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由黛伯拉•泰南的觀點談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由黛伯拉•泰南的觀點談起"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

由黛伯拉.泰南的觀點談起

柯建志 莊淳惠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摘要 性別與語言這個領域包含了多種學科的研究,早期這些性別研究 出爐後,一些有關描寫兩性問題的通俗著作也就多了起來。其中黛伯 拉‧泰南(Deborah Tannen)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對兩性溝通的差別 性主張,廣被大眾接受,並且也常被引用至學術研究中,可視為是這 個領域的權威。本文嘗試藉由 Tannen(1990)的觀點來了解性別與語 言使用的研究脈絡,進一步探討在線上的兩性溝通風格與語言。雖然 網路具備匿名性等特質,但是在 CMC 中的性別溝通風格研究中,學者 發現線上與真實世界中的兩性溝通風格還是有很大的相似性,除非是 匿名或是去性別化特別明顯的線上人際溝通場合,CMC 中的兩性溝通 特質還是深受面對面兩性溝通特質的影響。本文也將檢視 CMC 性別研 究的結果,探討 Tannen 研究的價值,以了解線上溝通模式受到真實 環境中兩性溝通差異性的影響情形。 關鍵字:性別、溝通風格、電腦中介傳播

(2)

一、前言

進入性別的研究領域,像是進了劇烈變動的漩渦。因為各學科牽 涉至此領域的結果,性別研究是充滿發展性與多義性的。各學科中, 包含社會、教育、人類學等等,每個領域的學科會從其專長的原則與 觀點,去解釋其研究結果。所以,造成性別研究的多樣性與爭議性。 各門學科從自己的角度去評論其它學科的研究結果,就像是跨文化的 對談,不同學科的學者完全由自己的學術領域去發問、去解答。 再看性別與語言研究的領域,不管從心理學或人類學去研究語言 的焦點,我們在解讀時都必需同時考量其學科背景。對於性別在語言 運用上的分析,我們如何不限於一執之偏,而能從語言上了解兩性溝 通存在的差異性。由學語學背景的學者來清楚說明語言的要素是必要 的,社會語言學家 Deborah Tannen 在兩性對話風格的研究為性別與語 言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分析角度。她形容兩性的溝通像是在跨文化的溝 通,因此在談話風格上大異其趣。透過 Tannen 的研究使我們能了解 兩性在使用語言上的策略及背後呈現的意義。 在線上的虛擬世界,也有許多學者探討兩性在線上使用語言的差 別,由於我們在線上看不見對方,線上溝通的訊息便成為重要的研究 要素。在線上研究所必需考慮的條件還有性別的多重選擇特性,男人 可以選擇扮演女人,女人也可以扮演男人,甚至於其它的性別的扮 演。但這並不代表性別因素的影響性已經不存在,我們可從線上溝通 訊息和線上語言型態來探討性別的語言特性是否仍繼續發生。而 Tannen 的兩性對話風格研究結果,便成為線上性別與語言研究的重要 依據。 本文的主旨除了呈現 Tannen 在兩性對話風格研究的主張外,也 將 Tannen 對其它相關議題的論點及思想加以整理,目的是為了理解 貫穿 Tannen 各種主張的關鍵思想及脈絡,而進一步引介 Tannen 對線 上性別溝通研究的貢獻可能性何在。並且討論線上性別與語言研究的 概況,過去面對面溝通研究結果的影響性,之後,說明 Tannen 的研

(3)

究如何提供線上性別與語言研究的辨證及研究取向。

二、Tannen 簡介及理論背景

Tannen 廣為人知的是她在 1990 年所寫的一本書─YJDU,「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中譯:男女 親密對話)。這本書將兩性溝通風格的不同帶給大眾認識,在紐約時 報廣場的排行榜,連續四年獲得最暢銷書籍,八個月榜上第一名,並 且被譯成 26 國的語言,在各個國家也盡佔暢銷書的首席。使得 Tannen 的讀者遍及世界,也常受邀至電視、廣播節目,且成為報章雜誌不斷 報導的對象。 YJDU 很成功地受到大家歡迎,主要是因為 Tannen 文章清晰,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利用各種取自小說、個人經驗、電影、漫畫和談 話記錄的例子來闡釋她的論點。顯示出兩性對話中引起摩擦和衝突, 來自於男性與女性自小生長於不同的文化,亦發展成不同的對話風 格,因此兩性的對話就像是跨文化的溝通。對學術界而言,引用 YJDU 這本書的學者也相當的多,從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五年八月止,共有 41 個領域 247 篇的學術著作引用這本書,如哲學領域中的新雅里斯 多德學派對人性概念的探討、娛樂媒體的選擇、如何和老闆爭取薪 水、男性性器官機能障礙的研究等(Goldsmith & Fulfs,1999)。

Tannen 目前是喬治城大學的教授,除了從事語言學研究及寫作, Tannen 也寫過詩歌、散文及短篇的評論。至目前為止,Tannen 共寫 了十六本書,發表八十五篇論述。並獲有國家人文獎章、洛克斐勒基 金會、國家科學基金會獎助等榮譽。 根據 Tannen 個人網站的資料, Tannen 有兩個碩士學位,一個是 英國文學,另一個是語言學;博士學位也是語言學。但是 Tannen 並 不 將 自 己 定 位 為 「 語 言 學 家 」, 而 是 「 社 會 語 言 學 家 」。 在

(4)

Tannen(1994a,p5)自我的陳述,將自己認定為社會語言學家,因為 Tannen 的研究工作領域包含社會和語言的部分。研究過程中參考自人 類學研究方式,研究分析運用到許多人與人互動的個案,同時也參考 到他們的文化脈絡。

在兩性溝通理論方面影響她最深的,是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碩 士時的老師,Robin Lakoff 與 John Gumperz。 尤其是 Lakoff,是帶 領她去認識所謂的「溝通風格」(Communicative Style)。 Lakoff(1975) 所研究的溝通風格,是在說明不同種族或不同文化的人在面對面溝通 所產生的誤解。誤解的情況都會雙雙發生在跨文化和跨性別上,原因 在於溝通形態上有著不同系統性的差異。因此,這個概念可以進一步 運用在兩性對話上,Tannen 在往後的研究中,所做的研究方向,莫不 與此有關。 從過去 Tannen 所發表的論文看來,早期 Tannen 所研究的主題多 在一般性的談話分析,例如:演說(speaking)及寫作(writing)的對比、 探尋文學素養及談話的關係(Tannen 1982, 1984c)。Tannen 認為自己 會朝向兩性對話風格的不同做研究,是順其自然的發展,延續自身早 期的研究及對次文化對話風格的闡述。另外,Tannen 也強調延伸自另 一位老師 Gumperz 的「互 動 性 的 社 會 語 言 學 」(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 研究方法,可用於充分表達談話中的符號意義, 唯這層意義在許多研究中是被忽略與隱藏的。這股刺激與推力,使 Tannen 朝向性別與語言研究的領域。並在發表數篇文章於學術期刊 後,最後集成為 YJDU 的內容。

三、YJDU 的內容與主張─兩性對話風格的差異

(一)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語言 Tannen 在 YJDU 的最基本主張便是男性與女性在談話方式存在 不同的性質,我們需要去了解這方面的差異才能去避免溝通上的誤解 及破壞雙方和諧的指責。Tannen 採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她認為

(5)

男性與女性自幼生長在不同文化本質的薰陶,在對話的情況如同跨文 化的溝通。以對談話的情況做記錄觀察,找出男性與女性在語言上使 用的特性,並解釋其語言表現的符號意義,才能顯現男性與女性在對 話中所建構的差異。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與人對話,習慣性的 使用字義與語言,我們不自主忽略去了解這其中的各種意義,而非相 互性、平等地去了解男性與女性。 Tannen 在 YJDU 描述了男性的對話方式,男性喜歡公共性談話, 以提供資訊、展示自己的才能為目的,因此,談話的方式就像是報告 式的談話(report-talk),善以語言為工具以獲取他人的注意。從男人 的觀點來看,把世界視為一個階層化的社會,每個人或高或低都有屬 於自己的位階。人際間的談話就像一場談判,人們努力在談話中佔上 風,並且必須保護自己以免他人將自己推擠下去。男性從小就會學習 這樣的互動關係,這個觀念形成一直伴隨至成長,所以成年的男人視 對話為競爭的活動。 反觀女性喜歡私下談話,主要是尋求親密關係,因此談話方式像 是情感式的談話(rappor-talk)。女性則視世界像一個相互聯結的網 路,每一個人便嵌入這個網絡中。在這樣的世界裡,人際間的談話目 的在於促進彼此的親近,人們付出並尋求他人的肯定與支持,並達到 和諧一致。女性從小便被社會涵化的相信談話可以維持彼此關係的存 在,因此,成年的女性在對話中會去尋求和給予肯定及支持的態度, 並達成彼此的一致性。 以男性─報告式談話;女性─情感式談話為基礎,Tannen 又細分 許多兩性其它顯著差異性的對話風格,以下歸納出 Tannen 描述幾種 兩性分歧的說話型態。整體來說,女性較熱衷人際關係式的談話,避 免衝突並給予正面意見及讚美;而男性則表現出主題式的談話風格, 直接並主動處理資訊與衝突,但不主動談話尋求協助。 表 1: Tannen 對兩性談話風格的主張

(6)

女 性 男 性 私下場合談話數量較多 公開場合談話數量較多 喜歡諮詢與討論 不喜歡諮詢及尋求幫助 給予說話者讚美及意見 多命令語句及主動提供資訊 好談論人際關係的細節 好談論自己的英雄故事及政治人物 對話中重疊的現象較多 對話中重疊的現象較少 視衝突為和諧關係的威脅 以較直接的態度來處理衝突 (二)對話背後的真正意義 除了上述一般通則化的主張,Tannen 另假設對話中所產生的訊息 是一種後設訊息(metamessage),在訊息中反應出參與對話者的態度及 關係。Tannen 以對話者提供協助訊息為例,如說話者表示「這樣做對 你比較好」,而其所傳達的內含意義是「我比你有能力」。後設訊息所 隱含的是個人在溝通中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當男人與女人相互爭執 時,常會一次又一次各持不同的論點及方式,使得爭執變得更挫折, 這時訊息的表面及背面的意義變成是關鍵要點。 對話真正的意義並未平舖在文字表面,通常得由聽者來補捉弦外 之音,並且以他的感受來判斷對方是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這 種判斷是由聽者個人的習慣以及關心的焦點所決定。Tannen 另外探討 了在對話中打斷對方談話的情況,在談話中無論男女都會出現相互打 斷對方的情況。Tannen 認為「打斷」的動作本身並不構成主宰他人行 為的意識。在決定談話權的互動時真正重要的是,在交談的過程中, 說話者真正的動機。Tannen 把打斷的說話者型態區分成「高度顧慮」 和「高度參與」。前者的著眼點在於體貼他人,並且不將己意強加於 人,後者則著重於表現熱烈的參與。有些打斷是因為「高度顧慮者」 希望在談話輪轉間,能夠有較長的間歇時間。然而當他們在等待恰當 的暫停時刻時,「高度參與者」卻覺得他們好像無話可說了,於是便

(7)

趕緊說點話,以避免令人困窘的沈默發生。 (三)視情況而定,試著去了解對方 Tannen 在 YJDU 的最後章節,鼓勵男女可以自互相學習中獲益 良多:女人可以自男人那兒學到如何接受衝突和差異,而不將它們視 為對親密的威脅;男人可以自女人那兒學習到如何互相依賴,而不將 它們視為對自由的威脅。 對於某些特定的表達或言談習慣「到底代表什麼意義」,Tannen 認為沒有任何行為片段只有一個特定的意義,任何語言或行動都可能 出自不同的動機和意圖,所以過度依直覺去推斷他人言行的真正意 義,是一件危險的事。我們最大的錯誤在於,相信這世上只有一種正 確的說話方式,只有一種正確的傾聽方式。我們應該試著自他人的立 場來看事情,好好地去質疑自己對他人言行所產生的直覺反應,尤其 當這種反應是負面的時候。 Tannen 注意到基於性別而形成的言行模式是難以教導去改變 的,假設可以做得到,但也只是某種程度,大部分的人寧願對方接受 改變而不是自己。改變個人風格型態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因為涉及了 自我認同的問題。所以更實際的做法是,學習如何去闡釋對方的言 行,而且,以對方能夠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四、CMC 中的兩性溝通風格研究

溝通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手段之一,Tannen 對於一般生活情境中的 兩性溝通風格做了一番解讀。然而面對網際網路中日漸增加的人際交 往情境,兩性在 CMC 中的言談風格當然是一個受到性別研究學者注 意的主題。以下將從 CMC 的溝通環境、CMC 兩性溝通風格研究的 重要始端至兩性溝通風格的變革,描述重要研究的論點、影響性及涉

(8)

及的議題,以發掘 CMC 兩性溝通風格研究與 Tannen 的研究是否近似 或不同。 (一)CMC 的兩性溝通環境 在網際網路發展至今的近二十年間,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電腦中介傳播,如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線上聊 天室與虛擬社群等的相關議題廣受各界所討論,而且也成為學術界重 要的研究典範之一(Lea, 1992)。CMC 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溝通環 境,由於語文與非語文的呈現和親密關係的發展有了不一樣的管道, 在CMC中發展的人際關係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溝通方式。簡言之, 如 Spears 及 Lea(1994)所提出的,CMC提供了社會結構改革的可 能性,包括人們之間互相溝通和關聯的方式;而以兩性溝通議題為主 的研究便以 CMC 這個溝通場合為基礎開始發展。 大部分在 CMC 裡探討性別的研究,都是以FTF(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面對面溝通)的性別研究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而和F TF的溝通最大的不同是,CMC的性別溝通因為具有網路溝通最重 要的特色-缺少社會線索,因此一開始在CMC的性別研究裡,最受 期待的便是性別平等式的參與溝通(Spears and Lea, 1994),期望在一 個專注於溝通內容,而非性別角色的溝通環境中獲得良好的溝通結 果。同時許多的學者專注於CMC情境中的性別研究,並探索及重視 CMC中性別的角色議題。 (二)CMC 兩性溝通風格研究的開端 性別(相對於生理上所認定的性別)是一種由社會結構所建立的 規則,應被視為由一組基本行為所構成(Cameron, 1996)。在這個考 量之下,性別是一組由社會建構的行為,所有在其文化下的成員都對 這些行為瞭若指掌。 Susan Herring 是最早提出兩性線上溝通研究的學者,她在使用民

(9)

族誌法分析線上討論群組的文章和內容之後,研究的結果顯示兩性的 線上溝通具備幾種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根據話題、數量和討論的態度 區可分為兩個類目,前兩者是指關係種類的差異,而態度分類則是指 兩性間言語溝通上的差異。 開始對 CMC 中的性別研究最有爭議的便是網路世界是否由男性 主控,並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壓迫女性。根據當時的研究發現,在兩性 實際參與線上活動的數量上,男性的參與總數高於女性,Herring 認 為是因為女性受限於線上發表文章和回覆討論的方式。她認為當女性 在討論區表達她個人的信仰或觀點時,男性總是公開地反對這種表達 自信的行為,所以當女性嘗試想要平等的參與線上討論,卻成為男性 不滿或中斷討論的原因時,產生的影響便是女性開始減少參與討論, 這些在討論過程中選擇沈默的女性,是對抗在男性領域中常見的溝通 過程中權力和優勢的分配(Herring, 1993)。

CMC 是一個有規範的區域(Feenberg, 1989; Spears and Lea, 1992; Walther and Burgoon, 1992),對於線上傳統性別角色的暗示中,在以 男 性 為 主 控 地 位 的 網 路 空 間 中 , 女 性 通 常 感 受 到 被 威 脅 與 隔 離 (Collins-Jarvis, 1997; Kaplan and Farrel, 1994; We, 1994)另外關於男 性主控CMC溝通的研究中也發現了線上性騷擾的證據(Kramarae and Taylor, 1993; Petersen, 1994; Spender, 1995)。

Herring 指出少數的男性在網路世界中仍想主控對話的內容,並 認為他們必須控制專業討論的執行,而且女性的發言是必須被檢視 的,例如某個專業領域的討論形同權力為主的階層性結構(Herring, 1993);也有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多張貼了兩倍數量的電子訊息(Selfe and Meyer, 1991; Herring, Johnson and Dibenedetto, 1992; Herring, 1993),男性權力的控制甚至擴及女性相關或只有女性參與的電子佈 告欄裡(Kramarae and Taylor, 1993)。

Allen 在 1995 提出說明,在當時的網路環境幾乎是由男性所控 制,而其他的研究則指出網路人口至少有三分之二到百分之八十的比

(10)

率是由男性所組成(Kaplan and Farrell, 1994)。為了維持男性在CM C中居於優勢的領導地位,女性通常在被要求遵受男性所訂定的規則 時遭受騷擾或是脅迫,不是得順從就是得離開這個團體(We, 1994), 這種線上的脅迫可能有很多種形式,例如直接對對方做性別上的人身 攻擊,或是利用色情圖片來物化女性。 Herring 也提出了兩性討論主題的差異,與其和特殊主題間參討 論數量的關係,研究指出女性較以面對真實世界的態度來參與討論; 男性在乎的是資訊的接收,女性則對人際間的討論較有興趣。Herring 使用了一個流程圖來說明兩性間對討主題偏好的不同之處: 男性 議題事件>資訊>問題>私人事件 女性 私人事件>問題>議題事件>資訊 研究指出 CMC 的溝通情境十分類似面對面溝通,女性通常傾向 尋求個人性質的話題,而男性則想獲得直接的資訊。 Herring 的研究中,兩性在語言溝通上的差異是由態度這個類目 來討論的。Herring 證明兩性可以用語言和修辭上的組成來辨別差 別,她用一個表格來整理男性語彙和女性語彙不同之處: 表 2: Herring 對兩性使用語彙和修辭差異的主張 女性語彙 男性語彙 較少堅持主見 強烈堅持主見 辨解、替代性 自我推銷 詳細、正當的理由或藉口 假設性的 問題 修飾後的問題 個人傾向的 權威傾向的

(11)

支持他人 挑戰他人 幽默/諷刺

這些傾向是以群組討論中的訊息為基礎所做的觀察和分析。在 CMC 的溝通場合中,使用者可能會感受到特殊的性別規範,雖然互 動雙方會刻意適應線上溝通的情境,但事實上參與溝通的兩性在 CMC 的情境中其實還是遵照 FTF(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的 性別規範來進行互動(Hiltz & Johnson, 1990)。如 Lea 和 Spears(1995) 所說明的,在 CMC 中,男性的訊息通常較女性更長,而且使用較多 「男性的」語言(如果斷、堅持、挑戰、批准等口氣),相較之下, 女性則傾向使用較少對立性的言詞及命令式的風格。這些兩性線上溝 通的特徵同時也出現在面對面溝通的情境當中,而且希望這些兩性溝 通特質在網路消失似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不過當線上溝通環境是完 全匿名的情況下,則毫無疑問地兩性溝通特質便會被隱藏起來。 因為在線上溝通的過程中,參與溝通的個人傾向於想要知道與他 互動對方的性別(Soukup, 1999),所以 CMC 情境中的性別結構似乎 仍帶有與面對面溝通相同的包袱,CMC 的情境與現實社會中的溝通 情境一樣具有某種約束性的暗示(Soukup, 1999)。Spears 和 Lea(1994) 也提到,傳統的兩性權力差異反映在發言權的掌握、對於回應訊息的 注意力程度,以及溝通風格。 在其他在能夠系統地整理 CMC 情境中性別互動研究的文獻當 中,Herring 的研究也是支持兩性在線上溝通時維持社會既有性別結 構的論點(Herring, 1994),在網路上以工作為目的的團體中,她分析 了成員間電子郵遞名單的訊息,發現了如果是以男性為主的訊息,其 內容談論的大部分都是有關對立的互動,而以女性為主的訊息內容則 談論大多是與人合作的互動;女性的訊息在其中扮演的是支持性的功 能,男性的訊息則是傾向於對立及批評對方。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 CMC 以男性為主控權力的一方並不代表女性

(12)

在線上溝通中是被忽視的一方,在一項針對 MUDs(Multi-User Domain/ Dungeons/ Dialogues)所做的溝通研究中顯示,女性的角色 反而能夠獲得更多其他人的注意,無論這個女性的角色是否主動引起 別人的注意,而且比男性更能夠得到專業上(電腦技巧或遊戲方法) 的協助,這種提供女性較多專業的協助的同時也會被要求一些相關的 好處(Bruckman, 1993)。 (三)因網路的特性而帶來的兩性溝通變革 近幾年的線上研究雖然在兩性的溝通的風格上仍承續先前研究 的結論,不過因為女性參與線上活動人數的增加,與對於網路科技的 使用度提高,針對 CMC 中不同人際溝通場合的兩性研究增加了女性 的參與。 Soukup 的研究認為在網際網路的某個部分,傳統的男性規範十 分普遍,以性別為基礎的規範更是經由某種約束力而被建立、從中協 商並維持(Soukup, 1999)。女性可能在網路建立自己的空間時,會遭 受男性的破壞而無法繼續,可能不同的線上聊天室、電子佈告欄系統 與使用者群組等的傳統性別規範,會隔離或恐嚇線上女性使用者,透 過女性使用者的自我描述報告也證實了她們本身的確存在這種不舒 服的感覺(Soukup, 1999)。 另外他針對線上兩種不同類型的聊天室所進行的性別研究發 現,即使是以運動為主題及以女性為組成成員的兩種不同典型線上聊 天室,都還是會出現以男性為主控地位的情況,而且聊天室裡所有有 關於性別的話題或討論,都容易流於刻版印象及傳統的思考;另外研 究發現這些男性的互動類型包括一些在真實社會中常見的行為,例如 競爭、爭執及有關性的幽默,這些互動類型甚至會在以女性為主要成 員的聊天室中出現。既使女性聊天室是為女性所建立的,這個聊天室 的規範還是深受男性互動模式的影響(Soukup, 1999)。 雖然研究結果指向線上兩性溝通優勢是偏向男性的一方,但線上

(13)

人際溝通的特色使得這個情況多了些討論的空間,例如網路獨特的匿 名性質使得性別角色的規範漸趨模擬。接著便是從兩性的線上溝通特 質與網路這個溝通媒介的特色,來探討網路一些獨特的媒介特性介入 兩性溝通後所產生的變化。 1. 匿名特性對於兩性溝通的影響 CMC 溝通情境中,性別平等這個觀念首先挑戰的,就是在傳統 性別優勢研究中由男性主控溝通情境的發現。最早在一項針對全球性 的線上會議系統所做的調查中發現,男性和女性幾乎發出同等數量的 訊息來做線上溝通(Graddol & Swan, 1989)。並且這種平等地位的溝 通是源於社會線索的缺乏,以及因為溝通雙方彼此之間不了解社會身 分及階層,而缺少正規且正確的談話內容所產生的。 雖然其他有關 CMC 的性別研究也或多或少支持這個平等的觀 點,不過也有學者發現在線上溝通過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假名 來隱藏她們真的性別,這個特殊的行為可能是反映了女性了為維持兩 性間線上溝通地位的平等所做的努力,但是如果女性的線上溝通平等 地位,是靠她們隱藏真實性別所獲得的,那麼兩性平等在線上溝通似 乎仍值得懷疑(Jaffe, Lee, Huang & Oshagan, 1995)。

另一方面,Selfe 和 Meyer 在 1991 年的研究則是支持性別溝通研 究中,傳統的領域性及 CMC 中的平等性在線上溝通中都同時存在, 女性表示匿名的線上溝通特性使她們在發言時獲得更多自由,而且似 乎鼓勵她們觸及兩性和權力的話題;不過研究中也發現男性在匿名線 上討論情境之下,仍然會扮演話比較多的一方。 2. 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挑戰-創造自己的性別 正當各項研究專注於 CMC 因缺乏社會線索而對兩性溝通造成的 影響時,其他的研究則發現 CMC 因匿名特性而產生的一個有趣的現 象。CMC 的溝通場合允許使用者在挑戰文化規範的情況下去創造自

(14)

己想要扮演的性別(Reid, 1993),使用者在電腦前面藉用鍵盤等輸入 工具,就可以讓自己在網路溝通中更換性別身分。網路的使用者察覺 到了這個與一般人心中文化邊界模糊不清的地帶,例如研究己經指出 IRC(Internet Relay Chat)的使用者是藉由暱稱的使用來重新建構他 們的性別。 根據 Suler(1999)的初探性研究,男性和女性在網路上更改他們原 始性別的目的,分別有以下的特色: 男性在網路上做人際互動時改變性別的目的: (1)由於社會文化對於性別的刻版印象,對於男人來說,了解社會 對於女性特色所下的標籤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男性可能依賴線 上匿名的特性,來表現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被允許呈現的女性 特色。有些男性則可能經由這個管道來認同女性。 (2)在網路上要被注意及得到回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在這 個充滿令人分心事物的場合,扮演女性可能讓男性更加的備受 注目,例如使用一個女性化、性感的名字或暱稱會立刻得到回 應。另一方面,在網路上改變性別的男性,其目的可能是更想 要享受控制其他男人的樂趣。 (3)有些男性會在網路上以女性的身份參與溝通,可能是為了想了 解兩性之間的人際關係,男性可能會以各種角度和方式來充分 的測試與其他男性之間的互動情況,例如了解與學習站在女性 的角度,和男人互動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當然最好的情況是 男性可以利用這些經驗改善與女性的溝通關係,然而有些男性 卻是利用它來獲得權力和控制的經驗。 (4)在一些線上遊戲中,參與者是以一個虛構的身份參與互動,扮 演女性對男性來說是很具挑戰性的一部分;而且因為有時男性 會對女性伸出較多援手,所以扮成女性對於男性來說,可以在

(15)

遊戲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進展。 (5)在網路上扮成女性,可以讓男性尋求線上與其他男性的親密關 係與網路性愛等,男性之間可能會有意無意的對於某種同性戀 的情結產生作用。 (6)對於變性者、異性裝扮癖者來說,他們傾向在網路上轉換性 別。事實上根據一些極少數的例子,網路上性別的轉換可能是 診斷「性別角色混亂」的一個指標,即一個人對於他認同男性 或女性的身分並未完全地開發,並產生了混淆。 女性在網路上做人際互動時改變性別的目的: (1)女性扮演男性的目的可能是和其他女性溝通,了解其他女性如 何與男性互動。很有趣的是,女性之間甚至會批評彼此與男性 相處時的態度。 (2)女性會練習以男性的角度與筆觸撰寫網路小說,享受或沈迷於 與理想中的男性溝通的情景,舖陳屬於自己的羅曼史。 (3)由男性所帶領的團體較受團體成員信賴,所以女性可能在網路 (遊戲)中想要吆喝其他網路使用者時,即使她本身再有力, 還是會轉換性別以求得他人對她本身身份的認同。 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無法體會到的權力,可以讓女性暢所欲 言,表達一些強硬的立場、對立的意見或批評他人的言論。 以上對於兩性在網路上變換性別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兩性因網 路這個媒介獲得了能夠更進一步瞭解彼此溝通差異的管道,尤其是如 上討論的,有目的性的扮演彼此的性別角色能帶給他們對於另一性別 角色全新的體驗。但是從以上的論點來看,兩性之間的溝通仍然有一 些隱憂存在,兩性可能利用彼此的性別角色達到獲得權力的另一種手

(16)

段,而且他們改變性別的行為,或許只是在逃避兩性溝通所出現的問 題,例如女性無法暢所欲言,而解決的方法是變身成為男性。 最後 Soukup(1999)對於 CMC 中的性別研究下了一個結論,他認 為 CMC 本身即牽涉到複雜的性別與規範動力,需要廣泛的調查研究 才能全面性地了解,它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普遍現象,其中性別的結 構以及溝通的過程更是因 CMC 所獨有的特性而劇烈地變化。性別認 同、群體規範、文化背景,人際關係的發展,都與 CMC 互相複雜地 交錯在一起,面對愈來愈多的線上互動行為,研究者必需親身進入線 上領域,才能真正的了解性別的結構與溝通過程。

五、Tannen 與 CMC 研究討論

(一)線上性別溝通風格的差異仍存在 我們從各學者針對 CMC 環境的研究結果可發現,性別風格的語 言仍存在 CMC 中的兩性溝通。男性會去主宰線上討論區的發言權、 男性討論的主題多偏向運動或公共事物的參與及偏向追求資訊;女性 則較少使用對立性的言詞及命令式的風格。這些研究結果與 Tannen 的主張相似。 學者們主張兩性在 CMC 中的溝通仍受到現實性別的影響,真實 社會中的對女性的壓力也反應在男性線上的語言風格上。CMC 中的 溝通環境仍然維持著現實社會的性別結構,進而影響兩性在 CMC 中 溝通風格的差異。 然而 CMC 中的溝通環境只是單純映射出真實社會的情況? Rodino(1997)指出在 CMC 中強調男性主宰的情況,多半不能說明 權力的運作如何,男性的權力是如何被付予的。Jordon(1999)在 Cyberpower 一書中描述,個人能夠在匿名或化名的情形下,產生在 離線社會所不能預期的行為。因此,網路是一個去中心化、反階層組

(17)

織的傳播科技,網路是一非傳統社會系統,要從個人/使用者的角度 去探索,才會界定出網路社會的運作。 基於此 Jordon( 1999)提出以個人、社會與想像,為網際權力的三 大要素。因為個人與想像創造出網路世界中許多的文化、政治與科技 事件,經由分析這些事件才能洞悉網路社會的結構。在真實社會中, 人際關係的發展建立在面對面的生活經驗上,而透過電腦所建立的網 路空間,真實社會結構的維繫遭到侵蝕。 在 Tannen(1994a)陳述在其研究主張中沒有拒絕男性主宰的意 識或強調男女平等觀念,相反的,她認為不同文化的研究架構,能夠 解釋主宰意識如何在面對面溝通中被建立。她過去以打斷對話、談話 主題的控制等型態,研究男女性在談話風格上的不同,來說明言語中 主宰的意識是從對話中建構出來,不是單一男性就可以行使主宰及高 等的權力。 若進一步探討男性在語言背後的權力意識,我們將複雜化思考線 上對話的進行,對異性產生新的的偏見,而有更多的誤解。所以在線 上性別對話的研究可以選擇適當的主題,一如 Tannen 以打斷對話為 主題,來顯現線上對話中主宰意識是如何被建構的。 此外,延續傳統性別兩極化的觀點,會加強分裂、刻板印象的意 像,重複合理化和合法化在 CMC 中性別不平等的地位。Tannen 在研 究性別與語言時,發現兩性二元論、兩極化的意涵,並非如先前學者 所形容的在語言上一直存在著,而是透過對話被建立及渲染。所以, 過度在語言的字義、結構上探討兩性的區分,不如在對話的行動去證 明它的存在與建構。才不會偏執兩性在光譜的兩端,以致於更顯得刻 板與跨大二元論的型態,也流於以相同的語言和相同的理由去解釋 CMC 的世界。 (二)性別的扮演與網路的個人特質 在線上的溝通中主要以文字為溝通的語言,當個人化身在網路上 時,若沒有特別的說明,使用者可以輕易扮演不同的性別角色。從動

(18)

機來看,男性扮演女性可能在於想了解女性在與男性的互動狀況,學 習站在女性的角度;女性扮演男性的目的可能在於得到男性團體的認 同 。 這 樣 的 性 別 互 換 破 除 了 傳 統 性 別 的 分 類 , Rodino(1997) , Camenon(1996)建議研究網路上的性別,需改變對性別的看法,將性 別除了原有的結構外再加上一連串的表現(performance)行為,網路上 的性別是被建構的。建構的動力代表個人能獨立的表現出性別的意 涵,有些人或許在內心不承認先天的性別結構,轉而在網路上表現另 一種性別尋求慰藉。 語言建構意義的表現,在 Tannen 的研究範本裏是一直被重視的。 Tannen 不直接強調兩性固定的分類型式或定義,因此 Tannen 的研究 方法可延續至網路中,適應網路中跨性別或性別模糊的情況。以下列 出 Tannen(1994a)對自己所用的互動性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重要的信 念: (1)個人的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從互動中創造的。 (2)情境也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從對話及行為建構出來的。 (3)在互動中沒有單獨的角色,而是共同參與的方式。 (4)語言的特性,如說話的音量,不是以一對一的情況發生,而 是被動態付予的,語言的意義也是。 如果要用某種固定的型態去歸類樣本的談話風格,將會受到變動 的個人特質的影響,而出現前後不一的矛盾點(Rodino,1997)。所以, 假設網路個人的特質是註定要改變的,那我們觀察的唯一模式就在於 其持續的變動。 (三)網路的公共性與私密性 在 Tannen 的主張裏,男性在公開性的談話是多言的。例如在座 談會、甚至於討論墮胎的廣播節目,發言的多半是男性,或者主導整 個討論的過程,參與的女性卻坐立不安,敏感的意識到人們對她說的 話及所犯的錯誤將會採取什麼樣的負面反應。換個場景至家中,丈夫 總是沈默的,而妻子卻喋喋又瑣碎的談話。對女性來說,在家裡或熟 悉的環境裡,才會感受人際的親密性,女性會主動展現對人際關係的

(19)

談話。 在性別與網路使用的數量比較中,男性在專業討論或公共事物的 領域,發表訊息的數量多於女性,女性常被男性忽略或攻擊,選擇保 持沈默或逃避。而女性在保障不被排斥及干擾的情況下,如在女性獨 享的線上討論區和網站,才可達到平衡的狀況,增加使用的頻率。但 是在過去 CMC 的研究裏,並沒有指出在女性的網站或討論區,對於 女性是感受人際溫暖的場域。 筆者在此提出問題,在開放性的線上討論區中,對於男性是否是 屬於公共性的場合,男性會藉由語言來維繫自身的獨立性,並意圖去 控制在此環境中的地位,如同 Tannen 主張裏描述,男性視對話為一 場競爭。相對的,女性是否在線上的女性團體尋求人際的親密感,表 現其擅長的情感式談話。另一個問題是,網路的匿名性是否可以增加 個人的安全感,提供個人私密性的空間。

六、研究結論

本研究試從 Tannen 對兩性對話風格的主張及觀點,來分析線上 性別與語言研究的現況。在研究的思考途徑上,首先將線上的溝通視 為與真實面對面溝通差異很大的環境,在檢視 CMC 研究的相關文獻 後發現,面對面性別語言的風格仍然有其存在的軌跡。但是,卻無從 看出線上溝通環境與真實社會銜接的空間,相對的延續過去的性別觀 念與男性為主的社會結構,會引起舊有問題的爭議與隱匿了網路中多 元、快速變化的現象以及網路世界中的社會關係。 其次,線上性別與語言的研究結果,大多數強調的是性別風格 (Gender Style)的語言,例如:男性的語言意圖主宰線上溝通的權 力;女性則多表現情感或善意的語言。缺少像在 Tannen 研究中以溝 通主題或溝通情境(公開性與私密性場合、發問問題、打斷對話…等) 所突顯的兩性對話風格的差異。此外,Tannen 在研究策略上強調所謂 的溝通風格不同於溝通內容,是指與人溝通的方式,會影響聽者的接

(20)

收與解讀。Tannen 的研究過程重視的是,聽者與說者傳達訊息同時發 生的相互影響性,如何解讀訊息內涵的指標。 如果要描述線上性別溝通風格差異性與特性,其實仍缺乏更多方 面的探討和研究的累積。就此,筆者就目前線上性別與語言研究上的 不足及其它研究網際網路時關注的議題,提出下列未來研究的建議: (1)CMC 性別溝通風格的研究,應找出能反應 CMC 情境的言談風格 型式。增加網路性別建構、網路社會關係等議題研究的觸角。 (2)研究線上訊息文字的表達與 FTF 口語表現的差異性,線上訊息 所能傳達出來的非語言訊息、隱喻,也可能使使用者表現出不 同的溝通策略。 (3)Tannen 的主張裏,男女在公共場合和私下場合所表現的談話 方式是不同的,而 CMC 的溝通情境那些場域對於使用者來說是 屬於公共場合?或私下場合?這點是需要再探討的。 (4)線上的研究方法,要如何在使用者不提供真實性別的情況下, 獲得其使用語言的背後意義及其它線索。

參考書目

吳幸宜譯(1994),《男女親密對話》,台北:遠流。

Allen, B. (1995). Gender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ex Roles 32(7):557-563.

Bruckman, A. S. (1993). Gender swapping on the Internet. Proceedings of INET93, San Francisco, CA. Available:

ftp://ftp.media.mit.edu/pub/asb/papers/

Cameron, D. (1996). The Language-gender interface: Challenging cooptation. In Rethinking language and gender research, eds. V. Bergvall, J. Bing, and A. Freed. London: Longman.

(21)

relations in on-line discussion group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ed, Chicago.

Feenberg, A. (1989). A user’s guide to the pragmatics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emiotica 75(3):257-278.

Gldsmith, D. J. & Fulfs, P. A. (1999). You just don’t have the evidence: an analysis of claims and evidence in Deborah Tannen’s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2, pp.1-49.

Graddol D. & Swan, J. (1989). Gender voices.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Herring, S. C. (1993). Gender and democrac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Online], 3(2).

Herring, S. C.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Bring Familiar Baggage to the New Frontier. Paper presented at talk entitled "Making the Net 'Work'", Miami, June 27, 1994.

Herring, S.C., Johnson, D., & Dibenedetto, T. (1992). Participation in electronic discourse in a "feminist" field. In K. Hall, M. Bucholtz, & B. Moonwomon (Eds.), Locating power: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Berkeley Women and Language Conference, Berkeley California (pp. 250-262).

Hiltz, S. & Johnson, K. (1990). User satisfaction with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6(6):739-764.

Jaffe, J.M., Lee, Y., Huang, L., & Oshagan, H. (1995). Gender, pseudonyms, and CMC: Masking identities and baring souls. Paper submitted to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vailable: http://research.haifa.ac.il/~jmjaffe/genderpseudocmc.html.

(22)

Jordan T. (1999). Cyber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Kaplan N. & Farrell, E. 1994. Weaver of webs: A portrait of young women on the Net. Electronic Journal on Virtual Culture [on-line serial] 2(3).

Kramarae, C., & Taylor, H.J. (1993). Women and men on electronic networks: A conversation or a monologue? In H.J. Taylor, C. Kramarae, & M. Ebben (Eds.), Wom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holarship (pp. 52-61).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

Lea, M. 1992. Context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Nre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Lea, M. & Spears, R. (1995). Love at first byte? Build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 over computer networks. In Underdstudied relationship: Off the beaten track, eds. J. Wood and S. Duck. Newbury Park, CA:Sage.

Lakoff, R. (1975).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New York: Harper Row. Petersen, J. (1994). Sex and the cybergirl: When Mother Jones stepped

out onto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 so did a few cyberpigs. Mother Jones, May-June. Available:

http://www.mojones.com/mother_jones/MJ94/petersen.html.

Reid, E. (1993). Electronic chat: Social issues on Internet Relay Chat. Media Information Australia, 67, 62-70.

Selfe, C.L., & Meyer, P.R. (1991). Testing claims for on-line conferences. Written Communication, 8(2), 163-192

Spears, R. & Lea, M. (1992).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 of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ed. M. Lea. New York: Harvester

(23)

Wheatsheaf.

Spears, R. & Lea, M. 1994. Panacea or panopticon? The hidden power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4):427-459.

Spender, D. (1995). Nattering on the Net: Women, power and cyberspace. North Melbourne: Spinifex.

Soukup, C. (1999). The gendered interactional Patterns of Computer-Mediated Chatrooms: A critical Ethnographic Study.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5:169-176.

Suler, J. (1999).Do Boys Just Wanna Have Fun? Gender-Switching in Cyberspac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genderswap.html

Tannen D. (1990).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William Morrow, New York.

Tannen D. (1994a). Gender and Discour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nnen D. (1994b). Gender Gap in Cyberspace. Newsweek, May 16. Tannen D. (1989). Talking voices: repetition, dialogue, and imagery 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nen D. (1986). That’s not what I meant ! : How conversational style makes or breaks relationships. NY: Ballantine Book.

Tannen D. (1987). The Relation Between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Annual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16, pp.383-407 (with Wallace Chafe).

(24)

Tannen D. (1984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TESOL Occasional Papers 10, pp.1-16.

Tannen D. (1984b). Conversational Strategy and Metastrategy in a Pragmatic Theory: The Example of Scenes From a Marriage. Semiotica 49(1984):3/4, pp.323-346. (with Robin Tolmach Lakoff) Tannen D. (1984c). Spoken and Written Narrative in English and Greek.

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 Norwood, NJ: Ablex, pp.21-41.

Tannen D. (1984d). Language and Power. Forum (Georgetown Graduate Review) 1:1, pp..20-22.

Tannen D. (1982). Introduction.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981.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 Press, 1982.

Walther, J.B., & Burgoon, J.K. (1992).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1), 50-88.

We, G. (1994).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 Electronic Journal on Virtual Culture. [on-line] 2(3).

(25)

Online Gender Communication Style: A

perspective on Deborah Tannen

Chien-chih Ko Chun-hui Chuang

Abstract

The study of gender and language encompasses several area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early days, mass writings, which describe bisexual questions became popular after the gender and language research was published. Among these writings, Deborah Tannen’s asser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culture research tha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s in between gender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the public. It is usually quoted in academic research as well. In addition, her research could be seen as the authority in the area of gender and languag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mploy Tannen’s viewpoints,as described in her 1990 work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To analyz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 Furthermore, it talks about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language use between two genders.

The net possesses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anonymity, interaction, and accessibility. Therefore, in the gender research of 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me scholars think optimistically that both genders equally participate and communicate on line.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inspect some latter results of CMC gender research.

(26)

Although the net possesses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anonymity, interaction, and accessibility, researchers found similar gender communication styles online and real wor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gender communication style i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ce- to-face gender communication style.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annen’s resear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f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genders’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n the real world has been affected by online communication mod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此為一項針對轉移性或復發性乳癌患者比較 NK105 與 Paclitaxel 的多國第 III 期臨床詴驗研究。此次修 正主要原因為根據 2016 年 1 月 23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首先,在前言對於為什麼要進行此項研究,動機為何?製程的選擇是基於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在商學與管理學的領域中,電子化普遍應用於兩大範疇:一 是電子商務(E-Commerce),另一個為企業電子化(E-Business)。根 據資策會之 EC

個變量上有顯著性的差異。由各變量的平均數亦可看出重視績效 群在各變量上均高於不重視績效群。至「年資輩份」未達顯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