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之訂定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之訂定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社 會 科 學 學 院 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國樑 博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之訂定. ‧.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Marginal Tax Rate. n. al. y er. io. sit. Nat. on Top Incomes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吳毓文 撰 JEL分類代號:H21、H24. 中. . 華. 民. 國. E-mail: 101255019@nccu.edu.tw. 一. ○. 三. 年. 七. 月.

(2) 謝辭 時光荏苒,兩年的碩班研究生活即將邁入尾聲,九年的賃居學生身分也將劃 上句號。 回首過去,要致上誠摯感謝的太多,如開瓶汽水不斷地冒出泡泡來。學術上, 關於用字遣詞的靈敏與熟稔,感謝北一女的栽培;關於學術寫作的掌握與駕馭, 感謝臺大政治系的培養;關於理論模型的理解與應用,感謝臺大經濟系的養成; 關於學術研究的開展與完成,感謝政大財政所的成孰。情感上,關於壓力浮躁的 舒展與釋放,感謝願意傾聽的你們;關於孤寥抑鬱的撥雲與見日,感謝給予擁抱 的你們;關於醜態落漆的接納與原諒,感謝無盡包容的你們;關於喜悅興奮的分 享與慶賀,感謝一同歡呼的你們。. 政 治 大. 碩士論文,獨自篳路藍縷是無法開啟山林的,謝謝一起披荊斬棘的每一個人。. 立. 首先,謝謝指導教授─陳國樑老師,感謝您於迷途困惑之時給予一盞明燈,感謝. ‧ 國. 學. 您於無疑之處給予新的方向,感謝您於拙作初誕之際給予極大耐心;其次,謝謝 兩位口試委員─羅時萬老師與黃勢璋學長,感謝您們撥冗辛勤地審閱,感謝您們. ‧. 不吝指教使我們能更精益求精;再次,謝謝同門─楊琇媚同學,感謝你補足我所. y. Nat. 缺乏的那些、適時提醒我好多好多事情與幫助我處理大大小小的麻煩,謝謝一路. io. sit. 上都有你陪伴;最後,謝謝親愛的家人們,這兩年發生很多事情須要一起面對,. n. al. er. 感謝你們總給予我最大的空間飛翔逐夢,感謝你們總是包容我時而親暱時而疏離. i n U. v. 的任性;最後的最後,感謝我自己,至少對得起自己,不枉此行。. Ch. engchi. 學生生涯的終點,步入社會的起點,勿忘初衷,忠於自我,寧靜致遠。. 研究生 吳毓文 民國一○三年七月.

(3) 摘要 或基於公平正義,或為解決日益困窘的財政,不少國家調高個人所得稅最高 邊際稅率,臺灣也不例外。財政健全方案關於綜合所得稅部分,新增一最高課稅 級距,所得淨額逾 1,000 萬元者適用稅率 45%。 在新租稅反應 (NTR) 文獻之最適所得稅理論架構下,透過比較高所得者目 前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和最適下的最高邊際有效稅率,可推論法定最高邊際稅率 有無須要調整。以臺灣資料實證,所得淨額逾 1,000 萬納稅單位之最適最高邊際 稅率約在 60%至 85%,與目前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相比,仍有很大往上調 整的空間。 以本研究理論架構與實證結果來討論綜合所得稅稅率調整政策,發現官方稅. 政 治 大. 收預估並未考量行為反應以致過於樂觀,稅率的決定也缺乏完整論述而太過便宜. 立. 行事。在「先求有再求好」的思維下,財政部仍須努力。. ‧ 國. 學. 關鍵字:最適最高邊際稅率、邊際有效稅率、申報所得彈性、柏瑞圖分配、最高. ‧. io. sit. y. Nat. n. al. er. 所得者. Ch. engchi. I. i n U. v.

(4) 目. 錄. 摘要................................................................................................................................ I 目 錄........................................................................................................................... II 表 目.......................................................................................................................... III 圖 目.......................................................................................................................... III 壹、緒論........................................................................................................................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4 三、研究目的........................................................................................................ 7 貳、文獻回顧 ............................................................................................................... 8 一、最適最高邊際稅率........................................................................................ 8 二、邊際有效稅率(邊際稅楔)...................................................................... 12 三、政策應用...................................................................................................... 13 四、小結.............................................................................................................. 16 参、理論模型 ............................................................................................................. 17 一、勞動供給模型與申報所得彈性.................................................................. 17 二、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之決定.......................................................................... 19 三、邊際有效稅率(邊際稅楔)之計算.......................................................... 23 四、小結.............................................................................................................. 25 肆、實證方法與結果 ................................................................................................. 26 一、可用資料說明.............................................................................................. 26 二、實證方法與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27 三、小結.............................................................................................................. 41 伍、財政健全方案「富人稅」之討論 ..................................................................... 42 一、「少數有錢人」的定義................................................................................ 42 二、稅率訂定...................................................................................................... 43 三、稅收預期...................................................................................................... 44 四、小結.............................................................................................................. 47 陸、結論與建議 ......................................................................................................... 48 一、研究結論...................................................................................................... 48 二、研究限制...................................................................................................... 49 三、相關研究討論.............................................................................................. 51 四、研究貢獻...................................................................................................... 52 五、研究建議...................................................................................................... 53 參考文獻...................................................................................................................... 54 附錄一:表格.............................................................................................................. 58 附錄二:彈性估計法.................................................................................................. 6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5)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目. 我國近年綜合所得稅之稅率調整.................................................................... 2 政府所得重分配功能........................................................................................ 5 2001 年至 2011 年之柏瑞圖參數 (c.d.f) ....................................................... 29 2001 年至 2011 年之柏瑞圖參數 (公式) ...................................................... 29 臺灣綜合所得稅歷年之稅率調整.................................................................. 34 以 DID 法估計申報所得彈性 (1) .................................................................. 36 以 DID 法估計申報所得彈性 (2) .................................................................. 36 稅後勞動供給彈性之實證文獻...................................................................... 39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 41 所得淨額 1,000 萬元以上納稅單位比例..................................................... 43 所得淨額 1,000 萬元以上之應納稅額變化 ................................................. 44 考慮所得淨額 1,000 萬以上納稅單位行為反應後國庫可增加之稅收..... 46. 政 治 大. 表 A- 1 2006 年至 2014 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調高之國家 .......................... 58 表 A- 2 55 個所得淨額級距(1989 年以後) ....................................................... 60 表 A- 3 1985 年至 1986 年納稅資料 ...................................................................... 62. 立. 目. ‧. ‧ 國. 學.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之推導.............................................................................. 22.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1. 圖.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2014 年 2 月底,財政部擬訂出「財政健全方案」 ,高舉回饋稅 (feedback tax) 之牌,拉攏臺灣有錢人背書,期望少數人、高所得者可以多回饋社會。 1,2 該短 期之財政健全方案主要有三項內容,一為綜合所得稅增設最高課稅級距,所得淨 額逾 1,000 萬元之高所得者適用稅率 45%,使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由 5 個增加為 6 個、最高稅率由 40%提高為 45%,並提高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及身心障礙特別 扣除額;二為修改現行兩稅合一「完全設算扣抵制」為「部分設算扣抵制」,股 東可扣抵稅額比率減半;三為將銀行、保險業營業稅率由 2%調回 5%。該「財. 治 政 臺灣綜合所得稅稅率結構之調整,近年印象較深刻的,分別於 1992 年與 大 立 2010 年報稅適用。 1990 年採二次賦稅改革委員會之建議—降低稅率、簡化課. 政健全方案」已於 2014 年 5 月 1 日通過初審、5 月 16 日三讀通過。3,4. 5. ‧ 國. 學. 稅級距,將原本複雜的 13 個課稅級距,簡化成 5 個課稅級距,最高邊際稅率亦 由原本之 50%降低為 40%,於 1992 年申報綜合所得稅適用之;稅率結構歷經十. ‧. 幾年沒調整,2008 年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鑑於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將於 2009 年. sit. y. Nat. 底屆滿而提出綜合所得稅稅率 21%以下之 3 個級距稅率調降 1%之方案,希望適. io. er. 度減輕中低所得及薪資所得者租稅負擔,財政部據以研擬之修正草案經立法院通 過,於 2010 年報稅適用之。6 財政健全方案內容中有關綜合所得稅新增最高邊. n. al. Ch. i n U. v. 際稅率之修正草案順利於本會期在立法院三讀通過,2015 年 1 月 1 號生效實施, 7. engchi. 2016 年 5 月報稅適用。 表 1 為我國近年之綜合所得稅稅率調整表。8. 1. 「財長拉張忠謀、郭董背書,富人綜所稅率上限提高至 45%」 ,今日新聞(2014 年 2 月 24 日), http://www.nownews.com/n/2014/02/24/1129184,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2 「財政部對於推動回饋稅制度之說明」,財政部新聞稿(2014 年 2 月 25 日), http://www.mof.gov.tw/ct.asp?xItem=75228&ctNode=2449&mp=1,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3 「富人加稅過關,回饋受薪族大減稅」,中廣新聞網(2014 年 5 月 1 日), http://www.bcc.com.tw/news_view.asp?nid=2325222#.U2RPJlWSySo,瀏覽日期:2014 年 5 月 3 日。 4 「史上最大加稅案,三讀通過」,聯合新聞網(2014 年 5 月 17 日) ,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3/8681441.shtml,瀏覽日期:2014 年 5 月 17 日。 5 報稅年度是申報上ㄧ年度所賺取之所得,例如 2014 年是申報 2013 年所賺取之所得。 6 「行政院審查通過財政部配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落日研擬之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 案」 ,財政部新聞稿(2009 年 3 月 5 日), http://www.mof.gov.tw/engweb/fp.asp?xItem=50270&ctNode=117,瀏覽日期:2014 年 6 月 14 日。 7 「富人加稅過關,回饋受薪族大減稅」,中廣新聞網(2014 年 5 月 1 日), 1.

(7) 表 1 我國近年綜合所得稅之稅率調整 單位:%. 級距數 1969 年~1991 年 1992 年~2009 年 2010 年~2015 年 1 6% 6% 5% 2 8% 13% 12% 3 10% 21% 20% 4 12% 30% 30% 5 15% 40% 40% 6 18% 7 22% 8 26% 9 30% 10 34% 11 39% 12 44% 13 50%. 立. 2016 年~ 5% 12% 20% 30% 40% 45%. 政 治 大. ‧ 國. 學. 註:年係指報稅年度,非課稅所得賺取的年度。 資料來源:歷次修正之所得稅稅率條例第 4 條、所得稅法第 5 條。. 財政部預估新增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會影響之人數約 9,500 人,可為國庫. ‧. 增加 99 億元稅收,並言所得淨額超過 1,000 萬元部分,每增加 100 萬元,僅多. sit. y. Nat. 繳 5 萬元的稅,希望少數之高所得者能夠適度回饋社會。9 新增一級綜合所得稅. io. er. 稅率級距之作法,財政部期望可以達到量能課稅及適度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10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舉日本、美國和法國的例子,說明財政部欲藉新增一個課. al. n. v i n 稅級距來調高最高邊際稅率的做法與先進幾個國家相同。 日本從 2015 年起, Ch engchi U 課稅所得超過 4,000 萬日圓(約新臺幣 1,183 萬元)者,最高邊際稅率由 40%調 11. http://www.bcc.com.tw/news_view.asp?nid=2325222#.U2RPJlWSySo,瀏覽日期:2014 年 5 月 3 日。 8 我國歷年之稅率結構,可從總統府網站之公報查詢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84,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搜 尋到歷年我國之所得稅稅率條例,最早可追溯至 1956 年;或參考倪麗心 (1990) 表 4-1 歷年綜 合所得稅稅率結構。我國歷年較完整之稅率結構調整,請見本文第肆章表 5。 9 「財部提回饋稅 受益逾 647 萬人」 ,聯合新聞網 (2014 年 2 月 24 日) ,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8507409.shtml,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0 「財政部對於推動回饋稅制度之說明」,財政部新聞稿 (2014 年 2 月 25 日) , http://www.mof.gov.tw/ct.asp?xItem=75228&ctNode=2449&mp=1,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1 「財長拉張忠謀、郭董背書,富人綜所稅率上限提高至 45%」 ,今日新聞(2014 年 2 月 24 日), http://www.nownews.com/n/2014/02/24/1129184,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2.

(8) 高至 45%;12 美國從 2013 年起,對課稅所得超過 40 萬美元(約新臺幣 1,214 萬元)的單身申報者、年所得超過 45 萬元(約新臺幣 1,366 萬元)的已婚合併 申報者,聯邦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由 35%調高至 39.6%;13 法國 2013 年起,對 課稅所得超過 15 萬歐元(約新臺幣 633 萬元)者,最高邊際稅率由 41%調高至 45%。14 法國除了新增稅率之外,法國政府還希望針對薪資超過 100 萬歐元(約新臺 幣 4,218 萬元)之納稅人課徵高達 75%所得稅稅率,該計畫已經於 2013 年底獲 得法國憲法法庭的通過。15 除了財政部部長說的三個國家之外,英國也提高了最高邊際稅率。2008 年 英國先期預算報告 (Pre-Budget Report, PBR) 中談到,2012 年英國政府欲提高所. 政 治 大 增加稅收以改善之政府財政狀況 立 (Brewer and Browne, 2009)。. 得高於 15 萬英鎊(約新臺幣 764 萬元)以上者的所得稅稅率至 45%,希望藉此 16. 2010 年,由工. ‧ 國. 學. 黨執政的英國政府將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由 40%調高至 50%,新增的稅率適用 於年所得高於 15 萬英鎊者;之後組成的聯合內閣政府,又宣布於 2013 年將最高. ‧. 稅率 50%下調至 45%;17 2014 年 1 月底,工黨又以恢復 50%之最高邊際稅率為 競選宣言,不希望國家財政困難還對富人實施減稅。英國除了各政黨對於最高邊. y. Nat. n. al. 12. Ch. engchi. er. io. 改善財政狀況 (Brewer and Browne, 2009)。. sit. 際稅率的設定有所搖擺外,一些學者也不認為提高稅率可以因此提高政府稅收而. i n U. v. 指日本國稅 (national tax) 的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不包括地方稅 (local tax);在原本 5%、10%、20%、23%、33%、40%的稅率結構上,針對課稅所得超過 4000 萬日圓者新增一級課稅級 距,稅率為 45%,課稅級距從 6 個變成 7 個,自 2015 年起適用。 (http://www.okamoto-co.co.jp/latestnews.html,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3 美國聯邦所得稅稅率結構在 2003 年至 2012 年為 10%、15%、25%、28%、33%、35%,自 2013 年 起,新增稅率 39.6%,課稅級距從 6 個變成 7 個。 (http://www.moneychimp.com/features/tax_brackets.htm,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4 法國原本之稅率結構為 5.5%、14%、30%、41%,2013 年起,新增一個課稅級距,年所得超過 15 萬歐元者適用 45%稅率,使課稅級距由 4 個變成 5 個。 (http://www.siddalls.net/siddallsinprint/2013/FrenchPersonalTaxation2013.html,瀏覽 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5 「法國徵收富人稅 憲法法庭通過」 ,中央通訊社(2013 年 12 月 30 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12300006-1.aspx,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6 英國自 1993 年起在正式發表每年之預算案前,在 11 月或 12 月時會發表一份聲明,即現今所 謂之「先期預算報」,對政府下一年度之收支作出報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2%A1%E6%94%BF%E5%A4%A7%E8%87%A3_(%E8%8B%B1%E5%9 C%8,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3 日。) 17 “UK shadow govt eyes reintroducing 50% tax rate for top earners,” Reuters (January 25, 2014) http://rt.com/news/ok-tax-rise-labour-196/, March 4, 2014. 3.

(9) 提高之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財政部說是仿效日本、美國等國之作法, 但卻無提到英國最近在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調整上搖擺不定的爭議。尤有甚者, 手執公器者將稅制之「強制性」與「無償性」精神拋諸雲霄,高舉回饋稅之宣傳 標語,希冀高所得者能適度回饋社會,這種低姿態在仿效國家中是沒看見的。18 或許基於公平正義的出發點,或許為解決日益困窘的財政狀況,我們的確看 到了不少國家實際或考慮調高最高邊際稅率的政策走向。觀察世界各國 2006 年 至 2013 年間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明顯往上調整的國家有冰島、希臘、西 班牙、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與南韓等(請見附錄一表 A-1. 2006 年至 2014. 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調高之國家)。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究竟調整綜合 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有無任何之理論根據?稅率的調整對於勞動供給甚至整體. 政 治 大 況嗎?這些重要的問題皆非「回饋」或所謂「稅賦公平」就可輕鬆地一語帶過, 立. 經濟會帶來什麼影響?應該調整至多少才合理?稅收會因此增加而改善財政狀. ‧ 國. 學. 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深入探究。. ‧. 二、研究動機. 新增綜合所得稅稅率 45%,財政部希望能夠以量能課稅的方式,適度地縮小. y. Nat. sit. 貧富差距。但是,根據前財政部部長李述德於 2010 年 9 月底所言,以租稅改善. n. al. er. io. 所得分配差距非正確之辦法,重點在促進經濟發展與達成均富之目標,認為不應. iv n U表 2 為我國近十年租稅和移. 該把有錢人拉下來;且政府以為我國主要是以移轉性支出為改善所得分配工具,. Ch. engchi. 其改善所得分配效果歷年均顯著大於租稅效果。19. 轉支出改善所得差距倍數之效果,表中可看出第 4 欄的租稅改善所得差距倍數的 效果小於第 3 欄的移轉支出效果。 然而,以上之言論被批評有邏輯上之荒謬:首先,稅制改善所得重分配之功 能有限,代表我國稅制設計大有問題;再則,政府支出需要仰賴稅收來支應,收 支不可二分而論。20 幾年之間,財政部之立場丕變,過去不希望透過拉下有錢 18. 徐麗振、陳國樑,「學者觀點-期待這是一個起點」 ,工商時報(2014 年 3 月 4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082-260202,瀏覽日期:2014 年 3 月 4 日。 19 「縮小貧富差距,李述德:租稅不是正確辦法」 ,中廣新聞網(2010 年 9 月 20 日) ,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920/KCBOSV7DHWNPI.shtml,瀏覽日期:2013 年 11 月 27 日。 20 鄭岳旻 (2010),「資本利得課稅問題與所得分配」,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

(10) 人達成所得重分配,如今卻拉攏臺灣富人來為其政策背書,希望以租稅適度縮小 貧富差距來做為提高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之理由,前後政策方向完全背道而 馳,令人費解。 根據 2011 年監察院第 0990800378 字號調查報告指出:「我國租稅制度疑有 不公,未量能課稅,造成貧富差距之擴大。」21 該報告意見中,談到我國薪資 所得占綜合所得稅之稅基逾七成,使綜合所得稅之財富重分配效果僅發生在薪資 所得者間,嚴重違反社會公平。. 表 2 政府所得重分配功能. 立. 政府移轉收支前 之所得差距倍數 減除直接稅及 加計來自政府社福 (1) 規費等對政府 補助等移轉收入 移轉性支出. Ch. engchi. 0.97 1.02 1.28 1.31 1.24 1.39 1.41 1.45 1.54 1.69 1.88 1.53 1.59 1.58. sit er. -0.15 -0.14 -0.15 -0.13 -0.12 -0.15 -0.15 -0.15 -0.14 -0.16 -0.13 -0.11 -0.16 -0.16. y. ‧ 國. n. al. -0.82 -0.88 -1.13 -1.18 -1.12 -1.24 -1.26 -1.29 -1.4 -1.53 -1.75 -1.42 -1.43 -1.42. 合計 (2). i n U. v. 實際所得 差距倍數 (3)=(1)-(2). ‧. io. 6.47 6.57 7.67 7.47 7.32 7.41 7.45 7.45 7.52 7.73 8.22 7.72 7.75 7.7. Nat.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單位:倍. 學. 年. 政 治 大 移轉收支效果. 5.5 5.55 6.39 6.16 6.07 6.03 6.04 6.01 5.98 6.05 6.34 6.19 6.17 6.13.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012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21. 監察院字號第 0990800378 號調查報告 (2011 年 2 月 15 日) , http://humanrights.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8%AA%BF%E6%9F%A5%E5%A0%B1%E5% 91%8A/100/100000104%E7%A7%9F%E7%A8%85%E4%B8%8D%E5%85%AC%E8%AA%BF%E6%9F%A5%E6%84%8F% E8%A6%8B-%E5%85%AC%E5%B8%83.pdf,瀏覽日期:2013 年 11 月 27 日。 5.

(11) 財政學教科書提到所得重分配有兩種,一為所得之功能分配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一為所得之大小分配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前者 所得分配是依照每個人對於生產過程的投入,薪資所得、資本所得均納入所得重 分配之考量,其歷史背景為 18 世紀,少數之地主坐擁大量財產卻不工作,而努 力工作之工人卻普遍沒有任何財產;後者則是依照總所得在不同所得階層中重分 配,容易因為總所得之定義不周 (稅基不廣) 而使所得重分配功能集中在特定所 得,我國之綜合所得稅即有此問題。22 因此,監察院之報告指出臺灣綜合所得稅財富重分配效果主要集中在薪資所 得者之間,未發揮所得之功能分配,租稅制度未發揮應有之量能課稅,使貧富差 距持續擴大,認為財政部怠於作為、消極以對,核有違失。. 政 治 大 model) 之精神為,滿足一定之國家財政收入需求,在效率(無謂損失極小化) 立 那麼,良好的租稅制度如何設定?最適所得稅理論 (optimal income tax. ‧ 國. 學. 與公平(合理之租稅分配)之間做一定之取捨 (trade-off) ,於既定之所得內容 (稅基)下,藉由稅率結構的設計達到最適。因此,雖然我國所得稅法第十四條. ‧. 明訂有十大類所得,但就如監察院調查報告所言,其中薪資所得佔綜合所得稅七 成以上,在這樣的稅基下,最高邊際稅率提高至 45% 是否合理?在最適所得稅. y. Nat. sit. 理論架構之下,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為多少?. al. er. io. ㄧ些研究英國所得稅制度的學者,認為提高英國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之舉,. n. v i n Ch Browne, 2009)。相反地,研究美國所得稅制度的學者,卻認為美國最高邊際稅率 engchi U. 在實證研 究上並 無法 如政府期 望可增 加稅 收以解決 財政問 題 (Brewer and. 有很大的調升空間,不僅可以為 國家增加稅收,又可以發揮重分配之功能. (Diamond and Saez, 2011)。那我國稅制之實證研究結果會偏向是要提高稅率還是 維持原狀?能否如財政部預期能增加國庫之收入? 綜合以上,我國綜合所得稅未能發揮應有之所得之功能性分配,綜合所得稅 之稅基七成屬於薪資所得,在這樣的稅基之下,我國提高最高邊際稅率至 45% 之作法,是否能禁得起理論與實證之檢驗?我國是否會如英國一樣陷入是否要提 高最高邊際稅率之兩難?亦或是像美國最高邊際稅率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高?. 22. Rosen, Harvey S. and Ted Gayer (2010), The Corporation Tax, Chapter 14, Public Finance, 9th Edition, McGraw Hill, 303-303. 6.

(12) 三、研究目的 稅率的提高非漫無目的的喊價試水溫,不能以為靠拉攏幾個有錢人當靠山即 可風雨無阻,不能以每增加 100 萬元僅多繳 5 萬元的稅去說服所得淨額高於 1,000 萬者適度地回饋社會,不能以仿效其他先進國家作法而認為政策具有一定之正當 性。23 本文在最適所得稅理論架構下,探討綜合所得稅之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 如何訂定,並利用我國可取得之資料進行實證,評估臺灣最高邊際稅率有無調整 之需要,結果應可做為當前財政部欲推動之財政健全方案有關綜合所得稅最高邊 際稅率訂定另一個不同的評估與思考方向。 本文共五章,除卻本章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外,第貳章為文獻 回顧,討論文獻對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如何訂定的爭議,介紹衡量經濟社會與租. 政 治 大. 稅體制如何影響行為反應的邊際有效稅率(邊際稅楔)概念,並以英國和美國例. 立. 子說明最適所得稅理論如何應用在稅率政策的制定。第參章介紹理論模型,第肆. ‧. ‧ 國. 學. 章為實證結果,第伍章為結論與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23. Ch. engchi. i n U. v. 「財長:稅僅多繳 5 萬,富人不致出走」 ,中時電子報(2014 年 3 月 5 日) ,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40305003150&cid=1209,瀏覽 日期:2014 年 5 月 20 日。 7.

(13) 貳、文獻回顧 最適所得稅理論最為人所知是 Mirrlees (1971) 的模型,在其理論基礎上發展 的研究甚多,有關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之討論,可能因模型假設不同或函數設定相 異而有背道而馳的結果,或認為邊際稅率應隨所得增加而減少、最適最高邊際稅 率應為零,或認為邊際稅率應隨所得增加而增加、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高於一定 水準。現實世界中,後者結果明顯符合實際情況,各國最高邊際稅率雖高低不同 但均大於零,最高邊際稅率應制定在何水準成為各國重要課題。尤其是,認為最 適最高邊際稅率不為零且邊際稅率應隨所得增加而增加的學者,在 Mirrlees (1971) 基礎上嘗試修正模型設定,提出最適最高邊際稅率公式,該稅率考量了最高所得 階層因稅率變動而改變其申報所得行為,又稱最適邊際有效稅率 (effective. 政 治 大. marginal tax rate, EMTR) 或邊際稅楔 (tax wedge)。. 立.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用在租稅政策上,必須先計算目前課稅環境下最高所得. ‧ 國. 學. 階層所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為何,該邊際有效稅率並不一定等於法定最高邊際稅 率,除了法定最高邊際稅率外,邊際有效稅率尚須考量社會安全制度與消費稅的. ‧. 因素,比起法定最高邊際稅率,邊際有效稅率較能衡量課稅對個人決策之影響。. y. Nat. 有了目前課稅環境下最高所得階層所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簡稱目前的最高邊際. io. sit. 有效稅率),再與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也就是最適的邊際有效稅率)比較,若最. n. al. er. 適最高邊際稅率高於目前的最高邊際有效稅率,則稅率有往上調整的空間,再透. i n U. v. 過邊際有效稅率與法定最高邊際稅率的關係,可推知最適法定最高邊際稅率應制. Ch. engchi. 定在何水準,進而對稅率制定提出政策建議。. 本章以下之部分,先討論文獻上有關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訂定之爭議與介紹邊 際有效稅率(邊際稅楔)的概念,最後以英國與美國的研究結果說明理論模型之 政策應用。. 一、最適最高邊際稅率 在 Mirrlees (1971) 之最適所得稅理論基礎上,Sadka (1976) 與 Seade (1977) 得出最高所得階層 (top earner) 之邊際稅率在最適下應為零 (zero top marginal tax rate) 的結論 (Diamond and Saez, 2011),認為若最高邊際稅率為正,會有打擊 高所得者工作誘因之效果 (discouraging effect),因而產生效率損失,因此所得高 8.

(14) 於一定水準之最高所得者,其邊際稅率應為零,才能維持一定之稅收與避免不效 率的情況。Mirrless (1971)、Atkinson (1973)、Tuomala (1984) 與 Kanbur and Tuomala (1994) 等 模 擬 研 究 結 果 均 顯 示 邊 際 稅 率 隨 所 得 遞 減 (Dahan and Strawczynski, 2012)。 同樣在 Mirrlees (1971) 模型基礎上,但 Diamond (1998) 與 Saez (2001) 等研 究結果卻顯示高所得階層所面對的稅率應隨所得增加而增加。稅率模擬結果迥異 的原因,Dahan and Strawczynski (2000) 指出最高邊際稅率的模擬結果可能與模 型特定假設有關;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 認為造成研究結果截然不 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衡量能力(或所得)分配形態的假設,Mirrless (1971) 與 Tuomala (1990) 等假設為對數常態分配 (lognormal distribution),而 Diamond. 政 治 大. (1998) 與 Saez (2001) 等則是以右尾相對較厚的柏瑞圖分配 (Pareto distribution). 立. 來進行稅率模擬。. ‧ 國. 學. 雖然理論無法取得共識,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 以 1983 年至 2007 年 OECD 國家的最高邊際有效稅率逐年下降(主要是因最高邊際稅率調降). ‧. 的走勢,認為實務上是比較支持高所得邊際稅率應隨所得而降低,因而提出高所 得邊際稅率應遞減的政策建言,希望減少打擊高所得族群的工作誘因。. y. Nat. sit. 不同於 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 的看法─認為高所得邊際稅率. al. er. io. 應隨著所得增加而減少,Diamond and Saez (2011) 則認為所得非常高者應適用遞. n. v i n Ch ㄧ人的情況下,但這並無實質之政策意義 i Urelevance),無法將理論應用 e n g c(nohpolicy. 增的邊際稅率,並指出最高邊際稅率為零之結果僅可能發生在最高所得階層只有. 於實際世界,邊際稅率應該要隨著所得增加而增加才對;Tuomala (1990) 也最適 最高邊際稅率為零的結果有很大的爭議 (striking and controversial result),最高所 得階層只有ㄧ人的結果使討論侷限在理論層次上 (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24,25 Diamond and Saez (2011) 非常不同意 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4. 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 文中第二個啟示 (lesson),Diamond and Saez (2011) 文中第一個建議 (recommendation)。 25 邊際稅率應遞增、遞減亦或持平,主要視模型對於彈性之定義,在相同政府重分配偏好與所得 分配型態下,若允許彈性隨所得增加而增加,則邊際稅率會持平或遞減,因為行違反應集中在高 所得者 (Gruber and Saez, 2002);若假設彈性不因所得而改變,則邊際稅率會呈現 U 字型的樣 貌,主要是受到高所得分配尾巴的厚度與政府重分配偏好影響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因此,針對高所得者之局部邊際稅率應遞增或遞減,遞增情況應屬於假設高所得者彈性 均固定,遞減情況則是認為不同所得水準下彈性並不固定。在 Saez 等的模型設定上,是假設高 所得者之彈性值為固定。 9.

(15) (2009) 說法,認為其資料選取不恰當、實證方法不精確與需要額外做一些假設, Diamond and Saez (2011) 另以美國稅收資料以更精確的估計方法進行實證,結果 顯示美國聯邦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應該要比目前最高邊際稅率還要來的高許多, 因此提出高所得族群應適用遞增的邊際稅率的政策建議。26 此外,Mirrlees (1971) 模型其課徵所得稅對家計單位決策的影響只會透過工 時的增減來反應,但實際上行為反應 (behavioral response) 除了工作小時外,對 所得課稅也可能會改變人們工作努力的程度、職業的選擇、報酬的形式和實現時 間點與逃漏稅等,因此工資率和工時的乘積並不一定等於申報之總所得 (Saez, Slemrod, and Giertz, 2012)。Feldstein (1999) 將模型改成縮減式 (reduced-form), 以「申報所得 (reported income)」取代「勞動時數」,希望可以將因課稅而產生. 政 治 大 (Saez, Slemrod, and Giertz,立 2012)。. 的行為反應盡可能地考慮在模型中,縮減式效用函數也使得分析變得比較簡單. ‧ 國. 學. 效用函數改成縮減式後,彈性概念也不同以往。過去,效用是勞動供給 (工 時) 的函數,會有一「稅後勞動供給彈性 (post-tax labor supply elasticity)」 ,其定. ‧. 義為稅後工資率改變 1%,勞動小時會變動多少百分比;以申報所得取代勞動工 時的縮減式效用函數,其衍生的彈性概念為淨稅率變動 1%,申報所得會變動多. y. Nat. sit. 少百分比,稱之為「申報所得彈性 (elasticity of reported incomes with respect to the. al. er. io. net-of-tax rate)」 。27 於是,在課稅與個人行為反應之相關文獻,遂分成傳統勞動. n. v i n C h 文獻」)兩派,前者以勞動小時、要不要工 responsiveness literature, 簡稱「NTR engchi U. 供給觀點 (traditional view of labor supply) 與新租稅反應文獻(原文為 new tax. 作來討論稅後工資率的彈性 (wage elasticity),後者屬於比較ㄧ般性的模型 (more general view),主要關注所得對邊際稅率反應的所得彈性 (income elasticity). (Meghir and Phillips, 2010)。28 申報所得彈性較稅後勞動供給彈性更能夠衡量家 計單位因課徵所得稅而產生的所有可能的行為反應,改變家計單位決策的不只有 勞動工時,還有工作努力程度、租稅規劃積極與否、逃漏稅誘因等等,也因此通 常申報所得彈性會比稅後勞動供給彈性還來得大 (Feldstein, 1999)。 26. 不同於 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 所使用的人口調查資料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Diamond and Saez (2011) 使用稅收統計資料可對高所得者取樣較多(high sampling at the top),他們認為這樣更能描繪高所得階層所得分布情形,且不需要像 Mankiw, Weinzierl, and Yagan (2009)需要假設家計單位同質性。 27 若以 t 表示稅率,則 (1-t) 為淨稅率,此處稅率是邊際有效稅率的概念,詳見本章第二節。 28 新租稅反應文獻 (New Tax Responsiveness literature) 為 Goolsbee (1999) 所命名的。 10.

(16) 既然如此,要將最適租稅理論中有關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之討論運用於實際課 稅時,必須考慮最高邊際稅率之適用—非最高所得之一人—為經濟體系中屬於最 高所得之族群,且在考慮課稅產生的行為反應下,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如何訂定? Saez (2001) 以 Feldstein (1999) 之縮減式兩財貨勞動供給模型為基礎,利用申報 所得和可支配所得 (即稅後家計單位可用於消費財貨的所得) 之關係,推導出所 得稅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該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為考量最高所得階層因稅率變動 而改變其申報所得行為的最適邊際有效稅率。 Saez (2001)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由最高所得階層的申報所得彈性、所得分配 情形以及政府重分配偏好等三項因素所決定。若政府不在乎最高所得階層因課稅 而帶來的福利損失 (soak the rich),即最高所得族群之邊際消費的社會價值可以. 政 治 大 將由最高所得族群的申報所得彈性以及所得分配情形兩項因素所決定。 立. 忽略,則在可從最高所得族群口袋收到最多的稅收的考量下,最適最高邊際稅率 29. 其中,. ‧ 國. 學. 最高所得族群的申報所得彈性可由納稅資料估算而得,而有關所得分配的考慮則 決定於「柏瑞圖參數 (Pareto parameter)」。30 此外,因為該稅率可極大化政府來. ‧. 自高所得階層之稅收,與 1980 年代供給面經濟學 (supply-side economics) 期望 藉調整稅率以極大化政府稅收的討論不謀而合,因此又被稱作「拉佛稅率 (Laffer. y. Nat. al. er. io. 2012)。. sit. rate)」(Saez, 2004;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Saez, Slemrod, and Giertz,. n. v i n Ch 等認為最高邊際稅率應隨所得增加而增加;從 Mirrlees engchi U. 從 Mirrlees (1971) 模型所發展出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應為零的結論,到 Diamond and Saez (2011). 模型設定的勞動工時所衍生的稅後勞動供給彈性,到更能反應稅制對行為決策影 響的 Feldstein (1999) 申報所得彈性,可以看出最適所得稅理論自 Mirrlees (1971) 以來的發展:一、最高邊際稅率從等於零到不等於零,學者嘗試描繪實際世界的 狀況提出政策建議;二、考慮稅制對決策行為的改變,申報所得彈性會比稅後勞 動供給彈性更能夠衡量租稅對行為反應的影響。. 29. 高所得族群邊際消費的社會價值可以忽略,也可以說是社會消費邊際效用當所得很大時趨近於 零 (Saez, Slemrod, and Giertz, 2009)。 30 Pareto 於 1896 年發現所得分配於高所得部分 (top tail) 呈現特殊性質,並以其名命之為「柏 瑞圖分配 (Pareto distribution)」 ,詳細內容請見第肆章實證方法的討論。 11.

(17) 二、邊際有效稅率(邊際稅楔) 現實世界中,真正影響納稅單位決策的並非就是法定邊際稅率,而是考慮 了租稅體系與社會保險制度等影響的邊際有效稅率,或稱邊際稅楔。Rietz, Johansson, and Stenkula (2013) 指出所得稅法定邊際稅率是比較狹義的概念 (narrow form) ,而邊際稅楔較能有效衡量課稅對個人決策之影響,且能呈現因 課稅而產生之無謂損失,是一個比較廣義的衡量方法 (wider measure)。 Rosen (2010) 對於稅楔的定義為,因課稅所引起消費者支付的價格和生產 者收到的價格之間的差異,該差異即租稅負擔。應用在對所得課稅的議題上,則 表示雇主支付的所有勞動成本和員工實際收到的勞動報酬之間差異,兩者會因為 租稅體系(所得稅(國稅、地方稅)、消費稅)和社會保險制度(雇主負擔率、. 政 治 大. 員工負擔率)等而使員工可放入口袋的報酬較少,該差異即勞動租稅負擔。因此,. 立. 邊際稅楔主要是衡量,當雇主每增加一單位的勞動總成本,將因而增加多少的勞. ‧ 國. 學. 動租稅負擔 (OECD, 2011)。. 目前對於稅楔的定義並無共識 (Rietz, Johansson, and Stenkula, 2013),Brewer,. ‧. Saez, and Shephard (2010) 分別計算含消費稅之邊際稅楔與不含消費稅之邊際稅 楔,含消費稅之邊際稅楔會比不含消費稅之邊際稅楔來的大,但兩者之變化趨勢. y. Nat. sit. 差異不大;Diamond and Saez (2011) 則是直接將消費稅考慮在內,沒有額外計算. n. al. er. io. 排除消費稅的邊際稅楔;而 OECD (2011) 在計算邊際稅楔時排除了消費稅,主. i n U. v. 要是因衡量困難,為了進行國與國比較所以計算時不予考慮。 31 若針對特定一. Ch. engchi. 個國家,可以分別計算該國考慮消費稅的邊際稅楔與不考慮消費稅的邊際稅楔, 但若要進行國際比較,則排除消費稅會比較容易進行。 Brewer and Browne (2009) 及 Diamond and Saez (2011) 均利用邊際稅楔之概 念,分別計算出英國和美國在目前的稅制下,最高所得者所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 廣義地衡量所得稅對高所得之納稅單位決策的影響。Brewer and Browne (2009) 計算英國目前的最高邊際有效稅率為 52.8%,若考慮消費稅後則為 59.66%; Diamond and Saez (2011) 計算出美國目前最高邊際有效稅率為 42.5%。當時,英 國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為 45%,美國(聯邦)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為 35%,但. 31. 消費稅衡量上的困難:數學上的困難,因為消費牽涉到個人的偏好 (OECD, 2011);消費稅的 資料可能有遺漏或是不夠詳細 (Rietz, Johansson, and Stenkula, 2013);即使可以估出,但 沒有一套共通的方法進行國與國比較 (Rietz, Johansson, and Stenkula, 2013)。 12.

(18) 考慮了社會保險、雇主和勞工負擔比率、消費稅稅率等後,最高邊際有效稅率比 所得稅法定最高邊際稅率來的高。32,33 值得注意的是,申報所得彈性的定義中,其稅率指的是邊際有效稅率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因此由高所得者之申報所得彈性和所得分配 型態所決定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為最適情況下之邊際有效稅率概念。. 三、政策應用 現行所得稅的法定最高邊際稅率有無調整之需要,須比較高所得者目前所面 對的邊際有效稅率與最適情況下的最高邊際稅率兩者之大小,除了可以做出所得 稅稅率應往何方向調整之結論,還可進一步推論在最適下所得稅之法定最高邊際. 政 治 大. 稅率應該訂定在什麼水準。以下透過英國和美國的研究,舉例說明理論模型如何 應用實際政策建議上:. ‧ 國. 學. (一)英國. 立. ‧.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以柴契爾夫人 1979 年所得稅改革為 研究事件,該次稅改將最高稅率由 83%降低為 60%。Brewer, Saez, and. y. Nat. sit. Shephard (2010) 利用高所得者所得占全體所得比例之時間序列資料,估計出. al. er. io. 申報所得彈性為 0.46,再以 2003-04 年之家庭資源調查 (Family Resources. v i n Ch 柏瑞圖參數為 1.67,代入最適稅率之公式得出邊際稅率約為 56.6%。 engchi U n. Survey, FRS) 及個人所得調查(Survey of Personal Incomes, SPI) 資料計算出 34,35,36,37.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強 調 彈 性 的 估 計 屬 於 試 驗 性 質. (tentative),於是將彈性的點估計值 0.46 加減一個標準差 0.13 後,以彈性之. 32. 在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會課徵所得稅,Diamond and Saez (2011) 文中之州所得稅稅率 的處理是以各州平均來計算。 33 Brewer and Browne (2009) 與 Diamond and Saez (2011) 撰文時,英國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 尚未調整至 50% (自 2010 年起),美國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尚未修正成 39.6% (自 2013 年起)。 34 Brewer and Browne (2009) 更新了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08) 一些計算,後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08) 一文收錄於 Dimensions of tax design: The Mirrlees Review, 成為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35 以所得最高 1%為 treatment group,所得最高 5-1% (即所得最高 5%者扣掉所得最高 1%者) 為 control group,研究期間為 1962 年至 2003 年。 36 2003-04 年表示抽樣調查期間從 2003 年 4 月起至 2004 年 5 月底,因英國財政年度屬於四月制。 37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一文同時使用不同估計方法進行彈性估計,完整之彈性 估計結果請參考該文的表 2.1。 13.

(19) 區間估計 0.33 至 0.59,計算最適最高邊際稅率區間為 50.4%至 64.5%。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指出目前英國 2008-09 年之最高邊際 有效稅率為 52.7%(考慮消費稅) ,落在最適最高邊際稅率 50.4%至 64.5%的 區間內,因此認為英國最高邊際稅率無太大調升空間,調高反而可能會減少 稅收,並且若以其他估計彈性的方法,英國目前最高邊際有效稅率甚至可能 太高,降低稅率反而可增加政府的稅收。 Brewer and Browne (2009) 一文除了引述和更新部分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08) 的研究外,另列出英國財政部對於申報所得彈性之估計為 0.35 到 0.4 之間,此官方估計值仍落在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08) 估 計結果的一個標準差區間內。Brewer and Browne (2009) 使用 2005-06 年個. 政 治 大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計算為 立 54.7%,利用邊際有效稅率觀念(考慮消費稅),. 人所得調查 (Survey of Personal Incomes, SPI) 資料計算出柏瑞圖參數為 1.8,. ‧ 國. 學. 推算在最適下所得稅法定最高邊際稅率應為 38.4%;若以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08) 的柏瑞圖參數 1.67 來計算,則最適下所得稅法定最高邊際. ‧. 稅率應為 41%。. 因此,以英國的情況來看,2010 年以後英國政府將所得稅最高邊際稅. y. Nat. sit. 率由 40%調高至 45%或 50%,從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08)、Brewer. n. al. er. io. and Browne (2009) 與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等的研究結論觀之,. v. 可能無法替英國帶來多大的稅收以改善財政,甚至有透過降低所得稅最高. Ch. engchi. 邊際稅率以增加稅收的可能。. i n U. (二)美國 Diamond and Saez (2011) 也以同樣的方法對美國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 提出改革建議。Diamond and Saez (2011) 考量美國租稅體系與社會保險制 度,計算出美國目前之最高邊際有效稅率,再以柏瑞圖參數和申報所得彈 性得出之最適最高邊際稅率,利用邊際有效稅率之公式反推美國聯邦稅率 應如何訂定才是最適之法定邊際稅率。 Diamond and Saez (2011) 指出美國當前 (2009 年) 最高邊際有效稅率 為 42.5%,是考慮了聯邦最高邊際所得稅稅率 35%、健保負擔率 2.9%、平. 14.

(20) 均州所得稅稅率 5.86% 和平均消費稅稅率 2.32% 等計算而得。38 最適邊際稅率公式中的柏瑞圖參數,Diamond and Saez (2011) 使用 2005 年美國稅收統計資料 (US tax return data),以調整毛所得 (adjusted gross income, AGI) 為所得定義,發現所得高於 300,000 美元時柏瑞圖參數 趨於固定的值 1.5,符合柏瑞圖分配的特性。 至於最適邊際有效稅率另一個需要估計的參數─申報所得彈性,至今仍 沒有能信服人的研究 (no compelling study)。39 申報所得的衡量,有人使用 廣義的所得 (broad income) 概念,也有人使用課稅所得 (taxable income) (指適用所得稅稅率的所得);站在最適稅制設計角度而言,正確的概念應使 用廣義的所得定義,一方面是因為租稅體系的設計和執行操之於制定者手. 政 治 大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立 2010)。. 中,另一方面則是所得內涵較不會因為不同租稅制度設計而有不一致性 40,41. ‧ 國. 學. 雖然美國至今仍沒有比較可靠的彈性數據,但較常被引用的數據是 Gruber and Saez (2002) 的估計值 0.17 和 0.57。Gruber and Saez (2002) 使用. ‧. 1979 年至 1990 年經濟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稅收統計縱橫資料,針對所得高於 100,000 美元的高所得者,分別. y. Nat. sit. 就廣義所得和課稅所得估計出 0.17 和 0.57 的彈性值。. al. er. io. Diamond and Saez (2011) 以 Gruber and Saez (2002) 所估出的彈性估計. n. v i n Ch 為 54%至 80%之間,遠高於美國目前最高邊際有效稅率 42.5%;再利用邊 engchi U 值為區間,加上柏瑞圖參數估計值 1.5,計算出美國最適最高邊際有效稅率. 際有效稅率公式反推美國最適聯邦法定最高邊際稅率為 49%至 78%,遠高 於美國聯邦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 35%,Diamond and Saez (2011) 認為最高. 聯邦稅率 35%有很大地往上調的空間。42 因此,美國自 2013 年起,針對所得超過 40 萬美元 (約新臺幣 1214.4. 38. 美國健保負擔率無投保薪資上限 (uncapped),在邊際下須納入考慮。 稅後申報所得彈性估計的文獻整理,可參考 Gruber and Saez (2002) 表 1,從該表可以看出 彈性估計值最小為-1.3,最大為 3.05,目前文獻並無一致的結果。 40 廣義所得 (broad income) 是指尚未排除扣除額 (before any deduction) 的所得概念。 41 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的所得稱作「所得淨額」,因為綜合所得稅尚有分離課稅的部分,因此在 臺灣「課稅所得」包括適用稅率的所得淨額和分離課稅的所得兩部分。 42 Diamond and Saez (2011) 撰文時,美國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尚未修正成 39.6% (自 2013 年 起)。 15 39.

(21) 萬元) 的單身申報者與年所得超過 45 萬元 (約新臺幣 1366.2 萬元) 的已婚 合併申報者,新增一個課稅級距,將最高邊際稅率由 35%調高至 39.6%, 從上述 Diamond and Saez (2011) 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對高所得者申報所 得會有影響,但整體而言是可以增加美國所得稅稅收,而且稅率仍有很大 的調整空間以改善美國政府財政狀況。. 四、小結 透過比較最高所得階層目前所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和最適情況下的最高邊 際稅率,可以推論法定最高邊際稅率有無調整之空間。使用同樣的研究方法,英 國和美國情況卻很不一樣。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和 Diamond and. 政 治 大 高邊際稅率 (56.6%) 比當前之最高邊際稅率 (52.7%) 大一點,Brewer, Saez, and 立 Saez (2011) 分別利用英國和美國的實際資料做實證分析。在英國,其最適之最. ‧ 國. 學. Shephard (2010) 認為調整稅率之必要性不大,且用其他估計方法,稅率甚至有 向下調整以增加稅收之可能性;相反的,在美國,最適之最高邊際稅率(54%至. ‧. 80%)比當前之最高邊際稅率 (42.5%) 來的高許多,Diamond and Saez (2011) 指 出最高聯邦稅率 35% 有很大往上調整的空間(49%至 78%)。. y. Nat. sit. 雖然美國和英國研究的結論差異很大,英國和美國都針對所得高於一定水. er. io. 準者適用較高之邊際稅率,在原有稅制新增一最高課稅級距。英國最高邊際稅率. al. n. v i n Ch 回至 50%),美國則是在 2013 年將聯邦最高邊際稅率由 e n g c h i U 35%調高至 39.6%。. 早已於 2010 年由 40%調高至 50%(2013 年 4 月調降至 45%,目前爭議要不要調. 在上述文獻的討論架構下,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由 40%調高至 45%的 作法,臺灣是會面臨如英國的舉棋不定,還是如美國有很大增稅空間?本文欲利 用 Saez (2001) 之最適最高邊際稅率,參照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Brewer and Browne (2009) 和 Diamond and Saez (2011) 等之實證分析方法,以我 國可取得之稅收統計資料,計算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與邊際有效稅率,討論綜合所 得稅最高邊際稅率應如何訂定。. 16.

(22) 参、理論模型 有鑑於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Diamond and Saez (2011) 等文獻, 透過比較 Saez (2001) 所推導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與目前高所得者所實際面對的 邊際有效稅率之大小,判斷所得稅法定最高邊際稅率有無調整之空間。以下,先 從傳統勞動供給觀點談起,說明 Feldstein (1999) 如何修正傳統模型,並介紹 NTR 文獻申報所得彈性的概念;接著,介紹 Saez (2001)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公式的推 導;最後,討論如何計算目前最高所得階層所實際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邊際稅 楔) 。. 一、勞動供給模型與申報所得彈性. 政 治 大. 所得稅課徵對納稅單位的影響,一般以兩財貨勞動供給模型分析,且大多以. 立. 工作時數為模型中唯一的行為反應,但實際上仍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著納稅單位的. 學. ‧ 國. 行為 (Saez, Slemrod, and Giertz, 2012)。以下先介紹一般傳統的勞動供給模型(傳 統勞動供給觀點),再介紹文獻如何將其他可能的行為反應包括在模型中(NTR. ‧. 文獻) 。. y. Nat. 一般勞動供給模型,個人在預算限制式下極大化個人之效用,個人效用是可. sit. 支配所得 ( c ) 和勞動供給(以工時 ( l ) 衡量)的函數,所得為外生給定的工資. n. al. er. io. 率 ( w ) 和工時之乘積 ( z  w  l ),預算限制式為 c  (1   )  w  l  R ,其中 為個. i n U. v. 人所面對的邊際稅率, R 為虛擬所得 (virtual income):43. Ch. engchi. max u (c, l ),. s.t. c  (1   ) wl  R. 由於在此一模型中,所得稅造成的行為反應只會透過工時的增減來反應,但 實際上,行為反應除了工作小時以外,對所得課稅也可能會改變人們工作努力程 度、職業選擇、報酬形式和實現時間點、逃漏稅等等,使工資率和工時的乘積並 不一定等於申報所得。Feldstein (1999) 將模型改成縮減式,以「申報所得 ( z )」 取代「勞動時數 ( l )」,希望盡可能地將所有因稅率變動而改變個人申報所得的 行為反應考慮在模型中:. 43. 由於累進所得稅會將預算限制線變成抝折狀,虛擬所得為固定邊際稅率時之截距項 (許穎心, 2000)。 17.

(23) max u (c, z ), s.t. c  (1   ) z  R. 一階條件為:. f.o.c. (1   )  uc  uz  0. 由馬歇爾 (Marshall) 所得反應函數 (income/earnings response function) ( z u ), 可得未補償彈性 ( eu ):44. z u  z u (1-  , R), eu . z / z ,  (1   ) / (1   ). 由希克斯 (Hicks) 所得反應函數 ( z c ),可得補償彈性 ( e c ):. 政 治 大 z / z  ,. z c  z c (1   , u ),. 立e. c.  (1   ) / (1   ) u. ‧ 國. 學. 而所得效果為:. z , R. ‧.  =(1- ) . 再由史拉斯基等式 (Slutsky equation),補償彈性 ( e c ) 為未補償彈性 ( eu ) 減去. ec  eu  .. n. er. io. al. sit. y. Nat. 所得效果 ( ):. i n U. v. 所得反應函數會反應個人勞動技能、對休閒之偏好以及逃漏稅誘因等 (Saez,. Ch. engchi. Slemrod, and Giertz, 2012),假設所得效果很小或不存在,所得反應函數只受到稅 率的影響,即 z (1   ) ,則「申報所得彈性 ( e )」可以定義如下:45. e  e c  eu . z / z , (1   ) / (1   ). 表示淨稅率 (net-of-tax rate) 1   變動一個百分比,納稅者向政府機關申報的所 得會變動多少百分比。. 44. 所得反應函數又稱所得供給函數 (reported income/earnings supply function)。 傳統勞動供給觀點文獻的所得效果都不大 (Blundell and MaCurdy, 1999);Gruber and Saez (2002) 分別研究廣義所得和課稅所得的替代效果和所得效果,發現很小且不顯著的所得效果。 目前尚未有讓人信服的所得效果,為求分析簡單,大多數文獻假設所得效果不存在。 18. 45.

(24) 與傳統勞動供給觀點下的稅後勞動供給彈性 (  ) 相比,一般而言,申報所 得彈性 ( e ) 通常會比較大,因其除了工時以外還考量了其他的行為反應:. e. z / z l / l   . (1   ) / (1   ) [(1   ) w] / [(1   ) w]. 二、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之決定 Saez (2001) 以 Feldstein (1999) 之勞動供給模型為基礎,利用申報所得和可 支配所得(即稅後家計單位可用於消費財貨的所得)之關係,推導出最適最高邊 際稅率,該稅率由高所得者的申報所得彈性、所得分配情形和政府重分配偏好三 者所決定。繼 Saez (2001) 後,Saez (2004)、Saez, Slemrod, and Giertz (2012) 、. 政 治 大 何透過最適所得稅理論推導出最適最高所得邊際稅率。 立. Brewer, Saez, and Shephard (2010) 和 Diamond and Saez (2011) 等文獻,都談到如. ‧ 國. 學. 假設經濟體中所得大於等於臨界所得 (cut-off income) z * 以上之個人數為. N ,其適用之最高邊際稅率為  。若稅制調整變動最高邊際稅率為   d ,在最. ‧. 高所得級距 (top bracket) 以下之稅制則維持原狀。以 z m 表示最高所得階層納稅 單位所申報之平均所得。此稅制的改變,對於整體之社會福利有三個效果,分別. y. Nat. n. al. er. io. (welfare effect):. sit. 為 機 制 效 果 (mechanical effect) 、 行 為 效 果 (behavioral effect) 及 福 利 效 果. (一)機制效果. Ch. engchi. i n U. v. 若不考慮提高稅率而產生的高所得者行為反應,提高稅率可增加政府稅 收,使政府支出或移轉支付之金額提高,對社會整體而言是有利的,因此機 制效果所能帶來的稅收增加可表示成:. dM  N  ( z m  z* )  d  0.. (二)行為效果 提高最高邊際稅率會改變申報所得而使經濟不效率,最高所得階層之平 均申報所得會因此減少:. dz  e  z m . d z m / z m , where e   0, 1 (1   ) / (1   ) 19.

(25) 此行為反應使稅收減少,因此行為效果所造成之稅收損失可表示成: dB   N  e  z m .  1.  d  0.. (三)福利效果 若政府在乎高所得階層因稅率提高而損失的福利,假設政府認為對高所 得者多課徵額外一元稅收之福利損失的平均社會價值為 g ( 0  g  1 ),則 提高稅率造成之福利損失可表示成:. dW   g  N  ( z m  z* )  d  0. 將上述機制效果、行為效果和福利效果三個加總,可以得到從整體社會角度. 政 治 大. 來看之稅改淨效果:. 立 dM  dB  dW  N  d  ( z. m.  zm    z )  1  g  e  m    0, z  z* 1     *. ‧ 國. 學. 上式等於零可以達成對經濟體中所得大於等於 z * 者課稅,稅收極大之條件,並可. y. 1 g , zm 1 g  m *  e z z. io. sit. Nat. * . ‧. 得出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為:. n. al. er. 假設高所得部分呈現柏瑞圖分配特性,則可以柏瑞圖參數 a  1 取代上式中的. z / (z  z ) 。 m. m. *. 46. Ch. 因此,最適稅率可以改寫成:. engchi.   *. 1 g . 1 g  a  e. i n U. v. 若政府不在乎最高所得者因稅率提高之福利損失,此時 g  0 ,福利效果為 零 ( dW  0 ),上式可進一步簡化成:. * . 1 , 1 a  e.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的討論,大多直接不考慮福利效果,原因是此稅率適用社會中. 46. Pareto (1896) 首先發現此特殊分配,柏瑞圖分配之主要特性為 z m / ( z m  z* ) 不會隨臨界所得. z * 改變而改變,參數 a 等於 z m / ( z m  z* ) ,此一所得分配特性後來在許多國家、不同時間的資料 都得到證實,參考 Atkinson, Piketty, and Saez (2011)。柏瑞圖分配特性,請參考第肆章第 二節之內容。 20.

(26) 所得最高的少數有錢人;另外,討論時不需要事先知道政府的重分配偏好(即政 府在乎不在乎高所得者),有利於分析簡化;再者,不考慮福利效果的最適最高 邊際稅率又被稱作拉佛稅率,亦即可從最高所得階層汲取最大之稅收 (soak the rich)。47 因此,不考慮福利效果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為稅率結構設計之上限。稅率訂 定超過此最適稅率,不僅導致自最高所得級距階層所能收到的最大稅收下降,稅 收的減少還會進一步對低所得者的福利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稅率調整所增加的稅 收係用於調降低所得者之稅負 (Diamond and Saez, 2011)。 不同於傳統最適租稅理論在既定的稅收目標(下列式子中的限制式)下極大 化整體社會福利(下列式子的目標函數):. 政 治 大. max W(U1 , U 2 , ......, U n ),. 立 s.t.. R= R.. ‧ 國. 學.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的訂定目標是極大化高所得階層所繳交稅(下列式子的目標函 數為自高所得階層所收取的稅收),並將這收來的稅收用於減輕低所得者之租稅. ‧. 負擔,並不受到政府稅收需求的限制 (Diamond and Saez, 2011):. max R top    N  ( z m  z* ).. y. Nat. . io. sit. 如前所述,若不考慮福利效果,欲極大稅自高所得階層的稅收,稅率變動對於稅. n. al. er. 收的影響有兩個效果,一為稅率提高可馬上增加稅收的機制效果(為稅率直接影. i n U. v. 響稅收的部分,下式等號右邊第一項),一為考慮稅率變動對申報所得影響的行. Ch. engchi. 為效果(為稅率透過申報所得變動影響稅收的部分,下式等號右邊的第二項): Rtop . . Rtop . + zm. Rtop z m z m . z m  m z (1   ) z m =N  ( z m  z * )    N   m   (1   ) z (1   ) m z =N  ( z m  z * )    N  e  (1   ) =N  ( z m  z * )    N . =N  ( z m  z * )  N  e . 47. 受到 1980 年代供給面經濟學的影響。 21. . (1   ).  zm..

(27) 經過整理之後,可得稅率變動對稅收的影響: Rtop  N  ( z m  z * )    N  e .  (1   ).  z m  . =dM+dB =0,. 透過上式就能推導出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與前面所述相同。 由最適稅率之公式可以看出,柏瑞圖參數 a 或所得稅率彈性 e 愈大,則最適 稅率愈低,直覺上,表示若納稅單位對稅改之反應愈大或是最高所得階層之所得 份額愈小,則稅率不宜過高。 圖 1 為最適最高邊際稅率  * 之推導示意圖。橫軸為稅前申報所得,縱軸為 稅後可用於消費之可支配所得,臨界所得 z * 以上為最高所得級距,適用最高邊. 政 治 大. 際稅率  。. 立. ‧. ‧ 國. 學. io. 稅率變動後:斜率. n. al. Ch. y. 以上):斜率. sit. 最高所得級距 (所得. er. c  z  T (z ). Nat. 可支配所得. 圖 1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之推導. engchi. i n U. v. 機制效果. z*  T ( z* ) 行為效果. 0. z*. z. 資料來源:Diamond and Saez (2011)。 22. 稅前所得 z.

(28) 假設臨界所得 z * 以下之稅制維持原狀,並且不考慮最高所得者因課稅而產 生的福利損失 ( dW  0 ),今微量調高最高邊際稅率(斜率變小,實線變成虛線), 使最高所得者稅後可支配所得減少。先不考慮行為反應,稅率提高可以馬上增加 政府稅收(可支配所得減少的垂直距離,即前述的機制效果 dM ,該效果對社會 福利的影響為正,政府可用於重分配增加社會福利,因此 dM  0 ) ;考慮提高稅 率會改變最高所得者的行為,其稅前申報所得可能因此減少,造成政府稅收不如 預期(橫軸申報所得減少,可支配所得減少的垂直距離變小,影響政府提高稅率 可以收到得稅收,即前述的行為效果 dB ,該效果對稅收的影響為負,社會福利 下降,因此 dB  0 )。機制效果與行為效果相加為零時,可推導出最適最高邊際 稅率,該稅率可從最高所得級距收取到最大稅收。. 政 治 大. 立. 三、邊際有效稅率(邊際稅楔)之計算. ‧ 國. 學. 根據 OECD (2011) 之邊際稅楔概念,Rietz, Johansson, and Stenkula (2013) 一 文列出的邊際稅楔 ( t w ) 公式為:. ‧. tw  1 . y. Nat. (1  t1 )(1  t2 ) , (1  t3 ). er. io. sit. 其中, t1 為所得稅邊際稅率, t 2 為員工負擔之邊際社會安全捐 (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 SSCs), t3 為雇主負擔(包含薪工稅 (payroll tax))之邊際 SSCs。邊. n. al. Ch. i n U. v. 際稅楔主要是衡量,當勞工所得邊際增加一單位,雇主負擔之總勞動成本與員工 實際收到的薪水之間的差異。. engchi. 若是針對特定一國進行研究,可以再考慮該國消費稅的影響,含消費稅之邊 際稅楔 ( tw|c ) 公式計算方法為:48. tw|c  1 . (1  t1 )(1  t2 ) . (1  t3 )(1  t4 ). 其中, t 4 為邊際消費稅率。49. 48. 針對特定一國進行研究,較不會面臨國與國比較的困難,但仍可能面臨消費偏好的問題,請參 考註 31。 49 或文獻有表示成 (Rietz, Johansson, and Stenkula, 2013): (1  t1 )(1  t2 )(1  t4 ) tw|c  1  , (1  t3 ) 23.

(29) 若將兩個稅率相乘的值視為很小而可忽略,Brewer and Browne (2009) 簡化 上述兩個邊際稅楔公式得到近似值為:50. tw  1 . (1  t1 )(1  t2 ) t1  t2  t3  . (1  t3 ) 1  t3. tw|c  1 . (1  t1 )(1  t2 ) tw  t4  . (1  t3 )(1  t4 ) 1  t4. 由於,臺灣並無開徵薪工稅和社會安全捐,類似之概念為勞保、農保、公保、 健保等保險制度,但由於研究對象為最高所得者,上述之保險制度設有投保薪資 上限之規定 (capped),故在邊際概念下這些保險制度可不列入考慮,因此臺灣最 高所得階層之(含消費稅)邊際稅楔為:51. (1  t ) . 政 (1治 t ) 大. tw|c  1 . 1. 4. 立. 學. 邊際稅楔為:. ‧ 國. 若以 OECD (2011) 之方法排除計入消費稅,則臺灣最高所得階層不含消費稅之. tw  1  (1  t1 )  t1  40%.. ‧. 不含消費稅之邊際稅楔正好等於 目前綜合所得稅最高所得級距之邊際稅率. sit. y. Nat. 40%。. 由於考慮消費稅會使邊際有效稅率計算變得較複雜,必須估算平均消費稅稅. io. n. al. er. 率,由其是高所得者的平均消費稅稅率,高所得者的消費情況可以從家庭收支調. Ch. i n U. v. 查報告取得,但由於該調查區分的消費形態無法按照稅法所規定的稅率去計算平. engchi. 均消費稅稅率,故將問題予以簡化,直接以法定最高邊際稅率為最高邊際有效稅 率。52. 但較多文獻的表示方式為文中的式子。 50. 簡化邊際稅楔公式的推導過程 ( if t1  t2  0 ): tw  1 . t w|c  1  51. (1  t1 )(1  t 2 ) (1  t3 )(1  t 4 ). . (1  t1 )(1  t 2 ) 1  t3. . t1  t 2  t3  t1  t 2 1  t3. t1  t 2  t3  t 4  t3  t 4 - t1  t 2 (1  t3 )(1  t 4 ). . . t1  t 2  t3. tw  t4 1  t4. 1  t3. . ,. t1  t 2  t3  t 4  t3  t 4 (1  t3 )(1  t 4 ). .. 以 103 年 7 月 1 日起適用的勞工保險為例說明,投保薪資等級共分 19 級,投保薪資上限(月 薪資總額)為 42 萬(不含)以上,因此保險制度在邊際上並不會影響高所得勞工決策。 (資料來 源: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 http://www.bli.gov.tw/sub.aspx?a=zuVFOXiCG9M%3D,瀏覽日期:2014 年 06 月 23 日) 52 以我國消費稅稅率大多為 5%來看,將消費稅稅率納入考量,我國最高邊際有效稅率由 40%提高 至 42.8%,能低於第肆章所估算的最適最高邊際稅率,並不影響本研究的結論。 24.

(30) 四、小結 Feldstein (1999) 修改傳統勞動供給模型,以申報所得取代勞動時數,彈性概 念由稅後勞動供給彈性轉為申報所得彈性,希望因租稅而產生的行為反應盡可能 包括在模型中。 Saez (2001) 以 Feldstein (1999) 模型為基礎,推導出最適最高邊際稅率,最 適最高邊際稅率的訂定目標,是希望極大化高所得階層所繳交稅,並將這收來的 稅收用於減輕低所得者之租稅負擔。若不考慮高所得者因課稅而產生的福利損失, 且高所得分配呈現柏瑞圖分配,則該最適稅率由申報所得彈性與柏瑞圖參數二者 所決定。 高所得者目前所面對的最高邊際有效稅率的計算,根據 OECD (2011)的概念,. 政 治 大. 須要了解法定最高邊際稅率、雇主與員工各自負擔的邊際社會安全捐及消費稅率。. 立. 若不考慮消費稅,臺灣高所得者目前所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正好可以法定最高邊. ‧ 國. 學. 際稅率 40%來衡量。. 透過比較高所得者目前所面對的邊際有效稅率和最適下的最高邊際稅率,可. ‧. 以得出法定最高邊際稅率應如何調整至最適。以臺灣的情況,須估計的參數為柏 瑞圖參數與申報所得彈性。以下將介紹此二參數的實證方法與估計結果,最後計. y. Nat. n. er. io. al. sit. 算出我國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的水準應為何。. Ch. engchi. 25. i n U. v.

(31) 肆、實證方法與結果 由第三章可知,最高所得者的最適邊際稅率由柏瑞圖參數與申報所得彈性所 決定,因此必須要對此二未知數進行估計以求出最適邊際稅率為何。經由對於稅 楔之討論可知,在臺灣的情況可直接以綜合所得稅之法定最高邊際稅率 40%來和 最適最高邊際稅率相比較。欲估算前述兩個未知數,必須要對柏瑞圖分配特性有 所了解,才能求出柏瑞圖參數值;也必須要對效用函數做特定假設以得到淨稅率 與申報所得之間的關係,進而求出申報所得彈性值。以下之內容,先說明臺灣綜 合所得稅可供研究的資料;接著,介紹實證方法,並以臺灣可取得之資料對柏瑞 圖參數與申報所得彈性進行估算;最後,計算與比較臺灣最適最高邊際稅率與邊 際有效稅率之大小。. 政 治 大. 立. 一、可用資料說明. 學. ‧ 國. 臺灣不像美國、英國有報稅之個體資料 (micro-data) 和專門供租稅收入與移 轉支付的個體模擬統計模型,唯一可看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情形的資料為財政部. ‧. 財政資訊中心之「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簡稱統計專冊)」 ,該統計專冊. y. Nat. 自 1986 年公布綜合所得稅相關統計資料至今。53,54 統計專冊有依縣市、各課稅. io. sit. 、二十等分位(2005 年以後公布)與所得淨 級距、十等分位(1989 年以後公布). n. al. er. 額劃分 55 個所得級距的納稅單位、綜合所得總額、所得淨額及各項扣除額等相. i n U. v. 關綜合所得稅報稅統計資料。55 1986 年以前的資料,公開之資訊則僅有「財政. Ch. engchi. 部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年報(簡稱年報)」可供查詢,資料期間起訖為 1970 年至 1989 年。該年報資料僅有各縣市或各課稅級距的納稅單位、綜合所得總額 申報數與核定數、所得淨額申報數與核定數及總扣除金額,但無所得等分位或其 他之綜合所得稅細項之統計資料,比統計專冊的資料粗糙許多。不論資料品質, 綜合所得稅統計資料有財政部歷年之年報(1970 年至 1989 年)與綜合所得稅統 計專冊(1986 年至 2011 年)。. 53. 供租稅收入與移轉支付之個體模擬統計模型,在美國為 TAXSIM,在英國為 TAXBEN。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組織沿革:1968 行政院賦改會與財政部聯合設立「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 中心」 ,1970 年改隸財政部;1987 年改名為「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 ;2013 年改名為「財政部財 政資訊中心」。 55 所得淨額自 1989 年以後如何劃分成 55 個所得級距,請參見附錄一表 A-2。 26 54.

(32) 二、實證方法與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一)柏瑞圖參數 Pareto (1896) 發現所得分配的右尾,即高所得的部分 (top tail of income distribution),呈現一特殊性質,學界以其名稱之為「柏瑞圖分配 (Pareto distribution)」 。柏瑞圖分配之機率密度函數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 與累積密度函數 (cumulative density function, c.d.f) 分別為: ak a f ( z )  1 a , k  0, a  1, z  [k , +), z a. k F ( z)  1    . z. 治 政 大 z 表 變而改變。 若臨界所得 (cut-off income) z 以上為最高所得階層,以 立 示最高所得階層納稅單位所申報之平均所得,則「柏瑞圖參數 ( a )」可定義 柏瑞圖分配主要特性為其參數 a 於高所得部分不會隨著 (臨界) 所得改 *. 56. a. zm . z m  z*. ‧. ‧ 國. 學. 如下:57. m. y. 表示高所得者所得份額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公平。. io. sit. Nat. 柏瑞圖參數 a 表示所得分配右尾之厚薄度 (thinness), a 愈小尾巴愈厚,. n. al. er. Atkinson, Piketty, and Saez (2011) 一文提到另一個更符合直覺的參數─. i n U. v. 反柏瑞圖參數 (inverted Pareto coefficient),其定義如下:. Ch. e n gz c h ia . m. z*. . a 1. ,. 反柏瑞圖參數  愈大尾巴愈厚,意味著某一臨界所得以上之平均所得除以該 臨界所得愈大,高所得者所得占全體所得比重愈大,反之則比重愈小。  和. a 為一對一單調關係。58,59 56 57. k 為柏瑞圖分配參數,非指林介所得。 柏瑞圖參數推導過程為:. z m    * z f ( z ) dz  /   * f ( z) dz     * dz / z a  /   * dz / z1a   a / (a -1) z * ,  zz   zz   zz   zz . a  z m /  z m  z*  .. 同樣地, a   / (  1) 。 一般而言,  介於 1.5 至 3 之間,1.5 至 1.8 表示所得分配低度不公平 (low inequality), 所得最高 1%的有錢人其所得份額約占了 5%至 10%;大於等於 2.5 則表示極度不公平 (very high 27. 58 59.

(33) 由於臺灣無個體資料供學術研究,故無法如 Saez (2001)、Diamond and Saez (2011) 等文獻計算柏瑞圖參數 a (或反柏瑞圖參數  ) 在所得高於某一 水準後是否穩定趨於某一固定之值而呈現柏瑞圖分配的特性。雖然如此,此 一所得分配特性在 Pareto (1896) 提出之後,在許多國家、不同時間的資料都 得到證實 (Atkinson, Piketty, and Saez, 2011),因此本文假設臺灣所得分配在 高所得部分符合柏瑞圖分配特徵,並以柏瑞圖分配累積機率密度函數,利用 統計專冊所提供之資料嘗試求解柏瑞圖參數 a 值。 由柏瑞圖分配累積機率密度函數,一定所得淨額 ( z * ) 以上的納稅單位 ( N  z* ) 占全體納稅單位 ( Ntotol ) 的比例為 1- F(z) ,或  k / z*  ,如下面式子 a. 治 政 a ,因此至少需要兩條式子去計算出柏瑞圖參數。 大 立 N k . 所示。所得淨額與納稅單位數據可自統計專冊資料取得,尚有兩個未知數 k 和. a. F(z)  1   *    z , N totol z . 學. ‧ 國. *. ‧. a N * k  1 - F(z)   *    z . N totol z . 因為本文欲研究之對象為所得淨額逾 1,000 萬元之最高所得階層,統計. y. Nat. sit. 專冊中可取得之最高兩個所得淨額級距為 800 萬與 1,000 萬,可設定臨界所. n. al. er. io. 得分別為 800 萬和 1,000 萬,再將統計專冊每年納稅單位數量代入,透過聯. i n U. v. 立方程式可求出歷年所得淨額 1,000 萬以上之柏瑞圖參數 a 為多少,式子如 下:60. Ch. engchi. a  N  k   1000 P(z  1000 )  1 - F( 1000 )     Ntotol  1000  .  a k N    800 P(z  800 )  1 - F( 800 )      800 N   totol . inequality),所得最高 1%的有錢人其所得份額約占了 15%至 20%,甚至更多 (Atkinson, Piketty, and Saez, 2011)。 60 所得淨額 800 萬元之資料可取自統計專冊中依所得淨額分成 55 組的表格中取得,請參考附錄 一表 A-2 之所得分組。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政府舉辦獎券中獎所得、告發 或檢舉獎金、受益人不特定或 尚未存在之信託受益權及信託 所得,無論居住者或非居住 者,一律按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第六章 其他相關規定 第一節 獲配股利或盈餘所得 壹、 「公司組織」獲配股利或盈餘及其所含的可扣抵稅額之課稅規定48

修正後條文 原條文 說明 第十五條 同原條文。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經行政會議通過,.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

主旨探析》(載《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 年 1 月第 25 卷第 1

佛陀紀念館的本館除了一樓規劃有四個常設展廳外,二樓另設 有四個特展展廳,自 2011 年落成後,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 年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