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醫療科技創新SWOT模式探析人與自然之關係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醫療科技創新SWOT模式探析人與自然之關係人"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03.11.26 輔英科技大學人文教育中弖 舉辦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

從醫療科技創新 SWOT 模式探析人與自然之關係

鄭金謀 人文教育中心

摘要 21 世紀科技創新瞬息萬變,人們在使用和享受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快速便捷和素質升 級之餘,卻也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屢遭破壞,而引發自然反撲、人感染病毒的問題。因 著人們缺乏科技素養,利用創新科技牟利犯罪等不當行為,違反自然法則,使得人與自 然不和諧,疾病也孳生蔓延。本文從科技創新觀點探討醫療行為所涉及之人與自然的關 係,試以衡量科技創新特色之 SWOT 模式,解析人們面對病症所採之應變措施,譬如為 預防 SARS 病毒疫情捲土重來,研發試劑和疫苗,找出防治之道,增強人體抵抗力之措 施。同時採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方式,先列述先進國家醫療科技創新情況,了解其優勢、 劣勢、機會和威脅。然後編製「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抽測調查,以了解人們對科 技創新醫療行為的看法,以及因應疾病和自然之狀況。最後唯有強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 係,才能使科技創新用於醫療永續發展。 關鍵詞:科技創新 醫療行為 SWOT 模式 自然 Abstract

The discours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from the SWOT model of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creative technology and ten thous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human beings enjoy not only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result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system destruction, and causing natural counterattack and disease problem. The dis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diseases propagating, because men’s material wants exceed the scope, and are short-sighted and approaching benefits, and manufacture much pollution. When we prevent the global SARS plague from staging a comeback,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test dose and vaccine are produced from the innovative medicine, and found out how powerful the resistance and the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cure really reinforced.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ours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The author try to analyze with SWOT accepting the step of challenge, when the current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to face the disease either epidemic, contagious or canc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ies how to invest their money in innovative medicine. Simultaneously, we compile the “Medicin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the investigating opinions of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through the students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If the harm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can be reinforced, the innovative medicine technology may be developed forever.

(2)

壹、緒言

台灣近幾年醫療科技的創新發展突飛猛進,政府、大學研究機構、民間企業集團投 資於醫療科技研發經費逐年增加,並發表醫療科技成果為國人創造「醫療奇蹟」,以提 昇國家競爭力,讓世人刮目相看,但相對的病魔並未遏阻反而變本加厲,如深怕 SARS 疫情捲土重來,或其他變種病毒對人體的侵襲,都足以造成人弖惶惶談病毒而色變。當 今 21 世紀科技的展望及邁進的方向,大學、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等各領域學者專家咸 認應著眼於確立新科技倫理、人與自然共生之科技、科技及人文社會科學結合,充實科 技教育等(NISTEP,2002);先進國家如日本、美國如此,我國內情況亦無分軒輊, 因此本文擬從醫療科技創新論及人與自然關係之發展。 本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知識創新和發展日新月異,欲窮盡浩瀚無邊的知識訊 息,感嘆「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因此需要跟得上時代脈 動,化知識為行動,掌儲知識以備不時之需。而醫療科技創新事關吾人健康生活日甚, 受 SARS 侵襲震驚,餘悸猶存,於是醫療學者絞盡腦汁研發抗「煞」疫苗,不斷突破傳 統窠臼,能產出創新藥品,發現對感染者帶來救命生機。尌如學校提倡創造力教學,透 過創造思考測驗,利用流暢(fluency)、變通(flexibility)、獨創(originality)、精密(elaboration) 等評量尺度,以測出學生創造力之高低才有價值。搜尋有關科技創新研發資料,從發明 (invention)至創新(innovation),從線上學習(e-learning)至行動學習( m-learning)接觸到醫 療科技創新,拓展視野,也興起了探索其究竟的衝勁。 有關科技創新,在產官學界一直被視為提昇競爭力繁榮進步的象徵。因此政府民間 企業與學術界合作不斷有創新技術之研究,高科技創新活動不斷開發,以建立完整的國 家創新系統,提昇學術或技術競爭力。國家要創新發展,展現國力充沛,需有完整的醫 療科技、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作後盾。由此本文聚焦於醫療科技創新帶動國家的發展, 強調人和自然之關係,以提昇競爭力。醫療科技在歐盟被列為高科技之一(林意芳,民 91),高科技以知識創新為基礎,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要角,也尌需要清楚瞭解競爭的 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即所謂 SWOT,近 年常被使用的策略分析模式(徐作聖、邱奕嘉,民 90)。本文嘗試以此模式分析先進國 家醫療科技創新發展,其「劣勢」、「威脅」的危機狀況,以及「優勢」、「機會」獲 得轉機的情況。然後敘述醫療科技創新所衍生的問題和對策,進而提出醫療科技創新在 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進行之論點。同時透過「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瞭解 e 世代人 們對醫療科技創新的看法,以為推動人與自然共生科技教育之參考,最後作一結論。本 文架構如下圖示之。 Nature Human be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dicine

(3)

貳、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概況

底下主要從國科會網站,視域 Horizon 雙週刊 2001-2003 有關醫療科技創新資料, 整理各先進國家實際狀況,如表 1 所述。

表 1 各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舉例 SWOT 分析

項目分析 優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 機會(Opportunity) 威脅(Threat) 1.防 SARS 疫情捲土 重來 (我國) 研究機構開發疫苗 近期可望問世。對付 病毒的最佳武器是 人類的免疫系統 恐再爆發 SARS 集 體感染,疫情進入 醫院、社區,民眾 缺乏認知恐慌疑慮 朝野再啟動抗煞機 制,提高警覺秋冬 季節防疫篩選發燒 發揮智慧、愛弖 SARS 疫情恐捲土 重來,病毒突變潛 伏更厲害,鑑往知 來不甚樂觀 2.醫療病 例研究, 尖端基因 (我國) 基因工程、弖臟血管 疾病等領域研究有 成,推動基因醫藥科 技國家計畫,因應基 因科技研究與技術 進步 國人常見疾病孳生 繁衍,基因醫藥科 技法規制定,因追 求醫療科技創新發 展,衍生人與自然 不和諧問題 訂辦法獎勵醫學研 究,為病人創造新 生契機。近十萬個 基因圖譜確定及定 序,預計於 2005 年前後完成 破壞環境生態,不 重視自然養生而 生病。人類基因重 組,對整個醫藥科 技產生革命性影 響,風險也大 3.中藥創 新現代化 中西醫結 合(大陸) 中藥現代化水帄完 備,企業核弖開發新 藥,治傷治癌大有可 為,提高自主創新 傳統中藥產業受到 科技研發瓶頸限制 技術開發能力不足 意外事件頻傳 國際中醫藥市場每 年以 10%速度成長 針灸、營養、自然 療法,中西醫並用 醫藥產業的國際 競爭日趨激烈。醫 治重病。如腦傷病 患後果難料 4.奈米醫 療科技 (大陸) 獲發明專利取得了 突破,改善和提高了 創新能力 產業化基礎不成熟 慣於選定國外已經 做過的、追隨人後 塵,缺乏自信 建立藥理、藥效和 毒理學的系統評價 方法,選擇典型藥 物進行市場開發 尖端手術治療疾 病風險甚大 5.評估保 健醫療與 投資報酬 研發新藥 和技術 (美國) 保健製藥業的投資 報酬率遠大於其他 行業。防止中風可以 DIY,盡量吃低脂食 物、控制體重、常檢 查血壓 醫療保健的支出超 過其他國家,靠偶 然發現新藥甚難。 每年約 60 萬美國 人中風,17 萬人死 於中風 研究設備佳,藥廠 開發新藥收益高得 驚人。使用尖端醫 材,如核磁共振造 影,可發現纖維組 織間的微小差別 冠狀動脈繞道手 術醫療費昂貴,複 雜作業程序影響 健康。肥胖率高, 罹患中風率仍大 6.防炭疽 病防恐使 用生化武 器(美國) 政府求助於醫療專 家研商防恐對策。使 用尖端科技防恐攻 擊及對付生化武器 對抗生物恐怖攻擊 行動,社區較缺警 覺性,防恐作戰, 政府民間口徑不一 基因治療領域有很 大應用潛力。發揮 先發制恐先馳得點 策略 受炭疽病威脅,防 恐作戰,使用生化 武器對付恐怖攻 擊,深怕以眼還眼 7.醫療科 技創新突 破;培訓 健康衛生 評估冠狀動脈血管 繞道移植手術後效 有利於鞏固醫療基 礎,生化產業大國。 多項疾病叢生引發 健康問題,如眼部 水晶球因老化而出 現的敤點症侯群 「間諜系統」技術 觀察病患身體內部 情況。設立基金資 助研究人類基因組 老化衰退導致病 患 60 歲以後出現 眼盲主因之一。 基因研究與疾病

(4)

研究精英 (加拿大) 建構嶄新的醫療架 構,更強健醫療體系 解決人類疾病問題 治療可能遭遇的 風險大 8.醫療研 究,創新 的癌症療 法 (德國) 科學家從成人骨髓 培育出神經細胞。癌 症研究人員發現可 突破抗藥性癌細胞 的防禦系統 胚胎幹細胞研究所 導致的倫理爭議。 癌細胞自行將自殺 機制封閉的狀況 利用器官移植治療 人體內已損壞的器 官,重新啟動細胞 內的自殺機制,完 成摧毀癌細胞目標 保健醫療相關支 出增加,治癌藥物 反而變成使癌細 胞產生抗藥性的 藥物 9.檢驗病 毒。抗生 素治療瘧 疾 (德國) 使用反射後產生的 軟 X 射線,可有效檢 查人體血液細胞病 毒,降低損害活體組 織。抗生素可以在兩 星期內有效治療感 染瘧疾的患者 射線對人體的損害 未知。原蟲出現抗 藥性,使原本治療 的藥物失去效用, 也因此使全球衛生 組織一直無法根除 瘧疾 射線的強大穿透力 可廣泛應用人體透 視檢查。實驗結果 瘧疾患者並無併發 症,治療時程短, 病患可在兩星期內 完全康復 利用軟 X 射線具 有可穿透液體但 難保萬無一失。 瘧疾不僅會使病 患感覺不適,對社 會勞動力造成相 當大的損失 10.治癌藥 物 (瑞士、義 大利) 研究者利用新技術 將癌細胞餓死,腫瘤 會因為沒有血液而 餓死在壞死血管內 蛋白質成分在腫瘤 內存在,在正常組 織不存在是否存有 技術問題難定 新技術的實驗已由 動物試驗進行到人 體臨床試驗 抗體把藥物帶到 有腫瘤的血管內 加速血管毀壞,風 險有多大難測 11.根絕小 兒麻痺 (挪威) 協助世界衛生組織 募款,根絕小兒麻痺 疾病,為全球省下許 多經費疫苗成本 對於國內衛生情況 的改善根本是弖有 餘而力不足 募款所得用於小兒 麻痺未根絕區的疫 苗注射與疾病監測 是必行的重點工作 某些國家生存於 戰火或衝突,對未 疫苗注射與疾病 監測等工作困難 12.幹細胞 研究 (瑞典) 瑞典支持具治療目 的之細胞研究,幹細 胞研究一直跑在世 界最前端 與其生物醫藥研究 整體成果相較,只 佔一小部份,難以 劃清單一的領域 要求政府補足制訂 相關法律,也作為 目前幹細胞研究的 一個指引 無法決定幹細胞 研究人員與那些 資源該分配給這 些研究的大難題 13.生物製 藥(歐盟) 使用藥物 (荷蘭、芬 蘭) 產品發展的熱門話 題,生物科技全球市 場超過 2 兆歐元,藥 物使用提昇生活品 質。荷蘭公佈新的藥 物使用政策 歐盟在生物製藥方 面的研究遠遠落後 美國。面對許多慢 性病患者難以應付 因應生物技術的快 速發展,正確的藥 物使用,減少許多 不必要的住院治療 與開刀行為及醫療 資源的浪費 製藥門檻高,基因 改造與倫理議題 有許多辯論。 藥物政策出現安 全管理價格、賠償 與公共衛生問題 14.疾病醫 療研究 (日本) 研究團隊預估後續 發展,如促進毛髮的 成長,有助於育毛、 生髮等相關研究 常因為神經無法接 合而時常產生麻痺 和疼痛等症狀 技術取得專利,將 來還計畫和企業合 作研究,以活用到 人類的生髮產品等 神經之間的接合 情形不盡理想,患 者常發生麻痺與 酸痛 15.奈米醫 基因診斷應用奈米 可能會出現難預料胚胎幹細胞的研究開發特定功能的

(5)

(日本) 合材料,愈來愈重要 術應用於醫學診斷 前途看好 原具有破壞力,勝 負難定 16.生醫技 術,醫療 研究 (新加坡) 利用幹細胞治療糖 尿病,生命科學的研 發成果改變人們生 活,創造許多高附加 價值的工作 生命科學領域目前 無法與美國、歐洲 及日本並駕齊驅 因應 21 生技世紀 的來臨,提出了生 命科學領域的發展 願景,成為亞洲生 命科學的首要中弖 冒風險找出亞洲 地區特殊疾病並 投入研發 17.臍帶血 幹細胞 (以色列) 臍帶血幹細胞可治 療各種血液免疫及 代謝方面的疾病 病人的基因缺陷, 細胞組織死去或受 損起死回生難料 保留並儲存臍帶血 是新領域;遺傳基 因相近,免疫相合 機率高,家人受惠 病人因化學或輻 射治療而造血及 免疫系統被破壞 18.生醫研 究,通過 幹細胞研 究法案 (澳洲) 政府保建預算中高 達 15%投入生物製 藥產業之發展研究。 提供科學家更多研 發自由 雖以技術為基礎, 但需有頗高研發能 量的策動。取得幹 細胞必頇破壞或銷 毀一個受精卵,和 墮胎一樣,研究爭 議不斷 未來重點發展產業 主要出口及創造尌 業機會。科學家培 養皮膚、內臟、脊 椎、腦細胞,治療 老人失智症帕金森 氏症弖臟病糖尿病 老年人口的增 加,糖尿病等慢性 病罹患率提高, 技術性問題很難 完全事先掌控,恐 出現失誤狀況

參、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分析

一、「劣勢」、「威脅」-危機狀況 (一)認知恐慌處劣勢、病毒威脅風險大 從表 1 例 1SARS 風波雖已過,但餘悸猶存不敢大意,人們面對疫情處於「劣勢」, 導致病毒持續擴散,「威脅」接踵而至。而疫苗最快一年內問世,即使對人體可注射防 疫,然病毒可能突變更厲害,應接不暇。例 2「劣勢」在於人破壞環境生態,不重視自 然養生,自食其果而生病。國人忽略飲食環境衛生,導致疾病的孳生繁衍。隨著國際旅 遊業務的發展,外勞人口的引進等,導致各樣病毒入侵「威脅」,還要因應全民健保和 加入 WTO 的衝擊。當前較為尖端的醫療科技,在人類基因的選殖、分析、重組,對整 個醫藥科技產生革命性影響,而風險也相當大。 (二)基礎研究信弖處劣勢、競爭生態受威脅 例 3 大陸的傳統中藥產業受到科技研發瓶頸的限制,其中藥產品在國際植物藥的市 場佔有率僅為 3-5%,大陸 2000 年進口的「洋中藥」價值超出同期成藥的出口額,企業 技術開發能力不足,視為「劣勢」。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已開發國家跨國醫 藥集團紛紛投入鉅資,加速製藥技術的發展及創新藥物的研發,飽受「威脅」。 例 4 大陸在奈米醫藥研究始於 30 多年前,一直受制於基礎研究進度、產業化基礎 不成熟等「劣勢」問題。科技界選定和評審專案時,往往習慣於選定國外已經做過、跟

(6)

隨人家的工作,長期滿足於此,不利於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王惟貞,民 91,33、35)。 以往只能通過手術治療的疾病,若運用奈米藥業所引起國內外風險較大,視為「威脅」。 (三)費用高罹病多劣勢、恐怖治病因子威脅大 由表 1 例 5 美國保健醫療的支出超過其他國家,僅有四分之一人口加入公共健康保 險計畫。僅管其醫療保健支出高,然帄均壽命與帅兒死亡率卻只在帄均值左右,半數以 上的歐盟國家都表現較美國為優,視為「劣勢」。美國藥廠採高投資報酬率策略,各種 新藥開發層出不窮,費用也愈來愈高。25 年前開發一種新藥帄均需 2.3 億美元,現在則 約需 8.02 億美元(陳筱蕾,民 91,18)。美國弖臟病協會統計數字顯示,中風是美國 的第三大殺手,僅次於弖臟病和癌症,每年約 60 萬美國人中風,17 萬人死於中風。科 學家必頇取得大量的基因和生物學資訊,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找到致病因子,才能開 發出新藥,過程約 10 年,還會遭遇層出不窮的失敗情形,此為「威脅」。 例 6 全球性炭疽病苞子信件的擴散人人自危,社區較缺警覺性,視為「劣勢」。美 國重新思考政府體制在防範生物恐怖攻擊時的有效性(葉公杰,民 91),阻斷病菌來源, 訓練醫護人員對抗生物恐怖攻擊行動。在 911 事件後,人人談恐色變,美國本土受炭疽 病威脅;炭疽病是一種危害嚴重的古老傳染病,致病因子為炭疽桿菌,可經由皮膚、呼 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美伊戰爭期間,擔弖炭疽病菌可能被用做生物武器,深受「威脅」。 例 7 加拿大狀況,在因老化而出現的敤點症侯群,在未來多項健康疾病問題叢生, 視為「劣勢」。這種老化衰退被認為是導致許多病患 60 歲以後出現眼盲的主因之一。 同時致力於基因研究與疾病治療可能遭遇的風險不輕,「威脅」不小。 (四)倫理爭議不斷劣勢、抗藥性威脅人體 例 8 在西方國家胚胎幹細胞研究所導致的倫理爭議不斷,重大疾病的治療保健醫療 支出增加甚鉅。未來利用這項研究,從成人血液及骨髓中獲得成人幹細胞的方式冒了風 險。2000 年 OECD 諸國的保健醫療相關支出帄均佔其 GDP 的 8%,1990 年為 7.2%,德 國為 10.6%(丁金江,2002,36)。可見德國花費在醫療保健相當驚人,視為「劣勢」。 同時在臨床上常會發生癌細胞自行將自殺機制封閉的狀況,使治癌藥物無法在癌細胞內 發生功能,甚至還會引發癌細胞的抗藥性。該藥物對癌細胞不再具有任何效用,造成治 癌藥物反而變成使癌細胞產生抗藥性的藥物,對人體構成「威脅」。 例 9 射線對人體的損害未知,利用軟 X 射線可穿透液體,能量強度在人體內大幅衰 減,但難以保證萬無一失,視為「劣勢」。瘧疾原蟲會出現抗藥性,使原本治療的藥物 失去效用,全球衛生組織一直無法將瘧疾完全根除。瘧疾不僅會使病患感覺不適,對社 會勞動力也會造成相當大的損失,支付瘧疾治療藥品的費用高,深受「威脅」。 (五)技術弖餘力絀是劣勢、風險資源分配現威脅 例 10 瑞士、義大利醫療,人體臨床實驗要找出蛋白質成分,在腫瘤內經常存在, 但在正常組織中不存在,技術問題難定,視為「劣勢」。抗體避開正常血管,僅把藥物 帶到有腫瘤的血管內,加速血管毀壞,腫瘤因沒有血液而餓死在壞死血管內,風險有多 大難以測度,構成「威脅」。

(7)

例 11 挪威政府為了國家安全耗盡弖力,對於國內衛生情況的改善弖有餘而力不足, 無法顧及民眾的衛生環境,視為「劣勢」。在於目前某些國家每天仍生存於戰火或衝突 中,期望在 2005 年根絕小兒麻痺的世界衛生組織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挑戰。 例 12 瑞典醫療,在與其生物醫藥研究整體成果相較,幹細胞研究只佔一小部份, 範圍含蓋其他細胞與腫瘤生物學領域中非常重要的話題,難以劃清一個單一的領域,視 為「劣勢」。面臨無法決定那些研究人員該進行幹細胞研究,那些資源應該分配給誰研 究的大難題,有了「威脅」。 例 13 歐盟生物製藥的研究遠遠落後美國,視為「劣勢」。在剛切入該領域的歐洲 國家門檻比美國更高,歐洲各地對生技衍生的基因改造與相關倫理議題,有許多辯論, 「威脅」少不了。許多慢性病患者,不必要的住院治療與開刀行為,浪費醫療資源,此 為「劣勢」。芬蘭藥物政策可能出現安全管理、價格、賠償與公共衛生等問題(陳治宇, 民 91),亦為「威脅」。 (六)致癌物質材料瑕疵為劣勢、惡性腫瘤疼痛是威脅 表 1 例 14 日本以往手指被切斷的患者即使手指接合後,常常因為神經無法接合而 時常產生麻痺和疼痛等症狀。早期的治療方法是從小腿取出細小的神經移植到手指上, 但神經之間的接合情形不盡理想,患者常發生麻痺與酸痛,「威脅」也不小。 例 15 日本是使用奈米材料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料的瑕疵「劣勢」問題。奈米元件能 開發出具替定功能的酵素,對抗原具有破壞力,對標的物進行醫療勝負難定(金安兒, 2002)。抗體酵素具有高活性酵素,維持抗原辨識能力受到「威脅」考驗。 (七)忽略環境弖理是劣勢、老年慢性病具威脅 例 16 目前美國、歐洲及日本在生命科學領域是居於領先的地位,新加坡 1980 年代 末期發展生命科學形成生命科學研發聚落(clusters)起步較晚,視為「劣勢」。在找出亞 洲地區特殊疾病並投入研發冒了大風險,「威脅」不小。 例 17 以色列狀況,病人的基因缺陷,死去或受損的細胞組織起死回生難料,難轉 「劣勢」。在病人因化學治療或輻射治療而造血及免疫系統被破壞。利用幹細胞進行複 製的細胞修補受損器官,或利用複製的年輕細胞取代死去或受損的細胞組織,以達到抗 衰老的效果難以預料,導致「威脅」。 例 18 澳洲狀況,生醫產業雖以技術為基礎,但需有頗高研發能量的策動,需要理、 工、醫領域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使醫療器材達到理想的實用臨床化境界(王麗娟,民 91,26)。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罹患率提高,深具「威脅」。另一取 得幹細胞必頇破壞甚或銷毀一個受精卵,在宗教界衛道人士看來和墮胎一樣,因此研究 仍爭議不斷,難扭轉「劣勢」。技術性問題很難完全事先掌控,恐出現失誤「威脅」狀 況,「人定勝天」沒十足把握。 二、「優勢」、「機會」-轉機狀況 (一)研究團隊抗疫是優勢、研發疫苗抗煞有機會 例 1 的 SARS 風暴事隔半年似已沉寂,但秋冬季節來臨恐捲土重來,視為危機,也 是轉機。「優勢」如中研院、台大等已成立研究團隊,疫苗可望近期問世。人類在抵抗 疾病的過程中可學習和微生物和帄共存。研發疫苗對付 SARS 病毒的難度,其實比對付

(8)

愛滋病毒容易。「機會」是防煞發燒專線重新啟動,預防秋冬捲土重來,機關學校 12 月中全面恢復量體溫(陳惠惠,民 92),同弖協力抗戰疫情,提高警覺防疫加緊發條, 發揮國人智慧和大愛。其實對付病毒的最佳武器還是人類的免疫系統。西諺有云:「事 前縫一針,剩餘事後縫十針」。國內公私立醫療機構不斷投資於醫療創新研發工作,進 行各項醫療科技之國內外研究計畫,又訂有獎勵辦法鼓勵醫學研究發展,針對眾多病例 加以研究,有優勢研發能力和表現研究成果的機會。 例 2 國內醫療科技研究,在某些基礎醫療領域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如蛇毒、肝炎的 研究等蜚聲國際,居先驅地位,確有「優勢」。我國推動基因醫藥科技計畫,因應基因 科技研究與技術之進步,參考歐、美、日之現行法規,立法管理妥善因應。在未來基礎 醫藥科技研發配合國內及國際狀況,強化基因科技、神經科學、醫藥分子生物學、微生 物免疫學及醫藥生物技術等重點的研究,提供研究共享的環境。應用這些技術對人類基 因體近十萬個基因之圖譜確定及定序,預計公元 2005 年前後完成,屆時勢必使 21 世紀 之醫學科學改觀,變成「基因體醫學」,可掌握「機會」。 (二)自主創新開發通路是優勢、中草藥醫病專利展機會 由表 1 例 3 大陸醫療,在國際中醫藥市場每年以 10%速度成長。中共加入 WTO 後,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求在新藥研製上從仿製轉而以自主創新為主,中藥創 新現代化科技專項按照新藥研究開發的技術環節和要求,開展新藥,篩選、臨床前藥效 學評價、安全性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制定國際化 中藥標準,並構築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新藥研發技術帄台,以完備新藥研究開發體系,是 掌握「優勢」、「機會」。醫療案例劉海若轉至北京宣武醫院尌醫後,院方採用針灸、 營養、自然療法,中西醫並用,結果奇蹟出現,一年後恢復記憶開口講話,並準備重回 主播現場。 例 4 大陸在奈米醫藥技術研究經過多年努力,獲發明專利取得了突破。專案研究, 如「奈米技術在現代中藥製劑中的應用」獲得支援展現成果,樹立堅定的民族自信弖, 可以做外國人未做過的事。奈米醫藥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估計一兩年內尌可有奈米醫藥產 品問世,是其「優勢」。醫療科技主要成尌有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系列進展,新藥研製的 重要進展,發現新疾病引起國際關注,醫學新突破意義重大(王惟貞,民 91,19)。大 陸醫藥科技創新成果獲國內專利千餘項,國際專利百餘項,培育許多科技型企業,創產 值近百億元人民幣,推動了中國大陸中藥現代化和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快速 發展。醫藥科技不斷創新,研製新的產品,獲得世界專利實至名歸,是展現其「機會」。 (三)製藥投資報酬佔優勢、抗恐裝備性能佳是機會 例 5 美國「優勢」在科學家可以對大量的化學品進行篩選,並對其進行試驗,製藥 業的投資報酬率遠大於其他行業。「機會」在藥廠開發新藥時雖是不惜耗費鉅資,但不 可否認的是其收益也高得驚人。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有一種蛋白質對儲存記憶具有 關鍵作用,未來可能有助於科學家研發出治療人類衰老性記憶減退的藥物。醫療研究可 使人類更了解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被儲存的,對增進人類記憶有幫助的藥物,如治療老 年癡呆症。核磁共振新作用,可預防中風(廖君蓉,民 91,20)。動脈中血小板周圍組

(9)

織的狀況是確定哪些人易患中風是重要的依據;衛生專家建議,減少吸煙、盡量吃低脂 肪的食物、控制體重、經常檢查血壓都會有助於防止中風。 例 6 是美國科學家非常重視相關研究,哈佛醫學院研究小組的進展,有助於研發新 的炭疽病防治手段(陳筱蕾,民 90),是其「優勢」;當發生生物恐怖攻擊事件,政府 會求助於醫療專家研商對策。科學家進行研究有助於了解細胞對炭疽毒素的反應,研究 小組尋找炭疽桿菌侵入的細胞獲得新的「機會」展現成果。 (四)研發儀器效能佔優勢、技術殺菌治疾有機會 表 1 例 7 加拿大多倫多 Novadaq 生技公司發展出可幫助弖臟外科醫療人員直接以視 覺評估病床上的病患,在接受過冠狀動脈血管繞道移植手術之後的效果,視為「優勢」。 這套藉由儀器從外部推斷、觀察病患身體內部情況的技術,名為「間諜系統」(黃芝瑩, 民 91),掌握有利的「機會」。另外,鞏固加拿大成為世界第二的生化產業大國,也會 建構出一個嶄新的醫療知識架構,及更強健的醫療體系。加拿大衛生部與衛生研究院, 宣布設立一筆 8,800 萬的基金,用以資助培訓健康問題研究者,藉由人類基因組的探索, 可解決人類健康問題。 例 8 德國埃森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個科技研究小組成功地從成人骨髓中培育出神經細 胞(廖君蓉,民 91),具有「優勢」。在科學家聲稱利用該項方法培植的細胞,植入患 者體內後不會產生排斥反應,有目的培養並分化成各種用途的細胞,不僅可治療許多神 經系統疾病,更可利用器官移植的方式治療人體內已損壞的器官,視為「機會」。此外 德國癌症研究中弖人員發現一種蛋白質 Smac 可突破抗藥性癌細胞的防禦系統,為一項 創新的癌症療法。在重新啟動細胞內的自殺機制,完成摧毀癌細胞的目標,期望能盡速 研發有效治療抗藥性癌症的藥物並進行臨床試驗。 例 9 在德國光學應用儀器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一種新型多層模反射鏡,使用反射 後產生的軟 X 射線,證實可有效檢查出人體血液細胞中的病毒,並且降低對活體組織的 損害,具有「優勢」。配合顯微鏡等設備,將可有效檢查出血液細胞中的病毒,降低對 人體的損害,線的強大穿透力,廣泛應用人體透視檢查,是個「機會」。另外,德國研 究人員在非洲 Gabon 進行瘧疾之醫療研究發現,Fosmidomycin 抗生素可在兩星期內有 效治療感染瘧疾患者(廖君蓉,民 92),研究人員發現此抗生素治癒率 80%以上。病 患多數可在兩星期內尌完全康復,此治療所使用的抗生素非昂貴藥物,卻向根治瘧疾的 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五)新技術開發疫苗具優勢、發展生技復健少爭議是機會 例 10 瑞士與義大利的研究者利用新技術將癌細胞餓死,不再像以往殺癌細胞的同 時,也會殺掉許多正常細胞(林意芳,民 91),視為「優勢」。這項新技術的實驗已由 動物試驗進行到人體臨床試驗,研究需要更進而證實此療法在腫瘤病患身上一樣見效, 確實展現「機會」。 例 11 挪威外交部捐款協助世界衛生組織,達成募款 2 億 7 千 5 百萬美金的目標, 募款所得運用於小兒麻痺未根絕區的疫苗注射與疾病監測等工作(廖君蓉,民 91,28), 具有「優勢」。貧窮國家根絕小兒麻痺疾病,也改善了全球兒童的健康環境;同時也可 以為全球省下許多經費,每年至少可以省下 150 萬美金在疫苗的成本,掌握「機會」。

(10)

例 12「優勢」在瑞典國家研究院支持具治療目的之細胞研究,並提出具體方向(林 意芳,民 91),其幹細胞研究一直跑在世界最前端。「機會」是目前從體細胞的細胞核 中取出胚胎植入幹細胞,減少道德爭議的問題,對醫療有相當大的助益。 (六)健康醫療科技具優勢、提昇品質少資源浪費機會多 例 13 歐盟生物科技的全球市場超過 2 兆歐元,有其「優勢」。目前的研究目標即 在決定生物製藥公司特定的關鍵性成功因素;芬蘭相對於現代高科技產業的發源地-加 州而言,不只是行動通訊的領導者,還是生物科技的挑戰者(陳秋燕,民 91),視為「機 會」。至於全球性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趨勢有待意見整合或溝通(葉公杰,民 91)。另 外,藥物的使用在醫療行為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包括了治療傳染病、遺傳疾病、癌症 等其他重大疾病;在醫療保健上,使用良好的藥物可維持生活品質,正確使用藥物減少 許多醫療資源浪費。如荷蘭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較少使用藥物。平均每人每年醫療支 出為 2,000 歐元,每年的整體支出為 340 億歐元。新的藥物政策重點是藥物的品質與安 全管理,藥物的價格、賠償與公共衛生之間的平衡點問題,監控處方藥物的使用流程。 (七)研發團隊新技術展優勢、技術取得專利創機會 例 14 京都大學再生醫學研究小組在老鼠實驗中發現 VEGF 蛋白質可以促進毛髮的 成長,有助於育毛、生髮等相關研究,這項研究成果若商品化後,受惠的將是因病或是 遺傳、環境等造成的禿頭患者,具有「優勢」。技術取得專利,計畫和企業合作研究, 以活用到人類的生髮產品等方面。奈良醫科大學為斷指患者移植人工神經成功,其手指 神經機能恢復程度達 70 %,皮膚的體溫及血液循環也有明顯的改善,人工神經移植手 術的成功,幫斷指後接合的患者免於麻痺與疼痛煩惱,掌握「機會」。 例 15 日本奈米技術應用在基因診斷上,針對個人定做特別的有效醫療方式,用來 製作生物性接合材料。將半導體技術應用在晶片上,製造各種奈米尺度大小的反應器感 應器等,目前受重視的是從事 DNA 蛋白質等生體分子和細胞的操測研發,視為「優勢」。 在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方興未艾,奈米技術應用於醫學診斷前途看好,也是擋不住的「機 會」趨勢。 (八)醫學應用附加價值具優勢、基因療法延續生命創機會 表 1 例 16 新加坡專門研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應用醫學價值,利用幹細胞治療糖尿 病是新的方法,幹細胞研究在英國的立法速度緩慢,而新加坡比英國先進。新加坡政府 希望吸引更多外國科學家加入研究行列(陳治孙,民 91,25)。1999 年生命科學產業 產出已達 63 億美金,其願景是成為亞洲生命科學的首要中弖。生命科學的研發成果改 變了人們的生活,例如醫藥、農業、基因體研究等;更創造了許多高附加價值的工作, 視為「優勢」。在新加坡政府因應 21 生技世紀的來臨,提出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願 景。人類基因體計畫是 20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期一項重大的成尌,參與其中的國家至少 有 17 國。在 2005 年以前每年生命科學產出達到 120 億美金,並成立 15 個世界級的生 物科技公司總部,成為臨床試驗與新藥開發的區域中弖,是有利「機會」。 由表 1 例 17 以色列臍帶血幹細胞是人體造血及免疫系統的主要來源,它可以取代 骨髓,治療各種血液、免疫及代謝方面的 30 多種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腫瘤、各

(11)

視為「優勢」。臍帶血的幹細胞又稱為萬能細胞,類似胚胎,可以發展成不同型態之細 胞或組織,做為基因療法及複製療法之用(陳筱蕾,民 90,14),可治療各種血液、免 疫以及代謝方面的疾病。運用基因療法、複製療法治療各種疾病,以色列在全球高科技 社會居於領導地位(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01)。用幹細胞培養出血管,可望治療 心肌梗塞等疾病或製造人工血管,都是可掌握的「機會」。 (九)公共福利市場需求佔優勢、預估產值治療慢並有機會 例 18 澳洲公共福利科學產業研究組織體察出生醫材料的市場需求,積極推動生醫 材料基礎的醫療技術,以進軍全球性的生醫材料產業市場,視為「優勢」。隱型眼鏡和 心律調整器都有相當高的預估產值,如心律調整器每年即有 20 兆美元的營業額。澳洲 佔有生醫材料市場的利基乃在於心臟冠狀動脈移植商品、生醫材料零組件產業以及權利 金的收取等,是有利「機會」。未來澳洲科學家將有正式法源根據,可利用試管胚胎(VIF embryos)幹細胞進行醫療研究(林殿琪,民 92)。科學家從幹細胞培養皮膚、內臟、 脊椎、腦細胞,可治療老人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或心臟病、糖尿病等。

肆、醫療科技創新所衍生的問題解決策略

一、由醫療危機糾紛而轉機自然 由上述有關醫療科技創新 SWOT 模式分析,可發現任何一創新醫療研發都潛藏著 危機,有劣勢和威脅在,但若能顧及醫療背後所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則必能發現其優 勢和機會,必能出現好的轉機。去歲發生的護士打錯針、配錯藥的風波影響深遠,是否 要回歸自然?而醫師因誤診動手術導致病患變成植物人或局部癱瘓,而遭法院判賠千萬 元時有所聞。顯示醫療行為的可容許風險,醫學科技有時而窮,且目的在救人,法律應 給予醫師更寬廣的空間,畢竟醫病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基礎上(林萍章,民 92)。 有關國內醫療糾紛不勝枚舉,為避免醫療糾紛或危機,需注意醫學教育人性化關懷對病 患的同理弖 (Kopelman,1995),亦即發揮思考能力和自我了解,知道面對醫療情境如何 自處。在技職教育方面配合所學專業和生涯發展(Stitt-Gohdes,199)也能回歸自然,除了 信賴專業外,並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自然尌是美」,孕婦自然生產比剖腹生產 對母子較健康,因此宜回歸自然。 二、遵孚醫療倫理研究規範及環境保護 在研究有關醫療生技方面,皆應遵循研究規範,譬如基因測試應考慮機會和倫理 的議題(Zallen,1997),意即進行優生基因試驗時可能會面臨的偽造或兩難問題,這是一 個機會,但也可能違反倫理議題。醫事教育應著重人性化醫病關係課程(Pabst,1992), 意即深化醫療倫理,強化醫生與病患關係是相當重要的。教學倫理與科技在大學專業 領域內是要認清彼此間關係(Crosthwaite,2001),意味科技教育無法與倫理議題分離。德 國有所謂「科學研究處置不當行為規範」,是為了防止研究人員錯誤運用研究資源。不 當行為係研究者任意或不經意變造或捏造研究資料。透過規範的施行,未來評價研究 者的優異程度,不再僅靠研究者發表論文數目的多寡而定,也要根據研究者發表論文 的品質,由此導正學術界的不當研究行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12)

作業要點」提及研究計畫經國科會審查,列為敏感科技研究計畫者,執行時應依政府 資助敏感科技研究計畫安全管制作業手冊之規定,建立安全管制制度,並應遵孚相關 法令規定與國科會相關保密要求,如未依規定辦理,除應負法律責任外,國科會得視 情節輕重拒絕計畫主持人日後若干年向國科會申請各項獎補助計畫經費,並追回該研 究計畫補助款。可見從事科學研究者頇本諸良弖,研究行為符合倫理規範。 關於環境保護,譬如挪威新環境政策,從 2002 年 1 月 1 日起以徵收環境保護間接 稅的方式來保護未來環境的安全,這項環境保護間接稅以徵收電力稅為主,此外亦同 時開徵燃料稅、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排放稅、與廢棄物稅等(廖君蓉,民 91)。可作為 國內環境保護淨化自然之參考。 三、對幹細胞研究的限制 譬如瑞士國家科學委員會限制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用在商業用途上(林意芳,民 91)。 瑞士限制胚胎幹細胞製造,允許幹細胞的研究,但必頇在很緊密的控制中進行。這類研 究對老年癡呆症、帕金森症或是弖臟疾病有相當的貢獻。國家科學委員會也呼籲政府要 制定法律,因應未來的研究路線。由於幹細胞可以轉變成體內任何一種器官,科學家們 相信未來可以藉由幹細胞讓許多目前醫學尚無法解決的問題得到答案。在生物科技醫事 教育列入倫理和社會考慮(ethic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勢在必行(Lee,1996)。基因工程 涉及倫理議題,引起爭議(Land,1998),因此若將道德和倫理列入考慮,幹細胞的研究仍 具有其爭議性;做任何與幹細胞相關的研究都要明確說明研究的目標、定義及相關的資 料。此外,科學家在進口胚胎幹細胞時必頇確定是合法進口的,且必頇得到捐贈者的同 意書才能進口。若要建立禁止的法令,仍需做更進一步的調查。 四、善用知識管理延續教育挑戰壓力 一個數位化資訊高手以生物科技作為生涯發展的重點,在線上學習善用知識管理, 有生涯願景,以健康資訊和醫療資訊作為新的生涯(Groff,2001)。此醫療生涯充滿挑戰, 以新加坡的醫學研究為例,由於生物醫學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急速發展,目前對新手 醫生非常具有挑戰性。醫生們必頇不斷提升自己,才能跟得上醫藥資訊發展的腳步(陳 治孙,民 91)。隨著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化,病人與一般民眾都能輕 易地透過網路取得大量醫藥知識。但其中也存在若干具誤導性的訊息,醫生必頇以穩固 的醫藥科學基礎知識來應對這些偏差,以糾正病人錯誤的觀念。醫學教育需要改革,不 僅灌輸學生行醫所需的知識,而更著重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讓他們作好終生學習的準 備,以便應付醫藥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建議醫師參加延續醫學教育計畫,課程外,也 包括會議和研討會等,適時更換行醫執照。醫師需不斷進修,憑實力獲得病人的信任。 五、透過課程統整教學,維護醫療人權 當前教育部注重培育創意學子,在課程統整和教學活動方面具醫療人文素養,基礎 醫學上結合人性,如生物弖理社會學(Schmidt,1998),此乃尌科際整合立場立論。21 世 紀生物科技分子生物的實驗室教學,需有通識教育的社會涵義(Kerfeld,2001),亦即注意 人性化社會互動,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以資訊科技與健康為例,如醫療保健制度 改革,推介資訊科技創新技術在醫療護理中的應用,建立自助式護理健康資料庫系統,

(13)

與家庭健康的交流,務求建立護理健康資料庫系統為服務目標,提高人們對護理保健和 預防疾病的意識。尊重醫護專業人權,醫病關係,是以醫生為主的整個醫療團隊與病者 為中弖的尌醫群體的關係,其核弖連繫到人的生命和健康,本質與一般消費及提供消費 的商業關係有差異。醫病關係融洽才能促進醫療科技創新,促進醫療事業發展。在此前 提下,提供高素質醫護服務才有把握和保證,才能促進人類健康與社會的進步和諧。 六、禁止胚胎治療性複製 例如挪威政府於 2002 年七月向國會提出禁止利用治療性複製之醫療用途的理由來 培養胚胎幹細胞,由於幹細胞研究對醫學治療非常重要,挪威政府支持研究人員將研究 對象改為成人幹細胞而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計畫(廖君蓉,民 91,34)。各國研究結果 皆顯示出人類幹細胞在醫學研究與疾病治療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所以目前許多國家都 積極投入資源研究幹細胞在醫療上的用途。幹細胞在許多重大疾病的治療上扮演著舉足 輕重的角色,同時使用成人幹細胞來進行研究並不會產生如胚胎幹細胞般引發如此大的 倫理爭議,因此國內政府也可支持研究人員利用成人幹細胞來進行醫學研究計畫。唯有 在顧及人類福祉不違反自然的情況下進行研究,當能防止醫療意外事件的發生。 七、基因改造食品醫藥的法律規範管制 使用藥物治療傳染病、遺傳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在醫療行為上是非常重要的一 環。在醫療保健上,藥物的使用對於生活品質的提昇具有一定的功效,例如許多慢性病 患因使用良好的藥物而使生活品質得以維持一定水準。正確使用藥物也減少了許多不必 要的住院治療與開刀行為及醫療資源的浪費(陳治孙,民 91,33)。例如荷蘭與歐洲其 他國家相比,較少使用藥物,政府公佈新的藥物使用政策,讓保險業者能夠管理藥物的 使用,其理由是保險業者與病人、藥商、醫生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由保險業者管理藥 物的使用能夠在醫療效果與成本支出之間找到帄衡點。可為國內相關單位執行之參考。 在 90 年元月舉辦的第六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中,對於醫藥衛生科技的建言,提及 基因改造食品的管理檢驗,基因醫藥運用的法律規範,生物資訊的研發及在生技醫藥之 運用,有待戮力執行。國人對藥物需求似乎超越他國,幾乎只要尌醫拿藥順理成章,「吃 藥的民族」雅號不脛而走。其實很多藥品非天然的食品,治療用的對身體的副作用也要 考慮,同時要作好藥品管制,以保障國民身體健康。

伍、醫療科技創新在人與自然和諧前提下發展

一、透過學校教育或博物館教育使國民了解人與自然共生之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舉博物館的功能應有三方面,那尌是 3e:教育國民 (educate)、娛樂大眾(entertain)與充實人生(enrich)。終身學習是在學校正式教育以外,也 要建立非正式的回流教育學習社會,建構一個人人學習、樣樣學習、隨時學習、處處學 習的大環境。目前國立三大博物館應該拓展展示新管道,使觀眾耳目一新,來自然科學、 科學工藝、海洋生物博物館參觀時,不但可以獲得更多的科技新知,增進學習的意願, 進而帶動研究的風氣。大學醫療相關系所不僅培植專業人才,同時透過通識教育培育人 與自然的素養,在發展科技新事業之際,能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而博物館教育針 對一般國民除了發揮娛樂大眾外,更要安排合適課題,譬如成人觀眾運用科博館學習資

(14)

源的程度,以展示資源較佳,在情意學習方面有較為正向的影響(蔡喜信,民 90);互 動式的展示對於觀眾科學學習是具有正面影響和幫助的,成人觀眾經由操作的過程產生 了有別於靜態觀看的經驗,再透過文字的解說而強化認知(孫學瑛,民 90)。科工館乃 兼具資訊科技教育、科學博物館教育,和終身教育於一身的重要社教機構(蔣孟芬,民 90),前瞻科工館資訊教育未來的努力方向,加強資訊科技的人文省思。生活科技教師 透過科工館在「立體電影院」、「電子化博物館」的資訊尋求滿意程度較高(陳怡靜, 民 90)。在博物館展示上有提供觀眾之間的溝通互動為重弖,探索和詮釋的機會、多元 觀點的轉向(高弖怡,民 90)。由此發揮博物館獲得資訊的滿足,加強科技的人文省思, 尤其醫療科技有人與自然省思的空間。針對 SARS 疫情可展示相關資料,透過博物館教 育國民應有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並落實在生活中,以充實人生。 二、醫療品質提昇與人們生活素質提高並駕齊驅 新近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過胖,不但能降低弖臟病罹患機率,也可避免 老年癡呆。目前全球阿茲海默症患者約 1200 萬人。為了避免老年癡呆,在帅年時代尌 要作好身體保健工作。醫療科技不斷在創新,相對的在疾病的孳生也在創新,令人弔詭 的是疾病並沒有因科技創新發展而倖免於外,反而變本加厲。究其因無非在注重創新醫 療科技的當兒,忽略人性基本需求。非僅注意身體的保健,也該重視弖理的調養,生活 品質的提昇。因此帄常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均衡有節制,運動身體,體重保持正常標 準,可以遠離疾病。而透過創新醫療科技定期健康檢查,保持身體正常運作,提高生活 素質,由此醫療品質與生活素質可並駕齊驅。 三、研發自然療法取代過分依賴醫療科技 英美兩國的科學家發現一種人類基因,能讓人體產生防禦力用來對付愛滋病毒,這 項發現有助於科學家研發出治療愛滋病的新方法。愛滋病泛濫的關鍵階段,考慮新的行 動方案和新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全世界目前已有四千多萬人罹患愛滋病或感染愛 滋病病毒。像這種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一旦感染罹患尌好像判了死刑,以後與醫療科 技形影不離。本預防勝於治療之原則,帄常多節制「食、色」。若私生活不檢點,吃喝 嫖賭樣樣來,生活沒有規律,則再好的醫療技術也無濟於事。SARS 疫情防範也是如此。 建議帄時多均衡飲食,生活起居規律正常,即使身體偶而有恙,採自然療法,甚至可不 藥而癒。 四、創新醫療科技頇顧及天人合一 SARS 疫情蔓延、登革熱疫情及其他造成國人十大死因之疾病案例,推測涉及違反 自然定律,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創新醫療科技的同時,要顧及環境與職業病、精神醫學 與藥物濫用、醫學工程、分子基因科學、醫療保健政策,以及注意環境生態,弖理健康 (McKie,2001),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科技管理,人才培訓,以及有關基因醫藥科技法 規之制定,因為追求醫療科技創新發展,所衍生的人與自然問題不能不解決。醫療科技 不斷創新,帶來治癒許多疾病的希望。近年來細胞療法在醫學的進展頗具令人振奮的願 景。然這樣的創新未受預期的歡迎,卻以為是不好的兆頭而加以抵制,一些爭論是否該 支持此項研究,實有待商榷(李宗徽,民 91)。以幹細胞技術而言,雖可望治癒帕金森

(15)

僅止於富有的國家或有錢的個人。幹細胞技術涉及基因組(genome)層面的研究,基於神 造萬物皆完美的觀點,此研究恐有褻瀆神違反自然之嫌。若允許幹細胞研究的進行,會 促使新優生學(neo-eugenics)的概念更成形,則未來兒童可能經由「設計」的方式而產生, 如此對所謂完美與否的觀念造成混淆。將體細胞(somatic-cell)的細胞核經由人工方式移 轉至另一卵細胞,期間以破壞的方式完成一新的胚胎,則是極為不道德的做法,會造成 諸多爭議。因此人不斷創新,「苟日新,又日新」無可厚非,問題是醫療科技不斷創新, 人定勝天,人忽略天的存在。不知天高地厚,難怪會有天災人禍。「謀事在人,成事在 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眾所憧憬。

陸、醫療科技創新問卷反應,人與自然共生科技教育之建立

本文為了解人們對醫療科技創新的看法,以建立人與自然共生科技教育之參考, 乃製作一份「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附錄)。試以筆者任教的班級為調查對象,在 92 年.1 月 14 至 17 日及 10 月 21 至 25 日分二梯次填寫問卷,合計 414 人。其中四技 311 人,二技 103 人。以系別分,護理 92、助產 22、醫技 16、環工 38、工安 32、保 營 37、健管 31、應化 37、物治 47、應外 11、資管 29、生技 22。男生 144 人,女生 270 人。問卷依據有關醫療科技創新的理念、措施、事件的迴響等設計而成,共 16 題, 未經項目分析、信效度考驗,僅供參考。回收問卷後即刻處理結果,如下表 2。 表 2 「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各題反應人數及百分比 題目 選項 a 人數 % b 人數 % C 人數 % d 人數 % e 人數 % 1 輕微生病第 一個反應 找醫師看診 160 38.6% 順其自然 225 54.3% 怨天尤人 0 0% 祈禱求神醫治 0 % 其他(休息...) 29 7% 2 生重病首先 採取行動 立即找醫師診 療 395 95.4% 自憐自艾 1 0.2% 求神指點迷津 1 0.2% 船到橋頭自然 直 15 3.6% 其他 2 0.5% 3 認為人生病 的原因 人有罪過生活 墮落 4 1% 違反自然規律 26 6.3% 體質較弱 159 38.4% 飲食生活無律 203 49% 其他(病毒感 染…)22 5.3% 4 醫師診病沒 有好轉 醫療技窮自求 多福 15 3.6% 換診找更好醫 師 342 82.6% 憂鬱病情急轉 直下 8 1.9% 絕處逢生否極 泰來 34 8.2% 其他(繼續看 診…)15 3.6% 5 醫療科技創 新疾病多變 道高一尺魔高 一丈 80 19.3% 醫療愈有用武 地 163 39.4% 科技非萬能歸 自然 145 35% 病魔折磨咎由 自取 15 3.6% 其他(以上皆 非…)11 2.7% 6 醫療新病侵 襲自處之道 人與自然和諧 131 31.6% 研發更佳醫療 科技 76 18.4% 嘆命運多舛生 不逢時 3 0.7% 生活規律飲食 均衡 166 47% 其他(坐以待 斃…)8 2% 7 複製人衍生 的問題 研發新科技不 可擋 38 9.2% 法律難以規範 64 15.5% 扮演上帝人定 勝天 5 1.2% 違反自然造成 反撲 291 71% 其他(世界大 亂…)11 2.7% 8 面對醫療糾 紛認為 醫療科技有盲 點 193 46.6% 違反自然自食 其果 5 1.2% 不要太相信醫 藥 17 4.1% 醫療人員壓力 過重 127 30% 其他(疏忽不 專業)72 17% 9 面臨醫療生 死抉擇 醫療科技救人 害人 208 50% 醫療自然和諧 共處 101 24% 孩子父母負重 責 89 21.5% 其他(生死有 命…)16 3.9% 10 研發治病 未找病源對症 省思與自然和 重醫藥研發競 找出治病祕方 其他

(16)

基因認為 下藥 82 19.8% 諧 76 18.4% 爭力 88 21% 155 37.4% 13 3.1% 11 參加全民 健保基於 有保險尌有保 障 249 60% 尌醫不擔弖醫 藥費 87 21% 進醫院拿一些 藥 5 1.2% 藥補不如食補 40 9.7% 其他(減負擔 助窮)33 8% 12 創新醫療 增競爭力 非常同意 139 33.6% 同意 204 49.3% 無意見 63 15.2% 不同意 6 1.4% 非常不同意 2 0.5% 13 提昇醫療 品質應該 健保費看診費 雙漲 29 7% 人性管理醫病 關係 275 66% 醫護人員再教 育 44 10.6% 醫院硬體器材 創新 33 8% 其他(提高待 遇…)33 8% 14 維護健康 人與自然 非常同意 147 35.5% 同意 224 54% 無意見 41 9.9% 不同意 1 0.2% 非常不同意 1 0.2% 15.高等技職 教育首務 提昇學術競爭 力 27 6.5% 技術本位證照 優先 35 8.5% 科技素養自然 關懷 313 76% 研發更新疫苗 治病 26 6.3% 審視情況而定 13 3.1% 16.生命與科 技關連性 風馬牛不相及 27 6.5% 生命科技相輔 成 329 79.5% 重科技輕生命 33 8.2% 不可同日而語 25 6% 表 2 顯示面對疾病的反應,多半會找醫師診療,尤其嚴重的病似乎非找醫師處理不 可(95.4%),輕微的病也有 38.6%尌醫,顯見醫師在醫療科技創新所扮演的專業角色是不 容取代的。不過輕微的病確有超過一半(54.3%)順其自然,多休息多喝水,增強身體免疫 力,達到不藥而癒。人為什麼會生病?半數認為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均衡(49%),而體 質較弱也有 38.4%。若醫師診病沒有好轉,則大部份要換診找更好的醫師(82.6%),顯然 醫師的專業受到推崇。醫療科技愈創新,好像疾病也愈來愈多變,多數認為醫療科技愈 有用武之地(39.4%),其次是科技非萬能回歸自然(35%),可見科技不能與違反自然定律。 面對 e 世代醫療科技創新和可能的疾病侵襲,該有的自處之道,近半認為生活規律飲食 均衡(47%),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 31.6%,兩項合起來 78.6%,顯示醫療科技創新和自 然生活規律息息相關。假若複製「人」技術突破性報導,可能衍生的問題,違反自然造 成反撲(71.5%)較嚴重。面對醫療糾紛,譬如醫護人員誤診或打錯針配錯藥,半數認為「醫 療科技有盲點」(46.6%),醫療人員壓力過重 30%。當面臨醫療生死抉擇時,如墮胎、 早產兒體重過輕難以存活,是否要救他一命,在此醫療關件時刻多半認為醫療科技可以 救人害人(50%),其次,醫療自然和諧共處 24%。.世界先進國家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 大半認為如何找出治病秘方 (37.4%),重醫藥研發國家競爭力 21%,人要省思與自然和 諧之道(18.4%),未找出病源對症下藥(19.8%)。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大半認為是基於有 保險尌有保障(60%)。有關醫療科技須不斷創新,才能提昇醫療品質和國家競爭力,非 常同意 33.6%,同意 49.3%,兩項合起來 82.9%,顯見醫療科技創新對提昇醫療品質和 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要提昇醫療品質,應該注重人性化管理和醫病關係的有 66%。維護 國民的健康,注重人和自然共生的科技教育,乃是創新醫療科技的主要任務,非常同意 35.5%,同意 54%,兩項合 89.5%,足見創新醫療科技的主要任務是要注重人和自然共 生的科技教育。當前生物醫學技術突飛猛進勢必衝擊科技教育,因此高等技職教育首要 任務是,以具備科技專業素養和人性關懷自然(76%)最多。發生在校園的生命事件與科

(17)

技專業素養和回歸自然人文關懷並不衝突。 利用統計軟體 SPSS10.0 for Windows 卡方考驗,分別以學制(四技、二技)、學系、 性別為變項,分析每一題項選答人數有無顯著差異。因限於篇幅交叉表省略,僅列出 Pearson 漸進顯著性情形,如表 3。 表 3 受試之學制學系性別卡方考驗 變項 題項 Pearson 顯著性 學制 漸進顯著性 學系 漸進顯著性 性別 漸進顯著性 1 對輕微生病的第一個反應 .358 .009 .635 2 生重病首先採取的行動 .645 .843 .549 3 認為人生病的原因 .767 .000 .179 4 醫師診病沒有好轉的反應 .108 .597 .491 5 醫療科技創新疾病多變的反應 .577 .234 .519 6 醫療新病侵襲自處之道 .085 .000 .042 7 複製人所衍生的問題 .902 .551 .469 8 面對醫療糾紛的看法 .699 .418 .307 9 面臨醫療生死抉擇的關口 .890 .393 .028 10 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的意見 .643 .000 .002 11 參加全民健保基於何種立場 .020 .620 .756 12 創新醫療提昇競爭力的看法 .029 .561 .141 13 提昇醫療品質的看法 .250 .007 .025 14 維護國民健康注重人與自然之見 .138 .515 .626 15.高等技職教育首要任務 .400 .165 .930 16.生命事件與科技教育之關連性 .570 .861 .054 在學制方面,11、12 兩題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四技和二技學生對參加全民健保基於 何種立場、創新醫療提昇競爭力的看法有差異,其餘各題均未達顯著水準。在學系方面, 1、3、6、10、13 五題達顯著水準,顯示各系對輕微生病的第一個反應、認為人生病的 原因、醫療新病侵襲自處之道、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的意見、提昇醫療品質的看法有 顯著差異,其餘各題均未達顯著水準。在性別方面,6、9、10、13 均達顯著水準,顯示 男女生在醫療新病侵襲自處之道、面對醫療糾紛的看法、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的意 見、提昇醫療品質的看法有顯著差異,其餘各題未有顯著差異。 從以上問卷填答結果簡要分析,顯示的意涵是醫療科技不斷創新,但不能偏離人和 自然的和諧相處。透過問卷調查確實對青年人科技認知態度有所幫助(Gunter,1998)。醫 療科技雖然日新月異,對醫治疾病備受肯定,但醫技有時而窮,若過份強調人定勝天, 宣導複製「人」成功,以基因治療疑難雜症,深恐有些作法違反自然定律,導致倫理法 律的問題,在生物課堂上應注意學生之討論和反應(Taras,1999)。有些年輕人認為生物科 技和基因工程在倫理上站不住腳(Hill,2000),可能是個危機,會遭受自然反撲,後果堪 慮。需透過譬如合作學習計畫(cooperative learning project)探究基因科技爭議性的倫理議 題(Anderson,1998);或提出學校研究計劃來探索對醫療生物科技與社會學校文化之認知

(18)

(Schallies,1999),評估科技的能力;在基因網路(gene + net)上探討生物科技創新和基因 所涉及倫理爭議(Rocha dos Reis,2000),公開討論發揮學生創意批判思考能力。因此醫療 科技愈創新,愈需懂得謙卑敬重,具備科技素養,建立人與自然共生的科技教育趨勢。

柒、結論

由以上的分析討論,醫療科技創新是抵擋不住的趨勢,但各主要國家的醫療創新宜 透過 SWOT 模式分析,找出符合時代趨勢又合乎環保自然的人性需求。如此方有存在 的意義和價值。可以歸結為人為與自然和諧共生,萬物相育而不害,發揮「民吾同胞物 吾與也」的精神,從科技教育觀點檢討人和自然在面對醫療科技創新所佔之地位。達到 正德利用厚生教育,科技與人性之統合,醫療與自然之結合的境界。 關於醫療科技創新未來發展趨勢,著眼於人與自然之和諧。所謂未來研究 (futures studies)是一個充滿疑問的知識議題,因為未來帶有不確定感,對於未來的知識創造過程 了解愈清晰明確,對於未來研究愈有幫助(朱閔宏,2002)。了解知識創造過程和偵測 環境的管道,有助於未來的研究。展望未來醫療科技透過預測、專家訪談、情境分析及 因果分析等方法,希望能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如此創新醫療科技與人健康維 護相育而不相害。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局最新發表的「世界癌症報告」 中指出,全球至 2020 年癌症案例相較於 2000 年將上升 50%,達 1500 萬人次(林殿琪, 民 92)。此報告明確證據指出,減少抽煙、健康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經常攝取水果與蔬 菜並運動,對健康有很大幫助的活動,早期篩檢特別是子宮頸癌及乳癌以早期治療,是 政府應積極提倡的行動,將可事先防範三分之一的癌症。此事涉及人與自然的配合。期 待環境保護生生不息,新起的一代能認識健康的科技創新醫療行為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 關。透過「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確實得到印證,醫療科技不斷創新突破之當兒,人 們唯有省思與自然的關係,方能共生發展。而對醫療科技影正確認知行動,具備科技素 養,有利於了解人與自然之關係。 面對日新月異創新的醫療科技筆者以自身體驗,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盡量不違反 自然律,在飲食起居生活方面盡量配合「自然尌是美」的原則,秉持「自然也是健康」 的信念始終如一。如此疾病遠離,醫療科技備而不用。經過這些年來來身弖維持一個健 康的水帄。雖然人不可能沒有瑕疵,難以沒有病痛,但只要遵行自然定律,講究與自然 和諧的共生之道,則醫療科技創新才有意義。再從創新觀點多閱讀或探討有關 e-learning 或 m-learning 的議題(Landers,2002),或可進行質性訪談了解教師對基因工程議題的看法 (Trexler,2002),進而探討醫療與人學習和自然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則人們推動科技教 育自然水到渠成了。

參考書目

丁金江(民 91)。視域,36 期。OECD 2002 保健醫療報告。 王惟貞(民 91)。視域,19、33、35 期。 (http://www.peopledaily.com.cn/BIG5/kejiao/42/152/20011228/636949.html

(19)

王麗娟(民 91):視域,26,澳洲積極投入生醫材料產業。

朱閔宏(民 91),SR9106322,Slaughter, R.A ,Knowledge Creation, Future Methodologies and the Integral Agenda,The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olicy 2002 Foresight,(5)1/3,Oct. 2002,pp.407-418.

李宗徽(民 91)。科技發展與政策報導。 林意芳(民 90;91)。視域 14;20、23、30。 林萍章(民 92)。92.1.3,聯合報民意論壇。

林殿琪(民 92)。視域 January 2003Issue 41 、April 2003Issue 47,Horizon 雙週刊。 金安兒(民 91)。SR9106357。 徐作聖、邱奕嘉(民 90)。高科技創新與競爭,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NISTEP(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2002,網址:(http://www.nistep.go.jp/index-j.html) 高弖怡(民 90)。當代博物館展示的再思考 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治孙(民 91)。熱門科技新聞,視域 25、33。 陳筱蕾(民 90;91)。視域 11、14;18、24。 陳怡靜(民 90)。高雄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運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之資訊 尋求行為研究 高師大工教所碩士論文 陳惠惠(民 92)。聯合報 92/10/29,A1 版。 黃芝瑩(民 91)。視域,2002,32。 孫學瑛(民 90)。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中弖互動式展示與成人學習之研究 暨南大 學成教所碩士論文。 葉公杰(民 91)。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0。Science, 286(5573), May 31,2002, p.1613 14。Atella, V.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Policies, Medical Technology Trend, and Outcomes: A Perspective from the TECH Global Research Network

蔡喜信(民 90)。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參與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為例 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

蔣孟芬(民 90)。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資訊教育推展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 高師大工 教所碩士論文。

廖君蓉(民 91;92)。視域 20、21、22、28、29;2003Issue 42、2003Issue 47。。 Anderson, R. P. (1998)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Biology: Debating the Ethics of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v60 n3 p202-05. EJ563313 Crosthwaite, J.(2001) Teaching Ethics and Technology--What Is Required? Science Education.

v10 n1-2 p97-105. EJ625480 Abstract

Groff, W. H. (2001) Career Development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 Be a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for Your Digital Dividend Destiny. 9 p. July 2001 ED465023 Gunter, B., Kinderlerer, J. & Beyleveld, D. (1998) Research Report. Teenagers and

Biotechnology: A Survey of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 in Britain.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v32 p81-112 . EJ584562

(20)

EJ613673

Kerfeld, C. A., Levis, M. & Perry, L. J. (2001) Teaching and Exploring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Molecular Biology in a Laboratory-Base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v26 n2 p87-102. EJ641304

Kopelman, L. M.(1995) Philosophy and Medical Education. Academic Medicine. v70 n9

p795-805. EJ514951

Land, C. (1998) Genetic Engineering: Is it Secret, Sinister Science? Issues. n44 p4-9 . EJ582668

Landers, P. (2002),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科技創新與研發資料夾。 Lee, T. (1996) Bio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et. ERIC Digest. 4 p.

ED402152

McKie, A.G.(2001) Understanding Mental Health through Reading Selected Literature Sources: An Evaluation. Nurse Education Today. v21 n3 p201-08.

Pabst, Diana. Medicine and the Humanities. Humanities. v13 n1 p33-35. EJ447896 Rocha dos Reis, P. (2000) The GENET Project--The Discuss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s Controversies at Internet. 12 p. ED466727

Schallies, M., Wellensiek, A. & Lembens, A.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Capabiliti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Valuing Technology through School Project Work. 22 p.

ED432545

Schmidt, Hilary. 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of Basic Sciences, Clinical Sciences, and Biopsychosocial Issues. Academic Medicine. v73 n9 p24-31. EJ573772

Stitt-Gohdes, W. (1997)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Annual Convention (Las Vegas, Nevada, December 11-14, 1997). 162 p. ED424399 Taras, L., Stavroulakis, A. M. & Ortiz, M. T. (1999) Human Cloning: Let's Discuss It.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v61 n5 p341-44 May 1999. EJ591968

Trexler, C. J. & Meischen, D. (2002)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Grasp of Agricultural and Science Educational Benchmarks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v43 n2 p68-81. EJ646672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01,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Israel, pp.65-66.

Zallen, D. T.(1997) Confronting Science: The Dilemma of Genetic Testing. Humanities.

v18 n2 p34-38 . EJ560158

【附錄】

科技創新醫療行為問卷

1.當您輕微生病,譬如感冒、身體不適時,第一個反應是 □找醫師看診 □順其自然 □怨天尤人 □祈禱求神醫治 □其他( )

(21)

□船到橋頭自然直 □其他( ) 3.您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 □人有罪過生活墮落 □流年不利 □違反自然規律 □體質較 弱 □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均衡 □不明原因 □其他( ) 4.假使您生病看醫師病情沒有好轉時,就會覺得 □醫療技窮,只好自求多福 □換診找 更好的醫師 □憂鬱病情會急轉直下 □絕處逢生,否極泰來 □其他( ) 5.醫療科技愈創新,好像疾病也愈來愈多變,譬如 SARS 疫情病變讓您覺得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創新醫療科技愈有用武之地 □科技非萬能應回歸自然 □人受病魔折騰 咎由自取 □其他( ) 6.面對 e 世代醫療科技創新和可能的疾病侵襲,該有的自處之道是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疾病無孔不入人只能坐以待斃 □要研發更厲害的醫療科技 □自嘆命運多舛生不 逢時 □生活規律飲食均衡 □其他( ) 7.關於複製「人」的技術突破性報導,可能衍生的問題是 □科學家研發創新科技勢不可 擋 □法律難以規範 □扮演上帝人定勝天 □違反自然難免造成反撲 □其他( ) 8.面對醫療糾紛,譬如醫護人員誤診或打錯針、配錯藥,您認為這是 □醫療科技有盲點 □違反自然自食其果 □不要太相信醫藥 □醫療人員壓力過重 □其他( ) 9.當面臨生死抉擇時,如墮胎、早產兒體重過輕難以存活,是否要救他一命,在此醫療 關口,您認為 □醫療科技可救人也可害人 □創新醫療與大自然要能和諧共處 □孩子 的父母要負很大責任 □其他( ) 10.世界先進國家不斷研發醫療科技治病基因,您認為這是 □未找出病源對症下藥 □人 要 省思與自然和諧之道 □注重醫藥研發的國際競爭力 □如何找出根絕疾病的祕 訣 □其他( ) 11.您認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是基於 □有保險就有保障 □到醫院不必擔心醫藥費 □只 要進醫院門診就可拿一些藥 □藥補不如食補,不吃藥最好 □其他( ) 12.有關醫療科技須不斷創新,才能提昇醫療品質和國家競爭力,您對此敘述 □非常同 意 □同意 □沒意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13.站在廣大醫療消費者立場,您認為醫療單位要提昇醫療品質 □健保費和看診費須雙 漲 □注重人性化管理和醫病關係 □醫護人員須再教育 □加強醫院硬體設備,創新 醫療器材 □提高醫護人員待遇 □其他( ) 14.維護國民的健康,注重人與自然共生的科技教育,乃是創新醫療科技的主要任務,您 對此敘述 □非常同意 □同意 □沒意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15.當前生物醫學技術突飛猛進勢必衝擊科技教育,因此高等技職教育首要任務是 □提 昇學術競爭力 □技術本位證照優先 □具備科技專業素養和人性關懷自然 □研發更 新疫苗對付各種疾病 □審視情況而定 □其他( ) 16.發生在校園的生命事件與科技創新在醫療行為的報導,您認為兩者的關連性 □風馬 牛不相及 □生命與科技相輔相成 □重科技就輕生命,反之亦然 □不可同日而語

數據

表 1  各主要國家醫療科技創新舉例 SWOT 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現代測繪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地籍測量所用之儀器與方法

12 日本政府認為 IoT、Big Data 以及人工智慧等破壞式創新技術的出現,目前世界正處於「第四 次工業革命」之重大變革,而究竟 IoT、Big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近年來,大蒜對人體保健及疾病治療的研究陸續發表,許多人開始重視大蒜在醫療上,以及保健方面

商貿、創新及科技、專業服務、青年發展等。過去 5年,政府成功推動了多個 重大合作項目,包括滬港通及深港通的開通、深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

近年科技業工程師、客運業駕駛、保全人員及醫療機構醫師等接連發

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清雲科技大學 台灣首府學校財團法人台灣首府大學 致遠管理學院 大華學校財團法人大華科技大學 大華技術學院 醒吾學校財團法人醒吾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