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Netiquette Curriculum for Taiwan High School Students. 研究生:蘇怡如 指導教授:周. 倩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六 月.

(2) 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Netiquette Curriculum for Taiwan High School Students. 研 究 生 :蘇怡如. Student: Yi-Ju Su. 指導教授:周. Advisor: Chien Chou, Ph.D. 倩. 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ducation June, 2005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i.

(3) ii.

(4) 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 研究生:蘇怡如. 指導教授:周倩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台灣中學生的需求,開發網路禮儀(netiquette)課程,根據 計惠卿、張杏妃(2001)提出之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模 式,依循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五大步驟,發展網路禮儀教材「網路小 白不要來」、「網路溝通通ㄅ通」與「拒絕信騷擾」,讓中學生在問題解決的真實 情境下,了解網路禮儀的意義與各項內涵,體認網路禮儀之必要性,明白網路禮 儀正確、簡潔、清楚、安全與隱私、友善與尊重的精神,以期中學生能以網路禮 儀為上網溝通的行為準則,未來願意成為一遵守網路禮儀之網路公民。 本研究在分析階段透過文獻分析、網路禮儀認知與行為問卷調查與教師訪談 三種方法了解教材需求與內容;評鑑階段透過教室觀察、問卷調查、認知測驗、 個人與小組學習單等方法收集形成性評量資料,由研究者、專家、教師、學生共 同評鑑教材。 本研究結果如下: (1)文獻分析歸納出網路禮儀之定義與內涵、分類、研究 範疇、衍生議題、具體行為與精神,國內外研究啟示,以及本研究選擇 PBL 作 為有效教學策略之理由,並分析中學生所需之網路禮儀課程內容。 (2)本研究編 擬出具信效度之「中學生網路禮儀認知與行為」問卷,針對 209 名國高中生進行 調查,顯示目前國高中生網路禮儀認知行為現況,作為設計課程之依據。 (3)教 師訪談結果顯示目前中學生有網路禮儀課程之需求。 (4)根據分析結果,設計發 展「網路小白不要來」 、 「網路溝通通ㄅ通」與「拒絕信騷擾」三網路禮儀教案, 共計使用了紙本、教師引導、投影片、動態短片四種教學媒體,發展出具複雜性、 貼近生活、豐富、具吸引力之問題情境與配合之 PBL 活動。(5)形成性評量實 地試教(field trial)結果發現,學習者網路禮儀測驗答對率平均約百分之九十, 認知問卷總分後測顯著高於前測,學習者確實能高度注意內容、提起興趣、贊同 網路禮儀實用性、必要性、並願遵守之,且多數能接納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具 備網路禮儀問題解決之能力,此顯示教學過後學生已達本研究預設之認知、情 意、問題解決技能目標。 (6)專家評鑑結果顯示,教學設計、教師以內容專家高 度肯定三教案之可行性、一致性、內容性與設計性。最後,綜合以上結果,提出 教材修正、實際應用、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字:網路禮儀、中學生、問題導向式學習、教學設計. i.

(5)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Netiquette Curriculum for Taiwan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ent:Yi-Ju, Su. Advisor:Chien Chou, Ph. 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ay 英文要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sign, develop and evaluate netiquette curriculum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n order not to be a “Hi-tech barbarian,” Netiquette, or net etiquett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et ethic issues. Although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integrated netiquette issues in nine-year compulsory curriculum policy in 2004, there are no developed curriculums for school teachers to follow. Therefore, based on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ing Model"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s instructional strategy, this study has develped three netiquette curriculums and evaluated them formativel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s, this study has employed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teacher-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major fingings are as follows: (a)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is conducted during the analyzing stage,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category, concrete behaviors, esprit and generative issues of netiquette. (b) Validated “Netiquett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teacher interview are used in the need analysis. The result confirms high school students’ needs for netiquette curriculum.(c) Formative evaluation valid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s. In cognitive aspect, students did reach 93% high pass-rate in cognitive tests. Student’s postt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pretest (p<0.001). In affective aspect, students’ feedbacks showed they paid attention to the lesson, felt interest in the topic, agreed with the usability and essentiality of netiquette. In PBL aspect, about 80% students enjoyed the PBL process and reached PBL goals. (d) Bo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of expert reviews revealed high values on the content, design, feasibility, and accordance of the curriculums goal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reached six purposes and maked a completion of these high-school netiquette curriculums. Besides, this study provided reseach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netiquette studies. Keywords: Netiquette,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nstructional Design (ID).. ii.

(6) 謝誌 經歷碩士論文各個階段,從尋找題目、蒐集文獻、製作教材、分析結果、寫 下結論,轉眼就到了完成的最終時刻,我心中既興奮、又有點小失落,興奮的是 自己傾全力完成了第一本學術的著作,失落的是完成後暫時失去目標的心情,驚 訝地發現原來碩論已經成為我一年來一切生活與計畫的重心。回顧去年 11 月至 今的打拼歷程,要感謝許多師長及親友的支持。 首先要感謝給予我最大關懷的周倩老師,老師總是在我論文遇到困難時,給 予我具建設性的回應,在我心情起伏時,做我的聆聽者、開導者,更令我感激的 是,老師犧牲假日休息時間一邊顧小孩、一邊爭取時間幫我修訂,能有周老師做 我的指導教授,是我最大的福氣。 此外,口試委員彭心儀與尹玫君老師對我幫助甚多,彭老師總是細心修改我 的論文,在我需要幫忙時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尹老師不畏台南到新竹距離的遙 遠來擔任我的口委,並且提出切中要點的建議,兩位口委惠我良多,由衷地感謝 你們。在此要特別感謝教育所蔡今中所長,兩年前他的一番話,我毅然決然地選 擇交大教育所,讓我這兩年過得相當精采豐富、學有所獲,若當年沒有蔡老師的 諄諄教誨,也就沒有今天的我。 論文撰寫期間,多虧有好學伴舒婷跟我一起奮鬥、並肩作戰,也多虧有八寶 姊妹們一起瘋狂脫序、排解壓力,讓我獲得繼續寫下去的動力,留下碩士生涯最 溫馨的回憶,能認識你們真好! 也要感謝我手語社 92 級的老朋友們,給我鼓勵與關懷,謝謝大學好友思穎, 陪我渡過情緒的低潮、做我的情緒垃圾桶。論文中拍攝短片時,多虧肥達、貢丸、 QQ、哲維、竹科人家生活網的 polarbears 與史畢特等人的友情客串與技術支援, 使我拍攝與後製過程得以順利完成。也多虧所辦中,嘉凌姐與慧珍姐多處幫忙, 讓論文與口試得以順利完成。更要感謝歡鵲,多次細心無悔地幫忙校正文字與格 式,讓我人生中第一本學術著作更為嚴謹、完善。 最後,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及男友,有你們的支持及陪伴,我才能無後顧之 憂的完成學業。. ~感謝有你們,我感到幸福又幸運~ 怡如 于 2005 年 6 月 22 日. iii.

(7)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 iii 目錄...............................................................................................................................iv 表目錄..........................................................................................................................v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1 貳、研究目的........................................................................................................3 參、研究步驟與章節配置....................................................................................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壹、網路禮儀定義、行為與精神........................................................................5 一、網路禮儀之定義....................................................................................5 二、網路禮儀之行為....................................................................................6 三、網路禮儀之精神..................................................................................10 貳、網路禮儀類型.............................................................................................. 11 一、電子郵件禮儀...................................................................................... 11 二、聊天室禮儀..........................................................................................13 三、留言(討論)版禮儀..........................................................................14 參、網路禮儀衍生議題......................................................................................15 一、網路論戰..............................................................................................16 二、垃圾郵件..............................................................................................16 三、網路言論自由與言責權......................................................................17 四、網路 e 語言:注音文、縮寫、表情符號..........................................18 五、網路小白與網路公約..........................................................................22 肆、網路禮儀研究範疇......................................................................................22 一、網路禮儀與素養..................................................................................23 二、網路禮儀與倫理..................................................................................23 三、網路禮儀與法律..................................................................................24 伍、網路禮儀之教與學......................................................................................27 一、網路禮儀與九年一貫..........................................................................27. iv.

(8) 二、網路禮儀教學網站啟示......................................................................27 三、網路禮儀國內外研究啟示..................................................................30 陸、網路禮儀之問題導向式學習......................................................................34 一、問題導向學習......................................................................................34 二、問題導向學習教學設計......................................................................35 三、網路禮儀與問題導向學習..................................................................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43 壹、分析方法與工具..........................................................................................44 一、訪談法..................................................................................................44 二、問卷調查法..........................................................................................45 貳、實施對象與流程..........................................................................................47 一、實施對象..............................................................................................47 二、實施流程..............................................................................................48 參、形成性評量方法與工具..............................................................................49 一、形成性評量階段與流程......................................................................49 二、設計檢核..............................................................................................51 三、專家檢核..............................................................................................51 四、學習者檢核..........................................................................................53 第四章 課程分析、設計發展與評鑑........................................................................59 壹、分析階段......................................................................................................59 一、需求分析..............................................................................................59 二、學習者分析..........................................................................................63 三、內容與目標分析..................................................................................68 四、環境與媒體分析..................................................................................71 貳、設計與發展階段..........................................................................................72 一、教案格式設計......................................................................................73 二、問題情境設計......................................................................................74 三、問題討論活動設計..............................................................................78 四、發展進程與人員配置..........................................................................83 參、評鑑階段......................................................................................................84 一、設計檢核結果......................................................................................84 二、學習者檢核結果..................................................................................86 三、專家檢核結果....................................................................................103 四、形成性評量總結................................................................................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壹、結論............................................................................................................109 一、網路禮儀是專為網路情境而設之禮節與規範................................109 v.

(9) 二、中學生具網路禮儀教學之需求........................................................ 110 三、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符合中學生需求................................................ 111 四、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具有效、可行性............................................ 112 貳、研究限制.................................................................................................... 113 參、未來研究建議............................................................................................ 114 中文參考書目............................................................................................................ 116 英文參考書目............................................................................................................120 附錄一、網路禮儀認知與行為問卷(預試)........................................................123 附錄二、網路禮儀認知問卷(正式)....................................................................129 附錄三、教師與專家訪談大綱................................................................................131 附錄四、網路禮儀教案............................................................................................134 附錄五、個人與小組學習單....................................................................................165 附錄六、網路禮儀測驗............................................................................................171. vi.

(10) 表目錄 表 2-1、網路禮儀五大精神 .................................................................................9 表 2-2、電子郵件禮儀之具體表現 ...................................................................12 表 2-3、聊天室禮儀之具體表現 .......................................................................14 表 2-4、留言版禮儀之具體表現 .......................................................................15 表 2-5、網路常見表情、動作與物品符號 .......................................................19 表 2-6、網路常見「另類書寫」語言 ...............................................................19 表 2-7、網路常見「語音縮減」語言 ...............................................................20 表 2-8、網路常見「符碼轉換」 .......................................................................20 表 2-9、注音文統計、用法及例句 ...................................................................21 表 2-10、網路禮儀衍生議題與法律底線 .........................................................25 表 2-11、國內外網路禮儀相關教學網站 .........................................................29 表 2-12、國外研究成果摘要 .............................................................................31 表 2-13、國內研究成果摘要 .............................................................................31 表 3-1、研究目的、方法、工具一覽 ...............................................................43 表 3-2、教師訪談資料簡介 ...............................................................................44 表 3-3、「網路禮儀認知問卷」雙向細目表 .....................................................46 表 3-4、預試問卷發放情形摘要 .......................................................................46 表 3-5、預試樣本基本背景資料 .......................................................................47 表 3-5、課程實施單元與日期 ...........................................................................48 表 3-6、正式施測樣本性別摘要 .......................................................................48 表 3-7、正式施測樣本網路使用描述性統計量 ...............................................48 表 3-8、分析設計工作檢核要項 .......................................................................51 表 3-9、專家評鑑檢核要項 ...............................................................................52 表 3-10、專家專長與經歷簡介 .........................................................................53 表 3-11、教學反應問卷 .....................................................................................54 表 3-12、形成性評量所採觀察法類型 .............................................................55 表 3-13、教室觀察評量規準 .............................................................................56 表 3-14、各階段形成性評量計畫 .....................................................................57 表 3-15、符號說明 .............................................................................................58 表 4-1、網路禮儀認知與行為問卷描述性統計量 ...........................................65 表 4-2、國高中生「網路禮儀認知與行為」t 檢定摘要 .................................65 表 4-3、網路公約「認知」描述性統計量 .......................................................65 表 4-4、網路公約「行為」次數與百分比 .......................................................66 表 4-5、網路禮儀先備知識之次數分配 ...........................................................67. vi.

(11) 表 4-6、網路禮儀認知第十五題描述性統計量 ...............................................67 表 4-7、網路禮儀認知第十六題描述性統計量 ...............................................68 表 4-8、網路禮儀文獻探討摘要 .......................................................................69 表 4-9、教學具體目標 .......................................................................................70 表 4-10、媒體選擇摘要表 .................................................................................72 表 4-11、Delisl 的 PBL 討論框架 .....................................................................73 表 4-12、教案簡介 .............................................................................................75 表 4-13、「網路大不同」PBL 討論框架...........................................................78 表 4-14、「訂做班級網路公約」PBL 討論框架...............................................80 表 4-15、各組討論之公約項目 .........................................................................80 表 4-16、「搶救信件大作戰」PBL 討論框架...................................................82 表 4-17、設計檢核結果摘要 .............................................................................84 表 4-18、教學目標與評鑑工具對應 .................................................................85 表 4-19、網路禮儀測驗答對率 .........................................................................88 表 4-20、認知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摘要 ......................................................88 表 4-21、前後測總分皮爾森相關摘要 .............................................................89 表 4-22、教學反應問卷結果摘要 .....................................................................90 表 4-23、教室觀察結果摘要 .............................................................................94 表 4-24、個人學習單完成度摘要 .....................................................................95 表 4-25、個人學習單分享度摘要 .....................................................................95 表 4-26、小組任務達成度摘要 .........................................................................96 表 4-27、小組策略品質度評量規準 .................................................................96 表 4-28、小組策略品質度結果摘要 .................................................................97 表 4-29、小組問題解決策略範例:搶救信件大作戰 .....................................97 表 4-30、小組問題解決策略範例:訂做班級網路公約 .................................98 表 4-31、小組檢核度結果摘要 .......................................................................100 表 4-32、專家評鑑結果摘要 ...........................................................................104 表 4-33、專家評鑑一致信結果摘要 ...............................................................105. viii.

(12) 圖目錄 圖 1-1、研究步驟與論文章節配置 .....................................................................4 圖 2-1、網路素養、倫理、法律與網路禮儀之關係 .......................................26 圖 2-2、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設計模式 ...........................................................36 圖 3-1、「網路禮儀課程」形成性評量工作階段 .............................................50 圖 4-1、國高中生「網路使用平均時數」 .......................................................64 圖 4-2、網路禮儀內容分析階層 .......................................................................69 圖 4-3、「網路溝通大不同」討論素材 .............................................................79 圖 4-4、「搶救信件大作戰」討論素材 .............................................................83 圖 4-5、發展階段人員配置甘特圖 ...................................................................83 圖 4-6、播放網路禮儀情境實況 .....................................................................101 圖 4-7、小組形成策略實況 .............................................................................102 圖 4-8、小組分享公約實況 .............................................................................102 圖 4-9、小組檢核公約實況 .............................................................................103.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緒論第一節陳述「中學生網路禮儀教材分析、設計、發展與評鑑」之研 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列舉研究目的共六點,第三節陳述本論文之研究步驟與章 節配置情形。.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電腦中介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的媒體帶給人類生 活與溝通莫大的衝擊與改變,例如:電子郵件、網路、留言版、視訊會議等管道, 不但使訊息取得快捷方便亦可長久保存,對人們的生活與溝通帶來的諸多便利 (梁朝雲,1997)。其中,電子郵件的方便快速,省去了傳統郵件需要寄送往返 的時間與路程;電子佈告欄、討論區提供各式各樣討論議題,讓使用者可透過網 路不受時空限制地閱讀、回覆、交換心得;透過網路聊天室可以結交不同文化背 景、或擁有相同興趣的網友,提供面對面之外、另一交友管道。但是,人們在受 惠於電腦中介溝通之際,這些媒體也帶來了可能的負面影響與我們不樂見之社會 現象,包括網路犯罪、罔顧著作權、違反智慧財產權、侵犯隱私權等法律議題; 也出現了氾濫的網路色情、重度之網路成癮與電玩沉溺等問題。此外,激烈往返 的網路言論戰火、散播迅速的網路謠言、網路匿名所產生的問題、以及無孔不入 的垃圾信件等,更顯露了道德倫理的挑戰以及網路禮儀的匱乏。 以常見的垃圾郵件為例,根據「台北市消費者電子商務協會」於 2004 年 4 至 5 月的調查指出,垃圾郵件耗掉台灣的社會成本高達六百億,受訪者平均每天 收到 42.2 封廣告郵件,92%的受訪者也認為他們比往年花更多時間在處理垃圾郵 件,平均每天花 7.94 分鐘,且多數處理方式是直接刪除,台灣的國家通訊傳播 委員會籌備處也表示,台灣於 2004 年已經變成全球排名第五的「垃圾郵件轉運 中心」(引自劉淑婉,2004)。 此外,電子郵件也成為毀謗與黑函的新途徑,例如:家長發 e-mail 毀謗老師、 學生罵校長等問題:教育部推動網路教學之際,促使各級學校設置了網頁與留言 版,提供更多的師生互動空間,但由於學生留下不雅文字、留言恐嚇等問題,造 成各校網路管理者在管理與處置上的困擾(吳佩玲,2003)。更甚者,網路戰火 蔓延成真實鬥毆的新聞事件也頻傳,甚至有青少年因此被起訴殺人未遂罪嫌的新 聞事件(江良誠,2003)。莊明昆(2003)也列舉幾項在學校討論區上,常出現 不符合禮儀規範的問題,例如對學生、老師或行政人員的惡意人身攻擊,校園八 卦及流言流竄,使用情緒性言語及罵髒話,廣告充斥,打筆戰等。以上種種報導 與研究顯示:藉由 e-mail、留言版等網路溝通管道,已發生許多不當使用的實例。 1.

(14) 而以上網路的道德倫理新困境,與網路特性有關,特別是網路的匿名性。的 確,網路的匿名特性可讓個人身分匿名、可變之多元特性,匿名的優點可讓人們 在網路世界中拋開對他人評價性眼光的擔心、更容易去嘗試新奇事物或專注於某 一議題之上,因而有助於突破既有的行為模式或角色刻板印象(施香如,2003), 匿名溝通還有可避免尷尬的中介效果(梁朝雲、劉守信,2001)。然而,除以上 優點外,匿名的多重身分、使網路存在更多無法掌握的互動因素,讓人們不知何 時該信任誰、該信任何種資訊來源(Johnson, 2001),因而易產生網路交友的安 全、不負責言論發表、匿名製造謠言、轉寄電子黑函等問題。林吉祥(2004)於 <網路倫理議題與網路禮儀對教育的啟示>一文中也表示:現實生活的攻擊無 禮、剽竊造謠等問題,因為網路匿名之特性,使問題情況更為嚴重、也使人與人 間的禮貌大打折扣。由上可知,網路環境特有的「匿名性」已使一般的禮儀已經 不足以規範所有網路應有的行為,因此必須產生新的社會規範使網路社會的溝通 更和諧順利,這種新的網路社會規範又稱作網路禮儀,換言之,網路「匿名」特 性更突顯了網路禮儀的存在必要。 無論 CMC 是否人際溝通的好工具,無論網路匿名特性影響溝通形式多深, 真正的癥結還是在傳播者本身(梁朝雲、劉守信,2001),意即,最重要的還是 網路背後那個敲著鍵盤、點擊滑鼠的使用者,是他們使電腦網路產生了正面或負 面的應用。為了不讓網路使用者成為「高科技野蠻人」 (hi-tech barbarian) ,任何 人在踏上資訊高速公路、猛敲鍵盤之際,有停下來檢視己身網路禮儀(netiquette) 之必要性(鄭麗園,2001)。因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深究網路禮儀之定義與內 涵,並了解國內外如何於校園中教導學生相關倫理道德議題。 青少年是現今網路社會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一個族群。一項針對青少年網 路行為與輔導策略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 82.3%的青少年每週至少要上網一次, 最常上網的活動雖以「資料搜尋」為第一名,但緊接者的是聊天交友、看 BBS 文章、收發 e-mail、玩線上遊戲等活動(梁朝雲、劉守信,2001),可見青少年 網路行為之頻繁。此外,一份針對台北市兒童及少年網路被害現況的調查指出, 在總計 4293 份樣本中,有五分之一(約 859 人)的學子在近一年上網時曾經發 生網路被害事件,以「被散播不實謠言」平均被害次數最高,平均每個受害者被 害高達 7.5 次, 「在網路上遭到言語恐嚇」平均也達 3.8 次(張淑慧、吳嫦娥,2004) 。 再者,學校教師們發現,學生網路問題行為漸影響到學校學習與生活,例如: 將網路聊天上常使用的「注音文」、表情符號等,使用於正式的作文中;寫給教 師的電子郵件常常既沒署名是誰、也不使用適當的稱謂、或給予老師應有的尊 重;用電子郵件寄作業給老師時、間接寄了病毒使老師電腦中毒;學生轉寄大量 信件常塞爆了老師、同學的信箱,造成困擾。由上可知,年輕學子 BBS、聊天 室、e-mail 使用行為與被害經驗有升高的趨勢,使網路禮儀議題更形重要,值得 教師、學校、教育當局以及研究者注意。 2.

(15) 研究者亦發現,雖然九年一貫資訊教育已經將網路禮儀納入議題五大核心能 力中的「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教育部,2005),然而九年一貫的資教 教育重大議題實施是由 2003 年公佈實施,因此目前國高中生並未學習到網路禮 儀之相關課題,且政策僅提供指標、議題,未提供實際範例課程或具體實例給教 學現場的教師,因此本研究認為,有依照相關指標、發展實際課程之必要。 綜合以上,本研究欲綜合國內外文獻,統整網路禮儀之定義與內涵,並提出 身為是一位網路公民應有的網路禮儀行為,並針對中學生為對象,針對其需求、 發展網路禮儀之課程與教材,並期許研發出具體可行的教學活動與指引,且進行 形成性評量,確認教學成效與提出具體課程改進建議。. 貳、研究目的 本「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研究,旨在針對網路禮儀之內 涵、以我國中學學生為對象、研發教學活動與指引,並對課程進行形成性評量, 以確認教學成效與可行性。研究目的列舉如下: (1) 綜合文獻、定義何謂網路禮儀,並分析其內涵、範圍與研究啟示。 (2) 評估目前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之需求。 (3) 分析中學生所需之網路禮儀課程內容。 (4) 設計符合中學生需求的網路禮儀課程活動、指引與素材。 (5) 實施本研究所設計的網路禮儀課程,並評估其可行性與有效性。 (6) 綜合本研究的成果、提出實施網路禮儀課程的具體建議、與未來研究方 向,供教師、研究者與課程設計者參考。. 參、研究步驟與章節配置 考量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研究步驟如下:首先,蒐集文獻與時事,擬 先了解網路禮儀之定義、內涵與範疇,歸納出網路禮儀課程應包含的內容與架 構;接著,從過去研究的啟示與經驗中,推衍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實施所 需的理念與策略;確定研究理念與方法之後,依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 的教學設計流程、參考文獻探討結果,開發課程與活動素材;最後,檢核研究結 果並反思研究過程、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大致而言,本研究章節配置依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的教學設計流 程,呼應研究步驟,並配合圖 1-1 的「研究步驟與章節配置圖」說明之。 本研究於第一章中,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說明研究步驟與各章配置,以 3.

(16) 勾勒出研究藍圖、明示研究方向;本研究於第二章中,本研究進行文獻探討釐清 網路禮儀相關內涵,包括:定義、具體行為、五大精神、三大類型、五項衍生議 題及研究範疇等,並且綜合國內外研究了解網路禮儀教學與教材發展情形;第三 章為介紹研究方法與工具,方法與工具之選擇皆呼應研究目的;第四章為主要研 究結果,即系統化教學之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與評鑑五階段之成果;第五章 為結論,研究者檢核教材發展過程,反思是否達成六研究目的,並提出研究限制 與未來研究建議,供未來網路禮儀相關研究者參考。. 圖 1-1、研究步驟與論文章節配置. 4.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目的在於釐清網路禮儀相關內涵,共分六節詳述之,第一節探 討網路禮儀之定義、具體行為與五大精神,第二節探討網路禮儀之三大類型,第 三節探討網路禮儀五項衍生議題,第四節界定網路禮儀研究範疇,第五節探討網 路禮儀之教學,第六節說明網路禮儀與問題導向學習之結合。. 壹、網路禮儀定義、行為與精神 「隨著網路的日漸發達,網路禮儀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一項事情了,雖然網路安全和 犯罪不斷的在宣導,但是網路禮儀往往容易成為最被忽略的一項,看似渺小的禮儀其 實有著莫大的影響性,而當我們按下連線的那一瞬間,是否忽略了什麼?」 (Katshha, 2001,取自:http://home.pchome.com.tw/comics/bite_anigo/). 禮儀(etiquette)是一種修養,表現令自己與他人均能感到愉悅的言行舉止, 也是一個人教育、修養與身分的象徵(張樹倫,1997);禮儀經由長期而複雜的 演變而來、沒有絕對的對錯是非,且禮儀是一種知識、故需學習(甘懷真,2002) 。 由上可知,禮儀是修養、是知識、是教育,且是因時因人置宜的,而當禮儀遇上 了網路,出現了「網路禮儀」一詞。以下第一小節定義網路禮儀,第二小節呈現 各研究認為應有之網路禮儀行為,第三小節歸納出網路禮儀背後所蘊含的五大網 路禮儀精神與應有的具體表現。. 一、網路禮儀之定義 關於網路禮儀(netiquette,net etiquette,network etiquette 或稱 e-manners), Katshha(2001)認為簡而言之只有三個字:「有禮貌」。更進一步推敲其字義演 變,旖玫恩(1998)表示:「網路禮儀,netiquette 這字由「網路」net 和「禮儀」 etiquette 兩字組合而成。」(p.44),我們可以從字義上的演變,了解網路禮儀, 是一般所謂的禮儀、轉移至網路情境後,順勢而生的新字彙。 Faber(1997)對網路禮儀的定義,亦是從一般禮儀先定義起: 「禮儀是人類 應有的社會行為規範與禮貌」,定義網路禮儀為「人類應有的網路行為規範與禮 貌」;U. S. Catholic(1996) ,Johnson(2001)與 Brian(2002)等人也由一般禮 儀先談,先定義禮儀、再定義網路禮儀。Johnson(2001) 、Faber(1997)以及 Uta 5.

(18) 與 Phillip (2002)皆將「禮貌」置於網路禮儀的首要位置。Johnson(2001)採 用 Dark Mountain’s Netiquette Guide 網站之建議,僅簡要地提出提出三守則:有 禮、有耐心、不觸犯(Be polite, be patient, and don’t break the law)(p.104)。 Uta 與 Phillip (2002)認為有四項必備的網路禮儀行為,「應用真實世界的禮 儀原則」為首要原則。 由上可知,多數研究將網路禮儀視為「一般禮儀的網路延伸」,一般禮儀適 用於現今社會架構、而網路禮儀是專為網路社會而設。 Etiquette 是法文「車票」的意思,而網路禮儀具有「在網際空間旅行的車票」 之潛在含意。因此,對網路禮儀更精準的定義是:人類在網路上的行為準則。 「未 經學習網路禮儀便匆促跳上網路資訊的高速公路,這風險就如同到了異國,尚未 確認車道是靠右行或左行時、就冒然開車上路那麼樣的危險。」 (NCSA Education Group, 1996; Elliott, 1996; 引自梁朝雲,1997:55)。 梁朝雲(1997)認為這個「網際空間旅行車票」的隱喻,在提醒一項重要的 呼籲-網路公民(netizen)皆須具備網路禮儀;中華文化自古以「禮儀之邦」自 稱,在文化交流更復頻繁之今日,更應注意應該的禮節、建立一互相尊重的社會 (張樹倫,1997)。網路環境如同一般生活情境,接觸頻繁之際,常會因溝通技 巧不良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一不小心,很可能造成他人困擾、甚至侵害他人權 益,破壞網路秩序與和諧,故網路資源雖豐富,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網路社 會,更是每個網路公民共同的責任與義務(連晉瑩,1999)。以上皆說明網路公 民的責任,在於維持和諧網路秩序、遵循網路禮節與倫理。 旖玫恩(1998)認為身為網路公民都應瞭解並具備網路禮儀;何琦瑜(2003) 並強調網路需要「公約」、做一有禮貌、有規矩、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傷害別人 的「網路公民」。Uta 與 Phillip(2002)認為網路禮儀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讓 網路新手(newbie)能知曉該怎麼在網路上規範自己的行為。 綜上所述,網路禮儀就像一張「網際空間旅行車票」,可作為網路溝通的圭 臬指引,使網路新手行之有道、使網路公民行之合宜。. 二、網路禮儀之行為 以下先分析過去學者所提出之網路禮儀具體行為表現,再由其中歸納出網路 禮儀背後之精神。楊淑娟(2003)<在網路上做模範公民>一文中指出,除了提 出防弊不良上網行為的對策外,更強調要積極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使用網路。一 個網路公民應有哪些合於網路禮儀的行為呢?研究與相關網站資料結果並不一 致,以下分別論述之。 6.

(19) Faber(1997)認為在使用聊天室、新聞群組、電子郵件時,要時時保持禮 貌、別搧風點火、用字宜簡單明瞭、謹慎思考才按下送出鍵、有效率地回覆訊息。 Uta 與 Phillip(2002)認為有四項必備的網路禮儀行為:(1)應用真實世界的禮 儀原則; (2)意識到網路上有其他觀眾正在看著與注意隱私; (3)禮貌與角色扮 演; (4)寫作格式;旖玫恩(1998)則引用美國「英語教學協會」所整理出的九 條網路禮儀,如下所示: (1) 私人的密碼、住址、電話、身分證字號等不可給網路上的陌生人。 (2) 小心使用大寫英文字,因為大寫帶有吼叫之意。 (3) 用臉譜表情符號如:)、:(等標記來緩和氣氛,以免冒犯了別人。 (4) 在公開信息中要加入個人電郵住址以方便別人與你聯絡。 (5) 小心不過度使用斜體字或粗體字。 (6) 不出言攻擊對方引發戰火。 (7) 電子郵件的簽名檔勿超過六行。訊息長度太長會阻礙了網路交通。 (8) 熟悉網路術語簡寫:如 BTW(by the way)等。 (9) 在公開論壇上不貼廣告。 除上所述,Brian (2002)則提出十ㄧ條守則供參考。 (1) 別假裝你是其他人。 (2) 知道何時該適可而止自己的言論。 (3) 知道何時該適度表達意見。 (4) 檢查你的文法。 (5) 別做重複的詢問。 (6) 跟著討論串走。 (7) 別以即時訊息替代長訊息。 (8) 加入線上討論前先打個招呼。 (9) 不繼續使用即時訊息軟體時,記得登出自己的帳號。 (10) 別寄你不敢公開的信。 (11) 寄信前、多考慮。 美國電腦倫理協會的 R. C. Barquin,於< In Pursuit of a Ten Commandments for Computer Ethics>文章中,首度提出「電腦倫理十誡」(Barquin, 1992),之後 廣為引用,電腦倫理十誡如下: (1) (2) (3) (4) (5) (6) (7). 不可使用電腦傷害他人。 不可干擾他人在電腦上的工作。 不可偷看他人的檔案。 不可利用電腦偷竊財務。 不可使用電腦造假。 不可拷貝或使用未付費的軟體。 未經授權不可使用他人的電腦資源。 7.

(20) (8) 不可侵佔他人的智慧成果。 (9) 在設計程式之前,先衡量其對社會的影響。 (10) 使用電腦時必須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體諒。 在 國 內 , 白 竹 安 ( 2001 ) 提 出 十 項 網 路 禮 儀 守 則 作 為 網 路 相 處 之 道 (pp.248-250)。 (1) 尊重他人,如同你在真實情況下跟別人面對面交談一樣。 (2) 別捉弄或取笑網路新手,試著助他們一臂之力,你也曾是個新手。 (3) 如果還不認識對方,別問私人問題。 (4) 進入聊天室,跟大家打招呼是禮貌的。離開時最好也跟大家道別。 (5) 不要全部都用大寫字體。 (6) 寫電子郵件時,盡量寫出清楚、完整的句子,在信件結尾使用結語,並 署名。 (7) 沒有人喜歡制式信函,所以盡量一次只對一個人寄信。 (8) 寄送大型檔案給朋友時要考慮網路連線速度。而且很多人的信箱有容量 限制,最好寄送大檔案前先問收件人意願。 (9) 在留言版裡,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其他的留言者,保持禮貌來討論,別 互相開火對罵。 (10) 如果你是板主、主持或是管理人,也是社群裡的一份子,應尊重成員不 濫用權力。 由上可知,網路禮儀必須注意「簡潔」,例如不需要字體過度裝飾、可以使 用網路術語簡寫;另外也包括「清楚」地在郵件中告知對方寄件者的聯繫方式; 旖玫恩(1998)引用美國「英語教學協會」所整理出的九條網路禮儀,第一條便 點出網路上「安全」的重要性、要小心保護自己的隱私權與安全;同時也建議使 用表情符號,幫助文字為主的網路溝通更加「友善」。 以上旖玫恩(1998)、白竹安(2001)、Brguin(1992)以及 Brian(2002) 等人提出之守則,背後隱含的網路禮儀精神成分是便是「尊重」,例如尊重他人 隱私、不公開私人信件於群組之中,不亂貼廣告或轉寄垃圾信件造成他人困擾, 尊重他人包容多元意見、不引發網路戰火,不以大寫英文字對聊天室另一端的人 吼叫等。但並非所有人都會遵守網路禮儀的規則,但是只要多數人遵守,就能使 網路環境變得更友善(白竹安,2001);可見尊重與友善,是網路禮儀蘊含精神 之一。 綜上所述,對網路禮儀應有行為的研究雖然用字遣詞不同,但有一共同點: 皆以簡單的短語、條列的方式呈現出網路禮儀的該與不該、為與不為(楊淑娟, 2003;旖玫恩,1998;Brian, 2002; Faber, 1997; Johnson, 2001; Rinaldi, 1998; Uta & Phillip, 2002) 。本研究從中歸納出網路禮儀的五大主要精神:正確、簡潔、清楚、 友善與尊重、安全與隱私,並將具體網路禮儀行為及文獻來源,對應整理於表 8.

(21) 2-1,並詳述於下節。. 表 2-1、網路禮儀五大精神 五大精神. 具體精神表現實例. 資料來源. 正確. (1) 留意寫作格式、檢查文法。. Brian(2002). (2) 使用合宜的格式、用語與稱謂。. Ford(2000). (3) 檢查文法注意用字、標點符號. Phillip(2002). (1) 別做重複的詢問。跟著討論串走。. Brian(2002). (2) 用字宜簡單明瞭、謹慎思考才按下送出. Faber(1997). 簡潔. 鍵、有效率地回覆訊息。 (3) 熟悉網路術語簡寫。. 旖玫恩(1998). (4) 少用斜體字粗體字的花招。. 旖玫恩(1998). (5) 先停下來瀏覽先前的文章、看看是否已. 鄭麗園(2000). 有相同的回應內容。. 清楚. (1) 寫電子郵件時盡量寫出清楚、完整的句. 白竹安(2001). 子,使用結語並署名。 (2) 在公開信息中要加入個人電郵住址以方. 旖玫恩(1998). 便別人聯絡。 (3) 使用電子郵件時,要寫信件主旨,主旨. Ford (2000). 中可以簡述郵件內容,讓人容易辨識. 安全與隱私. (1) 不繼續使用即時訊息軟體時,記得登出. Brian (2002). 自己的帳號。 (2) 時時提醒自己:這裡是公開場合!. Phillip(2002). (3) 意識到網路上有其他觀眾與注意隱私。. Phillip(2002). (4) 別把私人的密碼、住址、電話、身分證. 旖玫恩(1998). 字號等給網路上的陌生人。. 友善與尊重. (1) 進入聊天室,跟大家打招呼是禮貌的。. 白竹安(2001). 離開時最好也跟大家道別。 (2) 板主、主持或是管理人,也該尊重所有. 白竹安(2001). 成員、不濫用權力。 (3) 大寫英文字母帶有吼叫之意。. 旖玫恩(1998). (4) 時時保持禮貌、別煽風點火。. Faber(1997). (5) 表情符號如:) 、: (等標記可緩和氣氛。. 旖玫恩(199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22) 三、網路禮儀之精神 研究者從 Brian(2002) ,Faber(1997) ,Johnson(2001) ,Rinaldi(1998), Uta 和 Phillip(2002) ,楊淑娟(2003) ,旖玫恩(1998)等人以簡單的短語、條 列的方式呈現網路禮儀應有的行為,從中歸納出網路禮儀重要的五大精神。以下 一一闡述網路禮儀各項精神意涵。 適度要求「正確」的網路禮儀精神,即能在網路溝通中、勿忘正式交談與寫 作之禮貌,注意用字、格式之正確度,特別與長輩討論正式議題時。因此網路禮 儀的具體正確行為包括:了解並遵守一對一或一對多使用電子郵件時,能使用合 宜的格式、用語與稱謂等(Ford, 2000) ;能注意用字、標點符號與文法、並小心 使用大小寫(旖玫恩,1998) ,提醒網路公民要檢查文法、留意寫作格式(Brian, 2002; Phillip, 2002)。 保持「簡潔」的網路禮儀精神,也就是在網路溝通時,能以簡單為原則,不 過度編輯信件或文章,因此網路禮儀的具體簡潔行為包括:可順應網路溝通的快 速,使用縮寫來簡化打字的繁瑣(旖玫恩,1998; Brian, 2002) ,用字宜簡單明瞭、 謹慎思考才按下送出鍵、有效率地回覆訊息(Faber, 1997)等。 以「清楚」傳達意思為宗旨之網路禮儀精神,其意義乃在網路溝通中,能於 信件標題與內容中清楚表達寄件者之意思,且不讓收件者或閱讀者因文字、表情 符號、過度編輯之圖片之影響,難以辨識文字或理解文意。因此網路禮儀的具體 清楚行為包括:寫電子郵件時盡量寫出清楚、完整的句子,使用結語並署名告訴 對方是誰寄送此封郵件(白竹安,2001),使用電子郵件時,要寫信件主旨,主 旨中可以簡述郵件內容,讓人容易辨識(Ford, 2000)等。 時時勿忘網路「安全與隱私」之網路禮儀精神,其意涵如下:網路溝通不可 認為只要躲在匿名或代號後面,就可對他人惡意人身攻擊、製造謠言、罵髒話、 亂貼廣告、盜用帳號,亦不應受到病毒攻擊、洩漏隱私之危害,需重視公共安全 與個人隱私。因此網路禮儀的具體安全又兼顧隱私之具體行為包括:別把私人信 件、或內含個人資料與隱私的信、未經篩選就寄給群組中的所有人;時時提醒自 己身處公開場合,意識到網路上有其他觀眾正在看著與注意隱私,小心保護自己 與他人的隱私權與安全,小心帳號管理等(旖玫恩,1998;Brian , 2002; Phillip, 2002)。 最後,展現「友善與尊重」的網路禮儀精神,其意涵包括在溝通過程中、應 保持禮貌、展現友善並尊重他人、公約與法律規範。因此網路禮儀具體之友善尊 重行為包括:加入線上討論前可先打個招呼,可使用表情符號以輔助文字為主的 網路溝通更友善與順利(旖玫恩,1998)。尊重他人,如同你在真實情況下跟別 人面對面交談一樣,進入聊天室可禮貌地打聲招呼、離開時最好也跟大家道別, 10.

(23) 即使是板主、主持人或是管理人,也該尊重所有成員、不濫用權力(白竹安, 2001)。網路上的尊重與體諒不可少,因此偷看他人的檔案、侵佔他人智慧成果、 未經授權就使用電腦資源、拷貝或使用未付費的軟體等不尊重之行徑等,皆不符 網路禮儀(Rinaldi, 1998)。. 貳、網路禮儀類型 多數網路禮儀研究僅提供具體要則,以條列的方式呈現而未分類之(例如白 竹安,2001;旖玫恩,1998;Brian, 2002; Faber, 1997; Rinaldi, 1992; Uta & Phillip, 2002) 。部分研究例如梁朝雲(1997)以「郵件撰寫時機」來細分電子郵件禮儀, 十分詳盡但稍顯複雜。相較以往研究採複雜分類或直接不分類的方式,鄭麗園 (2001)依使用管道、簡單地將網路禮儀分為「電子郵件禮儀」 、 「聊天室與留言 版禮儀」 ;也就是將網路禮儀分為兩類:一方面是現代人使用頻繁電子郵件禮儀, 二是 e 世代最愛的網路聊天與討論區禮儀。聊天室與討論版的禮儀包括:先觀 望、再發言,縮寫的使用、別霸佔發言權、說再見的技巧、友善語調與微笑表情 以化解誤會等;電子郵件禮儀則包括:處理垃圾信的技巧、不疲勞轟炸他人的信 箱、措辭及格式應比照一般書信、內容忌冗長、回覆信件技巧、重視隱私權等。 鄭麗園(2001)之分類雖然簡要,但在「聊天室與留言版禮儀」之分類上又 過於概述,本研究認為聊天室為即時同步、但留言(討論)版為非同步,兩者於 特性上即有所不同,因此在網路禮儀上亦有所不同,例如:使用聊天室時,會有 進入聊天室,跟大家打招呼,離開時最好也跟大家道別之禮貌需要,但留言(討 論)版禮儀則否,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聊天室與留言版禮儀」明確再分為獨立 之兩分類,欲使網路禮儀之分類更健全。以下第一小節介紹電子郵件禮儀,第二 小節介紹聊天室禮儀,第三節介紹留言版禮儀。. 一、電子郵件禮儀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 e-mail)始於 1960 年代,美國軍方為戰爭而研發 出此種易分散四處又可迅速動員的通訊管道,到 1970 年代後才在大學體系中流 傳開來,至今是目前最廣泛的網路應用方式之一(Bloch, 2002; Warschauer, 1998)。電子郵件最初的功能非常簡單,只能傳送文字,至今已經演變出豐富多 元的功能:可改變字體、字型、顏色,可以放置圖片影像、傳送檔案,要求收取 回條等複雜功能(白竹安,2001)。因此,此種電腦中介溝通管道具有幾項優點: 可快速傳遞、可大量傳遞資料、靈活處理資料、可以一對多或是一對一傳送,最 重要的是相當便宜(Warschauer, 1998)。 11.

(24) 關於電子郵件禮儀,梁朝雲(1997)以「郵件撰寫時機」來分類電子郵件禮 儀,例如「撰寫時」宜注意:慎選收信者、確認傳送訊息對象、信件標題應明確 而具描述性、內容應簡明扼要、注意行文用詞的正式性、小心幽默的使用、切勿 講一些不會在公眾場所對他人講的話、考量他人系統限制等,並養成良好傳送習 慣;小心附件功能的使用、遵守一般法律規定;另外, 「回覆時」要注意:定期 查閱與整理個人的電子郵件信箱、定期做病毒掃描與清除等。 < 台灣學術網路使用規範及網路禮節 >一文中,節譯 Rinaldi 所著<The Net:User Guidelines and Netiquette>一文作為讀者參考(引自蘭陽技術學院電算 中心,無日期),以下列舉其中幾項要點,例如:儘可能每天閱讀新收到的電子 郵件、在電子郵件末尾附上姓名、單位、職稱等,且儘可能不要超過四行,如果 願意的話,尚可附上住址與電話號碼;儘可能長話短說並直指重點;每一封信儘 可能針對一個主題;電子郵件可輕易地轉給他人,因此對別人意見的評論必須謹 慎而客觀等要點。 另有研究建議,應減少過多的閃爍圖片,因為會讓人找不到重點閱讀,謹守 簡潔易懂的原則,合理使用網路聊天常用的縮寫(旖玫恩,1998),例如:btw (by the way),a/s/l(age sex location),886(掰掰嚕)等,可加速溝通。 本研究綜合以上梁朝雲(1997)與<台灣學術網路使用規範及網路禮節>一 文之精華(蘭陽技術學院電算中心,無日期),更參考國內外相關網站與研究結 果(例如 Ford, 2000; Fuller, 2004; Junion-Metz, 2000),本研究將電子郵件禮儀依 照五大網路禮儀精神,整理如後表 2-2 所示。. 表 2-2、電子郵件禮儀之具體表現 五大精神 正確. 具體表現 (1) 使用合宜的格式與用語(合適的稱謂、適當的簡介語、呈現 訊息內容、提供適當的細節、適當的結束語等)。 (2) 署名並提供聯絡資訊 (3) 檢查錯別字,文法文句通暢,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簡潔. (1) 回覆郵件時,不需留下全部的郵件內容,若有必要、僅需留 下相關的部分。. 清楚. (1) 要寫信件主旨,主旨中可以簡述郵件內容,讓人容易辨識。 (2) 記得告訴對方「你是誰」,留下名字與相關資訊讓人容易辨 識你的身分。 (3) 正式信件中,少灌水、少使用眼花撩亂的色彩與排版、並少 用閃爍圖片等,讓人容易專注於信件重點。. (接下頁) 12.

(25) 表 2-2、電子郵件禮儀之具體表現(續上頁) 五大精神. 具體表現. 安全與隱私. (1) 私人信件應小心轉寄、若牽涉個人隱私則勿寄給群組中的所 有人。. 友善與尊重. (1) 郵件中不使用猥褻的文字、不寄送色情圖片。 (2) 提醒自己別成為垃圾郵件的發送者,轉寄過多的廣告信、幸 運信、垃圾信,以免塞爆對方信箱、造成困擾。 (3) 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引用他人文章、圖片時,記得註明出 處。. 資料來源:白竹安(2001)、梁朝雲(1997)、蘭陽技術學院電算中心(無日期)、 Ford(2000)、Fuller(2004)、Junion-Metz(2000)。. 二、聊天室禮儀 網路聊天室提供人們即時、一對一或多人文字交談的機會,更進步的軟體甚 至可直接語音、視訊交談,就像電話聊天一樣即時,也可以傳送檔案給別人、跟 好友講悄悄話等,目前常見的聊天室軟體包括:ICQ、MSN、Yahoo Messenger、 PChome Skype 等;而網路留言版則提供人們閱讀、張貼並回覆各式議題的討論 園地,通常附設於網站之下,屬於非即時、一對多的溝通管道(白竹安,2001)。 關於可以成功地幫助的網路溝通順暢之聊天室禮儀,Espinosa(1999)提出 達到成功的網路對談、免去誤會的五個建議,包括: (1) 不使用猥褻文字或具有性暗示的用語。 (2) 使用表情符號、縮寫來幫助溝通與表達情感。 (3) 別每個字都大寫,在英語文化中那代表了大聲吼叫、咆哮之意。 (4) 別以挑釁文字點燃網路戰火。 (5) 別刻意重複張貼大量同樣的字句。 另外,鄭麗園(2000)在<禮儀寶典>一書中,特闢專章講述網路上應有的 禮儀,其中提到進入聊天室或文章發表區,最好先觀望一陣子(稱之為 lurking) , 先了解話題是否過時、是否重複,再發言,此外在國外而言,上網聊天也切忌大 寫,因為英文大寫有咆哮之意,也要記住別霸佔發言權,留給對方回應的時間; 中途離開也要記得向網友們說聲再見,別無聲無息地就消失了。 本研究綜合上述研究,將聊天室應有的網路禮儀,依照網路禮儀的五大精 神,整理於後表 2-3。. 13.

(26) 表 2-3、聊天室禮儀之具體表現 五大精神 正確. 具體表現 (1) 不過度使用注音文。 (2) 一般聊天情境下,可以接近口語的對話方式;但若與長輩或 討論較正式議題時,最好檢查錯別字,注意文法文句通暢, 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簡潔. (1) 了解網路聊天常用的縮寫,縮寫可加速溝通速率。. 清楚. (1) 勿變換過多眼花撩亂的色彩與自型、閃爍圖片等。. 安全與隱私. (1) 傳送檔案給別人前,先以掃毒軟體檢查有無病毒、確定檔案 是正確可讀取的,並給予該檔案一個「對收件者有意義」的 檔名。 (2) 在公開的聊天室裡,時時提醒自己:「有其他陌生人可能也 正在看著!」 ,不輕易公開個人聯絡資料。. 友善與尊重. (1) 適當使用表情符號幫助表明你的態度☺ ,以免因缺乏肢體 語言訊息和語氣、造成誤解。 (2) 使用英文時小心使用大寫,因大寫時具有咆哮或加重語氣之 意。. 資料來源:旖玫恩(1998) 、鄭麗園(2000,2001) 、Brian(2002) 、Espinosa(1999) 、 Rinaldi(1998)。. 三、留言(討論)版禮儀 電子留言版、公佈欄(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是一資訊匯集 中心、一套為特定網路族群聯繫而設之訊息轉換系統,此外,BBS 常附屬於大 型網路之中,多數毋須收費或收費相當低廉,因此可說是一個便宜的網路訊息交 換管道(Williams, Sawyer & Huchinson, 1997)。 關於留言版禮儀,鄭麗園(2000)提出在留言版上發表文章別灌水(稱為 flooding) 、無新意地重複同樣字句與概念,張貼或回覆討論區的文章時,先「停、 看、聽」,停下來瀏覽先前的文章、看看是否已經有與你相同的回應內容、聽聽 看版友們對你將張貼的訊息是否有興趣。使用留言(討論)版時,張貼文章長度 不宜過長(Faber, 1997)。 Brian(2002)提醒要留意寫作格式、檢查你的文法。Phillip(2002)檢查文 法注意用字、標點符號。本研究亦認為用字的正確性會影響閱讀,特別在非同步 的溝通下,正確的用字、通暢的文法是很重要的。 14.

(27) 此外,Phillip(2002)認為網友應該提醒自己留言版是一公開場合,並意識 到網路上有其他觀眾,故須注意隱私。因此,安全與隱私問題值得重視。 在尊重與友善的精神方面,時時保持禮貌、別煽風點火(Faber, 1997),以 減少網路上不必要的論戰,板主、主持或是管理人,也該尊重所有成員、善盡責 任不濫用權力(白竹安,2001)。綜合以上五大精神與具體表現,整理於表 2-4。. 表 2-4、留言(討論)版禮儀之具體表現 五大精神. 具體表現. 正確. (1) 提不過度使用注音文,以免對方費時猜測。. 簡潔. (1) 張貼或回覆討論區的文章時,先「停、看、聽」(先停下來 瀏覽先前的文章、看看是否已經有與你相同的回應內容、聽 聽看版友們對你將張貼的訊息是否有興趣)。. 清楚. (1) 發表文章記得寫主題,可以簡述內容,讓人容易辨識。. 安全與隱私. (1) 匿名、隱身、使用 ID 等方式,仍需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 可因此為所欲為。 (2) 提醒自己不可任意公開張貼涉及他人隱私的留言、私人的悄 悄話等。. 友善與尊重. (1) 提醒自己別張貼廣告文章、不使用猥褻的文字圖片。 (2) 要尊重他人的想法,拒絕張貼情緒性、挑釁、人身攻擊的文 字點燃網路戰火。. 資料來源:鄭麗園(2000,2001) 、白竹安(2001)、Brian(2002) 、Phillip(2002)、 Faber(1997)。 綜合以上幾小節對於網路禮儀定義之探討,本研究歸納出網路禮儀之定義 為:因為網路獨有的特性,發展出專為網路情境而設的禮節與規範,是一普世性、 全球性的共通趨勢,就像一張「網際空間旅行車票」,其作用在於指引網路溝通 新手行之有道、使網路公民行得其宜。網路禮儀依溝通管道可略分為電子郵件禮 儀、留言(討論)版禮儀、聊天室禮儀。. 參、網路禮儀衍生議題 上節已探討「網路禮儀」之定義、三大內涵與五項基本精神(正確、簡潔、 清楚、友善與尊重、安全與隱私),並指出「網路禮儀」扮演維持網路傳播領域 的秩序,也是現代「網路公民」所必備能力之一。以下,本研究將討論幾項重要 的網路禮儀衍生議題,以增進對網路禮儀相關議題之理解。以下第一小節介紹網 路論戰(flaming),第二小節介紹垃圾郵件(send phenomenal amounts of mail, SPAM)、第三小節介紹網路言論自由與言責權,第四小節介紹注音文、網路常 15.

(28) 見縮寫、表情符號等網路特有語言現象,第五小節介紹網路小白與網路公約。. 一、網路論戰 網路論戰是透過電子郵件或是討論版、張貼挑釁或攻擊的言語,引起網路上 的如火如荼的激烈反應,而引發此論戰的人,就叫做 Flamers(Espinosa, 1999)。 國內外學者對於論戰的翻譯名詞不盡一致,有「渲染」 、 「爭論」 、 「筆戰」等皆可 代表論戰之意涵(劉怡秀,2004),本研究統採「論戰」一詞表示之。 引起論戰之原因在於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所以不必害怕其他人對自 己的評價,更不用擔心自己表現的如何,因此網路上的言語衝突、怒火便經常發 生;網路使用者也承認,比起面對面的溝通,電腦中介傳播會有較多的言語侵犯、 不避諱的言語論述與不適當的吵架行為(中小學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教師 e 起來 網站,2004) 。此現象與傳播學中的「去個人化理論」 (deindividuation theory)相 符,因為網路匿名性降低了自我知覺,所以在群體中較易失去自我內在控制、隱 身於團體中而減少自律行為,根據此論,虛擬世界的社會規範對人的約束力降低 了,因此容易成為戰火蔓延之場域(劉怡秀,2004)。 由上可知,網路論戰實為網路禮儀中、重要的衍生議題之一; Willard(2002) 於其網路倫理與禮儀專書中,也希望老師與家長能提醒學生「在網路戰火蔓延 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remain cool under fire) (pp.39-42) ,意即希望學生能保 持冷靜、不捲入論戰的迴圈;若有人寫了什麼挑釁、擾人的字句,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忽略它不置理會;若對某議題想發表強烈的建議、可舉出合理、清楚、合於 邏輯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尊重多元觀點的肚量;萬一不小心一時衝動寫 下了氣憤的文字,當你意識到時,應馬上再發出一封道歉文,以減少引發更激烈 論戰的可能。. 二、垃圾郵件 垃圾郵件是以巨量廣告信或網路行銷郵件,藉由郵件伺服器所提供之轉寄服 務、免費信箱或者是利用發信軟體,寄給未經收件者授權同意之電子郵件地址(陳 筱玲、周心蘭、張正龍、林志成、劉政連,2004),是違反網路禮儀中的典型例 子(Espinosa, 1999)。晚近常見之連鎖信、幸運信等,或因大量轉寄早而對收件 者造成困擾的信件都可以稱之為「垃圾信件」。 如本研究前言中所述,垃圾信件製造了相當大的社會成本,包括時間與金 錢、與造成困擾負擔。郵件炸彈(e-mail bomb)以寄送大量郵件塞爆個人信箱, 結果使信箱容量佔滿而無法收信;匿名郵件(anonymous e-mail)原本是為保障 16.

(29) 人權言論自由,但被濫用的結果是大量的誣告與詆毀(陳筱玲等人,2004)。 吾人面對垃圾郵件時,有以下應對措施。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應設置法條規 範其行為;美國加州在 2003 年通過全美最嚴格的反垃圾郵件法律,全面禁止網 路廣告商向消費者任意、大量地發送電子郵件,聯邦政府也簽署了 CAMN-SPAM 法案,規定商業性電子郵件發送時,需提供有效的回覆地址以及拒收方式,若以 假冒身分與欺騙性標題寄送,亦屬違法行為,違反者最高可判五年監禁或科役罰 金六百萬美元(周守廉,2004)。反觀國內,我國國家通訊委員會籌備處與電信 總局研擬完成「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已於 2005 年 1 月 19 日行政 院第 2924 次院會中,由行政院審議通過,將儘速送至立法院審議,待草案通過 後,每封垃圾郵件最高應賠償收件人兩千元台幣,若匿名寄發,最高可處五年以 下有期徒刑、併科一百萬罰金(行政院國家資訊通訊發展推動小組,2005;陳怡 如,2004)。 從個人來說,要保護自己的郵件位置,可以做的措施包括避免於公開場合中 留下個人電子信箱,或是使用兩個信箱、一個專設為重要他人的聯繫信箱、另一 個設為公開的信箱;再者,可利用「郵件規則」封鎖或使用過濾軟體,阻擋不必 要之信件(謝淵任,2004)。為更積極地防治垃圾信,個人也可以向 ISP 單位檢 舉垃圾信,例如國內 hinet.net 設有垃圾信檢舉信箱帳號(spam@ms1.hinet.net)。. 三、網路言論自由與言責權 聊天室的設置有許多優點,莊明昆(2003)探討學校設置討論區的好處與功 用,認為: 「學校設立討論區,理應讓其成為校方、教師、學生與家長彼此溝通交流的良好 工具,讓行政人員與教師可以聽到來自學生及家長最真切需求的聲音,作為行政或教 學的重要參考;使學校成員間多一個溝通方式,得以互相激勵、共同成長;同時校內 外的重要訊息也多一個發布管道,使校園內資訊更形公開、透明與流通。」(p.47). 討論區雖具有上述言論自由、便於溝通之優點,但莊明昆也列舉了服務的學 校討論區的亂象,例如: (1) 對學生、老師或行政人員的惡意人身攻擊。 (2) 校園八卦及流言流竄。 (3) 使用情緒性言語及罵髒話。 (4) 行政單位未對相關討論流言給予善意及正面回應。 (5) 廣告充斥。 (6) 師生打筆戰。 17.

(30) (7) 為充篇數猛灌水。 (8) 帳號盜用問題。 由上可知,有些網路使用者過度濫用了網路言論自由,忽略了須對言論負責 的基本守則。 網路的「言責權」問題、主要來自於匿名的特性,匿名常常讓人誤認為不用 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因此出現了一些攻擊破壞、煽情誹謗等言論與文章,再加上 網路快速散播的特性,往往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因此,願意對自己在網路的言 論負責、不因網路匿名特性而對他人抹黑謾罵,是一種重要的網路禮儀(林吉祥, 2004)。 施香如(2003)針對網路上的毀謗提到,有人會為了報復女友提出分手、或 學生不滿其任課教授,就躲在電腦背後,利用 BBS 及 e-mail 大量寄發黑函以詆 毀他們名聲,上網大肆公告、甚至進行評論,電腦網路似乎讓「傷害他人」這件 事變得更容易。 因此,網路公民們必須了解:網路給了一個「言論自由」的空間,但不代表 網路上有「言論免責」的權利;青少年網路使用者常有「網路匿名就等於言論自 由或免責」這樣的迷思,值得教師及教育研究者注意。. 四、網路 e 語言:注音文、縮寫、表情符號 「當網路漸漸成為一種新的溝通媒介,且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網路,變成網路社群的 一員時,我們或許更應該關切這樣的發展對於人類的語言系統會帶來何種改變。」 (盧 諭緯,無日期). 網路新興語言力量讓青少年莫不趨之若鶩,注音文、表情符號等新奇有趣的 網路 e 語言,成為一股新興語言勢力,盧諭緯(無日期)於<說文解字:初探網 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一文中的一段話,提醒我們需關注網路上新興的語言 勢力;一般禮儀是指人與人面對面(face to face)互動時,所需的言語肢體行為 上的規範,而網路上的互動方式有別於面對面溝通、多以文字、符號與圖像傳達, 缺少了肢體與表情訊息。 梁朝雲(1997)提及,為了解決電子溝通缺乏了表情或肢體的輔助這個問題 並加速溝通效率,網友們創造了許多屬於網際空間中特有的輔助媒介,其中使用 最普及之一便是「情緒符號」(smilies);許多研究認為,情緒符號可以幫助溝 通、表明態度以避免誤會(旖玫恩,1998;鄭麗園,2001;Espinosa ,1999),常 用的表情符合包括☺、 等。本研究也發現,網路上最近的新興符號組合已不侷 18.

(31) 限於表情、甚至可以描繪動作,例如「orz」與「囧 rz」 ,以字母「o」或國字「囧 (ㄐㄩㄥˇ)」表示頭部、 「r」表示手臂而「z」表示弓著的腳,結合起來橫看似 一個人側面趴倒在地以雙手支撐,用以代表「被打敗了」 、 「無力」等意思,甚至 可以畫出歡呼、打瞌睡、生氣掀桌子、手叉腰的得意貌等肢體動作,或是玫瑰花、 小猪、烏鴉、蝸牛等生物(見表 2-5)。. 表 2-5、網路常見表情、動作與物品符號 表情. 符號. 動作. 符號. 物品. 符號. 真尷尬. ☉~☉∥. 跪地. orz. 玫瑰. --<-<@. 流口水. ^Q^. 無力. 囧 rz. 小猪. (^ω^). 親一個. ^3^. 沒勁. \(╯-╰)/. 烏鴉. Σ^)/….. 流淚. T_T. 抽煙貌. (  ̄ c ̄)y▂ξ. 蝸牛. @/". 慘了. XD. 掀桌. (╯‵□′) ╯╧╧. 蟑螂. (((●<. 資料來源:梁朝雲(1997)、盧諭緯(無日期)、網路表情大全網站 http://www.datunges.mlc.edu.tw/htm/face.htm。. 盧諭緯(無日期)定義網路語言是一種「以語音為基礎的文本溝通」,基於 人們原有的語言基礎上,發展「另類書寫」、「語音縮簡」(abbreviations)以及 「符碼轉換」 (code-switch) ;此外,網路語言常藉由「語氣詞」 (例如:啦、唷、 囉、吧、嗎、呵呵、嘻嘻、嗚嗚)的使用,表示說話的語氣、減少參與者距離感 並提高互動程度。 「另類書寫」是指在相同的語音上進行文字的變化,中文字則是結合形、音、 義三種,網路上的另類書寫模式是先將形、義淡化,強化語音的成份,所以會看 到百花齊放的混亂用法(盧諭緯,無日期),例如:「葛格」即哥哥,「美眉」即 妹妹或美女(參考下表 2-6)。. 表 2-6、網路常見「另類書寫」語言 另類書寫. 原意. 另類書寫. 原意. 葛格. 哥哥. 3Q. Thank you. 美眉. 妹妹或美女. PMP. 拍馬屁. 地迪. 弟弟. PF. 佩服. 886. 掰掰嚕. BT. 變態. 7456. 氣死我了. LKK. 老古板(台語). 資料來源:盧諭緯(無日期)。 19.

(32) 「語音縮簡」即構詞學中的縮寫,為建立在語音的基礎之上的構詞方式,透 過語音的近似性進行變化,使原本較長或較複雜的詞彙變的較簡單(盧諭緯,無 日期)。如此可幫助聊天的情境下,快速簡潔的表達、以省去打字的麻煩,例如 英文裡的 btw 代表了 by the way、imho 代表了 in my honest opinion,以及另外一 個中文中最明顯的例子「醬」代表「這樣」(參考表 2-7)。. 表 2-7、網路常見「語音縮減」語言 語音縮減. 原意.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 btw. By the way. brb. Be right back. gtg. Got to go. myob. Mind your own business. 醬. 這樣. 資料來源:大紀元教育資訊副刊(2003) 、白竹安(2001)、張元(2004) 、旖玫 恩(1998)、鄭麗園(2001)、Espinosa(1999)。. 在一個雙語或多語的社會中,人們在溝通時,在不同的情境,會採用不同語 言形式,此時產生「符碼轉換」的情形,一個人若能網路上出現符碼轉換之現象, 表示已能熟悉並掌握這種轉換原則進行溝通,並非網路新手了,能跟得上網路潮 流,屬於虛擬社群的一份子(盧諭緯,無日期)。實際符碼轉換的例子多為台灣 國語的發音,例如: 「人」用「倫」替換、 「可憐」用「口年」表示(下表 2-8)。. 表 2-8、網路常見「符碼轉換」 符碼. 國語原意. 符碼. 國語原意. 偶. 我. 倫. 人. 素. 是. 口年. 可憐. 水. 誰. 粗飯. 吃飯. 粉. 很. 肥家. 回家. 資料來源:盧諭緯(無日期)。. 研究者也發現,注音文就是中文裡縮寫的一個演變,網路上大家為了節省拼 完整注音符號繁雜打字動作,所以僅擷取其中一注音代表一個字,例如常見以 「ㄅ」代替「吧」、「ㄋ」代替「你」等,相關用法與例句如下表 2-9。 20.

數據

表 2-2、電子郵件禮儀之具體表現(續上頁)  五大精神  具體表現  安全與隱私  (1)  私人信件應小心轉寄、若牽涉個人隱私則勿寄給群組中的所 有人。  友善與尊重  (1)  郵件中不使用猥褻的文字、不寄送色情圖片。  (2)  提醒自己別成為垃圾郵件的發送者,轉寄過多的廣告信、幸 運信、垃圾信,以免塞爆對方信箱、造成困擾。  (3)  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引用他人文章、圖片時,記得註明出 處。  資料來源:白竹安(2001)、梁朝雲(1997)、蘭陽技術學院電算中心(無日期)、 Ford(2000
表 2-3、聊天室禮儀之具體表現  五大精神  具體表現  正確  (1)  不過度使用注音文。  (2)  一般聊天情境下,可以接近口語的對話方式;但若與長輩或 討論較正式議題時,最好檢查錯別字,注意文法文句通暢, 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簡潔  (1)  了解網路聊天常用的縮寫,縮寫可加速溝通速率。  清楚  (1)  勿變換過多眼花撩亂的色彩與自型、閃爍圖片等。  安全與隱私  (1)  傳送檔案給別人前,先以掃毒軟體檢查有無病毒、確定檔案 是正確可讀取的,並給予該檔案一個「對收件者有意義」的 檔名。
表 2-7、網路常見「語音縮減」語言
表 2-9、注音文統計、用法及例句  注音  常見用法  例句  ㄅ  不、吧  ㄅ會ㄅ?    ㄇ  嗎    懂了ㄇ?    ㄉ  的    我ㄉ網站。    ㄊ  他、她、它    ㄊ很喜歡ㄋ。    ㄋ  呢、你    很好玩ㄋ!    ㄌ  了、啦    寫完ㄌ!    ㄍ  個    一ㄍ辣妹。    ㄏ  好、呵、哈    ㄏㄏㄏ,笑死人了…   ㄐ  機、幾    不要太ㄐ車!    ㄚ  啊    你看不懂ㄚ?    ㄛ  哦    好羨慕ㄛ!    ㄜ  呃    ㄜ,我沒聽過。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has been conducting regula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udies since the 2002/03 school year to trac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esides, although the elements of STEM education ar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KL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he local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herence

The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a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syllabus in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and it integrated mathematical culture to develop game-based lesson plans to

Curriculum Council (1998)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Kindergarten to Year 12 Educ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Western Australia:

Five trends of school arts education reform in

Curriculum Council (1998)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Kindergarten to Year 12 Educ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Western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