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十一章 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十一章 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十一章 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第一節 當代社會變遷 一、社會型態的改變 (一)人口與族群 1.人口成長情形

1945年,臺灣約600萬人

中央政府遷臺,100多萬

人來臺

戰後嬰兒潮

2016年9月,全國人口達2327萬人

家庭計畫

成效

1964年

開始提倡

1951年

49.9

1971年

25.64

兩個孩子恰恰好

2010年

2.1

臺灣總生育率的變化

(2)

2.少子化與高齡化

提供育嬰假、生育及托育津貼等配套措施

鼓勵生育

少子化

高齡化

晚婚、單身比例增加 ↓

生育率下降

(男多於女) 死亡率降低、平均壽命提高 ↓

老年人口增加

政府政策

3.多元族群

戰後:四大族群

福佬人

(人最多)

客家人

原住民

中國大陸來臺的

近年:多元發展

新住民

(外籍、中國大陸 籍配偶)

外籍勞工

(3)

(二)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遷 1.工業化與都市化 與工業設廠位置關係密切 時 間 工業設廠地 人口集中地

工業發展初期

農村、小村鎮 農村(農村勞動力)

1960年代中期

加工出口區、

大城市附近

工業都市

1970年代以前

臺北、臺中、高雄都會區

1970年代以後

大都市鄰近市鎮

(製造業集中地)

城鄉差異與區域差異

城鄉差距

區域差異

1.經濟發展快、企業總部 →都市稅收和資源多於鄉村 2.政府重視都市建設 →生活機能、公共服務佳 北部發展較快

臺灣人口密度圖

(4)

2.家庭結構改變與兩性平權

家 庭

型 態

1.都市:三代同堂→小家庭為主

2.農村:青壯人口外移→人口老化

3.男主外女主內→雙薪家庭

新課題:幼兒托育、隔代教養、老人安養、單親家庭

1.背景:女性教育程度提高、進入

職場、經濟自主

2.1970年代起的婦女運動

→法律保障男女平權

職場上性別歧視已有相當改善

男 女

地 位

(5)

3.中產階級茁壯

早期

1970年代以後

律師、會計師、醫師

(專業人士)

私人企業中高階主管

研究人員

新興中產階級是推動臺灣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社會走向開放 (一)思想言論的自由 1.報禁解除與媒體開放 報禁限制 1947年下令限制報紙張數 1952年修正〈出版法〉限照、限張、限印 報禁解除 時間:1988年 影響:報社家數、報紙張數明顯增加 衝擊:網路資訊發達,民眾閱報率降低

(6)

廣電媒體開放 電視台 A.早期的老三臺 成立時間 1962年 1969年 1971年 名稱 臺視 中視 華視 隸屬單位 臺灣省政府 中國國民黨 教育部 國防部

臺灣第㇐家電視公司-臺視誕生

B.多元開放 a.時間:1990年代 b.政策:開放有線電視和第四家無線電視臺(民視)成立 廣播方面:無線電臺頻道大量開放

1993年,臺灣出現了第㇐家

有線電視臺--TVBS

(7)

2.禁書與禁歌 圖書、雜誌 查禁理由: A.違反基本國策、公益良俗、混淆視聽者 B.作者背景有疑 解禁: A.解嚴後審查工作由警備總部移交新聞局 B.1999年出版法廢止,言論及出版更多元開放 流行歌曲 查禁理由:除政治因素外,包括靡靡之音、歌詞粗俗 涉嫌妨害社會善良風俗 解禁:解嚴後,新聞局開放部分禁歌公開演唱 (二)從「說國語」到「母語教學」 1993年起政府陸續推動 1.引進中華文化 2.學校禁說方言母語 去日 本化 本土 化

國語推行運動

母語、鄉土教育

鄉土

教育

國小:鄉土教學活動

國中:認識臺灣

(8)

(三)生活中的改變 1.出國旅遊 戒嚴時期: 嚴格管制出入境僅限商務、考察、留學 1978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 解嚴後:赴中國大陸觀光的限制逐漸放寬 2.髮禁、舞禁

◆1980年代放寬髮禁,

2005年正式宣布解除

◆1986年臺北、高雄舉辦

學生舞會

◆ 髮 禁 : 1970 年 代 初 加

強取締奇裝異服、長髮

◆ 舞 禁 : 只 能 偷 偷 在 屋

(9)

三、多元訴求的社會運動 1.背景:1980年代 人民教育水準提高 國外思潮引進自主意識提高 2.關鍵:1988年制定《集會遊行法》人民可合法遊行示威 ,爭取權益 3.類別:

族群意識覺醒

追求社會公義

婦女運動、勞工運動、原住民 運動、客家運動、農民運動 消費者保護運動、環保運動 、無住屋者運動、開發爭議 、土地徵收問題 第二節 教育與文化發展 一、教育發展 (一)教育機會的擴充 1.國民義務教育 二戰後的教育 沿襲日治時期的六年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就學率80% 小學畢業升學須報考初中 1968年後 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 初中改稱國民中學 女性讀中學比率大增

1943年開始

(10)

2.中等教育 二戰後:中學從日制的四年改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1960年代末期:擴展技職教育,積極設置高職 高中學生 高職學生 1960年代末 60% 40% 1980年代初 30% 70%

有助於勞動力質和量的強化

3.高等教育 擴充高等教育 設立新公立大專院校 中國大陸學校在臺復校 (清華、輔仁、東吳……) 開放私人興學 早期大學錄取率仍相當低

(11)

(二)教改運動與後續發展 1.多元化改革的展開 適性教育 多元化 因材施教 1.高中職學生比例調整為 5:5 2.增加公立高中數量 1.早期為國立編譯館統一編寫 2.1995年起開放民間出版商遵循課 程綱要編寫教科書一綱多本

1994年「四㇐○教育改革聯盟」+政府成立相關單位

教育部 公布課程綱要 民間出版社 聘請作者編寫 國立編譯館 進行審查 學校老師選書

政府政策

教育體制

1.增加中小學經費 2.增設大學: 新設國立大學 鼓勵設私立大學、專科及 技術學院升格科技大學 教學品質、學生素質下化 2001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 整合國中、國小教學

(12)

2.入學考試的變革

1994年陸續實施

大學甄試入學、申請入學

2002年

學測、指考取代大學聯考

2001年

國中基測取代高中聯考

2014年

十二年國教破除明星學校?

二、文化發展

(13)

(一)中華文化的引進(1945~1950年)

戰後初期

國語政策

廢止報刊

日文欄

1948年

臺灣文學

論戰

政府遷臺

中華文化

為主流

主張臺灣

文學合流

中國文學

主張臺灣文學

的特殊性

來自中國 大陸作家 臺籍作家 (二)反共的年代(1950~1960年代) 1.反共文學

政府遷臺

取締禁歌、

禁書

1950年代

軍中文藝

戰鬥文藝

代表作 姜貴《旋風》 王藍《藍與黑》 具有濃厚的 反共色彩

(14)

1962年

中國文化基本

教材列為高中

國文必修

1966年

中華文化

復興運動

民族精神教育成為

教育發展重點

文化

大革命

2.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3.西方文化流行 背景:冷戰期間,美國為我最重要盟友 媒介:文化交流與美軍電臺 影響: 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風行一時 西方現代主義傳入臺灣 A.美術創作抽象畫 B.文學創作如白先勇的台北人

(15)

4.中西文化論戰

1950年代

《自由中國》

鼓吹自由、民主、科學,

批評傳統文化

1960年代初期 《文星》

刊載胡適演講詞,批評以

中華文化為主的東方古老

文明

引起保守派不滿,雙方展開文化論戰

(三)本土文化蓬勃(1970年代) 1.鄉土文學 背景: 臺灣社會轉型新現象、新問題 現代主義文學與現實脫節 質疑的聲音: 隱含地方意識 社會寫實與共產文藝的關係引起官方注意 結果:引發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 反共文學影響力漸弱 貼近生活、現實的文學日益受重視鍾肇政的《臺灣人 三部曲》、李喬的《寒夜三部曲》

(16)

2.本土藝術

朱銘的「太極」系列

洪通畫作

3.校園民歌

1970年代

西洋音樂

民歌運動

---面對外交上的挫折,年

輕人喊出「唱自己的歌」

校園民歌先驅 李雙澤

(17)

(四)多元文化發展(1980年代以後) 1.文學題材多元化 過去鮮少觸及的政治、性別、環保 弱勢團體如女性、同志、老兵、原住民等為主角 關懷人文、自然 2.藝術邁向國際舞台 限制鬆綁+新資訊、新刺激 多樣表現方式 傳統戲曲進入主流表演廳堂 保存傳統+創新求變 雲門舞集帶動發展、受國際肯定

(18)

3.音樂引領潮流 國、臺語市場蓬勃: 鄧麗君日本、東南亞、中國大陸 貼近生活「舞女」、「愛拼才會贏」 華語音樂指標:李宗盛、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等 非流行音樂:原住民族歌謠、客家歌曲、地下樂團等 4.電影揚名國際 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以現實社會為背景

(19)

國際影展獲獎:

侯孝賢「悲情城市」:1989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李安「臥虎藏龍」:1999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一、依行政院一百十一年 一月四日核定國發會 提送之「強化優秀僑 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 畫」 ,將取得我國副學 士學位僑外生納入評 點制適用,並以自我 國產業發展所需之相 關科系畢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4 社團法人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 行銷策略規劃 5 臺中市環保生態保育志工協會 擬訂行銷策略 6 南投縣仁愛鄉萬豐社區發展協會 遊程活動規劃及行銷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