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2日治戰後的臺澎金馬.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5-2日治戰後的臺澎金馬.pdf"

Copied!
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節

(2)

日本取得臺灣之後,開始進行現代國家的統治

中日戰爭期間占領金門

此後三地則長期處於同一政權統治下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同時統治臺、澎、金、馬

(3)

圖5-13 總督府統治政策的轉變

(4)
(5)

1895年4月《馬關條約》 簽訂 頁153

一、大日本帝國下的臺澎

(一)臺人抗日行動

日軍在1895年3月派兵占領澎湖 作為甲午戰爭條約談判的籌碼 唐景崧提過澎湖的 重要性,雖強化兵 力,但仍不敵日軍 確定臺灣、澎湖成為日本所有 臺灣官紳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拒日本接收。

(6)

該條約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並割讓臺灣、澎湖予日 本,遼東半島因三國干涉還遼所以並未成功。 《馬關條約》於1895年4月 17日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 簽署的條約,又稱《中日講 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 《下關條約》。 清廷代表為李鴻章和李經方,日本政府代表為伊藤博文和陸 奧宗光。

(7)

頁154 11月18日宣告平定臺灣全島 臺灣民主國主要領導人相繼西渡中國大陸 部分地方士紳決定請日軍入城

1. 乙未抗日

初步抵抗失敗 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6月17日舉行「始政」儀式

(8)
(9)

頁154

2. 前期武裝抗日(1895~1902年)

(1)情形 總督府以鎮壓手段處理 實施的經濟管理措施 同時,不少人仍想復歸清帝國或防衛自立。 可視為乙未抗日的延續 臺人起而反抗

(10)

1902年日軍於後壁林襲殺林少貓,此階段結束。

前期的抗日游擊行動遍及全臺,但沒有跨區的合作。

北部 陳秋菊、簡大獅等人

中部 簡義、柯鐵(柯鐵虎)等人 南部 林少貓最著名

(11)

頁155 (2)總督府如何控制局面 A.壓制政策 總督乃木希典於1897年6月起採取「三段警備制」 1898年總督兒玉源太郎廢除三段警備,由警察維持治安。 危險地區由軍隊 憲兵 不穩定地區由憲兵 警察,安全地區由警察 頒布匪徒刑罰令,嚴刑峻罰鎮壓並積極招降。

(12)

保正、甲長擔負搜查土匪、調查戶口 、預防傳染病等 工作。 B.保甲制度 期望透過保甲制度控制臺灣社會 採連保連坐 1898年地方上實施保甲制度

(13)

圖5-11 壯丁團

由保甲負責招募, 為義務性質無給職, 在警察的指揮監督 下,協助鎮壓反抗 分子,防範盜賊、 天災等。

(14)

總督府採特殊統治,政策不完全與日本內地同步。

C.實行各種調查制訂統治方針

後藤新平 1898年就任總督府民政長官

舊慣調查、戶口調查等各種調查實施

(15)

圖5-12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

戶口調查簿的 登記事項繁多, 籍貫、是否吸 食鴉片、纏足、 種痘等皆有詳 細記錄。

(16)

3. 後期武裝抗日(1907~1915年)

規模最大的西來庵事件 ,總督府以優勢武力鎮壓。 總督府控制社會 漢人武裝抗日至此告終 中國辛亥革命成功,鼓舞部分1912年以後的抗日行動 大多的抗日行動多在事發前即被破獲

(17)

西來庵事件

事件結束後,臺灣人意識到彼此軍事實力的懸殊,從此由 武裝暴力轉型為以社會運動與政治訴求的文化抗日運動。 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 「噍吧哖事件」,發生於1915年,領導人 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是日治時期 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力抗日事件, 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大規模 號召反抗。

(18)

(二)總督府統治政策的轉變

1. 殖民地特殊統治(1895~1919年)

臺灣總督掌握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 日治初期實施過渡性的特殊統治 1896年日本政府通過法律第六十三號 與日本本國的政策走向及國際情勢有關 由武官擔任總督 「六三法」 臺灣成為「特殊法域」

(19)

頁157

2. 內地延長主義(1919~1936年)

1918年主張總督由文官擔任的原敬成為日本首相 一戰後民族自決 風潮興盛 推動內地延長主義 臺灣總督的律令制定權只能在特殊、緊急情況下作 為補充 1919年首位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任 1921年「法三號」公布 日本的法律適用於臺灣

(20)

組織皇民奉公會 推動精神總動員 長谷川清總督

3. 皇民化運動(1936~1945年)

1929年全球經濟大恐慌 1936年以武官小林躋造出任臺灣總督 日本受衝擊之後加快向外擴張 1931年起入侵中國東北 皇民化運動 為強化臺灣人民對日本精神、文化上的認同 拉攏臺灣菁英

(21)

1937年,公學 校廢除漢文科。 1941年,小學 校整併為國民 學校。1943年, 實施六年義務 教育。

日治皇民化運動

(22)

(三)現代制度的引進

1. 交通設施

治臺之初,總督府為作戰已修建不少臨時性鐵路 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 改建基隆港並擴建高雄港 交通設施整合各地經濟資源、帶動經濟發展 1925年完工縱貫公路

(23)

圖5-14

日治時期的交通

設施

(24)
(25)

頁160 改變臺人衛生習慣,死亡率大幅降低。

2. 醫療衛生

首批來臺的日軍受到瘧疾等熱帶傳染病感染 建造自來水工程 臺灣總督立即積極推行現代公共衛生設施 由警察協助檢疫工作 檢查市場衛生 強制住戶打掃房舍 1900年代超過30%,到1930年代後降至20%左右

(26)

1/2頁 介紹病菌傳染 路徑,加強公 共衛生觀念。

(27)

圖5-16 日治時期臺

中州南投郡種痘證

(28)

總督府在臺廣設國語 傳習所教授日語,貫 徹殖民統治。

(29)

頁160 例如臺灣計算建築面積常用的坪數即源自日本的測量單位

3. 度量衡

1901年總督府公布臺灣實施度量衡條例

4. 標準時間

1896年1月在臺灣實施格林威治世界標準時間 統一各種測量單位

(30)

公私機構皆照標準時間作息 引進陽曆和一週七天的星期制 人們開始在例假日安排休閒活動 1910年代初期完成全臺報時系統 鐵、公路等交通工具也明定時刻表 星期例假、國定假日逐漸定型 官方也設置休憩場所推廣 也帶入 溫泉文化

(31)

頁161

1932年臺北的菊元百貨

都市中也可看到女性參與的身影

喝咖啡、跳舞等西方近代社交文化亦傳來臺灣

(32)
(33)
(34)

二、二次大戰以來的內外情勢

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日軍敗退,美軍開始反攻。 1937年中日開戰,戰事未如日本預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提出「大東亞共榮圈」 加速往東南亞布局,以獲取更多資源 日本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的軍事基地珍珠港

(35)

日本入侵中國東北

九一八事變是指1931年9月18日 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 和政治事件。日本軍隊以中國軍 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 口而侵占瀋陽。 蔣中正多次下令避免衝突,因此日本關東軍快速侵占中國 東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滿洲國成立。 日軍進占奉天市

(36)

奉公會的組織可分為中央、地方、外圍團體。中央以總督 府為首;地方官兼任奉公會地方組織的首長,搭配保甲組 織;外圍團體包括以年齡區分的奉公青年團或以職業區分 的各類組織。 成立於1941年,為臺灣皇民奉公運 動的推行組織。目的是徹底落實日 本皇民思想。 總督府於1945年6月17日,宣布將皇民奉公會和保甲制度一 並取消。 皇民奉公會海洋訓練所本部

(37)

「大東亞共榮圈」

但這個理想遭到日本的軍國主義及極端民族主義者利用, 亞洲多地被日本實際占領,很多「獨立」政府實際上是 日本的傀儡政權。 這個思想的出現,起初只是「將 亞洲諸國從西方殖民者的手中解 放出來」。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 建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之政 治聯合體。 大東亞共榮圈宣傳海報

(38)

太平洋戰爭

美國自1937年對日進行經濟 制裁,斷絕其戰略物資的輸 入,因此日本只好武力奪取 大洋洲各島的物資。因而埋 下美日在太平洋的勢力爭逐。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未宣戰的情況下轟炸美國太平洋 海軍基地「珍珠港」,同時向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和 菲律賓進攻,美國由此對日宣戰。 1/2頁

(39)

頁162

(一)開羅宣言

1943年三國領袖蔣中正、羅斯福、邱吉爾舉行開羅會議 1945年波茨坦宣言 「重申開羅宣言中的諸內容應被履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0月25日,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舉行 支持中華民國在戰後取得臺灣 中 美 英 中華民國開始統治臺灣

(40)

受降典禮於1945年10月 25日臺北公會堂(今臺 北中山堂)舉行。

(41)

頁163

(二)國共內戰情勢轉變

1947年7月國共內戰加劇 1949年初陳誠接任臺灣省政府省主席 1948年底中共逐漸取得優勢 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 蔣中正積極對東南、西南各地人事進行布局 掌握臺灣黨、政、軍大權

(42)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月政府決定與中共和談,蔣中正總統下野 8月美國發表《對華白皮書》 4月國共談判破裂 認為國共內戰敗,中華民國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 12月7日下令遷至臺北 而中華民國政府則從廣州遷往重慶,再遷成都 1949年

(43)

白皮書表示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的失敗,是國民政府本身 的領導問題,與美國無關。該書發表後,美國停止對中華 民國軍事援助,但也不承認中共當局。

對華白皮書

《中美關係白皮書》又稱《對華關係白皮 書》、《中美問題白皮書》。由當時美國 總統杜魯門及國務卿艾奇遜主導發表對國 共內戰及中國問題立場的政治文件。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

(44)
(45)
(46)

美國對中華民國展開大規模軍事、經濟援助

(三)韓戰

1. 美國轉為支持

1950年6月韓戰爆發 美國派遣第七艦隊 中華民國政府另於次年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 》

2. 對日和約的簽訂

1951年對日和平條約 於舊金山簽訂 明載放棄臺灣與澎湖主權

(47)

對日和平條約

《對日和平條約》,簡稱《對日和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大部分同盟國成員與日本簽訂的和平條約,1951年9月8日 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9個國家之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的戰爭紀念 歌劇院簽訂。 第2條 【領土放棄】 2.日本政府放棄對臺灣、澎湖等島嶼的一 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48)

南北韓最終在北緯三十八度線的板門店簽下停戰協議。東亞局 勢也因韓戰重新洗牌,美國將臺灣納入東亞防禦體系的一環。

及韓戰後東亞局

勢圖

(49)

頁168

3.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

美國於1954年與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8年8月23日,中共從福建沿海向金門隔海砲擊。 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浙江一江山島 中華民國政府決定自大陳島撤退軍民 此次被視為第一次臺海危機 此後國軍駐防主要在金門、馬祖 臺澎金馬事實上成為美國軍事協防的範圍 失守

(50)

中華民國與美國在1954年12月3日簽訂 的國際條約。該條約以軍事為基礎, 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條約。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交。 美方通知中華民國《中美共同防禦 條約》於1980年1月1日終止。

(51)
(52)
(53)
(54)

(四)外交情勢逆轉

隨著時間日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漸受國際重視。 1960年代我國採行「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 1971年美國希望拉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對抗 中華民國在1950年代仍維持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中的地位 英、法等國先後與其建交 國際情勢漸趨不利

(55)

頁169 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臺灣關係法》 成立美國在臺協會處理雙方事務。 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案 ,由中共取代中華民國 的中國代表權。 許多國家紛紛承認中共並與其建交 1978年12月,美國總統卡特宣布次年與中共建交,不 再承認中華民國。 我國聯合國代表團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

(56)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依據此決議取得原由中華民國政府在聯 合國擁有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 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抑制越戰並與 蘇聯對抗,開始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關係。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 上表決通過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 美國總統尼克森

(57)

臺灣關係法

《臺灣關係法》中提到,此法為國會授權美國政府繼續維 持美國人民與在臺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 1979年1月1日,美國政府終止與中華民國政府間的所有正 式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美國國會 制定此法以規範往後美國與臺灣的關係,是一部現行的美 國國內法。

(58)

美國宣布承認 「中華人民共 和國」後,派 員來臺洽談日 後雙方關係, 遭到民眾抗議。

(59)

頁169 對「九二共識」的解讀,主要的分歧是, 我方認為一個中國內雙方可各自表述,即 「一中各表」,強調區別主權與雙方政府各 自對領土行使治權的精神,中共政府堅持只 有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才能展開兩岸協 商談判,並且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 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60)

(五)參與國際社會的努力

1988年李登輝總統改採「務實外交」的策略 1990年我國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關稅領域」的 名稱,申請加入GATT 2002年1月1日,臺灣才正式成為WTO 的一員 後來GATT改組為WTO 以出訪無邦交國的方式,提升與其他國家的實質關係 以經濟、文化、體育賽事參與等方式 提高臺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61)

108學測試題 15.美國於1954年9月聯合英國、澳洲、法國、紐西蘭、巴基斯 坦、泰國和菲律賓組成「東南亞公約組織」,其組織的目標與 內容都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類似,總部設於曼谷。美國原本希 望我國也加入,但因各種原因而未果。美國補救的方式是: (A)另與我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B)支持我成為聯合國會員 (C)要求各國遵守聯合憲章 (D)支持我國加入東南亞國協

(62)

(A)東南亞公約組織為韓戰後,美國為防堵東亞共產主義擴張 而建立的集體防禦組織,性質與西方國家聯手對抗蘇聯共產集 團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似。臺灣曾積極爭取加入該組織,但 受到中國的阻撓,英國、法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因而反對臺 灣加入,最終臺灣未能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美國於1954年另 與臺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條約旨在反共、維持和平, 美國並在武力上協防臺灣。此約後來隨美國與中共的建交而廢 除,改由《臺灣關係法》規範日後臺美往來關係。(B)、(D)美 國未支持;(C)未有此事,故正解為(A)。

(63)

107學測試題 29.東北亞地區發生衝突之際,一位美國官員建議其政府,應當 採取具體措施援助臺灣。他指出:「保衛臺灣人民利益及維護 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計畫,如果僅由聯合國推動,不可能 有任何效果。只能由美國提這種方案,才會符合各方期待而且 有效。」此人說話的時機最可能是: (A)1947年,臺灣發生動亂,美國計畫穩定臺灣局勢 (B)1951年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決定強化其東亞政策 (C)1971年我退出聯合國時,美國努力安定臺灣民心 (D)1978年底中美斷交時,美國要保障其在臺灣利益

(64)

根據題幹可知,當時東北亞地區發生衝突,且美國官員認為 應積極保護臺灣與太平洋的安全。對照選項,(B)1950年6月 ,韓戰爆發,美國因臺灣戰略位置重要,派遣第七艦隊進入 臺灣海峽,更於1954年與臺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維持臺灣海峽中立化原則,故(B)為正解。(A)1947年臺灣發 生二二八事件,僅由國民政府派兵鎮壓,美國並未介入; (C)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肇因於美國希望拉攏中共,以對 抗蘇聯;(D)1978年的中美斷交,則因美國宣布將與中共建 交,不再承認中華民國。(A)、(C)、(D)的敘述皆與題幹不 符,故不選。

(65)

107學測試題 31.一位作家在自傳中提到:1913年,他10歲時,父親幫他剪 辮子,全家人跪在祖先牌位前痛哭流涕,懺悔子孫不肖,未 能盡節;還表示希望將來政局改變後,能再留髮辮,以報祖 宗之靈。他剪辮後入學就讀,但因沒有說「國語」,遭教師 毆打,並逐出校門。這位作家10歲時最可能生活於: (A)東北長春 (B)北京城中 (C)上海租界 (D)臺灣臺中

(66)

從題幹中得知此位作家在1913年「剪辮子」,並被要求進 入學校後說「國語」。(A)、(B)、(C)此時正值中華民國 建立,「剪辮改西服」為社會上熱衷的西化運動之一,但 並未強制要求,語言方面官方也未有強制規定,與題幹不 符,故不選;(D)1913年臺灣正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題 幹描述「剪辮子痛哭流涕」的過程,符合當時大多數臺人 不願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情形。此外,總督府要求臺人說國 語,也可知這是當時學校實施國語(日語)教學的狀況。

(67)

107指考試題 26.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積極追求西化,甚至出現「脫亞入 歐論」。但某一時期,日本思想界風向出現變化,主張要 「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強調在文化戰爭中反抗西方, 不要屈膝於西方之文化理想中。當時,報紙刊登一首詩: 「我立於義與生命/彼立於利;我可說捍衛正義/彼可說 利之侵略;當彼藐視四方/我則打造大東亞家庭」,反映 知識界的反西方思潮。這個時期是: (A)明治維新時期,文化界抗拒西方思潮 (B)大正民主時期,文化界擔憂文化失序 (C)二次大戰期間,思想界配合戰爭目標 (D)盟軍占領時期,知識界抗拒美國文化

(68)

日本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主張:日本受中國影響下的 儒家思想和傳統專制已無法跟上時代的變化,因此只要揚棄 傳統文化、全盤西化,就能得到與西方列強同等的地位。而 題幹中提到某時期的「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與「我可說 捍衛正義/彼可說利之侵略」,表示此時期的思想與「脫亞 入歐」論有所矛盾,更代表西方國家與日本之間的衝突, 「大東亞家庭」則應指1940年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軍國 主義政策。綜合以上分析,答案應選(C),二次大戰期間,日 本與同盟國陣營的美、英、法等國家為敵, 1/2頁

(69)

因此知識界興起一股反西方的浪潮,以支持國家的戰爭政策, 1940年日本更進一步發展「大東亞共榮圈」,將中國、朝鮮、 東南亞納入控制範圍,與題幹敘述相符。(A)明治維新時期, 日本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並推動政治、社會與經濟改革,日 本國力隨之增強,故不選;(B)大正民主時期,日本政治體制 改變,民主運動興起,與題幹反抗西方的敘述不符,故不選; (D)二次大戰後美國軍事占領日本,同時也將美國式的政黨政 治、流行文化輸入日本,日本大量接受了美國文化的影響, (D)非正解。 2/2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27 日中市教高字第 106005607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 107 年 10 月 4 日中市教高字第 1070089819

中華民國 100 年 5 月 3 日中市教特字第 100004838 號函下達 中華民國 101 年 10 月 23 日中市教特字第 1010077865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