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文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文 解析"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文

考科

   ‧景美女高 / 涂釋仁老師 》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發行人 / 陳炳亨 總召集 / 周耀琨 總編輯 / 蔣海燕 主 編 / 陳俊龍 校 對 / 游振姍 美 編 / 楊意雯•許寶月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出 版 / 民國一○○年二月 發行所 /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 1 號 電 話 / (06)2619621 # 314 E-mail / periodical@hanlin.com.tw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Z X C V

NO.00847

(2)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壹、前言 「國文五年來最難  決戰關鍵」,這是在一百學年度學測第一天(2011年1月27日) 出刊的《聯合晚報》,上頭所用的標題。後續出現的看法有︰測驗題的爭議題頗多;作文 牽涉大法官釋憲文是否適當,亦有正反兩種看法。而在1月28日大考中心公布了國文科答 案,在尚未經歷各界質疑的情況下,已有兩道題目的答案有疑義,而由中心逕自決定開放 答案,不久再經各界質疑之後,也許還會開放更多的題目答案。檢視90年以後的學測國文 考題,這已是開放答案數之最了—91、93、98年各開放了一題,其中只有98年是在首次 公布答案時,由大考中心逕自決定開放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會讓我們思索一個問題︰今 年的國文科命題,其嚴謹程度是否下降了呢?因為每開放一個答案,試題的鑑別效果就多 打了一個折扣,其影響是很大的,這也是令所有國文老師憂心的地方。 且以上述問題為核心,展開本文的討論。以下將分從選擇題與文字題兩方面予以探討。 貳、選擇題   字數配分與試卷架構 今年整份國文試卷的總字數為6012字,為三年來最少者,與97年的5954字相近。從96 年以後不斷攀高的學測國文試題字數,今年總算下降了,與99年的7181字相較,足足少了 一千多字。於是整份試題不再讓學生連閱讀完畢都窮於應付,而能有較充裕的時間思索與 作答,這可說是一種進步的現象。 另外,學測國文科的配分與題數,從94年至今不曾改變過,今年仍是維持23題測驗 題,其中包含15題單選題與8題多選題,配分54分,在未來,這樣的形式應還會持續下 去。而國文老師要注意的是,從今年開始,多選題的給分方式有一些改變︰之前,五個 選項全部答對者得3分,只錯一個選項可得1.5分,錯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不給分。今年開 始,答錯一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兩個選項者,得0.6分;所有選項均未作答或答錯多 於兩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可以預見,學生在作答時會比較敢猜題,而且整體的多 選題得分應會略升。針對這樣的新給分方式,學生作答時當如何因應最為有利,則是往後 我們應加以注意的問題。 最後,今年閱讀測驗題在整份試題中依然占有極大比例。只就較長詩文的閱讀題來 看,單選題有8題,多選題有2題,合計10題。若再加上較短的古典詩閱讀題3題,總計可 達13題,比例已經超過測驗題數的一半,也超過了99年的試題比例。而非選擇題的前兩 題,則是閱讀長文之後再作分析,這恐怕亦將成為未來數年語文表達能力出題的慣例。學 1 閱讀題的文字逐漸增加

(3)

 生想在今年的學測國文考科得到高分,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可說是最重要的條件。從這幾 年學測國文試題的命題重點來看,其對國文老師的啟示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產 生閱讀其他材料的興趣,進而從中培養自動自發的精神,已成為未來國文教學最大、最重 要的任務。   文言比例與測驗目標 今年學測國文試題,文言與語體的比例如表一: 表一 100學測國文考科文言與語體比例 類別 百分比 題號 文言文 25分 約占46%(分)48%(題) 2.4.5.6.7.9.10.11. 17.19.23. 11題 語體文 29分 約占54%(分)52%(題) 1.3.8.12.13.14.15. 16.18.20.21.22. 12題 (選擇題共23題,配分54分。藍字為單選題題號) 文言與語體課文的比例,依95課綱標準為45:55,而今年學測國文測驗題大致符合此 一比例標準。據大考中心於96年所公布的「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之「文言文 與語體文之命題方向與取材比例原則」,其謂「命題應參酌95課綱之基本精神,文言文與 語體文之試題取材比例應大致相當,其差距以不超過5%為原則」,這所謂的「比例應大 致相當」是「限選擇題及非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不包含作文」。因此將上表加計非選 擇題的第一、二題,則題數的百分比不變,但配分會調整為:文言文53%,語體文47%。 也大致符合上述「考試說明」中的「比例原則」。 選擇題取材,課內、課外材料比例如表二: 表二 100學測國文考科選擇題取材,課內、課外材料比例 課內選材 20. 共1題占4.3% 計3分占5.6% 課外選材 1.3.4.5.6.7.8.9.10.11. 12.13.14.15.16.21.22.23. 共18題占78.3% 計40分占74% 合課內外 2.17.18.19. 共4題占17.4% 計11分占20.4% 從表二中可以知道,課外選材的配分比例已達四分之三,這是一個新高點,比起99年 的63%又增加了不少。長久以來,高中國文老師都存有一個迷思,那就是對於一些已不在

(4)

 四十篇或三十篇選文中的老課文,如〈琵琶行〉、〈留侯論〉等,一直念念不忘。因此許多 老師在大考前總會想盡辦法,擠出時間,非得讓學生上過這幾課老課文不可。從這幾年學 測題目的選材內容來看,老師們實在不須再一直迷戀老課文,因為現在的學測題目出自於 課文的比例,實在相當的低。何況那些已不在四十篇或三十篇選文名單中的老課文,更是 幾乎已在大考中絕跡。瞭解這個現象後,我們就會更加確定,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 生具有理解、分析、推理、鑑賞等能力,才是每個高中國文老師目前教學上的當務之急。 再就測驗目標而言,今年學測國文科試題所呈現的情況如表三:   表三 100學測國文考科測驗目標       試題取材  測驗目標 古典文類 現代文類 化 教 材 古 典 語 文 資 訊 現 代 語 文 資 訊 古 典 散 文 古 典 小 說 古 典 詩 歌 現 代 散 文 現 代 小 說 現 代 詩 歌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y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1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2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4 3i A5.詞性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5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u 6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7 0 q 59 d we rt s 8a o B1.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B2.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B3.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B4.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C1.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 質及影響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p 測驗學生的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二 一、 三、

(5)

 總計今年與古典小說有關的題目多達3題,這是特色之一;在分配上,古典的小說、 詩歌、散文所占比例都很平均,則是特色之二。但與現代小說有關的題目,卻在今年絕 跡;而文學流派常識、文學體裁、作家地位與成就、作品內涵與價值、學術思想的內涵特 質及影響等幾項與「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有關的題目,也在今年付諸闕如;至於「文化 知識與體悟能力」這一個測驗目標,也只出現一題。可以說整份考卷只針對「語文理解與 應用能力」和「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這兩種測驗目標而設計,如此嚴重的失衡,不能不 說是很大的缺失。   試題形式內容評議 首先就題型來說,今年有一些不錯的新嘗試。第4題以古人名與字的關連性入題,既 考推理能力,也測驗考生的詞彙常識;而所選擇的四位古人名字,亦頗為精當。第8題為 三首現代小詩尋找共同的題目,也頗有創意。筆者以為,一道好的題目,應該是綜合測 驗,既評量閱讀能力,也含有文化或文學常識;既可以考評綜合歸納能力,也能測出推理 分析能力。今年一些創新的題目,多能綜合不止一項的能力指標,這是其優點。 其次就題目素材而言,今年以古典詩歌與現代散文為大宗。古典詩歌的比例增加是值 得觀察的現象,尤其出題的方式都聚焦在文意的掌握方面,往年必考的填空題,今年一題 也沒有,這應是讓許多師生大感意外的地方。其實長久以來,為了因應大考的填空題目, 眾多老師在詩歌教學現場,不免做過多的模擬練習,或調整講授重點,遂使得對詩歌之美 的整體掌握,常居於次要的地位。倘若能藉由試題形態的轉變,逐漸使師生不再受填空題 的束縛,以後國文課堂上的詩歌教學,應該會更快樂些。 以上是關於今年測驗題的形式內容之優點。 在缺點方面,第一個要討論的是:題目或選項引文裁切不當。例如第2題出自《漢 書•賈誼傳》的「足反居上,首顧居下」,這兩句話學生沒讀過,而引文又截頭去尾,考 生要掌握其意旨,難度恐不小。同一題的選項「事行身死,固所願也」,亦是同樣的問 題。單字的字義應在文章脈絡中求得,不能橫空飛來兩句,在不知文意、句意的情況下, 就要正確的判斷字義。所以除非是學生已學過的課文,凡是以課外材料入題來考字義的 話,試卷應提供較大段且完整的材料供考生閱讀,這才是合理的做法。又如第6題的劉義 慶《幽明錄》,此題為文句排列組合,卻刪去故事下半部以入題,這也是不恰當的。若是 一般論述的文字,可取小結論處作為題目末句,其所摘錄的文句則自成天地,文意已可完 足。若是屬故事體的極短篇,則故事以完整收錄為宜,因為結局與情節也是考生判題不可 或缺的線索。 第二個要討論的是:選項文字的意思與選用,須仔細斟酌確定。如第5題的選項「沙 頭敲石火,燒燭照漁船」,此題須逐句判斷是視覺抑或聽覺,故應仔細核對文本,否則一 字之差就會造成困擾。檢視《全唐詩》中,李賀這首詩句作「燒竹照漁船」,燒竹的話其 聲爆裂,燒燭則無,一字之別將使解讀產生歧異,不可不慎。又如第15題的選項「『須彌 芥子』指以小見大」,後來大考中心開放此一選項。然而更精確的看「芥子納須彌」這個

(6)

 典故,其實應是「以小容大」與「不可思議」兩個意思。其中的「以小容大」與「以小見 大」,既相似又有所差異,是與不是間,教人難以決定。那麼當初安放這個選項,就考慮 有欠周詳了。再如第16題的選項「民宿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良莠不齊,常讓遊客們眼花瞭 亂」,從公布的答案來看,此選項有錯別字,細檢所有文字,錯誤可能落在「眼花瞭亂」 上。然而檢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赫然發現「眼花撩亂」、「眼花瞭亂」、 「眼花繚亂」三者俱列為條目,除了引用的例文各不相同外,三條詞目的釋文還都一樣: 「形容眼睛昏花,心緒迷亂。」試問這個選項是否要據此開放答案呢?如若在一開始安排 選項時,能多些檢索、查證、確認的工夫,當能避免這樣的困擾。此即本文一開始所言, 今年的學測國文卷,似乎在編製的嚴謹程度上,令人稍有疑慮。 參、文字題 今年的學測非選擇題仍依往年之例,分為三題,合計54分。第一題(9分)與第二題 (18分)都是文章的解讀分析,字數各為200字、300字。第三題為引導寫作,雖文長不限, 仍以超過600字為宜,配分27分。考生需於60或70分鐘內完成約1100字,此與去年相同。 前兩題所解讀的文章,〈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是部編本舊課文,但學生多半未 讀過;而〈赤壁賦〉則是師生都很熟悉的課文。不管是面對陌生抑或熟悉的課文,當要闡 述意旨或回答問題時,都算是新鮮的嘗試。27分的長文,因牽涉大法官會議的解釋,引起 的討論尤多。以下分別論述。   文章解讀 朱光潛在〈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這篇文章中,其討論的重點是「探討美學的 原理」。所以雖然一開始平列科學、實用、美感這三種態度,分別代表著真、善、美,而 又將這三者皆視為人性所需求的,但最後結論是:「在有所為而為(實用、科學)的活動 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又 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其抑揚已然 非常清楚。 可是從題目引文看起來卻是三種態度各有其特色,也各自重要,朱氏意欲「探討美 學」的企圖,在引文中實在還看不太出來。題目又詢問:「這三種態度各有優劣嗎?」似 有引導考生分別論述其優劣的意思,這就偏離了朱氏在此文所欲發展的路線。我們很難確 定出題者是否真以開放的態度重新審視朱氏的「三種態度」之論,也以同樣的態度接受考 生的各種論述可能—或側重真、或側重善、或側重美、或三者無分優劣、或三者各有優 劣。而不管是何種論述,在200字以內的篇幅限制中,其實都很難去完整發揮。 另外對於第二小題要求針對引文訂定題目,但如果所訂題目與第一小題的闡述有所衝 突—例如第一小題說真、善、美同等重要,第二小題只凸顯美的價值,這樣是否會被降 級扣分呢?總之,這道題目存在著字數限制不當、規定不明、文章解讀是否應(或宜)脫 離作者原意而獨立等諸多問題。

(7)

   文章分析 〈赤壁賦〉雖是大家所熟悉的課文,但引文所摘錄的文字,實難有太多的發揮。關於 寫作內容的建議,已見於試題解析中,茲不贅述。這裡想討論題目是否合理。問客何以有 「而今安在哉」的感嘆?那也就是生命的局限所致罷了。由於我們對客毫無了解,雖然可 以將其視為蘇軾的另一個面向,但就文本敘述來說,客就是客,我們無法直接轉用蘇軾的 心態去回答問題。這個題目如若一開始便換成以蘇軾的角度來討論其是否作如是想?為何 作(或不作)如是想?那可說的就豐富多了。 至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更是難以擴充答 案。這兩個句子,不過就是揭示極短與即長、極大與極小的對比,因而得出人生可悲的答 案。再論客對於這個人生問題要如何解決?答案是求仙既不可成,只好無所作為,也不可 能有作為。不過就是飲酒江湖上,與自然為伍,寄悲慨於簫聲中。這樣無可擴充、不易引 申的答案,要寫上250字,怎不令人焦慮?   引導作文 「對大法官的這項解釋和李校長的反應,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請以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為題」,以上為本題畫線要求作答的部分文字。所以「大法官的解 釋」與「李校長的反應」都是寫作這個題目的重要資料,「大法官的解釋」代表的是學生 與學校的關係越來越法制化、契約化,而「李校長的反應」則代表傳統上將師生關係家庭 化的想像。前者重法,權利義務關係明確,但顯得冰冷、嚴峻、緊張;後者重情,溫馨有 味,但逐漸不能與法治社會相融合。身處其中的學子,將選擇何種的新關係,或是如何調 整情與法的界限,這便是本篇作文所要論述的重心。 問題是,在題目導言中充斥著「大法官會議」、「訴願」、「行政訴訟」、「大學 法」、「自治權」、「申訴」這樣的用語,如果不知道學生與學校的關係在法律規定上有 其演化的過程,就不能準確抓住文章應該要鋪陳的脈絡;如果不知道「訴願」、「行政訴 訟」和「申訴」的不同,就不會知道該對準什麼樣的的焦點。只是這樣的知識和見解豈是 大部分高三學生能夠具備的?又豈是國文教學能夠達成的目標?這個題目之所以會引起非 議,那也是必然的。 肆、結語 整個來看,今年的學測國文考題,有其特殊的風格,其中固有令人注意的新穎之處, 然而斑瑕之處亦復不少。爭議題目數量的升高,實為最該被檢視之處,其在選項材料的安 排上,確實存有一些問題。另外試題過度集中在某項測驗指標,不能分布平均,也是以後 當引以為鑑的地方。而在文字題方面,或有題目令人無話可說,或有字數限制不合情理, 或有考核之知識非學生所具有等等問題存在。因此所謂的「五年來最難」恐怕不是大家所 樂見的,那代表今年的學測國文試題鑑別度可能需要謹慎檢討。我們檢討現在,是為了未 來的更進步,衷心期盼學測在眾人的辛苦與努力下,會一次比一次更好。

(8)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4 分) 一、單選題(占 30 分) 說明:第1題至第t題,每題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最適當的答案,畫記在答 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得2分;未作答、答錯或畫記多於一個 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下列「 」中的字,讀音不同的選項是: A「柴」火「豺」狼同「儕」 B「耆」老「臍」帶神「祇」 C信「箋」鞍「韉」「殲」滅 D軒「轅」牆「垣」罰「鍰」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A「柴」火︰音ㄔㄞˊ。 「豺」狼︰音ㄔㄞˊ。徐珂《清稗類鈔•動物•豺》:「豺,與狼同 類異種,狀如犬而身瘦,毛黃褐色,口吻深裂,尾長下垂,其身有臭 氣,哭聲能聞於遠,性之殘暴與狼同。」 同「儕」︰音ㄔㄞˊ。同儕,平輩、同輩。 B「耆」老︰音ㄑㄧˊ。耆老,老人,多指德高望重者。 「臍」帶︰音ㄑㄧˊ。臍帶,連接胚胎與胎盤的帶狀物,胚胎依靠臍 帶與母體發生聯繫。 神「祇」︰音ㄑㄧˊ。神祇,天神與地神,泛指神明。 C信「箋」︰音ㄐㄧㄢ。信箋,信紙。 鞍「韉」︰音ㄐㄧㄢ。鞍韉,鞍,馬背上的坐墊。韉,鞍下的墊褥。 「殲」滅︰音ㄐㄧㄢ。殲滅,殺盡、消滅。 D 軒「轅」︰音ㄩㄢˊ。軒轅,高大的轅門;黃帝的名號;複姓;星座 名。 牆「垣」︰音ㄩㄢˊ。牆垣,牆壁。 罰「鍰」︰音ㄏㄨㄢˊ。罰鍰,罰款。 分 析 所選用的語詞無太生僻者,而且每一選項中須判別的字,無偏旁相同 者,題目有鑑別度。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143、144、145、153頁

(9)

 2 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 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遺,留下。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出自韓愈〈師說〉。遺漏。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出自《漢書•賈誼傳》。顧,反而。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顧,拜訪。 C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出自韓愈〈師說〉。固,原 來、本來。 事行身死,「固」所願也︰出自《新唐書•楊國忠傳》。固,原來、 本來。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出自李陵〈與蘇武〉詩。之,往。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出自《詩經•周南•桃夭》。之,此、 這。 語 譯 A 因此先帝挑選提拔他們,留給陛下您任用的。(諸葛亮〈出師表〉) 學到了小知識卻遺漏了大道理,我真看不出父母們有何明智。(韓 愈〈師說〉) B 賈誼上奏說︰「天子是天下之首,因為他在上位;蠻夷像天下之足, 因為位居下位。現今匈奴驕慢侵掠,至為不敬,成為天下的禍患。這 便像足反倒居於上位,而首反而位居下位。」(《漢書•賈誼傳》) 先帝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諸葛亮〈出師表〉) C出生在我之前的人,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韓愈〈師說〉)陳 玄禮想誅殺楊國忠,他召集禁軍將領說:「今日天下崩離,都是因為 楊國忠的原故,若不誅殺他,不能塞天下人的怨憤!」將領異口同聲 說:「我們想這件事已經很久了,即使做了這事以後要被處死,也是 我們本來所甘願的!」(《新唐書•楊國忠傳》) D你我攜手來到了橋梁,像我們這種久居外鄉的遊子,在這傍晚時分難 免有不知要到哪裡去的愁緒。(李陵〈與蘇武〉詩)這個姑娘要出 嫁,實在適合那家室。(《詩經•周南•桃夭》) 分 析 題目選項多出自課文,課外的部份,出自《漢書•賈誼傳》的「足反居 上,首顧居下」是比較不恰當的選項文字,因為缺少前後文,使得這句 話不易辨意,將會使測驗的效度降低。

(10)

10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10、57、156、168、169、170頁;B冊第57頁 《學測週計畫》第22頁第1題、第38頁第2題、第78頁第3題、第109頁第 21題 3 下列書信用語, 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世兄」可以用來稱呼晚輩 B給師長寫信,信首提稱語要用「硯右」 C書信結尾的問候語,「敬請 金安」多用於商界 D給師長寫信,為了表示敬意,結尾署名時要稱「愚生」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A「世兄」用以稱世交之子弟(故為晚輩)。 B「硯右」用於同學間的提稱語。 C「金安」用於祖父母及父母的頌候敬辭。 D給師長寫信,結尾署名沒有「愚生」這樣的用法,要用「受業」、 「學生」。 分 析 題目復古,既考詞彙意義,也是考應用文常識。上課有聽講的學生,不 難答對。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275頁 《學測週計畫》第104頁第30題、第166頁第11題 4 古人名與字往往有意義上的聯繫,或相關,如孟軻字子輿;或相反,如韓愈字 退之。依此推論, 則班固、許慎、王弼、朱熹四人的字依序應是: A孟堅╱叔重╱輔嗣╱元晦 B元晦╱輔嗣╱叔重╱孟堅 C叔重╱輔嗣╱孟堅╱元晦 D叔重╱元晦╱輔嗣╱孟堅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班固」之「固」與「孟堅」之「堅」,其義相關,所謂「堅固」。 「許慎」之「慎」與「叔重」之「重」,其義相關,所謂「慎重」。 「王弼」之「弼」與「輔嗣」之「輔」,其義相關,所謂「輔弼」。 「朱熹」之「熹」有明亮之義,與「元晦」之「晦」有晦暗之義,其義

(11)

11 相反。 分 析 乍看似乎很深奧、很難,其實只要能從選項的名與字中,抽提出「堅 固」、「慎重」、「輔弼」等通用詞彙,便可得出答案。此一類型題 目,以往少見。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285頁 《學測週計畫》第31頁第10題;第128頁第8題 5 詩人描寫事物時,往往兼顧視覺與聽覺,以達成「有聲有色」的效果。如王維 〈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便 是藉由「視覺—聽覺、聽覺—視覺」的交錯書寫,以營造意境。下列寫法 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岸上北風急,紛紛飛荻花。賈船停擁浪,江戍遠吹笳 B雨後明月來,照見下山路。人語隔谿煙,借問停舟處 C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沙頭敲石火,燒燭照漁船 D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題幹引詩的四句文字,分別描寫「視覺→聽覺→聽覺→視覺」。細檢以 下選項中詩文的感官描寫,能符合此一次序者,只有D項︰ A 岸上北風急(眼見草樹搖動,耳聽風聲,故是視覺加聽覺),紛紛飛 荻花(視覺)。賈船停擁浪(眼見波浪湧動,耳聽浪聲,故是視覺加 聽覺),江戍遠吹笳(聽覺) B 出自王士禎〈惠山下鄒流綺過訪〉。雨後明月來(視覺),照見下山 路(視覺)。人語隔谿煙(聽覺),借問停舟處(聽覺)。 C 出自李賀〈南園十三首〉。古剎疏鐘度(聽覺),遙嵐破月懸(視 覺)。沙頭敲石火(耳聽敲石聲,眼見火光,故是聽覺加視覺),燒 燭照漁船(視覺)。 D 出自王維〈過香積寺〉。古木無人徑(視覺),深山何處鐘(聽 覺)。泉聲咽危石(聽覺),日色冷青松(視覺)。 語 譯 A 江岸上北風急吹,荻花紛飛。彷彿被浪花簇擁的商船,停泊在岸邊, 四周蕭瑟,遠方戍人的吹笳聲在江上聽起來格外清晰。 B下過雨之後當空的明月分外明亮,把下山的路照得一清二楚。煙雲瀰 漫的山谷彼岸似乎有人聲,我因此出聲詢問停泊舟船的地方。 C古寺稀疏的鐘聲遠遠的傳來,山嵐飄渺中天空的缺月高懸著。有人在 沙岸邊敲石燃竹,以便捕魚時能聚魚,燃燒的火光把漁船照得通明。

(12)

1 D在古木森然,人跡罕至的山徑間,忽聞不知從深山何處傳來的鐘聲。 清泉流過山石的聲音彷彿在嗚咽,蒼白的日光照在青松上令人有森冷 之感。 分 析 每個選項有四句,四個選項共十六句,故作答此題須先有十六次的判 斷,部份句子又兼有視覺與聽覺,更是加深難度。學生要有一定的閱讀 能力,方能作答正確。其中C項的「燒燭照漁船」句,《全唐詩》作 「燒竹照漁船」,「燒竹」的話,有光又有聲,「燒燭」則純粹是視 覺。一字之差,雖不影響答案,但不知出題者是筆誤,還是故意改字。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270頁 《學測週計畫》第64頁第10題、第169頁第23題 6 列是一段古文,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楚文王少時好獵,有一人獻一鷹。 甲、故為獵於雲夢,罝網雲布,烟燒漲天, 乙、此鷹軒頸瞪目,遠視雲際,無搏噬之志, 丙、王曰:「吾鷹所獲以百數,汝鷹曾無奮意,將欺余耶?」 丁、文王見之,爪短神爽,殊絕常鷹, 戊、毛群飛旋,爭噬競搏, 獻者曰:「若效於雉兔,臣豈敢獻?」(劉義慶《幽明錄》) A甲乙戊丙丁 B丁甲戊乙丙 C戊丁乙甲丙 D丁甲丙乙戊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楚文王少時好獵,有一人獻一鷹」應接續對此鷹的描述,故以丁項的 「文王見之,爪短神爽,殊絕常鷹」最適合。當狩獵開始時,應先言甲 項的「故為獵於雲夢,罝網雲布,烟燒漲天」,再接戊項的「毛群飛 旋,爭噬競搏」。丙項的「汝鷹曾無奮意」,應在乙項的「無搏噬之 志」之後。最後則是先有丙項的「王曰」,才會有「獻者曰」之語。題 目引文對原文有所刪削,以下將「獻者曰」之後的文字補齊︰ 俄而,雲際有一物凝翔,鮮白不辨其形,鷹便竦翮而升,矗若飛電。須 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鳥墮地,度其兩翅,廣數十里,眾莫能 識。時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雛也。」文王乃厚賞之。 語 譯 楚文王年少時喜歡打獵,於是有人獻了一隻獵鷹給楚王,楚王看那隻鷹 腳爪姿態雄健神俊(按︰原文「爪距」之「距」,指禽鳥腿後凸出像腳 趾的部分),與其他獵鷹大大不同,因此便到雲夢大澤去舉行盛大的狩 獵,準備讓神鷹大展身手。在狩獵場上,大網星羅雲布,到處都是;用

(13)

1 以驅趕野獸的煙火,燃燒熾烈布滿整個天空;楚王的其他獵鷹成群的在 天空盤旋,對獵物爭先恐後的吞噬搏鬥。而這隻神鷹卻只是伸著脖子瞪 大眼睛,遠望雲端,一點也沒有去搏鬥吞噬的興趣。楚王對獻鷹的人 說:「我的其他獵鷹已捕獲了數百隻獵物,而你的獵鷹竟然沒有一點奮 發的鬥志,你是在欺騙我嗎?」獻鷹的人說:「神鷹的厲害,若只是能 抓到一些山雞、野兔而已,那麼我哪敢獻給大王?」不久,從雲端極遠 處飛來一個東西,在高空中滑翔,遠望彷彿定住不動一樣,看起來似乎 鮮明潔白的樣子,但不能分辨其形狀。神鷹突然拍起翅膀升空而去,筆 直的往上衝,迅速得像雷電一般。不久,許多羽毛如雪花般從空中飄 下,有許多血滴噴濺像在下雨,最後有一隻大鳥砰然落地,眾人量大鳥 兩邊翅膀展開後的長度,竟有數十里長,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鳥。當時 有能通曉各種事物的人說:「這是傳說中的大鵬鳥的幼雛。」楚王於是 大大的賞賜了獻鷹的人。 分 析 本題最大的缺點是︰從摘錄的文字不能知道故事的結局。由於對故事重 點的不能完整掌握,使得作答時無法以故事意旨為核心來正確的排列文 句。這樣沒有結尾的引文,讀了令人不知所以,實是少見。 難 易 度 難 7 閱讀下文,選出不正確的選項: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 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 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喜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 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 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 人如春前之草。(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A本文認為老年人因厭事而保守且行事消極 B「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是說人生無常 C本文認為少年人著眼未來故勇於多方嘗試 D「少年人如乳虎」比喻少年人充滿活力積極奮發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B「老年人如字典」在說雖然累積了片段知識,但生硬無趣;而「少年 人如戲文」在說年輕的生命如戲曲,熱烈活潑。兩者皆與「人生無常」 無關。 分 析 引文文意明確,而選項誘答效果低。 難 易 度 易

(14)

1 8 以下為同一系列的三首小詩: 〈椅子和我〉 椅子,獨自坐著╱我站在它旁邊 時間慢慢走過 〈蘆葦〉 沉思 蘆花╱在秋風中╱越搖越 白 〈我想到的〉 熄了燈,我才開始發亮;╱因為我想到的每一個字╱都成了寒夜裡的星星 (錄自林煥彰作品) 這一系列組詩, 最適合做為共同詩題的選項是: A偶然的遭遇 B淒涼的晚景 C孤獨的時刻 D虛擲的光陰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椅子和我〉中提到「獨坐在慢慢流逝的時間中」;〈蘆葦〉中有「沉 思到白頭」;〈我想到的〉可以看到「在寒夜裡熄燈後的失眠」。三首 小詩都聚焦在「孤獨」與「時間」上,故答案為C。 分 析 撮取三首小詩的文意來出題,可以測驗出學生提取詩文主旨的能力。 難 易 度 易 《現代詩文閱讀理解》第15頁瓦歷斯•諾幹〈下午茶〉書寫創作經驗相 同 9 白先勇在他的小說《臺北人》一書中,寫出了當年隨政府自大陸來臺定居人物 的生活和心情。這些人多半擁有光輝耀眼的過去,以及難忘難捨的記憶,與平 淡平凡的現況對照,「昔盛今衰、繁華不再」的感受特別強烈。依此特點,如 要選擇一段詩詞做為該書的注腳,最適合的選項是: A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B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雲間第一歌。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 C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D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 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15)

1 解 析 A 出自王維〈聞逆賊凝碧池作樂〉。詩中的背景是唐朝的安史之亂,作 者既憐憫百姓的痛苦,也期待大唐能夠興復,最後則是表達對叛軍攻 占宮廷的憤慨。無今昔盛衰的對比。 B 出自劉禹錫〈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作者寫於晚年,對當年的盛 況不禁唏噓,對人事的凋零變化不忍回顧。有明顯的「昔盛今衰、繁 華不再」之感。 C 出自李煜〈相見歡〉。作者只藉眼前景物,寫國亡後囚禁生活的淒清 苦寒,無今昔盛衰的對比。 D 出自晏殊〈浣溪沙〉。作者傷春念遠,悲嘆人生有限、世事無常,寄 寓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結論是要立足現實,把握眼前的一切。無今昔 盛衰的對比。 語 譯 A 安史之亂中,百姓遭難,家家戶戶無不悲傷難過,從前繁華的城鎮聚 落如今只剩幾縷荒煙。朝廷百官哪一天才能夠再朝見天子呢?秋天乾 枯的槐葉掉落在空蕩蕩的宮廷裡,那群反賊正在凝碧池邊聽樂隊演奏 享樂。 B 舊宮人穆氏曾隨著郡主(喻為織女)多次出入宮禁(喻為天河、雲 間),所以記得宮中一些最扣人心弦的歌曲,這些歌曲當時是唱來供 奉德宗的。從德宗之後,經歷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好幾 位皇帝,朝廷政局變化很大,當時參加貞元政治革新運動的朝士,此 時還活著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在請舊宮人穆氏別再唱當年用來供奉 德宗的美妙歌曲,那會使人想起理想破滅,故交零落,年華已去的種 種不堪。 C 原在春天盛開的林間紅花凋謝了,在早晚的寒風苦雨摧殘下,謝落得 太匆忙了,這不是人力可挽回的,真是令人無奈啊!那淋溼花瓣的雨 滴,就像當年美人和著胭脂流淌的淚珠。流連花下的我睹花思己,悽 哀悲切,心如迷醉。不知何時能再重見春花的芳姿?人生有恨,而此 恨無窮,就像那長流不斷的東逝水,沒有盡頭! D 在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中,即使面對平常的離別也使人銷魂難 過。然而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吧!所以千萬不要 嫌棄酒筵太過頻繁。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不免徒然懷思 遠別的親友;即使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催折了落花,也要令人感傷 春光易逝。不如在酒筵歌席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吧! 分 析 C、D選項較為學生所熟悉,應能正確提取文意。A、B較難,但題目 要求只以「昔盛今衰」為判別準則,而不及於史實,則選材尚稱妥適。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現代詩文閱讀理解》第133頁白先勇〈永遠的尹雪曼〉作者、選文相關

(16)

1 0、q為題組 閱讀下列二段引文, 回答0、q題。 甲、孫必振渡江,值大風雷,舟船蕩搖,同舟大恐。忽見金甲神立雲中,手持金字 牌下示;諸人共仰視之,上書「孫必振」三字,甚真。眾謂孫必振:「汝有犯 天譴,請自為一舟,勿相累。」孫尚無言,眾不待其肯可,視旁有小舟,共推 置其上。孫既登舟,回視,則前舟覆矣。(蒲松齡《聊齋誌異.孫必振》) 乙、邑人某,佻達無賴,偶游村外,見少婦乘馬來,謂同游者曰:「我能令其 一 笑 。 」 眾 未 深 信 , 約 賭 作 筵 。 某 遽 奔 去 , 出 馬 前 , 連 聲 譁 曰 : 「 我 要 死!……」因於牆頭抽粱(粱:高粱莖)一本,橫尺許,解帶挂其上,引頸作 縊狀。婦果過而哂之,眾亦粲然。婦去既遠,某猶不動,眾益笑之。近視, 則舌出目瞑,而氣真絕矣。粱本自經,豈不奇哉!是可以為儇薄之戒。(蒲 松齡《聊齋誌異.戲縊》) 0 最能凸顯以上二段引文描寫上共同特色的選項是: A人物 B對話 C情節 D場景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兩則故事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故以情節取勝。而人物性格、對話 內容、場景描繪都非其特色。 語 譯 甲、 孫必振要乘船過江,遇到大風與雷雨,所乘的船搖晃劇烈,同船的 人都驚恐不已。忽然看見金甲神站立在雲中,手拿著金字牌朝下顯 示,船上眾人都一起抬頭看著,只見上面寫了「孫必振」三個字, 非常清晰。於是眾人對孫必振說:「你一定是犯了錯,所以上天要 懲罰你,請你自己單獨另乘一艘船,不要連累我們。」孫必振還沒 回答,眾人不等他說肯不肯,一看見旁邊有一艘小船,就一起將孫 必振推到小船上。孫必振到了小船上,再回頭,原來的那艘船已經 翻覆了。(蒲松齡《聊齋誌異•孫必振》) 乙、 某地方有個人,生性輕薄,行為放蕩,有一次他在村外遊玩,看見 有位少婦乘馬而來,某人於是對同他一起出遊的人說:「我能讓那 個少婦發笑。」眾人都不相信,於是訂下賭約,誰輸了就要擺酒 筵作東請客。某人於是快奔而去,在少婦馬前出現,連聲大喊: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接著從一旁的牆頭抽出一根高粱莖 (按︰鄉下地方多土牆,乃用碎土雜草屑夯築而成),凸出牆面約 一尺左右,某人解下衣帶掛在上頭,伸長脖子作自縊狀。少婦經過 後果然笑了,眾人也都笑了起來。眼見少婦已經走遠,某人卻還定 住不動,眾人於是笑得更為厲害。就近一看,發現某人舌頭吐出, 眼睛閉上,真的斷氣了。能吊死在一根高粱莖上,豈不是很奇怪

(17)

1 嗎?這件事可以作為巧佞輕佻的人的鑑戒。(蒲松齡《聊齋誌異• 戲縊》) 分 析 首次連用兩篇小說入題,是其特色。唯題目太簡,短篇小說鮮少於情節 上不具有出人意表之結局者,以此作為答案,至為明顯。 難 易 度 易 《趣看文學史 肆(元•明清•臺灣)》第64講蒲松齡聊齋志異第 205∼210頁,關於聊齋志異的介紹 q 關於以上二段引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甲段主旨在彰顯人性溫暖  B甲段充分展現反諷性效果 C乙段主旨在強調應信守承諾 D乙段由悲而喜暗喻人生無常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甲段故事中,眾人在危險時急推孫必振到他船,看不出有「人性溫 暖」。 B甲段故事中遭天譴的眾人卻不知道有過的正是自身,故有反諷效果。 C乙段故事不以這種輕佻的約定為是,故無強調應信守承諾之意。 D 乙段故事以悲劇告終,並非「由悲而喜」,也無「暗喻人生無常」之 意。 分 析 須對故事內容有一定的掌握,方能思索比較選項是否正確,是較有深度 的閱讀測驗題。 難 易 度 中 《趣看文學史•肆(元•明清•臺灣)》第64講蒲松齡聊齋志異第 205∼210頁,關於聊齋志異的介紹

(18)

1 w、e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w、e題。   臺灣有許多河流深情的低吟新舊生命的更新與輪迴,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 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   ……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   臺灣的河流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將面臨長達億年壽命的臨終時刻,這是臺 灣土地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也是生存的孽緣。許多河流在不久的將來將無法回 到大海的懷抱,成為斷河。   現代人只要水不要河流,他們將不愛的留給河流拋給河川,然後以水利工 程技術建堤防隔絕人河關係,建水壩和攔河堰截斷回到大海老家的路,用越域 引水抽乾河水,滿足人類需水的慾求,很少人盡心盡力去整治復原河流,以免 重蹈中東沙漠化的終極命運。   治療和呵護重病的河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河禁。   在十年至二十年內儘可能禁止人類進入河川,禁止任何侵犯河流的行為, 建造衛生下水道,編組河川警察,建立控制汙染的追查網路和人力系統,把砂 石採集權收回國營,廣建溼地湖泊補注地下水,讓河流休養生息恢復健康。   不然,河流終將成為臺灣人的記憶、被遺忘的大地之歌。(曾貴海〈河流 終將成為記憶〉) w 依據引文,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A河流雖被破壞,人們還是能繼續生存,不會有絲毫改變 B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起因於地層的自然變動 C河流如被破壞,他所孕育的歷史文化光輝,將面臨終結 D河流即使被攔腰截斷,也不會影響它源遠流長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河流雖被破壞,人們還是能繼續生存,不會有絲毫改變」與引文中 的「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不 合。 B 「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是因「現代人建水壩和攔河堰截斷河流回 到大海的路,用越域引水抽乾河水」,而非「起因於地層的自然變 動」。 C 「河流如被破壞,他所孕育的歷史文化光輝,將面臨終結」,此即引 文首段的「河流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 D 「河流即使被攔腰截斷,也不會影響它源遠流長」,此與引文末段謂 河流成為斷河後,「終將成為臺灣人的記憶、被遺忘的大地之歌」的 說法不合。

(19)

1 分 析 仔細核對原文與選項的差異,即可至找出正確答案。 難 易 度 易 談河流與溼地的保護,主題內容與《現代詩文閱讀理解》第202頁吳晟 〈清水溪〉相同 e 依據引文,作者認為臺灣河流面臨的災難是: A因為氣候暖化,將遭遇沙漠化 B因為經常泛濫,隔絕了人河關係 C因為現代人需水量大,河流將枯竭成為斷河 D因為現代人不要河流,河流的生態遭受破壞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與答案相近,有誘答效果的是C項。題目引文中「現代人只要水不要河 流」的態度才是關鍵,並不是需水量大小的問題。因為現代人有「不要 河流」的心態,所以不管「河流的生態」;因為不管「河流的生態」, 所以河流終將「斷流」。依文意,倘若可以「盡心盡力去整治復原河 流」,既能使河流長存,也能滿足現代人對水的慾求。故「需水量大」 並不在上述的推論邏輯行列中。 分 析 須細辨「需水量大」與「不要河流」的不同,易生混淆。 難 易 度 難 談河流與溼地的保護,主題內容與《現代詩文閱讀理解》第202頁吳晟 〈清水溪〉相同 r、t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 回答r、t題。 寫過極短篇的人都知道它易寫難工,長久以來,這也成為此一寫作運動的瓶 頸。一般人認為敘述一則故事、製造一個意外的結局,便是極短篇的典型樣貌,卻 不知真正的極短篇乃是以最經濟的筆法,把動作、人物與環境呈現在單一的敘述過 程中,這是一個高難度的寫作形式,也是一種講求語言容量的藝術,即使是對具 有專業素養的作家都是一種挑戰。要做到尺幅千里、須彌芥子,在有限中包涵了無 限,的確不容易。…… 金聖嘆所說的「一筆作百十來筆用」,正可以作為極短篇 美學的圭臬。(瘂弦〈極短篇美學〉) r 本文認為「極短篇」最重要的特色是: A使有限篇幅涵蘊無限旨趣 B筆法極經濟而敘事極繁複 C講究語言精練和刻畫細膩 D為故事塑造個意外的結局

(20)

0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使有限篇幅涵蘊無限旨趣」,與引文中的「在有限中包涵了無限」 相合。 B引文中並無提到「敘事極繁複」。 C引文中並無提到「語言精練」和「刻畫細膩」。 D引文謂製造一個意外的結局,並不是真正的極短篇。 分 析 仔細核對原文與選項的差異,即可找出正確答案。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現代詩文閱讀理解》第15頁瘂弦〈秋歌—給暖暖〉作者相關,第 313頁〈打開臺灣小說之門〉同屬於文學批評題材 t 依據文意,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尺幅千里」指以大見小 B「須彌芥子」指以小見大 C「一筆作百十來筆用」是說文體多樣 D「美學圭臬」是說文學和藝術的標準 答 案 BorD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尺幅千里︰在尺長的畫面上,描繪著千里般寬廣的景物。指篇幅雖短 而內容豐富,氣勢遠大。故應是「以小見大」,而非「以大見小」。 B 須彌芥子︰又作「芥子納須彌」,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一切法空,原 不相礙,所以芥子雖小,也能容納須彌山。語見《維摩詰經》。後用 來形容以小容大,也有不可思議之意。引文中作者將此詞與「尺幅千 里」並列,則兩者或皆可作「以小見大」解。 C 「一筆作百十來筆用」,說的仍是引文中「在有限中包涵了無限」之 意。引文中並無提到「文體多樣」。 D 研究人對藝術品的欣賞與創作能力,發現藝術品本身的組織法則與內 容,探討藝術品間的相互關係,此為「美學」的內容。「極短篇」是 文學,也是藝術,當然具有可以從美學角度討論的形式與內容。至於 「圭臬」是古代測定日影時間的器具,後用以比喻法度、典則。故選 項的敘述無誤。 分 析 選項安排有缺失。題目引文中,既將「尺幅千里」與「須彌芥子」並 列,則其意不是「以大見小」就是「以小見大」。因此C、D兩選項不 用看就可以淘汰,失去誘答的效果。另外,甫一考完便出現有爭議的答 案,則製題的嚴謹似有所不足。

(21)

1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B冊第69頁 二、多選題(占 24 分) 說明:第y題至第d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選出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 分;所有選項均未作答或答錯多於2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y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民宿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良莠不齊,常讓遊客們眼花瞭亂 B王先生做人行事有為有守,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C外籍勞工離鄉背景,常因人生地疏,舉目無親,而不知何去何從 D林太太凡事喜歡追根究柢,鍥而不捨,不找到原因,絕不肯罷休 E李小姐原本勤儉又快樂,嫁入豪門後,因價值觀相佐,悶悶不樂 答 案 BDorABD 測驗目標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A 雨後春筍︰春筍在雨後長得又多又快。後用以比喻事物在某一時期新 生之後大量湧現,迅速發展。 良莠不齊︰謂好壞參差,素質不一。 眼花瞭亂︰形容眼睛昏花,心緒迷亂。亦作「眼花撩亂」、「眼花繚 亂」。此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應列入答案。 B 隨波逐流︰順著水流而行。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 境潮流行事。 故步自封︰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C離鄉背景︰為「離鄉背『井』」之誤。意為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舉目無親︰放眼望去,沒有一個親人。形容人地生疏或孤單無依。 D追根究柢︰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 鍥而不捨︰不斷刻下去而不停止。比喻堅持到底,奮勉不懈。 E相佐︰為「相『左』」之誤。意為互相違異。 分 析 各選項的難字與成語分布不均,落差頗大。A項為非,應是錯在「眼花 瞭亂」。然而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眼花撩亂」、 「眼花瞭亂」、「眼花繚亂」三條詞目都有,而且其釋義皆為「形容眼 睛昏花,心緒迷亂」,《教育部成語典》亦同。依此,本選項亦屬爭議 選項。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138、145、146、213頁

(22)

 u 下列文句「 」中的數字,表示「幾分之幾」意思的選項是: A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B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 C古者稅什一而民足,今「百一」而民不足 D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 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E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什」通「十」) 答 案 CE 測驗目標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A 出 自 〈 古 詩 十 九 首 • 孟 冬 寒 氣 至 〉 。 「 三 五 」 意 為 「 十 五 」 , 「四五」意為「二十」,都是相乘以得義。 B 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十一」意為數目字十一,無另外意 思。 C 出自《金史•魏子平傳》。「什一」意為「十分之一」,「百一」意 為「百分之一」,都是「幾分之幾」的意思。 D出自《荀子•大略篇》。「十九」意為「十九歲」。 E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什二三」意為「十分之二」或「十分之 三」。 語 譯 A 十五日晚,明月圓滿;二十日時月亮有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 氣至〉) B斬下十四個頭顱,捕獲俘虜了十一人。(《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C 古時候對人民收稅的稅率是十分之一,而人民感覺富足;現在向人民 課稅的稅率是百分之一,但人民卻感覺用度不足。(《金史•魏子平 傳》) D 天子、諸侯之子在十九歲時便行冠禮(比士人早一年以習事),行冠 禮以後就可以治理政事,這是因為他們受到良好教育的緣故。(《荀 子•大略篇》) E 因逢天寒,有十分之二、三的士卒凍到手指都斷掉了。(《史記•高 祖本紀》) 分 析 寓文法於閱讀理解中,是較有變化的考題。其中B項的「十一」,與E 項的「什二三」,形式一樣,但意思不同,並列一起,頗有誘答效果。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B冊第84、90頁

(23)

 i 下列「 」內語詞, 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怡君讀書總是「心凝形釋」,專注認真,終於如願考上理想的大學 B阿嘉經歷失敗,以致失去鬥志,從此「一蹶不振」,頹靡度日 C建宏愛好自然科學,做實驗向來「管窺蠡測」,謹慎細心絕不馬虎 D張老闆為人「錙銖必較」,常與客戶發生爭執,生意因此一落千丈 E兄弟象對統一獅那場球賽精彩至極,使人「繞樑三日」,難以忘懷 答 案 BD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解 析 A 心凝形釋︰出自〈始得西山宴遊記〉,意為精神專注,達到忘我的境 界。能有此境界,故可以「與萬化冥合」,亦即天人合一,不再執著 於自身的作為,這與專注的讀書以求考上理想學校不同。 B一蹶不振︰比喻一經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C 管窺蠡測︰連橫〈臺灣通史序〉中有相近詞語,比喻眼界狹小,見識 短淺。 D錙銖必較︰指對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E繞樑三日︰形容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 分 析 五個選項中的成語皆是常用者,故不難作答。只是「心凝形釋」剛在97 年的學測考過,一樣是判斷成語造句是否正確︰「芒果冰滋味甜美、清 涼解渴,在炎熱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釋』,暑氣全消」。 考試時間如此接近,又是同樣的考法,一樣的成語,實在應該避免出現 這樣的情況才是。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12、145、150、196、217、234頁 《學測週計畫》第42頁第23題 o 儒家思想,一脈相傳。下列前後文句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B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不教民而用之,謂殃民 C仁者先難而後獲勞苦之事則爭先之,饒樂之事則能讓 D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E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答 案 ABCDorABCDE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前後兩句都是推己及人。 B 都在強調政府須在平時對百姓進行軍事訓練,否則一旦面臨戰事,將

(24)

 會使人民受到敵人的屠戮。 C前一句的「先難後獲」與後一句的「爭勞讓樂」,意思相近。 D 「言必信,行必果」本來是好的,但因只是堅確自守,注意言行而 已,那就成為識量淺陋之人(此為朱《注》對「硜硜然小人」之 解)。相反的來說,真正通達事理者(大人),應通權達變,亦即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故本選項正確。 E 「始作俑者」用以比喻某種壞事或惡劣風氣的肇始人,與「率獸而食 人」其義有別,實不宜列為答案。出題者原來將本選項列為答案,是 因《孟子》的原文將「率獸而食人」與「始作俑者」並論︰「庖有肥 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 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 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 民飢而死也?」只是細推《孟子》原意,不過在說用殉葬俑陪葬,只 因其像人形而已,創作者便該被批判攻擊,何況執政者餓死真正的活 人,那罪過更大。換言之,「始作俑者」並沒有使人死亡,而「率獸 而食人」則已虐害了百姓,兩者所指涉之事並不相同。而題目所問為 「前後文句意義相近」者,要將本選項列為答案是說不通的。 語 譯 A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論語•顏 淵》)╱放在自己身上,自己並不願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施放在別 人身上。(《中庸》) B 用沒有訓練好的人民去打仗,就等於白白犧牲他們。(《論語•子 路》)╱不訓練人民就讓他們與敵人作戰,這是禍害人民。(《孟 子•告子》下) C 仁人對難做的事,先於眾人去做;當有所收穫時,則總排在眾人之 後。(《論語•雍也》)╱勞苦的事情就爭先去做;饒富樂趣的事則 能禮讓別人先行。(《荀子•修身》) D 說話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的固執己見,那是識量 淺陋的人啊。(《論語•子路》)╱通達事理的人說話不一定死守信 諾,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離 婁》下) E 開始用俑殉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沒有後代。(《孟子•梁惠 王》上)╱有如人民父母的國君失職,只圖享樂,以虐政害民,就像 帶著野獸吃人,這樣哪有資格成為人民的父母呢?(《孟子•梁惠 王》上) 分 析 A、B、C三個選項中的前後句,文意都非常相似,已非「相近」而 已,誘答效果並不大。D項則頗費思量,「小人」既是「言必信,行必

(25)

 果」,那麼大人便該「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沒有想太多的學生反而 容易答對。至於E項的前後句,實在不合「意義相近」這樣的標準。 難 易 度 簡單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A冊第90、93、221頁 《學測週計畫》第30頁第6題、第163頁第19題 p 下列有關經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是中國古代南方文學的總集 B《尚書》保存了秦漢之際的典章制度 C 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又稱《周官》 D《易經》中的八卦可以代表八種不同的象,如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 E 《春秋》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左傳》特點在詳述 史事 答 案 CDE 測驗目標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解 析 A 《詩經》是中國古代北方的詩歌總集。選項中的「南方」是錯誤的, 「文學」宜作「詩歌」較精確。 B 《尚書》為記錄上古政事的史書,是夏、商、周三代歷史檔案文獻 彙編。陳夢家《尚書通論》︰「《尚書》記錄了距今2300年的〈秦 誓〉,至3000年盤庚遷於殷,前後王室的誥命、誓言和其他大事。」 其時代並無下及漢代,其內容亦非「典章制度」。 分 析 純粹考記誦的知識,在近來的學測中,非常少見。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趣看文學史•壹(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第1、2講 《學測新導向》A冊第104、105、109頁 《學測週計畫》第81頁第18題、第114頁第10題、第133頁第25題 a 閱讀下文後,選出正確的選項: 每一句謊話都經過編號,打造成公車,開向都市的路口街邊搭載乘客。而後我 們在顛簸的空間裡彼此擠壓,在紛亂的紅綠燈下左晃右盪。身心變形了,年老 時下車的地點,卻仍是年輕時興奮的起站。(杜十三〈都市筆記〉) A本文旨在凸顯都市人的忙亂 B本文寫作運用了諷諭的手法 C本文強調都市人生活在謊言裡 D本文認為謊言讓都市人身心變形 E本文末二句意謂謊言讓都市人虛度一生

(26)

 答 案 BCDE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所謂「都市人的忙亂」應是針對「在紛亂的紅綠燈下左晃右盪」這一 句出題,而詩中這句話只是在說都市中五光十色的生活,非關「忙 亂」。 B 從「年輕時興奮的起站」出發,到了老年卻又回返原點,象徵一事無 成,此為「諷諭的手法」。 C 「每一句謊話都經過編號,打造成公車,開向都市的路口街邊搭載乘 客」,將謊話化為與都市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公車,故有「都市人生活 在謊言裡」之意。 D 「我們在顛簸的裡彼此擠壓、左晃右盪」,終於「身心變形」。這個 「空間」指的是由謊言打造的公車,因此謂「謊言讓都市人身心變 形」的說法,可以成立。 E 從「年輕時興奮的起站」出發,到了老年卻又回返原點,這是一事無 成,也是「都市人虛度一生」之意。 分 析 仔細核對原文與選項的差異,即可找出正確答案。 難 易 度 易 s 閱讀下文後,選出正確的選項:   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汙濁、 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 麼意義可說?生一個人與一隻貓,一隻狗,有什麼分別?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 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你若情願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作夢之上, 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 自己的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 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胡適〈人生有何意義〉) A作者主張眾生平等,人和貓狗沒有分別 B作者認為「白晝作夢」也是生命的意義 C「自己怎樣生活」是人生有無意義的關鍵 D「生命無窮」是指人生有許多意外的遭遇 E作者勸人創造自己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卑劣或汙濁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生一個人與一隻貓,一隻狗,有什麼分別」,作者的意思是︰如果 沒有「人生的意義」就沒有分別,並非「主張眾生平等」。 B 從「你若情願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作夢之上」的「葬送」可以知

(27)

 道,「白晝作夢」不是作者所肯定的「生命的意義」。 C 從「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可以知道 「『自己怎樣生活」』是人生有無意義的關鍵」的說法成立。 D 去發憤振作,去創造,使生命有各種可能,這是「生命無窮」,也是 「生命的意義無窮」。與「人生有許多意外的遭遇」無關。 E 引文結論是要人去發憤振作,去創造,所以作者並不肯定卑劣、汙濁 也是「生命的意義」。 分 析 仔細核對原文與選項的差異,即可找出正確答案。 難 易 度 易 d 下列詠史詩所歌詠的歷史人物,每一選項前後相同的是: A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B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D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E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答 案 ACE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解 析 A 首句出自李商隱〈籌筆驛〉。其中「錦里」為武侯祠所在地,而諸葛 亮躬耕於南陽時,喜歡吟詠〈梁父吟〉詩,詩中說的是春秋時的齊國 宰相晏嬰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此皆為與諸葛亮有關的線索。次句出 自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是與諸葛亮有關的名句。 B 首句出自李商隱〈賈生〉。「夜半虛前席」為漢文帝於宣室召問賈誼 鬼神一事。次句出自溫庭筠〈蘇武廟〉。從「胡」、「羊歸」、「塞 草」,知詩中人物到過邊塞牧羊,故與蘇武無關。 C 首句出自白居易〈長恨歌〉。選項引文為與楊貴妃有關的名句。次句 出自杜牧〈過華清宮〉。從「妃子笑」、「荔枝」知是楊貴妃。 D 首句出自杜牧〈赤壁〉。從「東風」、「周郎」、「銅雀」、「二 喬」,知詩中人物與三國有關。次句出自杜牧〈題烏江亭〉。從「江 東子弟」、「捲土重來」,知詩中人物為項羽。 E 首句出自王安石〈明妃曲〉。從「毛延壽」知與王昭君有關。次句出 自歐陽脩〈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從「流落死天涯」、「琵琶」知與 王昭君有關。 語 譯 A 往年曾來到成都的錦里這個地方,我走訪了武侯祠,想到諸葛亮常吟 詠的〈梁父吟〉,不禁讓人有無盡的遺憾。(李商隱〈籌筆驛〉) 可惜出師伐魏尚未勝利就病亡軍中,一直以來,後代英雄聽聞諸葛亮

(28)

 的事蹟都要感動得淚灑衣襟。(杜甫〈蜀相〉) B 令人惋惜的是:漢文帝跟賈誼談到夜半時分,枉自坐位前移,卻不問 百姓的大事,而問起鬼神的本原來。(李商隱〈賈生〉)羈留在北 海邊音書斷絕,夜夜與胡地的明月相伴。從荒隴牧羊回來,只見茫茫 草原已有暮煙縷縷。(溫庭筠〈蘇武廟〉) C 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使得六宮的妃嬪,都因而黯然 失色。(白居易〈長恨歌〉)/遠遠有一匹驛馬奔馳而來,楊貴妃看 到了,不覺的笑了起來。沒有人知道送來的是楊貴妃最喜歡的荔枝。 (杜牧〈過華清宮〉) D 假使當年周瑜行火攻計時,沒有突然刮起的東風加以配合,大喬與小 喬就要被曹操擒獲,鎖閉在銅雀臺中了。(杜牧〈赤壁〉)在江東 地方仍有許多俊才,項羽若能捲土重來,後來的發展也許大有可為。 (杜牧〈題烏江亭〉) E 王昭君的神情姿態這麼美,誰也無法描畫出來。當時毛延壽被殺,實 在冤枉。(王安石〈明妃曲〉)王昭君不幸流落天涯死在外邦,她 所彈奏的琵琶卻在中國流行起來。(歐陽脩〈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分 析 題目無爭議。但A項的「錦里」與「梁父吟」皆不見於各版教科書中, 連備課用書與教師手冊亦無有提及者,倘若老師補充不及,學生恐將覺 得陌生。而在翰林版《趣看文學史》第壹冊中對諸葛亮吟詠〈梁父吟〉 有詳細說明。B項的「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線索過於 薄弱,較難明確的歸結出蘇武。E項的「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 漢家」,相較另一首的「毛延壽」之語,線索亦極為薄弱,這都是可以 再斟酌的地方。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趣看文學史•壹(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第8講110頁與第11講 第162、164頁 《趣看文學史•參(宋•金)》第35講王安石第52頁「詠史詩和小詩」 《學測新導向》A冊第291、291頁;B冊第131、132、291、292頁 《學測週計畫》第107頁第7題

(29)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一、二、三。 一、文章解讀(占 9 分)   閱讀框線內朱光潛〈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中的一段文字後,回答問題: 1 作者指出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知覺」同一棵古松有三種不同的反應態度, 這三種態度各有優劣嗎?以你對本段引文的理解,請加以闡述說明。 2 閱讀了作者這一段文字後,依據它的意旨,請你重新給它訂個題目,並簡要說 明你的理由。 答案必須標明12分列書寫。1、2合計文長限 150 字∼200 字( 約 7 行∼9 行)。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 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 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木商的心習,於是所知覺到的只 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植物學家的心習,於是所知 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 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 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製器,思量 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 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只在聚精會神地 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那一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 的氣概。 由此可知這棵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 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 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 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解 析 1朱光潛〈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全文主旨列舉︰ 1 從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去探討美 學的原理。 2 木商、植物學家、畫家,對於同一棵古松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 為情境和個人性格的差異,影響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實用的態度 求善,科學的態度求真,美感的態度求美,這三者都是人性的需 求,真、善、美三者兼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3 而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 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朱光潛說︰「在有所為而為(實用、科 學)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美感)的活

(30)

0 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他又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 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2 對於問題1「三種態度各有優劣嗎」,上述全文主旨第二小點的結論 可以作為回答方向—真、善、美都是人性的需求,三者兼備,才可 以算是完全的人。 3 對於問題1,不建議各論「真、善、美」的優劣。一來受限於篇幅, 難以暢論;二來立論易流於主觀,論述難以持平。 4 對於問題2,上述全文主旨第三小點可以作為回答方向—在無所為 而為(美感)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 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5 由於題目引文摘錄的文字,看不出來偏重「美感」的部份,所以對於 問題2,以「各個面向同等重要」或「對一件事物的感知有各種可 能」,作為回答的主軸,當亦無不可。 參考例文  景美女高 張瑜芳 1 我認為這三種態度並無優劣之分。我們的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組成。每 個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每個角色看待事物,都是以自己最熟悉的觀點 切入、討論。所以,一項簡單的事物,才會以多種不同面貌呈現在每個人的心 中。 2 我會將題目訂為「古松活在每個人心中」。一樣平凡的事物,透過不同人的眼 光會呈現不同的面貌。面對各種看法時,我們應該用包容學習的心去接受。當 我們把每種想法拼湊在一起時,自然就能感受到它多變的面貌。 類 似 題 《學測週計畫》第95頁第22題

(31)

1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1 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歎,是因何而起? 2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3 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2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123分列書寫。1、2、3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約11 行∼14行)。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 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 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 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 賦〉) 解 析 1從題目引文可以歸結出三個可悲︰ 1 第一個可悲:「而今安在哉」這句話總問由曹操到三國的英雄,甚 至是所有的英雄,如今都安在哉?無論如何偉大的功業,終究會被 時間淘洗淨盡,以此見出人的可悲。 2 第二個可悲:連大英雄都逃不過這樣的宿命,更何況我們這些小人 物呢?只是大英雄曾是「一世之雄」,而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卻只 能漁樵飲酒一生,對比之下可悲再轉進一層。 3 第三個可悲: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來說明人 生短暫;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來說 明人的渺小。人既已渺小,其生命又何許短暫,卻還要終其一生陷 入「哀吾生之須臾」、「知不可得」的感慨中,這樣的可悲真是相 伴人生始終啊! 2 以上述的「三個可悲」為基礎,我們便能深入的回答題目的三個問 題。「而今安在哉」的感嘆,實為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緬懷,加上對 時間消逝的無奈,以及對己身遭遇的不滿,故有此一問以抒發牢騷, 並自我勸解。 3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此句點出自然無窮而人生短暫的現 實,這是第一層的人生問題—有永不能打破的人生限制。而小人物 與大英雄雖然同樣不能逃脫人生如寄、渺小如粟的宿命,但看到大英 雄曾有過「橫槊賦詩」的豪壯,而小人物卻只能有「哀吾生須臾」的 悲嘆,這便凸顯了第二層的人生問題—人生有意義?能創造什麼意 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道中學 108 學年度第二學期國中部第三次定期評量 國一地理 適用班級:國一全體 命題老師:李唯甄 校題老師: 蕭雅文老師

主題一 :人性化設計 主題二 :盲點與解決 主題三 :落點與志願 主題四

主題一 :人性化設計 主題二 :盲點與解決 主題三 :落點與志願 主題四 :網路選填..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題號 題目 選項A 選項B 選項C 選項D 解答 解釋?.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一、下表為一年三班票選衛生股長 的得票結果,得票數最多的為 衛生股長,請完成表格並回答 問題(○代表票數). (

(答案宜正反看法都能兼顧,如只單純提出一面的答案,最多得 3 分;能 同時指出兩面答案者,最多得 4 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