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原住民學生在高等教育就學現況之評析/ 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原住民學生在高等教育就學現況之評析/ 9"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原住民學生在高等教育就學現況之評析

潘玉龍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

一、前言

教 育 部 與 原 住 民 族 委 員 會 發 布 「 發 展原 住民 族教 育 五年 中程 計 畫 (105 年-109 年)」,期達成「回歸法制 基本權利,堅固基礎學習素養,開創 民族教育新局,實踐多元文化理想」 計畫目標,以提升原住民學生在各級 教育階段學習力,發揮原住民學生之 多元潛能,鼓勵原住民學生進入高等 教育就讀,以栽培更多原住民族高等 學術及技術、藝能等各領域多元專業 人才。過去五年之間原住民族學生在 高等教育人數快速成長,但在高等教 育階段原住民族學生人數占總學生人 數比率,隨著教育階段上升而明顯下 降。政府透過許多升學優待措施與就 學期間對原民生關懷不間斷,希冀原 住民各類人才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被培 養與重視。

二、原住民高等教育就學現況

(一) 原住民學生所占比率逐年微幅成長 近 4 年我國全體學生人數受出生 率下降影響,自 101 學年 500.7 萬人逐 年減少至 461.6 萬人,原住民學生亦由 14.3 萬人減少為 14.0 萬人,減幅為 1.82%,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數雖已受 到少子女化衝擊,但因減幅相對整體 平均水準為緩,致各級原住民就學人 數占各該等級學生比率呈逐步增加。 104 學年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總數為 14 萬 27 人,占全國學生總數比率為 3.03%,大專校院 2.6 萬人,而大專校 院原住民學生數占大專學生總數比重 1.95%,較 101 學年增加 7.20%最為顯 著(如表 1)。 表 1 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數 資料來源: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7)。教育 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native.pdf (二) 原 住 民 高 等 教 育 在 學 率 攀 高 及 公、私學校比率接近 高等教育原住民粗在學率 51.6% 再攀新高,粗在學率至 104 學年度已 升抵 51.6%,為歷年最高(如表 2)。 表 2 各級教育階段學生粗在學率比較 資料來源: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7)。教育 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native.pdf

(2)

原住民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比 例約為 7:3,專科因部分私校設有原 住民專班及提供就學優惠,此一比例 逆轉為 1:9。大專校院因部分私校設 立原住民護理專班且提供獎助學金等 就學優惠措施,致就讀私立專科之比 率高於公立 84%,而原住民學生就讀 公立碩士班及博士班比率明顯高於一 般學生,其中就讀公立研究所原住民 碩、博士生有 1,091 人,而私立研究所 則有 417 人,公、私立比率分別占 72.35%及 27.65%(如表 3)。 表 3 104 學年各級學校學生人數-按身分別及 設立別分 資料來源: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7)。教育 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native.pdf (三) 原住民高等教育就讀科系學門類 別差異大 原住民學生就讀科系以「民生學門」 占 21.0%最高、「醫藥衛生學門」占 17.2% 次之、「商業及管理學門」占 12.1%居第 三(如圖 1);原住民學生就讀人數最多之 科系為培養護理人員為主護理系,主要係 因多所技職校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 校、慈濟科技大學等)設置專班或保障特 定名額比率,並為原住民學生提供學雜費 減免或生活費補助,協助及鼓勵就學,讓 原民生不致因經濟問題而影響其接受高 等教育機會(如表 4)。 圖 1 104 學年度大專校院之原住民學生與 一般生就讀科系百分比 資料來源: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7)。教育 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native.pdf 表 4 104 學年大專校院學生就讀人數最多之 前 10 大科系 資料來源: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7)。教育 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native.pdf (四) 原住民高等教育休、退學比率攀升 不過原住民高等教育學生數增多 同時,其休學、退學比率卻不斷攀升。 其中經濟因素佔很大原因,有 12%原 住民大學生,因經濟困難導致休學甚 至被迫退學命運,其比率高出一般生 幾乎一倍之多,呈現非常反差數據。 103 學年大專校院原住民新增辦理休 學人數為 1,911 人(男性 904 人、女性 1,007 人),休學率為 7.51%;原住民新 增休學率高於一般學生 1.76 個百分 點。原住民學生休學原因中,因「經 濟困難」休學者所占比率為 10.62%。 原住民大專校院學生退學人數為 2,620 人(男性 1,244 人、女性 1,376 人),退

(3)

學率為 10.30%;依退學原因觀察,依 所占比率依序為:「逾期未註冊、休學 逾期未復學」、「因志趣不合」、「因學 業成績」、「其他原因」、「因操行成 績」,二者退學原因均以「逾期未註 冊、休學逾期未復學」所占比率最高(如 表 5)。 表 5 103 學年大專校院學生新增辦理休學及 退學概況 資料來源: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7)。教育 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native.pdf

三、原住民在高等教育就學困境

與問題

(一) 地域環境 高瑞陽(2015)表示以縣市分佈來 看原住民高教人口情況,比率最高者 為臺北市 24.55%,最低者是台東縣 9.25%,約平均數 1/4;更進一步分析 發現,原住民高等教育肄業率要比畢 業率還高,其中又以原民人數、原鄉 比例皆高居全國第二位台東縣情況最 為明顯,這應與當地除兩所國立大專 校院以外,再無其他任何高教學府資 源配置有關。這表示臺灣原鄉人口分 佈與大學資源配置,恰好形成強烈對 比,亦即,原鄉分佈比例最高地區, 如:花蓮、台東、南投、屏東、等四 個縣市,正好也是大學數量最為稀少 所在,表面上,雖還有 14 所大專校 院,但其中卻有 6 所將近一半仍是得 要搶破頭公立學校,這讓原本佔不到 1/4 公立大學生比例原鄉子弟,更難有 機會能夠就近選擇自己家鄉來就讀大 學。 (二) 課業學習 廖張京棣、劉若蘭、曹麗英(1999) 表示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只有 10%左右 對學校課業可以應付自如,其他 90%都 會有不同程度課業壓力,在受教過程 中,因偏遠地區教育資源有限,導致長 大後難以面對平地學生強力競爭,自身 學業根基本已薄弱,進入大專之後又缺 乏適當特別輔導,在學業表現上明顯不 如平地學生優秀,因此學校適應方面, 原民生產生矛盾、自卑、格格不入、擔 心、迷惑感覺。柯志堂(2007)表示來自於 弱勢族群學生似乎注定在高等教育參與 上提早出局或飽受輕忽,不管是在入學 制度申請時過於複雜、延遲入學或要求 先修習許多非學術預備課程,都造成了 弱勢族群學生在進入高等教育機構時劣 勢加劇,故易造成學習自信不足、課業 適應不良。 (三) 就學補助 「原住民教育法」第 19 條「就讀 專科以上學校,應減免其學雜費;各級 政府對於 原住 民學生 應提供教 育獎 助,並採取適當優惠措施,以輔導其就 學。各大專校院應就其學雜費收入所提 撥之學生就學獎助經費,優先協助清寒 原住民學生。」在學生獎助學金部份, 原民生升學獎助學金和過去相較,所發 放範圍更為寬廣以及有彈性。其中 104

(4)

年 3 月 6 日修正通過「原住民學生就讀 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第 3 條 規定,教育部對原民生就讀公立或私立 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之減免基準採「固 定數額」方式辦理,如果依照「固定數 額」方式來減免學雜費。不論該原民生 就讀是公立還是私立大學,政府統統以 定額方式來補助學雜費,導致人數比較 少之公立大學原民生負擔較輕,而大多 數念私立大學原民生反而負擔較重,這 個差額也可能是原民生休學或退學原 因。這種齊頭式假平等補助措施,在不 斷惡化經濟環境下,未來原民生休退學 比率恐怕只會繼續往上攀升。 (四) 升學優惠 對於原住民學生升學優惠之政策, 教育部鼓勵各大學於繁星推薦、個人申 請或單獨招生等管道,踴躍提供「外加 名額」招收原住民考生,並酌予「降低 錄取標準」,保障原住民學生入學高等教 育機會。蔡文山(2004)認為升學優惠之措 施,是要原住民能夠得到適性發展,以 達到教育機會均等目的。並培育原住民 之優秀人才,以保存原住民之傳統文 化,並體現多元文化精神,讓原住民學 生為了向上社會流動而更加認同主流文 化。但劉美慧(2003)在研究訪談中,部分 受訪老師認為:「政府給予原住民太多保 護與優惠,會造成他們依賴性,而且這 些政策並沒有真正解決原住民中弱勢團 體問題。原住民學生長久以來一直處在 升學優惠政策下,降低自我要求,對優 惠措施習以為常,無形中降低其自我要 求與社會競爭力,未來若政府教育優惠 保護傘突然收起來,勢必對原住民學生 適應能力亦會造成極大影響。 (五) 文化認同 原民生學習特質差異較大,若僅 以成績核定優惠政策來處理,忽視原 住民真正需要被關心族群特性,使原 住民文化特色逐漸喪失,也會造成原 住民學生日後自我認同困難。高瑞陽 (2015)表示原住民族學生自我認同失 序、人際關係失衡等亦造成學生心理 調適問題,影響其正常學習與工作。 由於學校是整體社會次級單位,反應 社會現況,也是讓學生社會化主要機 構,許多高等教育中原住民族學生會 產生學校適應困難原因,可能來自對 於學校文化不認同,甚至認為學校是 異己組織,學生無法適當發展其健全 自我概念。

四、原住民在高等教育就學改善

具體建議

教育部(2013)在《原住民族教育政 策白皮書》對於高等教育「發展策略」 明訂:(一)檢討修訂原住民族學生升學 保障辦法,保障原住民族教育權,發 展原住民族教育文化;(二)參考原住民 族人才需求,透過甄選入學管道提供 外加名額,或開設專班協助培育原住 民族學生;(三)健全原住民族學生之升 學與輔導機制;(四)增進原住民族學生 學習成就與就學及就業能力。」。以下 筆者特針對原民生在高等教育有關課 業適應、生活輔導、及人際文化方面 提出建議與看法:

(5)

(一) 課業適應方面 1. 參與教育課程規劃機會 「憲法」強調原住民教育實施應依 據原住民意願落實推動,「教育基本法」 所強調之原住民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 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 其發展。故學校在規劃原住民教育課程 時,應落實原住民教師或學生代表參與 校內課程發展委員會機會,給予原住民 師生充分參與及表達意見之權利,畢竟 原住民自身最瞭解其教育需求,故能藉 此達到建構符合原住民教育需求之教育 政策,在原住民教育課程規劃、教育實 施等由原住民自主決定,以學生需求而 發展各校課程特色。 2. 運用適當教學策略 高等教育師資應隨時調整自身教學 歷程是否符應原住民多元需求,增進師 生多元溝通與表現,賦予課程更多意 義,提升原民生就學黏滯性。且在評量 方面,傳統測驗工具均是依據主流文化 語言、文化來編製,並不是中立客觀, 故不該被使用;而評量也應考慮學生各 方面差異,不使這些先天上差異(如語 言、文字、性別)成為學習不利因素,而 評量內容也不應含有傳遞性別或是種族 刻板印象,或是性別歧視之類文句。另 外可將原住民歷史、文化、典故融入課 程中,讓學生能在正式學校教育中與非 正式學習情境中潛移默化,培養多元文 化觀念,讓不同文化與價值觀在雙方對 話中相互激盪,以對原住民文化內涵有 更深一步了解與尊重(Sleeter and Grant, 1999)。 3. 推動辦理民族實驗教育 透過原民會及教育部規劃成立原 住民族實驗學校或多開設有關臺灣原 住民文化課程,甚至在原鄉部落當中 延伸現有「12 年國教」,結合 4 年大 學年限組成「準 16 年國教」完全部落 學校,建立類似國外「社區大學」「原 住民族」學歷認證制度,滿足「在地 成就」政策評估條件(高瑞陽,2015)。 並可在原住民聚集學區,建立完善雙 語教學環境,讓原住民母語也成學校 正式教學用語一部分,培養原住民學 生除了學好優勢族群語言之外,亦嫻 熟其本身族群母語,成為適應良好雙 文化人,以達到「適應現代生活,維 護傳統文化目標」(張建成,2002)。 4. 強化原民學生學習輔導 吳景雲、劉美慧(2006)研究認為原 民生在課業適應所遇到困難轉化策略 及歷程,分別為 1.自學苦讀。2.學習態 度轉變。3.尋求支援/資源。4.其他策 略。雖然一開始進入大學時,遭遇課 業適應困難,但不會因此而逃避、畏 縮,反 倒是積極地 找 出策略 面對困 難。故全面關懷原住民族學生學習情 況,推展符合其需求之多元學習機會 及生涯輔導,秉持零拒絕教育理想, 就其個別特殊服務需要,訂定特殊教 育方案,提供適性教育及相關支持服 務,提升原住民族學生在高等教育學 習競爭力,並主動提供原民生協助與 資源,讓原民生感受學校溫暖,協助 融入學習生活。

(6)

(二) 生活輔導方面 1. 強化原資中心功能 教育部針對原住民學生課業及生活 輔導優先補助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人數 達 100 人以上學校專業輔導人力,並推 動成立區域大專校院原資中心,以協助 原住民族學生適性發展,經由成立「原 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期望為原民學生 提供一站式服務窗口,藉以凝聚原民同 學情感及向心力。建議各原資中心可設 有自學區及交誼區及配置工讀生,由原 民籍同學擔任,另外藝廊走道可添入原 民彩繪元素,呈現原民風情與文化特 色,輔導成立原民文化推廣社,融合族 群致力原民文化推廣。 2. 發展原民文創特色 朝向普通教育體系及原住民教育體 系雙軌發展,並由原住民依需求規劃所 需課程教材及教學方式,並發展部落技 職大學,促進與提升原住民技職教育學 習與就業之公平性,針對原住民族天 性,諸如:合作生產、口耳傳承、共有 共享等部落特性,安排設計出一系列順 應部落永續發展所需「在地就業」課程 規劃(高瑞陽,2015)。讓所有學員在學習 歷程間「就學即就業」,也活用在地知 識,推展社區特色旅遊或地方文創產 業,開創「畢業即就業」良機。 3. 落實升學優待措施 透過教育資源挹注,強調入學機 會均等,無論公立或私立,所有原住 民大學生全都繳相同學雜費,其中差 額由政府埋單,讓大多數在私立大學 就讀原住民同學,能減少經濟負擔, 安心就 學。並考量 整 體社會 情境發 展,避免另類教育機會不均等,落實 文化檢證機制納入升學與公費留學考 試中,亦即原住民籍之考生應取得該 原住民族之文化知識與語言能力證明 才予以升學優惠,做到形式及實質公 平。 4. 加強偏鄉基礎建設 原住民生活環境地處偏遠、交通 不便,文化刺激較缺乏,自然影響學 習能力 。故可加強 偏 鄉科技 基礎建 設,普及學校資訊網路,提供便利學 習設施,充實圖書館資源等,甚至透 過 MOOCs、翻轉教育等教學方式,突 破時空、地域環境學習限制,開設線 上學習課程,提升原民知能。另外原 住民生活地區,距離就學大專院校距 離較為遙遠,受限於家庭經濟條件及 交通等問題,一般原住民青年家長較 無力將子女送至都會區私立或公立學 校就讀,故可編列偏鄉部落原民就學 交通經費,或增派就學接駁車,以增 加原住就學機會。 (三) 人際文化方面 1. 強化族群教育實施 蔡文山(2004)表示原住民學生長 期對自我族群認同困難,學校可適時 實施族 群教育來增 加 原民生 族群認 同,幫 助學生發展 積 極正向 族群態 度,以面對來自不同種族、文化與性 別團體人群。就文化差異理論觀點而 言,非主流文化學生,其本身也擁有

(7)

豐富文化內涵,只不過其文化與主流 文化有差異,學校教育所傳遞文化價 值若能配合學生文化背景,學生可用 自身文化來理解學校課程內容與生活 規範等,無形中將減少原住民學生排 斥學習心態,建立其民族自信心,及 學習動機。並注意學生學習與調適, 提供一個涵化環境,適當地將學生族 群文化融入課程中,使學生在接觸不 同文化時候保持其族群認同,不致其 他民族產生疏離或對立。 2. 協助人際與生活適應 吳景雲、劉美慧(2006)研究表示在 人際文化適應方面,原民生在大學沒 有原住民社團地方會無安全感。個性 內向原民生,剛開始適應環境較趨被 動,常獨處角落,在同學以主流語言 溝通情境中,顯得較孤獨,但原住民 生在高等教育針對人際適應上所遇到 困難會嘗試轉化策略及歷程,分別為 (1)尋找支持性團體。(2)團體意識:以 自己為例,改變自己以化解漢人對原 住民刻板印象。(3)其他策略:尋求宗 教信仰寄託故學校應促進原民生人際 與生活適應措施,廣設原民生支持性 社團與提供完整輔導諮商機制,尊重 原住民族文化,進而關懷原民生之發 展,建立完整之生活輔導支援網絡, 穩定就學情況。 3. 落實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教育第一線,是不容 忽 視 。由 於原 民生 家 長大 多從 事 低 階、低收入、臨時性與非技術性勞動 性工作,其社經地位較低,導致親職 效能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角色退化, 使得原民生成長所需愛與溫暖益顯匱 乏。且原住民家長對於子女課業關懷 程度低,致使原民生缺乏良好學習對 象,對於課業較少給於支持與協助, 妨礙原民生之成長與學習,家庭親職 教育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效 與態度,故強化原住民家長之家庭教 育功能,促進其親子教養,減少親職 疏離感,讓外地就學之高等教育原民 生持續感受到親職關懷,家庭教育獲 得支持,親職間相互關懷,學生自可 獲得最佳之教育成效。

五、結語

教育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興 衰存亡,具有相當重要性,提升原住 民社會競爭力與社經地位,其根本有 效方法就是從教育紮根工作著手。我 國原住民高等教育階段從諸多研究在 大學校院之性別、文化、族群、區域、 社會階級等方面施行學習輔導補助計 畫及政府多方資源挹注等,希望可以 解決原住民高等教育問題及弭平公私 立大學 就學落差, 希 冀透過 課業適 應、生活輔導、人際文化等層面建議 與具體作法,增加並落實原住民高等 教育機會,讓原民生能安穩完成大學 學業。

(8)

參考文獻: 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 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 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 --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 研究資訊雙月刊,11 (5),3-28。  廖張京棣、劉若蘭、曹麗英 (1999)。護專原住民新生學校適應行為 之探討。技術學刊,14(4),619-626。 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3)。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102 年修正版本)。  104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 (2017)。教育統計查詢網-教育部。取 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 native.pdf 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 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 高瑞陽(2015)。完全部落學校:實 踐臺灣原住民族高等教育的一條活 路。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原住民族教育 及產業發展中心,2016原住民族研究 論文發表會,323-344,。  柯志堂(2007)。我國高等教育弱勢 學生平等權利保護之初探。載於鄧毓 浩主編, 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頁 517-545)。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  吳景雲、劉美慧(2006)。高等教育 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2006 年 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 討會。台北:臺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 動領導學系主辦。

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9). Making Choice for Multiculture

Education : Five Approach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Columbus, OH: Merril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一) 透過低碳生活圈,智慧節能講座,推動學校能源教育宣導,並 提昇學校師生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落實於生活中。..

更生受保護人、新住民、15 歲以上未滿 18

(二)每位學生接受巡迴輔導以每週一至兩次(每次一至兩節)為原則,惟

具有一般智能資賦優異潛能之應屆畢業生,其資賦優異學生家長觀察推薦表、資賦 優異學生專家學者或指導教師觀察推薦表(附件四)均達

指導員於民國 97 年起開始培育,其培育宗旨並非僅有 執行「檢測」作業,另有輔助學生改善並提升體適能 之功能。自民國

督導考核各學 校及機構推展 性別平等教育 情形,以建立 性別平等教育 氛圍,提升本 市市民及學校 教職員工生性 別平等教育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