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族主義與梁啟超政治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族主義與梁啟超政治思想"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民族主義與梁啟超政治思想呂世昌﹒

他在明知最不適宜從政的時候投入政治 :r 政局危險不可言狀,此時投身其中,自謀 實拙,他終不能袖手奈何!」%而後袁氏竟思稱帝,民國四年八月楊度等「六君子」 發起「籌安會 J' 梁氏為駁斥帝制,維護共和,乃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 痛斥帝制之非,據丁女江引述,文中曾言「就令全國四萬萬人中三萬九千九百九十 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皆贊成,而梁某一人斷不能贊成也(原注:意如此,詞或有 一二字之異,今不能確記) 0 J 有人勸他說袁氏叛國尚未明顯,初次商量政見,不必 如此激烈,梁氏乃將此段刪去,其餘各段也改得比較和緩,然後才發蔚令京灑各報, 可見他維護共和的決心肝。 他不僅反對袁氏的帝制措施,舉凡一切意圖變更國體的行為他都予以嚴厲的抨 擊,不留任何餘地。民國五年他主持護國討袁期間,毅然發表「闢復辟論」一女, 指斥遜清遺老的乖行謬論。民國六年六月張勳復辟,梁氏雖不欲再問政治,但不忍 見艱辛自!躍之共和{攝取疋滅,叉參加段祺瑞的討逆軍,撰寫「反對復辟電」及「代 段祺瑞討張勳復辟通電 J '凡此皆足見其反對變更國體維護共和的主張是一貫的。 二、獻身教育事業 梁氏經過數年的從此經驗,及深入的觀察,使他對民國的政治大為失望,同時 亦使他有了新的認識。他認定,政治的根本不在政治本身,而主已社會;不在致制與 官吏的良賽,而在乎國民程度的高低。即政治的根本實存乎政治之外。切他說: 「吾凡卻注證明此種種者,皆治具,而非制治清濁之原。我國人試思之,彼帝 制也,共和也,單一也,聯邦也,獨裁也,多決也,此各種政制中,任舉其一, 皆嘗有國焉行之而善其治者。我國則此數年中,此各種政治,已一一經嘗試而 無所遺,品為善治終不可得睹,則治本必有存乎政制之外者,從可推矣。蓋無 論帝制共和單一聯邦獨裁多決,而運用之者皆此時代之中國人耳。鈞是人也, 謂運用甲制度不能致治者,易以乙制度,即能致治,吾之愚頑,實不識其解。」 gj 所以政治的根本原因甜苦人民,他認為「一國之政象,則皆其國民思想品格之反影

而已。 J ∞因此他要在提高人民素質方面下功夫,以為報國的途徑。他說:

「吾之政治生涯真中止矣,吾自今以往,吾何以報國者,吾思之,吾重思之, 吾猶有一莫大之天職焉。夫吾固人也,吾將講求人之所以為人者,而與吾人商 帽「民國二年廿四號與嫻兒書 J '轉見丁文江編,前引書,頁四一四。 "同註三十六,頁四五七~四五八。 98 同註十四,頁一一三。 "梁啟超, ,-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 J '文集之三十三,頁三八。 1∞梁啟超, ,-一年來之政象與國民程度之映射 J '丈集之三十,頁一六。

(21)
(22)

-216-﹒民族主義與梁啟超政治思想呂世昌﹒ 天下主義與排滿的種族主義之間。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初期他主張融合滿漢及君 主立憲制度,借君權以興民權。然而至光緒二十七、八年問他的言論思想轉趨激烈, 力主革命排滿及民主共和,並倡導國家思想,建立民族主義之國家,而此時其所謂 的民族主義並未包括滿族。光緒二十九年遊美東歸之後,言論思想再一次大轉折, 完全放棄革命排滿的思想,改倡「大民族主義 J' 主張結合國內各民族以對抗帝國主 義國家之侵略,而在政體方面則主張以開明專制故為過渡,至光緒三十三年清廷下 詔預備立憲,梁氏乃積極展開君主立憲運動。民國成立後,梁氏不再堅持君主立憲 轉而支持共和政體,並投身實際政治運作,致力維護共和。但因在從事政治之途並 不順遂,乃於退出政壇,並於民國九年歐遊歸國後,致力教育文化事業,從下層廣 大的國民著手,推廣政治教育,務使國民能早日參與政治,以實現真正的民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縣政府、基隆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嘉義市政府、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衛生福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獻金高達 1 億 2914 萬元,而當時的高雄市長 競爭對手,也就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則是收入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