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書評】調查報導是新聞「專業」的明證—評介「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書評】調查報導是新聞「專業」的明證—評介「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調查報導是新聞「專業」的明證

—評介「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

項國寧*

書 名: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 作 者:林照真 出版日期:2006 年 出 版 社:天下雜誌 * 作者項國寧為聯合晚報社長兼總管理處編務處處長, e-mail: kn.shuang@udngroup.com。

(2)

台灣缺乏調查報導的傳統與典範。本書以經驗、實例、訪 問及參考資料,建構「調查報導」的應然與實然面,並舉 媒體若干引起爭議的作法與調查報導對照,以凸顯後者的 專業與必要。本書的出版喚起新聞界對調查報導的重視, 對學生及媒體工作者,也具有正面啟示。 在媒體工作多年,在學校亦兼任「新聞專題研究」及「新聞企劃研 究」課程,和學生及新聞從業人員有很多互動,一直希望有好的新聞書 刊,讓有志從事新聞工作者可以閱讀與學習。林照真女士撰寫「記者, 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一書,大聲呼籲新聞界要 重視調查報導,對學生、對在職的媒體工作者,都有正面啟示作用。 台灣一直缺乏一個調查報導的傳統,或者說,一直缺乏一個調查報 導的典範。這樣的傳統或典範,植基於對媒體角色的明確體認。 台灣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七年,都處於威權體制之下,儘管由於 社會對外開放得早,媒體對西方自由民主體制的認識也早,但與美式或 西歐式的民主傳統發展,畢竟有所不同。 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之後,媒體報導社會劇變的現象,猶且不暇, 再加上劇烈的市場競爭,所有媒體都陷在「收視率」或「閱報率」的苦 戰中,衝高數字乃成媒體最高任務。對於媒體應該扮演的角色,我們其 實欠缺廣泛及深入的討論,辛苦而寂寞的「調查報導」,自也未受到更 多的重視。 此處用「更多的重視」,其實是有其意義的。因為若干媒體並未放 棄這塊領域,他們也試圖在殺紅了眼的市場爭霸戰中,保留方寸的清 明。但一來資源配置不夠;二來有此心的記者編輯主管缺乏有系統的實 作經驗;三來外在環境扞格限制甚多,「調查報導」這塊園地便顯先天

(3)

不足、後天失調,始終未見枝葉繁茂的發展。偶爾在新聞獎項中,倒是 看到若干佳作,除此之外,只有靠各個媒體的良心了。 先談資源配置不夠的問題。調查報導有很高的成本負擔和風險,投 入的人力與金錢,短時間內難見效益,因此媒體往往避之不碰。調查記 者「養兵千日」的成本,使經營困難的媒體雪上加霜,栽培不易。不僅 僅如此,調查報導往往跟「錢與權」對抗,稍一不慎,便可能官司纏 身,必須付出龐大的訴訟費用。 但我們也看到有些媒體寧可將資源用在窺人隱私的狗仔隊,而不願 放在經營或訓練調查報導的記者。其實所謂的狗仔隊如用在窺伺隱私, 同樣需要專精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如能將狗仔隊的對象改在公共政策 上面,相對會有可觀的成果。 其次是缺乏有系統的實作經驗。在台灣,記者的專業尊嚴往往不被 重視,究其原因,記者面對每天激烈的競爭環境,為了怕漏新聞,天天 比報,一點閃失都不行,記者即使有心從事調查報導,卻缺乏有系統的 實作經驗與操練環境。新聞如果是一種專業,它的專業基礎來自「實 作」(practice),但台灣的媒體缺乏調查報導的實作經驗,不論經營 者、管理者或記者,對調查報導的理念和方法,都缺乏有系統的認識。 因此需要相關外來實例的引介,也需要先行者(pioneer)開創本土的戰 史。 最後談外在環境扞格限制多。美國的「自由資訊法」一直是調查採 訪的重要武器之一,雖然台灣在 2005 年 12 月已通過「政府資訊公開 法」,但政府對資訊公開迄今尚未走上正軌,許多社會公共資訊的管理 既不公開也不透明,調查報導的客觀環境建立不易,因此想要從事調查 報導益顯困難。記者在採訪新聞時,運用的採訪路徑與工具需要比一般 新聞更縝密,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像走迷宮、瞎子摸象。在人力

(4)

不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難針對問題做紮實的查證。「調查報導」 的理想性,在台灣面臨很大的考驗。但是,因為台灣政府的資訊不如美 日公開,相對也凸顯了「調查報導」在台灣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主客觀環境之下,林照真女士的「記者,你為什麼不反 叛」出版了。這是一本用心之作。作者用經驗、實例、訪問及參考資 料,建構出「調查報導」的應然面與實然面。更難得的是,作者以目前 媒體若干引起爭議的現象或作法,例如,狗仔隊、偷拍、置入性行銷 等,將之與「調查報導」相對照,凸顯後者的專業與必要,可謂用心良 苦。 個人在師大大傳所任教,每次要談「調查報導」這個題目,常常為 缺乏教材而煩惱。最後便請學生去普立茲新聞獎的網站上,閱讀「調查 報導」或「公共服務」獎項下的得獎作品。我特別請學生整理一表,排 列所有「消息來源」,讓他們知道一篇完整的深入報導,記者花了多少 功夫。幾乎每一篇得獎作品,消息來源都在四十、五十個以上,有的幾 乎近百。學生們自己整理出這個表,都會發出驚歎之聲。反觀我們自己 所謂的「調查報導」,往往消息來源十個手指都數得出來,有的甚至只 憑單一消息來源,便洋洋灑灑一大篇,差距不可以道里計。這種紮紮實 實的採訪功力、堅苦卓絕的專業精神,只從消息來源這件事上,便可看 出差異。 林照真女士的書,部份解決了對「調查報導」有興趣的老師、學 生,或媒體工作者的煩惱。這本書提供了清楚的方向,也有很多的例 子,最近發生的一些引起爭議的媒體事端,本書也都有討論。如果真有 什麼欠缺,便是應有下一本書,介紹若干「調查報導」的經典實例,讓 大家知道「調查報導」究竟長什麼樣子,以及對這些實例的討論。 台灣的媒體往往羡慕西方媒體所處的客觀環境,但卻未能用心觀察

(5)

西方媒體的實作功夫。新聞自由的環境是要付出代價才能爭取到的,因 為新聞與權力對立的本質,新聞自由絕無可能自天而降。而在爭取新聞 自由的過程中,調查採訪是媒體向社會證明有能力監督權力的重要配 備,也是向社會展示新聞是一種「專業」的有力明證。爭取新聞自由的 道路上,我們不進則退;媒體要做的,更不能只是「聲音與憤怒」而 已。我們必須建立調查報導的傳統,重拾媒體專業的尊嚴。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行為評估:收集護理病歷、身 體檢查、糞便性、實驗室檢查 (大便標本收集)、診斷性檢查 等資料.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無國界記者組織(國際新聞自由監督團體)在本月 17 日公布一項針對全球記者的 最新調查,其結果顯示,今年全球記者共有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 不過,如果是為調查及懲處嚴重不當行為(並不限於罪案)的目的而使用 的個人資料,則受《 私隱條例》第58條所豁免 ,以致有關資料不受保障資

詳細閲讀內容,檢查作 者的資料來源,已確認 其真確性。如果文章觀 點基於客觀事實,或由 專家提供證據,其可信 度較高;反之,如果證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