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

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

Multifunctionality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Quri Community in Jianshih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顏愛靜

*

孫稚堤

**

陳亭伊

***

Ai-Ching Yen Chih-Ti Sun Ting-Yi Chen

Abstract

Yufeng Village, — located in Jianshi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and home to the Quri Community — has never had a fully developed tourism industry, due to its remote location and poor road conditions. Inhabitants in the village have instead relied on cash crops as their main source of income. In order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people utilize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methods, involving large amounts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for many years. These practices eventually took a toll on both the land and the well-being of local residents. Additionally, because the Quri Community is located in the upstream catchment area of the Shihmen Reservoir, residents engaged in agriculture in this area were accused of damaging the land and contributing to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n response, the local farmers decided to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and Economics, Fellow of Taiwan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Land Economic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2)

become “Keepers of the Forests”, and switched from conventional to organic agriculture. Their hope was to encourag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farming practices that could safeguard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people and the land on which they reside, as well as unite the community under a common vision that balances tribal development with forest conserv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mainly on the Quri Community and its practices, and adopts the concepts of land ethics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is study performs literature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mmunity's aim of conserving the mountain and forestry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intends to achieve this aim by transform adopting organic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working towards multifunctionality. Its functionalities include enhancement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eservation of rural life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learning and network, mitiga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adapti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nhancement of soil fertility,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promotion of resource recycling. However, the community ha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ivelihoods and income of farmers. Therefor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organic agriculture can fulfil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and onl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chinery has to be improved. Finally, this study aims to generate a feasible business pattern for developing mountain agriculture in Taiwan,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Keywords: Mountain agriculture, organic farm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摘 要

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的石磊部落因交通不便,觀光發展受限,仍以生產高山 經濟作物為主。而為提高經濟作物產量,部落長期實施慣行農業,使用大量化學 肥料、藥劑,長此以往,卻也導致土地建康與人體健康遭受鉅大危害;此外,因 該部落位處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其農業活動亦被指為破壞土地健康、造成水庫 淤積的主因。有鑑於此,當地原住民族以「山林守護者」自居,揚棄以往的慣行 農業,轉型經營有機農業,期望透過推廣友善環境的農法,降低對人地健康之衝 擊,並進一步凝聚社區發展共識,以兼顧部落發展與山林保育的雙重目標。爰此, 本文以石磊部落為研究對象,運用農業多功能性的分析框架,以文獻分析、深度 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探討該部落農業經營轉型為有機農業,其所呈現的 多功能性,包含提升糧食品質與安全、保存農村生活與文化、建構社會學習與網 絡等社會功能,及提供減緩溫室效應與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增進土 壤地力、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等環境功能尚能展現,但農民所 得與生計等經濟功能則未有明顯提升;故本研究認為有機農業雖能兼顧山林保育 與社會發展的目標,但有機產業發展仍有待政府協助推動。最後並研擬建議,以 為我國高山農業發展提供可行、適切的經營模式,並作為政府機關研訂管理對策

(3)

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高山農業、有機農業、農業多功能性

前 言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採行定耕造林政策,繼國民政府遷台後逐步將平地資本與技術引入山林,更 自 1965 年起,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山地農牧局合作推動「區域性綜合水土保持及土地利用計 畫」,依適地適作原則,建立現代化坡地省工經營農場為目標,於進行各項公共工程及輔導山地農業 (林 國慶 2005: 32, 53),此後高山地區原住民族部落爰配合平地市場需求種植高經濟作物,高山農業1 然變成維持原鄉生計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又因近來天然災害頻仍、保育意識抬頭,加上原住民族生 活領域與中央山脈保育軸高度重疊,原鄉部落經營高山農業於是被當成引起山坡土石崩塌、導致環境 災害的元兇。 綜上以觀,我國高山農業發展的路徑,反映出不同時期國家政治及經濟計算的結果;又因資源利 用的好壞,向由主流社會所詮釋,以致山地 (弱勢) 與平地 (強勢) 長期存在著不平等的空間權力結 構,原住民族土地利用面臨諸多限制、原鄉部落生計發展遭逢巨大挑戰。雖然,高山農業向來視為環 境保育與國土保安的問題,但是似乎存在現代科學對原住民族農業經營方式的理解不足;再者,隨著 國際保育趨勢持續地演進,亦有論者指出,系統中之受益者會起而保護使之獲益的資源,而在地的傳 統文化、知識亦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以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的石磊部落為例,因其交通不便,觀光發展受限,仍以生產高山經濟作物 為主,而為提高經濟作物產量,部落長期實施慣行農業,使用大量化學肥料、藥劑,長此以往,卻也 導致土地建康與人體健康遭受鉅大危害;此外,因該部落位處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其農業活動亦被 指為造成水庫淤積的主因 (吳宏杰、林文棚 2007: 2)。有鑑於此,當地原住民族以「山林守護者」自 居,揚棄以往的慣行農業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2,轉為經營有機農業 (organic farming) 3,期望透過

推廣友善環境的農法,降低對人地健康之衝擊,並進一步凝聚社區發展共識,以兼顧部落生存發展與 山林保育防災的雙重目標。經過該部落耆老十年的推廣,已有其他地方的高山農業開始逐漸轉型為有 機農業,如同鄉的抬耀、帛納外、秀巒、田埔、泰崗、馬里光等部落,及南投仁愛鄉南豐、桃園縣復 興鄉高義、嘉義阿里山鄉山美等部落4。爰此,本文以石磊部落為研究對象,運用農業多功能性的分析 框架,以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探討該部落農業經營轉型為有機農業,其所呈 現的多功能性,能否兼顧部落發展與山林保育的雙重目標,以為我國高山農業發展提供可行、適切的 經營典範,並作為政府機關研訂管理對策之參考依據。

有機農業與農業多功能性之探究途徑

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莫不力求設法發展科技,生產大量糧食以應國民生存所需,但過度強調 農業 5生產擴張的結果,導致農業環境遭受破壞,許多優良農地周邊生態因大量使用肥料、農藥等化 學產品而使地力遭受侵蝕,農業生物多樣性加速減少,造成惡化農地生產能力的惡果,例如地表或地

(4)

下水的污染或優養化、普遍使用人工肥料導致灌木叢或農地邊界植物消失…等。有鑑於此,歐盟等國 家率先提出農業環境概念,逐漸採取以兼顧生態導向的保育策略以求農業環境的永續經營。而永續經 營的定義,涵蓋所有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向,及適當的資源使用管理規則,包括與農業攸關的 多功能取向 (Daly 1990: 2-5; Pearce and Turner 1990: 43)。農業多功能性概念即是立足於農業環境政 策,代表著農業生產轉變為注重其他功能服務,強調農業不僅具備商品的生產價值,亦同時提供了其 他非商品價值的產出,使得農業在無意間成為公共財 (public goods) 與外部性 (externalities) 的來源 (Abler 2005: 241;陳怡婷 2008: 71)。

事實上,早在 WTO 杜哈回合談判簽署的解釋性備忘錄 (Explanatory Memorandum) 中,歐盟即指 出「歐洲模式和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歐洲的農業多功能性的特質-它扮演經濟、環境 和社會,維護地景,以及需要維繫整個歐洲的農耕和保障農民收入之角色。」(CEC 1999) 在另一篇討 論文「農業對鄉村發展的貢獻」(Agriculture’s contribution to rural development) (CEC 2000) 提及,即使 是 在 他 處 進 行 商 品 生 產 可 能 更 有 效 率 的 情 況 下 , 為 了 保 持 鄉 村 地 區 的 經 濟 自 立 性 (economic viability),仍主張應繼續支援農業部門 (Potter and Tilzey 2007: 1294)。因此,本文認為即使歐盟提出多 功能性的主張係為因應國際貿易的壓力與提供補貼的正當性,但仍不可否認的是農業本身的特質確實 具有多功能性,故後續將檢視研究個案有機農業之多功能性。 所謂「農業多功能性」,Wiggering et al. (2006: 239, 241-2) 認為,可從商品和非商品產出兩方面進 行探討,此係因經濟行動除為生產之外,生態和社會效用總是伴隨而生,而永續的生產計畫在最後則 是取決於商品和非商品產出的相對價格。因此,由不同程度的共同 (聯合) 生產所形成的社會效用, 可以作為衡量土地多功能利用和資源永續利用的一個原則。他們也進一步提出,多功能農業具有 2 組 產出,即商品產出 (CO) 與非商品產出 (NCO)。傳統的商品產出具明確交易市場,直接觀察其銷售收 入即可評估農業商品產出的價格。非商品產出則是由地景 (landscape) 與傳統作物所聯合生產的新產 出 (或新功能),其可同時滿足私人需要與社會需要;過去的經濟誘因均偏重誘導商品產出,非商品產 出則隨著商品產出而增加。未來將逐漸出現非商品產出的市場、準市場,此等非商品產出能降低負外 部性、產生正外部性以及滿足私人需求的內在價值,將在這些市場、準市場中,產生新的市場收入型 態,如圖 1 所示。 多功能農業政策的核心概念為永續發展,而次要的操作概念則是多功能性。根據 1987 年「世界 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的定義,「永續發展」 就是要達到「人類的發展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及到我們子孫滿足其需要的能力」,而永續發 展必須是建構在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三大基礎之上 (涂醒哲 2012: 7)。故歐盟在 建構多功能農業的分析架構時,特別區隔農業非商品產出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功能面向,以作為蒐集、 歸類與篩選歐洲農業模式評估原則的基本原則;就農業的經濟功能,如創造就業機會與所得來源、活 絡鄉村企業活動,及減少貧困;農業的環境功能,如維護生物與無生命的自然資源、營造鄉村聚落與 農耕景觀;農業的社會功能,則包括承傳文化襲產、強化社會基礎結構、促進鄉村休閒遊憩活動,以 及確保食品的消費安全 (Piorr et al. 2005: 21)。此外,歐盟對於多功能農業於政策上之應用,乃將之定 位為保護本國農業的一種工具,以因應 WTO 農業貿易所帶給境內農戶的劇烈衝擊,故歐盟遂將多功 能農業之概念納入「共同農業政策」中,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策略,並以農業環境計畫作為主要

(5)

的實踐方式;2005 年的第六架構計畫更進一步提出農業模式評估計畫,以建立歐盟的農業多功能性測 量指標系統,作為評估與監督不同農業政策對於多功能性的影響效果 (王俊豪、方珍玲、陳美芬 2012: 38)。

資料來源:Wiggering et al. (2006: 242)。

圖 1 農業多功能性概念圖

Fig. 1. The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繼 OECD 及歐盟之後,有許多學者紛紛研究農業多功能的特性內涵,及其促進與發展策略。如 Klein et al. (2014: 168) 指出農業有三項重要的功能,一為作物生產,即糧食及纖維生產功能,二為減 緩土壤侵蝕,即土壤保護功能,三為減少養分淋失,即乾淨用水供給功能;而為因應目前及未來的氣 候變遷,多功能農業的較佳選擇為保護土壤管理及牧草地耕作。又如 Van Huylenbroeck (2013: 1-6) 指 出農業的多種功能可分為:白色功能包含糧食安全及食用安全,綠色功能包含生物多樣性及地景維護, 藍色功能包含保存水資源及洪水控制,紅色功能包含能源生產,黃色功能包含社會照護及凝聚、遊憩 等;而為回應全球化及鄉村發展的挑戰,未來農場企業的改革可有兩個方向,分別為服務全球產業鍊 的競爭性農場,及服務地方需求的多功能農場。 另一方面,臺灣近年來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區域貿易自由化等影響,乃積極推動制定 「農業基本法」做為政策推動的重要依據,期待能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建立國人對農業多元價值與 在地消費的共識,如在農業基本法草案6第 13 條所述,為增進糧食安全及維護農業與農地之多功能性, 政府應務實規劃符合國際規範之直接給付,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及鼓勵實施與環境友善之農業經營;此 乃將農業多功能性之概念納入未來農業部門之施政方向中。此外,國內學者李承嘉 (2008) 透過五點 式李克特態度量表,至農村訪談農民對於農地功能與價值的認知,問卷內容從價值觀 (包含土地倫理 與保存農地文化)、生活功能 (休閒旅遊與居住功能)、生產功能 (生產數量與生產品質)、生態功能等 層面。發現接受訪問對象,在「價值觀」方面,普遍同意農地的重要性,在農地保存上也有極大的共 識;其次,對於該研究中所提及之「生產」、「生態」、「生活」等功能,都獲得相當比例的認同,因此,

(6)

該研究認為,臺灣的一般民眾及農民在農地功能上,已經具備農業體制的農地功能認知。從這項多功 能的驗證以觀,事實上是從需求面以檢視經濟、社會與環境三面向的功能 (李承嘉,2012: 53-4)。其後, 吳貞儀、李承嘉 (2012: 28) 研究苗栗縣後龍鎮灣寶社區農業多功能性價值之實踐過程,發現在社會學 習的過程,行動者對於農村的認知改變,就個人實踐言,於參與活動前後對農村的認知差異確有轉變, 且其於參與過程與其他參與者的社會互動和交流,建構了新的社會關係網絡,而受訪者們多認同農業 多功能價值,以及在實踐過程能反思農業存在的重要性。 另外,若將農業細分為慣行農業與有機農業等兩種型態,從相關研究中可發現,此兩種型態的多 功能性偏重面向有所差異。Beus and Dunlap (1990: 598-9) 之研究指出,生產主義所倡導的慣行農業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強調商品生產的最大化,並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大規模單一作物型態、高度 機械化並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及除草劑,以加速生產減少農作物損失的方式生產,亦是一種工 業化農業。此舉雖提高生產效率與產量,緩解糧荒之問題,亦提供農民經濟收益,維持經濟成長,卻 因自然資源過度使用,終將導致生態環境之劣化與資源枯竭。故而,本研究發現慣行農業較為偏重經 濟、社會功能之提供,卻忽略了環境功能的維持。

Beusand Dunlap (1990: 598-9) 亦指出,與此農業型態相異的有機農業 (Organic Agriculture),其最 高指導原則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此概念將農場視為一個有機體,組成部分包含人、植物、動物和土 壤,並且希望農場達到封閉的養分循環,藉以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並創造有利於動物福利的飼養方 式,再者,有機栽培拒絕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以維護人體健康與蔬果食用之安全性,因此,有機農 業為一種土壤、生態體系及人類三者皆能維持健康的生產系統。又如依據已廢止的「有機農產品管理 作業要點」第二點之規定,有機農業特別強調環境功能,包含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強調水土資源 保育與生態平衡,及要求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及陳文德 (2002: 2) 研究指出,有機農業有益生態環 境,可降低對環境污染,農業廢棄物回收再生資源利用,建立良好之耕作制度,改進空氣品質,及防 止土壤沖蝕。又黃山內 (1989: 25-9) 研究指出,有機農業可降低生產成本及能源投入,提升農產品的 品質,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減少農產品之農藥殘留,農場廢棄物之利用,土壤生產力之增進,具 有安定社會力量。因此,本研究認為相較於慣行農業,有機農業除具備經濟、社會方面的多功能性外, 尤其重視提供環境服務的功能。 本文參照歐洲農業模式評估原則,將農業多種功能產出分為經濟、社會、環境等三面向,並依據 上述歐盟所提出的農業多功能性、國內學者李承嘉等人所提出的各種農業功能,兼考量研究個案之特 質及資料可得性,篩選及歸納出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評估基本原則 (如表 1)。後續將進入石磊部落由 慣行農業轉型經營有機農業的歷史脈絡,檢視該部落有機農業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功能產 出是否達到農業多功能性評估基本原則。

由「慣行」到「有機」-石磊部落農業經營的轉變

石磊 (Quri) 部落坐落新竹縣尖石鄉後山,位處馬里光溪右岸山腹,海拔高度介於 800 至 1,600 公 尺之間,居民多屬泰雅族人7,以務農為生,現今當地已有九成農戶從事有機農業。

(7)

表 1 研究對象之有機農業多功能性評估基本原則

Table 1.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organic agriculture.

農業多功能性 評估基本原則 原 則 內 涵 經濟功能產出 農民所得與生計 有機農業能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民所得,保障農民穩 定的經濟收入,滿足農民生活需求 社會功能產出 糧食品質與安全 有機農業能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 農村生活與文化 有機農業能形塑農村生活方式,凝聚人際關係,融入當 地的傳統文化價值,保存及承傳文化襲產 社會學習與網絡 有機農業能透過社會學習與網絡關係,使農民之間產生 互動及共享知識,改變農民的認知與價值觀,進而採行 環境友善的農業實踐 環境功能產出 農地生態與環境 有機農業能除卻農藥、化學肥料殘留物,維護生物多樣 性,保育水土資源,增進土壤生產力,提升空氣品質 資源循環與利用 有機農業能循環利用自然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以促 進資源利用的永續性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資料來源:張孟瑄繪製。 圖 2 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位置圖

Fig. 2. Loction of Quri community in Jianshih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於 1950 年代初期,受到山地管制禁令影響,部落經濟自成系統,當地居民仍以採集野生香菇、 木耳,以及種植豆類、苧麻及蓪草為主,形成以物易物、自給自足的封閉社會。

於 1960 年代後,後山部落開始依附臺灣整體經濟並配合市場需求,種植經濟作物。初期,由於 當地氣候、環境適宜香菇生長,加上栽植成本、技術門檻較低、材料 (段木) 易於取得、成品便於運

(8)

送,以及市場價格看好等因素,後山部落居民開始引進香菇菌種栽培,全面投入種植香菇。 於 1970 年代後,因政府大力推廣溫帶果樹種植,加上產業道路開通便利農產運銷,以及參考梨 山成功經驗,後山居民轉型栽培蘋果、水梨,高山農業於是成為部落主要的經濟來源。1980 年代後, 因復興鄉拉拉山水蜜桃蔚為流行,後山居民趕搭風潮栽種水蜜桃,並開墾坡地種植高冷蔬菜 (如青椒 及高麗菜),同時,政府因平地農業投資報酬率比不上工業生產,為解決農業勞動人口失業問題,遂倡 導「農業上山」政策8,開放平地資本 (含個人) 開墾原住民保留地,並鼓勵原鄉種植溫帶蔬果等高經 濟作物 (顏愛靜等 2011),而後山部落亦因石門水庫完成興建以及產業道路陸續開通,與外界互動日 趨頻繁,以致當地農業經營模式於焉產生變化。於此實施慣行農業期間,為提高經濟作物產量,因應 平地市場需求,部落實施單一作物生產,並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及除草劑,以消除病蟲害, 惟長此以往,不僅造成耕地土壤侵蝕、地力退化,更在食物鏈中積累毒素,逐漸破壞自然環境、生態 系統,並戕害人體健康。 有鑑於慣行農業可能對於人體及環境產生傷害,為使部落永續發展,當地居民開始思索採取對 人、地無害的農業經營方式。早於 1980 年代,國內開始推廣有機農業的時期9,即有部落居民自行轉 型從事有機農業,然而於推廣初期,多數居民仍基於經濟考量,質疑有機食品市場較小,轉型經營不 易成功,而不願改變農業經營方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拍攝。 圖 3 谷立有機農場 Fig. 3. Quri Organic Farm.

(9)

經過部落有機農民的持續推廣,終使多數居民接受有機農業的概念,並開始實施農業轉型。至 2005 年發生關鍵的轉變,在部落耆老 A01、A03 的帶領下,石磊部落成立「谷立有機農場」,並組成「新竹 縣尖石鄉谷立部落文化觀光生態產業發展協會」,向臺灣世界展望會 (WVT) 提出 1 項 5 年計畫,發展 及推廣有機農業。然而,發展初期有機產品真偽難辨,且價格高於非有機產品,是以消費者信心尚難 建立、市場接受度低,加上成本高於慣行農業,以及部落尚未建立穩定的行銷網絡,以致多數居民對 於完全投入有機農業仍多抱持觀望態度,僅部分農民從事嘗試性的有機栽種。 經過 10 年的努力,目前該農場面積將近 4 公頃,已取得慈心有機認證,有 25 位村民加入這類生 產,所種植的作物以當令蔬菜為主,夏季亦生產水蜜桃,在力行有機栽植原則之下,該農場從育種、 施肥、除草,完全由組員分工合作,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和農藥,並設立堆肥場,自製堆肥,讓微生 物、蚯蚓、昆蟲來改善土壤的結構,養分充足後,便完全不需要再購買任何有機肥。 近年來,由於石磊部落的有機農業技術逐漸穩定,部落其他族人才積極地從事有機農業轉型,同 時吸引一些年輕族人回流及留在部落生活,如受訪者 A02 本身及 A01、A03 的兒子,希望能夠振興部 落產業,更重要的是開始將其耕作理念傳播至其他鄰近部落,期能讓後山原住民部落的農業經營逐漸 轉型 (顏愛靜、傅小芝、何欣芳 2011)。 表 2 石磊部落現況概要彙整表 Table 2. The situation of Quri community. 項 目 內 容 部落範圍 玉峰村 9、10 鄰 實際居住人口 60 幾人 實際居住戶數 約 30 戶(設籍約有 50 戶) 主要產業 1.主要從事農業。 2.零星民宿經營。 農產品(產季) 1.主:有機高冷蔬菜為主(四季) 2.輔:水蜜桃及甜柿 農業產銷方式 1.自行送往台北主婦聯盟。 2.自行送往平地市場。 3.送往清大綠市集販售。 4.由其他有機農場收購,如桃園縣復興鄉碧羅村有機農場等。 協會組織 1.谷立協會。 2.產銷班,惟據受訪者表示,並沒有發揮應有功能。 3.谷立農場。 4.羅慶郎自然農場。 5.豐收農場。 組織協助 1.產銷班沒有給予任何協助。 2.臺灣世界展望會 (外部組織) 對谷立農場提供協助。 政府協助 1.政府未採取主動研發及給予補助。 2.農會 1 年給 3 包肥料,並且需要加入產銷班農會才會給予協助。 資料來源:何欣芳、顏愛靜 (2011);顏愛靜、孫稚堤 (2012)。

(10)

表 3 石磊部落受訪者農業經營概況一覽表

Table 3. The agricultural operation of interviewees in Quri community.

編 號 農 業 型 態 主 要 作 物 或 飼 養 家 禽 類 別 經 營 民 宿 主 要 生 計 來 源 慣 行 農 業 有 機 農 業 A01 - ○ 蔬菜 - 農作 A02 - ○ 蔬菜 - 農作 A03 - ○ 蔬菜 - 農作 A04 - ○ 蔬菜 - 農作、外包工程 A05 - ○ 蔬菜 - 農作 A06 - ○ 蔬菜、養雞 - 農作 A07 - ○ 蔬菜 - 老人年金津貼、 農作 A08 - ○ 蔬菜 - 農作 A09 - ○ 蔬 菜 、 甜 柿 、 香 菇、養雞 - 老人年金津貼、 農作 A10 - ○ 水蜜桃、蔬菜、養 雞 - 從事工程、農作 A11 - ○ 水蜜桃、蔬菜、甜 柿 ○ 老人年金津貼、 農作 A12 ○ - 水蜜桃、甜柿、養 雞 ○ 外包工程、農作 A13 ○ ○ 水蜜桃、甜柿 - 從 事 鐵 皮 屋 工 程、農作 A14 ○ ○ 水蜜桃、蔬菜、甜 柿 - 從 事 鐵 皮 屋 工 程、農作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訪問時間介於 2010 年 9 月至 2014 年 12 月間。

石磊部落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評估分析

由石磊部落農業轉型的脈絡可知,我國高山農業發展的路徑,與國家整體的政策、社會、經濟息 息相關。於慣行農業時期,為配合農業上山政策與平地市場需求,部落以種植高經濟作物維生,卻因 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族人、土地建康受到鉅大威脅,進而推展有機農業,並開啟高山農業發展 的新契機;惟進入有機農業時期,因全球氣候異變,天然災害漸趨頻仍、保育意識日益抬頭,加上後 山部落位處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以致當地農業活動經常被指為造成水庫淤積的主因,也讓石磊部落 的有機農業發展面臨新的課題與挑戰。以下,本文將進一步探討,石磊部落採取友善環境的方式轉型 經營有機農業,是否具有農業多功能性的內涵,能否發揮「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多功能產出, 並進一步達到兼顧部落生存發展與山林保育防災的雙重目標。

(11)

(一) 經濟功能與產出分析

1980 年代起,石磊部落的農業開始轉型,部分居民選擇採行有機農業的經營型態,藉由親善土地 的農法,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以維持土壤地力、周遭環境及部落健康。然而,於農業轉型之初期, 因成本、通路因素影響,農民所得與生計未有明顯提升,其經濟功能產出未能發揮,情形如下: 1. 成本不易降低 (1) 關於轉型期及生產成本部分,一般而言轉型期需耗費三年時間,這段期間有機農業的生產成 本雖可降低,但需要投入更多勞力、心力。並且,由於有機蔬菜不能使用化學藥劑及大規模機械耕作, 所須付出之人力、時間成本相對較高,且可能面臨高農損問題,如鳥害,故總體生產成本不易降低, 與黃山內 (1989) 研究所稱有機農業可降低生產成本情形相違,受訪者 A01 即表示:「噴化學藥劑的農 地,要恢復到有機檢驗可以通過的土地,一般要 3 年,我的方法是養雜草、用酵素營養劑,同時種菜, 利用菜、草將土壤中的農藥、化學肥料吸收出來,微生物在土壤中會分解減少化學物質。可是,外面 有機肥或化學藥劑,一桶 20 公升要幾千元。雖然我們可以自行製作營養劑來降低生產成本,但卻需要 投入更多的勞力、心力,才能確保土地的健康與作物的收成。」「種菜基本上只要有經驗,沒有什麼問 題,我只是從化學的作法轉入有機的作法,其實唯一的差別在於,我們不能用農藥與化學肥料,也不 能再噴殺草劑,因此需要砍草、鋤草,人力上就會比種化學時需要更多。」受訪者 A03 表示:「之前 我種青花菜,大概有 2,000 棵都被鳥吃掉了,田旁邊設網子也沒有用,他們很聰明,會避開網子。」 (2) 關於有機認證成本部分,受限於許多有機食品店家或消費者,只收購或購買具備有機驗證的 農產品,因此,為增加產品銷售管道,取得驗證便成為經營有機農業的必要程序。受訪者 A02 說:「很 多訂菜的人,都會問說我們的蔬菜有沒有驗證?是不是真的有機?很多人聽到我們沒有驗證,就沒跟 我們買,所以我們有幾戶部落媽媽就去做驗證,然後把證明放在部落格上。」受訪者 A03 亦表示:「我 們的菜平常都是送到包裝場,讓他們去販賣,以前還沒有認證的時候,價錢都比較低,現在經過認證 後,也可以送到比較多的地方賣。」一開始,石磊部落農民會自行將農產品送至農業改良場進行免費 檢驗,有時亦會自費送至檢驗公司進一步檢驗,並將資料繳交至驗證機構。然而,由於有機驗證檢驗 費用高昂,即使第一年可有政府補助,仍非一般農戶能夠負擔,加上取得認證的過程相當冗長與嚴格, 農民要準備很多資料及資金,才可逐步取得有機認證。耆老 A10 說:「農委會有補助第一年的檢驗費 用,只要你第一年的檢驗有通過,就會補助,但是第二年開始就要自己付,農委會不是把錢直接匯給 農戶,是把費用撥給檢驗單位,檢驗費用很貴,只要檢驗一項東西,就要 4,500 元,通常土壤、水源、 蔬菜或資材都要作檢驗,四樣就快 2 萬元了,一般農戶那有那麼多錢。」耆老 A05 說:「作工作紀錄, 申請前一年要開始寫,像我們冬天沒有種東西,就從今年開始寫。工作紀錄,要寫種苗,送檢驗,如 果有問題,就會通知,所以要買大廠牌的。」「MOA 認證要填很多單子,例如土地環境管理、清潔記 錄、農場平面圖,主婦聯盟也要填申訴處理單。」「MOA 每三年要認證一次,認證前要送到 SGS (台 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做檢驗,有 196 項檢驗項目,檢驗費用很貴。」經此實際訪談農民的結果 顯示並非如黃山內 (1989) 研究所稱有機農業可降低生產成本情形,有機農業因需高度人力投入、有 機認證費用等支出,故其生產成本可能大於慣行農業10 2. 市場通路有限

(12)

由於當地農會只收購慣行農業作物,如青椒、敏豆、蕃茄、高麗菜等,對於葉菜類較不青睞,故 農戶無法透過農會系統銷售農產品。受訪者 A07:「農會方面,如果是有機農業的方面,他們沒有任何 的協助,因為他們不相信做得起來;但是以慣行農業的話,當然他們會協助。」加上,轉型初期或未 取得有機驗證的農戶,缺乏有機農產品的銷售管道,或無法以有機之名從事銷售,而僅能將有機農產 品當作慣行農產品廉價出售,故對於自產自銷的農民而言,顯屬不利,因此,拓展其他市場通路相對 顯得重要,惟初期並不順利。受訪者 A01 提到:「每次想到過去的經驗,我就很害怕,因為沒有市場, 我乾脆把種的有機蔬菜送到一般的果菜市場賣,也沒有辦法,不賣也不行。」受訪者 A03 亦表示:「一 開始農場還沒有什麼收入,只有跟圓鄉合作,可是收的量很少,我們還沒有認證,所以我從南到北一 間一間打電話或直接到菜行去問,一般市場上的菜行都不收,或是只把我們當一般的菜買,價錢很低, 一斤兩元、五元,那根本不夠成本。」 3. 政府支援不足 對於想要經營、轉型有機農業之農民,實在需要政府機關支持,但國內農政單位所能提供的相關 人力、補助、技術支援等協助仍屬有限,致當地農民於轉型初期往往只能自行摸索、獨自爭取資源, 甚至有農民表示政府長期毫無提供輔導或協助。另外,亦有農民表示,其於有機農業轉型期間,需要 且曾經尋求政府 (農會、鄉公所、農委會等機關) 協助,但未獲得任何輔導;經自己努力獲致成功後, 政府機關才表示願意提供協助,但此時已無需要。因此,本文認為對於有機農業轉型期間或尚未發展 成熟之農戶仍需要政府協助,始能較為順利地持續經營有機農業11。受訪者 A03 表示:「一開始要作 有機農業,我有去跟農會、鄉公所負責農業的承辦人、農委會都去談過,他們都說沒有辦法,根本很 少給我們幫忙,到現在農場成功了,他們就叫我去開會,才說要幫忙,現在我不需要他們幫忙,已經 做得很好了。」受訪者 A08 表示:「政府沒有在部落推動農業的相關政策,政府單位也沒有提供部落 農業的技術諮詢或協助,從十幾年我從事農業就沒有了,原因我不知道。」受訪者 A09 表示:「我們 部落的產業 (有機產業),從開始的時候就是台灣世界展望會幫忙。要提到政府的話,說真的他們真的 很少願意幫助部落的產業發展,所以就我所接觸及實際了解的情形,都是世展會的幫助,而公部門當 然也只能聽。」 此外,平地有機農業可以申請補助,但山地農業因受限於山坡地保育利用相關法令政策的限制, 當地有機農業多於林業用地上耕種,屬於超限利用的違法行為,故無法獲得農會補助。受訪者 A08 表 示:「因為他要看你的土地使用面積,我們的地那有合格的,都是山坡地,林地他就不算,林地本來就 是要造林用的。」受訪者 A11 亦表示:「我知道外面做有機的有可以申請補助,我想跟農會問有沒有 補助農具,他跟我說山上做的不是農業。」 倘有機農業能夠提供多功能價值,如後述的社會或環境功能產出時,這意味著有機農業能提供多 項正外部性。而此種外部性的價值一般難以藉由市場機制反映於農產品價格上,惟有透過消費者的認 知,願付較高的價格,方有內化的可能。誠如王怡文、李明聰 (2005: 127) 指出,重視環保實踐和健 康的消費者,其對於有機水果和蔬菜的最高願付價格比一般慣行農產品高於 11 %以上,由此可見,有 機農業的糧食品質與安全功能、環境功能等部分正外部性可內化為價格,讓農民可獲得較多的收益, 促使其提供更多的正外部性。但是,另有外部性價值,如農村生活與文化、社會學習與網絡等社會功 能,可能部分或完全無法反應於市場價格機制中,仍無法完全將外部性內部化,故外部性仍然存在12

(13)

因此,農民勢必無法獲得此部分的報酬,則政府或可提供部分補助使之內化。然實際上政府對於石磊 部分的有機農民極少提供補助或支持,使得這些正外部性難以完全內化,促使農民對提供更多的社會 或環境功能產出裹足不前。 即使在缺乏政府協助的情況下,石磊部落有機農民逐漸開發市場通路 (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 會的生活消費合作社等),組成部落文化觀光生態產業發展協會,吸引在外失業的族人回鄉從事有機農 業,並將對土地親善的有機農業經營理念推廣至其他部落社區。然而,有機農業雖可實踐土地倫理, 達到人地建康的永續發展,卻因市場通路尚屬有限,生產成本不易降低,與有機驗證取得成本高昂, 致使未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無法發揮改善經濟收入、提昇生活品質的經濟功能產出,以致目前石 磊部落專職有機農民仍然不多,且多為兼業。誠如王俊豪、周夢嫻 (2006) 所言,就經濟功能層面以 觀,多功能農業雖然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與增添所得來源,但如何使各種收入能夠更具穩定性,讓農 民的需求可以獲得滿足,則是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之一。

(二) 社會功能產出分析

1. 提升糧食品質與安全 早期為提高作物產量,部落居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採取慣行農業之生產模式,長期接觸化學肥 料與藥劑,以致罹患癌症、皮膚病之情事時有所聞,且大量施用化學製品,造成土壤酸化、硬化及肥 沃度下降等問題,因此,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及恢復土地健康,並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部分居 民開始選擇採行有機農業的經營型態,而有機農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即是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實際 上也確實如此,相較於慣行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蔬菜品質、賣相普遍較佳,保存期限更長,且更健 康、更安全。受訪者 A12 即表示:「有位農戶,由慣型轉為有機耕種後,其種植出來的菜保存期間較 過往使用慣型農業之保存期間更久,菜的鮮脆度與甜度、賣相更好。」受訪者 A06 表示:「現在不僅 換成有機,每一年的耕種會有計畫,產品也會比較好,又取得認證會比較健康,又可以保障高麗菜價 格。」。 2. 保存農村生活與文化 農村的生活是多元且較複雜的,寧適的農村生態環境,既是農業生產的立地條件,也是農村居民 生活寄託所在。另一方面,有別於一般都市區,農村包括了動植物多樣性、景觀、農田、河流等,居 民也可分為從事農業的居民,以及從事非農業活動的居民。農業可以提供讓農村生活永續傳承並肩負 農業生態傳承的教育意義 (蕭景楷 2006)。再者,本研究個案因屬泰雅族部落,其所從事的有機農業 亦屬高山農業之一環,故其農村生活與文化特別具有原住民族與高山農業的特徵。 有機農業更講究利用自然現象,人為其中之一部分,從事有機農業者不但是一種職業,也是生活 的一部份,且農地經營形塑農村生活方式,亦不破壞農村人際網絡,以及維持密切、和平、寧靜的生 活空間特性。確實,相較於慣行農業的農戶,有機農業的農戶彼此會交流、分享農業實踐的經驗,並 且向其他農戶傳達有機農業的觀念,鼓勵前者進行農業轉型,在此過程中,人際關係網絡愈來愈密切, 能凝聚農村的向心力,此形塑了農村生活與文化的一部份,受訪者 A07 表示:「大家也都是互相的學 習,不會因為我們耕作方式的不同,而有什麼關係破裂的狀況,現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應該要有觀 念的改變,為了生活環境,要互相的溝通,藉著有機農業,也讓政府能看到我們對土地的用心,來影

(14)

響我們的政府。」受訪者 A08 表示:「相較之前從事慣行農業,有機農業比較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根據石磊部落的實地觀察與訪談過程,發現當地族人因對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有著濃厚情感,及傳 統 Gaga 的社會規範與 Utux 的神靈信仰,從而使當地族人形成在地的土地 (環境) 價值觀。根據受訪 者 A02 表示:「人跟土地、環境是一樣的、平等的,土地、環境不是人自己的,只是 Utux (泰雅族語, 意指神、祖靈) 給人使用和管理,土地和環境會照顧我們人,土地和環境是有生命的,人只是其中的 一部份。」受訪者 A11:「因為過去自律自主,下田耕作,按照季節性來耕作需要的糧食。我們要跟 土地連結在一起,要去呵護他,所以種菜的農民也知道要怎麼去照顧土地,我的生命活得長長久久, 都關乎於這些土地,生計也是從土地來的。我們需要如何尊重我們的土地,如果我們有自主權,去管 理土地,我們會依照過去老人家所傳承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土地,用傳統 Gaga (泰雅族語,意指社會 規範) 來耕作我們的土地,這應該要恢復起來,讓大家去了解到,我的老人家是怎麼去看待我們居住 的環境,怎麼和我們的大自然相處。」此等觀念的形成,不僅融入當地的泰雅傳統文化價值,同時也 讓當地族人開始反思應如何讓土地利用更為永續?又該如何降低環境的破壞?透過農業經營型態的轉 型,讓農民在從事生產過程中,得以保存原住民族的生活與文化,以及恢復泰雅族傳統的土地倫理觀 念。 而當地泰雅族傳統生活與文化保存,其中一環即為延續傳統的農耕知識與文化,如運用家畜排泄 物作為有機堆肥的原料,以此取代化學肥料;以及,現今仍沿用過去輪種、休耕的作法,以維持土地 的肥沃度,並避免傷害土地;而且,現今當地居民耕作的土地皆為日據時期所開墾的田地,不新開墾 山坡地,以避免過度開發。根據受訪者 A01 表示:「起初 (民國 75 年,1986 年),我向部落耆老請教 早期是如何堆肥,得知是使用牛糞後,因農機具機器化,已無牛隻耕作,只能向外頭購買動物糞便 (牛 糞、雞屎等),在購買後卻無人教導堆肥技術,甚至受到農政單位、鄉公所的阻撓,仍堅持不噴灑化學 農藥的信念。」「種菜的話就輪種,避免傷害土地。」「土地的話,現在部落主要實施有機農業,只 要不噴灑農藥的話一定可以幫助土地。還有我們現在沒有過分開發土地,現在做的土地都是以前我們 種水稻的地。我們在種菜也不會一直種一直種,會休息,時間一到就會休息。我自己種菜,種一年會 休息半年,讓土地有力量。」 再者,亦有當地族人承襲前人的在地知識及游耕燒墾的文化,利用燃燒草木,取得作物所需的化 學元素,作為刺激作物生長的養分與肥料。受訪者 A02 表示:「傳統泰雅族的山田燒墾方式,其實隱 含著先人的智慧,土地開墾的時候,老人家會把土地上的草木砍完曬乾後,再燒掉,老人家也不知道 原理,只知道這樣作物會長得很好,不過現在知道燒過後的灰就是肥料,會刺激作物生長。…這個方 法到現在仍然在使用,之前有人把一公頃的竹林燒掉,改種水蜜桃。…早期科學說山田燒墾不好,但 是現在有研究說那是合乎生態循環的,是好的方法。」13此外,當該土地的地力消耗殆盡、無法繼續 生產時,要移地耕作時,在離開前必須在該地種植樹苗,按 gaga 的規矩是要在廢棄的土地上種植赤楊 等生長快速的在地植生,以維護生態環境,及促其休耕地力儘速恢復 (羅恩加 2008;陳秀淳 1998: 5)。 此外,於 2014 年開始,當地農民也在試驗新的推廣方式,即「共食計畫」,有 64 位消費者參與, 其核心的理念是泰雅族傳統 Gaga 中的「共食共享」文化,農民定期配送有機蔬菜予參與計畫的消費 者,而消費者亦可至農場參觀、體驗,期望藉此讓消費者更瞭解泰雅族傳統文化與信仰、更認同與支 持有機農業的理念,建立農民與消費者的信任關係,由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對土地維護的責任,並

(15)

解決農業產銷的問題。根據受訪者 A01 說:「今年 (2014 年) 開始,在至善基金會的協助下,我利用 不到 2 分地,每兩週供應一次 64 戶股東家庭來使用天然蔬菜。」受訪者 A02 說:「泰雅共食俱樂部之 『一起來共食計畫』的發展,是由於長年在原鄉部落推動農產業,感嘆產銷問題和限制,於是嘗試從 文化脈絡去著手,展開具有文化意義的『共食計畫』,它不是契作農業,而是種從土地、信仰、關懷、 支持,出發的一種運作關係,是大家對土地的責任。」。 同時,當地居民對於基督教的信仰,也是支持其學習、發展、分享、傳遞有機農業技術與知識的 一個重要基礎,而這種知識與技術的推廣、基督教信徒的緊密社會網絡,令更多的農民投入有機農業 的學習與實踐。根據受訪者 A01 說:「在從事有機、自然農法時,沒有專家可以提供協助,只能透過 祈禱來獲得心靈的平靜,卻意外地聖靈透過夢中浮現堆肥的景象,夢醒之後就開始依據這些景象來調 配營養源,也開始大量地生產。然而,自然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劇烈,農作物所面臨的危機也越來越嚴 峻,神創造萬物一切,我身為一位傳道人,透過祈禱我,不斷地能夠學習到克服農業生產問題的答案, 也付諸在實際的耕種上,我也將這樣的知識分享給別人。」「我是傳道人,我在部落傳道的方式就是推 廣有機農業的技術,讓族人能夠改善生活,也願意相信聖靈,像我在教部落族人有機農業的技術,已 經有很多戶跟我學習轉型有機農業。」。 3. 建構社會學習與網絡 在農業經營型態的轉型的過程中,當地有機農戶會彼此交流、分享農耕經驗,使耕作方式可以更 符合當地的土地 (環境) 價值觀,亦更適應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等條件,如此已具有社會學習網 絡之雛形。 本文發現石磊部落的農民,本身亦是知識與技術的創造或研發者,以自韓國自然農法與現代有機 技術學習到的酵素、堆肥技術為基礎,加入在地知識與在地資材的運用,更要不斷地試驗,最終創新 出當地獨特的有機農法;在農業經營模式轉型的學習歷程,具有「農民對農民」的互助活動,專家將 智慧傳遞出去,同儕間也互相分享知識;它讓土地去適應農作物,讓農業去順應土地;它讓人民不再 只是被動地承受,而是讓人民以自己的知識來主導發展 (葉家興等譯 2009),如此可以降低農業轉型 失敗的機率,及減少整體農業生產的試誤成本。如同受訪者 A01 所述:「現在我在實驗怎麼製作自然 的肥料,利用雞糞、葉菜、廚餘、骨頭育肥,還有淡水、海水,加上我自己去山裡採的微生物,自己 做的酵素,經過發酵做成肥料。我也一邊實驗怎麼用到田裡,什麼時候用、用多少肥料,等確定使用 方法後,就可以教部落的人,這樣部落的人就不用自己花時間、力氣,還有嘗試失敗。」。 此外,當地有機農戶的學習,多來自於長輩傳承下來的技術,或當地有豐富經驗的其他農戶,或 外部非政府組織,如台灣世界展望會,少數學自外來的學校教授、專家、公部門、農改場等,這些地 方耆老、有機農戶、專家、組織形成社會學習網絡,促使當地農民更順利、快速地轉型為有機農業, 及維持高品質、產量穩定的生產。如受訪者 A08 表示:「大部份是長輩傳承下來的技術,少部份從學 校教育、公部門、農改場所學習到的。」受訪者 A07 表示:「都是在地的有心人士『有機農戶』透過 所舉辦的課程或體驗營,參與並學習,透過農戶的指導,或者自發性的去發展產業、學習在地的有機 農業,或是利用外界的資源來輔助我們發展產業。」而受訪者 A05 表示:「我們部落的產業(有機產業) 這一塊,從開始的時候就是台灣世界展望會幫忙推動。世展會的社工還會適時地開設一些教育訓練、 技術輔導等課程,當然也有資金的輔助、輔導認證有機農業等。我們會跟部落已在操作有機的農戶學

(16)

習,有的時候也會跨部落學習。例如到羅傳道的農場去學習。」。 又如石磊部落羅慶郎自然農場,為了免除族人在慣行農業轉為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的過程中,因 多次嘗試錯誤而退縮,故以舉辦工作坊的方式,透過農民間互為自然農法學理與實作等經驗上的交流, 一方面藉由集體實作的方式傳導理念,從而形塑居民土地倫理價值觀,使其逐步由慣行農業轉型為自 然農法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則透過實務經驗的傳承,使有意願投入自然農法的農民,不需 要再經歷這些摸索及嘗試錯誤的過程,可以很快地獲得成功的果實,大家共同來關懷及善待他們自己 的土地。此種教導方式吸引了更多農民參與有機農業的學習,在課程學習後引起廣大的迴響,並且, 於交流學習過程中,社會學習網絡不斷地擴大,亦變得更加緊密。受訪者 A13 表示:「我一直都在外 面工作,過去從來沒有機會認識自己部落的農業狀況,透過這次課程,對於部落的農業現況非常的感 動,也呼籲在場的年青農民要好好學習天然的農業技術,讓自然農業可以成為部落的新產業。」受訪 者 A14 表示:「希望有更多觀摩學習的機會,因為在觀摩學習中,可以了解別人為何成功,以吸取他 的經驗;也可了解別人為何失敗,以免重蹈錯誤,藉由反覆觀摩學習,可以幫助農民建立他施作自然 農法的信心。」因此,本文觀察個案後認為,社會學習網絡能夠促進有機農戶的學習,且於彼此交流 過程中,社會學習網絡將產生擴大、更加緊密的效果,兩者互為因果關係14

(三) 環境功能產出分析

1. 改善農地生態與環境 當地多數的居民,不論是施行慣行農業、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都已了解到土地的生態環境與他 們的生存關係非常密切,甚而有人更貼切地說明土地與部落居民是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也因而會將此 種觀念實踐於生活上,例如改變過去慣行農業的耕作型態,改採有機或自然農法的農作方式,使環境 回復健康。當土地健康了,整個生態環境也會隨之改觀,而有機農耕方式確實令整個農地的生態與環 境改變,回覆了土地的健康。受訪者 A07 表示:「以前很相信使用化肥和農藥帶來的成效,因為種植 的蔬果真的很漂亮,但是土地也貧瘠了,身體也不好。這兩年開始接觸有機、自然農法,發現土地越 來越好,身體也健康起來,我相信我選擇自然農法是正確的。…除了不會傷害土地外,種的菜也比較 耐放,就算錯過採收期,也仍然能吃。不像使用化肥,種的菜可能漂亮,但是不耐放。轉型也讓身體 較健康。…過去常用化學肥料來耕作農作物,使得土地失去以往的自然和健康,也造成土質的改變, 就連昆蟲、爬蟲類也難發現到牠們的存在。使用自然農法後,昆蟲也都出現了,表示土地也恢復以往 健康的樣貌。」受訪者 A01 表示:「過去和現在的確有很大的差異在,不過當我們在耕作土地不再噴 灑農藥、使用化學肥料後,我們的生態也漸漸開始恢復以往的面貌,雖然不是很快,但是會愈來愈明 顯。」因此,即使於有機農業轉型期間需承擔較大的風險,且經營成本高於經濟收入,當地族人仍願 意基於泰雅族照顧土地、人與環境土地為生命共同體的價值觀,轉型為有機農業,讓土地與環境生態 逐漸恢復健康15 至於改善生態與環境方面比較具體的展現,依據訪談結果整理如下: (1) 減緩溫室效應與提升空氣品質 化學肥料尤其是氮肥的使用會產生溫室氣體,破壞臭氧層,使得紫外線到達地面之量增高,危及 地球上的生物,減少或不使用氮肥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16。故倘若農地耕種透過合理施肥,減

(17)

少化學肥料用量,並栽培綠色植物覆蓋地表等,則可減少溫室效應氣體之產生,進而提升空氣品質。 如受訪者 A03 所述:「我做的微生物,也會配上不同的材料,如無患子,再進行發酵,然後當作補充 土壤養分、提升免疫力、轉換土壤體質的東西,這樣就不用使用有機肥料,但是這些東西的製作需要 三年的時間,無法大量製作和賣給別人。以及,利用魚骨、排骨、蛋殼這些東西,加上微生物,打氣、 發酵,變成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土壤一些礦物質,如鈣、氮、磷、鉀,這樣就不用買氮肥、鉀肥之類 的肥料。…常常在下大雨之後,蔬菜都會爛掉,其實這是因為雨水裡面有太多的氮,或是土壤裡面氮 素養份太高,我下雨之後,都會灑一些微量元素,可以平衡太多的氮,這樣菜就不會爛掉。」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拍攝。 圖 4 以無患子與當地微生物製作營養劑

Fig. 4. The farmer producted nutrient fluid by using sapindus and local microorganism.

此外,關於有機農業減緩溫室效應的效果,德國食物觀察組織《德國農畜業的氣候衝擊》報告中 指出,在穀物種植方面,有機耕作有顯著的減碳效益,以每公斤穀物生產計算溫室氣體排放,有機耕 作較慣行農法減少 60%碳排放量 (塞其兌 2009: 46)。以及,英國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美國 Rodale Institute 的研究指出,一般而言,由於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氮肥的原則,所以有機農業節省了大量的能 源,使其比常規農業有較高的能源效益,也比常規農業釋放出的溫室氣體為少。同時,美國羅代爾研 究所的研究亦指出,經過 23 年的記錄,進行有機種植粟米和大豆的土壤的碳含量増加了 15-28%,而 進行常規農業的土壤的碳含量並沒有統計學上顯著的増加,則經過換算,每英畝英尺進行有機農業的 土壤每年能吸存大約 1,652 公斤的二氧化碳 (黃煥忠 2012)。 目前在石磊部落,有部分農民基於對農地的認識,自行從事育肥工作,進而取代有機肥料、化學 氮肥之使用,間接降低溫室氣體之排放,也減少能源的使用,而土壤亦產生碳吸存的效果。由於農業 經營是個動態過程,其與土地、甚至整個大自然的關係密不可分,農民對於土地的瞭解、關懷愈多, 愈能找到適合農業生產的永續經營之道,並進一步達到平衡自然生態循環 (如氣候等) 的功能產出。 (2) 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 由於慣行農業耕作習慣與作物管理方式,土地經常需要翻耕及除草等管理行為使得土壤容易裸 露、有機質容易分解,而缺少枯枝落葉之有機物補充,將使土壤逐漸劣化,影響土壤對水分之涵養能

(18)

力,造成山坡地之農地環境愈形乾旱。然而,合適的農地使用方式,如石磊部落的有機耕作方式,可 使雨水自然滲入土壤中,達到涵養水源之效。誠如美國 Rodale Institute (2011: 8) 的研究指出,有機農 場能增加地下水補注,及減少逕流。在有機系統中,透過土壤的水滲透總量,較慣行系統高出 15~12%。 並且,在有機系統中,雨水會補注至地下水儲存,且會保持土壤於農場中,有助於涵養水資源,及提 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而不會使雨水沖刷地表及侵蝕土壤。 並且,有機農業,不以化學肥料及藥劑噴灑農地,一方面可以生產更為安全的蔬果,另一方面, 亦可降低對於集水區的水源污染,避免河川、湖泊、水庫農藥累積或優養化現象,以維護水質,如此 可減輕對土地的傷害,及降低對環境的負擔,使土壤可以維持良好健康的狀態,有利於農業活動。 而且透過梯田的土地利用方式,於大雨降下時,能減緩地面逕流速度,減少土壤沖刷,有助於水 土保持,防止山坡地崩塌或土石流。受訪者 A03 表示:「老人家很有智慧,會將山坡地開墾成梯田, 有助於水土保持,因為梯田有一階一階的平台,可以減緩水流的速度,土壤才不會一直被沖刷掉,比 較不會整個崩塌,如果是山坡地,下大雨,水流速度很快,一直沖刷土壤,可能會讓它整個崩塌,容 易土石流。」。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拍攝。 圖 5 石磊部落梯田 Fig. 5. Terraces of Quri community.

(3) 增進土壤地力 有機農業講求混作、間作、輪作,如與豆科植物、綠肥輪作、間作,及適時的休耕,土壤覆蓋比 較完全,避免雨水直接沖蝕,減少逕流量,亦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恢復地力,增加土壤滲透力及 保水力,提供有機化學物質再循環的場所,農地的使用方式能夠保護土壤不發生劣化現象,且較粗放 的農地經營有助於重建或恢復已受侵蝕之土壤。如受訪者 A03 表示:「我是採用作物輪作的方式,同 樣一塊地,會按照順序種:高麗菜、葉菜、豆科、玉米,耕作時間大約一年,然後會砍完菜後噴灑微 生物,休耕兩個月。一般都是一塊地種一種菜,可是我最多一塊地同時種三種菜,高麗菜、葉菜會同 時種,這些菜比較需要養分,要先種,等都採收後再種豆科,是綠肥,補充土壤養分,最後土地沒有 太多養分,就種玉米,玉米不需要太多管理,放著長就好了。我們農場,育苗、堆肥、微生物、種菜,

(19)

這些程序都自己做。」。 此外,當地有機農民亦使用土壤、木屑、農業廢棄物 (如廢棄的菜葉、米殼) 等,採集當地的微 生物,進行混合、發酵,以製作堆肥,或以特定蔬果 (如青花菜、木瓜等) 製作酵素,如此施用於農 地上,可改善土壤肥沃度,增進地力,另外以中藥材製作漢方噴劑,可防治病蟲害,因而作物會較健 康、品相較佳。如受訪者 A03 表示:「我也有嘗試在作堆肥,利用土、木屑、微生物、雜草、不要的菜、 米殼,進行發酵,發酵會發熱,溫度太高微生物會死掉,要翻耕才行。」「我也用酵素、漢方噴在蔬菜 上,蔬菜會變得漂亮、翠綠,又大顆,如果沒噴,菜會小小的,沒那麼漂亮。」從此得知,雖然化肥 作物的品相通常會比有機作物更為漂亮,但是有機農民,若有成熟的生產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也 能生產品相較佳的農產品17 另外,Ge et al. (2011) 實證研究指出,在露天栽培下,有機栽培因長期施用堆肥,其土壤有機碳 含量 (每公斤 16.4±0.38b 公克)、土壤氮含量 (每公斤 2.01±0.05b 公克)、土壤磷含量 (每公斤 203.1±13.5b 公克)、鉀含量 (每公斤 0.73±0.03c 公克),顯著高於傳統化學栽培 (土壤有機碳、氮、磷、鉀含量依序 為每公斤 7.77±0.04d、1.08±0.02d、31.6±1.21d、0.39±0.04d 公克)。顯見,相較於傳統化學栽培,有機 栽培能顯著提高土壤的肥沃度 (蔡宜峰 2013: 172)。 受訪者 A02 進一步表示:「傳統泰雅族的山田燒墾方式,其實隱含著先人的智慧,土地開墾的時 候,老人家會把土地上的草木砍完曬乾後,再燒掉,老人家也不知道原理,只知道這樣作物會長得很 好,不過現在知道燒過後的灰就是肥料,會刺激作物生長。…這個方法到現在仍然在使用,之前有人 把一公頃的竹林燒掉,改種水蜜桃。…早期科學說山田燒墾不好,但是現在有研究說那是合乎生態循 環的,是好的方法。」此外,當該土地的地力消耗殆盡、無法繼續生產時,要移地耕作時,在離開前 必須在該地種植樹苗,按 gaga 的規矩是要在廢棄的土地上種植赤楊等生長快速的在地植生,以維護生 態環境,及促其休耕,使地力儘速恢復 (羅恩加 2008;陳秀淳 1998: 5)。 誠如 Kleinman et al. (1995: 235) 指出,對於開發中國家的鄉村貧困居民及原住民族,山田燒墾的 農業生態系統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山田燒墾農業不依賴外在的投入,如石化能源、化學肥料、農藥及 灌溉,故擁有健全生態系統的山田燒墾農業是永續的。18因此,當地族人藉由在地知識以及過去族人 游耕燒墾的經驗,燃燒稻桿取得作物所需的化學元素,保留環境中許多的微生物,營造適合微生物生 存的環境。除了可以恢復土地的生態系統,亦可重新活化土地,讓更多動植物在此生長。 因此,在從事有機農業的過程中,石磊部落透過輪耕、休耕等方式,避免雨水直接沖蝕,以減少 逕流量;並改善土壤結構、恢復地力,以增加土壤滲透力及保水力;提供有機化學物質再循環的場所, 使農地的使用方式能夠保護土壤不發生劣化現象,凡此種種,皆可有助於地力之維護。 (4) 維護生物多樣性 有機農業係以有機質循環為基礎,不若以化肥為基礎,排放二氧化氮的化學農業,生物多樣性和 有機的小農場,有機質循環滋養土壤生物構成土壤肥力,藉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生物多樣性的系 統有更高的保水力,也造就了面臨乾旱與洪水更好的恢復力,可適應氣候變遷,有機農業可增加多達 55%的固碳能力,與 10%的保水力,故能減緩及適應氣候變遷 (陳思穎譯 2009)。 此外,利用土壤管理生態之原則,以栽培抗病蟲品種,微生物製劑取代農藥或利用天敵,以及利 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以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培育豐富的物種資源,達到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功能。

(20)

如受訪者 A03 表示:「平常我都會觀察農場的動植物情況,並且想一些驅蟲的方法跟堆肥的技術…我 種有機蔬菜,田的旁邊會有很多動物,像蚯蚓、蟲、鳥、蝴蝶,我們這裡很多燕子、伯勞鳥。像蚯蚓 就很好,可以翻土,ㄧ隻蚯蚓ㄧ年可以產生 10 公斤的糞便,他的糞便可以當肥料,這樣可以節省肥料 的錢。像燕子就很喜歡吃蟲,而且很厲害,吃蟲的時候不會傷到蔬菜的葉子。」「我們應該要尊重土地、 珍惜土地、保護土地,用大自然的方式驅蟲,而不是殺蟲,昆蟲把他趕跑就好了,不要殺死他,不然 這樣就不符合生態,像是用某種草驅蟲,或是用螢火蟲吃幼蟲的方式,我們這裡道路兩邊、農場裡面 有很多螢火蟲。」。 有機農業標榜不使用或盡量少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利用土壤管理生態之原則,以栽培抗病蟲品 種,微生物製劑取代農藥或利用天敵,以及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以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培育豐 富的物種資源,達到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功能。 整體而言,有機農業不施用化學藥劑,形成天然無毒的環境、土地,故保有生物多樣性,農地上 時常出現小動物、小昆蟲,如鳥類、蝸牛、青蛙、蚯蚓、蝴蝶、瓢蟲、菜蟲、蟋蟀、蚱蜢、螞蟻、蜜 蜂、螳螂、蛇、老鼠等,甚至當地原生種植物也逐漸出現在農地周邊。受訪者 A02:「仍保有生物的多 樣性,像小鳥、蝸牛、青蛙、蚯蚓、蝴蝶、瓢蟲、菜蟲、蟋蟀、蚱蜢等等,很多都常常會出現。」受 訪者 A06:「仍然有很多小動物、小昆蟲會出現,像瓢蟲,蝴蝶,螞蟻,蚯蚓,鳥,蜜蜂,蚱蜢,螳螂, 蝸牛,蛇,老鼠等等。」受訪者 A10:「仍保有生物的多樣性,土地沒受污染,所以現在的環境就會出 現昆蟲,爬蟲類等的生物出現;像:蚯蚓、螢火蟲等。」受訪者 A05:「植物方面的話,那些我們 Tayal 的原生種植物,現在也正逐漸的回來。」。 2. 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 農業廢棄物可回收作為再生資源,並加以利用,如此可改良土壤性質,提供氮、磷、鉀肥,並提 高作物之產量與品質,而從事有機農業係使用有機肥料,而不是噴灑以往慣行農業所使用的化學藥劑。 受訪者 A01、A04 便藉由對於在地資源 (微生物、土壤特性等) 的認識,利用當地資材,根據土地的 特性,選用合適的材料製成天然的營養劑,建立一套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育肥技術,使自然農業成為 一種循環不息的耕作方式,並降低農業耕作對於環境破壞的壓力。受訪者 A04 表示:「我們自己有做 木醡液、發酵的牛奶、育肥、天然氨基酸,把沒有煮過的廚餘發酵,就會產生天然氨基酸,有煮過的 廚餘有油可以當育肥。」。 一般而言,使用有機農業肥料的原則,大抵需遵循下列原則:必須限制在不對環境和作物產生不 良後果、不使產品中有害物質殘留積累到影響人體健康、使足夠數量的有機物返回土壤中,增加生物 體系的生物循環、利用豆科、免耕或土地休閒進行土壤肥力的恢復、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及生 物活性,從而達到減少污染,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吳正宗 2010)。 綜上,關於石磊部落的環境功能面向,根據前述內容之評估,其「維護農地生態環境」一項,可 發現目前部落所採行的農業經營方式與理念,較之以往的慣行農業,更能達到減緩溫室效應與調節氣 候、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增加土壤地力、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目標;而在「促進資源循環再利 用」一項,則是結合當地資材,融入在地生態與環境知識,進而發展出屬於當地的農業經營特色。

結論與建議

(21)

長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高山農業競爭力較弱,易受地球暖化、氣候異變的威脅,產生破壞水土 保持、生態環境等問題,甚至一再被指謫為引發土石災害及水庫淤積的元兇,使得高山農業存在的必 要性備受質疑。然而,高山農業為山地原鄉賴以維生的重要基礎,負有維繫原住民族生計、生存、生 活的責任,實不可忽略其社會與經濟方面的貢獻。因此,本文建議欲增進高山農業的永續性,未來發 展的方向勢必為轉型有機農業,展現其多功能性,除維持經濟、社會功能外,更要強化環境功能,以 兼顧環境生態保育與原住民族經濟發展之目標。 本文自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著重於檢視新竹尖石的石磊部落有機農業之多功能性及其經營 困難,發現當地有機農業確實能提供社會、環境面向的多功能價值,此種價值實具備正外部性或公共 財的特質,部分價值能夠透過市場機制反映在有機農產品價格上,進而內部化至農民的所得中,但仍 有部分價值無法透過市場機制產生外部性內部化的效果,此時則有賴政府提供補貼或支持,令此種正 外部性內部化,促使農民提供更多的多功能性。本文提出以下研究發現,與其對政策之意涵及初步建 議:

(一) 有機農民所得與生計未有明顯提升,建議政府積極輔導或協助山區農民轉型

石磊部落的有機農業,在缺乏政府支援下,僅能依靠自己的資本與能力實踐轉型,承擔相當高的 轉型期的生產成本,需付出高昂的有機驗證成本;且須具備相關技術、知識,投資風險難以評估;加 上有機農產品的市場通路有限,使得農民所得未有明顯提升。由於有機農民無穩定的經濟收入,不足 以滿足其生活需求,以致部分農民基於經濟考量,不願改變慣行農業的施作模式,或放棄持續採行有 機耕作,或僅部分農場實施有機耕作,部分仍維持慣行農業,可見有機農業之「經濟」功能產出未有 充分發揮。 本文認為有機農業是否得以推廣,達成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目標,成為高山農業的創新典範,仍 有賴增加其農業多功能性之「經濟」功能產出。若能透過契作、網購平台、社區支持型農業等方式建 立穩定的市場通路,加上 NGO (如世展會) 等外界力量協助農業轉型、行銷有機農產品,設法提高有 機農業的經濟收入,將促使更多農民投入有機農業 19。如此,當農民有了穩定的收入,可以維持一家 生計,方能堅持有機農業的實踐,發揮農業的多功能產出,進而減少掠奪山林資源、避免天災洪患愈 演愈烈,以達到社區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 就多功能性交換與平衡部分,有機農業的經營,於轉型期,受訪者表示基於環境友善與土地倫理 觀,願意犧牲一部分經濟功能,以換取環境功能的產出。且本文認為若有機農民的生產技術成熟與建 立市場通路後,是有可能兼顧經濟與環境功能 20。因此,本文建議,政府應積極輔導高山農業轉型有 機經營,以避免山林資源遭到不當使用,降低農業對於生態敏感地區之破壞及污染,並應進一步賦予 高山有機農業非商品產出 (如綠色資源、安全食品等) 新的市場價值,透過針對友善環境行為的對地 補貼及技術輔導等協助,提供原住民族提供環境功能之誘因,促使其於重視經濟功能時能兼顧環境功 能21,落實照顧農民生活、提升農業品質之政策美意,以達到山林資源保育及部落永續發展。 為配合實施對地補貼措施,建議政府修改山坡地保育利用相關法令政策,重新編定保留地用地 別,以求適地適用,並應重新檢討超限利用之認定標準與查報取締程序 (陳亭伊、顏愛靜 2010: 10),

(22)

避免因超限利用而無法獲得政府補助之問題。農糧署人員 B01 亦如此建議:「現在推廣原鄉有機農業, 山區林地非農地,建議申請用地重新編定。」22

(二) 有機農業能提升糧食品質與安全,保存農村生活與文化,建構社會學習與網絡,建議

政府協助原住民族重新尋回傳統文化,形成社會學習與網絡建構

為追求社區農業永續發展,透過人地關係的反省,石磊部落放棄市場導向的慣行農業,主動採取 對土地親善的有機農業,並在轉型經營的過程中,透過社會學習過程與社會網絡關係的互動,重新找 回傳統生態知識,融合保育觀念與科學知識,建構符合在地所需的土地倫理,恢復泰雅族傳統人地關 係,不僅讓部落居民形塑與傳承當地文化特色,重拾身體健康,更讓土地逐步恢復生機,也讓消費者 享有高品質、安全的農產品,如此逐步彰顯有機農業之「社會」功能產出。 因此,本文建議,政府應積極協助原鄉部落重建土地倫理,運用傳統生態知識或在地知識,並引 入產官學界的專家、學者,形成廣泛的社會網絡,透過社會學習過程,轉變原住民族的認知與價值觀, 進而改變其農業經營方式,重拾山林守護者的美名,方能確保原鄉土地健康,進而達成山地資源之永 續利用。

(三) 有機農業能減緩溫室效應與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增進土壤地力,維護生

物多樣性,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建議政府輔導與實施補貼環境友善的措施,長期監

控生態環境變化

石磊部落的有機農業經營方式,係以當地資材製造天然酵素與藥劑代替農藥、化學肥料,減少或 不使用氮肥等化學肥料用量,並栽培綠色植物覆蓋地表等,可減少溫室效應氣體之產生,進而提升空 氣品質;增加有機質的覆蓋,重新涵養地力,以最少的變動,使土壤中與農地周圍環境的物種維持多 樣性;避免雨水直接沖刷,增加土壤滲透力及保水力,不僅有效減緩土壤沖蝕,更進一步確保水源品 質,防止河川、水庫被農藥污染及優養化現象,減少負面農業行為對環境的衝擊與負擔;如此充分發 揮有機農業之「環境」功能產出。 因此,本文建議,透過前述社會學習與網絡互動的過程,政府應提供環境友善措施的專業知識與 技能,協助有機農民採行環境友善的農業經營方式,提供農業環境補貼或生態系統給付予農民,並長 期監控與調查生態環境變化,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解決當地的環境問題。

謝 辭

本研究部分內容摘自行政院國科會 99 至 101 年補助專題計畫「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治理之 研 究 - 以 玉 峰 溪 流 域 泰 雅 族 原 住 民 部 落 的 有 機 農 業 發 展 為 例 (I、II、III)」(計畫編號:NSC99- 2621-M-004-004、NSC100-2621-M-004-004、NSC101-2621-M-004-004),謹此致謝;另初稿曾於 2012 年 8 月 30 日「2012 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並經審查委員二次審閱,感謝與談人、參 與者及審查委員的建議。又本文承蒙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審查意見,使文章修改更為完善,謹致謝 忱。

數據

圖 1  農業多功能性概念圖
表 1  研究對象之有機農業多功能性評估基本原則
表 3  石磊部落受訪者農業經營概況一覽表
Fig. 4. The farmer producted nutrient fluid by using sapindus and local microorganis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t was found from the research that in four simulation situations,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Hsinchu city has five VDs currently in the research scope and when the peak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ach student at Chiayi City Schools are more than that of Chiayi County Schools because the size of class at most of Chiayi City Schools is

光電等電子產業居多。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成 為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一,不僅吸引眾多國內外貴賓及 媒體來訪,也成為經濟學及城鄉發展學者探討的範例。截至民國

用 途 專供農業發展及農民福利之用 課徵主體 申請農業用地變更使用之申請人 收支運用 專款專用(農業發展基金專戶).. 審計管理

Finally the objects of suitable process be established and workable, this research wish to be helpful for the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to get a new vision, attitud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

以上,其中北區與東區更在 85%以上;新竹縣最高者為竹北市的 73.04%,而空 間無縫指標超過

By the case of Chu-tung town, conferring the value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s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to improve the dilemma of the markets, especially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