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初探"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Ꮵ͛ᆂ,通訊方式:wflai@ntnu.edu.tw。

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

關係初探

࣫ຍ۾

Ꮵ͛ᆂ*

新北市厚德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摘 要

ώኢ͛ўдଣ੅ρ׊ֶܢᙯܼᄃᏐ̄ଐჰ֏ኘ̝࠹ᙯّĄࡁտ၆෪ࠎ 30 ၆ϓᏐᄃ׎3 ໐ρ׊ĞշϠ 13 ҜẴϠ 17 ҜğĄρ׊ֶ̝ܢᙯܼߏͽĶ˘໐ Ҍˬ໐ρ׊ֶܢҖࠎณܑķĞเ೎ࠠăӓࡻራĂ1992ğീ଀ՏҜρ׊ˬᙷݭֶ ܢ̶ᇴ(щБֶܢ̶ᇴă੟ᔖֶܢ̶ᇴăᑩߎֶܢ̶ᇴ)ĄᏐ̄ଐჰ֏ኘ̰ट݋ ߏϓ̄੅ኢᙯٺρ׊࿅Ν۞࢑ࢬଐჰགྷរćᏐ̄ଐჰ֏ኘϤϓᏐ׶ρ׊௭͇ ֭ᐂࢰĂᐂࢰྤफ़ͽ׊ආᄬ֏Ϲೱր௚హវ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ĂᖎჍ CHILDES)ซҖፋநăበቅ׶̶ژĞMacWhinney, 2000ğĄώ ኢ͛ણ໰͛ᚥ൴ण˞̶ژଐჰ֏ኘ۞7 ࣎΃ቅĈĶଐჰᕩᛳķăĶଐჰྋᛖķă ĶଐჰۺؠķăĶଐჰሏ୻ķăĶଐჰ̼ྋķăĶଐჰᄵጱķăĶଐჰ͔൴۞ ҖࠎඕڍķĄώኢ̝͛͹ࢋ൴னт˭ĈĞ1ğ੟ᔖֶܢ̶ᇴດ੼۞ρ׊ֹϡດ к۞ĶಏአݭଐჰෟຉķćĞ2ğщБֶܢ̶ᇴດ੼۞ρ׊ດਕૉүĶଐჰྋ ᛖķćĞ3ğщБֶܢ̶ᇴດ੼۞ρ׊Ă׎ϓᏐֹϡດк۞Ķଐჰ̼ྋķĄώ ኢ͛౵ޢϺ೩΍࠹ᙯ۞ࡁտ੅ኢ׶ޙᛉĄ 關鍵字:ֶܢᙯܼăᏐ̄၆ྖăଐჰ֏ኘ

壹、前言

近二十年來,國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幼兒的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中所使用 的情緒詞彙和情緒言談品質高度相關。Main、Kaplan 與 Cassidy(1985)探討幼兒 的敘說與其親子依附關係,研究設計邀請46位幼兒分享自己的家庭照片以及請孩子 看 著 「 親 子 即 將 分 離 的 圖 片 」 回 答 當 與 父 母 分 離 時 有 什 麼 感 覺 ? 會 做 什 麼 事 情 ? Main、Kaplan與Cassidy發現,安全依附的幼兒,能較自由、彈性地在言談中提及

(2)

情緒相關的言談,然而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卻顯得壓抑情緒,且在情緒表達上充滿限 制。Oppenheim與Waters(1995)認為透過語言、敘說,特別是親子間的情緒言談, 能讓我們洞悉幼兒的依附關係,因為在對話中,母親能否提供「心理安全堡壘」會影 響親子情緒言談的品質,而「心理安全堡壘」是指母親能將照顧幼兒的敏感度、提供 的安全感,顯現於親子對話脈絡中,協助孩子搭起情緒言談的鷹架。另外,Cassidy (1994)在陌生情境試驗中發現嬰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與依附品質有相關,有安全依 附史的嬰兒,其母親在過去總能敏覺嬰兒的各種情緒訊息,並給予一致性的回應, 因此這些孩子會認為母親是可親近性的,所以能直接、自由的表達哭、笑等情緒; 反之,母親過往若經常拒絕、忽略嬰兒的負面情緒,那麼孩子將習得壓抑自己的情 感,以避免被母親拒絕,才能夠繼續保持與母親的關係。 國外的研究提供有關幼兒依附與親子情緒言談相關研究很重要的基礎,即幼兒 的依附關係會影響他的情緒表達,甚至往後的情緒發展。但根據研究者所知,目前 國內關於依附關係和親子情緒言談方面的論文付之闕如,本初探性的論文希望能拋 磚引玉,讓未來更多的研究能投入此一研究領域。

貳、文獻探討

˘ăֶܢநኢ۞͹ࢋၹه!

Bowlby提出依附理論架構,說明依附關係是指嬰兒自出生的第一年及往後與主 要 照 顧 者 所 發 展 出 的 一 種 強 烈 情 感 連 結 , 此 連 結 主 要 是 透 過 當 嬰 兒 發 出 情 緒 訊 號 時,母親能敏銳地察覺並予以適當回應,而建立情感連結的目的是提供孩子安全感 (Bowlby, 1969/1982)。因此依附關係是一種親子互動的行為模式,透過孩子的情 緒訊號與照顧者的回應,不斷重覆連結而發展(雷庚玲、黃世琤、許功餘,2002), 若父母能敏覺嬰兒的情緒訊息,並且給予適當回應,幫助嬰兒情感調節,便能產生 高品質的依附關係;而低品質的依附關係則是因為主要照顧者未能對孩子的情緒訊 息給予最佳的回應,或是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採忽略、拒絕(Sroufe, 1995)。 Cassidy(1994)探究幼兒情緒調節與依附品質的關係,結果發現安全依附的嬰 兒在陌生情境中能與母親進行著蘊含情感的溝通,也就是嬰兒能開放、彈性地和母 親分享情感,尤其是害怕、哭、緊張等負面情緒,因為嬰兒預測母親會給予溫暖回 應,因此尋求協助以紓緩情緒壓力;而不安全依附-逃避型嬰兒則會在陌生情境中 壓抑自己情緒,當與母親分離時不會感到失望,重聚時也不會感到喜悅,這種偽裝 的情緒,乃是根據過去與母親的互動史所做的調整,孩子能預測自己一旦表現負面 情緒或提出情感需求,便會遭受母親的拒絕,因此嬰兒習得以偽裝情緒的方式來保 護自我與母親的關係。另一種不安全依附-曖昧型嬰兒則傾向在陌生情境中用誇張 的 方 式 表 達 情 感 , 此 種 孩 子 在 過 往 的 依 附 史 , 可 能 經 常 被 母 親 以 不 一 致 的 方 式 對

(3)

待,例如時而熱情,時而冷淡,導致嬰兒在陌生情境中因為不確定母親會如何回應 他的訊息,所以表現出誇張的情緒,以吸引母親注意。Cassidy的研究說明依附關係 中 主 要 照 顧 者 對 嬰 兒 情 緒 訊 號 的 回 應 方 式 , 會 形 成 孩 子 後 來 情 緒 調 節 的 適 應 策 略 (adaptive strategy),而這些策略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與主要照顧者維持關係。

˟ăᏐ̄ଐჰ֏ኘВၹ።඀ᄃຍཌྷ!

Reese與 Fivush(1993)提出親子對話是一種共構(co-constructed)歷程,父 母藉由與孩子談論生活經驗,可以鷹架(scaffold)幼兒如何討論事件,提供事件的 結構與脈絡,也就是孩子參與在對話中有如一種師徒模式(apprenticeship model)。 父 母 會 依 據 孩 子 的 能 力 , 彈 性 的 調 整 需 給 予 的 協 助 (Oppenheim, Emde, & Wamboldt, 1996),這種共同建構的觀點來自於Vygotsky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社會 性的交換過程,剛開始的發展來自人際間(interpersonal),敏銳的成人會在幼兒近 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範圍內給予引導,即設定在比孩子更

高的層次幫助他向上學習,最終成為幼兒新的能力,轉化為個體內(intrapersonal) 的思考功能,亦即孩子將語言變成內在層次,成為一種自我溝通(Vygotsky, 1987)。 Oppenheim等人(1996)根據鷹架的觀點,探討親子間的情緒言談如何內化為 幼兒的情緒思考,研究設計分兩部分,第一部份邀請親子共構一本富情緒性的無字 故事書,然後根據幾項指標分析父母能否在言談中搭起有效的鷹架,指標包括父母 的引導是否符合幼兒的需求、在言談過程中有沒有給予孩子情緒的支持,例如豐富 的情感語言、動作以維持幼兒的專注以及能否彈性的討論正、負面情緒。研究的第 二部分則請幼兒進行一項MSSB故事敘說測驗(MacArthur Story-Stem Battery), 該測驗的研究人員會開啟一個故事情境,隨後邀請孩子加入角色扮演並完成故事。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在 親 子 共 構 故 事 中 , 如 果 父 母 能 給 予 較 多 的 鷹 架 支 持 , 則 幼 兒 在 MSSB測驗中,能較彈性地分享情感、開放地表達故事中的衝突或困難,且能以正 向 的 解 決 方 式 作 故 事 結 尾 , 此 外 , 幼 兒 較 能 表 達 一 致 性 的 情 感 (emotionally coherence),即孩子的情緒反應能符合故事發展的邏輯。Oppenheim等人的研究結 果說明,孩子透過與父母人際間的對話互動(interpersonal)會逐漸發展為幼兒個體 內在的(intrapersonal)情緒思考與表達,形成一種相互關係,此為親子情緒言談的 重要意義。

ˬăρ׊ֶܢᙯܼᄃᏐ̄ଐჰ֏ኘ̝࠹ᙯࡁտ!

過去依附關係的探究,多透過幼兒與主要照顧者的動作、行為互動所觀察,例 如陌生情境測驗(Ainsworth et al., 1978)或是依附Q分類(Water & Deane, 1985)。 而Oppenheim與Waters(1995)認為這些研究方法似乎無法詳盡闡述Bowlby在依附 關係中提到的「內在運作模式」概念,這是一種心理表徵,象徵幼兒在先前與主要照 顧者經由相互地情緒調節所形成的依附關係,但若透過語言、敘說,能使我們了解

(4)

孩子的內在運作模式。 Etzion-Carasso與Oppenheim(2000)的研究發現不同依附品質會影響親子對話 中,情緒談話的開放程度。Etzion-Carasso與Oppenheim指出,安全依附幼兒其親 子對話是屬於「開放式溝通」(open communication)。亦即親子共構對話時,母親 能提供鷹架支持,將焦點關注於幼兒的言談內容,並清楚、直接回應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對於談話內容失去興趣,母親也不會堅持討論,所以在開放式溝通中,幼 兒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接納、尊重並且獲得回應。反之,不安全依附幼兒與母親 的對話則屬於「非開放式溝通」(non-open communication),母親在對話中經常否 定 幼 兒 的 言 談 , 將 對 話 焦 點 關 注 於 母 親 本 身 , 而 且 會 任 意 改 變 對 話 主 題 ; 整 體 而 言,孩子的需求或情感很難被母親所接受。 Koren-Karie、Oppenheim、Haimovich與Etzion-Carasso(2003)則以社會情 緒發展與依附的觀點指出,父母照顧孩子的敏銳度顯現在親子言談中會形塑一種具 有「心理安全基石」(psychological secure base)的對話結構,在這個結構裡,父母 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能自在的表達情緒,同時讓孩子有信心了解父母會給予富 情感性的回應,而幼兒會視父母如同「安全的堡壘」(safe haven)。反之,缺乏「心 理安全基石」的言談則是「情緒不相符型」(emotionally unmatched),即母親忽略 幼兒的情緒表達,且無法支持孩子的言談。另外,幼兒很難信任母親,因為他們必 須遵循母親的需要與期待,而會對自己的真實情緒產生壓抑。 國外相關研究進一步分析幼兒依附與親子情緒言談的關係,綜合研究發現安全 依附與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在親子情緒言談中會有「情緒詞彙量」與「情緒言談品質」 的差異,分述如下: (˘) ρ׊ֶܢᙯܼᄃᏐ̄Ķଐჰෟຉณķ Bost等人(2006)研究設計邀請母親與孩子討論過去一年間雙方有共同參與的生 活 經 驗 , 結 果 發 現 安 全 依 附 的 幼 兒 在 言 談 中 會 引 涉 較 多 正 、 負 面 的 情 緒 詞 彙 , 此 外 , 幼 兒 引 涉 情 緒 詞 彙 的 量 與 母 親 引 涉 情 緒 詞 彙 的 量 達 顯 著 相 關 。Newcombe與 Reese(2004)則進行一項縱貫研究,研究者分別在幼兒十九個月、二十五個月、三 十二個月、四十個月、五十一個月大時,分析親子共構生活經驗的言談,結果發現 安全依附的幼兒比起不安全依附的幼兒,隨著年齡增長會產生更多情緒言談的量。 Laible(2004)的研究設計,則是邀請親子共構孩子過去的正、負向行為,研究結果 發現安全依附的幼兒,當親子在談論孩子的負向行為時,會提及較多的負面情感狀 態。然而負面行為的言談其實對孩子而言是具有潛在威脅性(potentially threatening topic),因為當在回顧幼兒的負向行為表現時,較有可能遭致母親的責備,而安全 依附的幼兒其母親在言談中卻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能自由的討論負面情緒。 (˟) ρ׊ֶܢᙯܼᄃᏐ̄Ķଐჰ֏ኘݡኳķ Farrar、Fasig 與Welch-Ross(1997)研究設計邀請親子共構四種生活經驗,包

(5)

括:「家庭出遊」、「看醫生」、「特殊節慶或儀式」、「親子分離事件」,藉由這 四項主題的言談,目的在引出親子雙方的正、負面情緒,研究發現安全依附的幼兒 與母親會有較多的「延展型」(elaborate)情緒言談,「延展型」言談的定義包括: 「 情 緒 澄 清 」(clarifying),例如「我不是生氣,我是難過」,以及「情緒解釋」 (explaining),例如「我難過是因為不能和你在一起」,而不安全依附關係的母親 則 較 少 與 幼 兒 進 行 延 展 型 的 情 緒 討 論 且 會 忽 略 孩 子 提 出 的 負 面 情 緒 。Ontai 與 Thompson(2002)則探究親子共構故事中的情緒言談、幼兒依附與幼兒情緒理解三 者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安全依附的幼兒,其母親越常使用「延展型」情緒言談,則 幼兒情緒理解測驗的分數越高。Ontai與Thompson分析「延展型」言談之因素包括: 母親會「請求」(requests)孩子說明較多情緒的相關訊息以及與孩子討論較多情緒

發生的「原因」(causes),還有情緒會引發什麼「行為結果」(behavioral results),

例如「他開心得跳上跳下」。Laible(2010)在其研究中則發現,母親與幼兒討論負 面情緒事件時會解釋較多情緒發生的原因(causes),以及「肯定」(validations) 小孩的負面情緒,例如「對!我知道你很難過」,這種情緒肯定對於促進幼兒負面情 感表達特別重要,因為一般而言,孩子會認為討論自己的負面情感是較具威脅性, 這種威脅來自於孩子會擔心負面情感的表達是否會遭致母親的忽略或責怪,然而母 親若可以給予情緒的肯定或確認,則幼兒會較願意討論負面情緒的事件(Laible & Panfile, 2009)。 上述文獻顯示,不同依附品質的親子在進行情緒言談時,會產生「情緒詞彙量」 與「情緒言談品質」的差異,儘管國外許多研究已證實幼兒依附與親子情緒言談有相 關,但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卻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欲分析不同程度的依附關係與親 子引涉情緒詞彙量以及情緒言談品質相關性。固本研究形成研究問題如下: 1. 幼兒安全依附因素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為何? 2. 幼兒曖昧依附因素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為何? 3. 幼兒逃避依附因素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為何?

參、研究方法

˘ă!ࡁտ၆෪!

本研究考量到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以及依附關係的穩定性,因此研究對象幼兒 之年齡設定在三歲四個月至四歲一個月間,且先行確認幼兒之主要照顧者為母親, 如此母親才能較如實地填答幼兒依附行為量表。本研究為了增加樣本之母群體數, 找尋共計100對親子參與研究,包括以立意取樣選取台北市與新北市立案之公私立 幼兒園的小班幼兒與其母親參與本研究,同時也以滾雪球方式,由研究者認識的親 友中邀請研究對象。最後依照幼兒依附分數選取30對親子參與本研究,幼兒平均月

(6)

齡為46個月,年齡最大者49個月,而年齡最小者為40個月,其中男生共計13位,女 生共計17位;另外,本研究對象之家庭社經地位最多為中高社經,佔50%,家庭社 經地位計算方式是以「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當作家庭社經背景的依據,以父親 或母親之一方教育程度較高者,為教育程度代表,以及職業等級較高者,為職業等 級代表(林生傳,2005;黃毅志2003)。此外,在尋找研究樣本過程中,控制本研 究對象之幼兒與其母親皆為本國籍。研究對象家庭背景資料整理於表1。 ܑ1 ࡁտ၆෪छलೡࢗ௚ࢍၡࢋܑ(n=30) 人數(%) 項目 母親 父親 學歷 研究所以上 5(16.67) 5(16.67) 大學 19(63.33) 13(43.33) 專科 4(13.33) 5(16.67) 高中 2(6.67) 7(23.33) 職業類別 專業人員 12(40) 15(50) 助理(半)專業人員 2(6.67) 6(20) 事務性工作人員 8(26.67) 4(13.33) 服務工作人員及 技術工相關人員 2(6.67) 4(13.33) 非技術工(含家管) 6(20) 1(3.33) 家庭社經地位 高社經 中高社經 中社經 中低社經 5(16.67) 15(50) 7(23.33) 3(10)

˟ă!ࡁտ̍׍!

(˘)Ķρ׊ֶܢᙯܼયסķ 本研究之「幼兒依附關係問卷」採用黃惠玲與吳英璋(1992)所編製的「一至 三歲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編製」,透過母親勾選問卷中幼兒行為發生的頻率,能計算 出每位孩子的三種依附分數,包括:安全依附分數、不安全依附-曖昧分數、不安 全依附-逃避分數。此量表內部一致性為.80至.91,一年後再測信度為.65至.73之 間,且母親所評定的「一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為量表」,與觀察者在陌生情境測驗中評

(7)

定結果顯示該依附行為量表具有良好建構效度。 量表共計63題, 安全依附因素有37題、曖昧依附因素有11題、逃避依附因素 有15題,計分方式將「從不」、「不知道或無法回答」計為1分,「偶而」計為2分, 「時常」計為3分,「總是」計為4分,若漏答題數超過10%,則該份量表不予採用。 安全依附分數越高表示幼兒以正向行為或正向需求趨近母親的強度越強;逃避分數 越高表示幼兒以負向行為或負面需求逃避母親的強度越強;曖昧分數越高表示幼兒 在 壓 力 情 境 中 , 會 停 止 探 索 行 為 , 因 為 缺 乏 安 全 堡 壘 支 持 , 所 以 尋 找 母 親 強 度 越 強,但卻不會產生接觸母親的行為;反之,曖昧分數越低,表示幼兒安全堡壘效應 越強,因此基於安全堡壘的支持,並不會停止探索行為。本量表因不同依附因素的 題目數不同,因此每位幼兒所獲得的三種依附分數無法自我比較,但全體受試幼兒 能夠比較同類型的依附分數,換言之,透過依附分數可以了解個別受試幼兒在全體 受試幼兒中,其三種依附類型的分數,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過去國外相關研究較常被用來使用測量幼兒依附關係的工具有「陌生情境測驗」 (Ainsworth et al., 1978)以及「依附Q分類」(Water & Deane, 1985),而本研究在 找尋依附工具之初,考量到「陌生情境測驗」主要觀察幼兒在壓力情境下的依附表 現 , 然 而 依 附 關 係 並 不 能 僅 在 壓 力 狀 態 下 評 估 , 而 且 實 驗 室 情 境 的 設 計 乃 人 為 操 控,幼兒可能會表現出與平常不一樣的行為;「依附Q分類」測量方法則是採自然情 境 下 , 觀 察 幼 兒 的 依 附 行 為 , 且 適 用 年 齡 也 較 廣 , 不 過 依 附 Q 分 類 是 一 項 專 業 技 術,需接受嚴謹的訓練方可進行家庭觀察,否則恐有失信度,而且也要考量我國住 宅型態與國外差異甚大,因此幼兒的依附行為可能很難就觀察者的評量而定或是依 附Q分類,故在多方考量下,本研究決定採用黃惠玲與吳英璋(1992)所編製的「一 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編製」,該量所呈現的是每位幼兒三種依附因素的分數, 有別於Ainsworth等人(1978)以及Waters與Deane(1985)將幼兒進行依附的分類, 此 量 表 並 非 全 有 或 全 無 某 一 依 附 類 型 , 而 是 以 更 客 觀 的 方 式 來 評 量 幼 兒 的 依 附 型 態,此外,該量表在設計之初是採用我國受試樣本,因而符合本土文化,期待本研 究能以符合我國文化之依附工具,較真實地了解每位幼兒在三種依附類型的不同程 度表現,進而與國外相關文獻作對話。

ˬă!ྤफ़ᄓะ඀Ԕ!

本研究資料蒐集程序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請幼兒園老師協助發給家長「參與研 究同意書(1)」(附錄一)與「幼兒依附關係問卷」(黃惠玲、吳英璋,1992),一週後 回收100份,計算每位幼兒三類型的依附分數,分別選取安全依附得分、不安全依 附-曖昧得分、不安全依附-逃避得分中,最高分的前10位幼兒。最後共計30對親 子,進一步邀請參與第二階段研究,並請幼兒園老師協助發給家長「參與研究同意書 (2)」(附錄二),邀請幼兒與母親進行親子情緒言談。 決定了研究對象後,研究者透過電訪與母親說明親子情緒言談的進行方式,言

(8)

談內容是請母親與孩子討論過去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兩件「負面情緒」事件,但是避免 談論含有故事情節的主題,例如看電影或是繪本故事。負面情緒事件包括「生氣」、 「害怕」、「難過」、「苦惱」「悲傷」、「忌妒」、「委屈」、「驚嚇」等事件。 本研究決定以「負面情緒」事件作為討論方向之目的在於,過去國外研究發現,當幼 兒在有「壓力條件」下,例如分離情境後再重聚,能觀察出親子間如何相互調節情 緒,而依附品質會影響親子間調節方式;另外,在親子言談之相關研究指出,負面 情緒的討論,對幼兒而言,是具「潛在威脅性的壓力」,因為幼兒通常會擔心負面情 緒表達會遭致母親忽略或責怪,而依附品質會影響負面情緒之討論內容,故本研究預 期在有壓力條件下的「負面情緒」討論中,更能蒐集到言談中不同廣度與深度之討論。 最後,研究者依照與母親約定好的日期與時間,將錄音筆交給幼兒的老師,請 母親跟老師拿錄音筆,並再請母親在約定的日期內完成錄音,然後請母親將錄音筆 交回給幼兒的老師。

αă!ྤफ̶़ژ!

本研究所得錄音檔之轉譯是以兒童語言交換系統軟體(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 , 簡 稱 CHILDES) 進 行 分 析 , 採 用 軟 體 中 統 一 的 代 碼 格 式 CHAT(Code for the Human Analysis of Transcript)(MacWhinney, 2000)將母親 與幼兒的情緒言談進行轉譯,轉譯後,使用CLAN(Child Language Analysis)軟體 的「freq」分析親子情緒言談中各編碼「次數」。 本研究在進行語料分析時,以「詞素」做為斷詞單位,「詞素」乃根據教育部國 語詞典修訂本中所定義,指構成詞的最小成分,在意義上無法再分析的單位,例如 「你為什麼會害怕大狗」,即斷詞為「你-為什麼-會-害怕-大-狗」,本研究以「詞素」 單位進行「情緒詞彙」的分析;另外,以「子句」(clause)作為斷句單位,其定義 是指句子中含有單一動詞,且能闡述單一完整事件(張顯達,1998),例如「你為 什麼會怕七爺八爺?你是因為聲音大怕,還是因為你有看過什麼東西?」,即斷句為 「你為什麼會怕七爺八爺-你是因為聲音大怕-還是因為你有看過什麼東西」,本研究 以「子句」單位來進行情緒言談品質的分析。 本研究進行兩部份親子情緒言談的分析,第一部份,分析母親與幼兒在情緒言 談中,所引涉的情緒詞彙。第二部份,則是根據本研究之編碼架構,分析親子對話 中的情緒言談品質,以下進一步說明。 (˘) ଐჰෟຉ 本研究之情緒詞彙是指命名心理狀態以及情緒的行為表達之相關詞彙(章淑婷, 1993 ; 簡 淑 真 , 2001 ; Cervantes & Callanan, 1998 ; Denham & Auerbach, 1995),如以下:

(9)

2. 負面情緒詞彙:兇、躲、揍、罵、瞪、打、哭、嚇、想念(想)、害怕、 生 氣、擔心、傷心、難過。 本研究計算每則語料所引涉的情緒詞彙,包含兩部份,首先,計算「總情緒詞彙 量」,再來是計算「相異情緒詞彙量」,舉例而言,某則語料中的母親引涉3次難過、 2次快樂、1次哭,所以總情緒詞彙量的計算方式是將各種情緒詞彙出現的次數加 總,因此該則語料算法是3+2+1,共計6個情緒詞彙量;而相異情緒詞彙量的計算 方式是,該語料引涉三種不同情緒詞彙,包括難過、快樂、哭,因此共計有3個相異 情緒詞彙量。 (˟) ଐჰ֏ኘݡኳ

本 研 究 之 編 碼 系 統 是 參 考Cervantes與 Callanan( 1998) 、 Fivush、 Berlin、 Sales 、 Mennuti-Washburn 與 Cassidy ( 2003 ) 、 Farrar 、 Fasig 與 Welch-Ross (1997)、Laible(2010)、以及Ontai與Thompson(2002)所發展的情緒言談品 質架構,見表2。在進行編碼時,需注意母親與孩子可能會針對所提出的情緒詞彙, 再深入地進行情緒言談品質的對話,因此該子句不一定會出現情緒詞彙,所以在編 碼時,要特別注意言談前後脈絡,是否有予以情緒做進一步討論,然後根據本研究 之編碼架構進行編碼,給予每個子句一個最適當的代碼,若子句沒有出現編碼架構 中各類別的內涵,則編予「Non-Emo」。 ܑ2 Ꮠ̄ଐჰ֏ኘ̶ژߛၹ 代碼 情緒言談分類 定義與舉例 ATT 情緒歸屬(attribution) 將一種情緒狀態歸屬給個人。例如「我真的覺得很生氣。」 CAU 情緒解釋(cause) 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我生氣是因為他搶我玩具。」 VAL 情緒肯定(validation) 確認、肯定對方的情緒。「對,我知道你最不喜歡這樣了。」 CLA 情緒澄清(clarifying) 澄清兩種情緒以上的歸屬,例如「你是哪一種不高 興,是有一點難過,還是有點生氣」;或是澄清兩種 以上情緒發生的原因,例如「大的狗會害怕?那小的 狗 會 很 怕 嗎 ? 那 大 的 狗 , 但 是 很 乖 的 話 , 會 害 怕 嗎?」 RES 情緒化解(resolution) 嘗試安撫或具體提出策略以化解負面情緒經驗。例如 「下次媽媽找照片給你看,你多看就不會害怕了。」 ELI 情緒誘導(elicitation) 誘導對方說出情緒發生的原因。例如「你為什麼會怕 他?」 BHR 情 緒 引 發 的 行 為 結 果 (behavioral results) 討論某個情緒產生後,所引發的行為。例如「你有看 到他一直縮回去嗎?」

(10)

本研究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時,考量到每對親子在談話中的長度有很大差異,例 如研究者在分析原始資料時,發現母親在情緒言談總子句數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相 差了138個子句數,因此,若是將資料以原始次數進行分析,會無法以較客觀的方 式來了解親子情緒言談之表現,因此將母親與幼兒使用的情緒詞彙以及代碼次數採 百分比方式計量,換言之,本研究分析每對親子之情緒言談,是轉換成相同總詞彙 量以及總子句數下所佔的百分比例來計量。

肆、研究結果

˘ă!̙ТֶܢᙯܼᄃᏐ̄ଐჰ֏ኘ͹ᗟ̝ᙷҾ!

本研究在進行親子情緒言談前,研究者以電訪方式先請母親回想,「最近您孩子 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生讓孩子印象很深刻的負面情緒事件」,並以幾項「負面情緒」 事件作說明,例如「生氣」的事件、「害怕」的事件、「難過」的事件、「悲傷」的 事件等,目的是讓母親可以先思考,哪則情緒事件是孩子印象深刻且願意提及的, 因此每則語料中都會有一個清楚的「討論焦點」,而本研究有個意外的發現是,母親 對「情緒事件」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其中包含關注於負面情緒事件以及負面行為事 件,研究者統計30對親子情緒言談的討論主題,由表3可得知,親子以「害怕」類別 討論最多,佔36%;「想念」類別居次,佔20%;再來為「處罰」、「衝突」的討 論,各佔17%以及「忌妒」事件的討論,佔3%,「其他」類別的討論則佔7%。 ܑ3 ଐჰ֏ኘᙷҾ̝݋ᇴ(n=30) 情緒言談類別 則數(百分比) 害怕 11(36) 想念 6(20) 處罰 5(17) 衝突 5(17) 忌妒 1(3) 其他 2(7) 接著,再分析安全依附高分組、曖昧依附高分組、逃避依附高分組,各10對親 子情緒言談的討論主題,結果發現如表4所示,安全依附高分組的10對親子中,有 70%是在談論與「害怕」有關的主題,逃避依附分數較高分組的幼兒,其親子情緒言 談在「衝突」與「處罰」這兩類主題的討論佔60%,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本研 究中,共60則的負面情緒對話,僅一則在討論「忌妒」事件,而此則是被曖昧分數高

(11)

分組的親子所討論,此外,曖昧分數高分組的親子所討論的主題十分廣泛 ܑ4 ̙Тֶܢ඀ޘ۞ଐჰ֏ኘᙷҾ݋ᇴ(n=30) 則數(百分比) 親子情緒類別 安全分數 曖昧分數 逃避分數 害怕 7(70) 1(10) 3(30) 想念 3(30) 2(20) 1(10) 衝突 0(0) 2(20) 3(30) 處罰 0(0) 2(20) 3(30) 忌妒 0(0) 1(10) 0(0) 其他 0(0) 2(20) 0(0)

˟ă!Ꮠ̄ଐჰ֏ኘ̚۞ࣧؕѨᇴྤफ़!

(3-3)此部分呈現親子情緒言談之原始資料,包含情緒言談之總子句數、情緒言 談之「情緒詞彙量」、情緒言談之「相異情緒詞彙量」以及情緒言談品質之總子句數, 其中依照編碼架構,進一步分析情緒言談的品質,詳見表5與表6。 ܑ5 ϓ Ꮠ ֹ ϡ ̝ ଐ ჰ ֏ ኘ ᓁ ̄ ή ᇴ ă ଐ ჰ ෟ ຉ ณ ᄃ ଐ ჰ ֏ ኘ ݡ ኳ ̝ ೡ ࢗ ௚ ࢍ ၡ ࢋ ܑ (n=30) 情緒言談類別 M(SD) Max,Min 情緒言談的總子句數 情緒言談的「情緒詞彙量」 情緒言談的「相異情緒詞彙量」 情緒言談品質的總子句數 「情緒歸屬」子句數 「情緒解釋」子句數 「情緒肯定」子句數 「情緒澄清」子句數 「情緒化解」子句數 「情緒誘導」子句數 「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子句數 46.00(29.50) 13.93(10.34) 3.90(2.19) 15.53(19.11) 2.83(2.65) 1.10(1.85) 0.37(0.81) 1.47(2.53) 6.33(13.95) 2.50(3.18) 0.93(1.72) (145,7) (45,0) (9,0) (90,0) (9,0) (7,0) (3,0) (8,0) (69,0) (11,0) (6,0)

(12)

ܑ6 ρ ׊ ֹ ϡ ̝ ଐ ჰ ֏ ኘ ᓁ ̄ ή ᇴ ă ଐ ჰ ෟ ຉ ณ ᄃ ଐ ჰ ֏ ኘ ݡ ኳ ̝ ೡ ࢗ ௚ ࢍ ၡ ࢋ ܑ (n=30) 情緒言談類別 M(SD) Max,Min 情緒言談的總子句數 情緒言談的「情緒詞彙量」 情緒言談的「相異情緒詞彙量」 情緒言談品質的總子句數 15.33(12.07) 3.70(3.34) 1.93(1.68) 3.80(2.75) (46,0) (10,0) (6,0) (10,0) 「情緒歸屬」子句數 「情緒解釋」子句數 「情緒肯定」子句數 「情緒澄清」子句數 1.70(1.78) 1.33(1.49) .00(.00) .00(.00) (6,0) (6,0) (0,0) (0,0) 「情緒化解」子句數 「情緒誘導」子句數 「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子句數 .50(1.25) .03(0.18) .23(.94) (4,1) (1,0) (5,0)

ˬă!ֶܢᙯܼᄃᏐ̄Ķଐჰෟຉณķ̝࠹ᙯ!

此部份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幼兒不同程度的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詞彙量之相 關性,分析結果指出,母親的情緒詞彙量與幼兒的依附分數沒有顯著相關,而幼兒 逃避依附分數與幼兒使用「情緒詞彙量」有顯著正相關(p<.05),亦即幼兒逃避依 附分數越高,則會產出越多的情緒詞彙量。詳細的統計數據由表5呈現。 ܑ7 ρ׊ֶܢ̶ᇴᄃᏐ̄ଐჰෟຉณ̝࠹ᙯ 幼兒依附分數 親子情緒言談詞彙量 安全分數 曖昧分數 逃避分數 情緒詞彙量 0.28 .140 -.032 母親 相異情緒詞彙量 -.018 -.053 .080 情緒詞彙量 -.222 -.048 .395* 幼兒 相異情緒詞彙量 -.176 0.48 .255 *p<.05 **p<.01

αă!ρ׊ֶܢᙯܼᄃᏐ̄Ķଐჰ֏ኘݡኳķ̝࠹ᙯ!

為了了解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品質之相關,本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 檢定幼兒不同程度的依附關係與情緒言談品質類別:「情緒歸屬」、「情緒解釋」、 「情緒肯定」、「情緒澄清」、「情緒化解」、「情緒誘導」「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

(13)

的相關性,研究結果於下。 (˘) ρ׊ֶܢᙯܼᄃϓᏐଐჰ֏ኘݡኳ̝࠹ᙯ 在幼兒依附分數與母親使用情緒言談品質方面,不同的幼兒依附程度中,只有 幼兒安全依附分數與母親使用「情緒化解」有顯著正相關,即幼兒安全依附分數越 高,則母親使用越多「情緒化解」的子句。詳細的統計數據參考下表6: ܑ8 ρ׊ֶܢ̶ᇴᄃϓᏐଐჰ֏ኘݡኳ̝࠹ᙯ 幼兒依附分數 母親情緒言談品質 安全分數 曖昧分數 逃避分數 情緒歸屬 .113 .059 -.068 情緒解釋 .048 -.013 -.125 情緒肯定 .213 .023 -.265 情緒澄清 .212 .002 -.243 情緒化解 .641** -.030 -.321 情緒誘導 .242 .119 -.038 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 -.037 -.196 .010 *p<.05 **p<.01 (˟) ρ׊ֶܢᙯܼᄃρ׊ଐჰ֏ኘݡኳ̝࠹ᙯ 在幼兒依附分數與幼兒使用情緒言談品質方面,從表5可以看到,幼兒安全依附 分數與幼兒情緒言談品質各類別中的「情緒解釋」有顯著正相關,即幼兒安全依附分 數越高,則孩子越能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詳細的統計數據參考下表7。 ܑ9 ρ׊ֶܢ̶ᇴᄃρ׊ଐჰ֏ኘݡኳ̝࠹ᙯ 幼兒依附分數 幼兒情緒言談品質 安全分數 曖昧分數 逃避分數 情緒歸屬 -.040 -.116 .057 情緒解釋 .546** -.015 -.268 情緒肯定 - - - 情緒澄清 - - - 情緒化解 .165 .207 -.201 情緒誘導 .136 -.079 -.060 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 -.300 -.151 .237 註:孩子部份的「情緒肯定」與「情緒澄清」平均值為 0 *p<.05 **p<.01

(14)

伍、討論與建議

˘ăࡁտඕڍᄃ੅ኢ!

(˘) ρ׊ֶܢᙯܼᄃᏐ̄ଐჰ֏ኘ̝ᙷҾ 本研究分析安全依附高分組、曖昧依附高分組、逃避依附高分組,各10對親子 情緒言談的討論主題,結果發現安全依附分數越高的幼兒,其母親並不避諱的與孩 子討論「害怕」事件,而且會提供相當多的化解策略,以下列舉一位安全依附較高分 之幼兒與其母親的情緒言談為例,內容是討論孩子「害怕沙」的事件: 1. 母親:「後來我跟爸爸帶你去海邊,你都不肯再走到沙灘上對不對,是嗎?」 2. 幼兒:「嗯。」 3. 母親:「那昨天給你買了沙灘玩具之後,我們明天試試看好嗎?」 4. 幼兒:「好。」 5. 母親:「那爸爸媽媽會保護你啊,不會再被海浪沖到啊。」 由這則語料可以發現,母親開放地與幼兒討論孩子害怕沙的經驗,如在句3母親 提出「沙灘玩具」,乃是使用玩具策略來化解孩子害怕沙;以及在句5媽媽向幼兒確 認父、母親會提供保護,再度協助孩子克服恐懼。 Wang與Fivush(2005)研究分析親子所討論的情緒主題時,發現歐裔美國母親 與孩子討論負面情緒事件時,有46%是關注於孩子個人焦點的害怕、生病、受傷等 事件,而中國母親則是有48%關注於討論教養問題的衝突事件,然而本研究結果與 該研究發現值得討論之處在於,Wang與Fivush在該研究中並沒有納入依附關係這重 要變項,而本研究將幼兒依附關係納入研究變項進行探討時,發現華人母親和西方 母親在進行親子情緒言談時一樣會關注在孩子個人情緒上,並提供情緒化解策略, 但這種情況是發生在安全依附較高分的親子對話中。 另一方面,本研究之親子情緒言談的討論主題是關注於孩子的行為層面,且給 予較多的教誨、訓誡,多發生在逃避依附分數較高的親子對話中,從實際語料中發 現「衝突」與「處罰」這兩類主題的討論,母親都涉入較多的行為管教在談話中,並 較少關注於孩子本身的情緒。另外,本研究所蒐集的語料中,有一則是在討論「幼兒 不想跟阿嬤睡」的事件,該則語料出現在曖昧分數高分組中,以下擷取部份言談: 1. 母親:「媽媽以後小寶貝生出來時候啊,你就去跟阿嬤睡覺好不好?」 2. 幼兒:「我跟爸爸睡。」 3. 母親:「你要跟爸爸睡,去跟阿嬤睡啦,因為爸爸要照顧小弟弟啊,那你去跟 阿嬤睡好不好?」 4. 幼兒:「不要。」 5. 母親:「為什麼不要?」 6. 幼兒:「我要自己一個人睡。」

(15)

Cassidy(1994)提出曖昧型的幼兒,其過去的依附史可能經常受到母親不一致 的對待方式,所以會用較誇張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吸引母親注意,而根據上述語料的 句2便可發現,幼兒似乎刻意與母親持不同意見,因為當母親希望小寶寶出生後,幼 兒可以跟阿嬤一起睡時,幼兒卻表示他想跟父親睡,接著,當句3母親再度提到希望 孩子跟阿嬤睡時,幼兒在句4、句6的回應,都可發現他有想要挑戰母親的意圖,依 然堅持不願與阿嬤睡,而寧可自己一個人睡。該則語料中,孩子的回應方式也許出 乎母親的意料,試圖引發母親更多的注意。因此,透過這則語料可以窺探出親子間 曖 昧 不 明 的 關 係 , 是 一 種 孩 子 既 想 要 趨 近 母 親 , 但 卻 又 沒 有 直 接 表 達 想 與 母 親 接 觸。由此可知,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在進行情緒言談時所選擇的討論類別有著重要 的關聯性。 (˟) ρ׊ֶܢᙯܼᄃᏐ̄Ķଐჰෟຉณķ̝࠹ᙯ 幼兒依附關係與情緒詞彙量的表現方面,本研究結果呈現幼兒逃避依附分數越 高,會產出越多的情緒詞彙量,此研究與Bost等人(2006)、Newcombe與Reese (2004)以及Laible(2004)有不同的研究發現,過去這些相關研究顯示,安全依 附幼兒在親子情緒言談中會引涉較多的情緒詞彙,然而本研究結果卻發現逃避依附 分數越高的孩子會引涉較多的情緒詞彙。以下可分兩部份來解釋可能的原因。 首先,針對本研究中為何安全依附分數並無與幼兒情緒詞彙量有顯著正相關, 可能是因為研究方法上的差異,過去Bost等人(2006)、Newcombe與Reese(2004) 的研究方法,是邀請親子共構過去孩子的生活經驗,而Laible(2004)的研究則是邀 請親子共構過去孩子發生的正、負面行為事件,然而本研究則是請母親與孩子共構 過去發生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情緒經驗,Laible與Panfile(2009)指出較安全依附的孩 子,其母親會使用細膩的方式(sophisticated ways)與孩子討論負面情緒事件,換句 話說,親子間的情緒言談,並非只是引涉情緒詞彙而已,而是更深入的與孩子討論 情緒,以本研究結果來解釋何謂「細膩」的討論情緒,即母親在情緒言談中,是針對 孩子的負面情緒,提供較多的化解策略,而幼兒則是解釋較多情緒發生的原因,所 以親子間的情緒言談是關注於發展更有意義的內涵,而非僅單純提及情緒詞彙,故 此可能是本研究並未顯示安全依附分數與情緒詞彙量有顯著正相關的原因。 再 來 是 為 何 本 研 究 中 , 逃 避 依 附 分 數 與 幼 兒 情 緒 詞 彙 量 產 生 顯 著 正 相 關 的 解 釋,過去Oppenheim、Koren-Karie與Sagi-Schwartz(2007)研究指出,不安全依附 的孩子,其親子在共構情緒言談時,是屬於情感不相符型,其中一類不相符的言談 模式是「單調型」情緒對話(Non-emotionally matched-Flat),即親子在情緒言 談中,大多時候只是單純命名情緒,並沒有更深入的討論關於情緒的意義,以下列 舉一對逃避依附分數較高的親子其對話為例,內容是在討論孩子「被媽媽罵」的負面 情緒經驗: 1. 母親:「我問你唷,媽媽罵你的時候,你會感覺怎麼樣,你心情怎樣?你是開

(16)

心的,還是不開心?」 2. 幼兒:「不開心。」 3. 母親:「然後呢?會害怕嗎?怎樣害怕? 」 4. 幼兒:「會超級害怕,無敵有夠害怕。」 5. 母親:「怎樣害怕法?怎樣害怕法?怎樣害怕法啦?怎樣害怕法?我要罵你的 時候你感覺是什麼?你覺得什麼? 」 6. 幼兒:「不乖。」 由上述語料可以發現,在句3、句5母親都重複提問「怎樣害怕法?」,研究者推 測母親似乎想要幼兒說出害怕後會產生什麼行為反應,然而幼兒其實難以理解母親 言談的意涵,因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母親的問話,而形成如句6的回應,乃是一種無 效的對話溝通,故如此的「單調型」情緒對話可能是逃避依附分數越高的幼兒,會產 出較多的情緒詞彙量之因。 (ˬ) ρ׊ֶܢᙯܼᄃᏐ̄Ķଐჰ֏ኘݡኳķ̝࠹ᙯ 幼兒依附分數與親子「情緒言談品質」之相關,在母親部份,本研究結果呈現幼 兒安全依附分數越高,則母親使用越多「情緒化解」的子句,以下列舉一位安全依附 分數較高分之幼兒與其母親的情緒言談對話為例,內容是在討論孩子「想念母親」的 負面情緒經驗: 1. 母親:「為什麼不喜歡媽媽去韓國工作,為什麼?」 2. 幼兒:「因為會想你。」 3. 母親:「會想我喔,那你想我的時候你可以打電話給我啊。」 4. 幼兒:「我有,可是我有打還是很想你。」 5. 母親:「有打還是很想喔,那妳可以跟爸爸借手機啊,手機裡面是不是有媽媽 的照片。」 6. 幼兒:「對。」 7. 母親:「可以看照片啊,而且我們可以講電話,用看人的對不對。」 由以上語料可以看到,母親提供許多「情緒化解」策略幫助孩子化解想念母親的 情緒,如句3以及句5,母親提出孩子可以打電話給母親或是看母親照片之策略。以 下進一步再摘錄另一則安全依附高分組的語料為例,內容是討論孩子「害怕七爺八爺 以及敲鑼打鼓的聲音」之經驗: 1. 母親:「七爺八爺是畫的啊,他不是本來就長這個樣子,所以他不是真的。」 2. 幼兒:「對。」 3. 母親:「那下次我先拿圖給你看看好不好?」 4. 幼兒:「好啊。」 5. 母親:「你先告訴我你會不會害怕?那你要不要試試看?」 6. 幼兒:「不要。」

(17)

7. 母親:「不要喔,你又躲起來了」。(母親發出笑聲) 8. 幼兒:「躲在你旁邊。」 9. 母親:「躲在媽媽這邊嗎?」 10. 幼兒:「對。」 11. 母親:「媽咪教你一個方法喔,如果你下次聽到那個咚咚鏘啊,怎麼辦你知道 嗎?你可以這樣子(母親示範將手摀住耳朵),你覺得聲音很大聲對不對。」 12. 幼兒:「對。」 13. 母親:「很恐怖對不對,那你就用你的食指,這樣子,把它耳朵遮起來,聲音 就變小聲了,你要不要試試看,你現在聽聽看媽媽聲音有沒有變小聲?你下 次可以用這個方法喔。」 14. 母親:「可是如果我沒有在你身邊那怎麼辦,你不是跟奶奶去散步或跟爺爺出 去對不對?你走在半路上剛好有那個咚咚鏘聲音經過那怎麼辦?」 15. 幼兒:「我用小路走。」 16. 母親:「可是那個聲音有沒有一樣很大?」 17. 幼兒:「走到那個裡面啊。」 18. 母親:「哪裡?喔,你要走到沒聽到的地方喔。」 19. 幼兒:「對。」 20. 母親:「可是如果爺爺要趕著辦其他事情怎麼辦?你還是會聽到啊,因為可能 媽媽沒有在你旁邊,爸爸沒有在你旁邊,如果剛好你沒有我在你身邊呢,那 怎麼辦呢?這個是一個方法,你就這樣子(母親示範將手摀住耳朵),就沒有 聽到聲音了。」 由這則語料可以發現,母親提供的敘說結構是彈性且關注於幼兒的情緒而發展 言談方向,起初在句3母親希望讓幼兒看七爺八爺圖片的方法,來化解孩子害怕的情 緒,但是在句6與句8母親發現幼兒並不接受這個策略,所以母親隨即在句11、句13 中,教導孩子摀住耳朵的方式,來協助克服孩子害怕當七爺八爺出現時,會伴隨的 敲鑼打鼓聲響,由此可見母親的耐心顯現在對話中,並且能夠回應孩子的需求,同 時也窺探出母親保留合適的對話比率讓幼兒共構言談,例如在句14、句16,母親再 次請問孩子如果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該怎麼辦,而在句15、17,也可以發現孩子能 夠很自在的表達自己的建議。 以上兩則語料說明具有情緒言談品質的對話結構,即是母親能營造一個具有心 理安全基石的鷹架支持,並且能夠預留空間讓孩子共構情緒言談(Koren-Karie et al., 200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國外相關研究,皆未將「情緒化解」納入分析 及討論與依附關係的相關,而本結果即提供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反映國內安全依附 程度較高之幼兒,其母親在與孩子共構情緒言談時,會透過語言的鷹架來協助化解 幼兒的情緒。 另一方面,在幼兒部份,本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安全依附分數越高,則孩子越能

(18)

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Laible(2010)在該研究設計同樣是請親子共構孩子的負面情 緒經驗,但是並未發現幼兒安全依附關係與孩子的「情緒解釋」有顯著相關(該研究 孩子平均月齡50.69個月),推測原因,可能是該研究的實施場域是在實驗室,而本 研究親子言談進行的場域是在幼兒最熟悉的家中,目的是要讓幼兒可以在最自然情 境下與母親對話,因此親子情緒言談的場域,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品質言談。 過去研究提到,親子對話會形塑一種師徒模式,即母親會彈性的調整孩子所需的協 助,因此從本研究結果發現,安全依附程度越高的幼兒,其母親型塑的對話鷹架, 能激發孩子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換言之,因為母親的語言支持讓孩子有安全感, 所以幼兒能說出負面情緒發生的原因。

˟ăࡁտޙᛉ!

本研究工具是採用黃惠玲與吳英璋(1992)所編製的量表來取得幼兒依附分數, 然而該量表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此外,檢視量表內容,發現有部份題目與依附因素 的內涵有不一致之處,例如在問卷中的逃避依附因素有一題為「在外面,你陪著你的 小孩時,他會自己玩」,這似乎表示幼兒在壓力情境中,能繼續探索,因此具有該行 為表現的幼兒應屬於較安全依附型的幼兒;又該問卷的安全依附因素中有一題為「在 外面,你的小孩會哭著要你抱」,這好像又蘊含幼兒缺乏安全保壘的支持,而停止對 外探索,故具有該行為表現的幼兒,應屬於較不安全依附型幼兒,因此建議未來欲 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可以使用更合宜的量表來探討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 之相關,或是建議可使用依附Q分類,讓研究人員可以透過家庭觀察,以更廣泛的 線索,來評定幼兒與母親的依附關係(Waters&Deane, 1985)。 另一方面,本研究所分析的情緒言談品質內涵皆是參考國外相關研究之編碼架 構,然而有些編碼的內涵,其實並不適用於我國文化下的親子言談形式,例如在本 研究中母親與孩子皆甚少使用「情緒肯定」、「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而值得深入 探討的是,在本研究中發現母親與幼兒在討論情緒時,經常會在談話提醒孩子「不 要」產生某特定情緒,例如「媽媽就是去幾天而已啊,然後就回來了啊,本來就是都 要工作的啊,不要傷心了,沒有關係」、「所以姑姑是嚇你的好不好?那你不要害怕 好不好?」,「不要」產生某特定情緒的對話形式普遍出現在不同依附程度的親子對 話中,換句話說,安全依附程度較高的幼兒,其母親雖然在情緒言談中會提供很多 的情緒化解策略,但依然會在談話結束前,提醒孩子「不要…有某特定情緒」,這種 在言談中刻意的叮囑,是本研究發現我國母親特有的情緒討論習慣,而這與幼兒依 附關係的相關又為何呢,建議未來欲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可以再深入探討,並修訂 適 合 我 國 文 化 下 , 母 親 與 孩 子 會 使 用 的 言 談 品 質 內 涵 , 也 期 待 會 有 不 同 的 研 究 發 現。

!

(19)

ˬăඕᄬ!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為何,研究貢獻在於 發現國內逃避依附程度越高之幼兒,在情緒言談中會引涉越多的情緒詞彙量,而過 去 國 外 相 關 研 究 則 是 發 現 安 全 依 附 的 幼 兒 在 親 子 情 緒 言 談 中 會 提 供 較 多 的 情 緒 詞 彙,因此本研究發現讓研究者思考,當幼兒在對話中引涉較多的情緒詞彙量,是否 就代表親子間有較安全的依附關係?抑或情緒言談品質才是更具意義的內涵,關於 這部份非常值得未來的相關研究再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幼兒 安全依附程度越高,則母親在情緒言談中會提供較多的「情緒化解」;另外,幼兒安 全依附程度越高,孩子在情緒言談中會提供較多的「情緒解釋」。過去Cassidy(1994) 的研究指出,早在嬰兒時期,孩子便能根據過往的依附史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訊息 表達,例如哭、笑等,而Etzion-Carasso與Oppenheim(2000)提出,隨著孩子逐漸 擁有口語表達能力,依附關係會轉而顯現在親子對話中能否進行開放且具品質的情 緒溝通,而由本研究結果可得知,孩子不同程度的依附關係,確實與親子情緒言談 品質有顯著的相關,此研究發現可以提供給未來相關研究做參考。

參考文獻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章淑婷(1993)。幼兒對情緒世界的認知。幼兒教育年刊,6,261-284。 雷庚玲、黃世錚、許功餘(2002)。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台北信誼基金會。 張顯達(1998)。平均語句長度在中文的應用。聽語會刊,13,36-48。 張嘉真、李美枝(2000)。親子間情感行為的溯源與文化塑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3(2),1-35。 馮 涵 棣 、 陳倩 慧 (2002)。情緒、文化與道德社教化:以羞恥感為例的探討。載 於 胡 台 麗 、 許 木 柱 、 葉 光 輝 ( 主 編 ) , 情 感 、 情 緒 與 文 化 : 台 灣 社 會 的 文 化 心理研究(17-48頁)。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 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惠玲、吳英璋(1992)。一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編制。中華心理學刊,34, 9-27。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院學報,12(1), 45-70。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20)

Bowlby, J. (1969/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Bost, K. K., Shin, N., Mcbride, B. A., Brown , G. L., Vaughn, B. E., Coppola, G., Veríssimo, M., Monteiro, L., & Korth, B. (2006). Maternal secure base scripts, children's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mother – child narrative styl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8(3), 241-260.

Cassidy, J. (1994). Emotion regulation: Influence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2-3),

228-249.

Cervantes, C. A., & Callanan, M. A. (1998). Labels and explanations in mother-child emotion talk: Age and gender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88-98.

Denham, S. A., & Auerbach, S. (1995). Mother-child dialogue about emotions and preschoolers' emotional competence.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1(3), 311-338.

Etzion-Carasso, A., & Oppenheim, D. (2000). Open mother-preschooler communication: Relations with early secure attachment.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2(3), 347-370.

Farrar, M. J., Fasig, L. G., & Welch-Ross, M. K. (1997). Attachment and emotion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67(3), 389-408.

Fivush, R., Berlin, L. J., Sales, J. M., Mennuti-Washburn, J., & Cassidy, J. (2003). Functions of parent-child reminiscing about emotionally negative events.

Memory, 11(2), 179-192. doi: 10.1080/09658210244000351

Koren-Karie, N., Oppenheim, D., Haimovich, Z., & Etzion-Carasso, A. (2003). Dialogues of 7-year-olds with their mothers about emotional events: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In R. N. Emde, D. P. Wolf, & D. Oppenheim (Eds.), Revealing the inner worlds of young children: The MacArthur

story stem battery and parent – child narratives (pp. 338 – 354).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ible, D. (2004). Mother-child discourse in two contexts: Link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6), 979-992.

Laible, D., & Panfile, T. (2009). Mother-child reminiscing in the context of secur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J. Quas, & R. Fivush (Eds.), Emotion in memory

and development: Biological,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21)

Laible, D. (2010). Does it matter i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mothers discuss positive vs. negative events during reminiscing? Links with mother-reported attachment, family emotional climate,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20(2), 394-441.

MacWhinney, B. (2000). The CHILDES project: Tools for analyzing talk (3r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Main, M., Kaplan, N., & Cassidy, J. (1985).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I. Bretherton & E. Waters. (Ed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Vol. 50. (pp. 66-104).

Newcombe, R., & Reese, E. (2004). Evaluations and orientations in mother–child narratives as a function of attach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8(3), 230-245.

Ontai, L. L., & Thompson, R.A. (2002).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nd maternal discourse effects on children's emotion understanding from 3 to 5 years of age. Social Development, 11(4),433-450.

Oppenheim, D., & Waters, H. S. (1995). Narrative processes and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Issues of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60(2-3), 197-215.

Oppenheim, D., Emde, R. N., & Wamboldt, F. S. (1996). Associations between 3-year-olds' narrative co-constructions with mothers and fathers and their story completions about affective themes. Early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5(3), 149-160.

Oppenheim, D., Koren-Karie, N., & Sagi-Schwartz, A. (2007). Emotional dialogues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at 4.5 and 7.5 years: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attachment at 1 year. Child Development,78, 38-52.

Reese, E., & Fivush, R. (1993). Parental style talking about the past. Developmen

Psychology, 29(3), 596-606.

Sroufe, L. A. (1995). Emotio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s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Q., & Fivush, R. (2005).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s of emotionally salient events: Exploring the functions of emotional reminiscing in European-American and Chinese families. Social Development, 14(3), 473-495.

(22)

Waters, E., & Deane, K. E. (1985). Defining and asses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Q-method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23)

附錄一、參與研究同意書(1)

參與研究同意書

親愛的媽媽:

您好,我是OOO大學OOO系碩士生OOO,目前正在進行一項幼兒依附關係

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透過問卷想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在外與您的互動狀況。

若您願意參與本研究,請您在回條上勾選同意,並請您填寫基本資料,以

及「幼兒依附關係問卷」。您所提供的資料,都僅作本研究分析、參考之用,

絕不外流,敬請放心。若不參與本研究,也非常感謝您撥時間閱讀本文。最

後,煩請您填寫完畢後,於___年___月

____日交給孩子的老師。再次誠摯邀請您加入本研究。

敬祝 健康平安

OOO 大學 OOO 系

指導教授 OOO 教授

碩士生 OOO 敬上

聯絡信箱:XXX

………. ….…

□同意 參加本研究 □不同意 參加本研究

母親姓名:

幼兒姓名: 幼兒性別:

幼兒出生年月日: 年 月 日

母親教育程度:□小學 □國中 □高中/職 □專科□大學 □研究所(含以上)

父親教育程度:□小學 □國中 □高中/職 □專科□大學 □研究所(含以上)

母親職業類別: (請參考以下代碼填寫)

父親職業類別: (請參考以下代碼填寫)

聯絡電話:

(24)

代碼 職業類別

0

學生、家庭主婦、失業、志願役軍人或其他無職業者

1

* 農、林、牧工作人員

* 非技術工、體力工

- 工友、看管、售貨小販、清潔人員

- 生產體力非技術工

2

* 服務工作人員

- 餐飲服務生、家事管理員、廚師、理髮、個人照顧(如保母、照護人

員)、保安工作

* 技術工

- 營運採礦技術工、金屬機械技術工、其他技術工(裁縫、修鞋匠)

* 機械設備操作工、組裝工

- 車輛駕駛、移運、農機操作半技術工、工業操作半技術工、組裝半

技術工

3

* 事務工作人員

- 辦公事務性工作(如文書、打印)、會計/出納事務(如售票、收費櫃台)

- 顧客服務性工作(櫃台招待)、旅運服務生

4

* 技術員、助理專業人員、半專業人員

- 助教、研究助理、補習班、訓練班教師

- 法律、行政半專業助理

- 社工、輔導員、宗教半專業人員

- 醫療半專業員(推拿、無照護士)、農業生物技術、運動半專業人員

- 會計、計算半專業人員、商業半專業人

- 工程、航空、航海技術員、教官

5

* 民意代表、行政主管、經理人員、校長、民意代表

* 專業人員

- 大專教師與研究人員/中小學/學前/特教師

- 法律專業人員(如律師)

- 語文、文物管理(如作家、記者、編輯)

- 藝術、娛樂(如聲樂家)

- 宗教專業人員(神父)

- 醫師、藥師、護士、助產士、護理師

- 會計師、商學專業人員

(25)

附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2)

參與研究同意書

親愛的媽媽:

您好,我是OOO大學OOO系碩士生OOO,感謝您先前協助填寫「幼兒依附

關係問卷」,希望能進一步邀請您參與後續研究。

這階段的研究活動,想請您與孩子在家中以您們平時聊天的方式,一起討

論孩子經歷過的生活經驗。研究者會將錄音筆轉交給老師,請您與孩子將聊

天的內容錄下來。若您願意參加本研究,請您在回條上勾選同意,我將進一

步以電話方式與您聯繫。

您所提供的資料,都僅作本研究分析、參考之用,絕不外流,敬請放心。

若不參與本研究活動,也非常感謝您撥時間閱讀本文。最後,煩請您填寫完

畢後,於 年 月

日交給孩子的老師。再次誠摯邀請您加入本研究。

敬祝 健康平安

OOO 大學 OOO 系

指導教授 OOO 教授

碩士生 OOO 敬上

聯絡信箱:XXX

………

□同意 參加本研究 □不同意 參加本研究

母親姓名:

幼兒姓名:

為了避免打擾您忙碌的時間,因此請您勾選並寫下適合研究者與您聯繫的時間。

□中上午 (___點~___點)

□中午 (___點~___點)

□下午 (___點~___點)

(2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s Attachment and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s About Emotions

Yi-Fang Tang1Wen-Feng Lai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s attachment and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s about negative emotions. Participants were 30 pairs of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13 boys and17 girls). The attachment scores of children were assessed by using the “Attachment Scale of One-to-three-year olds”, including secure score, avoidant score, and ambivalent score. The dyads discussed children’s previous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at home. These conversations were audio taped by the mothers. All the tapes were transcribe verbatim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 (CHILDES)( MacWhinney, 2000).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this study developed 7 codes to analyze the conversations: attribution, cause, validation, clarifying, resolution, elicitation, behavioral resul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 (1) for the children, the higher the avoidant scores the more use of emotional words. (2) for the children, the higher the secure scores the more use of “cause”. (3) for the mother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cure score and mothers’ use of “resolution.” Discussions and implication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attachment,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 emotion talk

1 Teacher, New Taipei City Houde Elementary School / Kindergarten.

2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4. To appl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preparing personal budget, and 5. To develop a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personal finance.. Resources for the TEKLA curriculum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

The manufacturing cycle time (CT) of completing the TFT-LCD processes is about 9~13 days which is the summation of about 5-7 days for Array process, 3-5 days for Cell process and 1

【Figure 4-50】 The difference of electrical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mens at 5 minutes deposition time with various dispersing percentage carbon

• I referred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4 textbooks series (children and parents are from 4 schools) to develop research-based activities suitable for parent-child Math C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