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之現況與策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之現況與策略"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硏究所 碩士論文. 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之現況與策略 The promotion and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of New Taipei City. 硏 究 生:簡聰義 指導教授:張子超 中華民國一○四年一月 中華民國台北市.

(2) 謝誌 本篇論文之所以能夠完成,完全要感謝聰義身邊的好朋友和我最愛的 家人,在遇到瓶頸時,是他們不斷的鼓勵或協助,給我動力得以繼續堅持 下去。 指導教授張子超老師,在我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除了在學術上的指導 外,更給予無限大的包容與協助;環教所的同學,孟可、珮涵、心怡、建 煌……等等好朋友,給予的鼓勵與建議更是我得以完成論文的原動力;服 務的學校校長和同事,在工作上給予協助,使我可以在學業上能夠全力以 赴;最要感謝的,是家裡的賢內助和兩個可愛的小寶貝,在我閉關寫作時 無怨無悔的支持我,讓我得以無後顧之憂。 論文雖然已經完成,但是對於各位師長、同學、同事與家人的感激之 情,將永遠深刻烙印在聰義心中。.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與瞭解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環境教育推動之現況, 並探討其推動環境教育之實施策略,以供相關機關及各級學校參酌。本研 究係透過內容分析法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首先藉由文獻資料蒐集與分 析,找出新北市學校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再佐以問卷調查蒐集各校推動 之現況與採用之策略。研究結果發現新北市國小對於教職員及學生環境教 育之辦理方式有明顯不同,一般學校與偏遠地區採用的方式也有差異。偏 遠地區教職員工最常採用之方式為戶外學習,而一般學校為演講。偏遠地 區學校對學生辦理之方式以戶外學習為主,一般學校則以體驗學習為主。 學校辦理主題方面,「水資源保育及節約用水」為所有學校最常辦理之主 題。最常採用之問題解決方式為請教臨近學校。而所採用的策略以法規規 定 或 上 級 機 關 明 訂 於 實 施 辦 法 及 計 畫 中 的 為 主, 高 達 95%以 上 的 學 校 都 能 遵 行。. 關鍵詞:學校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策略、環境教育現況.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of New Taipei City, 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ould be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s. In this study, we used cont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get the data. First, w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lated referenc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of New Taipei City. Then,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collected the data about the promotion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of remote area and urban area. Outdoor learning is commonly used for the stuff at the schools of remote area; however, the schools of urban area usually deliver lectures. Besides, outdoor learning is also commonly used for the students at the schools of remote area, and the schools of urban area usually apply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 most common theme is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 most common way to solve problems is to consult neighbor schools. As regard to the most common strategies, up to 95% schools adopted the laws or regulations of authoriti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school, the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ii.

(5)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ABSTRACT .....................................................III 目次..........................................................IV 圖次..........................................................VI 表次..........................................................VI. 第一章緒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與 研 究 問 題 ................................................................ 3 第 三 節 名 詞 釋 義 ...................................................................................... 4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 一 節 環 境 教 育 的 內 涵 ......................................................................... 9 第 二 節 環 境 教 育 的 推 動 策 略 .............................................................. 20 第 三 節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推 動 現 況 ..................................................... 43. 第三章研究方法. 49 iv.

(6) 第 一 節 研 究 架 構 .................................................................................... 49 第 二 節 研 究 流 程 .................................................................................... 50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 51 第 四 節 調 查 問 卷 編 製 ........................................................................... 53. 第四章分析與討論. 57. 第 一 節 學 校 背 景 調 查 統 計 結 果 .......................................................... 57 第 二 節 新 北 市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之 內 涵 與 策 略 分 析 .................. 58 第 三 節 學 校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之 現 況 分 析 ............................................ 62 第 四 節 推 動 策 略 之 分 析 與 討 論 .......................................................... 7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27. 第 一 節 結 論 ........................................................................................... 127 第 二 節 建 議 ........................................................................................... 131. 附. 錄. 137. 附錄一:問卷初稿 .................................................................................... 139 附 錄 二 : 專 家 問 卷 審 查 意 見 .............................................................. 143 附錄三:正式問卷 .................................................................................... 145 附錄四問卷統計表 .................................................................................... 149. v.

(7) 圖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50. 表次 表 3-1 本研究問卷架構. 54. 表 4-1 新北市一般學校與偏遠地區辦理教職員工環境教育方式之比較 表 4-2 新北市一般學校與偏遠地區學生環境教育辦理方式比較. 64. 67. 表 4-3 新北市一般學校與偏遠地區辦理教職員工環境教育主題之比較. 71. 表 4-4 新北市一般學校與偏遠地區辦理學校環境教育問題解決方式之比較 表 4-5「1-1 學校已擬定可行之環境教育計畫」填答情形統計表. 74. 78. 表 4-6「1-2 學校已成立環境教育推動組織」填答情形統計表 79 表 4-7「1-3 學校環境教育組織成員能落實分工」填答情形統計表 80 表 4-8「1-4 學校環境教育計畫由團體成員共同商定」填答情形統計表. 81. 表 4-10「1-6 學校將獎勵表揚列入環境教育計畫施行內容」填答情形統計表 83 表 4-11「1-7 學校訂定環境教育計畫時能配合其他相關計畫執行,以整合資源運用」填答情形統計表 83 表 4-12「1-8 學校訂定環境教育計畫時能徵詢專家學者意見」填答情形統計表. 84. 表 4-13「1-9 學校結合社區及非營利組織等校外團體共同編擬環境教育計畫」填答情形統計表 85 表 4-14「1-10 學校推動環境教育時能爭取外部經費支援」填答情形統計表. 86. 表 4-15「1-11 學校推動環境教育時能爭取外部人力支援」填答情形統計表. 87. 表 4-16 環境教育政策面向填答「符合」及「非常符合」統計表. 88. 表 4-17「2-1 學校能進行教師環境教育專業進修研習」填答情形統計表 90 表 4-18「2-2 學校鼓勵校內教職員工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填答情形統計表. 91. 表 4-19「2-3 學校能引進環境教育專家學者協助校內教職員工專業成長」填答情形統計表 表 4-20「2-4 學校將環境教育融入相關學科課程」填答情形統計表 94 表 4-21「2-5 學校經常辦理環境教育活動」填答情形統計表 95 表 4-22「2-6 學校能發展環境教育校本或特色課程」填答情形統計表 表 4-23「2-7 學校已發展出環境教育課程模組」填答情形統計表 表 4-24 偏遠地區與一般學校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模組比較 vi. 98. 97. 96. 93.

(8) 表 4-25「2-8 學校能針對環境教育教學成效進行多元評量」填答情形統計表 99 表 4-26 偏遠與一般學校採用「環境教育教學成效進行多元評量」策略比較表 99 表 4-27「2-9 學校常進行環境教育戶外教學」填答情形統計表. 100. 表 4-28「2-10 學校能設計田野調查或鄉土踏查等教學課程」填答情形統計表 101 表 4-29「2-11 學校曾辦理環境教育國際交流活動」填答情形統計表. 101. 表 4-30 課程與教學推動策略填答「符合」及「非常符合」統計表 103 表 4-31「3-1 學校曾執行過教育部永續校園改造計畫」填答情形統計表 106 表 4-32「3-2 校園環境規劃符合節能目標」填答情形統計表 106 表 4-33「3-3 學校辦理採購時符合綠色採購或節能要求」填答情形統計表 表 4-34「3-4 學校力行四省方案等節能措施」填答情形統計表. 107. 108. 表 4-35「3-5 學校將出版品、文書傳遞及文書紀錄電子化」填答情形統計表 109 表 4-36「3-6 學校設置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如水生池、教學農園等」填答情形統計表 表 4-37「3-7 學校依據綠建築指標進行校舍改建或其他工程」填答情形統計表. 110. 111. 表 4-38「3-8 學校推動空餘教室或閒置校區活化方案」填答情形統計表 112 表 4-39「3-9 學校建置再生能源設施或設備,如風力、太陽能發電等」填答情形統計表 113 表 4-40「3-10 學校利用資訊網路推動環境教育或建立環境教育資料庫」填答情形統計表 113 表 4-41 空間環保策略填答「符合」及「非常符合」統計表. 115. 表 4-42「4-1 學校已制定環保生活公約」填答情形統計表. 117. 表 4-43「4-2 學校推動師生參與綠色消費及綠色生活」填答情形統計表 118 表 4-44「4-3 積極鼓勵師生參與環境規劃與維護工作」填答情形統計表 119 表 4-45「4-4 學校成立環境教育或環境保護相關社團」填答情形統計表 119 表 4-46「4-5 學校積極參與社區服務活動」填答情形統計表 120 表 4-47「4-6 學校能與社區分享環境教育設施或資源」填答情形統計表 121 表 4-48「4-7 學校能提供家長或社區成員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填答情形統計表 表 4-49「4-8 學校能培訓或組織環境教育志工」填答情形統計表. 122. 123. 表 4-50「4-9 學校學生與教師能扮演社區與地方的環境監督或檢測者」填答情形統計表 124 表 4-51「生活環保策略填答「符合」及「非常符合」統計表 125. vii.

(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究之緣起及研 究背景資訊。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欲 探討之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說明本研究主要名詞之定義。第四 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本研究範圍及時間與內容上之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經 過 17年 的 努 力 , 我 國 的 《 環 境 教 育 法 》 , 終 於 在 2009年 送 請 立 法 院 審 議 , 2010年 5月 18日 順 利 完 成 三 讀 。 2010年 6月 5日 由 總 統 公 布 後 , 於 2011 年 6月 5日 開 始 實 施 。 實 施 後 全 國 各 機 關 、 公 營 事 業 機 構 、 高 級 中 等 以 下 學 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依《環境教育法》規 定實施環境教育課程。在新法實施後,新北市各級學校皆依教育局規定, 進行環境教育課程之推動,但由於新北市轄區範圍廣、人口多、自然環境 多樣且學校型態不一,因此新北市學校推行的現況、實施方式、問題解決 方式與推動策略便成為十分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 研究背景 國 內 環 境 教 育 的 發 展 , 到 了 民 國 99年 6月 5日 進 入 了 一 個 新 的 里 程 碑 , 在 眾 所 期 盼 下,總 統 頒 布 了《 環 境 教 育 法 》,這 是 國 內 環 境 教 育 的 新 紀 元 , 也是環境教育推動的新希望。 自《 環 境 教 育 法 》頒 布 之 後,環 境 教 育 的 推 廣 有 了 法 制 上 的 堅 定 基 礎 , 不同於以往的環保相關法令,本法確立了接受環境教育的對象,也確立了 應進行環境教育的機關、法人及學校單位。自此,各縣市政府無不加緊腳 步,調整組織人力、擬定環教基金相關辦法、關注其他縣市發展動態,以 謀因應之道。 1.

(11) 值此環境教育大受重視、百家爭鳴之際,新北市學校在環境教育推廣 上 已 有 相 當 的 成 效 , 以 94年 即 組 成 的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團 為 基 礎 , 到 「 永 續 環 境教育科」及「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成立,充分顯現了新北市推 動環境教育的努力;也證明了只要肯用心,無論是經費、組織或人力的限 制,都有辦法克服。 環境教育不同於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大氣科學等偏重於環境知識的 教 育;也 不 僅 僅 是 生 態 旅 遊、體 驗 休 閒 等 偏 重 於 人 類 知 覺 感 受 的 體 驗 活 動 ; 環境教育認為自然的保育與人類的合理需求同等重要,也強調人與環境的 互動之中,能有更多的選擇。 新北市因地形複雜,有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大河、小溪;氣候 環境多變;生物物種多樣;人口組成多元,士農工商齊備;聚落型態除人 口密集的都會區外,亦有山區農村及部落。倘若以環境教育中的防災教育 來看,震災、風災、水災、土石流甚或核災,新北市面臨的潛勢災害是包 羅萬象的。再以海洋教育而言,新北市境內海岸線圍繞著九個行政區,緊 臨 臺 灣 海 峽、東 海 與 太 平 洋,海 岸 線 長 達 一 百 二 十 餘 公 里,海 岸 地 形 豐 富 、 地質與生態更具多樣性。 針對環境教育如此深廣的特性,檢視本身豐厚的自然資源,新北市環 境教育推廣人員除積極的推動校園環保實務外,亦積極聘請專家學者組成 推動小組,並和非營利組織團體合作,成立各種教育工作坊,增進各項業 務承辦人及學校老師們的專業知能。使得在推廣環境教育的人力支援上源 源不絕;而在環境教育內涵的充實上,不僅能多元而廣泛,更能精實而深 入。於是,新北市在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組織人力上能有充分的支援與動 力;在推廣的課程內涵上,也能夠既深入又廣泛。. 二、 研究動機 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成效頗為顯著,推動的議題與面向既深且 2.

(12) 廣,而且又有教育局的極力重視與支持。但隨著整個教育環境的改變,學 校行政人員更替頻繁,致使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從 人員的更替而言,新手上任往往有政策延續性的疑慮;快速變動的社會環 境、經費的不足則更增加了環境教育執行的阻礙。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 新北市學校的推動經驗與成效,整理出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推動策 略,提供本市及其他縣市教育局處在制定整體環境教育計畫時參酌,也提 供學校了解他校發展環境教育之概況,以作為學習及改進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新北市學校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策略,由此產 生 出 四 個 待 答 問 題,期 望 透 過 待 答 問 題 的 釐 清,而 能 將 達 成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 一、 研究目的 研究者為新北市國小教師兼行政人員,從事學校環境教育多年,本研 究係以參與行動者的角度,經由相關文獻的蒐集,探討新北市學校環境教 育的實施內涵。再以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環境教 育的推動現況及策略,加以整理、分析及歸納,以期達成下列研究目的: (一 ) 探 究 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現 況 。 (二 ) 探 究 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推 動 策 略 。. 二、. 研究問題. 因應本研究欲達成之目的,研究者提出下列問題,以做為本研究進行 探討之核心: (一 ) 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實 施 方 式 為 何 ? (二 ) 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實 施 主 題 為 何 ? (三 ) 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時 遭 遇 問 題 的 解 決 方 式 為 何 ? (四 ) 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的 執 行 策 略 為 何 ?. 3.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環境教育法 《 環 境 教 育 法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係 各 機 關 學 校 應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之 根 本 法 源 依 據,第 十 八 條 第 一 項 規 定:「 機 關、公 營 事 業 機 構 、 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指定人員推廣環 境教育。」 現依《環境教育法》總說明摘錄如下: 環境保護攸關國家未來永續發展,政府各機關、公營事業機構、學校 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優先共負推廣環境教 育工作之義務與責任,希望透過環境教育提昇負責人及員工保護環境所需 之 知 識、技 能、態 度 及 價 值 觀,進 而 採 取 行 動,減 少 污 染 量,訂 定 第 一 項 。 由於學校教導學生係紮根環境教育,其作育英才責任重大,因此明定 應由具有環境教育人員認證資格者擔任推廣環境教育之指定人員,並給予 五年之緩衝期,未來視執行成效,透過修法逐步擴大範圍,訂定第二項。 環境教育推動成效,環境教育人員具有決定性之影響,爰明定未依規 定指定人員推展環境教育者,各級主管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得 補助其環境教育相關經費,訂定第三項。. 二、 學校環境教育 所 謂 的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 是 相 對 於「社會環境教育」而言。較為廣義的界定是指經由學校管道推行的環境 教育;而較狹義的界定則是指針對學校教職員工與學生之對象所推動的正 規 環 境 教 育 ( 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 換 言 之 , 正 規 的 學 校 環境教育,主要係指經由學校管道,以學校教職員工及學生為對象,以具 有 教 育 策 略 及 教 育 方 法 推 動 的 環 境 相 關 活 動 及 教 學 ( 汪 靜 明 , 2000) 。 4.

(14) 本研究主要是探究由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推動策略, 以針對學校教職員工生為主要推動對象,因而採納狹義的定義,以界定本 研究之範圍,達成本研究之目的。. 三、 策略 策 略 (Strategic)是 達 成 目 的 或 目 標 的 一 種 手 段 、 方 法 或 規 劃 的 過 程 , 會 隨 著 內 外 在 環 境 因 素 之 改 變 而 調 整,從 歷 程 來 看,也 是 一 種 改 造 或 變 革 。 旨在運用過去及現在的訊息,判斷未來可能的發展,以理出最可能達成目 標 之 方 案 ( 林 天 祐 , 2002; 蓋 浙 生 , 2002) 環境教育的推動策略即是為達成環境教育之目的,擬定確實可行之計 畫、採取因地制宜之方法、使所屬成員產生環境覺知、了解相關之知識與 技能、具備基本環境保護之執行能力,並使其獲得環境行動之經驗。. 5.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 研 究 對 象 本研究係針對新北市各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以各校校長為問卷調查 對象,其考量為校長流動率較行政人員為低,而所欲了解之研究問題為學 校推動環境教育之方向與策略,為學校校本課程及校務推動之重要項目, 故以決策學校環境教育推動之校長為問卷調查對象。 (二 ) 研 究 資 料 1、 新 北 市 環 境 教 育 相 關 政 策 計 畫 、 白 皮 書 、 實 施 辦 法 2、 新 北 市 教 育 局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相 關 計 畫 、 成 果 報 告 書 3、 新 北 市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團 電 子 報 4、 新 北 市 環 境 教 育 相 關 出 版 品 5、 新 北 市 環 境 教 育 相 關 公 告 及 文 書 6、 新 北 市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中 心 網 站 資 料 7、 其 他 與 本 主 題 相 關 之 研 究 論 文 (三 ) 研 究 地 區 : 本 研 究 以 新 北 市 教 育 局 所 轄 之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為 研 究 範 圍 。. 二、 研究限制 (一 ) 研 究 時 間 之 限 制 本 研 究 係 以 103學 年 度 現 職 擔 任 該 校 國 小 校 長 為 研 究 對 象 ,在 此 之 前 學 校應已推動環境教育多年,然礙於人力及時間限制,無法將以往推動者列 入實際問卷調查對象,但是對於在此之前推動環境教育成效卓著之,將以 資料蒐集方式加以佐證,以使本研究成果更為周延。 (二 ) 研 究 內 容 之 限 制 本研究之內容以新北市教育局之環境教育相關政策計畫、白皮書、實 6.

(16) 施辦法、成果報告書、輔導團電子報、出版品、公告文書及網站資料,對 於新北市環境保護局推動之環境教育因囿於能力所限,無法進行相關之探 討及研究。 新北市所屬學校中不乏推動環境教育成果卓著、可成為標竿者,惟其 推動之歷程及成果過於廣泛,投入之時間、精力及資源亦十分龐大,其推 動成果及歷程應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考量本研究係提供大多數新北市學 校推動之基本策略參酌,故無法依個案進行深入之研究。 新北市推動環境教育管道多元,各權責機關亦多有建樹、除教育局為 學校環境教育之主政機關外,環保局、農業局、城鄉發展局、水利局、消 防 局、高 灘 地 管 理 處、農 業 景 觀 處 等 機 關 皆 直 接 或 間 接 推 動 社 會 環 境 教 育 、 學校環境教育,考量研究者時間及能力等客觀條件,無法詳細檢視探討各 局 處 之 施 政 措 施,以 擴 大 研 究 內 容,因 此 只 能 期 待 後 續 研 究 者 能 加 以 充 實 。.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環境教育內涵,擬從國內外環境教育之發 展與演進,探討環境教育之內涵。第二節為環境教育之推動策略,是從國 內外有關環境教育推動之相關策略進行分析歸納,以整理出環境教育推動 之策略運用。第三節為學校環境教育之推動現況,從新北市相關之文獻了 解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推動之情形,並參酌相關之研究,以了解其他縣市 在環境教育推動上之概況。.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內涵 一、 環境教育的定義 環 境 教 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一 詞 的 由 來 , 是 1965年 英 國 學 者 葉 普 (W.B. Yapp)將 環 境 與 教 育 兩 個 單 字 組 合 而 成 複 合 名 詞 而 沿 用 至 今 (Palmer, 1988)。 美 國 於 1970年 實 施 的 《 環 境 教 育 法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中指出,環境教育係著眼於人類同其周圍自然與人工環境之間的關係;為 使人們正確的理解人口、污染、資源分配與資源枯竭、自然保護、技術、 城市與地方的開發規劃等各種因素,對於整個人類環境究竟具有何等關係 的一種教育。也就是說「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的歷程,針對人類與其所處 的自然及人為的環境關聯性問題,藉教育方法使國民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 係 (李 聰 明 , 1987) 。 」 1977年,聯 合 國 教 育 科 學 文 化 組 織 (UNESCO)在 蘇 俄 伯 利 西 (Tbilisi)的 「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於「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為:「環境教育 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與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 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 9.

(19) 觀,並能個別地和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國 際 自 然 資 源 保 育 聯 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ional Resources)曾 對 「 環 境 教 育 」 作 定 義 如 下 : 「 環 境 教 育 是 認 知 價 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 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須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在有關環境 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這項定義也為美國的全國環境 教 育 協 會 和 英 國 的 環 境 教 育 學 會 所 援 用 ( 楊 冠 政 , 1998) 。 環境教育是一種歷程,主要目的是促使人類發展出一種技術與態度, 使 其 能 瞭 解 人 與 文 化、 生 存 環 境 的 內 在 關 連 的 一 種 概 念 的 價 值 認 知 (鄧 天 德 , 1990)。 環境教育應該是教育工作者能關心環境,而將目前發生的環境問題或 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環境問題納入教育課程,在有關課程與教學活動中能將 環境有關的知能,納入教育設計,有效的傳授給下一代,使他們在日常生 活能關心周遭的環境、愛護環境,不做破壞環境的事。如果環境問題發生 時,也能積極參與解決,並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能,以應付困難的環境 問 題 ( 李 聰 明 , 1987) 。 環境教育也是以達到改善環境為目標的教育過程。應該是一種澄清觀 念與形成價值的教育過程,是發展人們了解和體認人與文化、生物及物理 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必須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環境教育也應該教導人們 在實際面對有關環境品質課題時,如何做決定及發展自我行為依據的準則 (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 1994) 。 我國頒定的《環境教育法》第三條,即明確定義環境教育為「運用教 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 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 教育過程。」 環境教育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一種情境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個 10.

(20) 人 作 選 擇 、 作 決 定 , 且 擬 定 自 我 行 為 準 則 的 技 能 教 育 過 程 (周 儒 , 2004)。 所以,環境教育是澄清觀念與形成價值的教育過程;是為了發展人類 了解並體認:人與所處環境之文化、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應具 備之技能與態度。另外,環境教育也教導了人們在實際面對有關環境品質 的 課 題 時,如 何 做 決 定,並 藉 以 發 展 出 自 我 行 為 的 依 據 準 則 (周 儒,1993)。. 二、 環境教育的發展 (一 ) 國 際 上 環 境 教 育 的 發 展 1970年 , 美 國 總 統 尼 克 森 頒 布 了 《 環 境 白 皮 書 》 , 被 視 為 是 環 境 教 育 的 緣 起 , 此 舉 引 發 了 美 國 《 環 境 教 育 法 案 》 的 立 法 , 同 年 10月 國 會 並 通 過 了 《 環 境 教 育 法 案 》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 此 法 案 : 1、 鼓 勵 及 支 持 發 展 新 的 課 程 , 希 望 藉 此 課 程 提 升 人 們 對 環 境 品 質 與 生 態平衡的認識及支持中、小學創發環境教育計畫。 2、 資 助 學 校 教 師 、 教 育 人 員 、 公 務 人 員 、 勞 工 、 工 商 界 領 袖 的 訓 練 計 畫。 3、 協 助 戶 外 生 態 研 究 中 心 的 設 計 , 還 有 資 助 社 區 舉 辦 提 高 環 境 品 質 和 維護生態平衡的計畫。 此外,美國也於教育部成立環境教育部門來主管這部分的業務,對環 境 教 育 影 響 深 遠 ( 楊 冠 政 , 1998) 。 1972年 6月 5日 , 「 人 類 環 境 會 議 」( 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 ) 在 瑞 典 首 都 斯 德 哥 爾 摩 ( Stockholm) 召 開 , 同 年 12月 在 肯 亞 首 都 奈 洛 比 ( Nairobi) 成 立 相 關 組 織 。 到 了 1970年 代 末 期 , 歐 美 許 多 先 進 國 家 已 開 始 訂 定 環 保 相 關 法 律 , 聯 合 國 也 成 立 專 責 機 構 「 聯 合 國 環 境 規 劃 署 」 (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 高 翠 霞 、 高 慧 芬 , 1991) 。 1974年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 UNESCO) 訂 定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計 畫 ( IEEP,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 。 此 計 畫 11.

(21) 歷 經 1975-1983年 九 年 , 共 分 三 階 段 , 每 三 年 爲 一 階 段 , 其 目 的 為 : 1、 第 一 階 段 : 召 開 國 際 性 與 地 區 性 會 議 使 會 員 國 了 解 環 境 教 育 之 重 要 性。 2、 第 二 階 段 是 要 將 環 境 教 育 的 理 念 與 方 法 融 入 教 育 系 統 中 , 並 提 供 給 聯合國各會員國使用。 3、 第 三 階 段 是 要 協 助 各 會 員 國 在 教 育 系 統 中 併 入 環 境 教 育 ( 楊 冠 政 , 1998) 。 1975年 貝 爾 格 勒 憲 章 (Belgrade Charter, 1975)所 宣 示 的 環 境 教 育 計 畫 指 導 原 則 (Guid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則清楚地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包含: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 與 解 決 問 題 、 世 界 觀 與 鄉 土 觀 的 均 衡 、 永 續 發 展 與 國 際 合 作 (張 子 超 , 2001)。 1977年 2月 , 在 芬 蘭 首 都 赫 爾 辛 基 召 開 的 區 域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 主 張 環 境 教育應注重特殊問題的因應,此時環境教育已具有科際整合的性質。其目 的在加強價值教育、關切人類的生存與福祉。 同 年 10月,在 前 蘇 聯 的 伯 利 西 (Tbilisi)召 開 的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the Tbilisi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訂 定 了 行 動 建 議 以 提 供 國 際 機 構 及 各 會 員 國 發 展 與 改 進 環 境 教 育( 楊 冠 政 , 1998) 。 1987年 8月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 UNESCO) 與 聯 合 國 環 境 總 署 ( UNEP) 在 莫 斯 科 召 開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與 訓 練 會 議 ( the Moscow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 目 的 是 凝 聚 世 界 各 國 對 環 境 教 育 的 共 識 , 並 討 論 1990年 代 的 環 境 教 育 與 行 動 綱 領 ( 楊 冠 政 , 1998) 。 1992年 多 倫 多 舉 辦 環 境 與 發 展 的 教 育 和 溝 通 國 際 會 議 ( the Toronto World Congress for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同 年 聯 合 國 環 境 與 發 展 會 議 通 過《 21世 紀 議 程( Agenda 21)》 12.

(22) 的建議,這代表著: 1、 對 環 境 教 育 重 新 定 向 , 以 適 合 永 續 發 展 。 2、 希 冀 各 國 關 注 並 倡 導 永 續 發 展 的 教 育 理 念 。 3、 揭 櫫 永 續 發 展 的 理 念 與 行 動 計 畫 之 後,環 境 教 育 的 角 色 與 任 務 有 更 新 一 層 的 意 義 。 (吳 鈴 筑 , 2010) 2002年 聯 合 國 於 南 非 約 翰 尼 斯 堡 ( Johannesburg ) 召 開 《 永 續 發 展 高 峰 會 》 , 此 為 檢 討 1992年 地 球 高 峰 會 後 的 十 年 間 世 界 各 國 落 實 永 續 發 展 的 成 效 , 並 通 過 啟 動《 聯 合 國 永 續 教 育 十 年( 2005至 2014年 )》(UN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希 望 世 界 各 國 在 推 動 學 校 教 育與社會教育的機制與策略中,納入永續發展的思維;並且制訂國家政府 層級的永續教育計畫,以提昇公眾的環境覺知與擴大相關事務的公眾參 與。 (二 ) 國 內 環 境 教 育 的 發 展 國 內 環 境 教 育 的 發 展 到 了 2010年 終 於 有 了 空 前 的 進 展, 2010年 5月 18日 , 《 環 境 教 育 法 》 在 立 法 院 三 讀 通 過 , 同 年 6月 5日 由 總 統 公 布 , 2011年 6月 5 日正式施行。 2011年 6月 5日 , 國 內 《 環 境 教 育 法 》 正 式 上 路. 今天也是臺灣《環境教育法》第一天上路施行的日子,環保署沈 署長特別結合民間團體,並邀請馬英九總統、行政院吳敦義院長、新 北市朱立倫市長及教育部吳財順次長等,齊聚新北市五股溼地自然教 育 中 心 參 加 「 環 教 上 路 有 我 、 有 你 -6月 5日 環 教 法 上 路 」 宣 導 活 動 , 馬 總 統 等 更 聆 聽 專 家 學 者 講 授 之「 環 境 生 態 學 」、「 臺 灣 環 境 變 遷 訴 說 」 及 「 臺 灣 百 年 環 境 有 你 」 影 片 觀 賞 等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1小 時 。 (中 央 社 , 2011). 13.

(23) 我國環境教育的實施可分為社會環境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及學校環 境 教 育 二 大 體 系 ( 汪 靜 明 , 2001) 。 社 會 環 境 教 育 的 主 管 機 關 在 中 央 部 會 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地方的主管單位則為各縣市的環境保護局;而學校 環境教育的主管單位在中央則是教育部,地方的主管單位則為各縣市政府 的教育局。相較於世界各國環境教育的發展,我國在環境教育的發展上起 步較晚。 1982年 衛 生 署 成 立 環 境 保 護 局 , 開 始 規 劃 環 境 教 育 計 畫 與 執 行 環 境 教 育 工 作 。 1987年 8月 22日 成 立 環 保 署 , 在 綜 合 計 畫 處 下 有 環 境 教 育 推 廣 科 專 責 環 保 教 育 , 同 年 10月 2日 行 政 院 通 過 《 現 階 段 環 境 保 護 政 策 綱 領 》 , 開 始 推 動 各 項 環 保 及 環 保 教 育 措 施 , 1988年 8月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與 環 保 署 合 作 成 立 「 環 境 教 育 中 心 」 ( 高 翠 霞 、 高 慧 芬 , 1991) 。 1988年 環 保 署 推 動 《 加 強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計 畫 》 , 環 境 教 育 的 總 目 標 是 採取環保終身教育的理念,強調整體有計畫的長期推動,以養成國民正確 的 環 保 觀 念 , 使 全 民 擁 有 健 康 舒 適 的 生 活 環 境 。 其 子 目 標 有 ( 1) 進 行 環 境 教 育 的 整 合 性 研 究 , 硏 訂 環 境 教 育 的 政 策 與 方 案 。 ( 2) 有 系 統 有 計 畫 的 推 動 學 校 的 基 礎 性 環 境 教 育 。 ( 3) 宣 導 與 整 合 社 會 資 源 的 運 用 , 整 體 的 規 劃 全民環境教育。其策略有加強環境教育研究、學校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 育 等 三 面 向 , 工 作 項 目 也 是 依 此 三 面 向 來 規 劃 與 推 動 ( 楊 冠 政 , 1998) 。 1990年 教 育 部 成 立 「 環 境 保 護 小 組 」 , 負 責 掌 管 我 國 各 級 學 校 與 各 類 教 育 機 構 推 展 環 保 教 育 與 環 境 保 護 之 業 務 , 1992年 11月 成 立 「 環 境 教 育 委 員 會 」 , 協 同 行 政 院 各 部 會 共 同 推 廣 全 國 之 環 境 教 育 ( 楊 冠 政 , 1998) 。 2000年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依 據 行 政 院 民 國 81年 10月 30日 台 81環 字 第 三 六四五一號函核定之《環境教育要項》,訂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 教師及學生遴選表揚要點》,對於熱心推動環境保護工作並有顯著績效的 學校成員,給予表揚,以鼓勵各級學校致力於落實校園環保工作,並提昇 校園環境品質及產生主動積極的環境行動。獎勵對象為推動環保績效優良 14.

(24) 的學校與師生。 2004年 為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保 護 教 育 , 由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及 教 育 部 依 據 行 政 院所頒布《環境教育要項》訂定《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由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93年 3月 15日 環 署 綜 字 第 ○ ○ 一 七 七 一 一 號 及 台( 93) 環 字 第 ○ 九 三 ○ ○ 二 三 三 八 一 B號 函 公 佈 實 施 , 以 落 實 執 行 環 境 基 本 法 第 9條 《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加強宣導,以提昇國 民環境知識,建立環境保護觀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由各縣市政府 環 境 保 護 局 及 教 育 局 共 同 主 辦 , 執 行 期 間 為 2007年 1月 1日 至 2009年 12月 31 日,推動環境教育工作之依據及推動的項目與內容詳列於下: 1、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管 理 : (1) 訂 定 ( 修 訂 ) 永 續 學 校 環 境 管 理 計 畫 (2) 執 行 永 續 學 校 環 境 管 理 (3) 發 揮 環 境 保 護 小 組 組 織 功 能 2、 落 實 環 境 教 學 : (1) 培 育 環 境 教 育 師 資 (2) 開 發 環 境 教 材 (3) 舉 辦 環 境 教 學 活 動 3、 推 動 校 園 生 活 環 保 : (1) 舉 辦 環 保 競 賽 及 會 議 (2) 落 實 校 園 生 活 環 保 4、 普 設 環 境 教 育 設 施 : 整 合 設 置 環 境 教 育 設 施 或 場 所 5、 獎 勵 表 揚 : (1) 表 揚 推 動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教 師 及 學 生 (2) 表 揚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績 優 個 人 與 團 體 6、 國 際 交 流 : (1) 參 加 國 際 會 議 15.

(25) (2) 舉 辦 國 際 會 議 (3) 加 強 國 際 參 訪 2010年 6月 5日 , 總 統 頒 布 了 國 內 第 一 部 《 環 境 教 育 法 》 案 , 依 規 定 於 2011年 6月 5日 正 式 施 行 , 此 法 案 推 動 重 點 為 ( 吳 鈴 筑 , 2010) : 1、 將 環 保 概 念 及 環 境 議 題 形 成 信 念 2、 運 用 媒 體 宣 導 , 擴 大 全 民 參 與 3、 提 升 政 府 機 關 的 行 政 效 能 4、 增 進 政 府 人 員 的 環 境 教 育 專 業 能 力 5、 提 供 各 種 機 制 , 促 進 各 界 參 與 6、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及 人 才 培 訓 本法案之推行,能提供國內進行環境教育之法源,亦能有效為環境教 育推動提供經費、人力及場域之依據,使國內環境教育的推動正式進入另 一嶄新的里程碑。. 三、 環境教育的內涵 1977年 聯 合 國 UNESCO 召 開 的 政 府 間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中 曾 制 訂 下 列 環 境 教 育 目 標 ( UNESCO,1980 ) : (一 ) 培 養 意 識 及 關 切 在 都 市 和 鄉 間 有 關 經 濟 的 、 社 會 的 、 政 治 的 與 生 態的相互關係。 (二 ) 為 每 個 人 提 供 機 會 去 獲 得 保 護 環 境 及 改 進 環 境 所 需 要 的 知 識 、 價 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 (三 ) 為 個 人 、 群 體 和 社 會 整 體 創 造 出 對 環 境 的 新 行 為 類 型 。 而 我 國 環 保 署 於 1992年 奉 行 政 院 核 定 的 環 境 教 育 要 項 中 , 則 舉 列 出 了 三項環境教育目標: (一 ) 藉 由 教 育 過 程 , 使 全 民 獲 得 保 護 及 改 善 環 境 所 需 之 倫 理 、 知 識 、 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16.

(26) (二 ) 以 人 文 理 念 和 科 學 方 法,致 力 於 自 然 生 態 保 育 及 環 境 資 源 合 理 經 營,以保障人類社會之永續發展。 (三 ) 確 立 經 濟 發 展 與 環 境 保 護 互 益 互 存 之 理 念 , 倡 導 珍 惜 資 源 , 使 全 民崇尚自然、實踐節約能源惜福、愛物及減廢之生活方式。. 環 境 教 育 終 極 目 標,是 為 了 改 善 我 們 的 環 境,維 護 一 個 美 好 的 環 境( 李 崑 山 , 1999) 。 因 此 、 要 特 別 強 調 體 驗 學 習 、 美 的 欣 賞 , 強 化 情 意 教 育 , 培育人們的環境倫理觀、價值觀,將其內化於心靈,適時勇於自我改變行 為於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事業中。因此、必須擁有內化環境知識、技能 為後盾,才能持之以恆,以便於解決現存環境問題,並予以預防新問題的 發生。. 1977年 聯 合 國 UNESCO召 開 的 政 府 間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中 曾 制 訂 下 列 環 境 教 育 目 的 類 別 ( 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bjectives ) ( UNESCO,1980) : (一 ) 覺 知 ( awareness ) : 協 助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對 整 體 環 境 極 其 相 同 問 題 獲 得 覺 知 和 敏 感 性 ( sensibility ) 。 (二 ) 知 識 ( knowledge ) : 協 助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獲 得 關 於 環 境 極 其 相 關問題的各種條件和基本瞭解。 (三 ) 態 度 ( attitude): 協 助 社 會 團 體 和 個 人 獲 得 關 切 環 境 的 一 套 價 值觀,並承諾主動參與環境改進和保護。 (四 ) 技 能 ( skills): 提 供 社 會 團 體 和 個 人 獲 得 辨 認 和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技能。 (五 ) 參 與 ( participation) : 協 助 社 會 團 體 和 個 人 有 機 會 主 動 參 與 各階層環境問題的解決。 周 儒 ( 1993) 則 由 上 述 論 點 提 出 : 「 環 境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為 了 促 進 人 類 17.

(27) 認識並關切環境及相關連的問題,使人們具備適當的知識、技能、態度、 動機,並且單獨地或參加團體共同解決現存的環境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發 生」。 環境教育的哲學理念,是在建構人類適當的環境知識、技能、態度及 參與感等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在本質上,具有科際整合性、整體性、價值 性 、 生 活 性 、 實 踐 性 、 終 身 性 及 全 民 性 等 七 大 特 徵 ( 楊 冠 政 , 1997) 。 環 境教育的發展目標,在於人類面對與處理環境議題時,能採取適當的環境 決 策 與 行 動 , 以 兼 顧 生 態 、 經 濟 和 社 會 的 永 續 發 展 ( 汪 靜 明 , 2000) 。 環境教育的宗旨,主要在引導人們瞭解人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的角色 與互動關係,增進相關的環境知識、技能與倫理,以期有共識地參與環境 保 育 工 作,並 保 護 人 類 社 會 的 生 活 環 境,進 而 維 護 自 然 環 境 的 生 態 平 衡( 汪 靜 明 , 2000) , 以 達 到 資 源 永 續 利 用 , 並 使 世 代 享 有 安 全 與 健 康 的 生 活 環 境。亦即藉由教育過程,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之倫理、知識、 態度、技能及價值觀;以人文理念及科學方法,致力於自然生態保育及環 境 資 源 合 理 經 營,以 保 障 人 類 社 會 之 永 續 發 展。在 生 活 上,倡 導 珍 惜 資 源 , 使 全 民 崇 尚 自 然,實 踐 節 約 能 源,惜 福、愛 物 及 減 廢 的 生 活 方 式( 王 懋 雯 , 1995) 。 我 國 自 90年 開 始 進 行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強 調 實 踐 、 體 驗 與 省 思 。 而 環 境教育之課程目標,則是希望能引發學生對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能充實學 生環境永續相關知識,能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 面 對 地 區 或 全 球 性 環 境 議 題 時,能 具 備 改 善 或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認 知 與 技 能 , 以 建 立 學 習 者 的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 使 之 成 為 一 具 有 環 境 素 養 之 公 民 (教 育 部 , 2012)。 以 下 為 教 育 部 頒 定 民 國 101年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中 具 體 描 述 環 境 教 育 的課程目標,共分五項,分別為: (一 ) 環 境 覺 知 與 敏 感 度 18.

(28) 經 由 感 官 覺 知 能 力 的 訓 練 (觀 察、分 類、排 序、空 間 關 係、測 量、推 論 、 預 測 、 分 析 與 詮 釋 ), 培 養 學 生 對 各 種 環 境 破 壞 及 污 染 的 覺 知 , 以 及 對 自 然 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 )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教 導 學 生 瞭 解 生 態 學 基 本 概 念 、 環 境 問 題 (如 : 全 球 暖 化 、 河 川 污 染 、 核 污 染 、 空 氣 污 染 、 土 石 流 等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文 化 的 影 響 (永 續 發 展 、 生 物 多 樣 性 ); 瞭 解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環 保 機 會 與 行 動 (如 : 溫 室 氣 體 減 量 、 資 源 節 約 與 再 利 用 、 簡 樸 生 活 、 綠 色 消 費 等 )。 (三 ) 環 境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 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 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 )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 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 )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 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綜合以上的看法,環境教育的內涵應含: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perceptual awareness )、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conceptual knowledge) 、 環 境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attitudes and ethics) 、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skills) 及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action experiences) 。 由 啟 發 學 生 對 環 境 問 題 的 覺 知 和 對 環 境 品 質的敏感度,輔之以環境相關的概念知識,並經由價值分析與澄清,建立 學習者正確積極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然後以環境行動能力的教導與實際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的 獲 得 , 完 成 全 人 化 的 環 境 教 育 ( 楊 冠 政 , 1997) 。. 19.

(29) 第二節 環境教育的推動策略 本節從策略的定義,了解策略對於計畫成功的重要性。再探討國外環 境教育推動的策略,進而分析國內環境教育推動策略,希望由此歸納出學 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 策略的定義 策 略 ( strategy) 一 詞 , 源 自 希 臘 文 之 strategies, 意 為 將 軍 , 英 文 意 指 當 將 軍 的 藝 術 , 引 申 為 組 織 中 最 高 層 的 管 理 ( 引 自 江 志 正 , 1997) 。 策 略 的 發 展 是 以 政 策( 或 目 標 )及 資 源( 力 量 )為 依 據。政 策 確 定 後 , 須細察其對各層面可能造成的影響,並正確評估各有利和不利條件,並據 以發展出不同的方案,其中利之最多、弊之最少、機會最佳、威脅最小的 方 案 就 成 為 最 佳 策 略 ( 林 天 祐 , 2002; 周 郁 峮 , 2000) 。 策略是達成目的或目標的一種手段、方法或規劃的過程,會隨著內外 在環境因素之改變而調整,從歷程來看,也是一種改造或變革。旨在運用 過去及現在的訊息,判斷未來可能的發展,以理出最可能達成目標之方案 ( 林 天 祐 , 2002; 蓋 浙 生 , 2002) 策略隱含的是引導的哲學、關鍵的政策、組織設計、以達到任務、目 標的總體行動計劃。換句話說,策略是做決定的過程,著重在發展長期目 標 、 調 整 或 結 合 組 織 功 能 及 因 應 環 境 變 動 性 以 達 目 標 ( Hrebiniak & Joyce 1984) 。 策略是表達組織有系統長期性思考的一個主要關切,做為組織面對愈 來 愈 不 確 定 的 未 來 時 的 行 動 與 思 考 指 引 ( Nutt & Backoff, 1992) 。 策略是達成目的或目標的一種手段、方法或規劃的過程,會隨著內外 在環境因素之改變而調整,從歷程來看,也是一種改造或變革(蓋浙生, 2002) 。 林 天 祐 ( 2002) 指 出 策 略 的 目 的 主 要 在 運 用 過 去 以 及 現 在 的 資 訊 去判斷未來可能的發展,以找出最具有效率達成目標之方案,故策略的發 20.

(30) 展是以政策(或目標)及資源(力量)為依據,待政策確定後,須細察其 對各層面可能造成的影響,並正確評估各有利和不利條件,據以發展出不 同的方案,其中利之最多、弊之最少、機會最佳、威脅最小的方案就成為 最 佳 策 略 (曾 玉 麟 , 2010)。. 二、 國外環境教育推動策略 (一 ) 蘇 格 蘭 的 環 境 教 育 策 略 性 建 議 蘇 格 蘭 環 境 教 育 委 員 會 於 1993年 向 最 高 行 政 長 官 提 出 環 境 教 育 整 體 規 劃報告書,為了整合各方資源,推動環境教育,該委員會提出了下列的建 議: 1、 政 策 方 面 : 經 由 政 策 的 準 備 與 規 劃 , 使 所 有 的 組 織 應 保 證 他 們 願 意 在其成員之中努力發展環境相關能力。 2、 學 校 課 程 方 面:使 環 境 教 育 成 為 蘇 格 蘭 每 位 學 生 整 體 學 習 經 驗 的 一 部分。 3、 正 規 學 校 完 成 後 之 教 育 與 訓 練:所 有 正 規 學 校 完 成 後 之 教 育 與 訓 練 (包 括 成 人 教 育 )的 計 畫 要 將 認 識 環 境 當 作 一 種 基 本 能 力 並 能 實 際 應用在工作領域。 4、 研 究 方 面 : 優 先 以 研 究 與 專 家 諮 詢 所 找 出 的 需 求 為 探 討 目 標 , 以 期 提高環境教育的計畫、教學和學術水準。 5、 提 供 資 訊 方 面:要 將 環 境 教 育 資 訊 廣 泛 的 藉 由 民 間 組 織 的 專 家 以 及 政府來充分提供。 6、 推 廣 網 路 的 建 立 與 協 調 配 合 : 應 努 力 發 展 出 有 效 的 網 路 合 作 關 係 , 使 得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者 之 間 的 意 見 和 專 業 能 分 享,以 密 切 合 作 夥 伴 的 關係來促成環境教育和行動的產生。 7、 評 鑑 與 發 展 : 省 長 應 建 立 橫 跨 政 府 部 門 的 顧 問 群 , 使 其 能 經 常 地 針 對 環 境 教 育 的 發 展 進 行 評 鑑 回 顧 與 建 議 (周 儒 , 1994)。 21.

(31) (二 ) 澳 洲 維 多 利 亞 省 環 境 教 育 行 動 方 略 1、 實 施 利 於 環 境 的 廣 泛 學 習 計 畫 , 使 其 變 成 民 眾 日 常 經 驗 的 部 分 。 2、 鼓 勵 並 協 助 社 區 大 規 模 的 參 與 環 境 教 育 及 環 境 保 護 活 動 。 3、 促 進 並 協 助 各 級 教 育 領 域 中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發 展 與 學 術 研 究 工 作 。 4、 促 進 並 協 助 各 相 關 機 構 能 發 展 並 實 施 詳 盡 的 環 境 教 育 策 略 。 5、 顯 著 地 增 進 更 多 及 不 同 的 民 眾 了 解 環 境 教 育 , 以 便 積 極 參 與 環 境 保護和環境教育活動。 6、 促 使 環 境 教 育 成 為 所 有 為 環 境 改 善 所 發 動 之 努 力 的 主 要 部 分 。 7、 加 強 對 於 國 內 、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發 展 與 努 力 之 訊 息 的 獲 取 及 觀 念 的 更新。 8、 在 現 有 基 礎 上 繼 續 努 力 , 以 期 釐 清 並 建 立 未 來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時 各 角色定位、工作權責以及執行時程。 9、 建 立 一 綜 合 完 整 的 研 究 與 評 鑑 計 畫 , 以 引 導 社 會 中 各 階 層 部 門 環 境 教 育 的 持 續 發 展 。 (周 儒 , 1994). 三、 我國的環境教育推動策略 (一 ) 環 境 教 育 要 項 我 國 行 政 院 於 1992年 核 定 的 環 境 教 育 要 項 , 將 環 境 教 育 實 施 策 略 歸 納 為以下九項: 1、 環 境 教 育 應 注 重 環 境 整 體 性 , 及 自 然 、 人 為 、 技 術 及 社 會 需 全 面 性 地共同配合。 2、 環 境 教 育 之 實 施 應 採 科 際 整 合 方 式,將 與 環 境 相 關 之 內 容 溶 入 各 學 科中,使各學科中具有整體及均衡之環境知識內涵。 3、 環 境 教 育 為 終 生 教 育 , 包 括 家 庭 、 學 校 及 社 會 教 育 , 並 宜 從 學 前 教 育做起,將惜福、愛物、減廢溶入生活中。 22.

(32) 4、 環 境 教 育 應 從 鄉 土 出 發 , 兼 顧 區 域 性 、 全 國 性 及 世 界 性 之 觀 點 。 5、 研 究 建 立 環 境 教 育 基 本 概 念 大 綱,落 實 為 各 級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架 購 之 基礎。 6、 加 強 學 校 師 生 之 環 境 倫 理 、 知 識 及 實 踐 能 力 , 使 學 校 成 為 社 區 環 境 教育之據點。 7、 建 立 完 整 之 環 境 教 育 資 訊 網 路 , 提 供 個 人 、 社 團 、 機 構 及 團 體 充 分 利用,以發揮環境教育之效果。 8、 結 合 大 眾 傳 播 媒 體 , 以 加 強 環 境 教 育 之 宣 傳 、 促 進 全 民 參 與 。 9、 加 強 推 動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合 作 計 畫 , 並 促 進 資 訊 交 流 。 (二 )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三 年 實 施 計 畫 1994 年 起,教 育 部 與 環 保 署 核 定《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三 年 實 施 計 畫》,其揭櫫之教育目標為: 1、 結 合 家 長 及 社 區 資 源 , 發 展 符 合 當 地 特 色 之 永 續 學 校 。 2、 加 強 學 校 進 行 環 境 教 學 , 培 養 具 有 環 境 素 養 的 公 民 , 提 升 環 境 的 覺 察與行動能力。 3、 落 實 推 動 校 園 生 活 環 保 工 作 , 養 成 節 能 減 碳 、 愛 物 惜 福 及 簡 單 樸 實 的生活方式。 4、 促 進 學 生 體 認 環 境 與 永 續 發 展 之 重 要 性,建 立 積 極 正 面 的 價 值 觀 與 態度,產生環保行動。 本計畫分為六大項目,其分別為推動校園環境管理、落實環境教學、 推動校園生活環保、普設環境教育設施、獎勵表揚、拓展國際視野。實施 策略分列如下: 1、 推 動 校 園 環 境 管 理 : 訂 定 ( 修 訂 ) 校 園 環 境 管 理 計 畫 、 執 行 校 園 環 境管理、發揮環境保護小組組織功能。 23.

(33) 2、 落 實 環 境 教 學 : 培 育 環 境 教 育 師 資 、 開 發 環 境 教 材 、 舉 辦 環 境 教 學 活動。 3、 推 動 校 園 生 活 環 保 : 舉 辦 環 保 競 賽 及 會 議 落 實 校 園 生 活 環 保 。 4、 普 設 環 境 教 育 設 施 : 整 合 設 置 環 境 教 育 設 施 或 場 所 。 5、 獎 勵 表 揚 : 表 揚 推 動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教 師 及 學 生 、 表 揚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績優個人與團體、推薦優質環境教育場所。 6、 拓 展 國 際 視 野 : 參 加 國 際 會 議 、 舉 辦 國 際 會 議 、 加 強 國 際 參 訪 、 加 強國際資訊交流。 (三 ) 永 續 發 展 政 策 綱 領 (2004 年 11 月 頒 布 , 2009 年 9 月 修 訂 版 ) 1997年 , 我 國 成 立 「 行 政 院 國 家 永 續 發 展 委 員 會 」 , 於 2004年 11月 頒 布我國《永續發展政策綱領》,本綱領訂定了四大層面的重點政策,其中 「執行的機制」層面的面向一為教育面向,共有四大議題,每一議題各有 執行策略,茲分述如下: 1、 增 進 全 民 永 續 發 展 之 知 識 與 認 知 (1) 強 化 幼 稚 、 初 等 、 中 等 和 高 等 教 育 體 系 中 永 續 發 展 師 資 及 研 究 人才的培育;將永續發展相關內容融入各種學科中;建立終身 學習社會,以充實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教育機會。 (2) 強 化 中 央 及 地 方 政 府 管 理 階 層 行 政 人 員 及 立 法 決 策 層 級 人 員 永 續發展的教育訓練,增進推動永續發展的行政計畫技能。 (3) 推 動 綠 色 企 業 教 育 計 畫;促 成 企 業 依 照 國 際 環 保 公 約、ISO14000 及 ISO9000系 統 的 規 定 , 確 實 作 好 符 合 環 境 正 義 、 永 續 企 業 原 則 的責任,減輕對環境的衝擊。 (4) 透 過 各 種 教 育 廣 宣 之 媒 介 與 途 徑 , 讓 民 眾 瞭 解 各 項 永 續 發 展 的 議題,及生活中可落實永續發展的作法與案例,以引導其朝向 更為永續的生活與行為。 24.

(34) (5) 檢 討 並 改 善 永 續 校 園 、 永 續 社 區 計 畫 使 其 執 行 更 符 合 永 續 之 目 標;結合政府、民間、企業、學校等資源,共同協助資源弱勢 落實永續行動。 (6) 提 供 充 分 之 教 材 和 資 訊 , 透 過 全 民 及 學 校 教 育 , 讓 民 眾 瞭 解 臺 灣陸域及海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保育觀念。 (7) 因 應 全 球 暖 化 及 氣 候 變 遷 , 相 關 知 識 儘 速 納 入 教 育 課 程 教 材 , 並辦理擴大相關調查研究。 2、 整 合 政 府 、 民 間 、 企 業 及 學 校 資 源 推 動 永 續 發 展 (1) 協 助 學 校 、 地 方 政 府 與 社 區 之 間 結 合 , 由 學 生 與 教 師 扮 演 社 區 與地方的環境監督與檢測者。 (2) 協 助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小 組 計 畫 , 將 永 續 發 展 內 涵 納 入學校課程、社區宣導及社會教育,提昇永續發展環境素養。 (3) 建 立 各 級 學 校 之 「 能 源 護 照 」 制 度 ; 評 估 耗 能 現 況 與 診 斷 分 析 及各級教室熱舒適標準與新校舍設計指標。 (4) 建 立 各 級 學 校 之 「 大 區 域 型 」 能 源 管 理 系 統 自 動 資 訊 監 控 網 路 系統;進行節能改善策略之施作與工程分析。 3、 進 行 永 續 發 展 教 育 相 關 研 究 與 國 際 合 作 (1) 充 實 環 境 教 育 及 永 續 發 展 教 育 資 源 , 普 設 環 境 教 育 教 學 與 研 究 場所及設施,建立環境教育資訊收集展示中心及出版事業,提 供專業服務。 (2) 研 定 環 境 教 育 教 材 、 訂 定 課 程 、 協 助 環 境 教 育 基 礎 研 究 及 環 境 教育活動設計;辦理戶外教學設計及田野調查成果展示、調查 與推廣鄉土環境教學資源。 (3) 整 合 環 境 教 育 與 科 技 , 以 科 際 整 合 方 式 , 將 環 境 相 關 內 容 融 入 各學科中,使各學科內涵有整體及均衡之環境題材;藉由各項 25.

(35) 學術研討、論壇或博覽會等型式,強化與國際交流活動,以資 源整合提升學術研究價值。 (4) 建 立 國 際 性 環 境 教 育 合 作 網 絡 , 促 進 資 訊 及 人 員 之 交 流 ; 加 強 國際間各級學校締結,透過交換學生以養成國際視野和能力, 積極參加國際間環境教育相關活動。 4、 擴 大 全 民 參 與 , 提 升 公 民 環 境 素 養 (1) 藉 由 大 眾 媒 體 , 凝 聚 全 民 行 動 意 識 及 激 發 行 動 力 : 結 合 政 府 與 民 開 力 量,經 由 電 視、廣 播、報 章 雜 誌、網 路 等 各 式 各 樣 媒 體 , 進行環保知識及理念傳達。 (2) 鼓 勵 以 開 放 與 體 驗 教 育 模 式 來 進 行 戶 ( 室 ) 外 的 環 境 教 育 。 (3) 協 助 每 位 學 習 者 在 各 領 域 面 對 永 續 發 展 議 題 時 的 應 對 模 式 , 並 進一步加強身心障礙教育、重視原住民教育、落實性別平等教 育、保障幼兒教育品質,確保學習環境不受身心、性別、種族 的歧視。 (4) 建 構 循 環 型 社 會 : 落 實 永 續 發 展 的 概 念 , 透 過 總 量 管 制 的 政 策 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並得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5) 建 立 終 身 學 習 社 會 , 推 廣 終 身 學 習 理 念 、 完 善 終 身 教 育 體 系 , 充實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教育機會。 (6) 推 動 數 位 學 習 , 減 少 數 位 落 差 , 促 成 全 國 學 校 及 社 區 成 人 教 育 的數位學習永續發展議題。 (7) 推 動 多 元 文 化 的 教 育 , 促 成 全 國 族 群 的 融 合 、 尊 重 及 關 懷 弱 勢 種族的發展議題,減少衝突及剝削與殘害少數族群之文化資 源。 (四 ) 教 育 部 補 助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小 組 計 畫 作 業 要 點 (2004 頒 布,2008 修 正版) 26.

(36) 2004 年 頒 布 的 《 教 育 部 補 助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小 組 計 畫 作 業 要 點》,係為促進地方環境教育發展而實施,其目的有二: 1、 希 望 以 縣 市 教 育 主 管 機 關 為 主 體 , 結 合 相 關 單 位 建 立 伙 伴 關 係 網 , 推 動 具 備 地 方 特 色 與 國 際 觀 點 的 環 境 教 育 計 畫,實 現 環 境 永 續 發 展 之目標。 2、 以 永 續 發 展 為 核 心 概 念,縣 市 教 育 主 管 機 關 應 輔 導 所 屬 學 校 在 校 園 生 活、課 程 教 學、行 政 管 理 及 軟 硬 體 設 備 均 能 符 合 永 續 發 展 之 理 念 , 並成為社區之終身學習中心。 3、 而 其 主 要 推 動 策 略 有 : (1) 成 立 含 行 政 推 動 小 組 、 專 家 技 術 顧 問 團 及 輔 導 團 之 環 境 教 育 輔 導小組;行政推動小組成員含括跨局處代表,專家技術顧問團 成員廣納產官學民界代表,輔導團成員包含校長、行政及教師 代表,並定期召開工作坊會議,整合各單位經費與資源,將地 方 與 國 際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納 為 主 要 工 作 內 容,規 劃 具 體 實 施 計 劃 , 實際協助縣市推動環境教育。 (2) 依 據 行 政 院 國 家 永 續 發 展 委 員 會 訂 定 之《 臺 灣 二 十 一 世 紀 議 程 》 規劃具地方特色之縣市環境教育中程計畫,逐年落實,硏訂並 執行當年度計劃。 (3) 縣 市 教 育 主 管 機 關 運 作 所 屬 教 育 體 系 , 整 合 相 關 單 位 及 民 間 團 體之人力與資源,將《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內涵納入學校課 程、社區宣導及社會教育,透過具體教育策略與行動計劃,提 昇教職員工及師生家長之環境素養,帶動國人永續發展的理念 與行動。 (4) 依 據 2005年 2月 16日 生 效 之《 京 都 議 定 書 溫 室 氣 體 減 量 國 際 協 定 》 及《 行 政 院 氣 候 變 遷 因 應 小 組 行 動 方 案 》,各 直 轄 市、縣( 市 ) 27.

(37) 務必規劃全球氣候變遷、能源管理、原生種植被保育厚植及溫 室氣體減量等相關教育宣導計畫,推動至學校及社會,落實於 國人日常生活行為之改善。 (5) 結 合 與 環 保 有 關 之 節 日 辦 理 相 關 宣 導 活 動 , 如 世 界 地 球 日( 4月 22日 ) 、 國 際 環 境 日 ( 6月 5日 ) 、 無 消 費 日 ( 11月 最 後 一 個 週 末)…,具體響應國際環保行動。 (6) 協 助 所 屬 學 校 達 成 永 續 發 展 之 校 園,並 指 派 已 獲 教 育 部 補 助「 永 續校園」改造經費之學校,負責協助其他學校成為永續發展之 校園,組成策略聯盟,建立分工合作、資源分享之伙伴關係。 (7) 建 置 直 轄 市 、 縣 ( 市 ) 級 環 境 教 育 網 站 互 動 平 台 , 呈 現 縣 市 環 境教育推動成果與縣市環境特色資源,提供教職員生環教資訊 學習互動的平台。 (8) 辦 理 所 屬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自 評 , 並 辦 理 實 地 輔 導 訪 視 , 對 於 學 校 推動成果提出鼓勵及建議,且進行績優學校敘獎及成果欠佳之 學校加強輔導。 (9) 各 直 轄 市、縣( 市 )規 劃 時 應 強 調 地 方 環 境 教 育 優 先 性、需 求 、 師資及地方特性,主題與內容宜與國際永續發展潮流並進,注 重連貫性與延展性,避免與歷年辦理事項重複。. 四、 新北市教育局學校環境教育推動策略 新 北 市 自 2002年 起 , 即 將 環 境 教 育 的 相 關 業 務 移 交 至 當 時 的 臺 北 縣 政 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課,推展之初,是以環境教育中心學校為推廣主力,於 全縣九大區分設種子學校。 後來,由中心學校校長召集志同道合的學校行政人員及老師,聘請專 家學者為顧問,成立了「臺北縣環境教育輔導團」,為了廣納人才、應付 多 元 的 環 境 教 育 課 題 , 輔 導 團 成 員 曾 多 達 40名 , 其 中 有 校 長 、 主 任 等 行 政 28.

(38) 人員,也有學校現職老師及退休老師。這時期新北市環境教育的推動,除 了有令人激賞的成績外,最大的貢獻是為往後新北市環境教育推廣上培育 了相當多的人才,輔導團的成員不僅在此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更在教師 專業能力上與日俱增,這也是新北市教育局日後推動環境教育能如此多元 的原因之一。 新 北 市 推 動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行 之 有 年,其 間 推 出 之 計 畫 與 方 案 不 勝 枚 舉 , 為 有 效 了 解 新 北 市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之 脈 絡 及 發 展 , 研 究 者 以 新 北 市 自 2006年 開始訂定之《環境教育中程計畫》為起始點,以三階段計畫為主軸,來探 討新北市推動環境教育之內涵與演進。 (一 ) 環 境 教 育 中 程 計 畫 第 一 階 段 (2006 至 2009 年 ) 新北市於臺北縣時期即已訂定環境教育推動之發展計畫,實施期間於 2006年 至 2009年 度 , 此 為 第 一 階 段 中 程 計 畫 , 其 計 畫 以「 環 境 政 策 」、「 空 間改造」、「環境教學」及「生活實踐」四大面向為主軸,其發展策略如 下: 1、 環 境 政 策 方 面 : (1) 制 訂 永 續 發 展 的 環 境 教 育 政 策 (2) 組 成 「 環 境 教 育 專 家 技 術 顧 問 團 」 (3) 成 立 「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事 務 推 動 小 組 」 (4) 輔 導 各 級 學 校 成 立 「 校 園 整 體 規 劃 小 組 」 (5) 配 合 本 縣 「 校 園 規 劃 設 計 審 議 委 員 會 」 , 審 議 新 設 校 園 、 老 舊 危 險 校舍拆除重建工程規劃,並輔導取得綠建築標章。 2、 空 間 改 造 方 面 : (1) 各 校 配 合 校 務 發 展 需 求 , 積 極 朝 向 永 續 校 園 的 改 造 。 (2) 建 立 各 校 資 源 與 能 源 的 循 環 再 利 用 管 道 , 進 行 本 土 生 物 多 樣 性 環 境 的營造,包含地表土壤改良,設立親和性圍籬、多層次綠化及生態 29.

(39) 景觀水池,將校園打造為永續環境教育基地。 3、 環 境 教 學 方 面 : (1) 經 由 辦 理 各 項 環 境 教 育 專 業 素 養 進 修 研 習 , 強 化 各 級 行 政 人 員 、 教 師的環境專業素養。 (2) 藉 由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團 的 成 立 , 進 行 教 學 課 程 、 教 學 模 組 的 建 立 , 並 辦理全縣的輔導、訪視工作,同時結合民間環保團體,共同推動增 進師生環境知能,進行創意教學的行動研究。 4、 生 活 實 踐 方 面 : (1) 鼓 勵 發 展 環 境 教 育 為 主 軸 的 學 校 本 位 課 程 , 以 塑 造 學 校 辦 學 特 色 。 (2) 結 合 戶 外 探 索 活 動 , 推 廣 環 保 休 閒 與 生 態 的 探 索 活 動 , 建 立 永 續 性 的發展基地。 (3) 鼓 勵 師 生 遵 循 綠 色 消 費 儉 樸 生 活 , 將 綠 色 環 保 、 節 能 、 省 源 、 減 廢 的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體驗中。 本 階 段 係 依 循 民 國 93年 頒 布 的 《 教 育 部 補 助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小 組 計 畫 作 業 要 點 》 之 「 主 要 推 動 策 略 」 第 2點 : 「 依 據 行 政 院 國 家 永 續 發 展 委 員 會 訂 定之《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規劃具地方特色之縣市環境教育中程計畫, 逐年落實,硏訂並執行當年度計劃。」而制定之地方縣市政府推動環境教 育之策略。. 第一階段執行成果呈現於新北市第二階段之中程計畫,成果如下,亦 成為第二階段推動策略之基礎: 1、 環 境 政 策 : (1) 修 訂 頒 《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政 府 國 民 中 小 學 校 園 規 劃 設 計 審 議 委 員 會 設置要點》,作為國民中小學校園整體規劃依循,並審議學校提報 之「校園整體規劃報告書」以符合校園永續發展之需求。 (2) 訂 定 《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立 各 級 學 校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小 組 設 置 要 點 》 30.

(40) (3) 成 立 「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國 民 中 小 學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小 組 」 、 「 永 續環境教育專家技術顧問團」。整合環境教育資源,推動環境教育 計畫,輔導本市所屬各級學校於行政、課程、硬體建設各方面均能 達成永續發展的校園。 (4) 訂 定 《 【 淡 水 河 . 臺 北 溼 地 】 溼 地 教 育 白 皮 書 》 , 整 合 全 市 溼 地 教 育資源,推動全市溼地教育計畫,辦理溼地遊學,提供全市師生體 驗溼地生態之美,培養愛護溼地之情操與行為。 (5) 訂 定 《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防 災 深 耕 教 育 計 畫 》 ,推 動 全 市 防 災 教 育 計 畫,辦理各項防災業務,防範災害於未然。 (6) 訂 定《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低 碳 教 育 白 皮 書 》,整 合 全 市 低 碳 教 育 資 源 , 推動全市低碳教育計畫,培養愛護溼地之情操與行為。 (7) 訂 定 《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海 洋 教 育 白 皮 書 》 , 設 置 「 新 北 市 海 洋 教 育 資源中心」,整合全市海洋教育資源,推動全市海洋教育計畫,辦 理各項海洋教育,提供全市師生體驗海洋生態之美,培養愛護海洋 資源之情操與行為。 (8) 訂 定 《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人 工 溼 地 生 態 教 育 推 廣 計 畫 》 , 成 立 臺 北 縣 (新 北 市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中 心 , 推 動 溼 地 生 態 、 低 碳 節 能 等 永 續 環 境 教育。 2、 空 間 改 造 (1) 向 教 育 部 申 請 永 續 校 園 局 部 改 造 計 畫 工 程 經 費 並 編 列 經 費 擴 大 辦 理。 (2) 融 入 綠 建 築 概 念 的 學 校 環 境 改 造 : 計 有 透 水 性 佳 的 紅 磚 土 跑 道 與 綠 地保留、利用生態工法進行邊坡整治、以透水性鋪面與綠地代替硬 鋪面、生活污水地下滲濾處理系統工程、補助設置雨水和再生水再 利 用 系 統 、 以 T5省 電 燈 具 進 行 節 能 措 施 等 辦 理 方 式 。 31.

(41) (3) 活 化 空 餘 教 室 及 閒 置 校 區 的 永 續 利 用 : (4) 活 化 空 餘 教 室 計 有 : 存 放 市 府 各 局 處 檔 案 文 件 、 販 售 業 務 委 外 經 營 (合 作 社 委 外 )、 供 社 區 大 學 教 室 使 用 、 辦 理 公 辦 民 營 幼 稚 園 、 供 補 習 班 及 安 親 班 借 用、推 動 兒 童 玩 具 圖 書 館 計 畫、推 動 英 速 魔 法 學 院 、 成立閱讀滿天星故事屋、成立多元學習情境語文故事屋等計畫。 (5) 閒 置 校 區 再 利 用 計 有 : 公 辦 民 營 學 校 、 英 速 魔 法 學 院 、 設 置 童 軍 營 地、設置鄉土教學資源中心、配合發展地方觀光、民間社團或團體 借用、能源資源中心之設置等計畫。 (6) 營 造 本 土 生 物 多 樣 性 環 境 : 建 立 保 留 區 及 生 態 資 料 庫 、 配 合 新 設 校 或老舊圍牆整建工程規劃及重要政策施作親合性圍籬。 (7) 建 立 生 態 循 環 體 系 : 計 有 落 葉 及 廚 餘 堆 肥 及 教 學 農 園 等 計 畫 。 3、 培 養 教 師 專 業 素 養 : 培 養 教 師 專 業 素 養 計 有 以 下 各 計 畫 及 推 動 方 案 : (1) 成 立 臺 北 縣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中 心 , 整 合 推 動 中 央 、 縣 府 的 環 教 政 策 , 及全縣性與區域性的環境教學服務網絡。 (2) 設 置 「 臺 北 縣 環 境 教 育 輔 導 團 」 , 針 對 各 校 的 地 域 性 及 特 色 , 從 事 課 程、教 材、教 法、評 量 之 研 究 改 進、輔 導 訪 視 及 教 學 資 源 之 運 用 , 推動永續校園環境教育。 (3) 成 立 「 環 境 教 育 種 子 學 校 」 , 協 助 環 境 教 育 推 動 。 (4) 整 合 民 間 資 源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 (5) 辦 理 環 境 教 育 創 意 教 學 的 行 動 研 究 (6) 永 續 校 園 改 造 案 例 分 享 研 習 (7) 辦 理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高 峰 會 : 95學 年 發 起 辦 理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高 峰 會 , 邀請全國各縣市參與,分享環境教育經驗。 (8) 辦 理 臺 北 縣 防 震 演 練 , 建 立 學 校 人 員 震 災 救 護 概 念 。 (9) 辦 理 各 環 境 議 題 種 子 教 師 培 訓 : 溼 地 種 子 教 師 培 訓 、 低 碳 教 師 工 作 32.

(42) 坊、自 然 生 態 種 子 教 師 工 作 坊、「 發 現 新 溼 地 ─ 臺 北 溼 地 探 索 隊 」、 「 臺 北 縣 98年 度 防 災 深 耕 計 畫 ─ 防 災 地 圖 規 劃 」 學 校 種 子 教 師 研 習。 (10) 鼓 勵 發 展 環 境 教 育 為 主 軸 的 學 校 本 位 課 程,以 塑 造 學 校 辦 學 特 色 : 各校依據所處環境社區條件背景,規劃生態探索活動;鼓勵辦理生 態教學之校外教學活動,並納入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例如:螢火蟲 學校、蝴蝶家族、溼地學校等。 (11) 推 廣 環 保 休 閒 與 生 態 的 旅 遊 活 動 : 「 藝 術 與 人 文 18條 學 習 路 線 」 納入學校戶外探索課程、辦理假日遊學、彙編生態探索手冊等。 (12) 建 立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基 地 於 各 特 色 學 校 。 (13) 出 版 環 境 教 育 成 果 : 計 有 年 度 環 境 教 育 成 果 彙 編 、 永 續 校 園 環 境 教育校園訪視成果彙編、九大區溼地摺頁等出版品。 (14) 輔 導 各 級 學 校 硏 訂 環 教 活 動 計 畫 並 提 供 技 術 上 的 指 導 。 4、 發 展 環 境 探 索 課 程 : (1) 「 藝 術 與 人 文 18條 學 習 路 線 」 方 案 , 已 融 入 學 生 環 境 教 育 學 習 體 驗 中。 (2) 「 社 區 有 教 室 」 方 案 推 動 : 92年 度 43校 、 93年 度 61校 、 94年 度 86校 加入(每年提出申請加入)。 (3) 「 特 色 學 校 」 方 案 : 自 92學 年 度 起 今 共 有 67校 參 與 , 參 與 人 數 合 計 超 過 10萬 人 次 。 (4) 全 縣 各 國 民 中 小 學 已 完 成 「 鄉 土 學 習 地 圖 」 製 作 , 並 融 入 教 學 實 施 中。 (5) 參 與 本 縣 國 民 中 小 學 校 際 交 流 活 動 , 依 學 校 特 色 、 生 態 環 境 、 人 文 博 物 ; 鄉 土 文 化 之 環 境 空 間 , 進 行 互 訪 活 動 , 95年 4月 已 有 148所 學 校申請互訪。 33.

(43) (6) 校 外 教 學 每 學 年 度 至 少 8節 課 , 以 整 合 文 化 、 藝 術 、 鄉 土 、 生 態 等 資源轉化為教學現場教材。 (7) 環 境 教 育 每 學 年 至 少 4小 時 課 程 , 包 括 溼 地 教 育 2小 時 、 低 碳 教 育 2 小時,並於九年一貫課程核備時檢視各校成果。 (8) 設 置 「 藍 星 學 校 」 , 發 展 海 洋 教 育 課 程 , 推 動 海 洋 教 育 。 (9) 設 置 「 溼 地 教 育 學 校 」 , 發 展 溼 地 教 育 課 程 , 推 動 溼 地 教 育 。 (10) 發 展 「 臺 北 縣 防 災 教 育 課 程 」 一 套 , 推 動 災 害 防 治 教 育 。 5、 落 實 生 活 環 保 行 動 (1) 落 實 師 生 共 同 響 應 低 碳 環 保 生 活 呼 應 《 京 都 議 定 書 》 決 議 , 節 能 省 碳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2) 綠 色 消 費 簡 樸 生 活 。 (3) 施 行 校 園 垃 圾 分 類 、 垃 圾 減 量 , 資 源 回 收 循 環 再 利 用 。 (4) 落 實 能 源 教 育 的 具 體 行 動 , 提 昇 能 源 使 用 效 率 與 節 約 能 源 。 (5) 頒 布 中 等 以 下 學 校 學 生 服 務 學 習 實 施 計 畫 、 推 展 學 校 及 社 區 環 保 、 清潔、綠美化服務。 (6) 頒 布 《 臺 北 縣 學 校 校 園 環 境 及 設 備 維 護 標 準 作 業 》 , 擬 定 校 園 環 境 維護事項檢核表,提供學校作為檢核校園各項軟、硬體設施之標準 作業參考。 (7) 頒 布 《 臺 北 縣 政 府 暨 所 屬 各 級 行 政 機 關 及 學 校 全 面 節 能 減 碳 措 施 實 施計畫》,各校自行擬定節能減碳措施計畫。 6、 共 享 環 境 教 育 資 源 : (1) 加 入 「 臺 灣 綠 色 學 校 伙 伴 網 路 」 , 爭 取 「 綠 色 學 校 伙 伴 掛 牌 」 (2) 建 置 「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資 源 網 」 , 提 供 永 續 環 境 教 育 分 享 平 台 。 (3) 推 動 牽 手 計 畫 , 引 進 大 學 與 民 間 資 源 , 深 耕 環 境 教 育 (4) 積 極 參 與 並 發 展 國 際 交 流 及 合 作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