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社會」之知識地圖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社會」之知識地圖建構"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資訊社會」之知識地圖建構

Building a Knowledge Map on the Subjec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蔡明月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

Ming-Yueh Tsay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R.O.C.)

Email:mytsay@nccu.edu.tw

沈東玫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

Tung-Mei Shen

Master Degree,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R.O.C.)

Email:tmshen@iis.sinica.edu.tw

關鍵詞(

Keywords): 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

共被引分析(

Co-citation Analysis)

;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摘要】

本研究旨在應用共被引分析法與社會網絡

分析法,以

1962 年至 2010 年的資訊社會代表

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文獻間的學科領域相關

性分析,以瞭解資訊社會研究所涵蓋的學科領

域、文獻之間的集群性及歷年研究趨勢。本研

究以

1962 年至 2010 年的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為

研究範圍,研究資料取自

Webster 於 2005 年

2006 年所撰寫的《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與《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

二本著作,經整合後得出

89 篇代表文獻作為

本研究之研究樣本;其次,再以

WOS 資料庫

對此

89 篇代表文獻進行共被引次數檢索,製

成共被引矩陣,除了瞭解代表文獻間的共被引

強度外,並以

SPSS 軟體進行相關係數分析與

集群分析,此外,利用

UCINET 軟體計算出文

獻中心性,及將文獻間的關係繪製成多維尺度

圖與社會網絡圖;最後,透過研究年代的區

隔,計算不同時段共被引情形的變化,以觀察

資訊社會領域發展趨勢。本研究結果歸納如

下:1.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普遍偏

低;

2.資訊社會領域可分為社會學、地理學及

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3.資訊社會知識地

圖之演變;

4.資訊社會共被引次數衰退。

(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what

disciplines were covered by Information Society.

By co-cita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e major

discipline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field,

identified the main litera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This research took representative

Information Society literature from 1962 to 2010

as research scope. Firstly, by Bibliometrics,

the total of 89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as extracted from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 and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ritten by Frank Webster

in 2005 and 2006 respectively. Secondly, the

co-citation frequencies between 89 literature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Web of Science and

thus a co-citation matrix was built to reveal the

co-citation strength of literature. Co-rel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between literature were

also explored by SPSS softwar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used UCINET software to analyze

centrality and plot knowledge map on the

disciplin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Co-citation frequenc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literature are low;

2.Sociology, Ge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main disciplines in Information

Society field; 3.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p of Information Society; 4.Co-citation

frequenc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literature

have been declining in recent years.

前言

知識地圖係指以圖形的方式來顯示知識結構及知

識與知識間的關係。運用於研究學科內涵上則是指

透過書目計量的方式將複雜的學科知識結構化與視

覺化,進而了解學科知識內涵及其間關係(趙玉鵬、

劉則淵、許振亮,2008)

。在學科知識地圖的建構中,

引用文獻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最關鍵的方法

之一。引用文獻分析理論乃根基於出版品之「互相

引用」的關係上,主要是以文獻之書目單元作為計

量單位,只要存在一種引用關係,就可計量為一,

然後再進行分析研究,這是最簡單且單純的引用文

獻計量(蔡明月,2003)。引用文獻分析可分為多

種面向探討,共被引(Co-citation)是其中一種計量

方式。

共被引理論於

1973 年由 Small 提出,其概念為

兩篇文獻

A 與 B 同時被一篇後來的文獻 C 所引

用,則

A 與 B 之間的關係稱為共被引。共被引的

發生是在於一位作者在他的文章裡同時引用了兩

篇早期的文章,這也就建立了這兩篇早期文章間的

一種可計量的連結,連結的強度則視這兩篇文章被

引用的次數而定。共被引最主要的前提是:一組文

獻同時被引用次數越多,則它們的內容可能就越相

關。由於共被引分析主要在強調共同被引用的論文

的相似性,藉以宣稱文獻間主題的相關性及其組織

結構。因此共被引分析是一種研究文獻之間及學科

專業的主題結構與變化的工具。利用共被引所連結

的叢集(Cluster)是一種間接的指數,叢集的相似

分析可顯示專業領域的典範、核心理論與周邊概

念,亦可探究學科的分裂與再生,及其菁英作者

等。共被引的研究對象包括文獻、作者與期刊。其

中,文獻叢集分析以共被引強度為基本的計算單

位,對一定的引用文獻或被引用文獻的學科內容所

存在的連結進行分析,將內容上有密切關係的文獻

聚合成一個個叢集,並計算出叢集之間的連結數

值,達到分析學派的功能,進而繪製學科之間的關

係圖(蔡明月,2003),也就是本研究指稱的知識

地圖。

應用社會網絡分析佐以視覺化方法於引文分析上

時,可以建構知識地圖(Otte & Rousseau, 2002)。

Small 與 Greenlee 利用共被引方法分析 1981 年至

1987 年間愛滋病研究領域的文獻,結果發現到了

1982 年才出現第一個關於愛滋病的文獻叢集,而到

1987 年,文獻叢集由一個發展為 60 個,核心文

獻由

14 篇發展到 453 篇,研究主題也由原來的臨床

取向,增加為臨床取向與病因取向二種,該研究應

證了把研究時間拉長,共被引分析能描繪出一個學

(3)

術領域的發展及研究導向的轉移(Small & Grennlee,

1989)。White 與 McCain 在資訊科學領域中挑選

120 位學者,分析 1972-1979 年、1980-1987 年以及

1988-1995 年三個時期資訊科學的學科結構,他們建

120 位學者的共被引矩陣,接著轉換為皮爾森相

關係數,利用

SPSS 進行因素分析與群集分析,進

而繪出二維叢集圖,最後歸納出資訊科學的二大主

題(White & McCain, 1998)。Schwechheimer 與

Winterhager 透過共被引分析,比對氣候研究中具有

高度動態的專業,其研究資料是以關鍵字在

SCI 資

料庫的氣候研究期刊中選出

2,465 篇相關文獻,接

著再找出這些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共

59,000 篇,並

藉由檢索被引用次數選定

4,019 篇高被引文獻,透

過共被引分析後形成

365 個專業領域,再由同儕審

核檢查該結果的有效性,結果發現共被引次數最多

的是「人類活動影響氣候的檢測」與「衛星資料系

統」二大領域,其文獻來自於氣候、自然科學、地

質、地理與太空等相近領域,該研究證明了共被引

分 析 相 當 適 合 用 來 研 究 跨 學 科 領 域 研 究

(Schwechheimer & Winterhager, 1999)。

侯海燕研究國際科學學自

1995-2004 年的研究前

鋒與發展態勢,其研究資料是透過六種國際權威之

學術期刊於

1995 年至 2004 年間刊載的 4,800 篇文

獻中所引用之

126,244 筆參考文獻,再從中選出被

引用次數最高的

70 篇文獻,以二年為研究單位,利

用共被引分析、因素分析、多維尺度分析和叢集分

析等方式進行分析,最後以多維尺度圖呈現近

10 年

來國際科學學研究的前鋒及其發展態勢,並以五個

向量圖展現其演進階段。其研究結果展現出國際科

學學五個時段的知識地圖及其十年間的變化(侯海

燕等人,

2006)

Reid 與 Chen 蒐集了 1965 年至 2003

年關於恐怖主義的相關文獻,藉由檢索這些文獻在

ISI 資料庫的被引用次數,選出了 42 篇核心作品,

進行共被引分析後形成四個文獻叢集,並以網絡圖

中的空間距離表示文獻間共被引強度,其進一步以

網絡圖中線條的粗細來表示引用關係的強弱(Reid

& Chen, 2007)。2008 年,葉曉華與王豔自台灣傳播

學界的學術期刊《新聞學研究》選出

1998 年到 2007

年的文獻,並進一步選定

80 篇高被引文獻進行共被

引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文獻形成七個領域,該

研究除了描繪出多維尺度分析圖及社會網絡分析圖

外,還進一步展現其中心性,以呈現文獻的重要性

(葉曉華、王艷,2008)。

綜合歸納上述內容可見,運用共被引分析,可以

具體的展現每篇文獻的共被引關係,而利用以社會

網絡分析為基礎設計的繪圖軟體,則可進一步將每

篇文獻在共被引網絡中的影響力及文獻間共被引的

關係加以視覺化,製作成知識地圖。

1962 年 Machlup 的代表作《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發表

後,「資訊社會」逐漸成為理解當代社會的方式之

一,而受到社會各界的討論。在學術界關於資訊社

會領域的論述面向也十分多元,本研究試圖藉由共

被引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二種方法,以資訊社會理

論家

Frank Webster 在二本資訊社會代表作中所提

及的文獻及經由文獻探討後被視為重要卻在二書

中被遺漏的文獻共

89 篇代表文獻,建構知識地

圖,並透過研究時段的區隔,以瞭解「資訊社會」

研究之結構與演變,茲分述其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

如下:

研究方法

Frank Webster 長期關注現代社會變遷的種種現

象,並從資訊社會的角度提出相當多獨特的見解。

其中,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檢視了多種

資訊社會理論,是一本近於導論性的教科書,可大

致概觀這個議題的重要論述(賴曉黎,2009)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則是 Webster 以資訊社

會研究為範疇所選擇的文章,也是介紹性的入門

書。本研究乃欲藉由資訊社會的核心思想家來發展

該領域的知識地圖,在研究對象方面並無特定領

域,而以資訊社會先驅為主,故以

Webster 所著這

兩本入門書籍所選取的對象,應是適當的參考代表。

原則上,本研究樣本選擇是以

Webster 所著二本

資訊社會代表著作中所提及的理論家及其代表作為

主,然而,根據文獻探討發現,部分重要文獻仍在

上述文獻名單之外,例如:普遍被視為由

Masuda

首先使用「資訊社會」一詞作為作品名稱的《資訊

社會即後工業社會(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Past

(4)

Industrial Society)》(Masuda, 1980)一書。因此,

為顧及完整性又加入了

5 篇文獻,最後匯整為 89

篇,作為研究樣本(參見附錄

1),每一篇文獻與另

88 篇文獻分別配對,一共可配成 3,916 對。接著

透過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所提供 Cited Reference

的 功 能 進 行 檢 索 , 將 全 部 配 成 對 的 文 獻 藉 由

Combine 指令分別以成對作者為單位進行檢索,取

得其共被引次數,得到共被引次數的原始數據資料

後,進一步製成組對矩陣表(參見附錄

2)。本研究

依循

White 與 McCain 於 1998 年進行共被引分析的

作法,先將共被引次數矩陣轉換為皮爾森相關係數

後,進行群集分析,再利用群集分析的結果將繪出

的二維圖分群。換言之,本研究並未採用社會網絡

分析的群集方法,而是使用

NetDraw 視覺化工具繪

出二維圖,再由群集分析結果分群。

此外,本研究將

1962 年至 2010 年 5 月的近五

十年時間劃分為五個時段,每十年為一個時段,

以從中發現近五十年資訊社會主流研究領域的演

進趨勢。再且,利用

UCINET 軟體將所得之文獻

共被引數據進行中心性分析,以瞭解每篇代表文

獻在資訊社會領域中的影響力,將其研究年代亦

劃分為五個時段,以進行歷年趨勢分析,並繪製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多維尺度圖與社會網絡圖,

加以比較探討。

UCINET 軟體的中心性分析又可分為(一)程度中

心性:代表一篇文獻與其他文獻共被引的總次數;

(二)接近中心性:指與其他文獻關聯程度的總合;

(三)中介中心性:顯示文獻對知識能力的控制能力

(尹麗春,2008)。其中以程度中心性最符合共被

引分析的原理,即一篇具有高程度中心性的文獻通

常與較多文獻共同被引用,並且共被引許多次。基

於上述原因且因受篇幅所限,本文僅針對程度中心

性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分為資訊社會知識地圖建構與資訊社

會知識地圖之演變二部分,加以敘述如下:

資訊社會知識地圖建構

茲將

89 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共被引分析及整

體知識地圖建構敘述如下:

(一)共被引分析

1 顯示從 3,916 組數據當中,文獻共被引次數

的範圍為

0 至 357 次。其基本統計次數分析如表 1

所示。0 次的組數最多,共佔 75.4%,其次為 1~9

次者,共佔有

19%;亦即,不到 10 次者共佔有

94.4%,這表示絕大部分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共被引

次數,普遍很低。

1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統計表

文獻共被引次數

組數

百分比(%)

≧300(357) 1 0.03%

200-299 3

0.08%

100-199 13

0.33%

11-99 90

2.30%

1~9 745

19.02%

0 2951

75.36%

總數 3916

100.00%

本研究代表文獻子群體分析是根據透過代表文獻

被引用次數檢索,過濾單篇被引用次數低於

100 次

之文獻,選擇

47 篇高被引代表文獻進行集群分析以

區 分 子 群 , 集 群 分 析 採 用 組 間 均 連 法 (Average

Linkage Between-groups)

,又稱組別平均法,並以文

獻共被引次數頻率做為文獻間距離的衡量標準。將

文獻共被引矩陣運用皮爾森相關運算轉換成關係矩

陣,依據其相似性大小遠近將文獻進行分群,並藉

(5)

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以下逕稱 WOS

資料庫)文獻的學科類別進行統計分析為各子群命

名,最後透過

UCINET 軟體繪製成資訊社會之知識

地圖。

(二)整體知識地圖建構

整體而言,47 篇代表文獻約略可以分為資訊科學

與圖書館學子群、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及未能

分類的代表文獻。如圖

1 多維尺度圖所示(stress=

0.196),三大子群區隔很明顯,社會學子群在左下

角,地理學子群在中間,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

群較分散,占據上方的位置。其中,社會學子群

-地理學、都市與環境研究小群介於地理學、社

會科學與人文學小群及地理學子群之間,透過學

科領域分析可知,雖然該小群歸因受社會學領域

引用最多而屬於社會學子群內,但是引用第二至

四名的分別是地理學、都市與環境研究,與地理

學子群雷同,故該小群可說是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

子群的過度地帶。此外,圖

1 亦清楚呈現 Bell(文

獻編號

14)、Harvey(文獻編號 37)及 Castells(文

獻編號

16 及 19)等 4 篇未歸屬子群之著作的中介

性質,至於

Goudner(文獻編號 33)、Perkin(文獻

編號

62)與 Useem(文獻編號 80)則明顯散佈在

邊緣。

1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多維尺度圖,1962-2010 年

註:stress=0.196

(6)

社會網絡圖能呈現文獻本身的重要性及文獻共同

被引用的強度,圖中節點代表文獻,節點的大小表

示該文獻的程度中心性,線的粗細表示成對文獻間

的共被引強度差異。

從圖

2 社會網絡圖中,可以清楚觀察位於中間的

社會學子群-地理學、都市與環境研究小群將地圖

一分為二,右半部是社會學子群-地理學、社會科

學與人文學小群及地理學子群,而左半部偏下方為

地理學子群。至於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較為分散,

但大致盤踞在左上方。在網絡圖中,Bell(文獻編號

14)與 Harvey(文獻編號 37)的文獻不僅位置居中,

且節點也很大,說明其核心地位。

2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網絡圖,1962-2010 年

資訊社會知識地圖演變

本研究透過集群分析,計算引用各子群代表文獻

之學科領域次數,並以十年為一單位,將

1962 至

2010 年切割為五個研究時段,接著透過多維尺度圖

與社會網絡圖建構出十個資訊社會知識地圖,以觀

察資訊社會研究的趨勢。

(一)1962-1970 年

1962 至 1970 年間,已發表的代表文獻僅有

Machlup 於 1962 年出版的著作《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和

Drucker 於 1969 年 出 版 的 著 作 《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經檢索

WOS 資料庫後,兩篇共被引

地理學子群

社會學子群-地理學、都市與環境研究小群

社會學子群-地理學、社會與人文科學小群

未歸入子群

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子群

(7)

次數為

0,無法建構矩陣。其中,Machlup 與 Drucker

的著作分別被引用

111 次與 63 次,分析引用兩篇文

獻的學科領域,可發現大致都環繞在經濟、商學等

學科領域。若從歷年被引用次數來看,可以發現雖

Drucker 的著作較晚發表,但僅僅兩年時間就受

到高度引用,與

Machlup 比起來,爆發力較強,見

3。

3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被引用次數,1962-1970 年

(二)

1971-1980 年

1971-1980 年間,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可組成 12

對共被引,雖然透過集群分析後無法區分出子群,

但藉由這組共被引文獻被引用的學科領域次數,亦

可以觀察資訊社會內涵的演變,大部分的學科領域

都隨著時間而變化,見圖

4。

4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之共被引成長趨勢圖,1971-1980 年

(三)1981-1990 年

透過集群分析可將

1981-1990 年的資訊社會代表

文獻分為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社會學與地理學子

群。圖

5 以多維尺度圖(stress=0.087)呈現為三大

子群的分布狀況,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的範圍

最大,所包含的代表文獻亦最多,是勢力最龐大的

年代

共被引次數

被引用次數

(8)

子群,但處於較為邊陲的位置。社會學子群居次,

其位置較為核心,而地理學子群最小,其介於資訊

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與社會學子群之間,成為中介

的子群。

5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多維尺度圖,1981-1990 年

註:stress=0.087

6 以社會網絡圖觀察到三大群體,並藉由文獻

節點的大小,得知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的勢力

雖然較為龐大,但是其節點中心性大部分均較小。

反之,地理學子群雖然勢力較小,但是程度中心性

皆大,有發展的趨勢。此外,Bell 的著作雖已被歸

為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但它在知識地圖中核

心的地位仍不容小覷。

地理學子群

資訊科學與

圖書館學子群

社會學子群

(9)

6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社會網絡圖,1981-1990 年

7 則由歷年分析觀察出三個子群的發展趨勢。

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自形成為子群起,就一路衝

高,至

1985 年後衰退,至 1989 年才又一度上升,

而後繼續下滑;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則在一開

始時並無突出的表現,但自

1986 年後節節高升,與

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子群形成明顯對比。

7 資訊社會領域子群體趨勢圖,1981-1990 年

社會學子群

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

地理學子群

年代

共被引次

(10)

(四)1991-2000 年

1991-2000 年的資訊社會代表文獻藉由集群分析

同樣分為三大子群。圖

8 多維尺度圖(stress=0.170)

顯示原來的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消失,取而代

之的是傳播學子群,但仍位於邊陲。相反的,地理

學子群則逐漸成長,與社會學子群相抗衡,見圖

8。

8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多維尺度圖,1991-2000 年

註:stress=0.170

由圖

9 則可觀察出此時期的傳播學子群勢力很

小,代表文獻篇數偏少,程度中心性亦為三子群中

最低,而地理學子群正在擴張,從

1991 至 2000 年

為代表文獻篇數最少的子群躍升成為篇數最多的子

群,原歸於社會學子群的

Bell(文獻編號 14)的著

作,也在此一時期與地理學子群的文獻大量被引

用,而劃歸於地理學子群。不過,社會學子群的表

現也不遑多讓,Harvey(文獻編號 37)的著作取代

Bell 的著作成為程度中心性最高的代表文獻,同

時也成為社會學子群中的領導者。

地理學子群

傳播學子群

社會學子群

(11)

9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社會網絡圖,1991-2000 年

由圖

10 可發現此階段才形成的傳播學子群,其前

身是上個階段的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只是這

個階段的引用次數以傳播學最高,資訊科學與圖書

館學居次,但該子群所包含的代表文獻大致相同,

而改名過後的傳播學子群在這十年已盛世不再。透

過子群的歷年分析,更可以發現傳播學子群除了在

1994 年及 1996 年有些微幅度的提升外,1996 年過

後,該子群呈現大勢已去的狀態。至於社會學子群

與地理學子群則時起時落,維持一定的引用次數。

10 資訊社會領域子群體趨勢圖,1991-2000 年

社會學子群

傳播學子群

地理學子群

共被引次

年代

(12)

(五)2001-2010 年

2001-2010 年間,透過集群分析將資訊社會代表文

獻大致分為社會學與地理學二大子群,其中社會學

子群尚包括傳播學、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小群及傳

播學與地理學小群與人文學小群,而地理學子群則

包括社會學小群與經濟學小群。圖

11 為五大小群多

維尺度圖(stress=0.128)的分布狀況,2001 年至

2010 年,傳播學子群已經消失,而依附在社會學陣

營之下,而社會學領域另外衍生出人文學小群。此

外,持續成長的地理學學科領域,在這十年當中也

分化成二個小群,即社會學與經濟學小群。

11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多維尺度圖,2001-2010 年

註:stress=0.128

12 中顯示社會學子群包括三小群,而地理學子

群雖只有兩個小群,但其節點均較大,且分佈位置

集中在網絡中間,顯示其強勢姿態。與過去十年比

較,可發現傳播學子群已經衰退成為社會學子群中

的二個小群,其中傳播學與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小

群佔據較邊緣的位置,社會學子群的另一個小群-

人文學小群亦處邊陲,不過文獻間的連結較為緊

密。至於社會學子群的傳播學與地理學小群則與地

理學子群交織在一起,又以社會學子群-傳播學與

地理學小群及地理學子群-社會學小群最為緊密,

其可說是

2001 至 2010 年間,資訊社會研究的重要

研究群體。

人文學小群

傳播學與

資圖學小群

傳播學與

地理學小群

社會學子群

地理學子群

社會學小群

經濟學小群

(13)

12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網絡圖,2001-2010 年

從圖

13 歷年分析來看,地理學子群—社會學小群

除了在

2006 年一度攀高外,大致上在這十年都是衰

退的趨勢,而社會學子群-人文學小群曾在

2003 年

2008 年成長,其後亦是走下坡。整體來說,五個

子群皆呈現疲態,其共被引數的減少,顯示文獻影

響力隨時間而衰退。

社會學子群

地理學子群

傳播學與資圖學小群

傳播學與地理學小群

人文學小群

未歸入子群

經濟學小群

社會學小群

(14)

13 資訊社會領域子群體趨勢圖,2001-2010 年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檢索

WOS 資料庫自 1962 至 2010 年 5 月

所蒐錄的文獻,進行資訊社會代表文獻之共被引

分析及社會網絡分析,透過

UCINET 將所得的結

果繪製成知識地圖,並進一步統計資訊社會代表

文獻歷年共被引之成長趨勢,以呈現資訊社會領

域的知識結構與研究趨勢,茲將研究結果與結論

分述如下。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普遍偏低

3916 共被引文獻組當中,共被引次數介於

0~357 次,超過 300 次的僅 1 組(即 357 次);0 次

的組數最多,佔

75.4%,其次為 1~9 次者,佔 19%;

亦即,不到

10 次者共佔 94.4%,這表示絕大部分資

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共被引次數,普遍很低。

資訊社會領域可分為社會學、地理學

及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

本研究結果發現,

「資訊社會」大致可以分為社會

學子群、地理學子群及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等三

大子群。其中,社會學子群勢力最大,其下尚包含

二小群,分別為地理學、都市與環境研究小群與地

理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小群;資訊科學與圖書館

學子群居次,地理學子群則是知識地圖中最小的子

群。值得注意的是,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雖不

是最小的子群,但其在知識地圖上卻最為分散,且

文獻節點均較小,代表該子群的影響力不大;反之

就文獻篇數來說,地理學子群雖擁有最少的代表文

獻,但在知識地圖中卻位居要津,且文獻節點大,

再加上社會學子群的二小群,其被引用次數第二名

的學科領域皆為地理學,地理學子群可謂後勢看

漲。此外,透過集群分析無法歸入子群的文獻並非

全為不重要的文獻。Bell、Harvey 與 Castells 的文獻

共被引用次

年代

(15)

正因為其論述的綜合性質太強,均受到三個子群的

重度引用而無法被歸為任一子群,在知識地圖中成

為最核心具且中介性的文獻。

資訊社會知識地圖之演變

本研究顯示

1962 年至 1970 年階段,代表文獻尚

未形成共被引關係,而透過學科領域分析發現,該

時期的代表文獻大多受到跨領域社會科學文獻的引

用;在

1971 年至 1980 年階段共出現 12 對共被引,

但因歧異性不強至不足以分群,若就共被引的學科

領域而論,以社會學、傳播學及資訊科學與圖書館

學領域為多,根據歷年分析結果,1980 年以前,資

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共被引關係尚不足以形成子群,

1981 年至 1990 年階段,則形成了三個子群,包括

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

群。其中,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在該階段雖為

文獻篇數最多的子群,但在知識地圖上很分散,且

文獻節點較小,隱約透露著衰退的跡象。在

1991 年

2000 年階段,「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對資訊科學

與圖書館學子群的影響力銳減,轉而對傳播學產生

較大的影響,但仍持續影響著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

子群。到了

2001 年至 2010 年,「資訊社會」代表文

獻對於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的影響更為加強,

而對於傳播學的影響則完全消失。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衰退

以歷年分析的數據而論,在

1962 年至 1970 年這

最初的十年間,二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在出版後每

年皆受到引用,代表該二篇文獻已具備一定影響

力;到了

1971 年至 1980 年,8 篇代表文獻之共被

引次數有起有落,但大致呈現成長趨勢;及至

1981

年至

1990 年,38 篇代表文獻已能清楚展現出對三

子群的影響力,在此一階段,代表文獻除了對於資

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的影響力在

1985 年開始下

滑外,對於社會學與地理學的影響力則於

1986 年持

續走高。在

1991 年至 2000 年階段,44 篇代表文獻

對於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的影響持續波動但大

致持平,對於由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轉化而成

的傳播學子群的影響則在

1994 年及 1996 年有微幅

提升外,整體而言呈現大勢已去的狀態。到了

2001

年至

2010 年,傳播學子群消失而依附於社會學子群

之下,47 篇代表文獻主要影響了衍生於社會學與地

理學二子群中的五小群,不過無論是哪一小群,在

此階段的共被引次數都逐漸衰退。究其原因可能

為:(1)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對於資訊社會代表

文獻的研究興趣不再,而轉移至其他主題領域的研

究;(2)資訊社會研究趨於多元,以至共被引次數

分散,不再集中於特定組合;(3)資訊社會研究日

趨成熟,學者因而轉移研究興趣。

參考文獻

Druker, P.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London,

UK: Heinemann.

Machlup, F. (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suda, Y. (1980).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past

industrial society. Washington, DC: World Future

Society.

White, H.D., & McCain, K.W. (1998). Visualizing a

discipline: 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72-199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9(4), 327-355.

Otte, E., & Rousseau, R. (2002).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powerful strategy, also for the informat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8, 441-453.

Reid, E.F., & Chen, H. (2007). Mapping the contemporary

terrorism research dom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y, 65, 42-56.

Schwechheimer, H., & Winterhager, M. (1999). Highly

dynamic specialties in climate research. Scienmetrics,

44(3), 547-560.

Small, H., & Greenlee, E. (1989). A co-citation study

of AIDS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6(5),

642-666.

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NY: Routledge.

Webster, F. (2005).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

New York, NY: Routledge.

尹麗春(2008)。科學學知識圖譜。大連市:大連理

工大學出版社。

(16)

侯海燕、劉則淵、陳悅、姜春林、尹麗春、龐杰

(2006)

。當代國際科學學研究熱點演進趨勢知識

圖譜。科研管理,27(3),90-96。

葉曉華、王艷(2008)。臺灣傳播研究典範可視化

(1998-2007)共引分析的方法。中國傳媒報告,

7(4),81-97。

趙玉鵬、劉則淵、許振亮(2008)。基於知識圖譜的

美國《科學哲學》研究前沿和熱點探討。科學學研

究,26(6),1168-1173。

蔡明月(2003)。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臺北市:

華泰。

賴曉黎(2009)

。回歸資訊本身。資訊社會研究,

17,

205-238。

(17)

附錄

1

訊社會代表文獻清單

作者

編號

作者

文獻

編號

文獻

年代

文獻形式

取樣來源

*

1

Aglietta, Mich

el

1

A Theor

y

of Cap

italism Regulation

1979

整本圖書

Ch7

235

2

Balsamo, Anne

2

geograph

y of

Inf

ormation Econo

my

1995

圖書章節《

C

yb

ers

pace

,

C

yberbod

ies, C

yb

erpunk

215-237

讀本

3

Boulding,

Kenn

eth E.

3

The Economics of

the

K

nowledg

e and

th

e Knowledge of

th

e

Econ

omics

1971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4

Bo

ye

r,

Rob

ert

4

The R

egulation

School: A Cr

itical In

troduction

1990

整本圖書

Ch7

235

5 Baudrillard,

Jean

5 America

1988a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6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

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1981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7 Forget

Foucau

lt

1987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8

In

the

shadow

of

th

e silen

t m

ajor

ities

, or,

th

e end

of th

e soci

al

and

oth

er

essay

s

1983a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9 Seduction

1978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10 Selected

writing

s

1988b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11 Simulations

1983b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12

Sy

mbolic

exch

ange and

death

1993a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13

The

transpar

ency

of ev

il: essay

s

on extr

eme phen

omena

1993b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6

Bell, Danial

14

The

coming of P

ost-industrial

so

ciety

: A

ventur

e

in social

forecasting

1973

1976

整本圖書

Ch1/Ch3

54

7 Castells

, Manu

el

15

An introduction

to th

e info

rmatio

n age

1997

期刊論文《

City

》(

7)

6-16

讀本

16

End of Millenn

ium

2002

整本圖書

17 European

cities,

the

information

al society

, and

th

e global

econom

y

1994

整本圖書

Ch9

(書目)

18

High

te

chnolo

y, space and

spc

iet

y

1985

整本圖書

Ch9

(書目)

19

Power of Iden

tity

2001

整本圖書

20

Technopo

les of

the world: the m

aking

of

twenty

-f

irst-cen

tur

y

ind

ustrial

com

plexes

1994

整本圖書

Ch9

(書目)

21

The

information

city

, th

e n

ew eco

nomy

, and

the n

etwork society

2001

圖書章節《

People, Cities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Econom

y》

22-37

讀本

(18)

附錄

1

訊社會代表文獻清單(續)

作者

編號

作者

文獻

編號

文獻

年代

文獻形式

取樣來源

*

7 Castells

, Manu

el

22

The information

al city

: info

rmation

techno

log

y, economic

restru

cturing

and th

e urb

an-regional process

1989

整本圖書

Ch9

(書目)

23

The R

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1998

整本圖書

24

The urb

an qu

estion: a marxist

ap

proach

1977

整本圖書

Ch9

(書目)

8

Drucker, Peter

25

The

age of d

isco

ntinuity

1969

整本圖書

Ch1

20

9

Dy

son, Esther &

Gilder,

George & Key

w

orth,

George & To

ffle

r, Alvin

26

C

yberspace

and

the american

dr

eam

1996

期刊論文

The Inf

orm

atio

n

So

ciet

y》

12

295-308

讀本

10 Foucault,

Mich

el

27

Panopticism

1979

圖書章節

From Discipline and

Punush:

the B

irth of

th

e

Prison

298-306

讀本

11 Garnham,

Nico

las

28

Information

society

theor

y as

id

eolog

y

1998

期刊論文

Loisir et

Soc

iete

》(

21-1

97-120

讀本

29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1990

圖書章節

Capita

lism

an

d

Communication

104-114

讀本

12

Giddens, Antho

ny

30

The Na

tion

state and v

iolence

1985

整本圖書

ch4

89

13 Goddard,

John

31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a

nd Reg

ional Economic Develop

m

ent

1986

期刊論文

The Geogr

aph

ical Journal

152-3

383-397

Ch1

(書目)

32

New

Technolog

y and the

Geo

gra

ph

y of

UK Information Econo

my

1992

書目不明

Ch1

(書目)

13 Goddard,

John

31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a

nd Reg

ional Economic Develop

m

ent

1986

期刊論文

The Geogr

aph

ical Journal

152-3

383-397

Ch1

(書目)

32

New

Technolog

y and the

Geo

gra

ph

y of

UK Information Econo

my

1992

書目不明

Ch1

(書目)

(19)

附錄

1

訊社會代表文獻清單(續)

作者

編號

作者

文獻

編號

文獻

年代

文獻形式

取樣來源

*

14 Gouldner

, Alvin

33

The

Dialectic

of

Ideolog

y and Tec

hnolog

y:

The O

rigins, Grammar

, and

Future of Id

eolo

gy

1976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34

The fu

ture of

intellectu

als

and

th

e rise of

the new

class

1979

書目不明

Ch1

(書目)

35

The

two marxis

ms: contradiciou

s and

anomalies

in th

e d

evelopm

ent of

theor

y

1980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15 Habermas,

Jurgen

36

T

he struct

ural transform

ati

on of the pub

lic

sphere

: an i

nqui

ry into

a ca

tegor

y

of Bourgeois so

ciety

1989

整本圖書

Ch6

174

16 Harvey

, David

37

The Conditi

on of

Po

st

moder

nity

: An Enq

uiry

into the Origi

ngs of

Culture

Change

1989b

整本圖書

Ch7

235

17

Hepworth, Mark

38

Geograph

y of

In

formation Econo

my

1989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18

Jonscher, Ch

arles

39

Information r

esources and

econo

mic productivity

1983

期刊論文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

y》(

1)

13

-35

Ch1

26

19

Keane, John

40

Structural tr

ansf

ormations of th

e

public sphere

1995

期刊論文

Communication Review

1-1

8-22

讀本

20

Kumar, Krishan

41

From post-indus

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1995

整本圖書

讀本

21

Lasch, Christop

her

42

The d

egrad

ation

of the practical arts

1987

圖書章節

Technol

ogical

Change an

d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Am

erica

79-90

讀本

22

L

ash,

Sc

ott & Urry

, John

43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1994

整本圖書

Ch7

235

44

The

End of

Organized

Capitalism

1987

整本圖書

Ch7

235

23

Leadb

eater, Charles

45

Living

on th

is air

1999

整本圖書

讀本

24

Lipietz, Alain

46

Mirages and

Mir

acl

es: Th

e Cr

ises of Globel Ford

ism

1987

整本圖書

Ch7

235

25 Ly

on

, Dav

id

47

New direction

in

theor

y

2001

圖書章節

Surveillan

ce

Socie

ty: Mori

toring

Ever

yda

y Liv

e》

107-125

讀本

48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Issue and Illusions

1988

整本圖書

(20)

附錄

1

訊社會代表文獻清單(續)

作者

編號

作者

文獻

編號

文獻

年代

文獻形式

取樣來源

*

26 Ly

ot

ard

, Jean-Francis

49 Political

Writtin

gs

1993

整本圖書

Ch8

(書目)

50

The Postm

odern

Condition

: A R

eport on

Knowledge

1979

整本圖書

Ch8

(書目)

27

Machlup, Fritz

51

The produ

ction

and distr

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2

整本圖書

Ch1

19

28

Martin, James

52

The Wir

ed Society

1978

整本圖書

Ch1

29 Masuda,

Yoneji

53

Image of

the future information

society

1981

圖書章節

Manag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

ciet

y》

3-10

讀本

54

Information Society

: As

Post ind

ustrial Society

1980

整本圖書

文獻探討

重要作品

30

Mcihaels,

Eric

55

For a cu

ltur

al

future

1987

圖書章節《

The Critic

al

View

616-630

讀本

31 Miles,

Ia

n

56

Mapping and

Measuring

the Info

rmation Economy

1990

整本圖書

Ch1

57

Measuring th

e F

uture: statis

tic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1991

期刊論文《

Future

s》(

23-9

915-934

Ch1

86

The Id

eologies o

f Futures’

1978

圖書章節《

Fow

le

s》

67-97

Ch1

32

Mulgan, Geoff J

.

5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twor

ks and

the New

Econo

mies of

Communication

1991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33

Naisbitt, John

59

Megatrends: Ten

Ne

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

es

1984

整本圖書

Ch1

15

34

Norris, Pippa

60

The d

igital divid

e

2001

圖書章節

Digital Divide

1-22

讀本

35

Papachar

issi,

Zizi

61

The v

irtual sphe

re:

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here

2002

期刊論文

New Media and Society

9-27

讀本

36

Perkin, Harold

62

The R

ise of

Prof

essional Society

: Britain scice 18

80

1990

整本圖書

Ch1

30

37

Pi

ore, M

icha

el&

S

abel

Charles

63

The second

indu

strial divid

e

1984

整本圖書

Ch1/Ch7

235

38

Plant, Sadie

64

The fu

ture looms: weaving

women and

cy

be

rnetics

1995

圖書章節

C

yberspace, C

yberbod

ies,

C

yberpunk

45

-64

讀本

(21)

附錄

1

訊社會代表文獻清單(續)

作者

編號

作者

文獻

編號

文獻

年代

文獻形式

取樣來源

*

39 Porat,

Mar

c

65

The

information

econom

y:

Sources

and Metho

ds for Measuring th

e

Primar

y Information Sector

1977

整本圖書

Ch1

20

40 Poste

r,

Ma

rk

66

The mode of in

fo

rmation: Poststru

cturalism and

Social Contex

t.

1990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67

The mode of in

fo

rma

tion and

po

stmodernity

1994

期刊論文

Crowle

y and

Mitchel

l》

173-192

Ch1

(書目)

68

The mode of in

fo

rma

tion and

po

stmodernity

1995

圖書章節

The Second

Media Age

57-77

讀本

41

Reich

, Rob

ert

69

The

three jobs

of

the futur

e

1992

圖書章節

The Work of

Nations:

Preparing of

Our

selves for

21st

Centur

y C

apitalism

171-184

讀本

42

Robins, Kevin

&

We

bst

er,

Fra

nk

70

The

long histor

y of th

e

information revolu

tion

1999

圖書章節

Times for

Technocuture

89-110

讀本

43

Roszak, Theodo

re

71

The cult

of infor

m

ation

1994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44

Schiller

, H

erbert

I.

72 Culture

Inc.

1989a

整本圖書

Ch5

126

73 Data

de

priv

ation

1996

圖書章節

Informaiton I

nequality

43-57

讀本

74

Information and

the Cr

isis Econo

my

1984

整本圖書

Ch5

126

75 Who

Knows

1981

整本圖書

Ch5

126

45

Stehr, Nico

87

The

economic st

urcture of konwledge societies

1994

圖書章節

Knowledge S

ociety

121-159

讀本

46 Stonir,

Tom

88

Information and

the In

tern

al Stru

cture of

the Univ

erse

1990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89

The Wealth

of

th

e information: A

Profile of

the In

dustrial Econom

y

1983

整本圖書

Ch1

(22)

附錄

1

訊社會代表文獻清單(續)

作者

編號

作者

文獻

編號

文獻

年代

文獻形式

取樣來源

*

47

T

of

fl

er

, Al

vi

n

76

Powershift: Knowledge, Wealth, and Vi

olence at the Edge of th

e 21s

t

Centur

y

1990

整本圖書

讀本

77 The

Third

Wave

1980

整本圖書

Ch1

48 Urr

y,

John

78

Is Britain th

e f

irst pos

t-industr

ial society

1995

圖書章節《

Consuming Please

112-125

讀本

79 Mobile

sociolog

y

2000

期刊論文《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

y》(

51

-1

185-203

Ch1

(書目)

49 Us

eem

, M

icha

el

80

Pathway

s to

Top

Corporate Man

agement

1986

期刊論文

Am

erican S

oc

iolog

y R

eview

51

184-200

Ch8

(書目)

81

The Inner

Circ

le

: Larg

e Corpora

tions and the

Ris

e of Business Politi

cal

Activit

y

in

th

e U

.S.

and U.K.

1984

整本圖書

Ch1

(書目)

82

The R

ise of

the

Political

Manager

1985

期刊論文

Sloan Manag

ement Review

27

15-26

Ch1

(書目)

50

Vattim

o, Gi

anni

83

The

Transpar

ent

Societ

y

1989

整本圖書

讀本

51

Winner,

Langdo

n

84

Who will b

e in

cy

bersp

ace

?

1996

期刊論文

The Informaiton Society

12

63-72

讀本

52 Zuboff,

Shoshan

a

85

Managing

the in

formated org

anization

1989

圖書章節

In

th

e Ag

e of

S

m

art

M

ach

in

es

387-414

讀本

*

本附錄依照作者編號順序排列,文獻編號部分未連號

(23)

附錄

2

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矩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1 0 0 0 90 0 5 0 2 0 2 5 1 0 29 020 10 1 7 0 25 10 17 1 0 0 0 0 6 0 0 0324 12 5 60010 19 62 4 2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4 9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301100 1086410 0 0 0 3 0 0 0011 47 20010 10 11 4 5 0 0 0 0 0 19 12 22 14 16 51 16 12 703012 0015200 0 0 0 2 0 0 1304 48 000204 9 0 6 5 0 0 0 19 0 22 48 24 19 71 31 17 12 02004 1025400 0 0 0 1 0 0 320 17 63 00040 18 18 0 7 0 0 0 0 12 22 0 24 15 3 35 12 8 401001 0001000 0 0 0 3 0 0 0001 20 000100 5 0 8 2 0 0 0 22 48 24 0 17 11 90 21 13 11 03004 1044100 0 0 0 1 0 0 120 20 52 000409 17 1 9 0 0 0 0 14 24 15 17 0 8 27 24 17 201002 0002000 0 0 0 0 0 0 0002 16 000100 2 0 10 2 1 0 0 16 19 3 11 8 0 24 7 7 600000 0013200 0 0 0 3 0 0 020 11 46 000208 5 0 11 5 0 0 2 51 71 35 90 27 24 0 24 20 20 05004 106 14 500 1 0 0 3 0 0 301 19 10 8 30030 21 15 0 12 1 0 0 0 16 31 12 21 24 7 24 0 22 102002 0003100 0 0 0 0 0 0 000 22 23 000208 3 0 13 0 0 0 0 12 17 8 13 17 7 20 22 0 200000 0011000 0 0 0 0 0 0 0001 11 100104 1 0 14 29 0 0 3 7 12 4 11 2 6 20 1 2 0180 11 10 14 0 44 10 2 11 95 0 0 1 0 9 2 0 24 89 5 15 11 1 12 7 0 24 0 33 52 7 1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00 0001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1 0 0 16 2 0 0 1 3 2 1 3 1 0 5 2 0 80001 83 12 0 13 14 6 430 0 1 0 2 0 0 000 14 37 400109 5 3 17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102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18 1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1 01000 50 21 4900 0 0 0 5 0 0 02019 10 20001 4 0 19 1 0 0 0 2 4 1 4 2 0 4 2 0 10 0 83 000 40 10 14 4 230 0 1 0 4 0 0 021 18 45 30040 18 7 4 20 7 0 0 1 0 1 0 1 0 0 1 0 0 14 0 12 154 00 41 32 500 0 0 0 2 0 0 0101 18 30000 11 5 0 2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2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22 25 0 0 8 1 2 0 4 0 1 6 0 1 44 0 13 2 21 10 41 20 72 23 30 0 0 0 9 2 0 242 10 13 3 48 0060 49 25 1 23 10 0 0 6 5 5 1 4 2 3 14 3 1 10 2 1 14 6 04 14 4 32 0 72 0 15 16 0 0 1 0 11 0 0 040 42 21 9 19 1090 75 30 17 24 17 0 0 4 2 4 0 1 0 2 5 1 0 11 04092 50 23 15 000 0 0 0 2 0 0 1733 49 00000 10 6 1 25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95 03003 003 16 000 0 0 0 1 0 0 14004 010302 2 2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27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2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1001 0001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2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10030 000000 0 0 30 6 0 0 3 2 1 3 1 0 3 3 0 0 902054 209 11 210 0 0 0 0 0 0 311 16 37 01030 13 12 0

(24)

附錄

2

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矩陣(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3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000 0020000 0 0 0 0 0 0 00001 300000 0 0 3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33 0 0 0 0 1 3 0 1 0 0 3 0 0 24 00000 0020110 0 0 1 3 0 0 0 42 23 98 020101 4 0 34 3 0 0 0 3 2 0 2 0 2 0 0 0 89 00022 1044740 0 0 0 1 0 0 42 0 17 6 13 000105 13 0 35 2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500001 0020300 0 0 0 1 0 0 23 17 052 000001 0 0 36 4 0 0 1 4 17 1 20 2 11 19 22 1 15 0 14 0 1 18 1 0 10 42 300 0 0 3 16 0 0 9650 77 10060 16 8 0 37 125 0 0 47 48 63 20 52 16 46 108 23 11 11 1 0 37 0 9 45 18 0 133 219 49 4 0 0 0 0 37 1 0 8 13 2 77 0 23 0 0 38 0 204 185 6 38 6 0 0 2 0 0 0 0 0 0 3 0 1 12 040 10 3 3 0 48 19 000 0 0 0 0 3 0 0001 23 010005 2 0 3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00020 0001010 0 0 0 1 0 0 20000 100000 2 0 4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41 1 0 0 1 2 4 1 4 1 2 3 2 1 24 01004 0069030 0 0 0 3 0 0 1106 38 000009 9 1 4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43 19 0 0 10 4 18 0 9 0 8 21 8 4 33 1901 18 11 0 49 75 10 2 0 0 0 0 13 0 0 151 16 20 4 500900 71 13 44 62 0 0 11 9 18 5 17 2 5 15 3 1 52 05047 50 25 30 620 0 0 0 12 0 0 4 13 08 18 5 22090 71 0 3 45 4 0 0 4 0 0 0 1 0 0 0 0 0 703004 001 17 120 0 0 0 0 0 0 00006 00010 13 3 0 46 179 0 0 54 2 1 1 2 0 2 4 0 0 15 01040 30 11 7800 0 0 0 5 0 0 0201 80 40020 12 47 3 4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48 1 0 0 0 1 0 1 2 0 2 1 0 0 18 12012 0068020 0 0 0 5 0 0 10017 000004 3 2 49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01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12 000001 0 0 50 20 0 0 3 50 79 30 77 22 68 195 30 19 90 0 13 0 4 12 1 0 14 34 8 1 0 0 1 0 14 0 0 10 17 6 51 357 2 0 0 11 0 37 57 1 51 2 0 0 1 1 1 1 1 0 0 3 0 0 12 3 04022 00760 42 0 0 0 0 1 0 0 35123 4 10 0002 2 2 5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02060 2072110 0 0 0 0 0 0 10004 210002 0 0 5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54 1 0 0 0 1 1 1 1 0 0 2 0 1 52 02031 1059090 0 0 0 2 0 0 11122 210001 2 0 5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5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00000 001002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5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1002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58 2 0 0 2 1 0 0 1 0 1 0 0 1 901011 1008101 0 0 0 1 0 0 1000 11 700008 1 0 59 3 0 0 0 1 1 1 1 0 0 1 0 0 46 00040 00110 14 0 0 0 0 0 0 0 00002 120001 1 0 6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25)

附錄

2

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矩陣(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6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00002 0004000 0 1 0 0 0 0 000 19 0 001000 1 0 62 2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600000 0000000 0 0 0 4 0 0 0 10 054 000001 3 0 63 186 0 0 42 1 2 0 2 0 6 6 0 0 11 7 0 9 0 20 4 40 0 6 72 13 7 0 0 0 0 7 0 0 1 11 3 4 206 13 2070 59 12 2 7 6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6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66 3 0 0 0 1 2 1 1 0 0 2 0 0 73 03032 2024090 0 0 0 1 1 0 12116 250102 3 1 67 2 0 0 2 5 7 2 6 5 5 16 0 4 23 13013 00 16 24 000 0 0 0 11 1 0 110 12 46 50020 17 13 2 6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69 1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00000 0010000 0 0 0 0 0 0 00001 000000 0 0 7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71 1 0 0 0 1 0 0 0 0 1 2 0 0 700020 0024000 0 0 0 1 0 0 20111 020000 2 0 72 0 0 0 0 0 1 0 2 2 3 1 0 0 700012 0031000 0 0 0 0 0 0 110 11 14 010001 1 0 7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74 1 0 0 0 0 1 0 0 0 0 2 0 0 002021 0001000 0 0 0 0 0 0 00041 120001 0 0 75 0 0 0 0 0 1 0 0 0 0 2 0 1 901021 0023030 0 0 0 0 0 0 23111 100000 1 1 76 2 0 0 1 1 1 1 1 1 0 2 1 1 23 00011 10611 10 0 0 0 0 0 0 0 10017 000102 2 0 77 6 0 0 1 2 2 1 2 0 3 4 0 0 14 9 150 11 4 3 0 21 27 4 18 1 0 0 0 3 0 0 3617 26 810309 6 2 7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7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4002 000 10 000 0 0 0 0 0 0 01001 000003 2 1 8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10001 000000 0 0 81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01000 0006210 0 0 0 1 0 0 02023 000003 7 0 8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83 1 0 0 0 1 1 0 1 3 1 13 1 2 301002 0019000 0 0 0 1 0 0 0006 12 000003 2 1 84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100000 0011000 0 0 0 0 0 0 00002 000100 0 0 8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1 0 1 8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8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8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8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0000 0000000 0 0 0 0 0 0 00000 000000 0 0

數據

圖 6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社會網絡圖,1981-1990 年  圖 7 則由歷年分析觀察出三個子群的發展趨勢。 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自形成為子群起,就一路衝 高,至 1985 年後衰退,至 1989 年才又一度上升, 而後繼續下滑;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則在一開始時並無突出的表現,但自1986 年後節節高升,與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子群形成明顯對比。  圖 7  資訊社會領域子群體趨勢圖,1981-1990 年 社會學子群 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  地理學子群 年代 共被引次數
圖 9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社會網絡圖,1991-2000 年 由圖 10 可發現此階段才形成的傳播學子群,其前 身是上個階段的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只是這 個階段的引用次數以傳播學最高,資訊科學與圖書 館學居次,但該子群所包含的代表文獻大致相同, 而改名過後的傳播學子群在這十年已盛世不再。透 過子群的歷年分析,更可以發現傳播學子群除了在1994 年及 1996 年有些微幅度的提升外,1996 年過後,該子群呈現大勢已去的狀態。至於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則時起時落,維持一定的引用次數。  圖 10  資訊社
圖 12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網絡圖,2001-2010 年  從圖 13 歷年分析來看,地理學子群—社會學小群 除了在 2006 年一度攀高外,大致上在這十年都是衰 退的趨勢,而社會學子群-人文學小群曾在 2003 年 及 2008 年成長,其後亦是走下坡。整體來說,五個子群皆呈現疲態,其共被引數的減少,顯示文獻影響力隨時間而衰退。 社會學子群 地理學子群 傳播學與資圖學小群 傳播學與地理學小群 人文學小群 未歸入子群 經濟學小群 社會學小群
圖 13  資訊社會領域子群體趨勢圖,2001-2010 年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檢索 WOS 資料庫自 1962 至 2010 年 5 月 所蒐錄的文獻,進行資訊社會代表文獻之共被引 分析及社會網絡分析,透過 UCINET 將所得的結 果繪製成知識地圖,並進一步統計資訊社會代表 文獻歷年共被引之成長趨勢,以呈現資訊社會領 域的知識結構與研究趨勢,茲將研究結果與結論 分述如下。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普遍偏低 在 3916 共被引文獻組當中,共被引次數介於 0~357 次,超過 300 次的僅 1 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 中文科、常識科及圖書科協 作,以「活在資訊中」為主 題,進行本科、跨學科讀書 會,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 興趣..

摘  要 : 在玄奘弟子中,窺基、普光無疑佔據著中心位置,特別是窺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 社會必要具備傳媒資訊素養能力:有了這能力才能提升競爭力, 全球正 向著或已經奉行知識型經濟 , 知識型社會前進,

第二層 尊重及懂得引述資訊來源,並對知識產權監管法例有所認識 高小 第三層

介面最佳化之資料探勘模組是利用 Apriori 演算法探勘出操作者操作介面之 關聯式法則,而後以法則的型態儲存於介面最佳化知識庫中。當有

為上圖座標的意涵進行說明。橫軸是 D-R 原因度,縱軸是 D+R 中心度。當 D+R 越 大且 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