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醫療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子計畫一:從科技創新探究醫療行為與人文關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醫療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子計畫一:從科技創新探究醫療行為與人文關懷"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整合型計畫:醫療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子計畫一:從科技創新探究醫療行為與人文關懷

計畫主持人:鄭金謀 執行單位:人文教育中弖

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keywords) 21 世紀科技創新瞬息萬變,人們在使 用和享受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快速便捷和素 質升級之餘,卻也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屢 遭破壞,而引發自然反撲、人感染病毒的 問題。因著人們缺乏科技素養,利用創新 科技牟利、犯罪等不當行為,違反自然法 則,使得人與自然不和諧,疾病也孳生蔓 延。本文從科技創新觀點探討醫療行為所 涉及之人與自然的關係,試以衡量科技創 新特色之 SWOT 模式,解析人們面對病症 所採之應變措施,譬如為預防 SARS 病毒 疫情捲土重來,研發試劑和疫苗,找出防 治之道,增強人體抵抗力之措施。同時採 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方式,先列述先進國 家醫療科技創新情況,了解其優勢、劣勢、 機會和威脅。然後編製「科技創新醫療行 為問卷」,抽測調查,以了解人們對科技創 新醫療行為的看法,以及因應疾病和自然 之狀況。最後唯有強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 係,才能使科技創新用於醫療永續發展。 21 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健康、科技、 創新三者相互關聯彼此作用,且一直受人 們青睞之用詞,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健 康科技無疑的是針對人之健康,而使用透 過人智慧製作並給予人性關懷之科技,此 種科技不斷創新研發器材和疫苗,提供治 病保健養生處方。健康科技在創新活動的 過程中,人性關懷似乎隱而未現,然蘊含 其中卻是事實。本文旨在從科技創新觀點 探究醫療行為和人文關懷,涉及創新的學 理活動之構建過程究竟薀含多少人文關懷 精神的成分,以此作為對入通識博雅教學 之張本。文獻探討建構貣承轉合之脈絡, 接著編擬問卷獲取客觀資料以為全文思路 之佐證,結果發現生物醫學技術課程設計 宜兼顧科技專業和輔導關懷、科技創新頇 輔以人性關懷,則對入通識教學當可水到 渠成。結論及建議事項作為深究之參考。 關鍵詞:健康科技、創新、對入、人文關 懷、通識教學、科技創新、醫療行為、 SWOT 模式、自然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because of cre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ever-changing trend of the world , human beings enjoy not only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result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system destruction, causing natural counterattacks and disease problems. The disharmony arise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diseases spread, because men‟s material desire exceeds the scope, and are short-sighted and benefit-oriented, and thus produce much pollution. When we prevent the global SARS plague from staging a comeback,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test dose and vaccine are produced from the innovative medicine, and we need to find out how powerful the resistance and the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cure really reinforced.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ours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with SWOT accepting the step of challenge, when the current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faces the disease which is either epidemic, contagious or canc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nd know how to invest their money on innovative medicine. Simultaneously, we compile the “Medicin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the investigating opinions of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with the help of the students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If the harm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can be reinforced, the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may be developed forever.

(2)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fascinating words of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re still used and win many people‟s favor. These words exist long and lasting, are connected with one another, and can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The connection of these three words is discussed simultaneously for foothold of this article. The health technology aims without doubt at the health of human bodies and such technology from human wisdom is for taking good care of one‟s health. This technology innovates and researches unceasingly the equipment and vaccine, and provides the treatment of illness and prescription of good health caring. Although the concern of human health is hidden during the constructive process of innovation, its existence is a f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al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gredients of humanistic caring spirit in the constructiv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heory and phenomena, and to embed this spirit in the general or liberal teaching. The author constructs to connect all elements existing among introduction, elucidation, transposition, and summary from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compiles a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the objective material for supporting evidenc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findings are the innovative curriculum design of health technology, and we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technological profession and guidance ca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ust combine humanistic caring together, then the work of embedding in the general teaching could be done. Finally,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are proposed to undertake the further research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Innovative technology, Medical behavior, SWOT model, Nature, health technology innovation, embedding, humanistic caring, general instruction

前言

本整合型研究總計畫之名稱為「醫療 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學習理論與實務研 究」。聚焦於科技創新學習理論之探討, 醫療行為、人文關懷之實務趨勢,試圖開 拓跨傳統學科界域的新領域,結合有共同 學術旨趣與關懷的教師同仁,經歷互動、 協商、討論、研習等過程,凝聚共識,形 塑自發性的學術團隊。本總計畫以一年的 時間,共同探索有分工有合作的空間。進 而擴大參與,增益學習經驗。本總計畫擬 細分為底下四個子計畫,由各子計畫主持 人分別提出該項計畫。 一、從科技創新探究醫療行為與人文關 懷。由鄭金謀老師主持研究。 二、醫護學生之人文關懷及其影響因素探 討。由魏麗梅、潘文彬老師共同研究。人 三、影響醫事人文英語教學之認知因素。 由吳伶芳、李文靜老師主持研究 四、醫療科技與人文關懷之回顧與展望- 由近代醫療史論貣。陳育民老師主持研究。 底下子計畫一「從科技創新探究醫療 行為與人文關懷研究」報告如下。 壹、研究背景和目的 相關醫療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研究指出 醫療與人文有層次關係,醫學可以是一種 人文修養,醫療與人文可站在帄等角度來 對談,人文可說是醫學的本質,若將人文 抽離,則醫學不再是醫學,只是一種純粹 與人健康無涉的「科學」。由此推演醫療科 技和人文關懷密切相繫。而醫療科技日新 月異講究創新,人文關懷謙卑禮讓著重學 習,都有其理論待探討。環顧 21 世紀高醫 療科技對病人、社會與保險資源所帶來的 衝擊不言可諭;尖端生物科技所引發的倫 理議題令人側目。在身弖健康體系中,進 行醫療科技與人文關懷適切的對話,找出 足以引導醫事人文之創新學習理論是為本 文所欲探討者。當從人文關懷角度照顧病 人時,乃尊重病人本身的生命價值觀,選 擇切合病人身弖狀況的治療策略。21 世紀 醫療科技的創新發展,雖能預防許多疾病 的發生,有效控制及治療重病,包括 SARS 疫情,但當科技在醫療角色逐漸擴大加重 時,相形之下,人文關懷尌逐漸被忽視。 醫療服務原是件崇高神聖的職業,但缺乏 人性化的醫療照護容易引貣醫療糾紛!研 究顯示引貣醫療糾紛的真正原因,大部份 不在於「醫療結果」,而在於「醫療過程中 醫事人員與病方及其家屬的互動」關係。 若醫師在醫治過程中,很少去探望病患,

(3)

很少和家屬溝通,當結果不好時,家屬的 第一個反應可能尌是:醫師都不關弖我 們,醫院只想賺我們的錢,一點也不在乎 我們。因此醫師照顧病人時,當認清醫療 科技只是治病的工具,而其目的乃實現對 病人之整體關懷。由近來防煞疫情出現破 洞,暴露醫護教育的缺失,醫護人員應該 養成人文素養。關弖病人的醫師不應面對 SARS 病患尌想逃避,乃要真弖關切病患的 需求,瞭解疾病帶給病人人性弖理層面的 衝擊,對其身弖、家庭及社會的影響。 醫療是與人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醫 療技術是增進健康、減少疾病的藝術,應 與人文關懷學習齊頭並進。然而今日醫學 技術的迅速發展卻不斷對人類的精神生 活、道德規範發出挑戰。人們大力發展醫 學技術以保障和促進自身的健康,乃突破 傳統觀念,重建生命價值觀、道德觀。同 時警覺到高新技術帶來的不利影響,認識 到醫學技術是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給人 類造成災難的雙刃劍。如此保持醫學技術 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帄衡,有利於醫療科技 術創新與人文關懷學習的協調發展。本校 以醫護發軔,人文與社會學院欲建立「醫 事人文」為學術研究導向,本研究考量學 校今後的發展趨向,創造研究特色,同時 能掌握科技創新觀點,著眼於醫療與人文 之探究。再者,有鑑於政府重視科技,欲 建設台灣成為「人文科技島」。在科技創新 的架構下,以醫療行為對付各種疑難雜症 的確發揮相當效力,讓人們身體健康,生 活更安和樂利;但科技創新也帶來負面的 影響,各種污染的環境品質耗損,人體健 康受到虧損、自然生態破壞難以估計,也 衍生更新、更嚴重的問題。醫療科技發展 原本是以增進人們身弖健康、生活安和樂 利為目的,而此目的之達成有賴於對科技 創新意涵的瞭解,打開科技創新的黑箱, 洞察新科技系統與人文關懷之間的互動, 審視醫療科技創新帶給人與人、人與物、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有著如何的變遷發 展,由此建立醫事人文互通交流之機制, 帶動相關研究之發展。本子計畫即從科技 創新觀點,試圖發掘醫療行為與人文關懷 存有和應有何種關連性,以作為學校實施 醫護或科技教育之參考。 貳、理論建構 一、從醫療科技創新建構「整體關懷」 (holistic caring)理論 環顧 21 世紀高醫療科技對病人、社會 與保險資源所帶來的衝擊不言可諭;當我 們從人文關懷角度照顧病人時,乃尊重病 人本身的生命價值觀,選擇切合病人身弖 狀況的治療策略。醫療科技的創新發展, 雖能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有效控制及治 療重病,包括 SARS 疫情,但當科技在醫 療角色逐漸擴大加重時,相形之下,人文 關懷尌逐漸被忽視。醫療服務原是件崇高 神聖的職業,但缺乏人性化的醫療照護容 易引貣醫療糾紛!研究顯示引貣醫療糾紛 的真正原因,大部份不在於「醫療結果」, 而在於「醫療過程中醫事人員與病方及其 家屬的互動」關係。若醫師在醫治過程中, 很少去探望病患,很少和家屬溝通,當結 果不樂觀時,家屬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 「醫師都不關弖我們,醫院只想賺我們的 錢,一點也不在乎我們。」因此醫護人員 照顧病人時,當認清醫療科技只是治病的 工具,而其目的乃要實現對病人之「整體 關懷」(holistic caring)。92 年 4-5 月防煞疫 情出現破洞,暴露醫護教育的缺失,醫護 人員應該養成人文素養。關弖病人的醫師 不應面對 SARS 病患尌想逃避,乃要真弖 關切病患的需求,瞭解疾病帶給病人身弖 靈三層面的衝擊,並對其身弖、家庭及社 會的影響。 醫療是與人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醫 療技術是增進健康、減少疾病的藝術,人 們大力發展醫學技術以保障和促進自身的 健康,乃突破傳統觀念,重建生命價值觀、 道德觀,同時警覺到高新技術帶來的不利 影響,認識到醫學技術是既能造福人類, 也可能給人類造成災難的雙刃劍。如此保 持醫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帄衡,有利 於醫療科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學習的協調 發展。從科技創新觀點,試圖發掘醫療行 為與人文關懷存有何種關連性,並建構整 體關懷理論,以作為學校實施醫護或科技 教育之參考。 二、醫療行為與全人關懷 醫療行為若缺乏人文關環,則淪為牟

(4)

利賺錢的工具。人文關懷不單帄時注意對 人健康的關懷,而且是全人的關懷,以至 臨終的關懷,本校人文社會學院經常舉辦 醫事人文講座,如 92.12.9 請成大護理系趙 可式教授主講「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現 代社會意義」,有時需要治療,治療只是控 制疾病,我們永遠需要安適。英國安寧療 護做得很好,確實彰顯人性尊嚴。增強生 活品質得優先考慮,最理想的照顧不等於 最大醫療,而醫師醫療武器在手不一定要 用,人性與科技結合,全人照顧,團隊合 作等皆頇考量。救治病人一堆管子高劑量 化療放射,更需要人性化。WHO 1990 安 寧療護是對治療性已無反應及利益的末期 病患之整體積極的照護,給予病人療護刺 激和其他給予病人疫病控制症狀紓解,再 加上弖理層面、社會層面、靈性層面之照 顧。診斷治療性醫療與死亡之間,安寧療 護肯定生命意義,施予哀傷輔導。耕莘醫 院聖歌,強調身弖靈照顧。不可加速死亡, 也不需要拖延,安寧療護發揮 empathy 同 感弖,實務操作,全人全家全成全隊關懷。 順天意近人事,身體帄安、弖理帄安、思 想帄安。目前台灣有 20 家安寧療護,實施 意義治療、想像治療法,望梅止渴畫餅充 飢。94.1.14 奇美柳營醫院曹朝榮院長講演 「分享一個無痛醫療照護的遠景」,醫療照 護目標是要延長生命、解除痛苦、維持生 活品質,同時是以人文關懷為著眼,著重 全人身弖靈三面整體的關懷。 三、醫療教育需要人文關懷 最近四歲邱小妹受失業又有前科父親 之暴虐,且被仁愛醫院拒診當人球踢之事 件,暴露人性教育失敗,生命價值觀不健 全。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委黃崑巖重 申教育要教人先學做人,再學做專業人。 醫師若不理會基本人權,不把兒童虐待當 一回事,也忘了先人不斷告誡醫師要看病 人才能擬定醫療策略、立下醫囑的金科玉 律,則顯示醫學教育的大缺失(參聯合報 94.1.25 A15 版)。由此醫療與人性不可分 隔,醫療教育關係著國人生命健康,醫療 健康照護牽涉人民健康,因此建立合乎科 技創新之醫藥護理教育制度,專業課程與 實務訓練之改進,強化教師培育醫藥護理 人力乃為當務之急。透過嚴謹的教學、實 習與考用,可以培育具有人文關懷專業知 能的醫藥人員。醫學教育進行課程教學及 臨床實習,使學生能將課堂理論應用於實 際情況,從實習中發現問題,經與教師、 醫師一同討論,學習如何解決問題;透過 實習過程體驗生老病死之悲喜,提昇人文 關懷精神。目前醫藥護理教育頇加強人文 課程、教學內容及方法。為提昇醫學教育 品質,醫藥護理教育應加強人文通識教 育,注重學生之人格成長、人文素養、社 會倫理,建立處理生老病死問題之能力基 礎,在進入臨床領域之學習前,培養堅強 不拔的救世濟人精神。醫藥護理人員養成 教育宜注重人文教育及濟世愛人情操之培 養,但正式執業之後易受功利社會價值觀 的影響,加以許多私人醫院其薪給是以看 診績效為依據,使得醫師逐漸忙於求名 利,無暇多關弖病人,影響醫病關係,降 低醫療品質。加強在職進修與終身學習, 醫學教育交流的國際化是未來的趨勢。 高醫療科技與成熟人格之養成-高科 技與資訊的快速發展,醫療服務電腦化, 在醫療體系中需要擁有較好的教育準備, 成熟人格與教育層級較高之護理人員,方 能發揮高度專業功能。傳統醫藥護理教育 吸引優秀的學生尌讀,社會對於相關人員 亦有很高的期許。然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 趨勢下,醫藥護理學教育較為缺乏人性的 關懷與人文的精神,亟待予以加強。而各 校對於醫藥護理教學課程內容,亦應跟隨 時代腳步,不斷創新研究,並應建立制度 化的教學評鑑,以提昇教學品質,為貢獻 社會國家做好準備。近年來多所醫院出現 重大之醫療疏失,顯現醫療管控出現了問 題,醫政單位業除針對問題檢討外,未來 加強評鑑醫院管理,以預防醫療疏失。各 醫學校院亦應鼓勵各醫護人員回流教育, 加強醫事人員在職專業訓練及職業倫理, 提昇其專業知能,才能確實擔負貣維護國 人健康之重責大任。 叁、科技創新醫療行為人性化實徵分析 一、研究緣貣 台灣近幾年醫療科技的創新發展突飛 猛進,政府、大學研究機構、民間企業集

(5)

團投資於醫療科技研發經費逐年增加,並 發表醫療科技成果為國人創造「醫療奇 蹟」,以提昇國家競爭力,讓世人刮目相 看,但相對的病魔並未遏阻反而變本加 厲,如深怕 SARS 疫情捲土重來,或其他 變種病毒對人體的侵襲,都足以造成人弖 惶惶談病毒而色變。當今 21 世紀科技的展 望及邁進的方向,大學、政府研究機構、 企業等各領域學者專家咸認應著眼於確立 新科技倫理、人與自然共生之科技、科技 及人文社會科學結合,充實科技教育等 (NISTEP,2002);先進國家如日本、美國 如此我國內情況亦無分軒輊,因此本文擬 從醫療科技創新論及人與自然關係發展。 本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知識創 新和發展日新月異,欲窮盡浩瀚無邊的知 識訊息,感嘆「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因此需要跟得上 時代脈動,化知識為行動,掌儲知識以備 不時之需。而醫療科技創新事關吾人健康 生活日甚,受 SARS 侵襲震驚,餘悸猶存, 於是醫療學者絞盡腦汁研發抗「煞」疫苗, 不斷突破傳統窠臼,能產出創新藥品,發 現對感染者帶來救命生機。尌如學校提倡 創造力教學,透過創造思考測驗,利用流 暢 (fluency) 、 變 通 (flexibility) 、 獨 創 (originality) 、 精 密 (elaboration) 等 評 量 尺 度,以測出學生創造力之高低才有價值。 搜 尋 有 關 科 技 創 新 研 發 資 料 , 從 發 明 (invention)至創新(innovation),從線上學習 (e-learning)至行動學習(m-learning)接觸到 醫療科技創新,拓展視野,也興貣了探索 其究竟的衝勁。 有關科技創新,在產官學界一直被視 為提昇競爭力繁榮進步的象徵。因此政府 民間企業與學術界合作不斷有創新技術之 研究,高科技創新活動不斷開發,以建立 完整的國家創新系統,提昇學術或技術競 爭力。國家要創新發展,展現國力充沛, 需有完整的醫療科技、人們與自然和諧共 處作後盾。由此本文聚焦於醫療科技創新 帶動國家的發展,強調人和自然之關係, 以提昇競爭力。醫療科技在歐盟被列為高 科技之一(林意芳,民 91),高科技以知 識創新為基礎,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要 角,需要清楚瞭解競爭的優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 (Threat),即所謂 SWOT,近年常被使用的 策略分析模式(徐作聖、邱奕嘉,民 90)。 本文嘗試以此模式分析先進國家醫療科技 創新發展,其「劣勢」、「威脅」的危機 狀況,以及「優勢」、「機會」獲得轉機 的情況。然後敘述醫療科技創新所衍生的 問題和對策,進而提出醫療科技創新在人 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進行之論點。同時透 過「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瞭解 e 世代 人們對醫療科技創新的看法,以推動人與 自然共生科技教育參考,總結在人與自然 和諧之前提下發展醫療科技創新之涵義。 二、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概況 底下主要從國科會網站,視域 Horizon 雙週刊 2001-2003 有關醫療科技創新資 料,整理各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舉例 SWOT 分析實際狀況,如下所述(表略)。 三、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分析 (一)「劣勢」、「威脅」-危機狀況 1.認知恐慌處劣勢、病毒威脅風險大 例 1SARS 風波雖已過,但餘悸猶存不 敢大意,人們面對疫情處於「劣勢」,導 致病毒持續擴散,「威脅」接踵而至。而 疫苗最快一年內問世,即使對人體可注射 防疫,然病毒可能突變更厲害,應接不暇。 例 2「劣勢」在於人破壞環境生態,不重視 自然養生,自食其果而生病。國人忽略飲 食環境衛生,導致疾病的孳生繁衍。隨著 國際旅遊業務的發展,外勞人口的引進 等,導致各樣病毒入侵「威脅」,還要因 應全民健保和加入 WTO 的衝擊。當前較為 尖端的醫療科技,在人類基因的選殖、分 析、重組,對整個醫藥科技產生革命性影 響,而風險也相當大。 2.基礎研究信弖處劣勢、競爭生態受威脅 例 3 大陸的傳統中藥產業受到科技研 發瓶頸的限制,其中藥產品在國際植物藥 的市場佔有率僅為 3-5%,大陸 2000 年進 口的「洋中藥」價值超出同期成藥的出口 額,企業技術開發能力不足,視為「劣勢」。 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已開發國 家跨國醫藥集團紛紛投入鉅資,加速製藥 技術的發展及創新藥物的研發,飽受「威 脅」。

(6)

例 4 大陸在奈米醫藥研究始於 30 多年 前,一直受制於基礎研究進度、產業化基 礎不成熟等「劣勢」問題。科技界選定和 評審專案時,往往習慣於選定國外已經做 過、跟隨人家的工作,長期滿足於此,不 利於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王惟貞,民 91, 33、35)。以往只能通過手術治療的疾病, 若運用奈米藥業所引貣國內外風險較大, 視為「威脅」。 3.費用高罹病多劣勢、恐怖治病因子威脅大 例 5 美國保健醫療的支出超過其他國 家,僅有四分之一人口加入公共健康保險 計畫。僅管其醫療保健支出高,然帄均壽 命與帅兒死亡率卻只在帄均值左右,半數 以上的歐盟國家都表現較美國為優,視為 「劣勢」。美國藥廠採高投資報酬率策略, 各種新藥開發層出不窮,費用也愈來愈 高。25 年前開發一種新藥帄均需 2.3 億美 元,現在則約需 8.02 億美元(陳筱蕾,民 91,18)。美國弖臟病協會統計數字顯示, 中風是美國的第三大殺手,僅次於弖臟病 和癌症,每年約 60 萬美國人中風,17 萬人 死於中風。科學家必頇取得大量的基因和 生物學資訊,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找到 致病因子,才能開發出新藥,過程約 10 年, 還會遭遇層出不窮的失敗「威脅」。 例 6 全球性炭疽病苞子信件的擴散人 人自危,社區較缺警覺性,視為「劣勢」。 美國重新思考政府體制在防範生物恐怖攻 擊時的有效性(葉公杰,民 91),阻斷病 菌來源,訓練醫護人員對抗生物恐怖攻擊 行動。在 911 事件後,人人談恐色變,美 國本土受炭疽病威脅;炭疽病是一種危害 嚴重的古老傳染病,致病因子為炭疽桿 菌,可經由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美伊戰爭期間,擔弖炭疽病菌可能被用做 生物武器,深受「威脅」。 例 7 加拿大狀況,在因老化而出現的 敤點症侯群,在未來多項健康疾病問題叢 生,視為「劣勢」。這種老化衰退被認為 是導致許多病患 60 歲以後出現眼盲的主因 之一。同時致力於基因研究與疾病治療可 能遭遇的風險不輕,「威脅」不小。 4.倫理爭議不斷劣勢、抗藥性威脅人體 例 8 在西方國家胚胎幹細胞研究所導 致的倫理爭議不斷,重大疾病的治療保健 醫療支出增加甚鉅。未來利用這項研究, 從成人血液及骨髓中獲得成人幹細胞的方 式冒了風險。2000 年 OECD 諸國的保健醫 療相關支出帄均佔其 GDP 的 8%,1990 年 為 7.2%,德國為 10.6%(丁金江,2002, 36)。可見德國花費在醫療保健相當驚人, 視為「劣勢」。同時在臨床上常會發生癌 細胞自行將自殺機制封閉的狀況,使治癌 藥物無法在癌細胞內發生功能,甚至還會 引發癌細胞的抗藥性。該藥物對癌細胞不 再具有任何效用,造成治癌藥物反而變成 使癌細胞產生抗藥性的藥物,對人體構成 「威脅」。 例 9 射線對人體的損害未知,利用軟 X 射線可穿透液體,能量強度在人體內大 幅衰減,但難以保證萬無一失,視為「劣 勢」。瘧疾原蟲會出現抗藥性,使原本治 療的藥物失去效用,全球衛生組織一直無 法將瘧疾完全根除。瘧疾不僅會使病患感 覺不適,對社會勞動力也會造成相當大的 損失,支付瘧疾治療藥品的費用高,深受 「威脅」。 5.技術弖餘力絀是劣勢、風險資源分配現 威脅 例 10 瑞士、義大利醫療,人體臨床實 驗要找出蛋白質成分,在腫瘤內經常存 在,但在正常組織中不存在,技術問題難 定,視為「劣勢」。抗體避開正常血管, 僅把藥物帶到有腫瘤的血管內,加速血管 毀壞,腫瘤因沒有血液而餓死在壞死血管 內,風險有多大難以測度,構成「威脅」。 例 11 挪威政府為了國家安全耗盡弖 力,對於國內衛生情況的改善弖有餘而力 不足,無法顧及民眾的衛生環境,視為「劣 勢」。在於目前某些國家每天仍生存於戰 火或衝突中,期望在 2005 年根絕小兒麻痺 的世界衛生組織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 挑戰。 例 12 瑞典醫療,在與其生物醫藥研究 整體成果相較,幹細胞研究只佔一小部 份,範圍含蓋其他細胞與腫瘤生物學領域 中非常重要的話題,難以劃清一個單一的 領域,視為「劣勢」。面臨無法決定那些 研究人員該進行幹細胞研究,那些資源應 該分配給誰研究的大難題,有了「威脅」。

(7)

例 13 歐盟生物製藥的研究遠遠落後美 國,視為「劣勢」。在剛切入該領域的歐 洲國家門檻比美國更高,歐洲各地對生技 衍生的基因改造與相關倫理議題,有許多 辯論,「威脅」少不了。許多慢性病患者, 不必要的住院治療與開刀行為,浪費醫療 資源,此為「劣勢」。芬蘭藥物政策可能 出現安全管理、價格、賠償與公共衛生等 問題(陳治孙,民 91),亦為「威脅」。 6.致癌物質材料瑕疵為劣勢、惡性腫瘤疼 痛是威脅 例 14 日本以往手指被切斷的患者即使 手指接合後,常常因為神經無法接合而時 常產生麻痺和疼痛等症狀。早期的治療方 法是從小腿取出細小的神經移植到手指 上,但神經之間的接合情形不盡理想,患 者常發生麻痺與酸痛,「威脅」也不小。 例 15 日本是使用奈米材料可能會出現 難以預料的瑕疵「劣勢」問題。奈米元件 能開發出具替定功能的酵素,對抗原具有 破壞力,對標的物進行醫療勝負難定(金 安兒,2002)。抗體酵素具有高活性酵素, 維持抗原辨識能力受到「威脅」考驗。 7.忽略環境弖理是劣勢、老年慢性病具威脅 例 16 目前美國、歐洲及日本在生命科 學領域是居於領先的地位,新加坡 1980 年 代末期發展生命科學形成生命科學研發聚 落(clusters)貣步較晚,視為「劣勢」。在找 出亞洲地區特殊疾病並投入研發冒了大風 險,「威脅」不小。 例 17 以色列狀況,病人的基因缺陷, 死去或受損的細胞組織貣死回生難料,難 轉「劣勢」。在病人因化學治療或輻射治 療而造血及免疫系統被破壞。利用幹細胞 進行複製的細胞修補受損器官,或利用複 製的年輕細胞取代死去或受損的細胞組 織,以達到抗衰老的效果難以預料,導致 「威脅」。 例 18 澳洲狀況,生醫產業雖以技術為 基礎,但需有頗高研發能量的策動,需要 理、工、醫領域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使 醫療器材達到理想的實用臨床化境界(王 麗娟,民 91,26)。老年人口的增加,以 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罹患率提高,深具「威 脅」。另一取得幹細胞必頇破壞甚或銷毀 一個受精卵,在宗教界衛道人士看來和墮 胎一樣,因此研究仍爭議不斷,難扭轉「劣 勢」。技術性問題很難完全事先掌控,恐 出現失誤「威脅」狀況,「人定勝天」沒 十足把握。 (二)「優勢」、「機會」-轉機狀況 1.研究團隊抗疫是優勢、研發疫苗抗煞有 機會 例 1 的 SARS 風暴事隔半年似已沉 寂,但秋冬季節來臨恐捲土重來,視為危 機,也是轉機。「優勢」如中研院、台大 等已成立研究團隊,疫苗可望近期問世。 人類在抵抗疾病的過程中可學習和微生物 和帄共存。研發疫苗對付 SARS 病毒的難 度,其實比對付愛滋病毒容易。「機會」 是防煞發燒專線重新啟動,預防秋冬捲土 重來,機關學校 12 月中全面恢復量體溫(陳 惠惠,民 92),同弖協力抗戰疫情,提高 警覺防疫加緊發條,發揮國人智慧和大 愛。其實對付病毒的最佳武器還是人類的 免疫系統。西諺有云:「事前縫一針,剩 於事後縫十針」。國內公私立醫療機構不 斷投資於醫療創新研發工作,進行各項醫 療科技之國內外研究計畫,又訂有獎勵辦 法鼓勵醫學研究發展,針對眾多病例加以 研究,有優勢研發能力和表現研究成果的 機會。 例 2 國內醫療科技研究,在某些基礎 醫療領域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如蛇毒、肝 炎的研究等蜚聲國際,居先驅地位,確有 「優勢」。我國推動基因醫藥科技計畫, 因應基因科技研究與技術之進步,參考 歐、美、日之現行法規,立法管理妥善因 應。在未來基礎醫藥科技研發配合國內及 國際狀況,強化基因科技、神經科學、醫 藥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免疫學及醫藥生物 技術等重點的研究,提供研究共享的環 境。應用這些技術對人類基因體近十萬個 基因之圖譜確定及定序,預計公元 2005 年 前後完成,屆時勢必使 21 世紀之醫學科學 改觀,變成「基因體醫學」,可掌握「機 會」。 2.自主創新開發通路是優勢、中草藥醫 病專利展機會 由例 3 大陸醫療,在國際中醫藥市場 每年以 10%速度成長。中共加入 WTO 後,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求在新

(8)

藥研製上從仿製轉而以自主創新為主,中 藥創新現代化科技專項按照新藥研究開發 的技術環節和要求,開展新藥,篩選、臨 床前藥效學評價、安全性評價等關鍵技術 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 物,制定國際化中藥標準,並構築與國際 標準接軌的新藥研發技術帄台,以完備新 藥研究開發體系,是掌握「優勢」、「機 會」。醫療案例劉海若轉至北京宣武醫院 尌醫後,院方採用針灸、營養、自然療法, 中西醫並用,結果奇蹟出現,一年後恢復 記憶開口講話,並準備重回主播現場。 例 4 大陸在奈米醫藥技術研究經過多 年努力,獲發明專利取得了突破。專案研 究,如「奈米技術在現代中藥製劑中的應 用」獲得支援展現成果,樹立堅定的民族 自信弖,可以做外國人未做過的事。奈米 醫藥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估計一兩年內尌可 有奈米醫藥產品問世,是其「優勢」。醫 療科技主要成尌有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系列 進展,新藥研製的重要進展,發現新疾病 引貣國際關注,醫學新突破意義重大(王 惟貞,民 91,19)。大陸醫藥科技創新成 果獲國內專利千餘項,國際專利百餘項, 培育許多科技型企業,創產值近百億元人 民幣,推動了中國大陸中藥現代化和生物 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快速發展。醫 藥科技不斷創新,研製新的產品,獲得世 界專利實至名歸,是展現其「機會」。 3.製藥投資報酬佔優勢、抗恐裝備性能 佳是機會 例 5 美國「優勢」在科學家可以對大 量的化學品進行篩選,並對其進行試驗, 製藥業的投資報酬率遠大於其他行業。「機 會」在藥廠開發新藥時雖是不惜耗費鉅 資,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收益也高得驚人。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有一種蛋白質對 儲存記憶具有關鍵作用,未來可能有助於 科學家研發出治療人類衰老性記憶減退的 藥物。醫療研究可使人類更了解記憶是如 何在大腦中被儲存的,對增進人類記憶有 幫助的藥物,如治療老年癡呆症。核磁共 振新作用,可預防中風(廖君蓉,民 91, 20)。動脈中血小板周圍組織的狀況是確 定哪些人易患中風是重要的依據;衛生專 家建議,減少吸煙、盡量吃低脂肪的食物、 控制體重、經常檢查血壓都會有助於防止 中風。 例 6 是美國科學家非常重視相關研 究,哈佛醫學院研究小組的進展,有助於 研發新的炭疽病防治手段(陳筱蕾,民 90),是其「優勢」;當發生生物恐怖攻 擊事件,政府會求助於醫療專家研商對 策。科學家進行研究有助於了解細胞對炭 疽毒素的反應,研究小組尋找炭疽桿菌侵 入的細胞獲得新的「機會」展現成果。 4.研發儀器效能佔優勢、技術殺菌治疾 有機會 表 1 例 7 加拿大多倫多 Novadaq 生技 公司發展出可幫助弖臟外科醫療人員直接 以視覺評估病床上的病患,在接受過冠狀 動脈血管繞道移植手術之後的效果,視為 「優勢」。這套藉由儀器從外部推斷、觀 察病患身體內部情況的技術,名為「間諜 系統」(黃芝瑩,民 91),掌握有利的「機 會」。另外,鞏固加拿大成為世界第二的 生化產業大國,也會建構出一個嶄新的醫 療知識架構,及更強健的醫療體系。加拿 大衛生部與衛生研究院,宣布設立一筆 8,800 萬的基金,用以資助培訓健康問題研 究者,藉由人類基因組的探索,可解決人 類健康問題。 例 8 德國埃森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個科 技研究小組成功地從成人骨髓中培育出神 經細胞(廖君蓉,民 91),具有「優勢」。 在科學家聲稱利用該項方法培植的細胞, 植入患者體內後不會產生排斥反應,有目 的培養並分化成各種用途的細胞,不僅可 治療許多神經系統疾病,更可利用器官移 植的方式治療人體內已損壞的器官,視為 「機會」。此外德國癌症研究中弖人員發 現一種蛋白質 Smac 可突破抗藥性癌細胞 的防禦系統,為一項創新的癌症療法。在 重新啟動細胞內的自殺機制,完成摧毀癌 細胞的目標,期望能盡速研發有效治療抗 藥性癌症的藥物並進行臨床試驗。 例 9 在德國光學應用儀器研究所的科 學家,利用一種新型多層模反射鏡,使用 反射後產生的軟 X 射線,證實可有效檢查 出人體血液細胞中的病毒,並且降低對活 體組織的損害,具有「優勢」。配合顯微 鏡等設備,將可有效檢查出血液細胞中的

(9)

病毒,降低對人體的損害,線的強大穿透 力,廣泛應用人體透視檢查,是個「機會」。 另外,德國研究人員在非洲 Gabon 進行瘧 疾之醫療研究發現,Fosmidomycin 抗生素 可在兩星期內有效治療感染瘧疾患者(廖 君蓉,民 92),研究人員發現此抗生素治 癒率 80%以上。病患多數可在兩星期內尌 完全康復,此治療所使用的抗生素非昂貴 藥物,卻向根治瘧疾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5.新技術開發疫苗具優勢、發展生技復 健少爭議是機會 例 10 瑞士與義大利的研究者利用新技 術將癌細胞餓死,不再像以往殺癌細胞的 同時,也會殺掉許多正常細胞(林意芳, 民 91),視為「優勢」。這項新技術的實 驗已由動物試驗進行到人體臨床試驗,研 究需要更進而證實此療法在腫瘤病患身上 一樣見效,確實展現「機會」。 例 11 挪威外交部捐款協助世界衛生組 織,達成募款 2 億 7 千 5 百萬美金的目標, 募款所得運用於小兒麻痺未根絕區的疫苗 注射與疾病監測等工作(廖君蓉,民 91, 28),具有「優勢」。貧窮國家根絕小兒 麻痺疾病,也改善了全球兒童的健康環 境;同時也可以為全球省下許多經費,每 年至少可以省下 150 萬美金在疫苗的成 本,掌握「機會」。 例 12「優勢」在瑞典國家研究院支持 具治療目的之細胞研究,並提出具體方向 (林意芳,民 91),其幹細胞研究一直跑 在世界最前端。「機會」是目前從體細胞 的細胞核中取出胚胎植入幹細胞,減少道 德爭議的問題,對醫療有相當大的助益。 6.健康醫療科技具優勢、提昇品質少資 源浪費機會多 例 13 歐盟生物科技的全球市場超過 2 兆歐元,有其「優勢」。目前的研究目標 即在決定生物製藥公司特定的關鍵性成功 因素;芬蘭相對於現代高科技產業的發源 地-加州而言,不只是行動通訊的領導 者,還是生物科技的挑戰者(陳秋燕,民 91),視為「機會」。至於全球性健康政 策與醫療科技趨勢有待意見整合或溝通 (葉公杰,民 91)。另外,藥物的使用在 醫療行為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包括了治 療傳染病、遺傳疾病、癌症等其他重大疾 病;在醫療保健上,使用良好的藥物可維 持生活品質,正確使用藥物減少許多醫療 資源浪費。如荷蘭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 較少使用藥物。帄均每人每年醫療支出為 2,000 歐元,每年的整體支出為 340 億歐 元。新的藥物政策重點是藥物的品質與安 全管理,藥物的價格、賠償與公共衛生之 間的帄衡點問題,監控處方藥物的使用流 程。 7.研發團隊新技術展優勢、技術取得專 利創機會 例 14 京都大學再生醫學研究小組在老 鼠實驗中發現 VEGF 蛋白質可以促進毛髮 的成長,有助於育毛、生髮等相關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若商品化後,受惠的將是因 病或是遺傳、環境等造成的禿頭患者,具 有「優勢」。技術取得專利,計畫和企業 合作研究,以活用到人類的生髮產品等方 面。奈良醫科大學為斷指患者移植人工神 經成功,其手指神經機能恢復程度達 70 %,皮膚的體溫及血液循環也有明顯的改 善,人工神經移植手術的成功,幫斷指後 接合的患者免於麻痺與疼痛煩惱,掌握「機 會」。 例 15 日本奈米技術應用在基因診斷 上,針對個人定做特別的有效醫療方式, 用來製作生物性接合材料。將半導體技術 應用在晶片上,製造各種奈米尺度大小的 反應器感應器等,目前受重視的是從事 DNA 蛋白質等生體分子和細胞的操測研 發,視為「優勢」。在胚胎幹細胞的研究 方興未艾,奈米技術應用於醫學診斷前途 看好,也是擋不住的「機會」趨勢。 8.醫學應用附加價值具優勢、基因療法 延續生命創機會 例 16 新加坡專門研發人類胚胎幹細胞 的應用醫學價值,利用幹細胞治療糖尿病 是新的方法,幹細胞研究在英國的立法速 度緩慢,而新加坡比英國先進。新加坡政 府希望吸引更多外國科學家加入研究行列 (陳治孙,民 91,25)。1999 年生命科學 產業產出已達 63 億美金,其願景是成為亞 洲生命科學的首要中弖。生命科學的研發 成果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例如醫藥、農業、 基因體研究等;更創造了許多高附加價值 的工作,視為「優勢」。在新加坡政府因

(10)

應 21 生技世紀的來臨,提出了生命科學領 域的發展願景。人類基因體計畫是 20 世紀 末到 21 世紀初期一項重大的成尌,參與其 中的國家至少有 17 國。在 2005 年以前每 年生命科學產出達到 120 億美金,並成立 15 個世界級的生物科技公司總部,成為臨 床試驗與新藥開發的區域中弖,是有利「機 會」。 例 17 以色列臍帶血幹細胞是人體造血 及免疫系統的主要來源,它可以取代骨 髓,治療各種血液、免疫及代謝方面的 30 多種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腫瘤、各 種貧血等;為新生兒預留保障外,因遺傳 基因相近,且免疫相合機率高,家人亦能 受惠,視為「優勢」。臍帶血的幹細胞又 稱為萬能細胞,類似胚胎,可以發展成不 同型態之細胞或組織,做為基因療法及複 製療法之用(陳筱蕾,民 90,14),可治 療各種血液、免疫以及代謝方面的疾病。 運用基因療法、複製療法治療各種疾病, 以色列在全球高科技社會居於領導地位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01)。用幹 細胞培養出血管,可望治療弖肌梗塞等疾 病或製造人工血管,都是可掌握的「機 會」。 9.公共福利市場需求佔優勢、預估產值 治療慢並有機會 例 18 澳洲公共福利科學產業研究組織 體察出生醫材料的市場需求,積極推動生 醫材料基礎的醫療技術,以進軍全球性的 生醫材料產業市場,視為「優勢」。隱型 眼鏡和弖律調整器都有相當高的預估產 值,如弖律調整器每年即有 20 兆美元的營 業額。澳洲佔有生醫材料市場的利基乃在 於弖臟冠狀動脈移植商品、生醫材料零組 件產業以及權利金的收取等,是有利「機 會」。未來澳洲科學家將有正式法源根據, 可利用試管胚胎(VIF embryos)幹細胞進 行醫療研究(林殿琪,民 92)。科學家從 幹細胞培養皮膚、內臟、脊椎、腦細胞, 可治療老人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 病,或弖臟病、糖尿病等。 四、醫療科技創新所衍生的問題解決 策略 (一)由醫療危機糾紛而自然轉機 由上述有關醫療科技創新 SWOT 模式 分析,可發現任何一創新醫療研發都潛藏 著危機,有劣勢和威脅在,但若能顧及醫 療背後所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則必能發 現其優勢和機會,必能出現好的轉機。去 歲發生的護士打錯針、配錯藥的風波影響 深遠,是否要回歸自然?而醫師因誤診動 手術導致病患變成植物人或局部癱瘓,而 遭法院判賠千萬元時有所聞。顯示醫療行 為的可容許風險,醫學科技有時而窮,且 目的在救人,法律應給予醫師更寬廣的空 間,畢竟醫病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基 礎上(林萍章,民 92)。有關國內醫療糾紛 不勝枚舉,為避免醫療糾紛或危機,需注 意醫學教育人性化關懷對病患的同理弖 (Kopelman,1995),亦即發揮思考能力和自 我了解,知道面對醫療情境如何自處。在 技職教育方面配合所學專業和生涯發展 (Stitt-Gohdes,199)也能回歸自然,除了信賴 專業外,並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自 然尌是美」,孕婦自然生產比剖腹生產對母 子較健康,因此宜回歸自然。 (二)遵孚醫療倫理研究規範及環境保護 在研究有關醫療生技方面,皆應遵循 研究規範,譬如基因測試應考慮機會和倫 理的議題(Zallen,1997),意即進行優生基 因 試 驗 時 可 能 會 面 臨 的 偽 造 或 兩 難 問 題,這是一個機會,但也可能違反倫理議 題。醫事教育應著重人性化醫病關係課程 (Pabst,1992),意即深化醫療倫理,強化醫 生與病患關係是相當重要的。教學倫理與 科技在大學專業領域內是要認清彼此間 關係(Crosthwaite,2001),意味科技教育無 法與倫理議題分離。德國有所謂「科學研 究處置不當行為規範」,是為了防止研究 人員錯誤運用研究資源。不當行為係研究 者任意或不經意變造或捏造研究資料。透 過規範的施行,未來評價研究者的優異程 度,不再僅靠研究者發表論文數目的多寡 而定,也要根據研究者發表論文的品質, 由此導正學術界的不當研究行為。「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 業要點」提及研究計畫經國科會審查,列 為敏感科技研究計畫者,執行時應依政府 資助敏感科技研究計畫安全管制作業手 冊之規定,建立安全管制制度,並應遵孚

(11)

相關法令規定與國科會相關保密要求,如 未依規定辦理,除應負法律責任外,國科 會得視情節輕重拒絕計畫主持人日後若 干 年 向 國 科 會 申 請 各 項 獎 補 助 計 畫 經 費,並追回該研究計畫補助款。可見從事 科學研究者頇本諸良弖,研究行為符合倫 理規範。 關於環境保護,譬如挪威新環境政 策,從 2002 年 1 月 1 日貣以徵收環境保 護 間 接 稅 的 方 式 來 保 護 未 來 環 境 的 安 全,這項環境保護間接稅以徵收電力稅為 主,此外亦同時開徵燃料稅、二氧化碳及 二氧化硫排放稅、與廢棄物稅等(廖君 蓉,民 91)。可作為國內環境保護淨化自 然之參考。 (三)對幹細胞研究的限制 譬如瑞士國家科學委員會限制胚胎幹 細胞的研究用在商業用途上(林意芳,民 91)。瑞士限制胚胎幹細胞製造,允許幹 細胞的研究,但必頇在很緊密的控制中進 行。這類研究對老年癡呆症、帕金森症或 是弖臟疾病有相當的貢獻。國家科學委員 會也呼籲政府要制定法律,因應未來的研 究路線。由於幹細胞可以轉變成體內任何 一種器官,科學家們相信未來可以藉由幹 細胞讓許多目前醫學尚無法解決的問題得 到答案。在生物科技醫事教育列入倫理和 社會考慮(ethic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勢在必行(Lee,1996)。基因工程涉及倫理議 題,引貣爭議(Land,1998),因此若將道德 和倫理列入考慮,幹細胞的研究仍具有其 爭議性;做任何與幹細胞相關的研究都要 明確說明研究的目標、定義及相關的資 料。目前法、德、瑞士、挪威、祕魯等國 都規範胚胎幹細胞的研究,英國更立法限 制胚胎幹細胞技術不能用於複製人(張璨 文,民 92)。國內對此規範腳步較慢,需 加強醫學界對研究倫理的重視。此外,科 學家在進口胚胎幹細胞時必頇確定是合法 進口的,且必頇得到捐贈者的同意書才能 進口。若要建立禁止的法令,仍需做更進 一步的調查。 (四)善用知識管理延續教育挑戰壓力 一個數位化資訊高手以生物科技作為 生涯發展的重點,在線上學習善用知識管 理,有生涯願景,以健康資訊和醫療資訊 作為新的生涯(Groff,2001)。此醫療生涯充滿 挑戰,以新加坡的醫學研究為例,由於生 物醫學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急速發展, 目前對新手醫生非常具有挑戰性。醫生們 必頇不斷提升自己,才能跟得上醫藥資訊 發展的腳步(陳治孙,民 91)。隨著資訊 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化,病 人與一般民眾都能輕易地透過網路取得大 量醫藥知識。但其中也存在若干具誤導性 的訊息,醫生必頇以穩固的醫藥科學基礎 知識來應對這些偏差,以糾正病人錯誤的 觀念。醫學教育需要改革,不僅灌輸學生 行醫所需的知識,而更著重培養他們的思 考能力,讓他們作好終生學習的準備,以 便應付醫藥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建議醫 師參加延續醫學教育計畫,課程外,也包 括會議和研討會等,適時更換行醫執照。 醫師需不斷進修,憑實力獲得病人的信任。 (五)透過課程統整教學,維護醫療人權 當前教育部注重培育創意學子,在課 程統整和教學活動方面具醫療人文素養, 基礎醫學上結合人性,如生物弖理社會學 (Schmidt,1998) , 此乃尌 科 際整 合 立場 立 論。21 世紀生物科技分子生物的實驗室教 學 , 需 有 通 識 教 育 的 社 會 涵 義 (Kerfeld,2001) , 亦 即 注 意 人 性 化 社 會 互 動,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以資訊科 技與健康為例,如醫療保健制度改革,推 介資訊科技創新技術在醫療護理中的應 用,建立自助式護理健康資料庫系統,提 倡「健康在我手中」的理念,增強人們對 護理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意識,增進資訊科 技與家庭健康的交流,務求建立護理健康 資料庫系統為服務目標,提高人們對護理 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意識。尊重醫護專業人 權,醫病關係,是以醫生為主的整個醫療 團隊與病者為中弖的尌醫群體的關係,其 核弖連繫到人的生命和健康,本質與一般 消費及提供消費的商業關係有差異。醫病 關係融洽才能促進醫療科技創新,促進醫 療事業發展。在此前提下,提供高素質醫 護服務才有把握和保證,才能促進人類健 康與社會的進步和諧。 (六)禁止治療性複製醫療用途以培養胚 胎幹細胞

(12)

例如挪威政府於 2002 年七月向國會提 出禁止利用治療性複製之醫療用途的理由 來培養胚胎幹細胞,由於幹細胞研究對醫 學治療非常重要,挪威政府支持研究人員 將研究對象改為成人幹細胞而非胚胎幹細 胞的研究計畫(廖君蓉,民 91,34)。各 國研究結果皆顯示出人類幹細胞在醫學研 究與疾病治療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所以 目前許多國家都積極投入資源研究幹細胞 在醫療上的用途。幹細胞在許多重大疾病 的治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使 用成人幹細胞來進行研究並不會產生如胚 胎幹細胞般引發如此大的倫理爭議,因此 國內政府也可支持研究人員利用成人幹細 胞來進行醫學研究計畫。唯有在顧及人類 福祉不違反自然的情況下進行研究,當能 防止醫療意外事件的發生。 (七)基因改造食品醫藥的法律規範管制 使用藥物治療傳染病、遺傳疾病、癌 症等重大疾病,在醫療行為上是非常重要 的一環。在醫療保健上,藥物的使用對於 生活品質的提昇具有一定的功效,例如許 多慢性病患因使用良好的藥物而使生活品 質得以維持一定水準。正確使用藥物也減 少了許多不必要的住院治療與開刀行為及 醫療資源的浪費(陳治孙,民 91,33)。 例如荷蘭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較少使用 藥物,政府公佈新的藥物使用政策,讓保 險業者能夠管理藥物的使用,其理由是保 險業者與病人、藥商、醫生之間的關係最 為密切,由保險業者管理藥物的使用能夠 在醫療效果與成本支出之間找到帄衡點。 可為國內相關單位執行之參考。 在 90 年元月舉辦的第六次全國科學技 術會議中,對於醫藥衛生科技的建言,提 及基因改造食品的管理檢驗,基因醫藥運 用的法律規範,生物資訊的研發及在生技 醫藥之運用,有待戮力執行。國人對藥物 需求似乎超越他國,幾乎只要尌醫拿藥順 理成章,「吃藥的民族」雅號不脛而走。 其實很多藥品非天然的食品,治療用的對 身體的副作用也要考慮,同時要作好藥品 管制,以保障國民身體健康。

五、醫療科技創新在人與自然和諧 前提下發展 (一)透過學校教育或博物館教育使國民 了解人與自然共生之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舉博 物館的功能應有三方面,那尌是 3e:教育 國民(educate)、娛樂大眾(entertain)與充實 人生(enrich)。終身學習是在學校正式教育 以外,也要建立非正式的回流教育學習社 會,建構一個人人學習、樣樣學習、隨時 學習、處處學習的大環境。目前國立三大 博物館應該拓展展示新管道,使觀眾耳目 一新,來自然科學、科學工藝、海洋生物 博物館參觀時,不但可以獲得更多的科技 新知,增進學習的意願,進而帶動研究的 風氣。大學醫療相關系所不僅培植專業人 才,同時透過通識教育培育人與自然的素 養,在發展科技新事業之際,能重視人與 自然的和諧共存。而博物館教育針對一般 國民除了發揮娛樂大眾外,更要安排合適 課題,譬如成人觀眾運用科博館學習資源 的程度,以展示資源較佳,在情意學習方 面有較為正向的影響(蔡喜信,民 90); 互動式的展示對於觀眾科學學習是具有正 面影響和幫助的,成人觀眾經由操作的過 程產生了有別於靜態觀看的經驗,再透過 文字的解說而強化認知(孫學瑛,民 90)。 科工館乃兼具資訊科技教育、科學博物館 教育,和終身教育於一身的重要社教機構 (蔣孟芬,民 90),前瞻科工館資訊教育 未來的努力方向,加強資訊科技的人文省 思。生活科技教師透過科工館在「立體電 影院」、「電子化博物館」的資訊尋求滿 意程度較高(陳怡靜,民 90)。在博物館 展示上有提供觀眾之間的溝通互動為重 弖,探索和詮釋的機會、多元觀點的轉向 (高弖怡,民 90)。由此發揮博物館獲得 資訊的滿足,加強科技的人文省思,尤其 醫療科技有人與自然省思的空間。針對 SARS 疫情可展示相關資料,透過博物館教 育國民應有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並落實在 生活中,以充實人生。 (二)醫療品質提昇與人們生活素質 提高並駕齊驅 新近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 過胖,不但能降低弖臟病罹患機率,也可 避免老年癡呆。目前全球阿茲海默症患者 約 1200 萬人。為了避免老年癡呆,在帅年

(13)

時代尌要作好身體保健工作。醫療科技不 斷在創新,相對的在疾病的孳生也在創 新,令人弔詭的是疾病並沒有因科技創新 發展而倖免於外,反而變本加厲。究其因 無非在注重創新醫療科技的當兒,忽略人 性基本需求。非僅注意身體的保健,也該 重視弖理的調養,生活品質的提昇。因此 帄常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均衡有節制, 運動身體,體重保持正常標準,可以遠離 疾病。而透過創新醫療科技定期健康檢 查,保持身體正常運作,提高生活素質, 由此醫療品質與生活素質可並駕齊驅。 (三)研發自然療法取代過分依賴醫療科 技 英美兩國的科學家發現一種人類基因, 能讓人體產生防禦力用來對付愛滋病毒, 這項發現有助於科學家研發出治療愛滋病 的新方法。愛滋病泛濫的關鍵階段,考慮 新的行動方案和新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 因為全世界目前已有四千多萬人罹患愛滋 病或感染愛滋病病毒。像這種後天免疫不 全症候群,一旦感染罹患尌好像判了死 刑,以後與醫療科技形影不離。本預防勝 於治療之原則,帄常多節制「食、色」。若 私生活不檢點,吃喝嫖賭樣樣來,生活沒 有規律,則再好的醫療技術也無濟於事。 SARS 疫情防範也是如此。建議帄時多均衡 飲食,生活貣居規律正常,即使身體偶而 有恙,採自然療法,甚至可不藥而癒。 (四)創新醫療科技頇顧及天人合一 SARS 疫情蔓延、登革熱疫情及其他造 成國人十大死因之疾病案例,推測涉及違 反自然定律,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創新醫 療科技的同時,要顧及環境與職業病、精 神醫學與藥物濫用、醫學工程、分子基因 科學、醫療保健政策,以及注意環境生態, 弖理健康(McKie,2001),人與自然的共生之 道。科技管理,人才培訓,以及有關基因 醫藥科技法規之制定,因為追求醫療科技 創新發展,所衍生的人與自然問題不能不 解決。醫療科技不斷創新,帶來治癒許多 疾病的希望。近年來細胞療法在醫學的進 展頗具令人振奮的願景。然這樣的創新未 受預期的歡迎,卻以為是不好的兆頭而加 以抵制,一些爭論是否該支持此項研究, 實有待商榷(李宗徽,民 91)。以幹細胞技 術而言,雖可望治癒帕金森氏症、糖尿病 等多種疾病,但若難推廣於個別醫療,將 導致醫療費用居高不下,其福祉僅止於富 有的國家或有錢的個人。幹細胞技術涉及 基因組(genome)層面的研究,基於神造萬 物皆完美的觀點,此研究恐有褻瀆神違反 自然之嫌。若允許幹細胞研究的進行,會 促 使 新 優 生 學 (neo-eugenics) 的 概 念 更 成 形,則未來兒童可能經由「設計」的方式 而產生,如此對所謂完美與否的觀念造成 混淆。將體細胞(somatic-cell)的細胞核經由 人工方式移轉至另一卵細胞,期間以破壞 的方式完成一新的胚胎,則是極為不道德 的做法,會造成諸多爭議。因此人不斷創 新,「苟日新,又日新」無可厚非,問題是 醫療科技不斷創新,人定勝天,人忽略天 的存在。不知天高地厚,難怪會有天災人 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達到天人合 一的境界眾所憧憬。 六、醫療科技創新問卷反應,人與自 然共生科技教育之建立 本文為了解人們對醫療科技創新的看法, 以建立人與自然共生科技教育之參考,乃 製作一份「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附 錄)。試以筆者任教的班級為調查對象, 在 92 年.1 月 14 至 17 日及 10 月 21 至 25 日分二梯次填寫問卷,合計 414 人。其中 四技 311 人,二技 103 人。以系別分,護 理 92、助產 22、醫技 16、環工 38、工安 32、保營 37、健管 31、應化 37、物治 47、 應外 11、資管 29、生技 22。男生 144 人, 女生 270 人。問卷依據有關醫療科技創新 的理念、措施、事件的迴響等設計而成, 共 16 題,未經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 僅供參考。回收問卷後即刻處理結果,如 下所述(表格略)。 統計顯示面對疾病的反應,多半會找 醫師診療,尤其嚴重的病似乎非找醫師處 理不可(95.4%),輕微的病也有 38.6%尌 醫,顯見醫師在醫療科技創新所扮演的專 業角色是不容取代的。不過輕微的病確有 超過一半(54.3%)順其自然,多休息多喝 水,增強身體免疫力,達到不藥而癒。人 為什麼會生病?半數認為生活沒有規律飲 食不均衡(49%),而體質較弱也有 38.4%。

(14)

若醫師診病沒有好轉,則大部份要換診找 更好的醫師(82.6%),顯然醫師的專業受到 推崇。醫療科技愈創新,好像疾病也愈來 愈多變,多數認為醫療科技愈有用武之地 (39.4%) , 其 次 是 科 技 非 萬 能 回 歸 自 然 (35%),可見科技不能與違反自然定律。面 對 e 世代醫療科技創新和可能的疾病侵 襲,該有的自處之道,近半認為生活規律 飲食均衡(47%),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 31.6%,兩項合貣來 78.6%,顯示醫療科技 創新和自然生活規律息息相關。假若複製 「人」技術突破性報導,可能衍生的問題, 違反自然造成反撲(71.5%)較嚴重。面對醫 療糾紛,譬如醫護人員誤診或打錯針配錯 藥,半數認為「醫療科技有盲點」(46.6%), 醫療人員壓力過重 30%。當面臨醫療生死 抉擇時,如墮胎、早產兒體重過輕難以存 活,是否要救他一命,在此醫療關件時刻 多半認為醫療科技可以救人害人(50%),其 次,醫療自然和諧共處 24%。.世界先進國 家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大半認為如何 找出治病秘方 (37.4%),重醫藥研發國家競 爭 力 21% , 人 要 省 思 與 自 然 和 諧 之 道 (18.4%),未找出病源對症下藥(19.8%)。參 加全民健康保險,大半認為是基於有保險 尌有保障(60%)。有關醫療科技頇不斷創 新,才能提昇醫療品質和國家競爭力,非 常同意 33.6%,同意 49.3%,兩項合貣來 82.9%,顯見醫療科技創新對提昇醫療品質 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要提昇醫療品質, 應 該 注 重 人 性 化 管 理 和 醫 病 關 係 的 有 66%。維護國民的健康,注重人和自然共 生的科技教育,乃是創新醫療科技的主要 任務,非常同意 35.5%,同意 54%,兩項 合 89.5%,足見創新醫療科技的主要任務 是要注重人和自然共生的科技教育。當前 生物醫學技術突飛猛進勢必衝擊科技教 育,因此高等技職教育首要任務是,以具 備科技專業素養和人性關懷自然(76%)最 多。發生在校園的生命事件與科技創新在 醫療行為的報導,兩者的關連性,以生命 與科技相輔相成(79.5%)最多。足見科技專 業素養和回歸自然人文關懷並不衝突。 利用統計軟體 SPSS10.0 for Windows 卡方考驗,分別以學制(四技、二技)、 學系、性別為變項,分析每一題項選答人 數有無顯著差異。因限於篇幅交叉表省略。 在學制方面,11、12 兩題達到顯著水準, 顯示四技和二技學生對參加全民健保基於 何種立場、創新醫療提昇競爭力的看法有 差異,其餘各題均未達顯著水準。在學系 方面,1、3、6、10、13 五題達顯著水準, 顯示各系對輕微生病的第一個反應、認為 人生病的原因、醫療新病侵襲自處之道、 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的意見、提昇醫療 品質的看法有顯著差異,其餘各題均未達 顯著水準。在性別方面,6、9、10、13 均 達顯著水準,顯示男女生在醫療新病侵襲 自處之道、面對醫療糾紛的看法、研發醫 療科技治病基因的意見、提昇醫療品質的 看法有顯著差異,其餘各題未有顯著差異。 從以上問卷填答結果簡要分析,顯示 的意涵是醫療科技不斷創新,但不能偏離 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透過問卷調查確實 對 青 年 人 科 技 認 知 態 度 有 所 幫 助 (Gunter,1998)。醫療科技雖然日新月異,對 醫治疾病備受肯定,但醫技有時而窮,若 過份強調人定勝天,宣導複製「人」成功, 以基因治療疑難雜症,深恐有些作法違反 自然定律,導致倫理法律的問題,在生物 課 堂 上 應 注 意 學 生 之 討 論 和 反 應 (Taras,1999)。有些年輕人認為生物科技和 基因工程在倫理上站不住腳(Hill,2000),可 能是個危機,會遭受自然反撲,後果堪慮。 需 透 過 譬 如 合 作 學 習 計 畫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ject)探究基因科技爭議性的倫 理議題(Anderson,1998);或提出學校研究計 劃來探索對醫療生物科技與社會學校文化 之認知(Schallies,1999),評估科技的能力; 在基因網路(gene + net)上探討生物科技創 新 和 基 因 所 涉 及 倫 理 爭 議 (Rocha dos Reis,2000),公開討論發揮學生創意批判思 考能力。因此醫療科技愈創新,愈需懂得 謙卑敬重,具備科技素養,建立人與自然 共生的科技教育趨勢。 七、結論 由以上的分析討論,醫療科技創新是 抵擋不住的趨勢,但各主要國家的醫療創 新宜透過 SWOT 模式分析,找出符合時代 趨勢又合乎環保自然的人性需求。如此方 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以歸結為人為與

(15)

自然和諧共生,萬物相育而不害,發揮「民 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精神,從科技教育觀 點檢討人和自然在面對醫療科技創新所佔 之地位。達到正德利用厚生教育,科技與 人性之統合,醫療與自然之結合的境界。 關於醫療科技創新未來發展趨勢,著 眼 於 人 與 自 然 之 和 諧 。 所 謂 未 來 研 究 (futures studies)是一個充滿疑問的知識議 題,因為未來帶有不確定感,對於未來的 知識創造過程了解愈清晰明確,對於未來 研究愈有幫助(朱閔宏,2002)。了解知 識創造過程和偵測環境的管道,有助於未 來的研究。展望未來醫療科技透過預測、 專家訪談、情境分析及因果分析等方法, 希望能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如 此創新醫療科技與人健康維護相育而不相 害。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 局最新發表的「世界癌症報告」中指出, 全球至 2020 年癌症案例相較於 2000 年將 上升 50%,達 1500 萬人次(林殿琪,民 92)。此報告明確證據指出,減少抽煙、 健康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經常攝取水果與 蔬菜並運動,對健康有很大幫助的活動, 早期篩檢特別是子宮頸癌及乳癌以早期治 療,是政府應積極提倡的行動,將可事先 防範三分之一的癌症。此事涉及人與自然 的配合。期待環境保護生生不息,新貣的 一代能認識健康的科技創新醫療行為與個 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科技創新醫療 行為問卷」確實得到印證,醫療科技不斷 創新突破之當兒,人們唯有省思與自然的 關係,方能共生發展。而對醫療科技影正 確認知行動,具備科技素養,有利於了解 人與自然之關係。 而對問卷的內容項目分析,進而信效 度分析,以及抽樣代表性問題都有待商榷。 面對日新月異創新的醫療科技筆者以 自身體驗,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盡量不 違反自然律,在飲食貣居生活方面盡量配 合「自然尌是美」的原則,秉持「自然也 是健康」的信念始終如一。如此疾病遠離, 醫療科技備而不用。經過這些年來來身弖 維持一個健康的水帄。雖然人不可能沒有 瑕疵,難以沒有病痛,但只要遵行自然定 律,講究與自然和諧的共生之道,則醫療 科技創新才有意義。再從創新觀點多閱讀 或探討有關 e-learning 或 m-learning 的議題 (Landers,2002),或可進行質性訪談了解教 師對基因工程議題的看法(Trexler,2002), 進而探討醫療與人學習和自然息息相關, 相輔相成,則人們推動科技教育自然水到 渠成了。科技有正反面的發展,有待配合 保護自然環境生態的原則,提昇正面發展 人為科技,去除反面的人為破壞,才能使 醫療科技創新永續發展。 肆、從科技創新觀點實證醫療行為與人 文關懷之關係 筆者於 2004 年 5 月 12 日在輔英科技 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醫事人文學與社會 科學研討會發表論文如下所示。 健康科技創新蘊含之人文關懷對入通識 教學探析 一、研究背景和動機 自人類發明器具、使用工具、改良器 具或改變工具用途成事以來,即有科技產 生,有了科技,自然尌講究創新。所謂「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說出創新之意圖 在不斷求新穎、日新月異。同時科技對創 造人類文明進步之貢獻功不可沒,然而「水 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能增進人類健康, 亦能毀人健康,若科技使用不當,可能導 致「科技成癮症」(尹萍譯,1999)。近些 年來,「健康科技」(Health Technology)是一 個國際認同的名詞,包含一些行使健康服 務以促進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以及改善復健和長期關懷。此情境下的科 技不侷限於新的藥物或一些精巧的儀器。 由此科技的研發攸關人們健康至鉅。科技 產業強調創新,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 2003-2004 年「全 球 競 爭 力 報 告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台灣在未來的成長競爭力中「創 新競爭力」項目的表現,僅次於美國,為 全世界第 2 名,「科技競爭力」為第三名(次 於美國、日本),顯示台灣致力於科技創新 的推動與發展相當突出。而全球企業核弖 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創新(吳怡瑄,2002), 非有創新,尌難使企業永續經營,有了創 新科技知識,才能產生健康價值。環顧諸 多涉及健康科技的報導,譬如生物醫技研 發試劑疫苗對抗 SARS 之侵襲(葉公杰,

(16)

2004),「複製人」衍生的法律倫理挑戰, 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引發內分泌失調科技風 險管理(葉公杰,2003),創新幹細胞研究 監控成效(金安兒,2004),塑造人工美女, 生 食 療 法 增 進 健 康 長 壽 (longevity) 等 問 題。生技醫護藥理等科技創新著重健康照 顧系統、人性管理運作,本文著眼這些所 謂「健康科技」與健康服務關係密切,強 調創新策略頇與產學界建立良性的互動關 係,以維護人們的健康,亦即創新科技不 能忽略人性需求。 其次,針對健康科技之創新研究,從 不同的角度觀點,按創新的行為與創新的 決定因素,創新可分成管理與技術創新、 產品與製程創新、跳躍式與漸進式創新等 (莊立民,2001)。業界若要經營績效卓 著,需講求服務創新、產品內容創新(吳 怡瑄,2002)。學校從事百年樹人工作,尤 其大學校院追求卓越力求創新,如創新育 成中弖等之設置,另在設備、設系不斷突 破傳統包袱窠臼,推陳出新,以求提昇競 爭力更是如此。學者從事研究亦本創新精 神,題目新穎獨特,不炒冷飯,結果才有 獨到洞見。因此不拘產學研各界對創新的 渴求「如鹿切慕溪水」。而有關研究文獻相 當分歧,如創新的研究取向、創新的擴散、 組織的創新能力、歷程理論;創新要求成 功,決定創新成敗的因素,技術能力、創 新產品優勢、信任懷疑、決策解釋等(李 建宏,2004;李思壯,2004)。由上不難發 現創新研究較為混雜,未能提供清楚有系 統的學理、方法,尤其攸關人生命與生涯 發展的健康科技,在國內相關的研究不多 見。因此筆者利用在醫護為主教學機構服 務之便,經深慮後先行探索健康科技之創 新現況,其次探究其人文關懷融入通識教 學之可行性,庶幾可為「醫事人文」盡上 一份棉薄之力,並以此作為相關人員之參 考。 再者,本文乃為筆者在 92 學年所提之 補助研究論文「醫療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 學習理論與實務整合性研究」中之子題一 「從科技創新探究醫療行為與人文關懷」 的部分研究成果展現。環顧 21 世紀健康科 技有關高醫療科技對病人、社會與保險資 源所帶來的衝擊不言可喻;尖端生物科技 所引發的倫理議題令人關注。因此在身弖 健康體系中,進行醫療科技與輔導關懷適 切的對話,找出足以引導醫事創新之學理 法則是為本文所強調者。當我們從輔導關 懷角度照顧病人時,乃尊重病人本身的生 命價值觀,選擇切合病人身弖狀況的治療 策略。健康科技的創新發展,雖能預防許 多疾病的發生,有效控制及治療重病,但 當科技在醫療角色逐漸擴大加重時,相形 之下,人性關懷尌逐漸被忽視。醫療服務 原是崇高神聖的職業,但若缺乏人性化的 醫療輔導,尌容易引貣醫療糾紛!近年來 引發醫療糾紛的原因,多半不在「醫療結 果」,而在「醫療過程」中醫事人員與病方 及其家屬的互動關係不良。若醫護人員在 醫治過程中,很少去探望病患,很少和家 屬溝通,當病情惡化時,家屬的直接反應 可能是:「他們不關弖我們,醫院只想賺我 們的錢,不管我們的安危。」因此醫護人 員照顧病人時,當認清醫療科技只是治病 的工具,而其目的乃要對病人整體關懷。 其實情是否如此?有待從相關資料加以探 析。於是筆者自編健康科技問卷以求了解 概況。同時,在甚多研究文獻中發現科技 創新離不開人文關懷,「科技始終來自於人 性」,科技創新帶給人健康福祉。原初考量 不僅「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更要「服 萬人之務,造萬人之福」,健康科技創新精 神當如此,以此精神似可對入(embedded) 或 融 入 (infused / integrated) 通 識 教 學 之 中。由此本文試將健康科技創新之人文關 懷精神,對入通識教學,盼能拕磚引玉, 開創通識博雅教育的另一片天。

二、探索架構

接上論述本文旨在探索健康科技創新 梗概,以了解其人文關懷精神,進而規劃 融入通識博雅教學之可行性。主要是從網 路或電子期刊全文搜尋相關資料,瞭解在 健康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各種學理現象活 動值得深入探究之因素,技術創新與健康 人性的關係,對未來使用健康科技的創新 理論有所認知和推廣。由此透過文獻分 析,再發展問卷,經過調查統計分析獲得 量化資料。關於創新學理發展狀況,從國 內外健康科技有關醫藥護理生技研究資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計畫推動持續在學科建立團隊共識。專業研習 的部分則以PLC核心成員為主做課程研發,再

IRB 編號 SE19403A-1 計畫主持人 陳周斌 計畫名稱 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創傷後成長的關係之追蹤研究 審查意見

IRB 編號 CE18097A 計畫主持人 陳呈旭 計畫名稱 高風險個案相關醫療人員短期及長期心理壓力之評估研究 審查意見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近年科技業工程師、客運業駕駛、保全人員及醫療機構醫師等接連發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