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lations on well-being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指導教授:黃迺毓 博士 研 究 生:胡 蕙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1 月.

(2)

(3) 誌. 謝. 辭. 完成論文的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在唸碩士期間,父母生病, 兩個大孩子面臨升學的考試,能如期完成我的論文,真的要感謝好多 默默守候及支持我的人。 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黃迺毓教授及林如萍教授,兩位老師在家庭 領域的投入與深耕令我由衷敬佩與學習,有他們平時對我的關愛及指 導,我才能完成這篇論文;感謝輔大潘榮吉老師對我論文的指正。也 要謝謝周麗端主任推薦我獲得優秀研究生獎學金,給我莫大的鼓勵。 另外,要感謝我在家庭生活教育領域的啟蒙老師-李淑娟老師, 如果不是淑娟老師的鼓勵,我不會投入這個領域。周文欽老師不僅在 課業上指引我,在學習過程中上一直給我很大的激勵。王培光老師雖 然已經離開我們,但老師熱心的協助與鼓勵,我銘記在心。 做中高齡者的研究,最困難的部份就是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我要 特別感謝協助我收發問卷的許多貴人-空中大學李允傑主任、杜政榮 主任、淑瓊及美燕。還有各教會的牧者-循理會葉茂堂牧師、姜秀華 牧師、歐紹英牧師、高曉蓉牧師、郭朝信牧師、蔡明潔牧師,信友堂 林炳宏牧師、真理堂啟彬哥、台北靈糧堂的史雲光牧師、薛聖聰牧師 以及木柵靈糧堂的密白珠牧師。學妹婉紋、子潔和暄瑜。如果沒有您 們的協助,我不可能完成所有問卷的回收,更沒有這本論文的呈現。 忠勇教會的葉茂堂牧師、儲麗珍師母、姜秀華牧師及謙羨哥,還 有佩華我最好的知己,謝謝你們時時為我們全家禱告。 I.

(4) 學姐委娥、好同學孜芸感謝妳們一直以來的所有協助,以及研究 所同學宥婷、俞均、涵郁、嘉峰、明翰平時的相互切磋,和你們一起 學習的愉快時光,永難忘懷。 忠儀、德貞和靜怡,有妳們這些好姐妹不時的相伴,聽我吐苦水, 為我加油,讓我有力量繼續往前走,謝謝妳們。 感謝我最敬愛、景仰的父親,不論在做人處事,或做學問的認真, 都深深影響我,父親鼓勵我在結婚之後繼續讀書,並在我求學過程中 不厭其煩的教導我,是我最好的模範;母親在我成長過程中一直給我 最大的精神支持。大姐胡芸雖然人在美國,仍然不時替我加油打氣; 特別要感謝二姐胡蒓,她知道我難以兼顧家庭與課業,特地從美國回 來照顧生病的父母,並時時鼓勵我,讓我無後顧之憂;還有妹妹胡芹, 在美國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仍然抽空耐心的隔空與我討論並指導我 的課業及論文寫作,家人的陪伴與相助,令我感動及感激萬分,我愛 妳們。 最後,我要謝謝我親愛的另一半勇廷,如果沒有你的體諒、分擔 與支持,我絕對無法完成我的學業。更要謝謝我的三個貼心寶貝們, 士翔溫順體貼,替我分勞照顧弟弟妹妹們;菀柔乖巧從不讓我操心, 總能自己完成本份工作;皓兒經常貼心地幫我按摩、遞上茶水點心, 讓我緊綳的心情頓時紓壓。當我回到書房,看到房門上貼著你們用心 為我畫的加油打氣的卡片,我忍不住紅了眼眶,謝謝寶貝們,我太愛 你們了。現在我終於可以回歸家庭,全心的照顧家人了。. II.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台北市 及新北市中高齡者為對象,採取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獲得有 效樣本共 500 份。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在中高齡者與家人關係上,顯示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良好,尤對 家人情感最為重視。另與配偶或子女同住、教育程度高、從事工商服 務業與專業教育業、收入越高,以及主觀社會階層越高的中高齡者皆 呈現與家人關係有較高的親密感受。 在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上,研究結果顯示中高齡者的家 人關係變項中,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與幸福感皆呈正相關, 即中高齡者與家人關係在家人情感、配偶互動以及子女互動越親密, 個人主觀幸福感也越高。在各變項上,顯示女性、信仰基督教或天主 教、與子女同住、健康狀況越好、教育程度越高,以及主觀社會階層 越高的中高齡者,其幸福感受亦越高。其中,健康狀況及主觀社會階 層在四個模型中皆呈現高度顯著,成為中高齡者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 子。. 關鍵字:中高齡、家人關係、主觀幸福感. III.

(6) IV.

(7)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lations on personal well-being. The researcher used purposive sampling techniques to collect survey data from 500 mid-age and elder adul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the following findings can be concluded. In terms of family rela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id-age and elder adults demonstrated strong family relations, in particular with the dimension of family bonds. Moreover, individuals who lived with spouse or children, were highly educated professionals, with higher incom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were more likely to express intimate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bonds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relations and personal well-being, the analysis shows a positive correction between family bonds and personal well-being. In other words, mid-age and elder adults who expressed stronger family bonds and intimate interaction with spouse or children were happier than those who lacked such strong family relations. In addition, individuals who were female, Christian and healthier, living with children, as well as with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expressed greater well-being. Among all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a person’s health condition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s explaining the level of personal well-being. keywords: mid-age and elder, family rela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V.

(8) VI.

(9)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中高齡的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家人關係及相關研究 .............................................................. 9 第三節 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研究 .....................................................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26 第三節 施測對象與樣本 .................................................................... 2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30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 3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 39 第一節 樣本基本背景資料分析......................................................... 39 第二節 家人關係的分析 .................................................................... 44 第三節 家人關係與幸福感的關係 ..................................................... 64 VII.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 94 參考文獻 ....................................................................................................... 95 附錄一 幸福感問卷授權同意書 ............................................................. 107 附錄二 家人關係與幸福感問卷 ............................................................. 109. VIII.

(11) 表. 目. 錄. 表 1 主觀幸福感的意涵 .......................................................................... 19 表 2 家人關係的信度 .............................................................................. 33 表 3 幸福感的信度 .................................................................................. 35 表 4 個人背景的基本資料 ...................................................................... 41 表 5 社經背景的基本資料 ...................................................................... 43 表 6 家人關係的次數分配 ...................................................................... 46 表 7 家人的關係:平均值與標準差 ...................................................... 47 表 8 性別與家人關係:t 值 .................................................................... 48 表 9 居住安排與家人關係:t 值............................................................ 49 表 10 年齡與家人關係:F 值 ................................................................ 51 表 11 宗教與家人關係:F 值 ................................................................ 53 表 12 健康狀況與家人關係:F 值 ........................................................ 55 表 13 教育程度與家人關係:F 值 ........................................................ 57 表 14 職業與家人關係:F 值 ................................................................ 59 表 15 收入與家人關係:F 值 ................................................................ 61. IX.

(12) 表 16 主觀社會階層與家人關係:F 值 ................................................ 63 表 17 中高齡者的幸福感:平均值與標準差........................................ 64 表 18 家人關係與幸福感的相關係數 .................................................... 65 表 19 背景變項、家人關係與幸福感的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 80 表 20 研究假設的檢驗結果 .................................................................... 89. X.

(13) 圖. 圖1. 目. 錄. 研究架構 .......................................................................................... 25. XI.

(14)

(15) 第一章. 緒論. 由於社會經濟的安定與繁榮,醫療衛生的長足進步,人口的壽命 延長,生育率急速下降,造成人口結構老化。少子高齡化的快速降臨, 對整個社會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使得中高齡家庭遭遇到更多 適應上的困難。國人因平均餘命增長,使得中高齡者居住在家庭的時 間也隨之增加,而與家人互動在質與量上均有改變。在時間運用與分 配上,也與以往以工作或照料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主軸迥異。此外,從 生命歷程的觀點看,中高齡階段包含許多重要的人生轉捩點,例如中 高齡者由工作崗位退休、兒女成家立業,甚或經歷喪偶與面對死亡的 恐懼等(林歐貴英,2010;唐先梅,2001)。這些人生的轉變與挑戰, 固然要善加適應,更應發展相應調適的結構,因此,本研究希望了解 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包含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並進而 探究中高齡者的幸福感。. 1.

(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依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的就業服務法(2012) ,將中高齡者定義為 45-65 歲。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老年人為 65 歲以上,若 在一個社會中 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 7%,則此社會可稱為 「高齡化社會」 (aging society),超過 14%稱為「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若達 20%則稱「超高齡社會」 (super aged society)(行政院勞 委員會,2008)。台灣社會就內政部在 2013 年所公布的人口結構分析 顯示,我國自 1993 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 所占比例持續地攀升,在 2013 年 7 月底已達 11.33%(內政部,2013a)。 此外,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 2012 年的推算,預計我國高齡人 口的比例到 2018 年將超過 14%,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將再超過 20%,成為「超高齡社會」。就老化指數來觀察人口老化的趨勢,在 2013 年老化指數為 78.35%,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了 4.15 個百分點, 此顯示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內政部,2013b) 。另外,預估到了 2016 年我國老化指數將超過 100%,屆時全國年齡在 65 歲以上的人口,將 與 0-14 歲的兒少人口相當(行政院,2012) 。高齡人口的急遽增加,實 顯示出原有的社會結構正面臨前所未見的變遷,因之,對中高齡議題 的研究實是刻不容緩。 中高齡人口不但是人口「量」的增加,更是生活「質」的改變。 台灣地區人口的平均生餘命由 2002 年的 77.19 歲增至 2012 的 79.45 歲 (內 政部,2013a) 。壽命的延長使得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更受到健康狀況的直 接影響,而與高齡者身心健康最為息息相關的議題,則是高齡者的照護, 2.

(17) 特別是中高中高在家庭中的照護,因之,中高齡者與家人的關係更顯 重要。內政部(2011)在 2009 年針對 65 歲以上的老人狀況的調查結 果發現,在身心健康方面,受訪老人有 27.2%覺得自己健康狀況不好, 16.8%的老人在自理日常起居活動上發生困難。主要照顧者以子女(含 媳婦、女婿)所占的 48.5%最多,配偶占 20.2%居次。傳統家庭觀念亦 反映在理想的居住安排上,高達 68.5%的受訪老人認為理想的居住方式 仍是「與子女同住」 ,其次為「僅與配偶或同居人同住」 ,只占 15.6%。 再者,在家庭財務方面,老人主要經濟來源為「子女奉養(含媳婦、女 婿) 」 。約有 21.9% 的老人認為自己生活費不夠用,潘榮吉(2010)亦指 出預期未來家庭對老人的經濟支持能力會出現下降趨勢。以上結果發現, 高齡者亟需家人的陪伴與照護,而且家人關係的親疏會影響其主觀幸福 感甚鉅。因之,中高齡者與家人的關係及所感受到的幸福感,不僅研 析中高齡者生活情況的核心,更為探究和諧社會的主軸。. 3.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從以上的討論可知,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三: 1. 探討中高齡者家人關係中之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的親疏 狀況。 2. 探討中高齡者幸福感的狀況。 3. 探討中高齡者家人關係中之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的親疏 對其幸福感的影響。. 根據上述的三項主要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即為以下的三項: 1. 中高齡者家人關係中之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的親疏狀況 為何? 2. 中高齡者的幸福感狀況為何? 3. 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中之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的親疏對 其幸福感的影響為何?. 針對以上的目的與問題,本研究將搭建整體的理論及分析架構, 發展有關的假設,設置量表,並選擇觀察的對象,進行實證性的研析, 望能在學術上對中高齡者家人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有所貢獻。. 4.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中高齡者 「中高齡者」是指年齡層較大的族群,因每個人老化的程度不一, 年齡劃分難有統一標準。本研究是以發展的角度界定 45 歲以上的中高 齡者為研究對象。. 二、家人關係 家人關係是指家人之間角色互動的關係,包含家人情感、配偶互 動及子女互動,這種關係的特性是親疏的感受,因之,家人關係的親 疏對於家庭內成員角色的維繫,具有深刻的影響。本研究所測量的家 人關係,是指受試者在「家人關係量表」上的得分,本包括家人情感、 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量表採 Likert 六點量表,在量表中得分越高, 表示其家人關係越親密;反之,則得分越低,則表示其家人關係越疏 離。. 5.

(20) 三、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個體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正負向情緒強度的整體感受 (Andrews & Withey, 1976)。本研究根據陸洛(1998)所編制「中國人幸 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 CHI) 的簡短版量表,再加以 修改所製成的「中高齡者幸福感量表」來測量中高齡者的幸福感,本量 表採 Likert 四點量表,在量表中得分越高者,代表整體幸福感越高;得 分越低者,代表整體幸福感越低。.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以及中高齡者生活幸福感 的評估等。上述議題皆涉及若干基本概念與理論。這些基本概念為何? 有關的理論又為何?則必須先加釐清,然後才能進一步地檢視並發展 本研究的概念與理論架構。現分數節加以解說。. 第一節. 中高齡者的發展. 一、中高齡的發展理論 高齡者要達到多少年歲才能稱為高齡者?學術界對高齡者概念的 界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學者 Erikson (1963) 將人生歷程分為八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發展任務及需加解決的危機,以做為下一階 段的發展基礎。在這八個階段中,成年中期為 41 至 60 歲,成年晚期 為 61 歲以上。另一社會學者 Atchley (1976)則認為大部分的人,在 50 歲左右會經歷一些典型的,且與老人有關的生活經驗。 還有學者 Levinson (1978) 提出成人的發展理論,認為生命猶如四 季,包涵四個發展時期,每個時期會與下一個時期重疊,而時期與時 期之間的轉換期大約為五年,其中有三個階段與中高齡者有關,分別 是:中年轉換期 (40-45 歲)、成年中期 (45-60 歲)、成年晚期轉換期 (60-65 歲)。Levinson 認為到了 50 多歲時,即達所謂中年期的最高峰, 7.

(22) 生活會安定下來。到了 60 歲成年晚期的未來五年,人們會重新衡量、 選擇並決定如何渡過餘生(林美珍,2005)。. 二、中高齡與家庭週期 學者 Duvall 與 Hill 在 1948 年於美國白宮所舉行的國際家庭會議中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amily Life),提出家庭生命週期 (family life cycle) 的概念,將家庭生活分為八階段,又可簡化為三個發展分期, 分別為家庭建立期、家庭擴展期與家庭收縮期。其中家庭收縮期與本 研究相關,包括子女送出階段、中年父母階段,以及退休階段等三個 階段(周麗端,1999a)。 本研究主要的探討對象是指已經發展至家庭生命週期後期的中高 齡者而言,特別是已經過了育兒年齡,而且子女們已經開始獨立的中 高齡者。在這個時期的家庭,會呈現收縮而非擴展的情況 (Duvall, 1977)。此一時期的家庭,重心會回復到夫妻二人身上。就發展任務來 看,如何面對老化的調適、夫妻的關係、與成年子女的代間關係等, 皆是家庭收縮期的關鍵(林如萍,2001)。因此,本研究將 45 歲以上 的中高齡者定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8.

(23) 第二節. 家人關係及相關研究. 一、家人關係的意義 家庭是一些人經由血緣、婚姻或其他關係,居住在一起,分享共 同利益和目標的組合(黃迺毓,1988) 。在家庭中,我們出生、成長及 終老。家庭也是最基本、最早、最持續、最親密、影響我們最深遠的 社會團體(周麗端,1999b) 。因此,家庭具備了無可替代的特殊性(彭 懷真,1998)。 在家庭中的成員形成了家人的關係,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國內 外學者對「家人」的定義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朱岑樓(1969)認為家 庭成員是至少一對無血緣關係而經由結婚的成年人及其婚生子女所組 成;Trost (1988) 認為家庭成員的組成至少要有一對配偶或父母之一與 一個孩子。到了 1993 年 Popenoe 和 Tallman 已經不認為家庭成員必須 是經由婚姻或配偶婚生而組成,Popenoe 認為家庭成員就是親戚團體, 由最少一個成年人和一個依靠者所組成;Tallman 更認為一群相依賴的 人即為家庭成員;Olsin 與 DeFrain (1994) 則認為二個或二個以上互相 許諾、分享者便為家庭成員了(引自黃迺毓,2001a)。 組成家庭後的成員,彼此之間就會產生「關係」 ,也就是指兩個或 更多因素間的互相影響所形成獨特的單位(彭懷真譯,1991) 。這樣的 獨特單位就是指「家人關係」,如夫妻關係,血親關係(含親子關係、 祖孫關係、手足關係、親屬關係) ,以及姻親關係(如婆媳關係、妯娌 關係) (周麗端,1999b)。 9.

(24) 在華人傳統的文化裡,是以「倫」來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 家五倫中的父子、夫婦、兄弟三倫即旨在安排家庭中的人際關係(黃 光國,2001) 。黃光國(1988)認為家人關係是典型的情感性關係,並 遵循「需求法則」。 對於「關係」的概念,又以費孝通(1948)在「差序格局」概念 基礎上所形成「自己人/陌生人」的劃分最為經典。所謂「差序格局」 是以自己及親屬關係為中心「所布出去的網」 ,也就是以自己及親屬關 係為中心,如同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這種波紋,一圈圈推 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樣從自己推出去和自己發生社會關 係的那一群人裏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就是「倫(人倫)」 ,他 認為「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範圍」。學者金耀基(1992) 認為,家是一個靈活的實體,有時僅包括一個核心家庭的成員,而「自 家人」可指一個人想包括進來的任何人,因此, 「家」的大小全取決於 個人。費孝通發現,中國人進行關係分類的意義單位就是「家」 ;而家 人是「生而與俱的人物」 ,「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係」 。 楊國樞(1993)依據親疏程度將中國人的關係加以分類,其中最 親密的即為家人關係。在家人關係中,彼此要講責任(即責任原則), 而不那麼期望對方作對等的回報,所以社會交換的預期最低。楊宜音 (2000)認為,從靜態來看, 「家人」帶有由生育與婚姻產生的先賦性 特徵,是親屬關係中最為核心的概念。在傳統社會中,因缺乏社會流 動,家人關係成為一種交往最多的關係,也使得家人在情感上更親密、 更信任。. 10.

(25) 家庭受到台灣家庭價值體系與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楊文山, 2009) ,除此之外,家庭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影響其他社會運作的因素(章 英華,1994) 。人類學家李亦園(1981)曾說:家庭其實就是基礎文化 養成之地。不同的文化,就會產生不同的家庭型態,也會影響家庭中 的每個成員及其互動關係。因此,文化塑造了家庭生活,而家庭生活 也形成了文化(黃迺毓,2001b)。 近年來,台灣受到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人口結構已逐漸轉變為 低出生率及低死亡率,加上教育普及、國民所得提高、女性受教育的 比率提升,這些皆使得台灣的家庭產生了結構上的變遷。以往傳統的 父母與子女同住的居住型態已有所改變,但不論中高齡者是否與子女 同住,中高齡者與家庭成員的親疏程度都會影響其幸福感。. 二、家人關係與中高齡者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 由於家庭在華人社會中的獨特重要性,家庭價值觀、家人角色與 關係及家庭結構都與中高齡者的生活調適、滿意度及正負向情緒密切 相關。在以個人主義為文化基底的西方社會中,中高齡者的幸福感多 源於其獨立性與自主生活的能力。然而在以集體主義為文化基底的東 方,中高齡者的幸福感仍在某種程度上與傳統家庭的價值與規範緊密 相關。在華人社會中,孝道、責任感、親人間相互依賴扶持,榮辱與 共等情感與規範直接影響高齡者的幸福感 (Ku, Fox, Kenneth, & McKenna, 2008)。此外,對其他東方社會高齡者的研究,例如 11.

(26) Ingersoll-Dayton, Saengtienchai, Kespichayawattana 與 Aungsuroch (2004) 對泰國高齡者幸福感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關連,認為泰國 高齡者的心理幸福感與文化中對團體歸屬、互助與和諧關係等價值規 範高度相關。也因此在本研究中,家人關係的互動親疏被認為是影響 中高齡者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指標。 除了文化背景的因素,家庭關係的親密在中高齡階段愈趨增強的 情況,亦是影響中高齡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根據社會情感選擇理論 (George, 2010),中高齡者因自身關係網絡、資源與生命力的衰減,而 更加注重資源的配置與情感的投資 (strategic investments of resources)。 他們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賦予最重要的家人,以經營並維持良好的家 庭關係,也因此所感受的幸福感更加受到家人關係的影響。這個觀點 實與家人間「相互依賴與支持」的中國文化背景相呼應。根據 Kivet (2000) 的研究指出,家人的支持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Mair 與 Thivierge-Rikard (2010) 研究亦顯示美國老人的非正式的社會連結,包 括親戚、朋友與鄰居的面對面互訪,最能夠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三、家人關係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許多實證研究均顯示家庭關係的親密與高齡者主觀幸福感存在著 顯著的關係 (Merz & Consedine, 2009)。Cheng, Li, Leung 與 Chan (2011) 曾從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s) 的觀點,研究 1,005 位居 住於香港的社區高齡者的主觀幸福感,並發現高齡者與自己關係緊密 12.

(27) 的、垂直代間家人關係(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孫子女 等)之間的交換互動,顯著地影響正向的幸福感。林頡翔(2011)在 台北市以 296 位 50-75 歲的退休老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家人關係是退休 老人幸福感最重要的預測因子。Phillips, Siu, Yeh 與 Cheng (2008) 也 同樣發現家人關係是整體社會網絡中最重要的一環,高滿意度的家人 親密關係與香港高齡者幸福感呈現著高度相關。Cheng 與 Chan (2006) 指出雖然孝道的整體重要性依舊存在,家人對中高齡父母的「尊重」 則是最重要的指標。此外,對中國社會的實證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 (Deng, Hu, Wu, Dong, & Wu, 2009)。 從家庭關係的「質」來看,Lang 與 Schütze (2002) 研究 83 個德國 家庭中的家人感情支持,發現家人對高齡父母的情感支持,包括擁抱、 親吻、想辦法使父母開心等,而非實質物質上的幫助,更能增強高齡 者幸福感。相較於與人同居的高齡者,香港獨居高齡者的生活滿意度 較低,且憂鬱症的症狀較多,這應與獨居高齡者較少與親戚朋友來往, 以及得到較少的實質與情感的支持有關 (Chou & Chi, 2000)。另外,以 281 位台灣高齡婦女為研究對象的 Lin, Chang 與 Huang (2011) 則指出 親密的代間情感,特別是與子女保持緊密的情感連結,與高齡婦女的 生活滿意度呈現正向關係。. 13.

(28) 四、影響家人關係因素的相關研究 (一)性別 就不同背景變項來看,性別的不同有不一樣的家人關係,朱瑞玲與 章英華(2001)分析了 1999 年及 2000 年兩次的臺灣地區「華人家庭 動態資料庫」2,953 位樣本,發現就整體家人關係而言,女性與家人之 間的情感較佳;此與另一項針對 381 位中年世代所探討的家人關係與 生活滿意度研究分析結果相同,研究中以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及問題 解決為測量家人關係的指標,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的情感傳逹優於男性 (洪晟惠,2010)。 另外,王靖惠(2006)的研究有不同的發現,其研究針對 296 位 40-60 歲的中年已婚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在婚姻與家庭生活層面 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二)年齡 依照家庭生命週期的變化,家人關係也會有不同的改變。根據黃 琬婷(2011)針對屏東縣 200 位的社區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年齡 在家庭支持上有顯著差異,而且家庭支持正是最重要的家人情感性支 持。洪晟惠(2010)的研究中以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及問題解決為測 量家人關係的指標,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家人關係的顯著變項,年齡 越大的中年世代有越良好的訊息交換。 但也有研究顯示年齡對家人關係沒有影響 (朱瑞玲、章英華,2001; 王靖惠,2006)。 14.

(29) (三)宗教 在宗教信仰方面,國內研究以高雄縣市 520 位成人為對象,進行 的問卷調查,顯示成人對宗教態度越積極,其家庭支持度亦高(陳毓 茹,2005) 。林美珠(1994)在台中縣市針對 244 位參與志願服務的家 庭主婦進行的調查研究亦發現宗教信仰直接對家庭關係產生影響。. (四)家庭結構-居住安排 在居住安排上,黃于玲(2007)擷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3 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庫」中 57 歲 以上老人共 3,778 個樣本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跟家人親友同住 的老人,可從家人中得到更多情感性支持。 此外,沈水雲(2012)擷取「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 期追蹤 (第三波及第六波) 調查」兩波資料庫中分析樣本為 1996 年 2,114 名及 2007 年 2,052 名年滿 70 歲以上的老年人,經統計分析發現,與家 人同住的老人獲得情感的支持,會使老人生活的滿意度提高。. (五)健康狀況 黃琬婷(2011)對社區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健康狀況在家庭支持上 有顯著差異。 另一項針對彰化縣 400 位 65 歲以上的老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健康 狀況與子女孝順程度呈現顯著的差異性,即身體健康的老年人認為自. 15.

(30) 己的子女,比病痛多需人照顧的老年人的子女孝順,反之,身體病痛 多需人照顧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子女較不孝順;且同一研究發現,身 體健康狀況較佳的受訪老年人對於家庭氣氛的自評滿意度較高。 (洪婉 純,2001). (六)社經地位 分析社經地位與家人關係的研究不多,許多研究將教育程度和職 業類別合併成一個變項觀察。蘇慧君(1996)的研究發現,社經地位 與家人關係並無顯著差異。 洪逸涵(2002)的研究指出,職業類別與家人關係之間存在著關 聯。從事專業、服務類的工作者,因工作時間不具彈性,與家人關係 較低落。 教育程度的相關研究指出,在探討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 動的研究中發現,教育程度高則與家人感情較佳(朱瑞玲、章英華, 2001) 。但王靖惠(2006)的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與家人關係之間是沒有 關聯的;此與洪晟惠(2010)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家人關係並沒有 顯著的相關相符。 經濟狀況就收入來探討,以已婚職業婦女為研究對象探討家人關 係的研究結果,顯示個人收入愈高者,其生活滿意度及家人關係都較 良好(陳媛嬿,1987)。林頡翔(2011)的研究發現,退休中老年人 的家庭收入對家庭支持及幸福感的影響具有調節作用,家庭收入低的 時候,家庭支持與幸福感有較強的關係。洪婉純(2001)的研究在經 16.

(31) 濟狀況方面顯示,受到政府社會救助的老年人則有稍高的比例認為家 庭的氣氛不理想。. 17.

(32) 第三節. 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研究. 一、主觀幸福感的內涵及測量 由於對概念的定義與操作的不同,以及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獨特性, 學者對「幸福感」一詞也產生不同的見解與應用 (George, 2010)。本研 究中對幸福感的探討,僅限於與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相 關的理論與測量。主觀幸福感意指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評估,包含對 生活滿意度的認知層面的判斷,以及對情緒與感情層面的評判 (Andrews & Withey, 1976)。主觀幸福感一詞與「快樂 (happiness)」 、 「正 向情緒 (positive affect)」、 「生活滿意度 (life satisfaction)」及「心理幸 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等概念相關連。首先,主觀幸福感由 快樂觀點 (the hedonic approach) 出發,以了解個體對生活滿意、正向 感情與情緒的評估;而心理幸福感則由自我實現的觀點出發 (the eduaimonic approach),強調幸福感的來源為自我與生命意義的實現(陸 洛、楊國樞,2005) 。其次,正向情感與生活滿意度則為主觀幸福感的 主要面向。由於本研究的主要分析重點,在於中老年人對於生活最為 直接的情緒感受以及對生活滿意的認知與評估,因此,本研究採取主 觀幸福感的概念與測量方法。 George (2010) 分析了大量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研究後指出,雖然 學者認為「快樂」、 「正向情緒」、 「生活滿意度」等概念內涵不盡相同 (如表 1),但許多實證研究卻發現,不論使用何種詞彙,這些概念間 仍是高度相關的、甚至為單一面向。換句話說,受訪者如果展現較高 18.

(33) 的生活滿意度,也較易感受快樂與正向的情緒(George, 2010;劉敏珍, 2000)。陸洛(1998)亦認為主觀幸福感實為「更高層次的心理建構 (umbrella construct)」 。以上的理論底蘊實已涵蓋了「生活滿意」 、 「正向 情感」與「負向情感」等概念。. 表1 主觀幸福感的意涵 概念. 面向. 內涵. 特質. 生活滿意度. 趨向於 認知層面. 對生活整體的評估; 常做為主觀幸福感的 指標之一。. 較穩定(stable)的心 理取向,不易受到環 境改變的影響。. 快樂. 趨向於 情感層面. 正負向情緒的評估; 常與主觀幸福感一詞 交互使用。. 較不穩定的心理取 向,易受環境改變而 波動。. 趨向於 情感層面. 正面情緒狀態的評 估; 常做為主觀幸福感的 指標之一。. 最不穩定的心理取 向,極易受環境誘因 而改變心情。. 正向情緒. 資料來源:整理自 George (2010);黃琬婷(2011). 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在老人家庭及心理學研究中,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常為學者用來做為測量「成功的老化」(successful aging) 的 最重要主觀指標之一。如前所述,主觀幸福感意指個體對其生活整體 19.

(34) 的評估,包含對生活滿意度的認知層面的判斷,以及對情緒與感情層 面的評判 (Andrews & Withey, 1976)。這個廣泛而多面向的定義適切的 涵蓋了主觀幸福感中認知 (cognitive component) 與情感 (emotional component, or affective state) 的層面,以及對生活正向與負面情緒的判 斷與評估。Westerhof, Dittmann-Kohli 與 Thissen (2001) 認為對老年人 而言,較高程度的主觀幸福感即為成功地調適並適應在老化過程中種 種改變的結果,也就是老年人對老年生活的認知與情感狀態的正向自 我評量。近年來,已有諸多實證研究專注於老人主觀幸福感,並對影 響幸福感的各項因素,做出分析;然而,由於對幸福感的定義與測量 不同,以及樣本選取與方式的相異,許多研究結果也並不一致。. (一)性別 性別與幸福感的關係在不同的文獻中並無一致結果。有些研究顯示 老年女性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Cheng 等 (2011) 訪談了 1005 位居住 於社區的香港老人便支持女性較快樂的觀點。此外,國內研究針對高 雄市 65 歲以上老年人為樣本,發現女性老年人的幸福感較男性老年人 高(劉敏珍,2000) 。林頡翔(2011)的研究亦顯示已退休的中老年人 在性別與幸福感的關係上,女性的幸福感顯著高於男性。 但另有研究發現男性在各個人生階段均較女性為快樂 (Pinquart & Sorensen, 2000)。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性別與幸福感的關係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所 不同。Inglehart (2002) 針對 65 個國家、146,000 個總體樣本數加以研. 20.

(35) 究,指出在中年階段,女性較男性為快樂,然而到了老年階段,男性 卻較女性快樂。 陸洛(1998)的研究亦顯示性別與幸福感間的關係受到其他變項的 影響。根據 494 名居住於高雄地區的成年人顯示女性較男性展現更高 的幸福感。然而在統計模型中加入社會支持後,性別差異的顯著性亦 消失。易言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付出、支持及照顧家人的 角色,反能加強女性的自尊感、被需要感、能力感,並從而加深女性 對己身的正向情緒與幸福感。在此研究中也發現,對已婚女性而言, 家庭滿意度更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二)年齡 由於幸福感的內涵因年齡而有所不同,對不同年齡層的測量亦應有 相應的改變。Westerhof 等 (2001) 認為相較於年輕族群,老年人對幸 福感的認知更強調於廣義的、全面的生活經驗 (global judgments of life), 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適應力,成就感等綜合指標,而非特定生活經 驗 (specific aspects of life),也就是包括疾病與身體狀況、具體財務與 經濟狀況、社會活動與休閒生活的参與等個人經驗。這可能是因為老 年人的特定生活經驗較為負面,譬如身體狀況的衰化、失去工作帶來 的成就感與人際關係等等,因此,老年人轉而尋求以更廣義的角度, 來考慮生命的意義,包括正面的生活滿意與品質等。Westerhof 等對 4,034 位居住於德國的中、老年人(40 至 85 歲)進行訪談,並進而確 認了上述理論假說,也就是正面評估與穩定的生活滿意度為正相關,. 21.

(36) 而負面評估則與個人日常特定的生活狀況正相關。 其他以西方社會為主的實證研究亦支持這個論述。Pinquart 與 Sorensen (2000)針對 286 篇與幸福感為主題的論文進行分析,發現多數 研究顯示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較中年及年輕族群為高。以 Chmiel, Brunner, Martin 與 Schalke (2012) 針對 738 位居住於盧森堡的中年人 研究為例,中年族群在生活滿意度上,尤其是財務及健康兩項特定經 驗指標上顯示較低的滿意度,這應是由於中年人仍負擔照護子女與年 老父母等責任,並經歷逐漸衰老的生理變化所致。 另一個使用威斯康辛長期追蹤資料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的研究則發現,在中高齡者群組中(387 位 57-75 歲受訪者), 個人對人際關係的滿意度與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仍然十分穩定,但對 個人成長滿意度則漸減 (Springer, Pudrovska, & Hauser, 2011)。此外, 亦有其他研究顯示老年人與其他年齡族群的幸福感,並無顯著差異(陸 洛,1998)。. (三)宗教 陳毓茹(2005)的研究顯示,就家庭支持與幸福感而言,以基督 教及天主教的感受力最大,且信仰宗教的力量能提升幸福感的感受 力。. 22.

(37) (四)家庭結構-居住安排 本研究以家人居住安排來測量家庭結構,林頡翔(2011)的研究 發現已退休的中老年人與親人同住者幸福感顯著較高。沈水雲(2012) 的研究分析發現,與配偶同住及與子女同住的老人生活滿意度較高, 且與家人同住,並獲得情感的支持,會使老人生活的滿意度提高。黃 于玲(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家人同住的老人比獨居老人有 較高的生活滿意度。Chen (2001) 在探討老人居住安排改變與影響的研 究中提出與配偶同住及與家人同住的居住安排,老年人對於情感與經 濟支持的滿意度亦隨之增加。劉敏珍(2000)亦發現和多位子女及與 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比和不同子女輪住與住安養機構者其幸福感較高。 但邱彩薇(2011)的研究有不一樣的發現,其研究結果顯示, 「獨 居」與「與已婚子女同住」對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並沒有差異。. (五)健康狀況 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常用來預測老人幸福感,但由於對健康狀況 的測量並不一致,主觀健康評估、客觀健康指標等資訊,都會影響研 究結果 (George, 2010)。在國內的研究文獻中,黃月霜(2010)指出隔 代教養祖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與心理福祉有著正相關。黃琬婷(2011) 的研究顯示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對幸福感具有顯著預測力。林頡翔 (2011)的研究指出已退休的中老年人健康狀態越好,幸福感越佳。 黃郁婷 (1995)針對台北市 65 歲以上的 201 位老年人進行幸福感研究, 亦發現不同幸福感的老年人在健康情形上有顯著的差異,即健康情形 越佳的受試老人,其幸福感越高。 23.

(38) (六)社經地位 研究中對社經地位與主觀幸福感的關連性並不一致。Pinquart 與 Sorensen (2000) 針對 286 篇與幸福感為主題的論文進行分析,發現多 數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與收入是預測主觀幸福感重要的指標,其中又以 收入最為重要。陸洛與陳欣宏(2002)以質性研究發現,經濟與健康 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Chmiel 等 (2012) 對盧森堡的中年人研究顯 示,中年族群在財務及健康兩項特定經驗指標上顯示較低的滿意度。 但 Momtaz, Ibrahim, Hamid 與 Yahaya (2011) 根據 1415 位、60 歲以上馬來西亞人的一項研究中則顯示教育程度與職業並無法預測 心理的幸福感。 在國內的研究文獻中,針對已退休的中老人相關研究顯示,經濟 狀況是幸福感的重要預測因子(林頡翔,2011)。黃郁婷(1995)也 指出老年人幸福感在經濟狀況上有差異。黃月霜(2010)則發現隔代 教養的祖父母在經濟狀況與心理福祉上,與幸福感有著正相關。另有 在幸福感相關因素探討的研究中,發現高收入者幸福感高於收入低者 (施建彬,1995)。 此外,主觀社會階層與地位對幸福感與客觀收入不同,更能滿足 個人心理狀態,楊文山與王乃琳(2012)以 5 項主觀社會階層(中下 階級、中層階級、中上階級、上層階級、工人階級)測量臺灣及香港 地區一般民眾的幸福感狀況,結果顯示自我認定的社會階級越高,則 生活幸福感越高,隨著階級的提升,個人自評幸福指數也越高。. 24.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根據前章對中高齡者家人關係、幸福感等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的 討論,現可將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主要假設及分析方法等,作一析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所擬觀察的主要解釋變項的自變項為中高齡者的個人及社 經背景,中介變項是有關家庭生活關係的感受的評估,被解釋的依變 項則是中高齡者主觀的幸福感。本研究將依據所獲致的發現,並參考 學者、專家的有關發現與見解,進行理論性的討論。本研究的架構, 如下圖:. 背景變項. 家人關係. 1. 個人背景 (1) 性別 (2) 年齡 (3) 宗教 (4) 家庭結構 (5) 健康狀況. 家人情感 配偶互動 子女互動. 2. 社經背景 (1) 教育程度 (2) 職業背景 (3) 經濟狀況. 主觀幸福感. 圖 1 研究架構 25.

(4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現將以上研究架構各變項之間的關係與有關的假說,分別說明如 下: 本研究將自變項的中高齡者的背景分為兩種,即個人背景與社經 背景。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齡、宗教、家庭結構、健康狀況等五項。 社經背景包括教育程度、職業背景及經濟狀況等三項。另將家人關係 感受的中介變項分為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及子女互動等三項。現就以 上三種變項之間的關係,分別作以下的各種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高齡者與家人關係的感受: H 1-1: 不同性別中,女性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感受程度,比男性顯 著較高。 H 1-2: 不同年齡中,年輕者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感受程度,比年長 者顯著較高。 H 1-3: 不同宗教信仰中,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者與家人關係的親 密感受程度,比信仰其他宗教者顯著較高。 H 1-4: 不同家庭結構中,與子女同住者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感受程 度,比與其他家人同住者顯著較高。 H 1-5: 不同健康狀況中,健康狀況良好者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感受 程度,比其他健康狀況者顯著較高。. 26.

(41) H 1-6: 不同教育程度中,教育程度在大學及大學以上者與家人關 係的親密感受程度,比其他教育程度者顯著較高。 H 1-7: 不同職業背景中,職業背景為專業和教育者與家人關係的 親密感受程度,比其他職業背景者顯著較高。 H 1-8: 不同經濟狀況中,高收入者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感受程度, 比其他收入低者顯著較高。 H 1-9: 不同主觀社會階層中,主觀感受高者與家人關係的親密感 受程度,比其他主觀感受低者顯著較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高齡者與主觀幸福的感受: H 2-1: 不同性別中,男性的主觀幸福感受,比女性顯著較高。 H 2-2: 不同年齡中,年輕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年長者顯著較高。 H 2-3: 不同宗教中,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 信仰其他宗教者顯著較高。 H 2-4: 不同家庭結構中,與子女同住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與其 他家人同住者顯著較高。 H 2-5: 不同健康狀況中,健康狀況良好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其 他健康狀況者顯著較高。 H 2-6: 不同教育程度中,教育程度在大學及大學以上者的主觀幸 福感受,比其他教育程度者顯著較高。 H 2-7: 不同主觀社會階層中,主觀感受高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 其他主觀感受低者顯著較高。. 27.

(42) 三、家人關係中家人情感、與配偶互動及與子女互動三個變項與中高 齡者的主觀幸福感受: H 3-1: 家人情感較親密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疏離者,顯著較高。 H 3-2: 與配偶互動較多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較低者,顯著較高。 H 3-3: 與子女互動較多者的主觀幸福感受比較低者,顯著較高。. 28.

(43) 第三節. 施測對象與樣本. 本研究對象為居住於台北市及新北市 45 歲以上的中高齡者。如前 所述,在華人社區有關中高齡者幸福感的研究結果多不同,故本研究 針對中高齡者所感受的家人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修改相關量表並加 以測量。 為考慮測量的效度及樣本的易於施測,以達到嘗試研究的可靠性。 本研究特立意抽取台北市和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師大家庭教育專業 課程學士學分班、社區樂齡大學的學生以及福林長青關懷站、台北的 教會為樣本,因這些對象中具有較多的中高齡者。正式抽樣的方法是: 先商得各教學單位、老人關懷站聯絡人,以及教會牧者的協助,將問 卷發放給中高齡者受訪者。. 正式回收的施測問卷為 743 份。扣除漏答過多、空白卷等無效問 卷,有效問卷共計 500 份,有效率約逹 67.29%。. 29.

(4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由於本研究目的在於廣泛了解中、高齡族群的幸福感,因此本研 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來收集資料。研究者以研究架構為本,並建立多項 假設,另參考國內外與幸福感相關的文獻與量表,設計問卷。所設計 的問卷包括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家 人關係量表,第三部分為幸福感量表。現將問卷各部份的內涵與編碼 說明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包括填答者的個人背景與社經背景兩大部分。個人 背景包括性別、年齡、宗教、家庭結構、與健康狀況等題目。其中, 研究者以家人居住安排來測量家庭結構,包括以填答者是否與配偶、 子女、父母或公婆同住等三道題目加以測量,本研究因考量是否與家 人同住更能實際測量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因此不以外在的婚姻狀況來測量家庭結構。健康狀況則以 1 至 5 點量 尺測量;1 點代表健康狀況非常不好,5 點則代表健康狀況非常良好。 因考量統計分析的可行性,本研究將健康狀況的五點量尺重新編碼, 將「非常不好」及「不好」代表健康狀況較不佳者合併為一組, 「不好 不壞」為一組, 「好」及「非常好」代表健康狀況較佳者合併為一組, 進行描述性統計及變異數分析。 社經背景包括職業、收入、與教育程度等變項。職業類別採取行 30.

(45) 政院主計處行業標準分類。本研究強調職業性質與經歷之不同對幸福 感的影響,因此對職業類別編碼如下:屬於農、林、漁、礦、電力、 用水及營造等農工業歸為一組。屬於商業、工商服務、一般服務業等 分為一組,內容包括零售、金融保險、不動產業、及休閒服務等職業。 另外,以中國傳統的「士」為考量標準,將專業、科學、行政、資訊、 教育、及醫療等職業編為一組。最後,則將家管與學生等非正式勞動 力市場等職別分為一組。已退休者則以退休前職業替代。 填寫者的月收入類別將月收入分為九項。由於高收入選項中樣本 過少,並考量統計分析的可行性,本研究將「一萬元以下」及「一至 三萬元以下」代表較低收入戶合併為一組,將「三至五萬以下」與「五 至七萬以下」代表普通及小康家庭分為一組,最後,將「七萬以上」 代表經濟狀況良好以及富裕等收入編為一組。若填答者無個人收入, 則以配偶收入替代。此項重新編碼強調低收入個體財務狀況,對照於 其他收入類別對幸福感的影響。 教育程度分為國中及國中程度以下、高中職、專科、及大學與大 學以上等四類別。 另外,本研究以填答者對家中經濟狀況的主觀感受來分析主觀社 會階層,採用 5 點量尺,1 點代表貧窮、下層社會階級,5 點則代表富 裕、上層社會階層。因考量統計分析的可行性,本研究將主觀社會階 層的五點量尺重新編碼,將「貧窮」及「中下等」代表主觀社會階層 較低者合併為一組,「中等」為一組, 「中上等」及「富裕」代表主觀 社會階層較高者合併為一組,進行描述性統計及變異數分析。. 31.

(46) 二、家人關係量表 (一)量表內容與計分 參考多位學者所發展的家人關係量表,本研究認為楊國樞與葉明 華(2005)所發展的家族主義情感量表最能符合本研究所擬測量的家 人關係。然而,該量表主要針對較廣泛的家人關係所作的設計,並未 檢測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是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尊重、對彼此 的情感羈絆與聯結、以及成員間溝通與體諒。因此,本研究經與指導 教授及其他學者討論之後,加上兩組題目:一組測量填答者與配偶之 間的互動,另一組則測試填答者與子女之間的互動。. 所增設的量表亦採用 Liker 六點量尺,從「非常不符合」 、 「相當不 符合」 、 「不符合」 、 「符合」 、 「相當符合」到「非常符合」 ,分別以 1 分 到 6 分計分。填答者依照自身經驗與感受,圈選最符合其情況的家人 關係。量表中第 1 到 6 題,加總後即為「家人情感」變項的分數。量 表中第 7 到 12 題中,將負面陳述的第 8 題編碼倒轉並加總計分後即為 「配偶互動」變項的分數。量表中第 13 至 17 題,將負面陳述的第 14 題編碼倒轉並加總計分後則為「子女互動」變項的分數。這兩組新增 題目將用於有配偶或子女的填答者。. 32.

(47) (二)量表信度與效度 家人關係的三個量表均以正式樣本為對象,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 分析顯示「家人的情感關係」、 「家人的配偶互動」以及「家人的子女 互動」三個變項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均達 .70 以上(表 2),代表各 變項量表的信度良好。另外,因有配偶的人數與有子女的人數不同, 故樣本數因此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以專家效度方式建立問卷的內容效度,邀請相關研究領域 學者四位以及熟悉中高齡者家庭狀況之輔導員三位擔任專家委員,除 針對問卷的意思表達進行表面效度外,亦進一步審視每一道題目的適 切性,以建立本問卷之內容效度。此外,於正式施測前先行針對中華 循理會忠勇、台北、木柵、永和、安康等教會、林森南路禮拜堂、台 北真理堂、信友堂等基督教會的中高齡團契教友,以及天母國中家長 共 128 位進行預試,以確保正式施測時問卷的有效性。. 表2 家人關係的信度 量表及變項. Cronbach’s α 值. 樣本數. 家人情感. .930. 500. 配偶互動. .897. 396. 子女互動. .875. 431. 33.

(48) 三、主觀幸福感量表 (一)量表內容與計分 如前所述,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已成為社會科學家評估「成功 的老化」最重要的主觀指標。然而,主觀幸福感的概念、測量與理論, 皆源自對西方歐美社會的研究,直到近年來,才為華人社會所重視。 因此,對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發展與修改,使其準確反映台灣社會老年 人的生活感受與評估,成為重要的課題。本研究採用陸洛與施建彬 (Lu & Shih, 1997) 根據「牛津幸福量表」所編制的「中國人幸福量表」。. 牛津幸福量表 (the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 原為牛津大學實 驗心理學系所發展,特點在於採用正偏態量尺,能充分測量出幸福感 的正向情感,並且在學術研究中廣為使用;其中,陸洛發展出的中國 人幸福量表,在測試的結果中顯現良好的信度與效度,經過修訂後, 更能正確測量中國人的主觀幸福感(陸洛,1998) 。本研究採取「中國 人幸福量表」的簡短版本,共計 20 題。此量表採用 Liker 四點量尺, 從負面的情緒敘述(低幸福感)到正面情緒敘述(高幸福感) ,分別以 0 分到 3 分計分。填答者依照自身經驗與感受,圈選最符合其感受;愈 高分代表愈快樂、幸福。. 34.

(49) (二)量表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根據正式樣本 500 人為對象,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分析顯示「中國人幸福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58(表 3) ,代表量 表信度十分良好。. 本研究以專家效度方式建立問卷的內容效度,邀請相關研究領域 學者四位以及熟悉中高齡者家庭狀況之輔導員三位擔任專家委員,除 針對問卷的意思表達進行表面效度外,亦進一步審視每一道題目的適 切性,以建立本問卷之內容效度。此外,於正式施測前先行針對中華 循理會忠勇、台北、木柵、永和、安康等教會、林森南路禮拜堂、台 北真理堂、信友堂等基督教會的中高齡團契教友,以及天母國中家長 共 128 位進行預試,以確保正式施測時問卷的有效性。. 表3 幸福感的信度 量表. Cronbach’s α 值. 樣本數. 幸福感. .958. 500. 35.

(50)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於 102 年 6 月完成正式問卷的回收工作,剔除填答嚴重不 完整的問卷,將有效問卷編碼輸入電腦,以統計軟體 SPSS 進行分析。. 二、統計分析 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 相關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中的各項考驗均以 0.5 為顯著水準。. (一)描述性統計部分 在描述性統計部分,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了解中高齡者在個人 基本資料上的分佈情形。以平均數及標準差,了解中高齡者在家人關 係及幸福感整體與各變項的得分情形。. (二)假設考驗部分 在假設考驗部分,以 t 檢定,檢測個人背景變項為性別和居住安排,. 36.

(51) 與家人關係各變項的假設。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個人背景變項 為年齡、宗教和健康狀況,以及所有社經背景變項與家人關係各變項 的假設。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檢測家人關係各變項與幸福感的假設。 另以迴歸分析,建構背景變項、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間的四個模型, 以檢測其間的因素。. 37.

(52) 38.

(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章根據研究架構的各個變項及有關的假設進行分析與討論。本 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受測者基本資料的分析,第二節為受測者家人 關係的分析,第三節為受測者的背景變項與幸福感的分析,第四節為 家人關係與幸福感的分析,並提出對幸福感的回歸模型。. 第一節. 樣本基本背景資料分析. 本節將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分析本研究的個人背景資料以及社經 背景資料。. 一、個人背景資料 個人的基本背景資料可見表 4,現分析如下:. (一)性別 在 500 位中高齡填答者中,共有 127 位男性與 373 女性,男性比 例為 25.4%,女性比例為 74.6%,女性比例較男性多。. 39.

(54) (二)年齡 在 500 位受訪的中高齡中,年齡分佈在 50-59 歲最多,佔 41.4%; 其次為 45-49 歲,佔 34.0%;60 歲以上佔 24.6%。本研究年齡層的分佈 多在 60 歲以下,主要因為受限於施測地點多為學習團體,而願意出來 學習者,以健康狀況較佳的 60 歲以下中齡者居多,所以研究結果顯示 年齡層的分佈中齡者較多。. (三)宗教 在 500 位填答的中高齡者,其宗教信仰為佛、道、民間信仰最多, 佔 58.8%;其次為基督教、天主教,佔 33.2%;其他宗教信仰及無宗教 信仰者佔 8.0%。. (四)健康狀況 中高齡者在健康狀況部分,認為自己健康狀況非常好及好的人最 多,佔 78.6%;不好不壞者佔 14.8%;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不好及非常不 好者,佔 6.6 %。如前所述,本研究因為受限於施測地點多為學習團體, 而願意出來學習者,以健康狀況較佳者為多,所以研究結果顯示研究 對象的健康狀況普遍為佳。. 40.

(55) (五)家庭結構-居住安排 在家庭的居住安排上,中高齡與子女同住和與配偶同住一樣,皆 有 76.8%;與父母或公婆同住最少,佔 19.6%。. 表4 個人背景的基本資料 全體樣本 (N=500) 次數( f ). 有效百分比(%). 性別 男 女. 127 373. 25.4 74.6. 年齡 45-49 50-59 60-69 70 以上. 170 207 60 63. 34.0 41.4 12.0 12.6. 宗教 佛、道、民間信仰 基督、天主教 其他及無宗教信仰. 294 166 40. 58.8 33.2 8.0. 非常不好、不好. 33. 6.6. 不好不壞. 74. 14.8. 393. 78.6. 384 384 98. 76.8 76.8 19.6. 健康狀況. 好、非常好 家庭結構-居住安排(複選) 與配偶同住 與子女同住 與父母或公婆同住. 41.

(56) 二、社經背景資料 社經基本背景資料可見表 5,現分析如下:. (一)教育程度 在 500 位中高齡的填答者中,教育程度在大學及大學以上最多, 佔 44.6%;國中及國中以下最少,佔 5.0%。同樣,本研究因受限於施 測地點,致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以大學及大學以上者為多。. (二)職業 500 位受訪樣本中,以專業、教育等最多,佔 48.2%;從事工商、 服務業等次之,佔 23.2%;農、工業等最少,佔 8.0 %。. (三)經濟狀況-收入 收入部分,500 位受訪的中高齡者其收入在三萬至七萬元以下最多, 佔 49.8%;三萬元以下次之,佔 34.0%;七萬元以上最少,佔 16.2%。. (四)主觀社會階層 500 位中高齡者,主觀認為自己經濟狀況普通的人最多,佔 65.2%; 主觀認為自己富裕的人,佔 17.8%;主觀認為自己貧窮的人佔 17.0 %。. 42.

(57) 表5 社經背景的基本資料 全體樣本 (N=500) 次數( f ) 教育程度 國中及國中以下 高中、職 專科 大學及大學以上 職業 農、工業等 工商、服務業等 專業、教育等 家管等 經濟狀況-收入 三萬以下 三萬至七萬以下 七萬以上 主觀社會階層 貧窮 普通 富裕. 有效百分比(%). 25. 5.0. 158. 31.6. 94. 18.8. 223. 44.6. 40. 8.0. 116. 23.2. 241. 48.2. 103. 20.6. 170. 34.0. 249. 49.8. 81. 16.2. 85. 17.0. 326. 65.2. 89. 17.8. 43.

(58) 第二節. 家人關係的分析. 本節主要呈現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高齡者與其家人關係的 感受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的考驗結果,檢驗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高齡 者與其家人關係的感受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 本研究所探究的家人關係是由「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子 女互動」等三種關係所組成,並分別運用三種量表,加以施測,現就 施測所獲得的各項發現分別進行分析及討論如下:. 一、家人關係的各項目 表 6 的資料顯示,中高齡者對家人關係的感受,認為「非常符合」 的,以「我非常關心家人的生活。」的百分比最高,達 42.6%,其次為 「身為這個家的一份子,我非常引以為榮。」達 38.6%,「我覺得自己 完全屬於這個家庭。」亦高達 38.4%。 認為「非常不符合」項目中,則以「我的配偶做事獨斷獨行,不 尊重我的存在」及「我的子女做事獨斷獨行,不尊重我的存在」為最 多,分別為 18.5% 及 17.8%,「當我情緒不好或遇到不順心的事時, 我的配偶會關心、勸慰我」亦逹 1.5%。 將家人關係轉換為分數,即「非常不符合」為 1 分,「相當不符 合」2 分,「不符合」3 分,「符合」4 分,「相當符合」5 分,「非 常符合」6 分,可從表 6 的數據得知,17 個項目的平均值中最高的前 三項,平均值由高至低依序為「我非常關心家人的生活」 的 5.14、「身 44.

(59) 為這個家的一份子,我非常引以為榮」的 4.99 及「我覺得自己完全屬 於這個家庭」的 4.98;而平均值最低的後三題,平均值由低至高依序 為「我的配偶做事獨斷獨行,不尊重我的存在」的 4.19、「我的子女 做事獨斷獨行,不尊重我的存在」的 4.29 及「在未來生活的規劃上, 我的子女會與我商量、考慮我的意見」的 4.44。整體而言,中高齡者 對家人關係的感受以「家人情感」變項為最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論從百分比或從整體平均來探討家人關係的 親疏感受,結果皆相同,均在「家人情感」變項的得分為最高,顯示 中高齡者的家人情感在家人關係整體感受上是不錯的。兩個負向問題 的得分最低,也顯示「不被配偶和子女尊重」是不符合中高齡者的感 受,換句話說,中高齡者認為在配偶與子女的互動中,配偶與子女並 沒有不尊重其感受。但在與子女互動中的「在未來生活的規劃上,我 的子女會與我商量、考慮我的意見」此題的得分卻亦是在得分最低的 三題之中,顯示受訪者可能覺得子女雖然沒有不尊重父母,但在生活 規劃上,子女仍有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本研究推測此原因應為受訪者 子女多已成年,故在生活規劃上較少與中高齡父母商議。. 45.

(60) 表6 家人關係的次數分配 非常不符合. 變項/內容項目 家人情感 我覺得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非常密切。 我覺得自己完全屬於這個家庭。 對於自己的家庭,我感到責任非常重大。 我非常關心家人的生活。 我的家庭給我極大的安全感。 身為這個家的一分子,我非常引以為榮。 配偶互動 我的配偶與我相互依賴、照顧,彼此需要對方。 我的配偶做事獨斷獨行,不尊重我的存在。 我的配偶了解並感激我在工作上的辛勞,與對家庭的付出。 當我情緒不好或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的配偶會關心、勸慰我。 在未來生活的規劃上,我的配偶會與我商量、考慮我的意見。 我的配偶在外人面前,會尊重我、保留我的面子。 子女互動 我的子女處處考慮這個家的需要,並對父母盡孝。 我的子女做事獨斷獨行,不尊重我的存在。 我的子女了解並感激我在工作上的辛勞,與對家庭的付出。 當我情緒不好或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的子女會關心、勸慰我。 在未來生活的規劃上,我的子女會與我商量、考慮我的意見。. N. %. 相當不符合. N. %. 不符合 N. %. 符合 N. %. 相當符合. 非常符合. N. N. %. %. 平 均 數. 3. .6. 1. .2. 14. 2.8 193 38.6 160 32.0 129 25.8 4.79. 2. .4. 2. .4. 14. 2.8 160 32.0 130 26.0 192 38.4 4.98. 1. .2. 1. .2. 23. 4.6 155 31.0 130 26.0 190 38.0 4.96. 1. .2. 0. 0. 7. 1.4 127 25.4 152 30.4 213 42.6 5.14. 5. 1.0. 1. .2. 19. 3.8 152 30.4 139 27.8 184 36.8 4.94. 3. .6. 2. .4. 15. 3.0 151 30.2 136 27.2 193 38.6 4.99. 3. .7. 4. 1.0. 21. 5.2. 116 28.8. 74. 18.5. 46. 11.5 195 48.8. 57 14.3. 3. .7. 4. 1.0. 40. 6. 1.5. 9. 2.2. 41 10.1 167 41.2 106 26.2. 76 18.8 4.45. 4. 1.0. 6. 1.5. 38. 9.4 158 39.1. 110 27.2. 88 21.8 4.55. 3. .7. 2. .5. 27. 6.7 151 37.4 127 31.4. 94 23.3 4.68. 2. .5. 2. .5. 37. 8.4 202 45.8 124 28.1. 74 16.8 4.51. 78. 17.8. 62. 2. .5. 4. .9. 34. 7.7 193 44.0. 117 26.7. 89 20.3 4.56. 2. .5. 4. .9. 42. 9.5 196 44.4. 112 25.4. 85 19.3 4.51. 3. .7. 3. .7. 42. 9.6 214 48.7 105 23.9. 72 16.4 4.44. 46. 9.9 155 38.3. 14.2 224 51.3. 58 13.3. 118 29.3 141 35.0 4.90 23. 5.8. 5. 1.3 4.19. 97 24.0 106 26.2 4.62. 12. 2.7. 3. .7 4.29.

(61) 二、家人關係的各變項 由表 7 可知,整體而言中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包括「家人情感」、 「配偶互動」與「子女互動」三個變項,本量表採 Likert 六點量表, 其理論低分依序為 6 分、6 分、5 分,最高分依序為 36 分、36 分、30 分,故其理論中點依序為 21 分、21 分、17.5 分。. 本研究家人關係三個變項家人情感、配偶互動、子女互動的平均 數分別為 29.80 分、27.39 分、22.35 分,皆高於理論中點分數,顯示中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尚屬良好,尤其在家人情感變項得分最高,顯示中 高齡者對家人情感是較為重視的。. 表7 家人的關係:平均值與標準差 家人關係. 實際得分範圍. 題數. M. SD. 95% CI. 家人情感. 6-36. 6. 29.80. 4.88. [29.36, 30.22]. 配偶互動. 10-36. 6. 27.39. 5.13. [26.91, 27.91]. 子女互動. 5-30. 5. 22.35. 3.96. [21.97, 22.67]. 47.

(62) 三、個人背景與家人關係 為了解個人背景中,不同性別及不同居住安排的中高齡者其家人 關係之異同,根據受試者填答結果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其差異情形如 表 8 與表 9 所示。. (一)性別 表 8 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中高齡者在家人關係的差異並未達顯著 水準,顯示性別的不同在家人關係的親疏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此結果與王靖惠(2006)的研究結果相同,顯示性別在婚姻與家 庭生活層面是沒有顯著差異的。但本研究與洪晟惠(2010)以及朱瑞 玲與章英華(2001)的研究發現女性與家人關係較親密的研究結果不 同。. 表8 性別與家人關係:t 值 家人關係. 性別. 人數. M. SD. 男. 127. 29.96. 5.03. 女. 373. 29.74. 4.83. 男. 107. 28.14. 4.78. 女. 289. 27.11. 5.23. 男. 104. 22.27. 3.89. 女. 327. 22.37. 3.98. t值 .440. 家人情感 1.779. 配偶互動. 子女互動. 48. -.233.

(63) (二)居住安排 根據表 9 可知,本研究結果在居住安排中「與配偶同住」的中高 齡者中,與家人情感顯示比未與配偶同住者高; 「與子女同住」的中高 齡者中,家人情感及與配偶、子女互動皆比未與子女同住者高。由此 可以看出,中高齡者「與配偶同住」及「與子女同住」皆呈現與家人 關係有較高的親密感受。. 此結果與沈水雲(2012)和黃于玲(2007)的研究結果相符,推 測應是與配偶及與子女同住的中高齡者,可從家人中得到更多情感性 的支持,因此與家人關係有較高的親密感受。. 表9 居住安排與家人關係:t 值 家人關係. 家人情感. 居住安排. 人數. M. SD. t值. 與配偶同住. 384. 30.27. 4.69. -4.042***. 與子女同住. 384. 30.52. 4.50. -6.224***. 98. 30.13. 4.51. -.762. 與配偶同住. 373. 27.43. 5.11. -.668. 與子女同住. 332. 27.62. 5.03. -2.055*. 69. 27.44. 5.41. -.082. 與配偶同住. 357. 22.48. 3.88. -1.544. 與子女同住. 367. 22.57. 3.84. -2.769**. 77. 22.70. 3.65. -.864. 與父母、公婆同住. 配偶互動. 與父母、公婆同住. 子女互動. 與父母、公婆同住 ***p<.001. ** p<.01. * p<.05. 49.

(64) 為了解個人背景中不同年齡、宗教和健康狀況的中高齡者其家人關 係的異同,根據受試者填答結果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F 值的檢定, 其差異情形如表 10、表 11 及表 12 所示。. (三)年齡 由表 10 的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與家人關係各變項的差異未達顯著 水準,顯示年齡的不同在家人關係的親疏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本研究在年齡與家人關係的差異未達顯著,此與朱瑞玲與章英華 (2001)及王靖惠(2006)的研究發現相符,皆顯示年齡對家人關係 沒有影響。但研究結果與黃琬婷(2011)和洪晟惠(2010)不同,兩 者的研究皆顯示年齡不但在家庭支持上有顯著差異,而且是家人關係 的顯著變項。. 50.

(65) 表 10 年齡與家人關係:F 值 家人關係. 家人情感. 配偶互動. 子女互動. 年齡. 人數. M. SD. 來源. 45-49. 170. 29.99. 4.77. 組間. 3. 50-59. 207. 30.11. 4.81. 組內. 496. 60-69. 60. 28.85. 4.58. 總和. 499. 70+. 63. 29.14. 5.56. 總和. 500. 29.80. 4.88. 45-49. 149. 27.34. 5.50. 組間. 3. 50-59. 162. 27.85. 5.03. 組內. 392. 60-69. 48. 26.52. 4.70. 總和. 395. 70+. 37. 26.70. 4.48. 總和. 396. 27.39. 5.13. 45-49. 148. 22.37. 3.82. 組間. 3. 50-59. 178. 22.43. 3.83. 組內. 427. 60-69. 52. 22.21. 5.30. 總和. 430. 70+. 53. 22.13. 3.26. 總和. 431. 22.35. 3.96. 51. F值. df. 1.506. 1.126. .101.

(66) (四)宗教. 根據表 11 的分析結果顯示,宗教與家人關係各變項的差異未達顯 著水準,顯示宗教的不同在家人關係的親疏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在宗教信仰方面,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宗教信仰與家人關係各變項 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此與其他研究結果皆不同。陳毓茹(2005)分 析高雄縣市 520 位成人,顯示成人對宗教態度越積極,其家庭支持度 亦高。而林美珠(1994)亦發現 244 位參與志願服務的家庭主婦其宗 教信仰直接對家庭關係產生影響。. 52.

(67) 表 11 宗教與家人關係:F 值 家人關係. 家人情感. 配偶互動. 子女互動. 年齡. 人數. M. SD. 來源. df. F值. 佛道民間信仰. 294. 29.86. 4.75. 組間. 2. .230. 天主教基督教. 166. 29.81. 4.86. 組內. 497. 無. 40. 29.30. 5.92. 總和. 499. 總和. 500. 29.80. 4.88. 佛道民間信仰. 243. 27.09. 4.95. 組間. 2. 天主教基督教. 123. 27.86. 5.40. 組內. 393. 無. 30. 27.87. 5.39. 總和. 395. 總和. 396. 27.39. 5.13. 佛道民間信仰. 260. 22.40. 3.75. 組間. 2. 天主教基督教. 141. 22.28. 4.34. 組內. 428. 無. 30. 22.23. 3.97. 總和. 430. 總和. 431. 22.35. 3.96. 53. 1.065. .050.

(68) (五)健康狀況 表 12 的分析結果顯示,健康狀況與家人關係各變項的差異未達顯 著水準,顯示健康狀況的不同在家人關係的親疏上並沒有顯著的差 異。. 在健康狀況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狀況與家人關係各變項的 差異亦未達顯著,此與其他研究結果不符。黃琬婷(2011)對社區老 年人的研究顯示健康狀況在家庭支持上有顯著差異。洪婉純(2001) 對彰化縣老人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健康狀況與子女孝順程度呈現顯著 的差異性。. 54.

(69) 表 12 健康狀況與家人關係:F 值 家人關係. 家人情感. 配偶互動. 子女互動. 健康狀況. 人數. M. SD. 來源. df. F值. 不好. 33. 30.06. 4.55. 組間. 2. 1.092. 不好不壞. 74. 29.03. 4.98. 組內. 497. 良好. 393. 29.92. 4.88. 總和. 499. 總和. 500. 29.80. 4.88. 不好. 23. 26.61. 4.60. 組間. 2. 不好不壞. 56. 26.96. 4.68. 組內. 393. 良好. 317. 27.52. 5.24. 總和. 395. 總和. 396. 27.39. 5.13. 不好. 28. 21.71. 4.28. 組間. 2. 不好不壞. 63. 22.02. 4.16. 組內. 428. 良好. 340. 22.46. 3.89. 總和. 430. 總和. 431. 22.35. 3.96. 55. .561. .720.

(70) 四、社經背景與家人關係 (一)教育程度 表 13 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中高齡者,在家人情感變 項有顯著的差異,顯示教育程度高的中高齡者與家人情感較親密。唯 再進一步做 Scheffé事後比較分析時,發現雖總體變異量達到顯著水準, 但各變項皆未達本研究的顯著水準。. 此分析結果與朱瑞玲與章英華(2001)的研究顯示教育程度高則 與家人感情較佳的分析結果相同。但與王靖惠(2006)及洪晟惠(2010) 的研究分析顯示教育程度與家人關係沒有顯著相關的結果不同。. 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 his paper (thesis) investigates Buddhist Chanting Assistanc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deceased through testimonies of five people/families who experienced

Note: Based on Regulations Regarding Study and Counseling Assistance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who voluntarily transfer to other schools

 Genre – animal stories but even the stories have animals as main characters the contents are actually realistic..  Curious

You may spend more time chatting online than talking face-to-face with your friends or family.. So, are you a heavy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PEERS for young adults :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and Inclus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hristian Family Service

•親密伴侶暴力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虐待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