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国际财经评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国际财经评论"

Copied!
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国际财经评论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Business

2021 年·春

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产业金融管理专业委员会 2021 年 3 月《国际财经评论》(内刊)

内部资料

(2)

公众微信号

地 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19 号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国内大厦 2 号楼 5 10 办公室

邮 编:100089 联系人 :金老师 联系方式:010-8881 8121 传真:010-8881 0062

收稿邮箱:g20@bfsu.edu.cn

jinyujie@bfsu.edu.cn

网站:g20.bfsu.edu.cn

(3)

1

目录

第一章 疫情下的国际公共产品观察与中国的担当 ... 2

第二章 新冠疫情背景下韩国对华经贸关系变化与新动向研究... 9

第三章 依托 WTO 规则对外投资模式与中国对外投资模式对比 ... 31

第四章 中国加入 CPTPP 的可行性及策略分析 ... 47

第五章 CDR 开启境外红筹回归之路 ... 54

第六章 房地产视角下政府债务的管理研究—兼论政府债务的国际经验 ... 55

第七章 异质性视角下企业 ESG 表现与融资成本 ... 60

(4)

2

第一章 疫情下的国际公共产品观察与中国的担当

任康钰1

【摘 要】 2020 年初开始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像疫苗这样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国际公共产品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使各国群众受益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物品,其分类角度丰富,供给

主体、供给模式多元;随着世界格局的演进,新兴国家也逐渐加入到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队伍,尤其是中

国在疫情中的积极作为更是展现了大国担当。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如何有效保障国

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供给效率都亟需研究。本文主要对国际公共产品的界定及分类、国际公共产品的

需求与供求、中国视角下的国际公共产品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为中国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冠疫情;国际公共产品;中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2020 年初新冠肺炎呼啸而来,重创跨境旅行、对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给世界带来沉重 的打击。疫情带来的是“隔离”,但越在面临这样全球性的传染病灾难时,越是需要国家间 的通力合作,从而更好地保障像疫苗这样的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世 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防疫创新联盟(CEPI)等国际机构共同牵头 成立了“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其核心目的就是要确保疫苗能够在各个国家之 间得到公平分配,尤其是确保低收入国家也能够获得疫苗。

2020 年 10 月 8 日,中国正式加入了这一计划;2020 年 10 月 22 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 事谭德塞表示,已有 184 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这一计划。尽管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还在进行,

但提前布局疫苗未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分配十分必要。因此,谭德塞说 COVAX 计划是目前世界 范围内公平分享安全有效疫苗的最有效机制,保障实现疫苗有效和公平的分享。2

在紧接着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 15 次峰会(11 月 21 日至 22 日)上,中国国家 领导人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并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在 COVAX 中会积极与各国开 展研发、生产、分配等各环节的合作,履行承诺,尤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

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3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又是在抗

1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2《世卫组织: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的国家和地区已有 184 个》,《 人民日报 》,2020 年 10 月 2 3 日,第 16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10/23/nw.D110000renmrb_20201023_3-1 6.html,访问日期:2020 年 11 月 30 日

3 《习近平:中国将履行承诺,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产品》,新华社,2020 年 11 月 21 日, 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1/content_5563260.htm,访问日期:2020 年 11 月 30 日

(5)

3

击疫情中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的国家,中国在参与 COVAX 计划中承担的更多的是责任,向外 部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为保护世界人民生命的健康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4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逐渐增加,一国的公共产品也不断跨越国家 范围,成为像疫苗这样的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公共产品对于推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都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国际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中的协调与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我们接下来首先归纳国际公共产品的定义与分类,然后分析国际社会对国际公共产品 的需求与供给,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已有的角色和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一、国际公共产品的定义与几种分类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由一个经济体内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国际公 共产品则是指跨国或者超越单一国家的公共产品。早在 1970 年代就有学者对国际公共产品 进行了研究;对国际公共产品系统的定义则由考尔在 1999 年给出并在 2003 年进一步精确,

认为国际公共产品是受益范围拓展到各个国家、受益者是各国群众、同时不妨碍后代发展的 公共产品;既收益扩展到所有国家、人民和世代的产品。56 考尔之后,国际公共产品的含义 还在不断拓展和补充:产品之外,还可以有资源、服务、规则系统或政策体制;收益,则既 可以是直接效用增加,也可以是减少风险或提升能力等。

国际公共产品的定义较为笼统,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细化。首先,有的国际公共产品 需要各种投入形成,而有的则处于天然或自然状态,不需要人类的额外投入。因此,这种自 然属性可以作为分类的一个基础维度,从而将国际公共产品分为全球性的天然共有物和全 球性的人造共有物。前者是一种自然存在,直接与客观;后者则较为多样,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还可以从人们创造的“条件”、形成的“规则”、产生的“结果”这个逻辑来 进一步细分为条件、规则和结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现有的国际沟通交流机制(如 WHO 等 机构或组织)是 COVAX 计划设立的条件,而新冠疫苗的生产和分配则是 COVAX 这一规则制度 的结果。

4 《中国加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背后并不简单》,观察者网,2020 年 10 月 10 日, https://news.si na.com.cn/c/2020-10-10/doc-iivhvpwz1323351.shtml,访问日期:2020 年 11 月 30 日

5 Kaul, et al. “Defining global public goods,” Global Public Go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 s,1999.

6 Kaul Inge, Conceicão Pedro,et al.“ Why Do Global Public Goods Matter Today,” 2003, p.16.

(6)

4

其次,更为主流的是按功能属性进行分类。具体来看,功能属性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 方向是从实现功能的路径来观察,有的国际公共产品直接服务于生产、消费等环节中的某一 功能, 而有的国际公共产品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某一功能而存在的辅助性公共产品。因此,

世界银行将国际公共产品分为核心与补充两类。另一个方向是其发挥作用的具体领域。安全 和经济问题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经济类国际公共产品又主要涉及货币 金融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因此,国际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国际安全、稳定的国际货币和自由 开放的贸易制度三类。7当然,功能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不同功能之间可能也有重叠或交 叉。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方法是站在第三维的角度,从供给属性出发,根据个体贡献与总体 供给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总和型国际公共产品是指总体供给水平由个体供给简单加 总而得,个体贡献对于总体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相同,并且可以相互替换,如抑制沙漠化、

全球变暖等;最佳表现型中总体供给水平依赖于个体中对总体的最大贡献者,如全球安全,

政治稳定等;而最弱环节型则正好相反,其总体供给水平取决于个体贡献中最薄弱的环节,

如有毒物的排放,只有最落后的地区控制好才能保证全球的安全。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全球传 染病防治,显然也属于此类。对疫情严重地区、高风险人群的有效供给,才是维护全球卫生 体系稳定并真正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快方法。最后,加权总和型中个体贡献者对总体水平 的影响不同,因此被赋予了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后加总,如核事故等。

在上述几种分类方法中,自然属性分类法从自然和人为角度出发,方法简洁且覆盖全面,

对于怎样形成、获得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了出发点;而功能属性分类法最为普遍,为我们寻求 解决不同的国际公共问题指明方向;以个体和总体之间的汇总关系进行分类则有助于研究 国家在面对国际环境时如何选择自己的供给行为。

二、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在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国际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的研究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全球化 进程中,其供需问题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首先,对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包含需求变化、变化原因以及变化影响等三方面。经济全 球化促进了商品、信息、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带来了更多的跨境人口流动、

7 Kindleberger Charles P,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T 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6, No.1,1986, pp.1-13.

(7)

5

范围更大的经济活动、更为广阔的市场等;同时,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 卫生、制度规范等问题,使人们对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处于不同发展水平 上的国家在需求上有不同的偏好,取决于诸如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政治和经济环境, 特别 是发展水平等因素。因此,国家对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且偏好各异,这对怎样有效 实现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带来一定难度。在新冠疫情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防疫政 策都有所不同,使各国对疫苗等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大大增加了COVAX 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其次,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涉及供给主体、供给模式和供给资金来源等三方面。

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首先是各国政府或政府的某种联合或合作形式。但是,仅依靠政府 力量必然是不足的,还需要借助非政府力量,包括市场力量和第三种力量。在新冠疫情下,

除了各国政府的努力和合作之外,像世界卫生组织、防疫创新联盟等非政府力量积极提供国 际公共产品,对于疫情的防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主体的多元化相呼应,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 势,较早出现的是霸权主义供给模式,供给主体是霸权国家。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国际公共产品主要是由美国通过授权国际组织和签订双边协定网络的 方式来提供。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美国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上也有所变化,霸 权主义供给模式的不足日益显露:一方面国际公共产品有被霸权国家“私物化”的风险,另 一方面霸权国家本身并非总能保持其地位。8随之而来的是全球主义供给模式,供给主体是 全球中的政府和非政府力量。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和运转,带来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国 际公共产品的供应,使国际健康水平不断增加,也使国际社会在健康卫生领域的很多规则更 加具有合法性和稳定性。不过,全球主义的供给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搭便车”问 题严重:各主体采取非合作的行动, 会陷入囚徒困境;在成本分担上,也由于“集体行动的 逻辑”下行动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无法有效实施。因此,伴随着全球主义供给模式,还出 现了以特定地区内政府和非政府力量为主的地区主义供给模式,即以某一地区为基础形成 小集团或联盟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不过,由于“地区”的限制,国际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 变成了 “区域性公共产品”,利益惠及一个确定的区域而非全球,对联盟外存在排他性,还可 能有区域结构不合理、不同联盟间国际公共产品供应存在冲突以及联盟存在着不稳定性等

8 李新,席艳乐:《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11 年第 3 期,第 132-137 页。

(8)

6 问题。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传统上主要是官方援助,近年来非官方渠道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例如,私人部门的自愿捐助可以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资金支持,例如 2018- 2019 年,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会向WHO 捐赠了 5.309 亿美元,占 WHO 预算的 12.12%;此 外,特别提款权、国际融资便利和共同担保等融资工具有可能成为新的资金来源。

从以上关于需求与供给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全球化推动国际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长 的同时,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不断发展,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

非政府力量和国际合作弥补了政府提供的不足,区域性公共产品提高了供给的效率。当然,

国际公共产品供需仍然存在不平衡问题,尤其是供应方面的不充分不稳定。9但是,随着以 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公共产品格局也在经历着巨大变革。

三、中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社会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不但完成 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工程,而且逐渐开始在国际社会承担起大国责任。近年来的

“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新冠疫情下的积极作为和加入COVAX,中国逐 渐成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主要接受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即需求国际公共 产品。而从20 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更多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向很多发展中国家提 供包括官方援助在内的国际公共产品。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供给方履行国际责任的逻辑和理 念也在不断变迁:从信念伦理(1949-1977 年)、责任伦理(1978-2004 年)向关怀伦理(20 06 年以后)转变;10政策理念也从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援助转变;11此外,援助方式由单纯 的官方援助向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转变。这一变迁中“中国特质”也在逐渐形成:南南合作 框架内的平等式、互惠互利的共赢模式;在尊重受援国主权、不干涉受援国内政的原则下提 供;既不是支配型援助也不是依附型援助。

中国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多的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根基于国家实力、激励机制、国际定位 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机联合。首先,支撑这一转变的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一般来讲,

9 李增刚:《全球公共产品:定义、分类及其供给》,《经济评论》2006 年第 1 期,第 131-147 页。

10毛维准:《国际责任的行为逻辑变迁:信念、责任与关怀》,《当代亚太》2013 年第 5 期,第 22-58 页。

11《中国的官方援助》,新华网,2011 年 4 月 21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21/c_12133252 7.htm.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20 日

(9)

7

各个国家对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国家实力应大体保持一致,即供给总量排序和国家实 力排序的一致性。因此,中国在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 域承担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也是对世界整体性利益的保障。其次,激励机制也 对中国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社会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但由 理性自私的行为体构成的大集团。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维护国际体系 的和平稳定、维护人类共同体的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主动承担起供给国际公共产 品的责任,关注国际范围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反过来,中国在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过程中,

也收获了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供给收益,这就进一步激励中国主动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最后,

对于自身国际定位的变化也是中国角色转变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国对于现有的国际秩序的 认同,中国逐渐顺应自身意愿和世界期待,以负责任的态度履行大国使命,向国际公共产品 供给者身份转变。

激励机制中获取的收益是一个国家不断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根本动力。中国在提供国 际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战略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等都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此外,提供 国际公共产品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声誉,从而减少国家之间交易的信 息成本,增强国家间互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崛起的正当 性。通过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来增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正当性。

另外,中国增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加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增强 对自身利益的保障能力。随着广泛参与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集体行动,中国不仅仅提高了国 家声誉,也为自身不断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国际制度和规则增加合理性和正当性。中国在提供 国际公共产品,塑造大国形象、培育国际领导力的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中国在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制约因素。首先是政治 风险。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国家可能会采取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从而 影响中国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效果,比如一些美国官员或者主流媒体恶意抹黑中国即将研 制成功的新冠疫苗,势必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新冠疫苗造成一定阻碍;其次,受援国和局 部区域的局势动荡或受到第三方干预而改变原有政策和承诺也会使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受挫。第三,主要大国之间的制衡也会成为中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挑战。例如,美国的“新 丝绸之路”计划和安倍政权“丝绸之路外交”路线,也意图影响中亚、土耳其等地区从而与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制衡;第四,受援国的怀疑和猜忌以及出于自身地缘政治、经

(10)

8

济利益的考虑也不利于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最后,高昂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成本也是中 国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 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了发展方向,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属于“后来 者”,现有的供给实践表明在战略决策、制度制定、理论积累及供给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 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当今新冠疫情仍然肆虐全球的严峻情况下,疫苗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势必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何结合全球传染病防治的最弱表现属性,有效供给新冠疫苗恐 怕是当前中国面对的巨大挑战。我国已经在国内的防疫、控疫上取得重大胜利,并在经济发 展上表现卓越,成为2020 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获得了 GDP 正增长的国家。因此,正如中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2021 年初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所说,我 们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 值;与世界人民携手,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 进。

(11)

9

第二章 新冠疫情背景下韩国对华经贸关系变化 与新动向研究

12

曹雪城13

【摘 要】2019 年末以来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作为全球

制造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凭借积极的应对态度和科学的防控举措,均较好地克服了疫情对

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大幅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但在疫情背景下,紧密联系的中

韩经贸关系也难免出现波动,双边贸易、投资均有所回落,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受冲击明显。不过,此次疫

情危机也进一步凸显出中韩在产业链安全协同、疫情经济、新兴产业、非传统安全及区域治理等议题上合

作的必要性。这些合作将为下一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和“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

探索。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中韩关系;区域经济合作;疫情经济;产业链安全

一、引言

2020 年,世界政治经济的核心议题和最大影响因素无疑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截至 2021 年 3 月末,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已超过 1.2 亿人,死亡人数逾 270 万人,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人类社会可以说正在经历自上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 峻的挑战。

而作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韩国得益于一系列有力、高效的“抗 疫”举措,均较好地克服了此次疫情对宏观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冲击,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 经济大幅萎缩和社会矛盾频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独特的东亚灾难应对模式。这也让 一直以来紧密联系的中韩经贸关系受到的影响远小于预期,再次证明了中韩疫情应对措施 的有效性和中韩经贸关系的韧性。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在经济和区域合作领域产生的新趋势 和新动向也为后疫情时代的中韩合作提供了可行的方向,因此值得关注,也对未来东亚的区 域多边合作和区域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韩新冠疫情的发展与“抗疫”举措

12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 年度“双一流”建设“新冠疫情”应急研究专项项目“后疫情时代的中日韩 经济合作与全球治理”(项目编号:SYL2020ZX013)的阶段性成果。

13 曹雪城,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讲师、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韩关系、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治理。

(12)

10 1.中韩新冠疫情发展简况

由于疫情首先爆发地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加之临近春节 长假和低温因素,在早期缺少对病毒的认知和应对经验的情况下,大量携带病毒的流动人口 扩散至中国各地,因此造成了实质上的大规模跨区域传播。

此后,全国确诊人数从 1 月下旬开始迅速攀升,并在 2 月初达到疫情暴发的高峰期,国 内单日新增病例连续多日超过 2000 例,峰值时更是曾超过 1.5 万例。尽管 4 月 17 日时曾 出现单日新增死亡 1290 人的极端值,但据相关媒体报道主要是由于修正统计方式导致(如 新计入前期病逝在家中的患者等),而此前 2 月 13 日单日 252 人的死亡人数峰值与当时疫 情发展的实际情况才更为匹配。之后,中国国内疫情状况逐渐趋于好转,开始进入疫情常态 化防控阶段,而 4 月 8 日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更是标志着中国“抗疫”取得 了阶段性成功。虽然部分地区在 7 月末 8 月初以及 2021 年 1 月中下旬曾出现小规模的反复,

但在前期充分的准备和积极应对之下短期内即被控制。

2021 年 2 月 22 日,全国彻底实现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自此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 长期低于两位数,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当前国内新冠疫苗注射的大规 模铺开,接下来将进入到群体免疫阶段,这将助力中国早日走出疫情阴霾,率先实现经济社 会秩序的正常化。

(13)

11

图 2-1 中韩两国 2020 年 2 月-2021 年 3 月每日新增新冠确诊者数变化趋势(上图为中国,下图为韩

国)

数据来源: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中国国家卫健委、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美国约翰霍普

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CSSE)

韩国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发现于 2020 年 1 月下旬,是一名从上海入境韩国的中国公 民,由于对新冠病毒的致病能力估计不足,当时尚未引起韩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但自 2 月 下旬开始,韩国南部的大邱市和庆尚北道地区突然出现大规模疫情扩散和聚集性感染病例,

而教会则是引爆该地区疫情的最主要场所。自此,韩国开始进入第一波疫情暴发期,确诊人 数迅速增加,单日新增病例最高时超过 800 人。韩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随即采取严厉措施,使 得韩国疫情趋于阶段性稳定。

不过,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疫情的爆发主要发生在 2020 年下半年和 2021 年初,疫情 多次反复。8 月中旬,包括首尔、京畿道等在内的人口密集的首都圈地区成为疫情暴发的新 中心,由于时值韩国“光复节14”小长假,人口流动加剧,加之呈现出多点爆发的态势,许 多病例难以溯源,始终隐藏在人群当中,从而又引发了 12 月末至 1 月初的第三波疫情。韩 国首都圈地区依然是第三波疫情的核心区域,疗养医院、教堂、公司及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 持续发生聚集性感染,又恰逢圣诞节和韩国高考前夕,导致此次疫情严重程度远超前两次,

单日新增病例于 12 月 12 日首次突破 1000 例并持续多日。随后韩国疫情发展形势虽然有所 缓和,但尚未见到拐点到来,到目前为止韩国每日新增病例依然保持在 400 例左右。

近来,韩国正在积极从海外购入新冠疫苗,并已于 2021 年 2 月底开启相关疫苗接种工

14韩国为纪念二战日本战败投降及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实现复国而设立的节日,日期为每年公历的 4 月 1 5 日,后成为公休假期,时长三天。

(14)

12

作,按计划将于今年 11 月完成群体免疫。但由于欧美产疫苗配额不足和尚未批准进口中国 产疫苗,因而接种工作缓慢,这将对未来韩国的役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表 2-1 全球新冠疫情状况排名(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2021 年 3 月 24 日 19:25)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

中韩两国虽然最早遭受新冠疫情的波及,但目前疫情都已基本受到控制。从全球范围内 来看,两国在总确诊人数、每十万人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指标上均处于低位后疫情时期全 球经济摩擦与挑战,进入聚集性传播阶段,在世卫组织的划分标准中仅高于零星感染,这为 两国推动正常社会秩序恢复和复工复产打下了基础。从数据上看,中韩在总确诊人数上已经 较为接近,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人口流动性等因素,中国的“抗疫”成效无 疑更值得高度肯定。不过由于中国是第一个应对疫情的国家,在疫情暴发初期病死率较高,

但中后期确诊人数快速减少,分母较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总死亡率。即便如此,中韩 两国“抗疫”工作的有效性也依然处在世界前列,这与两国相似又各有特色的“抗疫”思路 与举措密不可分,两国 2020 年的经济发展表现也从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

2.中韩“抗疫”思路与举措比较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于 2020 年 12 月底首先在中国被发现,并在疫情暴发早期对中国的 传染病应对、医疗和社会管理系统造成了严峻挑战。得益于严格有效的防疫举措,中国迅速 控制住了疫情,疫情中后期确诊人数和死亡率都快速下降,成为全球“抗疫”取得阶段性胜

排序 国家 总确诊人数 每十万人确诊数 死亡人数 死亡率 1 美国 29594849 8940.97 538252 1.82%

2 巴西 12047526 5667.84 295425 2.45%

3 印度 11734058 850.29 160441 1.37%

4 俄罗斯 4483471 3072.25 96219 2.15%

5 英国 4307308 6344.91 126284 2.93%

6 法国 4272716 6545.87 92363 2.16%

7 意大利 3419616 5655.83 105879 3.10%

8 西班牙 3237510 6924.45 74052 2.29%

9 土耳其 3061520 3630.01 30316 0.99%

10 德国 2690523 3211.26 75212 2.80%

11 哥伦比亚 2342278 4603.27 62148 2.65%

12 阿根廷 2252172 4983.15 54671 2.43%

13 墨西哥 2197160 1704.11 198239 9.02%

14 波兰 2120671 5603.33 50340 2.37%

15 伊朗 1815712 2161.74 61951 3.41%

16 乌克兰 1579906 3612.55 30773 1.95%

17 南非 1528961 2594.83 52251 3.42%

18 捷克 1486510 13880.97 25258 1.70%

85 中国 102589 6.97 4850 4.73%

86 韩国 99846 194.75 1707 1.71%

……

(15)

13

利的杰出代表。而疫情发生后,中韩两国之间始终保持密切沟通,中国先期的“抗疫”举措 和经验为韩国后来的疫情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对中韩“抗疫”过程的梳理可以发现,两国均从流行病学的基本传播规律入手,积 极采取非药物性干预,控制人际传播,早发现、早隔离,重视个人预防,并根据疫情发展情 况不断调整防控等级和策略,这对疫情的控制有着明显的效果。15而在一些具体实施层面,

双方也有几大相同之处:

表 2-2 中韩部分核心“抗疫”举措比较

相同点 中国 韩国

中央政

府高度重视

并设置专门

应对机构

中共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

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

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

克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韩国成立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由国务

总理担任本部长,保健福祉部长官和行政安全

部长官分任副部长。

大 范 围 筛

查,提早发

现感染患者

在绝大多数公共场所设置体温监测

设备,及时甄别体温异常者。对密切接触

者、重点人群、跨地区流动人员实施大范

围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学校、公司、

公务机关等实施健康情况“日报告”制度。

普遍设立如汽车穿梭型和徒步移动型筛

查诊疗所,对带有咳嗽或发热等感染症状的疑

似患者在出入医疗机构前进行采样筛查,可实

现 15 分钟内快速检测。市民可通过电话或手

机应用查找到最近的诊疗所。

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追

踪密切接触

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健康码通行模

式,在移动端掌握持码者的行动轨迹,同

时显示其最新健康风险状态,黄码和红码

者须实施隔离。在发现确诊患者时,辅以

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发病前 14 天的

行动轨迹、接触者及可能感染源。

通过患者访谈来掌握移动路线等基本信

息, 同时也会对医疗团队和患者家属进行追

加访谈。必要时, 还将收集并确认更加客观的

信息(如病历、手机位置信息、监控系统以及

信用卡消费记录等),密切接触者须执行 14 天

自行隔离,并实施一对一专任管理。

重视个人防

护作用

普通公众在出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

共交通工具时,须佩戴口罩,对违反防疫

法规者追究法律责任。

要求全民在医疗机构、使用公共交通、参

与集会等情况时必须佩戴口罩。违犯规定者会

被处以高额罚款。

强化入境管 3 月 28 日起,暂停外国人入境,随后 限制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外国人入境,自

15 Lai, S., Ruktanonchai, N.W., Zhou, L. et al. 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 Nature 585, 410–413 (2020).

(16)

14 理,隔绝输

入病例

于 6 月放宽外国航空公司国际客运航线

航班限制,对国际航班实施奖励和熔断措

施,对入境者实施强制检测和“14+7”的

隔离制度。

4 月 1 日起对所有入境者实施为期 14 天隔离,

对有症状者进行诊断检测。

数据来源:中国国务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两国相关

新闻报道等。

包括上述举措在内的一系列有力疫情应对手段,是中韩得以成功渡过此次大危机的关 键所在,也为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不过,由于国情和疫情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 异,两国间在限制措施、检测强度、疫情支援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区别。例如,韩国虽然疫 情有所反复,但始终未采用中国在疫情初期所使用的“封城”、“停工停产”等相对严苛的防 控措施,更多依靠居民自我约束和缩短营业时间等柔性方式,可即便如此,也依然造成了二 三季度 2.7%和 1.1%的经济负增长。16此外,武汉曾在 10 天左右时间内实现了千万人口的核 酸检测,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逾四万名医疗人员和大量物资的驰援,这类带有 鲜明“中国特色”的“抗疫”模式也是韩国所难以企及的。

所以,总结起来看,中国是通过短期的“休克式”停摆换取中长期的平稳安全,快速遏 制疫情,缺陷是短期内经济损失较大;而韩国则是在动态中保持高效检测与治疗,避免对经 济社会造成剧烈冲击,不过也存在着疫情反复的风险。双方各有利弊,但积极、科学应对疫 情的思路是一致的。可不论采取哪种模式,都会对全社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对外经济合作造 成负面影响,在韩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韩经贸关系也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 击。

三、疫情背景下韩国对华经贸关系的变化

本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黑天鹅17”事件的特性——在疫情被发现之初,大部分人 包括各国政府部门都未曾预料到最终会演变成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Pandemic,世卫 组织定义的疾病传播最高级别)”并持续如此之久。其严重程度也远超21 世纪以来人类先后 经历过的非典(SARS)、H1N1、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EVD)等疫情。因而 在许多国家缺少充分准备和应对经验的情况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打击也是前所未有的。根

16 数据来源:韩国央行(Bank of Korea)

17 黑天鹅事件:比喻、那些较少见的因而常常出人意料的风险。

(17)

15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20 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率为-4.4%,是近 60 年来的 最低值,也超过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1.7%的增长率。18可见,因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的经 济衰退已经成为可见的事实。

而传染病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相当于在经济系统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外生变量,因此变 量如何变化本身需要一个充分的认知过程。19这二者间的互动是综合而复杂的,需要长期的 时间与事实沉淀作为研究依据,这也让疫情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研究变得困难。所以目前 为止,尚未见到非常准确的模型能够准确解释此次新冠疫情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因而,

基于基本的经济数据变化和事实并通过横纵向比较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疫情对经 济活动的影响,也能反映不同疫情应对措施下不同经济体间的经济绩效差异。横向来看,中 韩作为疫情应对成果相对显著的国家,其经济恢复和增长也相对较好,这也对疫情背景下中 韩间经贸关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如下一些事实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中韩贸易增速跌幅小于预期,韩国自华进口逆势增加

自1992 年建交以来,中国快速成为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韩国最重要的投 资目的地和贸易顺差来源地。2019 年,韩国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自 2003 年 起连续第17 年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经贸联系异常紧密,已经成为两国关 系和经济发展状况最直观的“晴雨表”。面对此次疫情的冲击,同时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 大国的中韩间经贸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也成为两国经贸关系最佳的“试金石”。

根据韩国统计厅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 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为 2414.5 亿美元,较 2019 年减少约20 亿美元,同比仅下跌了 0.81%,跌幅不仅小于预期,也远低于 2019 年中美贸易 摩擦影响下9.37%的历年最大跌幅。尤其是与韩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相比,中韩双边贸易额 跌幅最小,这在疫情冲击下尤其不易,充分凸显了中韩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和韧性,也展现出 积极“抗疫”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18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 long and Difficult Ascent>, October 2020, p.17.

19 蔡昉主编:《“大流行”经济学:应对疫情冲击与恢复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年 版,第 36 页。

(18)

16

图 2-2 2011-2020 年韩国对华贸易额及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韩国统计厅

表 2-3 韩国与主要贸易伙伴 2019-2020 年贸易增减变化

数据来源:韩国贸易协会

具体来看,韩国对华出口总额 1325.65 亿美元,同比下降 2.67%,化工产品、机械类产 品等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工业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只有电子电气产品出口逆势增长 了 1.7%,证明中国市场依然对韩国电子元器件及半导体产品保持着旺盛需求。而韩国自华 进口总额 1088.85 亿美元,同比上涨了 1.54%,这主要是由于机械类产品和电子电气产品进 口的增加,尤其是机械类产品进口大幅增长了 22.8%。在此基础上,韩国在疫情最严重的 2 020 年依然实现对华贸易顺差 236.8 亿美元,不过较去年有所收窄。这是该值继 2019 年后 连续第二年低于 300 亿美元,也是近 10 年来的最小值,但依然占到韩国外贸顺差总额的 5 2.8%,中国市场依然是韩国贸易盈余的最主要来源。

上述数据一方面显示出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中国市场依然是韩国商品的重要输出地,同 贸易关系 2019 年贸易额(亿美元) 2020 年贸易额(亿美元) 涨跌幅

韩国 10455 9801 -6.26%

中-韩 2434 2415 -0.78%

韩-美 1352 1316 -2.66%

韩-日 760 711 -6.45%

韩-中国香港 337 322 -4.45%

(19)

17

样也显示出中韩间贸易在高度互补的同时也在向日趋平衡的方向上发展,这与近年来“中国 制造”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无关系。通过对近六年来中国出口韩国主要商品总值变化的梳理 发现,中国电子电气、化工及机械类产品的对韩出口额均呈增加态势,而钢铁金属制品等的 传统低端产品的比重则在下降。2020 年由于疫情导致内需不振等因素,韩国自美国、越南、

中国香港、日本、印度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总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总进口额同比下 降了 7.1%,但只有自华进口保持正增长。20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其他海外市场深陷疫情困 境的背景下,韩国企业扩大了从中国的进口以填补相关需求,客观上推动了中韩贸易的平衡。

但这种势头是否可持续,还需待全球疫情彻底结束后才能知晓。

2.韩国对华投资大幅萎缩,中国对韩房地产投资暴增

疫情不仅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剧烈冲击,也让全球投资规模大幅减少,对外投资信心严重 不足。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金额同比下跌 42%,发 达经济体更是下跌了 69%。21不过,疫情虽然让中国创下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的 最低值,但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表现,2020 年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预计 FDI 流入总规模将达 1630 亿美元,22充分体现了各国投资者对中国疫后恢复进程的强 烈信心。

图 2-3 2011-2020 年中韩相互直接投资及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变化

数据来源:韩国企划财政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中国国家统计局

20 数据来源:韩国贸易协会(KITA)。

21 UNCTAD, <Trade and investment under COVID-19>, 2021.1, p.4.

22 UNCTAD, <Global FDI flows down 42% in 2020>, Investment monitor, Issue 38, 2021.1, p.3.

(20)

18

韩国在中国外资来源地排名中尽管并不靠前,但中国市场却对韩国尤为重要,一直以来 都是韩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疫情则对韩国对华投资造成了明显影响。2020 年,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549.1 亿美元,同比下跌 14.6%,是 2014 年之后的首次负增长,也 创下了自 2002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其中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为 41.9 亿美元,占韩国当年对外 直接投资总额的 7.63%。中国依然保持着韩国第三大投资目的地的地位,但总额同比大幅下 跌了 27.9%,在韩国前五大投资目的地中降幅最大,也是近五年来的最大跌幅。在中国疫情 最严重的 2020 年一二季度,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分别同比大幅下跌了 56.1%和 74.8%,三四 季度才有所恢复、由负转正,但依然未能扭转全年投资额大幅负增长的局面。23从具体投资 方向上看,韩国对海外金融业、制造业和不动产的投资在疫情期间大幅萎缩,但却加大了对 信息通信产业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力度,前者增幅高达 294.2%,在危机期间培育尖端产业的 趋势较为明显,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避险心理。

而在吸引外资方面,韩国同样受到不小的影响—2020 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 113.77 亿美元,同比下跌 15.1%。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额仅为 2.27 亿美元,只占韩国实际利用外 商投资总额的 2%,远不及日本、美国和欧盟等韩国传统的外资来源地。但疫情期间,前述 三地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反而中国对韩投资同比逆势增长了 20.6%,其中最主要的 增长因素来自于中国投资者对韩国房地产的投资,同比增幅高达 640%,占到 2020 年中国对 韩投资的 38%。242020 年韩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无疑是导致来自中国投资暴涨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韩国政府房价平抑措施的陆续出台与起效,这一轮赴韩投资的热情恐怕不会持续太 久。

由于韩国市场高度成熟、融资渠道丰富以及在其优势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等原因,中国 对韩国投资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导致中韩间直接投资规模严重失衡。与欧美等主要投资 集中于韩国金融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和开放程度较低,金融领域的投资 在中国对韩投资中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既不利于中国企业入股和并购韩国优质企 业,也不利于中国投资者分享韩国资本市场的红利25。不过,随着疫情期间“韩国版新政”

的推出,韩国相关部门已明确表示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在新兴产业及尖端科技产 业领域内的开放合作,这对许多相关中国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但需要警惕的是,因疫

23 数据来源:韩国企划财政部(MOEF)。

24 数据来源: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MOTIE)。

25 2020 年,韩国综合股指(KOSPI)上涨了 30.8%,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市场中增幅居前,因而吸引了 大批境外投资者。

(21)

19

情和西方国家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反华煽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和反华情绪有所抬头,这将 对中国资本进入韩国市场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3.人员往来锐减,韩国相关服务行业受冲击显著

如前文所述,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在人际间快速传播和潜伏期长的特性,避免疫情聚集性 感染和大规模蔓延的最佳应对措施,就是人与人之间增加社交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和群体性 聚集以及限制人口流动等等。而这些措施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旅游、餐饮、购物、交通运输等 需要人员频繁接触和聚集的服务性行业造成重大冲击。根据此前韩国国民证券(KB Securi ties)的研究结果,如果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两周的社会距离三级响应26,则韩国年 度经济增长将下滑至少 0.8 个百分点。27而韩国统计厅的数据也显示,自 2020 年 1 月以来,

韩国零售业和餐营业从业者均呈现出下跌态势,仅 2021 年 1 月的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就 环比减少了 58 万人。所以,尽管中韩疫情期间总体经贸关系相对稳定,但涉及人员往来的 部分行业却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与紧密的贸易联系一样,中韩作为近邻,人员往来频繁、规模庞大,目前每年两国间人 员往来超过千万人次。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大量的中国学生和游客赴韩国留学或旅游,为韩 国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和消费收入。在疫情暴发前的 2019 年,赴韩外国人总数高达 1788 万人,为韩国带来了近 215.1 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其中中国大陆赴韩总人数高达 628.4 万人 次,占到当年赴韩外国人总数的 35.1%,如果算上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旅客,这一比 例更是接近半数。28尤其是在以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免税店、餐饮店、旅游景点等,中 国人已经成为其最主要客源群体和利润来源。另据韩国观光公社的统计,中国大陆赴韩游客 2018 年的人均消费金额达 1887 美元,是全体外国游客平均消费水平的 1.4 倍,而且以购物 消费为主,贡献了当年韩国旅游总收入的 47.6%。29专门以中国游客为对象的产业链已在韩 国初步形成,甚至连“유커(中文“游客”音译)”“따이공(中文“代购”音译)”等与 旅游、购物相关的中文词汇也已为韩国人所熟知并使用,足见中国游客在韩国市场上巨大的

26 即韩国社会距离限制的最高级别,原则上市民不得外出并与他人接触,接近“封城”状态。

27 한국경제:<거리두기 3 단계 충격, 경제성장률 0.8%p 끌어내린다(社交距离第三阶段冲击下,经济增 长率将下跌 0.8 个百分点)>,2020.8.26,https://www.hankyung.com/economy/article/202008268846i,

上网时间:2021 年 3 月 25 日。

28 数据来源:韩国观光公社(KTO)、韩国法务部(MOJ)

29 이데일리:<유커 100 만명 줄면 한국 관광수입 20 억달러 감소(游客每减少 100 万人,韩国旅游收入

就减少 20 亿美元 ) >,2020.2.12,

https://www.edaily.co.kr/news/read?newsId=03571926625669864&mediaCodeNo=257&OutLnkChk=Y,上网 时间:2021 年 3 月 25 日。

(22)

20 影响力。

图 2-4 2011-2020 年赴韩外国人及赴韩中国人总人次变化

数据来源: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及外国人政策本部、韩国统计厅

图 2-5 2011-2020 年韩国免税店营业情况

数据来源:韩国免税店协会(Korea Duty Free Shops Association)

然而,疫情冲击下,中国2020 年访韩人数骤降至 74 万人,跌幅高达 88.2%(参见图 2 -4),由此造成的连带经济损失可想而知。仅以近年来成为韩国服务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免税店行业为例,就可“一叶知秋”。2019 年,韩国免税店销售规模突破 24 万亿韩元

(约合1440 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使得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市场。2020 年,随 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韩国出入境人员大幅减少,使得近年来高 速增长的韩国免税店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全年销售额同比骤降近四成,接待顾客减 少近八成(参见图2-5)。包括新罗、乐天等在内的韩国多家知名免税店首次出现亏损甚至不

(23)

21

得不关门歇业,免税店从业人员也从1 月份的 3.5 万人缩减至 12 月份的 2 万人。不过值得 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免税店行业版图迅速发生变化。由于中国大幅放宽了 本国人在海南离岛免税店的购物额度,使得中免集团(CDFG)从 2019 年的全球第五位一 跃登上营收榜首位,而原本以中国游客为主要对象的乐天和新罗则分别跌至第三位和第五 位。30由此可见,在较为特殊的免税店领域,中韩事实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零和博弈”关 系,只是这种关系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被极端放大了。想要避免恶性竞争,差异化发 展将是必由之路。

虽然旅游业尤其是涉外旅游业在韩国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而疫情的 冲击并未让相关行业拖累韩国经济的基本面,也未对中韩经贸关系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但其对带动就业和人均收入,化妆品、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韩国优势产品的推广,乃至 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文化软实力的输出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而疫情期间,韩国政府先后 出台大量扶持政策对相关行业给予支援,企业自身也积极开展“自救”,但目前也只是杯水 车薪。随着中韩群体免疫工作的推进,预期两国未来将率先实现互相开放边境,2020 年 5 月 实施的“快捷通道”制度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四、疫情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当前,疫情危机尚在持续当中,这也将持续影响中韩双边正常经贸关系的恢复。不过,

危机对一些行为体来说是灾难,对于另外一些行为体也可能是一次机遇。灾后既是建立防御 未来危机体系的最佳时机,危机本身也是发现新机遇与新方向和推动新行动的“戏剧性事件

(Drama)”31。虽然疫情危机对中韩经济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 机遇。这些机遇不仅会成为中韩扩大共同利益基础的契合点,也将对未来东亚区域治理与合 作机制的优化带来有益的启示。

1.韩企对华出口预期增强,中韩产业链安全协同必要性凸显

韩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外贸出口在韩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扮演着重要地位。2020 年,

韩国出口总规模高达 5166 亿美元,但较去年同比下跌了 7.2%,其中对华出口一项就占到韩 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韩国 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民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2.4%,成为导致 2020 年韩国

30 数据来源:穆迪戴维特(Moodie Davitt)

31 Michele Wucker, 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2016, p.196, 213.

(24)

22

经济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32目前,韩国的疫情进程尚未结束,相关防控措施还将继续保持,

因而在内需持续不振的客观因素限制下,出口将不得不在未来韩国经济的增长中扮演更为 重要的角色。

对于 2021 年的出口形势,韩国出口企业总体上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对华出口 预期较为正面。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FKI)2021 年初面向 2019 年韩国营收最高的 686 家企业进行了《2021 年出口展望及汇率和经营问题调查》。33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 企业认为韩国 2021 年的出口将有所增加,但估计到 2022 年才能完全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 负面影响。此外,在韩国十大出口对象国和地区中,有 29.4%的受访企业认为今年对外出口 情况最有望得到改善的是中国,其后分别为美国、日本、越南、中国台湾和印度。韩国企业 看好中国市场的信心主要来自中国超过预期的役后恢复速度和高增长预期。2020 年,中国 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极少数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见图 2-6),而 IMF 给出的 2021 年中国经济 增长估值也高达 8.2%,34这都建立在良好的疫情防控成果和预期之上。

图 2-6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2019 及 2020 年经济增长率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OECD)

从近年对华出口产品的类目上看,工业制成品或终端产品的占比较小,大部分以电子元 器件、汽车及机械产品零部件以及工业原料等中间产品为主。而中国虽然在终端产品的生产 上具有优势,但也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中韩间庞大的双边贸易额即源自占全 球制造业主体的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而此次疫情暴发后,也暴露出中韩在产业链安全协同

32 数据来源:韩国央行(Bank of Korea)

33 전국경제인연합회:<2021 년 수출전망 및 환율·통상이슈 점검>,2021.2.1.

34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A long and Difficult Ascent>, October 2020, p.28.

(25)

23

上的一些问题。2020 年 2 月,由于疫情原因,中国多家汽车线束电路板(Wiring Harness)

制造商停工,导致韩国现代、起亚等核心汽车企业旗下的多家本土工厂一度停产,多个子品 牌的汽车生产受到重大影响。而与此同时,双边通航航班数量的大幅减少,也导致一些核心 零部件的物流往来受阻。韩国汽车工业协会(KAMA)去年 2 月曾估计,仅中国国内零部件厂 商的停产,就可能导致现代汽车的销售额损失近 60 亿元人民币。35零部件共同供应或独家供 应是汽车产业的一大特征,这就意味着供应商一家停产,就可能出现整车厂全面停工的状况,

中国汽车制造商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担忧。

汽车产业只是中韩产业合作中的一个缩影。同样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韩在电子通信、

机械设备、工业机器人领域等都具有深入的合作。中韩间的产业链协同、稳定与安全不仅关 乎本国的经济利益,也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制造业集中的东亚地区—201 9 年,仅中日韩三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到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36除了深化传统的贸易投 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外,还要加强各方在供应链安全信息上的交流、评估和风险预警,建 立产业链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为潜在的危机做好准备。

2.疫情经济板块崛起,中韩各有优势可取长补短

疫情虽然打击了诸如线下零售、餐饮娱乐、教育培训等需要面对面接触的传统服务业,

但也催生了新的疫情经济板块。不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能见到一批在疫情期间快速成长的 新产品、新经济形态和新的商业模式。

疫情期间,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作息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外出减少、居家时间普遍延长、闲暇时间增多,这些变化进而影响到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 费结构。大量的消费从线下转到线上(如食品饮料、农产品等),与居家活动和独立出行相 关的消费大量增加(如电脑、书籍、生活用品、家具和汽车等),而一些不必要的消费则骤 减(如旅游、文娱、出行、包及配饰等),这一点通过韩国 2020 年的线上消费情况对比得到 了很好的证明(见图 2-7)。因此,过去一年韩国对中国相关消费品的进口大幅增加,如电 脑增长了 17.1%,家具增长了 17.6%,家用电器增长了 20.3%,运动休闲用品增长了 23.4%,

畜产品加工食品增长了 42.9%,自行车及零部件增长了 51.8%,医疗卫生用品更是增长了 11

35 아시아 타임즈: <‘울산공장' 정상화 하루만에…현대차 셧다운 장기화 조짐(“蔚山工厂”仅恢复 了一天,小心现代汽车停工长期化)>,2020.2.18,https://www.asiatime.co.kr/1065579358753243,上 网时间:2020 年 3 月 26 日。

36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

(26)

24

0.6%。37而中国则从韩国进口了大量的基础护肤品,总金额超过 30 亿美元,仅面膜一项就增 长超过 30 倍,此外,洗面奶及洗手液、方便面、谷物类零食和炒年糕等产品的进口也出现 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分别高达 90%、23.5%、43.9%和 100%,而这些产品大部分也是以线上形 式销售的。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依然保持在工业制成品领域的领先地位,而韩国则 在化妆品、休闲食品等方面见长,抓住了中国疫情和消费升级的机会。

图 2-7 2018-2020 年韩国不同类别商品线上消费额同比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韩国统计厅

此外,疫情催生的“非接触式”服务也成为两国新的“风口”。疫情期间,全程无人参 与的自助咖啡机、AR 试妆镜、智能垂直农场38等产品开始在韩国应用,社区智能化系统、公 交车智能收费系统等智能无人服务系统的开发也成为了热门。而在中国,外卖配送、线上教 育、远程办公、网络医疗等服务则异常火爆。2020 年,中国线上餐饮外卖巨头美团的营收 达 11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7%,净利润同比增长 110.5%,其中餐饮外卖收入达 662.7 亿 元,同比增长 20.8%,其业绩的逆势增长主要依赖的就是疫情期间大量增加的外卖订单。中 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20 年 1-10 月,中国新增近 8.2 万家在线教育相 关企业,平均每天新增逾 270 家。39可见,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而韩国则在线下服务、

产品营销和设计、消费者体验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37 数据来源:韩国贸易协会(KITA)

38 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封闭无菌环境下立体化培育新鲜蔬菜的小型室内农场,无需喷洒农药,产品维生 素和矿物质含量均较高。主要用于种植沙拉用蔬菜(如生菜)等,也可种植高附加值的美容或药用植物,

不受天气影响,新鲜度高,运输距离短,可以随时供应,因而在疫情期间受到广泛青睐。

39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 年 2 月,第 56 页。

(27)

25

未来,线下线上的高度融合将成为疫情后的“新常态”,韩国总统文在寅更是在 2020 年 4 月提出的“韩国版新政(한국판뉴딜)”中首次提出要发展“非接触经济”,这对中韩两国 企业来说无疑是新的机遇,也是两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韩如果能在相关领域内彼此借鉴、

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将对两国的役后恢复产生助力作用,也可在国内应用成熟的基础上通 力合作,共同开发海外市场。

3.韩国将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两国重点关注行业高度一致

此次新冠疫情让韩国经济经历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不同之处 在于,后者发生后韩国经济迅速复苏,而此次“疫情危机”在疫情彻底消除前预计都将保持 常态化,从而会对韩国经济产生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受灾”较为集中的服务业领 域,其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恶劣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同时也 是需要韩国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

韩国学界、研究机构和券商等大多认为,由于疫情给经济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韩 国央行短期内将从保护经济的角度出发,继续维持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疫情下衰退的 经济。韩国央行于 2020 年 3 月将基准利率从 1.25%大幅下调至 0.75%,5 月再次下调至 0.

5%,使得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快速下行,贷款总额也大幅提高(参见图 8)。韩国知名 求职招聘网站 Saramin 今年 2 月发布的《2021 经营展望》调查结果也显示,过半数受访企 业预期 2021 年会比 2020 年更困难,受访者中回答对企业经营带来最大变数的依然是新冠 疫情,其次是全球经济不景气。有 47%的受访企业认为 2021 年的经济状况将与去年差不多,

仅有 27.8%认为将出现复苏势头。40由此可见,在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之下,韩国企业普遍对 2 021 年的市场前景保持谨慎。在此背景下,预计韩国政府后续还将适时推出刺激内需和税收 优惠等扶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40 매거진 한경:<기업 2 곳 중 1 곳 “작년보다 올해 경영환경 더 어려울 것”(企业中每两个就有一个 认为 “ 今年经营环境将比去年更困难 ” )> , 2021.2.16, https://magazine.hankyung.com/job- joy/article/202102157593d,上网时间:2021 年 3 月 30 日。

(28)

26

图 2-8 2015-2020 年各季度韩国各部门平均贷款利率及贷款总额变化

数据来源:韩国统计厅

此外,韩国政府于 2020 年 7 月正式公布了“韩国版新政”的详细规划,下分三大板块 和十大代表性课题,里面提出的方向和规划内容都是韩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除了克服新冠 危机外,该规划重点着眼于韩国的下一个一百年,致力于实现让韩国从追赶型经济、碳依赖 型经济和不平等社会,向先导型经济、低碳经济和包容性社会转换的根本性变革。41按照规 划,韩国将在 2025 年前投入至少 160 万亿韩元的预算,共创造 190 万个就业岗位,从政府 转型到基础设施更新,再到民间资本合作,均已经给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时间表,推动韩国把 握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与绿色转型机遇。

“新政”中将数字经济、低碳经济、5G、人工智能(AI)、智慧政府、智慧医疗、绿色智 慧学校、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智慧绿色产业园区乃至数字绿色 人才培养等都列为韩国政府和社会未来重点关注和发展的方向。而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这些 产业与中国 3 月份刚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未来中国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保持了高度 的一致。42这意味着不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这些行业的发展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而 必将成为两国政府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的主要对象,而此次疫情危机更是凸显了这些产业 对疫情应对、疫后恢复和未来产业培育及经济潜力挖掘的重要性。具有深度经济联系的中韩 在这些领域里各具优势,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唯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推动从官方到民

41 参见“韩国版新政”官方网站:http://www.knewdeal.go.kr。

42 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年 3 月。

(29)

27

间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才能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4、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增多,东亚区域治理机制亟待破局

此次新冠疫情危害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都是近数十年来所罕见的。疫情不 仅造成了大量的病痛和死亡,还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大幅衰退,从而影响到其经济安全,

甚至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和政治局势失序,这种链式反应很有可能最终演变成一场国际危机。

当代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已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因此与经济安全有关的危机也往往 具有复杂性、互动性、连带性和广泛性,43新冠疫情危机这类非传统安全问题即是典型的代 表。

非传统安全是一个国际政治学领域内的概念,顾名思义,即国家行为体所面临的除政治、

军事等传统安全问题外的其他安全问题。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传统 安全问题已大幅减少,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却不断涌现并日益为各国政府和研究者所重视,经 济金融、环境保护、跨国犯罪、恐怖主义、资源短缺、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网络信息等等 均在此列。与传统安全重视国家不同的是,非传统安全更关注人本身,44因而天然具有低政 治性、低敏感度和高变通性的特质,从而也是推动国际合作和区域体系构建的新方向。

表 2-4 东亚地区近年来部分跨国非传统安全事件

时间 事件 分类 时间 事件 分类

2008.9 全球金融危机 经济金融 2015.5 中东呼吸综合征 公共卫生

2011.3 日本福岛核泄漏 环境污染 2015.11 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气候变化

2013.8 “8·01”中韩跨国赌博案 跨国犯罪 2020 新冠肺炎

公共卫生、经

济金融

2014 伊斯兰国在东亚的渗透 恐怖主义 2021.3

自蒙古高原策源

的高强度沙尘暴

环境保护、自

然灾害

而近年来,影响中韩等东亚国家的跨国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参见表 2-4),而在 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此类问题的合作与解决,也往往较传统安全问题 更具可操作性,也更贴近普通民众。尤其是在面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传播快、跨国界又具 有重大负面影响力的全球性问题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遑论中韩这两

43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62 页。

44 Andrea Ghiselli, Diplomatic Opportunities and Rising Threats: The Expanding Role of Non-Tr aditional Security in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 7:112, 2018, p.611.

(30)

28 个联系如此紧密的国家。

疫情期间,中韩官方层面也始终保持积极沟通,交流疫情信息与防控经验,并在自身物 资紧缺的情况下依然为彼此提供了大量紧急物资援助,一时间成为美谈,也对中韩间的互信 增强与民间友好交往带来了积极影响。这种守望相助、共度时艰、成人达己的精神正是传统 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对外相处之道,也即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所在。正如赫德利·布尔所言,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相互之间有充分的交往,而且对相互的决定有充分的影响,以使 它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整体的部分来行动时,一个国际体系就出现了。然而,只有当一 个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认为他们都受一套共同规则的约束”

“有共同的机构运作时,才存在一个国际社会。”45此次新冠疫情的危机客观上凸显了传统“东 亚价值”当中共性的部分,与当前甚嚣尘上的“极端个人主义”“本国优先”等西方价值形 成了鲜明对比,也可以说为当前止步不前的东北亚区域治理机制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 遇。在新冠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构建、区域环境保护、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非传统 安全领域,以及新能源、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领域,包括中韩在内的东亚国 家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以非传统安全合作推动传 统安全合作,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开放共赢的“东亚价值”取代零和博弈式的“冷战思 维”,才能推动“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五、结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韩两国都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殊的“东亚 价值”相对平稳的渡过了危机,逐步推动全社会恢复正轨。这不仅为两国宏观经济和彼此经 贸往来的韧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抗疫”事业和产业链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疫 情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负面影响并未动摇中韩经济合作的大局,反而中韩在产业链安全协 同、疫情经济、新兴产业、非传统安全及区域治理等议题上合作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而这些合作都将为下一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构建和区域与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 探索。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化危为机、未雨绸缪、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这是属于东 亚社会的特有的精神内涵。作为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史的邻邦,中韩“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继续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包容性增长 和和谐共存,才能互利共赢,也才能共同应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45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9-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基准制的选用原则是:优先选用基孔制 ;只有在下列条件 下才使用基轴制 :①直接使用有一定公差等级而不再进行机

大型会议:

二、 两个重要极限 一、极限存在准则.

2014 年底,首经贸颁布了一份《关于教师职务晋升的补充规定》 。其中教授 职务晋升的条件当中赫然写着:“出色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 “任现职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and realities[M]//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国家。学术与科研能力也显著提高,目前

REITs 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目前全球 REITs 市场规模近 2 万亿美元,其中美

三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电力成本持续下降,更利于提升新能源相对 于化石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约 5.3

2010 年由于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以及市场对美国经济下探的担忧,使得具有 避险功能的日元更受青睐,带来日元升值压力。为此,日本央行在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