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實施死亡教育課程之實務探討/ 16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實施死亡教育課程之實務探討/ 167"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學實施死亡教育課程之實務探討

李采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研究生

一、前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提及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之課程內容應涵蓋生命教 育課程,其內涵為應教學生從觀察與 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 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 進而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與他人生命 的情懷(教育部,2003)。 而生命教育為國民中學融入課程 的重大議題之一,學校大多以講座或 潛融入各學科方式進行,像是邀請或 介紹生命波折不斷,在困難艱苦的生 活中,樂觀以對、永不放棄的鬥士(例 如謝坤山、楊恩典、力克‧胡哲等) 來激勵學生珍惜生命、把握當下,遇 到逆境不可輕言放棄,應堅定信心、 勇於克服、戰勝困苦,以及舉辦憂鬱 自傷防治講座。 從 課 程 綱 要 和 實 際 學 校 現 場 發 現,大多談論如何生?如何活出生命 的 精 彩 ? 如 何 面 對 生 命 的 幽 谷 和 困 境?卻鮮少談論死亡的議題。張淑美 (2001)提及死亡教育不就是生命教 育 嗎 ? 生 死 應 為 一 體 兩 面 , 從 死 論 生,反思生命,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概念,無論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都 是重要且實際可行的教育方向,不因 國情文化、社會大眾的避諱,就不和 學生談論死亡的議題。 本文將先介紹國中進行死亡教育 的重要性,最後分享筆者於任教班級 中進行死亡教育課程之內容、教學成 效與教學省思。

二、國中進行死亡教育之重要性

(一) 國中生經常獨自面對喪親事件之 失落情緒與壓力 就社會心理發展而言,青少年需 經歷「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危機, 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透過人際 互動與經驗學習來建構自我概念和形 塑價值觀,而認知發展階段正處於形 式運思期,較能用抽象思考、邏輯推 理的方式來思考死亡相關非具象的問 題。若青少年獨自面對重要他人離開 的 經 驗 , 將 形 成 未 解 決 的 失 落 與 傷 痛,使其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下,身邊 的朋友、師長或家人能接納青少年的 失 落 反 應 , 陪 伴 其 共 同 面 對 死 亡 事 件,將會是一大助力(呂羿慧,2011)。 (二) 成人忽略青少年對死亡的恐懼與 焦慮對其毫無益處 張雅嵐(2003)指出接觸親人、 朋友或寵物死亡的經驗會對死亡態度 有重大影響。陳淑霞(2002)提到接 觸 死 亡 經 驗 者 的 情 緒 若 未 能 適 時 疏 導,將創傷隱藏於內心,而引發對死 亡的焦慮與恐懼時,恐影響其一生的 行為與想法。第一線教師常常需面對

(2)

與處理學生經歷親人過世或學生死亡 事件,而筆者於輔導實務現場也曾接 觸 過 一 些 因 親 人 過 世 而 產 生 憂 鬱 自 傷、心理創傷或偏差行為的個案,他 們不容易敞開心房訴說因親人過世的 傷痛,且家人也避諱談論此事,未整 理好心情面對,或者不知如何和孩子 談論死亡,加深國中生對於死亡的逃 避與恐懼。 (三) 青少年死因中以自殺比例較高 青少年的死亡事件中,自殺為主 要 死 因 的 第 二 位 ( 行 政 院 衛 生 福 利 部,2016),可見青少年不僅經歷身邊 家人、朋友的逝世,也透過結束自己 的生命來面對與處理所遭遇的難題。 陳錫琦(2003a)研究發現有研究對象 提到當無法應付現實生活遇到的困境 或 挫 折 時 , 自 殺 也 是 一 種 解 脫 的 方 法,所以,需特別注意那些認為死亡 是一種解脫的對象。青少年對於死亡 的想法與態度會影響其對生命的認知 與態度(陳錫琦、陳淑香,2010)。另 外研究顯示實施死亡教育課程可以提 升國中生的生命意義(黃禎貞、林世 華、葉國樑、曾治乾,2009)。由此可 知,若能在青少年選擇以自殺結束生 命前,教導其生死教育之重要,及時 關注其需求,提升生命意義感,有機 會能避免憾事發生。 綜上所述,國中生在學校生活的 時間最長,亦是重要的生活場域,當 他 們 遭 遇 重 要 他 人 過 世 的 重 大 事 件 時,學校最能及時且有效提供支持與 協助,包括瞭解接觸死亡經驗對自己 的身心影響,悲傷失落情緒之因應與 調適等,可見國中生的死亡教育需求 高且有其急迫性。

三、死亡教育課程分享

經常聽聞任教班級的學生因家人 親戚過世而請喪假,筆者身為輔導教 師主動關懷學生面臨親人過世後的身 心狀態,亦會和學生討論自己或父母 對死亡的看法、參與臨終告別過程的 感受、如何看待喪葬儀式…等,發現 學生不避諱談論死亡的議題,但鮮少 有成人主動和青少年談論之,而且國 中課程內容較少以死亡教育為主軸進 行教學,可見死亡教育在教學現場之 缺乏,以及實施死亡教育之重要性與 必要性。筆者曾修習生命教育、死亡 教育相關課程,從中深感面對死亡的 重要條件為瞭解死亡、接受死亡,為 死亡做好準備,也有足夠的知識與能 力教導學生學習死亡的議題。 筆者運用輔導活動課在國中九年 級 任 教 班 進 行 兩 堂 課 之 死 亡 教 育 課 程,希望達到下列目標:探索自己對 於死亡的想法、學習面對死亡的正確 態度、練習面對重要他人離去的失落 情緒、擁有陪伴他人經歷重要他人過 世的能力,最後是學習把握當下,不 要留下遺憾,及時去做想做的事情。 以下就筆者於九年級輔導活動課 進行的死亡教育課程進行說明,並分 享教學成效與教學省思:

(3)

(一) 課程內容 第一堂課先引導學生閉上眼睛、靜下 心,在心中想一個自己很在乎的人,並寫 在學習單上,接著讓學生自由分享看到課 程主題「生命終點站」的想法,以及播放 有關死亡的新聞或影片,例如臺中死亡車 禍少年騎機車三貼傷重不治、星座專家薇 薇安驚傳罹癌過世、日本 311 地震等,表 達死亡經常發生在我們的周遭。接下來, 透過問題討論讓學生勾勒出自己的死亡 圖像,例如:你覺得死亡代表什麼顏色? 為什麼?死亡是什麼樣子?身邊的家人 朋友對死亡的反應是什麼?然後,請學生 假設課程一開始寫下很在乎的人突然遭 逢意外過世,會有什麼感覺或想法?教師 介紹面對在乎的人死亡,人們可能出現的 感覺,接著與學生分享教師自身面對親人 離世的心路歷程,邀請學生分享面對悲傷 經驗的方法,介紹如何陪伴經歷重要他人 過世者的方式,最後,以影片「walking tour」讓學生重新看待死亡不僅有悲傷, 仍有其正向意義存在,我們應以積極的態 度面對死亡。 第二堂課一開始先分享閱讀學生上 週課後心得的整理與看見,大多學生對於 死亡的不可預測感到恐懼,提及要把握時 間、珍惜身邊的人。接下來請學生自由分 享,如果明天要死了,最感到後悔的事情 為何?播放影片「你最大的遺憾是什 麼?」引導學生思考遺憾後悔如何產生? 如何減少遺憾發生?然後,教師分享自身 曾有的遺憾,於數年後鼓起勇氣實際行動 彌補的過程,分享自己執行後的感受與對 方的回饋,接著讓學生寫下三件畢業前想 補救的遺憾或想完成的事情,嘗試行動 之,把行動執行後的發現與心得寫在學習 單上,最後,鼓勵學生將把握時間、珍惜 人事物的口號落實在生活中,對於重視的 家人朋友及時表達想說的話、想付出的行 動,避免畢業到來或死亡來臨前充滿後悔 和遺憾。 (二) 教學成效 1. 授課班級整體改變 (1) 播放日本 311 地震影片時,一 開 始 某 些 學 生 看 到 劇 烈 搖 晃、室內外東西掉落或墜落會 大聲嘻笑,後來引導其設身處 地 想 想 身 在 那 樣 危 險 情 境 下,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學生便安靜了下來,認真聆聽 與分享,顯示學生易以輕鬆方 式掩蓋對死亡的逃避,適時引 導後能正視死亡的議題。 (2) 看到課程主題「生命終點站」 時,學生開始議論紛紛,有人 覺得是詛咒,有人說明天就要 死了嗎?好不吉利!有學生 開始七嘴八舌的說「好沉重好 嚴肅!」…等較避諱死亡的話 語,經過教師引導與澄清對死 亡的迷思,以及這兩堂課後, 比較願意開放的和同學討論 死亡相關議題,分享自己對死 亡的看法和感受。 (3) 先前詢問學生關於班上請喪 假同學的細節,例如:哪位親 人過世?是否主動關心喪親 同學?用何種方式關心?學 生一律都沉默且回答說「不要 問比較好」,覺得要避免觸碰 別人的傷痛。課堂上某位學生 分享家人主動提出自己若病 重時,一定要記得拔管,學生

(4)

講到此淚流不止,教師反映學 生聽到此話的害怕與擔憂,當 場示範如何表達關心和傾聽 支持,爾後,便漸漸有學生主 動訴說對於陪伴喪親同學的 不知所措,表示上完課後比較 懂得如何關心喪親者。 2. 簡單摘錄一些學生的課程心得和 省思 表 1 學生於課堂心得與省思 編號 心得與省思 G03 不知道死之後會去哪裡? 死了會感覺痛嗎? G06 生命有始有終,我們沒辦 法決定自己的終點在哪, 但希望走到終點時,是帶 著微笑去面對的 G13 我想我以後會樂觀面對死 亡,就算親人好友離開 了,我也會學著笑著面 對,帶著回憶繼續往前走 G16 我很愛奶奶,因為她是從 小照顧我長大的人,如果 她離開的話我會很難過, 所以,我會珍惜和她相處 的日子,不讓她擔心,以 後好好賺錢照顧她、養她 G18 如果以後父母插管,看著 他們很辛苦、很不舒服, 我可以幫他們拔管嗎? B22 想到以前親人過世的事, 心情雖然還是很難過,但 能慢慢向前走 B25 我以後想要用花葬,感覺 很浪漫又環保 B32 這個話題好沉重,氣氛悶 悶的,面對死亡好難啊! 不過我以前就想過這個問 題,只是沒有想到答案, 現在…恩…大概知道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三) 教學省思 透過這兩堂死亡教育課的授課過 程,筆者有以下幾點發現: 1. 陳錫琦(2003b)研究發現第一次 經歷死亡的年齡以 7 至 12 歲最 多,占五成左右,而筆者任教班級 約有七成的學生皆經歷過親人或 寵物過世,大多在國小階段第一次 接觸到死亡事件,與上述研究結果 相符且比例較高。另外,學生也反 映曾與其討論死亡相關話題的成 人較少,僅有一成的學生與家長討 論過死亡議題。 2. 學生不避諱討論對死亡的各種想 法,但很少有機會能公開談論之, 心裡仍對死亡感到恐懼,擔心說出 來會被責罵,也不知如何說起,經 過引導和實際例子分享,較能勇於 分享與討論。 3. 有部分學生能在學習單中詳細敘 述經歷親人過世的心路歷程,自行 比較上完死亡教育的課程後,認為 討論死亡不如想像中害怕,願意嘗 試執行「不留遺憾清單」,並與教 師進行分享。 4. 多數學生對於喪葬儀式的瞭解比 想像中多很多,對於樹葬、花葬、 海葬等環保葬法接受程度高,教師 能藉此機會介紹環保葬和傳統葬 法之不同與相關規定。

四、結語

死亡是長久以來社會禁忌避諱的 議題,如果因為害怕、恐懼而不去談 論,就喪失了正確認識死亡相關概念 的機會。教師應主動學習死亡教育相

(5)

關知識或課程,思索並整理自身過往 接觸死亡經驗的看法和感受,破除談 論 死 亡 的 迷 思 , 接 受 死 亡 有 天 會 到 來,應提早做好準備,思考如何面對 死 亡 , 才 能 和 學 生 自 然 談 論 死 亡 議 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死亡帶來的 積極與正向意義,另外,應積極推展 死亡教育至國中各年級,七年級以探 討生命的起源、分享接觸死亡經驗的 感受與想法為目標,八年級可討論生 命的有限性、自殺墮胎等生命倫理議 題,九年級則是瞭解死亡定義、臨終 關懷、悲傷調適、為死亡做準備等相 關內容進行討論和引導,依照學生認 知發展和經驗來設計不同層次的死亡 教育課程,運用新聞事件、繪本影片 等媒材,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並與 其自身經驗做連結,教師適時引導與 提供不同觀點,相信透過死亡教育課 程能讓國中生在面對死亡時,他們的 態度能更理解死亡的積極意義,正向 看待之,為其生命開啟另一扇窗。 參考文獻 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6)。104 年 度 死 因 統 計 。 取 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 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62 01  呂羿慧(2011)。青少年面對死亡 事件之失落反應與因應。諮商輔導, 301,10-13。 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生命教 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 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 育專輯,26,355-375。  張雅嵐(2003)。青少年殺人犯與 未曾犯罪青少年死亡態度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 北市:教育部。  陳淑霞(2002)。幼兒死亡概念與 情緒反應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縣。  陳錫琦(2003a)。某大學學生印 象深刻的死亡或感覺接近死亡經驗之 探討。學校衛生,42,39-58。  陳錫琦(2003b)。某大學學生經 驗第一次死亡事件及其相關問題。衛 生教育學報,20,45-70。  陳錫琦、陳淑香(2010)。國中學 生善終概念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 生爲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 30,137-158。  黃禎貞、林世華、葉國樑、曾治 乾(2009)。提升孩子的生命意義感-死亡教育融入國中健康課程之效果研 究。課程與教學,12(3),79-1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教學內容精確:能確認希望學生在課程或 單元結束之後能夠知道哪些知識,以及能

這個部分是我最滿意的檔案資料,單元或學習任務完成時,我會 利用時間整理教學成果,並且及時寫下省思,這些省思有利於下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A10: 我覺得人類應該如何了解和傾聽動

普通話科由 1998 年開始,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學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