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Copied!
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君逸. 博士.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The Chromatic Number of the Square of a Planar Graph. 研 究 生:王 博 賢. 中 華 民 國 一〇二 年 八 月.

(2) 目錄 目錄................................................................................................................................ ii 摘要............................................................................................................................... iii Abstract ......................................................................................................................... iv 一、. 導論................................................................................................................ 1. 二、. 定理 1.2 的證明 ............................................................................................ 3. 三、. 放電法............................................................................................................ 6. 四、. 結論.............................................................................................................. 38. Refernece ..................................................................................................................... 40. ii.

(3) 摘要 放電法(Discharging Method)最早在 1977 年,Appel 使用來證明對於任何平 面圖𝐺,𝜒(𝐺) ≤ 4 (即四色定理)。而 Heuvel 等人在 1999 年,使用放電法證明了 𝜒(𝐺 2 ) ≤ 2Δ + 25。在我們這篇論文中,將此上界降低至2Δ + 10,加上涵蓋了 前人的一些結果,我們並將這個結果推廣到𝜆(𝐺; 𝑝, 𝑞)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關鍵字:平面圖;著色數;圖的標號;放電法. iii.

(4) Abstract Discharging method was proposed in 1977 by Appel and Haken, he used it to prove that for any planar graph 𝐺, 𝜒(𝐺) ≤ 4, that is well-known 4-Color Theorem. Heuvel et al. used discharging method to prove 𝜒(𝐺 2 ) ≤ 2Δ + 25 in 1999. In this paper, we reduce this upper bound to 2Δ + 10 and also generalize the result to 𝜆(𝐺; 𝑝, 𝑞)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Keywords: planar graph; chromatic number; labeling of a graph; discharging. iv.

(5)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一、 導論 在這篇文章中,𝑉 = 𝑉(𝐺) 和 𝐸=𝐸(𝐺) 分別表示圖形 𝐺 的所有點和邊所成 的集合;𝑑𝑖𝑠𝑡𝐺 (𝑢, 𝑣) 表示 𝐺 中的兩點 𝑢 和 𝑣 的距離(distance),即是連接它們的 最短路徑(path)的長度(length);𝑑(𝑣) 則表示點 𝑣 的度數(degree);𝐺中最大的 度數稱為 ∆(𝐺)或簡稱為 ∆;𝑁𝐺 (𝑣) 為跟點 𝑣 相連的點所成的集合;一個圖的標 號(labeling)為一個映射 𝜓:𝑉(𝐺) → {0,1, … , 𝑛} ,若滿足: 當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𝑢, 𝑣) = 1 , |𝜓(𝑢) − 𝜓(𝑣)| ≥ 𝑝; 當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𝑢, 𝑣) = 2 , |𝜓(𝑢) − 𝜓(𝑣)| ≥ 𝑞, 則稱做 𝐿(𝑝, 𝑞) 標號,其中 𝑛, 𝑝, 𝑞 ∈ 𝑁,另外,滿足 𝐿(𝑝, 𝑞) 標號中最小的 𝑛,我 們稱做 𝜆(𝐺; 𝑝, 𝑞)。 舉例來說,求 𝜆(𝐺; 1,0) 就相當於求點著色數 𝜒(𝐺),若在平面圖中,也就是 有名的四色定理(Appel 和 Haken[2], Appel 等人[3], Robertson 等人[11])。 定理 1.1:若 𝐺 是個平面圖,則 𝜒(𝐺) ≤ 4。 因為 𝜆(𝐺; 1,0) + 1 = 𝜒(𝐺),故由上述定理可知 𝜆(𝐺; 1,0) ≤ 3。所以對於一 般性的 𝑝,我們可輕易地得到下面這個上界。 推論 1.1:若 𝐺 是個平面圖,則 𝜆(𝐺; 𝑝, 0) ≤ 3𝑝。 其實上面所說的標號即是 0、𝑝、2𝑝、3𝑝。接著我們來看 𝑞 = 1,要求 𝜆(𝐺; 1,1) 相當於要求 𝐺 2 的著色數,𝐺 2 的定義如下:𝑉(𝐺 2 ) = 𝑉(𝐺),而兩個點 𝑢 和 𝑣 在 𝐺 2 中是相連的,若且唯若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𝑢, 𝑣) ∈ {1,2}。同上我們也可以得到 關係式 𝜒(𝐺 2 ) = 𝜆(𝐺; 1,1) + 1。找出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𝜒(𝐺 2 )的最小上界, Wegner[12]已在 1977 年提出他的猜測。 1.

(6)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猜想 1.1:[Wegner, 1977] 若 𝐺 是最大度數為 Δ 的平面圖,則 ∆ + 5,若 4 ≤ ∆ ≤ 7 𝜒(𝐺 2 ) ≤ { 3 ⌊ ∆⌋ + 1,若 ∆ ≥ 8 2 Wegner 也給了例子去說明這些上界是最小的,且證明當 ∆= 3 時 𝜒(𝐺 2 ) = 8,但他猜測應該 7 色就足夠,更多有關平面圖著色問題的資訊可以在 Jensen 和 Toft 的論文[8]中找到。 在看筆者這篇文章最主要的結果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其他人用別的方法得 到的成果:Jonas[9]在他的博士論文證明了 𝜒(𝐺 2 ) ≤ 8Δ − 22;這個上界後來被 Wong[13]改良成 𝜒(𝐺 2 ) ≤ 3Δ + 5;而後 van den Heuvel 和 McGuinness[7]證明 了 𝜒(𝐺 2 ) ≤ 2Δ + 25;對於較大的 Δ,Agnarsson 和 Halldorsson[1]有一個更好 9. 的上界,當 Δ ≥ 749 時,𝜒(𝐺 2 ) ≤ ⌊5 Δ⌋ + 2;接著 Borodin 等人[4][5]將之擴展 9. 成進一步的結果,當 Δ ≥ 47 時,𝜒(𝐺 2 ) ≤ ⌈5 Δ⌉ + 1;幾年前 Molloy 和 5. Salavatipour[10]得到了兩個Δ的係數更小的結果,𝜒(𝐺 2 ) ≤ Δ + 78;以及當 Δ ≥ 3. 5. 241 時 𝜒(𝐺 2 ) ≤ 3 Δ + 24。 此篇論文,主要是改進了 Heuvel 等人的方法,得到下面的結果: 定理 1.2:若 𝐺 是最大度數為 Δ 的平面圖,𝑝, 𝑞 ∈ 𝑁 且 𝑝 ≥ 𝑞 則 𝜆(𝐺; 𝑝, 𝑞)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若我們令 𝑝 = 𝑞 = 1 則會得到: 推論 1.2:若 𝐺 是最大度數為 Δ 的平面圖,則 𝜒(𝐺 2 ) ≤ 2Δ + 10。. 2.

(7)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二、 定理 1.2 的證明 首先,我們必須先有下面的定理 2.1。 定理 2.1:對於任何平面圖 𝐺,必存在一點𝑣 ∗ ,且 𝑑(𝑣 ∗ ) 則表示點 𝑣 ∗ 的度數 (degree),使得 𝑑(𝑣 ∗ ) ≤ 5,且𝑑2 (𝑣 ∗ ) ≤ 2Δ(𝐺) + 4。 而定理 2.1 的證明比較冗長,且需使用到放電法,我們留到下一章再詳細 證明。 若 𝐺是最大度數為 Δ 的平面圖,距離點 𝑣 為 1 的點最多 Δ 個,而距離為 2 的點最多Δ(Δ − 1)個,如果我們指定一個距離 𝑣 為 1 的點標號為 𝑝,那麼 𝑣 的 可用標號則最多會減少 2𝑝 − 1,同理若是指定一個距離 𝑣 為 2 的點標號為 𝑞, 那麼 𝑣 的可用標號則最多會減少 2𝑞 − 1。接著我們將藉由對點的個數做數學歸 納法,證明定理 1.2。我們先定義兩個符號𝐺 ∗ 𝑣 與𝐺/𝑣𝑣 ′ 。 𝐺 ∗ 𝑣即是將 𝑣 這點從 𝐺 中拔除,此時,若𝑁(𝑣) 中相鄰的兩點,沒有邊相 連,在𝐺 ∗ 𝑣就將它連起來。如下圖:. 𝐺/𝑣𝑣′則是將 𝑣𝑣 ′ 這條邊的兩點捏在一起成一點,其中 𝑣′ ∈ 𝑉(𝐺),在定理 2.1 的證明中將會一直維持下面兩件事至少會有一個成立: (a) Δ(𝐺 ∗ 𝑣) ≤ Δ(𝐺) (b) Δ(𝐺/𝑣𝑣′) ≤ Δ(𝐺) 3.

(8)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而以下的性質則制定了點的度數和距離,在它經過了 𝐺 ∗ 𝑣 和 𝐺/𝑣𝑣 ′ 這兩樣 操作後的值。 性質 2.2:若 𝐺 是個平面圖,且𝑣, 𝑣′ ∈ 𝑉 (a)令 𝐻 = 𝐺/𝑣𝑣′,且 𝑢 是 𝐻 中的點,是將 𝑣𝑣 ′ 這條邊的兩點捏在一起所成的那 一點,那麼對於任何 𝑤 ∈ 𝑉(𝐻)\{𝑢},我們會有 𝑑𝐻 (𝑤) ≤ 𝑑𝐺 (𝑤),以及 𝑑𝐻 (𝑢) = 𝑑𝐺 (𝑣) + 𝑑𝐺 (𝑣′) − 2 − 𝑡𝐺 (𝑣𝑣′),其中 𝑡𝐺 (𝑣𝑣 ′ )為與邊 𝑣𝑣 ′ 相鄰的三角形個數。 (b)令 𝐻 = 𝐺 ∗ 𝑣,對於任何 𝑤 ∈ 𝑉(𝐻),若 𝑤 ∉ 𝑁𝐺 (𝑣) 則 𝑑𝐻 (𝑤) = 𝑑𝐺 (𝑤),若 𝑤 ∈ 𝑁𝐺 (𝑣) 則 𝑑𝐻 (𝑤) = 𝑑𝐺 (𝑤) + 1 − 𝑡𝐺 (𝑣𝑣′)。 (c)令 𝐻 = 𝐺/𝑣𝑣′,且 𝑢 是 𝐻 中的點,是將 𝑣𝑣 ′ 這條邊的兩點捏在一起所成的那 一點,那麼對於任何 𝑤, 𝑤′ ∈ 𝑉(𝐻)\{𝑢},我們會有 𝑑𝑖𝑠𝑡𝐻 (𝑤, 𝑤′) ≤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𝑤, 𝑤′),以及 𝑑𝑖𝑠𝑡𝐻 (𝑤, 𝑢) ≤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𝑤, 𝑣′)。 (d)令 𝐻 = 𝐺 ∗ 𝑣 且假設 𝑑𝐺 (𝑣) ≤ 5,那麼對於任何 𝑤, 𝑤′ ∈ 𝑉(𝐻),我們會有 𝑑𝑖𝑠𝑡𝐻 (𝑤, 𝑤′) ≤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𝑤, 𝑤′)。 由上知任兩點間的距離,不會受縮邊或拔點而增加;而最大度數 Δ 在縮邊 或拔點後亦不增加,即 Δ(𝐻) ≤ Δ(𝐺)(此將於第三章中說明,且這點 𝑣 即是定 理 2.1 中的𝑣 ∗ )。 設 n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且令 𝜑𝐻 :𝑉(𝐻) → {0,1, … , 𝑛} 為 𝐻 的 𝐿(𝑝, 𝑞) 標號,由性質 2.2 知對於任何 𝑤, 𝑤′ ∈ 𝑉(𝐻),𝑑𝑖𝑠𝑡𝐻 (𝑤, 𝑤′) ≤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𝑤, 𝑤′),因此,若要找到 𝐺 的𝐿(𝑝, 𝑞) 標號,我們只需要給定 𝑣 一適當的標 號,而對於任意 𝑤 ∈ 𝑉(𝐻),𝜑𝐺 (𝑤) = 𝜑𝐻 (𝑤),這樣即可把 𝜑𝐻 變成 𝜑G 。 在第三章中會說明我們如何選擇 𝑣,使得 𝑑(𝑣) ≤ 5,且𝑑2 (𝑣) ≤ 2Δ(𝐺) + 4,因此既然 n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 5(2𝑝 − 1) + (2Δ + 4)(2𝑞 − 1), 4.

(9)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我們可以選擇一標號 𝜑𝐺 (𝑣) ∈ {0,1, … , 𝑛} 使得 當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𝑢, 𝑣) = 1 , |𝜑(𝑢) − 𝜑(𝑣)| ≥ 𝑝; 當 𝑑𝑖𝑠𝑡𝐺 (𝑢, 𝑣) = 2 , |𝜑(𝑢) − 𝜑(𝑣)| ≥ 𝑞, 選完 𝑣 的標號, 𝜑𝐺 即 𝐺 的𝐿(𝑝, 𝑞) 標號,因此,𝜆(𝐺; 𝑝, 𝑞) ≤ 𝑛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 我們可以對點做排序 𝑣1 , … , 𝑣n 藉由以下規則,令 𝐺0 = 𝐺 且 G𝑖 = 𝐺\{𝑣1 , … , 𝑣𝑖 },對於每個 𝑖 ,我們可以選擇一的點 𝑣𝑖 使得 𝑑𝐺𝑖 (𝑣𝑖 ) ≤ 5,且下列兩 者之一成立 (a) Δ(𝐺𝑖−1 ∗ 𝑣𝑖 ) ≤ Δ(𝐺) (b) Δ(𝐺𝑖−1 /𝑒) ≤ Δ(𝐺),𝑒 為包含 𝑣𝑖 的邊 接著從 𝑣𝑛 開始倒著對點賦予標號,在賦予每個點標號時都給予最小的值,因此 對每個點來講,被禁止的標號數量最多為 5(2𝑝 − 1) + (2Δ + 4)(2𝑞 − 1) = (4𝑞 − 2)Δ + 10𝑝 + 8𝑞 − 9。. 下一章,主要就是定理 2.1 的證明了。我們證明的流程,分成 1.. Δ(𝐺) ≤ 4,. 2.. Δ(𝐺) = 5,與. 3.. Δ(𝐺) ≥ 6。. 其中Δ(𝐺) ≥ 6是最繁瑣的,因此又分成存在一個點𝑣,用其度數deg(𝑣)的不同來 分別討論,而每個情況又依點 𝑣 旁邊有幾個三角形區域(region)個別論述。. 5.

(10)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三、 放電法 在這個章節,我們將使用放電法(discharging method)來證明定理 2.1,這 個方式曾被 Heawood[6]用來證明五色定理,以及後來的 Appel 和 Haken[2]和 Appel 等人[3]及 Robertson 等人[12]用來證明四色定理。 令 𝐺 是個簡單連通的平面圖,若 𝑑(𝑣) = 𝑘,則不失一般性假設 𝑣1 , 𝑣2 , … , 𝑣𝑘 ∈ 𝑁(𝑣) 且𝑑(𝑣1 ) ≤ 𝑑(𝑣2 ) … ≤ 𝑑(𝑣𝑘 )。𝐹 為 𝐺 中的面(face)所成的集合,對於 每個 𝑓 ∈ 𝐹 ,𝑑(𝑓) 為這個面的邊數,其中切邊 (cut-edges)會算兩次。𝑡(𝑒) = |{𝑓 ∈ 𝐹 | 𝑑(𝑓) = 3 , 𝑒 ∈ 𝐸(𝑓)}|,𝑡(𝑣) = |{𝑓 ∈ 𝐹 | 𝑑(𝑓) = 3 , 𝑣 ∈ 𝑉(𝑓)}|,如右圖 𝑡(𝑒1 ) = 2,𝑡(𝑒2 ) = 1, 𝑡(𝑒3 ) = 0,𝑡(𝑣) = 3,𝑑(𝑓) = 6。 一開始,我們賦予圖中的每個點 𝑣 的電荷 𝜑(𝑣)為 𝜑(𝑣) = 𝑑(𝑣) − 6,每個 邊 𝑒 的電荷 𝜑(𝑒) 為 𝜑(𝑒) =0,每個面 𝑓 的電荷 𝜑(𝑓) 為 𝜑(𝑓) = 2𝑑(𝑓) − 6,由 尤拉定理知: ∑(𝑑(𝑣) − 6) + ∑(2𝑑(𝑓) − 6) = ∑ 𝑑(𝑣) − 6|𝑉| + 2 ∑ 𝑑(𝑓) − 6|𝐹| 𝑣∈𝑉. 𝑓∈𝐹. 𝑣∈𝑉. 𝑓∈𝐹. = 2|𝐸| − 6|𝑉| + 4|𝐸| − 6|𝐹| = −6(|𝑉| − |𝐸| + |𝐹|) = −12 為一定值,故不管是什麼形式的平面圖,整個圖的總電荷始終維持在定值 −12。 接著,我們要分成三步驟,制訂一些電荷移動的方式,稱為「放電」 (discharging),而且這些放電方式,會繼續維持整個圖的總電荷不變,即 −12: 6.

(11)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第一階段放電: 若 𝑒 = 𝑢𝑣,𝑢, 𝑣 ∈ 𝑉,𝑒 ∈ 𝑓 ∩ 𝑔,𝑓, 𝑔 ∈ 𝐹,我們把所有點跟面的電荷平均 分給跟它們相鄰的邊,並把這個電荷稱 𝜑𝑏 (𝑒),也就是 𝜑𝑏 (𝑒) = 𝑑(𝑣)−6 𝑑(𝑣). +. 2𝑑(𝑓)−6 𝑑(𝑓). +. 𝑑(𝑢)−6 𝑑(𝑢). +. 2𝑑(𝑔)−6 𝑑(𝑔). ,若 𝑒 只屬於一個 𝑓 ∈ 𝐹,就令 𝑔 = 𝑓。舉例來. 說,若一個面是三角形則它放出的電荷就是 0,若是四邊形則它對每邊放 1. 出的電荷就是 2。. 第二階段放電: 對於每個由點 𝑢, 𝑣, 𝑤 構成的三角形面,滿足 3 ≤ 𝑑(𝑢) ≤ 5,且 𝑑(𝑣) ≥ 6, 𝑑(𝑤) ≥ 6,就從 𝑣𝑤 移動. 𝑑(𝑣)−6 2𝑑(𝑣). 到 𝑢𝑤,從 𝑣𝑤 移動. 𝑑(𝑤)−6 2𝑑(𝑤). 到 𝑢𝑣。這個方. 法即是將第一階段放電完保證為正的邊的電荷,轉移給相鄰可能為負的 邊,但永遠不使自己轉移完電荷變成負的。. 7.

(12)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第三階段放電: 第三階段放電分成很多子案例,但原則跟第二階段放電一樣,把前兩階段 放電完後保證為正的邊的電荷,轉移給相鄰且可能為負的邊,但永遠不使自己 轉移完電荷變成負的。 (1)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3,𝑡(𝑢) = 1,𝑑(𝑣′) ≥ 10,𝑡(𝑢𝑣) = 1. 1,𝑡(𝑢𝑣′) = 0,則從 𝑢𝑣′ 移動 5 到 𝑢𝑣。. (2)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4,𝑡(𝑢) = 2,𝑑(𝑣′) = 5,𝑡(𝑢𝑣) = 3. 2,𝑡(𝑢𝑣′) = 0,則從 𝑢𝑣′ 移動 10 到 𝑢𝑣。. (3)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4,𝑡(𝑢) = 2,𝑑(𝑣′) ≥ 6,𝑡(𝑢𝑣) = 1. 2,𝑡(𝑢𝑣′) = 0,則從 𝑢𝑣′ 移動 2 到 𝑢𝑣。. (4)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4,𝑡(𝑢) = 3,𝑑(𝑣′) = 7 或 8, 1. 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1,則從 𝑢𝑣′ 移動 14 到 𝑢𝑣。. 8.

(13)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5)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4,𝑡(𝑢) = 3,𝑑(𝑣′) ≥ 9,𝑡(𝑢𝑣) = 1. 2,𝑡(𝑢𝑣′) = 1,則從 𝑢𝑣′ 移動 6 到 𝑢𝑣。. (6)對於 𝑢, 𝑢1 , 𝑢2 . 𝑢3 , 𝑢4 五點,若滿足 𝑑(𝑢) = 4,𝑡(𝑢) = 4,且 𝑑(𝑢1 ) = 6, 2. 𝑑(𝑢2 ) , 𝑑(𝑢3 ) , 𝑑(𝑢4 ) ≥ 11,則從 𝑢𝑢𝑘 移動 11 到 𝑢𝑢1 ,其中 𝑘 = 2,3,4。. (7)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2,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3. 4,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0,則從 𝑢𝑣′ 移動 10 到 𝑢𝑣。 (8)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3且如圖三個三角形不全相鄰,𝑑(𝑣) =6 或 7,𝑑(𝑣′) ≥ 6,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1, 3. 則從 𝑢𝑣′ 移動 10 到 𝑢𝑣。 (9)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3,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3. 5,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0,則從 𝑢𝑣′ 移動 20 到 𝑢𝑣。. 9.

(14)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10)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3,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2. 6,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0,則從 𝑢𝑣′ 移動 5 到 𝑢𝑣。 (11)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3且如圖三個三角形相鄰, 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6,𝑡(𝑢𝑣) = 2, 3. 𝑡(𝑢𝑣′) = 1,則從 𝑢𝑣′ 移動 20 到 𝑢𝑣。 (12)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3且如圖三個三角形相鄰, 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7,𝑡(𝑢𝑣) = 2, 1. 𝑡(𝑢𝑣′) = 1,則從 𝑢𝑣′ 移動 5 到 𝑢𝑣。. (13)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4,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1. 6,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1,則從 𝑢𝑣′ 移動 10 到 𝑢𝑣。. (14)對於 𝑢, 𝑣, 𝑣 ′ 三點,𝑣, 𝑣′ ∈ 𝑁𝐺 (𝑢),若滿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4,𝑑(𝑣)=6 或 7,𝑑(𝑣′) ≥ 1. 7,𝑡(𝑢𝑣) = 2,𝑡(𝑢𝑣′) = 1,則從 𝑢𝑣′ 移動 7 到 𝑢𝑣。. 10.

(15)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15)對於 𝑢, 𝑢1 , 𝑢2 . 𝑢3 , 𝑢4 , 𝑢5 六點,若滿 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5,且 𝑑(𝑢1 ) = 6,𝑑(𝑢2 ) , 𝑑(𝑢3 ) , 𝑑(𝑢4 ), 𝑑(𝑢5 ) ≥ 1. 7,則從 𝑢𝑢𝑘 移動 70 到 𝑢𝑢1 ,其中 𝑘 = 2,3,4,5。. (16)對於 𝑢, 𝑢1 , 𝑢2 . 𝑢3 , 𝑢4 , 𝑢5 六點,若滿 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5,且 𝑑(𝑢1 ) = 𝑑(𝑢2 ) = 6, 𝑑(𝑢3 ) , 𝑑(𝑢4 ), 𝑑(𝑢5 ) ≥ 1. 8,則從 𝑢𝑢𝑘 移動 40 到 𝑢𝑢1 , 𝑢𝑢2 , 其中 𝑘 = 3,4,5。. (17)對於 𝑢, 𝑢1 , 𝑢2 . 𝑢3 , 𝑢4 , 𝑢5 六點,若滿 足 𝑑(𝑢) = 5,𝑡(𝑢) = 5,且 𝑑(𝑢1 ) = 5,𝑑(𝑢2 ) = 6, 𝑑(𝑢3 ) , 𝑑(𝑢4 ), 𝑑(𝑢5 ) ≥ 9,則從 𝑢𝑢𝑘 2. 移動 15 到 𝑢𝑢2 ,其中 𝑘 = 3,4,5。. 在經過三階段的放電後,在邊 𝑒 上的電荷稱 𝜑(𝑒),由上面三個放電法的原 則,我們可得到以下性質 3.1。. 11.

(16)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性質 3.1:𝐺 是平面圖且 𝐺 中一邊 𝑒 = 𝑢𝑣 (ⅰ)若 𝜑𝑏 (𝑒) < 0,則 𝑑(𝑢) ≤ 5 或 𝑑(𝑣) ≤ 5,且 𝜑(𝑒) ≥ 𝜑𝑏 (𝑒)。 (ⅱ)若 𝜑𝑏 (𝑒) ≥ 0,則 𝜑(𝑒) ≥ 0。 證明:若 𝑑(𝑢), 𝑑(𝑣) ≥ 6, 𝜑𝑏 (𝑒) ≥. 6−6 6. +. 6−6 6. = 0 矛盾,且第二三階段放電的原. 則就是把電荷是正的邊,將多餘的電荷轉移到周圍可能為負的邊上,故 為負者只會接收電荷而不會移出電荷,電荷值只會變大不會變小,而為 正者則是永遠不會為負。 因為總電荷始終是定值且是負的,加上放電完電荷都集中在邊上,點和面 已無電荷,所以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點 𝑣,在 𝐸(𝑣)中的所有邊的電荷總和是 負值,且更甚者 𝐸(𝑣)中至少有一邊的電荷為負,我們令 𝑑(𝑣) = 𝑘;𝑑2 (𝑣) = |{𝑣′ ∈ 𝑉|𝑑𝑖𝑠𝑡𝐺 (𝑣, 𝑣′) = 2}|。 接著我們開始定理 2.1 的證明: 對於所有的點 𝑣,因 𝑑2 (𝑣) ≤ ∆(∆ − 1),因此若 ∆≤ 4,則 𝑑2 (𝑣) ≤ ∆(∆ − 1) ≤ 2∆ + 4。 如下頁圖,若 ∆= 5,且存在一點 𝑣,滿足 𝑑(𝑣) ≤ 3,則 𝑑2 (𝑣) ≤ 3(5 − 1) ≤ 2 × 5 + 4。因此剩下度數皆為 4 或 5 所組成的圖,由上面的討論知道可以 找到一個點 𝑣,在 𝐸(𝑣)中的所有邊的電荷總和是負值,且𝐸(𝑣)中必存在一邊 𝑒 電荷為負,若此邊的一端 𝑢 度數為 4,則 𝑡(𝑒) ≥ 1,因此 𝑑2 (𝑢) ≤ 5 × 4 − 4 − 2 ≤ 2 × 5 + 4。若此負邊兩端 𝑤𝑤′皆為 5,且𝐸(𝑤)中的所有邊的電荷總和是負 值,那麼當𝑁(𝑤)中除了𝑤 ′ 外其餘度數皆為 4 時,𝑡(𝑤) ≥ 2, 𝑑2 (𝑤) ≤ 5 + 4 × 4 − 5 − 4 ≤ 2 × 5 + 4;當𝑁(𝑤)中除了𝑤 ′ 外其餘度數有 4 也有 5 時,𝑡(𝑤) ≥ 3, 𝑑2 (𝑤) ≤ 5 × 4 + 4 − 5 − 6 ≤ 2 × 5 + 4;當𝑁(𝑤)中除了𝑤 ′ 外其餘度數皆為 5 時,𝑡(𝑢) ≥ 4, 𝑑2 (𝑤) ≤ 5 × 5 − 5 − 8 ≤ 2 × 5 + 4。 12.

(17)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對於 ∆≥ 6,接著將會有一段繁瑣的過程去證明,我們的作法是依序根據 𝑘 的不同值,使用反證法假設與 𝑣 相連的邊電荷總和為正,去求 𝑁(𝑣)中各點度數 的上界,進而求出 𝑑2 (𝑣) ≤ 2∆ + 4 ,接著由前述的縮邊及拔點的方法,我們將 會得到一個新的圖 𝐻,並且使得 ∆(𝐻) ≤ ∆(𝐺)。 (1) 𝑘 = 1: 𝑑(𝑣1 ) 沒限制,即為 ∆,因此 𝑑2 = ∆ − 1,且 𝐻 = 𝐺 ⁄𝑣𝑣1 或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2,∆ − 1,∆} = ∆。 (2-1) 𝑘 = 2,𝑡(𝑣) = 0: 𝑑(𝑣1 )、𝑑(𝑣2 ) 沒限制,都取為 ∆,則 𝑑2 = 2∆ − 2,因此 𝐻 = 𝐺 ⁄𝑣𝑣1 或 𝐻 = 𝐺 ∗ 𝑣 時, ∆(𝐻) ≤ max{∆ + 2 − 2,∆ − 1 + 1,∆} = ∆。 (2-2) 𝑘 = 2,𝑡(𝑣) = 1: 𝑑(𝑣1 )、𝑑(𝑣2 ) 沒限制,都取為 ∆,因此 𝑑2 = 2∆ − 2 − 2=2∆ − 4,且 𝐻 = 𝐺 ⁄𝑣𝑣1 或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2 − 2 − 1,∆ − 1,∆} = ∆。 13.

(18)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由上述(1)到(2-2)討論中可得下列的性質 3.2。 性質 3.2:當 k ≤ 2 時,不管在 𝑁𝐺 (𝑣) 的點度數是多少,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至少縮邊或拔點其中之一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因此若有一度數小於等於 2 的點 𝑤,那麼便可直接令 𝑣 = 𝑤。. (3-1) 𝑘 = 3,𝑡(𝑣) = 0: 若 𝑑(𝑣1 ) ≥ 6,則 𝜑(𝑣) ≥ (3 − 6) +. 6−6 6. ×3+3=.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5,因此 𝑑2 = 2∆ + 5 − 3 = 2∆ + 2,且 𝐻 = 𝐺 ⁄𝑣𝑣1 時,∆(𝐻) ≤ max{3 + 5 − 2,∆} = max{6,∆},因為縮邊或拔 點必須保證最大度數不變大,故 ∆≥ 6,這即是我們定 6 為界的原因。 (3-2) 𝑘 = 3,𝑡(𝑣) = 1: 若 𝑑(𝑣1 ) ≥ 8,則 𝜑(𝑣) ≥ (3 − 6) + 8−6 2×8. 8−6 8. ×3+. × 2 + 2 =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7,因此. 𝑑2 = 2∆ + 7 − 3 − 2 = 2∆ + 2,且 𝐻 = 𝐺 ⁄𝑒 時,∆(𝐻) ≤ max{∆ + 3 − 2 − 1,∆} = ∆。 (3-3) 𝑘 = 3,𝑡(𝑣) = 2: 若 𝑑(𝑣1 ) ≥ 10,則 𝜑(𝑣) ≥ (3 − 6) +. 10−6 10. ×. 10−6. 3 + 2×10 × 4 + 1 =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9,因此 𝑑2 = 2∆ + 9 − 3 − 4 = 2∆ + 2,且 𝐻 = 𝐺 ⁄𝑒 或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3 − 2 − 2,∆ − 1 + 1,∆} = ∆。 14.

(19)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3-4) 𝑘 = 3,𝑡(𝑣) = 3: 若 𝑑(𝑣1 ) ≥ 12,則 𝜑(𝑣) ≥ (3 − 6) +. 12−6 12. ×. 12−6. 3 + 2×12 × 6 =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11,因此 𝑑2 = 2∆ + 11 − 3 − 6 = 2∆ + 2, 且 𝐻 = 𝐺 ⁄𝑒 或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3 − 2 − 2,∆ − 1,∆} = ∆。. 由上述(3-1)到(3-4)討論中可得下列的性質 3.3。 性質 3.3:當 𝑘 = 3 時,有以下性質, 𝑡(𝑣) = 0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一點度數 ≤ 5 時,或 𝑡(𝑣) = 1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一點度數 ≤ 9 時,或 𝑡(𝑣) = 2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一點度數 ≤ 11 時,或 𝑡(𝑣) = 3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一點度數 ≤ 13 時, 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至少縮邊或拔點其中之一不會 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因此若有一度數等於 3 的點 𝑤,且滿足上述的 條件,那麼便可令 𝑣 = 𝑤。. (4-1) 𝑘 = 4,𝑡(𝑣) = 0: 若 𝑑(𝑣1 ) ≥ 4,則 𝜑(𝑣) ≥ (4 − 6) +. 4−6 4. ×4+4=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3,接著藉由性質 3.2 和 3.3, 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15.

(20)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4-2) 𝑘 = 4,𝑡(𝑣) = 1: 若 𝑑(𝑣1 ) ≥ 5,則 𝜑(𝑣) ≥ (4 − 6) +. 5−6 5. 1. × 4 + 3 = 5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4, ①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6,則 𝜑(𝑣) ≥ (4 − 6) +. 4−6 4. +. 6−6 6. ×. 1. 3 + 3 = 2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5,因此 𝑑2 = 2∆ + 4 + 5 − 4 − 2 = 2∆ + 3,且 𝐻 = 𝐺 ⁄𝑣𝑣1 時,∆(𝐻) ≤ max{4 + 4 − 2,∆} = max{6,∆}。 ②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4-3) 𝑘 = 4,𝑡(𝑣) = 2: 若 𝑑(𝑣1 ) ≥ 6,則 𝜑(𝑣) ≥ (4 − 6) +. 6−6 6. 6−6. × 4 + 2×6 × 4 + 2 = 0 ≥ 0,矛盾,. 故 𝑑(𝑣1 ) ≤ 5, ①𝑑(𝑣1 ) = 5: 若𝑑(𝑣2 ) ≥ 7,則 𝜑(𝑣) ≥ (4 − 6) +. 5−6 5. +. 7−6 7. 8. × 3 + 2 = 35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6,因此 𝑑2 = 2∆ + 5 + 6 − 4 − 4 = 2∆ + 3,且若 兩三角形為相鄰時 𝐻 = 𝐺 ⁄e,∆(𝐻) ≤ max{∆ + 4 − 2 − 2,∆} = ∆;若兩 三角形為分離時 𝐻 = 𝐺 ∗ 𝑣,∆(𝐻) ≤ max{∆ − 1 + 1,∆} = ∆。 16.

(21)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②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8,則 𝜑(𝑣) ≥ (4 − 6) + 1 4. 4−6 4. +. 8−6 8. ×3+2=.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7,. 因此 𝑑2 = 2∆ + 4 + 7 − 4 − 4 = 2∆ + 3,且若兩三角形為相鄰時 𝐻 = 𝐺 ⁄e,∆(𝐻) ≤ max{∆ + 4 − 2 − 2,∆} = ∆;若兩三角形為分離時 𝐻 = 𝐺 ∗ 𝑣,∆(𝐻) ≤ max{∆ − 1 + 1,∆} = ∆。 ③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4-4) 𝑘 = 4,𝑡(𝑣) = 3: 若 𝑑(𝑣1 ) ≥ 7,則 𝜑(𝑣) ≥ (4 − 6) +. 7−6 7. 7−6. × 4 + 2×7 × 6 + 1 = 0 ≥ 0,矛盾,. 故 𝑑(𝑣1 ) ≤ 6, ①𝑑(𝑣1 ) = 6: 若𝑑(𝑣2 ) ≥ 8,則 𝜑(𝑣) ≥ (4 − 6) + 8−6 2×8. 6−6 6. +. 8−6 8. ×3+. 1. × 4 + 1 = 4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7,因此. 𝑑2 = 2∆ + 6 + 7 − 4 − 6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②𝑑(𝑣1 ) = 5:. 17.

(22)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若𝑑(𝑣2 ) ≥ 9,則 𝜑(𝑣) ≥ (4 − 6) + 9−6. 5−6 5. +. 9−6 9. ×. 2. 3 + 2×9 × 2 + 1 = 15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8, 因此 𝑑2 = 2∆ + 5 + 8 − 4 − 6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③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10,則 𝜑(𝑣) ≥ (4 − 6) + 10−6. 4−6 4. +. 10−6 10. ×. 1. 3 + 2×10 × 2 + 1 = 10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9, 因此 𝑑2 = 2∆ + 4 + 9 − 4 − 6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④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4-5) 𝑘 = 4,𝑡(𝑣) = 4: 若 𝑑(𝑣1 ) ≥ 8,則 𝜑(𝑣) ≥ (4 − 6) +. 8−6 8. 8−6. × 4 + 2×8 × 8 =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7, ①𝑑(𝑣1 ) = 7: 若𝑑(𝑣2 ) ≥ 9,則 𝜑(𝑣) ≥ (4 − 6) + 7−6. 9−6. 7−6 7. +. 9−6 9. ×3+. 2. × 2 + 2×9 × 6 = 7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8, 2×7 因此 𝑑2 = 2∆ + 7 + 8 − 4 − 8 = 2∆ + 3,且 𝐻 = 18.

(23)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②𝑑(𝑣1 ) = 6: 若𝑑(𝑣2 ) ≥ 9,則 𝜑(𝑣) ≥ (4 − 6) + 6−6. 6−6 6. +. 9−6 9. ×. 9−6. 3 + 2×6 × 2 + 2×9 × 6 = 0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8,因此 𝑑2 = 2∆ + 6 + 8 − 4 − 8 = 2∆ + 2,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③𝑑(𝑣1 ) = 5: 若𝑑(𝑣2 ) ≥ 11,則 𝜑(𝑣) ≥ (4 − 6) + 11−6. 5−6 5. +. 11−6 11. ×. 4. 3 + 2×11 × 4 = 55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10,因 此 𝑑2 = 2∆ + 5 + 10 − 4 − 8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④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12,則 𝜑(𝑣) ≥ (4 − 6) +. 4−6 4. +. 12−6 12. ×. 12−6. 3 + 2×12 × 4 = 0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11,因 此 𝑑2 = 2∆ + 4 + 11 − 4 − 8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⑤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19.

(24)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由上述(4-1)到(4-5)討論中可得下列的性質 3.4。 性質 3.4:當 𝑘 = 4 時,有以下性質, 𝑡(𝑣) = 2 且 𝑁𝐺 (𝑣)中有兩點度數和 ≤ 12 時,或 𝑡(𝑣) = 3 且 𝑁𝐺 (𝑣)中有兩點度數和 ≤ 14 時,或 𝑡(𝑣) = 4 且 𝑁𝐺 (𝑣)中有兩點度數和 ≤ 16 時 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至少縮邊或拔點其中之一不會 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因此若有一度數等於 4 的點 𝑤,且滿足上述的 條件,那麼便可令 𝑣 = 𝑤。. (5-1) 𝑘 = 5,𝑡(𝑣) = 0: 若 𝑑(𝑣1 ) ≥ 4,則 𝜑(𝑣) ≥ (5 − 6) + 3 2. 4−6 4. ×5+5 =.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3,接著藉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 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5-2) 𝑘 = 5,𝑡(𝑣) = 1: 若 𝑑(𝑣1 ) ≥ 4,則 𝜑(𝑣) ≥ (5 − 6) + 1 2. 4−6 4. ×5+4 =.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3,接著藉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 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20.

(25)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5-3) 𝑘 = 5,𝑡(𝑣) = 2: 若 𝑑(𝑣1 ) ≥ 5,則 𝜑(𝑣) ≥ (5 − 6) +. 5−6 5. × 5 + 3 = 1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4, ① 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5,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5−6 5. 7. × 4 + 3 = 10 ≥ 0,矛盾,. 故 𝑑(𝑣2 ) ≤ 4, (ⅰ) 𝑑(𝑣2 ) = 4: 若𝑑(𝑣3 ) ≥ 5,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2+. 5−6 5. 2. × 3 + 3 = 5 ≥ 0,矛. 盾,故 𝑑(𝑣3 ) ≤ 4,因此 𝑑2 = 2∆ + 4 + 4 + 4 − 5 − 4 = 2∆ + 3,因為 𝑣1 、𝑣2 、𝑣3 三點度數皆小於等於 4, 且 𝑡(𝑣) = 2,故𝑣1 、𝑣2 、𝑣3 中一定有 𝑡(𝑣𝑣𝑖 ) ≥ 1 ,其中 𝑖 ∈ {1,2,3},令 此 𝑣𝑣𝑖 為 𝑒, 𝐻 = 𝐺 ⁄𝑒 ,∆(𝐻) ≤ max{5 + 4 − 2 − 1,∆} = max{6, ∆} = ∆。 ② 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21.

(26)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5-4) 𝑘 = 5,𝑡(𝑣) = 3: 若 𝑑(𝑣1 ) ≥ 5,則 𝜑(𝑣) ≥ (5 − 6) +. 5−6 5. × 5 + 2 =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4, ①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6,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6−6 6. 1. × 4 + 2 = 2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5, (ⅰ) 𝑑(𝑣2 ) = 5: 若𝑑(𝑣3 ) ≥ 6,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5−6 5. +. 6−6 6. 3. × 3 + 2 = 10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5,因此 𝑑2 = 2∆ + 4 + 5 + 5 − 5 − 6 = 2∆ + 3,且若 t(𝑣𝑣1 ) = 0 時, 𝐻 = 𝐺 ∗ 𝑣,∆(𝐻) ≤ max{4 − 1 + 2,∆} = max{5,∆} = ∆;若 t(𝑣𝑣1 ) ≥ 1時, 𝐻 = 𝐺 ⁄𝑣𝑣1 ,∆(𝐻) ≤ max{5 + 4 − 2 − 1,∆} = max{6,∆} = ∆。. 22.

(27)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ⅱ) 𝑑(𝑣2 ) = 4: 若𝑑(𝑣3 ) ≥ 6,則 𝜑(𝑣) ≥ (5 − 6) + 2+. 6−6 6. 4−6 4. ×. × 3 + 2 = 0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5,因此 𝑑2 = 2∆ + 4 + 4 + 5 − 5 − 6 = 2∆ + 2,因為 𝑣1 、𝑣2 兩點度數 皆小於等於 4,且 𝑡(𝑣) = 3,故𝑣1 、𝑣2 中 一定有 𝑡(𝑣𝑣𝑖 ) ≥ 1 ,其中 𝑖 ∈ {1,2},令 𝑣𝑣𝑖 為 𝑒, 𝐻 = 𝐺 ⁄𝑒 ,∆(𝐻) ≤ max{5 + 4 − 2 − 1,∆} = max{6,∆} = ∆。 ②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5-5) 𝑘 = 5,𝑡(𝑣) = 4: 若 𝑑(𝑣1 ) ≥ 6,則 𝜑(𝑣) ≥ (5 − 6) +. 6−6 6. × 5 + 1 = 0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5, ① 𝑑(𝑣1 ) = 5: 若𝑑(𝑣2 ) ≥ 7,則 𝜑(𝑣) ≥ (5 − 6) + 𝑑(𝑣2 ) ≤ 6,. 23. 5−6 5. +. 7−6 7. 13. × 4 + 1 = 20 ≥ 0,矛盾,故.

(28)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ⅰ) 𝑑(𝑣2 ) = 6: 若𝑑(𝑣3 ) ≥ 7,則 𝜑(𝑣) ≥ (5 − 6) + 5−6 5. +. 6−6 6. +. 7−6 7. 8. × 3 + 1 = 35 ≥ 0,矛. 盾,故 𝑑(𝑣3 ) ≤ 6,因此 𝑑2 = 2∆ + 5 + 6 + 6 − 5 − 8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ⅱ) 𝑑(𝑣2 ) = 5: 若𝑑(𝑣3 ) ≥ 7,則 𝜑(𝑣) ≥ (5 − 6) + 5−6 5. ×2+. 7−6 7. 1. × 3 + 1 = 35 ≥ 0,矛. 盾,故 𝑑(𝑣3 ) ≤ 6,因此 𝑑2 = 2∆ + 5 + 5 + 6 − 5 − 8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②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7,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7−6 7. 𝑑(𝑣2 ) ≤ 6, (ⅰ) 𝑑(𝑣2 ) = 6: 若𝑑(𝑣3 ) ≥ 8,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6−6 6. +. 8−6 8. 1. × 3 + 1 = 4 ≥ 0,矛. 盾,故 𝑑(𝑣3 ) ≤ 7,因此 𝑑2 = 2∆ + 4 + 6 + 7 − 5 − 8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24. 1. × 4 + 1 = 14 ≥ 0,矛盾,故.

(29)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ⅱ) 𝑑(𝑣2 ) = 5: 若𝑑(𝑣3 ) ≥ 8,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5−6 5. +. 8−6 8. 1. × 3 + 1 = 20 ≥ 0,矛. 盾,故 𝑑(𝑣3 ) ≤ 7,因此 𝑑2 = 2∆ + 4 + 5 + 7 − 5 − 8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1,∆} = ∆。 (ⅲ) 𝑑(𝑣2 ) = 4: 若𝑑(𝑣3 ) ≥ 9,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2+. 9−6 9. × 3 + 1 = 0 ≥ 0,矛盾,. 故 𝑑(𝑣3 ) ≤ 8,因此 𝑑2 = 2∆ + 4 + 4 + 8 − 5 − 8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 ∆(𝐻) ≤ max{∆ − 1 + 1,∆} = ∆。 ③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5-6) 𝑘 = 5,𝑡(𝑣) = 5: 若 𝑑(𝑣1 ) ≥ 7,則 𝜑(𝑣) ≥ (5 − 6) +. 7−6 7. 3. × 10 = 7 ≥ 0,矛盾,故 𝑑(𝑣1 ) ≤. 6, ①𝑑(𝑣1 ) = 6: 若𝑑(𝑣2 ) ≥ 7,則 𝜑(𝑣) ≥ (5 − 6) + 25. 6−6 6. ×2+. 7−6 7. 1. × 8 = 7 ≥ 0,矛盾,故.

(30)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𝑑(𝑣2 ) ≤ 6, (ⅰ) 𝑑(𝑣2 ) = 6: 若𝑑(𝑣3 ) ≥ 8,則 𝜑(𝑣) ≥ (5 − 6) +. 6−6 6. ×4+. 8−6 8. 1. × 6 = 2 ≥ 0,. 矛盾,故 𝑑(𝑣3 ) ≤ 7,因此 𝑑2 = 2∆ + 6 + 6 + 7 − 5 − 10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②𝑑(𝑣1 ) = 5: 若𝑑(𝑣2 ) ≥ 8,則 𝜑(𝑣) ≥ (5 − 6) +. 5−6 5. +. 8−6 8. 11. × 7 = 20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7, (ⅰ) 𝑑(𝑣2 ) = 7: 若𝑑(𝑣3 ) ≥ 8,則 𝜑(𝑣) ≥ (5 − 6) + 47 140. 5−6 5. +. 7−6 7. ×2+. 8−6 8. ×5=.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7,. 因此 𝑑2 = 2∆ + 5 + 7 + 7 − 5 − 10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ⅱ) 𝑑(𝑣2 ) = 6: 若𝑑(𝑣3 ) ≥ 8,則 𝜑(𝑣) ≥ (5 − 6) +. 5−6 5. +. 6−6 6. ×2+. 8−6 8. ×. 1. 5 = 20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7,因此 𝑑2 = 2∆ + 5 + 6 + 7 − 26.

(31)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5 − 10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ⅲ) 𝑑(𝑣2 ) = 5: 若𝑑(𝑣3 ) ≥ 10,則 𝜑(𝑣) ≥ (5 − 6) + 1 5. 5−6 5. ×2+. 10−6 10. ×4=.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9,因. 此 𝑑2 = 2∆ + 5 + 5 + 9 − 5 − 10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② 𝑑(𝑣1 ) = 4: 若𝑑(𝑣2 ) ≥ 8,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8−6 8. 1. × 7 = 4 ≥ 0,矛盾,故. 𝑑(𝑣2 ) ≤ 7, (ⅰ) 𝑑(𝑣2 ) = 7: 若𝑑(𝑣3 ) ≥ 8,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7−6 7. ×2+. 8−6 8. ×. 1. 5 = 28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7,因此 𝑑2 = 2∆ + 4 + 7 + 7 − 5 − 10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27.

(32)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ⅱ) 𝑑(𝑣2 ) = 6: 若𝑑(𝑣3 ) ≥ 9,則 𝜑(𝑣) ≥ (5 − 6) +. 4−6 4. +. 6−6 6. ×2+. 9−6 9. ×. 1. 5 = 6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8,因此 𝑑2 = 2∆ + 4 + 6 + 8 − 5 − 10 = 2∆ + 3,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ⅲ) 𝑑(𝑣2 ) = 5: 若𝑑(𝑣3 ) ≥ 11,則 𝜑(𝑣) ≥ (5 − 6) + 13 110. 4−6 4. +. 5−6 5. +. 11−6 11. ×4=.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10,因此 𝑑2 = 2∆ + 4 + 5 + 10 − 5 − 10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ⅳ) 𝑑(𝑣2 ) = 4: 若𝑑(𝑣3 ) ≥ 12,則 𝜑(𝑣) ≥ (5 − 6) + 1 2. 4−6 4. ×2+. 12−6 12. ×4=. ≥ 0,矛盾,故 𝑑(𝑣3 ) ≤ 11,. 因此 𝑑2 = 2∆ + 4 + 4 + 11 − 5 − 10 = 2∆ + 4,且 𝐻 = 𝐺 ∗ 𝑣 時,∆(𝐻) ≤ max{∆ − 1,∆} = ∆。 ④𝑑(𝑣1 ) ≤ 3: 由性質 3.2 和 3.3,k ≤ 5,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故可令 28.

(33)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𝑣1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1 。. 由上述(5-1)到(5-6)討論中可得下列的性質 3.5。 性質 3.5:當 𝑘 = 5 時,有以下性質, 𝑡(𝑣) = 2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三點度數和 ≤ 13 時,或 𝑡(𝑣) = 3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三點度數和 ≤ 15 時,或 𝑡(𝑣) = 4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三點度數和 ≤ 17 時,或 𝑡(𝑣) = 5 且 𝑁𝐺 (𝑣)中有三點度數和 ≤ 19 時 距離 𝑣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至少縮邊或拔點其中之一不會 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因此若有一度數等於 5 的點 𝑤,且滿足上述的 條件,那麼便可令 𝑣 = 𝑤。. 前面我們討論了 𝑘 ≤ 5 的部分,接下來對於 𝑘 ≥ 6 我們將換另一種方式來 說明,因為點 𝑣 的選擇,是在放電完後周圍的邊電荷總和為負者,故一定有其 中一邊為負,我們稱這邊為 𝑣𝑣𝑎 ,邊的另一頭即稱點 𝑣𝑎 。接著我們關心此邊的 電荷,因而得到下面的式子: 0 > 𝜑(𝑣𝑣𝑎 ) ≥. 𝑘 − 6 𝑑(𝑣𝑎 ) − 6 8−6 + + (2 − 𝑡(𝑣𝑣𝑎 )) × 𝑘 𝑑(𝑣𝑎 ) 4 6. 6. 1. = 3 − 𝑘 − 𝑑(𝑣 ) − 2 𝑡(𝑣𝑣𝑎 ), 𝑎. 加上 𝑘 ≥ 6 以及 0 ≤ 𝑡(𝑣𝑣𝑎 ) ≤ 2,我們可以求出滿足上述式子k、d(𝑣𝑎 )、𝑡(𝑣𝑣𝑎 ) 的正整數解,且我們以 d(𝑣𝑎 ) 的值來分類,即是:. 29.

(34)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d(𝑣𝑎 ) ≤ 2 d(𝑣𝑎 ) = 3,𝑡(𝑣𝑣𝑎 ) ≥ 1 且 6 ≤ 𝑘 ≤ 11 d(𝑣𝑎 ) = 3,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𝑘 ≥ 12 d(𝑣𝑎 ) = 4,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6 ≤ 𝑘 ≤ 11 d(𝑣𝑎 ) = 5,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6 ≤ 𝑘 ≤ 7 接下來對於 𝑘 ≥ 6 的討論,我們即以d(𝑣𝑎 ) 的值來做分類。. (6-1) d(𝑣𝑎 ) ≤ 2: 由性質 3.2 知,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𝑎 。. (6-2) d(𝑣𝑎 ) = 3,𝑡(𝑣𝑣𝑎 ) ≥ 1 且 6 ≤ 𝑘 ≤ 11: 由性質 3.3 知,𝑡(𝑣𝑎 ) = 1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一 點度數 ≤ 9 時,或 𝑡(𝑣𝑎 ) = 2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 有一點度數 ≤ 11 時,或 𝑡(𝑣𝑎 ) = 3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一點度數 ≤ 13 時,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因此只剩下 𝑡(𝑣𝑣𝑎 ) = 1 且 10 ≤ 𝑘 ≤ 11 的情況,且同理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也需 ≥ 10, 𝜑(𝑣𝑣𝑎 ) ≥ 10−6 10. +. 8−6 4. 1. +2×. 10−6 10. 1. 3. + 5 = 10 ≥ 0,矛盾。. 30. 3−6 3. +.

(35)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6-3) d(𝑣𝑎 ) = 3,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𝑘 ≥ 12: 跟上述相同的原因,由性質 3.3 知只剩下 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𝑘 ≥ 12 的情況,且同理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也需 ≥ 12, 𝜑(𝑣𝑣𝑎 ) ≥. 3−6 3. +. 12−6 12. 1. +2×. 12−6 12. × 2=0 ≥. 0,矛盾。. (6-4) d(𝑣𝑎 ) = 4,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6 ≤ 𝑘 ≤ 11: ①𝑡(𝑣𝑎 ) = 2: 由性質 3.4 知,𝑡(𝑣𝑎 ) = 2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兩點 度數和 ≤ 12 時,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𝑎 不會增 加它的最大度數 ∆。因此剩下 𝑘 = 6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7, 𝜑(𝑣𝑣𝑎 ) ≥ 1 2. 2. 4. +. 6−6. +. 7−6. +. 8−6. 6. +2×. 1. 7−6. 1. 6−6. 7. ×2+. 1. = 7 ≥ 0,矛盾;. 𝑘 = 7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6, 𝜑(𝑣𝑣𝑎 ) ≥ 1. 4−6. 4−6 4. 7. +2×. 6. ×2+. 1. = 7 ≥ 0,矛盾;. 𝑘 = 8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5, 𝜑(𝑣𝑣𝑎 ) ≥. 4−6 4. 8. 3. 1. + 10 = 20 ≥ 0,. 矛盾; 9 ≤ 𝑘 ≤ 11,我們先令 𝑢 為 𝑁𝐺 (𝑣𝑎 )中使得 𝑡(u𝑣𝑎 ) = 0 的點,若 𝑑(𝑢) ≥ 5,𝜑(𝑣𝑣𝑎 ) ≥. 4−6 4. +. 9−6 9. 3. 2. + 10 = 15 ≥ 0,矛盾;若 𝑑(𝑢) ≤ 4,因性質 3.4,.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需 ≥ 9,𝜑(𝑣𝑣𝑎 ) ≥ 31. 4−6 4. +. 9−6 9. 1. +2×. 9−6 9. 1. × 2= 6 ≥ 0,.

(36)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矛盾。 ②𝑡(𝑣𝑎 ) = 3: 由性質 3.4 知,𝑡(𝑣𝑎 ) = 2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兩點度 數和 ≤ 14 時,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 最大度數 ∆。因此剩下 𝑘 = 6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9, 𝜑(𝑣𝑣𝑎 ) ≥ 1. 4−6 4. +. 6−6. +. 7−6. +. 8−6. 6. +2×. 1. 9−6. +2×. 1. 8−6. 1. 7−6. 9. ×2+. 1. × 2= 6 ≥ 0,矛盾;. 6. 𝑘 = 7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8, 𝜑(𝑣𝑣𝑎 ) ≥ 1 14. 1. 4. 7. 8. ×2+. 1. × 2= 28 ≥ 0,矛盾;. 𝑘 = 8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7, 𝜑(𝑣𝑣𝑎 ) ≥ 14. 4−6. 4−6 4. 8. +2×. 7. ×2+. 1. × 2= 28 ≥ 0,矛盾;. 9 ≤ 𝑘 ≤ 11,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9,則 𝜑(𝑣𝑣𝑎 ) ≥ 4−6 4. +. 9−6 9. 1. + 6 =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全部點的度數 ≤ 8,. 加上性質 3.4,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三點的度數數對只剩 (8,8,8) 和 (8,8,7) ,則 𝜑(𝑣𝑣𝑎 ) ≥. 4−6 4. +. 9−6 9. 1. +2×. 8−6 8. 矛盾。 ③𝑡(𝑣𝑎 ) = 4: 由性質 3.4 知,𝑡(𝑣𝑎 ) = 2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 有兩點度數和 ≤ 16 時,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 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32. 1. +2×. 7−6 7. 1. 1. 29. + 14 + 14 = 168 ≥ 0,.

(37)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因此剩下 𝑘 = 6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11, 𝜑(𝑣𝑣𝑎 ) ≥ 2. 4−6 4. +. 6−6. +. 7−6. 6. +2×. 1. 11−6. 1. 10−6. 11. ×. 1. 2 + 11 × 3= 2 ≥ 0,矛盾; 𝑘 = 7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10, 𝜑(𝑣𝑣𝑎 ) ≥. 4−6 4. 7. +2×. 10. ×. 3. 2= 70 ≥ 0,矛盾; 𝑘 = 8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9, 𝜑(𝑣𝑣𝑎 ) ≥ 1 12. 1. 4. +. 8−6. +. 9−6. 8. +2×. 1. 9−6. 1. 8−6. 9. × 2=. ≥ 0,矛盾;. 𝑘 = 9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8, 𝜑(𝑣𝑣𝑎 ) ≥ 12. 4−6. 4−6 4. 9. +2×. 8. × 2=. ≥ 0,矛盾;. 𝑘 = 10 且 𝑁𝐺 (𝑣𝑎 ) 中其他點度數 ≥ 7, 𝜑(𝑣𝑣𝑎 ) ≥. 4−6 4. +. 10−6 10. 1. +2×. 7−6 7. ×. 3. 2= 70 ≥ 0,矛盾; 𝑘 = 11,如圖若 𝑣𝑎+ 、𝑣𝑎− 中有一點的度數 ≥ 7,則 𝜑(𝑣𝑣𝑎 ) ≥ 1 2. ×. 7−6 7. 2. 4−6 4. +. 11−6 11. +. = 77 ≥ 0,矛盾;若 𝑣𝑎+ 、𝑣𝑎− 的度數皆 ≤ 6,根據性質 3.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𝑣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6-5) d(𝑣𝑎 ) = 5,𝑡(𝑣𝑣𝑎 ) = 2 且 6 ≤ 𝑘 ≤ 7:. 33.

(38)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①𝑡(𝑣𝑎 ) = 2: 令 𝑢1 、𝑢2 為 𝑁𝐺 (𝑣𝑎 )中使得 𝑡(u𝑣𝑎 ) = 0 的點,若 𝑑(𝑢1 ) 或 𝑑(𝑢2 ) ≥ 4,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3. 1. + 10 = 10 ≥ 0,矛盾;若. 𝑑(𝑢1 ) 和 𝑑(𝑢2 ) ≤ 3,因性質 3.5, 𝑡(𝑣𝑎 ) = 2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三點度數和 ≤ 13,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且 𝐻 = 𝐺 ∗ 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②𝑡(𝑣𝑎 ) = 3: (ⅰ)如圖,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6,則 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3. 1. + 10 = 10 ≥ 0,矛. 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所有點的度數 ≥ 5, 因性質 3.5,𝑡(𝑣𝑎 ) = 3 且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三點度數 和 ≤ 15,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 可令 𝑣𝑎 = 𝑣 ∗ ,且 𝐻 = 𝐺 ∗ 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ⅱ)如圖,若 𝑑(𝑢) ≥ 6,𝜑(𝑣𝑣𝑎 ) ≥ 2. 5−6 5. +. 6−6 6. +. 1. = 5 ≥ 0,矛盾;若 𝑑(𝑢1 ) 或 𝑑(𝑣𝑎+ ) ≥ 7, 5 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1. + 5 =0 ≥ 0,矛盾;由性. 質 3.2、3.3 知,𝑁𝐺 (𝑣𝑎 ) 中若有點度數 ≤ 3,距 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縮邊或拔 點其中之一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因此只剩下 4 ≤ 𝑑(𝑢) ≤ 5 且 4 ≤ 𝑑(𝑢1 )、𝑑(𝑣𝑎+ ) ≤ 6,若 (𝑑(𝑢)、𝑑(𝑢1 )、𝑑(𝑣𝑎+ )) 所成的數對 ( 𝑑(𝑢1 )、𝑑(𝑣𝑎+ )視作不排序 )為 (5,6,6) 、 (5,6,5) 和 (4,6,6),則 34.

(39)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 3 20. +. 3 20. =. 1 10. ≥ 0,矛盾;其餘的則因性質 3.5,. 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三點度數和 ≤ 15 ,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拔 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𝐻 = 𝐺 ∗ 𝑣𝑎 。 ③𝑡(𝑣𝑎 ) = 4: 由性質 3.5 知,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三點度數和 ≤ 17 時, 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 則 𝐻 = 𝐺 ∗ 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ⅰ) k = 6: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所有點的度數 ≥ 7,𝜑(𝑣𝑣𝑎 ) ≥ 6−6 6. 1. +2×. 7−6 7. 1. 5−6 5. +. 8. × 2 + 7 × 2= 35 ≥ 0,矛盾,因此必存在一點度數 ≤ 6;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6,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6, 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1. 1. + 10 + 10 =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 點的度數 = 5,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7,𝜑(𝑣𝑣𝑎 ) ≥ 7−6 7. 1. 5−6 5. +. 6−6 6. 1. +2×. 1. + 7 = 7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4,則剩. 下的三點度數皆 ≥ 8,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1. +2×. 8−6 8. 1. 19. + 7 = 280 ≥ 0,矛. 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3,由性質 3.2、3.3 知,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且縮邊或拔點其中之一不會增加它的最大 度數 ∆。 (ⅱ) k = 7: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所有點的度數 ≥ 6,𝜑(𝑣𝑣𝑎 ) ≥ 7−6 7. 1. 7. 5. +. 1. + 10 × 2= 7 ≥ 0,矛盾,因此必存在一點度數 ≤ 5;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5,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6,𝜑(𝑣𝑣𝑎 ) ≥ 7−6. 5−6. 1. 3. 5−6 5. +. + 10 = 7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4,則剩 35.

(40)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下的三點度數皆 ≥ 7,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7−6 7. 1. 7−6. 2. 7. + ×. +. 1 60. 1. 11. 7. 70. + =. ≥ 0,. 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3,同上理由。 ④𝑡(𝑣𝑎 ) = 5: 由性質 3.5 知,𝑁𝐺 (𝑣𝑎 )中有三點度數和 ≤ 19 時,距離 𝑣𝑎 是 2 的點個數恆 ≤ 2∆ + 4,可令 𝑣𝑎 = 𝑣 ∗ ,則 𝐻 = 𝐺 ∗ 𝑣𝑎 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ⅰ) k = 6: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所有點的度數 ≥ 8,𝜑(𝑣𝑣𝑎 ) ≥ 6−6 6. 1. +2×. 8−6 8. 1. 5−6 5. +. 3. × 2 + 70 × 4= 28 ≥ 0,矛盾,因此必存在一點度數 ≤ 7;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7,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7, 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1. +2×. 7−6 7. 1. × 2 + 70 × 4=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 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6,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8,𝜑(𝑣𝑣𝑎 ) ≥ 6−6 6. 1. +2×. 8−6 8. 30. 5. +. 1. + 40 × 3=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5,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9,𝜑(𝑣𝑣𝑎 ) ≥ 11. 5−6. 5−6 5. +. 6−6 6. 1. +2×. 9−6 9. 2. + 15 × 3=.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4,則剩下的三點度. 數皆 ≥ 10,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6−6 6. 1. +2×. 10−6 10. =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 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3,同上理由。 (ⅱ) k = 7: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所有點的度數 ≥ 7,𝜑(𝑣𝑣𝑎 ) ≥ 7−6 7. 1. +2×. 7−6 7. 5−6 5. +. 67. × 2= 840 ≥ 0,矛盾,因此必存在一點度數 ≤ 6;若 𝑁𝐺 (𝑣𝑎 ).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6,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7,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7−6 7. 1. +2×. 7−6 7. 1. = 12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36.

(41)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 5,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8,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7−6 7. 1. 8−6. 2. 8. + ×. =. 19 28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4,則剩下的三點度數皆 ≥ 9,𝜑(𝑣𝑣𝑎 ) ≥. 5−6 5. +. 7−6 7. 1. +2×. 9−6 9. 23. = 210 ≥ 0,矛盾;若 𝑁𝐺 (𝑣𝑎 )中除了 𝑣. 外有一點的度數 ≤ 3,同上理由。. 綜觀前述(1)~(6-5)的討論內容,我們可知,任何平面圖,用第一階段放電 賦予初始電荷,然後依第二、三階段放電法依序操作下來,因為總電荷都一直 維持−12,所以必存在一點 𝑣,使得在 𝐸(𝑣) 中所有邊的電荷總和是負值,則若 𝑑(𝑣) ≤ 5 時,𝑑2 (𝑣) ≤ 2∆ + 4且縮邊或拔點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若 𝑑(𝑣) ≥ 6 時,我們轉而關心 𝐸(𝑣) 中一必為負的邊 𝑣𝑣𝑎 ,且𝑑(𝑣𝑎 ) ≤ 5,則若不 是矛盾,即是 𝑑2 (𝑣𝑎 ) ≤ 2∆ + 4,且一樣縮邊或拔點不會增加它的最大度數 ∆, 故即證明了定理 2.1:若 G 是最大度為 Δ 的平面圖,則必存在一點 𝑣 ∗ ,𝑑(𝑣 ∗ ) ≤ 5,𝑑2 (𝑣 ∗ ) ≤ 2Δ + 4。. 37.

(42)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四、 結論 我們將目前文獻中有提到𝜒(𝐺 2 )的範圍,整理成下面的表格:. 與推論 1.2 比較. 人名. 結果. 限制條件. Jonas. 𝜒(𝐺 2 ) ≤ 8Δ − 22. 無. Δ ≥ 6 時推論 1.2 較佳. Wong. 𝜒(𝐺 2 ) ≤ 3Δ + 5. 無. Δ ≥ 5 時推論 1.2 較佳. 𝜒(𝐺 2 ) ≤ 2Δ + 25. 無. 推論 1.2 較佳. 9 𝜒(𝐺 2 ) ≤ ⌊ Δ⌋ + 2 5. Δ ≥ 749. 只適用於 Δ ≥ 749 時. 9 𝜒(𝐺 2 ) ≤ ⌈ Δ⌉ + 1 5. Δ ≥ 47. 只適用於 Δ ≥ 47 時. Molloy and Salavatipour. 5 𝜒(𝐺 2 ) ≤ ⌈ Δ⌉ + 78 3. 無. Molloy and Salavatipour. 5 𝜒(𝐺 2 ) ≤ ⌈ Δ⌉ + 25 3. Δ ≥ 241. van den Heuvel McGuinness Agnarsson Halldo´rsson Borodin 等人. Δ ≤ 204 時推論 1.2 較佳. 只適用於 Δ ≥ 241 時. 由上表格可知,與推論 1.2 做比較,在 Δ 較小時都是推論 1.2 的上界比較 小,而一般會遇到的問題中,比較少會需要處理 Δ 很大的情況,故推論 1.2 對 於一般求 𝐺 2 的著色數會有實際的功用。. 38.

(43)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以下為對於不同的 Δ 值,需用哪個結果較佳做一策略選擇: 𝚫. 𝝌(𝑮𝟐 ). 1. 2. 2. ≤5. 3. ≤8. 4,5. ≤ 8Δ − 22. Jonas(1993). [6,46]. ≤ 2Δ + 100. Wang(2013). [47,240]. 9 ≤ ⌈ Δ⌉ + 1 5. Borodin et al.(2003). ≥ 241. 5 ≤ ⌈ Δ⌉ + 25 3. Molloy et al.(2005). Wegner(1977). 因此,推論 1.2 改進了所有文獻在 5 ≤ ∆≤ 46 時的結果。但繼續利用同 樣的方式,再加入一些新的放電規則,例如第三階段放電,甚至第四階段放 電,都降低不了 Δ 的系數,因為在第三章所提到的 𝑘 = 2 的情況中,就會推得 Δ 系數下界至少是2,所以只能降低後面的常數,但若要比 Borodin 的結果 佳,在Δ ≥ 47 時,我們的結果必需要降至 2Δ − 9 才行,若真的能達到此範 圍,也必需花很大的力氣;故未來的工作,希望能用不同於放電法的方式來論 述,才比較有希望在Δ ≥ 47時,改進 Borodin 或是 Molloy 的結果。. 39.

(44)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Refernece [1] G. Agnarsson and M. M. Halldo´rsson, Coloring Powers of planar graphs. Preprint (2000). [2] K. Appel and W. Haken, Every planar map is four colourable. Part I:Discharging, Illinois J Math 21 (1977), 429–490. [3] K. Appel, W. Haken, and J. Koch, Every planar map is four colourable. Part II: Reducibility, Illinois J Math 21 (1977), 491–567. [4] O. V. Borodin, H. J. Broersma, A. Glebov, and J. van den Heuvel, Stars and bunches in planar graphs. Part I: Triangulations. CDAM Research Report Series 2002-04 (2002). Original Russian version. In: Diskretn Anal Issled Oper Ser 1 8, no. 2 (2001), 15–39. [5] O. V. Borodin, H. J. Broersma, A. Glebov, and J. van den Heuvel, Stars and bunches in planar graphs. Part II: General planar graphs and colourings. CDAM Research Report Series 2002-05 (2002). Original Russian version. In: Diskretn Anal Issled Oper Ser 1 8, no. 4 (2001), 9–33. [6] P. J. Heawood, Map colour theorem, Quart J Pure Appl Math 24 (1890), 332– 338. [7] J. van den Heuvel, and S. McGuinness, Colouring the square of a planar graph J. Graph Theory, 42 (2003), pp. 110–124. [8] T. R. Jensen and B. Toft, Graph coloring problems, John-Wiley & Sons, New York (1995). [9] T. K. Jonas, Graph coloring analogues with a condition at distance two: L(2,1)labellings and list λ-labelling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3). [10] M. Molloy and M. R. Salavatipour, A bound on the chromatic number of the 40.

(45) 平面圖的平方著色數. square of a planar graph. Prepri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2). [11] N. Robertson, D. Sanders, P. Seymour, and R. Thomas, The four-colour theorem, J Comb Th 70 (1997), 2–44. [12] G. Wegner, Graphs with given diameter and a colouring problem. Preprint, University of Dortmund (1977). [13] S.A. Wong, Colouring graphs with respect to distance, M.Sc. Thesis, Department of Combinatorics and Optimiz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996.. 41.

(46)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左邊有一個平面紙板圖形,右邊有數個立體圖型,左邊的紙板可合成右

What was more surprising, when the sides of the two equilateral polygons changed at a certain rate,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ted graph would become a tessellation.. Then we could

( )如圖,有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形鼓,鼓面直徑比為 3:5,現在想要把鼓面都漆上顏色,每 一平方公分需要

[r]

(b) reviewing the positioning of VPE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exploring the merit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t the degree

220V 50 Hz single phase A.C., variable stroke control, electrical components and cabling conformed to the latest B.S.S., earthing through 3 core supply cable.. and 2,300 r.p.m.,

We will give a quasi-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nnected bipartite weighted 2-punctually distance-regular graph whose halved graphs are distance-regular.. In the case the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