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議論文寫作活動提升國小學生論證與寫作能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施議論文寫作活動提升國小學生論證與寫作能力"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九年級個案學生粒子概念之探討

--以擴散作用為例

謝秉桓 林啟華 曾茂仁 鐘建坪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 研 究 探 討 六 名 九 年 級 個 案 學 生 對 液 體 擴 散 現 象 中 的 粒 子 概 念 。 研 究 採 繪 圖 與 晤 談 的 方 式 收 集 學 生 的 粒 子 概 念 特 質 , 以 及 學 生 有 無 擁 有 粒 子 觀 , 進 而 了 解 學 生 有 無 粒 子 動 態 行 為 之 概 念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四 名 個 案 學 生 擁 有 擴 散 作 用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 三 名 個 案 學 生 能 夠 使 用 次 微 觀 概 念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的 表 現 。 即 使 已 到 了 國 中 三 年 級 , 所 有 個 案 學 生 都 未 具 備 完 全 正 確 的 擴 散 作 用 知 識 。 因 此 作 者 認 為 教 師 在 教 學 時 除 應 強 調 粒 子 的 特 性 外 , 且 應 透 過 有 效 的 教 學 與 動 態 評 量 協 助 學 生 建 立 粒 子 行 為 的 內 在 概 念 表 徵(如 心 智 模 式 ), 隨 時 檢 測 學 生 的 概 念 狀 態 。 而 教 材 的 編 排 上 , 亦 應 著 重 科 學 現 象 中 巨 、 微 觀 之 間 的 關 係 並 盡 早 導 入 粒 子 概 念 的 課 程 。 關 鍵 字 : 粒 子 觀 、 心 智 模 型 、 概 念 學 習 、 擴 散

壹、前言

「 粒 子 概 念 」 在 國 中 階 段 學 習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一 個 科 學 概 念 , 許 多 物 理 及 化 學 相 關 的 概 念 , 例 如 ﹕ 原 子 、 分 子 、 空 氣 、 原 子 量 、 分 子 量 、 電 解 質 、 壓 力 、 溶 液 、 氣 體 特 性、莫 耳 等 概 念,都 可 藉 由 粒 子 概 念, 從 微 觀 的 觀 點 去 瞭 解 其 意 義(Chiu, 2007 ; Liang, Chou, &Chiu, 2011)。 然 而 從 巨 觀 現 象 轉 入 微 觀 世 界 的 描 述 涉 及 概 念 表 徵 間 的 轉 換 , 對 學 生 而 言 是 困 難 的 , 因 此 學 生 往 往 藉 由 巨 觀 現 象 的 想 法 描 述 粒 子 的 行 為 (Harrison & Treagust, 1996)。 目 前 國內 *為本 文 通 訊 作 者 審 定 教 科 書 版 本 都 將 粒 子 概 念 設 定 在 國 中 二 年 級 , 因 此 已 有 許 多 對 於 國 二 學 生 在 溶 液 中 擴 散 現 象 粒 子 觀 點 的 研 究 ( 尤 振 宇 、 劉 嘉 茹 ,2003;邱 顯 博 , 2002;張 容 君 、 張 惠 博 、 鄭 子 善 ,2007) ,但 是 很 少 文獻 針 對 國 三 學 生 課 程 即 將 結 束 之 際 探 討 擴 散 現 象 的 粒 子 觀 。 本 研 究 即 探 討 學 生 在 經 過 正 規 科 學 學 習 後,學 生 能 否 正 確 的 使 用「 粒 子 」 概 念 對 擴 散 現 象 進 行 思 考 , 學 生 若 能 夠 在 國 中 階 段 學 習 正 確 的 粒 子 概 念 , 對 其 未 來 科 學 科 目 的 學 習 上 將 有 正 面 的 幫 助 。 而 本 研 究 的 研 究 目 的 為 : 以 液 體 的 擴 散 作 用 探 討 國 三 個 案 學 生 是 否 建 立 正 確 的 粒 子 概 念。所 包 括 的 研 究 問 題 有 以 下 三 項:

(2)

1. 國 三個 案 學 生 對於 擴 散 作 用的 粒 子 概 念 為 何 ? 2. 國 三個 案 學 生 如何 以 粒 子 概念 解 釋 擴 散 現 象 的 歷 程 ? 3. 國 三個 案 學 生 學習 擴 散 概 念知 識 的 情 形 ?

貳、文獻探討

為 了 探 討 國 三 學 生 接 受 過 正 規 國 中 自 然 科 教 育 後 , 是 否 建 立 正 確 的 粒 子 概 念。Johnstone (1991, 2000)將 科 學 概 念 分 為 三 種 不 同 層 級 的 概 念 表 徵 : 巨 觀 、 次 微 觀 和 符 號 表 徵 。 並 由 此 三 種 不 同 層 級 的 概 念 表 徵 了 解 粒 子 觀 概 念 對 於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重 要 性 。 本 研 究 藉 由 讓 學 生 「 繪 圖 」 得 到 學 生 對 於 擴 散 作 用 的 心 智 模 型 , 並 參 考 Vosniadou 和 Brewer(1992)之 兒 童 地 球 形 狀 心 智 模 型 研 究 , 將 心 智 模 型 分 為 三 個 階 段 : 初 始 模 型 (initial model) 、 綜 合 模 型 (synthetic model) 和 科 學 模 型 (scientific model)。 本 研 究 使 用 類 似 的 研 究 法 對 於 學 生 擴 散 作 用 之 粒 子 觀 進 行 分 析 。 以 下 分 別 對 這 兩 個 理 論 進 行 探 討 :

一、粒子觀的概念

Johnstone (1991)的研 究 指 出: 化 學 家 對 於 化 學 概 念 分 為 三 個 概 念 層 級 - 巨 觀 、 次 微 觀 和 符 號( 見 圖1)。巨 觀 的 概 念 層級 表 示 可 觀 察 的 化 學 現 象 , 包 含 學 生 們 每 天 生 活 中 的 經 驗 , 像 顏 色 變 化 以 及 可 觀 察 的 化 學 反 應 中 反 應 物 和 生 成 物 的 增 減 。 而 為 了 表 現 這 些 巨 觀 的 現 象 , 化 學 家 普 遍 使 用 符 號 表 徵 , 使 用 了 包 括 圖 案 、 代 數 、 物 理 和 計 算 的 形 式 表 示 化 學 方 程 式 、 圖 表 、 反 應 機 制 、 類 比 和 模 型 套 件 。 而 次 微 觀 的 概 念 層 級 是 基 於 物 質 的 粒 子 理 論 以 解 釋 巨 觀 現 象 , 例 如 : 電 子 、 分 子 和 原 子 的 運 動 。 根 據 Kozma 和 Russell (1997) 的 研 究 指 出 , 生 手 通 常 慣 用 一 種 形 式 的 表 徵 , 且 很 少 進 行 不 同 表 徵 間 的 轉 換 , 而 專 家 便 能 輕 易 地 進 行 三 種 表 徵 間 的 轉 換 。 圖 1、 化 學中 的 三 種 概念 層 級 ( 引自 Johnstone, 1991) Johnstone (2006) 更 以 化 學 的 三 種 概 念 層 級 為 基 礎 提 出 「 多 層 次 學 習 (multi-level learning)」( 見圖 2), 圖 2 為 一 個 半 定 量(semi-quantitative )的 圖,在 三 角 形 的 任 一 頂 點 代 表 此 化 學 概 念 100%以 此 為 媒 介 ( 例 如 : 當 完 全 以 巨 觀 方 式 呈 現 化 學 現 象 時 , 三 角 形 中 便 以 「 巨 觀 」 此 一 頂 點 表 示 ),例 如 教 師 們 上 課 時 利 用 化 學 方 程 式 介 紹 一 些 生 活 上 的 經 驗 時 , 便 會 將 其 歸 類 為 三 角 形 右 側 的 邊 上 , 三 角 形 中 另 外 兩 邊 亦 然 。 在 許 多 課 程 中 都 會 同 時 使 用 三

(3)

圖 2、 化 學中 的 三 種 概念 層 級 ( 引自 Johnstone, 2006) 種 表 徵 進 行 教 學 , 在 這 樣 的 狀 況 下 學 習 的 層 級 是 位 於 三 角 形 中 的 一 個 點 , 並 依 照 所 使 用 的 比 例 決 定 其 位 置 , 學 生 們 學 習 化 學 概 念 往 往 面 臨 著 必 須 同 時 接 收 三 種 概 念 表 徵 的 狀 況 。 因 此 , 作 者 認 為 要 學 好 科 學 概 念 必 須 妥 善 的 發 展 三 種 概 念 層 級 , 在 三 種 概 念 層 級 間 建 立 適 當 的 連 結 , 並 協 助 學 生 進 行 概 念 表 徵 之 間 的 轉 換 。 而 本 研 究 探 討 之 粒 子 觀 指 的 是 巨 觀 現 象 底 下 的 次 微 觀 與 符 號 間 的 連 結 , 許 多 研 究 中 皆 闡 述 了 巨 觀 、 次 微 觀 和 符 號 概 念 間 連 結 對 於 學 習 科 學 概 念 的 重 要 性(Chiu, 2012; Johnstone, 1993, 2000; Mahaffy, 2006),此 三 種 概 念 層 級 間 相 互 連 結 的 重 要 性 強 烈 的 影 響 了 近 代 科 學 教 育 的 研 究 , 無 論 是 多 重 表 徵 、 電 腦 輔 助 教 學 、 類 比 教 學 或 是 心 智 模 型 的 相 關 研 究 都 必 須 提 及 此 三 種 表 徵 間 的 相 互 連 結 Haglund & Jeppsson, 2012; McClary & Talanquer, 2011; Plass et al, 2012; Vermaat, Terlouw &

Dijkstra, 2003)。然 而,檢 視現 今 台 灣 科學 教 材 , 發 現 較 著 重 於 巨 觀 以 及 符 號 的 概 念 層 級 , 較 少 著 重 於 次 微 觀 概 念 層 級 , 故 作 者 認 為 學 生 普 遍 對 於 粒 子 概 念 的 疑 惑 與 另 有 概 念 與 此 有 關 。 另 外,Treagust, et al. (2010 , 2011) 和 對 於 學 生 基 本 粒 子 概 念 的 研 究 中 , 以 評 估 其 學 生 是 否 理 解 「 液 體 和 氣 體 的 擴 散 」 作 為 評 估 學 生 理 解 基 本 粒 子 概 念 的 其 中 一 部 份 , 也 代 表 著 對 中 學 生 而 言 , 擴 散 作 用 中 的 粒 子 概 念 是 困 難 的 , 且 藉 由 擴 散 做 用 能 夠 評 估 學 生 對 於 粒 子 概 念 的 理 解 狀 況 。 因 此 研 究 者 決 定 選 用 擴 散 作 用 做 為 檢 測 國 三 個 案 學 生 粒 子 觀 的 主 要 概 念 。

二、心智模型的演進

由 Vosniadou 和 Brewer(1992)認為 學 習 科 學 概 念 時 , 學 生 的 心 智 模 型 發 展 會 因 為 各 類 的 教 學 與 學 習 機 制 而 更 加 豐 富 , 並 將 學 生 的 心 智 模 式 分 為 三 個 階 段 : 初 始 模

(4)

型 、 綜 合 模 型 和 科 學 模 型 。 (一 )初 始 模 型 : 基 於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累 積 而 來 , 不 受 當 代 社 會 文 化 所 接 受 的 觀 念 或 是 所 謂 的 科 學 模 型 所 影 響 , 最 初 形 成 的 對 某 現 象 的 解 釋 。 例 如 : 圓 盤 地 球 、 方 形 地 球 , 需 要 有 一 個 物 體 或 力 量 支 撐 起 地 球 。 (二 )綜 合 模 型 : 學 生 試 圖 去 調 和 當 代 社 會 文 化 所 接 受 的 科 學 觀 點 , 與 本 身 的 素 樸 架 構 理 論 , 即 調 和 初 始 模 型 與 科 學 模 型 的 中 繼 站 , 學 生 形 成 某 種 綜 合 而 成 的 觀 點 去 解 釋 現 象 。 例 如 : 擁 有 初 始 模 型 、 未 受 科 學 模 型 影 響 的 學 生 , 在 接 受 教 育 後 , 可 能 形 成 不 同 地 球 模 型 , 如 雙 地 球 模 型 、 中 空 地 球 模 型 或 扁 平 地 球 模 型 , 也 可 能 同 時 存 在 兩 個 以 上 的 模 型 , 用 來 解 釋 不 同 的 情 境 。 (三 )科 學 模 型 : 學 生 持 有 與 當 代 科 學 相 同 的 科 學 觀 點 , 能 以 科 學 的 角 度 進 行 對 現 象 的 解 析 。 例 如 : 學 生 持 有 圓 形 地 球 的 觀 點 , 而 人 是 生 活 在 地 球 表 面 , 看 起 來 會 像 是 方 形 的 、 一 望 無 際 , 是 因 為 地 球 的 面 積 過 大 而 使 人 產 生 的 誤 以 為 的 觀 點 。 此 三 種 模 型 剛 好 詮 釋 了 個 體 從 自 己 的 觀 點 去 詮 釋 現 象 , 到 受 了 教 育 卻 無 法 完 全 呈 現 科 學 觀 點 的 過 渡 期 , 以 及 最 後 形 成 了 如 同 當 代 科 學 一 樣 的 科 學 觀 點 。 此方法的最大好處,在於讓研究者能夠 利 用 測 驗 成 果 進 行 系 統 化 的 分 析 了 解 學 生 的心智模型發展狀態,教師也能藉由了解學 生心智模型的發展階段改進教學策略。

參、研究方法

本 研 究 探 討 國 三 個 案 學 生 接 受 正 規 國 中 自 然 科 教 育 後 , 是 否 建 立 正 確 的 粒 子 概 念 , 作 者 請 學 生 對 於 所 觀 察 到 的 現 象 以 繪 圖 的 方 式 (Drawing)描 述 其 意 涵 , 並 透 過 晤 談 方 式 了 解 其 詮 釋 的 意 義 。 研 究 主 要 的 資 料 來 源 是 繪 圖 與 口 語 晤 談 資 料 。 以 下 針 對 研 究 對 象 、 研 究 工 具 、 研 究 流 程 與 資 料 分 析 進 行 說 明 。

一、研究對象

研 究 對 象 為 新 北 市 某 國 中 國 三 學 生,共 六 人,五 男 一 女。研 究 者 在 國 民 中 學 學 生 基 本 學 力 測 驗 後 進 行 施 測,六 位 學 生 在 接 受 測 驗 時 皆 學 完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科 的 所 有 內 容,其 中 擴 散 作 用 的 概 念 在 國 二 理 化 課 本 的 第 二 章 便 已 正 式 學 習 過 了。訪 談 時 間 每 人 約 為 二 十 五 分 鐘,其 過 程 中 進 行 錄 音 與 繪 圖 紀 錄,施 測 者 鼓 勵 受 試 者 多 方 表 述 自 己 的 意 見 和 看 法,並 不 會 對 學 生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 且 不 會 誘 導 學 生 思 考 方 向 。

二、研究工具與編碼

(一 )工 具 開 發 與 流 程 在 正 式 晤 談 前 , 研 究 者 先 對 研 究 規 劃 出 「 晤 談 流 程 與 問 題 」 與 「 繪 圖 單 」( 見 表 1、表 2), 晤 談 流程 與 問 題 和 繪 圖 單 均 經 由 兩 位 科 學 教 育 博 士 進 行 專 家 效 度 審 查 , 且 經 過 多 次 修 改 而 成 , 預 試 訪 談 了 2 位 學生 , 修 改 訪 談 試 題 中 不 明 確 之 處 後 定 稿 。

(5)

表 1、晤 談 流 程 與 問 題 情 境 一 水 的 觀 察 現 在 假 設 你 有 一 個 超 級 放 大 鏡 , 具 有 很 高 的 放 大 倍 率 , 而 接 下 來 的 每 一 個 問 題 , 都 請 你 在 使 用 這 支 放 大 鏡 的 前 提 之 下 回 答 。 若 你 使 用 此 放 大 鏡 觀 察 這 一 杯 水 , 會 是 怎 麼 樣 子 的 情 形 呢 ? 請 你 畫 下 來 。 學 生 對 粒 子 持 有 的 觀 點 - 粒 子 觀 :Q1 圖中 你 畫了 XX, 這些 XX 分 別 代表 什 麼 呢 ? Q2 為 什 麼會 這 樣畫 呢 ? 連 續 觀 :Q1 圖中 你畫 了 XX, 這 些 XX 分別 代 表什 麼 呢 ? Q2 為 什 麼會 這 樣畫 呢 ? 情 境 二 加 入 紅 墨 水 後 擴 散 情 形 之 觀 察 我 手 中 有 一 瓶 紅 墨 水 , 現 在 使 用 滴 管 吸 取 少 量 的 紅 墨 水 加 入 含 有 水 的 小 瓶 中 , 請 把 一 開 始 加 入 的 情 形 、 過 程 以 及 結 束 分 別 畫 至 下 方 的 欄 位 中 。 Q1 圖 中 你畫 了 XX, 這 些 XX 分 別 代 表什 麼 呢 ?(紅墨 水 、 水 分子) Q2 為 什 麼會 這 樣畫 呢 ? Q3 水 在 哪裡 呢 ? Q4 你 畫 的圖 中「開 始、過 程和 結 束 」三個 圖 都 不 大一 樣,你 可以 分 別 告 訴我 這 些 圖 代 表 甚 麼 , 那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些 差 異 ?(若 有 提 到 粒 子 運 動 ): 往 哪 裡 動 呢 ? 到 結 束 還 會 繼 續 動 嗎 ? Q5 那 你 覺得 是 什麼 原 因 造 成這 樣 的 現 象? 你 可 以 從頭 到 尾 說 一次 嗎 ? 情 境 三 預 測 加 入 藍 墨 水 後 之 擴 散 情 形 如 果 現 在 要 將 藍 色 的 墨 水 加 入 剛 剛 的 這 一 瓶 燒 杯(為平 衡 的 紅 墨水 燒 杯),請 你 預 測 一 下 , 結 果 是 如 何 ? 並 且 依 照 加 入 的 情 形 、 過 程 以 及 結 束 分 別 畫 至 下 方 的 欄 位 中 。 Q1 圖 中 你畫 了 XX, 這 些 XX 分 別 代 表什 麼 呢 ?(紅墨 水 、 水 分子 、 藍 墨 水) Q2 為 什 麼會 這 樣畫 呢 ? Q3 水 在 哪裡 呢 ?紅 墨 水 在 哪裡 呢 ? Q4 你 認 為結 果 會是 怎 麼 樣 呢? Q5 那 你 覺得 是 什麼 原 因 造 成這 樣 的 現 象? 你 可 以 從頭 到 尾 說 一次 嗎 ? 情 境 四 實 際 加 入 藍 墨 水 後 擴 散 情 形 之 觀 察 現 在 使 用 滴 管 吸 取 少 量 的 藍 墨 水 加 入 剛 剛 的 這 一 瓶 燒 杯(為 平 衡 的 紅 墨 水 燒 杯),請 把 一 開 始加 入 的 情 形、 過 程 以 及結 束 分 別 畫至 下 方 的 欄位 中 。 Q1 圖 中 你畫 了 XX, 這 些 XX 分 別 代 表什 麼 呢 ?(紅墨 水 、 水 分子 、 藍 墨 水) Q2 為 什 麼會 這 樣畫 呢 ? Q3 水 在 哪裡 呢 ?紅 墨 水 在 哪裡 呢 ? Q4 你 畫 的圖 中「開 始、過 程和 結 束 」三個 圖 都 不 大一 樣,請 問,為 什 麼 會有 這 些 差 異 ?(若 有提 到 粒 子 運動): 往 哪 裡動 呢 ? 到 結束 還 會 繼 續動 嗎 ? Q5 和你之前預測的結果一樣嗎?若不一樣,請你比較一下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 延 伸 問 題 請 試 著 想 像 一 下,如 果 現 在 我 們 使 用 熱 水( 約80 度)進 行 本 實驗,將 紅 墨水 滴 入 燒 杯 後 , 會 和 先 前 所 做 的 實 驗 有 何 差 異 ? 為 什 麼 ?

(6)

表 2、 標 準科 學 模 型 基準 研 究 流 程 中 , 晤 談 人 員 首 先 須 確 認 學 生 屬 於 具 有 粒 子 觀 、 連 續 觀 、 或 是 綜 合 兩 者 之 概 念 。 若 具 有 粒 子 觀 , 將 特 別 注 重 受 試 者 之 粒 子 分 布 、 粒 子 運 動 以 及 動 態 平 衡 概 念 。 晤 談 流 程 與 問 題 如 表 1, 一開 始 晤 談 人 員 先 藉 由 超 級 放 大 鏡 的 問 題 , 使 受 試 者 畫 出 水 的 分 子 、 分 布 與 運 動 情 形 , 初 步 探 詢 受 試 者 是 否 擁 有 粒 子 觀 , 或 屬 於 連 續 觀 。 而 後 再 請 受 試 者 觀 察 在 水 中 滴 入 紅 墨 水 以 及 紅 墨 水 於 水 中 進 行 擴 散 作 用 之 情 形 , 並 以「 開 始 滴 入 」、「 擴 散 過 程 」以 及「 結 束 擴 散 作 用 」 之 情 形 依 序 畫 出 , 接 著 詢 問 受 試 者 其 所 畫 之 圖 像 表 徵 與 意 涵 , 並 請 受 試 者 依 圖 解 釋 紅 墨 水 擴 散 之 過 程 , 確 認 受 試 者 之 圖 畫 意 涵 。 結 束 觀 察 在 水 中 滴 入 紅 墨 水 之 步 驟 後 , 研 究 者 會 請 受 試 者 預 測 加 入 藍 墨 水 之 情 形 與 擴 散 過 程 , 依 照 先 前 觀 察 水 中 滴 入 紅 墨 水 之 流 程 , 分 別 請 受 試 者 將 其 預 測 滴 入 藍 墨 水 之 擴 散 過 程 依 開 始 滴 入 、 擴 散 過 程 、 以 及 結 束 擴 散 作 用 之 情 形 依 序 畫 出 , 接 著 口 語 詢 問 受 試 者 其 所 畫 之 圖 像 概 念 表 徵 與 意 涵 , 並 請 受 試 者 依 圖 解 釋 紅 墨 水 擴 散 之 過 程 , 確 認 受 試 者 之 圖 畫 意 涵 。 在 預 測 完 滴 入 藍 墨 水 之 擴 散 過 程 後 , 會 請 受 試 者 實 際 觀 察 在 紅 墨 水 中 滴 入 藍 墨 水 以 及 藍 墨 水 於 紅 墨 水 中 進 行 擴 散 作 用 之 情 形 , 並 依 照 先 前 之 流 程 , 請 受 試 者 先 將 圖 畫 出 後 進 行 口 語 晤 談 , 確 認 受 試 者 所 欲 表 達 之 圖 畫 意 涵 。 在 觀 察 結 束 後 , 研 究 者 會 詢 問 個 案 學 生 預 測 與 實 際 觀 察 有 無 差 異 , 並 請 他 們 試 著 解 釋 其 中 之 異 同 。 而 後 研 究 者 會 進 行 延 伸 問 題 的 詢 問 , 也 就 是 詢 問 若 以 熱 水 進 行 相 同 的 實 驗 , 是 否 會 與 此 次 實 驗 所 觀 察 到 的 結 果 相 同 ? 若 有 不 同 , 請 受 試 者 解 釋 不 同 之 處 。 研 究 工 具 主 要 依 照 Johnstone (1991, 2006) 三 種 概 念 層 級 進 行 設 計 , 其 中 學 生 依 其 觀 察 到 的 巨 觀 擴 散 現 象 以 符 號 的 方 式 繪 圖 , 並 希 望 能 夠 畫 出 對 於 擴 散 作 用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 以 多 層 次 學 習 的 觀 點 解 釋 , 便 是 希 望 學 生 除 了 能 夠 以 圖 像 表 徵 巨 觀 現 象 清 水 滴 入 紅 墨 水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紅 墨 水 擴 散 結 束 藍 墨 水 擴 散結 束

(7)

外 , 更 能 夠 有 次 微 觀 的 表 徵 , 在 概 念 層 級 的 三 角 形 中 , 不 是 在 三 角 型 的 點 上 或 邊 上 , 而 是 在 三 角 形 內 部 , 各 層 級 概 念 皆 有 的 結 果 。 (二 )編 碼 本 研 究 將 學 生 之 粒 子 概 念 以 Vosniadou 和 Brewer(1992)提 出 之 初 始 模 型 、 綜 合 模 型 和 科 學 模 型 進 行 分 類 , 並 定 義 : 1. 初 始模 型 : 學 生將 水 視 為 連續 的 物 質 , 無 粒 子 概 念 存 在 , 以 非 正 確 科 學 概 念 解 釋 擴 散 運 動 。 2. 綜 合模 型 : 學 生具 有 粒 子 觀但 不 能 完 全 正 確 的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 3. 科 學模 型 : 學 生具 有 完 整 之粒 子 觀 , 且 能 完 全 正 確 的 以 粒 子 觀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 資 料 收 集 完 成 後 , 由 三 位 研 究 所 碩 士 班 評 分 人 員 將 收 集 之 資 料 , 以 前 述 之 定 義 進 行 分 類 與 討 論 。 根 據 學 生 之 口 語 晤 談 資 料 以 及 繪 圖 單 分 別 針 對 「 清 水 」、「 滴 入 紅 墨 水 」、「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 紅 墨 水 完 整 擴 散 」 以 及 「 藍 墨 水 完 整 擴 散 」 五 個 情 境 所 繪 出 的 圖 形 逐 一 討 論 , 並 將 其 編 碼 分 類 , 評 分 者 一 致 性 達 93.33%(28/30)。 編 碼過 程 中,評 分 人 員 將 五個 情 境 所 繪 出 的 圖 形 依 照 以 下 的 規 則 編 碼 分 類 : 1. 完 全以 「 連 續 觀」 的 方 式 進行 繪 圖 , 無 論 是 以 線 條 或 是 顏 色 填 滿 的 方 式 都 歸 類 為 「 初 始 模 型 」。 2. 以 部分 連 續 觀 部分 粒 子 觀 的方 式 進 行 繪 圖 , 換 句 話 說 , 在 圖 案 中 可 同 時 看 到 連 續 觀 和 粒 子 觀 之 特 點( 線 條 和 點 ),或 是 學 生 在 口 語 晤 談 中 對 於 其 擁 有 粒 子 觀 特 性 之 圖 形 給 予 錯 誤 的 解 釋 , 均 歸 類 為 「 綜 合 模 型 」。 3. 完 全以 「 粒 子 觀」 的 方 式 進行 繪 圖 , 並 能 夠 對 其 圖 形 給 予 正 確 的 解 釋 , 歸 類 為 「 科 學 模 型 」。 表 2 為 研 究 者 所繪 之 標 準 科學 模 型 基 準 , 此 一 科 學 模 型 是 基 於 擴 散 作 用 正 確 的 粒 子 觀 繪 製 。 其 中 不 論 是 水 分 子 、 紅 墨 水 分 子 和 藍 墨 水 分 子 都 是 極 微 小 的 粒 子 , 在 經 過 擴 散 作 用 後 都 會 均 勻 的 散 佈 在 容 器 中 , 且 在 「 藍 墨 水 擴 散 結 束 」 也 就 是 將 藍 墨 水 滴 入 含 有 紅 墨 水 的 水 中 均 勻 混 和 後 , 巨 觀 現 象 會 看 到 水 變 成 紫 色 , 但 以 粒 子 觀 的 解 釋 是 紅 墨 水 分 子 和 藍 墨 水 分 子 均 勻 混 和 隨 機 分 布 所 造 成 的

肆、研究結果

在此研究當中,受試者分別為接受過正 規國中自然科教育的國中學生,五位男生一 位女生,共六人。而其中對於實驗的過程可 以 利 用 粒 子 觀 來 解 釋 的 共 有 三 人 ( S1、 S2 和 S5),以連續觀來解釋實驗過程的一共三 人(S3、S4 和 S6),六位受試者對於實驗過 程 的 解 釋 繪 圖 與 口 語 晤 談 資 料 都 有 相 當 高 的一致性。以下將依據受試者之口語晤談資 料以不同的主題進行討論:

(8)

一 、 解 釋 實 驗 的 過 程 中 有 無 提 及 擴

散作用或是其他的科學概念?

從 口 語 晤 談 資 料 顯 示 , 有 四 位 學 生 可 以 利 用 擴 散 作 用 , 分 別 對 滴 入 紅 墨 水 的 實 驗 進 行 解 釋 , 並 且 會 利 用 「 擴 散 作 用 」 此 一 名 詞 輔 助 解 釋 , 如 受 試 者 S5 的 口 語晤 談 資 料 : 研究者:紅色的點代表甚麼? S5:紅墨水,代表他一開始進入,一開 始進入的時候,但是我們沒辦法一 顆一顆平均的取出來,所以一開始 一 定 是 一 大 部 分 , 然 後 進 入 水 之 後,因為擴散作用,它(紅墨水) 會 開 始 分 散 , 然 後 這 是 分 散 的 過 程,然後它會漸漸平均,最後平均 的分散在水中。 研究者:是說紅墨水在水裡面會慢慢分 散 , 然 後 最 後 會 平 均 分 散 在 水 裡 面,是這個意思嗎?(確認)所以 這是從一開始滴進去,擴散到最後 平均的擴散在杯子裡面。 S5:對。 而 另 外 兩 位 同 學 則 對 於 實 驗 的 過 程 , 是 以 重 力 產 生 對 流 的 方 式 進 行 解 釋 , 如 受 試 者 S4,認為 因 為 重 力的 關 係,紅墨 水 會 向 下 移 動 , 形 成 對 流 的 現 象 : 研究者:那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 的 現 象 ? 你 可 以 從 頭 到 尾 說 一 次 嗎? S4:是因為重力的關係啊!紅墨水會向 下移動然後就產生對流的現象。 研究者:那是什麼原因讓紅墨水向上移動? S4:因為,大部分的紅墨水向下移動, 下面的位置不多,會造成底層紅墨 水被推擠至旁邊,是因為被推到太 旁邊沒位置了,只好向上移動。 研究者:那向上移動的紅墨水還會向下 移動嗎? S4:會啊!因為重力還是會使得向上移 動的紅墨水向下移動。 由 此 兩 種 晤 談 資 料 發 現 , 六 位 受 測 學 生 中 有 四 位 會 以 擴 散 作 用 解 釋 , 另 外 兩 位 學 生 則 以 對 流 的 方 式 進 行 解 釋 , 而 這 些 受 試 者 都 能 夠 完 整 地 敘 述 整 個 現 象 產 生 的 經 過 。

二 、 在 達 到 完 整 擴 散 時 , 是 否 有 粒

子運動?

在 此 要 檢 測 學 生 是 否 具 有 「 動 態 平 衡 」 的 概 念 , 從 資 料 中 發 現 , 有 高 達 五 位 的 學 生 認 為 墨 水 滴 入 清 水 中 均 勻 混 和 後 , 溶 液 中 的 粒 子 仍 會 繼 續 運 動,如 受 試 者S1 的 口 語 晤 談 資 料 : 研究者:粒子會往哪裡動? S1:粒子會往四面八方運動。 研 究 者 : 到 結 束 還 會 繼 續 動 嗎 ? 為 什 麼? S1:會,它(粒子)不會停止,它會自 己在那邊動來動去。 雖 然 , 學 生 不 能 精 確 地 指 出 是 因 為 動 態 平 衡 造 成 燒 杯 中 的 粒 子 還 是 會 繼 續 運 動 的 現 象 。 但 是 他 們 都 能 夠 說 出 會 燒 杯 中 的 粒 子 會 不 停 運 動 的 概 念 。 且 僅 有 一 位 學 生 認 為 , 整 個 擴 散 作 用 完 成 後 , 紅 色 墨 水 蔓

(9)

延 到 整 杯 水 後 , 擴 散 作 用 即 靜 止 , 整 杯 墨 水 便 無 繼 續 移 動 。 在 經 過 教 科 書 分 析 後 發 現 , 現 今 使 用 的 科 學 教 科 書 中 , 都 會 提 及 「 粒 子 會 不 停 運 動 」 的 概 念 , 因 此 可 發 現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有 五 位 能 夠 正 確 回 答 此 問 題 。

三、改變環境因素之後的結果

此 實 驗 的 目 的 是 為 了 瞭 解 學 生 是 否 對 於 擴 散 作 用 是 否 真 正 的 理 解 , 而 不 是 只 能 回 答 教 科 書 當 中 所 提 到 擴 散 作 用 時 所 使 用 的 例 子 , 若 能 將 其 遷 移 至 其 他 情 況 亦 能 用 正 確 的 擴 散 作 用 來 解 釋 情 形 , 代 表 學 生 已 真 正 理 解 擴 散 作 用 , 並 可 以 多 方 面 的 應 用 此 科 學 概 念 。 ( 一 ) 在 原 先 的 紅 色 墨 水 溶 液 中 再 加 入 藍 色 墨 水 會 是 如 何 ? 由 於 在 加 入 藍 墨 水 之 前 , 會 先 請 受 試 者 預 測 他 們 認 為 加 入 藍 墨 水 後 的 情 形 , 並 請 受 試 者 將 預 測 的 情 形 以 繪 圖 的 形 式 記 錄 下 來 , 預 測 完 成 之 後 , 再 正 式 操 作 實 驗 , 請 受 試 者 觀 察 並 且 繪 圖 紀 錄 。 研 究 結 果 中 , 有 五 位 受 試 者 認 為 實 際 操 作 結 果 和 自 己 預 測 內 容 相 似 , 僅 有 一 位 受 試 者 認 為 , 和 結 果 不 相 同 。 整 理 過 口 語 晤 談 資 料 後 , 發 現 大 致 上 分 成 兩 種 概 念 的 呈 現 ,「 連 續 觀 的 混 合 概 念 」 以 及 「 產 生 新 物 質 的 概 念 」, 並 沒 有 任 何 一 位 受 試 者 符 合 科 學 模 型 。 以 下 為 上 述 之 兩 種 概 念 : 1. 連 續 觀 的 混 合 概 念 有 三 位 受 試 者 (S3、 S4 和 S6) 認 為 , 加 入 的 藍 墨 水 最 終 會 跟 紅 墨 水 一 樣 擴 散 至 整 個 杯 子 , 而 藍 紅 墨 水 會 黏 在 一 起 , 然 後 變 成 紫 色 , 在 解 釋 整 體 實 驗 過 程 的 原 因 時 , 受 試 者 僅 提 及 因 為 紅 色 加 藍 色 會 變 成 紫 色 , 以 巨 觀 以 及 色 彩 的 觀 念 進 行 解 釋 。 以 下 為 受 試 者 S6 的 晤 談內 容 : 研究者:你可以幫我把整個加入藍墨 水過程的預測解釋一次嗎? S6:這個是剛滴下去的時候,然後他 會慢慢,因為藍色加紅色會變紫 色,所以就,兩個黏在一起,沒 有紫色(筆),就…只畫藍色, 然後藍色會慢慢沉澱,把下面也 變成紫色,然後這杯水整個杯就 變成紫色了。 研究者:所以這杯水最後會變成紫色 的,原因是因為…? S6:紅色的最後會變成整杯都是,藍 色的最後也會變成整杯都是,所 以兩個看起來就變成紫色的 研究者:那在這裏面,水在哪邊? S6:水也是整個都是,只是變成紫色 了,所以看不到。 研究者:那你覺得結果會變成… S6:紫色的。 2. 產 生 新 物 質 的 概 念 另 外 三 位 受 試 者 認 為(S1、S2 和 S5)加 入 藍 墨 水之 後 會 有 新物 質 的 出 現 , 產 生 化 學 的 變 化 。 他 們 在 晤 談 過 程 當 中 並 沒 有 提 到 擴 散 作 用 的 名

(10)

詞 , 也 沒 有 使 用 擴 散 作 用 的 概 念 來 解 釋 現 象 的 發 生 。 甚 至 有 受 試 者(S5)對 於 過 程 是 以 進 行 擬 物 化 的 解 釋 方 式 , 將 藍 墨 水 比 喻 成 外 來 種 , 而 紅 墨 水 則 為 原 生 種 , 而 平 衡 的 過 程 是 一 種 棲 息 地 搶 奪 的 過 程。以 下 為 受 試 者 S5 的 訪 談 內 容 : 研 究 者 : 你 可 以 幫 我 把 整 個 加 入 藍 墨 水 過 程 的 預 測 解 釋 一 次 嗎 ? S5:一 開 始 已 經 平 衡 完的 紅 墨 水 還 有 水 分 子 安 分 的 , 就 是 規 律 的 運 動 , 然 後 外 來 的 藍 墨 水 入 侵 之 後 , 就 像 是 外 來 物 種 搶 原 生 物 的 棲 息 環 境 , 藍 墨 水 與 紅 墨 水 競 爭 , 然 後 就 開 始 兩 個 互 相 包 覆 , 然 後 後 來 就 是 因 為 , 我 假 設 兩 個 濃 度 是 一 樣 的 , 然 後 就 開 始 互 相 就 是 融 合 , 然 後 後 來 就 變 成 這 樣 了 。 研 究 者 : 所 以 這 個 代 表 ( 學 生 畫 的 紫 墨 水 ) ? S5:紅 墨 水 跟 藍 墨 水 融合 再 一 起 產 生 一 個 新 的 物 質 。 (二 )將 清 水 提 高 溫 度 , 再 加 入 紅 墨 水 時 的 情 形 會 是 如 何 ? 約 有 五 位 的 學 生 (S1、 S3、S4、 S5 和 S6) 認 為將 清 水 提 高溫 度 會 使 得 混 合 更 加 快 速 , 其 中 更 是 有 學 生 提 出 影 響 反 應 速 率 的 因 素 包 含 了 溫 度 的 選 項 , 因 此 在 將 清 水 提 高 溫 度 的 過 程 當 中 , 擴 散 速 率 會 變 快 , 比 在 尚 未 提 高 溫 度 的 清 水 中 加 入 紅 墨 水 的 擴 散 速 率 為 快。以 下 為 S5 的 晤談 內 容: 研究者:假設現在是使用熱水來進行 這個實驗,大約八十度的熱水來 進行實驗,然後從最一開始,滴 入紅墨水的實驗開始,你覺得兩 個實驗會有甚麼不同嗎? S5:它移動的速率會比較快,就是擴 散作用的行程會變快,我在課本 上 學 到 的 是 反 應 速 率 的 話 , 溫 度、壓力、還有濃度,還有表面 積,會影響到反應速率,溫度越 高反應速率越快,所以擴散作用 的速率應該會增快,然後移動應 該也會比較劇烈一點。 研究者:所以從滴入變成完整擴散之 間,可能只需要在兩個圖(原本 是三個)就可以畫完了? S5:對,差不多,就是反應比較快。 研究者:那熱水的實驗會影響紅墨水 在水裡面動的速度嗎? S5:會,如果是熱水的話會。 研 究 者 : 會 的 話 是 比 較 快 還 是 比 較 慢? S5:比較快。 在 五 位 的 受 試 者 當 中 , 僅 有 一 位 (S1)認 為 溫 度的 升 高,是 加 速「 對 流 」 的 情 形 , 且 其 在 晤 談 過 程 中 並 未 提 到 擴 散 作 用 的 速 率 。 除 此 之 外 , 亦 有 一 位 受 試 者 認 為 , 溫 度 較 高 的 情 況 下 並 不 會 和 室 溫 下 進 行 實 驗 有 任 何 的 不 同 。

(11)

另外,在繪圖資料的部分,作者 利用受試者的繪圖結果,分別針對「清 水 」、「 滴 入 紅 墨 水 」、「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 紅 墨 水 擴 散 結 束 」 以 及 「 藍 墨 水 擴 散 結 束 」 五 個 部 分 , 分 類 為 「 初 始模型」、「綜合模型」和「科學模型」 (見表三)。分類依據為:存有連續觀者 即 為 初 始 模 型 ; 粒 子 觀 者 但 是 並 未 建 立 正 確 的 科 學 概 念 即 為 綜 合 模 型 ; 若 為正確的科學概念即為科學模型。 在 表 3 中 可 發 現 , 個 案 學 生 對 「 清 水 」 的 繪 圖 , 有 兩 位 學 生 屬 於 連 續 觀 的 初 始 模 型 , 其 中 S3 學 生 直 接 在 所 畫 的 圖 上 標 出 「 清 水 」 二 字 , 屬 於 連 續 觀 , 而 S6 學 生 則 畫出 類 似 粒 子 觀 的 圖 , 然 而 在 晤 談 中 卻 解 釋 圖 中 類 似 粒 子 的 黑 點 是 「 灰 塵 」, 而 水 中 除 了 灰 塵 之 外 沒 有 其 他 成 分 。 而 另 外 四 位 個 案 學 生 對 於 清 水 的 繪 圖 皆 能 夠 對 水 分 子 隨 機 分 布 進 行 描 述 , 因 此 作 者 將 其 歸 類 為 科 學 模 型 。 學 生 們 對 在 清 水 中 滴 入 紅 墨 水 的 觀 察 後 繪 圖 , 研 究 者 將 其 分 為 三 部 分 分 析 , 分 別 以 「 滴 入 紅 墨 水 」、「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和「 紅 墨 水 完 整 擴 散 」 代 表 開 始 、 過 程 和 結 束 , 而 在 「 滴 入 紅 墨 水 」 的 部 分 可 發 現 有 三 位 學 生 屬 於 連 續 觀 的 初 始 模 型 , 較 先 前 對 清 水 的 繪 圖 多 了 一 位 , 而 此 三 位 學 生 皆 是 使 用 線 條 的 方 式 呈 現 紅 墨 水 , 而 未 使 用 點 的 繪 圖 方 式 , 因 此 將 其 歸 類 為 初 始 模 型 。 而 其 中 S2 學 生 在繪 圖 時 畫 出 類 似 粒 子 觀 的 圖 形 , 然 而 在 晤 談 時 卻 解 釋 其 圖 中 紅 點 為 「 染 色 的 紅 色 水 分 子 」 故 將 其 歸 類 為 綜 合 模 型 。 剩 餘 的 兩 位 學 生 皆 能 夠 以 粒 子 觀 的 方 式 正 確 解 釋 , 故 將 其 歸 類 為 科 學 模 型 , 較 前 一 步 驟 中 少 了 兩 位 。 在「紅 墨 水 擴 散過 程 」中,同 樣 三 名 個 案 學 生 繼 續 使 用 連 續 觀 的 心 智 模 型 解 釋 紅 墨 水 的 擴 散 現 象 , 因 此 歸 類 為 初 始 模 型 。 另 外 S2 學 生 仍 畫 出 類 似 粒 子 觀 的 圖 形 卻 解 釋 為 染 色 的 紅 色 水 分 子 , 因 此 歸 類 為 綜 合 模 型 。 而 S1 學 生畫 出 了 屬 於粒 子 觀 的 水 分 子 , 卻 以 線 條 的 方 式 畫 出 紅 墨 水 分 子 , 且 在 晤 談 的 過 程 中 不 斷 使 用 「 對 流 」 的 概 念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 因 此 也 將 他 歸 類 為 綜 合 模 型 。 此 一 步 驟 中 , 只 有 一 位 個 案 學 生 正 確 的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被 歸 類 為 科 學 模 型 , 較 前 一 步 驟 中 少 了 兩 位 。 在「紅墨水完整擴散」中,同樣 的 三 名 學 生 繼 續 使 用 連 續 觀 的 心 智 模 型 解 釋 紅 墨 水 的 擴 散 現 象 而 被 歸 類 為 初始模型。而 S1 和 S2 學生仍使用和 先 前 步 驟 一 致 的 說 法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 因此歸類為綜合模型。S5 學生則在繪 圖 的 步 驟 中 畫 出 和 近 似 於 科 學 模 型 的 圖 案 , 然 而 S5 學生 在 晤談 中卻 提 出 「 紅 墨 水 分 子 和 水 分 子 在 擴 散 作 用 結 束後會在原處振動而不會移動」,因此 被 歸 類 為 綜 合 模 型 。 在 此 一 步 驟 中 , 沒有任何個案學生屬於科學模型。

(12)

在 完 成 紅 墨 水 滴 入 清 水 中 的 擴 散 作 用 繪 圖 和 晤 談 後 , 研 究 者 進 一 步 在 同 一 杯 已 滴 入 紅 墨 水 後 的 水 中 滴 入 藍 墨 水 , 並 進 行 相 同 的 研 究 步 驟 , 而 在 此 作 者 將 學 生 們 觀 察 藍 墨 水 滴 入 燒 杯 後 擴 散 完 成 的 繪 圖 與 晤 談 進 行 討 論 。 在 結 果 中 發 現 , 先 前 步 驟 中 屬 於 初 始 模 型 的 三 名 學 生 依 然 保 持 一 致 使 用 連 續 觀 解 釋 。 另 外 三 名 個 案 學 生 S1、S2 和 S5 對於 擴 散作 用 結 束 後 的 結 果 都 和 先 前 步 驟 保 持 一 致 , 以 同 樣 的 迷 思 概 念(S1 以 對 流解 釋;S2 解 釋 圖 中 紅 點 為 染 色 的 水 分 子;S5 學 生 認 為 擴 散 結 束 後 粒 子 將 不 再 隨 機 運 動 ) 解 釋 , 然 而 令 人 驚 訝 的 是 三 名 個 案 學 生 都 出 現 相 同 的 迷 思 概 念 , 在 他 們 的 繪 圖 及 晤 談 中 都 出 現 「 紫 色 墨 水 分 子 」, 而 非 「 藍 色 墨 水 分 子 和 紅 色 墨 水 分 子 均 勻 混 和 在 燒 杯 中 」。 在 此 步 驟 中 , 有 三 位 學 生 屬 於 初 始 模 型 , 三 位 學 生 屬 於 混 合 模 型 , 和 前 一 步 驟 中 的 人 數 相 同 。 表 3、 繪 圖分 析 結 果 清 水 滴 入 紅 墨 水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紅 墨 水 完 整 擴 散 藍 墨 水 完 整擴 散 初 始 模 型   綜 合 模 型

(13)

經 過 分 析 表 3 學 生 繪圖 和 晤談 的 結 果 後 , 可 得 到 個 案 學 生 心 智 模 型 分 布 ( 表 4)。在 表 4 中 ,I 為 初 始 模型 、Sy 為 綜合 模 型 而Sc 為 科 學模 型。表 中可 發 現,一 開 始 對 「 清 水 」 之 繪 圖 中 大 部 分 的 學 生 皆 有 正 確 的 科 學 概 念 , 即 被 分 類 至 科 學 模 型 (Sc)。 只 有 兩 位 學 生 ( S3 和 S6) 的 清 水 繪 圖 呈 現 連 續 觀 的 初 始 模 型(I)。在「 滴 入 紅 墨 水 」 此 一 階 段 , 有 一 位 學 生 (S4) 從 科 學 模 型 退 回 初 始 模 型 , 另 一 位 學 生 (S2) 從 科 學 模 型 退 回 綜 合 模 型 ( Sy), 其 他 同 學 則 維 持 在 科 學 模 型 。 在 「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 的 繪 圖 當 中 , 一 位 同 學 (S1) 從 科 學 模 型 退 回 綜 合 模 型 , 而 原 為 初 始 模 型 的 學 生 則 沒 有 變 動 。 到 「 紅 墨 水 完 整 擴 散 」 時 的 繪 圖 , 有 一 位 學 生(S5)從 科學 模 型 退 回 綜 合 模 型 。 以 「 滴 入 紅 墨 水 」 的 操 作 來 看 , 大 部 分 的 同 學 幾 乎 都 保 有 一 致 性 的 結 果 , 剛 開 始 滴 入 紅 墨 水 時 , 為 初 始 模 型 的 三 位 學 生 , 在 擴 散 過 程 以 及 完 整 擴 散 的 兩 個 階 段 , 皆 是 停 留 在 初 始 模 型 , 沒 有 任 何 心 智 模 型 的 改 變 。 在 此 過 程 中 , 作 者 發 現 , 學 生 的 心 智 模 型 具 有 極 高 的 一 致 性 , 當 學 生 進 行 對 單 一 現 象 的 觀 察 與 解 釋 時 , 其 能 擁 有 較 佳 的 能 力 與 表 現 , 例 : 當 學 生 進 行 清 水 的 觀 察 以 及 滴 入 紅 墨 水 時 , 分 別 有 四 位 以 及 二 位 同 學 擁 有 科 學 模 型 。 但 當 問 題 深 入 涉 及 擴 散 之 概 念 時 , 從 學 生 的 解 釋 中 不 難 發 現 其 缺 失 , 像 是 「 擴 散 作 用 完 成 紅 墨 水 分 子 便 不 再 移 動 」,因 此 在 最 後 兩 個 步 驟 中 沒 有 學 生 被 分 配 至 科 學 模 型 。 表 3、 繪 圖分 析 結 果 (續上 頁 ) 清 水 滴 入 紅 墨 水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紅 墨 水 完 整 擴 散 藍 墨 水 完 整擴 散 科 學 模 型

(14)

表 4、 個 案學 生 心 智 模型 分 布 註 :I 表 示 初 始 模 型 ;Sy 表 示 綜 合 模 型 ; Sc 表 示 科 學 模 型。

伍、研究討論

作 者 根 據 研 究 後 所 得 之 資 料 分 析 結 果 , 針 對 研 究 問 題 進 行 以 下 幾 點 討 論 :

一、個案學生表現

( 一 ) 部 分 個 案 學 生 擁 有 擴 散 作 用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 有 四 位 擁 有 擴 散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 另 外 兩 位 則 無 。 在 研 究 中 請 受 試 者 針 對 清 水 進 行 繪 圖 時 , 有 兩 位 (S3 和 S6)學 生 在 接 受過 正 規 國 中自 然 科 教 育 後 , 仍 然 表 現 出 屬 於 巨 觀 表 徵 的 連 續 觀 初 始 模 型 。 另 外 , 這 兩 位 學 生 分 別 強 調 在 清 水 中 中 除 了 棉 絮 或 微 生 物 之 外 , 就 算 是 在 極 微 小 的 尺 度 下 進 行 觀 察 也 沒 有 任 何 東 西 的 存 在 。 而 另 外 有 四 位 (S1、S2、S4 和 S5) 受 試 者 , 能 夠 使 用 粒 子 觀 點 來 描 述 清 水 的 狀 態 , 已 經 達 到 科 學 模 型 。 而 接 下 來 針 對 將 紅 墨 水 滴 入 清 水 之 中 的 實 驗 , 原 本 屬 於 初 始 模 型 的 受 試 者 依 舊 停 留 在 初 始 模 型 的 階 段 並 沒 有 轉 變 為 更 進 階 的 綜 合 模 型 或 是 科 學 模 型 , 而 原 屬 於 科 學 模 型 的 受 試 者 , 則 傾 向 轉 變 為 綜 合 模 型 。 隨 著 環 境 越 加 複 雜 , 變 因 越 來 越 多 , 在 研 究 的 最 後 一 部 份 , 也 就 是 將 紅 墨 水 溶 液 中 加 入 藍 墨 水 的 部 分 , 縱 使 先 前 幾 個 步 驟 都 屬 於 科 學 模 型 的 學 生 , 也 都 無 法 完 全 答 對 , 全 部 轉 變 為 綜 合 模 型 。 從 上 述 現 象 可 知 , 若 個 案 學 生 未 使 用 次 微 觀 概 念 的 表 徵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 在 往 後 的 擴 散 作 用 概 念 都 會 以 巨 觀 的 表 徵 呈 現 。 若 個 案 學 生 已 經 建 立 粒 子 觀 , 在 之 後 的 步 驟 中 都 會 嘗 試 以 次 微 觀 概 念 的 表 徵 進 行 解 釋 , 就 算 次 微 觀 的 概 念 有 可 能 部 分 錯 誤 。 ( 二 ) 部 分 個 案 學 生 都 能 以 粒 子 概 念 解 釋 擴 散 現 象 的 歷 程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 有 三 位 使 用 粒 子 概 念 解 釋 擴 散 現 象 的 歷 程 , 另 外 三 位 則 使 用 連 續 觀 解 釋 擴 散 現 象 。 從 晤 談 以 及 繪 圖 資 料 中 可 知 , 僅 有 三 位 受 試 者 (S1、 S2 和 S5)是 以 粒 子 概念 來 解 釋 擴散 現 象 的 歷 程 。 另 外 三 位 受 試 者 (S3、 S4 和 清 水 滴 入 紅 墨 水 紅 墨 水 擴 散 過 程 紅 墨 水 擴 散 結 束 藍 墨 水 擴 散 結 束 S1 Sc Sc Sy Sy Sy S2 Sc Sy Sy Sy Sy S3 I I I I I S4 Sc I I I I S5 Sc Sc Sc Sy Sy S6 I I I I I

(15)

S6), 停 留 在 初 始 模 型 的 階 段 , 尚 未 建 立 起 粒 子 概 念,在 其 中 有 一 位(S4) 認 為 , 產 生 實 驗 現 象 的 原 因 並 非 擴 散 現 象 , 而 是 重 力 的 因 素 所 造 成 , 並 且 在 燒 杯 當 中 會 產 生 對 流 , 也 是 因 為 有 對 流 的 現 象 , 使 得 整 杯 容 易 會 達 到 均 勻 分 散 的 結 果 。 但 是 , 在 晤 談 的 最 後 , 當 學 生 被 問 到 是 否 有 學 過 類 似 概 念 , 他 才 提 到 在 之 前 的 教 學 過 程 中 , 有 學 過 擴 散 作 用 的 原 理。另 一 位(S3) 停 留 在 初 始 階 段 的 受 試 者 清 楚 的 知 道 , 這 樣 的 過 程 是 因 為 擴 散 現 象 造 成 的 , 並 且 可 以 將 教 科 書 內 容 熟 記 , 但 是 , 整 體 的 概 念 表 徵 , 還 是 停 留 在 初 始 階 段 。 ( 三 ) 個 案 學 生 仍 未 習 得 完 全 正 確 的 擴 散 概 念 知 識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個 案 學 生 對 於 擴 散 概 念 的 知 識 都 沒 辦 法 正 確 進 行 解 釋 。 以 「 紅 墨 水 滴 入 清 水 中 」 的 實 驗 來 看 , 在 六 位 受 試 者 之 中 , 有 四 位 受 試 者 (S2、 S3、S4 和 S5)可 以 利 用 正 確 的 擴 散 概 念 來 解 釋 現 象 。 但 是 , 進 行 到 「 以 藍 墨 水 滴 入 紅 墨 水 溶 液 」 此 一 步 驟 時 , 變 因 增 加 , 卻 發 現 大 部 分 的 受 試 者 認 為 已 經 產 生 了 新 物 質 , 並 未 能 以 正 確 的 擴 散 概 念 來 進 行 解 釋 , 且 原 本 屬 於 科 學 模 型 的 受 試 者 , 皆 無 法 正 確 解 釋 為 何 藍 墨 水 滴 入 紅 墨 水 溶 液 中 會 變 成 紫 色 墨 水 , 因 此 轉 變 為 綜 合 模 型 。 由 此 可 知 , 當 變 因 增 加 時 , 受 試 者 不 易 使 用 正 確 的 科 學 概 念 來 進 行 解 釋 , 便 會 嘗 試 著 以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對 現 象 進 行 解 釋 。  小 結 綜 合 以 上 個 案 學 生 之 表 現 , 以 Johnstone(1991, 2006)的化學概念層級 與 多 層 次 學 習 的 半 定 量 示 意 圖 , 可 發 現個案學生 S3 和 S6 完全未使用粒子 概 念 而 單 就 巨 觀 現 象 進 行 繪 圖 , 在 Johnstone(2006) 的 化 學 概 念 層 級 三 角 形 中 , 其 概 念 層 級 只 有 巨 觀 和 表 徵 , 因 此 在 三 角 型 中 位 於 此 兩 點 間 的 連 線 (圖 3a)。而其餘四位個案學生 S1、 S2、S4、和 S5 在不同階段分別有綜合 模 型 和 科 學 模 型 的 心 智 模 型 出 現 , 而 依 照 本 研 究 之 設 計 , 綜 合 模 型 和 科 學 模 型 都 屬 於 擁 有 粒 子 概 念 的 心 智 模 型 , 換 句 話 說 綜 合 模 型 和 科 學 模 型 都 有 次 微 觀 的 表 徵 出 現 , 差 別 在 於 使 用 次 微 觀 概 念 的 量 和 正 確 度 。 因 此 若 以 化學概念層級的三角形表示(見圖 3b 和 3c),綜合模型和科學模型都會在三 角 形 內 部 而 非 三 角 形 的 邊 或 頂 點 上 , 差 別 只 是 在 於 科 學 模 型 通 常 使 用 較 多 次 微 觀 概 念 , 會 較 靠 近 三 角 形 中 次 微 觀的頂點。 而 從 個 案 學 生 的 研 究 結 果 中 也 可 發 現 , 使 用 粒 子 觀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的 學 生 , 在 遇 到 更 困 難 的 擴 散 作 用 概 念 時 仍 會 使 用 粒 子 觀 進 行 解 釋 , 並 不 會 放 棄 而 只 用 巨 觀 現 象 解 釋 , 再 次 證 明 了 次 微 觀 概 念 在 化 學 概 念 層 級 中 的 重 要 性 。

(16)

圖 3、 (a)表 示 S3 和 S6 的 概 念 三 角 形 ; (b)表 示 S2 和 S4 的 概 念 三 角 形 ; (c)表 示 S1 和 S5 的 概 念 三 角 形

二、教科書影響因素

研 究 也 發 現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有 兩 位 在 研 究 過 程 中 完 全 沒 有 使 用 過 任 何 粒 子 觀 進 行 解 釋 。 作 者 試 圖 由 台 灣 現 階 段 教 科 書 內 容 探 討 這 樣 的 結 果 。 目 前 台 灣 的 國 中 課 程 粒 子 概 念 第 一 次 在 課 本 中 出 現 是 國 二 的 「 第 六 章 元 素 與 化 合 物 」。在 此 之 前 的 教 學 都 偏 向 巨 觀 的 觀 察 物 質 的 現 象 , 並 未 深 入 做 解 釋 。 以 康 軒 版 「 第 二 章 物 質 的 世 界 」 中 介 紹 物 質 的 三 態 為 例 , 其 內 文 為 : 一 般 將 物 質 狀 態 分 成 固 態 、 液 態 和 氣 態 。 固 態 物 體 不 受 外 力 時 , 體 積 固 定 , 形 狀 不 會 隨 著 容 器 而 改 變 。 液 態 的 體 積 固 定 , 但 形 狀 會 隨 著 容 器 改 變 ; 氣 態 物 體 會 充 滿 容 器 , 體 積 及 形 狀 都 會 隨 著 容 器 而 改 變 。 然 而 課 本 中 的 圖 片 卻 在 還 沒 正 式 教 導 粒 子 概 念 前 不 斷 出 現 擁 有 粒 子 觀 的 圖 形,以 同 一 單 元 為 例( 見 圖4),可 看 到課 本 的 圖 片 中 以 完 整 的 粒 子 模 型 展 示 給 學 生 , 但 在 文 字 的 定 義 中 卻 仍 用 巨 觀 現 象 解 釋 的 方 式 進 行 教 學 。 圖 4、 物 質的 三 項 變 化 ( 康 軒 版 國 二 上 第 二 章 ) 另 外 , 國 二 理 化 課 本 的 第 二 章 同 時 也 有 講 到 本 研 究 所 使 用 的 「 擴 散 現 象 」 的 科 學 概 念 , 有 別 於 之 前 以 巨 觀 的 現 象 做 為 解 釋 的 方 法 , 反 倒 是 以 尚 未 正 式 介 紹 的 粒 子 概 念 解 釋 「 擴 散 現 象 」 內 文 為 : 當 物 質 在 水 中 溶 解 成 微 小 粒 子 , 這 些 粒 子 會 不 停 的 運 動 , 漸 漸 由 高 濃 度 的 區 域 往 低 濃 度 的 區 域 運 動 , 最 後 均 勻 分 布 於 整 杯 水 中 , 這 種 因 粒 子 運 動 而 均 勻 分 布 的 現 象 , 稱 為 擴 散 現 象 。 當 粒 子 均 勻 分 布 於 整 杯 水 中 時 , 粒 子 仍 然 繼 續 不 斷 的 運 動 。

(17)

圖 5、 擴 散現 象 ( 康 軒版 國 二 上 第二 章 ) 到 了 「 第 六 章 元 素 與 化 合 物 」 作 者 將 其 作 為 真 正 介 紹 粒 子 概 念 的 分 界 點 , 是 因 為 其 中 的 章 節 「 原 子 的 世 界 」 有 提 到 : 希 臘 哲 學 家 留 基 伯(Leucippus,西 元 前 480~前 420 年 )和 他 的 學 生德 莫 克 利 特(Democritus, 西 元 前 460~ 前 371 年 )認 為 物 質 是 由 微 小 粒 子 所 組 成 。 在 此 一 章 節 之 中 , 內 文 加 上 圖 示 大 多 是 以 粒 子 概 念 在 敘 述 化 學 反 應 的 進 行 , 並 且 將 「 道 耳 吞 原 子 說 」 加 以 解 釋 和 介 紹 : 英 國 的 科 學 家 道 耳 吞 (John Dalton, 西 元 1766~1844) 根 據 一 些 實 驗 的 結 果 提 出 原 子 說 : 一 切 物 質 都 是 由 稱 為 原 子 的 微 小 粒 子 所 組 成… 然 而 作 者 仍 然 懷 疑 在 學 生 正 式 學 習 過 粒 子 概 念 後 , 能 否 將 其 套 用 在 先 前 學 過 的 概 念( 例 如:擴 散 作 用 ),而 根 據 作 者 研 究 的 結 果 發 現 並 非 全 部 的 學 生 都 能 夠 一 如 教 師 們 預 期 的 使 用 粒 子 概 念 。

陸、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回 應 研 究 目 的 和 問 題 , 研 究 結 果 得 到 以 下 的 結 論 : ( 一 ) 部 分 的 個 案 學 生 擁 有 擴 散 作 用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縱 使 現 今 國 中 理 化 科 教 材 已 十 分 強 調 次 微 觀 概 念 的 教 學 , 也 編 列 教 科 書 中 特 定 的 章 節 進 行 教 學 , 本 研 究 的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仍 有 兩 位 在 研 究 過 程 中 完 全 以 連 續 觀 的 形 式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 這 樣 的 結 果 再 次 的 證 明 了 學 生 不 容 易 接 受 次 微 觀 概 念 (Harrison 和 Treagust,1996)的 結 果,但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有 四 位 學 生 使 用 了 次 微 觀 概 念 , 代 表 無 論 教 材 的 編 撰 或 是 教 師

(18)

們 的 努 力 都 有 不 錯 的 成 果 , 若 是 能 夠 讓 更 低 年 級 的 學 生 更 早 接 受 次 微 觀 概 念 的 教 學 , 應 該 會 有 更 好 的 結 果 。 ( 二 ) 部 分 的 個 案 學 生 能 夠 使 用 次 微 觀 概 念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次 微 觀 概 念 固 然 不 容 易 學 習 , 但 對 於 習 得 正 確 科 學 概 念 是 十 分 重 要 的,而 動 態 過 程( 例 如:蒸 發、凝 結 、 擴 散 、 昇 華 … … ) 中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更 是 學 生 剛 建 立 起 粒 子 觀 後 所 需 要 面 對 的 。 而 本 研 究 的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 有 三 位 能 夠 使 用 粒 子 觀 點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中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 代 表 「 物 質 的 粒 子 性 質 」 並 不 指 容 易 產 生 迷 思 概 念 , 更 是 難 以 學 習 的 概 念 。 ( 三 ) 所 有 的 個 案 學 生 都 沒 有 習 得 完 全 正 確 的 擴 散 作 用 知 識 在 本 次 研 究 中 發 現 , 在 施 測 過 程 中 不 斷 的 添 加 變 因 , 學 生 便 會 出 現 錯 誤 的 答 案 , 其 中 最 明 顯 的 例 子 就 是 「 藍 墨 水 滴 入 摻 了 紅 墨 水 的 水 杯 中 會 產 生 紫 墨 水 分 子 」, 會 這 樣 回 答 的 個 案 學 生 都 擁 有 以 粒 子 觀 解 釋 擴 散 現 象 的 能 力 , 但 他 們 仍 然 會 產 生 如 此 令 研 究 者 和 教 師 們 難 以 意 料 的 迷 思 概 念 , 代 表 教 師 們 應 花 更 多 心 力 關 心 學 生 的 學 習 狀 況 , 觀 察 學 生 們 學 習 各 種 概 念 時 會 產 生 何 種 形 式 的 迷 思 概 念 。

二、建議

由 本 研 究 的 結 果 可 發 現 , 雖 然 不 是 所 有 學 生 都 擁 有 完 備 的 次 微 觀 概 念 並 能 夠 正 確 的 解 釋 擴 散 作 用 的 粒 子 運 動 , 六 位 個 案 學 生 中 有 五 位 擁 有 部 分 的 粒 子 觀 , 代 表 粒 子 概 念 對 國 中 階 段 的 學 生 而 言 是 能 夠 理 解 的 , 由 此 引 出 了 一 些 問 題 「 何 時 該 學 習 粒 子 概 念 ? 」,「 現 今 台 灣 的 課 程 在 國 二 教 粒 子 概 念 正 確 嗎 ? 」,其 實 類 似 的 問 題 學 者 們 也 早 有 諸 多 的 討 論 , 並 可 將 其 大 致 分 為 兩 類 , 其 中 一 部 分 認 為 應 該 到 高 中 , 甚 至 晚 到 高 二 高 三 再 教 。 而 另 一 部 分 則 認 為 在 學 生 小 學 的 時 候 就 能 進 行 粒 子 概 念 的 教 學 。 支 持 粒 子 概 念 應 該 到 高 二 甚 至 高 三 教 的 學 者 抱 持 著 如 此 的 論 點 主 要 有 兩 個 理 由 , 其 一 是 認 為 粒 子 概 念 過 於 複 雜 且 難 以 理 解 , 而 另 一 個 理 由 則 是 認 為 粒 子 概 念 必 須 由 大 量 的 巨 觀 現 象 經 驗 使 學 生 產 生 學 習 的 動 機 , 例 如 : 化 學 反 應 (Fensham, 1994)。 但 作 者 並 不 認 同 此 說 法 , 以 台 灣 目 前 的 科 學 教 育 現 況 , 小 學 時 期 已 經 有 許 多 對 於 物 理 現 象 或 化 學 反 應 的 課 程 , 因 此 學 生 也 累 積 了 很 多 的 巨 觀 現 象 經 驗 , 而 這 些 經 驗 已 足 以 讓 學 生 在 進 入 中 學 後 學 習 粒 子 概 念 , 雖 然 可 能 和 本 研 究 之 個 案 學 生 一 樣 , 擁 有 粒 子 概 念 而 並 非 完 全 正 確 , 但 已 能 使 學 生 產 生 對 於 科 學 課 程 合 適 的 綜 合 模 型 , 而 擁 有 粒 子 概 念 對 於 之 後 高 二 高 三 課 程 的 學 習 是 極 有 幫 助 的 。 相 對 來 說 , 若 沒 有 國 小 時 期 對 科 學 現 象 的 累 積 和 在 國 中 接 受 初 步 的 粒 子 概 念 學 習 以 產 生 綜 合 模 型 , 並 不 斷 的 以 現 象 解 釋 現 象 進 行 教 育 , 到 高 二 高 三 再 給 予 粒 子 概 念 。 作 者 質 疑 學 生 能 否 接 受 並 將 先 前 所 學 過 對 科 學 現 象 的 解 釋 進 行 概 念

(19)

改 變 甚 至 內 化 ?

另 外 , 一 些 認 為 「 粒 子 概 念 必 須 較 晚 教 」 的 支 持 者 其 實 是 受 到 皮 亞 傑 學 派 的 影 響 (Wiser & Smith 2008),他 們 認 為 粒 子 概 念 超 出 國 中 生 的 認 知 發 展 , 因 為 粒 子 概 念 需 要 假 設 演 繹 的 思 維 並 且 統 合 巨 觀 、 次 微 觀 和 符 號 的 概 念 表 徵 。 但 作 者 認 為 他 們 低 估 了 學 生 抽 象 思 考 的 能 力 , 甚 至 在 Harrison 和 Treagust (2000)的研 究 中 發 現 學 生 會 以 樂 高 積 木 進 行 粒 子 概 念 的 類 比 , 而 作 者 也 知 道 現 今 幼 兒 都 有 玩 樂 高 或 積 木 的 經 驗 , 因 此 作 者 甚 至 推 論 學 生 應 該 能 在 小 學 階 段 , 得 到 足 夠 的 科 學 現 象 的 經 驗 後 , 能 夠 開 始 學 習 基 礎 的 粒 子 概 念 。 所 以 反 觀 目 前 現 行 教 科 書 及 課 程 綱 要 對 於 粒 子 概 念 的 教 學 將 其 放 在 國 二 進 行 正 式 教 學 , 並 在 國 中 的 課 本 圖 示 中 多 用 粒 子 觀 的 圖 形 進 行 教 學 , 是 正 確 且 十 分 有 遠 見 的 , 作 者 甚 至 認 為 能 夠 將 部 分 粒 子 概 念 的 內 容 放 到 國 小 高 年 級 進 行 教 學 , 讓 他 們 先 有 部 分 的 粒 子 基 礎 概 念 , 說 不 定 能 減 輕 學 生 們 到 國 中 後 理 化 科 的 學 習 負 擔 , 也 能 夠 促 進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興 趣 。 根 據 本 研 究 結 果 和 上 述 論 點 , 作 者 提 出 三 個 建 議 : (一 )教 師 在 教 導 學 生 擴 散 作 用 時 , 應 當 強 調 粒 子 觀 點 在 對 教 科 書 內 容 的 討 論 中 , 作 者 發 現 在 尚 未 正 式 教 導 粒 子 概 念 前 , 便 已 經 有 粒 子 觀 念 的 圖 形 表 示 其 他 概 念 了 , 因 此 教 師 不 應 略 過 不 說 , 而 以 現 象 解 釋 現 象 , 而 擴 散 作 用 便 是 其 中 一 個 單 元 , 教 師 可 在 教 學 時 強 調 粒 子 觀 點 , 甚 至 在 學 生 正 式 學 習 粒 子 概 念 後 , 能 夠 將 先 前 單 元 有 使 用 粒 子 觀 點 解 釋 的 概 念 再 幫 學 生 複 習 , 不 但 能 夠 使 學 生 溫 故 知 新 , 更 能 夠 加 強 粒 子 觀 的 建 立 。 ( 二 ) 教 師 應 能 夠 隨 時 檢 測 了 解 學 生 的 概 念 作 者 在 研 究 後 對 教 師 進 行 訪 談 , 訪 談 後 發 現 教 師 對 於 學 生 的 表 現 感 到 訝 異 , 並 認 為 他 在 教 學 中 已 強 調 過 相 關 概 念 。 因 此 作 者 認 為 , 教 師 對 於 學 生 概 念 學 習 的 狀 況 並 沒 有 完 全 掌 握 , 所 以 教 師 應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加 入 形 成 性 評 量 ( 檢 測 學 生 粒 子 概 念 時 也 可 使 用 繪 圖 法 ) 或 是 能 夠 給 予 學 生 即 時 的 評 鑑 與 回 饋 , 讓 教 師 更 能 掌 握 學 生 的 概 念 發 展 。 (三 )將正式教導粒子概念的時間向前移動 在 作 者 對 於 粒 子 教 學 現 況 的 教 科 書 內 容 探 討 中 , 發 現 正 式 教 導 粒 子 概 念 的 單 元 為 國 二 上 學 期 的 第 六 章 , 而 作 者 對 國 三 學 生 粒 子 概 念 的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學 生 對 於 粒 子 概 念 的 學 習 成 效 不 佳 , 且 對 於 擴 散 作 用 此 類 在 正 式 教 導 粒 子 概 念 前 的 單 元 無 法 用 粒 子 概 念 解 釋 , 因 此 作 者 認 為 應 該 將 正 式 教 導 粒 子 概 念 的 時 間 向 前 移 動 , 應 移 動 到 大 部 分 需 使 用 粒 子 概 念 理 解 的 單 元 之 前 , 如 此 一 來 學 生 學 過 了 粒 子 概 念 , 對 於 新 單 元 更 能 夠 透 徹 的 理 解 。

(20)

參考文獻

尤 振 宇、劉 嘉 茹(2003)。科 學 創 造 力 與 概 念 改 變 相 關 性 之 初 探 — 以 粒 子 觀 點 與 擴 散 作 用 為 例 。 中 華 民 國 第 十 九 屆 科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 邱 顯 博(2002)。國 二、國 三 學 生 的 擴 散 作 用 概 念 與 概 念 改 變 之 研 究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 。 張 容 君、張 惠 博、鄭 子 善(2007)。國 二學 生 對 「 純 物 質 參 考 文 獻 」 和 「 混 合 物 」 之 微 觀 粒 子 概 念 研 究 。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與 發 展 季 刊 ,48,33-62。 Chiu, M. H. (2007). A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chemistr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9(4), 421-452.

Chiu, M. H. (2012). Loc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chemistry edu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7, 23-29.

Fensham, P. J. (1994). Beginning to teach chemistry. In P. Fensham, R. Gunstone, & R. White (Eds.), The

content of science: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i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14-28). London:

Falmer Press.

Haglund, J., & Jeppsson, F. (2012). Using self-generated analogies in teaching of thermo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9(7),

898-927.

Harrison, A. G., & Treagust, D. F. (1996). Secondary students' mental model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chemistry.

Science Education, 80(5), 509-34.

Harrison, A. G. & Treagust, D. F. (2000). Learning about atoms, molecules, and chemical bonds: a case study of multiple-model use in grade 11 chemistry. Science Education, 84(3), 352-381.

Johnstone A. H. (1991) Why is science difficult to learn? : things are seldom what they seem.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7,

75-83.

Johnstone A. H.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stry teaching: A changing response to changing demand.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0(9), 701-705.

Johnstone A. H. (2000). Teaching of chemistry - logical or psychological?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 9-15.

Johnstone A. H. (2006). Chemical education reaearch in Glasgow in persive.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7(2), 49-63.

Kozma, R. B. & Russell, J. (1997). Multimedia and understanding: expert and novic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chemical phenomen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 949–968.

Liang, J. C., Chou, C. C. & Chiu, M. H. (2011). Student test performances on behavior of gas particles and mismatch of teacher predictions.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2, 238-250.

Mahaffy, P. (2006). Moving chemistry education into 3D: a tetrahedral metaphor for understanding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38(1), 49-55.

McClary, L., & Talanquer, V. (2012). College chemistry students’ mental models of acids and acid streng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8(4), 396-413.

Plass, J. L., Milne, C., Homer, B, D., Schwartz, R. N., Hayward, E. O., Jordan, T., Verkuilen, J., Ng, F., Wang, Y., & Barrientos, J. (2012).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for chemistry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9(3), 394-419.

Treagust, D. F., Chittleborough, G. & Mamiala, T. L. (2003). The role of submicroscopic and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in chemical explan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11),

1353–1368.

Treagust D. F., Chandrasegaran A. L., Zain A. N. M., Ong E. T., Karpudewan,

(21)

M. and Halim L., (2011), 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instructional program to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basic particle concepts among students enrolled in several levels of study,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2,

251–261.

Treagust D. F., Chandrasegaran A. L., Crowley J., Yung B. H. W., Cheong I. P.-A. and Othman J., (2010), Evaluat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article theory concepts relating to the states of matter, changes of state and diffusion: a cross-na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8, 141-164.

Vermaat, H., Terlouw, C., & Dijkstra, S. (2003).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in web-based learning ofchemistry

concepts.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Vosniadou, S., & Brewer, W. F. (1992). Mental models of the earth: A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Cognitive Psychology, 24, 535-585.

Wiser, M., & Smith, C. (2008) 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matter in grade K-8: When should the atomic-molecular theory be introduced? In S. Vosniadou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onceptual Change (pp. 205-239).

New York, NY: Routlege 投 稿 日 期 :101 年 12 月 05 日 接 受 日 期 :102 年 12 月 14 日 附 件 一 、 擴 散 作 用 之 粒 子 觀 研 究 - 繪 圖 單 情 境 一 水 的 觀 察 情 境 二 加 入 紅 墨 水 後 擴 散 情 形 之 觀 察 開 始 過 程 結 束 情 境 三 預 測 加 入 藍 墨 水 後 之 擴 散 情 形 開 始 過 程 結 束 情 境 四 實 際 加 入 藍 墨 水 後 擴 散 情 形 之 觀 察 開 始 過 程 結 束

(22)

Case Studies on Investigating the 9

th

Graders’

Conceptions of Particles :

Taking Diffusion as an Example

Ping-Huang Hsieh, Chi-Hua Lin, Mao-Jen Tseng,

Jing-Ping Jong, Mei-Hung Chiu*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wa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ix 9th grade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diffusion.

Analys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le concepts were generated from their drawings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case students had submicroscopic concept of diffusion and they could use the concept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diffusion. However, all the case students did not have th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diffusion. It is our recommendation that not only do teachers have to emphasiz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during instruction, but also have to help students build internal appropriate representations (e.g., mental models) of particles at the submicroscopic level. We also argue that teachers can monitor students’ conceptual status via altern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 and draw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macro- and microscopic views of particles should also be introduced earlier in the textbook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不作空泛議論,邏輯嚴謹,說服力強。此文寫於諸葛亮北伐中原之際,全文以規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缺乏生活經驗 欠缺個人體會 寫作趣味欠奉 發揮空間不足

不作空泛議論,邏輯嚴謹,說服力強。此文寫於諸葛亮北伐中原之際,全文以規

記敘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其他 其他 其他

另外,語文科高中的寫作活動也很多元化,題材亦很生活化,有助提高學生對創作 的興趣。 (高中語文寫作題目舉隅,見附件三 附件三 附件三。 附件三 。 。) 。 ) ) ).. 附件三

杏壇中學學生會擬發起「綠色生活 『無塑』校園」行動,此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