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允价值财务报表收益波动研究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允价值财务报表收益波动研究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随着公允价值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这里将公允 价值文献研究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分。 

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与财务报表收益研究。 (2)公允价值、财务报表波动与财务报表收益研究。 (3)公允价值、金融系统稳定与财务报表收益研究。 (4)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与财务报表收益研究。 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是伴随着早期公允价值相关准则的出台而进行的,公允价值可靠性 和相关性的研究是公允价值研究的起点和必经之路。 随着公允价值应用的增加, 研究的重点转 移到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方面, 主要是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和冲击, 包括公允价值应用对财务报 表波动性的影响,以及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公允价值对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是 公允价值影响金融系统的一个突出案例,因此单独划分为一个部分。  2.1.1  公允价值相关性与报表收益 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为其做出理性 投资、 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 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何种特征呢?相关性和可 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首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对决策越有用。因此,对 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检验成为公允价值研究的起点。 由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和 可靠性的有机结合,而且现实中难以独立、有效地区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不同影响,因此价值 相关性研究是会计数据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联合检验。 国外大量研究者在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前提下,通过检验 股票市场价值/价格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财务报表会计数据的相关性来评价公允价值是否具 有价值相关性。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回归分析法,采用样本多以美国的商业银行为主,比较经 典的文献概括如下。

(2)

Barth(1994)以 1971~1990 年美国 100 家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采用估值模型和盈利资 本化模型,检验相对于历史成本,投资证券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与股价的相关性。 通过考察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如何影响股票价格, 验证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法的相 关性和可靠性。 在股票价格和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变量的选择上, 除了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和历 史成本,还选用了扣除投资证券公允价值影响的权益的账面价值。研究发现,对于股票价格, 投资证券的历史成本不具有相对的增量解释能力, 而公允价值具有显著的超过历史成本的增量 解释能力。通过使用计量误差模型,发现公允价值的计量误差要小于历史成本误差。但是,投 资证券利得和损失只有在更合理的设计模型中才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不具 有增量解释能力。在对计量误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Barth 认为这主要源于下面两种原因:一 是投资证券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但用两类公允价值结果来计算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时, 计量 误差的合并妨碍了数据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二是投资证券利得与损失被其他未确认的资产和负 债的利得和损失所抵消。这其中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Ahmed  and  Takeda(1995)以 1986~1991 年 152 家美国银行持股公司为样本,检验证券 投资利得与损失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 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影响为正并且显著。 在正常情况下, 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 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且显著; 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 已实现损益对 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著性也比较低。 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注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 价值的信息,研究结论与 Barth(1994)基本一致。  Nelson(1996)以 SFAS107 生效后的 1992~1993 年美国 200 家银行持股公司为样本,发 现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具有增量解释能力,并无可靠的证据表明贷款、存款、长期债券和表外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Eccher,Ramesh and Thiagarajan(1996)以 300 家 美国银行持股公司为样本的研究表明, 在控制其他金融工具的情况下投资证券公允价值具有相 关性。

Barth,Beaver  and  Landsman(1996)采用相似样本和不同研究设计发现,贷款、证券和 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披露均具有重大解释能力。Khurana and Kim(2003)以 1995~1998 年美 国  302  家银行持股公司为样本检验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权益价值方面的信息含量,研究发 现,存在活跃市场的可供出售证券公允价值对股票价格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总之,公允价值 的相关性研究较为一致的认同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具有增量解释能力, 但是不同证券类型的相关 性也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还对商业银行以外的保险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研 究。 Petroni and Wahlen (1995) 以 56 家财产保险公司为样本 Carrol, Linsmeier and Petrni (2003) 以 143 家封闭基金为样本的研究表明, 投资证券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存在相关性, 可以解释股

(3)

票价格。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与商业银行的研究结论基本一 致。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包括美国以外的国家,如 Bernard,Merton  and  Palepu(1995)以  1976~1989 年全部丹麦银行 ① 为样本,检验盯市会计对资本市场、税收和监管的影响。研究结 果表明, 虽然盈利波动 3 至 4 倍于按照盯市会计调整前, 但这种波动主要来自于未套期长期固 定利率债券的利得和损失,盯市会计数据还是可靠的。  2.1.2  公允价值、财务报表波动与报表收益 自 1993 年 SFAS115《某些债务投资和权益投资的会计处理》公布以来,实现了部分公允 价值计量。 一些学者检验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净收益、 监管资本和资产负债表项目数据 的过度跨期波动。  Barth,Landsman and Wahlen(1995)以 1971~1990 年在 Bank Tape 中有财务报表的美国 银行为样本, 通过验证投资证券公允价值对盈利波动和监管资本的影响, 研究了对公允价值会 计的批评观点。研究表明: (1) 公允价值收益比历史成本收益具有更强的波动性, 但股票价格不反映此增量波动性; (2)银行在公允价值下比在历史成本下更频繁地违反监管资本,而股价也不反映这一潜 在上升的监管风险; (3)股价能够反映导致公允价值变动的利率变化,即使投资证券的合同现金流量是固 定的。 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下包含投资证券利得与损失的盈利是否具有显著波动性, 取决于投资者是否将公允价值盈利视为经济风险更好的替代变量, 当投资者将历史成本收益波 动视为更好的经济风险的代理变量时, 增量波动与银行权益价值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如果将投 资证券的公允价值用于确定监管资本充足率,则银行在公允价值下更可能过多地违规。但是, 银行权益价值不反映与增加的公允价值相关的潜在监管风险。 当利率变化时, 即使投资证券的 合同现金流量不变,银行利息收入也分别具有不同的收益乘数。因此,利率变化是和权益估值 相关的。这一研究不支持银行采用公允价值会导致净收益和监管资本过度波动的观点。 

Yonetani  and  Katsuo(1998)以 1989~1996 年的 87 家日本银行为样本,通过研究巴塞 尔协议下投资证券公允价值估计检验市场与监管互相作用并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研 究表明: (1)虽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造成更大的收益波动,但它不一定代表真实的经济风险。因 此,投资者不会索要过高的风险溢价; ① 丹麦银行业的会计系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采用盯市会计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的国家。

(4)

(2)当投资者对资本不足的银行估值时,这种相对于历史成本科技的增量收益波动被视 为一种风险。  Hirst,Hopkins and Wahlen(2004)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检验了公允价值收益计量如何影 响商业银行权益分析师的风险与价值评价。在调查中,他们分设全面公允价值收益计量 (Full­fair­value­income  Measurement)和部分公允价值收益计量(Piecemeal­fair­value­income  Measurement)指标,以及利率风险暴露和利率风险套期(Interest­rate­risk Exposure(Exposed  Versus  Hedged) ) 。研究发现,分析师的风险与价值评价只有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收益下才能 识别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这表明不同的收益计量会影响分析师的基本判断。  Hodder,Hopkins and Wahlen(2006)以 1996~2004 年 202 家美国银行为样本,检验报告 净收益(Net Income,NI)、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CI)和全面公允价值收益(Full  Fair  Value  Income,FFVI)3 个收益指标的波动性,以及它们与系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是通 过考察净收益、综合收益和新构建的全面公允价值收益的标准差入手研究波动性的。 研究结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平均而言,全面公允价值收益(FFVI)的波动性比综合收益(CI)高 3 倍, 比净收益(NI)高 5 倍; 第二个层次,该增量波动与市场风险 β、股票收益的标准差和长期利率正相关; 第三个层次,该增量波动(1)逆向调整非正常收益和银行的股价的关系,(2)正向影响 股票价格的预期收益。 总之,全面公允价值收益较之净收益和综合收益波动最大,全面公允价值收益波动反映 了没有被净收益和综合收益捕捉到的风险因素, 比净收益和综合收益具有与该风险的资本市场 定价更密切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 全面公允价值收益波动反映了净收益和综合收益未能捕捉的 风险,并且能够更好的解释股票价格。  Wallace(2002)从不同角度对造成业绩波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历史成本和 公允价值模式下净收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公允价值会计下资产和负债错配的利得和 损失的确认;当存在允许选择公允价值会计时,对新业务产生利得和损失的提前确认。Barth  (2004)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公允价值与财务报表波动性的关系。  Barth(2004)认为,随着公允价值应用的增加,财务报表波动性问题不可避免。引起报 表波动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种: (1)经济的内在波动性。 (2)估计误差引起的波动性。 (3)混合计量引起的波动性。 其中,反映经济本身所固有的波动性符合 IASB 的概念框架,属于经济本身的问题,而不

(5)

是会计或是公允价值的问题。 估计误差可以通过改进估计模型和增加披露得到缓解, 并且资产 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负债的波动所抵消。 由现有混合计量模式带来的波动会随着公允价 值的广泛采用趋于减缓。此外,Barth(2004)还对这三种波动原因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进行了分析,并为准则制定者提供了参考策略:加强关于经济风险的披露,以帮助使用者评价 企业的风险。  2.1.3  公允价值、金融系统稳定与报表收益 从 1988 年巴塞尔协议 ① 发布以来, 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比率 ② 就在银行监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考察银行业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 大部分关于金融系统稳定的研究都是以资本充足率为线索 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之后,对报表收益的波动和资本充足率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Furfine(2000)认为,资本监管显著地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但是,资本充足比率的 计算受到会计准则的重大影响。 在公允价值会计下, 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变动可能改变净资 产,导致出现资本不足或资本过度的现象频繁出现。Jackson and Lodge(2000)研究公允价值 对监管资本标准、预期损失准备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他们认为,银行实质上不再明确区分交易 账户和银行账户而将二者统一管理, 且对多种风险同时对冲。 关于公允价值造成的盈利或权益 波动,更多地取决于如何对冲利率风险,以及贷款的会计处理。不确认公允价值将扭曲市场行 为,仅有披露不能满足公允价值的需求。 欧洲中央银行(ECB,2004)全面研究了公允价值对金融的潜在冲击和影响。研究报告共 分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 5 个较大争议:盈利波动可能性的增加;银行期限 和流动性转换传统理论角色的转变; 平滑跨周期经济波动作用的降低, 以及顺周期借款行为的 增加;可靠性的降低导致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违约概率估计的可靠性受到限制。采 用模型分析法研究在公允价值会计下四种不同形式的市场冲击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 影响,这四种冲击分别是:资产质量的恶化;利率的未预期变化;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股票价 格的重大调整。ECB(2004)认为,由当前混合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的转变,将导致银行 净资产和净收益出现波动, 并降低了银行应对不利冲击的能力。 这种系统性扰动在过渡期间可 能会被不恰当地放大,并对银行的经营行为造成结构性的影响。Cifuentes、Ferrucci  和  Shin  (2005)分析了公允价值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会产生以 ①  1988 年,由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瑞典、瑞士、英国、美国 12  个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将取得共识的对银行监管的方法 变成国际通用的方法,要求参加巴塞尔协议的各国银行遵守。 ② 资本充足率,即银行资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

(6)

下后果: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被迫连续出售风险资产,出售风险资产会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 从而导致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增加了金融系统整体倒塌的风险。  Shin(2006)采用复杂的模型研究银行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包括金融系 统的风险和应对冲击的灵活性。他认为,会计准则的类型决定基础资产估值的波动性,并通过 其对资产负债表的波动性来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在金融系统稳定性方面, 公允价值会计在传 递速度、 杠杆和资产价格的波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具有增加金融系统系统性风险的潜在 可能性;在金融系统灵活性方面,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伴随着更高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导致多样 化风险降低,并对金融系统整体的灵活性产生消极的影响。Adrian and Shin(2007)发现金融 机构的杠杆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效应。 金融系统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杠杆, 在经济萧条时减少杠杆。 当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越多, 这种顺周期效应就会越明显, 才从而增加了银行业 的系统风险。Khan(2009)通过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会对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产生不利影响, 公允价值导致了金融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特别是对那些资本较小的公司。  2.1.4  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与财务报表收益 以 2007 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为导火索,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并已严重危害到实 体经济。在围绕危机根源的种种分析中,公允价值会计又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损失惨重的金融 界认为公允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准则。美国总统时任布什签署了《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 ,其中有两条专门针对公允价值,要求对 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 价值进行调查,并在极端、必要的情况下通知执行该准则。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会计界迅速行动起来。2008 年 9 月,FASB 和 IASB 联合发布了一 份联合框架进展报告及截至  2011  年完成的主要项目时间表,其中包括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 中的作用和未来方向的项目。2008 年 10 月,FASB 出台了一些调整措施,包括 FSP157­3, 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指导;欧盟、日本及 IASB 也相继行动,放宽了金融 资产按市值计价的标准。2008 年 12 月 30 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调 查报告《市值会计研究》,报告分为  7  个部分:引言;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 响;公允价值对  2008  年银行失败的影响;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可获取的财务信息的影响;公 允价值会计准则备选方法;修订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 个附录。报告认为,公允价 值不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糟糕的贷款决策、不充分的风险管 理和当前的监管制度的弱点,而不是会计(包括公允价值),更不应该归咎于 FASF157。SEC  在报告中反复强调,FASF157 不过是给公允价值一个定义,并为如何计量公允价值提供一个 框架。会计是“信使” ,公允价值会计不过是反映这家银行持有的资产当前值多少,它应该 是一个很相关、很透明的信息。暂停公允价值会计,无异于射杀“信使” ,而把它通过公允

(7)

价值报告给资本提供者的关于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真实经济状况隐蔽起来。这很可能增加市场 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  2009 年 4 月 9 日,FASB 发布了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ASB Staff Position,FSP)SFAS157­4  “当资产或负债的活动数量和水平已显著减低时,公允价值的决定及非有序交易的识别” 。作 为 SFAS157 的附加指南,FSP  SFAS157­4  的阐述较为充分和全面,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和修正 了 SFAS157 中关于非活跃市场资产及负债项目公允价值计量的缺失。  2009 年 5 月 12 日,英国下议院发布金融危机系列报告之二《银行业危机:改革公司治理 和金融界薪酬》, 也认为公允价值不应成为傲慢无知的风险管理和糟糕的银行业决策的替罪羊。  2009 年 7 月 28 日,FASB 和 IASB 联合成立的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发布报告,认为公允 价值会计不仅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甚至也不是推波助澜的因素, 如果大型金融机构更早更广 泛地采用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就可能不会爆发得如此集中和剧烈。 继 2009 年 8 月以来,FASB 连续发布了以“专题 820 下的负债计量”为题的第 5 项会计 准则更新(Accounting  Standard  Update,ASU  No.2009­5) ,第 12 项会计准则更新(ASU  No.  2009­12) “对计算每股净资产价值(或其等值)的某些个体的投资” (FASB,2009)和  2010  年第 6 项会计准则更新“改进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 (FASB,2010)等一起,构成了对专 题 820 的修订。 2009 年 9 月召开的匹兹堡 G20 峰会敦促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在 2011 年 6 月前完 成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IASB 与 FASB 自 2009 年开始 加速联合项目研究的步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包括建立每月会晤制度,对公允价值计 量等准则进行重新修订,以加速趋同。  2010 年 1 月,IASB 与 FASB 联席会议讨论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 10 项问题:公允价值 定义、 当市场变得欠活跃时公允价值的计量、 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 首日利得或损失的确认、 按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未执行风险、对负债转让的限制、按公允价值计量自有权益工具、市场 参与者观以及参考市场。2010 年 2 月,IASB 与 FASB 联席会议讨论了 7 项有关问题:非金融 资产的最大最好使用、增值的价值(Increment  Value) 、非金融资产的计价前提、金融工具的 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溢价和折价、 难于计价的资产和负债 (包括无报价权益工具) 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投资于公司个体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  2010 年 3 月 3 日,IASB  和 FASB  的技术人员起草了工作人员文稿“与公允价值计量国 际财务报告准则配套的教育材料出版计划” 。与  IASB  ED  的结论基础部分有关观点一致,该 出版计划再次强调指出:不应该有“针对发达经济的公允价值”与“针对发展中经济的公允价 值” ,即不会单独为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的个体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而只会为得不 到第一或第二层级输入值的难以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研究制定计量指南。

(8)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98 年 6 月,财政部发 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1998~2000  年间,财政部先后颁布的《投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 10 项会计准则中,有 7  项准则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应用。 针对公允价值应用中出现的大量问题, 为了 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和误导,财政部于 2001 年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计 量的应用,采用更加谨慎的会计处理方式。2006 年 2 月,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参照国 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在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CAS) ,力图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 状况和经营结果。 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就是重新采用了公允价值。 新准则包括 1 项基本会计 准则和 38 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明确以历史成本为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 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可以采 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主要包括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 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的 22 个具体准则。 随着 2006 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用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 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这些研究主要是采用理论分析研究方法, 从对公允价值 的计量属性和应用、 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最近几年经 验研究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主要是关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方面。 (1)公允价值的概念、意义及计量属性。 黄世忠(1997,2008)张卫国、赵宇龙(2000),葛家澍(2001,2005,2009),谢诗芬 (2003) , 于永生 (2005, 2007), 路晓燕 (2006), 夏成才、 邵天营 (2007) , 姜国华、 张然 (2007), 李红霞(2008),曹越,武中信(2009)等以 FASB 和 IASB 相关准则公告为依据,对公允价 值的概念、计量属性及其应用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地研究。王乐锦(2006)研究了我国新会计准 则的意义和特征。 黄世忠(1997)介绍了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并对公允价值会计 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指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 。 谢诗芬(2003)指出,公允价值符合经济收益观概念、全面收益观念、现金流量制和以 下基本理论基础: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

(9)

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公允价值计量观念体现 了经济学中的资产和经济收益概念、 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学的思想, 它还是许多经济学科的基 础理论方法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会越来越重要。谢诗芬(2005)认为,价值 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21  世纪的财务变革正呼唤着“价值型会计 模式” (即基于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并且这一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葛家澎、杜兴强(2007)分析了运用现值的一般原则,并介绍了计算现值的方法及现值 技术在负债计量中的使用。葛家澎、杜兴强指出:目前的财务会计计量一般体现为重成本轻价 值的特征。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可验证性,然而无法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未来经济利益,在软 资产的计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这个缺陷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 资产负债 表项目按照价值模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将有助于夯实利润, 确保企业的净盈余, 提高利润的信 息含量。 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源于资产和负债的价格波动,但 这些波动都是由经济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造成的。他们主张放弃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 (Cost­based  Accounting),应用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Value­based  Accounting) 。公允价值是 价值基础会计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会计方法, 是对传统的以成本为基础会计的革命, 代表 着会计的发展方向。 (2)公允价值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金融系统影响的研究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而增加。朱海林、王展翔等(2004) 分析了公允价值对欧洲银行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的后果。 罗胜强(2006)从理论上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和冲击。王海(2007)从经济学 和社会学的视角对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并对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带来的经济后 果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探讨。 陈旭东、 逯东 (2009) 、 王守海等 (2009) 、 周明春、 刘西红 (2009), 于永生(2009)研究了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 (3)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经验研究。 邓传洲(2005) 、路晓燕(2008) 、刘浩、孙铮(2008)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尝试对公允价 值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邓传洲(2005)以遵循 IAS39 的 1997~2004 年的 B 股公司为样本, 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研究了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遵循  IAS39  增 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 也显著增强了每股收益对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 投资利得 和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 原因可能是投资者对盈余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对账面净值的关 注程度。路晓燕(2008)采用在 2006 年年报中披露应用新准则资产公允价值差异的公司为样 本,检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对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结论与邓传洲(2005)的研究结论基本 相似。

(10)

谢荣等(2008)采用 2007 年半年报和三季度报的数据,按照 Mishkin 检验研究公允价 值对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半年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司的会 计盈余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但与半年报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司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存 在差异;在三季度报中,无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司会计盈余均具有价值相关性并 且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半年报中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损益都没有得到 投资者的认可,而三季度报中采用公允价会在激烈的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得到 了投资者的认可。 罗盛强(2007)通过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关于证券投资的公 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价值相关性, 从而也就具有可靠性, 并且历史成本仍未完全失 去其全部的价值相关性,因此,简单要求企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不 一定会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收益资本化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 包含在证券投资的未实 现投资收益中的公允价值部分因缺乏可靠性而不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另外, 进一步的检验 结果显示, 证券投资的已实现收益也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表明包含在投资收益中的历史成本信 息也缺乏可靠性。 (4)我国公允价值相关准则趋同路线图。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长期趋同,我国财政部  2009  年 9  月 2  日发布了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征求 意见稿)》(以下简称“路线图” )。根据“路线图”的规划,中国财政部计划于 2010  年开始启 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修订工作,2011  年年底前完成,计划于  2014  年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全 面实施。其中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 

2.3 小结

综上所述,从国外研究文献的范围来看,主要分为公允价值基本计量属性研究和应用经 济后果研究两部分。 基本计量属性即由相关性和可靠性构成的基本属性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 性问题, 是公允价值的研究起点和重点, 以此来支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否优于历史成本会计 的决策相关性。在采用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  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模型,或由其发 展得来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 即用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来对股票价格进行回归, 看公允价值 是否具有增量解释能力。 在样本的选用方面, 大多采用商业银行业的数据为样本, 样本量较大。 在研究结论方面, 基于国外资本市场的实证结果并没有达成一致, 大部分研究表明金融工具公 允价值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也有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研究结论的差异,有可能在于其前提 假设——有效市场假说(EMH)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在何种程度上成立的问题。西方国家

(11)

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充分发展为研究提供了较大的样本空间。 而公允价值带来的财务报表的波动性研究、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及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的 研究都属于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导致的经济后果方面的问题。 经验研究均表明, 公允价值可能 导致盈利和监管资本的过度波动;由于收益波动和监管资本波动增加的潜在影响和顺周期效 益,是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市场如何解释增量波动,以及是否导致银行权益价 格的波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而我国现有的文献中,已经有一些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相关性研究,但是由于我国 自 2007 年才开始使用公允价值(2006 年年报中具有调整数据),公允价值应用年限较短,现 有检验研究样本时间跨度较短,例如路晓燕(2008)采用了 2006 年年报中的调整数据,谢荣 (2007)采用的是未经审计的季报数据,缺乏连续可靠的数据支撑。而关于公允价值带来的收 益波动性方面的研究就更为稀少, 现有的文献使用数据多为季报或半年报, 未经审计的数据在 可靠性方面有明显的缺失。 在这些文献采用的研究路线中,考察财务报表收益状况是一条贯穿总体研究的主线。因 为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就在于提前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市价波动所引起的利得或损失,而将这 一损失或利得归入报告净收益的计算中, 并引起账面价值的波动, 进而影响相关比率的波动, 如资本充足比率。因此,以收益波动为研究切入点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不失为一个合适的研 究思路。 对于上述研究文献线索的整理如图 2­1 所示。 图 2­1  研究思路 因此,本研究从收益指标入手,考察相对于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收益 波动的影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报表收益考察指标,从公允价值下收益对权益价格解释 能力和收益波动性两个侧面检验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结果。 财务报表波动性 金融危机 权益和收益波动性 收益波动 报表 收益 价值相关性 应 用 经 济 后 果 用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来解释价格 资本充足比率 金额系统稳定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彭龙,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and realities[M]//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国家。学术与科研能力也显著提高,目前

REITs 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目前全球 REITs 市场规模近 2 万亿美元,其中美

三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电力成本持续下降,更利于提升新能源相对 于化石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约 5.3

22 韩立余: 《当代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碰撞及其发展前景》 , 《国际经济法学刊》2018 年第 4 期,第 3 9-40

然而 ISDS 机制在实践中一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多数学者认为 ISDS

CPTPP 是一个高标准的经贸协议,内含多个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未来 WTO 改革以及 多边、区域性贸易规则的制定有重要影响。首先,CPTPP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