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1631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16315"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欽賢 博士

象由心生—黃鈺銓水珠創作論述

研究生:黃鈺銓 撰

中華民國 110 年 05 月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Image from the Heart

– Huang Yu-Chuan's Water Droplet Project Narration

象由心生—黃鈺銓水珠創作論述

Student:Yu-Chuan Huang

Advisor:Dr. Chin-Hsien Lin

(3)
(4)
(5)

象 由 心 生 — 黃 鈺 銓 水 珠 創 作 論 述 研究生:黃鈺銓 指導教授:林欽賢 教授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摘 要 人跟人之間存在著相當微妙的關係,生活在同一社會中人們會經由特定目標、價值 及情感認知而密切地連接在一起,因此本創作研究將文獻分為三個部分,企圖透過個體 微觀的方式去觀看、紀錄社會的變化。其一,從韋伯對於社會行動的解釋中,了解人們 在理性社會所遵循的方向,說明人們在社會中依循目的理性行為、價值的理性行為、情 感的理性行為、傳統的理性行為的四個社會行為發展,理解人們行為互動背後的意義, 進而說明人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對於事件的判斷會經由解讀與理解,會因在相同的頻率、 相同目的而聚集,相反的就會促使人們之間分離,當了解這些行為模式後,就更能清楚 整體社會的發展脈絡。其二,則是從研究藝術家金昌烈在創作上所遵循的價值與感受到 的領悟,並針對他在水珠創作上的歷程以及微觀創作做進一步的解析。其三,則是研究 水珠的形式與狀態,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與圖片說明這種物質在空間、時間的變化,並探 索它在藝術上的可能性,希望將短暫、容易飛逝的樣貌用以藝術形式記錄下來。 本創作研究觀察在空間中的水珠,探討它的形態樣貌及性質,並作為影射自我與社 會關係的縮影,以個體為中心試圖將水珠的本質用來說明我們的生活學習狀態和生命歷 程,並將其研究成果對應至創作中,以物象的轉換、寫實描繪的手法創作出個人所謂「象 由心生」一系列作品,藉由創作論述,來說明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狀態,體會筆者所強調 的觀看視角,呈現創作者對於環境中的反射樣態。 關鍵字: 水珠、象由心生、重複與差異、投射作用

(6)

Image from the Heart – Huang Yu-Chuan's Water Droplet Project Narration

Student: Yu-Chuan Huang Advisor:Professor Chin-Hsien Li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delicate.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society are closely connected by specific goals, values and emotional perception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observe and record social changes through individual microscopic methods. The literature survey is in three parts. Firstly, Weber's explanation of social action is discussed, focusing on the four 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s that people follow in a rational society and meaning derived from behavioral interactions, namely, goal-oriented actions, value-rational oriented actions, affectual or emotional oriented actions, and traditional oriented actions.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can be better defined, and events can be better interpreted or understood upon a systematic gathering of data in identical frequencies and purposes. The opposite will drive people apart from each other. Understanding these behavior patterns help apprehend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the whole society. Second, a study examines the values that artist Jin Changyeol follows in his creations and the apperception he experience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microcosmic creations of his water bead works. The third is to inspect the form and state of water droplets, collect relevant documents and pictures to illu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matter chang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 and record the transient and ephemeral appearances in artistic formats.

This creation research explores water droplets' appearances and behaviors in defined spaces and uses the observations to clarify the microscop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society. From our own perspective, the water droplet's essence embodies our everyday lives, our state of learning, and our life course and projects the results to create a series of works under the title "Images from the Heart," consisting of transpositions of objects and images as well as realistic depictions. The expectation is to illustr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reative discourse so that viewers can appreciate the author's perspective and respond to the creator's reflections of the creative act's environments.

(7)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 錄 ... III 圖目錄 ... I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3 第三節 創作方法及步驟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韋伯解讀人與群體關係 ... 9 第二節 金昌烈的微觀世界 ... 14 第三節 水珠的隱喻 ... 22 第三章 創作思維與實踐 ... 29 第一節 繪畫中自我的投射 ... 29 第二節 水珠造形策略之探討 ... 33 第三節 創作技法與歷程 ... 40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 50 第一節 《象由心生》創作理念 ... 50 第二節 作品解析 ... 51 第五章 結論與期望 ... 69 第一節 研究總結與心得 ... 69 第二節 未來期望 ... 70 參考文獻 ... 71

(8)

圖目錄

圖 1 金昌烈《ENS NO 42》1978 ... 15 圖 2 金昌烈《PA19-80》1980 ... 15 圖 3 金昌烈《再現 NSI91016》1990 ... 16 圖 4 金昌烈《水珠》2016 ... 17 圖 5 金昌烈《復發》2017 ... 19 圖 6 胡安·桑切斯·科坦《蔬菜和水果》1602 ... 21 圖 7 金昌烈《水珠》1975 ... 21 圖 8 黃鈺銓《水珠形式示意圖》 ... 23 圖 9 黃鈺銓《水珠形式示意圖》 ... 23 圖 10 黃鈺銓《水珠形式示意圖》 ... 24 圖 11 《水珠特性》,疏水性的水珠 ... 24 圖 12 黃鈺銓《雨天》 ... 25 圖 13 邱鴻璋《颱風天》2020 ... 25 圖 14 DUSAN STOJANCEVIC《世界城市在水滴中的倒影》 ... 26 圖 15 樂逍遙《微距拍攝水珠》 ... 26 圖 16 黃鈺銓《水珠》 ... 27 圖 17 黃鈺銓《水珠 2》 ... 27 圖 18 黃鈺銓《水珠》 ... 34 圖 19 黃鈺銓《水珠》 ... 34 圖 20 黃鈺銓《水珠單體樣貌》 ... 35 圖 21 黃鈺銓《雨後的玻璃窗》 ... 36 圖 22 黃鈺銓《水珠》 ... 36 圖 23 《黃鈺銓情緒》,水珠草圖拍攝 ... 37 圖 24 黃鈺銓《雨後的玻璃窗-玻璃外》 ... 39 圖 25 FEELIN THIS《雨後》 ... 39 圖 26 黃鈺銓《水珠場景投射-回家》 ... 41 圖 27 黃鈺銓《鏡面上的水珠》 ... 41 圖 28 黃鈺銓《當下 × 單體間》 ... 41 圖 29 黃鈺銓《水珠-你我的差異》 ... 42

(9)

圖 30 黃鈺銓《瞬間觸及的短暫》,電腦繪製,2019 ... 43 圖 31 黃鈺銓《水珠樣貌》,電腦繪製 ... 44 圖 32 黃鈺銓《忙碌中的水珠》,背景營造過程圖 ... 45 圖 33 黃鈺銓《城市間的移動》,背景營造過程圖 ... 45 圖 34 黃鈺銓《城市間的移動》,水珠佈入過程圖 ... 46 圖 35 黃鈺銓《旅遊放鬆•愉悅》,水珠佈入過程圖 ... 46 圖 36 黃鈺銓《城市間的移動》 ... 47 圖 37 黃鈺銓《旅遊放鬆•愉悅》 ... 47 圖 38 黃鈺銓《騷動•寧靜》 ... 52 圖 39 黃鈺銓《旅遊放鬆•愉悅》 ... 54 圖 40 黃鈺銓《當下 × 單體間》 ... 57 圖 41 黃鈺銓《能量的載體》 ... 58 圖 42 黃鈺銓《凝聚》 ... 59 圖 43 黃鈺銓《分支》 ... 59 圖 44 黃鈺銓《圍繞(一)》 ... 60 圖 45 黃鈺銓《圍繞(二)》 ... 60 圖 46 黃鈺銓《有口難言》 ... 62 圖 47 黃鈺銓《巧匠工藝》 ... 64 圖 48 黃鈺銓《時代背景下的慶典祝福》 ... 65 圖 49 黃鈺銓《瞬間觸及的幸福》 ... 66 圖 50 黃鈺銓《記憶時光》 ... 67 圖 51 黃鈺銓《忙裡偷閒》 ... 68

(10)

第一章

緒論

我們處於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生活型態逐漸的改變,突破了以往空間的限制不斷 進行交流,從急促的生活步調裡,去認同自己所在的環境以及學習我們是如何理解這個 社會與他人相處,藉由藝術創作來描述個人情感與紀錄主觀意識,對於一個環境的認同 與接觸,以傳達作者所表達的意象,就像王秀雄在美的心理學曾說過:「藝術作品之內涵, 是作家生活的體驗、感情與人格的表達…。」來表達,何懷碩也曾經說過:「藝術主要在 於反應一定文化環境中個人的心聲,其中包含著對歷史的繼承與批判,對人生的新體認。」 筆者選用「透明的水珠」當作畫面中代表性的物件,將反覆出現的水珠比喻為一面 鏡子,鏡中倒影著周遭的環境,筆者以水珠的倒影來隱喻自我或本身的心情,如同這些 水珠時而聚集時而分散,對於水珠實體間的展現彷彿有了靈性般的存在,水珠隨著型態 變化突顯自身存在環境的狀態,小小的鏡頭卻投射著現實的我與環境、我與周遭之間的 關係,並且寫下我與這世界相遇,記錄著生命中的每一件故事與緣分,水珠的存在雖是 短暫,但在抽象的空間背景裡,展現活耀的生命力。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一、創作動機-無限的水珠

水對環境以及人類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元素,它存在於生活周遭與我們有著密切關 係,它呈現的狀態差異很大,小則為小分子、大則浩瀚海洋,它不僅能幫助我們輸送各 種養分外,也能藉由它排出廢物,更重要的是它能調節環境中的溫度,也能滋潤環境。 水的型態有很多種,而水珠形體的存在與其倒影的世界給了筆者創作靈感,故選以 水珠作為創作元素,利用圖像創作訴說水珠到底能裝載多少影像及能量,無論外界給予

(11)

水珠多少影像它都能如實回覆反射給觀者。水珠在環境中所連接的氣氛,讓作品在呈現 的感受,有著現實與夢幻虛實的轉換。筆者對於這個現象感到好奇並且想要深入探討它。 對於水珠創作上的研究,探討它的生態及觀察它表面生成的狀態與人類個體生活的 狀態做聯繫,將其發現的狀態與韋伯對於觀看社會的四個社會行為的方式做一個聯想與 印證,以及在金昌烈的微觀世界裡是如何導入社會文化面向,將生活現象轉向美學領域。 然而水珠的出現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由於這樣的聯繫勾起對它的好奇心。就在 某天的戶外下著大雨坐火車趕往回家的路上,此時筆者望著車外的場景,注意到玻璃上 附著一顆顆的水珠它的樣貌,坐在裡頭的我啟發了對水珠的觀察,發現它行進的過程及 它的狀態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並且聯想到水珠的形狀變化與人類的行為連結,展現它的 可塑性及應造著人們生活的狀態。 在繪畫創作上曾嘗試以素描和單色畫方式呈現,在幾次繪製的觀察過程中發現水珠 形體上的奇妙之處,它的形體雖然小但帶來很大的效果,好比一面鏡子能反射也能照映, 甚至比鏡面還要多元多功能,從不同角度的觀看下它表面呈現的正影像或反影像都倒影 著所在的周遭環境,以及今天水珠本身的表面形狀變化,也會影響著它所投射的環境。 在水珠明亮且飽滿的形體,短暫的奇遇下就像紀錄片一樣映照在每一方格載體裡,藉由 觀察出來的現象與筆者在這社會中的生活模式做個連結,將其發現運用於自身於水珠繪 畫上的啟發,把這樣豐富的表現形式與影射投入於這次的創作論述中。

二、創作目的-水珠創作的表現思維

筆者之所以選用水珠是因為水可以做為精神能量的投射,也可以作為記憶的載體, 筆者以心中真實的感受與探討進行創作,藉由描繪水珠它本身的形體變化,述說人們觀 看事件的情緒以及個體生活環境的樣貌,只不過將其模式換作是水珠的樣態展現自我, 將自身比喻成水分子的樣子於這個環境,接受能量也釋放能量,就好比是人需要無止盡 的學習,接收新的知識讓自己更有內涵,流動不斷的能量等待續勢爆發。

(12)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及表現形式,創造自己特有的風格, 筆者以水珠上反射影像的表現手法,呈現體積與質量間所賦予表面最真實的自然效果, 從一個角落裡去體會、把握屬於藝術家自身眼中的現實世界。映照在狄德羅(Diderotn 1713~1784)曾說過:「藝術家應該深入生活,體驗各階層的狀態,讓藝術真實的反映生活。」 1 目的之一是當我們面臨這龐大資訊的世界及多元文化的環境時,觀察所處於的文化社會 並探討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是主體還是客體。筆者研究的目的之二是經由觀察水珠的表 面現象,來說明社會機制中展現的關係變化,探討人在社會中的行為與群體的連結,從 了解與理解中產生感知與省思,在創作繪畫的表現讓觀者、作者、作品三者之間的互動 連結。 對於「水珠」在藝術創作上設定為觀看的對象,將其表象下的本質做一個更具體地 描述說明。(一)微視水滴、水珠所在的環境景象進行描繪,並且詮釋現實與虛擬之間的 狀態,將水珠形體它所帶來的可能性和變化,對應於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將其狀態描繪。 (二)利用水珠這項元素象徵自己,摸索自身所處的環境所看到的影像,以及在這社會團 體中的關係狀態。(三)藉由水珠的形狀來表現人的樣子,述說創作者利用畫筆在畫布上 來回塗抹的痕跡及繪畫時的狀態,表達出筆者心身狀態及生活中環境的反射。在上述對 於水珠繪畫創作上要表達的內容是簡單,但不像語言那樣運用自如,藉由描繪的過程表 達抽象的概念和內心所感受的豐富世界。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探索「水珠」對人的啟示

我們生活周遭時常被各式各樣的水所包圍,而水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元素,關 係非常密切且是不可分離的甚至可以說是利、害關係的共生。然而水是無色無味的,可 1 李美蓉〈生活/藝術〉《美育雙月刊》,臺北市:中正藝廊,第 121 期,2001,頁 39

(13)

以變化為固體、氣體與液體,此稱之為「水的三態」。則本文選用水為液態存在的水珠作 為這次研究的對象,不涉液態氣態等其他變化層面;擷取水在轉換水珠的樣態過程,將 其他所表現的樣子變化紀錄,來敘述筆者生活經驗的感受,紀錄周遭所有事物,那剎那 間的影像。 關於「水珠」的部分,筆者從生活中微小的角落發現,水珠不同的型態表現可以表 現於創作中,其一深入探討水是如何變成水珠,在這過程中它的樣態跟人們生命歷程的 相似度,將藉由觀察的過程,用以繪畫描寫的方式來記錄;其二探討水珠表面的影像變 化,圓弧的形體、晶瑩剔透的表面是隨著自然改變,還是跟隨觀看者的心境而變化,將 是本創作研究將探討的方向。本論文之研究共有三個大方向去創作,總體共有二十五幅 對與水珠相關創作作品。

二、研究「水珠」如何成為藝術語言

水的形態千變萬化,關於「水」在本文中鎖定於「水珠」這個狀態,在文中要探討 的是它所觸及的表面影像變化及形體狀態,闡述觀察物像所呈現的視界與它形體上的樣 貌,並針對水珠、水滴的特性「疏水性」2 ,去描繪在不同的環境下去描繪它的形態。 藉由對於水珠本身的研究與探討,發現一顆顆水珠之間的關聯,它本身的狀態呈現, 在以不同環境所投射、反射出的影像,將呈現傳達人們的生活樣貌,就如江本勝《來自 水的訊息》中提到的「水如心之境,映寫出人的心」3 這個概念去探討,利用轉述的方式 去說每一顆水珠,好比人一樣會說活並且生活於環境當中擁有著自己的一套模式。 2 疏水性的解釋是分子在水裡通常會聚成一團,而水在疏水性溶液的表面時則會形成一個很大的接觸角 而成水滴狀。 3 江本勝作,廖哲夫釋《來自水的訊息》,台南縣永康市:統一夢工園,2002,頁 4

(14)

第三節 創作方法及步驟

首先收集各方面之資訊,藉由文獻分析與觀察分類來理解哲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理性 社會,以及尋找與筆者創作上相關的藝術家,歸納分析人在社群中所展現的狀態,和藝 術家在繪畫的表現及素材的運用上,又是如何將物質的實相轉換融入繪畫紀錄裡,藉由 大自然間的微小元素,述說我們的生活中的生命歷程。則此節之分類為研究方法與研究 步驟,讓筆者更清楚知道創作的來龍去脈,作為研究過程的一個紀錄。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

本文對於文獻分析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藉由韋伯的理論觀看這世界,從中探 索與理解他是如何分析這社會及韋伯理論的方式,通過解釋性手段來研究社會 行為,述說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環境的關係連結。其二是藉由藝術家金昌烈在描 繪水珠的微小世界時,如何編排水珠這個物件與元素轉換為心象或意象狀態上 的呈現,分析他的表現形式與他的創作可能性,並結合生活美學這個論點。

(二) 觀察與實際創作

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水珠」的形式與狀態,探訪水珠的動態變化與水珠的表象 狀態,並參酌科學家對於水分子的一些特性,說明存在人們環境的水珠所呈現 形狀。在這個大自然的體系下,水珠帶來的影像與人們的生活狀態又有什麼相 似之處、是如何跟大然學習與吸收,以及轉換成自身的養分;或者對於水珠的 觀察,引述於人與人之間的表象以及體現生活於環境下的狀態,在那之間所產 生的關係轉換,創作上以彙集的照片和圖片來呈現,結合繪畫印證親身所觀察 到的,加深體驗到在自然元素中,展現其中所發現的特色與美感。

(15)

二、研究步驟

本創作論述可分為以下步驟,四個過程中具體的思考方向,確定主題的擬定,再依 照主題需求尋找文獻,與探討水珠之相關樣貌,最後進行資訊歸納統合成本論述。

(一)

創作主題的訂定:擬定所研究主題及研究的方向,並依照主題的方向蒐集相關藝 術史、藝術創作者、社會學等相關學術。

(二)

蒐集文獻:擬定研究方向後,藉由網路資訊、圖書館等,透過各方面的資料閱讀, 將主題中大範圍的資訊聚集整理,整理歸類相關文獻及圖片資料,以利筆者在 撰寫與創作上的利用。

(三)

探索水珠的樣貌:蒐集文獻資料以及觀看水珠的樣態,研讀並消化後從中尋找自 己的理念與想法,去證實觀看後的領悟,融入於繪畫中;則本文大多藉由寫實 的描繪、投射技巧以及自我的繪畫思維,來探討對於自身生活環境的感受,尋 找表象下的發現,佐證論文上的內容。

(四)

歸納資訊:進行資訊的彙整,將不同的意見及想法分寫下來,如同生命樹,多支 線的方式融入並進行解析,將水珠在創作上所帶來的可能性,及統整它的形式 走向,歸納及觀察出的結果,撰寫於論文及創作上,多方面探求適宜且最適切 的創作手法,符合所探討的現象。參考各項相關主題,將歸納後的現象及表現 結合收集來的文獻資料,而創作上以各個角度、思維完成草圖運作,並在圖稿 中展現尋找出來的現象,以具體方式說明所歸納的表象,表述自我在這環境的 相互關聯,促及對外的表現,展現擁有的特質與特色。論文上的撰寫以及繪畫 創作上的描述穿插進行,期能順利撰寫完成創作論述。

(1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文研究定名為「象由心生–黃鈺銓水珠創作論述」探討水珠在環境中的變化,投 射於我們的生命歷程,有四個名詞釋義「水珠」、「象由心生」、「重複與差異」、「投射」。

一、水珠

水珠在大自然裡是液體的物質存在,將水珠的特性分為三個部份探討與沈思,利用 水珠的習性與本質說明與我們所觸及的關係,比如水珠是液體體態下的表象,分子之間 的活動會影響它的狀態;在東方傳說(太平廣記)這樣說道,水珠可以吸引泉水的寶珠, 此段話是在述說水珠的型態,它能傳達人的性格品質與性能,也是人道意志的聯繫4 ;以 及漢人文化赫赫有名的孔子對於水的觀察與感悟,導出「時間如流水」5 對於時間留不住 而引發的感嘆,追求人生意義的哲理性問題思考,鼓勵人們珍惜時間、珍惜當下。利用 上述所觀看的方式是本文將水珠的型態及表象了解後,將它與我們的關係做一個敘述, 影射人們在個體間或群體下的關係變化及情緒上可觸可感的展現,體現水珠形象的軸心。

二、「象」由心生

「相由心生」的原意是指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與觀感,由 他的內心決定6 ,簡單來說就是以臉觀心。則本文「象由心生」這樣的命名是將「相由心 生」中的「相」改為「象」,原先的「相」指的是指物相和面相,則本文的「象」是敘述 水珠的過程中義指水珠的外觀及型態,有了這樣的形體後,具體有形的形象就會成立來 表達抽象無形的意義;「心生」義指發自心中的言語、思想與感情。相由心生是以內在說 外在,則「象由心生」是說外在的型態變化,述說內在的心理想法。 本文主要是藉由水珠表面所投射的影像和水珠之間的關係,來說明當環境的畫面及 4 《太平廣記》卷四○二引唐牛肅《紀聞》:“胡人曰……此水珠也。每軍行休時,掘地二尺,埋珠於其 中,水泉立出,可給數千人。” 5 智真,孔子觀水,文化漫談,20101215 6 紫禁公,"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20190530

(17)

剎那間所產生的圖景;將水珠表面影像比喻是人的視覺影像與內在思維,描述生活上對 於「象」的指涉,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再現的過程,以主體的自我經驗紀錄 生活上學習狀態,並在頭腦中儲存短暫所形成的影像,賦與創作者在視覺上具體化的意 象表現,來呈現自己內在本質是意志與生命力。

三、重複與差異

「差異與重複」這個詞彙的論點是德勒茲 (Gilles Deleuze)7 著作,理論關於藝術表達 與觀看之基礎觀點,對於藝術創造性思維與超越的啟示,以及藝術創作思維環境有某種 省思作用,尋找相似中的差異。本創作研究中,多以水珠反覆出現於環境裡的表現方式, 關注社會中在群體裡反覆的個體,因為人們對於事件的理解以及個性化的解讀,讓身為 個體的人類就會有著之間的差異變化。然而人在環境的體悟不同也會造成之間的差異變 化,形成不同的生命型態,顯現在重複中差異的價值。

四、投射作用

8 投射作用(Projection Effect)在本文中有科學原理及人的視野兩個層面觀看,一是以 科學角度來闡述光線射向某一表面上的一個狀態。二是以審視的角度來解釋投射,可 以解讀為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形成的行為,透過這樣的方式不斷的認識與投射自我的狀態, 去探討實現所存在新的可能性。 則本文利用投射作用的效果,能驗證自己的生活環境的狀態,觸及身體本身或處於 環境的事物如一的反射回來,也能視為一種防禦行為,將自己的性格、狀態、動機或慾 望,依據情緒的主觀指向轉移至別的事物上,凸顯出個體的內在現象。 7 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德勒茲,譯者:江薦新、廖芊喬,野人,2019 8 「投射作用」(Projection Effect)的理論在心理學裡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為了維持自己的自尊或安全感時, 有一種將壞的特質排除於自身之外並將之加諸於他人的潛意識傾向,此心理學裡就是所謂「投射作用」。 (心裡學 -「投射作用」,心玥,20091130,檢索 20200401)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筆者透過個人的藝術語彙,呈現現實社會上自我與環境的關係變化,以及社會上不 同的個體在群體中的顯現,自身是如何裝飾,則本章以人類狀態不斷切換視角的思考, 所受到韋伯對於人類行為的理點,以及「理性社會」觀點的啟發,同時研究金昌烈在創 作上的背景融入,並從主觀角度切入所產生的認知與反省,以上兩則論點佐證於本論文 的論述。本章共分為三個階段去闡述,第一節論述社會學家韋伯觀看人類社會中人與群 體的關係;第二節探討金昌烈的微觀世界;第三節則是探討水珠的形式變化,影射於人 類個體行為作為詮釋與操作,對於水珠的觀察將其表現形式探索。

第一節 韋伯解讀人與群體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因為有相同目標、相同目的或者的行為使然而彼此拉近了距 離,構成社會現今群聚的樣子。本文利用觀看的方法探討韋伯對於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運用人的感知與想像在這個社會團體中找出共通的答案,以關注於個人特色為核心,在 社會中產生的行動去認知、反思理解這個世界,用獨特的經驗與世界產生關聯。並從中 了解韋伯對於社會行動理出四個重要的理性的概念。

一、韋伯「社會行為」

認識韋伯(Max Weber,1864-1920)對於社會學的理解有著獨特風格,在方法論 的反實證主義下,主張理解個人自身的行為目的和意義的基礎,通過解釋性手段來研究 社會行為,及觀看這社會的運動方式,這個過程並不是經由純粹的經驗去判斷,而是以 微觀和宏觀的方式觀看社會過程。本文從韋伯所觀照的切入點來說,他從個體出發以微 觀的方式探討,而不是將整個社會視為有機實體進行研究。

(19)

在 韋 伯 的 眼 中 , 社 會 學 的 基 本 概 念 「 意 圖 對 社 會 行 動 進 行 詮 釋 性 的 理 解 (understanding),並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結果給予因果性的解釋。」9 韋伯認為,支配 人類行為的是物質與精神上的利益關聯,而不是理念上的支配。韋伯所關注的面向,如 城市經濟、社會組織、官僚等,他堅信人們對於世界的實際態度,也就是受到過去文化 影響的集體心態,人類在社會行動的自主性會依據自身的邏輯規律和現實利害狀態進行 互動。他是從個體出發,而不是將整個社會進行研究。 韋伯藉由研究不同的宗教、不同社會結構,將其主觀意識觸及的動機和他人關係的 聯繫,來理解對理性的看法,在韋伯的理論中認為人類與世界的關係是不容易說清楚的, 所以他從理性主義中的觀念,建構了理念型(ideal type)做為他的研究工具,顧忠華對其 方法論點出他的特色,說到:「理念型10 它是強調具體現象中的某些特質,塑造出一種純 粹的類型11 」。(顧忠華,1991,526) 然而韋伯研究重心放在西方社會,從經驗知識的探索、科學技術、政治制度等等, 對社會行動「合理化」概念加以分析,關於理性的理論及社會理性化的解釋過程做一個 反省與關注,對照於資本主義會發現與價值關聯的關係存在。12 應用實質理性與形式理 性這樣的方法(理念型),在理性主義一定的發展規律下,觀看他們個體間所呈現的內在 特色及發展邏輯。 韋伯認為,西方社會從中世紀至近代的轉換無外乎朝著兩個層次上的「理性化」邁 進——「文化」的理性化與「社會」的理性化。13 過去人們的行為所構成的群體關係,要用客觀方式去理解,因為這個理性化社會本 9 一門企圖理解(understanding)的社會行動,以便解釋其過程與結果之因果關聯的科學(顧忠華,1991:225)。 10

Max Weber《社會學的基本概念》,http://domus-p.blogspot.com/2008/09/max-weber.html,檢索日期:2020/07/01, 是一種透過經驗觀察以及邏輯假設所建構出的模型,一個「假想的模型」。也就是,這個模型雖然是透過 經驗所建構的,但是卻無法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因為理念型超越現實世界的特質,當我們試圖理解這些 經驗現象時,我們的步驟就是進而研究在現象與其理念型之間的偏離有多少、這些偏離可能是基於怎樣 的背景以及情感因素,或者說,就是韋伯希望能掌握的,人類的主觀意識。 11 「合理化」概念的困境與教育研究者價值涉入的問題,王俊斌,2001,46,頁 87 12 「他陳述的合理化現象是對合理化的任何描述都隱含著評價,韋伯他說到任何一個都可以為不同的最終 價值或目的,來加以合理化。從某一觀點看是合理的,另一個觀點來看卻不合理的。」(Werber,1958) 13 顧忠華,《韋伯學說新探-韋伯詮釋的典範轉移與韋伯學研究》,唐山出版社;台北市,1994,檢索 2020, 03,15

(20)

身就有著主觀價值的存在;另外解釋說法就是個體所選擇社會現象去理解。社會現象的 改變過程,從傳統到現代社會;他從仰賴神秘力量到獨立思考等現象的延續,藉由不斷 的理解與分析下的結合,從過程中尋找人類在社會行為中所理解的價值,然而這些價值 都有著主觀意識。 理解韋伯對於人們生活在世界中所建立的共識,就是將人們的自我意識喚醒,不分 階級的分析人們在社會上的「社會行動」,而韋伯所提 出 的 理 想 類 型 這 個 重 要 的概念, 其中分為四個類型去解釋這個社會行為,不管在理性上的論點還是社會理性化的過程, 在韋伯的詮釋中,分別為工具合理性、價值合理性、傳統行為與情感關係。14

(一) 目的理性行為(

goal-oriented action

:

目的理性行為是對於行動者自身分析, 目標是非常清楚的,在目的與手段之間選擇最有效的技術。若行動者選擇不正 當的方法,歸因於行動者知識的不正確。

(二) 價值的理性行為(

value-rational oritened action

):

價值的理性行為條件須不 計一切條件做出行為,行動者秉持著責任感、價值感及信念所採取的行動,因 為行動者認為這樣的理想是好的。

(三) 情感的理性行為(

affectual or emotional oriented action

):

行動者受主觀情緒 影響而行動,在心靈狀態當下所做出的反應。

(四) 傳統的理性行為(

traditional oriented action

15

:

行動者受到過去約定俗成的 原則,以及傳統風俗的影響,習慣下的自然反應行動行為。 社會中的目的行為、價值觀和情感是人們的行為動機,韋伯這樣說到:「社會制度限 制個人、個人修正社會制度」16 而我們個體是這社會組成的基礎單位,只是小小的一部 份,所以個體的我們很容易受到信仰環境及社會價值的所牽制,使我們人的行為與行動 14 理解社會行動,在韋伯的眼中「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有兩個要件,一個是行動者賦予了行動主觀意義 /動機,另一個則是行動與他人發生聯繫。 15 Weber, 1978, pp.24-25;郭為藩,民 58,pp.116-117;錢永祥譯,民 74,pp.66-67;葛智強等譯,民 80,pp.547-548;黃瑞琪,張維安譯,1986,pp.168-169 16 韋伯的社會行動觀,王麗雲、譚光鼎,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

(21)

受到影響。 以微觀和宏觀的方式觀看這社會是韋伯的觀點,然而人們個體的行為對一般事物的 價值歸屬,以及特定的方式理解分類了以上的四個社會行動,在不同文化背景表現出來 的理性也會有不同,而某些理念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也極為不同。

二、對於韋伯視界的觀看

韋伯的社會學兼具文化論與制度論的關切,對他來說,各種社會領域理性化發展是 西方社會在發展上的基礎結構。他以官僚制度理解理性化的過程及分析這個社會體系, 理性的自由勞動以及形式理性的法律體系成為西方社會長期來的發展歷程。 有了韋伯社會研究的思考方式後,理性便是理解社會行動一個踏板,合理化便是社 會行為“分化”的過程,韋伯依據人們在社會行動中建構出來的「理性化」,說明「理 性」這個概念在這空間中被實施、實踐時,所形成「理性化」的條件17 ,換句話說這是一 項具有人類各方面行為與思想朝向理性的過程。 然而韋伯是一個觀察者,當他對這個世界觀看時所進行的思考與批判,分析這個社 會構成的道德、目的與價值時,有兩個關係去看一個是理念層面、一個是精神層面,這 兩種層面去了解合理化社會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字面關係,且是 相互關聯的。依照過去傳統行為來說,行動者不必考慮價值、不必過多的思考與目的, 只要服從傳統制定下的制度就好,而其反射出來的動作則變成是理念帶動精神層面。然 而現代社會的演變趨勢,整體上目的理性不斷地膨脹,顯然是現代社會中的思考方向以 一定的目標前進,使得價值理性逐漸減弱,讓人顯得較無熱情的狀態。 17 解析韋伯的理性觀,Mistletoe

(22)

三、小結

藉由韋伯在社會行動論中四大分類的解讀後,我們更了解怎麼觀看人們個體間相互 的關係,也說明人們會朝著一定的規律或傳承記憶而存在。對於身處的環境受到變動, 那樣的環境也會影響著人的理解以及判讀,相對地接受的經驗會對於一件事的解讀、解 釋有所不同,這時的理性化的過程便不會相近。 人類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聯有著許多理論,則本文以韋伯對於人類的四個理性行為 解釋來述說人類個體的行為狀態,已先假設個人為主體這個行為是有他的主觀意義;再 來是這個社會的整體性遵循一定的目標與價值前進。以宏觀的角度觀看不同環境的因素, 將導致不同的價值觀,相同時便會依照一定方式、知識或情感,群聚在一起;以微觀的 觀點,關注於人類個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則會發現個體因為相同目的、價值有所相聚, 會因為價值核心的差異、理解的落差,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透過觀察水珠的樣貌、水珠的流水性以及疏水性特色,它們的樣子使筆者聯想到人 類個體在環境中的狀態,將本身融入這個社會環境中卻也掌管自身形體與去向,並把人 類的行動模式投影於水珠上。理解韋伯的社會行為讓筆者了解該社會環境的特質,將其 理性行為的分類方式融入筆者的創作當中,以個體的行動為出發點結合藝術形體上的特 殊意涵,敘述的主體價值與他的發展性,讓水珠不只是一種功能性的元素,而是具有人 的主觀意義與價值,並且幫助我們了解及探討自身生命的狀態。

(23)

第二節

金昌烈的微觀世界

本文所探討的方向是從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觀看這個社會,以紀錄的方式進入他自身 的文化背景,在藝術表現方面採用描繪的形式「從一滴水珠看世界」,以個人角度觀看社 會的縮影,並探討靜物繪畫中趨小的描繪在創作者創作上的價值,以及將過去為了生存 而產生的境遇,轉換至水珠創作的歷程。則本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藉由導覽金昌烈的 創作歷程與運用價值;二是探討靜物畫的定義與討論「趨大的描繪」與「趨小的描繪」 的區別。

一、人與水珠的相遇

金昌烈(김창열,1929 年)出生於韓國,以畫「水滴」聞名的現代藝術家,被視為現 代韓國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單色畫家,他的繪畫語言融合了寫實主義和抽象表現的思 維,將自己定位在現實和抽象之間,形成了獨有的藝術語言與繪畫風格。 金昌烈在繪畫水珠的過程,將複雜的雜事簡化,以簡單、樸素的方式記錄他在時空 下的生活,藝術家對於畫面的安排並從中移除了色彩,並讓水珠呈現空、無的純淨狀態。 講述當所有憤怒、焦慮和恐懼達到"無"的瞬間,會讓我們在情緒上感到平和與舒適。這 就是金昌烈利用水珠闡述的過程,然而在他自身描述生活環境所面臨的狀態時,描繪實 際水滴對他來說不是「真實」的描述,而是「理想」上的描述,藉由他不停地描繪水滴 來消除過去的傷害及痛苦,在自我行為上得到了治療與解放。

(一) 畫家創作歷程與水珠的契機

金昌烈在五○年代時在南韓是抽象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為了在繪畫中尋找創 作上心靈與空間的住所,當時的他選擇遠離自己的國家到戶外去探索,開啟金 昌烈在創作上的新思維,由於他是到歐美國家去,當時普普藝術正風行,而金 昌烈的藝術思維因此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使得他在六○年代時他面臨創作上的

(24)

艱困,經由日後的轉變與衝擊,讓他開拓了新的視野如圖 1《水滴》系列的創 作目標。 金昌烈經由不同藝術文化的洗滌後,開始重新思考創作的重要性,因此在七○ 年代後的創作上有著重要的轉變,他自身的藝術語言融合東方儒家思想及西方 藝術表現,過去以存在於視覺化展現的「現象」系列轉變以現實的數量及變數 去呈現,藉由心理的淬鍊後將人在不同的時光,紀錄著金昌烈自我一生的藝術 旅程,如圖 2 中的畫作顯現他生命意象的探索。 圖 2 《PA19-80》,金昌烈,油彩,1980。 (圖片來源:金昌烈「水珠藝術家」,檢索日期:2019/10/5。) 圖 1 《ENS NO 42》,金昌烈,油彩,1978。 (圖片來源:佳士得-韓國現代藝術,檢索日期:2019/10/5。)

(25)

金昌烈在創作上以自身思想回歸文化的本質,探討自身藝術對於傳統藝術的認 同,是八○年代系列中最重要的宗旨,其創作當中回顧孩童時光念書寫字的記 憶描述,畫面中漢字與水滴的關係布局充滿禪意的結合,精確的字型傳遞著傳 統思想,圖 3 中的水滴創作則將自然因素注入畫布這個空間,挑戰虛幻中真實 性的表現方式,凸顯它自身生命力回歸原初冥想的樣子「空」的狀態。 九○年代後,金昌烈大致在材質以及新媒材上作探究,探討水珠在虛實結構裡 的變化,將個人的生命意志與能量繪寫成心中所觀看的景觀,圖 4 將水珠的造 型做到一個極致表現與展現水的多元美學價值。 圖 3 《再現 NSI91016》,金昌烈,壓克力彩、畫布,52.5x163.5cm,1990。 (圖片來源:形而上藝廊,檢索日期:2019/10/5。)

(26)

圖 4 《水珠》,金昌烈,壓克力彩、報紙,2016。 (圖片來源:形而上藝廊,檢索日期:2019/10/5。) 然而從他的創作歷程上作探討,他的藝術作品呈現於世界,他依賴微觀的方式觀看 與寫實繪畫技法,以繁化簡的方式記錄他的生活,與他人分享個人經驗的相遇,他捕捉 自然中的元素,用心觀察的世界與集結自身的感悟,從他創作作品上解釋他所投射的環 境,和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

(二) 金昌烈對於水珠的體悟與視覺上的表述

金昌烈對於「水」的體悟為在生活周遭中一直存在著的物質,不管它的型態變 化為何,它所扮演的是能延續生命的重要元素,其中水珠的型態和人與人之間 的關聯性最為相似,在其表面上會倒映環境的種種變化,時間的停留也非常短 暫且會流逝,就像是人的狀態縮影。從水珠的型態所衍生出的現實性和概念性, 將其物化並融合東、西方的智慧與手法。 水珠對金昌烈來說,深受家鄉風景的啟發、環境文化的影響以及對於家鄉的思

(27)

念。而金昌烈在每一次的創作表現中都是來自於內心對某種主觀感情的描述, 有時是自己的意識而有時甚至是自己的思想,他是這麼形容: 「以水作為獨立主體的探索,認為水是生命的起始,若水不存在,則生命萬物 不能存活於宇宙中18 。」…我自己畫了水珠四十多年,別說解脫,就連看清眼前 道路,都還是徘徊不定。所謂剎那間的滿足,也不是在每次完成作品時都能感 受得到。(金昌烈,和兄長共度的時間) 藝術家在創作上的詮釋為本身對於水珠的體悟,藉由觀察描繪透明、純淨的水 珠,圖 5 在創作過程中使的金昌烈自我遊走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真實與假象 的分界,思考水的純粹與宏大內涵將之凝聚於紙上,映照他的人生經驗與造型 體驗。金昌烈的水珠世界裡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凸顯他強韌的內心世界,最 終成為他獨特的繪畫風格,為畫面中的主角注入了全新的生命。 創作者讓人們深刻的感受到,小小圓潤的水珠無論是單體或是群體的樣態,放 置在一個既定的空間裡,彷彿水珠要滾下或流出畫面,甚至產生想去觸摸它的 衝動。 18 金昌烈個展「水。」 ,藝頻,http://arts-news.net/artevent/event/%E9%87%91%E6%98%8C%E7%83%88%E5%80%8B%E5%B1%95%E3%80%8C%E6%B0 %B4%E3%80%82%E3%80%8D,檢索日期:2019.11.02

(28)

圖 5 《復發》,金昌烈,布面丙烯和油畫,2017。 (圖片來源:形而上藝廊,檢索日期:2020/05/05。) 他將這世界上易被遺忘的小小水珠作一個極度的描繪,呈現水珠曾短暫存留過 的時空,藉由水珠的折射現象以及反覆手法,比喻人們或自己,在這環境以一 種純淨的狀態存在。過程描繪展現豐富的層次與清透感,並且述說人與他人或 群體彼此間,因為觀念的不同以及理解上的不同,所要面對的故事與命運,從 生命歷程中以平靜的感受去呈現它。 水珠顯現出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與光明,在繪畫它的過程好比在修行一般,將 人的狀態毫不遮掩地表現出來,相對的也反映著人類文化的繁榮程度,所以金 昌烈知道了這樣的特性後,他將過去的歷程轉換至水珠上來敘述他所受到文化 的影響,並闡述他深受東方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的薰陶,結合東方文化所帶來 的智慧,應用西方的繪畫手法描繪、投射方式,再將人生活狀態的現實性和觀 察水珠時所產生的概念性做一個結合的動作。 在繪畫的思維上他結合了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語彙,呈現時間與空間相互的關係。

(29)

水珠有形的狀態以及當時的時空背景,記錄於創作中,顯示時間短暫的存在, 繼續延續著流動的生命,成為了吸引金昌烈在藝術上一直在追求的方向。

二、金昌烈的視界

金昌烈所關注的是平凡世界中常忽視的事物,將日常起居所必須使用到的用品提升 到細緻、精巧、遠離實用物質的層面。他的繪畫視野透過視覺藝術與自我的察覺探索與 表現,以觀看方式紀錄了他的社會背景,在時間與空間的藝術中產生的美感想像,藉由 繪畫將自己的意識及實質影像記錄下來,並描繪出他的生命記憶與體驗。

英國藝術史家諾曼.布列遜(William Norman Bryson)的著作《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 物四論》一書中藉由靜物畫圖像的傳達,分成兩端去審視,一端是微觀方式的描繪,另 一端是節儉的美德中表現內在行為,能印證於金昌烈在創作上所呈現的物件轉換,透過 這種巧妙的表徵,將生活現象轉向美學領域。 從日常所見的物質,以微觀的方式描繪原本不顯眼的物件,在藝術繪畫類別如同靜 物畫、肖像畫。然而靜物四論中所提到的趨小的描繪(Rhopography),原指紀錄平常的事、 物及瑣碎的事件,圖 6 關注於常被遺忘較不易被重視的事物,高度的注視顯現內在的重 要性,排除對世界偉大、神聖且巨大的想像。 相較於趨大的描繪的差異在於述說著偉大的事物做一個重大描述,如歷史重大事件、 大人物事跡等,是以宏觀的方式去描繪如風景繪畫、歷史畫,對外在世界以理性公開的 方式描繪。

(30)

圖 6 《蔬菜和水果》,胡安·桑切斯·科坦,油彩,1602。 (圖 片 來 源 :注意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檢索日期:2020/05/05。) 返回來看金昌烈描繪的對象水珠,觀看的主題繼它本身的形象,藉由在藝術表現方 面展現私人、內在的狀態,再加上審美化的經驗後,他把繪畫當作一種儀式和修行的方 式,這種較為感性繪畫方式與精神修練幾乎是一致的,能使心神專注聚集,集中於視覺 上。 下方圖 7 金昌烈在水珠的繪畫創作系列中,以微觀、宏觀兩個觀點去解釋自身生命 的情境描繪。以理性公開的方式對於背景以及氣氛上的營造;以微觀方式仔細、特寫性 的描繪著生活中平淡微小的事物或是在世俗中尋找人生真理,刻劃水珠的質感,提升描 繪對象提升主體本身的可見度,拉近與觀者的距離,增進內容的震撼性。透過藝術創作 將心靈的感知超越原來的體悟,將內在的狀態具體彰顯。 圖 7 《水珠》,金昌烈,油畫,1975。 (圖 片 來 源:水。:金昌烈/,檢索日期:2020/04/16。)

(31)

在本創作「象由心聲」的系列中,藉由了解金昌烈對於水珠的描述,紀錄了生活樣 貌及周遭環境的樣態,他並非偶然而是依循著特定目標、特定的指向去發展。

三、小結

藝術創作中所關注的對象與描述的社會環境的結合,在創作上將其心靈的寄託與闡 述,可以說明人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也可以做為人跟人之間的橋樑,雖然每個人所處的 文化環境有所不同,但是可藉由描繪身邊的物象來記錄,在記憶中裡自身所受到的環境 薰陶,這樣的創作行為能讓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重要媒介。 從自然環境中尋找藝術創作的元素,用以微觀的方式看個體與世界、與他人及分享 相遇的經驗,結合金昌烈在藝術思維下這樣的指引,使筆者在創作上去指向人的心理樣 貌與人們的生活狀態投射於水珠當中,因此筆者利用水珠的狀態敘述人的樣貌及狀態, 比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關係,以及存在於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在環境中用紀錄的方式 顯現人類的適應狀態。在了解金昌烈創作上的呈現與歷程後,以微小的視角以及趨大的 描繪來描述對象物,使用感性的時空安排於畫面中,每次創作如同一場經歷,寫實的技 巧描繪水珠讓它各自有了生命力,將其表現心靈的效果,真實挑戰是他在創作上的創作 動機。

第三節

水珠的隱喻

本節探討自然界中水珠的狀態,水珠在表面上的顯現為透明、閃耀,在時間與空間 裡是薄弱的存在,但在整個空間中它並非消失反而是轉為其他的狀態持續他的生命力。 透過小小的水珠,將人的智慧融入其中,並不斷審視自身過去所表現藝術的美及當中的 意涵與典範,藉由本文中了解水珠形式上的變化與相關的視覺創作,以流動的藝術表現 水珠型態變化的可能性及不同的方式表述水珠。

(32)

一、水珠的形式樣貌

自然界的水珠功用有很多種,可以蓄集能量、釋放能量孕育大自然,甚至能吞噬大 自然一切,是極為強大的能量,就像人們會吸收四面八方的新知,充實自我並朝下個階 段邁進;對於水珠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在極微小的空隙中它都能穿透,適應力極強,就 像人們不斷的學習、不氣餒的突破困境。 水珠的組成因為凝結方式不同有所差異,以簡單的科學角度來說,水珠的出現是經 由水而來,會在兩個狀態下產生,一是經由水在空氣中溫度高低差異而改變其狀態,使 得水蒸氣附著於高溫那側後凝結冷卻而成圖 8 的狀態;其二是物質中微小的分子相互吸 引,在空間中以一定體積和有形的狀態存在,但不會只單純存在於空間中而是吸附在介 質上而存在如圖 9。 圖 8 《水珠形式示意圖》, 筆者拍攝,2020。 圖 9 《水珠形式示意圖》, 筆者拍攝,2020。 存在於自然界的小水珠於一個表面接觸時,會因為表面特性與接觸面角度的不同而 產生形變(deformation),水的疏水性決定水珠形體的呈現樣子。當水珠與一個表面接觸, 不同的材質上會有不同的角度(凹凸程度),觸及的角度較小時可能會在表面上散開不易 成形;相對的觸及的角度愈大,水珠的形狀就不易散開就像蓮葉上的水珠一樣(如圖 10、 11),清清楚楚的一顆一顆的。

(33)

圖 10 《水珠形式示意圖》,筆者拍攝,2020。 圖 11 《水珠特性》,疏水性的水珠。 (圖片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檢索日期:2020/05/06。)

二、水珠的微觀

由觀看自然中的元素而從中體會到的美學發現,不同的觀看角度會影響著物體的呈 現,平時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水漬,看見水珠的可能性比較低,從前面對於水珠的研究而 了解水珠帶來不同的面貌,是因為在自然形態下表面張力所導致的狀態,以水珠表面形 狀來說,形態大致上都以圓形呈現光滑的形體,藉由水珠之形態呈現多變的社會;表面 投射出的影像以及跟物象的互動是塑造於環境中盯看著人類生命的發展。水珠的出現是 依循著一定的循環,筆者依照水珠成型的場合進行研究與探討。

(34)

(一) 自然形態的水珠

筆者選擇的自然形態的水珠擷取於自然界,從大自然的環境中以及降落附著於 車床或玻璃上的水珠進行觀察,水珠之間的流動不規律且沒有一定的交集的存 在,聚集較為隨興能顯現各自的生命,每顆水珠的凝結、組成的程度不盡相同, 形狀有大有小形體也較為不定,當水珠凝結得越大,形成足夠壯大的份量時就 會觸及本體的快速流動,儲存能量後往下流動,就像是水珠有了情緒感受,歡 樂或是悲傷隨情緒嶄露出來,呈現每顆水珠都具有著獨特的生命力般的存在。 圖 12 《雨天》,筆者拍攝,2020。 圖 13 《颱風天》,2020。 (圖片來源:邱鴻璋水珠攝影,檢索日期:2020/05/15。)

(二) 水珠表面的影像特色

肉眼觀察水珠表面需要以近距離、微距的方式,其投射的現象簡單的原理就是 經由大氣和水的反射,但前提是要有光線的照射才有影像的呈現。水珠表面上 的影像跟形體上的大小差異有著相當的關係,因為水珠大致都是由小聚大,周 遭彼此相比時能清晰了解其中的大小關係以及形狀上的完整性,投射出來的樣 貌就會有所不相同。

(35)

筆者透過攝影家的作品了解水珠的特色,在眾多的攝影家中找到了塞爾維亞的 杜尚斯托揚切維奇(Dusan Stojancevic)他的作品從微觀的角度看到了這個微小 的世界,而另外一位攝影家則是義大利攝影師阿爾貝托(Alberto Ghizzi Panizza) 在拍攝的技法上他們大致以微距方式將心理感知的美拍攝下來。圖 14 透過攝 影技巧經由理性的方式對水珠進行拍攝,藉由不同的角度觀看並且拍攝它的所 倒影出來的影像,圖 15 照著一定的規律進行影像上物件的安排且有秩序地呈 現。 圖 14 《世界城市在水滴中的倒影》,Dusan Stojancevic。 (圖片來源: 每日頭條,攝影,檢索日 期:2020/05/04。) 圖 15 《微距拍攝水珠》,樂逍遙。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攝影, 檢索日期:2020/05/04) 筆者認為水珠表面所倒映出的影像及水珠之間的形狀照映,這樣的現象就好比 是人的樣貌,生活的環境及在文化背景下的紀錄,將其表現形式分成兩種,一 個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認為好壞與自己相同,用社會上既定的標 準放入自己的特性中依照既定的路線行走(如圖 16),只為了維持自己與個體的 安全感,將其情緒與自身相關的環境家以投射;另一個是本身認為的美觀與醜 惡,將心理情緒及心理環境倒向主觀性的投射當中(如圖 17)。

(36)

圖 16 《水珠》,筆者拍攝,2020。

(37)

三、小結

水珠是自然界水循環的其中一環,也是一個現象的呈現,然而這樣探索水珠的樣貌, 讓我們了解在空氣中水蒸氣所呈現水珠的來歷,雖然它是以單一形態存在,但是它的形 狀樣貌以及它表面帶來影像是依循環境而多變,在自然環境中微妙的存在,也藉機探索 它的生命歷程。水珠就好比是人類生活於這個環境、這個社會裡人類生活的樣貌,雖然 人跟人之間有很多的界線,但個體之間都各自在尋找及發現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去綻放 自我的生命力,而我們都生存於這世界上,本身就有他存在的價值與生存的意義。

(38)

第三章

創作思維與實踐

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從環境中尋找靈感、尋找素材是隨手可得且自然的事。本論 文創作,以觀察、觀看的方式紀錄渺小不起眼的水珠在不同環境中的樣貌,小小的軀體 為了生存而依附在物件上,展現了它無比的生命力,從水珠樣貌的形成及它存在的意義 中帶給筆者深刻的省思。藉由第二章探討以縮小視野感受身邊事物,了解水珠的構成與 形態組成,從中領悟到重要的發現比喻人類個體的生活模式,人所處的環境自身與他人 之間目標與價值,樹立兩個部份,一是在水珠形象上的描繪,存在於環境中的元素外表 樣貌的意義;二則是對造型策略上的經營與人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再經由藝術創作以紀 錄的方式,表達人個體的思想後所繪製出來的視覺藝術。

第一節 繪畫中自我的投射

「象由心生」是由觀看水珠、觀看自然現象,將其形體的體悟來表述個人與自我在 社會中的關係,以個體、主觀性出發,藉由水珠的投射及比喻自我的行為跟環境的互動, 因為相同目的與價值導致有相同的方向前進及相遇。從生活環境中微觀水珠為主題,它 的形態都是主要闡述對象,透過筆者自身觀察及經驗的解讀,將其過程所發現的特殊趣 向融入藝術當中,對於外在世界的冒險與接觸,描繪它像人們個體活在一個空間世界裡, 所促成成長以及形體變化,甚至在情緒上的一些變動,藉由水珠的表面影像將其投射出 來的樣貌凸顯內在狀態。 在水珠創作上所談及的精神層面紀錄水珠形體位移的方向所帶來的意義,以及所處 的環境背景所代表的文化面向,將水珠的狀態用以理性思維跟人類在社會中的行為做結 合,說明人們之間的關係連結。檢視在創作上對於水珠形體與水滴之間的差異變化,然 而水滴一般指向下落於一個地方及有著固定的形體,而水珠則是以體積小的水組成,需 用微觀的方式去觀看它。在創作中本節說明選用水珠形體的變化及它所呈現的環境範圍,

(39)

且須以微觀方式紀錄它像人類個體的樣子,它好比人類個體、我們的眼睛,甚至像一面 鏡片微觀這個世界,藉此運用觀看的方式去詮釋在繪畫中的投射自我與環境的連結。

一、水珠流動在創作中的意涵

從水珠外觀形體來看,水珠、水滴之間的凝結程度不盡相同,會受到環境以及形體 變化所影響,因為水珠是由少量的水所組成,單體的水珠會接收能量由小變大匯聚於自 身,當超出一定的載體時就會觸成它的流動,使得它行徑至下個階段。當水珠自身形體 不完整之時,水珠本身的形體狀態穩定性不足之時易受到外界影響及改變。 對於水珠現象的觀察記錄環境所給予的感受,從水珠的流動性及移動的軌跡來看, 一個地方流至另一個地方時,它所帶來的意義以及意涵,再慢慢地經過水珠本身的形體 壯碩後,到達臨界值時就會觸及所謂的流動。然而將其現象比喻成是我們個體在社會環 境中的生活模式,指向個人經由不斷的學習以及增廣自己,將自己的知識能量從小慢慢 地擴大,而邁向下一個階段移動。 然而觀察水珠的動態性質可以是水平移動也可以垂直的移動,這時動用到的背景就 會隨之改變。水平的移動概念就是位置移動較為緩慢,水珠的形體較為完整,就好比是 在說個體在某地他本身的職位是個學生,探索著知識的來源及過程,當到了另一個地點 時依舊還在學習吸收知識,這時對於本身的職位並沒有改變,運用水珠的水平移動述說 的過程來說明個體在社會的樣子是同樣的。 垂直流動則是借助一股力量急速地朝著某方向前進,使得水珠快速地向上流動或是 向下流動的現象,就好比是人類個體一樣,學習知識及技能等待機會蓄勢待發,機會來 臨時一口氣將其所學的技能綻放出來,向前邁進到達另一個位階的樣子。 水珠流動的兩個現象都會同時存在一個空間中,慢慢學習及等待積極壯碩自身知識 圈,使得它的變化可以清楚留意,但是也有過於倉促、迫不及待地展現自己而使得它停 留於畫面中是短暫的。則本創作論述利用這樣的現象為基礎,用以寫實具象的手法描繪

(40)

自然界的水珠,轉述的現象表述人個體與他人的生活關係,將其「現象」轉換成個體在 社會中的位置流動。

二、人的視界範圍

人的視界範圍所指的是人觀看這世界的一個範圍,這範圍就是眼睛能看到的區域, 然而這個區域與視域的範圍有關,從表面視覺的「看」到觀者所看到的層面,以及廣泛 圍的看到縮小到一定成的微視,藉由水珠表面的影像與形體的投影特性,去展現於人的 眼睛一樣所能觀看到的範圍與區域主要敘述的樣子。由觀看到的環境用以記事的描繪方 式,將背景所呈現的樣貌做一個直接性的描繪,敘述帶有情緒的環境所感知的美,探索 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於水珠在環境中的差異,表述人的心理「觀看」這個動作,把水珠看 作是人們從個體到社會再到個體。有了場景的設立,再來描述所投射的環境凸顯筆者的 體悟與發覺,不但可以直接的反應生理狀態,也將藝術家的環境與情緒藉由創作水珠的 狀態回饋給觀者,相同的水珠去映照人的樣子,一樣的個體重複在環境、時空、空間裡 生存,設立大環境與小環境在空間敘述,描述水珠在空間的變化這樣的省思卻也回顧了 過往的經驗,以及主觀性發掘與他人的差異。

(一) 大環境(地方空間)

紀錄水珠出現的場合,以水珠所在的地方空間做出的描繪,也是背景最初畫面 營造的方式,因為觀看的視野範圍較為廣,所描繪大致的水珠它們所受到環境 變遷,以及整體變化導致情緒上個體差異,它們之間的距離和形體對整個畫面 所觸及的情緒呈現,佈滿整個畫面,讓觀者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其中的氣 氛營造。

(二) 小環境(流動空間)

以微視的視野在有限的空間裡,描繪水珠表面狀態所投射的影像,將視野範圍 縮小到水珠在表面形體的狀態,敘述著一顆顆水珠彼此之間受到的影響變化。

(41)

描繪水珠表面上投射的影像,在流動空間裡水珠表面所呈現的影像變化以及曲 折扭曲的影像表現,在縮小後去觀看更能看清楚畫面的虛實表現,回顧人類個 體在社會上的表現與社會行為經驗。 藝術與社會在本論文裡,對焦於表現的範疇與成現這樣的視野融合,空間、因果關 係以及內在的經驗顯現,借此論述探索個體與社會的生存意義,敘述理性社會人的動態 性與開放的存在。藝術可以做為人與人、人與環境關係的重要連結,並且描繪所投射於 客體表面的影像,表現創作者處於社會的認知與感悟。

三、以影像重述作品、作者與觀者的關係

筆者經由微小的視野去觀看,從自然環境裡捕捉美感,以簡單對客體(水珠)的描述, 闡述對於環境藝術所感知的美及領悟的關係,帶入人們個體與社會當中,並且記錄著空 間當時的樣貌。 本創作對於水珠的具體描述,整體以理性看待水珠在秩序上排列、構成的流動、線 條發展以及個體之間的距離,指向於微小的社會捕捉人個體的社會行為及價值關係,藉 由藝術對於水珠的呈現將其狀態的轉換表述與社會他人的差異。寫實的敘述體現影像的 意義與真實意象藉由畫作的呈現帶給觀者,並且具體呈現所帶動「作者」、「作品」和「觀 者」這三個層面的情緒牽連,將其所呈現的美感,藉由作品引發一些生活上的經驗,呈 現對於自己的藝術與社會現象的反省,在不同的體態、不同的環境裡的狀態。

四、小結

筆者透過寫實描繪的手法,在畫面中具象地對水珠做一個詮釋與安排,利用它流動 性狀態以及大小環境在空間的設定,是繪畫創作上對於水珠於環境的描述,用以微視放 大水珠的形體去呈現,讓觀看者可以在視覺上用直接的方式去感受,在製造樸素又短暫 的時空中帶一點起伏的氣氛。然而筆者將其觀察水珠過程所發現的現象,來回顧人類個 體間的生存狀態,個體對於認知的世界裡總覺得人的外觀與其他人並沒有特大的差異與

(42)

變化,且樣子都是大同小異但卻會目標與價值的不同,使得自己於他人有著不同的發展 方向,而這樣的一個理性空間裡所存在的自主性與個體性轉換過程中充滿各種思緒。筆 者受到文獻的影響,透過韋伯對於人類的四大社會理性行為,去判斷加以思考聚集的意 義,彼此之間連結的關聯;以及了解對於金昌烈在創作水珠過程的薰討,觀察所領悟這 樣微世界的樣態,結合自身對於水珠的表現與創作呈現,顯現水珠與水滴的差異性,在 視覺表述上所觸及的記憶以及直覺性的空間感受,將其樣態表述具有風格性的藝術創作。

第二節 水珠造形策略之探討

水是我們人類生活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以各種形態存在於我們周遭,而本論文的 創作根源,是藉由水轉換成一顆顆水珠的樣子,將它完整呈現於創作中,以微觀方式觀 看水珠,凸顯在形式創作上的特色與風格。以下將水珠在於藝術繪畫中的策略以下探討。

一、水珠的造形

主要的營造分為兩個狀態去呈現,第一則以造形的基本元素佈置於整個畫面中,在 畫面的組成點跟面並以面與結構的觀念來解讀自然中的變化,將水珠處於或投射的環境 看成面來表述,以及強化點在水珠形體上的體現,證實水珠與空間的真實存在。運用基 本元素的點跟面來談論創作上的運用,藉由對於世界的觀看與思考,去放大表現微物的 造型,窺探人個體的樣子。第二則是運用水珠的型態、形式去影射人與社會關係的縮影, 將它的樣子擬人成人類個體,利用水珠這個物象來表述大部分的人類在環境中的模樣, 映照人個體的社會行為作為,記錄我們在環境空間中學習而壯碩自己以及理性上的行為 狀態,反覆沈思對人個體在社會中的社會行為以及跟周遭人互動的連結,這樣子的設定 跟現實做一連結。

(43)

(一) 「點」的造形與構成

水珠在環境中所表現的樣貌,會受到表面張力及接觸面的差異而影響形體,然 而水珠在表面上的樣態可以圓滾滾的存在著,也可以攤平且依附於物質上在環 境中的樣貌。以微視方式觀看水珠時,此時我們的視野縮小於幾顆水珠的體態 上,會發現它在畫面的呈現上會使我們的視線集中於一個「點」上,然而造成 的感覺產生強烈的獨特感;當兩個點(水珠)以上在於一個空間裡時,水珠形體 大、小變化的點在空間虛實的存在,讓我們的視野在畫面中產生一種次序感, 會依序大小、遠近及顏色的狀態來判定點之間的變化及動向效果。 我們的視覺觀看水珠的位置及形狀的構成,它會經由在一個物質上將其水珠本 身的狀態排列或者移動,在一個面的佈置下大小及輕重等要素的放入,這樣的 視覺效果感受,凸顯它的外在形態及形體的本質所形成的虛實空間。點跟點的 存在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經由安排排列的。點在視線中反覆地存在於空間時, 單純停留於空間中的水珠,遵循一定的力量及某些因素(目的)而聚集,此時的 現象是會產生靜止安定的效果;當水珠依照一定的軌跡佈入畫面中,此時連續 的點所受到一股力量串連出來的虛線,就會產生動向的流動感。 圖 18 《水珠》,筆者拍攝,2020。 圖 19 《水珠》,筆者拍攝,2020。

(44)

(二) 水珠表面的「面相」

簡單來說水珠的表面所觸及的影像關係,本創作的面是有一定的範圍限制,那 個範圍會依循著人的觀看視野而訂。單個水珠表面可以視為面;觀看整個畫面 的水珠,它們之間的狀態跟連結視同面的感覺。這樣的空間敘述會依觀看者與 點(水珠)之間的距離,以及點本身所處的環境影響。 以微視方式觀看它時,會發現水珠的表面微弱的差異,形狀在處於越是完整的 狀態時,水珠的表面所呈現的影像及形狀就會越為整齊而明亮;相對的當今天 形體越是不完善時,它所表現出來的影像就越是凹凸而模糊不清。當人們觀看 它時會先看到物體的形狀,之後才會看到物體本身及環境的整個面,這樣敘述 的自然所形成的樣貌是偶然的。然而水珠經由人的安排或者意識製造出來樣子, 會以規則或不規則在環境中出現,讓整個畫面就好比隱射於個體本身的意志及 個生活狀態,在時間上的證實是短暫且具有情緒的。 圖 20 《水珠單體樣貌》,筆者拍攝,2020。

(45)

二、水珠於畫面構圖的安排

在整體畫面氣氛上的營造,創作者對於水珠於畫面的安排呈現,敘述對於美感的傳 遞以及情感的詮釋,與表述的主題上能達到相對應的關聯。則創作者在藝術詮釋時,畫 面中所要述說的是經由對於對象的描繪與生活經驗的感知所作的詮釋,並將它們真實描 繪、顯現於創作當中,並且寫入創作歷程中自我追尋與觀察的探索結果。 場景所帶來的氣氛影響,經過創作著的感受與生活經驗差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 樣的心情與人們生活狀態的呈現,例如舒適的生活環境帶來的安寧感受、生活步調的快 慢帶來的感受以及自身所信的信仰與信念匯聚的狀態等等,都是創作者將環境中我們的 狀態藉由水珠的現象帶入畫面的空間中,讓觀者能感受到繪畫中所傳達的情緒。並且透 過場景的色調變化與彩度上的調整,結構上微觀水珠去感受的個人經驗是瞬間的,比宏 觀的角度表現客體來的重要。 圖 21 《雨後的玻璃窗》,筆者拍攝,2018。 圖 22 《水珠》,筆者拍攝,2019。 在這世代裡各式各樣的表現方式中,對於大部分的畫作來說都具有它在意義的普遍 性,也會運用獨特的象徵意義去表現個人的經驗,甚至敘述過程中蘊含著個人的體悟。 然而在這次論述中極度的對於水珠單體結構上的表現作為研究對象,以及對於水珠在畫

(46)

面中的位置安排都有他的存在意義,將一定的視野用以微視的角度紀錄水珠所在的位置, 以凸顯它本身的特質及所處於環境狀態的重要性,將其營造的手法,雨天的場景述說水 珠所落下的位置和流動的方向,說明述說著它會依循一定的力量而有著驅使的方向。如 下圖 23 以宏觀角度去安排畫面的樣子,微視水珠的動向與樣貌將水珠畫過的路徑所帶 來的情緒氣氛,投射個體所處於的理性社會,將此描繪其中的意涵,所受到情緒行為的 影響。 觀看水珠在環境中,因為觀看視野的大小以及水珠表面的角度,表面所投射的影像 在視覺的折射下有的呈現完整環境樣貌,有的卻是呈現倒像的樣子,有的是變形模糊不 清甚至看不清楚,有的則是反射出的晶瑩剔透的樣子,在特定的角度形成才能看清投射 出的影像。藉由水珠表面的影像,投射人的視野有一定的限制,不管是大範圍還是小範 圍,都涉及到角度的觀看方式,這證明了人在看待一件事時不會只看表面,而是會依照 人的心理狀態以及受到環境的因素變化而定,這樣的心理差異與環境變化會使得它在形 體上有了很大的差異性,且會依循一定的方向發展出不同的個體。然而這樣講述水珠所 在環境是有它的必要性及影響,且描述虛實環境的變化與形塑藝術上的結合,構成生命 的深處與力量。 圖 23 《情緒》,水珠草圖筆者拍攝,2020。

(47)

三、水珠於玻璃內、玻璃外的關係

本創作論述大致的作品都是寫實描繪水珠於一個物質表面上以及水珠與事件的互 動關係,並利用水珠、水滴的小小視野來看待人類所處的文化社會。則觀看水珠於玻璃 表面上便是它所依附的媒介,筆者觀看的角度不便,並且依照它所分布的位置分為兩個 部份去觀察,第一是水珠在玻璃表面向著外面世界,簡單來說就是水珠在玻璃外與觀看 者的方向是對視;第二是水珠於玻璃表面的內側,與觀者所觀看的方向是相同的,便以 觀察與描繪它們之間的差異,且紀錄之間的關係變化。 處於在外的水珠所受到的外界力量,促成它(水珠)形體的變形以及流動的影響因素, 不僅是地心引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風力、表面摩擦力的影響,所促成的形體就較為多變, 當受到外在的力量越大時就會促成水滴在表面的變就越大,比如扁的、圓的、拉長的、 像球形的等等;然而相反的,當我們看到水珠所處的環境與自身的視線同方向時,此時 的水珠的樣貌彷彿受到保護似的存在,生存於空間中慢慢累積成形,此時的水珠形狀較 為穩定的變化就較為微小。 然而觀看水珠的視角不變,水珠於玻璃內外的差異在於水珠的狀態不同。從它所在 玻璃的外側時,水珠的方向與人的視野方向是相同,就是說人的觀看方向位置及人的視 野方向與水珠的方向相同,這樣觀看的優先順序最先看到的便會是玻璃再來是水珠(如 圖 24),這樣的狀態看到水珠表面好比凸透鏡一樣,讓水珠表面呈現的影像被放大的樣 子,彼此之間的影像差異與變化呈現不大,所呈現的影像就較為平整甚至模糊。每一顆 顆水珠的樣子都長得相同並且如期的投影,此時水珠的影像是放大了外在世界。此時說 明了外界力量影響著各個水珠的形體,甚至會促成水珠之間的聯繫而流動,這樣的狀態 說明了人個體的樣子,在一個環境中所受到外來壓力與刺激影響下,改變了自身的形體 去看待事情,讓自身流動性感受高,此時的影像變化性就較為低。

數據

圖  4  《水珠》 ,金昌烈,壓克力彩、報紙,2016。  (圖片來源:形而上藝廊,檢索日期:2019/10/5。)  然而從他的創作歷程上作探討,他的藝術作品呈現於世界,他依賴微觀的方式觀看 與寫實繪畫技法,以繁化簡的方式記錄他的生活,與他人分享個人經驗的相遇,他捕捉 自然中的元素,用心觀察的世界與集結自身的感悟,從他創作作品上解釋他所投射的環 境,和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  (二) 金昌烈對於水珠的體悟與視覺上的表述  金昌烈對於「水」的體悟為在生活周遭中一直存在著的物質,不管它的型態變 化為何,它所扮
圖  5  《 復發 》 ,金昌烈, 布面丙烯和油畫 ,2017。  (圖片來源:形而上藝廊,檢索日期:2020/05/05。)  他將這世界上易被遺忘的小小水珠作一個極度的描繪,呈現水珠曾短暫存留過 的時空,藉由水珠的折射現象以及反覆手法,比喻人們或自己,在這環境以一 種純淨的狀態存在。過程描繪展現豐富的層次與清透感,並且述說人與他人或 群體彼此間,因為觀念的不同以及理解上的不同,所要面對的故事與命運,從 生命歷程中以平靜的感受去呈現它。  水珠顯現出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與光明,在繪畫它的過程好比在修行一般
圖  6  《 蔬菜和水果 》 ,胡安·桑切斯·科坦, 油彩 ,1602。  (圖 片 來 源 :注意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檢索日期:2020/05/05。)  返回來看金昌烈描繪的對象水珠,觀看的主題繼它本身的形象,藉由在藝術表現方 面展現私人、內在的狀態,再加上審美化的經驗後,他把繪畫當作一種儀式和修行的方 式,這種較為感性繪畫方式與精神修練幾乎是一致的,能使心神專注聚集,集中於視覺 上。  下方圖 7 金昌烈在水珠的繪畫創作系列中,以微觀、宏觀兩個觀點去解釋自身生命 的情境描繪。以理性公開的方式對
圖  10  《水珠形式示意圖》 ,筆者拍攝,2020。  圖  11  《水珠特性》,疏水性的水珠。  (圖片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檢索日期:2020/05/06。) 二、水珠的微觀  由觀看自然中的元素而從中體會到的美學發現,不同的觀看角度會影響著物體的呈 現,平時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水漬,看見水珠的可能性比較低,從前面對於水珠的研究而 了解水珠帶來不同的面貌,是因為在自然形態下表面張力所導致的狀態,以水珠表面形 狀來說,形態大致上都以圓形呈現光滑的形體,藉由水珠之形態呈現多變的社會;表面 投射出的影像以及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hang-Yu Su, Chao-Wei Huang, and Yun-Nung Chen, “Dual Supervised Learn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57th Annual Meeting of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1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03/2011 receiving certificate of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05/2013 receiving certificate of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 Dark matter appears as missing transverse momentum in collider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We investigate how the surface acoustic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