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帝國的邊陲.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帝國的邊陲.pdf"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因不信任居住在臺灣的人民

地方邊陲的治理

清廷決定將臺灣納入版圖

主要基於排除敵對力量進入臺灣的考量

(3)

清帝國治臺

(一)棄留之議

1. 棄臺主張

康熙皇帝言「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4)

3.官兵移駐臺灣,不會增加財政負擔

2. 留臺主張:施琅力爭

施琅認為將臺灣納入版圖有其重要性: 1.臺灣對中國東南海防十分重要 2.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清廷於1684 年將臺灣劃歸版圖

(5)
(6)

為防臺 而治臺 築城 禁令 •朱一貴事件後設木柵為防 •林爽文事件後始築磚城 販鐵 禁令 班兵 制度 • 人民不得自由鑄造鐵器 • 生鐵與鐵器輸臺需有許可 • 駐臺軍隊由中國省分抽派 • 三年一調,不可攜眷→戰力 低落,軍紀敗壞

一、施政欠佳激起民變

頁61

(7)

(二)頻繁的民變

臺灣尚未形成士紳階級

1. 背景

(1)欠缺士紳維持社會秩序

清廷在帝國管理上透過士紳 清廷的社會控制行不通

(8)

人力大多安排在臺灣南部,中、北部地區曾僅配備 一百二十名駐防部隊。

(2)地方行政控制力不足

在行政組織、人力配置上,也可見清廷消極態度 一府三縣 諸羅縣 福建省 臺灣府 臺灣縣 鳳山縣

(9)

素質不佳的行政人員藉職務之便,需索無度。

(3)吏治敗壞

位處邊陲,官員監察考核鬆散。 官吏敷衍、循私等情形屢見不鮮 諸羅、鳳山兩縣的知縣,長期不到縣治上任,留在 府城辦公 來臺官員因天高皇帝遠而便宜行事

(10)

會黨及結社 盛行 分類 械鬥 移墾社會 爭奪利益 吏治不佳 未妥善治理 男女比例 失衡

抗官民變

一、施政欠佳激起民變

(11)

籍貫差異 商業利益 職業派別 • 島 宗姓對立 漳泉、閩粵 頂下郊拼 西皮、福祿 廖李鐘三姓

分類械鬥

(12)

1853年,艋舺頂下郊拼與大稻埕

乾嘉年間,大量泉州移民沿淡水河來到艋舺 靠岸定居,逐漸繁榮興盛。1853年,「頂 郊」三邑人與「下郊」同安人為了爭取艋舺 碼頭的通商利益,發生「頂下郊拚」。 事後三邑人得勝,占得了艋舺大部分利益, 同安人轉去大稻埕。不過三邑人好景不長, 後來艋舺河沙淤積,不易停泊,船隻大多改 停大稻埕。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 北臺灣的商業貿易中心

(13)

• 1721年(康熙60年) • 「義民」首次出現 朱一貴 事件 • 1786年(乾隆51年) • 規模最大 林爽文 事件 • 1862(同治元年) • 歷時最久 戴潮春 事件 1.公權力不彰 2.苛政擾民 3.官方處理會黨

三大民變

頁62

(14)

補充資料 時間 1721年(康熙六十年) 起因 臺灣知府苛政 過程 攻陷臺灣府城,稱王自立 結果 清廷派兵,朱一貴被處死 敗因 初期閩客合作,後期內鬨 後續 清廷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漳州人 由施琅六子施世驃 率軍平定 官兵得屏東客籍 移民協助

朱一貴事件

(15)

補充資料 時間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起因 官府查緝會黨→林庇護天地會黨人 地點 彰化縣大里杙(今臺中大里) 結果 清廷一再派兵增援,一年後平定 敗因 受泉州人牽制、諸羅縣民大力抵抗 意義 清治臺灣最大規模民變 →乾隆列為「十全武功」之一 後續 諸羅改名「嘉義」

林爽文事件

乾隆派福康安 來臺平定 官軍動員平埔族 參與平亂 漳州人

(16)

新竹新埔褒忠亭

主祭林爽文事件中犧牲 的客籍人士,又稱義民 廟。在民變中保衛鄉土 而犧牲的鄉民被稱為義 民,其中以客家人對義 民爺信仰最為重視,成 為凝聚族群的象徵。

(17)

補充資料 時間 1862年(同治元年) 起因 官府查緝會黨(八卦會) 地點 彰化縣 過程 戴潮春攻打鹿港,引發漳泉械鬥 結果 清廷與地方鄉勇合力清剿平定 意義 (1)臺灣歷時最長(三年)的民變 (2)清廷首次以臺勇平定臺灣的民變 中國正逢太平天國之亂

戴潮春事件

由霧峰林家林文察 率臺勇與竹塹士紳 林占梅所辦團練共 同平定 漳州人

(18)

臺灣建省 1884年清法戰爭 清廷調整對臺統治策略,開山撫番 1874年牡丹社事件 1868年樟腦事件 1867年羅妹號事件 1841年鴉片戰爭波及臺灣

清朝因應涉外事件而調整治理

頁64-65

(19)

補充資料

番地無主論

18世紀,歐洲法學家可經由三 種方式取得土地:1.征服2.割讓 3.占有「無主土地」。歐美主導 的國際法認為當這個地區未經 主權國家實際統治即開發,即 可視作「無主地」,可按國際 法先占原則加以占據。在當時 中國尚未理解國際法時,「番 地無主論」即可作為外交談判 時的先機。

(20)

配合課本 出身英國的探險家與官員。必麒麟16歲開 始航海生涯,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擔任水手多 年之後,1862年進中國海關,1864年擔任 打狗海關水上稽查員。他通曉北京官話、閩 南語、粵語、潮州話、客家話,後來轉任安 平海關、天利行、與怡記洋行。他曾深入臺 灣山區探訪並留下大量相關文獻紀錄,被稱 為「臺灣通」。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

(21)

番地主權問題 積極治臺 為防臺而治臺 牡丹社事件 清法戰爭 臺灣重要性 沈葆楨 丁日昌 來臺辦新政 劉銘傳

(22)

配合課本

沈、丁、劉的新政內容

P.63 沈葆楨 • 1874年牡丹社事件 • 主張福建巡撫冬、春駐臺督導 丁日昌 • 1876年福建巡撫冬、春駐臺 • 澄清吏治 劉銘傳 • 1884年清法戰爭 • 清丈土地、改革稅制

(23)

開山撫番(1874~1895)

開闢通往後山道路 招漢人開墾 頒布教化文告 丁日昌 劉銘傳 建省後成立 撫墾總局 招募漢人拓 墾生番地 鼓勵生番薙 髮改姓 邵友濂 考量開山撫 番耗費資源 緊縮「開山 撫番」政策 「開山撫番」目 的在阻止外人侵 略臺灣生番地, 卻使原住民社會 遭受極大打擊 留意原住民教育 延續沈葆楨政策 沈葆楨 頁20-21

(24)
(25)

頁66-67

行政區劃的調整

嘉慶年間,

1812年

增設

噶瑪蘭廳

成為一府四縣三廳。

朱一貴事件後

,於1723年增設

彰化縣

淡水廳

。 1727年因澎湖地位重要,設澎湖廳,成為一府四縣二廳。 乾隆晚期,吳沙 為首的漢人已進入蛤仔難拓墾。 未獲許可 調整行政區劃的關鍵是國防、治安問題, 其次才是地方開發程度與財政收入。

(26)

積極治臺

1. 沈葆楨推動

牡丹社事件後 同時也留意到北部因開港日盛,奏請增設

臺北府

。 行政區劃擴增為

二府八縣四廳

「開山撫番」 增設

恆春縣

卑南廳

埔里社廳

加強治理後山 及內山 解除禁止攜眷、入番 界、漢原通婚等限制 廢止「渡臺禁令」

(27)

行駛臺灣、福建之間 於安平、旗後建新式砲臺

2. 丁日昌接續

架設府城到旗後 府城到安平的電報線 洋務新政 在基隆開採煤礦 購買新式輪船 為強化防務 1876年來臺,他整頓吏治,招徠移民 廣東潮、汕人民

(28)

億載金城(今臺南安平) 砲臺城門入口,為加 強防禦,沈葆楨在此 建二鯤鯓砲臺。

(29)
(30)

3. 劉銘傳來臺

(1)背景:清法戰爭 加強北部防務,雞籠、淡水為重點 1883年清法因越南問題發生戰爭 1884年4月,法國軍艦進入雞籠,劉銘傳來臺督辦軍務。 1885年法軍占領澎湖,直到6月才解除對臺灣的封鎖。 西仔反戰役

(31)

(2)劉銘傳的施政措施 劉銘傳原主張廢除大租戶但遭反彈,最後以「減四留六」收場。 清法戰爭使清廷更重視臺灣,

1885年臺灣建省

。 1888年臺灣與福建正式分治 增設臺南、臺灣及臺北

三府及臺東直隸州

推動清賦

,但由於清丈不公,造成民變。 彰化的施九緞事件 劉為首任福建臺灣巡撫

(32)

每一種新的認識都可以使年輕人

精神振奮,只要一旦受到某種感

情的鼓舞,他就可以從中取之不

盡,這正是青春的意義

(33)
(34)

1895年 臺灣民主國與乙未抗日

臺灣紳民 聚哭於市 成立臺灣民主國 日軍南下掃蕩 臺灣民主國滅亡 •尋求列強介入 •得法國建議,獨 立建國 •日軍自澳底登陸 •總統唐景崧逃亡 •姜紹組、吳湯興 抗日 •八卦山之役 臺南不流血開城

(35)

臺灣民主國

藍地黃虎旗

年號:永清

從 臺 灣 民 主 國 對 於 「年號」與「國旗圖 樣」的設定來看,唐 景崧等人是否真有獨 立成國的企圖?

(36)

1895年

(37)

補充資料

臺人的戰爭想像

內容為漢人畫家所繪製, 來臺灣幫辦臺灣民主國軍 務的劉永福將日本的臺灣 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斬首 圖,但這其實是想像虛構, 事實為劉永福最後兵敗, 逃亡回中國。

(38)

臺灣神社

1901年建成,為日治時期最重要的神社,主祀北白 川宮能久親王,並以他去世的10月28日為例祭日, 全臺可休假一天。神社由臺灣總督府聘專人設計, 共有三階,結構與形式完整。現址為圓山大飯店。 明治橋 基隆河 本殿 鳥居 狛犬(石獅)

(39)

1. 前期(1895-1902)抗日原因 (1)政治:遭殘酷鎮壓。 (2)經濟:剝奪臺人既得利益與工作機會。 (3)心理:不願被異族統治。 (4)代表:各地義民、抗日三猛。 • 2. 後期(1902-1915)抗日:具民族革命性質 ⚫ 代表:1915年噍吧哖事件 Q:日本人來臺後, 有哪些人可能會失 業呢?

(40)

前期武裝抗日(1895~1902年)

(1)情形 總督府以鎮壓手段處理 實施的經濟管理措施 同時,不少人仍想復歸清帝國或防衛自立。 可視為乙未抗日的延續 臺人起而反抗

(41)

1902年日軍於後壁林襲殺林少貓,此階段結束。

前期的抗日游擊行動遍及全臺,但沒有跨區的合作。

北部 陳秋菊、簡大獅等人

中部 簡義、柯鐵(柯鐵虎)等人 南部 林少貓最著名

(42)

(2)總督府如何控制局面

A.壓制政策 總督乃木希典於1897年6月起採取「三段警備制」

1898年總督兒玉源太郎

廢除三段警備,由警察維持治安。 危險地區由軍隊 憲兵 不穩定地區由憲兵 警察,安全地區由警察 頒布

匪徒刑罰令

,嚴刑峻罰鎮壓並積極招降。

(43)

保正、甲長擔負搜查土匪、調查戶口 、預防傳染病等 工作。 B.保甲制度 期望透過保甲制度控制臺灣社會 採連保連坐 1898年地方上實施保甲制度

(44)

壯丁團

由保甲負責招募, 為義務性質無給職, 在警察的指揮監督 下,協助鎮壓反抗 分子,防範盜賊、 天災等。

(45)

總督府採特殊統治,政策不完全與日本內地同步。

C.實行各種調查制訂統治方針

後藤新平

1898年就任總督府民政長官

舊慣調查、戶口調查等各種調查實施

(46)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

戶口調查簿的登 記事項繁多,籍 貫、是否吸食鴉 片、纏足、種痘 等皆有詳細記錄。

(47)

後期武裝抗日(1907~1915年)

規模最大的

西來庵事件

,總督府以優勢武力鎮壓。 總督府控制社會 漢人武裝抗日至此告終 中國辛亥革命成功,鼓舞部分1912年以後的抗日行動 大多的抗日行動多在事發前即被破獲

(48)

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

⚫ 時間:

1915年

⚫ 地點:臺南玉井。

⚫ 領袖:余清芳、江定、羅俊。

⚫ 經過:透過宗教網絡在西來庵密謀起義。

⚫ 結果:

1. 因《匪徒刑罰令》判八百多人死刑,引起日本司法

界震動。

2. 總督府開始對全臺寺廟進行

宗教調查

3. 此後漢人抗日轉為體制內非武裝抗爭

(49)
(50)
(51)

臺灣民主國 始政+全臺掃蕩 初期武裝抗日 六三法 三段警備制 臺灣賣卻論 1898 兒玉後藤體制 改革警察制度 匪徒刑罰令 展開各項調查 將臺灣產業資本化 1914 五年理蕃政策 武力鎮壓原住民 開發山林資源 平地穩 定統治 全島漸納 入統治 1. 無方針主義(1895~1919年) 頁70-71

(52)

補充資料

奠定日本統治臺灣基礎的兩大功臣

後藤新平接任民政長官後,留下對當時臺灣人「貪小 便宜、貪生怕死、愛面子」的治臺名言。秉持「生物 學原則」,開始對臺大規模進行調查與建設。

(53)

後藤新平

我們必須先了解臺灣人的習性, 依據其習性定出一套管理辦法才 有效。

(54)

臺灣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 清治時期:一田兩主制 現耕 佃農 大租戶 小租戶 官府 墾照 耕地 耕地 所有權 永佃權 使用權 大租 小租 正供

(55)

臺灣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 劉銘傳時期:減四留六 大租權 所有權 大租戶 小租戶 官府 現耕 佃農 60% 40% 正 供

(56)

臺灣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 日治時期:小租戶唯一地主 現耕 佃農 小租戶 大租戶 日本殖 民政府 大租權 公 債 稅 金 所有權

(57)

日本殖民統治措施

國際局勢 民族自決 社會主義盛行 殖民地反應 甘地不合作 朝鮮三一運動 臺灣總督府反應 內地延長主義 文官總督來臺 施政調整 鼓勵同化 部分內地法 延長至臺灣 有限度同意結社運動 開放地方選舉 2. 內地延長主義(1919~1936年) 日本 大正民主 頁72

(58)

配合課本

圖3.2.8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發展

(59)

國際局勢 經濟大恐慌 極權主義盛行 日本狀況 失業高漲 社會主義運動頻繁 軍國主義日盛 積極對外擴張 臺灣總督府反應 皇民化政策 武官總督來臺 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全島戰爭動員 中日戰 爭爆發 九一八 事變

3. 皇民化運動(1936~1945年)

頁72-73

(60)

二次大戰以來的內外情勢

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日軍敗退,美軍開始反攻。 1937年中日開戰,戰事未如日本預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提出「大東亞共榮圈」 加速往東南亞布局,以獲取更多資源 日本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的軍事基地珍珠港

(61)
(62)

補充資料

皇民化下的臺灣人民:文化控制

1. 強制普及日語:普設「 國語講習所」表揚「常 用國語者」與「國語家 庭」給予許多實質優待 →物資配給、就學、就 業等皆有優惠。

(63)

補充資料

皇民化下的臺灣人民:文化控制

2. 鼓勵臺灣人養成日式生 活習慣。 3. 改從日本姓氏:採許可 制,必須是「國語常用 家庭」,同時具備皇國 民素質者,始得由戶長 提出申請,全家改姓。

(64)

補充資料

皇民化下的臺灣人民:推行日本神道教

⚫ 宗教與風俗改革:欲以日本神道取代臺灣傳統的宗教信仰。 (1) 要求臺人敬拜「天照大神」,鼓勵養成日式生活禮儀。

(2) 裁併、關閉傳統寺廟和齋堂,禁演布袋戲、歌仔戲酬神,實施「正 廳改善運動」→引發多數臺人反對,只有表面順從,成效不彰。

(65)

• 基礎建設 • 醫療衛生 • 標準時間、星期制 • 經濟發展 • 殖民教育 頁74-75

(66)
(67)

日治時期的交通

建設-鐵公路、基

隆港、高雄港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1920年代 設置五州、二廳 • 州、廳以下設郡、 市和街、庄 • 雖然州、市、街、 庄皆設有協議會, 但議員全為官派, 且只供諮詢而無議 決權

(82)
(83)

配合課本 3 第3節 1920 新民會 1921 臺灣文 化協會 1927 臺灣民 眾黨 1927 新文協 1926 臺灣農 民組合 1928 臺灣共 產黨 1928 臺灣工友 總聯盟 臺 灣 議 會 設 置 請 願 運 動 1930 臺灣地方 自治聯盟 1929、1931 遭取締 1929 遭逮捕 1931 式微 1931 遭取締 1931 被禁 1934 止 1937 主動解散 階級 運動 自治 運動 民族 運動 左 經濟 右 平等 政治 安定 P 84頁

(84)

日治時期

政治社會

運動主要

組織

(85)

覺醒的時代來臨

(一)殖民地日臺有別

教育發展 • 透過日語學習新知 • 赴日求學人數大增 • 教育普及,識字率提升 交通發達 • 海運便利,便於出國 遊歷開見界 • 全島交通網完備,易 使訊息快速為流傳 日臺差別待遇 • 總督委任立法制 • 教育與社經地位的 日臺差別待遇 臺灣意識出現 受新式教育 的本土菁英 出現 薪資落差 同工不同酬 頁77

(86)

覺醒的時代來臨

(二) 民族自決風潮吹向殖民地

國際局勢 民族自決 社會主義盛行 日本國內狀況 大正民主風潮 社會運動盛行 周邊地區 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 朝鮮三一運動 總 督 府 統 治 態 度 鬆 綁 推動臺灣 社會運動 發展 ⚫ 一次大戰後的局勢 頁77

(87)

覺醒的時代來臨

(三) 新式教育造就本土菁英

臺灣菁英與知識人的搖籃: • 國語學校與醫學校 • 赴日留學歸國學生 具國際觀,受民族自決浪潮影響 成為1920年代追求臺灣權益的領袖人物 總督府為了在臺灣推行初等教 育與防治熱帶疾病,於1896年 設立國語學校、1899年設立醫 學校。

(88)

1914「臺灣同化會」 1918「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會」 1920「新民會」 取消內臺差別待遇 追求同化主義 霧峰林家林 獻堂出錢出 東京臺籍留 學生成立 東京留學生推舉 林獻堂為會長 (一) 撤廢六三法 發行《臺灣青年》 頁78

(89)
(90)
(91)

梁啟超建議仿 愛爾蘭自治 保留六三法與臺灣特殊性 成立臺灣議會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治警事件

目標 總督府回應 從同化轉向自治 (二)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共15次

(92)

1924年 蔡培火 《臺灣自治歌》 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 田園阮開樹阮栽,勞苦代過代, 著理解,著理解,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 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才應該。 玉山崇高蓋扶桑,我們意氣揚, 通身熱烈愛鄉血,豈怕強權旺, 誰阻擋,誰阻擋,齊起倡自治,同聲直標榜, 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享。

(93)

補充資料 ⚫ 1902年(22歲):霧峰區長。 ⚫ 1907年:與梁啟超於奈良相遇。 ⚫ 1913年:到東京與板垣退助會談。 板垣退助

林獻堂(1881~1956) 霧峰林家

(94)

補充資料

蔣渭水(1891~1931)

⚫ 家世:非豪門子弟,年少時當過乩童,也在宜蘭市 政府當過工友。 ⚫ 17歲入宜蘭公學校;21歲考入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 ⚫ 1921年:成立臺灣文協,並發表〈臨床講義〉。 ⚫ 1927年:成立臺灣民眾黨(接近工農、組織全民的 臺灣、實現民族自覺)。 ⚫ 1931年:辭世。

(95)

蔣渭水是個帥哥!

蔣渭水為大稻埕執業醫師,積極參與社會文化運動, 啟迪民智,時人稱之「文化頭」。

(96)

1923年治警事件,蔣渭水、 蔡培火等人最後被判三到 四個月的徒刑,此事引發 民眾同情與支持,請願運 動的連署人數大幅攀升。

設置議會請願運動 1923年發生治警事件

(97)

1925年臺灣議會請 願團第六次請願運 動抵達東京車站的 情景,旅日臺人在 東京車站舉「自 由」、「平等」、 「正義」等大小旗 幟歡迎。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向日本國會提案被拒

(98)

1921年臺灣文化協 會第一次理事會在 霧峰萊園召開。

(99)

議會設置 請願運動 發動連 署與政 治演講 發覺臺人 知識營養 不良症 組織臺灣文 化協會 知 識 啟 蒙 社 會 教 育 蔣渭水 放映電影 臺灣民報 演講會 夏季學校 劇團表演

(100)

《臺灣民報》

創刊號封面

(101)

補充資料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賴和。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 留下盛名。他不但是臺灣日治時期重要 的作家,同時也1930年代臺灣作家所公 認的文壇領袖,被同輩文人讚為「臺灣 的魯迅」、「臺灣現代文學之父」。

(102)

1925年 彰化二林蔗農事件

1926年 簡吉成立「台灣農民組合

(103)

補充資料

簡吉(1903~1951)

簡吉生於臺灣高雄鳳山。從臺南師範學校畢業 後,在公學校擔任教職。1925年11月,由於地 方有農作爭議,於是辭教職為之奔走,並組織 鳳山農民組合。1926年,與趙港、楊逵等創組 臺灣農民組合,後來加入臺灣共產黨,又於戰 後二二八事件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犧牲於 1950年代白色恐怖之中。

(104)

1927年,蔣渭水成立

台灣民眾黨

臺灣民眾黨黨旗與 其三大黨綱 1928年臺灣工友聯盟於大 稻埕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 由自的治政得獲

(105)

臺灣民報

臺灣民報總批發處

(106)

補充資料 常務理事 楊肇嘉 領袖 林獻堂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1930-1937)

(107)

開放州、市、街、 庄協議會會員半數 官派,半數民選。 選舉權的限制: ➀年滿25歲的男性 日本國民。 ➁選區居住滿六個 月。 ➂年繳稅金5圓以上。

(108)

1939年第二屆市會及

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109)

19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向外擴張 臺灣進入備戰狀態, 政治社會運動瀕臨瓦解 1931年,臺灣民眾黨、 臺灣共產黨遭禁止 1937年臺灣 地方自治聯盟解散 頁84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06指考試題 13.日本統治時期某一抗爭活動,日本當局認為此抗爭不僅是政 治運動,實含有民族運動的成分。但當時的左派人士卻批評此抗 爭是脫離群眾,只是士紳階級的政治運動。歷史學者指出此抗爭 的意涵具有自治理想,且深層底蘊隱含有民族運動的終極目標。 此抗爭活動應是: (A)西來庵事件 (B)二林蔗農事件 (C)霧社事件 (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宜蘭縣有一本由宜蘭縣政府在 1998 出版的「十個舊地名的故 事」,雖是專書但是其有點類似鄉土志,且其探討的地名數量也過

十八、經本府人力專案小組審查會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三月四日核定

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本會將會蒐集個人資料,要求輸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訪問 問時 時間 間: :九 九十 十年 年十 十一 一月 月十 十一 一日 日 1 14 4: :0 00 0~ ~1 17 7: :0 00 0.. 訪 訪問 問地 地點 點: :高 高雄 雄市 市左 左營 營葉

交通津貼:農務人員前往工作地點,距離五公里以上未達

此為 攝於 1927 年 3 月在漢口舉行國民 黨二屆三中全會的合影照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