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寵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 / 7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寵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 / 73"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1),頁 73-76

自由評論 第 73 頁

寵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

張文演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生

一、前言

隨著經濟與都市化的發展,臺灣家庭結構跟著改變,從大家族轉變成核心家 庭、甚至單身,在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少子化及人際關係疏離的情況下,越來 越多人飼養起了寵物,而犬、貓是飼養寵物中的大宗。因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衝擊, 許多人把寵物當成家庭的一份子來照顧,久而久之人與寵物形成一種親密關係, 寵物彌補了人際社交關係的不足,滿足飼主付出愛與關心的需求,也讓飼主體會 被需要的重要性(吳怡伶,2006)。寵物不是一般的動物,既冠上「寵」字,那 麼就超越了一般動物在人類心中的地位,牠們就像我們的家人,筆者以生命教育 的核心素養中,「終極關懷」這個層面來探討寵物與人的生命有所交集時,寵物 之於我們的人生意義,面對寵物的生死關懷與悲傷處理,來加以討論。

二、人與寵物的關係

人與寵物的關係早已從「飼主」變「父母」,關心的不再只是寵物有沒有吃 飽而已,舉凡教育、遊樂、社交、食安、醫療等,任何人類小孩得到關注的層面, 寵物也同樣得到關注,各式的全人化服務比照人類服務業,當寵物生病或終老 時,也有長照安養、安寧照護及處理身後事的殯葬禮儀等,一系列的寵物終老服 務需求都提供。根據《哈寵誌》2018 年的調查,每月花費 1,000~2,000 元的飼 主占了調查比例的4 成,每月消費超過 2,000 元的飼主比例更逐年提高,證明飼 主越來越捨得花錢照顧牠們。 人與寵物早已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最早的狩獵、護衛及看門等功能,已轉 變成人們生活上所依賴的伴侶。江玉玲(2010)指出,對都市一些獨居老年人來 說,寵物是重要的精神寄託,通過與寵物的相互溝通,使老年人生活過得充實, 顯現寵物具有情感寄託的功能且有益於他們的身心健康。Friedman(1983)的研 究指出,飼養寵物能改善心臟病的癒後情況及降低脈搏與血壓,主要是飼養寵物 後,能調節人的一些心理狀態,透過與牠一起玩耍,可以減輕人的心理壓力、舒 緩焦慮,並增加飼主的活動量。Elyssa(2015)的研究指出,撫摸寵物尤其是犬 類,能使人類催產素明顯分泌更加旺盛 ,而催產素具有降低血壓、心率,並能減 緩憤怒、抑鬱等負面情緒的功能。 寵物之於孩子,有著重大的生命意義,當孩子決定人生中有了寵物的加入 時,成人需讓孩子去瞭解未來該做些什麼,思考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要承擔這些 應盡的義務,一旦決定讓孩子參與照顧寵物的工作,可以使孩子學習如何呵護一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1),頁 73-76

自由評論 第 74 頁 個生命,自己不再是被照顧者,而是晉升成為照顧者,沒有嫌棄、不滿,有的是 包容另一個生命體的好與壞,教導寵物和互相共渡歡樂、難過的時光,負起並體 驗照顧一個生命的成長直到終老的責任感,可說是最佳的生命教育(黃有志, 2009)。建立與寵物的互信關係,對於飼主本身的人格發展、身心健康及社會關 係,都有著正向的能量;寵物基本上不會隱藏自身的感受,對主人有著信賴及依 賴的忠實情感,這股能量也會影響飼主,因為無時無刻總有一個溫熱的個體認真 的回應他的對話,讓人們感覺被信任、被需要,也感到幸福及快樂。

三、寵物棄養問題

可愛活潑的寵物人見人愛,許多人常常憑著一股衝動就飼養寵物,並沒有考 量到太多的細節,有些飼主因對寵物喪失新鮮感,生病、受傷不易照顧,或繁殖 業者為販賣而繁殖過剩等原因而棄養寵物(黃萱如,2011),造成流浪動物,對 棄養的飼主而言,大都以為寵物在外可以依照自己的本能活下去或可能遇到善心 人士收養,更有人認為牠們就是動物,命就是如此,這樣的觀念與心態並不正確, 棄養寵物是傷害寵物的嚴重行為,也危及寵物的生命,從生命教育觀點來看,人 與寵物處於平等的關係,彼此都有自己的生命價值,除了人的生命外,所有動植 物的生命,以及忠實於人類的寵物之生命,各自具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要飼 養牠就須尊重牠、愛護牠及疼惜牠,並且要考量自身能力及居住環境是否適合飼 養寵物。雖然寵物依附人類而存活,但寵物對人類的益處顯示有其存在的價值, 透過寵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讓我們重新認識每一個生命的意義,並珍惜與欣賞 其生命的價值。 許多學校都有流浪犬侵入校園的問題,有些學校經師生溝通後便領養起流浪 犬,臺灣動物行政監督聯盟(2017)公佈「2017 全國各縣市高國中小-動保社團 暨校犬貓調查報告書」中,高國中小學校飼養校狗、貓占全臺將近四千所學校的 比例,2015 年為 6.02%,2016 年為 6.77%,2017 年成長至 7.18%,校園認養流浪 動物,除了幫牠們找到家,更可以給學生體驗式教育,用活生生的動物教他們重 視生命,也藉由與流浪犬、貓相處,使學生學習到友愛、照顧與分享,深具情感 與教育意義,讓生命教育不再侷限於課堂上,而是融入校園氛圍,讓學生能在學 校環境得到親身體驗,也是很棒的教法。

四、寵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

寵物的壽命通常只有十幾年,比我們人類壽命還短,如人一樣,有生老病死, 在人與寵物相聚所帶來的喜悅之後,隨之而來的離別就好像自己失去了某個部分 一般。面對寵物死亡,會有悲傷的情緒反應,其程度視人和寵物間的依附程度而 有不同差別,與寵物的相處其實只有自己最清楚,有些人需要較長的時間平復心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1),頁 73-76

自由評論 第 75 頁 情,有些人則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悲傷處理,尤其是小孩跟獨居老人與寵物相處 的時間最久,依附情感較深,更要做好悲傷教育。 對老年人來說,可提前審視死亡,認真的思考死亡這件事,並把握所剩的光 陰,實現自己仍未完成的一些想法,甚至激勵他發揮所長,更積極地活出餘生。 再者,親手處理過寵物的後世,更能體會死亡的平靜,也能早些思考自己面對死 亡的課題,回顧自己一生,達成自我統整。 對小孩來說,飼養寵物讓孩子學會照顧寵物的同時,也可學會關愛他人,培 養愛心及責任感,且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寵物整個生命的生死過程。通常有 寵物與小孩的家庭,小孩與寵物有特殊的情感,如果對於寵物死亡,怕碰觸孩子 悲傷而不談論,只會使小孩的悲傷更難以平復,無法發洩也不懂原因。家長應引 導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並學習失落體驗和悲傷過程,讓他們以正確的態 度面對寵物死亡的難過心情,日後孩子在面對家人離世時,比較能夠理解生命的 過程,也更懂得珍惜生命,反而成為孩子成長時的幫助。 飼主在寵物過世時,心情應該好好調適,以正確平靜的心態面對,不要過分 依賴,也不要太過自責悲傷,藉由與牠們的生離死別,讓我們學習到失落和悲傷 的過程,並瞭解生命有限及生命的可貴,應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更有價值。因 為曾經用心去愛過,也曾痛苦的失去,所以更能珍惜、愛惜每個獨特的生命。由 寵物死亡帶給我們的悲傷教育與死亡教育,都是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五、結語

臺灣人口發展呈現高齡化、少子化、單身化及小家庭化,許多人養起寵物來 陪伴自己,長期下來,寵物成為人類情感依附與生活陪伴的重要成員,許多研究 也證實飼養寵物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幫助,但飼養寵物仍該衡量自身情況,能否給 予牠正常生長所需的基本需求並友善對待牠,寵物不會言語表達,但會忠誠陪伴 在我們身邊,不該虐待牠及隨意棄養,這些行為既是傷害牠也是違法的行為。照 顧寵物有如照顧小孩,需要付出相當的耐心、愛心與責任,在決定飼養寵物前, 需確定自己與孩子要做哪些付出,而養寵物過程,就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課題學 習,尤其在現今少子化的時代,寵物代替了兄弟姐妹的角色,提供陪伴功能,要 求孩子學習照顧他人的能力與責任,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也有照顧他人的能力和責 任,畢竟在孩子生命中,他們享有父母或周遭成人的照顧,在未來也得負起照顧 年邁雙親的責任。寵物短短的一生,提早讓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無常,但生 命雖短暫無常,仍足以帶給活著的人無限的回憶,滿滿的愛,因為相處過程的全 心全意、盡心盡力,歡笑和淚水,都讓短暫的生命沒有任何遺憾了。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1),頁 73-76

自由評論 第 76 頁 參考文獻  江玉玲(2010)。從依附理論探討老人飼養寵物之形成歷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臺中。  吳怡伶(2006)。動物溝通 : 寵物作為人際互動的中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臺北。  黃萱如(2011)。寵物市場看好 愛牠或害牠?喀報,102。取自 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3081?issueID=124。  黃有志(2009)。寵愛一生-生命教育與寵物關懷。高雄:復文。  臺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2018)。2017全國各縣市高國中小-動保社團暨 犬貓調查報告書。取自http://animalpmn106.pixnet.net/blog/post/250918144-2017。  Elyssa, P., Pauleen, C. B., & Paul, D. M. (2015).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attachment and bonding in the dog-human dyad.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 8, 71–79.

 Friedmann, E., Katcher, A. H., Thomas, S. A., Lynch, J. J., & Messent, P. R. (1983). Social interac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fluence of animal companions. Th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開始,老師先教我們認識 器材,後來就讓我們自己拍 照。我覺得拍蚜蟲的照片很 好玩,因為蚜蟲本來只有一

189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頁

台灣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通過分組設計,再延伸至

 教師展示第 21 頁白貓的圖畫。討論:跟之前的貓小 姐比較,白貓有甚麼特點足以令貓傾心?(自由作 答).  教師講述第

 安瑟莫給出的答案是:天主的慈悲不是與 我們的行為對應,而是與他自身和他的仁

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並養成自 律精神,以應付日常生活中,個人 衞生、個人安全及情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