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勞工退避權之研究—以消防人員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勞工退避權之研究—以消防人員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勞工退避權之研究 ─以消防人員為中心. ‧. A Study on the Labor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sit. y. Nat.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n. al. er. io. ─ Centered on Firefighters.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林佳和 博士 研究生:王又賢 撰. 中華民國 108 年 10 月.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 摘要 勞工退避權,主要在描述面對危險工作環境的勞工,倘若得不到適當的安 全保障,即得自行遠離危險,並免受雇主之不利待遇的一種權利。此權利應可 歸類為「給付拒絕權」的一種態樣,然與民法上其他類似概念,如:自助行 為、緊急避難、同時履行抗辯權等相互比較,可發現「勞工退避權」雖同時隱 含了此三者之概念,但在構成要件上卻與其他明顯不同。此外,我國學說及實 務上,多數肯認可由職業安全衛生法的相關規定,推知民法第 483 條之 1「保 護照顧義務」的具體內涵,當然亦包含本文所討論的「勞工退避權」。惟比較兩 者可發現,前者描述之重點在於賦予雇主事前保護預防之義務,後者關注的是. 政 治 大. 工作場所的立即危險,且實行上並不以雇主可歸責為前提。足見「勞工退避. 立. 權」相較於民法第 483 條之 1 的「保護照顧義務」,仍屬不同層次之保障範疇。. ‧ 國. 學. 在國際勞工公約中,已明文將「退避權」訂為勞工職業安全的必要保障之 一,歐盟及世界主要先進國家亦將此納入內國法之保障。本文參考前述規定,. ‧. 大致歸納出退避權的五項基本內容,包含:拒絕危險工作權、雇主主動撤離義. sit. y. Nat. 務、緊急避險權、拒絕危險中復工權,以及勞工不利待遇禁止等。我國在 102. io. er. 年修正職業安全衛生法時,也增訂了勞工退避權的相關規定,惟對比上述公約 及外國立法例,可察覺現行法仍有諸多的不足,有待日後修法增補。. al. n. v i n Ch 鑒於近年來重大災害事件頻傳,屢屢造成消防人員受傷甚至殉職的不幸事 engchi U. 件發生,深究現行消防人員職業安全保障之規定,可發現多數消防人員不但排 除職安法中「勞工退避權」之適用,在刑法上亦未能受「緊急避難」規定之保 護,若僅以空泛的「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實難以保障消防人員之基 本職業安全。然勞動保護乃憲法保障之普世價值,不論公、私部門均應有適 用,是本文以退避權之基本內容為核心,推導出「消防人員退避權」之概念, 針對其中各項構成要件包含:行使主體及對象、時機與標準、方法與限制,以 及行使後義務及違法性監督等逐一論述,並提出具體修法建議。希望能藉由上 述完整機制的建立,有效提升消防人員之職業安全保障,將傷亡降到最低。 關鍵詞:退避權、消防人員、職業安全 I.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 Abstract The “labor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concerns their rights to prevent endangering themselves. When faced with hazardou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unable to obtain appropriate safeguards for their safety, workers may remove themselves from the hazards without having to worry about unfavorable treatment from their employer. This right should be categorized as a form of the "right to refuse." But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similar concepts in Civil Code such as selfhelping behavior, necessity and the right of concurrent performing counterplea, the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shares certain features with those three foregoing concepts, but its main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立. 政 治 大. In addition, most doctrines and practices in Taiwan agree that relevant provisions. ‧ 國. 學. of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and inference of specific meaning from the “duty to care and protect” set forth in Article 483-1 of the Civil Code naturally include. ‧. the “labor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a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However, comparison of the two shows that the former concerns the. Nat. sit. y. employer’s duty to protect his employees pre-emptively, while the latter is concerned. er. io. with reaction to immediate danger in the workplace, regardless of any premise that the. al. hazard be attributable to the employer. This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duty to care. n. v i n C Civil and protect of Article 483-1 of the the “labor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h e Code, ngchi U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is still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vention, the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is explicitly stipulated as a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of worker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nd major advanc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ncorporated this concept into the protections offered by their domestic laws. With reference to the aforementioned provisions, this study offers a broad summary of the five foundations underpinning the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namely: the right to refuse dangerous work, the employer's obligation to evacuate, the right to emergency escape, the right to refuse to return to work amid hazards, and the prohibition of unfavorable treatment of workers. II. DOI:10.6814/NCCU201901299.

(4) When Taiwan revised its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in 2013, it added provisions on the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Howev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bove conventions and foreign legislation, we find that the existing law still had many deficiencies that require amendment and addition in the future. In view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major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and unfortunate incidents that have injured or even killed firefighter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current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regulations relating to firefighters shows that most firefighters are not only exclud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unde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政 治 大 only enjoy the empty protection 立 of the Regulations Governing Safety and Sanitary Act, but also remain unprotected under “necessity” in the Criminal Code. If they can. ‧ 國. 學. Protection of Civil Service, it will remain difficult to safeguard the firefighters’ basic occupational safety.. ‧. However, as a universal value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abor protection applies to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he concept of. y. Nat. sit. firefghters’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is derived. er. io.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core content of the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al. v i n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namely:Cthis and objects, timing and standards, h right’s e n gsubjects chi U n.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i.e. the five foundations cited above). This study discusses. methods and constraints, post-hoc obligations, and supervision of unlawful conduct, and proposes specific amendments to the law. The author hopes that establishing a more complete mechanism as mentioned above will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afeguards fo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of firefighters and minimize injuries and casualties.. Keywords: Right to refuse or to stop work where health and safety in danger, firefighter, occupational safety. III. DOI:10.6814/NCCU201901299.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 4 第二章 退避權在勞動關係中的地位 ......................................................................... 6. 政 治 大 第一項 自助行為 ................................................................................................ 6 立. 第一節 一般契約關係中之給付拒絕權 ................................................................. 6. ‧ 國. 學. 第二項 緊急避難 .............................................................................................. 10 第三項 同時履行抗辯權 .................................................................................. 14. ‧. 第四項 其他給付拒絕權 .................................................................................. 17. sit. y. Nat. 第二節 勞動關係中雇主之保護照顧義務 ........................................................... 18. al. er. io. 第一項 保護照顧義務之發展 .......................................................................... 18. v. n. 第二項 保護照顧義務之內涵 .......................................................................... 22. Ch. engchi. i n U. 第三項 違反保護照顧義務之法律效果 .......................................................... 26 第三節 小結 ........................................................................................................... 29 第三章 勞工退避權之發展 ....................................................................................... 33 第一節 退避權在國際法暨區域組織之規範 ....................................................... 33 第一項 國際法 .................................................................................................. 33 第二項 區域組織 .............................................................................................. 37 第二節 外國勞工退避權之發展 ........................................................................... 40 第一項 德國 ...................................................................................................... 40 第二項 中國大陸 .............................................................................................. 44 IV. DOI:10.6814/NCCU201901299.

(6) 第三節 退避權於我國勞動法之保護 ................................................................... 49 第一項 法制發展沿革 ...................................................................................... 49 第二項 一般要件探討 ...................................................................................... 52 第四節 小結 ........................................................................................................... 59 第四章 消防人員退避權之課題 ............................................................................... 63 第一節 公務員之服從勤務指示義務 ................................................................... 63 第二節 消防人員退避權之內涵 ........................................................................... 66 第一項 退避權之必要性 .................................................................................. 66. 政 治 大. 第二項 退避權之基本內容 .............................................................................. 77. 立. 第三節 消防人員退避權之要件 ........................................................................... 80. 學. ‧ 國. 第一項 行使主體及對象 .................................................................................. 80 第二項 行使時機與標準 .................................................................................. 85. ‧. 第三項 行使方法與限制 .................................................................................. 99. y. Nat. sit. 第四項 行使後義務及違法性監督 ................................................................ 101. n. al. er. io. 第五項 行使退避權與公共利益之衝突 ........................................................ 103. i n U. v. 第四節 案例討論─以桃園敬鵬工廠火災為例 .................................................. 105. Ch. engchi. 第一項 案例背景 ............................................................................................ 105 第二項 搶救困境 ............................................................................................ 108 第三項 退避權適用之可行性 ........................................................................ 111 第五節 小結 .........................................................................................................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1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19 參考文獻.................................................................................................................... 124. V. DOI:10.6814/NCCU201901299.

(7) 圖目錄 圖 1 民國 95 年至 107 年消防人員因公傷亡及因公殉職人數統計圖.................... 2 圖 2 本文研究架構...................................................................................................... 5 圖 3 民國 95 年至 107 年消防人員因公傷亡及火災次數統計圖.......................... 67 圖 4 勞工退避權之五個基本內容............................................................................ 78 圖 5 桃園敬鵬平鎮二、三廠外觀.......................................................................... 106 圖 6 桃園敬鵬工廠外勤風管燃燒前狀態.............................................................. 107 圖 7 桃園敬鵬工廠排風管燃燒後之狀況.............................................................. 1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NCCU201901299.

(8) 表目錄 表 1 民法上自助行為及勞工退避權之區別.............................................................. 9 表 2 民法上緊急避難及勞工退避權之區別............................................................ 12 表 3 同時履行抗辯權及勞工退避權之區別............................................................ 16 表 4 退避權與其他給付拒絕權之比較.................................................................... 30 表 5 勞動部公告關於「公務人員」適用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規定之範圍........ 55 表 6 第九屆立法委員提案之消防法「消防人員退避權」相關條文草案.......... 115 表 7 消防人員退避權行使要件.............................................................................. 117. 政 治 大. 表 8 108 年 11 月 13 日增訂消防法第二十條之一「消防人員退避權」條文 .... 119. 立. 表 9 本文建議消防法第二十條之一修正草案對照表.......................................... 122.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 DOI:10.6814/NCCU201901299.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勞工退避權」一詞近年在我國引起廣泛的討論,尤以現代社會快速進步 發展下,勞工面對各式各樣的工作環境,其中不乏令人難以掌控的危險因子。 一般而言,勞工與雇主簽訂勞動契約,本有履行一定勞務之義務,違約者即可 能構成民法上之債務不履行,不但無法請求雇主給付薪資,甚至可能構成解僱 事由而工作不保1。然在現代勞動保護的要求下,雇主之職責已不若以往僅須交 付工作,而是必須負起照顧勞工生命財產安全的責任,面對危險工作環境的勞. 治 政 下,因而誕生了「勞工退避權」之需求。 大 立. 工,倘若得不到適當的安全保障,明智的自保方式即是遠離危險,在如是條件. ‧ 國. 學. 世界各國的勞工退避權意識行之有年,我國在 102 年修正的職業安全衛生. 法中,亦增訂了第 18 條第 2 項:「勞工執行職務發現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 ‧. 得在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形下,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全場所,並立即 向直屬主管報告」之規定,並於第 3 項要求雇主「不得對勞工予以解僱、調. y. Nat. sit. 職、不給付停止作業期間工資或其他不利之處分」,可謂勞工退避權的具體明. n. al. er. io. 文。然本條文在我國的運作,抑或是勞工退避權在世界各國發展的狀況,國內. i n U. v. 少有文獻探討,未能深入了解其實務運作方式及當前困境,遂引起筆者撰文之 動機。. Ch. engchi. 2015 年 1 月 20 日桃園市的新屋保齡球館火災2,以及 2018 年 4 月 28 日, 桃園市平鎮區的敬鵬工業平鎮三廠大火3,分別各造成 6 名消防員罹難,震驚全 國,為何受過精良訓練的消防員,會有多人同時殉職之憾事?除了提升現行危 險場所的管理措施,是否能有更積極的作為來保護這些面臨極高工作風險的打. 1 2. 3. 林佳和,給付拒絕權,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會訊,第 22 期,頁 14,2017 年 6 月。 監察院,高委員鳳仙、章委員仁香及江委員綺雯調查,為桃園市新屋區 104 年 1 月 20 日凌晨 疑似違建且無營業登記之亞洲保齡球館發生火警,消防局動員大批人力搶救,6 名年輕消防隊 員卻不幸殉職,突顯國內消防救災作業存有諸多問題等情乙案之調查報告,頁 1,2017 年 10 月。 聯合新聞網,桃園敬鵬大火殉職 6 勇消 5 人入忠烈祠,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3345448,最後瀏覽日 2018 年 11 月 23 日。 1.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0) 火英雄,社會產生了另一層的省思:是否也應賦予消防人員退避權?觀察歷年消 防統計資料,雖火災件數逐年減少,但消防人員因公傷亡的人數仍居高不下, 回首過去 13 年(98 年至 107 年)以來,更有 28 位消防人員因公殉職,惟令人震 驚的是,近 5 年就占了 22 位4,且死傷人數一次比一次嚴重。這代表現行體 制、法規似乎出了問題,不足以因應現代瞬息萬變的建築類型及火災型態,更 未能周延保障消防人員救災時的性命安全,或許「消防人員退避權」能成為困 境中的另一條出路。 180. 8. 160. 7. 140 120. 立. 100. 政 治 大. 6 5 4. 80. 0. 3 2 1. ‧. 20. ‧ 國. 40. 學. 60. 0. y. 因公傷亡(人). io. er. 因公殉職(人). sit. Nat.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107年. 圖 1 民國 95 年至 107 年消防人員因公傷亡及因公殉職人數統計圖. n. al. (來源:作者整理). Ch. engchi. i n U. v. 有鑑於此,立法院時代力量黨團及其他立委,在 2018 年起聯署推動消防 法修正草案5,擬將消防人員退避權的規範正式入法,然對於退避權之相關內 涵,如:行使主體及客體、時機與標準、方法與限制,甚至是行使後義務及違 法性判斷等,學說上相關文獻甚少。筆者希望能以本論文,嘗試分析其中利弊 得失與問題,並提出相應之解決方法,冀能在勞動保護的面向上建構消防人員 退避權的具體作法,提升救災救難的安全品質,保障所有消防人員的生命財產 安全。 4. 5. 內政部內政統計查詢網,消防員工傷亡慰問暨急難濟助,民國 95 年至 107 年, 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最後瀏覽日 2019 年 12 月 2 日。 中央通訊社,時力把關消防-新會期提災防法消防法修正,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808040025.aspx,最後瀏覽日 2019 年 11 月 29 日。 2.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針對勞工退避權之各面向進行探討,兼與各國制度進行分析比 較,並往消防人員退避權之概念進行延伸,了解其適用上之困境,進而提出解 決方案。本文具體目的如下: 一、探討勞工退避權之概念及內涵。 二、辨明退避權在勞動關係上之地位,以一般契約關係中之給付拒絕權為主 軸,兼論雇主之保護照顧義務,分析勞工自力救濟的權利保障內涵。 三、探討我國勞動法制上對於勞工退避權之退避權保護內涵、立法過程及發展 現況。. 政 治 大 之勞工退避權發展現況,並與我進行差異比較分析。 立. 四、比較分析國際法、區域聯盟,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以德國及中國大陸為例). ‧ 國. 學. 五、探討消防人員退避權之內涵,以勞工退避權為基礎,針對退避權行使之主 體及對象、時機與標準、方法與限制,以及行使後義務及違法性監督建立. ‧. 基本架構。. Nat. n. al. 一、文獻探討法. 第三節 研究方法. Ch. engchi. er. io. sit. 人員退避權適用之可能性,並提出具體檢討與建議。. y. 六、以桃園敬鵬工廠火災為例,分析該次災害背景與消防搶救困境,研討消防. i n U. v. 本論文以國內外學者對於勞工退避權的論述為出發,輔以專書、論文、 期刊、研究報告、判決等相關資料,並進一步分析消防人員在災害中運用 退避權之可行性,經綜合研究、分析並加以歸納整理得出結論。 二、比較分析法 參酌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國際法、區域聯盟,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以 德國及中國大陸為例)在勞工退避權議題的法制及實務現況,並與我國現行 制度做比較,針對其中相關及相異之處,分析優劣利弊,可作為未來推動 消防人員退避權立法之參考依據。. 3.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2)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本論文章節架構,以如下內容論述: 第一章,緒論:概述本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章節架構。 第二章,退避權在勞動關係之地位:本章先建構全文退避權之概念,以契約法 上之債務人給付拒絕權為出發,兼論雇主之保護照顧義務,探討退避權 之理論來源,進而從勞動關係中勞工之自力救濟權利描述退避權行使的 目的、方法及相關的權利義務,使研究方向能呈現完整之輪廓。 第三章,勞工退避權之發展:本章主要以探討分析退避權在法制規範上之發展 為主軸,先論述國際法及區域組織(以歐盟為例)之相關規定,並了解世. 政 治 大 關注我國勞動法上相關的法制發展、實行要件等作分析,並提出現行法 立 界其他國家(以德國及中國大陸為例)關於勞工退避權之發展現況,最後. ‧ 國. 學. 困境及建議。. 第四章,消防人員退避權之課題:先由公務員服從勤務指示義務進行論述,辨. ‧. 析其與退避權之關係,其次描述消防人員退避權的必要性,並以勞工退 避權為基礎,進而針對各項行使要件,如:行使主體及對象、時機與標. y. Nat. sit. 準、方法與限制,以及行使後義務及違法性監督等面向加以論述,建構. n. al. er. io. 完整的消防人員退避權體系。另以近年來最嚴重的消防人員殉職案例之. i n U. v. 一「2018 年 4 月 28 日桃園敬鵬工廠火災」為例,分析其消防搶救困. Ch. engchi. 境,並嘗試探討消防人員退避權在本案適用之可能性,進而提出具體的 檢討與建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對本研究提出整體性結論,並建議合宜的實務與立法修 正方向。. 4.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3) 退避權在 勞動關係中的地位 台灣 勞工退避權 之發展. 德國 中國大陸. 立. 政 治 大 消防人員 退避權之課題. 方法及 限制. 時機及 標準. 義務及 監督. ‧. ‧ 國. 學. 主體及 客體.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案例討論. engchi. i n U. v. 結論與建議. 圖 2 本文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5.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4) 第二章 退避權在勞動關係中的地位 第一節 一般契約關係中之給付拒絕權 在契約關係中之雙方當事人,基於契約之約定而履行各自的義務,當一方 未依債之本旨履行債務時,他方即得請求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然法律上賦 予當事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得拒絕給付的權利,本文所要探討的「勞工退避 權」即屬其中重要的一種。 「勞工退避權」一詞,係指勞工在面對緊急危難時,為自力救濟依法所能 主張的一種權利。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法亦賦予了勞工此項權利,該法第 18 條第. 政 治 大 止作業,並使勞工退避至安全場所。」第 2 項:「勞工執行職務發現有立即發生 立 1 項規定:「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雇主或工作場所負責人應即令停. 危險之虞時,得在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形下,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全. ‧ 國. 學. 場所,並立即向直屬主管報告。」第 3 項:「雇主不得對前項勞工予以解僱、調. ‧. 職、不給付停止作業期間工資或其他不利之處分。但雇主證明勞工濫用停止作 業權,經報主管機關認定,並符合勞動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上述規定即. y. Nat. sit. 屬勞工退避權的一種典型態樣,至於退避權的其他型態,本文將於之後章逐一. n. al. er. io. 詳述,以建構勞工退避權的明顯輪廓。. i n U. v. 觀察勞工退避權,雖然其核心本質是勞工自我幫助,但歸究其性質仍屬契. Ch. engchi. 約上「給付拒絕權」的一種態樣,而除了勞工退避權,我國民法上亦有多種給 予契約當事人拒絕給付的情況,如「自助行為」、「緊急避難」、「同時履行抗辯 權」及「其他給付拒絕權」等,均可與勞工退避權作比較觀察以茲區辨。本文 先以我國現行民法及相關規定,與職業安全衛生法上勞工退避權作對照,並分 別論述之。. 第一項 自助行為 「自力救濟行為」在民法上有正當防衛、緊急避難、留置權、拍賣取償等 規定,而「自助行為」亦為其中一種態樣6,其主要目的在給予受權力侵害之 6. 魏汝婉,自助行為作為阻卻違法事由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頁 17,2017 6.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5) 人,在不及受公權力的保護下,能自我保護、伸張正義的一種權力。 蓋現代法治社會中,國家有保護人民生活安全無虞之責任,人民亦有遵守 法律之義務,不允許恣意的以私人復仇或自力救濟行為解決紛爭,但當事態緊 急,國家公權力不及介入時,若不允許自力救濟,可能使當事人權益受損並難 以回復,有縱放犯罪之虞;又自助行為,雖有侵害法益情事,但在事態緊急情 況下所為的自力救濟,應尚為社會所接收,自應認其為可阻卻違法之事由7。. 民法中自助行為,具體呈現在以下條文: 第 151 條:「為保護自己權利,對於他人之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 治 政 損者,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以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援 大 立 助,並非於其時為之,則請求權不得實行或其實行顯有困難者為. ‧ 國. 學. 限。」. ‧. 第 152 條:「依前條之規定,拘束他人自由或押收他人財產者,應即時向法 院聲請處理。前項聲請被駁回或其聲請遲延者,行為人應負損害. y. Nat. io. sit. 賠償之責。」. er. 強制執行法第 5-2 條、第 132-2 條,亦針對上述自助行為作有如下規範:. al. n. v i n Ch 第 5-2 條:「有執行名義之債權人依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自行拘束債 engchi U 務人之自由或押收其財產,而聲請法院處理者,依本法規定有關 執行程序辦理之。 前項情形,如債權人尚未聲請強制執行者,視為強制執行之聲 請。」 第 132-2 條:「債權人依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拘束債務人自由,並聲請 法院處理,經法院命為假扣押或假處分者,執行法院得依本法有 關管收之規定,管收債務人或為其他限制自由之處分。」. 7. 年 6 月。 甘添貴,論自救行為之阻卻違法,政大法學評論,第 48 期,頁 36-37,1993 年 9 月。 7.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6) 而有關上述條文規範有關於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學說上多認為應有如下 構成要件8: 一、須為保護自己權利。 二、行為限於對他人之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 三、情事急迫而有實施自助行為之必要,且該行為未逾必要之限度。 四、若有對他人之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應即時向法院聲請。 五、需聲請未被法院駁回或遲延者。. 政 治 大 者雖均為當事人權利受到侵害,且都是面臨緊急情況有實施該行為之必要,但 立. 若將民法上「自助行為」的規定與「勞工退避權」作比較,應可發現其兩. 其性質仍多有相異之處,如下條列並以表格來區別其差異:. ‧ 國. 學. 一、自助行為之行為主體是自然人或債權人;勞工退避權的行使限於勞工. ‧. 本身。. sit. y. Nat. 二、自助行為所面對的形況是當事人為保護自己權利;勞工退避權所面對. n. al. er. io. 的情況是勞工發現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 i n U. v. 三、自助行為的行為方式係以對他人的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 Ch. engchi. 為主要手段;勞工退避權則主要在賦予勞工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 全場所的權利。 四、自助行為的限制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之援 助,並非於其時為之,則請求權不得實行或其實行顯有困難者為限, 二是權利保全的方式不得逾越必要之程度,若僅須押收財產即可,就 不得拘束人身自由,若非拘束人身自由不可,即不得進而加以傷害; 勞工退避權則僅單純是以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為限制。 五、自助行為的行為義務後,行為人須向法院報告;勞工行使退避權後則 8. 林誠二,民法總則新解─體系化解說(下),頁 404,2012 年 2 月,3 版。王澤鑑,民法總則, 頁 637-638,2016 年 8 月,修訂新版。 8.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7) 是必須向直屬主管報告。 六、自助行為的違法處理,是倘行為人向法院聲請被駁回或申請遲延者, 損害賠償責任;而勞工退避權則是由雇主面向觀察,由雇主證明勞工 濫用停止作業權,經報主管機關認定,並符合勞動法令規定者,雇主 得給予勞工不利處分。 表 1 民法上自助行為及勞工退避權之區別 對象. 民法上自助行為. 構成要件 行為主體. 政 治 大. 自然人或債權人. 為保護自己權利. 勞工. 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 之虞. 學 ‧. 勞工自行停止作業. 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 及退避至安全場所. 1.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關. 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 io. al. n. 機關之援助,並非於其. Ch. 時為之,則請求權不得. engchi. 實行或其實行顯有困難. sit. y. Nat. 對他人之自由或財產. er. 行為方式. ‧ 國. 立 面對情況. 勞工退避權. v. 形下. i n U. 者為限。 行為限制. 2.權利保全的方式不得逾 越必要之程度,若僅須 押收財產即可,就不得 拘束人身自由,若非拘 束人身自由不可,即不 得進而加以傷害。. 9.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8) 行為後義務. 向法院報告. 向直屬主管報告. 雇主證明勞工濫用停止作 違法處理. 向法院聲請被駁回或申. 業權,經報主管機關認. 請遲延者,損害賠償責. 定,並符合勞動法令規定. 任。. 者,雇主得給予勞工不利 處分。. 立. (來源:作者整理) 治 政 大.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自助行為及勞工退避權的違法判斷,均得由法院實體. ‧ 國. 學. 審查,但倘涉及雇主因而對勞工解僱、調職、不給付停止作業期間工資或其他 不利之處分,即應獲主管機關(勞動部)審查認定是否確有勞工濫用停止作業權. ‧. 之情事,並符合相關勞動法令,倘有違反者應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相關規定予以. sit. y. Nat. 罰鍰9,惟此行政機關之認定,對於法院並無拘束力。. al. er. io. 綜上,勞工退避權授予勞工能在緊急時刻自我幫助的權利,其性質與民法. v. n. 上自助行為類似,具體仍建構於勞工在危急時刻能及時保護自身安全之情形, 與自助行為仍屬有間。. Ch. engchi. i n U. 第二項 緊急避難 民法第 150 條第 1 項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 上急迫之危險所為之行為,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以避免危險所必要,並未逾 越危險所致之損害程度者為限」。同條第 2 項規定:「前項情形,其危險之發生 如行為人有責任者,應負損害賠償之責」。. 9.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18 條第 3 項規定:「雇主不得對前項勞工予以解僱、調職、不給付停止作 業期間工資或其他不利之處分。但雇主證明勞工濫用停止作業權,經報主管機關認定,並符 合勞動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另同法第 45 條規定,違反第 18 條第 3 項規定者,處新臺 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10. DOI:10.6814/NCCU201901299.

(19) 本條所稱的「緊急避難行為」,在法律性質上有學者有稱「放任行為」10, 指人民所遇之急迫危險,法律無從保護,只能任其發展之情形,故得為阻卻違 法事由之一,不負賠償責任。惟行使緊急避難行為,必以所遭遇之危險有「急 迫」者為限,其急迫之情形不可一概而論,但應以從嚴認定,避免有心者恣意 濫用,損害法秩序之平衡。 此外,緊急避難行為尚須遵守「法益權衡原則」,民法第 150 條第 1 項但書 定有明文:當事人所採取之避免危險行動,不能逾越危險所產生的損害程度, 一般而言係權衡所侵害之法益其重要性,不超過所欲保護之法益重要性為限, 即俗語稱不得「以砲擊雀」,藉以判斷實行緊急避難手段之必要性。又倘行為人. 政 治 大. 對於所欲躲避之危險有其責任,縱其實行緊急避難行為,仍應負法律上的損害. 立. 賠償責任(第 150 條第 2 項)。. ‧ 國. 學. 比較民法上「緊急避難行為」及職業安全衛生法所規定的「勞工退避權」, 可發現兩者之目的均在賦予當事人在緊急情況下能自力救濟、且免除當事人責. ‧. 任之權利,性質上有其相似之處,但其實兩者在要件上有明顯不同:. y. Nat. io. sit. 一、緊急避難的保護客體是自己或他人;而行使勞工退避權所欲保護的對. n. al. er. 象為勞工本身,不包含第三人。換言之,現行法並未允許勞工因他人. i n U. v. 執行職務有遭遇立即發生危險之虞,進而行使退避權。. Ch. engchi. 二、緊急避難所遭遇的危險情狀是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 急迫之危險,包含天災、人禍、及動物所致之危險,不限於第三人之 不法侵害;而勞工退避權所遭遇的是勞工執行職務發現有立即發生危 險之虞,一般而言是指勞工的工作環境或崗位。 三、實行緊急避難可採取的是為避免急迫危險所為之任何行為;而勞工退 避權僅限於勞工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全場所。 四、緊急避難行為之限制在於未逾越危險所能致之損害程度者為限,一般 而言需權衡所保護之法益及所侵害之法益孰輕孰重;勞工退避權則限 10. 王澤鑑,民法總則,頁 636-637,2016 年 8 月,新版。 11.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0) 於勞工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形下自行退避。 五、民法上緊急避難過當者,或對於危險之發生行為人有責任者,應負損 害賠償之責;而勞工退避權僅在雇主證明勞工濫用停止作業權,經報 主管機關認定,並符合勞動法令規定者,雇主得給予勞工不利處分。 上述緊急避難與勞工退避權之差異比較可簡單用下表整理: 表 2 民法上緊急避難及勞工退避權之區別 對象. 民法上緊急避難. 構成要件. 立. 勞工. 學. 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 體、自由或財產上急迫之 危險(包含天災、人禍、及 動物所致之危險,不限於. 執行職務有立即發生危險. ‧. 面對情況. ‧ 國. 行為主體. 勞工退避權. 政 治 大 自然人. 之虞. Nat 行為後義務. sit. n. 行為限制. al 何行為. Ch. engchi. er. io. 為避免急迫危險所為之任. 行為方式. y. 第三人之不法侵害). 勞工自行停止作業. v i及退避至安全場所 n U. 未逾越危險所能致之損. 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 害程度者為限. 形下. 無規定. 向直屬主管報告 雇主證明勞工濫用停止作. 違法處理. 避難過當、危險之發生. 業權,經報主管機關認. 行為人有責任者,應負. 定,並符合勞動法令規定. 損害賠償之責。. 者,雇主得給予勞工不利 處分。. (來源:作者整理) 12.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1) 值得一提的是,刑法中對於負有特別義務之人(如警察、消防人員),明訂 其行為不得主張緊急避難11,我國勞工退避權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中亦排除了公 務人員的適用12,但觀察上述之比較,可發現兩者在面對危險環境、採取手 段、行為限制等法定要件上多有不同,有論者認為緊急避難的行使須以利益權 衡為前提,則特別義務亦應屬利益權衡的一部分,雖國家賦予是類之人承受一 定風險之義務,但如果經利益權衡發現諸多情狀都對於行為人有利時,應可例 外給予有特別義務之人緊急避難的機會。舉例來說,如消防人員在搶救一場高 樓火災時,已將所有受困民眾安全疏散,但眼看高樓在熊熊烈火中已有坍塌危 險,此時是否仍應要求消防人員持續於高樓內搶救滅火,僅為保全受災戶之財. 政 治 大 對於上述案例,若僵化的解釋刑法第 24 條對於負有特別義務之人不得主張 立. 產,而不允許消防人員主張緊急避難而逃生呢13?. ‧ 國. 學. 緊急避難的文字,則易使義務人陷入兩難,如此對於現行法的操作明顯沒有彈 性且不盡人情,故有學者提出本條文在理解上,應可解釋為義務人僅不適用. ‧. 「一般緊急避難標準」,而非概括排除緊急避難之適用,特別義務僅「部分限 制」避難行為的行使14。然而本文以為,「退避權」一詞應較緊急避難之定義更. y. Nat. sit. 為廣泛,除積極行使退避行為外,尚包括某些情形下的不作為,例如拒絕在沒. n. al. er. io. 有適當防護裝備下進入極高風險的火場(又稱「拒絕危險工作權」)、拒絕返回. i n U. v. 持續發生爆炸的化學工廠(又稱「拒絕危險中復工權」);其次,與其大費周章. Ch. engchi. 的解釋刑法緊急避難的適用範圍,若能直接將退避權賦予此類特別義務之人, 並在某些行使要件上予以限縮,使義務人得以在特殊情況下主張退避權,而免 受不利待遇或制裁,應屬較為便捷且貼近實務的作法,除更能保護此等人員的 生命安全,在操作上亦較有彈性,應可作為未來立法之參考。 11. 12. 13. 14. 中華民國刑法第 24 條: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 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 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4 條規定: 「本法適用於各業。但因事業規模、性質及風險等因素,中央 主管機關得指定公告其適用本法之部分規定。」另參勞動部 103 年 09 月 26 日勞職授字第 1030201348 號公告「適用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規定之事業範圍」 ,本法排除公務人員保障法 第 3 條所稱之公務人員之適用,可資參照。 王玨,防御型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及其適用,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年 10 期,頁 84-85,2017 年 10 月。 林鈺雄,刑法總則:第九講-阻卻違法事由各論(下),月旦法學教室,第 21 期,頁 63, 2004 年 7 月。 13.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2) 第三項 同時履行抗辯權 在契約關係中,當事人雙方互相負有給付的義務,若一方拒不履行,且有 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未依債之本旨為給付,則構成民法上之債務不履行 15. 。例如以勞動契約為例,勞動關係本是屬於契約一種,若勞工違反契約履行. 義務、拒絕工作,則可能面臨領不到薪水、成立解雇,甚至承擔損害賠償之責 任16。然而,勞工在某些法定事由下,可繼續享有工資請求權,拒絕提供勞 務,其中一種態樣即是實行所謂的「同時履行抗辯權」。 民法第 264 條第 1 項規定:「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 政 治 大. 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務者,不在此限。」第 2. 立. 項:「他方當事人已為部分之給付時,依其情形,如拒絕自己之給付有違背誠實. ‧ 國. 學. 及信用方法者,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 有論者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為民法上誠信原則的最佳展現,意即此抗辯. ‧. 權的適用,應具體回歸誠實信用原則的觀察17。亦有學者認為,同時履行抗. sit. y. Nat. 辯,是雙務契約履行的牽連關係,基於公平原則的情況下,在他方提出對待給. al. er. :. n. 18. io. 付前,暫時阻卻己方的給付義務,是一種暫時性抗辯,並有如下三項成立要件. Ch. engchi. 一、須雙方互付對價關係之債務。. i n U. v. 二、須被請求之一方無先為給付之義務。 三、須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出給付。 而同時履行抗辯權在勞動關係中,必須以雇主沒有先盡到契約責任為前 提,最常見的案例即是雇主久無給付薪資,此時勞工可以拒絕工作,以督促雇 主盡速完成契約的給付義務。另外,倘雇主財力明顯惡化,依民法第 265 條之 15 16 17. 18.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下),頁 33,2017 年 8 月,二版。 林佳和,同註 1,頁 14。 阮富枝,同時履行抗辯權與遲延責任間之關係-探討最高法院五十年台上字第一五五○號判 例,月旦裁判時報,31 期,頁 53,2015 年 1 月。 王澤鑑,同註 10,頁 306。 14.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3) 規定:「當事人之一方,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之財產,於訂約後顯形減 少,有難為對待給付之虞時,如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出擔保前,得拒絕自己 之給付。」此即學說上所稱的「不安抗辯」,同樣可作為勞工拒絕提供勞務之權 利根據。 觀察同時履行抗辯權與勞工退避權之關係,可發現權利施行者都是契約之 一方當事人(在勞動契約中一方當事人即是指勞工),且係為保護自己利益而主 張,但仍可發現以下區別: 一、實行同時履行抗辯權所遭遇之情況是指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 事人未為對待給付時或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同時履行抗辯),或如他. 政 治 大. 方之財產,於訂約後顯形減少,有難為對待給付之虞時(不安抗辯),. 立. 契約一方得提出之此主張;而勞工退避權專指勞工執行職務發現有立. ‧ 國. 學. 即發生危險之虞而自行退避之情況。. 二、兩者雖同為契約之拒絕履行,但同時履行抗辯權是他方未為或難為對. ‧. 待給付,在勞動契約中即是指先有可歸責於雇主之情況,包含雇主未. Nat. sit. y. 盡保護照顧義務,此時勞工即可行使抗辯權,後者專指工作環境中所. n. al. er. io. 面臨立即性的危害而自行退避的權利,而不以可歸責於雇主為前提。. i n U. v. 三、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為方式是拒絕自己的給付,在勞動契約中即是勞. Ch. engchi. 工可拒絕提供勞務;而勞工退避權則是以勞工自行離開工作崗位為主 要手段。 四、實行同時履行抗辯的限制包含三種:一是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務者, 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民法第 264 條第 1 項但書),二是他方當事人已 為部分之給付時,如拒絕自己之給付有違背誠實及信用方法者,不得 拒絕自己之給付(民法第 264 條第 2 項),三是須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 提出擔保(民法第 265 條);而勞工退避權的實行則是以不危及其他工 作者安全情形為其限制。 上述同時履行抗辯權與勞工退避權之差異比較可簡單用下表整理:. 15.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4) 表 3 同時履行抗辯權及勞工退避權之區別 對象. 同時履行抗辯權. 構成要件. 勞工退避權. 契約之一方. 行為主體. 勞工. (或勞動契約中之勞工) 1.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 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 付時。 2.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 面對情況. 如他方之財產,於訂約. 執行職務有立即發生危險 之虞. 政 治 大 待給付之虞時。 立 得拒絕自己之給付. 勞工自行停止作業 及退避至安全場所. al. n. Ch. 之給付時,如拒絕自. engchi. y. 形下. sit. io. 之給付。. 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 er. 務者,不得拒絕自己. ‧. Nat. 1.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 2.他方當事人已為部分 行為限制. 學. 行為方式. ‧ 國. 後顯形減少,有難為對. i n U. v. 己之給付有違背誠實 及信用方法者,不得 拒絕自己之給付。 3.須他方未為對待給付 或提出擔保。. 行為後義務. 無規定. 向直屬主管報告. 16.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5) 雇主證明勞工濫用停止作 業權,經報主管機關認定, 違法處理. 行為人負違約責任. 並符合勞動法令規定者, 雇主得給予勞工不利處 分。. (來源:作者整理). 第四項 其他給付拒絕權 誠如前述在契約關係中之雙方當事人,應有依契約之約定而履行各自之義. 政 治 大 債務時,他方亦不得請求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如前述的「自助行為」、「緊 立 務,而法律上賦予當事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得拒絕給付的權利,縱一方未履行. ‧ 國. 學. 急避難」或「同時履行抗辯權」等。. 除上述三種情況,亦有某些特殊情形是勞工可以主張拒絕給付的。例如在. ‧. 勞動關係中,如雇主並未先行違反契約義務,而是基於勞工的義務衝突,考量. y. Nat. 雇主所得利益或勞工的良心信仰,進而判斷無法提供勞務,且無可期待其依約. io. sit. 履行的情況,法律上亦賦予其拒絕給付的權利19,如本文所欲討論的「勞工退. er. 避權」即是屬於此種類型。. al. n. v i n Ch 此外,勞工得否在「例假日拒絕工作」 e n g c,亦是經常受人討論的勞工給付拒絕 hi U. 權的問題。例假日在語意上,有「依例放假」或「依通例或習慣應放假」的涵 義,我國勞動法在定義上應屬「例行性的假日」20。參勞動基準法第 36 條第 1. 項規定:「勞工每七日中應有二日之休息,其中一日為例假,一日為休息日。」 可見我國並無如歐陸國家般強制規定例假日為週日,亦即對於企業主安排勞工 出勤來說,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例假日的本旨在於:使勞工在連續而規律的勞 動中能獲得中斷,而有適當的調劑與放鬆,以維繫身心之健康。而依此概念來 說,例假日休息的勞工,若雇主指示上班出勤,是否得依法拒絕工作?. 19 20. 林佳和,同註 1,頁 14。 蔡志芳,論例假日的時空法則,頁 3,2016 年 9 月。 17.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6) 依勞動基準法第 40 條第 1 項規定:「因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雇主認有 繼續工作之必要時,得停止第三十六條至第三十八條所定勞工之假期。但停止 假期之工資,應加倍發給,並應於事後補假休息。」第 2 項:「前項停止勞工假 期,應於事後二十四小時內,詳述理由,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備。」參前述條 文,應可發現我國勞基法對於例假日的概念是:原則上不得出勤,但例外因天 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雇主認為有必要時,得指示勞工出勤。」此等例外,學 者認為應限於為避免對公眾或大三人造成重大法益損害,或基於為防止雇主刻 官生產上所不能預期之損害為限,要件上應限於客觀且臨時,而非頻繁或可預 見之情況。倘雇主行使指示權要勞工於例假日出勤,必須要通過合法性、合理. 政 治 大. 性及衡平性之檢驗,否則勞工自得拒絕工作21。. 立. 學. ‧ 國. 第二節 勞動關係中雇主之保護照顧義務 第一項 保護照顧義務之發展. ‧. 古典的勞動關係,源自於羅馬法時代,此時代的法律關係建立在勞動者將 自身濤動力出租予他人,建立所謂「勞務租賃」關係,其勞動類型多以低下階. y. Nat. io. sit. 層純粹勞動付出為大宗22。後進入西元八、九世紀日耳曼時期,上述租賃關係. n. al. er. 逐漸演變為雇主及受僱人、強調身分的主從關係,並以忠勤義務及階級關係維. i n U. v. 繫雙方關係。惟法國大革命後發生劇烈轉變,隨 1804 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人. Ch. engchi. 性尊嚴受全面重視,人與人之間由主從關係轉變為對等的債權債務契約關係, 並逐漸形成現代「僱傭契約」(Dienstvertrag)的原型23。 然此勞動關係,因現代發展,逐漸受到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之影響,有產 階級透過掌握手中大量資源,以機械化生產方式,賺取更多資金,並強勢透過 擇定勞動契約締約人的優勢,使只能提供勞動力的無產階級不得不屈服,只能 為生計、家庭而繼續維繫此不平等關係,此時雇主擁有強勢的指揮監督權,與. 21. 22 23. 林佳和,例假日休息原則與工作例外,台灣法學雜誌,第 321 期,頁 181-182,2017 年 6 月。 黃越欽、黃鼎祐,勞動法新論,頁 34,2015 年 9 月,第 5 版。 郭敏慧,論民法第四八三條之一僱佣人保護義務—以事前保護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 碩士論文,頁 6,2019 年 1 月。 18.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7) 受僱人的主從關係越發明顯,此與當初民法上典型「僱傭契約」的精神本旨日 行漸遠,強調雇主與受僱人自由訂立的平等契約,實質難以維持24。 是以,現代勞動契約為改善居於劣勢地位勞動者之地位,並調整受僱人在 契約地位上的實質不平等,引入社會主義之色彩,以國家之力將一系列保護勞 工的規定加入公法保護規範,諸如社會保險、集體勞動法、團體協約等,藉以 提升勞工在締約時的實質競爭力25。我國在 1999 年修正民法時,為適應現代社 會環境變遷,增訂民法第 483 條之 1 明訂:「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 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可謂雇主「保護照顧 義務」的具體化規定,其立法說明中提及:「基於社會政策之理由,德國及瑞士. 政 治 大 用人對於受僱人負保護義務之規定。而在民生主義立法政策下之我國民法,獨 立 各國(參考德國民法第六百十八條、瑞士債務法第三百三十九條)多設有使僱. ‧ 國. 學. 付闕如。為了受僱人週全之保障,尤有增訂必要,爰增訂本條規定。本條所謂 「服勞務」,除指勞務本身外,尚包括工作場所、設備、工具等有使受僱人受危. ‧. 害之虞之情形。」是以,透過我國增訂民法第 483 條之 1,大幅提升勞工在工 作中之保障,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sit. y. Nat. io. er. 我國民法雖將僱用人之「保護照顧義務」(日本稱「安全配慮義務26」)予以 明文規定27,學界也發表有諸多看法見解,但對於該義務在用語並未統一,有. n. al. Ch. i n U. v. 如「保護義務」或「保護照顧義務」等,茲簡略比較如下: (一)保護義務. engchi. 此說學者主張,民法第 483 條之 1 所稱僱用人對於受僱人在工作上提供其 有關生命、身體、財產之相關預防措施,以「保護義務」稱之最為恰當,本條 立法理由中亦提及:「基於社會政策之理由,各國多設有使僱用人對於受僱人 負保護義務之規定。而我國民法,獨付闕如。為了受僱人週全之保障,爰增訂. 24 25 26. 27. 黃程貫,勞動法,頁 5-7,1997 年 10 月,修訂再版。 王松柏,勞動契約,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 48-52,2005 年 5 月。 張國璽,日本安全配慮義務法理之形成與發展—兼論我國民法第四八三條之一之規定,國立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6,2005 年 7 月。 徐婉寧,論僱用人保護照顧義務之具體內容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頁 9,2012 年 10 月。 19.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8) 本條。」是援用「保護義務」一詞最符民法第 483 條之 1 之本旨28。亦有學者 認為,雇主對於勞工保護的義務,乃是基於勞動關係所生的特別義務,而其範 圍甚廣,除勞動者之生命、身體、健康,尚包括如精神上自主權、個人職業尊 嚴、地位、隱私權、意見自由、集會結社權等有關勞工人格權上的各種利益, 其相關規定並具體形諸於我國勞動基準法及職業安全衛生法,其有關雇主保護 勞工之條文29。 (二)保護照顧義務 此說學者認為「保護義務」(Schutzpflicht)乃「保護照顧義務」 (Fürsorgepflichen)之一環,保護照顧義務之範疇應包含「勞工之生命、身體及. 政 治 大. 健康」、「勞工人格權」、「勞工資料保護」、「勞工財產利益」及「憲法上的勞動. 立. 保護」等多面向之保護,民法第 483 條之 1 僅在描述單純有關「勞工之生命、. ‧ 國. 學. 身體及健康」之僱用人保護責任,其範疇自不能與傳統上稱「保護照顧義務」 之定義相比擬30,並有認為「保護照顧義務」,應包含保障受僱人生命、健. ‧. 康、與財產上之義務31,其面向涉及勞動者之人格權、財產權及經濟上地位,. sit. y. Nat. 範圍較單純「保護義務」為廣泛32。. er. io. 綜上,雖各學說提出不同之討論,但具體仍以要求僱用人對於受僱人之生. al. v i n Ch 產權,其概念對於勞工整體的保障較為周詳,本文認為較符合保障勞工之本 engchi U n. 命、身體提供照顧,而其中以學者提出之「保護照顧義務」,更涵蓋受僱人之財. 旨,故後續討論將以「保護照顧義務」進行討論。. 我國以民法第 483 條之 1,作為保護照顧義務的具體化規定,惟觀察該條文 內容:「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 形為必要之預防。」似十分抽象且無法明瞭其內涵,例如雇主如何違反保護照 28. 29 30. 31. 32. 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頁 31-34,2002 年 3 月;黃立主編(郭玲惠執筆),民法債編各論 (上),頁 558,2002 年 7 月;黃茂榮,債法各論(第一冊),頁 213-214,2003 年 8 月。 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頁 94,2018 年 8 月,修訂 11 版。 劉士豪,勞動契約雙方當事人之權利義務,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 122-123、127-128,2005 年 5 月。 王澤鑑,雇主未為受僱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頁 249,1979 年 6 月。 黃越欽,論勞動契約,民事法律專題研究,第 3 期,頁 30-33,1986 年 4 月;黃越欽、黃鼎 祐,同註 22,頁 292-298。 20. DOI:10.6814/NCCU201901299.

(29) 顧義務、要到什麼程度才算違反該義務等,若無法特定其內容,將使受僱人無 法在法律上具體主張,致使本條文規範在保護受僱人的宗旨上流於形式。 對此,目前針對保護照顧義務的內容,目前多透過學說討論及實務判決的 累積來逐漸充實其內涵。學說上有認為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令,係國家以公法 上之強制力,要求雇主應盡到保護勞工生命、身體、健康等義務,屬強行法規 定不能恣意排除,對於形成勞動契約有重要影響,故理應成為雇主依誠信原則 所生的保護照顧義務之內容33。亦有學者認為,職業安全衛生法規除具公法上 之效力,亦應成為勞動關係中雇主履行保護照顧義務之最基本內容34。此外, 有學者指出,若雇主未依職安相關法規提供勞工相關的預防措施,此時勞工即. 政 治 大. 有履行請求權,此公法上義務即成為雇主保護照顧義務的具體化35。. 立. 實務上,針對適用職安法的勞工,基本上是肯認可由職業安全衛生的相關. ‧ 國. 學. 規定,具體推知保護照顧義務的內涵,有實務判決提到:「依僱傭契約,雇主對 於員工負有維護其工作安全之附隨義務,是以勞工安全衛生法等相關法令,均. ‧. 明定雇主應提供安全良好工作環境及設備予員工,並明定各該環境及設備之標. sit. y. Nat. 準36。」但針對不適用職安法的勞工,實務上雖不能直接援引職業安全衛生法. io. er. 規作為判斷基準37,但對於是否違法民法第 483 條之 1 的保護照顧義務,仍以 相關法令作為重要參考38。. al. n. v i n C 條之 綜上,因為透過民法第 483 h e 1n之抽象條文理解保護照顧義務實為困 gchi U. 難,我國學說及實務39多半肯認以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令之規定,來建構保護 照顧義務的具體標準。換言之,以雇主是否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令規定,具體 判斷是否違反保護照顧義務40。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黄程貫,同註 24,頁 380。 林更盛,承攬關係中職災補償責任—最高法院九十年度台上字第九四八號評釋,台灣本土法 學雜誌,第 34 期,頁 73,2002 年 5 月。 郭玲惠,勞動契約法論,頁 82,2011 年 9 月。 參臺北地方法院八十九年度勞訴字第六十六號判決。 參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七年度勞上字第四號判決、臺北地方法院九十三年度勞訴字第 三十七號判決。 徐婉寧,民法第四八三條之一之研究-以我國實務見解及日本法為素材,政大法學評論,第 138 期,頁 254,2014 年 9 月。 如臺北地方法院 91 年度勞訴字第 157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92 年度勞上字第 8 號判決。 徐婉寧,同註 38,頁 249。 21.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0) 第二項 保護照顧義務之內涵 如前項所述,囿於民法第 483 條之 1 的抽象規定,若無法特定其內容將使 雇主落實保護照顧義務流於空泛。我國在民法第 483 條之 1 修正前,針對勞工 保護、勞工安全衛生的相關規定,散見於工廠法及其施行細則、礦場法、工廠 檢查法(現為勞動檢查法)、工廠安全及衛生檢查細則中,其中對於勞工職業災 害的預防已有諸多細節性規定,然為更全面強化勞工在職業安全衛生上之保 障,遂於 1974 年制定了勞工安全衛生法,並在 2013 年更名為「職業安全衛生 法」41,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各行各業。此職安法在學說及諸多實務42上,多肯認. 政 治 大 體化範圍,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台北地方法院 91 年勞訴字第 157 號判決提 立 其得以公法規範轉化為私法契約內容,自然對於雇主的「保護照顧義務」的具 43. 及:「此等保護義務之具體內涵則可由相關之法律或行政規則探求」,足見實務. ‧ 國. 學. 判決經常援引雇主違反該法,進而闡述未盡保護照顧義務之情形44。. ‧. 事實上,保護照顧義務的內涵即應包含勞工執行職務中所遭遇的各種態. y. Nat. 樣,而單以「職業安全衛生法」所規定的內容,並不足以涵蓋保護照顧義務之. io. sit. 整體,僅能作為該義務的具體化參考規定。惟本文為能聚焦在「勞工退避權」. n. al. er. 牽涉保護照顧義務的本質,此處僅以我國 2013 年修法後之「職業安全衛生法」 之規定為主要探討目標。. Ch. engchi. i n U. v. 民法第 483 條之 1 明文規定課予僱用人對於受僱人之生命、身體、健康, 有預防其受危害之義務,是以應將重點聚焦在事前督促雇主為預防之措施。是 針對職業安全衛生法牽涉保護預防措施的條文作整理,可大致分為「安全衛生 設施」及「安全衛生管理」等兩大類,整理如下: 一、安全衛生設施 學說上對於「安全衛生設施」一詞,有學者提出其定義應包含防止意外事. 41 42 43 44. 林豐賓,勞工安全衛生法概論與實務,頁 3,1998 年 9 月。 如台北地方法院 91 年勞訴字第 157 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 92 年勞上字第 8 號判決。 徐婉寧,職業安全衛生法之現況與展望,萬國法律,199 期,頁 72,2015 年 2 月。 張國璽,同註 26,頁 172-173。 22.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1) 故發生、追求人類心理及生理之完全健康,以設置相關有形(設備)及無形(措施) 等方法來保障勞動者的職業安全45。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6 條規定,雇主應有 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施」,以及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勞工健康保護措 施」,具體內容如下: (一)安全衛生設施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 「雇主對下列事項應有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 1.防止機械、設備或器具等引起之危害。. 政 治 大. 2.防止爆炸性或發火性等物質引起之危害。. 立. 3.防止電、熱或其他之能引起之危害。. ‧ 國. 學. 4.防止採石、採掘、裝卸、搬運、堆積或採伐等作業中引起之危害。 5.防止有墜落、物體飛落或崩塌等之虞之作業場所引起之危害。. ‧. 6.防止高壓氣體引起之危害。. 7.防止原料、材料、氣體、蒸氣、粉塵、溶劑、化學品、含毒性物質或缺氧空. y. Nat. sit. 氣等引起之危害。. n. al. er. io. 8.防止輻射、高溫、低溫、超音波、噪音、振動或異常氣壓等引起之危害。 9.防止監視儀表或精密作業等引起之危害。. Ch. engchi. i n U. v. 10.防止廢氣、廢液或殘渣等廢棄物引起之危害。 11.防止水患或火災等引起之危害。 12.防止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引起之危害。 13.防止通道、地板或階梯等引起之危害。. 14.防止未採取充足通風、採光、照明、保溫或防濕等引起之危害。」 (二)勞工健康保護措施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6 條第 2 項規定: 「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 45. 林豐賓,同註 41,頁 36。 23.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2) 1.重複性作業等促發肌肉骨骼疾病之預防。 2.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之預防。 3.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4.避難、急救、休息或其他為保護勞工身心健康之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職場暴力時有所聞,尤以服務業、醫療業等為盛, 在「服務至上」的宗旨下,該等從業人員第一線面對顧客時,偶遇突發的暴力 行為實不可不防,雇主應注意員工執行職務時之風險(關係預防),並應對於勞 工在執行職務時提供必要的保護照顧義務46。因此,職業安全衛生法在 2013 年修法時,在該法第 6 條第 2 項第 3 款,增訂了雇主對於「執行職務因他人行. 政 治 大 業及服務業迭傳勞工遭暴力威脅、毆打或傷害事件,引起勞工身心受創,爰增 立 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義務,其立法說明提及:「鑑於近年醫療. ‧ 國. 學. 訂第三款,要求雇主對於勞工因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可能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 侵害行為應採取預防之必要措施,例如危害評估、作業場所動線規劃、保全監. ‧. 錄管制、緊急應變、溝通訓練及消除歧視、建構相互尊重之行為規範等措 施。」此規定在 2013 年以前之舊法(勞工安全衛生法)並未提及,此次修法可. y. Nat. er. io. sit. 謂對服務業從人員的一大保障提升。. 勞動部為能明確指引雇主對於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之勞工提供事前預防. n. al. Ch. i n U. v. 措施,訂有「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其內容提及:「身心健康之職. engchi. 業安全衛生危害,傳統上以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及人因性等四大類為主, 惟近年來,勞工於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利用職務或地位上的優勢予以不當之 對待,或遭受顧客、服務對象、其他相關人士之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 威脅等霸凌或暴力事件,致發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甚而危及性命等。此等 不當行為,對於受害之勞工不僅涉及安全健康、人權問題,也涉及組織效率問 題,進而影響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此類受國際關注之職場暴力危害被歸類為社 會環境因子引起之心理危害。」由此可見,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6 條第 2 項第 3 款之「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此「他人行. 46. 沈育霖、吳章甫,職業安全衛生法雇主一般責任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研究計畫,頁 18,2014 年 6 月。 24.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3) 為」應包括雇主、主管、同事、服務對象或其他第三方之不法侵害行為。 二、安全衛生管理 職業安全衛生法上對於雇主安全衛生管理的要求,包含有如安全衛生人員設 置、工作守則訂定(靜態),亦有如辦理教育訓練、法令宣導等(動態)措施,更進一 步要求雇主注意如母性保護等相關規定47,整理如下:. (一)設置安全衛生組織及人員(職安法第 23 條第 1 項)。 (二)制定安全衛生守則(職安法第 34 條第 1 項)。 (三)施以必要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職安法第 32 條)。. 政 治 大 (四)宣導安全衛生相關法令(職安法第 33 條)。 立. ‧ 國. 乳女性特別保護(職安法第 30、31、50 至 52 條)。. 學. (五)母性保護:如禁止女性深夜工作(職安法第 49 條)、分娩、流產、妊娠及哺. ‧.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聯合國 1979 年公布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 y. Nat. sit. 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n. al. er. io. 簡稱 CEDAW),已於民國 100 年 6 月 8 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其施行法,該條約. i n U. v. 正式具內國法效力,另參考 2000 年國際勞工組織修正公布之第 183 號公約(又. Ch. engchi. 稱「母性保護公約」),故職業安全衛生法於民國 102 年修法中,在安全衛生管 理方面,針對母性保護列為修正重點之一。其修正總說明提到:「兼顧母性保護 與就業平權,修正女性勞工之母性保護規定:刪除一般女性勞工禁止從事危險 性或有害性工作之規定;修正妊娠中或分娩後未滿一年之女性勞工,禁止從事 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之種類及範圍;增訂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業,雇主應對 有母性健康危害之虞之工作,採取危害評估、控制及分級管理措施;對於妊娠 中或分娩後未滿一年之女性勞工,應採取工作調整或更換等健康保護措施。」 足見此次修法對於女性於職場之勞動保障,有顯著提升。 藉由整理上述職業安全衛生法關於「安全衛生設施」及「安全衛生管理」 47. 徐婉寧,同註 43,頁 69。 25.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4) 的規定,加上近年我國學說及實務均肯認職安法之規範應可作為雇主保護照顧 義務中之參考指標,有關民法第 483 條之 1 所提雇主對於受僱人之生命、身 體、健康所應作到的「保護預防措施」義務,已可大致上窺見其輪廓。 此處應予說明的是,雇主「保護照顧義務」與「勞工退避權」之間的關 係,應可理解為:「雇主未履行保護照顧義務,乃是勞工得以行使退避權的其中 一種情形」。此處可觀察民法第 483 條之 1 之條文:「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 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以及勞工退 避權在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18 條之規定:「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雇 主或工作場所負責人應即令停止作業,並使勞工退避至安全場所。勞工執行職. 政 治 大 作業及退避至安全場所,並立即向直屬主管報告。」比較兩者應可明顯發現, 立 務發現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得在不危及其他工作者安全情形下,自行停止. ‧ 國. 學. 前者描述之重點在於賦予雇主事前保護預防之義務,後者關注的是工作場所的 立即危險,實行上並不以雇主可歸責為前提。而當雇主不論是違反法令、疏於. ‧. 執行職安法規上的預防措施等任何原因,構成違反保護照顧義務之具體要件, 致使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職安法除賦予雇主有疏散勞工之義務,更. y. Nat. sit. 使勞工擁有「自行停止作業及退避至安全場所」之權利,且免受一切不利待. er. io. 遇。是雇主保護照顧義務之內涵,實與勞工退避權有密不可分之關係。. n. al. 第三項. v i n Ch 違反保護照顧義務之法律效果 engchi U. 有關雇主違反保護照顧義務時,此時未必已造成勞工生命、身體、健康之 損害,故其違反之法律效果,深深影響勞工此時能在法律上具體主張的權力為 何。多數學者認為,倘雇主違反民法第 483 條之 1,受雇人自得依民法第 227 條,請求債務人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倘進一步侵害受雇人之人格權,更 可依民法第 227 條之 1,請求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48。 而「保護照顧義務」的性質認定,究竟是「附隨義務」、「從給付義務」或 48. 林誠二,同註 28,頁 31;黃立主編(郭玲惠執筆),同註 28,頁 560;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 (中),頁 26,2002 年 10 月;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頁 86,2003 年 2 月;黃 茂榮,同註 28,頁 214。 26. DOI:10.6814/NCCU201901299.

(35) 是「主給付義務」,學說上多有爭議,其區辨的實益在於:除損害賠償外,勞工 可否依民法第 264 條,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提供勞務。本文將相關學 說討論整理如下: 一、附隨義務說: 此說認為民法第 483 條之 1 乃是雇主的附隨義務,而非勞工服勞務的對待 給付義務,理論上不能行使同時履行抗辯,僅得於違反義務時就其損害依債務 不履行之規定請求賠償49。但考量雇主應善盡保護勞工的責任,倘有未盡之情 事,有學者主張縱理論上無同時履行抗辯權之適用,但此二債務實質上有牽連 性,應許勞工類推適用民法第 264 條,拒絕提供勞務50;亦有主張參考德國民. 政 治 大. 法第 273 條「債權給付留置權」之法理51,使勞工可主張因雇主未盡協力義. 立. 務,致勞工給付不可能,進而適用民法 234 條及 487 條受領遲延之規定,構成. ‧ 國. 學. 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給付不能,依民法第 225 條,除勞工不用提供勞務,並仍 享有工資請求權,且得拒絕提供勞務52。亦有論者認為,如雇主未遵守勞動保. ‧. 護法令,違背其保護照顧勞工的附隨義務,到達明顯重大程度,應從勞動契約. y. sit. 。另我國實務54及日本法上針對「安全配慮義務」(類似於我國的「保護照顧. io. er. 53. Nat. 本旨為出發,推導出雇主應有保護照顧義務,勞工自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義務」)實務判例55,亦認為其為附隨義務的一種,併予敘明。. n. al. 二、從給付義務說:. Ch. engchi. i n U. v. 此說學者認為,基於附隨義務僅在輔助時實現債權人的給付利益,非屬對 待給付,故不能主張同時履行抗辯。然而,雇主仍有基於誠信原則,產生對受 僱人的「社會安全義務」,為法律上的「特別結合關係」,具有獨立請求之必要 49. 50. 51. 52 53 54 55. 林誠二,僱用人違反僱傭契約中保護義務之法律效果,台灣法學雜誌,第 292 期,頁 130, 2016 年 3 月。 林誠二,論勞工服勞務受害之賠償請求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5 期,頁 126,2000 年 10 月;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頁 33-34,2002 年 3 月。 德國民法典第 273 條第 1 項有關留置權之規定:指債務人基於同一債之關係,對債權人享有 已屆清償期之請求權時,除債之關係另有規定外,債務人可在獲得其應得之給付前,拒絕履 行給付。 劉士豪,同註 30,頁 122-126。 林佳和,同註 1,頁 14。 臺灣台北地方法院 89 年勞訴字第 66 號判決。 張國璽,同註 26,頁 175。 27. DOI:10.6814/NCCU20190129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 To introduce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as a reference tool for designing a school- based writing programme to facilitat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Using this formalism we derive an exact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of two-dimensional grav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ing coupling constant that governs the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is generally said to be the right of the child, as opposed to the right of the parent. • In other words the child has the right to see and to hav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