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讀物科學家故事書之內容分析研究--以達爾文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兒童讀物科學家故事書之內容分析研究--以達爾文為例"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至第四節依次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名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等。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運用科學史所呈現科學探討的不同面向,呈現科學的人性面以及科學在不 同文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說明了科學史在科學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價值與意 義(許良榮,民 88)。科學史在科學教育中具有多重的角色與功能,Conant(1951) 認為一般大眾最好以科學史的方式學習科學,以理解科學方法。Oldroyd(1977)也 認為利用科學史教學,有下列幾點優點:(1)一般說來,科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均 相對應於該理論的邏輯結構,例如沒有原子的觀念,就不可能引介電子質子中子 的發現;(2)由科學史可以瞭解科學家面對問題時的思考或實驗探究的歷程,有 助於學生領悟解決問題的方法;(3)適當的科學史例子,可幫助學生領悟科學家 創造的過程;(4)讓學生瞭解科學理論是持續的改變著,也因而使學生能開闊心 胸,接受錯誤;(5)讓學生瞭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縮小科學與人文的鴻溝。 因此,在教學上很難不提到科學家之事蹟。Orgborn(1996)認為以兒童能理解的 背景,講科學故事,能有效引導兒童思考科學的問題,經由敘事的方式學習科學, 除了可以保持兒童學習科學的興趣外,也有助於傳遞科學知識,使抽象的科學概 念透過適當的故事情節而具體化,兒童可以看到科學概念的全貌,有關科學發現 的故事或個人經驗分享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促進學生內化概 念。基於此點引起研究者分析科學家故事書之動機。 研究顯示學生普遍認為閱讀「科學家故事」有助於提昇自己對科學的態度

(2)

(謝甫佩,民 89)。在進入 21 世紀之今日,因應全球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社 會與科學之間的關係比過去更為密切,聚焦至目前正在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科 學教育除強調對學科概念的學習外,對科學本質的了解更是不可忽視,因此科學 史與科學教育的關係更為緊密。教育部自民國 90 年起推動中小學校閱讀計畫, 積極鼓勵兒童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同時,基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想 法,一般家長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尚無升學壓力之時,鼓勵孩子多閱讀課外讀物, 奠定閱讀基礎,希望孩子在日後升學的路上更為順利(傅麗玉,民 90)。透過老 師的介紹、家長的鼓勵或學生的興趣而閱讀「科學家故事書」的機會大增,且學 校的圖書館電腦化,及公立圖書巡迴車的普及,坊間書局亦備有豐富圖書,促成 兒童借閱書籍率普遍的提高,可見科學家的故事可能影響學生甚鉅。那麼目前市 面上流通的「科學家的故事書」的內容如何呢?呈現的方式有哪些呢?實具有深 入研究的必要性。 促進學童多方認識科學與科學家,應有助於科學的學習。傅麗玉(民 88) 指出以訛傳訛的科學歷史事實充斥於學校的科學教科書中或一般通俗的科學故 事書中;且女科學家的科學故事常被忽略甚至錯誤扭曲。研究顯示,一般大眾對 於科學的瞭解與對科學家形象的認識,常有偏頗或扭曲的看法(余婉榆,民 92)。 梁秀妍(民 92)認為課外讀物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益處,而其價值在於內容對閱 者有所影響及啟示,建議編輯者應對整本書的史實正確性等相關科學史料的呈現 力求嚴謹。 目前對於以科學家故事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尚未廣布,余婉榆(民 92)及梁 秀妍(民 92)兩位研究者都在論文中提出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建議未來研究可針 對坊間其他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達爾文、伽利略等科學家的故事再做進一步 的研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是大家頗為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在坊 間也有相當多有關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而這些故事書是否在內容上或敘述上

(3)

有所疏失或缺漏,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科學家故事在兒童學習過程中能引起兒童學習興趣,使兒童學習科學的興趣 持續發展,幫助兒童思考科學問題,進而引導兒童由他們的生活世界進入科學世 界,可見科學家故事對於兒童學習科學之重要性,因此分析科學家故事書之內容 乃成為今日必要的課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為分析坊間有關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科學家故 事書的內涵,並分析科學家故事書內容呈現的方式,以供教師、家長、編輯者、 書商之參考。研究問題如下: 一、分析坊間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之出版特性(出版書局、發展過程、費用) 為何? 二、分析坊間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之物理特性(版面設計、印製、裝訂、紙質) 為何? 三、分析坊間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之內容特性(組織、內容)為何? 四、分析坊間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之描述特性(人物特徵)為何? 五、分析坊間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之歷史特性(論述著作事件、生活事件等) 為何?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主題更明確,茲將主要的名詞界定如下: 一、科學家故事書:本研究所指科學家故事書,乃指目前流通在國內的注音版兒 童課外讀物,本研究共選取四本坊間出版有關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選 取原則參閱第三章) 二、內容分析:本研究所指內容分析,乃指分析範圍涵蓋科學家故事書之特性及 其內容而言,包含出版特性、物理特性、內容特性、描述特性及歷史特性等 分析類目。(分析類目一覽表參閱第三章) 三、歷史特性:本研究是指分析故事書中有關科學家的論述著作或生活事件,對 照相關文獻進行查閱。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所稱科學家故事書乃指目前流通在市面上達爾文的科學家故事書。 一、就內容分析而言,僅針對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作分析,因此不宜推論至其它 科學家的故事書。 二、在內容分析類目上,本研究分析單位以本為依據,但每本的內容又有各章節 內容,而各章節內容涉及層面很廣,因此只要出現內容分析上類目的範圍, 便歸類之,故在操作歸類過程上有時候不容易劃分或重疊。

(5)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在本章文獻探討裡,第一節將探討融入科學史的科學教育,第二節將探討 有關科學家意象的研究,第三節將探討科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 的生平事蹟,第四節將探討有關論述著作上的事蹟。分述如下:

第一節 融入科學史的科學教育

近年來,科學教育學者相當重視科學史在科學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許良榮 & 李田英,民 84)。科學史在科學教育中具有多重的角色與功能,廣為學者所肯 定(Kauffman, 1991)。Conant(1951)認為一般大眾最好以科學史的方式學習科 學,以理解科學方法。Schecker(1992)指出科學史可以幫助學生知覺到自己的 觀念,並提供建構新概念之學習方法。因而在這節當中,將討論科學史在科學教 學上的重要性及介紹應用科學史教材的可能途徑。 科學學習的本質具有如下特性:學生所要學習的科學概念,首先必須能夠在 其長期記憶體中找到相關的基模(schema)加以定錨(anchored);學生所要學習 的科學概念,常與其感官經驗或先前概念互相矛盾,並且在教學後不易產生概念 改變。這種科學學習的特性,相當於 Piaget 所說的調適(accommodation),即改 變先前的知識以適合新訊息的學習,這是相當困難的工程,與一般的「溫故而知 新」的學習有很大的差異(洪振方,民 86)。 利用「過去的」科學史可以提供豐富科學知識發展的情境來幫助學生知覺到 自己觀念,同時並提供建構新概念的可能途徑(陳勇志、洪木利、林財庫,民 87)。 學生藉由科學史中體會的各種經驗,是無法從其他各類科學活動中體會到的;而

(6)

且科學史可以幫助學生瞭解科學知識發生了什麼改變?什麼時候改變的?以及 為什麼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藉由融入科學史的教學,讓學生從科學史的角度去瞭 解我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如何形成,讓學生瞭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縮小科 學與人文的鴻溝(Oldroyd,1977)。 故而,科學史不僅可以讓學生瞭解科學家的思考、科學的發展,進而體會到 科學的本質,並從科學發展的歷程中,找到定錨的位置,有助於概念改變的過程。

除此之外,Matthews(1994)、Roach & Wandersee(1993)認為科學史可以引發

學生及教師學習科學的動機與興趣。Klopfer & Watson(1957)亦認為科學課程 加入科學史的素材,能增加學生對於科學家及其工作的興趣和鑑賞。因此,審慎 選擇科學家私人傳記、故事書等來閱讀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二節 有關科學家意象的研究

一、科學家意象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

科學家意象依據研究的目的、研究工具的設計的不同,其所呈現的意義亦 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研究認為學童的科學家意象是他們科學哲學信念呈現 的一種方式;第二類研究視學童的科學家意象為對科學的態度 (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s ) 的一種表徵,藉此可以探討學童傾向於科學的態度;第三類的研究只將 焦點著重在學童對科學家的描述與瞭解,對其隱含的科學哲學態度或對科學的態 度則沒有進一步的研究。採用繪圖法及寫作方式以確信學童對科學家的描述與認 識,例證晤談法和 ROSA 法,則進一步探討學童的科學哲學信念與對科學的態度 (郭重吉、蔣佳玲,民 84 ) 。 Head ( 1985 ) 認為學童的科學家意象會影響對科學的思考與學習;學童會

(7)

依據個人所持有的科學家意象,思考並深信哪些科學學習活動是值得去做的,進

而投入較多的心思,對未來是否願意投身科學行列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探討學

童在現今學制下的科學學習環境中,所持有的科學家意象對學童科學哲學信念與

對科學的態度都有正面的意義(黃孝宗,民 89)。

就科學家意象的內涵而言,美國國家研究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

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NSES)一書中,明訂

科學教育的內容標準。由於 NSES 是結合上百位的教師、教育學者、課程發展專 家、大學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及政府官員共同努力的結果,當中所有的科學教 育標準都是全體專家們一致的共識(NRC, 1996),故其中有關科學本質所揭諸的 內容標準頗能反映出當代的科學本質觀點。在其第六章的科學教育內容標準中, 區分八個範疇,將學生分為 K-4、5-8、9-12 三個年級階段,其中 5-8 年級在科 學是人類努力的成果、科學本質、科學史等方面的內容標準,相當著重於建立學 生對科學家多元的形象,可充分反應出科學家意象所應具有的內涵。 研究指出影響學童科學家意象產生的因素有科學教科書、大眾傳媒、科學 教師、社經地位與家庭背景、學生年齡、性別科幻小說、漫畫、卡通等,可區分 為「情境因」、「特質因」兩大類 ( 楊文金,民 87 ) ,「特質因」包含學童年齡、 性別等,其餘為「情境因」。國小階段的學童因外在社會脈絡的影響,雖然花費 近 7000 小時在學校中學習,但家長重視的「主科」國語、數學所佔比重極大 ( 教 育部,民 82 ) ;而當自然科成為考試科目之一時,如何有好成績比對自然是否 有興趣更為重要。在「要求好成績」的觀念下,「參考書成為不會講話的自然老 師」、「補習班成為學校外的另一個自然科教室」;媒體、教科書中傳達「學習自 然科好成為科學家」的訊息,科幻小說、電影裡摻雜著科學是危險的聯想,科學 家的性別更提醒女性自然科是「女生止步」的學科;傳統上,傾向於透過「改善 教學環境設備」、「課程改革」、「教科書審定」、「師資培育改革」等「情境因」的

(8)

改革來尋求解決之道。但正如前所分析,學校已非唯一的學習場所,尋求如何增 進「特質因」的正向效果,應比與其執著講究體制內「情境因」改革,該將有較 明顯的助益。 目前的科學學習課程只簡單的區分科學家和非科學家的差別,並讓學童誤 以為科學使用者就是科學家,其實「科學使用者不一定是科學家」的道理就像「會 打電腦的不一定是電腦工程師」這個道理一樣淺顯;然而學校科學教育的評量方 式甚為簡略,可說大多為單一的紙筆測驗方式,為取得科學學習的成就感,學童 只能在紙筆測驗上拿高分,其他途徑可說極為有限。在這種化繁為簡並自以為科 學的方式下,有多少人可以從小到大都對科學和科學家維持正面意象呢?有一位 被父親認為是低能兒的八歲少年,在入學三個月後,被老師當眾嘲笑說:「你的 腦袋是空的嗎?怎麼我說的話你都記不住呢?」,這個少年衝出教室,一輩子再也 沒有踏入校門一步,但他因發明一千二百種以上的用品而揚名世界,他就是發明 大王愛迪生。 「情境因」無法讓愛迪生施展才華,其變革亦無法立竿見影,如果從「特質 因」的層面增進學童對於科學和科學家的認同,藉以提升學習科學的動機並從中 得到成就感,相信學童自我形象會認同於科學家的正面意象。評量方式多元化可 使社會比較的向度不再單一,學童的挫折感相對也會減低;再配合類似 STS 這類 的課程設計,儘可能提供正面形象,每位學童當能樂在學習中。(黃孝宗,民 89)

二、兒童所持有的科學家意象

自 1980 年代起,即開始不斷有許多科教學者進行學生科學家之印象的研究 (Boylan, 1992;Schibeci, 1986)。而相較於國外研究的規模與數量,我國科學家 的意象的相關研究尚屬起步階段,因為我們熟悉的「科學」是在充滿瓶瓶罐罐的 實驗裡,充斥眼前的盡是用英文字母或古希臘羅馬符號在演算或敘述的化學方程 式、物理公式、微積分方程式或醫藥名詞;加上原文教科書的大量引用,不論在

(9)

科學的語言或內容上都使人直覺得以為科學是貼著外國商標的舶來品(蔡仁堅、 蔡果荃,民 87)。研究顯示,一般大眾對於科學的了解與對科學家意象的認識, 常有偏頗或扭曲的看法(Basalla, 1976)。甚且,這些看法也常來自於電視、電影、 漫畫等的傳播(Schibeci, 1986)。而許多有關科學家意象的研究文獻,均顯示學 生對科學家的形象具有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包括:學生總認為科學家是白 人、男性、戴著眼鏡、身穿實驗衣、獨自在實驗室內工作,身旁有一些化學器材 或是技學的產物(如:電腦、儀器等),也有一些書籍或檔案櫃,牆上則有一些警 告危險或機密的標語。 對於科學家意象的相關研究之發展趨勢,蔣佳玲與郭重吉 (民 84) 研究指 出:依研究的目的及內容將其分為三個主要的發展趨勢,第一類的研究著重在尋 求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學生持有之科學家的形象;第二類的研究則大都 是採用上述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工具,針對學生對科學家所擁有的刻板印象,設計 一些教學方案(programs),希望藉此方式改變學生對科學家負面的刻板印象;第 三類的研究則傾向於探討社會與個體的互動與個人持有科學家之形象的影響情 形。分別整理如下,以對科學家意象的相關研究趨勢有所瞭解: Mead & Metraux (1957) 以 35000 位高中學生為樣本,以其發展出的開放 式的問答陳述 ( open-ended statements ) 讓學生們從個人及非個人的角度表達對

科學家的看法。接著在 1982 年 Krajkovich 和 Smith 依據 Mead&Metraux 所發展

出的工具,進而設計出 29 題的李克特氏 ( Likert scale )態度量表。但由於以上二

種工具的受試者均需要具備較高的讀寫能力,以致於年幼或語文能力較差的受試

者,在施測時會有困難,因此均未能被廣泛使用。

為了克服量表法的先天限制,1983 年 Chambers 以 Mead & Metraux (1957)

的研究為基礎,發展了「畫科學家測驗」( draw-a-scientist test, [DAST] ),利用繪

(10)

困境,DAST 這個測驗相當簡單,沒有文字說明或問題,亦無須特別訓練施測人員,

只要一般班級老師即可施測,就是要受試者在紙上畫一個他心目中科學家的圖

像,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可以在十五分鐘內完成),研究者便根據受試者所繪的

圖,來了解其心中的科學家意象,Chambers (1983) 並以 Mead &Metraux (1957)

的研究結果為基礎,將學生對科學家的「標準」(不表示正確的)形象,歸納為 下列七項特徵: 1.實驗衣(通常是白色) 2.戴眼鏡 3.臉上長有毛髮(包括:鬍鬚、鬍髭、落腮鬍) 4.研究的象徵:科學實驗器材、各種的實驗設備與儀器 5.知識的象徵:書籍、檔案櫃 6.技學:科學的產品(例如:電腦、機器、望眼鏡···) 7.警告標語(例如:方程式、分類表、極機密、危險) 這個測驗相當的廣泛的被運用在各類科學教育、教學改進的研究之中,因 為圖畫可以超越語文的障礙,對年幼、不同語文的兒童都有實施的可能,而且測 驗實施相當簡便、快速,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即可完成。Schibeci(1983) 也指出 DAST 可用在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比較,擁有不受語文,社會期望的影響的特性。 針對這一類的研究,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Schisbeci & Sorensen (1983) 就認為 DAST 無法真正顯示出學生心中潛在的科學家意象。Maoldmhnaigh &Hunt(1988)亦提出學生心中可能潛藏著一個以上的科學家意象,這樣會造成他 們在不同的時間,所繪的科學家意象不同。Chambers(1983)主張這樣的測驗適合 作為區別性研究(建構假設),而不適合用來作為態度評量的研究(考驗假設)。 Hill & Wheller(1991) 發 展 出 另 一 種 新 的 研 究 方 法 , 稱 為 例 證 晤 談 法 (interview-about-instance, [IAI] ),其方法是藉由 30 組具有不同特徵(科學家外觀、

(11)

工作地點、工作性質、性別等)的科學家圖片,每個特徵都有兩張相對的圖片,並 採用一對一的訪談方式,請受試者在每組圖片中選擇那一張是科學家,或選兩張 都是,或選兩張都不是,在受試者選擇後隨即詢問其理由。Boylan(1992)強調 此法優於 DAST,可是對於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仍獲得以往類似的結果。雖然以 圖片晤談學生進行研究分析所得結果與 DAST 大同小異,但存在於不同年級的學 生對科學家的看法仍有所差異。佘曉清(民 88)研究指出:高年級學童對科學家 的看法,比低年級學童來的實際化,國中學生想成為科學家的意願卻遠比國小學 童低。在其它方面諸如:性別與種族的差異,學生已不認為會限制其在科學上的 成就。 從以上各種研究方法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之學童進行學童持有之科學 家意象進行研究,郭重吉、蔣佳玲(民 84)研究發現科學家在學童心目中的形象, 整理如下: (一)外觀方面:經常是男性、白種人、不是禿頭就是捲髮,經常是一頭亂髮 (不修邊幅)、穿白色實驗衣、戴付厚重的眼鏡、常待在實驗室裡工作; (二)工作環境及性質方面:科學家經常將化學物品從一個試管倒到另一個試 管,透過顯微鏡觀察,將植物或動物加以切割或注射。身旁圍繞著許多研究器材, 他的工作是危險的,甚至帶來死亡; (三)人格特質方面:科學家大都聰明、細心、有耐心、 積極進取、富有創 造力,卻也孤獨、瘋狂、脾氣暴躁、不善處理人際關係; (四)科學家對人類的影響方面:科學家可以使人類身體更加健康、生活更加 便利,世界的未來依靠在他身上;然而,相對的,瘋狂的科學家也可以利用科學 來危害世界。 持有這些科學家意象的學生幾乎都未曾親眼見過科學家以及科學家所從事 的活動(Flick, 1990),這種既不以直接經驗為依據,又不以適時資料為基礎,單

(12)

憑第二手資料而對某人或某團體所形成的形象,稱刻板印象(stereotype)。因此, 學生持有之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將左右其處理任何有關科學家的訊息,其影響力不 容忽視。

三、兒童形成科學家意象的因素

國外許多科學教育學者批評現今的學校科學教科書多以科學家的角度在敘 寫科學知識,內容多半與社會脈絡脫離 ( Duschl, 1988 ),使得許多人對科學家有 許多悖離真實的迷思,一般人的迷思又助長科學家對自己和科學的不真切認識, 並忽略個人在科學過程中應修養的道德。除了科學教科書、大眾傳媒科學社群的 迷思外,根據文獻推論,可能影響學童心目中科學家意象之形成的因素有下列幾 項: (一)大眾傳播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經常只報導科學對人類的正面 貢獻,卻極少提到負面的影響,例如科學為人類帶來的禍害;只稱頌某位諾貝爾 得主,而忘記其背後的研究團隊。現代知識發展已到極端專門化的技術領域,科 學家依其工作性質可分成實驗家、觀測家、分析家、理論家等,不靠團隊作業是 無法成就大事的;顯示個人的成就可以製造學習楷模,團隊的工作成就更令人相 信科學社群合作的必要及科學家多元職業類別的事實(黃孝宗,民 89)。 (二)科學教科書:學校科學教科書常是反歷史的,他們只陳述為現今所認同 的相關見解,其餘一切假設、被推翻的理論和失敗的實驗等形成科學企圖的部分 都被忽視掉(郭重吉、蔣佳玲,民 84)。科學課程最好的教材是讓學生體驗知識 的發展,勇於分析「who、when、where、what、how、why」等問題,誠實的告 訴學生科學家如何經過爭辯才建構現在被接受的理論(洪振方,民 86),而不是 提出與學生生活距離太過遙遠的問題。 (三)科學教師: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與教師,許多文獻指出,學生心中科學家 意象之形成因素有部分是來自科學教師的影響。Rosenthal(1993)更明確指出,當

(13)

教師對科學家具有刻板印象時,會對教師的科學教學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科 學教師對科學家意象有偏差時,當然可能影響學生對科學家的形象。熊召弟(民 83)的研究提及師院生中以「雕塑家」為教師角色的隱喻較普遍,其他尚有「樂 團指揮家」、「牧羊犬」、「馴獸師」、「百科全書」和「寶藏」的譬喻,隱含著師院 生認為教師是專家,有豐富的學識是很重要的,且隱含教師扮演的是威權者控制 者的角色,鮮少透露重視個人及支持協助學生的理念,學生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 能否建構自己的科學家意象,實令人存疑。近來研究指出師院生有四種主要「教 師角色」的觀點:教師是飽含知識的專家、教師主宰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教師是 學生成長的助益者、教師肩負多重角色的十字架;過去領航全班的權威想法,已 漸平易為學生的幫手,並有教師扮演多重角色的傾向,在四年間師院生的想法已 有重大轉變,或許執教後更有助於學童科學家正向形象的發展。(黃孝宗,民 89) (四)、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與生活背景:根據研究指出,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越 高者,所持有的科學家意象越接近傳統的科學家刻板印象;都市學童也較鄉村學 童持有較傳統的刻板印象。 (五)、學生的年齡、性別:Chambers(1983)的研究顯示年級越高的學生越傾向 呈現傳統的刻板印象,國中生想成為科學家的意願卻遠比國小學童來的低。指出 年紀小的學生趨向於認為科學家必定是男性。根據許多研究顯示國小六年級到國 中階段對女學生而言是一種極重要的轉捩點,往往會影響其未來從事與科學相關 工作生涯的決定。 科學家們的生活方式往往會遷就於他們的工作,而這樣的想法,通常並不符 合學生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所以他們當然也不願未來從事有關科學的行業

(Mason, Kahle & Gardner, 1991)。因此,解決之道是在國中小階段施予正向的女性 角色模式教學(She, 1998),配合家長、教師、同僚的支持,女性從事科學有關工

(14)

(六)、科幻小說、漫畫:美國科學家知覺到科幻有製造形象 ( image-making ) 的力量,認為「較負責」的科幻可使科學知識普及化,有助於青少年進入科學領 域。在科幻小說或漫畫中常呈現的科學家意象,一種是非現實、冷靜,可擊退敵 人,擺出英雄的行事作風;另一種是具有陰謀、狡猾的形象,利用科學為非作歹 (郭重吉、蔣佳玲,民 84)。 社會與個體的互動情形會對學生持有的科學家意象造成影響,進而影響他 們學習科學的態度,根據莊嘉坤(民 88 )的研究指出,學生對科學家意象與從事 科學職業意願之間的關係為:持正面形象的國小學童,會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 科學家;持負面形象的國小學童,不希望自己將來成為科學家或從事與科學有關 的職業。由於學生對科學家所持的刻板印象,可能會傾向於認為:一位成功的科 學家必須是個天才,喜歡獨自沈浸在科學研究工作之中,並且侷限於狹隘的社交 圈中,也就是說,科學家們的生活方式往往會遷就於他們的工作,而這樣的想法, 通常並不符合學生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所以他們當然也不願未來從事有關科學

的行業(Mason, Kahle & Gardner, 1991)。

研究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均有可能影響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及科 學的學習成就,所以教師持有真正科學家意象,將有助於減少刻板印象所造成的 不良影響。因此,教師有義務教育學生,讓他們認識真正的科學家,瞭解科學家 就如同一般人一樣,屬於社會中的一份子,而科學活動就如同其它社會活動一 樣,無法獨立於社會之外;同時教師亦可設法營造一個性別中立的教室環境,藉 著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及對自已從事科學的信心,助於學 生將來成為科學家或從事與科學有關的職業,以對抗學生對科學的負面態度。 由目前國內、外有關科學家意象之實徵研究結果可知。學生心中科學家意 象的來源很廣,大多來自於科學家傳記、大眾傳媒、科幻小說、科學教師、科學 教科書或家庭等。黃鴻博(民 85)亦指出:想要改變學生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

(15)

應透過適當的教學著手,如選擇教材、讓學生有接觸科學研究者的經驗、改變教

學內容與情境、提供女性科學家範例等。因此,研究者乃期望能透過分析坊間的

科學家故事書中,瞭解其內容之真實性。

第三節 達爾文的生平事蹟

綜合各學者研究(Rebecca Stefoff 著,丁進峰、徐桂玲譯,民 93;Alan

Moorehend 1969 著,楊玉齡譯,民 91;Richard Milner 著,劉芳譯,民 87;C.R.Darwin 著,全巨蓀譯,民 85;賴美珍,民 91;方素珍,民 91;林鳴仁,民 88;王聞義,

民 88;程樹德,民 88)茲將達爾文的生平事蹟分為三部分介紹。一、童年生活、

求學階段 (1809-1830);二、乘“貝格爾”號旅行五年 (Voyage of the Beagle,

1831-1836);三、返回英國後的生活 (1837-1882),分述如下: 一、童年生活、求學階段 (1809-1830)

查理·達爾文,誕生於 1809 年 2 月 12 日,距離倫敦二百二十公里古城施魯

斯伯(Shrewsbury)裏。父親是享有很高聲望的羅伯特·達爾文(Robert Waring

Darwin,1766-1848)醫生,母親是著名的英國“韋季武德” (Josiah Wedgwood) 美術瓷器廠的創辦人的女兒蘇桑娜(Susanna Wedgwood),母親在達爾文八歲時 就去世了。他排行第五,有三個姊姊、一個哥哥和妹妹。他同比他大六歲的姊姊 卡洛琳(Carolin)最親近。 1817 年達爾文進入施魯斯伯的預備學校學習,他在學習上趕不上小妹妹。 但具愛好收集的興趣:收集礦物、貝殼、硬幣和圖章。就在這時他已經對自然史 産生了興趣,他竭力要弄清楚各種植物的名稱。也喜歡長時間地單獨散步,散步 時他總是專心致志地進行思考。

(16)

1818 年,達爾文被送進別特列爾博士(Dr.Butler)主辦的一所舊式學校學 習,他是個寄宿生,卻常常利用空檔跑回家去,因爲他在家裏有自己的愛好和興 趣。學校講授古代史和地理,卻很難引起達爾文的興趣,可能因此成績中等。 但是,達爾文卻有各式各樣的校外興趣。仍舊喜歡搜集,他一面收集舊礦 石,一面設法找到新礦石。他還收集各種昆蟲,十歲時就對地方動物志相當熟悉, 在讀了鳥類學方面的書籍之後,就開始對鳥類習性進行觀察,並作出各種標記。 他同哥哥伊拉司馬斯對化學發生了興趣,架起了一間小試驗室,因此得了“瓦斯” 外號。他喜歡騎馬到城外郊遊,這使他有機會欣賞大自然的風景,這種娛樂他一 直保持到晚年。在當時達爾文就具有一種溫和可親的、善於交際的性格,非常熱 愛朋友。 因父親對達爾文的學習情況很不滿意,他讓達爾文提前退了學,於一八二 五年十月派他隨同哥哥一起進了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大學課程包括:醫學、化 學、解剖學、臨床課和外科學;但他認爲幾乎所有的課都是“極其枯燥的”。他曾 參加過兩次手術的實習課,由於不忍目睹痛苦的場面,沒等手術做完就跑掉了, 原因可能是這時手術還未有使用麻醉劑的技術。 在大學裡,達爾文對研讀自然史最感興趣的這門課,他常到學校裏的博物 館找資料,以此方法學習來滿足自己的興趣,並同在那裏工作的兩位年輕的大博 物學家交上了朋友。其中的一位就是羅伯特·格蘭特(Grattan C. Robert)博士, 達爾文經常同這位精力充沛的年輕的博物學家去遊覽,幫助他在退潮後的水坑裏 收集動物,而他自己也盡力去研究如何對這些動物進行解剖。另一位是維利亞姆· 馬克——吉利弗雷(Geoffrey)。比達爾文大十三歲,發表過一些軟體動物方面、 特別是鳥類方面的著作而出了名。他送給了達爾文幾個罕見的海貝,時常同達爾 文交談自然史中的各種問題,支援達爾文對搜集鳥類和觀察鳥類的興趣。正是在 這個時期,達爾文向一個曾同鳥類學家沃捷爾通(Waterton)一起工作過的黑人

(17)

學習製作鳥類標本。 達爾文在愛丁堡的第二學年是在哥哥不在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在熱愛自然 科學的同學中結交了許多新朋友,並積極參加普利尼學生自然史學會的工作,討 論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達爾文也經常參加其他一些學會,如“皇家醫學會”和“愛 丁堡皇家學會”。 在 1826 年和 1827 年這兩年的暑假中,達爾文常是旅行和遊玩、打獵和訪 問舅舅韋季武德(Josiah Wedgwood)的莊園梅爾。達爾文十分喜愛和尊重舅舅, 喜歡舅舅坦率的性格和清晰的頭腦。 在愛丁堡時期,儘管達爾文對大學的必修課程仍然學不進去,但他早在童 年時代就表現出來的對自然科學的愛好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培養。他結交許 多年輕的自然科學家,實地探訪分佈在海岸邊的動物群,掌握了研究自然的新方 法,參加了普利尼學會(Plinian),並且訪問了其他自然學會。而打獵以及在遊玩 和旅行中所得到的鍛鍊,則把他訓練成爲野外的博物學家。 達爾文對醫學根本不感興趣,因此在考慮後,接受了父親的建議,進入康 橋學院就讀,接受神學指導,以便將來成爲一個牧師。在康橋,實際上達爾文沒 有能夠使自己認真地去學習神學,自然科學還是生活中最感興趣的東西,正如他 未能認真地學習醫學一樣。只有在考期臨近,他就迫不得已地把自己的甲蟲放到 一邊,著手準備功課,參加考試。考試完後他感到很輕鬆,便又暫時扔下必修課, 轉到他那些心馳神往的興趣上來。根據康橋地方報的報導,達爾文在 1831 年 5 月通過了學士學位的考試。 達爾文性格開朗,如同愛丁堡時一樣,在這裏他也結交了許多同年朋友。 例如,他和同學優秀的數學家維特萊非常要好。他使達爾文對精美的版畫和油畫 産生了愛好,因此達爾文常去倫敦繪畫陳列館參觀。另一位赫伯特他介紹達爾文 參加了一個音樂小組,在那裏達爾文可以進一步發展他從前就十分熱愛的音樂愛

(18)

好。他常說,他一聽到美好的音樂就心曠神怡。但他的樂感很差,所以他的朋友

們用另一種拍子演奏英國國歌,達爾文就辨別不出這首人所共知的旋律了。

他在假期中同赫伯特特別接近,他們偶爾一起到巴爾穆特去度假,收集各

種罕見的甲蟲。並對昆蟲作了極其詳細的記述,並指出在什麽地方、用什麽方法

可以給找到這些昆蟲。達爾文的堂兄威廉·福克司·達爾文(William Darwin Fox)

也對自然科學非常愛好,達爾文經常把自己在昆蟲學方面的最新發現告訴福克 司。因福克司的介紹,達爾文結識了倫敦的動物學教授霍普先生、研究甲蟲的大 專家斯捷芬斯等許多博物學家,參觀了各種自然史機構,訪問了皇家學院、林納 學會和動物園,參觀了其他許多“博物學家集聚”的地方。 總之,他當時對收集甲蟲的興趣大得很。例如,達爾文在最後所寫的一封 信中談到:“有一次我剝開了一塊樹皮,看到兩隻罕見的甲蟲,於是我兩手各捉 了一隻;就在這時我又瞧見了第三隻新品種的甲蟲,腹部帶有大十字花紋,我不 忍把它放走,於是我把右手裏的那隻用牙齒輕輕咬住,好空出手來。可是狡猾的 甲蟲排出了一種極辛辣的液體,使我感到非常噁心,我不得不把這只甲蟲吐出, 這樣一來,捉到的兩隻跑了,而第三隻也沒有捉到。” 當時達爾文想出了一些收集昆蟲的新方法:專門雇用一個人給他從老樹上 刮蘚苔,然後把刮下來的蘚苔裝進一隻口袋裏,或者是把運蘆葦的駁船船底上的 垃圾掃在一起,這樣達爾文便找到了一些罕見的新品種。

達爾文主動去聽漢斯羅(John Stevens Henslows)教授的植物學課程;他對

漢斯羅在講課中清楚的敍述和美妙的圖解尤其喜歡。達爾文身上有著某種特點,

不僅使許多同年齡人,而且也使那些比他的年齡大好多的人對他産生好感,也

許,這就是他真誠的心和活潑又靈敏的大腦所散發的魅力吧。漢斯羅很快就和達

爾文親近起來,以至於達爾文在康橋的最後幾年中,他們幾年每天都要一道散 步,無怪乎人們都這樣來談論達爾文:“這是常同漢斯羅一道散步的那個人。”

(19)

這在這個時期對達爾文發生了重大影響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天文學家約翰·

赫瑟爾的《自然哲學的初步研究》,這本書激起了達爾文的一種願望,就是要“用 自己菲薄的力量爲建立自然科學的大廈作一點貢獻”。另一本書是亞·洪保德 (Baron F.H.A. Humboldt)的《美洲旅行記》。達爾文特別喜愛它,正因他仇視奴

隸制度。這種高尚的人道主義的特點在他的先驅者洪保德和喬治·福爾斯特的一些 記述中也曾表現出來洪保德非常輕鬆地由發表美感的見解轉到政治的和科學的 結論,加上他那生動的語言和明確的思想,這一切都吸引住了達爾文。 達爾文在漢斯羅的影響下決定研究地質學,同地質學家塞治威克(Adam Sedgwick)到北威爾士去旅行,我們看到達爾文在康橋時期過著雙重生活:一方 面,他並沒有什麽特殊興趣地參加了必修課的考試和學士學位的考試,另一方 面,他一心撲在自然科學上和體育運動上。同漢斯羅等人的結識,同昆蟲學家們 的交往,讀書和旅行,同塞治威克一起進行的地質考察旅行,打獵和騎馬旅行, 這一切都日益把他鍛煉成一個被自然科學家們稱之爲“野外工作者”式的博物學 家。

二、乘“貝格爾”號旅行的五年 (Voyage of The Beagle,1831-1836)

漢斯羅推薦達爾文參加英國海軍部計畫-派遣“貝格爾”號勘察南美洲和火地 島的海岸的旅行,把船長菲茨·羅伊(Robert Fitz Roy)的聘請告訴了他,並說服

達爾文接受這一聘請。達爾文讀信之後,馬上表示同意”。但父親卻反對整個旅 行計劃,經過一番波折,在韋季武德一家人主張他接受這一聘請,不要錯過這個 機會的影響下,父親才表示同意這次旅行。 他按照原先的打算,來到了倫敦,拜訪了菲茨·羅伊艦長,確定參與這次航 行的機會。儘管在很久以後,菲茨·羅伊告訴他,由於他的鼻子的形狀,他當時險 些遭到謝絕,因爲有著像達爾文這樣鼻子的人,是不會具備這次航海所必需的精 力的決心的。達爾文喜歡菲茨·羅伊那種彬彬有禮、熱情而又坦率的作風。菲茨·

(20)

羅伊告訴達爾文說,他最關心的是要長期風雨同舟,要是他知道自己的旅伴感到 不滿意的話,這對他來說是不幸的。他把自己的書籍交給達爾文閱讀,把自己船 艙裏的用具和武器供達爾文使用;他還建議達爾文同他一起用餐,並預先告訴 說,伙食很簡單,沒有酒喝。然後,他認爲事先有必要指出各種不方便之處,免 得以後抱怨。 達爾文根據漢斯羅的推薦,在倫敦請教了幾位旅行家。因為菲茨·羅伊勸他 節約開支,東西儘量少帶,只帶最必需的衣服和其他東西。並委託姐姐蘇珊把他 的幾件襯衫、鞋子、一些西班牙文書籍、顯微鏡和旅行用的地質指南針用包裹給 他寄來,還請她定購槍支的各種備件。 在這艘軍艦上,除了領導勘察工作的菲茨·羅伊外,還有進行這項工作的助 手、艦上有兩個尉官:,一名醫生,十名軍官,一名水手長,四十二名水兵和八 名少年見習水手。還有一個專門看管儀錶、天文鐘和其他儀器的人,一名美術家 和一名繪圖員埃爾德,一名曾去過火地島的傳教士和三名火地島人(他們是菲茨· 羅伊在上次航海時帶到英國來的,這次他們要返回故鄉),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 身分參與航行。 “貝格爾”號的啓航日期一再推遲。達爾文的情緒低落了:他想念親人,並且 想到一離別就是五年,就感到害怕。天氣不斷使人感到愁悶和沮喪。此外,他還 感到心臟有點痛,心跳過快,猜想自己得了嚴重的心臟病;不過他沒有去找醫生, 因爲他怕醫生不讓他去航行。 “貝格爾”號終於順利啓航了,1832 年旅行的第一年,達爾文便開始受暈船 折磨,在暈船期間,達爾文只能躺在吊床上或在艦長室的沙發上,同船長聊天, 閱讀洪保德和其他旅行家描寫熱帶自然界的著作,以此來轉移注意力。 貝格爾”號在繼續前進的航程中越過了赤道,當時按習慣舉行了迎海神的儀 式,在到巴西之前,“貝格爾”號最後停泊在巴西人流放犯人的費爾南多迪諾羅尼

(21)

亞小島旁。達爾文特別感到驚訝這一個火山島,島上覆蓋著一片幾乎無法通行的 密林,,所有的樹木不是果實累累,便是百花爭豔。 “貝格爾”號停在巴西的第一站,是白色的、高大的、狹長的窗戶使房舍顯得 很整齊的聖薩爾瓦多市。達爾文漫遊在具有熱帶風光的花木之間,下雨時空氣特 別新鮮,風景特別優美,感受到洪保德的描寫的景象。除了欣賞這些風景和自然 史的客觀事物之外,達爾文認爲新的、令人愜意的是“認識到我的任務就是要成 爲一名博物學家。達爾文在聖薩爾瓦遊覽了熱帶森林,收集了蜥蜴、昆蟲和植物, 觀察了絕大部分是黑奴構成的當地居民的生活,狂歡節時漫遊了各條街道。看到 販賣奴隸活動,也因對奴隸制度看法不同,達爾文與菲茨·羅伊發生齟齬。 “貝格爾”號從聖薩爾瓦多市開往里約熱內盧。途中達爾文捕捉鯊魚。起風浪 時,他就整理自己的蒐集品。夜晚觀賞南極的星光、燦爛的夜景以及天空中的南 十字星座、麥哲倫海峽的雲彩和大南冕星座。“貝格爾”號在阿爾布羅斯群島附近 進行了測量、而達爾文帶著著兩隊人上岸,考察岩石,收集昆蟲和植物。進入到 巴西國內作一次旅行。他和眼鏡商和溫度錶商帕特裏克·連農、一個藥鋪學徒和一 個黑人小嚮導同行,並到森林裏去採集昆蟲標本。 到達里約熱內盧,達爾文仔細研究植物和鳥類;包含對植物的讚美和觀察 蜂鳥的飛翔,收集陸生及水生動物標本,並對昆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其習性 經常進行觀察。達爾文由於對甲蟲十分熟悉,所以毫不費力就發現,里約熱內盧 附近的甲蟲同美國的甲蟲不是同一個科。他特別努力收集這些小的品種,並正確 地認爲,巴西的甲蟲在美國昆蟲學家的搜集品中,主要都是些大的品種。 在蒙得維的亞海灣。達爾文上岸,第一次觀察到美洲的鴕鳥。第二天,他 到郊收集標本,獵獲了一些美麗的蛇和蜥蜴,收集了他所喜愛的甲蟲。 達爾文在彭塔阿爾塔找到了很多貝殼和巨大的動物化石的遺骸、顱骨。挖 出了一個巨大的頜骨,並根據其牙齒確定爲大懶獸,即早爲古維葉所確定的樹懶

(22)

科。他把這些搜集品寄給漢斯羅,並寫了一封信,談他這次收集的豐富搜集品, 特別是化石。11 月 28 日,“貝格爾”號聯合了幾隻小帆船,向火地島開去,以便 把幾名火地島人送回故鄉。 12 月 15 日,“貝格爾”號經過了麥哲倫海峽入口處,繼續向南駛入。原先是 單調而荒涼的海岸,現在卻變成了另外一種樣子。達爾文在野人故鄉第一次清楚 地看見了野人。火地島人還處在低級的發展階段;他們蜷曲著身子睡在光地上, 他們的主要食物是婦女們潛入水裏在水底捕撈的貝殼,在饑餓時,他們可以把老 年婦女殺死,卻從不把狗打死。 航行的第二年,1833 年 1 月 11 日貝格爾”號到達約克·明斯特爾山附近。在 菲茨·羅伊的帶領下組織探險隊進入北邊支流探險。支流北岸聳立著高達兩千米左 右的群山。其中一座叫薩爾明托山,菲茨·羅伊把另一座山叫作達爾文山,用來紀 念自己這位旅伴。 達爾文在蒙得維的亞就收到了漢斯羅寄給他的賴爾(C.Lyell)的《地質學 原理》第二卷,閱讀這卷書對達爾文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賴爾正是在第二卷中 從第一章起就分析了物種問題,後來很快就成爲達爾文研究的基本課題。 2 月 26 日,“貝格爾”號冒著大風向長在泥炭土壤中的硬草所覆蓋的陰森森 的福克蘭群島駛去。島上根本沒有樹。他在海岸上進行海生蛞蝓屬和白色海牛屬 所産的卵子的觀察,尋找貝化石和進行地質勘測。 “貝格爾”號停泊在馬爾多納多。達爾文離開船遊覽放牧著無數群牛羊的判帕 斯草原,觀察長著大顎的最大齧齒動物水豚,和引起他特別注意的小齧齒動物— 吐科鼠,它在地下通道的某處經常斷斷續續地發出哼哼聲,並以他們發出之聲而 得名。許多吐科鼠雖然眼瞎,但這在它本身的生活方式中,並沒造成任何不便之 處。這使達爾文想起拉馬克的思想:器官不使用就要導致衰退和毀滅。達爾文也 注意到與椋鳥相似之處的牛背黃鳥,這種鳥和杜鵑一樣,把蛋下到別的鳥巢裏,

(23)

喜歡停歇在馬和牛背上。在這裏,這一類到處都可看到而在歐洲卻根本見不到的 各種大量的鳥,當時就已使達爾文注意到,某些巴西白兀鷲在往南移時就逐漸消 失,代之以其他種類的鳥。而分佈在大陸上的巴西卡拉鷹,以及齊孟哥鷹,在福 克蘭群島上卻都看不到,而只能看到美洲兀鷹。所有這些獨特的分佈群使達爾文 很感興趣,也許他爲了闡明這些事實,就不得不對整個鳥類的總起源加以推測。 在離布蘭卡港不遠,達爾文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在彭塔阿爾塔收集化石,至 少挖掘出了不下五種貧齒類即巨大的樹懶科化石;還找到了一隻披有骨質甲片的 大犰狳的遺骸。這些化石由於與研究物種起源問題有關係,使達爾文十分感興趣。 由於頭痛,達爾文在聖菲躺了兩天(當地治療方法是在兩個太陽穴上各貼 上一片橙樹葉或一半豆瓣),隨後渡過巴拉那河到東岸的聖菲巴雅達,研究該地 區的地質情況。他在動物遺骸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犰狳化石甲殼,箭齒象和柱齒象 的牙齒,還有一顆馬牙,後來奧溫認爲這種馬是早在歐洲馬運入美洲以前就已在 美洲絕種的特種馬。因頭痛病又犯了,達爾文決定搭船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他 們路過了樹木衆多的群島,這裏有許多水豚和以食水豚爲生的猛獸美洲豹。過去 人們在旅途中談論的話題是“印第安人的蹤跡”,而現在人們談論的話題是“老虎 (即美洲豹)襲擊馬、牛和人的蹤跡”。 從蒙得維的亞,達爾文深入烏拉圭去旅行。他乘小船河時,對馬很容易地 游過了達百米寬的河流感到驚奇。在牧場裏,像獅子狗的當地牛“尼阿塔”,這種 奇特品種的動物只能食取長得很高的草類,所以在大旱期間,因上唇短而不能食 取矮草類而死亡,使達爾文深思。 達爾文在從梅塞德斯返回的途中,又偶然發現了一些古生物殘骸;在烏拉 圭挖掘出一部分磨齒獸的頭骨、箭齒獸的頭骨和幾片大犰狳的甲殼。一些地方的 名稱——獸河和巨獸山也表明,整個國家都是這些絕滅動物的墳墓。 “貝格爾”號往南朝巴塔哥尼亞方向駛去。遇到無數群白蝴蝶向“貝格爾”號鋪

(24)

天蓋地飛襲而來,因此,水手們說是“下了一場蝴蝶雪”。船駛進了希望港口,在 達爾文面前展現出一片的荒漠,食物、植物和動物奇缺是該荒漠的主要特徵。 “貝格爾”號繼續測量海岸的第三年和第四年,船開進了海灣聖胡利安港。 到處都沒有淡水,大家口渴得要命。達爾文自告奮勇地要單獨去山丘上找水源, 並答應那裏如果有水的話,就用信號通知留下的人。船依路線到東福克蘭島作了 短期逗留後,再揚帆向麥哲倫海峽駛去。達爾文在薩爾明托山對於生物地理分佈 的情況進行觀察。發現麥哲倫海峽的兩岸具有過渡的特性,巴塔哥尼亞的生物和 火地島的生物混合在一起,在聖塞瓦斯蒂安港看見了無數條口內有齒的抹香鯨正 在嬉戲。 不管是寒冷的天氣,還是夾雜著冰雹的暴風雨達爾文仍然繼續進行自己的 博物學家的工作。三月帶著兩名高楚人,環繞著福克蘭群島,進行了旅行調查。 高楚人靈敏地往野牛脖子上投套索和從前法國人運到這裏來的馬匹,吸引住了達 爾文的主要注意力。在福克蘭群島上,變野了的牛不斷繁殖增多,而一群群的野 馬卻在不斷地退化,變野了的家畜向他清楚地表明,有一些類型的生物能比其他 一些類型的生物更能適應新的生存條件。他還注意到牛在這裏分成了三種不同的 毛色。兩種事實向達爾文提出了關於物種的問題,關於難於辯別本種與變種的問 題。 達爾文在智利的主要海港瓦爾帕來索這裏遇見了老同學和老朋友李察德·科 爾菲德,感到萬分高興,達爾文就住在他家裏。經過艱難困苦的海上奔波之後, 能夠稍事休息,對此達爾文就已感到心滿意足了。 8 月 14 日,達爾文爲了考察安第斯山脈的地質結構而出發旅行。他首先在 西海岸上確定了海岸顯著上升的痕迹。現代的貝殼在離海面有幾百米高的地方出 現,而有些貝殼在離海面幾乎有四百米高的地方出現。發現有貝殼存在的黑裏透 紅的土壤層原來是海裏的淤泥,它裏面充滿著微小的海洋生物殘餘物。

(25)

達爾文在歸途中病得很厲害,回到瓦爾帕來索就完全病倒了。他在老同學 科爾菲德(Richard Corfield)家一直病到 10 月底,得到同學無微不至的關懷。同 時 “貝格爾”號上發生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菲茨·羅伊除了碰上無經費購置船 隻的難事,又加上疲勞過度。他的情緒非常頹喪。幸運的是:危機結束了。“貝 格爾”號全體船員又開始進行測量奇洛埃島的工作。 1835 年,當“貝格爾”號再次停泊在奇埃洛島上的聖卡爾洛斯海灣裏。達爾 文用望遠鏡觀看了奧索爾諾火山爆發的動人景象。後來才知道,智利的阿康卡瓜 火山(它位於北方八百公里開外的地方),也在同一天夜裏噴發起來。六小時後, 在位於阿康卡瓜火山以北四千三百公里的科謝圭鈉火山也發生了大噴發,同時産 生了強烈的地震,這次地震在一千六百公里的範圍內都能夠感覺到。 2 月 20 日又發生了強烈地震。達爾文當時正好在海邊,躺在森林裏休息。 當“貝格爾”號 3 月 4 日駛進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市港灣後,達爾文就在基裏基納島 登陸。他在這裏看到大地震造成了可怕的毀滅,無論是在康塞普西翁市,還是在 塔爾卡瓦諾海灣,所有的房屋全都倒塌,甚至連塔爾卡瓦諾的廢墟也被巨大的海 浪捲走。 貝格爾”號抵達瓦爾帕萊索,達爾文從險峻的波爾季利奧山口出發上路,實 現他自己早就想越過科迪列拉山脈的夙願。帶著一名嚮導和一名趕著幾匹騾子的 人,跋山涉水,路經馬伊普河河谷,再到達鍋形谷地耶索谷,即“石膏谷地”,達 爾文發現:好象是血迹斑斑的騾蹄子留在雪上的紅色蹤跡,原來是由極其微小的 水草的微粒體所組成。東面河谷裏的植物和智利河谷裏的植物完全不同,儘管兩 處地方的氣候和土壤屬性是相同的。在盧克桑村和盧克桑河附近,看到南方的天 空裏有一片奇怪的、略呈紅棕色的烏雲。起初,他以爲是大火的濃煙,後來才發 現原來是一大群蝗蟲飛翔,從離地面六米處到五百米左右處的空間,全被一層蝗 蟲佔據。

(26)

達爾文在智利逗留這一期間,專心於地質工作和對地質的思考先到智利北 部地區去旅行,經智利中部再轉向海岸,達爾文覺察到木本科植物和其他植物的 種子對海岸各地區的降雨量有著多種適應性。階梯形的礫石階地引起達爾文的興 趣,發現階地是由於海水的沖刷而形成的,並證明了陸地逐漸上升的過程。 “貝格爾”號在 1835 年從加拉帕戈斯群島經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於 1836 年回到英國。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赤道線上,離美洲西部很遠。純粹是一些火山 島嶼,由於南極的氣流能到達這裏,所以島上的熱度便有所減輕。達爾文登上的 群島中的第一個島是查塔姆島,島上荒無人迹,地面被太陽曬得滾燙,布滿了一 層波狀的黑色玄武岩熔岩。幾乎全是大戟科構成的灌木以及洋槐樹和仙人掌,沒 有什麽樹木。達爾文在路上碰見了兩個大烏龜,每個至少有九十公斤;在那黑色 的熔岩中,在那無葉的灌木叢中和巨大的仙人掌中,這兩個烏龜在達爾文看來就 好象是某些有生命的礦物 在阿爾貝馬爾島的邦克灣,達爾文上岸去散步,難以忍受的炎熱和灰塵使 達爾文喘不過氣來,於是他急速地走到淺湖處,貪婪地去喝水,但是水卻鹹得很。 在沿岸的懸崖峭壁上,有很多灰黑色大蜥蜴,它們差不多有幾米長。而在丘崗上, 則有另一種蜥蜴在跑來跑去,這種蜥蜴呈棕褐色,樣子很難看。各個島嶼的烏龜 也各有大小等其他特徵。達爾文在對生長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動物和植物作了 調查之後,得出了一個使人很感興趣的結論:鳥類、爬蟲類、昆蟲和其他一些種 類的生物,都是這些島嶼上“原有居民”,它們在其他地方是見不到的;儘管廣闊 的海洋地帶把大陸隔離開來,卻又都表現出與生長在美洲的動物有著明顯的種屬 關係。所有這些觀察對達爾文進化觀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貝格爾”號從加拉帕戈斯群島向西航行,開始進行三千二百公里的長距離的 轉移。由於天氣晴朗,又是順風,順利抵旅行史上有名的大溪地島,在馬塔凡灣 停泊下來。像訪問過這個島嶼的一切旅行家一樣,達爾文也對山腳旁的這個低地

(27)

十分讚賞。低地上長滿了非常好看的熱帶植物——香蕉樹、橙子樹、椰子樹和麵 包樹,而在開闢出來的空地上則種著參薯、西洋甘薯、甘蔗和鳳梨。 在無邊無際的太平洋上經過長期航行之後,12 月 19 日達爾文及其旅伴們遠 遠地望見了新西蘭。次日,“貝格爾”號駛進北島的群島灣,。這個外形柔和崗巒 起伏的國家,被許多海灣切成一小塊一小塊。英國人住在那些粉刷得潔白的小屋 子裏,當地人則住在那些小窩棚裏。這裏長滿了茂密的蕨類植物和灌木,許多小 河和很深的海灣又截斷了道路。新西蘭的樹林根本無法通行。樹林中鳥很少。可 以看到很多由英國人和法國人運進來的歐洲植物,已開始在有力地排擠著當地的 植物。 “貝格爾”號於 1836 年 1 月 12 日抵達澳大利亞,這裏已是一座嶄新的城市, 市內有許多寬大的正規街道,還有許多兩三層樓高的石屋和商店。像在任何地方 一樣,在這裏達爾文也組織了一次到內地去的旅行,周圍的風景很單調,只有一 個稀疏的樹林和一片細弱而泛白的綠草。傍晚時分,達爾文遇到了二十來個澳大 利亞的當地人,向達爾文顯示了驚人的投擲鏢槍的技藝。酒類的輸入,歐洲人帶 來的各種疾病在當地人中間的傳播(其中某些病如麻疹,對他們的危害特別大) 對當地人所食用的野生動物的捕殺,都使得殖民地的土著人數迅速減少。 3 月 6 日,“貝格爾”號駛抵澳大利亞最西南角的喬治王灣。達爾文覺得這裏 的植物單調而貧乏,毫無觀察的意義,只有當地人舉行的 “柯羅別利”舞會,使 人感到有某種民族文化習俗的趣味。 “貝格爾”號從南邊繞過馬達加斯加後,在納塔爾附近駛抵非洲海岸,接著在 非洲海岸附近航行。6 月達爾文到卡普什塔德特內地作了一次長路途的旅行,他 雇了兩匹馬和一個年輕的侍從馬夫作嚮導。瞭解到非洲南部的植物、土壤、地質 構造和動物化石群的某些標本。 在亞森松島達爾文接到了由施魯斯伯裏寄來的一封家信,使他非常高興。

(28)

信中說,地質學家塞治威克向達爾文父親表示,達爾文將在科學家中間占居顯要 的地位。這件事使達爾文感到愉快,因此在讀了這封信之後,他便登上了亞森松 島的山丘,用錘子敲打在火山的峭壁上並發出了勝利的響聲。 告別了南美聖地牙哥山,“貝格爾”號從向英國起航。1836 年 10 月 2 日,“貝 格爾”號在法爾茅斯抛了錨。冒著暴風雨的夜裏,達爾文乘著馬車火速前往施魯 斯伯裏,結束了五年的旅行。 三、返回英國後的生活 (1837-1882) 1836 年 10 月 4 日,他回到施魯斯伯裏,興奮的和家人問安,即開始將帶回 來的搜集品要求按專家的意見進行分類加工;要作關於“貝格爾”號的報告;要寫 一系列的在他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地質著作(火山島的地質、南美洲的地質、珊瑚 礁的理論),然後關於與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生物分佈有關的“物種”問題也要解 決;《旅行日記》要準備出版。五年的旅行生活使達爾文大大變樣了。現在他已 經是一個向自己提出並解決了許多科學問題的人,習慣於經常精力充沛地進行勞 動和觀察。 達爾文把搜集品加以分類,以便進一步整理和確定當作工作中第一階段的 計劃,他打算先在康橋開始自己的工作,在移到倫敦去請專家們協助對旅行期間 搜集的動物資料進行研究。達爾文就著手實現自己的打算。他作的最初幾個報告 是:在動物學會上作了《關於美洲鴕鳥》的簡短報告,在地質學會上作《關於智 利海岸新的上升》的簡短報告。接著配合菲茨·羅伊艦長出版了描述他乘“貝格爾” 號旅行的著作第三卷:《一個博物學家的日記》。達爾文在日記中所遵循的不是時 間的順序,而是地理的順序;包括了動物的生活方式、地質考察、風景描寫以及 個人的印象。 達爾文在完成《日記》修訂,再一次重新考慮了加拉帕戈斯群島留給他的 印象。而物種起源問題又非常複雜地擺在他的面前。廣泛地搜集主要與人工培育

(29)

的品種有關的事實,利用出版的著作,同有經驗的畜牧家和植物栽培學家保持聯 繫。七月份,他開始第一本關於物種問題筆記的寫作。在這個期間,達爾文還作 了兩個地質報告:關於《南美的巨漂礫》和關於地震,這兩個報告受到了地質界 的讚揚。 但是,生活在倫敦使達爾文感到難受,因爲達爾文不能夠充分地享受在大 自然裏散步的樂趣,而主要的問題是,他所從事的大量工作影響了他的健康。一 種持續了一生的疾病,關於病因,衆說紛紜。 他在梅爾期間,曾對蚯蚓和蚯蚓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作了首次考察。並考慮 的是他在“貝格爾”號旅行時所搜集的動物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材料,對當時關於物 種問題記下筆記型的評語,明確地向自己提出了進化原因的問題,爲了弄清進化 的原因,他認爲必須研究生物的適應性以及生物的性質、構成和本能。並於 1838 年 2 月 16 日,他接受了堅持要他擔任的秘書工作。 寫了關於英威涅斯山谷階地的一篇論文,發表在倫敦皇家學會的《會報》 上。他在這篇文章中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後來達爾文一直爲這篇文章感到羞 愧,但無妨於繼續研究的興趣。 達爾文開始寫珊瑚礁一書時,他仿效賴爾的作法,採取分段的作息時間; 每次只連著工作兩小時;然後就去散步或到街上去辦點事;回家後又埋頭工作。 這段時期,達爾文勤奮的方式完成他乘“貝格爾”號旅行時所獲得的博物學成 果;把運回來的收集品在專家之間進行分類整理;出版他在旅行途中非常仔細地 寫下的《考察日記》;把自己在地質工作中所得出的結論通過在地質學會作初步 報告的形式介紹給專家們;最後,開始搜集和記錄與物種起源問題有關的事實。 儘管達爾文的工作很順利,但是在倫敦的孤單生活仍然使他感到非常苦 惱。他希望家庭生活,於是在 1839 年 1 月向表姐埃瑪·韋季武德求婚,並得到了 她的同意,舉行了婚禮,婚後居住在倫敦。1839 年底,達爾文添了一個兒子。他

(30)

對兒子的觀察後來反映在他寫的《論感覺的表現》這本書中。 他繼續整理自己的地質論文,特別是《珊瑚礁》和《南美洲的巨漂礫和冰 川》。他在地質學會作《關於某些火山現象之間的聯繫》的報告,他研究《貝格 爾號動物學》的鳥類部分,1841 年初,完成了《珊瑚礁的構造和分布》的著作。 達爾文經常喜歡思考和修改關於物種的筆記:筆記大量增加了,而且需要 把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和整理。試圖用具體例子表明進化論觀點比創造理論優 越。他從這方面研究了地理分佈的事實,研究了對其他臨近類型的關係以及三個 亞洲犀牛種在解剖學上的構造情況和胚胎的發展過程。 在倫敦吵雜的生活,對於習慣在郊區過自由自在生活的達爾文夫婦來說, 已經不堪忍受了,特別是由於達爾文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壞。而且他們已經生了兩 個孩子,而埃瑪又懷上了第三個。於是他們買下了唐恩的莊園。這座莊園之所以 吸引他們,是由於它是一個很偏僻而又舒適的地方,距倫敦不很遠。達爾文在唐 恩這個地方度過了他整個的一生直到晚年。這種平靜的生活由於偶而去親戚那裏 作短暫的旅行,或到倫敦去,或到其他城市去參加英國科學協會會議,或到水療 機關參加水療“訓練班”而中斷。因爲他長期患病,所以每天工作最多不過兩三個 小時。 從唐恩開始了達爾文一生的第二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時間像鐘錶一樣 有節奏地過去,使他(儘管長期患病)創作了許多有價值的、重要的、有時是天 才的博物學方面的著作。我們看到,在唐恩生活的最初十二年內,他已經寫完了 《‘貝格爾’號動物學》(The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Beagle),出版了非常 重 要 的 最 後 兩 卷 《‘ 貝 格 爾 ’ 號 地 質 學 》( The Ge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Beagle),修改了《考察日記》,並出版了它的第二版。在這個時期,他通 過《一八四四年概要》這部有條理的手稿,形成了自己的理論,並且終於出版了

(31)

他的理論的實際材料。

之後的時間,達爾文致力研究,自從達爾文在進化論中闡述「人類是猴子

的子孫」後,引起了各方激烈的反駁,幸而有一位名叫湯姆遜.亨利.赫胥黎

(Thomas Harry Huxley )的生物學者極力地為進化論辯護,才使達爾文得以不

受外界干擾而安靜地思考著述。對辯論極端厭惡的達爾文,最後只好專心一意地 過研究生活。他的健康情形雖然不佳,但耐性很強,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工作雖 然只有一至二小時,但完成了不少研究。地所作的實驗非常簡單,並不太依靠儀 器,研究時使用的儀器大都只用到放大鏡,而很少動用顯微鏡。晚年實質上只是 達爾文的著作史,以及他和他的朋友們爲生物學中的新思想鬥爭的過程。達爾文 死於 1882 年 4 月 19 日,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遺骸葬於牛頓、法拉第等英國偉人 長眠的西敏寺。

第四節 有關論述著作上的事蹟

本節綜合各學者研究(Merryl Davies 著,王道還譯,民 92;Melvyn Bragg

著,周啟文譯,民 88;Rebecca Stefoff 著,丁進峰、徐桂玲譯,民 93;,Alan

Moorehend 1969 著,楊玉齡譯, 民 91;Richard Milner 著,劉芳譯,民 87;C.R.Darwin 著,全巨蓀譯,民 85;程樹德,民 88;李嘯虎,民 92;大衛.逵曼,民 93),主 要論述達爾文在論述著作上的事蹟,將依一. 促使進化論完成的人物;二.有關 進化論受爭議的部分,分別依次敘述如下: 一.促使進化論完成的人物 (一)伊拉斯莫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及拉馬克(Jean B. Lamarck,1744-1829) 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莫斯.達爾文也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著:「由微生物而 進化到各種溫血動物,這種假設雖然有點大膽…」,這些生物學的假設,實際上

(32)

已為進化論點燃了火花。此外,動物學家拉馬克所著的「動物哲學」一書中也作 如下的闡述:「羚羊為了吃高大樹木的葉子,長期以來,一直極力地把頸子伸長 而變成長頸鹿。」這種想法雖然已不為今日的人們所接受,但它卻是點燃達爾文 進化論的導火線。 (二)古維艾(Georges Cuvier)及舊約 對進化論的假設有著很大阻力的是舊約聖經創世紀的說法。創世紀上說, 地球上所有的主物都是上帝在同一時期內創造出來的。對信仰上帝的人而言,這 種由微主物進化到溫血動物,及羚羊長年伸長脖子而變成長頸鹿等說法,簡直是 荒謬之極。在當時,聖經的教條就是科學。例如,十七世紀的愛爾蘭大主教亞夏 就依據舊約中所述的先後事件,而推斷地球是在西元前四千零四年的十月二十六 日早上九點誕生的;換言之,地球的年齡大約只有六千歲。 與拉馬克同時期,生於法國的古主物學家古維艾,當他發現些古生物的骨 頭後,就有如變魔術般地將那些古主物的形像描繪出來,其中有密生毛髮的猛馬 (mammoth),也有像鯨那麼大的爬蟲類。古維艾對這些動物為何絕跡,以及在高 山上發現海中生物化石等事件的解釋也很妙。古維艾在聖經中看到諾亞的洪水事 件,於是就把上述的問題用這個事件搪塞過去。他說,地球上像聖經所記載的諾 亞洪水不知己發生過多少次,因此過去的這些古生物都是被大水淹死的,同時這 樣大的洪水,也會把海底往上推成高山。古維艾這種說法被稱為「天變地異說」, 按照這個說法,地球上的劇變可以在一瞬間完成,不必經過很長的歲月。這些說 法又與聖經所載吻合,因此信仰上帝的人們都以此建立理論體系,而想打破這些 觀念實在非常不容易。 (三)哈頓(J.Hutton)及賴爾(C. Lyell) 達爾文在航海中所閱讀的「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並非這樣 說。「地質學原理」是作者賴爾承繼了十八世紀蘇格蘭地質學家哈頓的理論而寫

(33)

成的。哈頓認為海底變成高山是因為地震或人山爆發而來,而今日的山貌也是長 期以來受風吹雨打的風化及侵蝕而形成的。這種依據自然法則的變動,自古至今 都一樣,這種學說稱為「均變說」(uniformitarianism),而印證這種學說的證據是 地球經長期歲月的變動所留下的痕跡。 達爾文讀了「地質學原理」後,心想:「如果地球的年齡真的這麼老,那麼 由微生物演變成溫血動物也並非不可能。」至此,地球的年齡便成為進化論成立 的先決條件。 (四)馬爾薩斯(Thamas Malthus)的人口論 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生物是依何種理由來進化呢?。達爾文閱讀了由馬 爾薩斯牧師所寫的「人口論」。書上說:「人口的增加率通常會超過糧食供給的增 加率。」於是達爾文就作了如下的推想:「人類以外的生物應該也是如此。如果 是這樣,那麼同時生下的小動物就註定有些會餓死,但是那一隻該餓死?大概是 不能適應所居環境的要餓死吧!」 達爾文又進一步回想在加拉巴哥群島所看到的鷽鳥。這些由南美遷徒來的 鷽鳥本來都是同種,相互之間都可交配繁殖,但來到島上後,為了適應各島的特 殊環境而發生變異,且只有這些能隨著各島環境而產生變異的鳥才能活下來。日 子一久,各島間的鷽鳥就變成不同種而不能互相交配繁殖了。像這樣由一種而變 為多種的現象,達爾文稱之為「自然淘汰」、人類大概也是依這個自然淘汰的法 則,由微生物慢慢進化而來的吧!一八四四年起,達爾文就開始將這個物種的起 源及生物進化的關係寫在筆記上。

(五)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的信

如果世上沒有達爾文,進化論是不是還會出現?由於達爾文的猶疑不決,

把進化論窩藏了二十多年不敢發表,我們今天才能由華萊士身上,驗證上述問

(34)

宅深思二十多年,但是卻能提出非常雷同的理論。世上如果沒有達爾文,還是會 有華萊士或其他人提出進化論的。1858 年的某一天,達爾文收到一封信,是由一 位往在東印度群島名叫亞弗烈.拉歇爾.華萊士的男子寫來的,信中闡述了他對 物種起源的看法,並論及人口論與自然淘汰的問題,這些理論與達爾文的想法不 謀而合。向來淡泊的達爾文,在接獲這封信後也不禁非常驚訝,於是和朋友商討 後,決走將與華萊士共著的論文發表在「林奈協會雜誌」上。次年,達爾文又將 他研究的精髓「物種原始」全部公諸於世。 (六)加拉巴哥群島上的生物,各自適應島上的自然環境 貝格爾號出發後,沿著南美海岸南下,繞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於 1835 年 9 月來到東太平洋赤道上的加拉巴哥群島。在這四年的航行中,達爾文一路觀 察並採集動植物標本,不過,真正對達爾文腦海中所纏繞的物種起源問題有啟發 的,還是太平洋上加拉巴哥群島的各種生物。 仔細觀察即可發現每一個島嶼的生物都不一樣。加拉巴哥群島有 13 種雀科 鳥類,基本上都很相似,但喙的長短、彎曲角度等特徵,各島鳥類都有些微變化, 達爾文認為這大概是各島有不同的植物種、毛蟲和昆蟲所造成的結果。各亞種都 各自適應各個獨特島嶼的自然環境,由「種」產生「亞種」,以及由一「種」產 生其他「種」的演化是否是自然淘汰的結果,這個問題盤旋於達爾文腦海中。由 自然淘汰而產生新種必須經過很長的歲月,但由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和達 爾文在安地斯山脈的觀察,可知地球存在的時間足夠產生這些演化。達爾文在加 拉巴哥群島獲得此結論,成為 l859 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也就是進化論的基礎。 二.有關進化論受爭議的部分 創造論(creationism)與進化論(evolutionism)無論在社會上或教學上一直 是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李嘯虎 民 92;大衛.逵曼,民 93;王道還,民 92)。達爾 文於西元 1859 年發表「物種源始」一書,提出「天擇說」,其要點如下:(C.R.Darwin

(35)

著,肖迪、黎冷譯,民 91;C.R.Darwin 著,葉篤莊、周建人、方宗熙譯,民 87) 1.變異:物種間各有差異,這些差異會遺傳。 2.過度繁殖:生物過度繁殖,食物和空間均無法滿足。 3.生存競爭:為了生存,食物和空間不足的情況下,同種個體互相競爭。 4.適者生存:唯有具備某些特質,最適應環境者,才能生存,否者淘汰。 在達爾文的時代,並沒有基因的觀念,對變異的產生的原因並不清楚。但 後續的學者曾發現,基因的突變會造成變異,但這些變異大部分是有害的,即使 是無害也未必有用。而生物的有性生殖,可以利用減數分裂,和染色體重組,產 生下一代,但這樣的機制,無法造成種的變化,形成物種的演化。「生存競爭」 和「適者生存」,並不會創造新的物種,只會消滅不適應者。 而創造論的支持者則主張,如同聖經上所啟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位真神

所創造的。美國太空總署火箭之父 Wernher von Braun 說:「像地球和宇宙這麼有

秩序而完善的系統,必定有其創造者和總設計師。自然界如此完善、宏偉、有條

理和精確的平衡,只有一個可能:這必然是上帝思想(divine idea)的結晶。」

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與創造論之間的爭議似乎沒有停止過(Rebecca

Stefoff 著 丁進峰、徐桂玲譯 民 93, Richard Milner 著 劉芳譯 民 87,程樹德 民 84,李嘯虎 民 92,大衛.逵曼 民 93,許良榮 民 93 ),期間觀點的差異整理 如下。 (一)、遺傳上的變異 進化論的主張:達爾文主張生物演化的過程,是在漫長的時間引導下,藉 著輕微的逐步變異,形成各種物種。若上帝萬能,為何又要藉遺傳物質,產生變 異,來修正物種,以適應環境。 創造論的主張:變異不會朝既定的方向前進,變異有無限的可能。有用的 演化,必須是有利的突變。而且這些突變必須是連續的,這過程中,只要有一個

數據

表 4-24  「歷史特性—人物生活事件方面」分析類目 -乘貝格爾號旅行                                      編                                                  號  提到的生活事件  甲書  乙書  丙書  丁書  乘 貝 格 爾 號 旅 行 五 年 1.漢斯羅教授推薦達爾文乘船航行  ˇ  ˇ  ˇ  ˇ 2.請叔叔遊說父親同意達爾文乘船航行 ˇ ˇ ˇ  ˇ 3.船長因達爾文的鼻形判斷其不適合航海   ˇ ˇ ˇ
表 4-27  各故事書描述「返回英國後的生活事件」符合史實與否之多寡次數表  故事描述  甲書  乙書  丙書  丁書  符合史實  14 項  13 項  21 項  23 項  史實未提到  1 項  4 項  2 項  4 項  合     計  15 項  17 項  23 項  27 項  由上表 4-27 統計結果,本研究發現:丁書符合史實的次數遠高於其他各書, 而甲書和乙書符合次數接近,丙書符合次數僅次於丁書。又丁書不僅在符合史實 的次數較高,而且在每一章節最後加註名詞解釋,以此類書籍做為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The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The answer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i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even theology... An Ultimate Question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