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蘊藏在數理光環下的人文英華─美感教育在中一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蘊藏在數理光環下的人文英華─美感教育在中一中"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蘊藏在數理光環下的人文英華

─美感教育在中一中

陳木柱

*

校長

朱忠勇

教師

蕭斐丹

教師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創校已逾百年的臺中一中,給人數理掛帥的刻板印象,實則沉浸在人文藝術領域, 詩人作家路寒袖先生、舞蹈家林懷民先生、畫家陳慧坤先生等均是本校傑出校友,為本 校多元並陳的校園文化做見證。美術班於 85 學年度獲准創設,將精緻的美術教育導入 一中校園,透過課程設計與活動的辦理,吸引中部地區最優秀學生就讀,在歷任校長與 老師戮力經營下,成為全國美術教育最頂尖的高中。 在整體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臺中一中一直走在最前端,強調五育並重的課程設計, 型塑多元豐富的校園文化,將學生學科能力的優勢當作基礎,在十二年國教以培養學生 素養為導向的概念下,於 103 學年度起配合教育部政策推動美感教育,提出申請並獲通 過蕭斐丹老師「整合型視覺美感教育」及朱忠勇老師「跨領域中區種子學校」兩項計畫, 大量地導入美感教育的理念,規劃跨領域美感課程,打破僵化的知識界線,以美感的角 度將知識轉變成學生可帶得走的能力。在相關教師及行政同仁的努力下,已見顯著成 果,茲分享本校以美感融入學習的特色。

(2)

壹、最直接的藝術養分─美術班

美術班的設立為學校帶來許多改變,除定期的展演活動及美術班學生穿梭校園創作 的身影,為原本單一的教學場域特性增添柔性的元素。而相關的藝術活動,也在日積月 累的共同記憶中,發酵成為學生共同的美感養分,也一點一滴地存入全校師生們的美感 存摺。美術班的學生以創作、展演及生活,累積豐厚的文化資產,做為本校美感教育的 重要基石。

貳、點燃熱情一中人美感創意─美術節

有別於一般專業美術創作的獨享,本校於每年 3 月 25 日舉辦美術節創意表演活動 為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在美術班師生規劃下,為平凡校園注入強勁的人文活水與創意體 驗,尤其吸引全校目光的走臺表演,並非僅有外觀裝飾,其肢體語言更深烙在師生的記 憶中。將藝術活動深化成為校園生活的常態,潛移默化中,讓所有的師生參與藝術並享 受藝術之美。

(3)

參、定期美感的薰陶─藝術中心展覽

本校擁有占地三百坪的藝術中心,為全國高中規模最大的藝文展覽空間,每年辦理 校慶及師生藝文成果展,集合美術班及普通班美術課程中各類優秀作品,透過競賽評選 及展覽活動,呈現本校整體美術教學成果,不僅豐富師生的人文視野,也成為他校學習 的楷模。 每年由圖書館辦理藝文展覽,邀請校外藝術家蒞校展出,藉由展覽讓美術班學生有 更多機會見習與領略藝術家前瞻眼界及技術,而普通班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能就近欣賞到 高水平的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美」的鑑賞能力,讓師生們得以認識「美」、欣賞「美」, 更進而養成親近「美」的習慣。

(4)

肆、接軌國際─藝術地球村

為開拓學生國際視野,自 2005 年起美術班,每兩年舉辦一次赴日教育旅行活動, 參訪日本知名美術高校及相關美術大學與文化景點,首開全國美術班之先河,將國際化 的趨勢融入課程設計之中,讓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能有機會直接與不同國家的學生學習與 交流,體驗異國人文風情及人與環境互動。2017 年更直接與大阪港南造型高校締結為姊 妹校,成為全臺第一所高中美術班與國外學校締約的創舉,而互訪的過程中,全校師生 也都能透過交流活動感受到美感的傳遞。

(5)

美術班師生經常受邀參與市政府舉辦及國家級各類藝術創作活動,突顯出美術班師 生的創作能力倍受肯定。除此之外,鄭炳煌老師成立「彩虹森林學校」辦理「藝進偏鄉」 活動,率領學生於 107 年分別前往南投水里永興國小及嘉義鹿草鄉竹園國小,為偏鄉的 學生及民眾服務,指導偏鄉孩童進行藝術創作及分享創作成果。教導他們欣賞與畫畫技 藝透過移地展出及協同創作等活動。

陸、中區整合型視覺美感教育種子學校,協助開發課程及辦

理教師增能研習

(6)

因此,教育部廣召全國中學美術教師加入推動美感教育行列,本校蕭斐丹老師參與 教育部中長程「整合型視覺美感教育」計畫並加入美感教育種子教師行列接受培訓,且 積極投入課程編輯,及美感教育課程發表,本校也於 103 學年正式掛牌成為「教育部美 感教育種子學校」。 蕭老師以高一五個普通班級投入實驗計畫並撰寫一、比例(誰是黃金比例男孩)。 二、由臺灣的水果、作物探討臺灣在地化色彩。三、堅固又美觀的木座椅等教案,帶領 學生從自己或生活事物中探討美感教育所提及的六個構面:色彩、比例、質感、構成、 構造、結構。配合校內美展期間,特別規劃一個美感教育專區,展出執行美感教育課程 的學生作品,頒發美感教育證書給參與的學生。 第一檔美感教育在藝文中心的展覽,以學生設計並手繪的布料紋飾設計,還有學生 因應「比例」的穿著照片做展示,選出兩款學生設計圖案的布,複製後做成抱枕、領帶、 筆記本封面,讓學生領略在地文創商品的設計脈絡。每年學生在「美感教育」課程中學 到了判斷生活中「美」或「不美」的方法,以及發現自己文化的色彩或物件,並且能加 以運用或設計。而美感教育的理念─在學生心中埋下美的種子,待發芽開花後再去影 響周遭環境的效果也看得見。

柒、擔任跨領域美感教育中區種子學校,辦理中區跨領域美

感計畫活動並開發課程

雖本校是所升學導向的學校,並以數理學科專長為主,但因設有美術班,擁有人文 藝術領域相關資源,易於跨領域整合協調,在行政支援配合的情況下,自 106 學年度起 擔任中區種子學校的任務。 種子學校每學期需辦理工作坊及增能研習等活動,邀請各校教師參與,透過跨領域 美感的整合,讓課程進行學科橫向的連結,研發跨領域統整課程。配合政府推動十二年 國教及 108 課綱的實施,緊扣「素養教育」的核心概念下,學者專家們共同結論為:以 藝能科來融入各科的教學,最能符應「讓學生習得『帶得走』的能力」為主要訴求的課 程規劃。 此計畫由朱忠勇老師負責,投入跨領域課程的研發與實踐。本校在第二期程,安排 四學期的美術跨領域課程教案,包含:高三物理(你被光詐騙了嗎?)、高一生物(消 長在人間)、高二歷史(希臘的歷史、藝術與神諭)及高二國文(妙手丹青話赤壁/淺 斟〈赤壁賦〉中的物我無盡之美)。

(7)

的價值,而跨領域的課程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幫學生建立具系統化及模組化的美 術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同等的教學內容與質量,不因為是藝能科,就會在百花齊 放的模糊幻境中,造成嚴重偏食的課程設計。

(8)

捌、校園環境的建築美學

美育不僅是學科領域的課程,更多是隨時散發教育功能的校園環境。在本校校園矗 立「毋負今日」碑、創校紀念碑、光中亭與校史館等校史紀念建物,除了文化與美學涵 育外,更敘述與提醒一中人榮耀傳承的使命。 在百周年校慶完成「校史館修復再利用」工程、「飛龍乘雲」復刻雕塑、夢想舞臺、 「容光華園」溫室本體建築等,以具體美學激勵學子未來夢想,充滿哲學風味的光中亭 周邊禪境意象工程、仰哲坡蘋果樹及校門入口意象公共藝術等,承擔起推動全民美育的 社會責任,補足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所缺版塊。 學校發展的各項軟硬體設施與時俱進,本校在有限空間的校園規劃,不以新舊建物 拆建的二元選擇,而採匯聚眾人智慧第三方案,建置未來百年校園景緻為目標。從校門 入口公共藝術、停車場地下化、重建創校紅樓意象及新行政大樓的外觀設計,到內部規 劃,均融入校史、學校特色與美學因子,在完備校園安全的目標下,兼具提升校園環境 的美感。環境的美感對於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同時形塑師生共同的記憶而成為精 神的指標「紅樓」,其重建更是校園美感的最後一塊拼圖,她凝聚了一中人的心,也讓 一中人思維更加多元(Diverse)開闊。

(9)

美感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共好的教育體現,將美放在核心,去作為整合德智體群的 鑰匙,不僅限於個體,更是對社會的承諾與理解。本校透過美感課程建構「以生活為題, 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在校園注入更多元的藝術活動,導入柔性的文化藝術薰陶, 透過一次次的藝文展覽,在一場場盛大的展演活動,師生參與角色扮演,將美融入課程 帶進每一間教室。 除具體的教學課程之外,潛在課程的實施與優質校園環境規劃,已經達到初步的成 果,讓在學學生受惠,也期盼美感教育是看得見的智慧,在校園開放的今日,走入普羅 大眾人群中,讓百姓都具備欣賞與發現美的能力,並能傳播美的意境,從而豐富國民文 化內涵。希冀以美感及文化的薰陶,涵育學生的多元智能並將美傳達到社會每一角落。 呼應民初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所言:「美育的基礎,立於學校;美育的推廣,歸宿於都 市的美化。」的美學期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