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

Copied!
1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育組學位論文. 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 研究生:林伊娣 指導教授:陳曉雰. 2014 年 3 月. 博士.

(2)

(3) 謝. 誌. 開始著手論文寫作後,時常遙想謝誌的內容,因為這一路上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但 到了真正要寫的這一天,卻突然辭窮了,因為有許多感謝是難以透過文字傳達的。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我要感謝耗費最多心力陪我奮鬥的指導教授陳曉雰博士。當 我充滿願景地訴說偉大夢想時,您的微笑支持給了我一劑強心針,讓我覺得寫論文就是 開啟冒險的夢幻旅程;當我過於樂觀地面對考試的規則和期程時,您的提醒猶如當頭棒 喝,讓我能夠重新調整步調,完成撰寫工作。您的諸多提醒,都是我人生中的寶貴課程, 這個收穫甚至超過論文,是可以陪我走一輩子的!真的,由衷地感謝您! 感謝潘宇文教授,從大學時期到研究所期間,在您的課堂上總是讓我獲益良多,走 出教室,您的關心和鼓勵則持續穩定我在教學和研究上的信心;此次論文寫作期間,感 謝您於計劃考、專家效度、口試中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讓研究內容得以更精確地呈現。 感謝林小玉教授在計劃考與專家效度中的指導,讓我能夠修正寫作上的盲點,使研究更 加完善。感謝楊雅惠老師不辭辛勞地審查,給予我專業的建議,讓我從中獲得許多寶貴 的經驗和見解,也使論文內容更加周延。謝謝曾靜雯老師和翁成韻老師在忙碌中仍應允 協助檢核專家效度,有了您們的建議與指導,讓我的研究工具可以修正地更為周詳。 感謝研究所的夥伴們,嘉彥、易瑩、婉婷、怡妏、苡安、啟箴,能夠在我有疑問的 時候為我解惑,或是在我需要鼓勵的時候煲一碗心靈雞湯;謝謝冠妤、貞瑜,你們超越 班級、年段和距離的友誼,總會適時地提供我力量!特別感謝玟蒨,在我閉關期間充當 快遞、民宿主人、助理、情報站等諸多身分,我對你的感謝,真的不是「謝謝」兩個字 能道盡的。還有謝謝系辦公室的佳儀助教、雅婷助教、阿姨和雅萍,當我漫步在系館, 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還好有你們給我溫馨的關懷,讓我回到系上很有回娘家的感覺。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姊姊和弟弟。在我每次的感謝中,總是讓你們敬陪末座, 畢竟這是壓軸的好位置;當你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意味著你們又陪我走過一個人生 重要階段,然後,我們又可以再次啟程,前往下一站了。 無盡的感謝終要有個句點,在心裡的滋味,卻會長久留存。 林伊娣. 謹誌. 2014.2.28.

(4)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內容,研究對象為依據教育部 2008 年公布之《普通高級中學必修課目音樂課程綱要》編輯、且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高中音 樂教科書,包括三民、育達、泰宇、華興、新文京、謳馨等六個版本。本研究採內容分 析法,以研究者自編之「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分 析各版教科書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等教材內容之音樂類型、 教材類別與選材情形。根據結果與討論,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六版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原住民音樂教材內容 各版教科書原住民音樂教材內容在音樂類型方面以原住民歌唱與歌曲為主,教材類 別方面主要為審美與欣賞。選材方面在音樂人物的部分數量較少,以演唱專長為主,曲 目的部分主要為民俗文化意涵,其中以郭英男、〈老人飲酒歌〉重複率最高。 二、六版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漢族傳統音樂教材內容 各版教科書漢族傳統音樂教材在音樂類型方面以地方戲劇音樂、民間器樂、漢族民 歌為主要內容,教材類別方面主要為審美與欣賞;選材方面在音樂人物的部分以演唱為 主,其中以歌仔戲團與歌仔戲演員居多,曲目的部分以抒情寫意的內涵為主,其中以明 華園歌仔戲團、陳達重複率最高。 三、六版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當代音樂教材內容 各版教科書當代音樂教材內容在音樂類型方面以其他類居多,內容包括音樂家、展 演場所之介紹,教材類別方面主要為審美與欣賞;選材方面在音樂人物的部分偏重作曲 專長,曲目方面則以詠物寫景、國家民族內涵居多,其中以許常惠與《臺灣舞曲》重複 率最高。.

(6) 四、六版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流行音樂教材內容 各版教科書流行音樂教材內容在音樂類型方面以閩南語流行歌曲、國語流行歌曲為 主,教材類別方面主要為審美與欣賞。選材方面在音樂人物的部分以演唱為主,曲目多 為抒情寫意之內涵,其中以純純小姐與〈望春風〉重複率最高。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進一步對於教科書編輯團隊、教師教學,以及未來研 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高中音樂.

(7) Content Analysis of Taiwan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nduct a content analysis of Taiwan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Six textbook versions, namely San Min, Yui Da, Tai Yu, Hua Shing, New Wen Ching, and Oceania,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20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were us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the self-developed “Content Analysis Table for Taiwan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Music Textbooks,” consisting of the music types, the material types, and the selected materials, was devised to analyze th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aboriginal music, Han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contemporary music, and popular music.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aboriginal music In all versions of textbooks, ‘aboriginal singing and songs’ was the major music type in teaching materials of aboriginal music, and the material types were high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proportion. The selected materials of aboriginal musicians were few, and most of the selected aboriginal repertoires were expressing ‘folklore and culture.’ In all selected materials of aboriginal music, Guo Yingnan (Difang Tuana) and Elders Drinking Song (sakatsusa’ ku’edway a radiw) were selected most frequently. 2.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Han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n all versions of textbooks, ‘regional dramatic music’, ‘folk instrumental music’ and ‘Han Chinese folk song’ were the major music typ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of Han Chinese.

(8) traditional music, and the material types were high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proportion. The selected materials of Han Chinese musicians were mainly experts in singing, and most of the selected repertoires were expressing ‘emotion and feeling.’ In all selected materials of Han Chinese music, Ming Hwa Yuan and Chen Da were selected most frequently. 3.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contemporary music In all versions of textbooks, ‘other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musicians and performance venues, was the major music type in teaching materials of contemporary music, and the material types were high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proportion. The selected materials of contemporary musicians were mainly experts in composing, and most of the selected repertoire were expressing ‘scenery and objects.’ In all selected materials of contemporary music, Chang-Hui Hsu and Formasa Dance were selected most frequently. 4.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popular music In all versions of textbooks, ‘min-nan pop songs’ and ‘mandarin pop songs’ were the major music typ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of popular music, and the material types were high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proportion. The selected materials of popular musicians were mainly experts in singing, and most of the selected repertoires were expressing ‘emtion and feeling.’ In all selected materials of popular music, Ms. Sun-sun and Spring Breeze (Bang Chhun-Hong) were selected most frequent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made suggestions to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teams, teachers, and following resarch.. Keywords: music textbooks, Taiwan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analysis,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9) 目. 次. 目 次. ................................................................................................................................. i. 表 次. ............................................................................................................................... iii. 圖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臺灣音樂類型 ...................................................................................................... 11. 第二節. 臺灣音樂教材相關政策 ...................................................................................... 29. 第三節. 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相關研究 ..........................................................................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7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7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原住民音樂教材內容分析結果 .......................................................................... 77. 第二節. 漢族傳統音樂教材內容分析結果 ...................................................................... 92. 第三節. 當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結果 ............................................................................ 107. 第四節. 流行音樂教材內容分析結果 ............................................................................ 126. i.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3. 第一節. 結論 .................................................................................................................... 143. 第二節. 建議 .................................................................................................................... 149. 參考文獻 ......................................................................................................... 153. 附. 錄. ........................................................................................................... 157. 附錄一 專家效度審查建議 ............................................................................................ 157 附錄二 各版臺灣音樂教材之音樂人物一覽表 ............................................................ 165 附錄三 各版臺灣音樂教材之曲目一覽表 .................................................................... 175. ii.

(11) 表. 次. 表 2-1-1. 臺灣音樂相關著作之章節分類 ..................................................................... 12. 表 2-2-1. 國中小鄉土教育課程教學目標 ..................................................................... 30. 表 2-2-2. 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教材綱要 ................................................. 31. 表 2-2-3.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教材綱要 ................................................. 32. 表 2-2-4. 國小音樂課程標準之鄉土教材內容 ............................................................. 34. 表 2-2-5. 國中音樂課程標準之鄉土教材內容 ............................................................. 34. 表 2-2-6. 藝術與人文課程鄉土教育相關分段能力指標 ............................................. 35. 表 2-2-7. 高中音樂課程目標 ......................................................................................... 37. 表 2-2-8. 高中音樂課程核心能力 ................................................................................. 37. 表 2-2-9. 高中音樂課程教材類別(主題)沿革 ......................................................... 38. 表 2-2-10 高中音樂課程教材類別(主題)對照表 ..................................................... 38 表 2-2-11 高中音樂課程「審美與欣賞」教材內容 ..................................................... 39 表 2-2-12 高中音樂課程「歌唱與演奏」教材內容 ..................................................... 40 表 2-2-13 高中音樂課程「即興與創作」教材內容 ..................................................... 41 表 2-2-14 高中音樂課程「音樂知識與練習」教材內容 ............................................. 42 表 2-2-15 高中課綱臺灣音樂教材內容 ......................................................................... 43 表 2-3-1. 音樂教科書分析相關研究一覽表 ................................................................. 46. 表 2-3-2. 音樂教科書分析研究之對象與主題統計 ..................................................... 47. 表 2-3-3. 內容分析研究之音樂來源分類 ..................................................................... 55. 表 2-3-4. 內容分析研究之鄉土音樂分類 ..................................................................... 55. 表 2-3-5. 內容分析之歌詞內容意涵分類 ..................................................................... 56. 表 3-2-1. 高中音樂教科書審定合格一覽表 ................................................................. 61. 表 3-2-2. 高中音樂教科書出版資料 ............................................................................. 62. 表 3-2-3. 高中音樂教科書單元名稱 ............................................................................. 62. 表 3-2-4. 高中音樂教科書本土音樂單元 ..................................................................... 64. 表 3-3-3. 臺灣音樂類型類目說明 ................................................................................. 66. 表 3-3-4. 教材類別類目說明 ......................................................................................... 68. 表 3-3-5. 臺灣音樂教材之音樂人物一覽表 ................................................................. 68. 表 3-3-6. 臺灣音樂教材之曲目一覽表 ......................................................................... 69. 表 3-3-7. 選材類目說明 ................................................................................................. 69. 表 3-3-9. 專家學經歷背景資料表 ................................................................................. 70. 表 3-5-1. 臺灣音樂教材類目劃記說明 ......................................................................... 72 iii.

(12) 表 3-5-2. 臺灣音樂教材劃記範例 ................................................................................. 73. 表 3-5-3. 信度檢驗人員名單 ......................................................................................... 74. 表 3-5-4. 華興版內容分析信度統計一覽表 ................................................................. 75. 表 3-5-5. 謳馨版內容分析信度統計一覽表 ................................................................. 75. 表 4-1-1. 三民版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78. 表 4-1-2. 育達版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79. 表 4-1-3. 泰宇版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80. 表 4-1-4. 華興版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81. 表 4-1-5. 新文京版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82. 表 4-1-6. 謳馨版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83. 表 4-1-7. 各版本原住民音樂次數統計表 ..................................................................... 84. 表 4-1-8. 原住民音樂教材類別次數統計表 ................................................................. 85. 表 4-1-9. 原住民音樂人物數量統計表 ......................................................................... 87. 表 4-1-10 原住民音樂人物一覽表 ................................................................................. 87 表 4-1-11 原住民音樂曲目數量統計表 ......................................................................... 89 表 4-1-12 原住民音樂曲目重複情形一覽表 ................................................................. 90 表 4-2-1. 三民版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92. 表 4-2-2. 育達版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94. 表 4-2-3. 泰宇版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95. 表 4-2-4. 華興版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97. 表 4-2-5. 新文京版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98. 表 4-2-6. 謳馨版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99. 表 4-2-7. 各版本漢族傳統音樂次數統計表 ............................................................... 100. 表 4-2-8. 漢族傳統音樂教材類別次數統計表 ........................................................... 102. 表 4-2-9. 漢族傳統音樂人物數量統計表 ................................................................... 104. 表 4-2-10 漢族傳統音樂人物重複情形一覽表 ........................................................... 104 表 4-2-11 漢族傳統音樂曲目數量統計表 ................................................................... 106 表 4-2-12 漢族傳統音樂曲目重複情形一覽表 ........................................................... 106 表 4-3-1. 三民版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07. 表 4-3-2. 育達版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09. 表 4-3-3. 泰宇版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11. 表 4-3-4. 華興版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13. 表 4-3-5. 新文京版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14. 表 4-3-6. 謳馨版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15. iv.

(13) 表 4-3-7. 各版本當代音樂次數統計表 ....................................................................... 117. 表 4-3-8. 當代音樂教材類別次數統計表 ................................................................... 119. 表 4-3-9. 當代音樂人物數量統計表 ........................................................................... 121. 表 4-3-10 當代音樂人物重複情形一覽表 ................................................................... 121 表 4-3-11 當代音樂曲目數量統計表 ........................................................................... 123 表 4-3-12 當代音樂曲目重複情形一覽表 ................................................................... 124 表 4-4-1. 三民版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26. 表 4-4-2. 育達版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28. 表 4-4-3. 泰宇版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30. 表 4-4-4. 華興版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31. 表 4-4-5. 新文京版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32. 表 4-4-6. 謳馨版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33. 表 4-4-7. 各版本流行音樂教材次數統計表 ............................................................... 135. 表 4-4-8. 流行音樂教材類別次數統計表 ................................................................... 137. 表 4-4-9. 流行音樂人物數量統計表 ........................................................................... 138. 表 4-4-10 流行音樂人物重複情形一覽表 ................................................................... 139 表 4-4-11 流行音樂曲目數量統計表 ........................................................................... 141 表 4-4-12 流行音樂曲目重複情形一覽表 ................................................................... 141. v.

(14)

(15)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60.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71. vii.

(16)

(17) 第一章 緒論 臺灣本土文化主要於解嚴(1987)後開始受到重視,至今已逾二十五載。其間,臺 灣本土文化之面貌逐漸轉變,而臺灣音樂之內涵亦隨之變換,並反映於學校教育之中。 有關臺灣音樂之類別,陳郁秀(2008)將之分為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 流行音樂等四類,因此本研究以高中音樂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探究其臺灣音樂教材內 容,透過研究者自編之類目表,分析目前國內六家出版社高中音樂教科書之原住民音 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等臺灣音樂內容。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三節分別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四節針對相關名詞進行解釋,第五節則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之文物、制度等,英國文化研究學者 William 於 1981 考察字源,認為「文化」一詞有「全部生活的方式」及「藝術與學習」 兩種意涵(引自黃俊銘,2010)。藝術於文化中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使人們分享源 自生活的思想與情感,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人類生活重要的一環(教育部,2008a)。 音樂在各類藝術中有獨特之表現方式,其發展與人類文化緊密交織。由其起源來 看,音樂有時是一種溝通方式,有時伴隨著宗教儀式出現;或許是來自勞動時的節奏模 式,也可能是由社交活動而來之歌舞(Bailie,1999) 。由於音樂自人類生活互動中產生, 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在不同區域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地方人文影響下,會以 其獨特之文化風格表現出來,形成各地特有原生型音樂,即該地之本土音樂。此種音樂. 1.

(18) 產生於民間,是一方水土養育出來的文化果實,它不僅是當地百姓自娛自樂的主要方 式,還兼有傳授知識、風俗禮儀、社會交往等功能,是該地域文化之呈現(龔妮麗,2000; Reimer,1989)。 臺灣音樂的形成,主要受到原住民、漢族之生活文化,以及荷蘭、西班牙、明鄭、 清廷、日本、國民政府等統治政權之影響。現存最早之臺灣音樂是由南島語系移民帶入 島內,即現稱之臺灣原住民音樂;漢族移民則於明鄭治臺(1661-1683)後大量移居臺 灣,帶來閩南、廣東的民間音樂,由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末間蓬勃發展,留下豐富的漢 族傳統音樂。在明鄭勢力進入臺灣之前,臺灣的地理位置先後吸引西班牙和荷蘭登臺殖 民,於傳入基督教的同時帶來教會音樂,西式音樂一度出現於臺灣;其後,西式音樂於 清領期間(1683-1895)透過教會學校之西樂教學打下基礎,並在日治期間(1895-1945) 透過學校教育在臺灣生根發展。1930 年代,新的通俗歌曲在社會大眾間廣為流行,至此 開啟臺灣流行音樂之發展(陳郁秀,2008;簡後聰,2000)。 在不同族群與政權文化之滋潤與衝擊下,臺灣音樂發展出豐富多元之樣貌與內涵, 然而,過去為配合統治政策之需求,臺灣音樂未必能以完整全貌呈現,此情形在日治、 解嚴前之學校音樂教育中可見一斑。日治時期,日人在臺逐漸建立起教育體制,並以教 育文化事業作為鞏固政權、控制思想之手段,一方面於音樂課程中傳授西方音樂理論, 另一方面則透過日本歌曲傳遞日本文化,達成「皇民化」之教育目的。國民政府遷臺 (1949)後,學校音樂教育同樣是以西方音樂為主,並配合反攻大陸政策之需要,以強 調民族意識、發揚愛國情操之愛國歌曲、中國樂曲作為主要素材。上述政權之學校音樂 教育皆有強化國族意識之目的,並以西樂理論為主要教學內容,奠定西式音樂在臺發展 之基礎,而臺灣原住民、漢族傳統音樂在教學中則少被提及(林瑛琪,2010;林蘭芳, 2002;康瓊文,2000)。 對於臺灣原住民、漢族傳統音樂之重視,肇始於本土運動之興起。1951 年美國國會 通過《共同安全法案》 (Mutual Security Act) ,提供臺灣政經支援,而美國文化亦隨之進. 2.

(19) 入,影響臺灣藝文發展。1960 年代末期,文學界出現對西方文化入侵之反思,掀起本土 運動風潮,引發知識份子開始廣泛重視包括音樂在內的民間藝術,如許常惠與史惟亮於 1966 年發起民歌採集運動,即為「尋根」、「回歸鄉土」思潮之表現;1970 年代由青年 學子主導之校園民歌運動以「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為口號,亦為對西方文 化之反動。在民國七十六年(1987)戒嚴解除後,社會各層面開始解構變遷,隨著政黨 競爭、社會多元及國際局勢改變,各界對於教育改革之訴求日益強烈,鄉土教育便在這 樣的環境背景下興起(徐麗紗,2008;許嘉文,2005)。 鄉土教育首先出現於國中小階段,起初以地方政府倡導之母語教學政策為主,其後 影響力擴及中央政府。民國八十二年(1993) 、八十三年(1994)教育部修訂發布國小、 國中課程標準,揭示「愛家、愛鄉、愛國」之目標,並於其中增設國小「鄉土教學活動」 及國中「鄉土藝術活動」等科目,將臺灣原住民、漢族傳統音樂定位為鄉土藝術,納入 國民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鄉土教育不再單獨設科,而是融入 各學習領域課程中。由於鄉土教育強調學生對於生活周遭人事物之關懷,因此在藝術與 人文學習領域中,相關內容主要出現於第一、第二學習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吳俊憲, 2008;姚世澤,2003;施韻涵,2003;教育部,2008a) ,而第三、四階段則將範圍擴大 至不同文化之藝術風格。 高中階段方面,亦可看見鄉土教育內涵出現於課程標準中,就音樂科來看,民國八 十四年(1995)修訂之《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即在欣賞教材中提出「介紹鄉土及其他民 族的音樂」作為呼應。為銜接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課程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修訂課 程暫行綱要,鄉土教育之內涵於其中亦有所改變,以音樂科而言,欣賞教材中指出教材 內容應包含「本土民族音樂之聆聽與賞析」,以「本土」取代象徵家鄉情感之「鄉土」, 凸顯出相對於外來文化之特性。在上述課程修訂中,有關臺灣音樂教材之規範主要出現 於欣賞教材中。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修訂之課程綱要中,為強調審美與欣賞之重要 性,將審美與欣賞教材由原先之排序第四改列於第一,以本土音樂、世界音樂、西洋音. 3.

(20) 樂等音樂風格作為欣賞教材之類別,並明確標示本土音樂之內容包括臺灣原住民音樂、 臺灣傳統音樂、臺灣當代音樂、臺灣當代作曲家及作品之認識與賞析,提供臺灣音樂教 材具體指引(教育部,1996;教育部,2004;教育部,2008b)。綜觀中小學課程沿革, 學校教育對臺灣音樂之推行由原住民、漢族傳統音樂等鄉土面向逐漸擴大,範圍涵蓋當 代音樂,補足日治、解嚴前臺灣音樂之空缺,以較完整之面貌呈現於學校音樂課程。 根據研究者之教學經驗,學生面對臺灣音樂時,常將之視為傳統、不符合時代的, 因而學習意願較低。然而,臺灣音樂是臺灣本土之文化遺產,除了反映各時期族群生活, 更與歷史發展、社會變遷緊密交織,可說是這片土地之重要瑰寶,除了須加以珍視、保 存,更應藉由學校課程予以傳承,拉近學生與臺灣音樂之距離,使學生領略臺灣音樂之 內涵與美感。 課程為實現教育目的之方案,教科書則是傳遞課程的媒介,廣義而言,包括課本、 學生習作、教學指引,及隨同各科課本使用之各種媒體教材;狹義來說,則是指依據政 府公布之課程標準或綱要所編輯之學生課本。作為教育的工具,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擔 負重要的角色,既是教師教學之重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 在課程綱要之指引下,教科書承載精選知識,形塑社會價值,是文化、教學、出版和社 會的交會點,因此,深入分析教科書,將有助檢視其知識選用、教材設計等相關內容(周 珮儀,2006;鄭世仁,1992;藍順德,2006)。 國內音樂教科書分析之學位論文,研究對象方面以國中小階段為主,共計 30 篇, 有關高中階段僅 1 篇,後者之研究對象為 2004 年課程綱要修訂前之高中音樂教科書(李 慧美,2004)。上述研究中,與臺灣音樂教材相關之研究共 4 篇(朱維珍,2007;李慧 美,2004;林錦慧,2009;林蘭芳,2002),另外,則有 4 篇研究之分析內容涉及臺灣 音樂教材(李依玲,2006;李宛蓁,2008;汪怡琳,2007;康瓊文,1999),透過此 8 篇研究,可知臺灣音樂教材於解嚴後份量漸增,且教材漸趨生活化,然而教科書仍存在 偏重西洋古典音樂,或選材之音樂類型、教材類別分布不均之情形。. 4.

(21) 高中音樂課程自 2004 年發布修訂發布暫行綱要,迄今已近 10 年,其間於 2008 年 修訂一次,然觀看國內音樂教科書分析之研究,尚未出現以高中音樂課程暫行綱要或正 式綱要為依據之研究,因此,本研究欲探知現行高中音樂教科書,包括三民、育達、泰 宇、華興、新文京、謳馨(依筆劃排列)等六個版本之臺灣音樂教材內容。由於臺灣音 樂包括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等四類,且各類中又涵蓋不同 樂種,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教材之音樂類型;另外,依據高中音樂課綱提示,音樂教材包 括審美與欣賞、歌唱與演奏、即興與創作、音樂知識與練習等四類,因此本研究欲針對 臺灣音樂教材之教材類別進行探究;除了分析音樂類型與教材類別外,由於音樂人物與 曲目是反映歷史脈絡及構成音樂發展之重要部分,因此本研究將列表彙整各版本之音樂 人物、曲目選材,並進行類目之劃記分析。研究者期能透過本研究建構現行高中階段臺 灣音樂教材之資料,以供教科書編輯團隊、教師教學與後續研究參考,作為落實臺灣音 樂教育之依據。. 5.

(2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 分析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原住民音樂教材內容。. 二、. 分析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漢族傳統音樂教材內容。. 三、. 分析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當代音樂教材內容。. 四、. 分析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流行音樂教材內容。. 第三節 一、. 研究問題. 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原住民音樂教材內容為何?. (一) 各版教科書原住民音樂教材之音樂類型分布情形為何? (二) 各版教科書原住民音樂教材之教材類別分布情形為何? (三) 各版教科書原住民音樂教材之選材情形為何? 二、. 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漢族傳統音樂內容為何?. (一) 各版教科書漢族傳統音樂教材之音樂類型分布情形為何? (二) 各版教科書漢族傳統音樂教材之教材類別分布情形為何? (三) 各版教科書漢族傳統音樂教材之選材情形為何? 三、. 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當代音樂內容為何?. (一) 各版教科書當代音樂教材之音樂類型分布情形為何? (二) 各版教科書當代音樂教材之教材類別分布情形為何? (三) 各版教科書當代音樂教材之選材情形為何? 四、. 六版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流行音樂內容為何?. (一) 各版教科書流行音樂教材之音樂類型分布情形為何? (二) 各版教科書流行音樂教材之教材類別分布情形為何? (三) 各版教科書流行音樂教材之選材情形為何?. 6.

(23) 第四節 一、. 名詞釋義. 臺灣音樂 臺灣音樂指受臺灣歷史文化與地方人文影響所形成之原生型音樂。在許常惠撰寫之. 《臺灣音樂史初稿》(1991)中,將臺灣音樂分為原住民族音樂、漢族民間音樂、西式 新音樂三個類別;陳郁秀策劃編輯之《臺灣音樂百科辭書》(2008),則將之分為原住 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等四個類別。 上述兩者分類之原住民音樂指由南島語系移民帶入島內,大致維持其原貌發展之音 樂;漢族民間音樂、漢族傳統音樂兩者皆指二次大戰結束前(1945 年)由漢族移民帶來 或在本地發展,並普遍流行於漢族間之樂種;當代音樂指受西方音樂影響,並以其技法、 樂曲形式從事創作之學術音樂,流行音樂為 1930 年代起,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流行之音 樂;西式新音樂則同時包含當代音樂與流行音樂之內容(呂鈺秀,2003;許常惠,1991; 陳郁秀,2008)。 本研究考量當代音樂與流行音樂之淵源與性質差異,故參考陳郁秀(2008)之分類 方式,將臺灣音樂分為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等四類。. 7.

(24) 二、. 教材 在學校課程中,教科書乃依照政府制定之課程綱要編寫,且為教師教學之主要材. 料,因此,教科書內容可說是連結課程與教學之重要教材(藍順德,2006)。 本研究所稱之教材,即為教科書呈現之內容,而臺灣音樂教材,則指凡出現於高中 音樂教科書之臺灣相關歷史、人物、曲目、音樂活動等內容,針對各類臺灣音樂教材之 音樂類型、教材類別、選材等面向進行探討。 音樂類型方面,包括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等四類, 其中,原住民、漢族傳統音樂兩類指二次大戰結束前傳入臺灣,或產生於臺灣本土之 樂種;當代音樂指受西式音樂影響而發展之音樂,包括二次大戰前之奠基時期,及二 次大戰後之不同風格時期;流行音樂則指受西式音樂影響,結構簡單,且能帶動相關 流行產業發展之原創音樂,包括不同語言之歌曲與影視戲劇配樂。教材類別方面,有 審美與欣賞、歌唱與演奏、即興與創作、音樂知識與練習等四類。選材方面,包括音 樂人物及曲目,其中,音樂人物指附圖片或人物介紹之臺灣相關音樂創作、演奏人員, 曲目則指附譜例或樂曲解說之臺灣相關曲目。. 8.

(2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首先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兩方面界定範圍,並進 一步探討其限制與因應方式。.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以研究的對象與內容為主,以下分就此兩方面進行說明。.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依據教育部 2008 年修訂之課程綱要編輯,且經教育部審查合. 格之高中音樂教科書,針對三民、育達、泰宇、華興、新文京、謳馨等六個版本進行探 討,冊次方面則限定各版本皆有之冊次。目前通過審查之音樂教科書包括各版本之《音 樂(一)》 、 《音樂(二) 》 ,以及泰宇、華興出版之《音樂(一)乙版》 。由於《音樂(一) 乙版》僅有兩個版本,考量分析之版本完整性,本研究僅以《音樂(一)》 、 《音樂(二)》 為對象,《音樂(一)乙版》則不列入分析範圍。 依據《高中教科用書審定辦法》(教育部,2012)所示,審定對象包括學生課本及 其習作,而隨課本附上之參考資料如教師手冊、補充教材等則未列其中,因此,本研究 僅分析各版本審查合格之課本,未包含教師手冊、自編教材及其他補充資料。. 二、. 研究內容 對照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以「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類目表」. 分析教科書正文中臺灣音樂教材之音樂類型、教材類別、選材等內容,而教科書附錄, 則未列入本研究之分析範圍。. 9.

(26) 貳、 研究限制 基於上述研究範圍,本研究有下列之限制:. 一、. 就研究對象而言 在教學實施上,教師除了以課本為主要媒介,亦會參考教師手冊之指引,或搭配補. 充資料與自編教材進行授課,因此,有關臺灣音樂教材於各類教材之內容分布情形,不 適合以本研究之結果進行推論。. 二、. 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主要藉由「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內容分析類目表」進行分析,然透. 過探討文獻資料,可知臺灣音樂之內容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擴展,而臺灣音樂教材之範圍 與類別亦隨之改變,故本類目表之項目未能視為絕對標準。對於此限制,本研究盡可能 詳細說明研究工具之形成,以便未來臺灣音樂內涵改變後,仍於各項類目之內容有跡可 循。. 10.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之內容,故須針對臺灣音樂之內容與類型 加以界定,並論述臺灣音樂教材相關政策與研究,以瞭解臺灣音樂教材之發展背景與使 用情形,作為建構研究工具之參考,以及研究結果與討論之理論依據。因此,本章文獻 分成三節討論相關學理:第一節為臺灣音樂類型,說明臺灣音樂之分類與內容;第二節 為臺灣音樂教材相關政策,分別探討鄉土教育之推行與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沿革;第三節 為教科書臺灣音樂教材相關研究,針對國內目前之內容分析研究進行探討,以瞭解其研 究成果,作為本研究之基礎。以下分述各節內容。. 第一節. 臺灣音樂類型. 臺灣的歷史可追溯至尚無文字記錄之史前時期,其後歷經荷西時期(1624-1661)、 明鄭與清領時期(1661-1895) 、日據時期(1895-1945) 、二次大戰後(1945-1987)、 解嚴以後(1987- )等時期,而臺灣音樂在統治政策的更替,以及原住民、漢族等不 同族群的異質文化交匯下,產生豐富多元之樣貌與內涵(陳郁秀,2008;簡後聰,2000) 。 有關不同時期臺灣音樂之描述,最早出現於 1958 年吳瀛濤纂修的《臺灣省通志稿》 〈學藝志〉 〈藝術篇〉之〈音樂〉部分,其後於 1997 年出版《重修臺灣省通志》 , 〈音樂〉 部分由戴書訓編修;在上述文獻中,同時呈現臺灣傳統音樂與西式音樂發展之內容,然 有關原住民音樂的篇幅較少,且未收錄樂譜,對於臺灣音樂僅描述音樂的外觀現象,未 能說明音樂本身的內在形式。1991 年許常惠撰寫之《臺灣音樂史初稿》,可說是第一本 綜觀臺灣音樂全貌的專書;全書以文獻及田野工作之方式探討各樂種之歷史風貌,並輔 以不同學者蒐集之譜例與相關照片,除此之外,此書確立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 西式音樂等三類於臺灣音樂中三足鼎立之形式,成為日後研究臺灣音樂者沿用之方式, 使此書具有劃時代之意義(呂鈺秀,2003)。在顏綠芬與徐玫玲(2006)之《臺灣的音 樂》,以及林瑛琪(2010)之《臺灣的音樂與音樂家》中,架構上與許常惠(1991)之. 11.

(28) 分類方式相同,而細項分類上三者雖不盡相同,然內容皆可相互對應,唯許常惠(1991) 論述之漢族傳統音樂內容較為多元(詳見表 2-1-1) 。於陳郁秀策劃編輯之《臺灣音樂百 科辭書》 (2008) ,則考量流行音樂與學術音樂之淵源與性質差異,將臺灣音樂分為「原 住民篇」、「漢族傳統篇」、「當代篇」及「流行篇」等四類。. 表 2-1-1. 臺灣音樂相關著作之章節分類. 許常惠(1991) 1. 平埔族的音樂. 原 住 民 音 樂. 顏綠芬、徐玫玲(2006). 林瑛琪(2010). ‧原音的呼喚─Na Ru Wan 的音樂 ‧原住民音樂(泰雅族、賽夏. 2. 高山族的音樂. (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卑. 族、邵族、鄒族、布農族、. 3. 高山族各族歌唱的特色. 南族、排灣族與魯凱族、賽夏. 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 族、鄒族、達悟族、新趨勢). 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原住 民音樂人). 1. 福佬系民歌 2. 客家系民歌. 漢 族 傳 統 音 樂. 3. 說唱音樂 4. 傳統戲劇音樂 5. 地方戲劇音樂. ‧思想起與山歌的迴響(福佬系民 ‧臺灣的北管與南管音樂: 歌、客家系民歌). ‧福佬與客家民謠. ‧典雅婉約的南管和包羅萬象的北 ‧客家八音 管. ‧歌仔戲音樂與說唱音樂. ‧充滿生命力的歌仔戲. ‧儀式宗教音樂(祭孔音樂、. 6. 民間器樂. 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基督. 7. 舞蹈音樂. 教音樂). 8. 祭祀音樂 前期(1945 年以前) 1. 日據時代新音樂的教育 2. 教會對新音樂的提倡 3. 留日音樂家之回國 4. 新通俗歌曲的流行. 西 式 音 樂. 5. 早期新音樂的風格探討 後期(1945 年以後) 1. 音樂教育的重整. ‧西式音樂教育─不同政體下的五 ‧國樂在臺灣 線譜. ‧戰前西方音樂在臺灣. ‧社會脈動的音樂之旅─社會運動 ‧戰後西方音樂在臺灣 歌曲和流行歌曲. ‧國語流行音樂. ‧臺灣古典音樂的奠基─前輩作曲 ‧閩南語流行歌曲 家 ‧東西文化交融的現代音樂 ‧臺灣新音樂文化. 2. 音樂團體與音樂活動 3. 現代音樂的運動 4. 民族音樂的維護與研究 5. 新音樂家與新作品. 資料來源:許常惠(1991)。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 顏綠芬、徐玫玲(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林瑛琪(2010)。臺灣的音樂與音樂家。臺北:臺灣書房。. 12.

(29) 壹、 臺灣原住民音樂 臺灣原住民屬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早在漢族移居臺灣之前即已分布臺灣各地, 包括居住平原的平埔族及居住山地的高山族,數千年來隔居於臺灣,較少受外族文化影 響,而保存相當古層次的文化風貌。 荷西時期之文獻為現存最早之臺灣音樂史料,然其記錄內容為傳教士教唱聖歌之情 形,而非針對原住民音樂。有關原住民音樂之資料,最早為清領時期記錄平埔族歌謠之 漢譯歌詞、樂器之構造與用法。日治時期開始有專家學者投入高山族音樂之田野採集與 研究工作,留下曲譜、唱片等具體音樂資料,有關平埔族音樂資料較之前減少。1966 年史惟亮與許常惠發起「民歌採集運動」 ,進行高山族音樂與漢族民俗音樂之錄音採集, 而同時期學者之平埔族音樂研究則顯示其音樂逐漸漢化,現僅存於宗教祭典中(許常 惠,1991)。 目前所謂原住民音樂多以高山族音樂為主,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公布,政府所 認定之臺灣原住民共 14 族,分別為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 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行 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2)。由於原住民音樂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文字記錄,較難以斷代 的方式剖析原住民音樂的發展演變,故現今學者對於原住民音樂多由原住民之歌唱(歌 曲)、樂器、歌舞、祭祀音樂等面向進行論述,並分析各族音樂特色(林瑛琪,2010; 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顏綠芬、徐玫玲,2006)。由於原住民音樂是以歌唱為 主體,器樂演奏為副體,而歌舞、祭祀音樂多伴隨歌唱,故以下分別就原住民歌唱與歌 曲、原住民樂器與器樂曲兩類進行探討。. 13.

(30) 一、. 原住民歌唱與歌曲 原住民原屬無文字之民族,其歌謠是以傳唱方式繼承,代替文字記錄功能,傳遞語. 言、風俗習慣等,故原住民歌曲可謂原住民音樂主體,其歌唱內容與日常生活的所有層 面息息相關,可概略分為祭典歌、傳說類、工作類、生活感情類(許常惠,1991;蘇詩 婷,2011)。日本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Kurosawa Takatomo, 1895-1987)則將之分為 祭典歌、咒詛歌、勞動歌、相思歌、飲酒歌、慶典歌、敘事歌等七類,並於其下各分三 項,共二十一項(陳郁秀,2008)。 由於原住民各族群多為小型社會組織,生活中的勞動與活動常為多人共同參與,因 此在歌唱方面發展出多樣的歌唱形態,可分為單音唱法、複音唱法、和聲唱法、異音唱 法等。1952 年黑澤隆朝將布農族 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稱〈八部合唱〉), 寄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之國際民俗音樂協會(I.F.M.C.) ,打破當時歐 洲普遍認為音樂是由單音發展成複音的說法,並引起國際音樂學者對原住民音樂之興趣 與重視,pasibutbut 也因此被視為臺灣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陳郁秀,2008; 蘇詩婷,2011)。. 二、. 原住民樂器與器樂曲 原住民樂器運用自然材質製作而成,大部分是獨奏樂器,多為小件易於攜帶且音量. 較弱,因此在原住民音樂中未扮演重要角色,且在稱呼上缺乏一個統稱「樂器」概念之 詞彙,多以單件樂器的名稱稱呼之。同樣的樂器在各族群間有各自的稱呼,而即使在同 一族群中,也可能因為地域、形制的差別,稱法也而有些微差異。儘管沒有歌唱形式來 得豐富,但較少受外來樂器影響,故仍能保留原來之樣貌(陳郁秀,2008)。 根據 Hornbostel–Sachs 之分類法(1914) ,樂器可依共鳴方式分為體鳴(Idiophone) 、 膜鳴(Membranophoen) 、弦鳴(Chordophone) 、氣鳴(Aerophone)及電鳴(Electranophone,. 14.

(31) 1940 年加入) (引自莊春榮,2000) 。以上述類別視之,原住民樂器僅有體鳴、弦鳴、氣 鳴等三類,以體鳴樂器最為豐富,包括杵、鈴、鼓、竹筒琴,弦鳴樂器則以五弦琴為代 表,較特殊的則為體鳴與氣鳴併用之口簧琴、弓琴(莊春榮,2000)。 原住民各族對於樂器之使用不盡相同,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口簧琴與杵。口簧琴於 各類樂器中最廣為各族使用,其應用層面相當廣泛,包括戀愛求偶、獵首信號、語言溝 通、舞蹈伴奏等,皆為其用途,而其三簧以上之多簧形制為目前世界上少見,可謂臺灣 原住民獨有。除了口簧琴之外,原住民幾乎每個族群都使用杵為舂米工具,因此有些族 群會在歌唱活動中舂米,也有族群以杵作為音樂與舞蹈的伴奏,而邵族杵樂自日治時期 即為南投日月潭之特色文化(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 由上述可知,原住民音樂是從大自然學來的聲音,既是與神靈溝通的語言,也是日 常生活之體現,故原住民音樂可說是保存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瑰寶。目前,傳統原 住民音樂的保存日益受重視,除此之外,原住民音樂在不同政權統治期間與異質文化交 會,並於現今資訊快速流通下接觸多元的音樂風格,使原住民音樂在傳統的樣貌外有不 同的發展。. 貳、 臺灣漢族傳統音樂 相較於原住民,漢人出現於臺灣的時間較晚。根據《臺灣通史》之記載,漢人之遷 臺始於宋末,於十七世紀明鄭與清廷治臺後數量大增。最初來臺之移民以漳泉地區之福 佬先民為主,以嘉南平原一帶為開墾根據地,清領時期後惠州、潮州一帶之客家移民亦 逐漸增加。由於跨海來臺屬短距離遷移,使祖居地之風俗文化得以較完整保存,而宗族 或地緣關係所形成之聚落,更減少入鄉隨俗的問題,使傳統文化能以最大限度傳承下來 (簡後聰,2000)。. 15.

(32) 大量的漢族移民帶來蓬勃多元的音樂活動,於滿清時代之方志、紀遊、見聞錄中可 看見有關漢族祭典音樂、漢族戲劇演出之文獻。日治時代開始將漢族傳統音樂分門別 類,並留下少數樂譜及唱片記錄,但研究對象仍以歌詞為主。1966 年的「民歌採集運動」 大量採錄平地與山地的民歌,研究從歌詞的分析擴充至旋律的分析,為漢族民歌、戲曲 等留下較詳細而具代表性之資料(許常惠,1991;顏綠芬、徐玫玲,2006)。. 有關臺灣漢族傳統音樂的名稱,又有學者以「漢族民間音樂」、「臺灣化漢族音樂」 稱呼之,藉由這些名稱,可以歸納其性質:「傳統」相對於「當代」,以第二次世界大 戰結束(1945)為分界點;「民間」主要反映其流行場域;「臺灣化」則指出其為漢族 移民帶入臺灣之音樂(呂鈺秀,2003)。. 在分類上,臺灣漢族音樂可歸納為八大淵流,分別為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說 唱音樂、傳統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民間器樂、舞蹈音樂、祭祀音樂(許常惠,1991; 陳郁秀,2008)。由於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兩者雖在語言、發展地區不盡相同,但 其本質相同,故以下將之則整合為漢族民歌一併討論,另外,由於舞蹈音樂指傳統戲劇 及地方戲劇中身段步法與隊型變化所搭配之音樂,其音樂特色與戲劇音樂相同,故僅於 傳統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中介紹。以下說明漢族民歌、說唱音樂、民間器樂、傳統 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祭祀音樂等六類之內容。. 一、. 漢族民歌. 民歌是一個地區生活經驗之產物,充分反映出臺灣常民階層的勞動生活、歲時民俗 及農暇的娛樂生活。在創作上,由於民歌屬口耳相傳的藝術,且於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修 改,故作者多不可考,亦可視為集體創作(陳郁秀,2008;顏綠芬、徐玫玲,2006)。. 16.

(33) 臺灣漢族民歌包括福佬系民歌及客家系民歌,此兩類民歌除了語言上的差異外,大 陸原居地不同以及渡海到臺的環境差異,使之發展出各自的地方特色。福佬系民歌依分 布地區分為彰南、恆春、蘭陽及臺北,其中,以彰南地區民歌數量最多,往往為說唱、 戲劇、歌舞小戲使用;恆春地區、蘭陽地區有其獨特韻味,而臺北地區受外來文化影響 深,較難維持原有之民族音樂特色。除了區域上的分類,福佬系民歌亦可依歌詞字數分 為七字一句之「七字仔」,及長短句之「雜念仔」(許常惠,1991;顏綠芬、徐玫玲, 2006)。. 客家系民歌方面,由於早期臺灣客家人多居住於山坡地,配合其生活勞動,形成山 歌文化。目前所熟知的客家山歌以臺灣北部地區流傳之歌曲為主,因數量眾多而有「九 腔十八調」之稱,以〈老山歌〉、〈山歌子〉及〈平板〉等曲調為主。南部地區之客家 民歌則較強調美濃地方特色,如〈美濃山歌〉即為其特色曲調。目前福佬民歌較具代表 性的藝人為陳達和陳冠華,客家系有楊兆禎、賴碧霞、鄭榮興致力於音樂的保存和推廣 (林瑛琪,2010;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 二、. 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即以說或唱混合方式敘述故事之民間曲藝,早期臺灣流傳之說唱音樂以閩 南系統為主,現存者為有說有唱之「唸歌仔」,以及只說不唱的「答嘴鼓」(林瑛琪, 2010)。. 唸歌仔依曲調可分為歌仔類、南管類、民謠類、乞食調類,其中,「歌仔」一詞即 歌謠小曲,故歌仔類指閩南歌仔流傳至臺灣後形成之曲調,唱詞體制分為「七字仔」和 「雜念仔」,之後為歌仔戲吸收運用。南管類、民謠類分別以南管與臺灣漢族民謠曲歌 為基本曲調,乞食調類起源於道士傳教,傳至臺灣後多屬乞丐賣藝演唱,現已較少見。. 17.

(34) 除此之外,過去臺灣說唱藝人走江湖賣唱、推銷藥品時所唱的曲調稱為〈江湖調〉或〈賣 藥子調〉,亦為臺灣說唱音樂之重要曲調(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 唸歌仔的唱詞多編印於歌仔簿中,收錄短篇歌謠與長篇故事歌,題材囊括歷史故 事、民間傳說、社會時事、勸世教化與滑稽逗趣等內容,其中勸說教化的題材又被稱作 「勸世歌」。由於歌仔簿未標明使用歌調、說白時機,因此演出方式由唸歌藝人自行決 定,並以月琴、大廣絃、三絃等樂器搭配演唱。目前較為人熟知的說唱音樂藝人為楊秀 卿與楊再興夫婦(陳郁秀,2008;林瑛琪,2010)。. 三、. 民間器樂. 臺灣漢族的民間器樂依照編制可分為鑼鼓樂、鼓吹樂、絲竹樂及大合奏樂四類,其 中,鑼鼓樂為敲擊樂器的組合,多伴隨祭祀、戲劇、陣頭活動,較少作純表演,而鼓吹 樂則以鑼鼓樂為基礎,再加入嗩吶或笛管之組合;絲竹樂為絲弦與竹管樂器之組合,有 時加入輕打樂器點綴;大合奏樂則為鼓吹樂、絲竹樂各類樂器混合之編制(許常惠, 1991)。. 以地區特色而言,臺灣最具代表性之民間器樂為北管與南管音樂。「北管」與「南 管」是臺灣音樂發展過程產生之特有名詞,其中,北管為所有來自福建以北音樂之總稱, 相對於源自福建泉州之南管。北管音樂多半用於迎神賽會、婚喪喜慶場合,故予人熱鬧 喧騰之印象,實際上北管之樂隊編制除了喧騰的鼓吹樂,亦有雅緻的絲竹樂,不同之編 制各有其樂曲種類,分別為鼓吹樂之「牌子」、絲竹樂之「絃譜」,及以絲竹樂伴奏清 唱之「細曲」(顏綠芬、徐玫玲,2006;林瑛琪,2010)。. 南管音樂風格較為恬靜閑雅,屬藝術娛樂性質。樂器編制方面有三種形式,以琵琶、 三絃、洞簫、二絃等旋律性樂器,加上拍板組成之「上四管」為主,另有以響盞、叫鑼、. 18.

(35) 四塊、雙音等節奏性樂器組成之「下四管」;「上四管」、「下四管」加上噯仔之組合, 則稱作「十音會奏」。樂器形態方面同樣分為三類,包括十音會奏之器樂曲「指」,上 四管演奏之歌樂「曲」,以及上四管器樂曲「譜」。. 上述北管與南管音樂主要流傳於福佬系社會,於器樂演奏外,亦發展出戲曲音樂, 並為不同戲劇吸收運用。另外,客家聚落則將器樂合奏統稱為「八音」,即一般所稱之 「客家八音」,以鼓吹樂之「吹場」為基本形式,加入絲竹樂器合奏則稱為「絃索」(林 瑛琪,2010)。. 四、. 傳統戲劇音樂. 傳統戲劇指由大陸傳來、大致依原樣保存之戲劇,包含北管戲、南管戲等大戲,以 及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偶戲(許常惠,1991)。. 北管戲曲從劇目性質上可分為扮仙戲與正戲兩大類。扮仙戲為北管戲曲的開場表 演,主要使用崑腔演唱,內容多為天上神仙聚會或下凡祝福凡間民眾,用以酬謝神明。 正戲包含古路與新路兩類,古路相對於新路戲曲,又有福路或舊路之稱,以「平板」為 主要唱腔,後場樂隊以殼仔絃為主奏樂器;新路又稱西路,唱腔主要為「西皮」、「二 黃」,演唱時主要以弔鬼仔伴奏。南管戲方面主要有七子戲、交加戲,兩者皆源自泉州, 由梨園戲發展而來,以南管音樂唱奏演出之劇種,然兩者使用之後場樂器不同,且交加 戲之演出較七子戲活潑,唱腔亦較不講究(林瑛琪,2010;陳郁秀,2008)。. 偶戲方面,大致分為影戲與木偶戲。影戲即皮影戲,臺灣皮影戲源自潮州,因此在 音樂的使用上以潮州系統之音樂為主,簡稱潮調。木偶戲在臺灣主要有懸絲傀儡和布袋 戲兩種,其中,傀儡戲使用之曲調包含北管音樂與南管,布袋戲使用之唱腔則以北管音 樂、外江音樂為主(許常惠,1991)。. 19.

(36) 五、. 地方戲劇音樂. 地方戲劇指產生於臺灣,或由大陸傳來,並在臺灣演變發展之戲劇,包括歌仔戲和 歌舞小戲(許常惠,1991)。. 歌仔戲是一種發展於臺灣本土之劇種,約在 19 世紀末形成於宜蘭地區。歌仔戲初 創時期以簡單道具,搭配耳熟能詳的曲調演出民間故事,使用閩南語,以本嗓演唱等演 出方式,使其展現親切、生活化之特色。1920 年間歌仔戲受來臺之中國職業戲班影響, 在劇本結構、舞台表演及後場音樂等面向承襲傳統大戲的規模,開始於戲臺、劇場演出, 並隨著傳播媒體之進步,先後於廣播電臺、電視節目中播演歌仔戲(陳郁秀,2008;顏 綠芬、徐玫玲,2006)。. 歌仔戲演出所使用之曲調以〈七字調〉為主,其他如〈都馬調〉、〈哭調〉等亦為 歌仔戲之重要曲調。後場音樂之樂隊編制主要分為文場與武場,文場樂器為旋律樂器, 專司合音、間奏、伴奏等職,武場樂器以擊樂為主,是氣氛描繪的重要推手。除了上述 之曲調及樂隊編制外,歌仔戲於發展過程中陸續融入其他劇種之音樂,或是將流行音樂 曲調吸收運用,並加入西洋樂器演奏後場音樂,而有兼容並蓄之特色(林瑛琪,2010; 陳郁秀,2008)。. 地方戲劇除了本土的歌仔戲,另有歌舞小戲,又稱陣頭戲;陣頭由臺灣民間遊藝團 體演出,一般分為「武陣」和「文陣」,前者如獅陣、龍陣、宋江陣、八家將,後者包 括福佬的車鼓、牛犁及客家的採茶;這些表演源自大陸,經過長年在臺灣發展與演變, 在在呈現臺灣民間特有之民俗風貌(許常惠,1991)。. 20.

(37) 六、. 祭祀音樂. 祭祀音樂即儀式或宗教用途之音樂,臺灣漢族之祭祀音樂主要有祭孔音樂及傳統宗 教音樂。祭孔音樂自古以來稱「雅樂」,演奏樂制經明確規範,使用特定樂器演奏,以 齊奏、齊唱呈現;目前,大多數孔廟以明朝所頒「大成樂章」(洪武五年)進行祭典, 僅臺南、彰化兩間孔廟採清代頒布之「闕里文廟樂章」(乾隆八年),其中,臺南孔廟 於樂器演變上發展出「十三腔」之型制。. 臺灣傳統宗教以道、佛兩教為主。道教音樂在儀式中分為道士演唱的「道曲」、及 法場樂師的伴奏「過場樂」和器樂演奏「鬧壇」;道曲演唱使用「吟、引、曲、頌」四 種方式,並使用民間弦管、打擊樂器進行演奏。不同於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在臺灣多為 演唱型態的「梵唄」,而無器樂曲;演唱時以「吟、誦、歌」三種方式進行,以打擊樂 器為主,較少使用曲調樂器。近年來佛教音樂由於傳教弘法所需,且受基督教、天主教 啟發,開始推廣通俗佛樂;伴隨正反兩極看法,這種融入西洋和聲、調性的佛號經文, 在現今的音樂市場中開啟了新的風潮(林瑛琪,2010;許常惠,1991)。. 由上述可知,臺灣漢族傳統音樂與群眾生活關聯密切,並有傳遞風俗文化之功能, 於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現今漢族傳統音樂在臺灣戲曲學院,以及傳統音樂學系、民族 音樂研究所等系所的設立下正式進入教育體制,使其能夠以學術研究為基礎,藉由新觀 念、新手法萃取出傳統音樂之核心價值與元素,在傳統保存、推廣之餘,得以轉化為當 代創作,呈現其與時並進之風貌。. 21.

(38) 參、 臺灣當代音樂 臺灣當代音樂指受西方音樂影響,並以其技法、樂曲形式從事創作之學術音樂。由 於臺灣當代音樂發展於二十世紀,有關樂譜、作曲家之資料較易取得,在論述上也較能 以作品風格演變為主軸(呂鈺秀,2003;顏綠芬、徐玫玲,2006)。 西式音樂主要透過兩個途徑傳入臺灣,一為隨著教會之傳教而進入,另一為隨著西 式教育傳入並逐漸普及。前者乃藉宗教之力,速度較為緩慢,且音樂種類也以宗教內容 為主;後者開始於日本政府規畫之學校教育課程,在樂曲種類與學習人口上皆超過前 者,使西式音樂逐漸成為臺灣音樂主流,是為西式音樂的奠基時期。臺灣於日本政府、 國民政府兩個不同政權治理下,教育政策亦有其差異,並影響音樂之發展,故多數學者 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 年)為分界,探討臺灣西式音樂前期與後期之發展情形(林 瑛琪,2010;許常惠,1991)。 游素凰(2000)進一步指出 1945 年至 1960 年間是繼承西方古典、浪漫樂派的作法, 1960 年以後則開始使用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手法。游素凰之研究以 1975 年為迄點,其 後雖有更多留學歸國之作曲家開始進行電子音樂、具象音樂、機遇音樂等前衛作曲技法 之創作,然此階段之發展則尚未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由於 1987 年之解嚴除了政治風 氣轉變,連帶也使創作環境更為自由,因此本研究將 1945 年至 1987 年分為古典風格、 兩個時期,其後則以前衛風格時期稱之。 除了前述西式音樂之發展外,隨著國民政府遷臺來到臺灣之中國樂種,亦使臺灣音 樂更為多元,其中以現代國樂之發展最為普及。以下分別探討西式音樂奠基時期前期、 古典風格時期、現代風格時期、前衛風格時期,以及臺灣現代國樂之發展。. 一、. 西式音樂奠基時期(1945 年以前) 由於臺灣地處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因此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 22.

(39) 17 世紀上半葉,荷蘭與西班牙先後登陸臺灣,並對原住民採取宗教撫番策略,以聖經、 聖歌施予教化(許常惠,1991) 。此次與西式音樂接觸僅止於宗教層面,於 1642 年荷蘭 人撤離臺灣後告終。 清領時期臺灣開港通商(1858 年)後,長老教會在臺宣教並成立學校,其中南部屬 英國系統,北部為加拿大系統,傳教對象則由原住民擴大至漢人。在禮拜上,最初借用 廈門基督徒的聖詩,之後開始陸續加入原住民及漢人風格,逐漸本土化。除了教唱聖樂, 教會也提供西樂指導,並於透過學校開設之音樂課程傳授音樂知識。在長老教會推廣 下,西方音樂開始於臺灣生根,發展出屬於臺灣的西式音樂(林瑛琪,2010;許常惠, 1991)。 甲午戰爭後(1895 年),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治時代之學 校音樂教育可分為普通音樂教育與師範教育,前者為中小學之音樂課,教授內容以日語 歌曲與西洋樂理知識為主,後者則為轉至專門音樂教育之橋梁,聘請優異師資指導,培 養西式音樂的基礎。此時期有志朝音樂發展者,在經過師範學校、教會或教會學校之基 礎訓練後,便前往日本接受專業教育,成為臺灣第一批音樂家,較具代表性的包括張福 興(1888-1954) 、江文也(1910-1983) 、陳泗治(1911-1992) 、呂泉生(1916-2008) 、 郭芝苑(1921-2013)等。除了學校系統中的音樂教育,藉由創立音樂團體與舉行巡迴 音樂會,提供音樂家彼此交流之平臺,展現西樂發展之成果,使西方音樂為大眾所接受, 且擁有比傳統音樂更高之評價(許常惠,1991;顏綠芬、徐玫玲,2006)。. 二、. 古典風格時期(1945 年-1960 年)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去除日本化之政策及反攻大陸的前提下,. 學校教育開始實施國語教學,並藉由復國建國、發揚中華文化之教材內容,以達培養愛 國情操與民族精神之目的,故此時期中小學音樂課之教材以勵志歌曲、愛國歌曲、中國 藝術歌曲與民謠、世界名曲為主要選材(康謳,1954; 顏綠芬、徐玫玲,2006)。. 23.

(40) 專業音樂教育方面,政府陸續於師範學校、師範大學、藝術專科學校及其他大專院 校設立音樂科系所,並開始於中小學設立音樂班,以養成專業音樂人才與音樂教育人 才。除了透過上述學校教育提供音樂學習管道,各式音樂團體與音樂活動的出現,則使 音樂同好和學界人士得以共同為音樂推廣效力(顏綠芬、徐玫玲,2006)。在此階段, 由於戰後臺灣音樂教育多由大陸來臺之音樂家主導,教授西方古典、浪漫樂時期之作曲 理論,故此期間之音樂創作多呈現古典風格(游素凰,2000)。. 三、. 現代風格時期(1960 年-1987 年) 1960 年許常惠發表個人作品,推動突破傳統美學觀、和聲系統之創作,帶動現代音. 樂創作,並發起「製樂小集」,以鼓勵本地新音樂創作發表會;1973 年發起「亞洲作曲 家聯盟」 ,旨在提供亞洲作曲家相互觀摩、學習之機會,以促進亞洲音樂文化的現代化, 並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游素凰,2000)。 除了致力於現代音樂之創作,此時期之民族維護與研究亦有可觀之發展。1966 年許 常惠與史惟亮共同進行「民歌採集運動」 ,一方面搶救遭到破壞和冷落的本地民族音樂, 另一方面則提供現代音樂創作之素材。1973 年,「雲門舞集」成立,以「中國人作曲、 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為宗旨,結合國內民族風格之音樂創作,提供臺灣 現代音樂發展一股順水推舟的重大力量(許常惠,1979;游素凰,2000)。. 四、. 前衛風格時期(1987 年以後) 1987 年解嚴後臺灣社會逐漸開放,音樂家的創作更加自由而多元,過去長期受壓抑. 的本土藝術開始被重視,本土化創作蓬勃發展;同年,國家音樂廳及戲劇院落成啟用, 之後各縣市陸續成立文化中心,使得音樂活動更為親民、普及;而 1989 年「中華民國 現代音樂協會」成立,則搭建起國際音樂文化交流之橋梁(陳郁秀,2008)。. 24.

(41) 五、. 臺灣現代國樂 廣義而言,「國樂」一詞為中國音樂之簡稱,狹義來說,則是指傳統器樂吸收西方. 音樂理論、樂團編制、演奏技巧形成之「現代國樂」 。臺灣最早之國樂團為 1949 年組成 之中廣國樂團,此團以南京中央廣播電臺國樂團之人員為基礎,遷臺後為推廣國樂而成 立。 國樂在臺灣之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首先為「萌芽時期」 (1949-1960 年) ,除了最 早的中廣國樂團外,亦有其他業餘國樂團陸續成立,以演奏古曲舊作為主。其後「推廣 時期」 (1961-1970 年)藉由巡迴演出與音樂比賽,帶動各級學校成立社團, 「專業教育 時期」 (1971-1978 年)則於音樂科系與音樂班加入國樂組與國樂主、副修課程,而「職 業盛行時期」(1979-1988 年)則開始出現職業國樂團;在此三時期之發展下,因應樂 團與比賽上之需求,創作新曲持續增加。而政府開放大陸探親(1988 年)至今,則被視 為「兩岸交流時期」。 近來臺灣的國樂演出頻繁,水準不斷提升,然目前面臨缺乏獨當一面獨奏家之問 題。另外,由於臺灣作曲家皆以西方音樂語法創作,若將之運用於國樂曲創作上,則仍 有部分問題需要克服(林瑛琪,2010)。. 由上述可知,臺灣當代音樂為臺灣近代受外來文化影響,與本地文化結合而產生之 音樂,於 1949 年以前透過教會與學校教育奠基,並在 1949 年後歷經古典風格至現代風 格之轉變,並逐漸朝向前衛風格發展,儘管發展時間不長,仍呈現出臺灣本土特色。現 今西式音樂、現代國樂在音樂組織、展演場所的設立下,透過音樂活動的舉行持續發展, 在臺灣搭上全球化列車之際,以開放與包容的胸襟,累積未來臺灣音樂之傳統,進而開 拓出創新的局面。. 25.

(42) 肆、 臺灣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可說是二十世紀後,以大眾傳播媒體為媒介之音樂文化,其結構簡單,重 視原創者與展演者的個人風格,並帶動其他流行產業,如錄音、舞臺、燈光、服裝等行 業之發展(呂鈺秀,2003)。 流行音樂之發展仰賴一定的經濟實力,方有足夠生產、消費能力支撐此純消費性之 產業。1920 年代以來,臺灣都市文化發展成形,民眾所得、閒暇時間增加,得以於工作 外從事休閒活動,流行音樂便是於此種社會背景中產生(林瑛琪,2010;顏綠芬、徐玫 玲,2006)。最早發展之臺灣流行音樂以閩南語流行歌曲為主,在國民政府遷臺之後, 流行音樂市場則逐漸改以國語流行歌曲為主。在政治背景轉變、社會環境變遷,以及外 國流行文化等因素之交錯影響下,形成臺灣流行歌曲之獨特性。以下分別探討閩南語流 行歌曲與國語流行歌曲之內容。. 一、. 閩南語流行歌曲 日本治理期間,日本唱片公司於臺灣設立分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日本蓄音器. 商會」 。該公司於 1910 成立之初即於臺灣成立常駐唱片機關,其後更名為「古倫美亞」, 以製作、販售傳統戲曲唱片為主(陳郁秀,2008)。 由於臺灣民眾藉由學校教育接觸到西式音樂,而逐漸改變音樂嗜好,無法滿足於原 有的傳統民間音樂,於是新的通俗歌曲應運而生。一般學者多將 1932 年發表之〈桃花 泣血記〉視為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此曲原為電影宣傳歌曲,隨著電影風行,遂錄成唱 片發行。此模式帶起流行歌曲之發展,而在 1933 年〈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出現 後,流行歌曲開始脫離電影宣傳,成為獨立發展之樂種(林瑛琪,2010;許常惠,1991)。 隨著戰事興起,唱片業開始停滯。二次大戰後,反映社會變動之歌曲深受歡迎,如 〈望你早歸〉(1946)、〈補破網〉(1948)等,為閩南語流行歌曲帶來第二度繁榮發展。. 26.

(43) 其後由於國民政府實施國語政策,壓縮了閩南語創作空間,唱片公司因而發展出低成本 製作的「混血歌曲」,以暢銷的日本曲調填上閩南語歌詞。直到電視布袋戲時期,閩南 語歌曲找到新的發聲管道,戒嚴解除及本土意識抬頭則為之開展出新的契機(林瑛琪, 2010;顏綠芬、徐玫玲,2006)。. 二、. 國語流行歌曲 國語流行歌曲源起於 1930 年代,在上海十里洋場的繁榮中應運而生,其後受戰事. 影響,國語流行歌曲轉至香港發展,並隨著國民政府遷臺進入臺灣。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初,臺灣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國語流行歌曲,然這段期間仍是以香港引進的電影歌 曲為大宗。1962 年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開播,透過電視強力放送,與戰後推行國語 教育之優勢,臺灣國語流行歌曲逐漸擺脫上海與香港的影響,並取代臺語流行歌曲,成 為市場主流(林瑛琪,2010;陳郁秀,2008)。 1970 年代臺灣開始出現偶像型歌手,將西方流行歌手之穿著、舞臺表演帶入流行歌 曲市場。另一方面,1970 年代中期於大學生間興起自發性創作之「校園民歌運動」,展 現出不同於流行歌曲之清新風格。1980 年代,校園民歌逐漸融入市場機制中,校園民歌 手則加入唱片公司,成為國語流行歌曲的重要生力軍,而搖滾曲風的加入、偶像團體的 出現,則加速流行更替,逐漸將消費市場年齡層下降。在市場導向與國際化的影響下, 國語流行歌曲的發展也將持續朝向多元風貌邁進。 由上述可知,臺灣最早發展之流行音樂為閩南語流行歌曲,其後流行音樂市場則逐 漸改以國語流行歌曲為大宗。除此之外,隨著政治上的解嚴,流行歌曲中開始融入不同 語言,包括客語、原住民語等不同族群之歌曲陸續出現,另外,在傳播媒介發展下,影 視戲劇配樂亦受群眾歡迎,廣為流行。.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Through an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Learning Objectives,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chemes of work, suggestion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language skills,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