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社科所所長高永光教授

一、 前言﹕恩主轉換的出現

台灣地區在過去十五年的政治發展﹐達到了政治學者杭廷頓(S. P. Huntington)所謂的第一次翻轉(turn-over)﹐即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做到了政權的和平轉移。何以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能快速地 進行民主化與自由化﹖民主化與自由化的動力來自哪裡﹖ 從經濟和政治以及社會和政治的關係來看﹐可能的解釋是很典型 的﹐即經濟成長的結果﹐造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他們一方面形 成社會穩定的力量﹔另一方面成為提高或擴大政治民主參與的動力。 從菁英主導民主改革來看﹐蔣經國時代後期對於報禁、黨禁及戒嚴的 解除﹐標識著民主化由上而下的啟動﹐才可能造成了後來的民主化轉 型。然而﹐從地方政治來看﹐從未歇止的地方選舉﹐使人民熟悉選舉﹐ 習慣民主生活﹐未嘗不是後來修憲得以和平進行﹐總統得以公民直 選﹐政權可以和平轉移的政治基礎。 但是﹐弔詭的是台灣的地方政治﹐似乎一方面累積了足夠的驅動 民主化的動力﹐但也被普遍認為是過去統治者得以遂行威權統治的 「幫手」。典型的地方派系理論似乎是證明這種論述。即從「侍從主 義」(Clientlism)的結構來看﹐握有統治權的執政者﹐給予地方政客 政治及經濟資源﹐而換取他們對於威權統治者的臣服。而統治者有時 候是利用地方既有的單一派系﹐建立這種「禮物— 服務」(gift vs. service)的侍從關係﹔有時候則刻意塑造不從於既有派系的新派系﹐ 以分贓方式加以控制﹐而間接控制了民眾。當然﹐除了少數地方派系 形成反對力量﹐大多數地方派系在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都成為黨機

(2)

器的一部分。地方政治似乎是國家機器宰制社會民眾的一個面向。但 是﹐從地方派系及其派下所屬支持者來看﹐他們又是黨國機器所極力 拉攏收買的對象。在侍從主義下﹐彼此並沒有從屬的關係。因此﹐地 方政治也同時孕育了民間社會疏離黨國機器的種子。是故﹐台灣地區 以派系為主的地方政治實有其「二元性」(dualism)。 同時﹐地方派系主導下的地方政治﹐呈現出動員民眾積極參與 政治﹐熟悉民主的特徵﹐但是﹐地方派系為了獲得民選公職人員的職 位﹐不惜使用黑金手段﹐建立起派系內複雜的個人與個人關係的侍從 網絡關係。因此﹐台灣地方派系政治﹐一方面是地方政客積極參與政 治﹐也促成民眾熱誠參與民主生活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卻與黑金結 合﹐不僅形成地方財團﹐從事炒作土地、非法吸金﹐壟斷經濟等行為﹔ 而且一些幫派領袖藉選舉「漂白」﹐成為部分地方政治派系的「恩主」﹐ 「派下」樁腳不少是組合及角頭﹐儼然是一個集政治、經濟及社會惡 勢力的「巨靈」。顯然﹐地方派系所形成的地方政治也有其「二元性」﹐ 正面地促進了政治參與﹐負面地敗壞選舉風氣及帶來惡質政治風氣。 不過﹐隨著 1997 年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的結果﹐當時的在野黨 民進黨在台灣地區 23 個縣市中囊括了 12 個縣市的席位﹐執政的國民 黨在地方只獲得八個縣市(含金門與馬祖)﹐其他三個縣市則由無黨籍 獲得。有些縣市是第一次經歷政黨輪替﹐有些則已經是反對黨穩固進 入、繼續執政。可見﹐台灣的政黨輪替乃是由地方政治開始。 公元 2000 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地區中央政 治首度進入了政黨輪替﹐執政黨長達 50 年多的中國國民黨失去了執 政權﹐不論是理論或是實質上﹐國民黨失去了國家機器﹐也沒有了行 政資源﹐如果過去國民黨是所有地方派系的「恩主」﹐如今它沒有辦 法提供「禮物」給地方派系﹐地方派系自然也沒有辦法再回饋「服務」 給國民黨。那麼 2001 年的立委選舉﹐顯然地方派系依侍從結構應該

(3)

紛紛另謀「恩主」﹐那麼地方派系的「恩主轉換」﹐應該成為一種傾向。 設若沒有發生「恩主轉換」的現象﹐地方派系失去可以托庇的恩主﹐ 是否意味著台灣的地方派系將逐漸步入歷史呢﹖本文即希望就以上 問題進行探討。

二、恩主的多元化﹖

地方派系派下所依附的恩主開始轉換﹐呈現出來的是地方派系 與政黨之間關係出現所謂的「多黨化」。地方派系的多黨化現象﹐首 先由國內研究地方派系的資深政治學者趙永茂所提出﹐在「新政黨政 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的衝擊」一文中﹐趙永茂認為「派系與政權的 關係」﹐似有從一黨到二黨化﹐甚至於有三黨化的傾向﹐而無黨籍的 空間有縮小的現象。不過﹐地方派系所以有一黨化、二黨化到多黨化﹐ 發生的主要源頭﹐還是來自於原先台灣地區地方派系中最大的「恩 主」﹐即國民黨的分裂。 1996 年總統大選﹐導致地方派系的派下﹐發生「恩主」效忠現 象的衝突﹐區域上從南到北都有﹐後來確實造成地方派系的「恩主轉 換」的情形﹐其中比較明顯的縣市地方派系如下﹕ 第一﹐基隆市被認為是老市長蘇德良、張春熙一派的劉文雄﹐ 支持宋楚瑜﹔而相當長時期具有影響力的老市長陳正雄﹐被稱為陳 派﹐也支持宋楚瑜。另一個繼張春熙之後做了八年市長的林水木被認 為是林派﹐則支持連戰。 第二﹐桃園縣的地方派系以宗親家族為主﹐例如以黃氏宗親為 主的黃派﹐派中主要人物立委邱創良支持宋楚瑜﹔而黃派中的另一要 角黃主文﹐則成為後來「台聯」的負責人﹐政治態度上則以李扁為恩 主﹐自無疑問。

(4)

第三﹐新竹縣傳統上有宋、蘇兩派﹐後來民進黨范振宗做了八年 縣長﹐一部分地方政治人物以其為恩主形成范派。但是新竹縣代表宋 派的立委鄭永金和邱鏡淳﹐則都支持連戰。 第四﹐苗栗縣原有劉、黃兩派﹐後又分成大劉、小劉、老黃、 新黃派﹐派系的化分化合大體是因為縣長選舉而產生的恩怨。以傅學 鵬縣長為主的是原系屬老縣長張秋華的新黃派。傅學鵬後來離開國民 黨﹐與立委徐成焜皆支持宋楚瑜﹐但劉、黃兩大派系中的要角﹐如謝 金汀、張秋華、何智輝、劉政鴻、陳超明都支持連戰。不過﹐連、宋 分裂﹐也已造成派系的恩主轉換。 第五﹐台中縣派系在 1996 年總統大選中﹐「恩主轉換」十分明 顯。黑派的顏清標挺宋﹐但黑派長期以來的大老陳庚金則為連派大 將。紅派的領導人劉松藩則支持宋﹐但其姪劉銓忠則挺連。 第六﹐彰化縣傳統上有紅白兩派﹐紅派政治人物如洪性榮等人 都傾向連﹔但白派中很明顯的發生「恩主轉換」的是陳朝容、謝章捷﹐ 兩者皆支持宋。 第七﹐嘉義縣有黃林兩派﹐黃派中立委翁重鈞、許登宮挺連﹐ 黃派的要角係當時縣長李雅景﹐一般均認為李縣長表面為連蕭競選﹐ 實則挺宋。而林派中重要政治人物則態度均不明確﹐如立委曾振農、 陳明文、國代陳明仁。但從事後之明來看﹐林派有人倒向扁營﹐顯然 嘉義縣派系人物的「恩主轉換」﹐不僅是因為國民黨分裂而產生。 第八﹐雲林縣一直有林派、許派、廖派、福派﹐但由於縣長張 榮味強力主導縣政﹐已逐漸形成以張為「恩主」的派系。張則力挺連 戰﹐但張之大將前副議長陳國益則挺宋。

(5)

第九﹐高雄縣的「恩主轉換」更是典型案例。黑派長期以來是 反對國民黨的地方派系﹐民進黨正式執政後﹐黑派反而成為民進黨內 少有的傳統地方派系。而紅派支持連戰。白派內部則發生恩主追隨的 衝突﹐白派以王金平為主﹐「恩主」為連戰﹔另外的白派力量則以林 淵源為主支持宋楚瑜。 第十﹐屏東縣有時以閩客來看待派系﹐但也有以地方「恩主」 為核心來稱呼派系﹐如張派和林派。張派以張豐緒為核心﹐較知名的 政治人物如郭廷才、曾永權、施孟雄、柯文福都支持宋﹔而林派則以 伍澤元、程清水為主支持連戰。 1996 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的分裂是造成地方派系「恩主轉換」 的主因﹐就各地所發生的情況﹐呈現出以下的型態﹕ (一)「恩主轉換」是發生在不同的派系裡﹐即原先有甲、乙兩派﹐ 原來的恩主都是國民黨﹐但甲乙兩派中有某派托庇到非國民黨的恩主 身上。 (二)「恩主轉換」同時發生在地方單一派系內部﹐此即假設某縣 中的甲派﹐派系政治人物托庇於不同黨籍的恩主。 前述第一種情形對地方派系本質的影響較小﹐由於地方派系各 擁實力﹐在民選公職人員民意代表部分﹐總會取得部分比例的職位。 而在單一行政職位上如縣市長﹐經常有派系輪做的現象。因此﹐不同 派系托庇於不同政黨﹐發生這種恩主轉換的現象﹐應該是台灣地區進 入二黨或多黨體系後﹐必然的現象。 但是﹐對地方派系體質影響較大的是同一派系中﹐出現「恩主

(6)

轉換」的現象。同一派系中出現「恩主轉換」的結果﹐必然的推論是﹐ 地方派系會傾向分裂。同一地方派系的分裂就會造成趙永茂所謂的派 系內的山頭主義。但是﹐派系內部山頭林立﹐對派系的力量是不是一 個負面的因素﹖派系會不會因此而呈現傾頹的現象﹖還是派系的山 頭化﹐會形同細胞分裂繁殖般﹐在尋得新的「恩主」後﹐得到新生成 長的機會呢﹖就台灣地區整體而言﹐所有的各縣市地方派系﹐在總量 上﹐對於台灣政治的影響是否會有改變﹖

三、多元恩主與派系力量的消長

政黨輪替造成地方派系的「恩主轉換」現象﹐「恩主轉換」的結 果﹐一方面是「恩主」多元化﹔另一方面﹐地方派系開始化分化合。 以上種種現象﹐對地方派系力量消長﹐究竟會有什麼影響﹖ 現在以 2001 年立委選舉為例﹐【表一】是 2001 年台灣地區第五 屆立法委員地方派系參選的統計結果。共有 74 個地方派系有推出候 選人﹐候選人 128 位﹐共 66 位當選。以 128 作為計算的分母﹐國民 黨籍 68 位﹐佔 53.13%﹔親民黨籍 18 位﹐佔 14.06%﹔民進黨籍 13 位﹐佔 10.16%﹔台聯 10 位﹐佔 7.81%﹔無黨籍 19 位﹐佔 14.84%。(見 【表二】) 【表一】2001 年台灣地區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地方派系參選統計表 (含不分區) 縣市 地方派系 候選人 得票數 得票率 政黨 當選與否 徐少萍 29051 16.88﹪ 國民黨 Y 陳派 何聖隆 9818 5.70﹪ 無 N 劉文雄 52778 30.67﹪ 親民黨 Y 基隆市 蘇張派 楊思勤 15535 9.03﹪ 台聯 N 鶯歌余派 李嘉進 39426 7.91﹪ 國民黨 Y 台北縣 板橋鄭派 鄭逢時 (不分區)10 國民黨 Y

(7)

吳清池 26273 5.27﹪ 國民黨 N 板橋劉家 劉炳偉 14133 2.84﹪ 國民黨 N 土城劉派 劉朝金 17905 3.59﹪ 無 N 五股林派 林志嘉 31470 5.24﹪ 無 N 蘆洲李家 李先仁 22262 4.46﹪ 國民黨 N 新莊國治派 蔡家福 37656 6.27﹪ 國民黨 Y 李顯榮 36816 6.13﹪ 國民黨 Y 新莊聯合派 鄭余鎮 67710 11.27﹪ 民進黨 Y 三重幫 陳宏昌 36611 6.09﹪ 國民黨 Y 新店羅派 羅明才 34845 5.93﹪ 國民黨 Y 新店鄭派 鄭三元 50400 8.58﹪ 親民黨 Y 中和林江派 趙永清 36774 6.26﹪ 無 Y 中和呂派 呂學圖 33024 5.62﹪ 國民黨 N 洪秀柱 38884 6.62﹪ 國民黨 Y 永和大陳派 林德福 44773 7.62﹪ 親民黨 Y 新店農會派 劉盛良 31173 5.31﹪ 國民黨 N 朱鳳芝 46027 5.85﹪ 國民黨 Y 吳克清 29281 3.72﹪ 國民黨 N 吳派 吳振寰 6778 0.86﹪ 親民黨 N 呂派 呂新民 30911 3.93﹪ 國民黨 Y 彭張派 彭添富 68758 8.74﹪ 民進黨 Y 邱派 邱垂貞 54351 6.91﹪ 民進黨 Y 徐派 陳根德 41449 5.27﹪ 國民黨 Y 邱創良 38258 4.86﹪ 親民黨 Y 黃派 黃金德 23326 2.96﹪ 台聯 N 桃園縣 許派 許鍾碧霞 28864 3.67﹪ 民進黨 N 邱鏡淳 64673 31.69﹪ 國民黨 Y 宋派 吳東昇 (不分區)2 台聯 Y 新竹縣 范派 黃煥吉 23307 11.42﹪ 台聯 N 客派 呂學樟 36075 22.30﹪ 親民黨 Y 張蔡美 24145 14.93﹪ 國民黨 Y 閩派 陳憲聰 6592 4.08﹪ 國民黨 N 新竹市 外省派 蕭志潔 10478 6.48﹪ 國民黨 N 老黃派 何智輝 36781 14.19﹪ 國民黨 Y 徐耀昌 44432 17.15﹪ 親民黨 Y 林久翔 24497 9.46﹪ 國民黨 N 苗栗縣 新黃派 邱紹俊 13166 5.08﹪ 無 N

(8)

劉政鴻 41493 16.01﹪ 國民黨 Y 小劉派 陳超明 33531 12.94﹪ 無 N 楊瓊櫻 41223 6.23﹪ 國民黨 Y 劉銓忠 32954 4.98﹪ 國民黨 Y 劉松藩 (不分區)4 親民黨 Y 林耀興 29832 4.51﹪ 國民黨 N 紅派 張立傑 24283 3.67﹪ 親民黨 N 紀國棟 30821 4.66﹪ 國民黨 Y 顏清標 34003 5.14﹪ 無 Y 郭榮振 23689 3.58﹪ 國民黨 N 王戴春滿 30361 4.59﹪ 台聯 N 潘至誠 (不分區)9 台聯 N 黑派 陳傑儒 (不分區)23 國民黨 N 台中縣 楊派 楊文欣 32841 4.96﹪ 國民黨 Y 賴派 沈智慧 52698 12.18﹪ 親民黨 Y 盧秀燕 42463 9.82﹪ 國民黨 Y 張派 黃顯洲 34164 7.90﹪ 國民黨 N 廖派 蔡鈴蘭 (不分區)8 國民黨 Y 台中市 何派 何敏豪 42114 9.74﹪ 台聯 Y 陳志彬 29007 11.73﹪ 親民黨 Y 熊俊平 20455 8.27﹪ 國民黨 N 舊派 簡金卿 (不分區)13 親民黨 N 南投縣 新派 陳啟吉 21546 8.71﹪ 台聯 N 林進春 44812 7.29﹪ 國民黨 Y 紅派 洪性榮 26117 4.25﹪ 國民黨 N 游月霞 59590 9.70﹪ 國民黨 Y 陳杰 37452 6.10﹪ 國民黨 Y 謝章捷 42977 6.99﹪ 親民黨 Y 陳振雄 21103 3.43﹪ 國民黨 N 陳朝容 32116 5.22﹪ 親民黨 N 陳諸讚 27150 4.42﹪ 親民黨 N 彰化縣 白派 陳釘雲 (不分區)19 國民黨 N 許舒博 31886 9.42﹪ 國民黨 Y 許派 曾蔡美佐 38012 11.23﹪ 國民黨 Y 張派 高孟定 33961 10.04﹪ 無 Y 侯惠仙 27353 8.09﹪ 國民黨 N 雲林縣 廖派 林明義 29530 8.73﹪ 國民黨 N

(9)

老黃派 李雅景 49710 19.00﹪ 國民黨 Y 張花冠 36101 13.79﹪ 無 Y 新黃派 陳適庸 23201 8.86﹪ 親民黨 N 嘉義縣 新林派 蔡吉輝 27829 10.63﹪ 國民黨 N 黃派 黃敏惠 36730 30.62﹪ 國民黨 Y 嘉義市 林派 蕭登獅 13702 11.42﹪ 無 N 方醫良 33165 6.22﹪ 國民黨 N 洪玉欽 35818 6.72﹪ 國民黨 N 海派 宋煦光 27091 5.08﹪ 國民黨 N 周五六 31511 5.91﹪ 國民黨 N 山派 曾文錡 12139 2.28﹪ 無 N 台南縣 高派 高育仁 (不分區)5 國民黨 Y 施林派 林南生 40858 12.45﹪ 國民黨 Y 蔡黃派 唐碧娥 36877 11.23﹪ 民進黨 Y 台南市 張施派 施治明 15548 4.73﹪ 無 N 王金平 59100 10.21﹪ 國民黨 Y 鐘紹和 47252 8.16﹪ 親民黨 Y 鐘榮吉 (不分區)7 親民黨 Y 白派 葉發叢 23587 4.07﹪ 無 N 余政道 36812 6.36﹪ 民進黨 Y 徐志明 37260 6.44﹪ 民進黨 Y 尤宏 31441 5.43﹪ 民進黨 N 王金雄 26043 4.50﹪ 民進黨 N 黑派 黃萬全 27927 4.83﹪ 台聯 N 林益世 33583 5.80﹪ 國民黨 Y 高雄縣 紅派 林源山 23868 4.12﹪ 國民黨 N 朱星羽 29198 7.06﹪ 民進黨 Y 曾長發 23507 5.68﹪ 國民黨 N 林宏宗 23662 7.79﹪ 國民黨 N 台南派 李復興 23440 7.71﹪ 國民黨 N 郭玟成 41503 13.66﹪ 民進黨 Y 嘉義派 蔡媽福 4266 1.40﹪ 無 N 高雄市 陳派 黃昭順 (不分區)4 國民黨 Y 廖婉汝 35742 8.72﹪ 國民黨 Y 伍澤元 26025 6.35﹪ 無 N 林派 林國龍 14922 3.64﹪ 無 N 屏東縣 張派 曾永權 41037 10.01﹪ 國民黨 Y

(10)

郭廷才 15712 3.83﹪ 無 N 陳金德 39951 19.58﹪ 民進黨 Y 縣長派 張川田 34991 17.15﹪ 民進黨 Y 宜蘭縣 許派 林建榮 24774 12.14﹪ 國民黨 N 客派 鍾利德 24842 21.06﹪ 國民黨 N 花蓮縣 閩派 林仁德 3900 3.31﹪ 台聯 N 饒派 饒穎奇 (不分區)1 國民黨 Y 台東縣 鄭派 陳建年 (不分區)13 國民黨 Y 議長派 林炳坤 21534 53.81﹪ 無 Y 林派 林素妹 1022 2.55﹪ 無 N 澎湖縣 許派 許素葉 (不分區)16 國民黨 N 總額 74 128 66 區域 68 區域 114 派系 53 【表二】第五屆立委選舉各政黨地方派系參選人數一覽表 政黨 參選人數 百分比% 國民黨 親民黨 民進黨 台聯 無黨籍 68 18 13 10 19 53.13 14.06 10.16 7.81 14.84 總數 128 100% 從【表二】所透露出來 2001 年立委選舉地方派系參選情形﹐證 明地方派系的多黨化現象。但是﹐仍有幾項特點﹐值得提出﹕ 第一﹐從地方派系參選人的黨籍分配來看﹐國民黨仍是地方派系 最大的「恩主」。因此﹐最主要的「恩主轉換」固然已經隨著政黨輪 替而發生﹐「恩主」地位並沒有「位移」。也許是因為政黨輪替的時間 尚未夠久﹐頻率不高的原因。「恩主轉換」才是初起的反應﹐將來可

(11)

能會發生最大的恩主地位的「位移」。 第二﹐台灣自快速民主化以來﹐政黨政治逐漸成形﹐無黨籍人 士究竟有無發展空間﹐一值是政治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政黨輪替 後﹐學者趙永茂就認為在地方派系三黨化之後﹐無黨籍空間有縮小的 現象。但是﹐從 2001 年地方派系參選人的黨籍分布來看﹐無黨籍地 方派系仍佔 14.84%﹐而且是除國民黨籍外﹐比例最高的一群。顯然﹐ 無黨籍人士未來空間也許有越來越被壓縮的可能﹐但就地方派系而 言﹐現階段仍有相當的比例﹐徘徊在選擇政黨「恩主」上。 第三﹐128 位派系參選人﹐共當選 66 位﹐當選率是 51.56%。國 民黨 68 位中當選 37 位﹐當選率是 54.41 %。親民黨參選 18 位﹐當選 12 位﹐當選率是 66.67 %。民進黨 13 位中當選 10 位﹐當選率是 76.92 %。台聯 10 位中當選 2 位﹐當選率是 20 %。而無黨籍 19 位中﹐只 當選位 5 位﹐當選率是 26.32 %。相較之下﹐民進黨的派系當選率最 高﹐親民黨次之﹐國民黨居第三﹐而無黨籍位居第四﹐台聯則居末。 從派系參選當選率來看﹐以國民黨為「恩主」的地方派系﹐力量 似在消頹當中﹔相反的﹐可能是民進黨執政的關係﹐似乎以民進黨為 「恩主」的地方派系最有力量。親民黨籍的地方派系當選率居第二高 位﹐合理的推論是地方派系具有實力者﹐自可輕易的進行「恩主轉 換」。但是台聯黨籍的地方派系當選率最低﹐似乎又違反此種推論。 顯然﹐「恩主轉換」與地方派系的勢力消長﹐確實有關﹐但二者之間 真正的因果關係﹐實有待更精細地去分析。 根據另一項統計資料顯示(註一)﹐從 1972 年到 1992 年台灣省 區域立法委員的選舉﹐具派系屬性候選人佔所有候選人的百分比﹐ 平均數是 29.8 。(七次選舉﹐所有候選人是 731 位﹐具派系屬性者

(12)

共有 218 位)。而具派系屬性的立委當選人佔所有當選人的百分比平 均數是 51.3 。(七屆的立委所有當選人是 306 位﹐具派系屬性當選 人共 157 位) 因此﹐如果把 2001 年的百分比和 1972 年到 1992 年七屆立委的 百分比相對照﹐在具派系屬性的候選人佔所有參選人的百分比上﹐ 七屆改選的平均數是 29.8 ﹐而 2001 年是 28.13 。兩者相差不到 一個百分點﹐顯然﹐派系在政治上的活動性﹐並沒有因為民進黨主 政﹐而有大幅降低的現象。 但是﹐地方派系當選者所佔全部立委總席次的百分比來看﹐1972 到 1992 年的平均數是 51.3 。但 2001 年地方派系當選立委僅佔總 席次的 29.33 。相差近 22 個百分點。就此而言﹐地方派系在政黨 輪替﹐國民黨勢力陡降後﹐其「能動性」似乎有減弱的趨勢。據此﹐ 是否可以預測派系的動員力量未來會有了削弱的現象﹖由於 2001 年 大選是政黨輪替後的第一次選舉﹐據此而斷言﹐似嫌過早。不過﹐ 台灣地方派系的特徵之一就是「逢選必參」﹐否則﹐該派系就會逐漸 消失。由於絕大部分的地方派系與國民黨有著恩庇侍從關係﹐因此﹐ 國民黨勢力削弱﹐相對的﹐地方派系候選人的當選率也會下降﹐不 足為奇。但是否即可斷定﹐地方派系將成為台灣地方政治史的遺跡﹐ 恐非如此。當地方派系不再能托庇於國民黨之下﹐取得政治利益﹐ 其政治上的「恩主」﹐是否也會跟著轉變﹖換句話說﹐地方派系與政 黨支持之間的關係﹐是否也正面臨著轉變﹖ 其實﹐從當選率上來看﹐派系勢力似乎有減弱趨勢﹐但是從得票 率上來看﹐則未必如此。 1972 年到 1992 年基隆市七屆立委選舉﹐派系參選人的平均得票

(13)

率是 46.6  (註二)。2001 年立委選舉﹐計有陳派的徐少萍、何聖隆﹐ 蘇張派的劉文雄及楊思勤﹐四位候選人的總得票率是 62.28 ﹐顯然 比 46.6%的平均數高出很多﹐是不是就可以說基隆市地方派系力量不 消反增呢﹖本人曾在一項研究中認為﹐縣市議員的選舉比較能反應 派系的真正力量﹐因此﹐統計第十三屆(民國 83 年 1 月 29 日)選 出之基隆市議員﹐具派系屬性之當選人的總得票率是 41.1%(註三)。 此得票率與 1972 年到 1992 的平均相差不多。而即使把何聖隆、楊 思勤略去不算﹐徐、劉兩位的得票率相加為 47.55 ﹐似乎基隆市派 系力量仍有增長。 1972 年到 1992 年台北縣的派系平均得票率是 49.1﹐而 2001 年立委選舉﹐台北縣的派系候選人計有李嘉進、鄭逢時、吳清池、 劉炳偉、劉朝金、林志嘉、蔡家福、李顯榮、鄭余鎮、陳宏昌、羅 明才、鄭三元、趙永清、呂學圖、洪秀柱、林德福、劉盛良、李先 仁等共 18 位﹐其中鄭逢時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其他候選人﹐在北 縣第一選區的得票率是 19.61 ﹐第二選區是 35 ﹐第三選區是 45.94 ﹐平均數是 33.52 。此與 1972 到 1992 年的 49.1 ﹐明顯地有落 差﹐相較之下﹐台北縣地方派系力量似有減弱。 宜蘭縣民進黨長期執政﹐地方派系的活動力早已減弱﹐1972 年 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只有 17.9 ﹐2001 年大選﹐林建榮算是宜蘭 的許派﹐得票率只有 12.14 ﹐派系力量似也有更明顯的消退。 桃園縣的地方派系有濃厚的宗親、家族的色彩﹐是台灣地方派 系中很典型的具有社會結構基礎的政治勢力﹐因此﹐桃園縣 1972 年 1992 的派系平均得票率也是較高的﹐達 48.1 。2001 年的選舉吳姓、 呂姓、彭張姓、邱姓、徐姓、黃姓及許家等宗親家族派系都有代表 的候選人參選﹐這些人的總得票率是 46.77 ﹐和 1972 年到 1992 年 的平均得票率相差 1.3 個百分點。所以﹐桃園縣的地方派系力量仍相

(14)

當可觀。 新竹縣長期以來即有宋、蘇兩派之爭﹐民進黨的范振宗縣長任 內﹐逐漸形成以其為「恩主」的范派。但此次立委選舉范派並無人 參選﹐只有宋派的邱鏡淳參加﹐如果把屬於范派的黃煥吉不算﹐邱 鏡淳的得票率佔 31.69 。而 1972 年到 1992 年的派系平均得票率只 有 20.5 ﹐顯示新竹縣地方派系的力量也沒有消退。 新竹市傳統即有閩客之爭﹐如果把它看成是族群競爭﹐那就不 能把它們當成派系。這也許是 1972 年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較低 的原因﹐只有 13 。如果把 2001 年大選客派、閩派及外省派的當選 人得票率加總可達 47.79 ﹐竹市派系力量也沒有減弱。 至於苗栗縣新黃、老黃、大劉、小劉等派系是眾人盡知之事﹐ 本次選舉老黃派何智輝、新黃派林久翔﹐以及小劉派的劉政鴻﹐都 是苗栗地方上知名政治人物﹐全部派系參選人共有 6 位﹐得票率總 計有 74.83 ﹔而 1972 年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是 75 。兩者幾 乎是相同的﹐也可見苗栗縣的地方派系仍左右地方政局。 台中縣也有紅、黑兩派﹐近幾年來更出現「第三勢力」﹐一般也 稱之為「楊派」。所以台中縣 1972 年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也高達 63.5 。本次立委選舉紅派計有 4 人參選﹐黑派一樣則有 4 位參選﹐ 楊派則由楊文欣披掛上陣﹐總計得票率為 42.32 。和 1972 年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相比﹐派系力量似有大幅滑落的現象。但是﹐根據 本人統計第三屆國代、第三屆立委、第十屆省議員、第二屆立委等 次選舉﹐紅、黑及楊派的總平均得票率為 56.57 ﹐可見台中縣地方 派系的力量似有傾頹﹐但程度如何則需要日後持續地觀察比較。

(15)

彰化縣傳統上有紅白兩大派﹐但派中大老或已不過問政事﹐或退 出政壇﹐再加上彰化縣自 1981 年縣長選舉﹐黃石城擊敗陳柏村以來﹐ 均非由派系中人擔任縣長﹐因此﹐派系力量一般均認為有式微的情 形。1972 年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也只有 42.1%。2001 年立委選舉﹐ 派系得票率為 47.4%﹐似比 1972 年到 1992 年平均得票率要高。然而﹐ 根據本人統計第三屆立委、第十屆省議員、第二屆立委﹐彰化縣紅、 白兩派候選人的得票率平均達 66.0﹪。相較之下﹐彰化縣地方派系力 量仍有減弱的趨勢。 台中市一般認為因為都市化程度相當高﹐似已逐漸擺脫傳統賴 派、張派等地方派系的競爭﹐但是﹐都市化與派系之間的關係﹐並 非必然呈現負相關﹐此點在本人所從事的個案研究中已得到若干初 步的證明。(註四)因此﹐台中市的派系力量未必如一般所稱﹐已經 擺脫與地方政治的糾纏關係。此何以 1972 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 仍有 34.2﹪。而 2001 年立委選舉賴、張、廖、何等派皆有人參選﹐ 其得票率總數為 39.64﹪。與 1972 到 1992 的平均數相較﹐台中市地 方派系力量仍不可小看。 南投縣早期並沒有地方派系﹐但後來仍有新、舊派之分﹐主要 起因於 1989 年縣長選舉﹐林源朗與陳啟吉之爭。而此次新派陳啟吉 以「台聯」旗幟參選﹐舊派系則有陳志彬和熊俊平參選﹐總得票率 為 28.71﹪。而 1972 到 1992 年的派系平均得票率是 20.4﹪。似乎南 投的派系力量不減反增。事實上﹐筆者統計第二屆立委、第三屆立 委、第十屆省議員和第十二屆縣長的選舉﹐新、舊兩派的得票率加 總起來的平均數是 49.27﹪﹐這個平均數還沒有把林源朗一系被稱為 「林派」的力量計入。所以﹐從這些數字比較來看﹐南投縣的派系 力量也有減弱的趨勢。

(16)

雲林縣的派系也是根深蒂固﹐但是 1972 到 1992 的統計平均數 卻只有 28.7﹪。雲林縣近年來有所謂的許、廖、林、福四大派﹐但 廖福本因案不參選﹐參選人也只有許廖兩派﹐得票率加總後計有 37.47 ﹪。2001 年的派系得票率似比 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要高出近 10 個百分點。但是﹐如果統計過去林、許、廖、福活動性極強的時 代﹐以第二、三屆立委及第十屆省議員的得票率來計算﹐派系的平 均得票率高達 62.09﹪。因此﹐雲林縣地方派系的動員力量﹐似乎也 有減弱的趨勢。 嘉義市有許家班、蕭家班(傳統的林派)以及黃派﹐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是 35.1﹪。2001 年的立委選舉﹐不把許家班的得票計 入﹐僅計算蕭登獅和黃敏惠的得票率就達 42.04﹪。顯然﹐嘉義市的 地方派系力量也沒有減弱。 至於台南縣素有山、海兩派之爭﹐高育仁政治力量強勢﹐頗有 以其為「恩主」形成高派。但現今仍回歸傳統的山海兩派。1972 年 到 1992 年的平均得票率達 57.8﹪。而 2001 年大選山海兩派共有 5 人參選﹐得票率僅達 26.21﹪。僅從這些數字比較﹐台南縣的地方派 系力量似乎消弱得很快。 台南市 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是 36.5﹪﹐2001 年立委選舉 施林派、蔡黃派及張施派都有人參選﹐得票率是 28.41﹪﹐似乎派系 力量也有減弱的情形。 高雄縣是全台灣地方派系最特殊的地方﹐由於民進黨是依賴在地 方派系黑派上發展﹐加上紅白兩大派﹐高雄縣 1972 到 1992 的平均數 高達 67.4﹪。此次立委選舉紅、白、黑三派參選人達 11 位﹐總得票 率也達 59.92﹪。

(17)

高雄市一方面有地域之別形成的派系如台南派、澎湖派﹐另外 也有大家族﹔但近來大家族勢力似有傾頹之勢﹐此次立委選舉﹐僅 有台南派、嘉義派等六位參選﹐得票率為 43.3﹪﹐而 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只有 7.9﹪﹐此項平均得票率並不可靠。1995 年第三屆 立委選舉派系參選人的得票率統計為 58.33﹪。由於在地大家族力量 的傾頹﹐高雄市地方派系的影響力似正在消弱中。 屏東縣 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是 36.8﹪﹐屏東縣傳統上有 張林兩派﹐此次共有 5 人代表派系參選﹐得票率是 32.55﹪﹐兩者差 距不大。但是﹐若以筆者自行統計﹐第十屆省議員張林兩派的得票 率是 46.38﹪﹔而第三屆立委張林兩派的得票率是 49.61﹪﹐相較之 下﹐屏東縣地方派系力量似乎也有弱化趨勢。 花蓮縣 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是 45.2﹪﹐花蓮縣與新竹市 情形相同﹐如果把閩客視為族群﹐那花蓮縣不算有派系﹐但事實上﹐ 花蓮雖有閩客之爭﹐地方政治人物亦是以縣長為「恩主」的派系發 展模式。不過﹐2001 年的閩客雙方參與選舉的人士﹐只有兩位﹐得 票率是 24.39﹪﹐似乎花蓮的地方派系力量也在消弱當中。 台東縣地方派系有饒派和鄭派﹐1972 到 1992 年派系的平均得票 率是 37.7﹪﹐但 2001 年選舉饒派饒穎奇﹐鄭派陳建年﹐都民列國民 黨不分區立委﹐而且當選。而國民黨提名黃建庭﹐如果把黃建庭的 得票率 42.52﹪視為派系全力動員輔選的一個指標﹐那麼台東縣的地 方派系勢力不減反增。

(18)

外島澎湖原有南、北兩大派﹐但後來的發展﹐似以個別具公職 的政治人物為「恩主」而形成許、藍、陳、林、黃、劉陳及新許等 派﹐1972 到 1992 的平均得票率是 15.6﹪。而 2001 立委選舉派系參 選人為林炳坤、林素妹兩位﹐得票率為 56.36﹪﹐派系的活動性及能 動性似乎仍維持在相當高的程度。 從以上的參選可以得知台北縣、宜蘭縣、台中縣、彰化縣、南投 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縣、屏東縣及花蓮縣等 地方派系的力量﹐似有弱化的趨勢。但是否確實如此﹐則仍有待更多 的觀察。

四、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

如前所述﹐由於台灣近十五年來經歷了民主化﹐現更面臨民主鞏 固的挑戰﹐在政治變遷上呈現出各式各樣的轉型風貌﹐地方派系亦復 如此。但是﹐地方派系何去何從﹐仍有待進一步地觀察與研究。 台灣政治學界對地方派系的理論研究﹐並不算多。但是仍累積了 一些足以觀察未來派系變遷的一些方向。 第一是現代化或城鄉差距對地方派系勢力消長的影響。 認為地方派系是透過人際關係網絡運作而發揮力量的人﹐相信 只要現代化下都市變遷﹐或者說高度都市化後﹐傳統社會人際關係 網絡改變了﹐地方派系所賴以維持的「關節」就會鬆動。 台灣地區在 1998 年精省後﹐縮小城鄉差距﹐增加地方自主性﹐ 此即加速「權」與「錢」的下放﹐成為趨勢。無論成效如何﹐未來 可預見的是﹐地方自治或地方政治的風貌必然會有所轉變﹐對於地 方派系力量的消長也會發生一定的影響。

(19)

張茂桂和陳俊傑在 1986 年的研究發現﹐地方派系在傳統社區 中動員民眾參與投票的程度是低的﹔同樣地﹐在現代化程度相當高 的中大型都市聚落﹐地方派系的動員能力也是低的﹔只有在中度都 市化的中小型都市聚落裡﹐地方派系動員民眾政治參與的能力最 高。換句話說﹐在都市化發展過程中﹐地方派系的勢力最為可觀﹔ 反之﹐未發展及已發展的都市﹐派系的動員力量似較無從發揮。(註 五) 學者黃德福運用一些都市化指標建構了三個綜合的現代化指 標﹐它們是「現代化八十」、「現代化八六」與「現代化九十」﹐結果 發現三個綜合指標對於地方派系影響力皆有負面的影響。因而﹐黃 德福的結論是「然而﹐台灣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尤其是 以傳統人際關係取向為主的地區﹐隨者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現代 化﹐應該才是降低地方派系政治影響力的關鍵所在。」(註六) 但是本人以台北縣縣議員的地方派系力量為依賴變數﹐將影響 地方派系力量的各種城鄉差距的衡量指標以村里為計算的單位﹐結 果發現「台北縣都市化程度愈高的地區﹐派系影響力也愈高。」(註 七)。台北縣都市化與地方派系影響力的正相關﹐並不必然否定張茂 桂、黃俊傑和黃德福的發現。但卻指出了台灣省各縣市都市化和地 方派系力量消長的一些吊詭現象。 以本人最近半年對基隆市地方政治人物的訪談結果來看﹐訪談 對象共十六位﹐其工作職務涵蓋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地方民選行 政首長﹐政黨地方黨部負責人﹐以及報社註地記者﹐清一色皆表示 地方派系的力量已大不如前﹐政黨因素逐漸成為影響選民投票的主 要因素﹔但是﹐卻又清一色認為有企業組織支持的基隆市謝派﹐卻 一枝獨秀地具有派系的影響力。基隆市的都市化程度自然比一些台 灣省的鄉村縣要高﹐此所以基隆市的地位很早就是台灣省省轄市的

(20)

層級。但傳統地方派系力量略趨勢微﹐也是最近的事。但卻又弔詭 地獨存頗具勢力的一支地方派系。因此﹐對於地方派系的影響力究 竟與城鄉差距等現代化或都市化指標之間的經驗關係為何﹐相信有 必要進行更進一步地探討。 第二是黑金勢力與地方派系之間究竟是有什麼關係?典型的看 法是地方派系結合黑金勢力﹐是故地方派系才有足夠的地方動員力 量。趙永茂在觀察 2000 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 政治的衝擊﹐亦總結地指出﹕「就派系與外部社經環境的關係而言﹐ 在鄉村與邊陲地區﹐國民黨、親民黨的派系均有與黑、金三位一體 化的現象。另外﹐就民進黨而言﹐亦有漸由原來理念型派系轉為接 納黑、金力量與人士﹐成為庸俗化派系的現象。」(註八) 趙永茂教授指出從其訪談中得知﹐在 54 位彰化縣議員內有黑 道背景或有殺人前科的議員高達 18 位(佔三分之一)﹐在 26 位鄉鎮 長中﹐有黑道背景或與黑道關係密切者也佔 1/3 到 1/4 之多。 民進黨在公元 2000 年的總統大選﹐訴求選票的文宣主軸之一 就是把國民黨打成黑金代表﹐而民進黨若能執政﹐勢必以掃除黑金 為首要之務。因此﹐地方派系未來的發展﹐似與黑道幫派在選舉時 能發揮為派系動員的力量有關。如果能瞭解黑道如何在選舉時的動 員情形﹐必能評估台灣未來地方派系的發展。 筆者曾經從事對於在監黑道份子與選舉的關係﹐進行面訪研 究。所挑選的訪談對象都是因為組織犯罪而被判刑入獄者共 14 位﹐ 其中在台北監獄的有六位﹐在桃園監獄的有八位。根據深度訪談的 結果﹐有幾項發現如后﹕ 1. 14 位中在選舉時協助候選人助選的有 4 位﹐佔 28.56%。 2. 14 位中有去請道上兄弟一起來助選的也是 4 位﹐頗符合前

(21)

面第一項訪談結果﹐此即黑道當個人參與助選時﹐也會請兄 弟去幫忙。 3. 在幫助候選人的方式上﹐強迫其他候選人退選、恐嚇威脅地 方選民、向親友拉票、在別的競選服務處鬧事、破壞其他候 選人競選活動或服務處﹐以及向其他候選人勒索﹔但唯獨沒 有任何一位受訪者願意承認曾協助候選人買票。 4. 受訪者中 4 位曾為候選人助選時﹐有 3 位表示受其幫忙候選 人為地方派系人物。 5. 至於道上兄弟是否有人加入地方派系﹐有 9 位認為道上兄弟 有加入地方派系﹔有 4 位表示沒有﹔有一位表示不清楚。 6. 受訪的 14 位都認為地方派系和道上兄弟的關係是「相互利 用」。 從以上的訪談發現﹐證明地方派系和黑道確實至為密切。但是﹐ 從黑道兄弟為派系人士助選的情形來看﹐在 16 位受訪者當中﹐只有 3 位認為道上兄弟會以「向周遭親友拉票」的方式來幫助候選人﹐似 乎地方派系力量的增長﹐並非直接來自黑道兄弟的動員。究竟黑道兄 弟與地方派系之間的關係為何﹐應該是評估未來台灣地方派系發展的 一個重要指標。如果說黑道力量永遠不可能被消滅﹐黑道兄弟透過選 舉漂白﹐或選擇與地方派系合作﹐地方派系的力量或許會因其他因素 而消頹﹐但似乎不可能完全銷聲匿跡。 第三個觀察台灣地方派系未來勢力消長的指標是地方派系的經 濟力。 筆者曾經統計過台北縣、彰化縣、高雄縣地方派系人事所經管的 事企業﹐以之做為地方派系經濟力的基礎。依所經營的項目多寡﹐其

(22)

順序是﹕1.金融服務業 2.地產工程業 3.娛樂業 4.其他業 5.飯店百貨 業 6.食品流通業 7.水泥建築業 8.交通運輸業 9.紡織業 10.鋼鐵業 11. 電子資訊業 12.塑膠業 13.電氣電纜業 14.汽車業 15.傳播業 16.燃料 業 17.醫療業 18.電機五金業 19.輪胎橡膠業 20.化工業 21.造紙業(時 間是 1996 年至 1997 年﹐經營事業歸類總數是 220)。值得注意的是 金融服務業所佔比例﹐接近所有歸類總數的 60%﹐換句話說所有統計 的派系人物﹐他們經營事企業的總項目中﹐有接近 60%是屬於金融服 務業。 幾乎所有的訪談資料都顯示出地方派系如果沒有事企業﹐沒有經 濟資源可以使用﹐很難維持派系的生存。而經濟資源中最容易發揮作 用的乃是掌握金融資本﹐此所以地方派系人物所經營的事企業﹐佔了 近 60%的高比例。 當討論到地方派系與金融服務業﹐立即會想起地方派系與信用合 作社、農會、漁會及水利會信用部門之間的關係。地方派系染指、掌 控信合社、農會、水利會及漁會根深蒂固。銀行開放民營後﹐地方派 系介入經營銀行的也不少。根據劉佩怡的研究﹐由地方派系投資經營 者至少有七家﹐分別是﹕台北縣三重幫的聯邦銀行、板橋劉家的板信 銀行、台中縣的泛亞銀行、台中市張派的萬泰、華信銀行、雲林縣林 派的萬泰銀行、高雄市陳家的大眾銀行、王家的中興銀行。(註九) 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遲滯﹐金融服務業也受到打擊﹐再加 上地方派系在其所能掌控的金融企業中﹐上下其手﹐使得不少地方派 系所掌控的金融事業﹐財務結構十分不健全﹐本土型金融危機的可能

(23)

出現﹐常常為有識者所提出。政黨輪替前由於屢屢發生弊端﹐政府開 始整併、接管不良的金融機構。政黨輪替後﹐這方面的工作似乎有加 快的趨勢。 政黨輪替前﹐多數地方派系的恩主為國民黨﹐國民黨因此畏首畏 尾﹐不敢大力整頓金融機構﹐以免地方派系有所反彈﹐失去執政地位。 地方派系因此可以操弄金融資源﹐鞏固基礎﹐發展勢力。但由於政黨 輪替﹐加上經濟遲滯﹐甚至於衰退﹐地方派系的經濟力量正在逐漸失 血中﹐如果能夠加以正確地評估﹐必能對未來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地 方派系的勢力消長﹐做出較精確的評估。

五、結論

「派系」乙詞在中文中較具有負面意涵﹐似乎和結黨營私有關﹔ 而就台灣地方派系而言﹐由於地方派系和黑金的結合﹐一提及派系﹐ 似乎代表著的是一股魚肉鄉民的地方惡勢力。 然而﹐只要相信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人喜歡離群索居﹐那麼 人們三五成群﹐結合在一起是十分自然的特性﹐人正是「群居的動 物」。三五成群自然成派、成黨。因此﹐如果以準團體來看待派系﹐ 就沒有必要對派系充滿敵意﹐對於台灣地方派系也會有比較客觀的認 識。 本文對於二十一世紀台灣經歷政黨輪替﹐進入民主鞏固時期後的 地方派系是否仍能維持過去的影響力﹐提出討論。結果發現如果以 2001 年立委選舉的結果來看﹐地方派系的影響力消長互見。乍看之 下﹐地方縣市經歷過地方的政黨輪替﹐派系力量似乎有消頹情形﹐但

(24)

有些縣市則不然。可見﹐由於台灣太小﹐對於政治現象的解釋﹐習慣 以同一標準來看待台灣地區全區域的特性。然而﹐地方派系的特性﹐ 因縣市區域不同會呈現出極大差異。因此﹐對於地方派系未來的發 展﹐似宜以縣市為單位﹐進行各別的分析。 然而﹐在總體評估地方派系的發展上﹐個人仍指出城鄉差距、黑 道勢力及經濟力﹐可能是觀察台灣地區地方派系未來發展的重要變 數。如何就此發展出適當的分析模型、衡量標準﹔以及對於地方派系 儘可能多從事實地研究﹐應該是對台灣地方派系有興趣的人﹐應該努 力的方向。

(25)

註釋﹕

註一:黃德福﹐「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1992 年立法委員選 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一期﹐1994 年 5 月﹐頁 81。 註二﹕同前註﹐頁 82。 註三﹕本文部分派系資料及選舉統計﹐出自本人在 1996 年十二月至 1997 年五月三十一日接受政府委託所進行的「地方派系與台 灣地方政治生態之實證研究」。該研究所使用之資料﹐除來自 政府文獻、出版品﹐大多數在經過田野調查訪談結果加以檢驗。 註四﹕有關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力量之間的關係﹐請見高永光﹐「『城 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 年台北縣縣議 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七卷第一期﹐ 2001 年。 註五﹕張茂桂、陳俊傑﹐「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 係—自由派理論的再討論」﹐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選舉文化 研討會論文集﹐1986 年。 註六﹕黃德福﹐詳見註一﹐頁 89。 註七﹕高永光﹐「『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 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 七卷第一期﹐2001 年﹐頁 74。 註八﹕趙永茂﹐「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的衝擊」﹐政治科學 論叢﹐第十四期﹐2001 年。 註九﹕劉佩怡﹐「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 三角結構分析」﹐2002 年﹐頁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數位系統中,若有一個以上通道的數位信號需要輸往單一的接收端,數位系統通常會使用到一種可提供選擇資料的裝置,透過選擇線上的編碼可以決定輸入端

當系統的特徵根均有負實部時,系統是穩定的,在滿足穩定

1、由各評選委員就評選項目及權重,填寫評選表一份(如附表三 之一、三之二、三之三及三之四)

報戶口:1 位學生當查戶口的人,有幾位 學生代表戶長站在最前面,其他 學生可以排在戶長的後面,當查 戶口的人去詢問戶長時問: 「你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 申請人應依個人專業及意願順序,至多可選填該批次 30 個校系 志願,所選志願應與申請人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所選填志願 中,國立大學共可選填 10 個志願,每校至多選填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

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可請該位同學反思 可請該位同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