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含雙叉桿菌乳酸菌發酵豆奶產品之製備(1/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含雙叉桿菌乳酸菌發酵豆奶產品之製備(1/2)"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進度報告

含雙叉桿菌乳酸菌發酵豆奶產品之製備

計畫編號:

NSC89-2313-B-002-080

執行期限:88 年 8 月 1 日至 89 年 7 月 31 日

報告日期:89 年 5 月 24 日

主持人:周正俊 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一、中文摘要 本研究乃探討含雙叉桿菌及乳酸菌發 酵豆奶產品之製造,比較不同雙叉桿菌及 乳酸菌在豆奶乳酸發酵過程中之存活,以 瞭解其對發酵豆奶成分之影響。 結果顯示:雙叉桿菌單獨培養的生長 情形以 B. infantis 之情況較佳,48 小時後 菌數可達 8.12 log cfu/ml;乳酸菌單獨培養 時,L. acidophilus 經 48 小時培養後菌數為 7.17 log cfu/ml,然 L. bulgaricus 卻只有

6.48 log cfu/ml,S. thermophilus 則生長快

速,但經 16 小時之發酵即致豆奶發生過度 酸化(late-acidification)現象。混合雙叉桿 菌及乳酸菌發酵的結果,B. infantis、B.

longum 分別與 L. acidophilus 共同培養時, L. acidophilus 於 32 小時後菌數達到最高

值,分別為 7.63 log cfu/ml 和 7.07 log cfu/ml,而其後雙叉桿菌則只有些微的成 長。雙叉桿菌與 L. bulgaricus 共同培養時, 後 者 並 無 生 長 跡 象 。 雙 叉 桿 菌 與 S. thermophilus 於 豆 奶 中 發 酵 時 , S. thermophilus 於 24 小時即可產生最多的菌 數。加糖至發酵豆奶中使糖度達 15°Brix 後,貯存在 25℃或 5℃下,並另以無菌水 取代糖溶液作為對照組進行試驗,過程中 豆奶之 pH 值均隨貯存時間之延長而呈下 降之現象。在 25℃貯存者,pH 下降之幅 度,高於在 5℃貯存者,而其中又以添加有 糖液者,pH 下降之幅度最大。菌數減少情 形亦以在 25℃貯存者多於在 5℃貯存者, 且加糖組又多於未加糖組。然而經 5℃貯存 十天者,無論加糖或未加糖的組別,其菌 數均能維持在 106 CFU/ml 以上,故均達可 接受之標準而對人體健康有益。然而四組 在試驗過程中,無論在搭配何種雙叉桿菌 發酵,乳酸菌變化情形均相似,故雙叉桿 菌似乎不影響乳酸菌之生長,然而雙叉桿 菌卻因乳酸菌產酸的結果,特別是在 25℃ 加糖處理的情況下,活菌數大幅下降。發 酵過程中豆奶之醋酸和乳酸含量隨著發酵 時間之延長而增加,其中由於乳酸菌在後 期產生乳酸,使乳酸增加量提高,然而降 低豆奶 pH 值致雙叉桿菌無法存活而不能 產生醋酸,故醋酸增加量減少。 關鍵字:雙叉桿菌、乳酸菌、發酵豆奶 二、緣由與目的

黃豆(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ill) 是一種極具營養價值的豆科(Leguminose) 植物產品,它含有大約 40%(N×6.25)的蛋 白質及 25%的油脂。但黃豆中含極高脂氧 化酵素(lipoxygenase)活性,常造成產品之 豆臭味,而黃豆中含無法被人體消化道分 解之寡糖,被腸道中能分泌α-galactosidase 的細菌加以水解而產生氣體,會造成消化 不良、脹氣(Thananunkul et al., 1976)。為了 減少黃豆產品上述之缺點,利用乳酸菌來 進行乳酸發酵乃被認為是可行途徑之一, 這類產品除提供良好之營養價值外,亦如 乳酸菌對牛乳之發酵一樣,進一步改進產 品之風味與營養價值。 近 幾 年 由 於 對 於 雙 叉 桿 菌 (Bifidobacterium)在牛奶及奶製品中之生長 及扮演功能之研究與之瞭解,在乳製品中 添加雙叉桿菌乃為一種趨勢,因為如此可 提供具良好風味之產品又能有益於使用者

(2)

之健康。雙叉桿菌有助於腸道中正常微生 物族群之維持。Haenel (1970)指出喝母乳之 嬰 兒 腸 道 中 之 腐 敗 菌 如 Bacteroides , Veillonella,Clostridium,Proteus 等皆明顯 的較少。此種拮抗機制,主要在於雙叉桿 菌可透過生長代謝中產生的醋酸和乳酸, 有效維持腸道保持在較低之 pH 值(pH 約 5.5)(Barbero et al., 1952),而使病原性 及腐敗性細菌不易生長。 過去吾人曾初步進行雙叉桿菌在豆奶 中生長之探討,發現雙叉桿菌在豆奶中生 長 2 天後菌數可增殖至約 108 /ml 且可分解 黃豆造成食用者脹氣之寡糖類,復因乳酸 菌有益人體健康且能幫助產生良好風味, 故吾人企圖進行含雙叉桿菌乳酸菌發酵豆 奶產品製造之探討。在此研究中將比較不 同雙叉桿菌在豆奶乳酸發酵過程中之存 活,以瞭解其對發酵豆奶成分之影響。 三、結果與討論 1.試驗菌株之篩選 在雙叉桿菌菌株選擇上,侯(1997) 曾進行雙叉桿菌在豆奶中生長之探討,發 現 B. infantis 及 B. longum在豆奶中生長 48 小時後,菌數可增殖至 108 cfu/ml,且可分 解 黃 豆 造 成 食 用 者 漲 氣 之 寡 醣 類 。 B. longum 是嬰兒腸道、成人腸道及人體陰道 等 三 個 部 位 最 常 見 之 雙 叉 桿 菌 , 而 B. infantis 則主要分佈在嬰兒腸道中(Scardovi, 1986)。由 於 雙 叉 桿 菌 具 有寄主專一性 (host-specificity),因此,在選擇雙叉桿 菌為膳食添加物時,應考慮其為人體來源 (human-origin)之菌株,才能期待其能在 人體腸道中成為優勢族群,進而維持菌叢 生態相之平衡,發揮其機能性功能,故選 擇此二株雙叉桿菌菌株為實驗菌株。至於 乳酸菌菌株則擇取常用於發酵乳製造的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及 L. bulgaricus 進行試驗。 將活化過的雙叉桿菌及乳酸菌菌株分 別及混合接種至豆奶中,使其初始菌數為 103∼104 cfu/ml,置於 37℃下培養 48 小 時,定時取出,測其 pH 值及滴定酸度,並 以平板計數法(pour plate)來測定其菌落 數。單獨培養時,雙叉桿菌的生長情形見 圖一、二,顯示以 B. infantis 之情況較佳, 48 小時後菌數可達 8.12 log cfu/ml,此與侯 (1997)之結果相符。圖三∼五則為乳酸 菌的生長情形,L. acidophilus 經 48 小時培 養後菌數為 7.17 log cfu/ml,然 L. bulgaricus 卻只有 6.48 log cfu/ml,S. thermophilus 則 生長快速,但經 16 小時之發酵即致豆奶發 生過度酸化(late-acidification)現象,故含

S. thermophilus 組不需太長的發酵時間。

混合雙叉桿菌及乳酸菌發酵的結果示 於 圖 六 ∼ 十 一 。 圖 六 及 圖 七 顯 示 , B.

infantis、B. longum 分別與 L. acidophilus 共

同培養時,L. acidophilus 於 32 小時後菌數 達到最高值,分別為 7.63 log cfu/ml 和 7.07 log cfu/ml,而其後雙叉桿菌則只有些微的 成 長 。 圖 八 及 九 顯 示 , 雙 叉 桿 菌 與 L. bulgaricus 共同培養時,後者並無生長跡 象,Wang 等(1974)指出,L. bulgaricus 在豆奶中經 48 小時培養後,並無生長情 況,推測是豆奶中缺乏容易供其代謝利用 的醣類所致;而 L. acidophilus 於豆奶中則 能生長,且添加葡萄糖及乳糖至豆奶中可 提高其生長速率。學者將 B. bifidum 加入含 L. bulgaricus 及 S. thermophilus 脫脂奶粉以 製成發酵乳發現,B. bifidum 的存在會使 L. bulgaricus 較於未添加 B. bifidum 之發酵乳 中所含菌數為低,推測是由於 L. bulgaricus 得不到某些兩者都需要之生長因子,或 B. bifidum 可能產生對其有害的代謝物所致

(Baig and Prasad, 1996)。故以雙叉桿菌 和 L. bulgaricus 為菌 時,可能由於營養 需求及生長習性相近而發生競爭現象,致 影響 L. bulgaricus 的生長,故 L. bulgaricus 並不合適與雙叉桿菌搭檔成為豆奶發酵的 菌 。由圖十及十一中發現,B. infantis、 B. longum 分別與 S. thermophilus 於豆奶中 發酵時,S. thermophilus 於 24 小時即可產 生最多的菌數,分別為 7.52 log cfu/ml 及 7.41 log cfu/ml,又因快速產酸,豆奶的 pH 值較同時期其他混合菌所得結果為低,且 此 時 雙叉桿菌菌數亦分別達到 7.21 log cfu/ml 及 6.90 log cfu/ml,其後只有些微的 成長,表示雙叉桿菌與 S. thermophilus 可於

(3)

較短時間內完成豆奶發酵。

就 生 長 速 度 而言 ,B. infantis 和 L.

acidophilus 發酵 32 小時後,B. infantis 增加

3.72 log cfu/ml,L. acidophilus 增加 4.04 log

cfu/ml;而B. longum 和 L. acidophilus 發酵

32 小時後,B. longum 增加 3.39 log cfu/ml, L. acidophilus 增加 3.25 log cfu/ml,其量均

較含 B. infantis 組者為少,而同樣的情形亦 於兩株雙叉桿菌分別與 S. thermophilus 共 同發酵時出現,故知 B. infantis 較 B. longum 能於豆奶中促進乳酸菌生長。 表一彙整了圖一∼十一各發酵過程之 關鍵時刻的菌數及 pH 值。以 B. infantis、

L. acidophilus 及 B. longum、L. acidophilus

共同發酵豆奶,經過 32 小時後,乳酸菌數 均達最高值,分別增加了 4.04 log cfu/ml 及 3.25 log cfu/ml , 均 較 單 獨 以 L. acidophilus 發酵豆奶之同期增加量(2.65 log cfu/ml)為多,而雙叉桿菌則亦達到高 且趨於穩定的菌量,其增加量也比個別單 獨發酵豆奶之同時期為多。以 B. infantis、 S. thermophilusB. longum 、 S. thermophilus 進 行 發 酵 , 經 24 小 時 S. thermophilus 均達到最高菌量,其後雖雙叉 桿菌仍有少許增加的菌量,但 pH 值已分別 降至 4.37 與 4.22 以下,Rasic and Kurmann (1983)指出,當培養液 pH 值下降至 4.3 以下時,菌數會快速下降,是以其環境並 不適和雙叉桿菌持續存活,故以 24 小時為 發酵終點;此外,混合培養時個別菌株所 增加的菌量亦較單獨培養時所增加者為 高。 2.發酵豆奶貯存時雙叉桿菌及乳酸菌之存 活 發酵飲料之微生物組成和產品貯存時 菌數穩定性之維持,是發酵產品之重要特 性。Hammer and Marth(1984)提出在酸 酪乳(yogurt)之安全貯存期間內,乳酸菌 活菌數至少應維持在 106 CFU/ml 以上,才 為可接受之產品標準。將雙叉桿菌與乳酸 菌接種於豆奶進行適當之發酵後,將有無 添加糖液之豆奶分別置於 5℃及 25℃下貯 存 10 天,觀察雙叉桿菌、乳酸菌之存活及 pH 變化之情形,結果示於圖十二∼十六。 無論是在 25℃或 5℃下,發酵豆奶在貯存 過程中其 pH 值均隨貯存時間之延長而呈 下降之現象。在 25℃貯存者,pH 下降之幅 度,高於在 5℃貯存者,而其中又以添加有 糖液者,pH 下降之幅度最大。菌數減少情 形亦以在 25℃貯存者多於在 5℃貯存者, 且加糖組又多於未加糖組。然而經 5℃貯存 十天者,無論加糖或未加糖的組別,其菌 數均能維持在 106 CFU/ml 以上,故均達可 接受之標準而對人體健康有益。 圖十二為 B. infantis 與 L. acidophilus 共同發酵豆奶貯存 10 天的菌數變化及 pH 值變化結果。由(A)所代表的 B. infantis 菌數變化可發現,B. infantis 隨著貯存時間 增加而減少,其中以 25℃貯存並加糖處理 者,10 天後減少 5.96 log cfu/ml,Rasic 和 Kurmann(1983)推測是由於L. acidophilus 會產生過氧化氫,而雙叉桿菌無法生成分 解過氧化氫的觸 ,故為過氧化氫所直接 毒 害 致 死 。 圖 十 三 為 B. infantis 與 S. thermophilus 共同發酵後貯存的結果,經 25 ℃ 貯 存 並 加 糖 處 理 後 , 由 於 S. thermophilus 迅速產酸的結果,十天後 pH 值降為 3.56,而 B. infantis 於 8 天即無法測 到 菌 數 。 圖 十 四 為 B. longum 與 L. acidophilus 的貯存結果,與圖十二相較, B. longum 活菌數下降情形較 B. infantis 為 明顯,於 5℃貯存並加糖處理後,菌數十天 後下降 6.28 log cfu/ml。圖十五為 B. longum 與 S. thermophilus 的貯存結果,以 25℃貯 存並加糖處理時,B. longum 於 6 天後即無 法測得,其死滅的速度同與 S. thermophilus 一起發酵、貯存之 B. infantis 為快。 試驗過程中,無論搭配何種雙叉桿菌 發酵,乳酸菌變化情形均相似,故雙叉桿 菌似乎不影響乳酸菌之生長,然而雙叉桿 菌卻因乳酸菌產酸的結果,特別是在 25℃ 加糖處理的情況下,活菌數大幅下降。 3.豆奶發酵過程中醋酸和乳酸含量之變化 雙 叉 桿 菌 最 初 被 歸 類 為 乳 酸 菌 屬 (Lactobacillus spp.),但由於其具特殊之 代 謝 途 徑 , 不 同 於 乳 酸 菌 之 同 型 發 酵

(4)

( homofermentative ) 與 異 型 發 酵 (heterofermentative),而將其自乳酸菌屬 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為一屬。理論上,雙 叉 桿 菌 利 用 其 特 殊 之 酵 素 fructose-6-phosphate phosphoketolase (F6PPK)將 2 莫耳之六碳糖發酵產生 3 莫耳之醋酸與 2 莫耳之乳酸,但有時雙叉 桿 菌 會 將 丙 酮 酸 經 phosphoroclastic splitting 分解成醋酸,使得培養液中醋酸與 乳酸之比例大於 3/2,此種現象主要發生於 菌體生長之對數期(Rasic and Kurmann, 1983)。乳酸菌依產物的不同分為同型發 酵及異型發酵,對醣類分解時前者僅產生 乳酸,後者則除乳酸外還伴隨其他物質, 而 L. acidophilus 及 S. thermophilus 均屬於 同型發酵乳酸菌,故發酵時會產生大量乳 酸。表二為所試之雙叉桿菌及乳酸菌發酵 豆奶產生之醋酸和乳酸的含量及其比例。 結果顯示,在不同發酵時間,混合菌株在 豆奶中代謝所產生的醋酸和乳酸比值隨著 發酵時間之延長而減少。B. infantis 和 L. acidophilus 共同發酵 8 小時後,其比值為 1.65,可能是期間B. infantis 處於對數期且 生長較 L. acidophilus 為迅速,菌體將丙酮 酸經 phosphoroclastic splitting,產生較多之 醋酸所致。其後乳酸菌生長,逐漸蓄積乳 酸,致比例於 32 小時降至 1.40。B. longum 和 L. acidophilus 共同發酵 8 小時後,其比 值為 1.95,較含 B. infantis 組為高,應是由 於初期 L. acidophilus 生長不及含 B. infantis 組者;而 32 小時後其比值降為 1.02,較含 B. infantis 組為低,推測是由於 B. longum 所產生的醋酸較 B. infantis 為少所致。B. infantis 和 S. thermophilus 共同發酵之豆奶 則因 S. thermophilus 快速產酸的結果,致比 值自培養初期即無法超越 1.5,並於 32 小 時降至 0.54。在 B. longum 和 S. thermophilus 共同發酵的豆奶也有相似的情況。 四、參考文獻 1. 侯仁琬。1997。雙叉桿菌發酵豆奶之研 究。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北市,台灣。

of incorporation of cottage cheese whey solids and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in

freshly made yogurt. J. Dairy Res. 63:467-473.

3. Barbero, G. J., Runge, G., Fischer, D., Crawford, M. N., Torres, F. E. and Gyorgy, P. 1952. Investigation the bacterial flora, pH and sugar content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infants. J. Pediat. 40:152-163.

4. Dave, R. I. and Shah, N. P. 1996. Evaluation of the media for selective enumeration of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pp. bulgaricus,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nd Bifidobacteria. J. Dairy.

Sci. 79:1529-1536.

5. Haenel, H. 1970. Human normal and abnormal gastrointestional flora. Amer. J. Clin. Nutr. 23:1433-1439.

6. Hammer, W.T. and Marth, E.H. 1984. Survival of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and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in commercial and experimental yogurts. J. Food Prot. 47:781-786.

7. Rasic, R.L. and Kurmann, J.A. 1983. Bifidobacteria and their role. Birkhauser Verlag, Basel, Switzerland.

8. Samona, A. and Robinson, R. K. 1994. Effect of yogurt culture on the survival of bifidobacteria in fermented milks. J. Soc. Dairy Technol. 47:58-60.

9. Scardovi,V. 1986. The genus

Bifidobacterium. In“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ed. J.G. Holt. Vol. 2, p.1418-1434. Williams and Wilkins,Co.,Baltimore,Md.

10. Tamine, A. Y. Marshall, V. M. E. and Robinson, R. K. 1995. Microbi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milk fermented by bifidobacteria. J. Dairy Res. 62:151. 11. Tamime, A. E. and Robinson, R. K.

1985. Yogu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xford: Pergamon Press.

12. Wang, H. L., Kraidej, L. and Hesseltine, C. W. 1974.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of soybean milk. J. Milk Food Technol. 37

(5)

表一、雙叉桿菌與乳酸菌在豆奶中之 pH 值 及菌數變化情形

Table. 1. pH value and colony counts of

Bifidobacterium spp. and lactics growing in soymilk

Initial range After 24 h After 32 h Micro-organisms pH CFU/ml pH CFU/ml pH CFU/ml

B. infantis 6.50 3.61±0.06 6.33 6.88±0.34 5.57 7.23±0.12 B. longum 6.50 3.61±0.06 6.08 6.32±0.24 6.04 7.26±0.12 L. acidophilus 6.50 3.34±0.03 6.45 5.97±0.13 6.44 5.99±0.14 S. thermophilus 6.50 3.63±0.10 3.95 7.88±0.07 3.88 7.69±0.07 B. infantis + L. acidophilus 6.50 3.92±0.17 3.59±0.22 5.98 7.57±0.24 7.36±0.21 5.59 7.64±0.03 7.63±0.29 B. infantis + S. thermophilus 6.50 3.01±0.10 3.10±0.01 4.45 7.21±0.19 7.52±0.06 4.37 7.20±0.20 7.39±0.08 B. longum + L. acidophilus 6.50 3.86±0.13 3.82±0.24 6.24 6.94±0.39 6.98±0.13 6.07 7.25±0.37 7.07±0.04 B. longum + S. thermophilus 6.50 3.02±0.03 3.03±0.09 4.34 6.90±0.09 7.41±0.04 4.22 6.94±0.08 7.30±0.17 表二、利用雙叉桿菌和乳酸菌發酵豆奶產 生之醋酸和乳酸之含量變化

Table 2. Contents of acetic acid and lactic acid in soymilk fermented with

Bifidobacterium spp. and lactics

Content (mmol/L) Fermentation

time (h) Acetic acid Lactic acid

Acetic acid/ Lactic acid —Fermented with B. infantis and L. acidophilus— 8 15.41±2.52 d 9.33±0.44 d 1.65 16 18.31±1.27 c 12.80±0.86 c 1.43 24 18.85±0.42 b 13.34±0.09 b 1.41 32 19.01±1.08 a 13.56±0.38 a 1.40

—Fermented with B. infantis and S. thermophilus— 8 11.32±0.21 b 9.99±1.89 d 1.13 16 11.54±0.61 b 13.45±1.38 c 0.86 24 13.84±0.14 a 21.98±2.92 b 0.63 32 13.93±0.45 a 25.78±2.02 a 0.54

—Fermented with B. longum and L. acidophilus— 8 10.08±0.32 c 5.52±0.06 d 1.95 16 12.02±0.72 b 6.47±0.39 c 1.86 24 12.11±0.42 b 7.47±1.72 b 1.62 32 12.36±1.55 a 12.15±1.36 a 1.02

—Fermented with B. longum and S. thermophilus— 8 11.33±0.33 c 10.08±0.20 d 1.12 16 11.68±0.29 c 11.17±0.74 c 1.05 24 12.64±0.17 b 12.15±0.30 b 1.04 32 13.14±0.58 a 13.84±1.17 a 0.95

*Values in the same column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p<0.05)

數據

Table  2.  Contents  of  acetic  acid  and  lactic  acid  in  soymilk  fermented  with  Bifidobacterium spp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為本國主要之青芻料之一,是以兩個高產狼尾草 A146 與

1.每個人先用貝式刷牙法刷牙,用 BCP 試紙測量門牙酸鹼值2.嚼食一片營養口糧3.以 BCP 試紙測量門牙 pH 值4.以樹枝牙刷和泡水 5 分鐘的木賊刷上門牙 20

使用完畢,開啟 Turbomass 軟體中之 Tune Page,點選 Shutdown 檔案,Mass 會自動 將 Source 及 Transfer line

使金屬離子均勻分散在纖維中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

而在後續甲烷化反應試驗方面,以前段經厭氧醱酵產氫後之出流水為進流基 質。在厭氧光合產氫微生物方面,以光合作用產氫細菌中產氫能力最好的菌株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受試者編號 168 於 2018 年 12 月 13 日至醫院門診,由 於病人主訴有呼吸道症狀,試驗醫師開立類固醇針劑緩 解並安排 X-ray

評估以 S-649266 或最佳現有療法進行治療罹患抗 Carbapenem 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患者的臨床結果 (包括詴驗用藥 S-649266

5.4 出發口令為:「READY - SET」 ,然後下出發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