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普遍認為,舊約的天主是報復和易怒 的天主,新約的天主是仁愛和慈悲的天主。
的確,在舊約中有不少支持這一論點的經 文。
在天主命令下消滅和驅逐其他的民族(申7:21-24; 9:3;蘇6:21; 8:1-29;
撒上15)
涉及詛咒的聖詠(主要有詠58; 83;109)。
儘管如此,這樣的看法並不符合舊約內部 天主觀逐步的轉變,以及舊約朝向新約內 在的發展。
歸根結底,舊約與新約所見證的是同
一個天主。
從歷史的開始,天主為對抗世間的不幸而 採取對策,天主的慈悲從起初就在發揮效 力。
天主的慈悲是他制止邪惡不斷發生而採取 行動的方式。
他並非採取暴力和強迫的方式,也不是用 強硬的手段去干涉;
他是以他的慈愛不斷重新為人類創造生命 和祝福的空間。
根據希伯來思想,存在並非靜止的,而是 動態的。
據此,天主聖名的啟示就是他的預許:
我是,我在這裡,我將來要在。
我與你們同在,在你們的困境中,在你 們的道路上,我與你們在一起。
我聽到並答覆你們的呼求和悲歎。 「我要以你們作我的百姓,我作你們 的天主」(出6:7)。
如此,天主在啟示他的聖名時,也啟示了 他的存在是為了他的子民,是與他的子民 同在的存在。
「我要恩待的就恩待,要憐憫的就憐 憫」(出33:19)。
這裡,天主的憐憫是天主至高君權和絕對 自由的表達。雅威不屬於任何一種模式,
即便是公義的模式;他的慈悲只符合他自 身,以及他向梅瑟所啟示的名號。
「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
富於慈愛忠誠」(出34:6)。
在第三次啟示中,慈悲不但表達天主的至 高性和自由,而且也表達他的忠誠。因著 慈悲,天主始終忠實於自身和他的百姓,
即使他的百姓曾經不忠。
天主慈悲的訊息貫穿整個舊約。天主不斷 重新平息自己的義怒,向他並不忠實的子 民顯示他的慈悲,雖然他的子民常常不忠,
但是天主不斷重新賜予他們悔改的機會。
有一種常常出現的看法,認為舊約的天主 是嫉妒、復仇和發怒的天主,對此,聖詠 強有力地提出反證。
事實上,從《出谷記》到《聖詠集》,舊 約的天主「慈悲為懷,寬宏大方,他常緩 於發怒,仁愛無量」(詠145:8;參閱
86:15; 103:8; 116:5)。
浪子回頭的比喻(路15:11-32)被稱作慈 父的比喻更為恰當。在比喻中雖然沒有出 現公義或慈悲這樣的表達,但是整個事件 都是在說明天父的公義與慈悲。
這個事件發生在父親的愛與小兒子的迷失 之間,小兒子向父親要求他應得的家產,
以放蕩的生活揮霍一空,從而失去了他作 為兒子的權利;他已經沒有資格再向父親 提出符合公義的要求。
然而,父親始終都是父親,正如兒子也始 終都是兒子一樣。父親對自己,以及對他 的兒子,都始終保持忠實。當他遠遠地看 到歸來的兒子時,就動了憐憫的心(路 15:20)。
對他而言,雖然兒子將父親的財產揮霍一 空,喪失作為兒子的權利,傷害了作為兒 子的尊嚴,但是並沒有失去這尊嚴。
所以,父親不是只等著兒子回來,而是向 著兒子跑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 吻他。父親給兒子穿上了上等的袍子,把 戒指戴在他手上,從而讓他重新獲得兒子 的身份;
也就是說,父親再次給予他作為兒子的權 利,並且重新承認他作為兒子的尊嚴。
父親給予兒子的不只是他起初希望得到的保 障生活的條件;父親的慈愛超越了所有的期 待。父親的慈愛不是以公平分配財產為標準,
而是以兒子的尊嚴為依歸;兒子的尊嚴是父 親之愛的標準。
耶穌在這個比喻中精彩地說明天主的慈悲,
其他沒有任何一個比喻可與之比擬。因為在 這個比喻中,耶穌要表達的是,天父如同我 一樣行事。
在這個比喻中,父親的慈悲是更大的公義。
我們也可以說:慈悲是公義最圓滿的實現。
天主的慈悲帶領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份。
天主的慈悲不會貶低人。
這樣,賠補或代替的思想所涉及的,不是 一個想要復仇的天主需要犧牲來平息怒火,
許多人有這樣錯誤的理解。
恰恰相反,天主因著慈悲願意他的兒子死 亡,從而收回他的義怒,給予他的慈悲空 間,從而也給予生命空間;
他讓自己的兒子代替我們,從而背負了罪 惡對生命的破壞,為能重新賜予我們生命。
「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 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
5:17)。
不是我們可以讓天主與我們和好,而是他藉 基督使我們與他自己和好(格後5:18)。
保祿宗徒深刻地反思了耶穌在講話和比喻中 關於天父所說的,和在受難預言及臨別贈言 中明確談及的一切。十字架是保祿宣講的核 心。他表示自己只知道耶穌基督,這被釘在 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格前2:2)。
「天主的公義不是懲罰,而是使罪人成義 的公義。」
這一認識被視為宗教改革者路德最偉大的 發現,此發現也將他個人從對罪惡的恐懼 和良心的重負中釋放出來。根本說來,路 德的發現事實上是重新發現,其古老的根 源存在於教會早期共同的傳承之中。
根據整部聖經的見證,無論是舊約還是新 約,天主的慈悲是天主的特性,此特性在 救恩史天主的自我啟示中佔據首位。因此,
一些教義神學手冊,將慈悲視為與其他天 主特性等同的,甚至是排在天主形而上特 性之後的特性,只是順帶提及,這都是不 恰當的。
確定慈悲是天主的根本特性,對於界定慈 悲與公義,及慈悲與天主全能的關係,也 產生影響。如果慈悲是天主的根本特性,
那麼這不可能意味著公義的消失,而是我 們應當從天主的慈悲出發來理解天主的公 義。
慈悲就是天主特有的公義,這是使天主教 會與信義宗在成義教義上達成一致意見的 根本性認識。
另外,將慈悲置於中心位置,對慈悲和天 主全能之間關係的影響也很重要。在奧斯 維辛集中營之後的神學中,這個問題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震驚之餘,人們不禁會問,
天主在哪裡,他怎麼允許這樣可怕的罪行 發生。
有人給出的答案是:天主如此的自我空虛,
以至於他放棄了自己的全能,為能夠完全 與軟弱者和受壓迫者同在;這是建基於十 六和十九世紀路德宗的虛己神學。
然而,雖然我們尊重此答案的嚴肅性和思 想深度,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這樣的答案 難以持久。
因為,一個不再具有全能性的天主,也就 不再是天主;這樣的天主也無法救助;人 們也無法再寄望於他。他的慈悲將成為純 粹的軟弱。
聖經的見證表現出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
根據聖經記述,天主是完全不受限制的,
全能的,掌控一切;他慈悲地與窮人和受 壓迫者同在,他的天主性和全能性正是藉 此得以證實。
聖安瑟莫思考的問題是,天主如何能夠既 是慈悲的,同時又是公義的。因為公義應 當要求,天主是賞善罰惡的。那麼天主又 如何能夠因著慈悲而寬恕罪人呢?
安瑟莫給出的答案是:天主的慈悲不是與 我們的行為對應,而是與他自身和他的仁 善。天主的公義不是就我們和我們的行為 而言,而是符合他自身和他的仁善。安瑟 莫甚至說,天主是如此公義,無法設想更 大的公義。天主的慈悲就是他特有的公義。
在耶穌的死亡中,天主沒有放棄他的全能,
而是行使了他的全能。我們同意祁克果
(Kierkegaard)所說的:遭受痛苦,但卻 不被痛苦征服,這就是全能,是愛的全能。
一個只有慈悲,卻沒有全能的天主,不再 是天主;一個只是全能,卻並不慈悲的天 主,則是可鄙的專制者。
因此,不能為了天主是慈悲的緣故,而駁 斥天主的全能,認為天主承受痛苦時是無 能的。如果這樣,天主概念就被破壞了,
因為無能的天主就不再是真正的天主。
因此,天主不會被動地、相反他意願地、
受到痛苦的影響,被痛苦壓倒;
在他的慈悲中,他完全自主地、自由地承 受痛苦和苦難。
在他的慈悲中,天主證實自己是完全自主 的,自由的。
他的慈悲並不取決於人類的苦難和痛苦;
承受人類的苦難和痛苦,是天主慈悲自由 的選擇。