(而不是政府)出發 b) 從歷史斷裂的癒合中建立「相互的歷史瞭解」。 4:2 中國歷史中「文化理想」與「專制政治」恆處於緊張關係: 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據時代台灣人的「祖國意識」 4:3 臺灣人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有不可分割性與相互緊張性。 參考讀物: 1.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第 8 章。 2. Chun-chieh Huang, 1993/12 (與 Stevan Harrell 合編),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5)

Taiwa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4)

3. Chun-chieh Huang, 1998/09 (與 F. F. Tsao 合編), 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 1998)

4. Chun-chieh Huang,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5, forthcomin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